望月哭残疾人个税减免政策 为什么有的人没有悲悯之心

心无悲悯,勿读红楼 - 简书
心无悲悯,勿读红楼
图片发自简书App
文/韩乾昌爱红楼者自有爱的理由,不爱者亦有不爱的理由。一万个红迷心中有一万本红楼梦。红楼梦看什么,见仁见智。饕餮看到了美食;建筑家看到园林;雅士看到了诗词;俗人看到了交媾。有人看到了真善美,有人看到假恶丑。归根到底,红楼是务虚的。它的主旨是精神领域与上层建筑范畴的事情。如果说大观园是红楼女儿的理想国,那么红楼梦就是红迷的理想国。
图片发自简书App
若非要按照书上的药方取药治痛经那是个人的自由。相对于这种实用主义,我更看重的是红楼梦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价值与人文意涵。红楼梦务虚,它不能拿来当吃饭。现实里也鲜有书中那样唯美的爱情。用现实眼光来看,里面的主人公大多几乎是废物。如若把他们搬出那个红墙绿瓦的理想国,很多人估计是要饿死的。既然不能吃不能喝,人又大多是废物,看它何用?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做一件无益又无利的事情是很被实用主义者耻笑的事情。但我想说,红楼给予我们的是精神与心灵的食粮。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人间至纯至真的情与爱。至纯至真的情爱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是最天然、纯粹与本真的情爱。红楼里的女儿大多是十三四岁的豆蔻年华,情窦初开,情丝才结,此时的青涩朦胧之爱最真也最能打动人,恸人肺腑的。从黛玉到妙玉,从晴雯到金钏儿,再尤三姐到司棋,乃至龄官与芳官。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亦或亲情无一不纯真、热烈。她们显露出的真性情让人动容,让人感叹,牵动百转柔肠。在宝玉和黛玉的眼里心里,一石一木,一花一草皆含情。他们可以为风月动情,为鸟兽含悲。为了落花“手把花锄空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又怕花儿陷入污淖渠沟。悲而问天,“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种纯情至爱怎不叫天地日月动容?人活在现实世界里,不得不接受实用主义,这是生存的需要。但人也需要精神的富足与心灵的自由。心中若无爱,再繁华也是荒芜,胸中若无情,纵华丽也难掩孤独。心中一旦有了情爱,就算生活苦难艰辛,人生也会拥有诗与远方。亲情、友情、爱情是我们心灵的归宿与家园。当我们在现实里累了、倦了、烦了,可以在情爱的世界里得以休憩。灵魂得以自由放养,精神得以飞腾升华。纵然伤痕累累,也有继续走下去的勇气与理由。
图片发自简书App
第二、红楼里有悲悯的人文情怀。自古的中国是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自古以来不缺家国情怀,家园情怀,但缺乏人文情怀。自古是讲究三纲五常,讲究等级、秩序、尊卑的社会。人往往是这种制度与秩序下的附属品或者牺牲品。人被禁锢,人性被压抑,精神被奴役。没有自由、平等、博爱。红楼梦之前的文学作品大多讲的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极少从人性的角度以人文情怀去关注普通人。明清时代的“牡丹亭”、“西厢记”以及“三言二拍”虽然也提到为了爱情为自由的抗争,但依然主要围绕才子佳人的爱恨情仇和对世人的劝喻与警示展开。但在红楼里,宝玉自称为须眉浊物,说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在一个从来把女人当做附属品与泄欲对象的时代是很不寻常的。宝玉怀着至情至爱之心,试图爱着每一个可爱的女子。他为黛玉痴魔,为晴雯端茶煎药,宁自己淋雨为素不相识的小戏子打伞。在他的眼里淡化了尊卑,跨越了身份界限,眼里不光是主子与奴才,还看到了活生生的人与人性。
图片发自简书App
