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李白杜甫诗歌比较比杜甫更会思考

李白和杜甫的比较?_百度知道
李白和杜甫的比较?
在这里留下名字,方便奖励。等各方面。分列出来最好发到电子邮件地址,内容,同类诗的写法。请从特点,风格这是关于李,杜二人的一个课题研究。 谢谢各位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古云:&仙近于天,圣近于地.&  李白的浪漫诗风与杜甫迥然不同.  公元744年,杜甫与李白初次相逢于洛阳,两位诗坛泰斗一见如故,同饮同醉,携手同游,度过了一段彼此难忘的日子。  杜甫在成都做节度使严武的幕客时,生活还算安定。闲暇时常想起与李白相处的日子,这时他们阔别已经十多年了。想起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好时光,杜甫总感慨不已,颇为怀念。  如今正是仲春时节,蓉城景色秀美,心旷神怡,李白若能来此同游,那该是何等美事。一代豪放的诗仙,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将栖息于何处?想到这里,诗人不禁提笔做诗,写了一首五律《春日忆李白》,开头四句是: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在诗中对李白是这样赞许的:庾信的诗清新而不俊逸,鲍照的诗俊逸而不清新,而李白的诗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风实在是无人可以匹敌的。  但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及价值取向。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李白和杜甫:  一、 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二、 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三、 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李白天才放逸,诗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诗歌兼备众体,是人能的极致。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两人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两人的诗,是各有长处的。  关于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之间的比较,在历史上,已经多如牛毛。百家意见各有特色,而且有其独到之处。对于李白与杜甫,我也有一点见解,在这里就作一个简单的探讨。李白少年好学,喜欢文学。“一生好人名山游”,青年时即离家漫游祖国的大江南北。后被唐玄宗召为文学侍从,但当时政治日渐腐败,不满两年,便因得罪权贵,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这一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名篇迭出。安史之乱后,李白遭遇不幸,最后在贫困和漂泊中病逝。他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传奇色彩,如李白的豪饮、剑术和球技,可谓德才兼备、文武两长。李白,身为一唐代的诗界巨人,被后世推崇为诗仙,已经可见他的才华横溢。所写的诗篇也充分的表达了他的豪迈性格。  杜甫的诗风格迥异,杜甫的创作没有李白那么奔放,相反杜甫的诗很大的程度上是按照前人的经验,严格遵照各种格式来表达自己。很少有象李白那样一挥而就的神来之笔。  杜甫对于作诗是一种严谨的态度,这也是因为他终生潦倒,颠沛流离。经常为生计而奔波于权贵府邸,靠着自己做的诗词歌赋来换取一些钱财,我理解为只有结构严谨才能博取赏识的缘故。杜甫的处境是非常可悲的,空有一身抱负却报国无门。  杜甫的抱负可以从他前期作品可以看出。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的才华可以说不下于李白,甚至比李白更为卓越,但是杜甫的评价为什么没有李白高,大概也是因为他过于严谨的态度而丧失了奔放的风格。如果杜甫一开始就象李白那样冠盖满京华的话,那么杜甫的风格也许会完全不同。因为杜甫年少就与李白相逢,从杜甫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李白的推崇。  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 道逢曲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 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 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谈雄辨惊四筵。  杜甫之所以能够为后人敬仰,很大的程度他的诗是结合了前人的经验,为晚唐以后诗人的创作风格奠定了一个基础,他写的诗成了一种学习的资料。也就是后人模仿他的风格以及对文字的锤炼方法来发展风格。下面是资料(从唐诗的发展看,杜甫是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杜诗是唐诗发展的一个转折。由于杜诗兼备众体而又自铸伟辞,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艺术经验,有许多的层面,也就为后来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中唐以后,白居易、元稹继承了杜甫缘事而发、写生民疾苦的一面,且受到杜甫五言排律夹叙夹议的影响;韩愈、孟郊、李贺则受到杜甫的奇崛、散文化和炼字的影响;炼字在晚唐更发展成苦吟一派;李商隐的七律得力于杜甫七律的组织严密而跳跃性极大的技法。他们都学杜甫的一枝一节,而开拓出新的诗派。宋以后,杜甫的地位更高,他在诗史上的影响,历千年而不衰。 )  从以上一段文字来看杜甫对后世的影响关键在于他作诗态度的严谨,而这也是因为他要靠这些诗来受赏识,以此来养家糊口,文字锤炼极尽所能,对仗工整竭尽全力,所以前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才间接地造福了后人。  当然杜甫因为需要养家糊口,不得不屈从一些权贵,写一些违心之作,这个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诗人同样在与权贵交往中愤恨这些不知黎民疾苦的蛀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佳句。  这里就肯定有人会提出既然杜甫那么高尚不应该屈从权贵,说他有媚态,自然有人会断章取义拿来批判。  我说的是诗人的人格高尚是不容置疑的。诗人历尽千辛得以摆脱窘境,被任为左拾遗,这也是诗人第一次在中央为官,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试想诗人一生贫苦好不容易刚得到圣上赏识,却因为援救好友差点触怒圣上而遭杀身之祸。我个人理解可以说从此时开始诗人开始了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诗人放着手中的荣华不享却仗义执言遭贬斥,而且这是诗人刚刚开始摆脱贫困。所以诗人的人格是异常高尚的。  说到这里不由再提一下李白,说李白的诗是充满激情,充满艺术性,充满观赏性,那么杜甫的诗是忧国忧民,充满爱国的思想。  从现在的欣赏角度来讲杜甫诗篇的工整,杜甫的韵律其实不是极具有观赏性。至少这只局限于古文专家的眼里,当然更多的人对杜甫的诗不是从格式方面来观赏的。杜甫的诗除却以上因素真正打动人的是他的精神,忧国忧民的精神。身处贫境,仰人鼻息却时刻抒发着自己的爱国情怀。这里想提一下诗人唯一的一首一挥而就的诗作。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整首诗洋溢出来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平定时。诗人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初闻的激动,到放歌纵酒庆祝,正是诗人有那种爱国之情,才会喜极而泣,乐极放歌纵酒。但是接下来的发展是政治的腐败、官吏的横暴,国家的动荡。诗人后半生更是凄苦,原本的忧虑重新涌上心头,在诗人后期作品中可见一斑。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是对诗人一生的写照,经常漂泊寄人篱下,悲从中来。诗人的境遇令人同情,感怀身世黯然泪下。  前面那么多文字的叙述,最主要的目的是说明诗人的一生坎坷贫苦,对于诗人的诗作欣赏这是一个方面。诗人一生屡逢磨难还能写出如此文章,首先我们应该予以敬仰。从《望岳》的年少抱负,到《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的喜悦自以为国家安定后一展抱负,却落得《登高》中描写的“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晚年境遇。诗人一生的坎坷催人泪下,一生的严谨做文却没有换来生前的荣华,到了晚年潦倒时的诗作更是登峰造极。对于诗人应该崇敬,对于诗人的境界只能叹为观止。一生做学问的态度没有因为境遇而改变,一生的坎坷,一生的大起大落不影响他对于自己的要求。这是儒家学者,这是儒家文化下的学者。  如果前期作者形成风格是为了受到赏识,那后期作品的超越就是一种风格的坚持。一种不屈不挠的坚持,坚持一贯的严谨,坚持一贯的作风,坚持总结前人经验发展新的风格,坚持试图超越自己。  也许说到现在有些跑题,但是此篇文章单单从诗人的身世以及作风角度分析,写得也不一定正确。以后或许会加上自己的理解从爱国角度进行诠释。
采纳率:18%
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表现了他对道家的崇信和对儒家的嘲弄和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描写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归结到零落潦倒的根源。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没饭不忘君”。”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即从巴峡穿巫峡。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写的是唐军攻克安史老巢后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喜悦,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便下襄阳向洛阳。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不尽长江滚滚来。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锦江春色来天地,漫卷诗书喜欲狂。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道“登舟望秋月,西山寇盗莫相侵。却看妻子愁何在,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用韩愈的话说,不时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五岳寻山不辞远,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朝别黄鹤楼。(《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日暮聊为梁甫吟,凤歌笑孔丘。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欲渡黄河冰塞川。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最后他说“安能催眉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彳亍着。 而杜甫就简单的多。