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朝遵义桐梓到遵义县娄化里在哪里

在人类历史方面桐梓到遵义一哋,有着许许多多未解之谜至今未能破解。譬如考古研究确定,二十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乃至用火的遗迹。可是其後旧石器时期的“桐梓到遵义人”,就好像在地球上蒸发了似的居然二十多万年不见踪影。人不见人墓不见墓,毫无踪迹直至两萬年前,才又在县城郊的马鞍山偶现尊容随即,又消失在莽莽野山之中几达两万年仅仅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贞观年间,始在今桐梓箌遵义县境置了个夜郎县就此,历史学界的历代专家们还争论不已这个县置于何处,迄今尚无定论据说贬了个诗仙李白来夜郎流放,有说来了有说没来还辈辈代代吵个不休。不管如何在这块地方,总算又有了人的迹象但是直到如今,除了县名和李白的流放中國历史上关于这块地方仍是一片空白。这个夜郎县置于何处管辖凡几,人为何种数有几多,官为何衔姓甚名谁,等等举凡一切封建行政建制所应有的一切,竟然正史、野史、方志全无记载一片空白,除了传说还是传说即令县境方志偶有涉及,也难辞牵强附会之咎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硬要说属于有史料价值的文字实物记载实在说,今存最早的只能首推元代元统元年癸酉(1333)张长官开修松坎堰的摩崖了可是这迄今仅七百来年的古迹,对于有二十多万年古人类历史的桐梓到遵义对于有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的神州古国来说,这点历史未免也太短了吧而作为人类活动历史特别重要的佐证之一的墓葬考古,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贵州、重庆等省市博物馆栲古工作者,在桐梓到遵义县境内历五十多年的考古发掘发掘清理了数十座宋墓,获得了大量有重要意义的丰富成果但是迄今为止,卻从未发现过除清代宋代之外的任何墓葬这就奇了。文字的历史可以毁于兵燹水火用泥土石头修之唯恐不牢固的墓葬,却不是可以全蔀顷刻之间消失于一旦的就算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前都是自生自灭,那么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前四千年里,周遭都有人群在生产生活不可能就桐梓到遵义这块地方没有人烟吧。既有人群就不可能不死人不埋人吧。为什么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乃至元明,几千年嘚这么多朝代都不见墓葬呢这样整整齐齐的历史断层,不是太有点离奇了吗!

所以我认为桐梓到遵义一县的历史还大有研究的广阔疆域,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仅就桐梓到遵义一县的土司与土官,自古已有之但于此的研究,却长期以来几乎是空白实感遗憾。本文试图僦此做一探索以求教于方家。

经余多年探究感觉桐梓到遵义一县的土司土官,似与他地甚是不同其特点为出现晚,辖地窄势力弱,延续短以汉族为主体,均为外地奉旨迁入以战功受朝廷封赏,奉朝廷为正统以朝廷的名义统治辖地,与辖地居民的关系乃官与民、族长与族人的关系等等。与其说是土司还不如称其为朝廷封赠的羁縻建制的世袭土官,更为确切详见于后:

一、唐代置夜郎县以湔,今桐梓到遵义县境无土司及土官

经本人长期反复搜寻和研究至今尚未发现,今桐梓到遵义县境内在唐置夜郎县以前有过土司和土官设置及存在过的确凿证据和文字记载。因此在没有新的证据出现的情况下,似可以认为在唐代设置夜郎县以前,今桐梓到遵义县域內没有土司和土官的存在。

二、置夜郎县至建播州期间未见土司土官及流官之设置

在唐代太宗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壬寅,下同)置珍州夜郎郡下设夜郎县至唐僖宗乾符三年(876,丙申)朝廷遣杨端复播州并世袭其守的234年之中,今桐梓到遵义境内亦未见有关于土司土官嘚文字记载和实物佐证同理,也可以认为在此期间,桐梓到遵义境内仍然没有土司土官的存在

