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在诗人眼里鹧鸪在古诗中的意象象

竹里馆中 独坐 于空明澄净的月夜幽林抚琴长啸,这一意境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_百度知道
竹里馆中 独坐 于空明澄净的月夜幽林抚琴长啸,这一意境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我有更好的答案
长啸&quot,后两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独坐&quot。前两句写诗人&等动作:此诗写是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 &弹琴& &quot、淡薄的心情、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传达出诗人宁静我的语文书上有这首诗哦,这样说的
诗人这两句以阮籍自比,表现自己对权奸的不满。竹之品格,叶如箭指,质如坚石,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诗人独坐幽竹之中,显然是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样的气节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竹里馆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当前位置: >>
循象入境,因境悟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循象入境,因境悟情 作者:钟永才 来源:《中学生导报? 教学研究》2013 年第 46 期
摘 要:读诗应该从意象入手,要再现诗中描绘的各种艺术形象以及由这些形象参与构成 的画面、情调或氛围,然后让自己逐步进入诗人创造的这种艺术境界而与诗人产生共鸣,进而 领会诗人的思想及诗歌的主题,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 关键词:意象;意境;鉴赏诗歌的方法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历史悠久、诗人众多、流派纷呈、作品丰富、风格多种、 形式多样,是我国文学史上一朵久开不败的奇葩。 一首好的诗歌能增长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因此, 在高中阶段,能初步地鉴赏和评价诗歌应该成为学生必需具备的语文素质;让学生学会阅读和 鉴赏诗歌,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学生不喜欢读诗,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他们面对诗歌,或敬而远之,或望而 却步,或一脸茫然,或瞎猜乱想。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就是他们不了 解什么是诗,不清楚什么是诗的意象和意境,没有获得有效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他们得不到 诗歌所蕴涵的美感,当然就不会乐在其中了。 一、诗是什么? 诗是什么?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困惑。自亚里士多德“摹仿”说以降,对诗的本义的解释何 止千百种:有的从诗与现实的关系出发,认为诗是“反映”与“再现”;有的从诗与人生出发,认 为诗是生命的翻译,是生命存在的方式……这种种阐释,都是那么精辟、那么深刻,但似乎总 是与诗本身隔着那么一层。与其说是解释诗,不如说是研究与诗有关的各种问题。 如果我们走近一些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诗是由一些文字组成的东西;如果我们进一步跨 越语言外壳,那么我们接触到的首先是:意象!的确,诗是由意象开始的,而且意象贯串到 底。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诗,是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符号系统。 二、意象是什么? 意象来自于表象。表象是人们对客观外物最基本、最初步的感知,它随着人的认识活动的 深化而深化。这种深化分两条路发展:由于理性的作用,表象会上升为概念;而由于情感的作 用,表象则上升为意象。美学家鲍姆加滕说:“意象是感情表象。”同一表象,由于诗人不同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情感作用,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意象,比如“天空”这一表象,当代诗人芒克在《雷雨之前》中, 它是“一片充满阳光的牧场”,而在另一首诗中,天空则是“血淋淋的,犹如一块盾牌”;而在诗 人多多眼里,天空又成了“一个哑默的剧场”。 一个意象既非单纯的客观事物,也非单纯的主观感受。庞德说:“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 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它是二者在一瞬间突然遇合而成的综合物,并始终伴随着诗人 内心精神的体验。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对象的复合体。 意象通常可以分成两类:一为所描写的自然客体的形象;另一为抒情诗人的主体形象或其 他人物形象。在一首诗歌中,意象一般不止一个,而是一连串,而且这些意象不是静止和孤立 的,它们通过组合、发展和转换,目的是要创造诗的意境。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 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意象构成了清幽 绝俗的意境。 三、意境是什么? 意境,简单地说,就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相传唐代王昌龄 所作的《诗格》中:“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王昌龄将物境、情境和意 境三者并列,是想阐释人与周围世界关系中的三个阶段、三个层
赞助商链接
