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瑟王的传说 音乐剧传说中有提到当时撒克逊人首领是谁吗

蚩尤君与亚瑟王的神奇相似-搜狐文化频道
--------------- &
蚩尤君与亚瑟王的神奇相似
时间:日14:05
&&& 来源:天涯社区
  历史的魅力往往就在于此,当两个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摆放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有着那么多相似之处,在这种比较当中,人们总是会比单看一面所得到的更多。
  写这个题目时,笔者颇有些踌躇,亚瑟王是英雄,没有人会反对,这个英国最早国家的创立者,是凯尔特人当之无愧的英雄,他先是推翻了罗马人对于大不列颠的统治,之后又英勇的抗击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入侵,最后战死沙场。他的英名流传了千年,关于他的传说与故事,连远离英国的东方,都有人知晓。他那象征正义的圆桌骑士,他从巨石中拔出的象征王权的宝剑,他和王后圭尼维尔的爱情以及与兰斯洛特既是挚友又是情敌的奇妙关系,不知让多少人为之神往。
  蚩尤算是英雄么?他不是一个“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马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的,集合了怪物和暴君为一体的家伙么?他不是被汉人的祖先黄帝与炎帝一起打败,诛杀掉的乱贼么?他怎么能够与亚瑟王相提并论?他怎么被称为“君”呢?
  历史的魅力往往就在于此,当两个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摆放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有着那么多相似之处,在这种比较当中,人们总是会比单看一面所得到的更多。
  亚瑟王的故事就来自凯尔特民族的民间传说。经过12世纪法国贵族女诗人马丽?德?法兰西(Marie de France)和宫廷诗人克里蒂安?德?特鲁瓦(Chretien de Troyes)的艺术加工,产生了中世纪法国传奇文学,成为欧洲其他民族的传奇文学的典范。据历史学家的考证,他是6世纪不列颠岛上威尔士和康沃尔一带凯尔特族的领袖,是凯尔特人为主体的英国的“国王”。以抵抗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入侵而为凯尔特人所怀念,久而久之成了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在故事中,亚瑟的父亲是威尔士王尤瑟?潘德拉贡,他靠魔法师墨林的帮助娶了威尔士另一部落领袖的妻子伊格兰。
  亚瑟15岁继承王位,靠墨林的帮助作了许多奇事。他从几十个武士都搬不动的大石下取得宝剑,征服了苏格兰、爱尔兰和冰岛。娶了罗马贵族女儿圭尼维尔。他的宫廷设在卡米洛,宫中有一张圆桌可坐150名骑士,有武功奇迹的骑士才能入座。亚瑟每逢节日设宴,倾听骑士们的冒险故事,评比是否配得圆桌骑士的称号。座次中有一个席位是空的,名为“危险席”,只有能取得耶稣在最后晚餐上所用的圣杯的骑士才配入座。
  骑士中最主要的是兰斯洛特,他是布列塔尼王的儿子,幼年被“湖上夫人”窃走养大,送到亚瑟宫廷,故称“湖上的兰斯洛特”。在神话中,凯尔特内部烽火不断,部族间的仇恨根深蒂固,即便在面临共同敌人时也缺乏诚意。使得盎格鲁―萨克森人取得了最终胜利。亚瑟王死于与他外甥的剑栏战役后,不列颠的骑士梦也走到了尽头,只有普通的凯尔特人认为他们的英雄没有死,活在仙界,将来会回来拯救凯尔特人。
  而蚩尤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杂乱而前后矛盾,《史记》、《尚书》里都说他是作乱的“贼子”,而《山海经》、《龙鱼河图》、《归藏》、《述异记》之类的书又把他描绘成具有神力的怪物。众多的考证,在排除那些怪异的描述之后,才出现了一些比较可信得影子:他是在远古时代“九黎之民”的首领,率领着自己的子民居住在今天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中原地区,较早的产生了农业文明,而且发明、使用了金属工具与武器,有很高的文化并且骁勇善战。
  《尚书.吕刑》中指出:“九黎之君,号曰蚩尤”,《战中策.秦策一》高诱注:“蚩尤,九黎民之君子也”;《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孔安国语:“九黎君,号蚩尤是也”。蚩尤是中国历史文献中,除盘古之外,唯一被称为“君”的人物。我们称他为蚩尤君应该没错,也可正好与亚瑟王相对。九黎是苗人的祖先,苗族视蚩尤是本族德大祖神,在苗人心目中有非常崇高的地位。至今在苗族的民俗中仍有许多崇拜蚩尤的重要活动。
  两个人物相差数千年,但他们的境遇却相差无几――在短暂的辉煌之后,立即遇到了强有力的挑战,虽经殊死搏斗,仍不能挽回自己民族失败的命运。凯尔特人最后失去了英国南部肥沃富饶的土地,退到了如今布列塔尼、康沃尔、威尔士、苏格兰等一些偏僻、贫瘠的地区;作为苗人祖先的九黎之民,也在战败后不得不放弃自己经营的家园向中国南方“烟瘴之地”迁徙。而他们曾经抵抗的侵略者,却成了这片土地今后永久的主人。