如果说“牡丹亭”和“西厢记”是追求自由与爱情的启蒙的话。红楼梦则是为底层的,从未被当人看的奴才树碑立传。如果红楼仅仅歌颂宝黛之爱,还难言伟大。但当晴雯、鸳鸯、金钏儿、司棋、尤三姐、龄官、芳官、袭人等在作者的笔下可爱而鲜活,跃然于纸上时,整部红楼就充满了悲悯的人文情怀。红楼梦里除了赞颂与同情,还有悲悯与关怀。不再是二元论,不再非黑即白,不再要么崇高,要么卑鄙。人有光鲜的一面,也有昏暗的一面。这种人文关怀如黑夜中的一束光,不仅照亮了高尚,也照见了蜷缩在旮旯里的卑微。让人讨厌的贾政,偶尔也有作为父亲温情的一面;冷漠无情的王夫人也有体恤贫弱的时刻;残酷强悍的王熙凤也有怜老助老的时候;就连人见人厌的赵姨娘在送别探春时留下的泪也让人恻隐,到底是自个儿身上掉下来的肉。
图片发自简书App
曹公对书中人物当然有他的好恶与褒贬,但笔下文字却尽显客观,不偏不倚,不去刻意嵌入自己的价值观,让读者自己去品味。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务必客观看待每一个人的视角,从人性的角度去具体分析人,而不是简单的从道德层面去划分。她让隐忍顺从的袭人嫁给了蒋玉菡,算是个好归宿。王熙凤虽魂断金陵,却让她的女儿得到刘姥姥救助。类似这样的安排无不体现作者对人的悲悯之情。我不同意喜欢袭人就要贬损晴雯,爱黛玉就完全否定宝钗的做法。应当把每个人放在具体的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喜欢黛玉并不妨碍喜欢宝钗;赞扬鸳鸯未必非要奚落尤三姐;讨厌王熙凤却不一棍子打死;赞美妙玉又不至于把她捧上天。曹公笔下,底层的小人物形象都个个饱满,人性毕现。比如行侠仗义的醉金刚倪二;幽默富有人情味儿的刘姥姥;身份低贱的戏子优伶;就连呆霸王薛蟠其实也有几分可爱。例如他闻听柳湘莲死讯时的嚎啕大哭,劝慰母亲与妹妹时的憨态真诚。红楼里正是有了这样的人间至纯至真的情爱与充满悲悯的人文关怀才铸就了一部伟大而经久不衰,读来历久弥新的作品。这也是让几多红迷欲罢不能,长醉梦中不愿醒的根本原因。
图片发自简书App
温柔剑客路人甲,行走江湖里,笑看红尘中。不为把那姹紫嫣红看遍,只撷一世清欢。
偷得红尘半日闲,
且把浮生付笑谈。
浊酒三杯诗篇就,
半是野樵半是仙。
3、形象副本。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还有许多直接或间接的“影象”或形象副本。如晴雯,“脂批”在第八回夹批指出:“余谓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真真不错。”点明晴雯是林黛玉的一个侧影;紫鹃的“杜宇”悲剧基因是林黛玉“湘妃”悲剧基因的“互影”;林红玉,后改“小红”,也明示是“林绛珠”的小影...
如果在华人圈子里面评出一本中国最好小说的话,我想十有八九会是《红楼梦》。 如果要在活着的写汉字的作家里面评出一位文笔最好的作家的话,我内心的答案是白先勇。 如果是我心目中最好的作家,遇上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小说,会是一番怎样的场景?还好,“八十岁的白先勇,遇上三百岁的曹雪芹”终...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颠峰之作,它在人物、情节、环境、语言和主题意蕴诸方面都达到了中国文学的艺术至境,不消说其典范性是整体的、全面的,而不是部分的或单面的。但比较起来,...
露珠说红楼(十三):晴雯,为什么令读者念念不忘 文/第一滴露珠 前些日子,有位文友说是喜欢晴雯,让我写一写晴雯,我却迟迟未动笔。为何?因为在《红楼梦》的丫鬟中,晴雯是最耀眼的那一位,已经有好多人写过她了,我怕我写不出什么新意来,所以一直未动笔。但既然我要一一评说红楼人物,令...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僧论仙草为侍还泪;度脱士隐女未如愿。士隐雨村相结识。英莲丢失士隐出家,解“好了歌”。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雨村看中丫头娇杏,娶其为二房后扶正。贾雨村贪酷被革职,给林黛玉教书识字;与冷子兴论贾府危机;谈贾...
关于马井桥小村的故事,我写过很多,真心希望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有人书写,恰好我出现了。 那就让我来书写这篇土地上的人和事。 再次说一下马井桥小村的位置,位于洞庭湖西畔的水乡。是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周文庙乡的一个小村。 在这里,就有一个歌舞队,专门为农家里赈酒做活动的,烘托出...