他一生都在谋求获得官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他一生都相信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更是千古名句。 在诗体上说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这也是年轻人多喜欢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欢杜甫的一个原因。 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务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这首诗十分能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今安在”的悲叹,空忆谢将军,玉垒浮云变古今。可怜后主还祠庙。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北极朝廷终不改,青春作伴好还乡。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登高》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余亦能高咏,万方多难此登临。多歧路。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全诗以流走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快速的节奏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行路难,拔剑四顾心茫然。前两联写景,“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全诗即景抒情写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这种精神一直渗透在杜甫诗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初闻涕泪满衣裳,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手持绿玉杖。以上都说明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响,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斯人不可闻。李白直抒胸臆多,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后两联结合自身衰老,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轻财好施,喜欢豪饮,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 他的影响力巨大。白日放歌须纵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最后写出个人报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
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比较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 他的影响力巨大.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道“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以上都说明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响,不时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表现了他对道家的崇信和对儒家的嘲弄和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描写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最后他说“安能催眉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彳亍着。而杜甫就简单的多。他一生都在谋求获得官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他一生都相信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精神一直渗透在杜甫诗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这首诗十分能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报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全诗即景抒情写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的是唐军攻克安史老巢后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喜悦。全诗以流走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快速的节奏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登高》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结合自身衰老,归结到零落潦倒的根源。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名句。在诗体上说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这也是年轻人多喜欢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欢杜甫的一个原因。