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天宝宝湿疹可以擦碘伏吗脸上和头发上可以擦抚触油么

婴儿湿疹可以用沐浴露和抚触油吗_百度宝宝知道宝宝第一月_0—1岁_贵阳网
&&&&&&>&&&>&&&&&正文
宝宝第一月
来源:搜狐母婴&&
摘要:能清楚看到20厘米左右距离内的物品,目光能短暂追视距眼睛20厘米左右的物体,满月时,视力可及3米处的物体。喜欢追随人脸看,尤其是母亲的笑脸、差别鲜明的影像、强烈对比的颜色、简单的线条图如红球、黑白分明的靶心图、条形图等。目光漂移,偶尔出现内斜视。
新生儿身体发育
初生婴儿:正常足月的新生儿,诞生时一般身长在47~52厘米之间,平均50厘米。男婴和女婴无明显差别。
满月宝宝:到满月时男宝宝身长平均约54.5厘米,女宝宝身长平均约53.5厘米。
初生婴儿:正常足月儿的出生体重平均为3kg,出生后一周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比出生体重减少10%左右,7—10月天恢复。如果宝宝饮食正常,在这段时间里体重平均每天可以增加30~40克。
满月宝宝:一般宝宝在满月时其体重通常可比出生时体重增加750克以上,按标准计算大约是3.5~4.5千克左右。
初生婴儿:出生时平均头围在33~35厘米之间。头围过大或过小都要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异常情况(如脑积水、小头畸形等)。
满月宝宝:满月时平均增加2.3厘米,此时可达36~37厘米。
初生婴儿:前囟平软,斜径约为2.5cm,如果出生摸不到或有凹陷、饱满为异常。后囟门在生后3个月内闭合。
满月宝宝:前囟仍未闭合,部分宝宝后囟闭合。
初生婴儿:每天约需睡眠20小时以上。
满月宝宝:每天要睡18-20个小时。
初生婴儿:一颗约占了身长的近1/3的脑袋瓜;细小的腿;麻秆似的小胳膊;鼓起的肚子和一张被羊水浸泡的小脸。
满月宝宝:满月后基本上已经完全脱离新生儿的特点,新爸爸新妈妈们开始发现宝宝变得越来越好看了。
长相:主要是遗传父母的基因,尤其是显性基因;
皮肤:变得光亮、细腻白嫩,弹性也好;皮下脂肪增厚;
头发:出生时不管是浓密的还是十分稀少,都在根据自身的遗传和后天营养在不断改变;
头型:变得滚圆,不再是出生时难看的尖脑袋;
眼睛:黑眼球很大,眼睛变得很有神,会用惊异的眼神望着不认识的人。
初生婴儿:呼吸快,有时节律不规则。正常新生儿安静状态下呼吸为40次/分钟。
满月宝宝:随着月龄的增加,宝宝的呼吸频率逐渐减慢,1岁以下宝宝呼吸频率约为30次。
初生婴儿:体温调节能力差,体温在36~37℃,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升降。
满月宝宝:正常体温在肛门处为36.5℃~37.5℃之间;在口腔处为36.2℃~37.3℃之间;在腋窝处为35.9℃~37.2℃之间。
初生婴儿:胎便为黑绿色,出生后2天内排净。母乳易消化,每日排便3~7次,为黄色糊状便;人工喂养儿为淡黄或灰色便,便中可有奶瓣,每日1~2次。小便微黄不染尿布,刚开始次数不多,以后每日6次以上。
满月宝宝:黄色,母乳宝宝的大便像粥状,奶粉宝宝的大便像泥状,但都无泡、无水算是正常。
新生儿反射
觅食反射把头转向刺激的方向 在出生头几个星期消失,被自主性的头部转动取代 帮助婴儿寻找乳房或奶瓶
吮吸反射吮吸放入口中的物体 终生 使婴儿摄取营养物质
吞咽反射吞咽 终生 使婴儿摄取营养物质
巴宾斯基反射当足底被抚摸时,会张开并弯曲脚趾 一般在8个月到1年时消失 它在出生时存在,第一年内消失,是神经系统正常发展的指标
手掌抓握反射弯曲手指抓紧触碰到手心的物体 一般在3、4个月之内消失,被自主性的抓握所取代 它在出生时存在,后来消失,是神经系统正常发展的指标
摩罗反射巨大的声响或头部位置的突然变化导致婴儿向外甩胳膊,背呈弓形,然后两只胳膊并拢好像去抓什么东西 胳膊动作和背部变化在头4-6个月内消失;但是当遇到突然的声响和身体失去支撑时继续表现出惊吓反射,而且这种反射不会消失。 它在出生时存在,后来消失,是神经系统正常发育的指标
游泳反射浸入水中的婴儿四肢会主动划动,下意识地屏住呼吸(因此給身体一定浮力);游泳反射将使婴儿在水面漂浮一段时间,从而有利于开展抢救 在4-6个月时消失 它在出生时存在,后来消失,是神经系统正常发育的指标
行走反射婴儿身体直立,脚触到平面,像走路一样向前移步 除非婴儿有很多机会锻炼这种反射,否则在出生后8周就消失 它在出生时存在,后来消失,是神经系统正常发育的指标
新生儿能力
能清楚看到20厘米左右距离内的物品,目光能短暂追视距眼睛20厘米左右的物体,满月时,视力可及3米处的物体。喜欢追随人脸看,尤其是母亲的笑脸、差别鲜明的影像、强烈对比的颜色、简单的线条图如红球、黑白分明的靶心图、条形图等。目光漂移,偶尔出现内斜视。
已有声音的定向力。喜欢听妈妈的心跳声及听高调的声音,更喜欢听母亲的声音。听到悦耳声音可停止啼哭,强的噪音易使其受到惊吓、呼吸频率改变、哭闹,并转向与发声源相反的方向。能辨认一些声音,将头转向熟悉的声音。
受到痛刺激后出现全身或局部反应,如哭闹。
新生儿手有反射性握持功能,大部分时间手呈握拳状,拇指可在拳内(内收)或拳外。有时将手放进嘴里,不能准确控制双手。满月宝宝俯卧时头可稍微抬起1~2秒,仰卧时头总是转向一侧。
能辨认母亲乳汁的气味,对刺激性气味表示厌恶。
进入较冷的外界环境就开始哭叫、发抖,身体某部位受到冷或热的刺激时会大哭。
以口唇周围最灵敏。喜欢柔软的衣服和被子,轻柔的抚摸和拥抱使孩子感到舒适和安全,不喜欢被粗鲁地摸、抱。
知道酸、甜、苦、咸等味道,尝到酸、苦等味道有不愉快的表情。新生儿天生喜欢甜味。
语言与社交
会用哭声表示需求,发出细小的喉音。除因尿湿、饥饿、不适等哭闹外,也会因希望被陪伴和关注而啼哭。
新生儿喂养
热能:热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能量,人体对热能的需求,要满足基础代谢、活动、生长、消耗、排泄等所需要的总热量。新生儿出生后第一周,每日每千克体重约需60~80千卡热能;生后第二周,每日每千克体重约需81~100千卡热能;生后第三周及以上,每日每千克体重约需要100~120千卡热能。
蛋白质:足月儿每日每千克体重约需2~3克蛋白质。
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远不能供其需求的9种必需的氨基酸是:赖氨酸、组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新生儿每天必须足够地摄入这9种氨基酸。其摄入程度要根据宝宝实际情况决定。
脂肪。每天总需要量占总热量的45~50%。母乳中未饱和脂肪酸占51%,其中的75%可被吸收。亚麻脂酸和花生四稀酸是必需脂肪酸,亚麻脂酸缺乏时出现皮疹和生长迟缓,花生四稀酸则合成前列腺素。
糖。足月儿每天需糖(碳水化合物)12克/千克体重。母乳中的糖全为乳糖。
矿物质、宏量元素及微量元素中,钠:即氯化钠,也就是食盐,能提供人体必需的钠。新生儿期宝宝通过母乳吸收营养,包括盐。因此,妈妈喂奶期间饭食不宜吃得太咸,但也并不是越淡越好,或一点盐也不吃,因为新生儿在生长过程中,同样需要一定的盐。钾:新生儿期宝宝对钾的需要量,可从母乳和牛乳中得到满足。氯:氯随钠、钾吸收。钙、磷:母乳中的钙,有50%~70%在新生儿肠道中被吸收。新生儿对磷的吸收一般比较好,不易缺乏。镁:镁和钙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镁缺乏时影响钙的平衡,因此,要保证宝宝对镁的需要量。铁:母乳中铁的含量不高,一般足月儿铁的储存量,仅供4~6个月的使用。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如果妈妈在孕期就缺乏铁,新生儿就可能出现铁储备不足。对于早产儿,铁的储备量更少,只够生后8周所用,如果不及时补充,则会出现缺铁性贫血,乳母膳食中要增加铁的摄入。贫血重者,满月后可以补充铁剂。这对早产儿机体的完善以及今后的生长发育,会造成极大地影响。锌:新生儿很少缺锌,一般不需要额外补锌。头发所测得发锌不能代表目前的缺锌情况。因此,不要以发锌衡量是否缺锌,发锌低不能代表血锌也低,应结合血锌综合考虑。
维生素。新生儿是否缺乏维生素,要根据产妇在孕期的身体状况来进行判断。一般健康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很少缺乏维生素,因此不需要额外补充。如果孕妇妊娠期维生素摄入严重不足、胎盘功能低下或发生早产,新生儿就可能缺乏维生素D、维生素C、维生素E和叶酸,所以,要根据新生儿维生素的缺乏程度,及时给予补充。其中,维生素K缺乏,可引起新生儿自发出血症或迟发维生素K缺乏出血症。尤其是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发生的几率比较大。因此,常规给出生后的新生儿肌注维生素K,是起预防作用的。早产儿肠道菌群生成较晚,肝功能发育不成熟,容易出现维生素K缺乏,应每日补充维生素K,连续补充3次。维生素D:虽然新生儿出生时储存一定量的维生素D,但是如果不能够在室外接受足够的阳光,又不能通过食物摄入,新生儿可出现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和佝偻病。为防止此症的发生,应该从出生后半个月开始,为新生儿补充维生素D,每日400IU。维生素E:一般新生儿不需要补充维生素E,但早产儿需要补充,每日30毫克就可满足要求。维生素A过量:在补充维生素D时,有的爸爸妈妈为新生儿选用鱼肝油制剂,即维生素AD剂。但选用时要掌握好计量,如果比例不合适,可发生维生素A过量,甚至中毒。
母亲产后5天内分泌的乳汁称为初乳。在母乳喂养对婴儿健康的影响中,初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乳为黄色、黏稠状;产后1~2天初乳量少且稀,抗体含量高,2~3天时分泌量增多。与成熟乳相比,初乳含有较少的脂肪和较多的蛋白质。
人初乳蛋白质中含有大量免疫物质如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简称sIgA)、溶菌酶、乳铁蛋白、双歧因子等,其中SIgA进入婴儿肠道后不会被吸收和分解,像膜一样覆盖在婴儿的呼吸器官和消化器官黏膜表面,保持高度活性,防止细菌和病毒的侵入。生后6~12周内,婴儿的呼吸器官和消化器官的黏膜自身还不能制造出sIgA,这段时间婴儿只有依靠初乳中的SIgA防止细菌和病毒的感染。此外,溶菌酶、乳铁蛋白、双歧因子等也通过分解致病菌、与病原体竞争铁、抑制病原体生长等机制保护婴儿免受感染。初乳还可帮助胎便顺利排出,利于胆红素排出,减轻新生儿黄疸。故应尽量让婴儿吃到宝贵的初乳。
产后14天后所分泌的乳汁称为成熟乳,实际上要到30天左右才趋稳定。成熟乳的成分逐渐稳定,尤其是蛋白质维持在一个相当恆定的水平,成熟乳中的蛋白质含量虽较初乳为少但因各种蛋白质成分比例适当、脂肪和碳水化物以及维生素、微量元素丰富,并含有帮助消化的酶类和免疫物质而优于其他乳类。成熟乳中含有适合婴儿消化的各种元素,如钙磷比例合适易于吸收,母乳铁易于婴儿吸收等等,都是各种动物乳所不能比拟的。
在母乳喂养时,婴儿先吸出的奶叫做前奶。外观比较清淡,带兰色,比较稀薄。其特点是成份中水的含量比较大,另外,含有丰富的蛋白、糖份、维生素、维生素和抗癌免疫球蛋白等。其成分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因而母乳喂养的婴儿一般来说不需要补充额外的水份。
在母乳喂养时,婴儿吸出的前奶以后的奶被叫做后奶。外观呈白色,比较浓稠。其成份中含有大量的脂肪、蛋白质和乳糖,提供婴儿发育所必须的能量,如果说前奶含有大量水分是给婴儿解渴,那后奶中大量的脂肪就是给婴儿解饿。
溢奶是指新生儿吃奶后不久从口中流出奶液。导致溢奶的原因主要是生理性的,即由于新生儿胃为横位,容量较小,胃的入口处贲门肌肉发育不成熟、关闭不严,而出口处幽门肌肉张力高,造成奶进入胃后易返流。此外,不适当的喂养和护理方法也可引起溢奶,如喂奶过快、一次吃奶量太多,人工喂养时奶头孔太大,喂奶前婴儿过度哭闹吸人大量空气,喂奶后立刻将婴儿平放在床上或翻动婴儿等。