《黑骏马》是一部畅销青少年作品,作者14岁因事故残疾后而不得不依靠马车代步,由此得以更多的观察马,观察人如何对待马,虽然其本意是写给与马打交道的成人,以期唤起他们对马儿们的善心和同情,更好地理解马儿的习性从而善待马儿们,但本书却成为了经典的青少年作品。
读罢,我也深感本书...
经过潭州教育美术学院全体老师的精心策划,筹备一周的美术学院2周年画展(潭州教育十一周年美术画展暨学员作品展)在7月25日准时启动。 此次画展现场有将近1200余名学员与讲师参与到此次画展,本次画展的70余幅作品均来自潭州教育美术学院的学员们,参展作品包括彩铅与素描两大类别,...
我会在这里一直做下去,并且努力完成业绩,在这里练一年瑜伽,考下三级心理证书,和汉语言文学本科。 这笔账我还是算得过来的!
文丨丹小刀 那年大二,第一次独自旅行。暑假学校宿舍装修不能住,我一时兴起,拿着5000元奖学金定了车票和住宿、图书馆借了本自助游中国就背包上路了(上了路才斗胆告诉爸妈)。从北京出发,青岛、泰安、南京、上海、苏州、杭州、武汉,7个城市,一路南下西进然后回家。 出行装备跟个古人...望月哭个税 为什么有的人没有悲悯之心?_经济学家圈_传送门
望月哭个税 为什么有的人没有悲悯之心?
经济学家圈
经济学家圈
哭很矫情,但是也有悲悯之心,人天性都有悲悯之心,但是有些却没有了,怎能不哭!交税天经地义,与疾病和死亡一样没有人能够脱离。个税就是从每个人的收入中,扣取一部分。我们每天辛苦劳动,月底挣得的钱中,需要拿出一部分来交税。个税现在的规定是每个月你的收入扣除五险一金后,如果超过3500元就要缴纳个税,该规定从2011年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变过。也就是说一个大学毕业生每个月工资超过3500元后就要开始缴纳个税。听到一位父亲抱怨说,这玩意是在折磨人吧,娃娃刚毕业挣点钱,还要交税,那点钱够他们吃饭,住宿吗?就纳闷了。显然是不够的,数据为证。3500元按照官方定义叫做“免征额”,是的,也有人叫做起征点。如果严格区分的话,起征点是不对,起征点和免征额的区别在于免征额是3500以下不征收,而起征点按照严格意义就是超过3500原就要从0元征收。不过现实中两者通用,有人愣要是区分也没错,但是那种以能区分来贬低别人的,大家可以忽视之,这玩意虽然有门槛,但是能高深到哪里,中学生都懂的道理,某些财政专家没有必要装大尾巴狼。免征的本义部分是这部门收入是用来基本生活消费的,比如包括吃饭、穿衣、住房、通信、教育、看病等等,免征额3500元的意思就是一个月3500元就够了。这里的3500元是全国统一的标准,也就是个平均值,那么这个平均值是怎样计算出来的,为什么是3500元呢?财政部曾经给出一个计算公式,这个公式很多学者也可能不知道,不能说绝对科学,是财政部给的一个交代而已。这个公式这样计算的,用统计局每月人均消费额再乘以一个人均抚养比计算,所谓人均抚养比就是一个家庭挣钱的人需要供养的不挣钱的人的比例,也是简单考虑了家庭因素,要特别这数据都是平均值。这个公式最大的毛病就是对住房消费的低估,因为调查数据大部分都是自有住房,所以住房消费只体现了基本的电费水费等,住房房租支出严重不足,比如2013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居住消费支出为1745.1元,折合每月145元。此前根据此数据曾计算出2010年人均居住月支出为111元,引发社会广泛讨论。这个数值鬼才相信是真的,但是就是这样计算的。法律是严肃的,我们当然要按照官方这个最低版本的计算来进行一切的说明,但是你发现,就这么个被人为降低的数据也已经同现实严重不符了。2014年有7个省和直辖市的月均消费支出超过3500元的“免征额”,分别为上海市(每月4654.3元)、浙江省(每月4313.3元)、江苏省(每月4253.5元)、北京市(4186.6元)、天津市(3846元)、广东省(3738.5元)、福建省(3515.6元)。不知道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天津、广东和福建人民看月亮是不是更圆一些?!在全国大中城市中,2014年有27个超过3500元的标准。分别是东莞(.7元)、广州(5285.96元)、深圳(4231.88元)、上海(4654.3元)、厦门(4338.7元)、北京(4186.6元)、珠海(4217.7元)、温州(4304.5元)、南京(4093.7元)、无锡(4331.7元)、苏州(2013年,3989.5元)、嘉兴(3646.7元)、杭州(5092.7元)、绍兴(2013年,3874.3元)、西安(2013年,3775.9元)、金华(4057.6元)、常州(3735.1元)、呼和浩特(3933.6元)、大连(4351.3元)、长沙(4240元)、沈阳(3835.3元)、宁波(4416.4元)、济南(3638.6元)、青岛(3802.5元)、泉州(3701.2元)、烟台(3725.4元)、威海(3570.3元)。不知道这27个城市的市民是不是吃起月饼来更甜一些?!