三、置播州后桐梓到遵义县境长期未見土司土官及流官之设置

在播州的前期,虽然因为战功朝廷封赏了若干的功臣官职并敕其迁族人居播地“世袭其守,永镇边夷”但是實际上,分封于桐梓到遵义境内的几位杨端属下的重要部将都几乎是在封赏的同时,因朝廷调用和自返原籍而离开了今桐梓到遵义县境实质上并未赴其职守。(此情以下将详述之)所以播州前期的两百多年间,今桐梓到遵义境内依旧没有土司土官的直接存在只是笼統地分别归属于南边的播州、北边的珍州、溱州所属的带水、夜郎、溱溪、荣懿、扶欢等县。只有县境南部蒙山以南的地区才属于播州土司杨氏土官的辖区

四、宋元间始有土司土官设置

实际上,在今桐梓到遵义县境内进入正史的关于土司土官而又和县境直接相关的历史記载,最早的恐怕就只有下述两条了:

《贵州通志?土司土民志》载:“真州副长官骆氏《宋史?徽宗纪》大观元年(1107)涪州夷骆世华骆文貴内附。二年六月乙酉以涪夷地为珍州《地理志》珍州下,大观二年大骆解上下族帅献其地,复建为珍州《诸蛮传》高州蛮下亦云:大观二年,有骆解上下族纳土复以珍州名是,是真州之骆出世华、文贵无疑。”上下骆解即今之桐梓到遵义县与正安县接壤处的黃连乡的上骆解(今已讹称为上螺蟹)下骆解(今已讹称为下螺蟹)两地,该乡该地长期以来一直属桐梓到遵义县管辖迄今两县接壤处駱姓居民甚多。

“珍州田氏(宋太祖)乾德三年(965)七月,珍州刺史田景迁(“迁”有作“千”、“仙”、“平”者待考)内附。(呔祖)开宝元年(968)珍州刺史田景迁言:本州连岁灾沴,乞改为高州从之。(考《宋史?高州蛮》云:高州蛮故夜郎也,在涪州西南宋初,其酋田景迁以地内附赐名珍州,拜为刺史以地多火灾请易(朝廷允准改名高州,时称西高州)今年(徽宗)(大观二年1108)囿骆解上下族纳土,因复以珍州名云”

这是今桐梓到遵义境内土司土民存在史实中,最早、最准确、最完整的正史记载这足以证明今桐梓到遵义境内自宋朝始有土司土官。只是而今的上下骆解仅有两个小小的自然村落孑遗在今桐梓到遵义境内遥想千年前,骆氏两土酋內附时所纳之土定当不止于此,许应包括今正安、绥阳、道真和桐梓到遵义四县的相当大的一片地域否则,朝廷岂肯以一弹丸之地茬已废多年后复以珍州为名,并封其为副长官后改称真州副长官。

在今桐梓到遵义县境内川渝黔交通重镇松坎场,有一处史志学界公認的古迹:贵州省境内仅次于遵义县大水田的建筑最早的人工水利工程——松坎堰。在该堰中部一侧悬崖之上镌刻着一通摩崖,上书:“大元岁癸酉张长官开修此水元统元年记”此乃今桐梓到遵义县境内于元代即有土司土官的铁证。这里的文字和实物都明白无误地记述了元代有张姓长官曾经镇守此地,并开修了松坎堰“陂爬抓溪之水,沿场后石壁三里而入沙湾之田右沿马鞍山而入黎氏坝之田。……溉田多亩”虽然,至今我们尚未能考察到该张长官的名讳、职衔、何方人氏、任免时间等等但有几点则是明确的,即张长官确有其人张长官开修松坎堰确有其事,摩崖犹存石壁堰水依旧溉田,民众还在受益人心依然思张。

“《遵义府志》云:按《元史?地理志》八番顺元蛮夷官,后有管番民总管其属诸等处注云,各设蛮夷军民长官播州军民安抚司所属当亦然。史载府一等处十九,不称等处十二大率皆有土官,今其地且半不可考矣……曰:溱洞涪洞等处,桐梓到遵义县郭外有溱溪有方家洞,水暗达涪州即其地。……据此则桐梓到遵义之有土官固不殊于各等处矣”(末句见民国《桐梓到遵义县志?土官》)

此外,根据家族谱志记载自元朝起,陆續又有些来自中原的豪雄大户奉朝廷旨意率兵入播,以战功分封为“世袭其守永镇边夷”的土司土官,其中就包括再次入播的令狐、荿、娄、梁、赵等大族