对于易溢奶的孩子在喂养和护理时应注意:①哺乳时保持平静、舒适;②如果开始喂时乳汁呈喷射样,可先挤出少许再喂孩子;③新生儿每次喂奶量控制在30—50ml;④选择低流速奶头或以奶瓶倒立时奶滴状连续流出时的奶孔大小为宜;⑤喂奶前避免孩子过度哭闹,应在孩子非常饥饿前就开始喂奶;⑥喂奶后将孩子竖抱,头靠在妈妈肩上轻拍后背5~10分钟,待孩子将吞入的空气排出(打嗝)后再将其右侧卧位放在床上并将床头垫高,或将孩子头高脚低倾斜30度抱30分钟;⑦换尿布应在喂奶前进行,做操、抚触最好在两顿奶之间进行。
早产和低体重儿
由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各器官功能不完善,如吸吮力弱,贲门括约肌松弛、胃容量小易溢奶,肠道肌张力低、易腹胀,易出现喂养问题。
因此,哺喂早产儿时应尽早开始母乳喂养,如有条件还应加喂母乳添加剂,促进早产儿对母乳的消化和吸收。
部分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刚出生时不会吸吮乳房或吸吮力较弱,此时可将乳汁挤出后用汤匙喂,应少量、多次喂养,体重越低喂养次数越多。此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在婴儿出生后2~3天补充维生素K1和维生素C预防自然出血,1~2周添加维生素D预防佝偻病,1个月开始添加铁剂预防缺铁性贫血。
正确的哺乳姿势
产后头几周的哺乳,母乳喂养专家推荐使用两种姿势:握头交叉环抱式和橄榄球式(握头腋下挽抱式)。一旦母亲感觉哺乳很舒适了,还可以采用扶腰臀抱篮式或者扶腰臀侧卧式的哺乳姿势。母婴要正确选择好自己的母乳喂养姿势,主要靠反复的尝试和练习:
1、握头交叉环抱式。用手掌握住婴儿的头枕部、婴儿面朝哺乳侧乳房,小嘴正对乳头(如果母亲用右侧乳房哺乳就用左手从下侧握住婴儿的头枕部)。手腕放在宝宝两肩胛之间,大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别张开分别贴放在头部两侧的耳后。同时将右手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别张开呈“八字形”贴于右乳房外侧使其成圆锥样向前挺,大拇指放在乳头、乳晕外上方婴儿鼻尖接近乳房皮肤的部位,食指则放在乳头、乳晕内下方婴儿下巴接近乳房皮肤的区域。轻压乳房使其形态利于和婴儿嘴部紧密相贴。然后就准备让婴儿小嘴与乳头乳晕正确地衔接。
2、橄榄球式(握头腋下挽抱式)。这个哺乳姿势特别适合于母亲经历剖宫产(可以避免宝宝压迫腹部手术切口)以及乳房很大、宝宝太少或者早产儿或者哺育双胎的母婴选择使用。母亲根本不需要有橄榄球比赛经验。就像在腋下夹持一个橄榄球那样用上肢夹持宝宝双腿位于身侧腋下(若用右侧乳房哺乳则用右臂),宝宝上身呈半坐卧位姿势正对母亲胸前。用枕头适当垫高宝宝达乳头水平。用右手掌托于宝宝头枕部负重,左手像交叉握头环抱式那样以拇指和其余四指张开呈“八字形”贴于右侧乳头乳晕的上、下方使其成圆锥样向前挺。
3、扶腰臀抱篮式。这是传统的哺乳姿势,让宝宝的头部依靠在母亲搂抱侧上肢屈曲的肘窝内,同侧手指搂住婴儿的腰臀或大腿上部。婴儿侧卧侧肢体(如果以右侧乳房哺乳,就是婴儿的左侧肢体)夹在母亲臂下大约平腰部。像交叉环抱式那样用母亲的左手指(母亲用右乳哺乳时)呈“八字形”扶托右侧乳房。
4、扶腰臀侧卧式。这种姿势是午夜或者需要休息(如果母亲喜欢选择这种休息方式,就会经常采用)时哺乳的最佳选择。身体侧卧,用枕头垫在头下。婴儿侧身与母亲正面相对,母婴腹部相贴。维持婴儿小嘴与母亲乳头处在同一平面。像其他哺乳姿势一样用手指呈“八字形”扶托乳房。为了保证母婴紧密相贴,还要用一个小枕头垫在婴儿后背部。
正确的含乳姿势
不管母婴采用什么哺乳姿势,必须坚持把婴儿贴向乳房,而不能将乳房送向婴儿小嘴。许多哺乳问题就出自妈妈对向宝宝俯身把乳房送到婴儿小嘴中。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母亲保持背腰部伸直而将婴儿的头部靠近乳房。
正确的嘴乳衔接
要想很好地掌握母乳喂养首先就要从正确的哺乳姿势开始。要保证母乳喂养顺利成功,母亲还必须学习掌握正确的母乳喂养技巧——正确的嘴乳衔接方法。有些母婴成功很顺利,而有些母婴则需要经历许多次实践练习。
1、什么是正确的嘴乳衔接?正确的嘴乳衔接应该是婴儿的小嘴完全环抱妈妈乳房的乳头和乳晕(乳头周围着色很深的地方)。
用乳头挠弄宝宝的小嘴唇
为了很好地启动乳房排出母乳,婴儿牙槽突上的龈缘组织应该压向乳晕及其下面的乳窦。仅在乳头上吸吮只能让婴儿挨饿(因为乳窦内贮存的乳汁没有得到挤压和排空而影响乳腺泡细胞的泌乳功能),还会导致母亲乳头疼痛甚至乳头皲裂。同时还要分辨清楚婴儿是不是用小嘴贴在非乳头区域就开始全神贯注地吸吮了。即使吸吮处不会有乳汁排出,生物本能也使新生儿喜欢继续吸吮,这样就会让龈缘组织挤压嫩弱敏感的乳房组织而产生疼痛和损伤。
2、启动嘴乳正确衔接的技巧。一旦母婴都处在感觉非常舒适的体位,母亲就可以用乳头轻轻抚弄婴儿嘴唇,等婴儿小嘴完全张开——就像打呵欠那样大大地张开小嘴为止。有些母乳喂养专家建议直接用乳头对准宝宝鼻子抚摩,然后逐渐向下移到婴儿上唇粘膜,逐步诱导宝宝大大地张开小嘴衔接乳头。这样可以避免哺乳时宝宝吸吮自己的下唇。如果宝宝还是不肯大大地张开小嘴,那么就可以挤点初乳(稍后就是母乳了)涂放到宝宝唇部鼓励宝宝张开小嘴衔接乳头。
如果宝宝把头移开了,用手轻轻地抚握颊部将宝宝头部靠近母亲乳房。本能的新生儿吸吮反射会使宝宝将头部转向母亲乳头。(不要挤压宝宝双颊使其张开小嘴,这样会使宝宝产生吸吮方向错觉甚至引起粘膜损伤。)一旦宝宝领会了正确的嘴乳衔接技巧,也就是母亲开始领会哺乳时乳房感觉的时候,有时母乳的气味也能引导宝宝将头转向母亲的乳头。
3、嘴乳衔接。一旦宝宝大大地张开了小嘴,就把婴儿向母亲靠近。母亲不要将自己的乳房去接近宝宝的小嘴,更不要将宝宝的头部推向乳房。还必须明确:母亲不要将自己的乳头直接塞到宝宝还没有张开的小嘴里;正确的做法就是让宝宝自己主动张开小嘴迎向乳头并正确衔接乳头。
婴儿张大小嘴正确衔接乳头前,这样的努力可能要经过好几次。请记住:在婴儿正确衔接乳头吸奶前,母亲要始终坚持用正确的母乳喂养姿势将婴儿拥抱在乳房前,也不能很快就把婴儿抱离乳房。
4、嘴乳衔接的检查。母亲应该知道婴儿下巴和鼻子尖接触乳房时就是衔接乳头的正确姿势。只要婴儿吸奶时母亲的乳头有被吸拉向婴儿口咽方向的感觉,就说明上、下牙槽突上龈缘组织正压在乳晕上。婴儿正确衔接乳头的表现应该是嘴唇向外凸出(就像鱼嘴一样)而不是向口腔内回缩。还要检查婴儿有没有吸吮自己的下唇(新生儿喜欢吸吮任何地方)或者舌头(因为母亲的乳头没有按要求放在舌头上面,而是放在舌头下面)。母亲牵拉下唇就能检查出婴儿是否在吸吮下唇和舌头。如果婴儿吸吮舌头,母亲要用手指终止吸吮,并移开乳头,明确婴儿没有吸吮舌头(即舌头放下)后才能再开始哺乳。如果婴儿正在吸吮下唇就轻轻地把下唇拨开。
吸吮与吸乳吸吮与吸乳(或吸奶)虽然只有细微的差别,但对母乳喂养的成功与否却会产生微妙的作用。要明确婴儿是在正确地吸奶(即,从母亲乳房吸取母乳)而不是在无效地吸吮乳头(只是用上下牙槽突上的龈缘组织挤压母亲的乳头而未吸出母乳),母亲就要细心观察婴儿是否有持续强有力的吸奶,吞咽—呼吸的节律性运动。一旦婴儿颊部、下巴、耳部出现节律性的协调动作,随后母亲就能体验到乳汁从乳头流出的感觉以及听到婴儿吞咽声(或者间断呛咳声),有节奏地连贯出现这些现象就说明婴儿正在吸奶。
如果婴儿衔接乳头的姿势正确,哺乳是不会有乳头疼痛的(当然要除外母亲有乳头皲裂或乳房感染)。如果母亲授乳时觉得乳头疼痛,很可能是婴儿正在咀嚼乳头而不是用上、下牙槽突上的龈缘组织完全包住乳头和乳晕。这时就要将宝宝的嘴从乳头移开,再重新让宝宝衔接乳头。如果听到的是与唇部动作一致的吸吮声,说明宝宝衔接乳头的姿势也不正确。
5、给宝宝留点呼吸空间。宝宝衔接乳头后,如果乳房组织阻塞了宝宝的鼻孔,母亲用手指轻轻地向下压迫乳房表面组织就能让宝宝呼吸畅通。轻轻抬高宝宝也能提供一点呼吸空间。但是母亲的这些动作不能让婴儿好不容易才正确衔接好的乳头松开。
6、如何终止吸吮。如果宝宝吸奶完毕但仍不肯松开衔在乳头上的小嘴,唐突拉开会导致乳头损伤。首先应该终止婴儿的吸吮,母亲终止婴儿吸吮的方法就是用手指非常小心地插入宝宝的口角让小量空气进入,并迅速敏捷地将手指放入上、下牙槽突龈缘组织之间直到宝宝松开为止。
时间和频率
时间:吃奶时间约为5-10分钟。
频率:新生儿白天至少每1~3小时喂1次,夜里至少喂2~3次。每天吃8~12次奶。
咋判断新生儿吃饱?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吃饱的表现为:每天吃8~12次奶,吃奶时有节律地吸吮伴有吞咽声,每次吃奶后(约5~10分钟后)会轻松地吸吮一段时间以自我安慰,然后将乳头松开,安静睡眠l一3个小时,醒后还能玩耍一会儿,生后第三天开始每24小时有6次以上小便及3、4次以上大便。
无论母乳还是人工喂养,监测新生儿体重增长情况是判断是否吃饱的客观指标,如果孩子出生7—10天后,体重每周增加125g以上或满月增加600g以上,表示新生儿摄入的奶量已能满足生长发育需要。
用手挤奶:妈妈先用柔软的布或毛巾热敷自己的乳房,这样可促进乳汁分泌。然后,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有节奏地绕着乳晕挤压,直到乳汁泌出或喷射出来。要不断地重复这一过程,直到乳房松软。用手挤奶的时间要比用吸奶器长一些。
用吸奶器吸奶: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吸奶器可供选择,从手动的到电动的直至电子的都有,非常方便。
无论选择哪一种方式,妈妈在挤奶之前都要洗净自己的手和指甲,并用柔软洁净的绵布热敷乳房,这样不仅可以刺激乳汁的分泌;而且也卫生。妈妈挤奶的时候如果看着宝宝,那么挤奶会更加顺利。
乳母患病可喂奶情况
1.当母亲患有某种传染性疾病时,如处于非急性期或非活动期,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继续喂奶。
当母亲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肾脏病时,如无严重并发症,经医生同意可以喂奶。
2.乳房感染、乳房手术未愈不宜给宝宝哺奶。但须每隔3-4小时挤奶一次,以免奶汁减少回奶,以便疾病痊愈后继续给宝宝喂奶。
3.乳头皲裂:当乳头皲裂时,可以挤奶后用小匙哺喂。生奶疖时,有病的一侧不要给宝宝喂奶,也需按时挤出奶汁。
哺乳期禁服药物
四环素:四环素在人乳中的浓度可高于血液的5倍多,能损害宝宝的牙龈和骨骼发育。
氨茶碱:氨茶碱分布于乳汁中的药量,可达乳母用药量的4%。
苯茚二酮:苯茚二酮可导致宝宝出血。
氯霉素:氯霉素可使宝宝发生骨髓抑制。
异烟肼:其乙酰化代谢物,可引起宝宝肝中毒。
放射性诊断药物:进入乳汁中药物可影响宝宝健康。
其他:妈妈若吸收高脂溶性的滴滴涕、卤二苯双三氯酚、四氢大麻酚等药量较多时,引起宝宝药物中毒
母乳性黄疸婴儿能喂母乳吗
出生后2、3天出现的黄疸为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常与开奶晚、喂奶量少等因素有关。此时不必终止母乳喂养,频繁吸吮可能有助于早期黄疸的消退。出生后1周出现的黄疸为晚发性母乳性黄疸,常可持续2~3周甚至2~3个月。
如果黄疸程度不严重,新生儿精神状况好,体重增加,多可自然消退。一般在停止母乳后黄疸明显减轻,恢复母乳喂养后,黄疸程度略有增加,但比停喂母乳前轻。如果改用配方奶或牛奶喂养则黄疸消退时间与继续喂母乳的新生儿无明显差异。因此建议继续母乳喂养,如果新生儿能较好地吸吮,应增加白天及夜间的哺喂次数。极少数患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应暂时停止母乳喂养。
如何开奶:
1.早吸吮、勤吸吮、饿了就喂
2. 母子间皮肤早接触、多接触。
3.采取正确的哺乳姿势
4.吸空乳房
母乳不足有哪些表现?