以上数据明明白白,有7个省和直辖市、27个城市平均消费都超过了“免征额”。你们看看,是不是非常混蛋的一个事情。抬头望月,怎能不骂娘?!个税的问题之处,不仅仅在于起征点,比如有扣除标准对家庭因素考虑不周,对各种收入征税不一等等,所以全盘改革一直是个税改革的方向。实际上中国的个人所得税改革从“九五”计划中,就提出了“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改革方向,但是这样一种规划,追求了二十几年仍未有结果,并且一再受阻。政府文件更是从“九五”搬至“十五”,又从“十五”搬至“十一五”,再从“十一五”搬至“十二五”,现在又出现在了“十三五”,这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上,不能不算一个罕见的特例。那么这么多年所谓的综合改革大饼吃不到的前提下,3500元免征额严重违法的情况下,为何仍然不改呢?20年过去了,毫无进展,而就在这毫无进展的背景下,多数工薪层都在超标缴纳个税,在改革没有能力推进的时候,为什么不去减轻可以减轻的负担,而一直画饼呢?抬头望月?怎能不伤悲?中国缺少问责机制,改革推进不下去,没有人负责问责,有关部门本应该就此反省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就是立即提高个税免征额,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自己不能解决的目标。但是,我们看到却是各种百般耍懒,无耻之徒。同时,还有一批御用学者,根本不从现实出发,只是简单的解释官方的文件。个税官方文件漏洞百出,这些学者根本就难自圆其说,但是仍然舔着脸一遍遍的重复着无耻之词,举头望月,恶心阵阵。人们不求马上达到最优方案,人们只有合理一些,免征额提高是最直接干脆的手段,共识也已经达成,但是却看到无人推动改革,举头望月,呜呼哀哉。悲从心中来,那些官员远离人间烟火,他们难道不知道拉佛曲线吗?他们难道不知道减税的道理吗?那些学者心里和明镜似的,但是满嘴胡喷为了那说不出口的利益,接受不合理税收的民众们更是稀里糊涂,甚至觉得合理。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振臂高呼,唯一的只有等待,等待官员开恩。千里共婵娟,实乃人间一大奇迹啊。举头望月,他妈的!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经济学家圈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经济学家圈 最新头条文章
经济学家圈 热门头条文章《读者》好文赏读:《项链》里的悲悯心/【柔软的力量】【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
好文赏读三篇: &From 《 读者
》 杂志 & &
&& ( &文章 图片
均转贴自网络 )
项链 》里的悲悯心&&&
作者:时 寒
&&国人常说,旁观者清。我读书的经验是,旁观者未必清。有悲悯心,才能真正做到清,才能
真正洞悉真相,领略到知识之美。
  我曾以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为例,让孩子感受带着悲悯心读书的境界之美。
  《项链》的大致内容是:生长在小职员家庭里的玛蒂尔德,总觉得自己本是为了享受豪华生活
而生的,但命运安排她嫁给了一个小科员罗瓦赛尔,她不住地感到痛苦。有一次,她和丈夫获邀参
加部长举办的舞会。玛蒂尔德向自己的朋友、身为贵妇人的佛来思节夫人借了一条项链。舞会上,
玛蒂尔德成为光彩夺目的焦点,但不慎在舞会后丢失了项链。玛蒂尔德赔偿给朋友一条昂贵的项
链,但她不得不为此借高利贷,葬送了十年的青春。当她还清欠款后,佛来思节夫人却告诉她那条
项链“是假的,顶多值500法郎”。
  上学的时候,老师对我们说,《项链》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的作品,写资本主义社会人们
为了出风头,结果弄巧成拙,最后自食其果,揭露了他们可怜兮兮的虚荣心和灵魂极度空虚的精神
  因为这种教育,我们看人、看事的时候容易偏激,既缺乏对基本事实的鉴别,也缺乏起码的悲
  最起码,我们忽略了文中可贵的诚信:玛蒂尔德在弄丢项链之后,没有赖账——她借项链的时
候没有打借条,甚至没有第三人在场,但她以十年艰辛偿还了“负债”,这是非常可贵的诚信。而佛
来思节夫人知道自己得到的是一条价值昂贵的真项链之后,坦率地说她原来那条项链“是假的,顶
多值500法郎”。佛来思节夫人没有因为自己得了这么大一个便宜就沾沾自喜,昧着良心装糊涂,而
是马上告诉了玛蒂尔德真相。
  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出来的悲悯之心,与所谓&“&揭露了他们可怜兮兮的虚荣心和灵魂极度空虚的
精神世界&”&放在一起,不是反差太大了吗?
