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保山地图人死三年后请道士做法事四天目的是什么?

他是抗战中的千千万万,又是云南第一人
云南第一人
李根源 李府翡翠大院
滇西抗战纪念馆 国殇墓园
一个喜欢旅行的人。摄影、旅行、写作、公益。已游走国内绝大部分地区和十六个国家。撰写旅游文章700篇,拍摄照片35万张。
分享到朋友圈,看看你的微信影响力有多大?
分享此页至
复制成功,去粘贴吧
红色旅游中国规模最大、保存也最完整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
我在百度上检索“李根源”,出来两位,其中一位是韩国的帅哥演员,不是我要找的,略过。我要找的是另一位李根源先生,云南人士,他被誉为“云南第一人”。最早知道李根源,是在一本书里,说他在抗战期间在倡议修建了一座“”,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攻克战斗中阵亡将士。这个墓园建成了,也成了中国规模最大、保存也最完整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我到后,第一个想去看的就是这里,有种悲壮在心,久久不去。墓园里的主要建筑是“忠烈祠”,上面有蒋中正题“河岳英灵”匾额,字体苍劲有力,似乎显示一种英气,而在它的前面还有一块蒋中正题字。但由李根源书写的“碧血千秋”刻石。一个导游悲愤给他的游客讲解:妻子送走了丈夫,阿妈送走了儿子。出征之前阿爸对儿子讲“你一定要活着回来,阿妈不能没有你”。但是还有十万滇西男儿永远埋在缅甸深。于右任先生写下四个字“天地正气”,地字少了一竖,是于右任先生写不下去了,因为还有十万滇西男儿不能魂归故里。我们人每到清明节,先扫再扫自己家的祖坟。每个人来到这里都会写上这一笔。我请我的每位来宾,你们也上来替我们写上这一笔,请你们在写的时候,抚着你们的心口,像阿爸、阿妈一样轻轻呼唤一声:“孩子,回来吧...”听得我的眼睛湿润了.......1945年中国远征军在滇西向日军发起全面进攻,开始收复失地。最后歼灭日军21057人,中国远征军伤亡67403人,最终收复滇西全部土地约3.8万平方公里。前赴后继的场面在眼前不断的涌现,&一寸河一寸血!而滇西收复战发生在1944年,历时127天,所历大小战役达40余次,毙敌6000余名。但国军第二十集团军付出惨重代价,共阵亡近万人,将日军全部歼灭,最终收复了,是滇西最早光复的县城,极大的鼓舞了云南以及中国抗战。战后由辛亥革命元老李根源先生倡议兴建烈士陵园以祭悼国军阵亡将士。取楚辞“国殇”篇名命名“”。 “”建成于日,那时抗战还没有结束,但抗战的胜利号角已经吹响。“”的建立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除了“忠烈祠”上檐下悬有蒋中正题“河岳英灵”匾额,另外柱子上还有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国军将领何应钦、卫立煌、孙科、陈诚、龙云的题联、挽诗、悼词。两侧墙体嵌阵亡将士题名碑石,共9618人。那么李根源何许人?在抗战尚未结束就为浴血奋战在牺牲的将士修建了大规模墓园,还有蒋中正题字,大批国军将领、政府名人题词,“”至今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最完整的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我对李根源充满好奇,以前书中只是说他是国民党元老。不想无意中我在的一家卖翡翠店铺里找到了李根源的身世答案。在外沿着野鸭湖边上一条路往前走,刘氏宗祠、李氏宗祠、、艾思奇,都是要查验门票才能进入的“景点”。前面这家“李府翡翠大院”门口很气派,开始以为也是景点,但却不收门票,好奇中走进去,原来是一家商铺。一个女孩子招呼我坐一下:“喝杯茶吧”。“翡翠大院”自然是摆满了商品,这家店档次很高,分上下两层,高档的商品在楼上,据说特别好的还是藏在保险柜里,轻易不给人看.......但我在这里看到了一些非同寻常的的东西在展示,就在店面的一个角落里,招牌上有“李根源先生回顾展”,原来这家店是李根源先生后人开的,这里展出了李根源先生的生前使用的一些物品,有书籍、字典、笔筒、镜子、小秤、毛毯、围巾等,其中很多都是当时名人赠送的。原来这里曾是李根源先生的家啊!店里的负责人杨金红给我讲解了李根源老先生的生平,以及他在云南抗战中的作用,让我一下子知道很多不知道的李根源先生故事与业绩,知道了很多民国、抗战,以及他同朱德总司令的私人情谊。百度资料:李根源(),祖籍东,生于云南腾越(今)。民国名士,国民党元老,上将军衔,爱国人士。李根源的一生有很多功绩,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孙中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回国后任云南讲武堂监督兼步兵科教官,旋升总办。武昌起义后,与蔡锷等发动新军起义响应,后参加“二次革命”,反袁世凯称帝活动和“护法”斗争等革命运动,还曾短期代理国务总理。1923年,因反对曹锟贿选总统,李根源退出政坛,隐居苏州。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从1932年到1945年,李根源曾先后4次为英勇牺牲的抗日将士建造英雄冢,披麻送国殇。抗战期间李根源真臂高呼,发表了著名的《告滇西父老书》:“我们云南一千七百万民众,立刻要发挥保省即是卫国的牺牲精神...但苟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抗战者,虽毁家纾难,亦在所不辞”。他的义举震动云南感动全国。1942年6月,李根源先生被国民政府任命为抗战“云贵监察使”的特殊使命,奔走在云贵抗日前线,督查、劳军、募款、安葬,他在奔波中不辞辛苦,甚至险遭日寇飞机轰炸,完全忘记了个人的安慰。李根源先生在云南讲武堂时遇到了四川籍学生朱德来报考,当时的招生规定是不招非云南籍学生,但李根源欣赏朱德展露的才华,把他特招入学,最终成就了朱德的革命大业,两人的师生情谊保持几十年,建国后朱德一度请李老先生住进家里,李根源先生1965年病故由朱德主持追悼会。李根源先生的一生多有著述, 有《曲石文录》《曲石诗录》《雪生年录》等著作。他绘制的《滇西兵要界务图》126幅及图说两卷,为1960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提供了确凿可靠的史料根据。李根源老人豪侠仗义,能文能武,一生光明磊落,深受云南人民爱戴,被誉为“云南一人”。杨金红告诉我“李府翡翠大院”是李根源孙子李成兴先生在其祖父李根源老宅上翻建的。李成兴先生早年一直在国外做翡翠生意,成绩斐然,现在他回到故土,守望祖宅颐养天年。他想宣传爷爷在抗战的功绩,让更多人知道当年这片热土的血雨腥风,知道滇西人民对抗战的贡献。同时也带回了他多年在珠宝行业的从业经验、生意理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故土的留恋。李根源先生在抗战关键中振臂高呼,堪称“云南第一人”,但他又是千千万万奋不顾身为国为民的中华民族一份子。“李府”也是个有故事的商家......&&&&&& 作者:书影 微信 shuying-916;QQ:;微信公众号“sy916-”(已入住各大网媒,抄袭必究)
乐途旅游网与乐途灵感旅行家:书影
您已经喜欢过了~
已钉到灵感墙
钉到灵感墙上
创建新灵感墙
该灵感墙已存在
仅自己可见
更多的灵感
请填写验证码:
Recommended amazing places just for you
发现更多灵感
总阅读量: 文章数:
总阅读量: 文章数:
总阅读量: 文章数:
总阅读量: 文章数:
总阅读量: 文章数:
总阅读量: 文章数:
马上点亮世界万千旅游灵感
来成为一名有态度的灵感导师我的纪念馆
讨论贴吧展台 - 族脉网
叶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发帖时间& 11:07:04&&&浏览次数&13554&跟帖次数&10
第一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颛顼后裔叶公之后叶子高,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传说,帝颛顼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女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 季连的后裔鬻能做过周文王的老师,后来周成王姬诵封鬻熊的曾孙熊绎在荆州山(今湖北荆州),立国为荆,定都丹阳(今湖北秭归),后迁都子郢(今湖北江陵),改国号为楚。 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的曾孙尹戌,在楚平王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前516年)任沈县令尹(今安徽临泉),又称沈尹戌,后出任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深得楚国人民的敬重,他的后代中有人以沈为姓氏者。 周敬王姬丐二十二年(楚昭王芈轸十八年,公元前498年),沈尹戌在率军与吴国军队作战时英勇战死,楚昭王(熊壬)遂封沈尹戌的儿子沈诸梁于叶邑(今河南叶县旧城)。 沈诸梁,字子高,史称叶子高,约出生于周景王姬贵十六年(公元前529年)。 周敬王四十一年(楚惠王熊章十年,公元前479年),楚国发生了白公胜叛乱,国内一时战云密布。消息传到叶邑,叶子高决心从叶地起兵平息叛乱。原来被白公胜召去参与叛乱的将领见叶子高的军队人强马壮,军纪严明,遂纷纷阵前倒戈,掉头一起杀入城中。叶子高由此救出楚惠王,收拾残局,重整朝纲,后被楚惠王封为令尹与司马,身兼军政大权于一身,这在楚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楚惠王将叶子高分封到南阳(今河南南阳、湖北襄樊一带),赐爵为公,从此世人尊其为“叶公”。 周元王姬仁元年(公元前475年),是中国历史上春秋与战国分界的年份。此时的叶公感到后来年轻的一代朝气蓬勃,如果把权力交给他们,会更有利于楚国兴旺。于是他毅然把令尹一职让给公孙宁,把司马一职让给公孙宽,此即历史上有名的“叶公让贤”。然后,叶公回到叶地,安度晚年。这一让贤之举,被史家们评为不迷权贵、深明大义。 叶公激流勇退后归隐终老于叶邑,他一直活到八十九岁高寿,这在当时可是了不起的寿星。叶公在周考王姬嵬元年(公元前440年)临终之前,留下非常著名的“勿以小谋败大作,勿以嬖御人疾庄后,勿以嬖御士疾庄士、大夫、卿士”之遗嘱,教育子孙后代“亲贤臣而远小人”。叶公的这一思想,受到了当时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高度评价。 根据《周礼》规制,叶公去世后,即被立祠享祭。叶公的后裔子孙为纪念祖上之德与祖居之地,打部分改沈氏为叶氏,是为叶氏之源,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叶氏正宗,叶邑也由此成为叶氏祖地。因此,叶公沈诸梁又是全世界叶姓华人公认的得姓始祖。自战国以后逐渐由中原地区向南方及海外播迁,子孙遍及世界五大洲。每年清明前后,澧河之滨的叶公共场所墓前,来自海内外的叶姓子孙纷纷回乡祭祖,已成为中原文化旅游的一大景观。 该支叶氏正确读音作shè(ㄕㄜA),不可读作yè(ㄧㄝA)。但今人皆读作yè(ㄧㄝA),是否可“约定成俗”?仍然值得商榷。
第二个渊源:源于国名,出自汉朝时期古叶调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 ~调,为南亚古国名,故址在今天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苏门答腊岛一带,从东汉永建六年(公元131年)起,~调国曾陆续遣使至中国进贡、经商,与东汉王朝建立了友好关系。 当时~调国来中国的商人、工匠、艺人有很多,后移民安居中原地区,并按汉俗以原国名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氏,世代相传至今。 1955年文字改革以后,该支~氏简笔为叶氏。该支叶氏正确读音作yè(ㄧㄝA)。
第三个渊源:源于复姓,出自古代复姓,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在古代姓氏演变历史中,曾有以邑为氏的~阳氏(今湖北荆州)、以官为氏的~大夫氏等,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氏,成为~氏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 1955年文字改革以后,该支~氏简笔为叶氏。该类叶氏正确读音皆作yè(ㄧㄝA)。
