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v新闻记者李晓梦位置

当前位置:&&
【两会时间】贵州省五位女代表:将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来源:农民日报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团组开放日上,雷艳(右)展示了一张双面绣的绣片。 杨昌鼎摄&
杨昌芹(右)向记者展示自己的竹编工艺作品。 沈摄&
  乡村如何振兴?村民如何依托传统手艺脱贫致富?今年,来自贵州省的五位女代表,包括石丽平、韦祖英、宋水仙、杨昌芹四位省级、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人以及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言人”雷艳纷纷建言:将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走民族文化特色产业之路,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韦祖英:专业合作社让刺绣不只为自己穿戴&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韦祖英的家乡在贵州省从江县斗里镇马安村。马安村是一个苗族聚居的山寨,这里心灵手巧的苗家妇女人人都有一手刺绣的好手艺。韦祖英和同村的妇女一样,从小就跟着母亲学苗绣,不到16岁就成了村里有名的“小绣娘”。
  因生活所需,2000年,韦祖英跟随几个姐妹到广东打工,凭借着精湛的刺绣手艺,在一家绣花厂找到了工作。
  “在绣花厂工作期间,我发现刺绣手艺还是很有市场的,家乡还有很多像我一样会刺绣的妇女,但为了致富,不得不远离家乡在外务工。”那时,韦祖英就开始琢磨回乡创业,带领村里的绣娘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2011年,在外务工整十年,有了一定积累的韦祖英与爱人陈国从广州辞职,回到家乡创业。夫妻俩在马安村投资20万创办了自己的绣花厂。2017年,绣花厂年总产值达接近百万元。
  如今,在韦祖英的带领下,当地200多名苗家妇女从事刺绣加工,马安村办起了大型绣花厂3家,家庭刺绣作坊28家,绣品店32家,以及专业的刺绣设计室……村里成立了民族刺绣专业合作社,刺绣成为马鞍村的支柱产业,去年全村仅销售刺绣产品人均纯收入达到2.4万余元。
  今年两会,韦祖英提出“如何把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的建议。“作为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我深感荣幸,也感觉身上的责任很重,今后我将继续在带领更多的乡亲们通过刺绣产业一起奔小康。”
  宋水仙:“活化石”水族马尾绣产业化为了更好传承&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三合街道民族村村民宋水仙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宋水仙擅长水族马尾绣。
  水族马尾绣是水族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也是三都水族现存最古老、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艺术,被称为刺绣的“活化石”。2006年,马尾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约20年前,很多外地人来到三都,出高价将精美的马尾绣珍品买走。身为传承人,宋水仙看到后深感忧虑:“一旦没了这些物件,后人就无法进行学习和传承。”于是,宋水仙从不多的收入里拿出很大一部分去收集马尾绣的老绣片。20年来,为了收集绣品,宋水仙遍访水乡大大小小的村寨,在最困难时也舍不得卖掉任何一件。目前,宋水仙收藏了上万件马尾绣精品。
  宋水仙不仅是马尾绣的技艺传承者,也是将马尾绣商业化“第一人”。2012年,宋水仙创立了三都自治县水仙马尾绣有限公司,与当地绣娘合作,宋水仙负责接订单和马尾绣的图案设计,绣娘们根据订单绣制绣品,以此增加当地绣娘收入。
  “只有把传统工艺产业化,绣娘们有了收入,才能让马尾绣更好更久地传承下去。”宋水仙说,“传统技艺要走市场才能有发展,我要力争把产业做大,带领更多姐妹脱贫致富。”
  石丽平:“松桃苗绣”从边远苗寨走向全国&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蓼皋镇徐家坳农民石丽平从小跟随母亲学习苗绣技艺,如今已是苗绣第七代传承人。
  当看到苗族文化正逐步走向衰落时,石丽平再也坐不住了。她花8年时间,基本踏遍了贵州的苗寨,收集整理资料,徒步走了3万多里路,详细记录了不同绣种。2008年12月,石丽平创办了贵州省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