  是的,因为缺乏同情和悲悯之心,中国式的教育让我们遗忘了温情和人性的东西,只记住了嘲
弄和挖苦,该汲取的营养没有汲取,反而把糟粕留在了记忆深处。这种错误的教育理念带给了我们
错误的思维方式,以至于很多人到老都保持着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模式。
  其实,玛蒂尔德向往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并不可耻,漂亮的珠宝、衣服,所有的女人都喜欢。她
的错误在于过度沉浸在空想、虚荣等不良情绪中,并不通过积极的行动去改变。玛蒂尔德为偿还项
链所做的努力说明,她是能够吃苦、打拼的人。假如她正视自己的生活——她有替她做琐碎家事的
小女仆,有真诚待她的朋友佛来思节夫人,还拥有深爱她的丈夫罗瓦赛尔——应该就不会感到痛
  当玛蒂尔德提出需要好的衣服参加舞会时,尽管罗瓦赛尔“脸色有点发白”,但还是很快放弃了
自己买枪打猎的计划,把积攒的钱全部交给妻子去做衣服。罗瓦赛尔是一个深爱妻子,对妻子始终
不离不弃,敢于承担责任的男人。在项链丢失后,他白天工作,夜里还要打小工,常常替别人抄
写,而不是选择离婚。十年的坚持,把一个好男人的形象充分展现了出来。
  玛蒂尔德并非天生命苦,她错在一直等待命运的安排,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去改变命运。
但经历了十年磨难之后,玛蒂尔德已经成为一个坚强的女人。面对佛来思节夫人的诧异,她没有自
卑,没有痛苦,没有嫉妒,而是平静地说:“&我是玛蒂尔德·罗瓦赛尔。”&这一刻,可谓凤凰涅槃。
玛蒂尔德不再是那个沉浸在幻想、虚荣中的女人,而是一个坚强、勇敢、成熟、自信的女人。玛蒂
尔德找回了自我——人本来就应该如此:自信、勇敢、坚强,为内在的自己而快乐!
  我还要跟孩子说,就像这篇小说中的人一样,人都是有多面性的,有优点、有缺点。即便像玛
蒂尔德那样爱慕虚荣的人,原本也是一个美丽而充满活力的人。所以,永远不要苛求别人,也不要
苛求自己,要带着悲悯之心去看每一个人。
  更重要的是,不要以为有了知名度,有了地位、金钱、影响力就算成功了,真正的成功是基于
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 & &(有感:
在高中英语教科书中有《项链》这篇课文,
教参中的教学指导基调对于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完全是批判性的。反思过去,我们对很多事物的认知都是由上面规定好的一种选择,别无其它,特别是对于来自西方的东西,更多的是批判,而缺乏多元的引导与教化,现在看来的确是一种僵化的教育思维。)
软 的 力 量&&
&&作者:&张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我记事时全国上下正在搞轰轰烈烈的“阶级斗争”。我住在外祖母家——河北省晋县田村公社南旺大队。我清楚地记得,我的舅舅最爱跟舅母讲的一句家常话竟是:“
你怎么就不能为文化大革命操点心?”在一个小孩子的眼里,文化大革命就是“揪斗坏人”——简陋的厕所里写着醒目的大字标语:“打倒&&&!”;刚开始学写作文,就要写“大批判稿”;昨天还好端端来家里串门的一个远房舅舅,今天就成了必须与之划清界限的大坏蛋……那时的我,是个根正苗红的“红小兵”。&
我把“老三篇”背得滚瓜烂熟,引得大人们总逗我背诵。我的“背功”,大概就是那时候练出来的吧。除了“红宝书”,我几乎不看别的书(其实,想看也找不到)。
