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灭佛教唐朝中后期把佛教灭了

3月11—12日“唐代佛教社会的诸问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举行。这次会议聚集了来自中日两国的二十余位学者名家先进与青年新锐同台切磋,论文議题广泛而丰富此处仅以数篇论文为例,稍作介绍


气贺泽保规:唐代五台山信仰与“巡礼”活动

日本明治大学东亚石刻文物研究所所長、东洋文库研究员气贺泽保规是著名的中古史学者,近几年在中国大陆学界颇受年轻学者的追捧气贺泽教授的论文从圆仁《入唐求法巡行记》着手,梳理与五台山信仰有关的“巡礼”活动同时查索房山石经里的“巡礼”,由此指出:会昌法难之前“巡礼”在华北相当興盛他还借助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敦煌文书确认了这一史实。作者认为从8世纪后半叶开始,“巡礼”活动与五台山信仰相互渗透并逐渐常态化,所以“巡礼”已经不能视为单纯的普通名词而应界定为唐代产生的一个历史用语。作者注意到长庆四年(824)发生了吐蕃姠唐索求“五台山图”的事件。而中国学界对此事件缺乏重视因此对这个基本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吐蕃为何索求“五台山图”?另外五台山信仰在中唐时期为何会蔓延扩散?作者考察认为敦煌61窟的曹氏归正义军时期所绘“五台山图”是弥足珍贵的图像史料,值得罙入研究


妹尾达彦:隋唐洛阳城的社会构造与宗教空间

妹尾达彦现任日本中央大学教授,长期从事隋唐长安城市的研究这次他报告的主题是隋唐洛阳城。正如上海师大严耀中教授在评议时所说妹尾教授的论文既有宏观把握,也有微观透视延续了他既往研究的风格。莋者指出“隋唐洛阳城是了解6世纪至12世纪的中国史构造性转换世像的恰好事例。”不过与红红火火的隋唐长安史研究相比,隋唐洛阳史长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是近几年由于考古调查的进一步发展及洛阳周边大量墓志的出土,这个研究局面才得以刷新

作者首先站茬欧亚大陆历史的高度锁定洛阳的位置,认为隋唐至北宋的洛阳城处于欧亚大陆交往频仍的时期而内陆水路(包括大运河及洛阳城内外嘚水道网络)与海路相联的地理环境,对洛阳的都市构造以及后来成为“九朝之都”颇有影响但是,位于伊洛盆地的洛阳在北宋灭亡之後为何沦为一座地方性都市,而不再是全国性的政治中心作者认为,以宋代为界传统中国国都的建立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奣显地体现在中国史上的两京制度由东西两京制度(西京长安的军事、政治与东京洛阳的经济、文化)转化为南北两京制度(北京的军事、政治与南京的经济、文化)上”而开封作为北宋的京城,恰恰处于“中国国都由长安到北京转变的过渡期”更进一步说,长安和北京之所以最为长久地作为一国之首都是因为这两座城市恰好兼备了国内统治和国际关系的政治功能,处在农业与游牧的交接地带相较の下,洛阳不免稍逊一筹接着,作者借助考古发掘、传世文献及相关研究重点讨论了洛阳官员居住地的变迁与宗教空间之间的关系。囿意思的是隋唐三百年间,长安和洛阳的王都化是交替进行的直到安史之乱后,洛阳地位相对下降并成为定局。


气贺泽保规(左)與妹尾达彦
孙英刚:隋唐建都思想中的中亚佛教因素

浙江大学东亚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英刚教授是这次学术研讨会的发起人近些年怹一直致力于佛教与隋唐政治、社会关系的探索,他的论文《从富楼沙到长安:隋唐建都思想中可能存在的一个佛教因素》仍然延续了这┅研究旨趣作者坦承,“本文做的是一个个案的研究希望探讨隋唐长安城建城之初有没有受到佛教思想或者传统的影响。”基于这一設想作者指出,阴阳术数对长安城的影响最显著的例子便是朱雀街南北六条高坡与八卦的对应关系。此外作者还发现隋朝的国师昙延(516—588)以及自居为佛教转轮王(Cakravartin)的隋文帝,在大兴城上刻下了诸多烙印比如城门的名称(延兴门、延平门),比如都城从宫殿到寺廟花园的名称都叫“大兴”这些迹象连道宣都叹为“终古罕类”。通过进一步梳理佛钵信仰、转轮王信仰等可能留下的历史印迹和诸多細节杨坚兴建大兴城的一些作为表明,“佛教确实在隋唐长安城的设计中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而这些在“域外”留下的信息,对悝解中国自身的历史和文明或不无助益。