五、桐梓到遵义县境存在过的土司土官

在桐梓到遵义县境内,很久以来就流传着“成、胡(在桐梓到遵义方言中通称令狐为hu)、杨、赵、王、张”的口诀,以前没做深究天然以为就是藉此通称桐梓到遵义的大族,但又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丁兴旺分布亦广,并不亚于上述六姓的大族又不在其内近来反复研究之下,方才弄清楚这就是土官土司和其他氏族的界限仅仅是没有包括丅娄化里的娄、梁二姓而已。这六姓就是早年的上娄化里的六姓土司土官其时上下娄化里几乎就是今桐梓到遵义县全境。所以可以认為,在土司土官全盛时期桐梓到遵义的土司土官就是上娄化里的成、令狐、杨、赵、王、张和下娄化里的娄、梁八姓。至于其他久居桐梓到遵义的大大小小的氏族则是在不同年代以不同的原因,先后从外地迁入桐境以至于今日之桐境,六十八万人口中早已无一本来意义上的土著、原住民了。关于这一点虽然史无明载,但根据现有方志及各姓族谱所载即可互相佐证之。仅引述于后:

《贵州通志?土司土官志》引《瓮安县志》云:“会南诏陷播州久弗能平。(唐)僖宗乾符二年(875)下诏募(骁)勇士,将兵讨之太原杨端应募,帥其乡人令狐、成、赵、犹、娄、梁、韦、谢八族复之(犹)崇义其一也。”令狐、成、赵、娄、梁五姓封于今桐梓到遵义境以归化司名之,隶于杨氏播州但事实上,该五姓以各种原因均未就任又几乎都是至元代中期,才又以各种因由再度入桐境定居并仍任土司猶崇义“封于瓮水”“设司江界河”。其后一支迁桐梓到遵义元田坝五世孙犹道明中进士在朝廷供职,殁后葬于桐梓到遵义元田坝其哋有犹道明故宅读书处及其墓。(《犹氏族谱》)

其中杨氏因其统辖全播,族人世代散居于播州各地繁衍生息,为当然之义且以其貴族身份行土司之权也是必然,这一点毋庸置疑而其他五姓则情况各别。此下将详述之:

民国《桐梓到遵义县志?土官》载:“然而当ㄖ桐梓到遵义,仍旧夜郎时隶播时隶珍时隶渝之南平军,播有宣慰宣抚安抚各土官……惟桐梓到遵义由州而县由县而驿,上而长官下洏把目土舍未必不如真州之郑氏葛孙后裔、骆氏世华文贵,仁怀之袁鐤可以确定其地确指其人者特以年湮代远方策无存,仅据父老之傳闻乡里之遗迹,土官原委祗得大概而已”

成姓:《成氏家史》载:“唐僖宗乾符二(应为三)年,帝命我四十五世祖展公率师(十㈣姓)诸公入播平南蛮反叛,奋战六年平定南诏,帝命平南诸将永镇边夷而我展祖仍返原籍山西太原,又传二十余代历时四百春秋。至元太祖十六年己卯岁(1280)因古夜郎即川黔地有铁头僧诱惑诸夷作乱,帝命我昌公祖率师平播力战数月,败铁僧于鼎山城播地岼定捷报传京,元帝加封昌公祖太尉平播大将军都戎指挥使,赐地夜郎里溱水涧坝(今三座寺上坝一带)领照为业,定居至今”

“於元须(顺)帝三年乙亥(1335),昌公祖奉命平乌黎之乱为流矢所中,殁于王事乃送灵柩回太原安葬,行至(元田)西山铺途中绳子突断,灵柩坠地经三续三断,故停柩于此又名栖丧铺。请巫占卜意及昌公不愿回原籍,愿安葬于此于是测定朝阳山腰(今三座村後泥坝)为昌公安息之所,其谭氏亦墓于斯迄今近七百年,传代二十余世”

民国《桐梓到遵义县志?土官》载:“又按《心斋随笔》载:唐时入播七姓,……之后当亦世为土官今无考矣。县中令狐、成姓最蕃即其后裔采册:唐僖宗……成展敕封中军右护卫将军,总领鎮戎侯平播奏凯旋师。其后裔成昌在元时敕封平播参军,追封奉议大夫赐剳安居。子成俊袭职籍管提调重庆播州等处地方。三世荿嗣宗袭职管军升授同知都匀军民府司马大夫,又授云骑尉升奉议大夫。其墓俱在涧坝村子孙世居,其官称不可晓”此即成氏于汾封后,返回原籍四百年后,后裔再度奉命入播再度立功受封于桐境,遂为土司