自然和社会中觅情,在真切体会 中悟情,入情入境地...因此,在实际作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 “循情” ...无拘无束驰骋于想 象世界,按照自己的意愿,合理地...做为出入境管理的一名普通民警,我时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出入境管理工作,充分认识 ...《关于开展清理国家工作人员办理因私出国 (境) 证件专项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1.读图以入境 读不仅仅是读书面文字,还应该包括读...在这样优美的环 境中怎能少了它 (呈现白公鹅) ,...在读中人情、悟情、动情,循 情而入,使教学纲举...在线互动式文档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和千万网友分享自己手中的文档,全文阅读其他用户的文档,同时,也可以利用分享文档获取的积分下载文档中国入境游客境内消费情况综合分析 为科学准确地反映 2011 年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国家旅游局组织实施了 “入 境游客花费情况抽样调查”。调查的有关情况...申请出国境人员不断增多,对出入境 管理的要求也越来...因私出入境中介活动管理办法》,加强对因私 出入境...又能防止办“人情证”和“开后门” 等不正之风...创设多种情境,徜徉在诗境中_职业规划_求职/职场_实用文档。创设多种情境,徜徉...教学,把美丽的图画、 教师的解说和学生的吟诵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境悟情...境由象生,披荆入境 境由象生,披荆入境――走进诗歌的意境 走进诗歌的意境 “...体会到王维“诗中有画” 的境界,明白他对这世外桃源般的“空山”的向往之情...干部职工因公和因私出入境证件管理规定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干部职工出国(境)证件的管理,根据《 XXXXXXXX&关于重申出国(境)证件管理规定和严格身 份证办理工作的通知&...入景,入情,入境―浅谈古诗文解读的深度与广度李群山 三洲镇中心小学 我国是...山中之景 便是李白内心之境,李白的身与山中之景浑然一体。 “相看两不厌,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tceic.com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第497期:【诗意语文o董一菲专栏】古老的记忆,深情的符号——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巡礼
这里有对古老诗歌渊薮的探究,现实与浪漫的古典诗歌的源头,口传着先民的歌谣先哲的离忧;
这里有在诗词里照耀了五千年的那轮明月,晦明圆缺里氤氲着永恒的哀愁,独享相思孤寂盈虚的心灵的酒,逃避与笑傲间隐藏着女性之柔;
这里有昭示着四季轮回韶光易逝的花满楼,流水落花欲说还休春夏不如秋,枝头意闹墙外形俏不抵低头嗅;
这里有多情黄昏人约后,这里有落梅碾尘香如故,这里有昔我往矣依依柳,这里有杜鹃啼血子规愁,这里有离愁堪比春草稠,这里有巴山夜雨喜难收,这里有仗剑天涯决仇雠……
让我们一起随着诗意一菲遨游,漫步于古典诗词的后花园里头,撷英集萃纫兰为佩迎风舞袖,朝吟暮诵扈芷成裳遏浪逐舟。
【山东省临清市第二中学 王泽宾】
古老的记忆,深情的符号
——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巡礼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
台湾诗人余光中有着深深的中国的情结,他的《等你,在雨中》这样写到“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蝉声沉落,蛙声升起∕一池的红莲如火焰,在雨中∕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朵莲都像你∕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中国是泱泱诗国,“黄昏、细雨、蛙鸣、蝉声、红莲”这些带着浓重古典风味的意象是余光中对中国文化的记忆,是他苦苦守候的诗魂,是他对大陆母亲永世的乡愁,古典诗歌意象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私语、秘语、心语。
今天,我们试图对古典诗歌里常出现的黄昏、月亮、红莲、柳、落花、雨、梧桐、玉、芭蕉、梅、杜鹃等意象作深情的阐释,让冷清空旷的古典殿堂,回响着追溯人类古老的记忆和情感的悲风,让我们畅游民族精神的悠悠天地,接近心灵和智慧,让夜雪山深明烛秋音,黄昏细雨娓娓道出强烈的美感与悲怆,让我们用中国人的心灵,中国人的耳朵去感悟倾听从河洲水湄就唱响的心音。
一、中国古典诗歌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那是我们的先民的第一次深情的吟唱,它历经500年岁月的淘洗,洗尽了铅华,洗尽了岁月的风沙,它拥有诗的清雅,有经的深邃,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起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经唱出的歌。《诗经》开辟庄严的现实主义一脉,“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代文人没有不被其照耀、濡染的。
战国时代在美丽的南中国,在楚文化的蕴育中产生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二部诗集,它就是风华绝代,惊采绝艳的,神秘浪漫的《楚辞》。《诗经》和《楚辞》双峰对峙,二水分流,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风骚”一脉,于是中国诗歌走过汉魏,走过唐宋,走过元明清,从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到最后一位古典浪漫主义诗人龚自珍,中国古典诗歌百转千回,摇曳生姿,灿烂氤氲,有着千年的美丽,千年的忧伤,千年的沧桑,千年的雄奇。
二、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直接流露感情,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讲究“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讲究“含蓄凝练”,“朦胧蕴藉”,“风流婉约”,“妩媚宛转”,讲究“言有尽意无穷,言在此而意在彼。”
因此,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内蕴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那么什么是诗歌的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中就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说法,诗的意象手法的实际运用,则应该还在意象理论形成前,相传舜禅位给禹时,与群臣一起高唱《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就是一首纯意象诗,也是用途最早的意象诗,它娴熟地运用着意象,以祥云灿烂,延绵不绝,日月光辉,永驻人间,象征国运昌盛,教化广运而久长,以寄讴歌与祝福之意。
而我们从古诗文中所见的典型意象,都是经过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在继承相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及共同的文化心理,生活方式、语言习惯以及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审美文化心理意象,在诗人的眼里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花鸟鱼虫,风霜雨露都浸透着人的情感,都能反映人的精神世界,而且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给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
三、 第一、五千年明月
月亮最早的意象是什么?