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务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用韩愈的话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的艺术成就和高风亮节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公元744年,杜甫与李白初次相逢于洛阳,两位诗坛泰斗一见如故,同饮同醉,携手同游,度过了一段彼此难忘的日子。杜甫在成都做节度使严武的幕客时,生活还算安定。闲暇时常想起与李白相处的日子,这时他们阔别已经十多年了。想起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好时光,杜甫总感慨不已,颇为怀念。如今正是仲春时节,蓉城景色秀美,心旷神怡,李白若能来此同游,那该是何等美事。一代豪放的诗仙,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将栖息于何处?想到这里,诗人不禁提笔做诗,写了一首五律《春日忆李白》,开头四句是: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在诗中对李白是这样赞许的:庾信的诗清新而不俊逸,鲍照的诗俊逸而不清新,而李白的诗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风实在是无人可以匹敌的。但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及价值取向。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李白和杜甫:一、 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二、 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三、 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李白天才放逸,诗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诗歌兼备众体,是人能的极致。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两人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两人的诗,是各有长处的。
1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2七言诗李白似&庄子&,杜甫似&史记&.3李白的诗清新瑰丽 ,杜甫的诗沉郁顿挫.4李白诗豪放,&酒酣笔落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惟太白当之,而杜甫诗感伤时世,语长心重,忧国忧民,有 &诗史&之称.5李白伤感时有&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的聊也自慰,而杜甫在伤感时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将心比新之言,李白以高胜,杜甫以大胜.6李白生性不羁,放浪与诗酒间.杜甫穷困潦倒,一生不得志。
唐诗风貌上面有~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
其他7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李白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李白和杜甫你更喜欢谁?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李白和杜甫你更喜欢谁?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刚苏咖啡屋)
第三方登录: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李白和杜甫相比较,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至少举一首诗为例加以说明。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我比较喜欢李白,李白比杜甫显得烂漫率真些,杜甫给我的感觉是很抑郁的一个人。虽然两个人都仕途不如意,但会自我安慰的总比郁郁终日的好些吧。我坚定不移的认为,两人的文才其实都是非常杰出的。  把酒问月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古】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
我更喜欢李白`喜欢李白的豪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下载或在线阅读~~~~~~_百度知道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下载或在线阅读~~~~~~
为什么网上找不到 知道里的那个链接下载失败! 有的话给个链接 复制一段在回答里面 不胜感谢~! 想看看这只狗是怎么骂杜哥的 向他学习学习~~ 仅供学习哈~~O(∩_∩)O哈哈~
我有更好的答案
。。。网上是没有的,我在不知名情况下有了半本,你去书朋一页一页复制黏贴吧,如果你真想看的话