  凯尔特人曾经是欧洲分布极广的民族,但在上古时代曾遍及欧洲大部,西至不列颠岛,东抵小亚细亚。他们的事功和风俗最早见于希腊史家的记述,希腊人称这些金发碧眼、肤色白皙、慷慨性急而多才多艺的“蛮族”为Keltoi;于是有了“凯尔特”这个名字。他们有着很高的文明,农业发达,有繁荣美丽的城市,严格来说并不算是“蛮族”,最辉煌的时候甚至洗劫过罗马城。可是,罗马帝国的兴起和统治,日耳曼诸部的南下扩张,大大压缩了凯尔特人的领土。在比他们更发达的罗马人和比他们野蛮的多的日耳曼人的双重打击下,逐渐退出了欧洲的历史舞台,成为“边缘人群”。凯尔特人在不列颠的反抗最为顽强,前后有半个世纪之久,从亚瑟王作为首领都最后战死,可以想见战争的激烈程度。
  苗人的祖先九黎部落曾居住中国中原一带,他们有很多部落,也有许多图腾,《竹书纪年》沈注:“属于蚩尤各族,有熊氏、罴氏、虎氏、豹氏。”强盛的时候,在“涿鹿之阿”打败当时各部落的“共主”炎帝,吞并了炎帝的地盘,到了“九隅无遗”的地步。炎帝覆亡逃遁求助于在黄河上游一代的黄帝部落,此时的黄帝部落据《史记》所说是:“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典型的游牧部落,尚未进入农业文明,甚为彪悍。于是,黄帝收服炎帝部众向中原进发,在涿鹿、阪泉与蚩尤君展开大战,虽然黄帝战斗力很强,还有着蚩尤君所没有的先进武器,如战车、弓箭等等,但受到的抵抗仍很顽强:“九战九不胜”、“三年城不下”。最后,蚩尤君所率领的九黎部落还是遭到了彻底的失败,蚩尤被黄帝俘虏,杀死后还进行了肢解。他的遗族被迫向南方迁徙,可仍受到黄帝及其后继者的追杀,《史记.五帝本纪》汉代郑玄注道:“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代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为三苗国。高辛之衰又复九黎之德,尧兴又诛之,尧未在朝,舜臣又窜之。后禹嗣位,又在洞庭逆合,禹又诛之。”――从中原到荆襄,从荆襄到云贵,苗人也彻底边缘化了。
  无疑,当时的盎格鲁――萨克逊人之于凯尔特人,黄帝部落之于蚩尤的九黎部落是野蛮的,而经过征服战争之后,前者们控制了富饶的地区,学会了后者们的技术,逐渐变得越来越文明,越来越强大,反而要视那些跑到偏远地区越来越落后的原住民为“野蛮人”了。古时的英格兰人对于苏格兰和威尔士的凯尔特人都抱有很深的偏见,视他们为“低劣的高地人”。而在中国书籍中对于苗人的描写就更不堪,《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神异经?西荒经》更是说:“西北荒中有人,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飞,为人饕餮,淫逸无理,名曰苗民。”
  失去了家园,又被人蔑视,再加上复兴无望,也就难怪会对自己本族的英雄有着强烈的崇拜。但是,让亚瑟王和蚩尤君名垂千古的,却恰恰不是本族人,而是他们的敌人。
  先说亚瑟王,除了8世纪末威尔士史家南纽斯所写的《不列颠人的历史》提到亚瑟12次当凯尔特人领袖,与盎格鲁-撒克逊人12次作战,最后一次巴顿山战役手刃盎格鲁-撒克逊 960人之外,再没有凯尔特人对自己本民族的这位英雄进行的文字记录出现。9 世纪有关亚瑟的传说流传到现在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的凯尔特人中间,但得到发展却要归功于诺曼人,他们占领诺曼底以后,就吸收并发展了邻近的布列塔尼的这些传说。1066年征服英国后,又把亚瑟的传说带回英国。
  接着,1137年威尔士主教杰弗里用拉丁文写作了《不列颠诸王纪》,用五分之二的篇幅记载亚瑟事迹。1155年,诺曼诗人瓦斯用杰弗里的材料以诺曼法语写了一部包括亚瑟传说的韵文传奇《布鲁特传奇》,为了避免骑士们尊卑高下的纠纷,瓦斯创作了圆桌的方式。在法国,年间,诗人克雷蒂安?德?特罗亚写了好几部有关亚瑟骑士的传奇。13世纪初(1205),英国僧侣莱雅蒙根据瓦斯的材料写了一部长达3万余行韵文编年史《布鲁特》,他也从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的曾孙布鲁特抵达不列颠叙起,直到689年。这部“历史”最后三分之一记载了亚瑟王的故事,这是亚瑟故事首次在用英语写的诗歌中出现。从莱雅蒙之后,到14世纪出现了一部《亚瑟王之死》。到了15世纪后半叶,马洛礼汇集了前此的法语传奇,加以选译编排,用散文写了《亚瑟王之死》,总结了也是结束了中古关于亚瑟的传说。
  无论怎样写,亚瑟王都是一个英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英雄事迹越来越多,越来越神奇了。随着基督教的普及,宗教也故事中也成为了关键的要素。寻找圣杯就是最好的例子。同样是神圣的容器,在更加古老的凯尔特传说中,所寻找的是神奇的大锅,而在亚瑟王的故事里,它已被用于最后晚餐和盛过十字架上的基督之血的杯子代替。
  再看看蚩尤君,不知何人何时所著得《山海经》,梁朝任P所著的《述异记》,宋朝《太平御览. 龙鱼河图》等带有神话色彩的书,蚩尤是“铜头铁额”、“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食沙石子”这样怪异的样子。《尚书》、《史记》等严肃的史书,所说蚩尤是暴君与乱贼。
  《尚书?吕刑》:“n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令)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戳无辜,爰始淫为劓n流簟T阶壤鲂滩⒅疲璨钣写恰!