我15岁那年,懵懵懂懂地撞上了一本书——雨果的《悲惨世界》。对于书中那个叫冉·阿让的人,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他究竟是个坏人还是个好人?他偷窃、越狱,是个苦役犯;但他又是个成功的商人、能干的市长,他深切地同情着芳汀母女,当得知商马第在替自己受审时,他毅然决定抛弃市长的头衔、身份,投案自首……这个遭际非凡的苦役犯揪痛了我的心。揪痛我的心的,还有小珂赛特。我多么怜爱那个8岁的女孩啊!有一段时间,我甚至觉得自己亲眼目击了这个场景——穿着破旧衣服的珂赛特,走在去森林里提水的夜路上;在路过笼在烛光里的玩具店的时候,她偷偷看着那穿着紫红衣服的洋娃娃;当可怜的女孩提着沉重的水桶走在可怕的夜路上的时候,突然有一只大手悄悄伸过来,使她陡然感到水桶变轻了许多……那只手,是冉·阿让的手。它在分担了珂赛特手中水桶重量的同时,也拿走了我的深重的忧悒。我清晰地记得,我在这页文字上哭过。
——15岁的我,第一次感到了“善”的力量。
&那时我还无力说出“好的阅读”究竟是什么,但已约略觉出,《悲惨世界》在我心里炸出了一个大坑,并在我身上留下了终生难愈的、细密难言的伤口。这伤口那么痛,又那么令人不舍。它以撕裂我的方式,拯救了我。
&后来,当我牵着儿子的手来到圆明园,当我和他一起读雨果的《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圆明园,一个掠夺,一个纵火……”儿子疑惑地问:“妈妈,雨果说的两个强盗一个是英国,一个是法国,可是,法国不是他的祖国吗?他在说他的祖国是强盗吗?”我回答说:“是的。人道主义,没有国界;正义,在国家之上。”
& 2001年,我赴法国公干。一踏上法国的土地,就激动不已地在心里说:“感谢法兰西为人类贡献了维克多·雨果!”我盼望着能有机会去“先贤祠”拜谒雨果先生,但是,我们的行程中无此项目。车经过“先贤祠”,我央人为我拍了几张照片。我心里有个温柔的声音在说:就当是与长眠在此的雨果先生合影了吧。
& &2010年初春,一家电视台邀我去担任“西方人文大师”的主讲,让我从众多大师中挑选一位自己“中意”的作家。“雨果!”我不假思索地说。对方笑了,说:“啊?怎么这么多人都抢雨果呀!不好意思,雨果已经被人选走了,你另选一位吧。”于是我选了巴尔扎克,因为讲巴尔扎克注定绕不过雨果。众所周知,巴尔扎克是个狂傲自负之徒,他目空一切,恃才放旷,经常与朋友开一些粗俗的玩笑。他曾捕风捉影,在大庭广众之下信口评说雨果的私生活;他曾在报纸上尖刻地批评过雨果的剧本《欧那尼》;他还曾当面指责雨果放弃“法国贵族院议员”的头衔是哗众取宠……他对雨果所表现出的不屑一顾甚至敌意,令整个法国文坛为之咋舌。然而,巴尔扎克临终之际,只有雨果在深夜来到了他的病榻前,紧紧握着被子下面那双冰冷的手,给他抚慰,给他温暖……在巴尔扎克的葬礼上,雨果先生沉痛地宣读了著名的《巴尔扎克葬词》。他称巴尔扎克为“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哲学家、思想家、诗人、天才”。他说:“德·巴尔扎克先生在最伟大的人物中名列前茅,是最优秀人物中的佼佼者。他才华卓著,至善至美……”
&雨果,用大爱与大善拥抱了世界。他博大的怀抱里有小珂赛特,有敲钟人卡西莫多,有笑面人格温普兰,有对他睥睨不敬的巴尔扎克,也有遥远的中国圆明园……雨果说过:“善,是精神世界的太阳。”
&每一个写作者,都会有一个他由衷服膺并自觉不自觉仿效的人。虽说我写作的文学样式不是长篇小说,但是,雨果一直是在精神上照耀我、在创作上引领我的人。他引我关注苦难人生,他使我相信人心向善。在那个“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年代里,他让我看见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答案——当冉·阿让偷走米里哀主教的银器后被警察擒住时,米里哀主教不但站出来做了“伪证”,声称那些银器都是自己送给冉·阿让的,还说还有一对银烛台他忘了一并带走。末了,主教悄声对冉·阿让说:“不要忘记,您拿了这些银子,是为了去做一个诚实人用的。”这话,冉·阿让记了一辈子。我也将记一辈子。
&文学的终极使命,是一种灵魂的救赎。我庆幸自己在一个不合时宜的时刻读到了一本不合时宜的书,这本书唤醒了我心中沉睡着的一个无比柔软的自己。我爱这个自己。
