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地名大全》地名考略(上),从百度查的谁有《水浒传地名大全》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The requested UR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
您要找的内容已被删除《水浒传》地名考略(上)
龙虎山(1)——在信州境内,为道教圣地。信州在北宋时属江南东路,管辖六县,州治在今江西省上饶市。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郊西南20公里处,原名云锦山。东汉中叶,道教创始张陵(亦称第一代天师)在此炼丹,“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龙虎山因而也成为中国道教发祥地。自张陵以后,道教天师在这里承袭了63代,历1900年,是我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道教,素有北孔(孔夫子)南张(张天师)之称。历来被尊称为“道教祖庭”、“百神授职之所”的大上清宫,始建于东汉,为祖天师张道陵修道之所。龙虎山建有91座道宫,81座道观,50座道院、二十四殿、三十六院。这些宫、观、院多已不存,但规模宏大的上清宫部分建筑和历代天师起居之所的“嗣汉天师府”至今尚存。《水浒》第一回说仁宗嘉佑二年(1058)派洪信迎请张天师,应该是第二十六代天师张嗣宗,史载仁宗至和二年(1055)曾召其入京,赐号冲静先生(或虚白先生)。后徽宗崇尚道教,于崇宁三年(1104)召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入京,赐号虚靖先生,小说中称洪信迎请的为“虚靖天师”,显系混淆。 关于龙虎山得名的另一说法:由山形得名,因山有双峰对峙,状若龙虎。此说似更为准确。
东京开封府(2)——今河南开封市,北宋首都。唐代洛阳称“东都”,开封则更东,所以称东京。开封在唐代是宣武军所在地,小说中高俅是宣武军的一个破落户子弟,宣武军即开封。开封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战国时的魏国,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及北宋都定都于此。《水浒》中的卢俊义、燕青、林冲、曹正、韩滔、彭记、蔡福、蔡庆是东京人氏。
大相国寺(2)——开封的著名古迹。大相国寺位于开封闹市中心的自由路西段,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古刹。这里原为魏公子无忌信陵君的故宅。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年)始创建寺院,称为建国寺,后毁于战火。唐长安元年(701年),僧人慧云来汴,托辞此处有灵气,即募化款项,购地建寺。动工时挖出了北齐建国寺的旧牌子,故仍名建国寺,唐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李旦为了纪念他由相王即位当皇帝,遂钦锡建国寺更名为"相国寺",并亲笔书写了"大相国寺"匾额。 唐宋两代是相国寺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北宋时期,相国寺屡有增修,成为全国最大的佛教寺院,全寺占地500余亩,辖64个禅院、律院,养僧1000余人,其建筑之辉煌瑰丽,有"金碧辉映,云霞失容"之称。同时,相国寺的主持由皇帝赐封。皇帝平日巡幸、祈祷、恭谢以至进士题名也多在此举行。所以相国寺又称"皇家寺"。北宋灭亡后,相国寺遭到了严重破坏,以后各代屡加重修,时盛时衰。现在相国寺的主要建筑都是清代遗物,布局严谨,殿宇崇丽,高大宽敞,巍峨壮观,确不愧为久负盛名的古寺宝刹。
樊楼(2)——樊楼位于宋都御街北端,在东华门外,也叫矾楼。以“商贾鬻矾于此”得名。相传樊楼曾是北宋东京最繁华的一家酒楼,就连当时的皇帝宋徽宗也亲临此楼,并留下一段与李师师相会的佳话。宋代开封的酒楼一般是上下两层,唯有樊楼三层。《东京梦华录》描写它是结构是“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用飞桥栏槛,明安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乃京师九肆之甲,饮徒常千余人”。小说中陆谦曾骗林冲上楼饮酒。第72回宋江等入京,在樊楼赏灯。樊楼由东、西、南、北、中五座楼宇组成,每座楼皆高三层。其中西楼是樊楼的主要建筑,也是五楼中最大的一座,楼上设有宋徽宗御座,陈设富丽堂皇。中楼上有李师师琴房、书斋等,布置得淡雅幽静。今天的樊楼是1988年仿古重建。
州桥(2)——州桥是北宋时期东京城内横跨汴河、贯通皇城的一座石桥,遗址在今开封市中山路中段,大纸坊街东口至小纸坊街东口之间,明朝末年因水患桥被淤埋在现地平面以下6米处左右。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州桥,正名天汉桥,正对于大内御街。其桥与相国寺桥皆低平,不通舟船,唯西河平船可过。其柱皆青石为之,石梁石榫楯栏,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牙、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可见州桥是一座镌刻精美、构造坚固的石平桥,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桥下汴水奔流,桥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两岸店铺酒楼繁荣,笙歌连成一片。站在桥头南望朱雀门,北望皇宫宣德楼,中间是天街。《水浒传》里杨志卖刀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范成大的《州桥》写于宋孝宗乾道元年(1170)夏天,当时,汴京沦陷已40多年,诗人奉命出使金国,就一路所见所闻,写下了72首绝句,《州桥》是其中之一。诗人重踏故都,看到沦陷后的汴京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于是,便通过对汴京父老急切地盼望宋王朝早日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的描写,表达了广大沦陷区的人民强烈的爱国感情,对宋王朝偏安一隅、不思统一流露出强烈的不满情绪。原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州桥明月”为汴京“八景”之一。