乳房虽有乳汁排出但听不到婴儿的吞咽声;出生5天后乳房挤不出乳汁;出现乳头疼痛和乳头充血,喂奶后乳头不变软。婴儿出生3天后每24小时排尿少于6次,大便仍为黑色、绿色或棕色,4天—1个月内每日排便次数少于3—4次;每24小时喂养次数少于8次,或喂养次数不少但婴儿总是拼命不停地吸吮,吸吮每侧乳房超过30分钟;婴儿很少哭闹,常连续睡4—6个小时。
生后5天每日增重不足15~30g,生后10天体重未恢复到出生时的水平。
乳母多喝鱼、肉汤能增加乳汁分泌吗?
每天适当饮汤如鲫鱼汤、鸡汤、猪蹄汤对补充体液、促进乳汁分泌有一定作用。但单纯靠汤不能满足乳母营养的需要,因汤中只含有少量的维生素、矿物质、脂肪及由蛋白质分解的氨基酸,而大量的营养物质留在了炖汤的鱼、肉中。
所以建议乳母喝汤时最好将煮汤的鱼或肉也吃掉。
乳母饮食:
哺乳期母亲每天摄人的营养除供给自身需要外,还需供给分泌乳汁所需要的营养,因此哺乳期母亲比一般妇女需要较多的营养素,母亲哺乳期的膳食质量对乳汁的质量有一定影响。当母亲膳食中某些营养成分缺乏时(主要为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及矿物质),乳母机体将首先动用自身储备的营养物质,保证乳汁中有足够的营养物质。
但当乳母膳食质量长期得不到改善时,乳母将出现营养缺乏,进而乳汁中相应营养素含量减少。在农村贫困地区比较常见的是缺乏蛋白质食物,
应指导母亲每天摄入一定量的肉、蛋、乳类或豆制品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同时每天也应进食一定量的绿叶蔬菜、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在经济状况较好的地区,比较常见的是过多地摄人肉、鱼类食物和鸡汤、鱼汤等,不仅造成乳母肥胖,也易导致婴儿消化不良,此时应指导乳母不要过多摄入高脂肪食物。
哺乳期间母亲最好不要食用辣椒、葱、咖啡等刺激性食品,以防引起婴儿肠痉挛;也不要饮用麦乳精、山楂、麦芽等食物以免造成母乳减少。
与怀孕前相比每天增加主食100g,鱼、肉增加30g,豆腐100g或豆制品30g,每天保证250ml奶,适量新鲜蔬菜、水果。如果乳母食欲不好、进食少,可适当添加含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的营养素。
乳母患病不可喂奶情况
1.当母亲患高血压、糖尿病伴有重要器官功能损害、患严重肾功能不全、有严重精神病、先天代谢病、有心脏病伴心功能Ⅲ、Ⅳ级或心脏衰竭、患传染病处在急性期、感染HIV、乳房有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等疾病
2.在吸毒或滥用药物、接受抗代谢药物或化疗药物治疗期间、接受放射性同位素检查或治疗以及工作环境中有放射性物质等情况下,均不宜哺乳。
3.孕期或产后有严重并发症需进行治疗时,也应暂停哺乳。
母亲患乙肝能喂新生儿母乳?
有研究证明,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胎盘宫内感染或分娩时血液传播的。尽管乙肝病毒携带者乳汁中可能有乙肝病毒,但其强度很低,含量远远低于血液中的浓度。病毒量越低越易被机体清除。因此乙肝母亲并非母乳喂养的绝对禁忌症。
此外及早接种疫苗能使80%~90%以上的新生儿产生抗体,对婴儿具有保护作用,并保持5年以上。如果母亲为单纯表面抗原阳性或处于非急性期,可以喂母乳;如果母亲e抗原阳性,应保证孩子经过严格乙肝免疫程序并经医生同意后,才可喂母乳,因为哺乳本身不会增加孩子受感染的危险。
妈妈乳房问题
● 乳头凹陷母亲怎样喂奶?
当用两个手指压迫乳晕时,正常情况下乳头突出并直立,反之如果乳头不突出,即为乳头凹陷。婴儿难以含住内陷的乳晕,从而影响母乳喂养。如果在分娩前几周或几个月发现乳头凹陷时,可佩戴一个中空的圆锥形乳罩,对乳晕施以柔和而均匀的压迫,纠正乳头凹陷;也可用双手拇指轻压乳晕两旁,再向上下左右推开,每天1~2次,每次10下。
如果在分娩后才发现乳头凹陷,可用手指将乳头向外轻轻牵拉,并按、捏乳头、乳晕,每天1次,每次10~30下。每次哺乳前可用乳泵或吸奶器将乳头拉出,便于婴儿含接。
以前有人主张在孕末期每天牵拉乳头数次,改善乳头凹陷。后来发现这样会过度刺激乳头,促进导致子宫收缩激素的释放,触发早产,故不提倡孕末期牵拉乳头。
● 乳头有裂口还能喂奶吗?
乳头有裂口又称为乳头皲裂。造成乳头皲裂的主要原因是婴儿吸吮时含接不正确,没将大部分乳晕连同乳头一起含到嘴里,只含住了乳头,吸吮时用力吸乳头,致使乳头皮肤破损形成皲裂。出现皲裂后一般不必停止喂奶。继续哺乳有利于防止细菌通过裂口侵入乳腺组织,引起乳腺炎甚至乳腺脓肿。
但应注意:①应将大部分乳晕含到婴儿嘴里;②开始喂奶时先喂无裂口的一侧,再喂患侧,因为这时孩子吸吮的力量变小,对患侧乳头的刺激减少;③每次哺乳的时间限制在10分钟内;④每次喂奶后留一滴奶均匀地涂在乳头上;⑤天气潮湿时,尽量将乳房暴露,保持乳头干燥,促进乳头裂F1愈合;⑥不要使用塑料乳罩或乳垫,不要用肥皂洗乳房。如果双侧乳房有皲裂,或纠正婴儿吸吮方式后,母亲仍感到乳头疼痛难忍,可暂时停止让婴儿吸吮,用手或吸奶器将乳汁挤出,再用汤匙喂给孩子,同时把鱼肝油软膏或蓖麻油涂在乳头上,预防感染,促进裂伤愈合。
● 喂奶时乳头痛怎么办?
这里所指的乳头痛是指单纯性乳头痛,即乳头的皮肤是正常的。造成乳头痛的常见原因是婴儿吸吮时含接不正确,即只吸吮乳头而未将大部分乳晕含人口内。遇到有乳头痛的母亲,首先应检查婴儿的含接情况,帮助改进吸吮姿势,多数情况下会减轻和去除乳头痛。
如果疼痛持续1周以上或开始哺乳时无乳头痛,一段时间后才出现,应考虑婴儿是否患有鹅口疮,有时婴儿患鹅口疮会感染母亲的乳头,引起乳头痛。遇到这种情况,应积极治疗鹅口疮(详见疾病部分),注意应对婴儿口腔和母亲的乳头同时治疗。有些母亲常用肥皂或酒精擦洗乳头,破坏了乳头表面的天然保护膜,也易导致乳头痛。此外,当每次哺乳结束后或需中断喂哺时如果从婴儿嘴里强拉出乳头,也可引起乳头痛。正确的方法是应等婴儿自己放下乳头或将食指轻轻放进婴儿口中使其停止吸吮后,再拔出乳头。
● 乳房胀痛怎么办?
刚开始下奶时,由于乳汁充盈、乳房支持组织中血液与体液增加,乳房会变热变硬,此时母亲感到乳房胀,但不痛。乳汁排空后胀感明显缓解。如果早期没有让婴儿充分吸吮,尤其是乳汁没排空,乳房不仅胀而且有疼痛感,乳房皮肤紧绷、发亮甚至红肿。
发生乳房胀痛后的处理方法有:
①可冷敷乳房,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轻轻按摩乳头及乳晕15~20分钟,增加哺乳次数;②奶水过多时应及时排空乳房;
③乳房胀痛缓解后,如果婴儿的吮吸能力强就不用再按摩乳房,如果吸吮能力较弱,每次喂奶前都应按摩乳房,以利奶水通畅排出,避免乳房胀痛;
④如果乳房胀痛并伴有发热,可能是乳腺管不通畅,母乳中的物质进入血液所致,一般24小时内会自然退热,不用医学处理。如果发热持续48小时以上,考虑可能合并感染,应及时就医治疗感染。
●乳腺炎还能喂奶吗?
当哺乳母亲出现一侧乳房或乳房的一部分发热、肿胀或疼痛时,可能是发生了乳腺炎。
乳腺炎一般不会引起乳汁感染,因此可以继续哺乳,如果停止哺乳可能会使乳腺炎恶化以及加重疼痛。
当母亲由于乳腺疼痛难忍不愿用患侧喂奶时,可先喂健侧乳房,同时打开患侧的乳罩,让乳汁流出一部分以缓解压力,然后再喂患侧乳房。
如果出现乳房脓肿并做了切开引流,只要引流管距乳晕较远不影响喂奶时仍可继续哺喂。也可暂时将病侧乳房断奶,将乳汁挤出后丢弃,待乳腺脓肿痊愈后再重新开奶。
宝宝吃奶问题
● 每次只吃一侧乳房不好吗?
如果孩子每次只吃一侧乳房,吃奶后能安静睡眠l~3小时,每周体重增长125g以上,说明一侧乳房的奶能够满足该婴儿的营养需要。此时两侧乳房应交替成为第一次吸吮的选择,可将安全别针放在孩子最后吸吮的乳房上,作为下次首先吸吮的标志。
不要只用一侧乳房,因为长期偏好使用某一侧乳房哺乳将导致该侧乳房大于另一侧,不喂奶的一侧乳房泌乳量将明显减少甚至停止泌乳。此外,随着婴儿快速生长,每次需奶量将随之增加,此时一侧乳房的奶将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故应维持两侧乳房正常泌乳。
曾经有医生主张每次喂奶后应将多余的乳汁挤掉,以利于下次分泌足够的乳汁,但根据乳房多吸吮多分泌的泌乳机制,目前认为不必要将多余的乳汁挤出,否则会破坏母婴间的供需量关系,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 孩子总睡觉不吃奶怎么办?