很多年前的一天,夕阳西下的黄昏,一个长胳膊长腿瘦高女孩蜷坐在老屋的门槛上她穿着毛蓝布长裤,紫花小褂,额前的刘海儿整齐而又浓密。她拱起的膝盖上摊一本厚厚的小说,是那个年代风靡全国的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因为夕阳夕阳斜照的关系,她的眼睛微微地眯缝着,皮肤也是微黄的,隐隐地现着一种菜色。那正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毫无疑问,女孩也是营养不良的人群中的一个。
那个黄昏,她的姨娘风仆仆从长途汽车站出来,一路打听到了她的家门。姨娘的身影遮住女孩眼前的光线眼前的光线的刹那,女孩迷蒙地抬起头来,竟没有丝毫的惊讶和惊喜,把膝盖上的书页合上,让姨娘看清封面,然后问出一句话:“你看过这本书吗?”
&这个蜷坐在门槛上的女孩就是我。那年我7岁,读小学二年级。
在我长大以后,姨娘不止一次地提到这件趣事。姨娘笑着说:“蓓佳这个孩子真是书痴啊!我还是一回百里迢迢坐着汽车去姐家做客,她见了我竟不知道叫我一声,问半句好,反把她看的一本书举着考我。”姨娘由此断定我不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
的确如此。3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依然是一个不善交往、每到公开场合便觉拘谨和蠢笨的人。书本让我的精神世界变得极其丰富,相对而言,物质的世界便不再重要,它可以远远退居其后,它的喧闹和嘈杂跟我没有太多的关系。
&我11岁那年“文革”开始。“文革”剥夺了我们那一代人读书的权利,然而对于文字的渴望却像野火春风中又生的草地一样,蓬蓬勃勃不可遏止。我的父母都是中学老师,我家书架上仅有的几百本书,短时间内被我如饥似渴却又是囫囵吞枣地读了个遍。记得书架上最齐全的一套书是初一到高三的语文课本。借助于课文后面的详细注释,我似懂非懂地读完了整个中学时代必须阅读的古文选,至今还能够记得起其中的某些篇章。有几册《世界历史》和《世界地理》,是我最感兴趣的读本。因为它们,我清楚地意识到世界不仅仅是我生活的那个小城,它要广阔得多神奇得多也丰富得多,值得我们穷尽一生努力去追寻和探索,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着魔一样地渴望当一个地质师或是间谍,便是因为这两种职业务背后的广阔背景和不可知的神秘。童年的阅读对人的一生影响至深。
&我父母工作的学校是一所很不错的县中。县中图书馆在我童年的心目中曾经是一处圣殿一样的地方。“文革”开始的那一年,“圣殿”被打碎了,成千上万册的图书馆被揪出来示众,然后拖到操场上一把火烧毁。图书馆主任“火中抢栗”,偷偷运回家一纸箱书籍。主任的儿子跟我小学同班,因此我沾了他的光,我们像老鼠偷鸡蛋一样,把箱子里的小说一本一本地搬运出来,在一双双黝黑的小手中辗转一圈之后,再神不知鬼不觉地放回箱子中去。那个图书馆主任可能比较“崇洋媚外”,弄回家的小说大都是世界名著,我对于外国文学的兴趣,便是从那时候开始的。有很多的书,传到我手中的时候已经是缺头少尾,看了半天都不知道书名和作者名。及至10年之后我上了大学,外国文学开禁,我在北大图书馆发疯一样地狂读名著时,时不时会在心里惊叫一声:这本书不是我小时候读过吗?然后我深深地埋下头去,额头紧贴着书页,嗅着那股陈年纸散发出来的潮湿的气味,心里涌出一阵老朋友失而复得的狂喜。也有一些书,童年时候莫名其妙地读过了,模模糊糊留下一点印象,成年之后想找到它们复读,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它们就这样永远地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像无数消失在我生命旅程中的朋友和家人。消失和永存,人的一辈子便是这样一点点在积累起来,积成一条蜿蜒在身后的长长的印痕。