御街(2)——宋都御街位于开封市中山路北段,是为再现宋代御街风貌,于1988年建成的一条仿宋商业街。据史记载:北宋东京御街北起皇宫宣德门,经州桥和朱雀门直达外城南薰门。长达十余里,宽二百步,是供皇帝御驾出入,显示尊严气派的主要街道。新建御街系在原御街遗址上修建。南起新街口,北至午朝门,全长400多米。虽不及古御街之长,但其规模和气势在国内尚属少见。御街南端竖立着一座高大的牌坊,前面各立一尊石雕大象,上骑武士,手持长枪,肃穆威严。两侧角楼对称而立,楼阁店铺经营开封特产,传统风味,古玩字画,各具特色。另一说:北宋时曾指定东京城里的四条大街为御街,它们以宫城为中心,分别经过里城的四面城门,通向外城的四面城门。上述御街应为南面。
酸枣门(2)——北宋的宫城分三重,即宫城、里城、外城。南面城门依次为朱雀门、景隆门、通天门。可通往酸枣县(今河南延津)。景隆门和通天门俗称新旧酸枣门。小说中林冲夫妻烧香的岳庙在酸枣门外,应为景隆门。
艮岳(2)——艮岳是中国宋代的著名宫苑。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兴工,宣和四年(1122)竣工,初名万岁山,后改名艮岳、寿岳,或连称寿山艮岳,亦号华阳宫。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后被拆毁。宋徽宗赵佶亲自写有《御制艮岳记》,艮为地处宫城东北隅之意。艮岳位于汴京(今河南开封)景龙门内以东,封丘门(安远门)内以西,东华门内以北,景龙江以南,周长约6里,面积约为750亩。艮岳突破秦汉以来宫苑“一池三山”的规范,把诗情画意移入园林,以典型、概括的山水创作为主题,在中国园林史上是一大转折。苑中叠石、掇山的技巧,以及对于山石的审美趣味都有提高。苑中奇花异石取自南方民间,运输花石的船队称为“花石纲”。(杨志)。
淮西临淮州(2)——淮西,古代泛指皖北豫东淮河以北地区。按临淮郡置于汉代,治所在江苏徐州;晋代治所在江苏盱眙(音xū-yí需移);南北朝治所在安徽灵璧;唐代治所在泗州(今安徽泗县);唐以后废。宋代没有临淮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部,曾置临淮县,唐、元时代,还曾经是泗州的治所。临淮州疑即临淮县地面。高俅曾投奔在此开赌场的柳世权。
延安府(2)——北宋的延安府属陕西永兴军路,管辖七县,州治在今延安市东南。&自古为西北重镇。老种经略相公驻军于此。
少华山(2)——在华阴县境内,即今陕西华阴,因在华山之北,故称华阴。少华山在华阴县东南。另:少华山位于陕西白水县境内。白水河自西北环流山下,这里山青水秀,风景幽雅,是一处灵境胜地。少华山属石灰岩山地,山上原始石洞颇多,当地群众沿山路依借山洞的天然形势,修庙琮,塑神像,凿石开路,设置栈道、铁索、椽板。攀援而上,如同按比例缩小的华山,因而取名少华山。
蒲城县(2)——&即今陕西蒲城县。
定远(2)——今安徽定远县。朱武、李忠的老家。
邺城(2)——邺城遗址在今邯郸市南40公里处临漳县的漳河岸畔,是一处重要的古都遗址,是殷邺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邺城初建于春秋时期,相传为齐桓公所筑。战国时,西门豹为邺令。曹魏时建北邺城,东西长7里,南北长5里,外城有7个门,内城有4个门。曹操还以城墙为基础,建筑了著名的三台,即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东魏建南邺城,这一时期,统治者特别崇尚佛教,不惜动用大批力量修建佛教石窟寺。北宋时为河北西路相州辖县,后并如临漳县,陈达是邺城人氏。
蒲州解良县(2)——蒲州在北宋时称河中府,属陕西永兴军路,辖七县,治所在今山西临猗县西南的临晋镇。明洪武二年(1369)改称蒲州。北宋无解良县,应为解梁城,关羽的故乡。即今山西临猗县西南的临晋镇。杨春的老家。
渭州(3)——古渭州(今甘肃平凉),旧唐书载:隋陇西郡。武德元年,置渭州。天宝元年,改为陇西郡。乾元元年,复为渭州。此处作者的地理概念错误,史进从华阴出发要到延安府,其实并不经过渭州。鲁达在此打死镇关西。
关西(3)——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今陕西、甘肃一带。鲁达、郝思文是关西人氏。
代州雁门县(3)——今山西代县。
五台山(4)——五台山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地区的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县、定襄县,周五百余里。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山分五峰,峰顶地形平坦,故称五台山。鲁达在此出家。
桃花山(5)——桃花山位于大同市灵丘县红石塄乡沙湖门一带。李忠、周通在此落草。
瓦罐寺(6)——离桃花山五六十里。鲁智深、史进在此合力杀死崔道成、丘小乙。
野猪林(8)——离东京约140里,是“东京去沧州路上第一个险峻去处”。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救得林冲性命。
沧州(8)——北宋时属河北东路,州治在今沧州市东南。林冲发配于此。