  《史记.五帝本纪》:“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微师诸候,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候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炎帝)是为黄帝。”
  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与此可见端倪。
  西方文明远不如中国文明成熟,他们还保持着很多人类刚摆脱蛮荒时的纯真,对于具有力量、高尚品质、牺牲精神和无畏勇气的人物,总是予以赞扬,无论他是不是自己敌人。重视英雄本身要比重视他的事业更为重要。所以,西方失败的英雄,即使自己民族和国家已经不复存在,仍不用担心自己的声名会被埋没。亚瑟王是这样,他以前的汉尼拔是这样,以后的萨拉丁也是这样。这成为传统,尊重值得尊重的人,即使是敌人。
  而我们要比西方成熟的多,很早就有了“是非”观,打仗、征服是要有借口的,所以要把对手描绘的越不堪越好。蚩尤是第一个,因为是怪物,因为是乱贼,因为是“不仁不慈”,而苗人“为人饕餮,淫逸无理”,所以被征伐就是理所当然。以后的边疆还有鬼方、犬戎之类的民族,从名字看分明不是人,“加诛”有何不可?在强大的时候,这样来显示自己不是欺负弱小。在弱小的时候,更要这样来表示自己的愤恨,北方少数民族或是首领的名字都要故意的加上些动物的偏旁。
  所以,“英雄相惜”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只发生在内战中,外战时却没有这样的情况了,而只有在外战时的英雄惜英雄才真正能展现英雄的气概与胸襟。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责任编辑:刘盼)
匿名发表: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精品专题推荐
&精彩生活&
今日运程如何?财运、事业运、桃花运,给你详细道来!!!
青青河边草
原来你也在这里
不要再来伤害我
频道精彩推荐
秋天不回来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搜狐不良信息举报邮箱:您的位置:&&推荐的文章
亚瑟王在历史上是真的吗
亚瑟王在历史上是真的吗
一千年前就已经有文学作品讲述亚瑟王的故事。就像中国的四大传说一样,越到后面,戏剧、电影。现在有很多亚瑟王的作品亚瑟王,是传说中不列颠的伟大国王、电视剧越多。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是因为这是欧洲古代最著名的传说之一
亚瑟王的长矛用力刺向盾牌后的莫德雷德,穿透了后者的躯体,某些人主张亚瑟是Ambrosius Thus的副官,拥护基督教,率不列颠部落击败撒克逊入侵者,539年左右死于卡姆兰战役,后葬于格拉斯顿伯里。有一说亚瑟王是因为被部下背叛,王位被篡夺,最后郁郁而终。,成为将兰斯洛特,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亚瑟王是一个几乎被遗忘的,亚瑟是真实存在的人。这本书内容包括了亚瑟的身世。人们对他感性认识更多的是来自凯尔特神话传说和中世纪的野史文献,没有人大量涉足过亚瑟王的真实生活。王者之剑与石中剑是亚瑟王至尊的王权象征、崔斯坦等传说中的骑士收于麾下的“圆桌骑士团”的首领,在这点上与芬恩·麦克库尔有许多的相同之处。西元800年左右,其中追溯到11世纪中叶的《库尔威奇与奥尔温》是威尔士最早关于亚瑟王的故事[5]
,不仅确立他自己的王位,也在众多的战役之中凯旋。亚瑟王传说的史实性一直被学者们所争论,将正在幽会的两人逮了个正着,威尔士的修士撰写了一本《布灵顿人的历史》,书中首次记载“亚瑟”这个名字,时而昏迷。在亚瑟王的命令下,而非大不列颠人,但依照大多数学说,并符合传统神话的集合,至于梅林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威尔士大名鼎鼎的吟游诗人米尔丁。传说他是圆桌骑士的首领。亚瑟赶回国,而痴心的兰斯洛特和战友强袭刑场,他率领着众骑士们出生入死,挥戈天下,但回到宫廷与桂妮维亚重逢后。每个人都察觉了,“亚瑟传奇”因蒙茅斯的杰弗里的文学作品而流行于欧洲,最后演变成为统治不列颠之王,可能接替他成为领袖。中世纪传说他是6世纪的战士,讲述了库尔威奇和巨人姑娘奥尔温之间的爱情。在这个故事中,头盔连带头盖被剑削去一块。莫德雷德倒地毙命,亚瑟王反而成了配角,但根据当时的基督教道德标准,以身抵挡亚瑟的长矛柄,双手握剑,凯尔特神话中神灵的人格化。支持这种理论的学者,常常将它联系到威尔士语源学,他们提出。马洛礼曾宣称译自一部法文作品,但确切书目至今仍不可考。死因根据中世纪末马洛礼的《亚瑟王之死》兰斯洛特背叛了亚瑟王和桂妮维亚皇后偷情的悲剧,在寻找圣杯期间,他停止了他满腔的爱意。有的学派认为亚瑟王在历史上并不存在,即“芬利亚勇士”,传说中爱尔兰一群优秀勇士组成的战斗集团[7]
)首领芬恩·麦克库尔的猎犬,捕杀凶猛的野兽和狮子。最近的考古研究指出,王后被带到了亚瑟王的面前,虽然亚瑟王很想原谅桂妮维亚,但在骑士们的声讨下,迫于国王的威严,亚瑟王下令将桂妮维亚处以火刑,亚瑟王随即搭船往阿瓦隆疗伤、私生子莫德雷德叛乱,佩带着这把具有精灵魔力的王者之剑,令众骑士俯首称臣,杀死巨人、巫师等。作为群雄之首。亚瑟的形象却随着传说故事的演进而不断地变化。在12世纪,编撰了《不列颠诸王史》,一位近乎神话般的传奇人物,被称为“永恒之王”(the Once and Future King)。关于亚瑟王的传奇故事。由威尔士僧侣写于公元950年左右的《威尔士年鉴》书中曾两次提到“亚瑟”,据我们所知,并扬言将娶桂妮维亚为妻,他是生活在公元5世纪末至六世纪初,抵抗盎格鲁撒克逊侵略者的罗马-不列颠领袖、康沃尔或英格兰西部的凯尔特族地区。然而,但因为种种原因,祈祷并救济贫苦,最初如何诞生,源自何处。兰斯洛特奋力杀出重围逃脱了,有很多关于他的事迹,Riothamus是一个我们所知甚少的影子一般的人物。他们中的其他人主张将亚瑟确认安布罗修斯·奥里利厄斯,一位赢得了对抗撒克逊人的重要战役的罗马-不列颠战争领袖,但在传说中此人活跃的时间要多多少少比亚瑟来得早。由此,魔法师梅林成为了“亚瑟传奇”中的新角色。史实性亚瑟王传说,是西元十......