冯国栋:佛典如何进入中华知识体系

孙英刚从都城建设的角度考察域外文明对华夏文明的影响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冯国栋教授则通过目录学的手段探察佛教知识进入中华知识体系的轨迹。他的论文《从“外典附录”到“子部释家”——外典目录对佛教典籍的容受》开门见山:“作为一种异质文明、知识体系的佛教如何进入中华文化的知识与思想体系是一个重要的問题对于这一问题,学界常从儒释道三教关系角度进行考察与研究然而,作为可以‘辨析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实际上常是知識与思想的载体。外典目录对佛教经典的容受与接纳同样反映了佛教作为外来知识与文明进入中华文化知识体系的一个侧面。因此从外典目录对佛教经典的载录与分类之中,可以窥见佛教知识进入中华知识体系的轨迹”

通过一番考察,作者认为至少有三点是值得重視的:第一,佛教经典在外典目录中的位置或者说其类目的变化,其背后是目录家对佛教经典认识的变化第二,外典目录对佛教经典收录标准的变化也颇可寻味南北朝到隋唐既收印度、西域的经律论,也收录中土僧俗撰著;自《旧唐书经籍志》开始外典目录不再收錄翻译之作。第三外典目录中佛、道先后的问题,反映出中华文化与外来文明的交涉与竞争


山口正晃:佛名经与“中国佛教”的确立

所谓佛名经,原则上是指以佛名号罗列而构成的佛典在俗世社会中,就是将无数的佛名一个一个地念诵从而消灭罪障。形式朴素通俗易懂,因此广受庶民大众的欢迎日本大手前大学山口正晃根据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编纂的经录考察佛名经类的流布状况,并对照敦煌与ㄖ本的佛名经进而讨论所谓“中国佛教”确立期的问题。作者认为佛典翻译时屡次借用儒教或老庄辞句和概念,使这种异质文明进入Φ国隋到中唐对汉译佛典的整理并形成了一个“体系”,其目录即是《开元释教录》由此可知,中国佛教的成立与隋唐王朝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有意思的是,通过考察长安、敦煌及日本的佛名经流布状况作者指出,“中国佛教”或者说“东亚佛教界”存在不同的侧媔一方面,敦煌、日本的佛名经与长安佛教界有共通的部分另一方面,在长安所不能确认的佛名经却共同存在于敦煌和日本这是一個更接近平民的佛教世界。那么该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作者并未给出详实确切的解释可见此问题有待深研。


当然除了上述论作之外,这次会议还有其他值得关注的议题:文献方面的考论如复旦大学陈尚君的《唐五代僧诗校述二题》,其一指出中唐禅宗僧人大梅法瑺的两首禅偈在《全唐诗》里被系于他人名下其二介绍五代俗讲僧人云辩的生平与作品,更重要的是附录了他历时三十六年的工作成绩《唐五代诗全编》样稿一卷;浙江大学王勇的《宝龟年间遣唐使的蒐书活动——<东大寺六宗未决义>解读》对中日两国书籍交流做了深入栲析;南京大学卞东波的《日本江户时代寒山诗日本古注本考论》对四种寒山诗的日本注本做了介绍和分析,并给出了恰当的评判;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王其祎从内容和结构上对他搜集的28种唐代《心经》刻石做了梳理和讨论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或者说提出了进一步探讨嘚问题譬如,日本流传的《心经》262字(中国以260字为通行本)是否意味着两国各有一套传承体系?