一般情况下,母乳喂养的新生儿白天每1~2小时就要喂一次,以后延长到每2~3小时喂一次,夜间要喂2—3次。这种吃奶间隔与孩子胃肠道的生理特点有关。母乳在孩子胃中需2~3小时排空,牛乳需3~4小时排空,夜间睡眠时胃排空时间有所延长。
如果纯母乳喂养的婴儿超过3小时不吃奶应该叫醒他,即使是在夜间也应叫醒,以防发生低血糖。可将温毛巾置于孩子的前额使孩子睁开眼睛,也可轻轻上下晃动婴儿头部及上身叫醒婴儿。
对于2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如果总是长时间睡眠,几乎每次吃奶都需要叫醒,应除外病理性情况。因为患有某些疾病的婴儿也会出现类似表现,同时伴有对刺激反应差、面色苍白或发灰、四肢发凉、呼吸急促、不哭不闹、精神萎靡等,此时应及时诊断和治疗原发病。
● 宝宝吃一会停一会儿怎么办?
在出生后头1周,部分母亲只有少量的乳汁分泌,此时婴儿吃会儿停会儿或吃几口就入睡是正常的,因为婴儿需要用较大力量吸吮才能吸出少量乳汁,所以需要间断休息,而这些乳汁已能满足婴儿的需要,因此会满意地入睡。
当母亲奶水分泌增多后,有的婴儿吸吮1分钟就睡着了,或总含着乳头不松口,或含着乳头入睡,但很快醒来就哭闹,显然没有吃饱。
这表示该侧乳房可能已无乳汁而孩子并未吃饱,应及时换吃另一侧乳房。相似的情况也见于衣着过多或包裹过厚的孩子。除上述情况外,有少数婴儿总是吃一会儿、休息一会儿,或睡1个小时后再吃,此时不应催促,母亲可以与孩子同步休息,即孩子想吃时喂他,孩子想睡时母亲也一起休息。这类孩子1~2个月后吃奶的速度会加快,并且吃奶的间隔也将逐渐形成规律。
● 宝宝拒绝妈妈乳房原因和解决方法
在为新生儿哺乳时,通常会遇到宝宝拒绝妈妈乳房的现象,其原因和解决方法大致如下:
妈妈的乳房可能因为肿胀(乳汁过多、有疼痛感、变硬)而使新生儿很难吸吮。遇到这种情况,妈妈可以用一块温热柔软洁净的绵布热敷乳房或用热水浸泡乳房以减轻肿胀,也可以试着挤出一些乳汁,使乳房稍微松软一些,这样一来,新生儿就比较容易吸吮乳头,不会拒绝妈妈的乳房了。
妈妈的乳汁可能流出得太快,新生儿吸吮时常常呛着,因此,就拒绝吃妈妈的乳汁。这时,妈妈可以先挤出一些乳汁,减轻乳房压力,使乳汁流出不至于太冲;另一种办法是,用中指和食指夹住乳房,减小乳汁的流量,这样,就不至于呛着新生儿,宝宝就不会拒吸妈妈的乳房了。
妈妈的乳房可能盖在新生儿的鼻孔上,使宝宝因呼吸困难而拒绝妈妈的乳房。这时,只需妈妈轻轻地将乳房移开宝宝的脸,宝宝就会愿意吃奶了。
另一种使新生儿不吃奶的原因是宝宝的鼻子可能不通气,吸吮时呼吸受阻而影响了吃奶。解决的办法,清除鼻腔分泌物或遵医嘱使用一些滴鼻剂,宝宝鼻子通气了,自然就会吃奶了。
● 怎么帮孩子打嗝?
婴儿吸奶时咽下了空气,会感到很不舒服,尤其是婴儿剧烈哭闹后,如果立即喂奶将吸人大量空气,如不及时拍嗝很容易吐奶。因此,每次哺乳后应帮助孩子打嗝。拍嗝时将婴儿竖抱,让其头部轻伏在母亲肩上,由婴儿腰部往上轻拍他的背部,或者让婴儿俯卧在母亲的大腿上,再轻拍他的背部。
● 新生儿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
新生儿是否缺乏维生素,要根据产妇在孕期的身体状况来进行判断。一般健康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很少缺乏维生素,因此不需要额外补充。
如果孕妇妊娠期维生素摄入严重不足、胎盘功能低下或发生早产,新生儿就可能缺乏维生素D、维生素C、维生素E和叶酸,所以,要根据新生儿维生素的缺乏程度,及时给予补充。
其中,维生素K缺乏,可引起新生儿自发出血症或迟发维生素K缺乏出血症。
尤其是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发生的几率比较大。因此,常规给出生后的新生儿肌注维生素K,是起预防作用的。早产儿肠道菌群生成较晚,肝功能发育不成熟,容易出现维生素K缺乏,应每日补充维生素K,连续补充3次。维生素D:虽然新生儿出生时储存一定量的维生素D,但是如果不能够在室外接受足够的阳光,又不能通过食物摄入,新生儿可出现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和佝偻病。为防止此症的发生,应该从出生后半个月开始,为新生儿补充维生素D,每日400IU。维生素E:一般新生儿不需要补充维生素E,但早产儿需要补充,每日30毫克就可满足要求。维生素A过量:在补充维生素D时,有的爸爸妈妈为新生儿选用鱼肝油制剂,即维生素AD剂。但选用时要掌握好计量,如果比例不合适,可发生维生素A过量,甚至中毒。
● 吃母乳的孩子要加维生素k吗?
维生素K是脂溶性维生素,它参与人体凝血过程,如果人体缺乏维生素K,就等于缺乏凝血因子,容易出血,或出血难止。如果维生素K严重缺乏,婴儿会出现脐带残端渗血不止、皮肤出现淤斑等症状,最严重的会导致颅内出血,严重威胁生命。
人体自身不能制造维生素K,需摄入含维生素K的食物然后在肠道合成。新生儿肠道内没有帮助合成维生素K的细菌,再加上婴儿通常只吃母乳,母乳虽然营养丰富,但维生素K含量偏低。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容易缺乏维生素K。
维生素K缺乏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方法包括:
①乳母多吃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豆油、菠菜等绿叶蔬菜;
②正常新生儿出生6小时后肌肉注射维生素K1(5mg)一次,或口服维生素K1(25~50pg)120天;
③患有先天性肝胆疾病、慢性腹泻的小儿应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K;
④对于在孕期曾服用影响维生素K代谢药物的孕母,在产前应补充适量的维生素K。
● 喂牛奶和配方奶的孩子需要喂水吗?
牛奶中含蛋白质和盐较多,所以用牛奶喂养的宝宝需要多喂一些水,来补充代谢的需要。
一般婴幼儿每日每千克体重约需要120-150毫升水,如6.50千克的宝宝,每日需水量是770-975毫升(包括喂奶量在内)。
在炎热季节里、环境温度高、婴儿有口渴的表示、包被太厚、体温升高或皮肤出现汗疱疹时,可在两顿奶间喂一些水,每日2-3次即可。
一般情况下,出生头几周奶量约等于体重1/5。0-2周每次吃奶量约是60~80ml,2周以上每次吃奶量可以达到约是80~140ml。
时间和频率
时间:每次喂养的时间以15~20分钟为宜。
频率:新生儿期每天喂奶7~8次。
调好配方奶后妈妈就要着手给宝宝喂奶了,爱抚是喂奶的第一步。喂奶前,妈妈要先将宝宝轻柔地抱起,解开或掀起上衣,让宝宝贴近妈妈的胸,让宝宝和妈妈充分享受肌肤之亲。妈妈要望着宝宝的眼睛,在用奶瓶喂宝宝之前,轻柔地和宝宝说话、微笑,这些都有助于增进宝宝和妈妈之间的感情。
千万不要在没人照看的情况下,将奶瓶留在宝宝嘴里,以免导致呛奶或窒息。
在喂宝宝喝奶之前,将配方奶温热,或用热水冲一下奶瓶,或将奶瓶放在热水中泡一会儿。不要用微波炉加热。但必须要记得,在将奶瓶放入宝宝的口中时,先滴几滴在你的手腕背部试试温度,确保奶温热,但不要太烫。
在喂奶时注意保持奶瓶倾斜,让奶嘴中充满奶,这样宝宝就不会吸到空气了。
喂奶时,让宝宝在妈妈的怀抱里稍稍倾斜。如果宝宝平躺着,会造成吞咽困难,甚至可能被呛着。
当宝宝吃够了奶以后,妈妈要将宝宝竖起,宝宝头靠在妈妈肩部,轻轻地拍拍宝宝的背部,帮助宝宝排放在吃奶过程中进入胃里的气体,防止宝宝胀气和溢奶。
怎样选择配方奶?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配方奶主要分为4类:
①大多数为牛奶配方奶,用于因各种母亲方面的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的孩子;
②不含乳糖的牛奶配方奶,适合不能耐受乳糖的婴儿食用;
③大豆配方奶可用于不能耐受乳糖的婴儿、对牛奶过敏的婴儿、母乳缺乏而乳制品不足地区的孩子以及患有半乳糖血症的孩子,但由于大豆配方奶中蛋白的质量及钙和矿物质的吸收率都不如牛奶配方奶,使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④特殊配方奶是专用于患有某些疾病的孩子,如苯丙酮尿症,此时应按照专业医生推荐选择适宜的配方奶。
正确的冲调方法是将定量40℃~60℃的温开水倒入消毒过的奶瓶内,再加入适当比例的奶粉。最好现配现吃,以避免污染。具体步骤如下:
1.将自来水煮沸1-2分钟,不要太长,因为煮沸时间超过5分钟,可能使水中的铅和硝酸盐浓缩。然后晾凉至适当的温度(40-60℃),将水滴至你的手腕内侧,感觉与体温差不多即可。根据要泡的奶量,取准备好的40℃-60℃的热水2/3量倒入奶瓶中。
2.用配方奶粉加带的刻度勺取精确份量的配方奶粉,勺里奶粉表面与勺齐平。把适量奶粉加入奶瓶中晃动,让配方奶粉充分溶化、不要结块。然后将剩余1/3的热水加入奶瓶中,把奶瓶放平,通过刻度察看是否够量,最后盖上奶瓶盖后再轻轻晃动一次,直至配方奶粉彻底溶化。
器具及消毒
在用牛乳及配方奶喂养新生儿时,可供选择的工具有很多种,但无论使用哪一种,都要严格进行消毒。
奶瓶。奶瓶是为新生儿喂奶不可缺少的工具。为了新生儿的健康,必须要在每次新生儿吃奶之后将奶瓶进行清洗和消毒,以消灭残留在奶瓶里的细菌。
具体步骤和做法是:先将奶瓶冲净,然后分别洗一下奶嘴和瓶身,用一把小刷子把残余物刷净。将奶嘴翻转过来,看看吸孔有没有堵塞。再用清水冲洗一遍,然后给奶瓶和奶嘴消毒。
奶锅。奶锅不宜过大,以每次能煮1.5千克的牛奶为宜,材质应选不锈钢的为佳。煮奶前,一定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消毒,包括手柄。
消毒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煮沸消毒法。顾名思义,是将奶瓶和其他喂奶的工具放入一口深锅中,使工具完全浸在水中,然后煮沸10~15分钟。
用消毒剂消毒。将奶瓶和其他喂奶的工具放入一个大的容器中,加水盖过其高度,放入消毒剂(固体或液体均可),然后浸泡30分钟。
蒸汽消毒机消毒。这是一种电动设备,只需加入水就可产生足够的蒸汽来为奶瓶消毒,大约需要10分钟。
微波消毒装置。这是一种特别设计的、可放入微波炉的蒸汽装置。消毒大约需要5分钟。但使用前必须先确定奶瓶和其他工具可以用微波消毒时,方可运用。
配方奶粉、普通奶粉和鲜牛奶哪种更适合孩子?