横海郡(11)--史无横海郡,唐代有一镇叫横海军,治所在沧州。《宋史.地理志》说沧州属横海军节度。从柴进庄上到林冲发配地只有不到半天的路程,可见横海郡即是横海军,也就是沧州。
济州(11)——北宋时属于京东西路,辖四县,州治在今山东巨野县。
梁山泊(11)—-梁山泊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梁山县境内,由梁山、青龙山、凤凰山、龟山四主峰和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黄山等七支脉组成,占地面积面积3.5平方公里。本名良山,汉文帝次子梁孝王刘武葬于此处,故该名梁山。
北京大名府(12)——庆历二年(1042)以河北大名府为北京,与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应天府并称北宋四京府,在今河北大名县。又因边防缘故,为北方重镇,故蔡京令女婿梁中书镇守于此。杨志发配于此。
郓城县(13)——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郓城县隶属山东省菏泽市,东临济宁市的梁山。北隔黄河与河南省范县、台前县相望。宋江、晁盖、吴用、朱仝、雷横接是郓城人氏。
东潞州(13)——现有北京大兴县大皮营乡东潞州村,但《水浒》所说应不是此处。北宋无东潞州,或是指潞州,潞州乃北周所设置,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改为隆德府,属河东路,州治在山西长治市。是刘唐的老家。
石碣村(14)——现广东东莞市有石碣镇石碣村。石碣镇是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焕的故乡,被国画大师关山月誉为“东江之珠”。《水浒》中的石碣村今天山东东平县东平湖附近。阮氏三雄居于此地。
黄泥冈(16)——在今山东郓城县黄堆集乡。晁盖七人在此劫了杨志押送的生辰纲。小说中杨志五月中从大名出发,六月初四到黄泥冈。大名到郓城直线距离约一百公里,不可能耗时近二十天。而且从大名到开封也不必从山东绕道。这是书中又一处地理错误。
濠州(16)——隋置,治钟离(今安徽风阳东)。明初为临濠府。朱元璋起义即崛起于此。
青州(17)——北宋时属京东东路,州治在今山东青州市。小说写杨志离开黄泥冈南行一日余即到青州二龙山,但青州在郓城以东且直线距离在二百公里以上。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到的。
孟州(17)——北宋属京西北路,州治在今河南孟州市。小说中称孙二娘开酒店的十字坡在孟县境内,但又说十字坡在山东东平,二者显然矛盾。孙二娘、张青、施恩是孟州人氏。
沙门岛(17)——在山东蓬莱县西北六十里的海中,岛上有龙女庙,故又叫庙岛。&&庙岛群岛,在很早以前叫沙门岛。宋朝初年,这里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登州府志》有这样的记载:“《宋太宗本纪》建安三年索内外军中不律者发配沙门”。
二龙山(17)——今有二龙山位于宾县西南5公里,距哈尔滨市仅50公里。小说中的二龙山在青州地界。山上有宝珠寺,杨志、武松、鲁智深聚义于此。但不知是否真有此山。
清河县(23)——即河北邢台地区的清河县,为河北东路恩州的州治。
阳谷县(23)——阳谷县地处山东省西部,聊城市南端,黄河之北,北宋时属京东西路东平府。小说写武松离开沧州柴进处到清河县,途中经过阳谷县。其实,阳谷县在清河县南面,从沧州南下清河不可能经过阳谷县。
景阳冈(23)——景阳冈位于阳谷县城东16公里张秋镇境内。
东平府(27)——北宋属京东西路,本为郓州,宣和元年(1119)改为东平府。辖阳谷等六县,治在须城(今山东东平县)。后成为元杂剧的中心。
快活林(29)——在孟州东门外四、五十里。
恩州(30)——北宋属河北东路,辖三县,&州治在清河县。
飞云浦(30)——距孟州十几里,武松在此杀死公人及蒋门神的徒弟。
蜈蚣岭(31)——距十字坡约五十里,武松在此杀死王道人。现有蜈蚣岭村在安徽,与水浒无关。
白虎山(32)——白虎山是海州八景“虎峰夕照”的处所,位于海州城南。遍山磊磊青石,形状像只白虎蹲伏在那里,因以为名。古人迷信,认为白虎是凶星,“白虎临城”很不吉利,多次想把山名改掉。明朝改作白辟山,清朝改作鳌头山,但终因山形确实太像白虎了,所以老百姓便一直称呼到如白虎山虽不甚高,但靠近州城,登临方便,所以游人甚众。从唐代至清代,历朝都有人在山上勒石留名,形成了一处有价值的小碑林,其中尤以宋代张叔夜题名碑更为后世所珍重,那是因为张叔夜和梁山泊英雄的覆灭有着直接的关系。石刻长2.2米,宽1.5米;正文10行,每行7字。文曰:“微酞阁待制知州事张叔夜(同行官员人名赂)宣和庚子重阳日同登……”   据正史记载,宣和三年(1120年)仅在张叔夜等人登高之后四个月,梁山泊英雄好汉便打到了海州。原来宋江等人在河北、京东一带举义旗,转战10郡,所向披靡,各地闻风丧胆,没有敢和他们正面交锋的。宣和二年十一月,义军同朝廷调来的曾孝蕴部队激战一场。接着在沂州(今山东临沂)和知州蒋园的军队又接上了火。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南下攻入沭阳县城,然后移兵至海边,传言他们可能要攻打海州城。看来宋江是准备以云台山为依托,与宋室作长期抗衡。不料由于轻敌,被张叔夜诱离海边,焚烧了船只,终于全军覆灭。许多俘虏惨遭杀害,在海州城外堆起了一座“好汉茔”。海州为区,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小说里的白虎山在孟州去二龙山途中,孔明、孔亮家在白虎山下。
清风山(32)——清风山,位于河南省义马市北8公里处,距青州约百里,燕顺、王英、郑天寿在此聚义。
莱州(32)——今山东省莱州市,北宋属京东东路。
两淮(32)——北宋熙宁五年(1072)原淮南路分为东西两路,合称两淮。地点相当今天安徽、江苏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地区。