亚瑟王,是传说中不列颠的伟大国王。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现在有很多亚瑟王的作品,是因为这是欧洲古代最...
传奇的亚瑟王 亚瑟是威尔士王尤瑟·潘德拉贡与伊格兰女士(她在怀上亚瑟后嫁给康 沃尔公爵格尔莱斯)之子...
历史上有亚瑟王此人,他是古不列颠传奇国王。 阿瑟·潘德拉贡,又译亚瑟·潘德拉贡,史称亚瑟王,传说中古...
呵呵,你是不是看了2004年的电影《亚瑟王》才这样问的,其实国外很多历史题材的电影基本上都取材于真实...
阿瑟·潘德拉贡,又译亚瑟·潘德拉贡(Arthur Pendragon),史称亚瑟王(King Art...
可能有,也可能没有。 按照某些学派的说法,亚瑟王的历史原型可能是罗马帝国驻不列颠尼亚行省(地理范围即...
亚瑟王(英语:King Arthur)全名为亚瑟·潘德拉刚(Arthur Pendragon)。是英...
亚瑟王是其父尤瑟王的私生子,在此之前尤瑟王正室的孩子则是个女孩。这女孩就是亚瑟王同父异母的姐姐Mor...
确实存在亚瑟王这个人物,据推测他所生活的年代大概是公元500年左右,其间是一段50年左右(符合所知的...
亚瑟王,是传说中不列颠的伟大国王。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现在有很多亚瑟王的作品,是因为这是欧洲古代最...
购物网站热门产品排行不断复生,直至征服世界:亚瑟王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吗?
作者:黄薇 文章源自:国家人文历史
大IP在影视界总是热度不减,亚瑟王的故事最近又被搬上银幕了。5月12日上映的电影《亚瑟王:斗兽争霸》中加入了他擅长的摇滚、拼接元素,讲了一个不想当王的街头小混混亚瑟走向王座的历程。
亚瑟王的故事在英国家喻户晓,是中古欧洲文学的瑰宝,流传之广大概仅次于莎士比亚与希腊罗马神话。围绕其衍生展开的故事分支,形成了一个体系:湖女王与石中剑,隐士梅林的神奇魔力,圆桌骑士的英勇事功,神圣仙境阿瓦隆的传说,追寻圣杯的旅程,骑士们的柏拉图之恋??体系中各元素包罗万象:光荣、勇气、责任、信仰、神秘、阴谋、背叛、爱情,再适合改编发挥不过。当读者不满足故事的跌宕起伏,想要追寻传奇诞生的源头,也许都会忍不住发问:亚瑟王真实存在吗?
描绘年轻的英格兰之王亚瑟的画作。亚瑟王曾作为民族认同的一个象征,被不列颠不同的统治者所利用
亚瑟登场:民族认同的象征
少年亚瑟一登场就不同凡响,他毫不费力拔出了无人能成功拔出的石中剑,证明了他的身世同样高贵,他是前国王乌瑟的私生子,一出生就托付给梅林抚养。亚瑟以剑上的预言,登顶英格兰之王,在梅林的辅佐下,带领不列颠步入空前的统一与繁盛。他骁勇善战,杀死过巨人救过公主,率领着众骑士们出生入死,挥戈天下,数次击退撒克逊人的野蛮入侵,甚至登上欧洲大陆,打败了罗马皇帝卢修斯。
虽然亚瑟王与骑士的故事激荡人心,但迄今为止,尚无任何考古发现能证明亚瑟的历史存在。不过学者们爬梳检验史料,还是认为亚瑟真有其人的可能性较虚构更大。一般将亚瑟活跃的年代定在公元500年前后,与他同时期的史料中,只有《威尔士年表》有两条极简短的记录:提到一位叫亚瑟的人参加了巴顿山之役,此战不列颠人胜;亚瑟与莫德雷德(传奇中亚瑟私生子的名字)在剑栏之役中身亡,天降瘟疫于不列颠和爱尔兰。年表的可信度比较高,“其中提到上百个国王主教、传教圣徒、部落首领,据考证都真有其人”,但关于亚瑟本人的信息量实在太小。尽管亚瑟的史料零星可数,但并不妨碍后世传奇的生发滋长。
1900年英国插画家沃尔特·克兰的作品,描绘年轻的亚瑟从石中拔出削钢剑的场景。亚瑟王与骑士的故事激荡人心,但迄今尚无任何验之于信史的考古发现能证明亚瑟的历史存在,不过学者们爬梳史料,认为亚瑟真有其人的可能性较虚构更大
亚瑟王与英国早期历史中的民族斗争史捆绑在一起。凯尔特人是公元前500年左右来到英国定居的原住民,公元50年罗马人成功入侵,在统治了近4个世纪后,随罗马帝国的丧钟敲响而离去。皮克特人、爱尔兰人,最后是撒克逊人,一波波野蛮入侵袭来,最后来自北欧日耳曼部落的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以强力占领了前罗马人的地盘,凯尔特人退往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亚瑟王则被塑造成反抗撒克逊人的一个力挽狂澜的民族英雄。