1.月亮是个传统的诗歌意象,大诗人李白醉中抱“明月”而随逝水,这个传说隐喻了月亮和诗歌理想的生死不渝。月亮又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崇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温馨与和谐,她反映着女性的世界的失意与忧伤。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传说,给月亮一个女性化的象征意象,月亮代表的是母系社会理想。
2.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
3.思乡或相思,在月亮意象中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母亲世界、寻找精神
家园、恢复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反映在古典诗词里表现出望月思乡的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怀念家园,父母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的传递。当孤臣浪子云游天涯之际总把明月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明月成为启动乡愁、寄托相思、返归家园的神秘象征物。这不正标志着在人们意识的深层,月亮总是母系社会温馨与和谐的象征,因而每当人们浪迹天涯心灵孤寂之时,月亮便成为家园的精神的寄托了,月亮牵系着相思的心灵,缩短着时空的距离,这样又引发了亘古一月两地相思和思乡的主题。
4.月亮反映着古代诗人骚客孤独寂寞的心态,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
5.月亮的永恒和盈虚的循环变化,让人想到时间和宇宙中事物在正反两
面之间的辩证发展。月亮作为一种象征形式,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唤起了具有广大空间的人生喟叹,触动着悠远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亮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空间、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和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
6.月亮作为一种永恒与自然的象征它又成为士大夫逃避纷纭的现实苦难,超群拔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在否定了现实的人生目的和道德之后,月亮就成为一种飘逸的风范。
7.女人似水如月,月的婉约正是女性美的象征。
附:咏月名句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4.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
5.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
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7.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
8.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
9.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
10.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
第二、流水落花春去也——花意象
诗歌是人的思想与情感的浓缩,自然界中的事物经由人的思考而成为诗歌意象,必然打上人类情感的烙印,花在一个春天完成从盛开到凋落的生命周期,提示着四季循环,暗示着年光流逝,这种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给诗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诗歌中对落花的感慨,可以归结为对美丽凋零的哀伤,花木凋零,美人迟暮。
花开又落,春来春去,引发了多少年华消逝的感慨,引发了多少光阴似水的人生感叹,青春难再,生命难再,岁月难再。李商隐也曾写到“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一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转瞬间,穆王不再,天人阻隔,生死阻隔,转瞬间生命蒸发般的消逝,这是一曲人生苦短的挽歌,早在先秦典籍《左传》里就有:“春,女悲”之说。
1.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诗经》
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
3.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张若虚)
4.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杜秋娘)
5.花谢花飞飞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红楼梦》)
6.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付与断井颓垣(《牡丹亭》)
第三、雨过黄昏花易落——黄昏意象
日暮黄昏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自然景观,是由光明到黑暗,昼夜交替的一个特定时空,出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已不再是简单的一段时间和相关景色的再现,而是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凝结着诸般特定情感与生命意识的原型意象。
“伤心感物”本来就是中国文艺一种悠久的传统,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对时间的咏叹从来就是中国诗人最喜表达的主题之一,千百年来,人们感受黄昏,描写黄昏,在黄昏时的各种景物身上融合了自己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深奥底蕴的观照和领悟,记下了人生的欢乐和痛苦,黄昏,早已被情感化,心灵化了,这感伤的时刻伴随着感伤的季节,打造了中国古典诗词最动情的时间亮点。
1.日之夕矣,牛羊下来(《诗经》)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3.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
第四、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意象
北宋的林和靖为梅所动,一生未娶,以“梅妻鹤子”自诩,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十四个字清绝出世,艳冠古今,咏梅的无人出其右。
盛唐也有一女子,名叫江采萍,她爱梅,也爱得痴绝,她就是唐玄宗的梅妃,她出身福建,在入大明宫后,在宫前遍植梅花,建赏梅亭,作梅花赋,后来……梅妃失宠,牡丹一般香艳的杨玉环三千宠爱集一身,梅妃入冷宫后又化作梅树下一抔艳骨。
宋朝人爱梅,蔚然成风,中原故国的沦丧,江南一隅的苟安,使得南宋文化人,对顶风傲雪、孤傲白洁的梅花有着难舍难分的宿命般的爱,陆游走在沈园里慨叹“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一生留下了一百三十七首咏梅诗,梅是南宋人的难以拆解的心结。
《红楼梦》中的妙玉的栊翠庵庭中红梅怒放更象征了妙玉的超绝出世。