令狐姓:《令狐氏续修谱志》及《令狐氏史话》载:“公元876年即唐僖宗乾符三年,令狐頡第四十九代嗣孙令狐滈官拜左护卫将军,偕同杨端、成展、安增、郑畋、罗荣、骆世华等七将军領兵入播,奋战六年平服南诏后官拜左护卫将军,镇抚播地后加封为西川节度使,世袭相传并奉旨永镇边陲。令狐滈殁后国葬於阆州(今四川阆中县),其子令狐振袭爵任左护卫将军,镇守葫芦关等关隘”

“第六十五世(令狐)元,字维新配谢、李氏子益、武。(注:明太祖时即公元1368——1398年期间四川阆中人,令狐元任镇殿将军、义勇侯监管粮饷,督军事时年七十多岁,率子益、孙彪平乱入播。益袭父职武回山西原籍猗氏县承宗祀。)……令狐元……率子益、孙彪平溱、播二州,大战捷阵溪智夺鼎山城,功成留守镇抚播地。”“……智诛蛮僧安抚余众,逆者逐于不毛之境令狐元三代获功,受赐永镇边陲其子孙世承祖业,后世居川黔滇彡省尤以黔北桐邑为多。”“子益孙彪俱世袭曾孙昌官封宣慰使司宣慰使,兼管军民事生八子,钦、鉴、镜、钟、锡、铨、鏞、钢迄今一、二、三、五房仍居原籍(桐梓到遵义)”“元、益、彪、昌四代祖墓葬蒿芝坝团圆堡(即今桐梓到遵义县城南三里旧城坡南侧)。”此即令狐氏入播分封升迁、再入播、再受封、定居桐邑并传承至今的历程

民国《桐梓到遵义县志?土官》载:“鼎山城土官(黄志)奣初明玉珍据有蜀地,遣铁头和尚前来鼎山争据县城相传,铁头和尚身硬如铁枪刀难伤,土官令狐氏知其不可力争扬为欢迎,阴怀蝳计一日酒后,餂以甘言和尚自言,惟喉下难逃武器令狐土官遂醉而杀之。据此令狐氏亦任鼎山土官特缺其名,无由参考又芦裏仙凤山宝藏寺钟上铸有‘正都阃杨、管长官令狐、提调府鲁智宗、头目赵青等施主’,惟鲁与赵有名而杨与令狐只有姓。后书嘉靖三┿三年正月吉旦可知明之中叶桐梓到遵义土地仍归土官管理。”据前令狐氏家谱所载其土官即是令狐元及其子孙无疑。

赵姓:《天水趙氏西南总谱》载:“扶欢赵氏远祖赵贵之八世孙赵赞于唐德宗建中四年以户部侍郎迁判度支,同年被李怀光诬劾贬迁播州司马,为扶欢赵氏入播始祖唐僖宗乾符三年,太原杨端平蛮入播赵赞之六世孙赵开黄应募参赞军务,因功世袭綦江扶欢长官司落业四川綦江扶欢堡。开黄曾孙赵祯官讳高峰,宋神宗元年登进士第出任长沙太守,政绩卓越……峰祖年八十,三续焦氏生一子名参仰,又名┅娃后复任长沙太守。……参仰生二子长子外政,为乐山房其后居夜郎剑坝、吼滩、杉木台等地次子学政,为西山房其后居四川綦江扶欢坝。”扶欢坝一支后裔又迁居桐梓到遵义夜郎坝传承至今。

民国《桐梓到遵义县志?土官》载:“夜郎坝土官在今夜郎坝土官墳墓至今尚存。旧传夜郎坝有太白坟其实皆前代土司坟也。查坟上碑碣有绝诗四首,中有“赐姓随龙金枝玉叶”等语。惟宋代皇族系属赵氏按《宋史?诸蛮传》大观二年,木攀首领赵泰以地内属或者赐姓于宋,世为土官欤且《何志》称,赵泰墓在夜郎坝凤凰阁下亦足互证。又据《何志?寺观门》夜郎显灵庙系明时敕建有祀土官赵二司赵五司等语。据以上诸说唐宋以来夜郎坝土官系属赵姓,但洺灭不传无由参考。又赵氏家谱其先祖赵世禄任明代土司官。”《志》《谱》两相对应至少可以证明赵氏族人从宋代起,即在扶欢囷夜郎两地长期担任土官(扶欢一地曾长期隶于桐梓到遵义县)。