  2011年5月,石丽平的作品“鼓舞刺绣”系列、“凤舞花开”和苗绣披肩被外交部定为外交礼品。2013年9月,经国家民族博物馆推荐,松桃苗绣“鸽子花旋极图”被联合国作为礼品起用。与此同时,“松桃苗绣”产品越来越受人们青睐和欢迎,苗绣产品畅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出口美国、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等67个国家。
  十年来,石丽平的公司先后培训刺绣人数累计达到1万余人次,从各期培训中择优选人,建立了一支260人的精英刺绣队伍,其中大部分是下岗女工、农村苗族妇女和务工返乡人员,带动全县4000多名各族妇女创业就业。
  “松桃苗绣”从边远的苗寨推广到了全国。
  “作为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产业,我们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不断回馈社会。”石丽平说,下一步将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让“松桃苗绣”走出大山。
  雷艳:推动3000绣娘参与“蝴蝶妈妈”妇女脱贫计划&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团组开放日这天,全国人大代表、贵州演艺集团歌舞剧院艺术生产部副主任雷艳带来了三件实物,有苗族刺绣的发箍,有手工刺绣和银饰结合的文创产品,还有一张双面绣的绣片。
  “这组文创产品,是我和当地的扶贫企业舞水云台一起努力,联动家乡苗族妇女一起,把传统和时尚结合生产的民族创意饰品,目前除了在国内市场,还远销欧美市场。”
  雷艳口中的“舞水云台”,创始人是一位绣娘龙禄颖。由龙禄颖打造的“蝴蝶妈妈”品牌,目前已经生产出了领带、围巾、披巾、苗族时装、壁挂绣片、民间风俗画等手工苗绣文化系列产品。在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技艺的同时,龙禄颖还带动农村贫困妇女就业增收。如今,雷艳正在推动3000绣娘参与“蝴蝶妈妈”妇女脱贫计划。
  “今天,我是带着3000绣娘的喜悦和希望来到北京参加两会。这张双面绣的绣片,上面精心的绣了民族同胞的生活状态,绣娘们告诉我,这就是她们心中的乡村振兴,这就是她们最美好的愿望。”
  杨昌芹:把非遗竹编传承下去&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村民杨昌芹,用一个小小的竹编水杯讲起了贵州发展的好故事。
  会场内,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和她的竹编水杯吸引了中外媒体关注,而在千里之外的家乡――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乡亲们也守候在电视机前感受这份荣耀。民族村党支部书记王元江告诉笔者,这些年来,杨昌芹不仅改进了传统竹编工艺,在她的带动下,村里300多个贫困户的妇女也学到了竹编技艺,拓宽了增收渠道:“我们全村人民都为她感到骄傲和自豪,这些年杨昌芹组织竹编培训,村民实现了增收致富,我们要把竹编产业做大,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李晓梦
相关阅读:当前位置:&&
【两会时间】代表委员谈艺术教育:普及艺术之美 点亮文化之心
来源:中国文化报
  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被称作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美育为我们发现彼此之美、共筑美好理想‘牵线搭桥’。”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看来,艺术教育通过技艺的训练达到心智的培养和文化自信的确立,是审美建立及文化之心树立的过程。
  今年两会,文化界、教育界的代表委员均对艺术教育问题兴趣浓厚,相关建议、提案聚焦于提升国民艺术教育水平、建立全民美育体系等议题。
  “青少年时期的艺术教育,对艺术家艺术之路的启蒙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篆刻艺术家骆MM回忆起自己篆刻艺术追求之路时说:“7岁那年,在父亲的影响下我第一次接触到印章。我现在还记得那把刻刀、那块石头的样子。虽然中间很多年我没有再做过篆刻,但总是念念不忘,这种希望圆自己童年艺术梦的想法一直萦绕于脑中。直到十几年后有条件时,我重新拿起刻刀,那种久违的亲切与兴奋感又回来了。”骆MM建议,在推动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的艺术教育普及工作是必要之举。“对青少年进行艺术教育如同在他们的生命中种下一颗艺术梦想的种子,如果发芽了,他们就很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她说。
  如果说一位艺术家的起点是孩童时期的艺术启蒙,那么如何让一位观众心怀期待地走进剧院,也同样需要艺术教育普及工作发挥作用。“欣赏一部好的艺术作品,需要观众具备一定的欣赏力。艺术院团想要扩大市场、培育和壮大目标观众群,提高国民的审美能力及艺术修养是关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认为,从政府部门到各大院团,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相关教育机构再到社区,应该实行联动,在全社会系统性地开展艺术教育普及工作。“引导观众的审美取向,提高其审美能力,进而提升国民人文素养,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周予援说。