第四个渊源:源于百越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中有南郡蛮,世居南郡(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实际上就是古籍中记载的西南蛮夷族,源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百越民族,其中多有取汉姓为~氏者,世代相传称~氏至今。 汉朝时期,南郡蛮~氏族人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如三国时期孙吴国著名将领~雄,即是南郡蛮的后裔。 1955年文字改革以后,该支~氏简笔为叶氏。该支叶氏正确读音作yè(ㄧㄝA)。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 ⑴.蒙古族叶古禄特氏,亦称叶鲁特氏、亦鲁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egul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叶氏、尹氏。 ⑵.蒙古族叶赫氏,源出河名,后蒙古达酋长星根达尔汉灭扈伦纳喇部,兼并其民众,迁徙其于叶赫河岸成为叶赫部,以部为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ehe Hala,汉义“盔顶”。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叶氏。 ⑶.蒙古族叶克忠氏,属于蒙古新巴尔虎姓氏,世居巴尔古(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ekejong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叶氏。 蒙古族叶氏的正确读音皆作yè(ㄧㄝA)。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八旗通志?烈女传》、《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的社会组织》等记载: ⑴.满族费仰古氏,亦称佛尼音布氏,满语为Feiyangu Hala,世居喀尔喀(今新疆东部以及蒙古国、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等地),所冠汉姓即为叶氏。 ⑵.满族赫叶`氏,亦称何雅礼氏,荷叶尔氏,满语为Heyere Hala,世居沈阳。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叶氏、赫氏、贺氏、何氏等。 ⑶.满族尼赫理氏,亦称尼柯特氏,满语为Niheri Hala,世居乌苏里(今乌苏里江流域)等地,人口非常少。所冠汉姓即为叶氏。 ⑷.满族颜扎氏,亦称燕札氏、颜查氏、阎拉扎氏、颜之哈拉氏、库雅拉彦札氏,满语为Yanja Hala,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颜盏”,以姓为氏,世居雅兰西楞(今俄罗斯滨海地区苏城东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长白山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颜(民姓)氏、阎(官姓)氏、张氏等。后来的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妃子颜扎氏,是颜扎?布颜之女,生有皇子爱新觉罗?叶布舒,其庶之支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字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叶氏,世代相传至今。 ⑸.满族叶穆氏,满语为Yemu Hala,源出金国时期女真业速布部,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赫尔苏城(今吉林伊通西北六十五公里处)、尼马察(今黑龙江省穆棱县东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叶氏、穆氏。 ⑹.满族叶赫勒氏,亦称叶何里氏,满语为Yehele Hala,汉义“磁”,世居呀哈(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叶赫(今吉林梨树)、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叶氏、慈氏等。 ⑺满族叶库哩氏,满语为Yekuri Hala,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所冠汉姓即为叶氏。 ⑻.满族叶墨勒氏,满语为Yemole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叶氏。 满族叶氏的正确读音作yè(ㄧㄝA)。
第七个渊源:源于赫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赫哲族禄叶`氏,亦称努叶勒氏、陆如火氏,为著名的依兰三姓之一,以部为姓,世居黑龙江沿岸、三姓(今黑龙江依兰)、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松花江流域、奇纳林赫哲部(今黑龙江同江秦得利)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Ruyere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赫哲族、满族禄叶`氏多冠汉姓为叶氏、陆氏、芦氏等,其叶氏正确读音作yè(ㄧㄝA)。
第八个渊源: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彝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民族名称为彝族。 彝族同胞有自己的姓氏,在文献《巍山彝族姓氏分布调查》中显示,云南巍山彝族的八万三千七百七十一人中,共有一百四十九个姓氏,其中就有叶氏,据传是叶丹氏的族支,取汉姓为氏,世代相传至今。 叶丹氏世为四川凉山彝族沽基家族的头人,历史悠久,但总人口不是很多。叶丹氏家族的著名人物有近代革命史中记载的小叶丹,他与刘伯承元帅歃血为盟之事,被彝族同胞传为佳话。 1935年5月下旬,在红军长征北上抗日时期,中央红军先遣队在刘伯承和聂荣臻的带领下经过彝区(今四川凉山九海子山),部队都进行了民族政策教育。经过一番交涉,彝族沽基家的头人小叶丹提出要见红军司令讲和,刘伯承在彝家海子的水塘边会见了他。 小叶丹解释了当天与红军为难的是被国民党蒙蔽的罗洪家彝民,并明确表示“听说你们要打大军阀刘文辉,主张彝汉平等,我愿与司令结义为弟兄”。 刘伯承说:“那些欺压彝民的汉人,也是红军的敌人。我们结义是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 他们当即在海子边并排跪下,对天盟誓,饮鸡血酒。因为没有带酒,即从海子里舀清水代替。 当晚,刘伯承在大桥镇一个保长宅院里宴请小叶丹,赠送一面写有“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的红旗,并委任小叶丹为支队长,他的弟弟古基尔拉为副队长。第二天告别时,刘伯承又送给小叶丹十支步枪,小叶丹将自己心爱的坐骑大黑骡子送给了刘伯承。由于有小叶丹派人在各村寨联络照应,红军先遣队顺利地通过彝民聚居区。当晚在大桥镇,刘伯承买光了全城的酒来接待小叶丹。 红军先遣队继续前进,一路经过雀儿窝、拖乌、鲁坝、铁寨子等,经过彝人交涉,都得顺利通过。过一个村寨换一个带路的彝人向导,交接很有秩序。 小叶丹忠实地执行了刘伯承的嘱托,将彝民组织起来,护送红军后续部队过境。他昼夜奔忙,往返于大桥镇和筲箕湾,经过七天七夜,红军大队一路畅行无阻,安全通过彝民区。 红军走后,小叶丹打起了红军彝民支队的旗帜,在因伤留下的红军某部政治委员的帮助下,坚持了长达五年的反抗白匪的斗争。 1941年,彝族败类邓秀廷在反动军阀的支持下,竭力挑拨离间,分化瓦解了三个家支的联盟,国民党反动派乘机镇压了彝民支队,抓捕了那名红军政委。小叶丹倾家荡产凑了一千五百块银圆给邓秀廷,把红军政委赎了出来。 在国民党当局要追究小叶丹与红军结盟的罪责时,他宁愿交出一万两千两白银和一百二十头母羊,甚至倾家荡产,也绝不交出“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的旗帜。 后来小叶丹和沽基尔拉的委任状被败类邓秀廷搜出,国民党当局以“通共有据”,将小叶丹残酷杀害在大桥镇。 小叶丹在被捕前,含着热泪告诉自己的妻子和弟弟沽基尼尔:“刘伯承这样有信有义的大人物是绝不会骗人的。万一我死了,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这面旗帜,将来交给刘司令员。” 1950年春天,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冕宁,小叶丹的妻子从隐秘的山洞中取出了珍藏十年之久的“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的红旗,把它交到了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员的刘伯承手中。当时,刘伯承含着热泪接过红旗,久久无言。 在以后的漫长的子里,刘伯承元帅并不经常提起那段大凉山的往事,但却一直尽心地照顾着小叶丹的后人。
第九个渊源:源于德昂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德昂族叶氏,源出德昂族海氏部落。 德昂族同胞普遍通傣语、汉语、景颇语,没有本民族文字,许多人均能用汉文或傣文。德昂族人信仰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 德昂族是中国西南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的濮人,与哀牢有密切的关系。 德昂族人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就群居于怒江两岸,是开发云南地区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史书中所记载的“茫蛮”部落就是是德昂族先民,隋、唐时称为“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先后臣服于汉朝、晋朝及南诏国、大理国,元朝以后,德昂族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德昂族绝大多数与景颇族、汉族、傈僳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交错分寨杂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从古时候起,饮茶就是德昂族人的嗜好,他们善于种茶,家家都栽有茶树。过去,德昂族居住地区受到其他民族的普遍歧视,被看作是低下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变了这种情况,和其他民族一样有平等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一度统称为崩龙族,后在本民族的要求下,于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为德昂族。 德昂族原有自己的姓氏,习惯于按属相和排行给孩子取名,也使用汉族的十二生肖:查(鼠)、包(牛)、衣(虎)、卯(兔)、光(龙)、沙(蛇)、牙(马)、麻(羊)、新(猴)、收(鸡)、灭(狗)、交(猪)。生日的属相是什么,就以什么为名。男孩是属相前加“阿”字,女孩的属相前加“立”字。例如,牛日生日的男孩叫“阿包”,牛日生日的女孩叫“立包”。若按排行取名,则不分男女,称呼为腊锁(老大)、腊左(老二)、腊约(老三)等。 德昂族人结婚生子后,便起有讳名。凡有了孩子并已取名的夫妇,则连同他们的长辈在内,不论何人此后都不能直接呼他们的名字。德昂族人的家里若长子或长女早逝,则以次子或次女的名字代替称呼其父母。有的还没有生儿育女,但也可以预先取下孩子的名字,而按此名来称呼。 德昂族人认为,对已有了子女或虽然子女去世了但年龄较大的人,再去直呼他们的名字,是很不礼貌的。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德昂族人多改采用汉姓,据文献《德昂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书中称,云南省潞西县三台山德昂族民族乡邦外村,有海氏改汉姓为叶氏者。
第十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保安族、回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叶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叶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叶子高(沈诸梁)、小叶丹。