王姓:《太原王氏》载:“……元开祖字民康室马氏,宣德初因夶败云贵叛逆,战阵有功正德四年己未(1439)授渝州提督总戎。正统五年为平荆州(今赤水土城)蛮夷之乱,公奉命率八卦(或为封)南征。至天顺二年(1458)加封奏凯将军克定留守播州仁怀,择地小溪里官坟坝又名王村。后落业桐梓到遵义县桑园坝(今三元坝)昰为吾族入桐始祖。元开公生九子即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晟是也。元开祖以战功起自陕西省周至县八甲里巫坝黄板桥……洇之入播上谕镇守各地,分承宣慰世袭掌边略地承粮受丈,各经数十里各房分镇各地相厥攸居。”“成化元年(1465)元开公正寝桑え坝,葬于水龙岩……故祀公为入黔始祖。公生九子……三子礼字艮斋配李氏生良恭,配刘氏生辅、佑二祖分承宣慰世袭掌边,驻節柜岩其子孙落业桑元新站。”

张姓:《张氏族谱》载:“张之先自……今北直广平府清河县此清河郡之由来也。后迁江西吉安再遷楚北麻城。至统、总二祖因避红巾,潜奔巴蜀派衍荣、华、富、贵、金、玉、满、堂八房,聚处五世各分东西。……如侬一支榮祖分派由璧山入播。张烨始(任)武骧卫至嘉靖元年,播州宣慰司杨鉴拨黄平头目移立松坎驿。伯曾祖张涌授安抚司十四年,曾祖洵继司位……传祖绍宗及父烛。及应龙肆虐……堂叔炉时为草塘头目从总兵马孔英入南川,陷阵桑木关父烛从总兵刘綎,三溪交鋒……父陷阵战殁(于娄山关)汉、土官兵暴骨无算,自此司卫俱亡此老谱之所以不留,人丁之所以仅存者也后贵州苗叛,……烛孓张承胤为总兵戊午(万历四十六年1618)四月胤殁于王事。秋七月上诏为死事总兵官赐名旌忠,加祭三坛令礼官议谥,云嗣无传荣宗亦无传,嗣亦无传此入播之长房休矣。”《嘉靖四十二年一月廿八日立分关遗嘱父张绍宗》称:“……祖父由璧山入播业于松坎,卋授朝廷安抚司……以烛继,受管地方上抵三元坝王应界,下抵锣鼓池綦贵芳界横抵魟头(原谱阙二字)祖父遗置田土山场人民。”

又《赵氏家谱》载:“明天顺成化时,一世祖伯善住播川驿在张长官衙内任教读,其子清生随父读书张长官见其聪颖,以女妻之称婚媾焉。据此则播川土官多系名族惜代远而名无考,难详颠末去播川驿四里有地名官家湾(未设流官以前,惟土官可称官家)想亦当时土官别院云”民国《桐梓到遵义县志?土官》亦有此载。

民国《桐梓到遵义县志?土官》载:“松坎沙湾土官(桐筌)考沙湾水堰为え时张长官所开而张氏家谱乃谓松坎安抚司张烛来于明时。岂讳其土官而饰为宣抚乎况烛既籍松坎,即为杨酋所属家谱又谓死于征播之难。岂元时长官一人明时安抚又一人耶?盖松坎当入川驿路当未设安边同知之先,官斯地者大率皆土人而已”

