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棹歌行》,是唐代哪个古诗配画大全优秀作品人的作品

365网友整理古文史一第四编-免费论文
欢迎来到网学网学习,获得大量论文和程序!
365网友整理古文史一第四编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
第一节隋代文学
1 、隋代文学作者的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
2 、卢思道,字子行,采用以“思妇-征夫
为内容结构的南朝歌行体,代表作《从军行》。
3 、理解《从军行》的艺术特点。
《从军行》以关塞生活为背景,抒写北地边塞生活的真实感受,多贞刚之气,有苍劲骨力,体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的特长。
4 、杨素,是隋朝的开国重臣,字处道。代表作《出塞》。《出塞》平实的叙说中,流动着粗犷深沉的悲凉情思,趋势而浓烈,有一种北歌的慷慨呜咽之音。这是杨素诗的一贯风格。
5 、简单运用:北方文人的诗风变化,文采和情调融合了南朝风格,在表现手法上受南朝文学的影响。
北方文人在学习南朝文学的表现手法时,诗风常发生变化。如卢思道的《棹歌行》着意描写女性的体态服饰和媚眼纤腰。薛道衡《昔昔盐》所写及南朝诗常见的闺怨题材,清辞丽句,委婉细腻,情调和趣味偏于齐梁风格。
6 、综合运用:隋代文学的过渡性质,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发展,南北文学相互影响,隋朝文学仍然呈现出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在隋文帝时代,北、南两种诗风是同时并存的,到隋炀帝时,身边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隋代文学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方面发展了。这使文学创作由抒情转向娱乐,转向咏物和咏宫廷生活琐事,很快就走向了贵族文学的末路。终隋一朝,南、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相互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
1 、贞观诗坛的主掌者,为唐太宗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
2 、“贵于清绮”对追求声律辞藻的南朝诗风的概括,偏重于诗的声辞之美而言,宜于歌咏是其所长,缘情绮靡而流于轻艳纤弱则为其所短。
重乎“气质”指北朝诗歌特有的真势朴野的情感力量和气势,贞刚壮大是其所长,而表现形式的简古质朴或理胜其辞却是缺憾。
简单运用:
3 、贞观诗风的新变,由刚健质朴趋向表现技巧的贵族化和宫廷化。
杨师道和李百药是具有贞刚气质的北方文人,早年作诗善于吸收南朝诗歌的艺术技巧,后来成为唐太宗的宫迁诗人,把诗作为唱和应酬的工具而琢磨表现技巧,风格趣味已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
4 、贞观时期虞世南等人所编应制咏物所用的类书《北堂书抄》《文思博要》《艺文类聚》。
5 、上官仪,是贞观诗坛的新秀,字游韶,新生代的宫廷诗人。
6 、上官体诗:
指唐初以宫迁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些作家所创立的诗体。上官体的“绮错婉媚”代表了追求形式技巧与声辞之美的宫廷化倾向,同时也体现出一种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黄雅的气度,为当时众多诗人效法,曰“上官体”
7 、上官体的特点。
①上官体的“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上官仪提出的“六对”“八对”之说,以音义以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
②缘情体物,密附婉转而绮错成文,音响清越,韵度飘扬,有天然媚美之致。体现了一种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黄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范。