郭文指出,&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样的好朋友。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像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还认为,如李宽的《杜甫与李白的友谊》、叶嘉莹的《谈李白,我们会发现杜甫有八九分的光景了,他在云雾里嘲笑那瘦诗人杜甫; 四十年代;从七古中获得全新的解放;李白是杜甫生平最倾心的诗人&,汪静之在《李杜研究》中也就思想,&最奇怪的是:& 八十年代以后:&quot,证明李杜相轻之说的决不可信、诗歌艺术之比较 八十年代以前 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沾溉百世的人物&,也是李白影响杜甫为多:&杜甫在遇见李白之前,现存约十首的诗中几乎都是五律,因而又创造了他自己所独有的五古& 。 六十年代,人们对李杜交谊更为关注,出现了好几篇论述李杜之交谊的文章。 一、李杜之交谊和相互影响 本世纪较早探讨李杜交谊的学者是闻一多。他在《杜甫》一文中用饱含感情的笔墨,描述了李杜二人的交往和友谊。如他在写到李杜第一次会面时说;。所以作者从七个方面分析了李杜的相异之处。 而另外一些学者虽然没有明确地持李杜优劣论,但隐隐约约显露出一点抑李扬杜的调子。如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就说,人们多喜将他们并论。&quot,更有学者对他们的进行比较,以致很多诗评家都卷入了对李杜孰优孰劣的争论。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然而,当时也有一些学者并未扬此抑彼;,完全改变了他在六十年代初所持的李白与杜甫是中国&quot。汪静之在《李杜研究》中也认为,历史上扬李抑杜或扬杜抑李者中能真了解李、杜者不多,同时也和论者所持的文学理论观念分不开。同样:&quot,仍然有一些学者论及李杜之交往和友谊。他们的默契也就是现实主义传统的发扬。他认为。王辉斌文则对李杜天宝三载前后的行踪进行考察; 五十年代;李白虽然\&#39,这种扬杜抑李论是有抗日战争这一特殊的背景的,又较为集中地体现了文革时期自上而下的扬李抑杜的倾向,李白对于杜甫,却是很为冷淡&;,&李白和杜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来说,都是继往开来,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可纪念的,一片怜才之忱,在他的诗中,时时可见&,而李薄于杜。&quot,随风生珠玉&#92,虽然学界还存在着李杜优劣论,一个人如果根本不能接受李白的思想,也就无从欣赏他的风格了。&当然、性格、艺术,大书而特书。"&若藉着如此的一种客观标准去衡量李、杜二人的诗歌;',但人们更喜探讨李杜之间的交谊、李杜诗歌思想和艺术之异同、杜甫的友谊和天才的寂寞》、王辉斌的《李杜初识时地探索》等。叶嘉莹通过对杜甫《赠李白》一诗的解说,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进一步阐述了他对李杜交往和友谊的看法。他说:&quot,更重大。 三、李杜思想,他们对于政治的警惕性, 对于现实的敏感;而&李白虽然年长十一岁,他对于杜甫也有同样深厚的感情;,言外之意就是不能再赞扬其他诗人了,然而我们终觉得杜甫能了解我们,我们也能了解杜甫;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 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的出版。作者指出,李白和杜甫,是照耀着唐代乃至整个古典诗坛的两面万古常新的旗帜,傅庚生在《评李杜诗》中也从思想和情思的重要性方面肯定了杜甫,说杜厚于李,因为偏倚的嗜好而盲赞瞎谤,都没有说着最重要处&quot,如郭沫若的《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耿元瑞的《有关李杜交游的几个问题》等。 二、对李杜优劣的再讨论 虽然本世纪大部分学者并不热衷于讨论李杜孰优孰劣的问题,而其因素又有政治和诗歌两方面。李白与杜甫相会游从的半年中,李白影响杜甫的成分要多一些。他们真无愧于是志同道合的好友;李杜二派的辩论,实在也还是一般的偏见,因为归根结蒂;扬李抑杜&quot,然而我们凡夫俗子钟不免自惭形秽,陈叔渠在《唐代两大诗人的风义感及其他》中也论及李杜之交谊。他认为,&杜甫对于李白,发三通擂鼓,然后提出笔来蘸饱了金墨,而且认为李白是千古诗人之冠,大多学者对历史上的李杜优劣论不以为然。如胡小石在《李杜诗之比较》中就没有对李杜强分高下,就有学者对李杜的思想和诗歌艺术进行了比较。如胡小石的《李杜诗之比较》就对李杜诗歌艺术和成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比较。再如,看出李杜二人于外表的相异之下所蕴含的一份生命与心灵上的相通,&quot,认为他们初识的地点不在洛阳而在梁园;前人爱以现存诗歌的数量来衡量李杜感情的厚薄。从诗歌艺术上说;杜甫十分同情李白,毫无问题;而杜甫在遇见李白之后,受到李白七古的影响,后来又&quot。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的看法。 八十年代以后,几乎没有人再在李杜比较时持扬此抑彼的观点了,人们大多对李杜诗歌创作之异同条分缕析,贬低了李白;咳唾落九天,更神圣;以诗之纯风格言,&quot,也不是后人伪作、风格之异同,&quot,李白要逊似二三分。& 本世纪下半叶 五六十年代,由于受新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学界在研究古典诗歌时,也就更多地强调了文学的社会功用和诗歌作品的现实性或人民性。用这种观点来衡量李杜。杜甫是我们的诗人,而李白终于是&#92,作者认为,&既非嘲诮&&戏赠&;那诗亲切动人,正表明着李白对于杜甫的深厚的关心,乃是时代真实的镜子;这可见老杜的怜才爱友,一热烈至诚,出于无情的了,以见其诗歌实质,尤其是不能赞扬曾与李白并称的杜甫。所以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几乎处处&quot。据王学泰《二十世纪文化变迁中的杜甫研究》介绍,解放后毛泽东不只一次地说过,他更爱读李白的诗,风格仍为思想所决定;'天上谪仙人\&#39。&quot,但是在一定的时期仍有一些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持扬李抑杜或扬杜抑李的观点。 本世纪上半叶 这一时期,林庚在《诗人李白》中较为细入地探讨了李杜之间的交谊;&quot,杜实胜李百倍;因任何作品,都不能只凭其风格而伟大。何况所谓风格优越云云,而是从李杜二人的创作实际出发对其诗歌艺术之异同一一比较,可见杜甫早期的作品原是以五律为主的。他们二人的作品无疑&同样都具有高度的现实性和人民性&quot。"江青在审查影片《杜甫》是也曾强调说&主席更喜欢李白的诗&quot,终觉他歌唱的不是我们的歌唱。 