  如今,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院团正在积极推进戏曲进校园,在青少年中普及戏曲常识,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黄梅戏剧院院长张辉介绍:“我们不仅主动和本地的大、中、小学校沟通,送戏进校园,每年只要有机会,学校也会请我们的演员作为艺术课老师去上课。学生若有时间,我们还会直接把他们请进来,让他们在剧院的氛围中吸收传统文化的养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也非常赞同其他代表委员关于此话题的观点。结合自己近几年的观察与调研,田沁鑫呼吁继续加大对广大群众美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将美育工作纳入具体的政府职能之中,并进一步明确主管部门,推动完善教育、文化等相关主管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
  今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录制播出的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好评。“节目中,曾到贵州山区支教的梁俊带领孩子们演绎《苔》后,我给予‘平凡而卓越是教育的本质,是艺术的根本方向’的点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认为,仅有高等艺术教育是不足以完成全民文化素质提升的,这需要各地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因此,王黎光提出要将《中国民歌大会》《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式的美育教育推广到基层和全民。
  王黎光建议以全国文化馆(站)为依托建立全民美育体系。“建议以全国文化馆(站)为抓手和建设主体,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承担起全民审美心智培养的重要职能,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弥补基层美育教育的不足。”王黎光说,要依托高等艺术院校优势,提升文化馆(站)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目前,全国急需打造一批文化使命感强、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优,兼具文化、教育和管理能力的文化馆(站)人才队伍,高等艺术院校肩负着国家文化复兴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在此方面应发挥更大作用。”
责任编辑:李晓梦
相关阅读:当前位置:&&
委员热议“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10:05:00&&作者:&&来源:北京晚报
  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国际交流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全国政协委员们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走出去”前&应该经过精心打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指挥家余隆表示,进行中外人文交流时,走出去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要经过精心打磨,其目的不仅仅是提供艺术娱乐,而是要体现国家的文化思想。
  余隆表示,多年从事文化交流的经验,让他开始思考,在当今时代下,到底该怎样讲好中国故事,什么才是把中国故事带到世界舞台上的最佳方式。“以前,一拍脑袋,把东西带到国外去,我们就是走出国门了,就是讲中国故事了,我觉得这是不负责任的。”
  余隆举了个例子,一次,某京剧院要去国外演出时,准备了经典剧目《杨门女将》,在主战主和的剧情中,京剧院打出了“no peace, we want war(不要和平,我们要战争)”的字幕翻译。“这显然是不合适的。”余隆认为,送出去的文化要经过思考,要适合国际大环境,在中外交流上做到极致,指的不仅仅是艺术本身达到的极致,还包括相关的字幕、文字等一系列专业精神上的极致。“仅仅是戏唱得好,那只是自娱自乐。我们要传递的是一种文化精神,是一种文化思维。”
  此外,余隆还表示,在今天的世界舞台上,走出去的文化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提供艺术的娱乐以及技巧性的东西,而是要有深邃的内涵,体现国家的文化战略,“传递什么样的信息也很重要。”