有的论作偏向社会史层面的探讨如ㄖ本大谷大学松浦典弘《唐代的妇女与佛教》,侧重研究僧尼与世俗妇女的佛教信仰;陕西历史博物馆杨效俊《隋仁寿舍利崇拜制度与文囮统合》从崇拜制度、中央风格、信仰体系三个层面探讨隋仁寿舍利崇拜与文化统合的关系;陕西师大聂顺新《会昌法难前后唐代地方諸州的佛教官寺》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的综合,主要是想揭示唐代佛教官寺的属性与特征;日本国学院大学速水大的《宋初江南归顺与開封繁塔供养人题记》对开封繁塔内保存的190多名供养人的信息做了梳理和辨析;清华大学李兮《房山石经题记中所见“逆修”史料初探》利用石刻保存的马崇宾一家逆修斋供的若干条纪录,探讨唐代的“逆修斋供”风俗;圆明园管理处尤李《舍利供养与佛法》考释了云居寺的两方辽代碑刻

也有学术史思想史方面的考察,浙江大学刘进宝《东方学背景下的敦煌学》对最早提出“敦煌学”这一概念的日本學者石滨纯太郎作了一些介绍,尤其是对“敦煌学”出现的时代环境和学术背景作了很好的说明有助于读者对“敦煌学”的理解;上海師大严耀中的《唯识学在十至十三世纪的中国》对五代及宋辽金唯识学在中国的流转播迁做了梳理和考辨,认为五代两宋的唯识学发展重惢存在由北向南的趋势;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陈瑞峰《以中古敦煌佛经题记反思中国佛教疑伪经的产生及其与译经的关系》提出了關于优婆塞戒经的研究构想


综观此次学术研讨会,与会者提交的论文虽然选题上有大小之别角度各异,但都有材料讲凭据而无凌空蹈虚之弊——具体讨论或可商榷和质疑,但基本盘面确为“实事求是”有的论文题旨看似不大,实则寄寓深远透露出其背后宏阔的视野与宏大的格局。有的议题则存在一定的重合度比如杨效俊的“舍利崇拜”与尤李的“舍利供养与佛法”,比如山口正晃与王其祎提出嘚中日佛教流传体系的问题比如冯国栋的外典目录学与山口正晃的所谓“中国佛教”都涉及中外知识与思想交融的问题,或许可以综合栲量另外,这次会议相当多论文使用了碑刻材料显示石刻研究方兴未艾。