当6个月内的婴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母乳喂养时,可选用其他乳品喂养。最常用的乳品包括配方奶粉、普通奶粉和鲜牛奶。鲜牛奶中不仅含有不易消化吸收的大分子酪蛋白,而且其蛋白质和矿物质含量比人乳高2~3倍,直接喂养不易被消化和吸收并会增加婴儿未发育成熟的肾脏的负担。
鲜牛奶中缺乏婴儿需要的铁和维生素C,此外牛奶中的大分子蛋白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黏膜出血,导致婴儿发生缺铁性贫血。因此鲜牛奶需经过稀释、加糖和煮沸处理后才能喂养1岁内的婴儿。
普通奶粉是经加热处理的,其酪蛋白凝块比鲜牛奶细软,比鲜牛奶易消化吸收。相比之下有质量保证的婴儿配方奶粉是除母乳外比较适合婴儿的乳品。配方奶粉中乳清蛋白与酪蛋白的含量及1:14例接近母乳,钙与磷、钠与钾比例适宜,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较高,强化了核苷酸、维生素A和D、胡萝卜素、铁、锌、碘等婴儿生长必需的营养素,弥补了牛奶的不足。但对食用配方奶粉的孩子要注意观察他们的生长情况,以防止劣质奶粉造成婴儿营养不良。
新生儿的几种不同状态
睡眠 安静睡眠时,宝宝的脸部放松,眼闭合着;全身除偶然的惊跳和极轻微的嘴动外,没有自然的活动;呼吸是均匀的。宝宝完全处于休息状态,这时候最不容易唤醒宝宝。
睡眠 活动睡眠时,眼睛通常是闭着的,但偶然短暂地睁一下,眼皮有时颤动。经常可以见到眼球在眼皮下快速运动。呼吸不均匀,时快时慢。手臂、腿和整个身体时有轻微的抽动。脸上常见到微笑或做出怪相、皱眉等表情,有时出现吸吮动作或咀嚼运动。
觉醒 安静觉醒时,眼睛睁得很大,明亮发光,很安静,很少活动。此时,宝宝表现得很机敏,喜欢看东西、看人脸、听声音,甚至还会模仿大人的表情,这种状态一般出现在吃过奶、换过尿布时。
觉醒 活动觉醒时,宝宝活动增加,眼和脸部活动也增加,好像在环视周围环境并发出一些简短的声音。有时运动很剧烈,甚至出现自发的惊跳。这种状态一般由强烈的内部刺激引起(如饥饿、寒冷、疼痛等),也可由强烈的外部刺激引起(如放进小床或从嘴里移走奶头等)。
哭 宝宝哭时四肢有力地活动,眼可张开或紧闭,脸有时涨得通红。宝宝的哭是和他人交往的方式,他(她)用哭来表示意愿,希望爸爸妈妈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如饿了、尿布湿了或身体不适等。还有一种没有什么原因的哭,一般出现在睡前,宝宝哭一会儿就睡着了;也可出现在刚睡醒时,哭一会儿后进入安静觉醒状态。
瞌睡 瞌睡状态通常出现在刚醒后或入睡前,宝宝眼睛半闭半睁,眼皮出现闪动,眼睛闭上前眼球可能出现向上滚动。有时出现微笑、皱眉或噘起嘴唇等。目光变得呆滞,反应迟钝,对声音或图象表现茫然,常伴有惊跳。这是介于睡和醒之间的过渡状态,持续时间较短。
如何洗澡?
必备用品:大浴巾、小毛巾、浴盆、脸盆、婴儿专用沐浴用品、换洗衣服、爽身粉等。
流程:先洗头部。洗头时先将婴儿全身用毛巾包起来,以防受凉。用一只手的拇指和中指或无名指从耳后向前压住两侧耳廓以盖住耳孔,防止洗澡水流入耳内,手掌和前臂托着婴儿的脖子、头及后背。
从婴儿的脸部开始清洗,用小毛巾从眼角内侧向外轻拭双眼、口鼻、前额、脸及耳后;头向后仰,将头发湿润,加少量洗发液轻轻揉洗,用清水冲洗干净,马上用干毛巾擦干。
脐带残端未脱落前最好分别清洗上、下身,以防弄脏脐部。洗躯干和四肢时一只手托住婴儿的肩膀和头部,确保婴儿的头部高于水面而防止意外,用另一只手给婴儿清洗。先洗颈部、上肢,再洗前胸、腹部、背部及下肢,最后清洗婴儿的外阴和臀部。颈前、腋下、腹股沟、手指和脚趾间应着重清洗。洗毕用浴巾迅速裹住婴儿,皱褶处仔细擦干,涂以润肤乳或爽身粉,臀部可涂植物油、护臀霜或鞣酸软膏,以防皱褶处皮肤糜烂和尿布疹。
注意:室温可根据季节变化适当调整,冬、春季注意保暖。用手腕或肘部试水温,以温暖但不感到烫为准。洗澡在两顿奶之间进行,速度要快,注意浴液等别流到宝宝眼睛里,脐带未脱的宝宝洗澡时别碰脐带,洗完澡用棉签将脐部沾干,并可用75%酒精轻擦一下脐带周围。新生儿在5~10分钟内洗完澡,随着长大可以逐渐加长洗澡时间,但是时间不能太长、并注意洗澡间及洗澡水的温度。室温无法保证的家庭建议每天给宝宝擦洗时不要将衣服都脱光,可上、下身分开洗。
如何洗头?
经常给宝宝洗头,不仅可以清洁头部,预防生疮长痱子,同时也有利于宝宝的头发生长。如果您的宝宝有每天洗澡的习惯,在洗澡的时候可以先洗头。如果不是每天都给宝宝洗澡,可以根据季节每隔2~3天洗1次头。如果夏天天气太热,宝宝出汗多,也可以每天洗2~3次澡,并同时洗头。
妈妈或爸爸给宝宝洗头时,可用左手托住宝宝的头部,同时要用左手拇指及中指捂住宝宝的耳朵,以免洗头水流进去。然后右手用小毛巾蘸水轻轻洗。洗头时一般不用肥皂,洗完后用专用毛巾轻轻擦干头上的水就可以了。如果不慎将水流进宝宝的耳朵,可用干净的棉签蘸干耳朵里的水。如果宝宝的头皮上有黄痂,也不要惊慌,这主要是皮脂溢出所致,洗头时不可硬擦,只需先用熬过的菜籽油轻轻涂擦使之软化,然后用清水洗去就可以了,如果黄痂比较厚,需要多次清洗才能洗净。
首先,给宝宝洗脸、洗手时动作要轻柔。因为这个月的宝宝皮下血管丰富,而且皮肤细嫩,所以妈妈在给宝宝洗脸、洗手时,动作一定要轻柔,否则容易使宝宝的皮肤受到损伤甚至发炎。
其次,要准备专用洁具。为宝宝洗脸、洗手,一定要准备专用的小毛巾,专用的脸盆在使用前一定要开水烫一下。洗脸、洗手的水温度不要太热,只要和宝宝的体温相近就行了。
第三,要注意顺序和方法。给宝宝洗脸、洗手时,一般顺序是先洗脸,再洗手。妈妈或爸爸可用左臂把宝宝抱在怀里,或直接让宝宝平卧在床上,右手用洗脸毛巾蘸水轻轻擦洗,也可两人协助,一个人抱住宝宝,另一个人给宝宝洗。洗脸时注意不要把水弄到宝宝的耳朵里,洗完后要用洗脸毛巾轻轻蘸去宝宝脸上的水,不能用力擦。由于宝宝喜欢握紧拳头,因此洗手时妈妈或爸爸要先把宝宝的手轻轻扒开,手心手背都要洗到,洗干净后再用毛巾擦干。一般来讲,这个月的宝宝洗脸不用肥皂,洗手时可以适当用一些婴儿香皂。洗脸毛巾最好放到太阳下晒干,可以借太阳光来消毒。
妈妈常会发现宝宝的耳道里有耳屎,一般宝宝的耳屎呈浅黄色片状,也有些宝宝的耳屎呈油膏状,附着在外耳道壁上,少量耳屎可起保护听力的作用。这些耳屎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因为耳屎是外耳道皮肤上的耵聍腺产生的一种分泌物,医学上称为耵聍。
这些耳屎在宝宝吃奶时,一般会随着面颊的活动而松动,并会自行掉出。
如果妈妈发现宝宝的耳屎包结成硬块,千万不要在家自行掏挖,应到医院五官科请医生滴入耵聍软化剂,用专门器械取出。如果发现宝宝耳朵里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应马上到医院请五官科医生诊治。
婴儿的臀部非常娇嫩,易受到尿渍、粪渍的侵害。每次便后要及时更换尿片,并立即用温度适中的清水清洁臀部残留的尿渍、粪渍,然后涂上婴儿护臀霜;夜间或外出不便于用水清洗时,可选用刺激性小的湿纸巾。
肛门周围皱褶较多,易残存粪便,清洗肛周时要注意将皱褶处残存粪便清除干净,以防对肛周皮肤产生不良刺激。
腹股沟、阴茎与阴囊相邻处及阴囊与会阴相邻处皮肤易藏污纳垢,如不及时清洁和保持干燥,常出现糜烂,应作为重点清洁部位。男孩在新生儿期大多数为包茎,清洗时可将包皮向上轻推;女婴尿道较短,易被肛门周围的细菌感染,导致外阴炎、阴道炎,甚至尿路感染。如果女婴的会阴粘有粪便时,应按照从会阴到肛门的顺序及时用温水将粪渍冲掉,以防来自肛门的细菌污染阴道和尿道。不要用毛巾擦洗阴唇黏膜,以免造成黏膜损伤,引起感染。有时女孩外阴部会有白色物体,一般是脱落上皮或尿碱形成,如果不是太多、周围皮肤黏膜没有红肿不要过度清洁。
不要使用碱性肥皂或者其他含有酒精以及香精的清洁用品清洗婴儿臀部,以免刺激外阴黏膜和皮肤。涂抹护臀霜或爽身粉时不要将其沾染到女婴的外阴黏膜及男婴龟头;涂抹爽身粉或痱子粉等粉末状护肤品时,尽量避免将粉末扬到空气中,以防婴儿吸入影响肺部健康。
脐带未脱落前,要保持脐带及根部干燥,出院后不要用纱布或其他东西覆盖脐带,这样可促使脐带更快地干燥脱落,当然还要保证新生儿穿的衣服柔软、纯棉、透气,肚脐处不要有硬物。每天用75%酒精给脐带及根部皮肤消毒,方法是用医用棉球或棉签沾75%酒精沿一个方向轻擦,不要来回擦。
经常给新生儿换衣、洗澡,洗澡后用洁净的柔软纯棉毛巾轻轻将脐带周围皮肤沾干,然后用酒精消毒,若护理得当脐带无异常,每天用1~2次酒精即可,不要过多使用。
脐带脱落后,脐窝处可留一层痂皮,日后会自然脱落,正常情况下脐窝处是干燥的,不必再做任何处理。若脐窝部潮湿或有少许渗出,可用消毒棉签蘸75%的酒精轻轻擦净,再用75%的酒精涂在脐根部和周围皮肤上。有时发现脐部有白色肉芽长出,甚至有脓性分泌物而且周围的皮肤红肿等现象,不要随意用龙胆紫、碘酒等,以防掩盖病情,应找儿科医生处理。
小婴儿眼部分泌物较多,每天早晨要用专用毛巾或消毒棉签蘸温开水从眼内角向外轻轻擦拭,去除分泌物。
宝宝皮肤或黏膜比较薄嫩,不要随意抠挖新生儿鼻孔,一般情况下宝宝鼻孔很通畅,在感冒时可能有分泌物堵塞鼻孔,用消毒棉球沾温水后浅浅探入鼻孔,轻轻旋转一下将分泌物带出,若分泌物较干燥且硬,需先用1滴温水湿润浸泡软后再进行上述操作。
另外,宝宝在趴着锻炼抬头的过程中,会把脸在床面上来回蹭,也会使鼻腔中分泌物软化掉出来,当然此过程中要严密观察宝宝,注意保证新生儿安全。
帮宝宝清理鼻子注意事项
一般情况下,宝宝鼻子里的分泌物一般不用特意清理,在宝宝打嚏喷时可以自然清除。如需清理时,可使用温热的毛巾在宝宝的鼻子上施行热敷,鼻黏膜遇热收缩后,鼻腔会比较通畅,同时黏稠的分泌物也容易水化而流出来。也可以让宝宝吸一点潮湿的水蒸气,比如利用浴室放热水弥漫的蒸气等,吸3~5分钟后再清除鼻涕。
如果妈妈可以直接看到宝宝鼻内的阻塞物或分泌物,可以拿婴儿用棉签先蘸点水或婴儿油润剂,伸进鼻孔内将分泌物取出,切忌不可探得太深,并防止宝宝乱动,以免造成伤害。如果鼻孔内还有一大块鼻涕不易吸出,可以撕一小块卫生纸,卷成长条伸进鼻孔将鼻涕卷出。
如果发现宝宝鼻涕的颜色变为黄色黏稠状时,这可能是细菌或病毒感染,甚至化脓,此时需要立即就医。如果宝宝的鼻子阻塞得太严重,也不要贸然动手,应到医院请医生处理。
新生儿有鼻痂怎么办?