七十年代。&quot,&quot。那真是皮相的见解。&对于相传李白所作的《戏赠杜甫》诗;而已。&再如李广田在《杜甫的创作态度》中借用宋人罗大经的话表明了自己抑李扬杜的观点 、嗜好、身体等方面对李杜进行了比较。 五十年代,苏仲翔在《李杜诗选·导言》中首先探讨了李杜思想方面的异同。他认为,在对于祖国的爱慕、对于人民的热爱、对于侵略战争的憎恨等三方面,李杜是共同的;至于二人不尽相同而且在诗中比较突出的,则为李多人民自豪感与反抗精神,杜富人道主义与悲天悯人之怀。接着从在诗歌史的地位上说,李杜&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李白是第一个吸取民族优良传统和外来形式,奄有陶谢庾鲍沈宋各家之长,把中国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杜甫则是随着时代进展又把诗歌创作提到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因而赢得\'诗史\'、\'诗圣\'称号的集大成者。& 八十年代以后 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对李杜各方面进行比较的成果就越来越多了。在这些成果中,首先值得一提的罗宗强的《李杜论略》。该书从政治思想、生活理想、文学思想、创作方法、艺术风格、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对李杜二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比较,而且精见迭出。 在罗宗强著作同时或之后,学界还出现了一些李杜比较的专题论文,如金启华的《李杜诗论的比较》、袁行霈的《论李杜诗歌的风格和意象》、裴斐的《唐代转折时期的李、杜及其诗歌》、萧瑞锋的《李杜异同论》、苏为群的《李杜山水诗的特色及其异同》、吴光兴的《李杜独尊与八世纪诗歌的价值重估》等。 其中金启华文认为李杜诗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主张吸收风雅骚赋,建安以前各家之作,取精用宏,成就他们的伟大;不同之点主要在于对声律的看法,分道扬镳,各行其是,成就他们各自不同的特色。袁行霈文认为,在建立自己独特的意象群方面,李白和杜甫都是能手。飘逸与沉郁这两种不同的风格,突出地表现在不同的意象群上。李白所创造的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飞翔的大鹏,还有奔腾咆哮的黄河、长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飞泻直下的瀑布,这些&都具有超凡的气概,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可以见出他飘逸不群的风格&;而杜甫伤时忧国的情怀借着客观物象表现出来,形成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马、病桔等,&在这些被损害与被遗弃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现了多种深沉而忧郁的情思。&作者指出,李杜风格的不同还体现在意象的组合上。李白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疏朗,好象疏体的写意画,三两传神之笔可能胜过满纸的勾画;杜甫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紧密,往往把几个意象压缩在依据诗中,显得凝重、老成、深沉。李杜意象疏密的不同还表现在诗的章法上:李白的诗章法疏宕,跳跃性强,诗的节律也比较急迫,有一股不断向前冲击的力量;杜诗意象之间的脉络相当分明,章法十分严密,节律回旋舒缓,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渗透力。裴斐文则认为,李杜都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其个性差异表现在各自选择的从政道路不同:杜甫是标准的正统派,立志作贤臣,采取的入仕方式亦与一般士子无异;李白则梦想当策士,献奇策立奇功,一举而致卿相。但他们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之均以悲剧告终。吴光兴认为,李杜生前不受重视,李杜齐名当以其文集行世为限,约在八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或八十年代,&李杜独尊&的构想最初很可能出于&新古文派&。作者还认为,八、九世纪之交至北宋王安石之前,李杜被视为一种共同的审美理想――壮大奇丽;从王安石开始,李杜不同,李为豪放,杜为沉郁。 小结 总之,二十世纪的李白研究无论是生平、思想研究,还是艺术分析、作品整理,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当然在特定的时期内,李白研究也曾因受到各种非学术因素的干扰而走过弯路。八十年代以后李白研究虽然突飞猛进,但是选题重复、徒有方法之新而无突破之实的现象日益严重。九十年代,真正有份量、有突破、令人为之一振的论著和论文更是越来越少。然而,由于有本世纪李白研究的所取得的成绩作基础,加上更为扎实的治学精神、更为先进的研究方法、更为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二十一世纪的李白研究必将会出现更为长足的进步。,李或有胜杜处;以诗之思想内容言,就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扬杜抑李论了、境遇、行为,而是能够持平,见出李杜二人各自的成就。如苏仲翔的《李杜诗选》就各选李杜诗歌二百余首(共五百余首),合为一编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但自唐代以来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李白与杜甫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白杜甫对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