叶氏的历史名人(三) -- 叶 飞:(公元年),原名叶启亨;福建南安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代书记,福州中心市委书记,中共闽东特委书记,闽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兼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师长、师政治委员。参加了坚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长,江南抗日救国军副指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兼旅政治委员,第一师副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苏浙军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福建军区司令员,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福建省省长,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处书记,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建省军区司令员、第一政治委员,福州军区司令员、第一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第一政治委员。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八、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五岁。
叶 明:(公元年),四川成都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川陕苏区少共省委委员、苏维埃政府委员,川陕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执行委员,陕南游击队大队长,中共西北特委常委,红四方面军教导团团长,独立团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地方工作部武装科长兼筹资委员会主任等职,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国人民抗日寇政大学队政治指导员,冀中军区整军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延安军政学院队长,八路军留守兵团直属政治处主任,抗日寇政大学文教训练队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和反“扫荡”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军政大学北满分校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二团政治委员,东北军政大学总校二团政治委员,中南军政大学江西分校政治委员,努力为前线培养军事指挥员和政工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政大学总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汉口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湖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武汉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等职,为部队的全面建设作出了贡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日因病在武汉逝世,终年八十八岁。
叶 超:(公元年),湖北黄陂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派至新四军,历任新四军司令部作战参谋、副科长、山东军区司令部作战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华东野战军许世友、聂凤智的第九纵队任参谋处处长、纵队副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特种纵队参谋长。1948年2月,聂凤智派叶超率领纵队司令部部分人员,前往博兴一带了解周村地区敌情,制定第九纵队作战方案。叶超指定纵队司令部侦察科长和侦察营副教导员率领第一侦察连,深入敌占区展开侦察,初步摸清了周村地区敌军建制、番号、兵力部署、工事构筑及部队士气等情况。此时敌整编第三十二师突然接替了周村防务,叶超急令侦察1连查明整编第三十二师情况。第一侦察连捉了一批“舌头”,缴获了一批重要情报。侦察人员还潜入周村城内,动用各种侦察手段,完成了侦察任务。文化大革命期间,八一电影制片厂将这段故事摄制成当时全国闻名的故事片《侦察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炮兵参谋长、华东军区炮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炮兵系,后任炮兵军事科学研究部部长、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沈阳军区炮兵司令员、国防科委陆军兵器研究院院长、沈阳军区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因病在报刊逝世,终年七十五岁。
叶长庚:(公元年),浙江分水人(今浙江桐庐)。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5年入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当兵。曾参加过北伐战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五军特务大队中队长,红八军第四师第二团团长,赣南第十二独立师师长,红八军第二十三师师长,湘赣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红六军团特务团团长、第五十团团长,新兵师师长,第六军团司令部三科科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晋察冀第五专署民兵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龙江军区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五十军副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后勤部运输部副部长,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三岁。
叶运高:(公元年),江西兴国高兴镇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第一师政治部宣传员,第四师政治部组织科青年干事、连政治指导员,红一方面军保卫局训练队队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公安局局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处第三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行政公署公安局副局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华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代部长、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总参谋部通信兵部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五岁。
叶青山:(公元年),福建长汀河田乡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二纵队卫生队医生、卫生队队长兼政治委员。1930年底,被诬为“AB团嫌疑”而开除党籍,次年五月平反,恢复党籍。后任红四军野战医院医务主任,红四军第二师卫生部卫生主任,红一军团野战医院院长,红四军第二师卫生部长,红一军团后方医院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卫生部副部长、部长。参加过直罗镇战役和东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军医处处长,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长。曾和白求恩同志一起创建晋察冀军区模范医院,参与筹建医务学校,培训医务人员。1940年参加了百团大战的救护工作。后进入延安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班学习,毕业后,先后在国际和平医院、中央医院、阿洛夫医生处实习。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解放战争时期,任张家口市附属医院副院长,晋察冀野战军卫生部政治委员,华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二岁。
叶松盛:(公元年),广东梅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8月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七团文化教员,第七团政治处宣教股股长,新四军第二师第四旅第十团总支书记,淮南路东联防司令部特务营政治教导员,盱贻总队政治部副主任,路东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第二独立师第五团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淮南军区独立旅第三团政治处主任、副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四军炮兵团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部主任,空军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广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主任。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六岁。
叶荫庭:(公元1915~今),江西于都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特务团通信员,中央军委警卫营排长,教导师机枪连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寇政大学第六大队第四队队长,第一分校直属营营长,第三大队队长、干部队队长,鲁中军区第二团副团长、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第八师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军第一一九师副师长。参加了著名的四平保卫战和临江、辽沈、平津、衡宝、海南岛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部长,军副参谋长、军参谋长、副军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叶泰清:(公元1913~今),河南信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 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八军手枪团班长,参加了鄂豫皖地区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手枪连政治指导员,第七团营政治教导员、营长,新四军第二师团参谋长、副团长,山东野战军团长,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四师参谋长、副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四旅第十团团长,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四师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一军第六十一师副师长,第六十三师师长。