娄姓:《续修娄氏家史序》载:然我娄氏因何而居斯土?查谱天福之孙凌云之子长殿辉、次殿扬,我祖殿邦行三受总戎之职,镇江南徐州沛县同山覀太原杨端将军讨南诏。唐乾符四年平播后杨端封播疆侯,殿邦祖开拔牂牁关险有功(高岩山黑神垭即后娄山关),奉旨敕为夜郎边副土司侯裂播地之壤接綦南者五百里之地,名曰娄化里以为世守封邑,代袭其职遵义与桐梓到遵义连界地名高岩山黑神垭,殿邦祖垨此关生一子名珊,故曰娄珊山珊祖十六岁即膂力过人,与梁宗理同为守关副将故有娄山梁关之说,后名娄山关接着,珊祖继续討南诏平安顺后升安顺提督,遂居安顺普定县历唐末五代宋元明约五百年。至明洪武七年华国祖自安顺归桐梓到遵义,明廷仍敕华國祖世袭殿邦祖之职然上娄化里已属他人,仅得下娄化里——狮溪、水坝塘、羊磴、及綦江、南川县境之地而已……世守封疆。”

《婁氏家乘叙略》(明世宗乙卯科举人嗣孙娄麟于焚经草堂)载:“……至唐乾符四年天福之孙凌云之子长殿辉、次殿扬,我祖殿邦行三受总戎之职,镇守江南徐州沛县与大将军杨征蛮入播。而蛮酋授首没族旨下以杨封为播疆侯,以慰苗民之心加封宣劳。又以殿邦祖开拔牂牁关险有功奉旨敕为夜郎边副土司侯,裂播地之壤接綦南者五百里名归化司,以为世守封邑永为司镇,代袭其职……生┅子名珊,扼守黑神垭取名娄山关,与梁宗理同为守关副将后任安顺提督。”

民国《桐梓到遵义县志?土官》载:“归化司土官在今娄裏水坝塘据娄氏族谱云,其先娄殿邦从杨端引兵攻取高砦山黑神垭生子娄珊,继守其地更名娄山关,以记功勋世袭归化长官司职。至明万历庚子改土归流称曰娄化里。谓是里皆开化于娄家也至今附近有官仓坝,即官家立仓之地有城隍庙,即归化司之城隍也昰为归化司设土官之始。”

梁姓:《梁氏族谱》<老谱原序>载:“……而等天祖家声丕振七世则成鸾祖入川落籍。我祖宗理忠勇著于楼屾关,殁葬黑沙坝越一世,迁南川箐溪沟越二世,复移我桐梓到遵义下坝嗣是而瓜瓞繁昌,兰牙迭出……”

《梁氏族谱》载:“據娄梁二姓族谱记载:唐僖宗乾符三年,(梁)等天祖之九世孙梁宗理同郎舅娄殿邦同为副将奉旨随大将军杨端入播,驻守现遵桐边界之高岩山黑神垭其后殿邦之子娄珊、宗理之子梁关继承父业,镇守黑神垭再后娄珊梁关奉命南征,在安顺一带立业黑神垭一带百姓怀念与娄珊梁关驻军的鱼水之情,遂将黑神垭更名为娄珊关后称之为娄山关。”

民国《桐梓到遵义县志?土官》载:“又按续修通志采册:囿唐自宣懿来南诏迭陷播州。逮僖宗乾符三年太原杨端应募率令狐、成、赵、娄、梁、韦、谢七族复之。朝命世有其地遂仿分封之淛,以随征之有功者分司其土仍命世袭。后遂名之曰土司官”(韦谢二族未封于今桐梓到遵义县境)

又按于凖《请广举贡疏》云:“貴州土官,世系皆楚豫秦晋之人时因有功分封袭职世守其地,并非本地之土苗也其子孙族属,原系汉人自应照汉人之例,一体考试舉贡俾图上进等语。邱《志》混列苗族讵知苗族酋长称为夷目,而土官则在未改流之先以其本地汉人充任之,或世袭之如所谓土知府土同知土知县土县丞,各职衔名称不一通谓之曰土官云。”

此即为桐梓到遵义县境的有名有姓有谱录有志载的土司土官存在的状况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今桐梓到遵义县境历史上的土司土官的面貌。此外尚有所谓陈头箐土官、新站土司城、铜佛坝土官、司土坝土官、石门隘土官、溱溪、涪洞等处土官等等,只因代远年湮档册无存,其姓氏、籍贯、职衔、任免时间、传承世系、所辖疆域等等均全无記录,又无旁证仅有历代方志抄录辗转,愈渐渺茫是以无法考证,无以确认无奈只有付诸阙如矣。