在古典诗词里,①梅是报春的使者,②贞洁的君子,③诗人自咏的寄托,④思乡怀人的信物。
1.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
3.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辛弃疾)
4.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
5.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陈亮)
6.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
超尘绝俗冰清玉洁的梅花,古代的文人学士引之为知己,志士仁人比之以自况。当今之世,滚滚红尘,让我们心怀梅的傲骨,体含梅的幽香,梅花,从古至今仍然傲立在天地之间,惊喜那依旧朝拜它的眼睛,咏梅的杰出词章仍然洋溢着它不灭的芬芳,薰香中国诗歌的史册,在众生的心头,在华夏山水之间传扬。
第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意象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其原因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的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中的《采薇》是最早的咏柳诗,“依依”尽杨柳之貌,简直是精准传神到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地步,以依依的杨柳来象征离时恋恋不舍,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从此“柳”的丰姿就摇曳在唐诗宋词里,多情妩媚,百转千回,而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
1.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2.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
3.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
5.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
6.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
第六、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杜鹃意象
杜鹃究竟蕴涵了怎样的意义呢?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春夏季节,暮春时刻,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悲伤之情顿生。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鸣,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也因此蒙上了神话色彩,寄托了诗人伤感和无尽的哀怨,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当作一种悲鸟,当作悲愁的象征物了。
1.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李白)
2.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葬花辞》)
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
4.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
5.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王昌龄)
6.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
第七、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草意象
疯长的野草也成了诗人无尽的离恨的象征。伤时感物本来就是中国文艺一种悠久的传统。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于是暮春的草长成了愁的象征,天涯中有几多离思。
1. 昔盛今衰的见证:
彼黍离离,彼麦之苗。(诗经)
2.最多情的草: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
3.绵绵无绝的离情: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
4. 最迷离的情愫:
试问闲情都有几许,一川烟草,满成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5. 最无奈的离情: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
第八、却话巴山夜雨时——雨意象
从仓颉造字时,雨已有了人的泪,于是苦雨凄风中,构成了中国诗歌中凄美伤情的一幕,雨绵绵密密,淅淅沥沥,弥漫了夜空,与羁旅之愁交织出唐之情,宋之韵。
例:《诗经》的雨: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
唐朝的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
宋时的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蒋捷)
第九、千古文人侠客梦——剑意象
千古文人侠客梦,千古文人英雄梦,“投笔从戎”,“一书一剑走江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数不胜数的成语再现着这种心境。
屈原的自画像是“带长铗之陆离兮”,司马迁是侠之大者,在煌煌巨制《史记》中他大书游侠情怀,李白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曹植用“白马少马”状写自己深深埋藏得英雄梦,金庸金大侠更是用一支生花妙笔为天下文人代言,剑是侠气的灵魂。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贾岛)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余光中)
小结: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作者 李叔同,中年皈依佛门,号弘一)
古典的意象仍生长在当代人的心里,那么鲜活,那么深情。弘一大师李书同用最经典的传统意象状写了横绝百代的离别。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扶柳、笛声、夕阳,蓦然回首那古老的意象,深情的符号早以深深的镌刻在我们的灵魂的底片。无须想起,因为从未忘记。古老的意象早已成为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这就是我们的母语,曾经“天雨粟,夜鬼哭”的母语,历五千年风雨而不衰的母语,最后,让我们千百次的说,“大陆是我的母亲,纵使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这片后土。”
本期责编:安徽省宁国市宁阳学校 李萍
诗意语文工作室由“全国中语十大学术领军人物”特级教师董一菲老师领衔。目前已广纳全国23省、4个直辖市、3个自治区500位语文教师。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秋叶之境域——解读文华诗人林岸松的《秋天的过客》(学位)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酒在古诗中的意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