清风镇(33)——在离青州不远的三岔口。
山后开州(34)——一说,北宋时习惯称太行山、都军山、燕山以北地区为山后。开州属夔州路,州治在四川开县。另一说,开州不是开县.乃是河南濮阳,
此开州原称唐州、澶州,金代改称开州属大名府。秦明的老家。
潭州(35)——北宋时属荆湖南路,辖十一县,治在湖南省长沙市。蒋敬是潭州人。
揭阳岭(36)——在今广东省揭阳石西北,是闽粤两省的交通要隘。小说中宋江刺配江州经过揭阳岭是浔阳江边的地名。李立是揭阳岭人。揭阳镇离揭阳岭半日的路程,穆弘、穆春是揭阳镇。
江州(36)——今江西省九江市,当时属江南东路。宋江杀死阎婆惜发配到此,提反诗,后李逵等大闹江州。重庆古代因江水(长江古称)流经,曾被称为江州,汉代在今重庆设巴郡,曾短暂更名为江州,后弃用该名称。
浔阳江(36)——今江西省九江市附近的长江河段称浔阳江。白居易的《琵琶行》即作于此。童威、童猛是浔阳江边人。宋江在江边酒楼题反诗。
沂州沂水县(38)——沂州属京东东路,辖五县,治在今山东临沂市。沂水县即今山东沂水县。李逵是沂水县百丈村人,朱贵也是沂水县人。
无为军(39)——据《辞海·军》条载:“军,宋地方行政区划名。有两种:一与府、州同级,隶属于路;一与县同级,隶书于府、州。”据何心先生《水浒研究》中解释:“北宋时,无为军属淮南西路,领无为、巢、庐江三县,故治在今安徽省无为县。”又据清人程穆蘅《水浒注略》中介绍:“无为军、无为州、巢县地,宋置无为军于此。”不管无为军故治是在巢县还是在无为县,反正这两个地方离江州都有数百里之遥,而且这个地方都不靠长江,离长江都有三十至五十公里不等的距离,火势就是冲天也无法映红长江江面,在江州更望不见无为军火起。军,一般设在军事要冲之地。
南京建康(41)--北宋时,宋州(今河南商丘市)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发迹之地,故宋州升为应天府,后改称南京。这里的南京建康显然不是宋州,而是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在北宋为江宁府,南宋建炎三年(1129)改为建康府。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开始称南京。石秀、马麟是建康人氏。
光州(41)——时属淮南西路,辖光山等四县,治在定城(今河南潢川县)。陶宗旺是光州人。
彰德府(44)——现为河南省安阳市。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复改魏郡为相州,领8县。宋初,相州隶属河北西路,并置彰德军节度。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彰德升为府,领5县。明、清亦称彰德府,领6县1州(磁州)。民初,沿清制。1932年10月,国民政府在省下设区,安阳为河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领11县,直到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为止。日,成立平原省,安阳为省辖市。日,撤销平原省,安阳市划为河南省,仍为省辖市。张清、杨林是此地人。
盖天军襄阳府(44)——宋代无盖天军,不解其典出何处。襄阳府即今湖北襄樊市。北宋时称襄府,属京西南路,宣和元年改称襄阳府。邓飞是襄阳府人氏。
京兆府(44)——属陕西永兴军路,辖十三县,治在今陕西西安,裴宣是此地人。
蓟州(44)——在天津市之北,燕山脚下,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期称无终于国,隋代为渔阳郡,唐代称蓟州,1913年改为蓟县。五代后晋的石敬瑭为了得到契丹的支持,割燕云十六州,蓟州也在其中。北宋宣和四年(1122)收复,宋朝设立燕山府路,但到宣和七年又被金占领。小说中两次写戴宗到蓟州找公孙胜,时间在徽宗政和(1111-1118)年间。此时蓟州在辽国的管辖下,不可能出现宋朝的官衙。
翠屏山(46)——翠屏山因形状似龟,又名龟山。翠屏山位于蓟县翠屏山乡八里铺庄东约1.3公里处,
即于桥水库一翠屏湖南岸。属燕山山脉,丘陵地貌,山势低缓,山色郁葱苍翠,连画如屏,故名。小说里的翠屏山是一个乱坟冈,为杨雄杀妻处。
高唐州(46)——高唐州为元朝所置,北宋时只有高唐县,属河北东路博州,今聊城市高唐县。时迁是高唐人氏。小说第52-54回,大破高唐州,杀死高廉。
祝家庄(46)——在郓州地界,距梁山泊不远。庄前有山,叫独龙山,山前有冈,叫独龙冈,祝家庄即在冈上。西面是扈家庄,东面是李家庄,三庄联防。祝家庄地形复杂。
中山府(47)——原为定州,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才升为中山府,属河北西路,治在安喜(今河北定州市)。杜兴是中山府人氏。
登州(49)——时属京东东路,辖蓬莱等四县,治在今山东蓬莱。解珍、解宝是邓州人氏。
茅州(49)——北宋无茅州,唐武德三年(620)曾在今江苏句容设置茅州,但七年即撤消。或说此茅州为古代茅国。茅国为西周的封国,在今山东巨野以南。(一说在河南武修)。乐和是茅州人氏。
琼州(49)——北宋时属广南西路,治在今海南琼州县。孙立、孙新是琼州人氏。
九宫县二仙山(50)——应为作者杜撰。九宫为道家名词,内容十分复杂。小说里的九宫县离蓟州四十五里,二仙山在县东五里。公孙胜和罗真人居于此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水浒传》地名考略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水浒传》地名考略
&&《水浒传》地名考略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还剩1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请选择考试清明上河图是什么画_百度知道
清明上河图是什么画
清明上河图是什么画?有几个版本?