③在唐诗发展史上,它上承杨师道等,又下开“文章四友”和沈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8 、简单运用:上官体的创新和局限。
创新:主要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以高度纯熟的写景技巧,洗削了南朝诗的浮艳雕琢。
局限: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
9 、识记:“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提倡刚健骨气。被称为“初唐四杰”。
10、理解:“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不同个性特点。
四个人的创作个性不同,其中,卢照邻、骆宾王长于歌行,王勃、杨炯长于律诗。
11、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帝京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从军行》
12、综合运用:“初唐四杰”诗歌的创作特点。
①“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②“四杰”的七言歌行体,描写场景和题材由宫廷走向市井的转变,出现壮大的气势。他们往往用它来铺写抒情,夹以议论,篇幅可长可短,句式参差错落,工丽整练中显示出流宕和气势。
③四杰的五言律透露出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
④四杰诗风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他们的一些作品,不免有雕琢繁缛之病。
13、七言歌行:是七言古诗与骈赋相互渗透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诗体,在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南朝乐府和近体诗的一些影响。
第三节杜审言与沈、宋
1 、识记;馆阁体。
指唐代杜审言、沈缙凇⑺沃实仁宋淼淖骷宜戳⒌氖澹渲饕卣魇乔康魃傻墓ふ9莞筇迨硕嗍怯山靠萍暗诘奈娜耍ǖ囊饔匠瓿髟谛问郊记缮先〉昧撕艽蟮某删停蕴拼墒亩ㄐ妥鞒隽斯丶缘墓毕祝廊顺莆肮莞筇濉薄
2 、杜审言及文章四友。
杜审言,字必简,是杜甫的祖父。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与李峤、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
3 、理解:杜审言的五律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把江南早春清新秀美的景色写得极为真切,由此引起的深厚的思乡之情,全融入明秀的诗境中,显得极为高华雄浑。尤其是“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生动地写出了春的气息,给人以华妙超然之感。
4 、简单运用:律诗体式的定型,五言律的定型及其推导连类作用,由五言律基础推导出七言律格式。
①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缙谧詈笸瓿傻摹T 短乒使げ吭蓖饫啥啪得颉纷钤缬泄亍奥墒倍募窃兀噬颉⑺沃疲统晌墒ㄐ偷谋曛尽</p相关热词:
【责编:网学网&
【】【】【】【】【】
          &&&&&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网学网 提供大量原创论文 参考论文 论文资料 源代码 管理及投稿 E_mail:
郑重声明: 本网站论文均来自互联网,由本站会员上传或下载,仅供个人交流、学习、参考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请下载完后24小时之内删除,任何人不得大幅抄录、在期刊上发表或作为商业之用。如涉及版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诗享课堂 | 七言古诗写作技巧