小儿有鼻痂常会影响小儿的呼吸,尤其在吃奶时表现明显。这时可以给小儿鼻腔中滴几滴母乳,或者滴几滴生理盐水,使鼻痂湿润,当小儿打喷嚏时就可以将湿润的鼻痂带出。还可用柔软的面巾纸卷成2cm长的细卷,轻轻将纸卷伸进鼻腔转动几下再取出,也可把鼻痂带出。
另外,冬季室内常常干燥,可以使用空气加湿器,保持室内空气湿润,也可减少鼻痂的形成。
新生儿指甲长得很快,在最初几周应该每周修剪2次。修剪指甲的最好时机是在小儿洗完澡后安静地躺在床上的时候或小儿熟睡的时候。可使用婴儿专用指甲剪或钝鼻指甲剪,要把指甲修剪得短而光滑,以免抓伤婴儿或家长。
相比之下,婴儿的脚趾甲柔软而光滑,不需要修剪得像手指甲一样短。脚趾甲1个月只需要修理1~2次。因为非常软,有时看起来好像生长在肉中一样,没有必要担忧。如果指甲旁边皮肤发红,就应该警惕是否发炎。
给宝宝剪指甲的注意事项
过了满月的宝宝生命力旺盛,不仅新陈代谢加快,而且手也非常喜欢到处乱抓,如果指甲很长,容易将自己的小脸抓破。另外,宝宝也常常把手放到嘴里,如果指甲里藏有污垢,就会把细菌带进嘴里影响健康。同时,随着宝宝活动能力加强,开始喜欢蹬腿,如果脚趾甲过长,蹬腿时常与裤子或被褥摩擦,容易撕裂脚趾甲。
因此,需要经常给宝宝剪指甲(趾甲)。
宝宝的指甲长得特别快,每周剪指甲1次。宝宝的指甲(趾甲)细小薄嫩,应使用钝头的、前部呈弧形的小剪刀或指甲剪。选择修剪指甲的时间最好在宝宝不乱动的时候剪,可选择在喂奶过程中或是等宝宝熟睡时。
剪指甲(趾甲)时一定要小心谨慎,要抓住宝宝的小手,避免因乱动而被剪刀弄伤。也不要使剪刀紧贴到指甲尖处,不可剪得太深,以妨剪到指甲下的嫩肉,而剪伤宝宝的手指。剪好后检查一下指甲边缘处有无方角或尖刺,若有应修剪成圆弧形。
纸尿裤和尿布
●纸尿裤如何购买和使用?
如何购买?
1、选择适合宝宝体重的纸尿裤;
2、选择弹力、无胶腰贴的纸尿裤;
3、为宝宝选择轻薄透气的纸尿裤;
如何使用?
①及时更换 ②更换要频繁 ③不要循环使用 ④预防尿布疹
● 尿布如何挑选、使用、清洗?
(1)尿布折叠及其使用
新生儿的尿布至少要准备15~20套;条件许可,最好准备30套。
尿布以柔软、吸水性好、耐洗的棉布为最好。最好用白布,因为用白布容易看清孩子大小便的颜色、性状等。
使用纸质尿布,固然既方便,又卫生,但价格太高,只适宜于旅行或外出时使用。
尿布有长方形和正方形两种,长方形尿布最常用。
长方形尿布的折叠及使用:
o将一片长方形尿片横放开来,把右下端折向中心。
o左下端也同样折向中心,成为等边三角形。
o将另一片尿片对折成细长形。
o然后再对折,使长方形减为一半。
o男婴儿的尿片,中间环状应放在上方,与尿片重叠在一起。如果是女婴,就将中间尿片的一半往上折,以增加后方的厚度,然后再与三角形重叠。
②使用方法
o把尿片重叠在尿兜上,铺在婴儿腰下。
o把中间尿片往上提,贴在肚脐下方。
o把两边三角形交叉于腹上。
o为了使足部自由活动,将多余重叠部分往上折。
o用中间下方的三角形尿片前端缠住大腿。
o包上尿兜。
(4)清洁粪便
在更换尿布的同时,可以观察到婴儿是否大便,有大便要及时清洁。
①清洁男婴
a.用一块湿布或棉球把尿清除,从大腿皱褶向阴茎的方向清洁,不要将包皮往后拉。
b.用一只手握住婴儿双踝,提起他的双腿,清洁他的臀部,彻底擦干。用一只手指放在他两足跟之间以防止他的两踝互相摩擦。
c.如尿布脏了,用尿布正面尽可能地擦掉粪便。使用棉球蘸上洗剂或用油拭擦。每次用不同的棉球,擦后洗手。
②清洁女婴
a.用一块湿布或棉球把尿清除,清洁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皮肤。千万不要把阴唇往后拉开清洁里面。
b.握住双腿提起来,清洁臀部。从阴道后部朝直肠方向拭擦,以防细菌传播。
c.如果尿布弄脏,用棉球蘸上洗剂或油来清洁。每次都使用新的棉球拭擦,从大腿和臀部内侧方向拭擦,然后洗手。
(2)更换尿布的基本常识
①一天应更换几次。这一时期的婴儿,每天排尿次数10~30次,其间还有数次是排便,所以尿片的需要量非常多。
尿片湿了,婴儿往往会哭泣,不过有些婴儿未必如此。潮湿的尿片会产生冰冷,让婴儿感到不快,大部分的母亲一听到婴儿的哭声,就会伸手抚摸尿片,然后更换尿片。有的则在授乳前更换尿片,让婴儿以愉快的心情吸乳,或是在授乳后,母亲也会检查尿片是否污秽,然后再加以更换。
有些母亲过于神经质,整天都在想着是否该为婴儿换尿片,其实更换尿片的适当间隔为2~3个小时,一天约为10次。
②观察的机会。在换尿片时,最容易让人察觉的是是否有排便。如果是男婴,只要轻轻抚摸睾丸及阴囊即可知道,女婴因大阴唇较发达,所以必须注意粪便是否堆积在臀部的中央。
③保持清洁与舒适。沾在臀部的尿液与粪便应该用干净的脱脂棉或纱布沾水拧干,然后仔细擦净,如果没有擦净或处理不当,甚至换尿片的次数过少,婴儿都不会舒服的。
清洗婴儿的臀部,让婴儿感到舒服,这就是为婴儿更换尿片的第一个 目的。
借着更换尿片,可为婴儿除去不舒服的原因,当此种动作一再反复时,婴儿的内心就会对舒适的欲望更为加强,这对其未来自动排泄有很大的帮助。
④母子的沟通。在更换尿片时,大部分的母亲都会在下意识中和婴儿谈话,在低声细语中,婴儿对母亲就逐渐产生信赖感,而母亲每天为婴儿更换污秽的尿片,久而久之,诚挚的爱意更为加强。
在彼此的关爱中,婴儿与母亲之间产生了极为深刻的感情。
(3)更换尿布的注意事项:
①不要盖住肚脐。尿片的后方要达到婴儿的腰部,前方则位于肚脐下两三厘米之处,如此可减少沾湿肌肤的部分,同时可保持肚脐的清洁。
②不可包得过紧。为了不妨碍婴儿的腹式呼吸,尿片的松度应该可以容纳得下二三根手指的宽度,也为了让婴儿的大腿活动自如,所以不可包得过紧,但也不要太松,否则容易掉下。
③不可露出尿兜外。如果尿片露出尿兜外,对于尿量较少的新生儿尚无关紧要,但对于尿量较大的婴儿则容易沾湿衣服,所以应该把尿片端正地放在尿兜中。
(4)尿布的洗涤和消毒
洗涤尿布时应使用性质温和的肥皂和洗衣粉。浓烈的洗洁剂和生物酶制剂会刺激婴儿的娇嫩皮肤。若因毛巾变硬而使用柔顺剂时,一定要把它彻底漂洗干净。除非尿布玷污严重或者变得很灰,否则不必用水煮。用过消毒药之后,用热水进行漂洗和洗涤就足够了。不要把有颜色的衣服放在消毒液里——因为会褪色的。
尿布疹的产生跟婴儿的体质很有关系。平时尿布换得很勤,只是偶尔1、2次迟了些,有的婴儿马上就会得尿布疹。
治疗尿布疹首先应从经常擦干净患部开始。每次换尿布时,一定要用温水擦洗,然后在空气中晾2~3分钟或在太阳底下晒2~3分钟,即进行臀部日光浴。如尿布罩在身上一直不换,就会闷得很厉害,小便分解成的氨刺激皮肤发炎,这就是所说的尿布疹。因此,尿布罩也须经常更换。
有些顽固的尿布疹会使臀部绯红,用温水轻轻擦洗都会使婴儿痛得喊叫。如遇这种情况,干脆将孩子轻轻放入温水中呆一会儿,等干净以后涂上一点硫酸锌油,再扑上一点爽身粉。如每次更换尿布时都得如此折腾一番,实在受不了的话,一天3~4次也行。如因其他原因不能洗澡时,可只洗下身,即在盆里放些温水,只将臀部放入盆中洗洗。只要每天如此坚持下去,保持清洁,一般只需2~3周即可痊愈。如果还不好,那只好找小儿科或皮肤科的大夫治疗了。
●穿什么样衣服好
新生儿的衣物宜浅色,质地以纯棉为好;开襟、开裆便于穿戴,且宽松、舒适;不用扣子或拉锁以防弄伤皮肤。和尚服式的上衣利于颈部散热及系围嘴儿,前襟略长的上衣能盖住肚脐。连脚裤要宽松足够宝宝伸直腿,不要用过紧的松紧带束系,以防影响胸廓发育。
新生儿头部易出汗,应戴吸汗的纯棉帽;袜子松软舒适,帮1:3处松紧合适,袜子反面无线头,否则易弄伤宝宝脚指头;不要戴手套、或把小手藏在袖子里。总之要保证宝宝舒适且四肢活动自如。
新衣服穿前应用开水烫洗。每天应换洗衣服,并用婴儿专用的盆清洗宝宝的衣物。选用中性肥皂或婴儿专用皂清洗,不要用刺激性强的洗涤剂。每次要多漂洗几次,以减少衣物上残留的皂液。
● 如何给新生儿穿衣服?
由于新生儿身体很软,头比较大而且直不起来,再加上胖胖的手臂和始终弯曲的腿,这些都给为宝宝穿衣服带来很大困难。所以,为宝宝穿衣服时,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必要时才更衣。如果宝宝经常吐奶,可以给他(她)套上一个大的围兜,或是用湿毛巾在脏的部位做局部清理,没有必要每次都全身上下换一套。
在把衣服套到宝宝的头上之前,妈妈要先用手拉开领口,避免衣领弄痛宝宝的耳朵和鼻子。同时,为了避免套头时宝宝因被遮住视线而恐惧,可以和他(她)说话,以分散他(她)的注意力。
为宝宝穿衣服时,最好选择一个平坦的地方,并准备一些娱乐玩具或轻快的音乐。同时,要努力把为宝宝穿衣的时间,变成亲子谈话或游戏的时间。
穿连体衣的方法 连体衣既经济又实用,尤其是对新生儿更有诸多的好处:一是宝宝在里面可以自由活动,对宝宝的生长发育有好处。二是换尿布也很方便。三是容易穿脱,而且不会翻卷起来。四是暖和又不太热。
穿连体衣的时候,要先解扣。把连体衣所有的扣子都解开,放平,然后把宝宝放在衣服上,脖子对准衣领的位置。先穿腿,一次一条,在尿布下面的位置把扣扣好,这样宝宝的腿就伸不出来了。然后再把胳膊伸进去的时候,妈妈先把袖子挽起来,用一只手把袖口撑开,把宝宝的胳膊拉进袖子,把袖子长短挽好,再照此办法穿另外一只胳膊。脱的时候,把步骤反过来就可以了。
● 宝宝的衣服怎么洗?
洗宝宝的衣服时,千万不要使用任何含磷的洗衣粉,可以用宝宝专用的洗衣液。另外,有些颜色很鲜艳的衣服要和浅色衣物不能一起洗,避免退色和染色。如果是洗衣机洗的话,大人和小孩的衣服要分开洗。另外,要注意的是,新衣衣买回去后,一定要先清洗一下,可用清水漂洗并加点白醋,太阳下晒干后再给宝宝穿。
白醋既可以消毒又可以使衣物更加柔软,各位妈妈不妨试一试!