参加了著名的鲁南、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军师长、第二十一军副参谋长、第二十五军参谋长。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第四军副参谋长、志愿军空军副参谋长,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高射炮指挥部参谋长、防空军第一军副军长、空军第五军副军长,南京军区空军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叶建民:(公元年),湖北大悟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鄂豫皖苏区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第二二三团司令部班长、测绘员、见习参谋,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五师第二二四团司令部参谋等职,参加了革命根据地三、四、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第六八八团司令部通信参谋、第三四四旅晋南支队侦察参谋、作战参谋、代参谋长,冀鲁豫支队第二大队参谋长,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二支队团参谋长,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第二十三团参谋长、副团长,山东军区第二师第五团团长等职,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并先后参加和指挥了河北平山洪子店、山西町店、攻克赣榆城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第二师第五团团长,第十纵队第三十师参谋长、副师长,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七军第一四一师副师长、代师长等职,先后参加了著名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三战四平和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战斗。接着又率部完成川、湘、鄂边界穿插作战任务,并与兄弟部队一起全歼重庆守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长兼军分区司令员、军参谋长、副军长兼参谋长,出色地完成了湘西剿匪、建立地方武装、巩固地方政权的任务,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从朝鲜回国后,任广州军区装甲兵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参谋长等职,积极参加领导军区部队的战备、训练和管理工作,坚持从严治军,狠抓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受到了部队广大指战员的好评。是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八十岁。
叶道友:(公元年),河南新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 1927年参加赤卫队。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湖北黄安赤卫队大队勤务员、通讯员,红四方面军第十师第二十八团第三营班长、副排长,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第二二三团第三营通讯排长,第二营副连长、副营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为掩护部队转移,他率一个连在陕西岔河口阻击敌人。面对国民党两个团的重兵,他提出“有敌无我,有我无敌”的口号,率领部队经两小时激战,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战后,受到军部表扬。在陕北长山战斗中,率一连强攻敌以一营兵力踞守的山头,歼敌大部,取得了胜利。1937年他入延安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大队大队长,第二二三团团长,新四军南进支队先遣梯队副支队长、第二团第三营营长,新四军第三师第九旅第二十六团第三营营长,第二十五团副团长,淮北军区独立团团长,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二旅第三一四团团长,转战于鲁西、陇海路地区。1942年,他奉命率独立团在台儿庄附近打游击。当地处于日伪军四个据点的夹缝之间,形势十分险恶,由于他机智灵活,指挥若定,善于抓住战机,予敌人以重创,在多次战斗中毙俘敌近三百余人,全团受师部通令嘉奖。在淮北九顶山战斗中,为营救遭敌围困的兄弟部队,他率一个营直插敌人心脏,击溃敌四个团,毙俘敌团长以下二百余人,再次受到师部通令嘉奖。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第九纵队第七十七团团长,淮北军区独立旅副旅长,第三野战军第三十四军第一○一师师长。参加朝阳集、涟水保卫战,宿北战役、苏北五花顶、大兴庄守备战和淮海战役。战争年代,参加大小战斗一百余次,七次负伤,被评为二等残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海军第四舰队副司令员,江阴要塞司令员,海军淞沪水警区司令员,舟山基地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日因病在杭州逝世,终年四十七岁。
叶楚屏:(公元年),湖南平江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三军团第八军第六师宣传队分队长、中央军委二局参谋。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中央军委一局作战科科长。叶楚屏在中央军委工作了九年,主动要求到战斗部队工作。经王稼祥同意,他被派到冀中军区,担任警备旅兼第六军分区参谋长。叶楚屏刚到部队,就碰上“五一大扫荡”。部队转移途中,王长江旅长突然改变主意,说深南是老根据地,我们不战而离开,老百姓怎么看我们?他决心在深南坚持反扫荡。叶楚屏认为深南县方圆不过百十公里,已有一个团部和第一营,有第四十区队、冀中区党委警卫营及两个县大队,警备旅再留下来,部队太密了,不合乎军区要求的“高度分散活动”原则。但由于叶楚屏刚到任,缺乏平原作战经验,未能说服王长江。结果旅直三个连和第二营,先被八千多日伪军包围在东西河头村,后被六千日伪军包围在李家角村。王长江和叶楚屏等只好杀出重围。不久,上级命令王长江旅长、旷伏兆政委率警备旅第一、第二团到冀鲁豫地区休整,尔后到太行山根据地,留叶楚屏、龙福才坚持第六分区斗争。叶楚屏担任第六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晋察冀军区第十一军分区司令员、石家庄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1948年3月,他担任晋察冀补训兵团副司令员。补训兵团编有四个旅十六个团的架子,干部大部从冀中、北岳军区调来,部分从野战部队调来。补训兵团接收的新战士,绝大多数是贫下中农的子弟。补训兵团后改称华北补训兵团,共训练了十四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军委军训部办公室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部长助理,军事科学院办公室主任、副秘书长、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四岁。
叶正大:(公元1927~今),广东惠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将。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入东北民主联军俄文学校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飞机制造系。同年回国,历任松陵机械厂主任设计员、副主任设计师,国防部第六研究院副所长、副院长,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航空学会第二、三届理事。1982年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是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叶昌桐:(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海军上将。 日晋升为海军上将军衔,担任三军参谋本部副参谋总长,后任三军参谋本部副参谋总长兼中山科学研究院院长,1988年8月~1992年5月担任海军总司令、三军大学校长。
叶开鑫:(公元年),字竞秋,湖南宁乡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江南武备学堂第一期毕业。 辛亥革命后,历任皖军营长、团长,湘军第一混成旅旅长兼长沙戒严司令、第三师师长兼湘西善后督办。 北伐战争中,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军长、第四十四军军长。 1929年起任第五十二师师长、湖南省政府委员兼武长萍铁路警备司令、第八军军长、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谋,1932年任军事参议院参议。 1937年12月病逝,终年五十一岁。1947年被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追赠为陆军上将军衔。
叶公超:(公元年),广东番禺人。著名国民党政要。 早年留学美国,加入国民党。 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校教授,外交部欧洲司司长、外交部次长。 1949年逃往台湾,历任台湾省“外交部”部长、“行政院”侨务委员会委员长、驻美国“大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等。 日在台北病逝。
叶佩高:(公元年),海南文昌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云南讲武堂及陆军大学毕业。抗战时期,历任第十一师参谋长、第十一师师长、第五十四军参谋长、安兴师管区司令、第五十四军第一九八师师长、第五十四军副军长;1948年,任第三十二军军长等。后因“作战不力”,被调为陆军总司令部附员。1949年去台湾。1968年移居美国。日在美国病逝。