我有更好的答案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清明上河图有四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作者张择端,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著名画家,宋徽宗时宫廷画家。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所以被称为《清明上河图》故宫藏本。  第二个版本是吴门四家”之一,明代著名画家仇英,根据“清明上河”这一题材,参照“宋本”的构图结构,以明代苏州城为背景,采用青绿重设色方式,重新创作了一幅全新画卷,风格与宋本迥异。“仇本”也是后世众仿作鼻祖,明人笔记载,当时各种以此为蓝本的仿作层出不穷,一时间成为达官豪门相互馈赠的高档礼物。被称为仇英仿本。  第三个版本是在乾隆元年(1736年)由清宫画院五位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合作画成,可以说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长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时代特殊风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娱乐活动,因此增加了许多丰富的情节,如戏剧、猴戏、特技、擂台等等,画的事物繁多,虽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却是研究明清之际社会风俗不可缺的材料。同时,由于西洋画风的影响,街道房舍,均以透视原理作画,并有西式建筑列置其中。此卷用色鲜丽明亮,用笔圆熟细致,界画桥梁、屋宇、人物皆细腻严谨,是院画中极精之作。这个版本现存于台湾。被称为乾隆年间仿本。  第四个版本是辽宁省公安厅政治部专职画家罗东平,有感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迹残缺,发奋补之,先事临摹得其笔意,复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当时地理位置、风俗民情加以想象,先后历五寒暑遂成全图。被称为罗东平补全本。
采纳率:90%
来自团队:
画的事物繁多,虽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却是研究明清之际社会风俗不可缺的材料,因此增加了许多丰富的情节,如戏剧、猴戏,宋徽宗时宫廷画家。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画中有1643人,牲畜208多匹,船只28艘,房屋楼宇30多栋。此卷用色鲜丽明亮,用笔圆熟细致。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树木170多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根据“清明上河”这一题材,参照“宋本”的构图结构,以明代苏州城为背景,采用青绿重设色方式,重新创作了一幅全新画卷,风格与宋本迥异。“仇本”也是后世众仿作鼻祖,明人笔记载,当时各种以此为蓝本的仿作层出不穷,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复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当时地理位置、风俗民情加以想象,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一时间成为达官豪门相互馈赠的高档礼物。被称为仇英仿本。  第三个版本是在乾隆元年(1736年)由清宫画院五位画家陈枚、孙祜,颇见功底。  有【四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作者张择端,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人物皆细腻严谨,北宋末著名画家、特技、擂台等等,所以被称为《清明上河图》故宫藏本。  第二个版本是吴门四家”之一,明代著名画家仇英、金昆、戴洪,画中主要分开两部份,可以说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长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时代特殊风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娱乐活动,一部份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均以透视原理作画,并有西式建筑列置其中,界画桥梁、屋宇,是院画中极精之作。这个版本现存于台湾。被称为乾隆年间仿本。  第四个版本是辽宁省公安厅政治部专职画家罗东平,车20辆,轿8顶,桥17座,发奋补之,先事临摹得其笔意  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程志道合作画成,有感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迹残缺。同时,由于西洋画风的影响,街道房舍,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北宋画家张择端
文物现状?wtp=tt" target="_blank">http://baike.baidu.com/view/7998.html,是汴京繁荣的见证。<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7998.html:书画
年代:北宋
作者: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面内容:清明上河图
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8226;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59人,动物209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5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5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据图后明人李东阳的题跋考据,《清明上河图》前面应还有一段绘远郊山水,并有宋徽宗瘦金体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印记,而今这些在画上都已不见。原因有两种,一种可能是因为此图流传年代太久,经无数人之手把玩欣赏,开头部分便坏掉了,于是后人装裱时便将其裁掉;一种可能是因宋徽宗题记及双龙小印值钱,后人将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画卖掉了。