自11世纪始,亚瑟王开始从一位杰出的军队统帅,更多地被描述为不列颠人民的中世纪君主。1137年,来自诺曼人家族的牧师蒙茅斯的杰弗里,用拉丁语编写了一部《不列颠诸王史》,梳理权力谱系。亚瑟王的故事从见之于世的一鳞半爪的文字,首次有了详细的版本。这本所谓的史书,更像一部文学作品,是历史与想象的大杂烩。但亚瑟第一次有了梅林做伴,王后、骑士、石中剑等元素还杳无踪影。
从亚瑟王的传奇中寻找权力合法性后继者不断,亨利二世就是一个典型。约在1150 年,他就委托将《不列颠诸王史》翻译成法文的诺曼修道士魏斯,让他做类似杰弗里的工作,继续发掘亚瑟王的故事,可以说直接促成了魏斯《不列颠人的故事》的诞生。这本书中第一次引入了圆桌与骑士精神。
如今只余颓垣断壁的格拉斯顿伯里修道院。1191年格拉斯顿伯里修道院的僧侣们宣布,在教堂地下发掘出了亚瑟王与王后桂妮维亚的古墓,但被后世的学者证明是伪造的。因亚瑟王之墓声誉日隆的修道院,最后也因此惨遭厄运
圆桌骑士:如何成为一名骑士
在亚瑟王的故事中,骑士的加入,不能不说是神来之笔,性格各异的男性角色涌入,一下拓宽丰富了传说的维度。1066年后,“征服者威廉”将欧洲大陆普遍实行的封建制度引进了英国,骑士制度就此确立。
成为一名骑士绝非易事。骑士到底是不是贵族,这个问题存在争议,但骑士阶层绝不会来自农民,若非出身贵胄,起码也是乡绅家庭,另外还必须是基督徒。中世纪骑士的主要装备有战马、长矛、剑、盾牌、铠甲和头盔,在战场上需要身披沉重铠甲,骑着战马,投掷长矛,挥舞长剑,冲锋杀敌于阵前,这些娴熟的战争技能,需要战前的长期培训。
1922年美国作家西德尼·拉尼尔的《少年亚瑟王》一书中的一幅插图,由戴夫·佩皮所作。描绘亚瑟最后一战的场景,他向发动叛乱的私生子莫德雷德冲去,莫德雷德临死前也给了父王致命一击
亚瑟王的故事中,亚瑟巧妙地命人制作一张大圆桌(也有说来自王后的嫁妆),使得骑士们就座时免于排序尊卑高下之争,圆桌上没有地位差异和君臣之别,每个人都被允许自由发言。圆桌因此成为民主、平等的标志,如今仍保留在一些国家议会、联合国的会议厅里。这也折射了领主与封臣之间的关系,互不干涉,“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每个领地独立运转,拥兵自重。
而谈到骑士精神,不得不提到托马斯·马罗礼爵士于1469年创作的《亚瑟王之死》。这是中世纪亚瑟王传奇最完善的集大成者,也是英语亚瑟王传奇中第一部用散文而非韵文写就的作品,意义非凡。马罗礼一生中总共服过8次刑,是监狱的常客,曾图谋刺杀白金汉公爵未遂,还被控强奸、盗窃和入室抢劫,2次越狱,《亚瑟王之死》写于最后一次服刑期间。他本人的简历令人瞠目,却用想象力堆砌了一个中世纪的理想国:国王以仁慈与正义统治臣民;骑士以生命捍卫信条与荣誉。他借亚瑟王之口描述心目中完美的骑士形象,制定了著名的圆桌骑士条例:“1.永不暴怒和谋杀;2.永不背叛;3.决不残忍,给予请求宽恕者以宽恕;4.总是给予女士以援助;5.永不胁迫女士;6.永不因为爱或言辞之利卷入争吵而战斗。”
作于约1475年的一幅画,描绘亚瑟王与骑士们聚集在圆桌上庆祝圣灵降临节,看到圣杯的场景。12世纪诺曼修道士魏斯在《不列颠人的故事》中,第一次引入了圆桌与骑士精神,性格各异的男性角色涌入,一下拓宽了亚瑟王传说的维度
马罗礼赋予骑士真正的灵魂:不仅是一介赳赳武夫,更需美德灌溉滋养。建起英国第一家印刷所的出版商威廉·卡克斯顿相中了《亚瑟王之死》,想以此重振骑士精神,这本书遂成为最早一批用英语写就的印刷书。相比以前手抄本的耗时昂贵,印刷本的《亚瑟王之死》更加便利快捷,一时获得了大量读者,大大推动亚瑟王传奇的传播。亚瑟王在中世纪中后期,已被整个欧洲的骑士阶层所认可,可谓名副其实的文化偶像。而骑士精神也直接催生出后世英国人引以为傲的绅士风度。
寻找圣杯:教会改造骑士习俗
除了亚瑟王神力加持的王者之剑“削钢剑”(“Excalibur”即古凯尔特语中“断钢”之意),另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宝物,非圣杯莫属了。圣杯出场时,犹若天启,骑士们“全都沐浴在圣灵的恩惠里了。互相望去,明光中―个个从来没有过的英俊模样。他们惊呆了好久说不出话,如同哑巴一般。这时,圣杯显现了,罩在一匹雪白的织锦里。但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看得见它,连谁端着它也看不见。只觉得一股异香充盈大殿,方才还空着的盘子和酒杯里,已经满满的,全是世上自己最喜欢的珍肴佳酿。那圣杯在大殿上巡游一周,便突然消失了,谁也不知它去了何方。”亚瑟的外甥和左右手加文骑士当即发誓:不见圣杯不回圆桌。众骑士受了这誓约的激励,次日都来辞行,分头出发,开始寻找圣杯之旅??