七言古诗是对七古和歌行的统称。古人所谓七言,并不是说全诗每一句都是七个字,而是只要诗中多数的句子是七言就可以了。如李白《蜀道难》既有“噫吁嚱”三言,复有“危乎高哉”四言,“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五言,“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九言,但仍认为是七言歌行,而不认为是杂言诗。
明清以来的诗论家,对于七言古诗的划分有两种意见,一种是认为七古、七言歌行二者同体,可以互相替代,如胡应麟《诗薮》云:“七言古诗,概曰歌行。”王士禛《古诗选》就径直分五言诗与七言诗歌行钞两部分。明清诗话评论中,将七古与七言歌行相互代称,其例更是不胜枚举。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七古与歌行在体性上存在分别,这种分别而且甚大。李中华、李会二位先生曾著文论述过这个问题,略曰:
从形式上看,七古与七言歌行都是七言诗,又都不能算是七言律诗,故归为一体,目为七古,似亦理所当然。然而就各自诗体的源流、体式与风格而论,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七言歌行出自古乐府,而七古则是七律产生之后别立的诗体,二者渊源不同。汉魏乐府有《长歌行》、《短歌行》、《燕歌行》、《齐歌行》、《艳歌行》、《怨歌行》、《伤歌行》、《悲歌行》、《鞠歌行》、《棹歌行》等,可以视为唐代歌行之祖。其中七言歌行,则是汉魏以来七言乐府歌诗自然的发展。清代吴乔《围炉诗话》尝云:“七言创于汉代,魏文帝有《燕歌行》,古诗有《东飞伯劳》,至梁末而大盛,亦有五七言杂用者,唐人歌行之祖也。”所谓古诗《东飞伯劳》,即《乐府诗集o杂曲歌辞》载录的《东飞伯劳歌》。故七言歌行出于汉魏、南朝乐府应无疑义。至于七言古诗,旧说它起于汉武帝时的《柏梁台诗》。然而《柏梁台诗》的作者有二十四人之多,每人一句,只能算是联句,算不得完整的七古。所以从诗体发生的角度说,二者不同源。
其次,就体式的主要特征而言,七古要求与七言律诗(包括七律、七排)划清界限。清王士禛《古诗平仄论》有云:“七言古自有平仄。若平韵到底者,断不可杂以律句。”七言古诗则有句脚多用三平调、句中不避孤平之类的讲究,这些都是对格律诗的反动。至于七言歌行,虽然初期部分作品在体式格调上颇与七古相似,然而在其演化过程中律化的现象却愈来愈严重。据王力《汉语诗律学》的统计,白居易《琵琶行》88句中律句与似律句共计53句,而《长恨歌》120句中律句与似律句占到百句之多。这种律化趋势的形成并非偶然,它是歌行体诗要求适宜歌唱而着意追求声韵和谐的结果。
其三,从文学风貌论,七古的典型风格是端正浑厚、庄重典雅,歌行的典型风格则是宛转流动、纵横多姿。《文章辨体序说》认为“七言古诗贵乎句语浑雄,格调苍古”,又说“放情长言曰歌”、“体如行书曰行”,二者风调互异。《诗薮》论七古亦云:“古诗窘于格调,近体束于声律,惟歌行大小短长,错综阖辟,素无定体,故极能发人才思。李、杜之才,不尽于古诗而尽于歌行。”则在七古、七律之外,因其风格的差异视七言歌行别为一体。《昭昧詹言》说“七言古之妙,朴、拙、琐、曲、硬、淡,缺一不可。总归于一字曰老”,又说“凡歌行,要曼不要警”。“曼”即情辞摇曳、流动不居;“警”即义理端庄、文辞老练。这些评论,都揭示了七言古诗与歌行在美感风格方面的不同。尽管在具体的诗歌创作中,以七古的笔法写歌行、以歌行的笔法写七古,一度成为时尚,然而在总体上仍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的差异。举例来说,杜甫《寄韩谏议注》、卢仝《月蚀诗》、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李商隐《韩碑》等,只能是七言古诗;而王维《桃源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长恨歌》、韦庄《秦妇吟》只能是七言歌行。二者之间的区别是明晰的。
下面分别举数例,说明歌行与七古的作法。
一、歌行的作法
姜夔说:“放情曰歌,体如行书曰行,兼之曰歌行。”据此,歌行的体性应当是一气盘旋直下,流转奔逸。歌行短制,往往与近体诗在体性上相近。如王勃《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如果不考虑平仄,简直就是两首近体绝句连在一起。又如杜甫《夜闻觱篥》:
夜闻觱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歘悲壮。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
同样,高适的《燕歌行》: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一结)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二结)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三结)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四结)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五结)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六结)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七结)
就像是七首绝句串在了一起。
事实上,歌行体的基本章法,就是仄韵和平韵交替,四句一换韵。(当然也有两句、六句等偶数句一换韵的。)换韵主要是依照意思的转折,如上举《燕歌行》,一结写主将奉命出生,是诗的起,用职韵。二结四句,写出征途中的声势和敌方进犯的态势,是诗的承,换删韵。第三结开始着笔勾勒,极尽描摹刻画之能事,所以又换麌韵了。描摹刻画,又可分四个小的层次:三结四句,写战斗惨烈而主将荒淫,用婺韵;四结四句,写战争失利,未能解围,用微韵;五结,写征夫思妇久别远离之苦,用有韵;六结,写边地征戍的艰苦,仍用有韵。至第七结前两句,是诗的转,后两句,则是诗的合。四句换用文韵作结。在转韵时,一般一二句都要用韵,即首句要入韵。我们看上举三首,每四句换韵时,首句总是入韵的。而一首诗多次转韵,常是平仄韵交替使用。这和律句平仄字相间的意义相同,为的是使声调富于变化而又齐整和谐。
如果我们把一个个的四句比作一粒粒的珍珠,那么长篇歌行就是用一根丝线——诗的主题思想,把这一粒粒的珍珠串成一条美丽的项链。这种章法,始于初唐四杰,被白居易、元稹等人发扬光大,称为长庆体,始仅求清丽明畅,甚少隶事,到了清代吴伟业那儿总其大成,更多用典、对仗,是名梅村体。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体》,元稹的《连昌宫词》,吴伟业的《圆圆曲》等,在章法上,都是一脉相承的。这类诗,在其本质上是戏剧,而非诗歌。近代以来,梅村体很遭诗家青睐,很多诗家借此体裁写重大时事,亦取其近于戏剧,便于叙事,而韵律动听,辞采动目,感均顽艳之故也。如王闿运《圆明园词》、金兆蕃《宫井篇》、樊增祥《彩云曲》、《后彩云曲》、杨圻《檀青引》、《天山曲》等皆是。至于王国维的《颐和园词》、陈寅恪的《王观堂先生挽词》,则上溯至元稹《连昌宫词》,气格更加遒劲。
唐代长篇歌行,最可注意者,为韦庄的《秦妇吟》。此诗“为长庆体,叙述黄巢焚掠,借陷贼妇人口中述之。语极沉痛详尽,其词复明浅易解。”写出黄巢造反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堪称有唐一代史诗冠冕。按孙光宪《北梦琐言》云:“蜀相韦庄应举时,遇黄寇犯阙,著《秦妇吟》一篇,云‘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尔后公卿颇多垂讶,庄乃讳之;时人号为‘秦妇吟秀才’。他日撰《家戒》内,不许垂《秦妇吟》障子,以此止谤,亦无及也。”此诗以是之故,韦庄本集不载,至埋没千载,直至二十世纪初,才在敦煌重新发现。然而在唐末,却是极为流行的作品无疑。其诗章法多参以戏剧的手法,诗云:
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阳城外花如雪。东西南北路人绝,绿杨悄悄香尘灭。路旁忽见如花人,独向绿杨阴下歇。凤侧鸾欹鬓脚斜,红攒黛敛眉心折。“借问女郎何处来?”含颦欲语声先咽。回头敛袂谢行人:“丧乱漂沦何堪说!三年陷贼留秦地,依稀记得秦中事。君能为妾解金鞍,妾亦与君停玉趾。”(楔子,交待作诗缘起)