还有许多专家猜想《清明上河图》后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为画不应该在刚进入开封城便戛然而止,而应画到金明池为止。但是更多的专家认为图取名为《清明上河图》,其含义就是清明节去河边(具体干什么暂不探讨),而图尾柳树边正是主仆一行人出行,完全可以看做是遐想的主人公,那么《清明上河图》名字的含义就完全可以诠释了。反到是有些专家认为画的开始部分来的唐突,好像人为的裁去开头部分,因为原画开头部分有宋徽宗的题字,被裁剪获利之说更有可信度。[编辑本段]【分段详解】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 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10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汴京郊野的春光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繁忙的汴河码头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热闹的市区街道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编辑本段]【艺术特色】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第一、内容丰富。《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在画中有仕、农、商、 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马,牛、骆驼等牲畜。 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清明上河图》中画有八百一十五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惟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业,饶有无穷回味。
第二、 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
第三、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十分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毛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编辑本段]【各方评价】
白寿彝任顾问的《中国通史(彩图本)》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全卷所绘人物五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余辆艘,房屋众多,道具无数,场面巨大,段落分明,结构严密,有条不紊。技法娴熟,用笔细致,线条遒劲,凝重老练。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同时,因为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录,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张择端”条内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编辑本段]【收藏始末】
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作为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今佚)。
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经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
明嘉靖三年(1524年),《清明上河图》转到长洲人陆完的手里(陆完字全卿,成化年间(1465年~1488年)中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名重一时)。明代李日华《味水轩日记》载:陆完死后,他的夫人将《清明上河图》缝入枕中,不离身半步,视如身家性命,连亲生儿子也不得一见。陆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言辞乖巧,非常会讨夫人欢心。王某擅长绘画,更喜欢名人书画,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图》。反复恳请后,夫人勉强同意,但不许他带笔砚,只许他在夫人阁楼上欣赏,而且不许传给别人知道。王某欣然从命,往来两三个月,看了十余次以后,竟临摹出一幅有几分像的画来。当时专横跋扈的大奸臣严嵩正四处搜寻《清明上河图》,都御史王忬得知后,便花800两纹银从王某手中购得赝品,献给严嵩。严嵩府上有一装裱匠汤臣,认出画是假货,便以此要挟王忬,令其出40两银子贿赂自己,但王忬对其不予理会。汤臣恼羞成怒,在严嵩设宴欢庆时,将图上旧色用水冲掉,严嵩在众人面前大为窘迫,以后便寻机将王忬害死,临摹此画的王某也因此受到牵连,被抓去饿死狱中。
实际上,陆完死后,其儿子急等钱用,便将《清明上河图》卖至昆山顾鼎臣家,后被严嵩父子强行索去。这之前严嵩确曾托王忬买过“名画”,王忬也确曾买苏州人王彪之摹本献给严嵩,后被识破。
隆庆时,严嵩父子被御史邹应龙弹劾,终于官场失势,严世蕃被斩,严府被抄,《清明上河图》再度收入皇宫。
《清明上河图》到清朝后先由陆费墀(安徽相乡人)收藏。陆费墀是乾隆时进士,他得图后也在上面钤印题跋。后被毕沅购得。毕沅(1730年~1797年),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进士。毕沅生平喜爱金石书画,家中收藏颇为丰富。他得《清明上河图》以后,与其弟毕泷(清代收藏鉴赏家)同赏,现今画上有二人印记。
毕沅在关中任职时,对地方上的文物尽心修缮保护,不料这些却成了他的“罪行”。毕沅死后不久,湖广人民反清,清廷认为毕沅任湖广总督期间,“教匪初起失察贻误,滥用军费”,不但将毕家世职夺去,而且将其全家百口全部杀掉,家产也被抄没入宫。
清廷将《清明上河图》收入宫以后,便将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阁内。嘉庆帝对其珍爱有加,命人将它收录在《石渠宝笈三编》一书内。此后,《清明上河图》一直在清宫珍藏,虽然经历了1860年英法联军以及1900年八国联军两度入侵北京,洗劫宫室,但居然逃过了劫难,均未受损。
1911年以后,《清明上河图》连同其他珍贵书画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仪以赏溥杰为名盗出宫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内的张园内。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伪满洲国,于是这幅名画又被带到长春,存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中。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日本侵略者的末日也到了。溥仪和他的日本主子一见大事不好,便乘飞机逃往大栗子沟,伪满皇宫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乱之中,有不少人便趁机进宫“抢洋捞”,伪皇宫的大批珍贵之物便在这场动乱中流散到了民间,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长春。解放军干部张克威通过当地干部收集到伪满皇宫流散出去的珍贵字画十余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1947年,张克威同志调到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作,临行前他将这十余幅卷轴交给了当时开辟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林枫同志。