  “走出去”时&大力推出经典品牌国际展览&
  随着国力增强,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艺术家们通过各种通道获得了许多赴海外举办艺术展览的机会,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走出国门的展览并不是办得越多就越好,拿出去的展览要具有代表性、经典性,足以展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积极追求与对真实现实的准确塑造。
  吴为山表示,在近年的一些文艺创作和国际交流中,往往还存在着以西方流行的价值观为标准的“当代主义”,以封建文化表面模式为传统的“保守主义”,或以视觉怪异和极端个人宣泄为创新、丑化人民形象取悦西方市场和潮流的现象,“种种这些成为世界‘误读’中国艺术的某些原因。”
  此外,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市场的走势并不完全取决于作品质量,较多受到商业和资本的控制。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一些国际双年展等品牌展览左右了艺术家的创作,左右着青年艺术家的价值取向,使得在一定阶段内,中国艺术获取西方关注的通道过于单一,存在“被看”与“戏谑”的成分。文化艺术交流的准则与标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西方话语掌握。
  针对该情况,吴为山建议,应大力推出经典性、品牌性的国际展览,树立主流价值观。他认为,走出国门的展览项目要提倡具有经典价值。他建议,应设立遴选机制,成立专家委员会,制定选择标准,研究与规划国际展览,完善若干国际展览策划方案,从而逐步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其次,他认为,在外交项目上进一步突出文化艺术的内核十分重要。此外,吴为山认为,国家的文化复兴离不开艺术巨匠,只有在国际舞台上对一流艺术家进行全方位推介,才能有效树立国家文化形象。
  吴为山表示,值得庆幸的是,在国际间,中国的文化经典非常受欢迎。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中心已悄然从西方逐步向亚洲特别是中国靠拢,“现在正是我们建构自身话语体系,掌握话语权的良好时机。”
  “走出去”后&应建立绩效评估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表示,虽然,文化“走出去”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实绩,但是实效不强,依然还存在一定问题。
  张颐武认为,一方面,我国对文化“走出去”的实际效果缺少必要的评估,对传播的实际状况和现实情况没有很清晰地观察。对外文化传播大多数是单向的,而不是在与其他文化的互动中完成的,对外话语缺乏感召力,造成对外文化传播“讲不出、传不开”,文化传播的实际效益被打折扣。另一方面,“走出去”主要依靠政府支持的文化交流、对外宣传,在文化对外贸易和文化对外投资方面还比较薄弱,文化贸易仍处于逆差状态,能够“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文化产业群和骨干企业还不够多。文化“走出去”的层次总体较低,文化精品和文化核心内容还没有对世界文化产业形成关键性的影响,很多“走出去”的文化产品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同时,文化企业的整体实力、市场竞争力与国际同行相比也呈现出较大差距。在传播的路径上,存在着重欧美轻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接受对象上以华人华侨群体等为主,而对所在国的主流社会传播不足等现象。相对不够精细化。还存在相对较多的文化折扣。
  针对此现象,张颐武建议,应建立绩效评估机制,以科学的方式对“走出去”活动的效果和影响进行评估,尤其对于政府的投入应有更为完善的评估机制。同时还应建立和完善“走出去”的支持和激励的机制,对支持“走出去”活动的资金投入应注重实效,以设立“文化交流基金”的方式,或以国家艺术基金为平台,采取政府部门招标等方式建立完善的评审等机制,汇聚政府、企业和资本力量,为文化的“走出去”与“引进来”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和项目支持,每年推出若干个扶持项目。
  此外,为加强政府与企业及各类学术、文化机构间的沟通,促进文化“走出去”,应建立文化“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平台应包含政策资讯、项目合作、数据统计与趋势研判、国别(地区)指南、企业名录及积分制度、在线业务办理等多个板块。以文化“走出去”的奖励制度鼓励民间参与。
  同时,根据不同区域和国家不同的文化性格、外交关系,有针对性地输出文化品牌资源,形成文化走出去整体规划线路,对大型活动的落地等形成有针对性的方案,从而形成“资源对接、路径可行、定点定向”的策略。
责任编辑:李晓梦
相关阅读:当前位置:&&