叶 欣:(公元年),女;广东徐闻人。著名现代医务工作者,抗“非典”烈士。 生于广东徐闻一个医学世家。1974年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1976年毕业时,因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被留院工作。1983年,被提升为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 急诊科是省中医院最大的护理单位,下设120急救、补液室、抽血室、注射室、留观室、治疗室六个部门。“快速、及时、有效”的工作性质、复杂多变的病情、触目惊心的状况,需要护士长不仅需要超一流的护理专长,更要有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的领导能力和冷静快捷的思维能力。生死一瞬间,在以痛苦、哀号、无助为氛围的工作环境里,每位医护人员都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女性而言,这何尝不是对身心的超级挑战。而叶欣在急诊科一干就是几十年。每当急诊科有传染性疾病患者前来急诊时,叶欣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尽量不让年轻的小护士们沾边。每次她总是说:你们还小,这病危险!对待这类病人,她护理得格外耐心、细致,没有一丝的嫌弃。对于家境贫寒的病人,她甚至主动出钱为病人买东西。她常常对护士们说:“病人得了传染病已经够不幸了,但社会的歧视给他们心理造成的伤害也许比病痛更难受!作为护士,我们一方面要解决他们身体的痛苦,更要给他们爱的力量,生活的力量。”一次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护士为病人服务时引发了病人的不满,叶欣主动到患者家登门道歉,并作自我批评。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刚建立时,叶欣主动请缨,提出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 2001年,一位来自福建某山区的重症患者到急诊科治疗,病情刚稳定就急着要求回家。叶欣苦心规劝,但病人就是不听,于是科室决定用救护车送病人回家。叶欣又主动申请沿途护理。二十二小时的颠簸和护理,病人安全到家了,可她却累得直不起腰来。为了尽快赶回上班,第二天一上午,叶欣自己出钱乘飞机回到了广州。 2003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五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 3月4日中午,极度疲倦的叶欣开始出现发热症状,后确诊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 日凌晨1:30,就在叶欣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同事和亲人,终年四十七岁。 叶欣在担任护士长期间,始终把培养护理人才作为本科室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她常利用午休给护士们上业务课,让刚进急诊科的姑娘们在她身上练习扎针。 叶欣在担任护士长期间,始终没有放弃对新知识的钻研,她总是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技术。1995年,论文《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该院护理课题在科技创新中零的突破。直到去世前,共有发表论文十三篇。 叶欣是一个性格恬淡的人,她不求闻达,只讲奉献。作为领导,她的宽容、平和、正直,她的忍让、内秀和公正,无不深深折服着她的同事和朋友。科室里的小护士曾诗意地说:叶护士长简直就是阳光和微笑的化身,那么透明,又是那么明媚。加班、顶班,对她可谓司空见惯,尤其是节假日,她会主动给自己排上班。叶欣去世后,她爱人动容地说:“我和叶欣结婚22年了,但只有结婚那年我们一起在家过了春节,其余她全是在医院度过的。” 在叶欣的办公桌上,留下了一本本厚厚的工作记录,那是用废弃的化验单背面写的工作记录。点点滴滴,记载着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拼搏的足迹,凝聚着她一生对护士职业永恒的热爱与追求。 叶欣逝世后,一时间,有十一万人通过网络祭奠这位神圣的白衣使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追授她为“人民健康好卫士”,她获得了全世界护士的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章”。叶永吉:(生卒年待考),广东中山人。详情待考。 1929年参加革命,为红五十八军战士,1930年后失踪无音讯,中央军委曾按失踪烈士给予对待。后来,又有一位叶永吉奇妙地出现在国民革命军中,还是很著名的陆军少将。 此二“叶永吉”皆为广东中山人,是否为同一人,本书缺乏资料,待考。
叶 谟:(公元1903~?年待考),湖南醴陵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补充旅代旅长。
叶干武:(公元年),广东梅县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甘肃河西警备总司令部高参。
叶永吉:(公元1946~今),署名叶峰;江西丰城人。著名现代油画家。 擅长油画。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系,后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 曾任教于南昌师范学院、北京教育学院,现为海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
叶 志:(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舟山基地副司令员。 叶正田:(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空军第七航空军副政治委员。 叶光荣:(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叶松海:(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少将,武警医学院政治委员。 叶景亮:(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少将,武警装备部部长。 叶 肇:(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广东省广州警备司令部司令官。 叶 琪:(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十二军军长。 叶植楠:(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二十六军副军长。 叶芳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后勤部独立第三补给分区副司令。 叶 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新兵师训练教官。 叶仕文:(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海军中将,台湾省海军后勤司令。 叶竞荣:(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陆军副总司令。 叶宜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三军参谋本部人事参谋次长室人力规划处处长。 叶 巨:(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三军参谋本部作战及计划参谋次长室助理次长。 叶茂益:(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金门岛防卫司令部后指部指挥官。 叶佳钰:(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空军少将,台湾省空军第四五五联队副联队长。 叶恒隆:(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国防部”人事次长室处长。 叶光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陆军第六军团炮兵指挥部指挥官。 叶正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陆军步兵学校教育长。跟帖时间& 11:31:43&&&&跟帖用户&
叶氏的历史名人(二) -- 叶剑英:(公元年),原名叶宜伟,字沧白;广东省梅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之一。 1917年入云南讲武堂。曾参与筹建黄埔军校,任教授部副主任。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师长,后任第四军参谋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率领所部教导团参加广州起义,任军事指挥部副总指挥。1928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学习。1930年回国。1931年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总参谋长,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兼红一方面军参谋长,西北军委会参谋长兼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工农红军学校校长,瑞金卫戍区司令,闽赣及福建军区司令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任第一纵队司令员、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到陕北后参加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总参谋长,并协同周恩来在国民党统治区做统战工作。1941年2月任中央军委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北平市市长。1946年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首席代表。1948年12月~1949年8月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副书记。 建国后,历任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广州市市长、市委书记,华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南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南局代书记。1949年10月当选为中苏友好协会总会理事、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49年12月~1953年1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0年4月任广东省政府主席。1950年9月~1954年7月任广东省政府财经委员会主任(兼)。1953年1月任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6月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9月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1958年3月任军事科学院第一任院长兼政委。1959年4月、1965年1月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65年1月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75年1月任国防部部长。1978年3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公元1983年辞)。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83年6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还曾任中国钓鱼协会名誉主席,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十一届中央副主席,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85年9月经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同意不再担任中央委员,同年辞去党、国家和军队领导职务。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2年获哥伦比亚众议院授予的特级大十字民主勋章。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九岁。 附_叶剑英大事年表: 1897年:4月28日(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三月二十七日)出生于广东省梅县雁洋堡下虎形村,名宜伟,字沧白。 1902年:五岁,入雁洋堡钟傲泉私塾读书。 1904年:七岁,入雁洋堡古玉泉私塾读书。 1905年:八岁,转入雁洋堡怀新学堂读新学。 1908年:十一岁,就学于丙村镇三堡学堂(五年制高等小学,现为梅县丙村中学)。 1912年:十五岁,1月从三堡学堂毕业,考入梅县务本中学。冬,为反对官派校长,与部分师生离开务本中学。 1913年:十六岁,转入梅县东山中学就读。在此期间,接触了一些宣传社会变革的进步书刊。连任两届学生会会长。秋,肄业。 1916年:十九岁:在与雁洋堡相邻的横山新群小学(今横西小学)任教半年。冬,离乡赴南洋谋生,到达马来西亚的怡堡,寄住堂兄叶宜桐家中。后经亲友介绍,到明德小学当国文教师。 1917年:二十岁,夏,考取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离开马来西亚乘船回到香港,经越南海防、河内,取道滇越铁路抵达云南昆明。