《清明上河图》经林枫之手进了东北博物馆,后来又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存。
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干将之一李作鹏,曾利用权势将《清明上河图》强行从故宫博物院“借”出,据为己有。他还伙同邱会作、吴法宪等人一起,霸占了其他一大批珍贵文物。林彪倒台后,《清明上河图》才又重见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宫博物院中。[编辑本段]【重现天日】
《清明上河图》真迹现身
公元日这一天,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走下了皇帝宝座,它宣告了中国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的统治大梦,顷刻间土崩瓦解。根据“优待条例”,溥仪仍然住在皇宫紫禁城内。溥仪同中国任何一位封建皇帝不同,他少年时期接受英国老师庄士敦的教育,从小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因此他一直有出国留洋的梦想。为了离开皇宫后能有充足的经费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想到了皇宫中收藏的大量珍宝、字画。由此,历经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清明上河图》,四次被收进皇宫,又一次次神秘失踪,这一次又开始了它神秘而漫长的旅程。
离开了皇帝宝座的溥仪利用自己的皇权,从日开始,到日的73天时间里,以“赏赐”其弟爱新觉罗&#8226;溥杰的名义,将书画手卷1285件,册页68件移出皇宫。这些中国历代珍贵的书画精品,每一件都价值连城。其中,《清明上河图》就有四卷之多,包括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明代画家仇英仿画的《清明上河图》,以及明代其他画家以苏州为背景仿画的“苏州片”《清明上河图》等。尤其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稀世神品,是历朝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珍品。
日,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的日子,溥仪打扮成商人的模样,在日本人的监护下,来到天津法租界的张园,他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移出紫禁城的大量珍宝、字画,也秘密地转移至天津,《清明上河图》陪伴着溥仪在天津度过了七年多的时光。
日,溥仪在侵华日军的操纵下,带着他的家眷和大量珍宝、字画,从天津迁往长春,就任伪满洲国皇帝。《清明上河图》又陪伴着溥仪,在长春度过了长达13年4个月的岁月。长春伪皇宫的“辑熙楼”,见证了溥仪和他的家眷在长春度过的时光。“辑熙”的名字是溥仪自己起的,“辑熙”二字出自于《诗经&#8226;大雅&#8226;文王》:“穆穆文王,于辑熙敬止。”然而溥仪认为,“辑熙”的“熙”字,与康熙皇帝的“熙”字相同,溥仪非常崇拜康熙皇帝的才华和治国方略,因此,“辑熙”二字的含义不言而喻,溥仪是想秉承先祖康熙皇帝之志恢复满清大业。为此,人们不难揣测出溥仪如此喜爱《清明上河图》的原因;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清明上河图》的目的,无不是被《清明上河图》中这梦幻般的繁华祥瑞之气所迷醉。
1945年,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通知溥仪迁都通化,溥仪心中明白,所谓的迁都实际上是逃亡,溥仪请山田乙三宽限3天的时间打理行装。实际上,溥仪最放心不下的,是那些从北京故宫带出来的珍宝、字画。13年来,《清明上河图》和大量的珍宝、字画,一直封存在长春伪皇宫后面的书画楼里,只有溥仪和少数贴身随从知道书画楼里面封存的秘密。溥仪和贴身随从匆匆忙忙进入这座神秘的“小白楼”,他从大量的珍宝、字画当中精选了一些珍品逃往通化,剩下的珍宝、字画被一些侍卫哄抢。其中,四个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有哪一卷被溥仪带在身边?哪一卷流失于民间?人们不得而知…… 溥仪带着一部分珍宝、字画和家眷,匆匆逃往通化长白山脚下的小山村——大栗子沟。溥仪在大栗子沟仅仅住了3天,之后又匆匆忙忙赶往沈阳,准备从沈阳逃往日本。溥仪又从长春伪皇宫带来的珍宝、字画中再一次进行甄选,只选了少量的珍宝、字画,带着弟弟溥杰和两个妹夫、三个侄子、一个医生、一个随侍逃往沈阳,而将大部分家眷和一些珍宝、字画留在了大栗子沟,这些被遗弃在大栗子沟的珍宝、字画,有的被瓜分,有的被烧毁,最后被解放军收缴。
日,溥仪在沈阳机场乘飞机准备逃往日本,飞机起飞后被苏联红军迫降,溥仪和他的随从人员,以及随身携带的珍宝、字画被苏联红军截获,溥仪被苏联红军遣往苏联赤塔,后转至伯力,五年之后,溥仪被遣送回国,四个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下落不明。
1950年冬天,东北局文化部开始着手整理解放战争后留下的文化遗产,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先生负责对从各方收缴来的大量字画进行整理鉴定,有些书画作品保持完好;有些书画作品已经破损。当杨仁恺先生打开一卷残破的画卷时,顿时惊呆了,这幅长卷画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画中描绘人物、街景的方法,体现着独特古老的绘画法式,杨仁恺先生随后对这幅画卷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细致的考证,这幅长卷气势恢弘,笔法细腻,人物、景物栩栩如生,这幅画上虽然没有作者的签名和画的题目,然而历代名人的题跋丰富、详实,历代的收藏印章纷繁复杂,仅末代皇帝溥仪的印章就有三枚之多。尤其是画卷之后金代张著的题跋中明确地记载:“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难道这就是被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稀世神品——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吗?