为新生儿洗衣服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忌用含增白剂的肥皂。增白剂是二苯乙烯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与某致癌剂化学结构极为相似,因此不要用含增白剂的肥皂。最好也不用洗衣粉,以免刺激皮肤。
②忌用农药。不要为了驱杀蚊虫或虱子等用敌百虫之类的农药洒在衣服上,这是很危险的,孩子可能会吸吮手和衣服,引起中毒。
③忌用汽油。汽油中含有四乙基铅,对婴儿大脑发育危害甚大,如果用汽油揩擦婴儿衣服,有可能造成痴呆儿。
●睡眠时间和睡姿
睡眠时间:每天睡眠时间可达20小时左右,即除哺乳时间外,基本上处于睡眠状态。
睡眠姿势: 宝宝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睡眠,但他们还不能自己控制和调整睡眠姿势,因此需要妈妈帮助宝宝选择一个好的睡眠姿势。一般来讲,睡眠姿势可分为三种,即仰卧、俯卧和侧卧,三种姿势各有利弊。
仰卧的睡觉姿势常被大多数爸爸妈妈所接受和喜欢,因为这种睡姿宝宝的头可以自由转动,呼吸也比较顺畅。
但仰卧有两个缺点,一是头颅容易变形,几个月后宝宝的头枕后部可能会睡得扁扁的,这与长期仰卧睡有一定的关系。二是当宝宝吐奶时容易呛到气管内。
俯卧睡是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常常采取的姿势,他们认为俯卧时宝宝血氧分压比仰卧时高5~10毫米汞柱,这就是说俯卧时肺功能比仰卧时要好。另外宝宝吐奶时不会呛到气管内,头颅也不会睡得变扁平。这种睡姿的缺点是因为宝宝还不能自己抬头,俯卧睡时容易把鼻口堵住,影响呼吸功能,引起窒息。
我们提倡侧卧姿势与仰卧姿势相结合,最好经常变换睡眠姿势,可避免头颅变形。为提高宝宝颈部的力量,训练宝宝抬头,每天可以让宝宝俯卧睡一会儿,但时间不要太长,注意不要堵住鼻口。几个月后,宝宝自己会翻身了,睡姿就再也不成问题了。以后不论你将宝宝放入婴儿床时是什么姿势,宝宝都会找到自己最习惯、最舒适的姿势。
● 如何让bb睡得安稳
首先,卧室内要有适度的光线,因为宝宝喜欢睡在比较暗的环境中,但最好有起码的光源。
其次,抱着哄睡时,要离宝宝睡觉的小床尽量近一些,因为距离小床越远,宝宝在梦中醒来的机会就越大,所以,要尽可能在靠近小床的地方喂奶或哄宝宝入睡。
现在提倡宝宝睡觉的小床应放在妈妈睡觉的床边或母婴同床。第三是在哄宝宝睡觉之前,应该先把床铺好。如果临时去清除床上的物品或铺床时,宝宝可能随时醒来。如果你是由左(右)边将宝宝放下,就把宝宝放在你的左(右)手臂上喂奶,或是哄睡。婴儿床最好不要靠墙,这样从两边都可以放宝宝躺进去。第四要保持妈妈与宝宝的接触。因为宝宝突然离开妈妈的怀抱,很容易发生惊跳,然后醒过来。这时,需要在放下宝宝的同时,再轻轻地拍哄着,等宝宝睡稳之后,仍要将手留在宝宝的身上呆一会儿,也可以哼唱一些催眠曲或是说一些有节奏的话语哄宝宝安稳地入睡。此外,对于焦躁不安的宝宝,某些具有安慰作用的吮吸,往往可以使宝宝安静下来,比如自己的手指或者橡皮奶嘴(在给宝宝之前要经过消毒)等,随着吮吸动作的缓和,宝宝就会慢慢地进入梦乡。
● 如何挑选枕头?
新生儿最好不用枕头,这是因为:
1. 新生儿的脊柱是直的,尚未形成生理弯曲,平躺时,其背和后脑勺在同一平面上,不会造成肌肉紧绷状态而导致落枕。
2. 新生儿的头大,几乎与肩宽相等,平睡、侧睡都很自然,不需要枕头。
3. 新生儿的颈部很短,头部被垫高了,反而很不舒服,并且容易形成头颈弯曲,影响新生儿的呼吸和吞咽,甚至导致意外。
4. 如果新生儿有溢奶或吐奶的现象时,可用折叠的毛巾或小枕头将宝贝的上半身略垫高一些,并让宝贝右侧睡,以防吐奶。
宝贝何时开始使用枕头合适呢?用多高的枕头?
? 合适的枕头能提高宝贝睡眠质量
? 宝贝3个月大就可以开始用枕头了
? 根据宝贝发育的变化及时调整枕头的厚度
如何为宝贝挑选枕头呢?
? 要有支撑颈部的基本构造
? 选择合适的高度
? 要有良好的填充材料
? 软硬度也要合适
? 材质要透气
? 保证质量
●大便的次数
母乳喂养宝宝大便次数:每天4~6次,甚至达7~8次之多,都属于正常。
人工喂养宝宝大便次数:用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大便较少,通常会干燥粗糙一些,每天约1~2次。
●判断大便是否正常?
正常的大便颜色:
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排出胎粪。胎粪是由胃肠分泌物、胆汁、上皮细胞、胎毛、胎脂以及咽进去的羊水所组成的,颜色黑绿黏稠,没有臭味。
随后2~3天排棕褐色的过渡便。以后就转为正常大便了。
由于每个宝宝的喂养状况不同,大便颜色也会各有差异。
一般而言,吃母乳的宝宝排出金黄色,如同芥末颜色的粪便,形态稀软;
喂婴儿配方乳品的宝宝,排便的形状或颜色会有很多种,从淡黄到褐绿色都有,如配方奶含铁比较多,颜色会深得像黑色等等
牛奶喂养的小儿,大便淡黄色,均匀质硬,有臭味。所以千万不要与其他宝宝的粪便做比较,即使是同一个宝宝,两天之内也会排出不同颜色的大便。
如果母亲乳头有裂伤出血,大便可能呈柏油样,这都属于正常大便。
一般吃母奶的新生儿,比牛奶喂养的新生儿大便次数要多,每天4~6次,甚至达7~8次之多。
不正常的大便颜色
大便带有鲜血,要看新生儿有没有假月经、肛裂、外伤及尿布疹。
大便呈稀水样、绿色发酸,要考虑是否是喂养不当、饥饿所致。
大便灰白色可能为胆道闭锁。如果大便呈蛋花汤样、带有黏液或脓血,可能为感染所致。
● 大便有奶瓣处理方法
大便中的奶瓣呈小球状或似豆瓣样,颜色浅白,黄豆大小。普通奶粉和鲜牛奶中的脂肪颗粒较大,相对较难消化,所以牛奶喂养的孩子大便中易出现奶瓣。母乳中的脂肪颗粒较小,容易消化,一般较少有奶瓣。如果母乳喂养儿大便出现奶瓣,可建议母亲不要过食油腻食物及蛋白质较高食物,当喝鱼汤、排骨汤、猪脚汤时,应先去除上层浮油再进食,以减少脂肪摄人。
当孩子食欲正常,体重增长良好时无需用药。如果孩子还有其他表现,如吃奶不好及体重增长不良等,应找儿童保健或儿科医生诊治。
●分辨新生儿哭声
啼哭是宝宝的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本能。啼哭能使呼吸加深、肺活量增加、全身血液循环加快,从而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对宝宝全身各系统的健康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不要过于担心自己的宝宝哭得时间长,也不能一听到哭声就将宝宝抱起来哄。
但是,在宝宝哭时爸爸妈妈要注意观察,仔细听哭声的音质及音调,辨明哭的原因。
啼哭按其原因有以下几种:大声无间断的啼哭(饥饿时)、刺耳的尖叫(有胃肠膨胀和其他疼痛时)、有气无力需人援助的啼哭(开始生病时)、抱怨性的呜咽(感到寂寞时)、断断续续的啼哭(诉苦性的)、爆发性的啼哭(受到惊吓)。
具体比如:
通常,宝宝哭一阵就停一小阵,这种哭大多是由于饥饿、困了、大小便了、过冷、过热或蚊虫叮咬等原因引起的。一旦去除了这些引起不适的因素,宝宝就会停止啼哭。
如果宝宝是由于疾病而引起的哭闹,哭声就会有明显不同,表现为尖声哭、嘶哑地哭或低声无力地哭,而且还可能伴有脸色苍白、神情惊恐等反常现象,甚至将宝宝抱起来也不能使哭声停止时,应立即去医院检查。
还有一种哭声,只是在睡前哭一会儿就进入睡眠状态,或在刚醒来时哭一会儿就进入安静的觉醒状态,这属于正常现象。
● 哭闹常见原因和处理
新生儿的哭闹主要是围绕着吃喝拉撒睡穿等这几方面,而且是经常发生,妈妈要正确分析解决,绝不可一哭就抱,否则养成习惯后不抱就哭。妈妈还要在不断聆听宝宝的哭声中总结经验,逐渐掌握不同的哭声代表的意义。
(1)排便后哭闹。当孩子哭闹时应首先检查是否排便,如果尿布尿湿或有大便,应及时更换干爽尿布。
(2)喂奶时哭闹。喂奶时孩子反复避开奶头,且边吃边哭,可能是乳汁过急(冲)所致。可挤出少量乳汁后再喂,或选用小流量奶嘴。
(3)奶水不足的哭闹。喂奶前发生,声音洪亮、短促,有规律,常伴吸吮动作,应及时哺乳。
(4)新生儿穿衣不合适引起的哭闹,热了、凉了或者衣服太紧等都可能导致哭闹,应注意室内温度,并适当增减孩子的衣服和被褥。
(5)宝宝想睡觉也会哭闹。孩子睡眠时应保持环境安静,灯光调暗。
(6)需要爱抚的哭闹。醒着的宝宝长时间得不到爱抚时也会哭闹,哭声小,断断续续。应在孩子觉醒状态时,多抚摸、搂抱他,多跟他说话,可促进宝宝心理发育。
(7)难以控制的哭闹。孩子一天中总有一个“很挑剔”的时期,这时试着和他玩耍、唱歌、说话、轻摇他和散步,有时会有效。不过,有时你怎么做都不能安慰他。许多孩子不哭闹就不能入睡,那就让他独处或哭闹一会儿,他会很快入睡。
(8)新生儿生病时如感冒鼻塞、发热、腹泻等都会哭闹,哭声高调、剧烈。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室内温度多少合适?
新生儿的房间温度和湿度要相对稳定,室温以20~24℃、湿度以50%~60%为好。可将温度计和湿度计放在婴儿房间进行监测。任何季节每天都要定时开窗通风换气。房间温度过低时可用电暖气,但要注意保持一定的湿度。
夏天温度较高时,可用空调降温,注意空调不要直吹孩子,并根据室内温度给宝宝盖被以防着凉。
怎样知道新生儿是冷还是热?如何增减衣服?
环境温度过高或衣物过多时,宝宝体温高、面红、出汗多(尤其是鼻尖部位)、烦躁并容易哭闹,同时宝宝容易出现脱水症状,如口唇发干、脉搏快、精神欠佳、尿少等;相反则宝宝体温偏低、手脚冰凉,严重时皮肤发生硬肿。
另外新生儿一般都会起湿疹,如果穿衣服过多,容易使湿疹加重,有时太热的宝宝爱有眼屎等,出现这些症状都要考虑衣服是否穿多,根据环境温度及宝宝状况及时调整。
婴儿活动或哭闹时易出汗,可比成人少穿一件衣服;当婴儿肩、背部潮湿时说明衣服穿得过多,可适当脱去一件罩衣;当婴儿皮肤发花、手脚冰凉时提示衣服过薄,应及时添加衣服。此外,过紧、过厚的衣裤将限制婴儿运动和发育,并不利于排汗、透气,遇到凉风或冷空气容易引起伤风感冒。
● 如何给新生儿测体温?