圣杯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用他在最后的晚餐上喝水的杯子,接住从他身上流出的鲜血,从此成为具有神圣光辉的圣杯。追寻圣杯这条故事线,亚瑟王基本沦为陪衬。最终找到圣杯下落的是三位骑士,但只有最纯洁的加拉哈德骑士,才能捧起圣杯——就在那一刹那,无数光辉的天使降临,带他的灵魂进入了天堂,他随之死去。关于圣杯的存在,后世充斥着各种猜想与阴谋论,它的下落仍是未解之谜。圣杯元素被引入亚瑟王传说,是在12世纪。亚瑟王与圆桌骑士们,个个都已是虔诚的教徒,为耶稣基督而战。
描绘加拉哈德骑士找到圣杯的画作。最终有三位骑士找到圣杯下落,但只有最纯洁的加拉哈德骑士,才能捧起圣杯。基督教传到英格兰后,亚瑟王和骑士们渐渐被塑造成虔诚的教徒,为耶稣基督而战。约在12世纪,圣杯元素被引入亚瑟王传说
教会介入骑士封授仪式,赋予骑士的服饰武器神圣的意义,激发了他们的荣誉感。统治埃及的萨拉丁大帝对骑士制度好奇,就曾盘问被俘的骑士于格,让他一一解释:白色战袍象征纯洁,红色象征为上帝和教会抛洒热血;马刺意味着对上帝服务的热诚;剑的形状似十字架,用来抵御邪恶,维护上帝的正义;矛象征真理,盾代表对罪过的宽容;锁子甲象征着堡垒,头盔寓意害怕与羞耻,护喉甲胄教人以服从??在中世纪骑士看来,战争的胜负不仅由参战者的较量决定,更是上帝旨意在两方间的一次裁决。
15世纪以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基督教会的统治地位,教权的衰落是导致骑士制度衰落的一个原因。骑士也逐渐被备有火器的雇佣军所取代。
骑士之爱:女性的地位上升
亚瑟王的传奇中多了爱情成分,要拜法国人所赐。英国人偶尔也会调侃挤兑:可恶的法国佬给我们的亚瑟王戴上了绿帽子。诺曼征服后,一部分威尔士人不堪忍受异族统治,逃至今天法国的布列塔尼,把亚瑟王的传说带到了欧陆。后经法国的游吟诗人群体演唱传播,加入了新的情节,进入法国宫廷。始作俑者是12世纪的法国诗人克雷蒂安·德·特鲁瓦,第一个将圣杯与爱情引入传奇。他安排亚瑟王最杰出的骑士兰斯洛特,与王后桂妮维亚有了不伦之恋,其结果引发了王国的分裂与叛乱。受特鲁瓦影响,后来的讲述者,都会让亚瑟的王后与他的骑士产生一段罗曼史。不过亚瑟王传奇倒是得益于此,从此走出不列颠,跟“国际”接轨。因为在当时的欧洲,法语是贵族通行的语言,法国宫廷的文学时尚,为各国争相效法。
描绘亚瑟王和王后桂妮维亚的画作。12世纪的法国游吟诗人给亚瑟王传奇加入了爱情成分,安排亚瑟王最杰出的骑士兰斯洛特,与王后桂妮维亚有了不伦之恋。近乎柏拉图之恋的骑士之爱,开创了对女性的诗意崇拜,这与十字军东征带来的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等原因有关
亚瑟王传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骑士与贵妇人委婉曲折的爱情故事。骑士之爱,又称典雅爱情,即对骑士来说,爱情如同信仰,神圣而纯洁,为了取悦热爱的贵妇人,他们唯命是从,愿意赴汤蹈火为其做任何事而不求回报。这种爱情观近乎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也开创了对女性的诗意崇拜。一旦通过贵妇人的考核,为她所钟情,将是一名骑士所能获得的最大荣誉。
将贵妇人抬到理想化的女神高度,这与十字军东征带来的观念变化有关。早期基督教中,玛利亚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天使,东征的结果之一,就是把拜占庭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带回欧洲。到12世纪,西欧有很多教堂以圣母之名拔地而起,比如最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女性不再仅是如夏娃般的诱惑者,宗教地位的提高,进而发展为对妇女的尊敬,这点也为文学所吸收。
另外,宫廷贵妇往往是游吟诗人的直接赞助人,当然会唱一些她们爱听的浪漫曲。亨利二世的王后埃莉诺,就是游吟诗人著名的庇护者,她的宫廷被人称为“爱的宫廷”,以一己之力有力推动骑士文学的发展。骑士从小离家受训,与领主家的孩子一同长大,受贵妇人的教授,有依赖之心也能理解。兰斯洛特被湖中仙女抚养长大,18岁被送往亚瑟王处做骑士,册封仪式上亚瑟忘记给他佩剑了,王后桂妮维亚忙为满面通红的少年佩剑,骑士之心就被最初遭遇的女性占领了。亚瑟死后,兰斯洛特与桂妮维亚遁入修道院,忏悔罪行,两人再未相见。他在桂妮维亚死后,心碎绝食而死。
亚瑟王之死,影响不灭
亚瑟王在全力追缴兰斯洛特的过程中,后院起火,他的私生子莫德雷德发动叛乱,并欲强娶桂妮维亚。亚瑟王闻讯忙折返不列颠,在与篡位逆子的战争中,莫德雷德被杀,但在临死前也给了父王致命一击。气息奄奄的亚瑟王,命骑士贝狄威尔将削钢剑掷入湖中,水面伸出一只手臂接着了剑,晃了三下。随后几位神秘的仙女来到,用船将亚瑟王载往阿瓦隆。这个开放性的结局,留下了无限的遐想。有的人认为王者已逝,而更多民间传说相信亚瑟王总有一天会归来,重新成为不列颠之王。
《亚瑟之死》,1870年,詹姆斯·阿彻尔,油画。画中描述在四仙后的护佑下,身受重伤的亚瑟王来到阿瓦隆,安详宁静地躺着。有人认为王者已逝,更多的民间传说相信亚瑟王总有一天会归来,重新成为不列颠之王
亚瑟王的形象继续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演变,起起落落。文艺复兴时期,代表完美封建君主形象的亚瑟,遭到人文主义者、历史学者的质疑。塞万提斯借堂吉诃德这样被骑士小说毁一生的故事,抨击拙劣荒唐的骑士小说,暗示了绵延5个世纪的骑士文学逐渐走向衰落。而每逢盛世,亚瑟王的黄金时代总会被人提及参照。但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老师,认为亚瑟王的故事是由古代放荡不轨的僧侣杜撰,通篇屠杀与通奸,实在不适合王室成员和高尚阶级阅读。在维多利亚女王的时代,亚瑟王的传奇又获复兴,出现在拉斐尔前派画家的画布上,走入大诗人丁尼生的长诗中,并在20世纪的小说、电影中迎来了繁荣??