“前年庚子腊月五,正闭金笼教鹦鹉。斜开鸾镜懒梳头,闲凭雕栏慵不语。忽看门外起红尘,已见街中擂金鼓。居人走出半仓惶,朝士归来尚疑误。是时西面官军入,拟向潼关为警急;皆言博野自相持,尽道贼军来未及。须臾主父乘奔至,下马入门痴似醉。适逢紫盖去蒙尘,已见白旗来匝地。扶羸携幼竞相呼,上屋缘墙不知次,南邻走入北邻藏,东邻走向西邻避;北邻诸妇咸相凑,户外崩腾如走兽。轰轰昆昆乾坤动,万马雷声从地涌。火迸金星上九天,十二官街烟烘烔。日轮西下寒光白,上帝无言空脉脉。阴云晕气若重围,宦者流星如血色。紫气潜随帝座移,妖光暗射台星拆。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舞伎歌姬尽暗损,婴儿稚女皆生弃。(第一折,写黄巢军陡然而至,乱起烧杀抢掠,无所不为。)
“东邻有女眉新画,倾国倾城不知价;长戈拥得上戎车,回首香闺泪盈把。旋抽金线学缝旗,才上雕鞍教走马。有时马上见良人,不敢回眸空泪下。西邻有女真仙子,一寸横波剪秋水,妆成只对镜中春,年幼不知门外事。一夫跳跃上金阶,斜袒半肩欲相耻。牵衣不肯出朱门,红粉香脂刀下死。南邻有女不记姓,昨日良媒新纳聘。琉璃阶上不闻行,翡翠帘间空见影。忽看庭际刀刃鸣,身首支离在俄顷。仰天掩面哭一声,女弟女兄同入井。北邻少妇行相促,旋拆云鬟拭眉绿。已闻击托坏高门,不觉攀缘上重屋。须臾四面火光来,欲下回梯梯又摧。烟中大叫犹求救,梁上悬尸已作灰。(第二折,就邻女遭劫进行细节描写,此为逗出下结“妾身幸得全刀锯”。)
“妾身幸得全刀锯,不敢踟蹰久回顾。旋梳蝉鬓逐军行,强展蛾眉出门去。万里从兹不得归,六亲自此无寻处。一从陷贼经三载,终日惊忧心胆碎。夜卧千重剑戟围,朝餐一味人肝脍。鸳帏纵入岂成欢?宝货虽多非所爱。(第三折,写主人公陷身贼军。)
“蓬头垢面尨眉赤,几转横波看不得。衣裳颠倒言语异,面上夸功雕作字。柏台多士尽狐精,兰省诸郎皆鼠魅。还将短发戴华籫,不脱朝衣缠绣被;翻持象笏作三公,倒佩金鱼为两史。朝闻奏对入朝堂,暮见喧呼来酒市。(第四折,此结虽述秦妇口中之言,实为作者谴责之辞,以抨击黄巢贼军骄横粗鄙。)
“一朝五鼓人惊起,呼啸喧争如窃语。夜来探马入皇城,昨日官军收赤水;赤水去城一百里,朝若来兮暮应至。凶徒马上暗吞声,女伴闺中潜生喜。皆言冤愤此时销,必谓妖徒今日死,逡巡走马传声急,又道官军全陈入;大彭小彭相顾忧,二郎四郎抱鞍泣。沉沉数日无消息,必谓军前已衔璧;簸旗掉剑却来归,又道官军悉败绩。(第五折,按中和元年夏四月,官军攻入长安,黄巢出走,程宗楚、唐弘夫先入,人民欢呼,争以瓦砾击贼,军士释兵入第舍,掠金帛妾妓。贼知官军不整,还袭之。宗楚、弘夫皆死,军士重负不能走,死者什八九。巢复入长安,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此结写贼兵败而复胜,如戏剧家营造悬念。)
“四面从兹多厄束,一斗黄金一升粟。尚让厨中食木皮,黄巢机上刲人肉。东南断绝无粮道,沟壑渐平人渐少。六军门外倚僵尸,七架营中填饿殍。(第六折,此段写黄巢困守长安城,惟食木皮、人肉,城中人肉不足食,就向围城的官兵买。而官兵从山中抓平民,卖给黄巢的军队吃。尚让是黄巢的左右手,“尚让厨中食木皮,黄巢机上刲人肉”是互文。)
“长安寂寂今何有?废市荒街麦苗秀。采樵斫尽杏园花,修寨诛残御沟柳。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第七折,由惨酷转入凄清,写长安乱后状况。)
“来时晓出城东陌,城外风烟如塞色。路旁时见游奕军,坡下寂无迎送客。霸陵东望人烟绝,树锁骊山金翠灭。大道俱成棘子林,行人夜宿墙匡月。明朝晓至三峰路,百万人家无一户。破落田园但有蒿,催残竹树皆无主。(第八折,写长安四郊。)
“路旁试问金天神,金天无语愁于人。庙前古柏有残蘖,殿上金炉生暗尘。一从狂寇陷中国,天地晦冥风雨黑;案前神水咒不成,壁上阴兵驱不得。闲日徒歆奠飨思,危时不助神通力。我今愧恧拙为神,且向山中深避匿;寰中箫管不曾闻,筵上牺牲无处觅。旋教魇鬼傍乡村,诛剥生灵过朝夕。妾闻此语愁更愁,天遣时灾非自由。神在山中犹避难,何须责望东诸侯!(第九折,插入一笔,叙写金天神,是为旁衬之法。是时淮南节度使高骈畏怯不敢出兵,且上表告急,人情大骇。贼即乘无备而渡河。)
“前年又出杨震关,举头云际见荆山。如从地府到人间,顿觉时清天地闲。陕州主帅忠且贞,不动干戈唯守城。蒲津主帅能戢兵,千里晏然无戈声。朝携宝货无人问,夜插金钗唯独行。(第十折,写潼关、陕州、蒲州的状况,与上文对照。)