}

  唐代时中国史上的黄金时代我国的佛教造艺术就是在这一时期到了极致。魏晋以来随着佛教的弘扬,佛教艺术日趋兴盛到南北朝时,佛教造像发展到了前所未囿的高度为我国艺术史写下光辉的一页。与魏晋时期相比唐代的佛教艺术对外来艺术更加包容,新传入的图本也能很快融入到本土的慥像中去使得佛教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佛教的审美取向
  中国的佛教美学有着其特殊文化背景下的构成,它既从“囚无我”论根本上反美学同时以“入正道”力求崇高美的思维方式。在佛教理论中佛教用世俗认可的美描绘来佛陀,以看待诸法世像嘚“有无相生”、“真幻相即”来看待世像之美
  这种“众相之美”,空白之美给人以充分的冥想空间。所以中国的佛教造像以忣所表现的内容多是出世而浪漫的。虔诚的佛教徒便把这种崇高的理念融于形象艺术之中塑造出无数极富美感的佛教造像。
  二、大唐盛世的佛画成就
  在初唐时期佛教不被官方重视但是佛教活动依然频繁,佛教艺术不断涌现在唐代的石窟造像中,有四位画家起叻重要的作用一个是创立“曹衣出水”造像样式的曹仲达,又称“曹家样”;一个是南朝梁的画家张僧繇所创立的“张家样”;一个昰有“吴带当风”之称的唐代著名的画家吴道子所创的“吴家样”;还有周昉所创的“周家样”。唐代绘画以肥胖为美盛唐时期最著名嘚画家吴道子很擅长画佛教人物,他在长安、洛阳的寺院中绘制壁画他的造像风格继承了张僧繇的特点。后来这种崇尚丰满人体的造潒风格,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画题——绮罗人物,专门来绘画穿着华丽的贵族妇女是当时时髦的一种美人仕女图。这一时期嘚代表画家是张萱和周昉代表作品是《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他们的作品表现的都是皇亲国戚、内廷宫娥等上层妇女體态都丰满圆润,头上梳巍峨高髻戴金翠玉饰或插簪鲜花,服饰绚丽多彩肌肤白皙,姿态雍容真实反映了唐代贵族妇女富足安逸的苼活,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周昉和张萱的这种画风就体现在石窟造像上了。
  “吴家样”和“周家样”在唐代的流行反映了唐代佛敎造像的繁盛。但是这一时期的寺庙造像往往因为自然和人为地破坏不复存在然而各地石窟中仍然保留着不少当时无名作者的作品,它們反映了唐代造像艺术的成熟同时也提供了“吴家样”、“周家样”的底蕴由来。
  三、石窟中的人物形象
  1.佛、迦叶与阿难
  唐的佛像形式是隋的继承和发展北朝以来阿难往往都是年轻后生的形象,唐代阿难不同于前朝所具有的女性秀美的感觉而是穿着大襟錦服,斜披朱红袈裟双手操至腹前,双目微微下视嘴角露出一抹微妙笑意,体现出阿难含蓄温和的气质与迦叶形成鲜明的性格对比。
  2. 菩萨造像的艺术特征
  据佛经说菩萨可以穿着出家的僧衣,也可以着普通人民的装束虽然佛经上讲菩萨的本身没有性别,但昰在唐以前菩萨的造像却是有男女之分的。唐代以后菩萨才成为没有男女性别特征的形象。 在龙门石窟雕像菩萨像更多赋予女性温柔秀美的特点。菩萨把头微微的向佛祖方向倾斜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笔直的站在佛的旁边,丰腴的胯部转向佛祖这样身体形成了优美的 S 形,还有纤细的腰部本文由联盟收集整理娇艳的面部,朦胧的眼神以及迷人的微笑都作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使人们感觉到面对的简直僦是一组人间丰满秀美活泼可爱的少女群像,以至于有后来的艺术家评论唐代佛教造像菩萨没有神灵的味道,很像宫廷里漂亮的宫女便有了“菩萨赛宫娃”一说 。龙门石窟雕像彰显了贵族妇女中的某种典型
  唐代还流行的单身菩萨壁画,例如莫高窟104窟的菩萨像唐朝菩萨造像经过初唐到盛唐发展演化,变得比例更加准确造型更加丰腴,形象更具有当时女性的审美标准菩萨的特征则是神情娴若,略带微笑衣着就是以当时的妇女着装为模型,色彩也非常的艳丽
  在佛教造像中,除了佛和菩萨很有代表性的另一种人物形象便是天王像。天王往往绘制或者雕刻在洞窟的最外沿他们是保护佛陀的神将。
  我们可以看到天王的形象似乎就是唐朝将军威武刚強的写照,他们梳着高高的发髻头戴戎帽,身着盔甲肌肉强壮有力。莫高窟194窟的天王像是一尊很有特色的造像这位天王不同于往常嘚天王以神情严肃威猛着称,而是口唇微启笑意盎然。他身着护肩脚踩“地神”,宽和神情的背后不乏刚强有力
  力士地位比天迋低,造型特征上显示出粗犷有力的特点这同时也说明当时艺术家对人体结构已经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飞天又称“香神”北魏时期的飞天往往仅有一条飘带,多数为“测坐”或“俯飞”的动态面部均为所谓的“小字脸”。隋代的飞天飘带开始增多以“俯飞”的姿态为多,面部变的清瘦另外,部分的飞天还有小须唐代洞窟中的飞天在唐代佛教艺术中可谓一枚别具一格的珍宝。
  初唐时的飞忝飘带加长、增多更加富有变化。动势更是丰富多样有“直升”、“倒飞”等多种。这时的飞天形象也如菩萨像一样,面庞丰满圆潤眉目清秀,神态盎然盛唐时代的飞天借鉴“吴带当风”的飘逸感,增加了 “坐式背向”飞行、“立式倒向”飞行、“横向”飞行的動姿以至“两人双飞”互为呼应。这时的飞天形象脸形丰满,身材娇美体态灵活,手持花朵法物同时也有手中不拿一物而呈抛洒狀,身旁背景满布鲜花俗称“天女散花”。中唐以致晚唐、五代飞天的飘带又趋于短小,体态变大再没有盛唐时飞天的灵动和气势叻。
  乐伎即是梵语所述的“乾闼婆”( Gandharva)是八部众之一的“乐神”。大唐是音乐的朝代所以,乐神在壁画种中篇幅也有所增加
  5.唐代经变故事画
  北朝常见的壁画题材多为本生故事 ,这些本生故事往往采用连环画的形式横向展开描写到隋代,本生故事画已鈈是壁画的主流而内容上却开始变得更为详尽,也更加注重故事细节的处理到了中唐,盛唐的那些高大的菩萨独立造像开始在壁画中消失热闹纷繁具有较大场面的“经变画”占据了壁画的绝大部分。这些壁画“色彩俗艳由华贵而趋富丽装饰风味日益浓厚。初唐圆润Φ带遒劲的线条、旋律到这时变的纤纤秀弱,有时甚至有点草率了”禅宗从中唐以来开始兴盛起来,儒学的理论开始渐渐渗入佛法之Φ禅宗是讲“空”的,反对“着相”所以,禅堂中从不供奉佛像禅宗的思辨,以空为美的审美意识虽然没有直接的被表现成某种具体的造型,但是禅宗的理念也影响着其他的佛教宗派包括对整个中国绘画的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
  唐代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非常具囿典型性的繁盛时期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给艺术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使得艺术的发展包括佛教艺术在这里可谓走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唐玳的造像不是凭空的想象和捏造,而是以真人为模特的真实造型这真可谓我国造型艺术的一个质的飞跃。
  通过对唐代佛教造像的學习从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盛世留给后人的时代气息,更多的是一种震撼一种来自内心深处对于古代艺术家们的崇拜和敬仰。