入讲武学校第十二期炮科学习,改名“剑英”。 1918年:二十一岁,在校努力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苦练军事技术本领。树立毕业后返粤追随孙中山,做一个革命军人的志愿。 1919年:二十二岁,12月22日从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毕业。 1920年:二十三岁,1月30日被云南督军公署授予陆军炮兵少尉军衔,待军政府补授实官。春,前往福建漳州,投入孙中山领导的“援闽”粤军,任总司令部见习参谋。后任支队见习教官。春,加入中国国民党。8月参加粤军回粤驱逐桂系军阀之役。 1921年:二十四岁,春,父叶钻祥病逝。由汕头返回梅县故里奔丧。治丧后返回广州,在粤军工兵营任职。10月以大总统随员身份,随孙中山出巡广西,参加北伐的准备工作。冬,在广西桂林担任军官教导团教官,参加孙中山为改造旧军队而进行的整训工作。不久,调任江防舰队护航第二营营长。 1922年:二十五岁,4月率部护航,保卫孙中山大总统由桂林沿西江到达梧州。4月12日任海军陆战队营长。6月16日陈炯明叛变革命。闻陈炯明叛变,立即与陈策率部接应孙中山登上“宝璧”舰,转登“永丰”舰,继而率部跟随孙中山挺进白鹅潭,与叛军英勇作战。6月下旬~8月初率部继续护卫孙中山。其间,曾同云南讲武堂同学张国森、蔡公武等十余人,在广州小马店曾家祠秘密集会,通电海内外,声讨陈炯明,坚决拥护孙中山。8月上旬避居香港。联络谢良牧等继续宣传孙中山革命主张,揭露陈炯明叛变真相。9月与同学张国森、梁国材等致函邓泽如,请其办理南洋筹款事宜。同时,致函海外各埠同学“劝解义囊,以纾国难”。10月在香港得知孙中山组建讨贼军的消息,赶赴福州。被委任为东路讨贼军总部参谋,后任第二军第八旅参谋长。 1923年:二十六岁,1月与旅长张民达率第八旅参加孙中山发动的“讨陈”战争。言岭关大捷,名震一时。6月与张民达一起率第八旅进攻惠州新村叛军,歼敌三千余人。8月与张民达一起率第八旅增援防守博罗之许崇智部,抗击叛军熊略部进攻,解博罗之围。 1924年:二十七岁,1月20~30日在孙中山主持下,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大会的影响下,阅读列宁的著作和反映俄国革命的书籍以及中国共产党组织创办的书刊,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应廖仲恺邀请,参加黄埔军校的筹备工作。5月任建国粤军第二师参谋长,并以第二师代表身份继续参加筹办军校工作。5月5日黄埔军校正式开课。担任教授部副主任。同时直接教授兵器学课程,是深孚众望的教官之一。在黄埔执教期间,接触了许多共产党人,受到影响,逐步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第一次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未果。7月应张民达师长请求,返回第二师,率部迎击进犯广州的林虎部叛军,获胜。夏,奉廖仲恺命,到广东香洲(今广东珠海)创办粤军第二师独立营,兼任该营营长。配合黄埔军校的教学,培训基层军士。10月15日与张民达指挥二师参加镇压广州商团叛乱。 1925年:二十八岁,1~2月与张民达率二师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率领全师官兵英勇奋战,重创陈炯明的精锐部队,攻占潮梅地区。3月出任梅县县长。3月30日主持召开梅县各界民众追悼孙中山大会。4月中旬赴潮州处理张民达的丧事。4月27日接到香洲独立营发生兵变的消息,立即赶回香洲。抚集余众,收殓烈士,并将叛乱者十余人由澳门引渡香洲,就地正法。5月中旬奉命离开香洲,返回第二师,率部参加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的作战。5月26日被正式委任为建国粤军第二师新编团团长。7月兼两广盐务缉私处代办。8月为香洲烈士墓园中的赍志亭撰写了碑记。8月30日代表新编团全体官兵参加廖仲恺的丧礼,并书写挽联。9月为老同学张国森著《云南讲武学校华侨同学旋粤记》撰写序言。9月底率新编团参加第二次东征。10月初率部进占淡水港后,奉国民政府令改编为党军第一支队,任支队司令。10月3日与香洲各界人士一起,为香洲兵变中遇难的烈士举行隆重追悼大会,并作《满江红?香洲烈士》词。10月13日奉命留守惠州、博罗一带,维持治安。 1926年:二十九岁,1月奉蒋中正电令将党军第一支队改编为国民党第一军第二十师第二团,任团长,率部暂驻东莞一带。旋即升任第二十师副师长。3月3日为不幸殉难的张民达申请抚恤,书写《请褒恤张故师长》文。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调任第一军总预备队指挥部参谋长。9~10月先后与王柏龄、王俊奉命率部参加攻打南昌之役。11月攻克南昌后,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代理师长。12月率部由南昌移驻吉安。 1927年:三十岁,4月起草并领衔签发了反蒋通电,并参与策划吉安暴动。随即赴武汉。参加了第二次北伐作战。不久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随部队回师武汉。在武汉期间,受第四军里的共产党员的影响,进一步接受了进步的思想主张,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7月上旬,经李世安介绍,周恩来同意,中共中央批准,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7月中、下旬与贺龙、叶挺等在江西九江甘棠湖一小划子上秘密开会,通报汪精卫等打算以召贺、叶上庐山开会名义将其扣留的消息,使贺、叶及时率部开往南昌参加南昌起义。8月初力劝张发奎放弃尾追业已撤离南昌的贺龙、叶挺部队的打算,使起义军减少了被追击的压力,从而得以迅速打开南下广东的道路。不久,兼任被张发奎收编的第四军军官教导团团长。8月中旬,率领教导团离开南昌向广东进发。9月在万安第一次参加教导团中共地下组织的秘密会议。劝阻部分人提出的在万安暴动的意见,主张把教导团带到广州去,在敌人心脏里暴动。9月底抵达广州,继续担任第四军参谋长。不久与中共广东省委军委负责人黄锦辉取得单线联系,并接受其领导,秘密进行广州暴动准备工作。10月上旬受党组织委托秘密前往香港,与中共广东省委委员恽代英商讨广州起义问题。10月中旬说服张发奎、黄琪翔同意把教导团调驻广州。11月17日,下令教导团参加张发奎、黄琪翔以“护党”名义发动的逐桂之战,将桂系军队逐出广州。11月下旬,向张发奎建议守军全力出城迎击反攻广州的桂军,使广州一时成为“空城”,为广州起义创造了极好时机。同时,促成第四军警卫团扩编,推荐中共地下党员梁秉枢、陶剑寒(陶铸)等人担任警卫团的主要领导职务。12月初多次当面劝说张发奎勿听信谣言,一再担保教导团不会在广州暴动。同时秘密通知教导团作好准备,防止敌人袭击。12月11日广州起义比原定计划提前举行。赶到公安局起义总指挥部,被任命为工农红军副总指挥,随即与张太雷、叶挺共同指挥战斗,迅速控制了广州市的大部地区。同日与叶挺一起向共产国际代表、军事顾问诺伊曼和斯库托夫建议抽出兵力迎击反扑的敌军,并提出起义队伍应转入东江农村地区。未被采纳。12月12日在指挥部紧急会议上,与叶挺、聂荣臻等再次建议将起义军拉出去,转向农村,与农军汇合,均遭诺伊曼反对。同日下午,冒着枪林弹雨,往来巡视起义军各阵地,指挥战斗。同日夜,撤离起义总指挥部。12月15日化装成铁路工人,从沙面乘省港航班前往香港。12月下旬出席中共广东省委会议,与聂荣臻、恽代英等人总结起义的经验教训。 1928年:三十一岁,上半年在香港与中共地下党员梁广、柯麟等人保持联系,秘密从事革命活动。秋,由香港乘船到达上海。12月20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安排,从上海启程赴前苏联学习。 1929年:三十二岁,1月抵达莫斯科,入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与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吴玉章等同在特别班学习政治理论。在校期间,苦读俄语,学习社会发展史、辩证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取名“尤赫洛夫”,并任中共特别班支部委员。 1930年:三十三岁,秋,由莫斯科经海参崴回国,到达上海。在周恩来的安排下,与刘伯承等人翻译了苏联红军的步兵战斗条令和政治工作条例等资料。 1931年:三十四岁,1月7日列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六届四中全会。1月下旬~4月初由上海经香港、汕头、闽西到达江西瑞金。被委派负责军委参谋部的工作。4月17日奉中革军委命令,担任战史编辑委员会总编辑。本月参加苏区中央局为讨论第二次反“围剿”战略方针而召开的紧急会议。支持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的正确意见。5~9月协助朱德、毛泽东指挥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及第三次反“围剿”战役,连战皆捷,取得了伟大的胜利。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制造了“九一八”事变。11月2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瑞金成立,任中革军委委员兼总参谋部部长(总参谋长)。11月底向中革军委提出“建设精干的统帅机关”的建议。研究确定中国工农红军司令部机关的编制体制,建立健全了参谋工作制度。12月与朱德、王稼祥等研究国民党二十六路军在宁都起义的具体方案。 1932年:三十五岁,8月上旬根据苏区中央局兴国会议的决定,主持制定了乐安、宜黄战役的详细作战计划。10月上旬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兼任瑞金卫戍司令员。11月7日任中央苏区东南战区总指挥兼政委。12月11日在红军学校炮兵操场主持召开“广州暴动”、“宁都暴动”纪念大会,并讲话。 1933年:三十六岁,2月4~12日组织红军学校第四期全体学员进行野战军事演习。2月16日主持红军学校第四期学员毕业典礼。本月,为配合北线主力红军的第四次反“围剿”作战,组织东南战区各独立师、团及闽西、上杭一带的地方武装,积极开展袭敌扰敌活动,迟滞由闽入赣的国民党军的行动。并以闽西四县的地方武装为基础,扩编成立红十九军,兼任军长。3月16日向朱德、周恩来发出《东南武装组成之五个纵队及其作战任务》的电报。本月指挥东南战区第一、二、三纵队进攻清流县城,重创守敌三个团。向中革军委发出《对目前战局及战略意见》。提出目前应紧紧抓住西南反蒋的有利时机,集中全力在北线与敌军决战,以结束四次战役,开展新的战局等意见。5月30日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兼第一方面军参谋长。12月4日兼任建宁警备区司令员,兼任闽赣军区司令员。 1934年:三十七岁,1月22日~2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被选举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2月3日任中国工农红军副总参谋长。4月初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福建军区司令员。4月8日与福建军区政委万永诚共同签发训令,要求军区所属各部队加强行军、宿营时的侦察、警戒工作,不断地进攻并消灭敌人。春,调任中革军委第四局局长。在此期间,抵制“左”倾领导者打击、迫害干部的错误做法,保护了一些干部。10月10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任第一野战纵队(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0~12月中旬以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身份参与主持总司令部的日常工作,协助朱德、周恩来指挥部队行军作战。11月在西延山区遭敌机空袭,右腿受伤。12月18日中革军委决定,军委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合并为军委纵队。任副司令员兼第一局局长,负责部队的行军作战。 1935年:三十八岁,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期间,日夜坚守在总司令部作战值班室,处理军务。2月28日奉命前往红三军团接替在战斗中牺牲的邓萍任参谋长,协助彭德怀、杨尚昆指挥作战。3月上旬参加中革军委为研究成立军事指挥小组问题而召开的军事会议。会后,协助彭德怀、杨尚昆指挥三军团三渡赤水,在二郎滩四渡赤水,南渡乌江。5~6月与彭德怀、杨尚昆率领三军团渡过金沙江、大渡河后,继续向北急进。