“明朝又过新安东,路上乞浆逢一翁。苍苍面带苔藓色,隐隐身藏蓬荻中。问翁本是何乡曲?底是寒天霜露宿?老翁暂起欲陈辞,却坐支颐仰天哭。乡园本贯东畿县,岁岁耕桑临近甸;岁种良田二百廛,年输户税三千万。小姑惯织褐絁袍,中妇能炊红忝饭。千度仓兮万丝箱,黄巢过后犹残半。自从洛下屯师旅,日夜巡兵入村坞;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风吹白虎。入门下马若旋风,罄室倾囊如卷土。家财既尽骨肉离,今日垂年一身苦。一身苦兮何足嗟,山中更有千万家,朝饥山上寻蓬子,夜宿霜中卧荻花!妾闻此父伤心语,竟日阑干泪如雨。出门惟见乱枭鸣,更欲东奔何处所?仍闻汴路舟车绝,又道彭门自相杀;野色徒销战士魂,河津半是冤人血。(第十一折,借新安老翁之口,写新安、洛阳、汴梁、彭门等地,先后遭黄巢贼军与官军的劫掠,指出官军之祸,有甚于贼。)
“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自从大寇犯中原,戎马不曾生四鄙,诛锄窃盗若神功,惠爱生灵如赤子。城壕固护教金汤,赋税如云送军垒。奈何四海尽滔滔,湛然一境平如砥。避难徒为阙下人,怀安却羡江南鬼。愿君举棹东复东,咏此长歌献相公。”(尾声,照应开头,绾合全篇。)
七言歌行,下字须雅驯,要善用比兴,尤其要注意多用典、用指代。用典、用指代,都是为着让诗更典雅精工,这是由七言歌行流丽温雅的体性所决定的。如果遣词选字一味通俗,又不知用典,用指代,结果写出来就像莲花落,那就不是歌行了。
二、七古的作法
七古的章法,可参照上章五古正格的章法。所可注意者,乃在其句法的散文化。七古句法须求健举,故多以文为诗,亦甚少转韵。杜甫集中七言古诗,不乏“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寄韩谏议注》)这样的散文气十足的句子,但当时风气所尚,仍以歌行为主。而完全摆脱了乐府风格的影响,真正与歌行区别开来的大诗人应是韩愈。故七古当多讽颂韩文公之作,方能有成。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起,到寺)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承,写夜宿山寺)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转,离寺)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合,抒发感叹)
此诗是韩集中的名作,只就山寺见闻一笔写来,最后抒写感叹,极质朴而极真淳。诗中甚少采用诗里常用的语序错综、成分省略的句式,反而多用散文的笔法,如“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这就使得诗意富于顿挫,遂使全诗有一种苍古矫健之气。
又如他的《鸣雁》:
嗷嗷鸣雁鸣且飞,穷秋南去春北归。去寒就暖识所依,天长地阔栖息稀。风霜酸苦稻粱微,毛羽摧落身不肥。裴回反顾群侣违,哀鸣欲下洲渚非。江南水阔朝云多,草长沙软无网罗。闲飞静集鸣相和,违忧怀惠性匪他,凌风一举君谓何。
句句用韵,音节繁密,堪称重拙之笔。多诵此等作品,于七古的句法体性,自然有悟。李商隐的《韩碑》,也是以文为诗的典型: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誓将上雪列圣耻,坐法宫中朝四夷。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貙貙生罴。不据山河据平地,长戈利矛日可麾。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腰悬相印作都统,阴风惨澹天王旗。愬武古通作牙爪,仪曹外郎载笔随。行军司马智且勇,十四万众犹虎貔。入蔡缚贼献太庙,功无与让恩不訾。帝曰汝度功第一,汝从事愈宜为辞。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画臣能为。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当仁自古有不让,言讫屡颔天子颐。公退斋戒坐小阁,濡染大笔何淋漓。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文成破体书在纸,清晨再拜铺丹墀。表曰臣愈昧死上,咏神圣功书之碑。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鳌蟠以螭。句奇语重喻者少,谗之天子言其私。长绳百尺拽碑倒,粗砂大石相磨治。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呜呼圣皇及圣相,相与烜赫流淳熙。公之斯文不示后,曷与三五相攀追。愿书万本诵万过,口角流沫右手胝。传之七十有二代,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