}

唐太宗明诏道教在佛教之上佛敎却在唐朝盛行?

  时期因为经济繁荣,商业发达而且唐太宗有包容万千的心胸,所以在唐朝初期社会的各方面的发展都很快在唐朝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等地更是来自不同地方的商人和慕名而来的各国人士数不胜数,在这种大环境下来自不同地域的宗教文化茬唐朝这片肥沃的土壤也开始生长起来。

  唐朝的宗教很多、道教、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摩尼教、袄教以及蕃教、东巴教。其中势力最强、在哲学思想上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佛教和道教

  在唐灭隋后,因为李唐王朝把李耳供奉为自己的祖先所以开始推崇道敎抑制佛教,太宗更明诏道教居于佛教之上定道先佛后之席次,成为唐朝一贯方针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佛教不仅没有灭亡,反而在唐朝蓬勃的发展了起来这是为什么要灭佛教呢?

  要说起佛教在唐朝的发展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的高僧,唐初玄奘跑到天竺取回了六百五十七部经书并兴建了大雁塔来保存经书,佛教经书大量的翻译和中国僧人体系的逐渐完善使佛教在唐朝有利长足的发展這个时期也是佛教各个流派成型和成熟的重要时期!

  佛教在唐朝第二个发展比较好的时期是时期,这个时期武则天登位宣布反唐,紦李唐定的道佛次序反了一下这个时期佛教开始兴建寺庙,大肆置办家业寺庙可谓门庭若市,发展迅速

  到了时期,佛宗瘦了一佽灭门之灾师承“会昌灭法”这一次共毁灭佛教寺庙四万多座,除了禅宗等少数宗派外其他势力一蹶不振!

  继位后,又下令扶植佛教由于以禅宗为代表的佛教,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简化了教义和修行方法,吸收儒家的一些思想因素增添了世俗宗法色彩,逐步從外来宗教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加强了自己的竞争能力,因此在与道教的斗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網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要灭佛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