“四海同春”亚洲慰侨巡演圆满收官 中华文化名片熠熠生辉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为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员表演舞蹈《张灯结彩》
图为著名胡琴演奏家杨积强表演胡琴联奏《难忘的旋律》
  “精彩的演出让我感到温暖而自豪,中国强盛了,我们海外华侨华人就能更加自信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扬中华文化,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日前,刚刚看完2018年“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泰国清迈站的演出,泰北地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马剑波就启程前往北京,作为海外列席代表,受邀参加今年的两会。故乡亲人的问候,中国发展的步伐,让他的激动之情久久难以平抑。
  近日,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组派的2018年“文化中国?四海同春”亚洲艺术团结束在菲律宾宿务的演出,圆满收官。短短20天,艺术团一路奔波,从泰国北部的清迈到南部的合艾,从马来西亚西部的吉隆坡到东部的古晋,从菲律宾北部的马尼拉到中部的宿务,辗转三国六城,为广大华侨华人送去祖(籍)国亲人的新春祝福,为当地民众送去中国人民的友好问候,这块已为海外华侨华人广为周知的“文化名片”熠熠生辉,更加闪亮。
  热盼“娘家人”到来&
  舞台上,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中菲两国国旗遥相辉映,红色的背景板上,“春”、“福”两个汉字格外醒目。伴随着欢快喜庆的音乐,一群年轻的舞蹈演员手提灯笼,涌向前台,拉开“四海同春”亚洲艺术团慰侨演出的序幕。台下掌声雷动,观众的脸上因为团圆而洋溢着幸福笑容。这一幕出现在不久之前的菲律宾马尼拉。
  自2009年启动以来,“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海外慰侨演出今年已是第10个年头。戊戌狗年刚至,“四海同春”亚洲艺术团再次早早启程,以汇聚众多国内顶尖艺术家的强大阵容,为海外侨胞带来一场高水准的“新春大餐”。
  “这些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四海同春’的演出质量越来越高。每年临近春节,许多侨胞就会前来向我们打听,今年‘四海同春’艺术团来不来,都会表演什么节目。”菲律宾菲华各界联合会秘书长许东晓告诉记者,作为当地联络对接的负责人之一,他已和艺术团打过七八次交道。“对于我们来说,艺术团来了,就是‘娘家人’来了。”
  在马来西亚和泰国,“四海同春”同样受到侨胞最为热情的欢迎。
  “加倍的期待。”中国驻古晋总领馆代总领事张阳这样形容当地侨胞对于“四海同春”艺术团的热盼。原来,去年春节,艺术团就曾到过古晋,虽未举行大型文艺演出,但与当地华侨华人进行了面对面的文化交流,给他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也让他们对于这台在海外久负盛名的“文化大餐”更为憧憬。
  古晋站演出当晚,能够容纳2000余人的剧场坐得满满当当,舞台两侧还临时增加了不少座位。即便这样,依然有不少侨胞找不到座位,坚持在过道上站着看完了整场演出。
  除了带来精彩的演出,艺术团成员还走访了清迈崇华新生华立学校等华文学校,为那里的师生送去来自中国的问候。“对于正在学习中文的孩子们来说,‘四海同春’的演出提供了一个最为直接的学习渠道。在这里,他们可以看到最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崇华新生华立学校校长张静说,为此她专门带了不少学生前去观看清迈站演出,学生们都直呼:“太精彩了,看不够!”
  弘扬文化是团“魂”&
  抑扬顿挫的京剧、深沉悠远的胡琴、高亢嘹亮的唢呐、婉转空灵的排箫、婀娜多姿的民族舞蹈、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四海同春”亚洲艺术团的各场演出都透着一股浓浓的“中国味儿”。
  作为艺术团中最年长的成员,著名胡琴演奏家杨积强已经多年参与春节期间的海外慰侨演出。每一站,他都会以中胡、高胡、二胡、板胡等四种胡琴联奏的形式,为观众带来《赞歌》、《掀起你的盖头来》、《茉莉花》、《绣金匾》等经典旋律。不仅如此,他还将新的演奏技术融入传统名曲《赛马》,用更富激情、更为炫目的表演,让台下的年轻观众大开眼界。
  “在我看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四海同春’艺术团的魂。我希望通过演出,将中华传统文化当中最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带给海外华侨华人。他们有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如果能为他们注入中华文化的基因,那么他们就能在远离祖籍国的海外,将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相融相通。”杨积强说。