&19岁,我在农场插队。一个飘雪的冬夜,农场宣传队集中在场部排练节目时,电忽然停了,礼堂里一片漆黑。一个只读了三年小学的农场工人对我们说:“我来讲个故事吧。”他讲出来的《茶花女》。时至今日我仍然觉得这是一个奇迹:在那个年代,那样的乡村,小学三年级的文化程度的农场工人能够绘声绘色地讲述法国家的一本小说。那个凄美的冬夜从此常常刻在我的记忆之中。我记得我落泪了,一生中我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悲剧作品的魅力。几年之后,我买到了《茶花女》的小说,听过了《茶花女》的歌剧,看过了《茶花女》的电影,不止一次地聆听各种男高音领唱的华丽异常的《饮酒歌》。我从一切形式的《茶花女》中寻找那个雪夜的感觉,试图重温为玛格丽特命运流泪的幸福。然而再不可能了,人的一生不会两次趟过同一条河,所有最好的都是唯一的。
&还是在那个年代,有一段时间我从插队的农场被借调到南京工作,一们好心的老师知道我喜欢书,借给我一本《基度山恩仇记》。不是小说的全部,只是四卷本中的第一卷。老师千叮万嘱,此书切不可让第二人个看到,否则他会被加上“传播封资修毒草”的大罪名。我再三再四地向他作了保证。回到宿舍通宵看完了书,天亮之后我的人就傻掉了。我神魂颠倒,走路如同踩着棉花,恍恍惚惚,不知道知道今夕何夕,此处何处。我想我必须要找一个人分享我的狂喜,否则我会爆炸,会因为无法呼吸而憋死过去。思考再三,把我认识的每一个人在脑子里过滤一遍之后,我选择了我的母亲,我想母亲总不会害我,让她不说出去,她肯定不会说的。我就去邮局,挂号给我母亲寄出这本书,嘱她看完之后即刻再寄来。后来我母亲寄还书的时候发表了什么看法,我已经不记得了,一点印象都没有了。我的目的不是让她评论,仅仅是需要她分享一下我的快乐。
&此后的好几年中,我生活目标里增添了很重要的一条:疯狂寻找《基度山恩仇记》的后面三卷。我询问过很多的人,得到过无数次否定的回答。惟其如此,得到这套书的念头越加炽烈,无形中竟成了我走上文学之路的动机之。一直到1979年,我在北大读书时,外国文学解禁,我和班上同学轮换着在海淀新华书店通宵排除,买到了好几套心仪已久的文学名著,我才得以和我的“梦中情人”相遇。那天我是一路小跑奔回宿舍的,我旷了一整天的课,躲在宿舍里读这套四卷本的书,从开头读起,读完最后一个字,合上发散着油墨香味的书页,不知道怎么我的一种隐隐的忧伤和失望:我再找不回从前迷狂和喜悦了!我已经是一个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我读过了太多的外国名著,我不再单纯,有了跟从前不同的阅读品位,因此我不再可能感觉到从前读这本书的快乐。人的成长过程原来是要用很多消逝的东西来换取的。但是,因为有这一段不同寻常的曲折经历,我仍然把这本书视作我的珍爱。有一年,北京的一家出版社组织作家们为20种外国名著写简本,开过来的书目上《基度山恩仇记》赫然在列!我毫不犹豫在它的名字上打了钩儿。在我的灵魂中,其实已经把它做一个有着肌肤之亲的朋友了。
&拉拉杂杂地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想跟读者们交流一下读书的感觉。今天的时代跟过去当然大大的不同,但是我相信人类的灵魂没有改变很多,人们在优美的文字和崇高的心灵面前依然会感觉战栗,有一种五体投地的崇拜。从前感动过我们的作品,今天还会感动更多年轻的读者。希望在你们的一生中也能留下一些有关读书的温馨记忆,将来在你们年老的时候,回味曾经读过的那些文字,承认这世上有一种美好是可以永存的。
(&随笔:文章读来熟悉 亲切。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也有过在书店门口排长队
,一摞一摞地购买解禁的外国文学书籍的经历,此后再不曾有过这种购书热情。文章中提到的小说都有读过,尽管那时读得稀里糊涂,
似懂非懂,还是很认同作者对读书的感受。)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残疾人个税减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