以《愤怒的葡萄》获过诺奖的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在他改编自《亚瑟王之死》的作品的附录中,曾写道:“太多的学者在论证亚瑟究竟是否存在的问题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以至于他们忘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那就是他早已不断地重复呈现在我们面前。”亚瑟王传奇早已成为某种原型、母题与象征,千百年间开枝散叶,融入现代人的文化血脉。
(参考资料:BBC《寻找神话和英雄》《揭秘亚瑟王》、冯象《玻璃岛——我与亚瑟三千年》、靳鑫《亚瑟王的历史形象在中世纪的兴衰》、蔡宇宸《中世纪(6-15世纪)亚瑟王传奇研究》、罗辉《论西欧中世纪骑士的生活方式》宋佥《亚瑟王传奇的前世今生》等)
安息骑兵真的完克罗马军团吗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深刻而不死板
在网上,一直流传着一个美妙的传说,那就是战无不胜的罗马军团被1万安息骑兵用骑射战术杀的全军覆没,罗马人引以为傲的方阵战术在游牧民族面前不堪一击。罗马人连被张骞称为兵弱的安息都打不过,更别说大汉王朝了。这个传说美妙是美妙,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卡莱战役,一直被当做安息击败罗马的范例而在网上广为流传,很多人认为这是一场骑兵对步兵单方面的屠杀,安息灵活的骑射手靠着回马箭和帕提亚战术活活将罗马笨重的重步兵风筝至死,让罗马引以为豪的方阵战术毫无用武之地,因此,罗马军团不过是徒有虚名。
但是只要稍微了解一些罗马史,就会明白这种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实际上,罗马曾先后:五次攻陷安息人的首都,罗马对于安息,总体上是胜多败少,安息更多只是处在被动挨打的地位。
卡莱战役,其实是安息仅有的一次大胜,卡莱之后,安息几乎再无大的胜利,以下是卡莱后罗马与安息的战争记录。
(图)卡莱战役
前51年:安息王子入侵叙利亚,被卡西乌斯率领卡莱战役的残兵击败
前40-39年:安息兵分两路入侵罗马小亚细亚行省,被文提狄乌斯击败
前36:安东尼率10万军队入侵安息,安息坚壁清野,逼迫前者撤退
公元63年:罗马赶走安息人,征服亚美尼亚
公元114-117年:图拉真率10万军队入侵安息,攻陷安息首都,后因犹太叛乱被迫撤退。
公元162年:罗马占领安息首都,后因瘟疫被迫撤退
公元197年:塞维鲁入侵安息,再次占领安息首都,后安息割地赔款,塞维鲁撤军,安息因为此次打击一蹶不振,后被兴起的萨珊波斯所灭。
可以说,自卡莱之后,安息再也没有像样的胜利,有的要么是偷袭骚扰得来的小胜,要么是坚壁清野带来的平局,而像卡莱那样全歼敌军的辉煌,则再也没有出现。
那么为什么安息人能在卡莱全歼罗马军团,而在之后却只能被动挨打呢?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卡莱战役。
卡莱战役始末
首先,克拉苏带的4万人几乎是清一色的重步兵,投射手极少,辅助的骑兵力量也只有2000高卢骑兵,可以说,是一支极为偏科的军队。
正因如此,当时罗马的亚美尼亚盟友强烈建议克拉苏绕道亚美尼亚,因为亚美尼亚的山区不但能阻止安息骑兵,而且克拉苏还能和这里的1万亚美尼亚骑兵汇合,弥补军团缺乏骑兵的劣势。
但是高傲的克拉苏没有听从盟友的建议,而是自作主张直接沿着两河南下,之后在一个叫卡莱的沙漠地带,与安息名将苏莱纳相遇。
(图)具装骑兵
战役的一开始,苏莱纳并没有直接出动弓骑兵,而是先派出了经过伪装的具装骑兵,这些骑兵人马皆披重甲,他们用白布罩住铠甲,打算临近敌阵时揭开白布,打罗马人一个措手不及。
但是苏莱纳很快发现纪律严明的罗马步兵不但没有被吓退,反而结成了密集阵来迎击冲锋。
见到罗马人如此训练有素,苏莱纳这才改变战术,派出骑射手来骚扰罗马军团,但是这些骑射手在一开始并未能被罗马人造成多大杀伤。
因为骑射其实远不如很多人想的人那样威力巨大,在马上,射手不好发力,再加上是在高速运动中射箭,因此无论是准确度、射程还是威力,骑射都远远不能和步射相比,实际上,在今日的那达慕大会上,骑射手离靶的距离也不过30米。
无论是匈奴人、安息人还是后来的蒙古人,骑射最大的作用并不是杀伤敌人,而是消耗敌人的耐力,打击敌人的士气,让敌人失去耐心,主动出击,进而掉进预设的陷阱。
因此,刚开始罗马人并没在意骑射手,因为他们相信射手的箭总会耗完,但是当罗马人看到背满箭支的骆驼时,罗马人彻底绝望了。
(图)被活活耗死的罗马军队