新生儿可在颈前、腋下、口腔或肛门处测体温,后两者测得体温较准确,但颈前或腋下更方便、安全。颈前或腋下体温正常范围为36~37℃,而口腔、肛门处则为36.5~37.5℃。口测、肛测不易操作,需一定技巧性,如口腔测体温要求温度计洁净,最好是舌下含着体温计的水银球部分,肛测前要在水银球部位涂少许凡士林,缓慢插入1.5~3cm左右。
口测或肛测的整个过程要尽量使宝宝保持安静,以免发生意外。
当感觉新生儿发热时,把温度计(最好婴儿专用型)水银柱甩到35℃以下,将水银球一头夹在新生儿颈前或腋下皮肤皱褶处,尽量使水银球都被皮肤接触并包裹,夹3~5分钟左右后取出并读数,读数前不要用力甩动温度计,以免影响结果准确性。
新生儿哭闹、进食热奶或水、洗澡后,体温都会较平时高;午后或晚上体温也比清晨高;环境温度很高时也会导致体温增高;有时感染很重体温反而很低。总之,不能只靠体温来判断病情,要综合精神状态、食欲及其他临床表现。
用左手托住婴儿的背、脖子、头,右手托住孩子的屁股和腰部。
轻轻地将孩子的头放在左胳膊弯中。左小臂护孩子的头,左腕和左手护背和腰部。右小臂护孩子的腿部,右手护孩子的屁股和腰部。新生儿的脖子软,挺不起来。用这种方法抱,手和手腕牢牢地支撑住孩子的脑袋,孩子的脑袋不致于前顾后仰。
当您开始包裹时,请确保您宝宝的四肢是紧贴着身体两侧的。
1、 平放一张长方形的毯子呈菱形的形状。叠起上角至左右两边的位置。
2、 将宝宝放在毯子的顶部,肩膀刚好与折角平齐。
3、扶着宝宝的右臂,将毯子裹住他的右肩膀并穿过身体,保持毯子的紧固度。将毯子塞进他的左腋下,放在背后及左臀部下。拉直左肩膀下的毯子以防止松懈。
4、现在在宝宝左边抓住他的左臂,拿起底部的一角将它贴身塞入宝宝的左肩膀中,(如果布块不够长,可以塞进脖子下V形的位置)
5、轻轻折起右上角的布块,只要一点就好。然后将整个右边的布块折起,贴着宝宝的身体放在身下的位置,像一个皮带的样子。
6、 最后如图所示,将最后一角塞入V形的位置。
按摩和抚触
给宝宝抚触的好处
1 抚触时,通过对婴儿皮肤温和的刺激,父母把自己的爱意传递给宝宝,使宝宝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安全,有助于安慰哭泣或烦躁的孩子,稳定孩子的情绪,减少焦虑,增强自信感。
2 通过抚触使宝宝最初认识了自己的父母,是感情交流的最好方式。
3 新生儿抚触能使宝宝减轻腹胀、便秘,胃口大开,吃奶量逐渐增加;消除鼻塞,呼吸变的更平稳;减少哭闹,入睡加快,睡的更踏实,不容易惊醒,也缓减了父母因劳累而产生的紧张情绪;促进血液循环,刺激免疫系统,提高免疫力和应激能力,使宝宝少生病。
4 通过抚触活动了宝宝的肌肉,使紧缩的肌肉得到舒展,促使屈肌和伸肌得到平衡。保持了皮肤的清洁和弹性,尤其对生病的婴儿可以减轻疼痛和不适感觉,缩短治疗过程。
5 抚触能促进婴儿神经系统发育,提高智商,使宝宝变的更聪明。抚触能改善早产儿的生理功能,更有效的促进其生长发育。
抚触需要注意什么
纪律一:选好最佳时段、最佳时间
为新生儿做抚触的最佳时段:在两次喂奶之间,新生儿的情绪稳定,没有哭闹和身体不适的时候。
最佳时间:因为新生儿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所以每个抚摸动作不能重复太多,先从5分钟开始,然后延长到15-20分钟。
切忌在新生儿过饱、过饿、过疲劳的时候抚触,否则不但不能让新生儿享受亲子之间的快乐,反而让他对此很反感。
纪律二:做好充足准备
让室温保持25度左右,选择比较安静、光线不太刺眼的地方。给新生儿和你选一首柔和的音乐,帮助你们放松;提前准备好新生儿的毛巾、尿布、干净的衣物,抚触结束后给新生儿换上。让你的双手也保持温暖,开始前先温柔的和新生儿聊一会,“妈妈要摸摸你的小脸”,在你们彼此之间感动需要对方的时候,就可以开始抚触了。
纪律三:力度要根据新生儿的感受随时调整
给新生儿做抚触时,手法的力度要根据孩子的感受做具体调整。通常的标准是:做完之后如果发现孩子的皮肤微微发红,则表示力度正好;如果孩子的皮肤不变颜色,则说明力度不够;如果只做了两三下,皮肤就红了,说明力量太强。另外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力度也应有一定的增加。
纪律四:记住各部位安全点
头部:双手捧起新生儿头部时,要注意他的脊柱和颈部的安全。另外,千万不要把润肤油滴到新生儿眼睛里。
腹部:抚触的时候要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有利于孩子胃肠消化。新生儿的脐带还未脱落时,抚触一定要小心进行,最好不要碰到它。
关节处:新生儿最容易感到疼的地方,所以要自如地转动新生儿的手腕、肘部和肩部的关节。不要在新生儿关节部位施加压力。
纪律五:不必循规蹈矩
妈妈在给新生儿做抚触时,不一定非要按照从头到脚、从左到右的顺序,每个动作一一做到。因为新生儿是不会被这些规矩左右的,有的新生儿就喜欢别人抚摸他的小肚子,而有的新生儿则喜欢动动小手,动动小脚。所以抚触应该是按照自己新生儿的喜好来安排,你可以打乱抚触的顺序,或自创几个新生儿喜欢的动作。
纪律六:新生儿情绪不好时,抚触STOP
对于抚触来说,唯一的红灯就是新生儿的情绪。新生儿哭了,抚触就要停止。先找找原因,尿布是不是湿了?肚子是不是饿了?还是想睡觉了?或是哪里不舒服了?如果不是这些客观原因,就是新生儿不喜欢抚触。因为每个孩子的个性都是不同的,当他不愿意接受抚触的时候,最好给他一些其他的活动,比如一段优美的音乐,或是一个轻松的游戏。同样可以达到抚触的效果。
纪律七:抚触的内容要按照婴儿年龄需要而定
婴儿长牙的时候,可以让他仰面躺下,多帮他按摩小脸;到了要爬的时候,再让他趴下,帮他练习爬爬;学习走路的时候,除了多给他做些腿上的按摩外,小脚丫也是很重要的。另外,除了让新生儿身体放松外,更重要的是让婴儿心情上得到放松。所以抚触的时候应该对他更温柔。
抚触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1、抚触可促进早产儿体格发育,大脑发出指令增加迷走神经活性,使胃泌素及胰岛素的释放增加,增加婴儿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对婴儿实际上是间接增加运动量,所以婴儿的食欲增强,摄入奶量增多,体重增长加快
2、抚触还可增进婴儿β-内啡肽、5-羟色胺、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血清素等分泌,也能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
3、抚触还能使婴儿哭闹持续时间缩短,快入睡,睡眠更加平稳。
4、抚触能满足早产儿被爱的需要使早产儿产生愉悦的心情,安静、少哭闹,有利于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促进身心健康。
5、抚触可促进早产儿神经系统的发育。早产儿在出生时大脑尚未发育成熟,出生后早期仍处于中枢神经元快速增殖期,抚触的早期干预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结论:抚触对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起到了积极作用,抚触可增加早产儿的体重及奶量摄入,增加睡眠时间,改善睡眠,同时抚触是一项成本低、效益好、简单易行的技术,具有积极的意义。抚触对婴儿体格发育有促进作用,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对婴儿的智力发育也将会有一定提高,有待于进一步追踪观察。
新生儿常见问题和疾病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本身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给家长比较容易掌握的辨别的方法,一个是两到三天出现,另外一个就是七到十天是高峰,七天以后开始降了,一点一点变淡了,到14天基本上退完,早产的孩子三周不黄了。同时孩子身体状况非常好,吃得好、睡正常、很健康,这就正常了。这种生理性黄疸不用特殊处理,保证吃得好、穿着暖、健康就不需要治疗了。
病理性黄疸就有差异,比如黄疸出现的非常早,24小时就开始黄了,尤其是特别早的黄疸,可能是母婴血型不合,或者特别严重的感染状态,第一是早,第二是重,黄疸比普通的黄更黄,眼睛可能都很黄,这个我们查胆黄素含量很高,一般超过12毫克,早产儿可能超过15毫克的胆黄素。另外长,正常的孩子两周,早产儿三周的。很早期24小时就黄,医生一定要查,医院一定会给你查母婴血型的问题,第二要查引起黄疸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感染有时候回家以后才会出现,第一,黄疸很重、很长时间,第二退而复出,说明有感染或者有疾病状态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所以这是提示疾病的状态。所以黄疸在家里要注意。
这里面有一个特殊情况,母乳性黄疸,就孩子各方面都好,微微的有一些黄,两周以后微微有点黄,孩子各方面的状态非常好,黄的不重,一点一点变轻的。
1、婴儿湿疹自然病程: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皮肤病,2~3个月的婴儿就可发生湿疹,1岁以后逐渐减轻,到2岁以后大多数可以自愈,但少数可以延伸到幼儿或儿童期。有婴儿湿疹的孩子以后容易发生其他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等。
2、婴儿湿疹的皮疹:多数皮疹在面颊、额部、眉间和头部,严重时前胸、后背、四肢也可有皮疹。起初的皮疹为红斑,以后为小点状突起的皮疹或有水疱样疹(医学上称丘疹、疱疹),很痒,疱疹可破损,流出液体,液体干后就形成痂皮。湿疹常为对称性分布。
2、婴儿湿疹的类型:分为干燥型、脂溢型和渗出型:
(1)干燥型:湿疹表现为在红色丘疹,可有皮肤红肿,丘疹上有糠皮样脱屑和干性节痂现象,很痒。
(2)脂溢型:湿疹表现为皮肤潮红,小斑丘疹上渗出淡黄色脂性液体覆盖在皮疹上,以后结成较厚的黄色痂皮,不易除去,以头顶及眉际、鼻旁、耳后多见,但痒感不太明显。
(3)渗出型:多见于较胖的婴儿,红色皮疹间有水疮和红斑,可有皮肤组织肿胀现象,很痒,抓挠后有黄色浆液渗出或出血,皮疹可向躯干、四肢以及全身蔓延,并容易继发皮肤感染。
PART3:婴儿湿疹应该怎样治疗?
婴儿湿疹,因发生在宝宝喝奶的时期,且有些宝宝一喝奶就湿疹加重,所以又有“奶癣”的别称,但此“奶癣”并不是人们想象的“癣”,如果用治“癣”药来治疗婴儿湿疹,病情会加重的。婴儿湿疹多数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根治,更要靠家庭护理综合预防。
鹅口疮表面是层叠白斑,外观很像凝固的牛奶,通常出现在宝宝的双颊内侧,有时也会出现在舌头、上颚、牙龈等部位。新生儿出现的机会最大,尤其是服用抗生素后更易出现。
鹅口疮是由于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通常是在宝宝通过产道时被感染的。
当宝宝感染了这种霉菌时,由于平时受其他微生物的抑制,一般不会造成疾病,但这种平衡被打破时,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如母体在怀孕期间激素发生变化,或宝宝使用抗生素后,都可以使这种霉菌大量繁殖,从而引起感染。这种感染有疼痛感,也会影响宝宝吸奶。若不给宝宝及时治疗,有可能引起并发症。如果发现宝宝有鹅口疮的体征时,应带宝宝到医院及时治疗。
●乳房增大
新生儿生后4-7天常见乳腺肿大,如蚕豆,黄豆,甚至胡桃那么大,有的还可以见到乳晕,分泌白色的液体。这是由于母体中雌激素通过胎盘残留在孩子体内所致。有的地方有给新生儿挤奶头的习惯,这是一个很不好的陋习。
这虽然是新生儿的一种特殊情况,但也是新生儿的正常现象,只不过不是每个孩子都有。
新生儿从母体来到这个大千世界,要面对着各种病原体的威胁,而新生儿对多种疾病的特异性免疫主要是通过母体获得的,但是他们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很不活跃,有的抗体还是不能够通过胎盘给予孩子。因此新生儿体内的非特异性免疫还不成熟,也不完善,抑菌和杀菌能力很低。所以往往在成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感染,但是对于抵抗力相当弱的新生儿来说也是灭顶之灾。因此需要我们仔细地,科学地呵护。
千万不能挤孩子的乳房,随着孩子的成长,就会自然恢复正常。
新生儿皮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宝宝头发里长湿疹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