7月21日奉中革军委命,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8月初主持召开红军总指挥部直属单位会议,传达《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具体部署过草地的思想动员和物资准备工作。8月上旬到红三十军给干部讲解打敌人骑兵的战术要领,指出占据有利地形和运用密集火力是与敌骑兵战斗的基本手段。8月18日率领右路军先头部队三个团,从毛儿盖地区出发,经草地向班佑前进。8月29~31日与徐向前、陈昌浩指挥红三十军、红四军进行了包座战斗,歼敌一个师约五千人,打开了红军北上通向甘南的大门。9月9日在巴西获取张国焘发给陈昌浩等命令右路军“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企图分裂和危害党中央的密电,立即送交毛泽东。毛泽东、周恩来等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使党中央于9月10日凌晨迅速率领红一、三军和军委纵队脱离险境,先行北上,在紧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9月12日出席中共中央在俄界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同日中共中央决定,红一方面军主力和中央军委纵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参谋长兼第三纵队司令员,并兼任新设立的编制委员会委员。9月17日协助毛泽东、彭德怀指挥部队攻克腊子口。9月18日随军进驻甘南的哈达铺。陕甘支队在此整编。9月27日在榜罗镇看到国民党报纸上有关陕甘苏区的消息,遂向中央提出北上陕北的建议。10月19日协助彭德怀指挥部队击溃尾追敌骑兵一部,进驻吴起镇。10月22日出席在吴起镇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的苏区,领导全国大革命。11月3日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参谋长。11月8日任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中革军委)参谋部参谋长。11月下旬协助毛泽东、彭德怀指挥部队进行直罗镇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12月下旬,根据瓦窑堡会议确定的渡河东征之战略方针和西北军委作战计划,赴前线勘察渡河地点,拟制部队作战行动方案。本月任东北军工作委员会副书记。 1936年:三十九岁,1月底与毛泽东、彭德怀在延长县召开会议,进一步研究东征作战问题。2月2日致电毛泽东、彭德怀,提出部队渡河具体计划。随后,率一方面军直属队开往川口镇集结待命。2月下旬~4月下旬,指挥抗日先锋军中路军在石楼、中阳、永和地区牵制和吸引晋绥军主力,配合左右两路军作战。5月上旬参与制定《西征战役计划》。6月中旬奉命去蟠龙、玻璃坡、石家砭等地,了解中央军、东北军的兵力部署、进军动态等情况,并利用关系,对东北军第一○七师、第一一七师官兵进行统战工作。7月上旬~8月赴安塞领导东线工作委员会,进行对东北军的统战工作。8月17日任洛川工作委员会书记。8月底,奉命作为中共中央常驻代表密赴西安,负责开展对东北军、西北军和整个西北地区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10~12月初,在西安与张学良多次会谈,双方就迅速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等许多重要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促使红军与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改善,逐步形成“三位一体”的局面。在此期间,还帮助张学良整顿改造东北军部队,与西安各界爱国人士秘密联系,并随时向中央通报敌、我、友各方面的动态和情况,酌处各项事宜。12月上旬由西安返延安,向毛泽东等汇报西安方面情况。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12月20日左右从延安到达西安,协助周恩来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迫使蒋中正停止内战,促成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同抗日的局面。同时,根据张学良的请求,以参谋长的身份参加西北联军参谋团,与东北军、十七路军将领一起制定了抵抗亲日派“讨逆军”的作战计划和军事部署。12月23日致电中共中央,反映各方人士对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怀有疑虑等问题。接中央复电后,立即奔走于各方人士之间,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2月25~31日与周恩来、博古等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的形势,研究对策。听取各方人士的意见,交换对时局的看法,巩固西北的团结抗战的局面。 1937年:四十岁,1月4日与周恩来、杨虎城以及东北军、十七路军的高级将领共同拟定三方面联合对国民党军进攻的作战方案。1月中下旬,协助周恩来奔走于东北军、西北军和国民党留守西安人员之间,处理各种遗留问题,维持团结合作、共同抗战局面。1月30日与周恩来、博古到云阳镇红军司令部同洛甫、彭德怀、任弼时、杨尚昆、左权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红军应同东北军共同作战,仍须与南京政府进行和平谈判。当晚,与周恩来、博古赶回西安,把这一决定告诉杨虎城和东北军将领。1月31日晚,参加在西安粉巷王以哲家中召开的红军、东北军、第十七路军三方最高军事会议。会议最后作出宜和不宜战、促进和谈成功的决定。2月2日,孙铭九等东北军少壮派军人枪杀主和派将领王以哲。闻讯后,立即派刘澜波到渭南,向驻防前线的东北军将领传达此事件的经过,劝以大局为重,维护东北军团结。2月3日,遵周恩来指示,与博古、李克农等撤到三原红军驻地。3月8日与周恩来同国民党谈判代表顾祝同、贺衷寒、张冲会谈。双方就中国共产党承认服从国民党的领导地位、取消苏维埃政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以及容许共产党在适当时期内公开、红军的编制人员、给养及补充与国军同等待遇等问题达成“三八”协议,报送蒋中正最后决定。4月13~14日奉毛泽东、周恩来电示,找顾祝同交涉西路军余部事,要顾下令马步青、马步芳不得为难即将抵达甘肃敦煌的李先念部,并要求派张文彬等去青海接回被俘的西路军人员。7月5日在西安与周恩来、博古、彭德怀、任弼时商议红军改编问题。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发动事变,抗日战争爆发。7月9日将西安各抗日救亡团体连日来的意见概括整理后电告中央。7月20日致电毛泽东、洛甫,建议中央对蒋中正本月17日在庐山发表的谈话“应有所表示”。7月31日以中共和红军代表的身份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会晤,要他转告蒋中正,红军改编至8月上旬可以完毕。8月5日就蒋中正邀请毛泽东、朱德赴南京出席国防会议事急电中央书记处,建议:“毛不必去,朱必须去”。8月7日与周恩来同蒋鼎文交涉,要求释放被押至西安的红军西路军被俘人员。将黄鹄显等三十三名西路军营以上干部营救出狱。次日,又有二百十余人获释。8月9日和朱德、周恩来飞抵南京。8月11日 出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召开的谈话会。随后,被邀请出席军政部长何应钦主持的讨论会。在会上就“政略战略”等问题作了长篇发言。对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制定全国抗战的战略方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8月13日与朱德、周恩来就同国民党谈判的条件问题致电中共中央,建议:努力抗战,以巩固蒋中正的抗战决心;红军立即改编、争取开动;力争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催促南京发表红军改编后正副指挥的任命。8月中旬,协助周恩来同国民党当局就红军改编后的名称、人数、编制、正副总指挥人选以及中共在南京出版《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等问题达成协议。此外,还同国民党中央及地方实力派商谈在南京、兰州、武汉、衡阳等地设立中共代表团和红军代表处,以及江南8省的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问题。8月18日与周恩来到“首都反省院”看望被关押的中共党员,并保释部分同志出狱。8月25日就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参谋长。9月5日,应何应钦的邀请出席军政部部务会议,并在会上作长篇发言。9月下旬与博古同国民党代表谈判南方八省区红军游击队主力改编问题。9月27日为《时事类编特刊》题词:“举国一致的团结与坚持,是战胜日寇的基本条件”。10月下旬与博古会见项英,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告项英,应注意保存南方原有的战略据点,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能放弃独立自主原则。11月在南京八路军办事处与叶挺商谈新四军组建及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战等问题。11月下旬率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人员撤离南京,抵达武汉。12月13日南京沦陷。12月中旬,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决定,与周恩来、王明、博古组成中共代表团,驻武汉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协商国共两党合作事宜。12月21日任国共两党关系委员会中共方面代表。12月23日出席中共中央代表团和中共长江中央局举行的联席会议,为合并后的中共代表团和中共长江中央局领导成员之一,并担任长江局参谋处参谋长。会后,与周恩来、董必武、项英、叶挺商谈组建新四军军部等问题。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正式成立。12月26日,和周恩来、王明、博古出席国共两党关系委员会会议。 1938年:四十一岁,1月初受中央委托,陪同周恩来、董必武向新四军第四支队领导人高敬亭等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发展抗日武装力量的指示。1月8日在《群众》周刊上发表《论北方战局》一文。1月12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目前战局与保卫武汉》一文。1月13日在《抗战》三日刊上发表《把敌人的后方变为前线》一文。2月13日为国际反侵略宣传周“儿童日”题词:“大时代的中国儿童,时刻准备着加强国际反侵略阵线”。3月9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论山西战局》一文。3月12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忆孙先生在桂林》一文。3月上旬与周恩来会见白崇禧,就第五战区的对日作战问题提出意见。3月中旬和周恩来参加蒋中正召开的高级将领会议,讨论华北战局。同时,就向八路军提供武器和技术人才事多次与蒋中正、何应钦等谈判。3月20日与博古、董必武在《新华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说明与陈独秀三次会见之经过,澄清托派制造的谣言。本月到黄安七里坪游击战争训练班视察并演讲,对官兵和青年学生们进行敌后游击战争的宣传教育。5月初因病赴香港就医。途经广州,在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广雅中学发表演讲,并举行记者招待会。5月下旬同周恩来向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朱理治,省委军事部长彭雪枫等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徐州失守后华中工作的指示》,要求河南省委立即贯彻执行。6月28日得知国民党当局要在郑州北面花园口决开黄河大堤以阻止日寇西进的计划后,与周恩来致电朱德、彭德怀,建议注意黄河两岸游击运动的联系与发展。