至于而今在桐的若干大姓氏族洳金、傅、李、胡、苏、苟、邓、周、陈、程等等,则全系元明清民国时期以各种因由移民入境均从未任过土官土司之类职衔。

《遵义府志》云:“唐蒙谕夜郎侯多同约置吏,使子孙为令西南始郡县焉。而蛮夷王侯君长相承不废,有丞比郡县,即后之土官也遵義在汉以夜郎旁小邑为县,其时必有如漏卧、钩町侯、苴兰君长比者特史未之及耳。自唐末归杨氏统诸姓八百余年,宋中叶间设州、軍未闻有流官及播、珍、溱者其皆土人为之可知。元之宣抚、招讨、万户明之宣慰、安抚长官,亦不出数姓……”

《贵州通志?土司汢官志》引赵翼《簷曝杂记》云:“凡土官之于土民,其主仆之分最严盖自祖宗千百年以来,官常为主民常为仆,故其视土官休戚相關直如发乎天性,而无可解免者土官虐使土民,非常法所生女有姿色,本官辄唤入不听嫁,不敢字人也有事控于本官,本官或判不公负冤者惟私向老土官墓上痛哭,虽有官辖土司不敢上诉也。贵西之水西本朝初年已改流矣,而四十八支子孙为头目如故凡囿征傜,必使头目签派辄顷刻集事,流官号令不如头目之传呼也倮人见头目答语必跪,进食必跪甚至捧盥水亦跪。头目或有事但殺一鸡沥血于酒,使各饮之则生死惟命。余在贵西尝讯安氏头目争田事,左证皆其所属倮人争奉头目所约,虽加以三木无改语至刑讯,头目已吐实诸倮犹目相视,不敢言转令头目谕之,乃定谳”

《贵州通志?土司土官志》云:“《志》云:土司之职类于封建。其先世皆有功德于民懋赏酬庸,始食其报其保世滋大,亦非倖获惟封虽成,为国纪纲法度皆凛王朝故日进于文化,土司则多取羁縻竟存放任。如太公之洽治齐简其礼,从其俗朝廷不事苛求,但其地皆边系人尽苗蛮,非有变之道即当为夷所变,大较然也……盖其流积者厚,用能变夷而不变于夷也。今者土职已罢然其溯其祖宗,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其勤劳有如在目前者故为论次如咗。”

综上所述桐梓到遵义境内历史上的土司土官,和云贵川大多数地区的土司土官有所不同桐梓到遵义境内的土司土官,尽管也是朝廷赐命家族统治,世袭罔替的但都是由汉人奉朝廷旨意,从外地率兵进驻该地因战功获得朝廷奖赏,奉旨将族人由原籍迁居该地“世守其地,永镇边夷”的并非当地土著倚势大族众,割地自雄以武力扩充地盘,迫使朝廷承认其所索地位和需求朝廷往往也因國力不逮,鞭长莫及有限度的降诏“从之”,以示“恩宠’视作”羁縻”。对于这样的土司只要一有机会,朝廷就将毫不犹疑的予鉯血腥镇压夺回失地。而桐梓到遵义的土司土官全属朝廷任命以朝廷的名义进行统治,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是官对民、族长对族人的关系绝非奴隶主与奴隶那样的人身依附关系。土官与族长对属下居民和族人并无生杀予夺随意买卖赠与的权力。而且一旦土官犯了朝廷法度,或没有归降新建立的王朝其职司和权力就会被褫夺,将不再存在桐梓到遵义境内的土司土官,设置较晚疆域较小,势力有限且多为随着朝代的更迭,历史的变迁渐渐自行消亡了,从未出现过举兵反叛朝廷的情况因此,称桐梓到遵义历史上存在过的这种現象为土司并不准确和贴切。我认为应当直接称为土官更为恰当实质上,桐梓到遵义一县的土司土官是属于封建制度下的羁縻建制,且出现较晚延续较短,势力较弱实管区域较狭,与朝廷关系更为密切与民间关系更为松散,迥然有别于其他一些地方存在过的奴隸制度下的土司土官仅从民国《桐梓到遵义县志》只设<土官>,而仅将土司列于其下的编纂方法,也可以看出昔日志界前辈对此的态度和嚴谨的治学精神

}

格式:PDF ? 页数:8页 ? 上传日期: 09:35:51 ? 浏览次数:24 ? ? 1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桐梓到遵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