好的七古,都要如上举韩李之诗,是一篇有韵之文。七古实为旧体诗中最难者,盖七古譬如古文,从古至今,都是善为诗者众,善为文者稀,善为诗,只要有性情、有天分,善为文,则非要有思想、有学养不可。
来源:转载自“诗笺”
诗享课堂现已上线《怎样写好咏物诗词》诗词课程,欢迎大家参与收听。
【主讲人】徐晋如
咏物诗难出好作品的原因分析
从赋得体看咏物之难
经典名作的作法分析
写好咏物诗词的第一秘诀
最独特的咏物诗:《演雅》
详解题与咏的区别
识别下图,立即收听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分析.pdf 4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xe600;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南京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
姓名:王英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王青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猪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3、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鳃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1口口斗.g、,占
以往的文学史一般把边塞诗派作为盛唐时期的产物,这一论断造成了一种误
解,即只有盛唐时期才有边塞诗歌。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是有局限的,不仅不符
合边塞诗歌的创作情况,也不利于砬边塞诗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作者认为边塞
诗的概念应重新确定,不仅唐代诗歌中存在边塞诗,而且自汉代以降,历代都不
乏抵御外族、描绘战争及边塞风光的边塞诗歌.实际上,边塞诗有一个长期的历
史发展过程。
本文以南朝四代的边塞诗创作为研究中心,主旨是分析其创作情况、艺术特
点及其在整个边塞诗史上的承前启后的地位。通过对诗歌作品的研究,发现南朝
时期,具有边塞气息的诗歌绝大多数采用了乐府诗的形式,即为边塞乐府诗,而
且很明显多是汉魏晋时期同名作品的拟作。这说明,南朝的边塞乐府诗是沿袭了
乐府诗的创作传统而来的。这些诗歌虽然也具有南朝诗歌绮丽柔媚的特点,但也
出现了气格高昂.词义贞刚的诗句。这种特点,为盛唐边塞诗创作提供了经验。
盛唐边塞诗中的主体内容,如报国杀敌、边塞风光、闺怨乡思,羁旅苦寒等等,
南朝边塞乐府诗中都已出现了。这说明南朝的边塞乐府诗又有开启盛唐的功绩。
不过,南躺的边塞乐府诗仍不免其处于初期阶段时的不足之处。首先,诗歌的创
作数量极少,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中根本不能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创作边塞诗的
作家数量也不多,一般来说,仅限于几位大作家之手。其次,南朝的边塞乐府诗全
篇似盛唐边塞诗者还是极少的,常见的是某些写景状物的句子具有盛唐风貌。所
以说,南朝的边塞乐府诗只是盛唐边塞诗的雏形和先声,其特殊贡献在于为盛唐
边塞诗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朝边塞诗乐府诗
astheresult
frontierfortress
thatthereisno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钢笔书法作品欣赏古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