夏,与周恩来、博古分别会见国际友好人士斯诺、艾黎、斯特朗、史沫特莱、爱泼斯坦等。9月2日和周恩来指示中共河南省委将工作重点移向豫东,开创苏鲁豫皖抗日根据地。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决定:由周恩来、博古、叶剑英、黄文杰组成南方局,代表中共中央领导南方国民党统治区和沦陷区中党的工作。10月1日在《国民公论》上发表《从抗战经验说到当前战局》一文。10月25日在武汉沦陷前数小时与周恩来等撤离武汉。10月27日率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人员辗转到达长沙。当晚,在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举办的时事座谈会上作了题为《广州武汉沦陷后的抗战局势》的演讲。11月2日与周恩来电告项英:要改善与叶挺的工作关系,应请叶挺回新四军工作。同日与周恩来、潘汉年、廖承志联名致信《救国时报》,控诉日寇暴行,宣传八路军在敌后的战绩,动员广大华侨支援抗战。11月上旬同周恩来多次出席中共湖南省委、长沙市委召集的会议,宣讲抗战形势和任务。在此期间,还与张治中会晤,商谈协助国军进行敌后游击战问题,并答应张的邀请,担任湖南省府高级顾问,指导游击战。11月12日出席第三厅人员在撤离长沙前举行的纪念孙中山诞辰的集会。当夜,“火烧长沙”。和周恩来一起冲出火海,撤离长沙。随后,组织八路军办事处人员返回长沙进行善后救灾工作。11月25~28日,和周恩来出席蒋中正在衡山召开的南岳军事会议,就举办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事同国民党方面达成协议,并得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意。12月3日和周恩来由衡阳到达桂林,对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的工作作了详细布置。12月中旬同周恩来由桂林到达重庆。 1939年:四十二岁,1月根据中共中央、毛泽东的指示,接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邀请,出任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副主任。后改任副教育长。1月13日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按组织分工,负责对外联络工作。1月下旬应邀给广西学生军第二团作《现阶段的游击战和正规战》的演讲。2月10日率参加游干班的中共方面人员前往南岳。2月15日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简称“南岳训练班”)正式开学。负责教授抗日游击战战略战术。在该训练班工作期间,积极宣传持久战思想,结交许多国民党军中愿共同抗日的高级军官,影响广泛。4月中旬陪同前来湖南南岳的周恩来视察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并广泛会见了南岳各界人士,引导和支持他们采取各自的方式参加抗日救亡运动。5月7日应邀出席南岳佛、道教救难协会成立大会,作《普渡众生,要向艰难的现实敲门》的演讲。6月9日到达重庆,协助周恩来工作,兼任南方局军事部长。同日与周恩来就国共两党发生磨擦的情况下日寇动向问题,致电毛泽东。6月10日陪同周恩来面见蒋中正,商谈近期抗战与国共合作中的问题。7月1日致电国民政府军委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严正抗议国民党当局制造平江事件,要求迅予彻查。7月22日与周恩来致电国民政府军令部长徐永昌并军委会及各部长官,严正驳斥国民党当局歪曲报告平江事件经过及对新四军平江留守通讯处的诬蔑。强烈要求派员驰赴肇事地点,查明真相,雪冤治罪。7月在《战地知识》上发表《游击战线上的军事问题》一文。8月13日在重庆红岩村主持召开第十八集团军办事处追悼新四军平江嘉义留守处被害同志大会,并作长篇致词。随后,写出《论平江事件》一文。10月19日出席重庆文化界发起的“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大会”。本月与何应钦、贺耀祖会谈,据理驳斥了国民党方面在八路军人事任免、经费用途等问题上的无理要求。12月~次年3月,国民党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0年:四十三岁,1月4日与何应钦再次会谈。针对何企图限制中共抗日武装力量发展的各种要求,严正指出:国民政府应允许八路军的三个师扩编为三个军九个师;承认陕甘宁边区政府及其所辖地区;承认在抗日前线肩负敌后抗敌任务的解放区。1月11日出席《新华日报》创刊两周年纪念会,并讲话。3月6~9日出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的各战区军以上参谋长会议。以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的身份在会上作了《关于作战与磨擦问题》的长篇发言。以大量事实,宣传十八集团军的抗战业绩,有力地驳斥了国民党有关战区参谋长对十八集团军所谓“游而不击”、“制造磨擦”、“破坏抗战”等等污蔑,有效地抵制了蒋中正企图通过这次会议加罪于十八集团军,制造舆论,进而发动更大规模反共高潮的阴谋活动。这次发言得到了广泛同情,被誉为“舌战群儒”。3月14日国民党顽固分子在成都制造“抢米事件”,嫁祸于中国共产党,趁机查封《新华日报》成都营业分销处,逮捕分销处负责人、中共川康特委书记罗世文和共产党员车耀先等十余人。事件发生后,立即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强烈抗议,并派潘梓年去成都交涉。3月由重庆新华日报馆印行的《叶剑英抗战言论集》在重庆出版。4月初和林伯渠、董必武访晤抵渝的南洋侨胞回国慰劳团发起人、华侨筹赈总会主席陈嘉庚,就有关国共两党磨擦问题进行了交谈。6~8月和周恩来同何应钦、白崇禧在重庆就共产党的合法存在、陕甘宁边区的承认、十八集团军和新四军的扩编以及国共军队作战区域的划分等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7月7日和周恩来致函何应钦,要求国民党最高军事当局立即制止韩德勤、石友三所部对新四军、第十八集团军的进攻。7月17日和周恩来就国民党军陈长捷部进攻晋冀豫边区事再次致函何应钦,要求速加制止。9月6日和周恩来电告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国民党军令部已向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发出扫荡长江南北新四军的命令。10月4日出席中共中央南方局会议,根据周恩来的提议,任南方局统一战线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并专设叶剑英工作组。10月中旬蒋中正密令特务机构监视周恩来、叶剑英,不得让他们离开重庆。11月30日和周恩来就新四军北移问题同国民党代表军令部次长刘为章进行谈判。12月5日和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建议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名义电复刘为章,要刘下令停止桂军和霍守义师对江北新四军的进攻。12月中旬陪同周恩来与国民党代表刘为章、张冲多次进行谈判,要求推迟新四军北移限期,要国民党军队停止磨擦活动。12月24日,国共两党代表就两党关系问题举行谈判。谈判中,周恩来、叶剑英严正表示:中国共产党的让步是有限度的,如果国民党再不停止进攻,陕北的封锁仍不解除,那末,发生内战的责任全在国民党。1941年:四十四岁,1月1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民国三十年的元旦》一文。1月6日“皖南事变”爆发。1月12日接到中共中央和苏北新四军关于新四军皖南部队遵命北移,途遭国民党军包围、袭击的急电后,与周恩来立即向国民党谈判联络代表张冲提出抗议,要求急电制止。1月13日和周恩来向何应钦、白崇禧、刘为章、张冲提出最严重抗议,要他们立刻转达蒋中正,要求立刻解除对新四军的围攻。1月14日陪同周恩来会见苏联驻华使馆武官崔可夫,听取他对解决“皖南事变”问题的建议。同日和周恩来再次致函蒋中正,要他下令立即停战撤围。1月17日获悉国民党当局悍然宣布新四军“叛乱”并取消新四军番号的通令后,和周恩来再次向张冲提出严重抗议。1月19日主持南方局军事组人员编印成《新四军皖南部队惨被围歼真象》的传单,随后向国内外秘密散发。本月陪同周恩来多次与沈钧儒、邹韬奋、黄炎培等爱国民主人士交谈,揭露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的真相。2月3日从重庆返回延安。2月14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兼十八集团军参谋长。2月23日致函国民党谈判代表张冲,重申中国共产党对“皖南事变”和蒋中正1月17日命令的立场。4月30日在《解放》杂志上发表《评国民党抗日反共的两面政策》一文。5月5日在延安在职干部纪念马克思诞辰一百二十三周年学习会上,作了题为《加紧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与军事》的报告。6月9日与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联名向刘伯承、邓小平等发出《关于冀南平原对敌斗争的指示》。6月,组织总参谋部有关人员研究讨论苏德战争爆发后的日寇动向问题。向中共中央建议,中共的战略思想和战争准备的重点应当放在日寇南下方面,为中共中央制定战略思想和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9月12日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并在会上发言。10月29日根据叶剑英的提议,中央军委正式作出《关于建立情报网的决定》。11月7日与王稼祥共同主持起草的《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由中央军委正式下发部队执行。11月兼任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军事学院副院长。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四十五岁,2月25日为《八路军军政杂志》题词。3月与朱德等出席在延安召开的高级技术干部会议。4月8日和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向彭德怀、左权、聂荣臻、刘伯承、邓小平等发出《关于由华北抽兵准备应付第三次反共高潮》的指示。夏,组织参谋部人员分析研究苏德战场上两军力量对比及消长趋势。认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是整个苏德战争的转折点,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发展十分有利。将此意见上报中共中央,受到毛泽东、朱德的赞许。11月7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评苏德战争――纪念十月革命二十五周年》一文。12月16日在《延安日报》上发表《刘伯承同志五十寿祝》诗二首。 1943年:四十六岁,2月7日和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向各战略区发出《关于主动加强统战工作的指示》。2月23日为纪念前苏联红军建军二十五周年,在《解放日报》上发表《实行军事教育革命》一文。3月16~20日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7月出席军委检查留守兵团工作会议,并发言。夏,国民党调动五十万军队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为此向中共中央提出在加强军事防御的同时,着重实施政治战、宣传战的方案,被毛泽东、朱德所采纳并付诸实施。迫使国民党顽固派停止了这次大规模反共磨擦。 1944年:四十七岁,5月21日在延安出席中国共产党六届七中全会。6月9日为由重庆抵达延安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一行21人设宴洗尘。6月22日向中外记者作《中共抗战一般情况的介绍》的长篇报告,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7月22日,以美军上校包瑞德为组长的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南保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