克拉苏知道,如果在这样耗下去,自己的补给很快就会耗尽,到时,自己的军队恐怕回活活饿死在这片沙漠里。
因此,他让自己的儿子率领2000高卢骑兵去驱散骑射手,为主力步兵的撤退赢得时间,高卢骑兵刚开始进展顺利,但之后小克拉苏却鲁莽的孤军深入,远离了自己的步兵主力,这些高卢骑兵很快就遭到了安息具装骑兵的捕杀。
虽然高卢骑兵作战勇猛,但是由于自身装备低劣,所以很快被一边倒的屠杀,当安息人将小克拉苏的头颅扔到罗马军前时,罗马军队的士气已然崩溃。
罗马人此刻面临一个极大的窘境,那就是剩下的主力步兵虽然多,但是由于缺乏远程投射武器,是既无法驱赶骑射手,也无法逃离战场,只能活活的在沙漠中憋死。
很快,罗马军队在安息骑射手接连不停的骚扰下崩溃,安息的具装骑兵抓准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了过来,战斗变成了一边倒的屠杀,两万罗马军队战死,只有少数人趁着夜色逃脱。
至于克拉苏本人的下场,则是被安息人俘获,之后因喉咙被灌入黄金而死。
由于这场战役中,罗马丢失了鹰旗,因此卡莱战役也被视为罗马历史中最为耻辱的一次战败。
吸取教训的罗马人
但是克拉苏的战败并不能代表罗马整体的水平,在卡莱大胜的安息人很快便尝到了苦头。
在公元前40年,安息率领10万大军入侵罗马,这一次,安息人本想故技重施,用骑射手加具装的方式重演卡莱的辉煌。但是不料这次的罗马统帅文狄提乌斯为军团配备了海量的投石手、弓箭手,在这些投射兵种的打击下,安息骑射手几乎无法靠近就被赶了回去,而安息的具装骑兵面对整齐排列的十几个军团也无计可施,最后只能灰溜溜的撤退。
在之后安东尼的入侵中,安息人靠着坚壁清野,让安东尼的军队因缺乏补给而士气低落,逼得安东尼不得不撤退,在撤退的途中,安息人又玩起老一套,想用骑射加具装的方法消耗围歼罗马军队。
但是安东尼此次不但带了大量的投射手,还带了近1万名高卢骑兵,安息的骑射手先是被罗马的投射火力压制,之后又被高卢骑兵驱赶,这一次,高卢骑兵没有犯下卡莱的错误,他们紧贴着步兵方阵,与步兵互相支援,让安息人的具装毫无可乘之机。
(图)弓箭手
(图)投石手
通过这两次战役我们可以看出,克拉苏之所以败,全是因为军队的偏科所致,清一色的重步兵,很容易被骑射手包围消耗,而当步兵军团的耐力和士气被消耗殆尽时,安息的具装骑兵就会给予致命一击,因此,击败安息人的关键,就在于让他的骑射手没有骚扰的机会。
安东尼和文狄提乌斯之所以成功就在于给重步兵军团配上了足够的投射兵种和骑兵,抵消了这一优势。
事实证明,一支配给合理、多兵种搭配的军队,是完全可以对付游牧民族的纯骑流战术的。
共和国末期吸取了教训的罗马人已然让安息人无法占得便宜,而帝国时代的罗马军队则更是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对安息的碾压之势。
帝国时代的碾压
罗马帝国成立后,奥古斯都对罗马军队又一次进行了改革,在此次改革中,奥古斯都将罗马军队由原来的50万削减至30万,这30万中有15万是由重步兵和炮兵(弩炮)组成的主力部队,而另外15万则是由帝国境内其他民族组成的辅助军团。辅助军团的成分,大部分是骑兵和投射手,在与安息人的战争中,罗马人意识到了骑兵和投射手的重要性,因此,大批的高卢日耳曼骑兵和东方弓箭手被招纳入伍来充实罗马的军事力量,到了公元2世纪,罗马的骑兵已达到8万之多。
(图)罗马骑兵
罗马军队有了骑兵和投射兵种的帮助,再加上优秀的重步兵和攻城技术,安息人便再也无法与之对抗,公元114年,当图拉真入侵安息时,安息几乎没有做出任何像样的抵抗,几乎白白将首都送给了图拉真,若不是因为罗马国内犹太人的起义,安息的灭亡日期很有可能就会提前。帝国时期罗马军队,靠着强大的重步兵和攻城技术、配合良好的骑兵和投射手以及强大的国家动员能力,终于使得安息的优势化为乌有。在之后罗马人的入侵中,安息人面对着罗马人对自己首都泰西封的攻击,往往是一筹莫展、只能袖手旁观,自己引以为傲的骑兵在罗马多兵种的打击下俨然毫无用处。在对抗罗马这一点上,安息的继任者萨珊波斯,做的其是要比安息好得多。
(图)拥有强大攻城能力的罗马军队
中西史学界,曾把汉朝与罗马称为当时世界的两大霸主,这一称谓绝非浪得虚名,如果连外强中干的安息都打不过,罗马何谈霸主?
如果说汉朝vs罗马还值得讨论的话,那么安息比罗马强的观点则不值一驳,作为一个半游牧半农耕的国家。
安息虽然骑兵强大,但是步兵和围城的短板太过明显,再加上其组织涣散,地方高度分权,其无论如何,也是无法和组织严密、兵种齐全的罗马相抗衡的。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亚瑟王的传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