  海外华侨华人对于中华文化的坚守与传扬,则是对艺术家们这份良苦用心的最好回应。
  在吉隆坡站的演出前,20多名来自华裔、马来裔、印度裔等不同族裔的少年敲响写有中国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大鼓,鼓声振聋发聩,振奋人心。
  “之前听说能为来自中国的艺术团和3000多名观众表演这支《二十四节令鼓》,我和学生们都特别兴奋。我想让故乡的亲人和海外各族裔的朋友们看到,在马来西亚,我们在努力保留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该节目负责人李政威说。
  事实上,“四海同春”艺术团搭建的交往平台不只是在一方舞台之上。演出之外,艺术团成员也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与当地热爱并致力于中华文化传扬的华侨华人交流交心。
  马尼拉站的演出前一天,中国歌剧舞剧院的青年舞蹈演员王聪、侯猛放弃休息时间,来到位于当地唐人街的菲律宾华星艺术团和佩兰舞蹈艺术中心,与正在这里学习中国民族舞的几十名华裔女孩分享习舞心得。
  “孩子们,中国的民族舞蹈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中国故事和中华文化,你们要享受舞蹈带来的快乐。”看完女孩们表演的扇舞、绸舞,王聪的一番话让大家若有所思。
  “对于孩子们来说,这种和中国一流舞蹈演员交流学习的机会太难得了。我会带着她们去观看‘四海同春’的演出,让她们最近距离地感受中国舞蹈乃至中华文化的魅力。”临别之际,艺术中心负责人何佩兰拉着这两名中国舞蹈演员的手,久久不愿放开。
  为“一带一路”助力&
  “四海同春”亚洲艺术团抵达的每一站,翘首盼望的不仅仅是当地华侨华人。演出现场,总能见到当地政府官员和民众充满期待的面庞。
  在清迈,前来观看演出的清迈府副府尹巴蜀将“四海同春”这台文化盛宴视作中国人民带给泰国人民的新春礼物。
  在合艾,宋卡、也拉、沙敦、博他伦等四个府的府尹纷纷携家人到场,泰国国家旅游警察总署总指挥、空军56飞行大队大队长等警界、军界要员也悉数出席。
  在吉隆坡,马来西亚交通部长、马华公会总会长廖中莱回顾“文化中国?四海同春”艺术团遍访世界各国的这十年,盛赞这已成为中国一个亮丽的文化品牌。
  在古晋,华裔市长曾长清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向艺术团演员笑道:“欢迎你们的到来!我也会跳舞,也爱艺术,我们都是一家人。你们的到来将对促进中马两国的文化交流起到重要作用。”
  在马尼拉,菲律宾总统府新闻发言人哈里?洛克感叹,演出当晚是一个见证中菲友谊的中华文化之夜。“当中菲之间可以分享彼此的传统和文化时,我们就可以更加深入地相互了解,中菲就能成为最亲密的朋友。”
  在宿务,伴随着当地特色的鼓点,来自菲律宾顶尖艺术团的舞者和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舞蹈演员们携手挑起欢快的竹竿舞,韵律一致的舞步,热情畅快的笑脸,让语言不再成为沟通的阻碍。
  亚洲艺术团团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宣传司副司长刘为杰说,“文化中国?四海同春”的意义不仅仅是慰侨,在对外文化交流甚至在公共外交方面都有其特殊的作用。而这一幕幕正是“四海同春”沟通各国民心的最好例证。
  如今,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如火如荼开展中的“一带一路”建设再添一把旺火。“四海同春”亚洲艺术团此次到访三国都是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如今“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往昔千帆过尽、商贸往来的盛景仿佛仍在眼前,当下中国倡议或参与的不少项目已在这些国家破土动工。
  “两国文化交流深入了,双方加强经贸往来就是自然而然的。我相信因为‘文化中国?四海同春’的到来,当地民众会更愿意了解中国文化,这将对‘一带一路’建设起到积极而务实的推动作用。”菲律宾菲华各界联合会主席蔡志河说。
责任编辑:李晓梦
相关阅读:当前位置:&&
江苏江阴:学校“小锡班”推动锡剧进校园
09:38:00&&作者:&&来源:新华网
3月9日,在江阴市周庄镇长寿实验小学,孩子们在排练锡剧。
&&&&近年来,江苏省江阴市大力实施“锡剧进校园”工程,通过开展中小学生锡剧展演、少儿锡剧班、锡剧知识讲座、锡剧进课堂等活动,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尊重和热爱,推进锡剧艺术传承发展。
&&&&目前,江阴市17个镇(街)20所小学开设了学校“小锡班”,近4000名小学生在业余时间学习锡剧表演。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责任编辑:李晓梦
相关阅读:
孔子网络电视台
儒学文化数字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foxmail邮件存储位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