杨仁恺先生将这幅画卷的照片,发表于东北博物馆编印的《国宝沉浮录》中,立即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关注,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先生,将这幅画卷调往北京,经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鉴定,确认这幅绘画长卷就是千百年来名闻遐迩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遗失多年的稀世国宝终于再一次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现在有故宫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馆保存。前者直线小部分,而后者由蒋介石从大陆带回来的真品大部分。
绘画史上名为《清明上河图》的画幅很多,但真本毕竟只有一幅。经过众多学者、专家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大家意见基本一致,都认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画作,均为后来的摹本或伪托张择端的臆造本。
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的画卷本幅上,并无画家本人的款印,确认其作者为张择端,是根据画幅后面跋文中金代张著的一段题记。张著的题记也仅寥寥数语:“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不过,张择端的姓名并未见于北宋后期成书的《宣和画谱》,有人推测说,可能他进入画院时间较晚,编著者还来不及将其收编书中。[编辑本段]【未解之谜】
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誉满中外的艺术珍品。它和唐人韩滉创作的《五牛图》一样,被称为画苑“国宝”。其最早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他用瘦金体书写的“清明上河图”真迹和双龙小印(宋代皇帝的闲章,用于鉴赏或收藏艺术品时铃记),可证画成后最初收藏在皇宫,公元1126年汴京陷落后,宫中所有名贵文物包括这幅名画,统统被金人掠去,金人初不识此画的价值。又过了59年,即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金人张著最早在《清明上河图》上撰跋文转引《向氏评论图画记》说,证实宋人张择端有《清明上河图》及《西湖争标图》,这样《清明上河图》的名称始定下来。
历史上对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年代,以及“上河”一记号曾有过一些争论,对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从金代以来,似无异议。明代的《味水轩日记》中记载,这幅画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体题签、双龙小印,并且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这样一来,这画卷描绘的是春天景色就更不用怀疑了,近代及当代美术史家郑振铎、徐邦达、张安治等均主“春景”之说。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对春景之说首先怀疑者是开封市教师孔宪易先生。他在1981年《美术》杂志第二期上发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列举了八项理由,认定《清明上河图》上所绘是秋景。
一、画卷右首有驮负10篓木炭的驴子。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始“进暖炉炭,帏前皆置酒作暖会”,若说清明节前后进暖炉炭,违背宋人生活习俗。孟元老和张择端生活在同一时代,《东京梦华录》是研究北宋汴梁风土民俗的重要资料,所述史事当是可信的。
二、画面有一农家短篱内长满了像茄子一类的作物,更为有趣的是几名孩童赤身嬉戏追逐,这些都不可是清明时节的事物。
三、画面上的人物拿扇者有十多人,有扇风状,有遮阳状,常识告诉人们伏天用扇,初春用扇者极少见。
四、草帽、竹笠在画面上多处出现。“草帽、竹笠是御暑、御雨的东西,图中既不下雨,这肯定是御阳用的,根据当时汴梁的气候,清明节似无此必要,这是值得我们怀疑的。”
五、画面上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而《东京梦华录》云:“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醉仙锦,市人争饮(见该书“中秋”条)。”宋代新谷下来要酿醪酒喜庆丰收,不然无新酒可言。
六、画面上有一处招牌上写着“口暑饮子”这样的小茶水摊。“如果‘口暑饮子’中的‘暑’字不错的话,这足以说明它的季节。”
七、河岸及桥上有好几处小贩的货桌上都摆着切开的西瓜。宋时古都汴梁的早春乍暖还寒,不可能有西瓜一类鲜果。
八、画面乘轿、骑马者带着仆从的行列,土坟后面向城市一段。细细分析,这些人虽然有上坟扫墓的可能,倒不如说它是秋猎而归更恰当些,因为,上坟四季皆有可能,就插花而言,春秋二季都能解释得通。今从画面种种现象来看,说是秋季倒符合实际些。
继孔宪易《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邹身城先生在中国宋史研究会上提出论文《宋代形象史料<清明上河图>的社会意义》,认为“清明”既非节令,亦非地名。这里“清明”一词,本是画家张择端进献此画时所作的颂辞。故有人认为,这里的“清明”要从广义上去理解。《后汉书》有例证,是出云:“固幸得生‘清明之世’……”从语气看这个“清明”系指政治开明。画中题款“清明”语,本是张择端进献此画,请帝王们赏识所作的颂辞。金人在画面上留下的跋文说:“当日翰林呈画本,承产风物正堪传。”点明此画主题在于表现承平风物。考张择端行年,他于徽宗朝在翰林书画院供职,此画的第一位收藏人便是宋徽宗,证画家意在称颂盛世,讨最高统治者欢心。知道了这个背景,显然“清明”一词不是指节令。
关于《清明上河图》还有真伪之说,明、清时代就有一些传闻,清代长为人徐树丕《识小录》所记:说画中有四个人在掷骰子,其中两颗骰子是六点,还有一颗在旋转,这个掷骰子者张着嘴叫“六”状,希望再出一个六点。《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是汴梁景物,有一叫汤勤的裱褙匠认为:汴(开封)人呼“六”字用撮口音,画中人却张着嘴叫“六”,可见这是闽(福建)音,他怀疑此画是伪作,颜公庆的《消夏闲记》也有类似的记载。是书说这个汤勤还研究了画中麻雀的那双上脚爪,它踏在两片瓦角上,这怕是临摹者的败笔。汤勤斯人,名不见经传,他所说是否真有道理?看来还需进一步研究。[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59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北宋以前,我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的市井风俗画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份,一部份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画中有1643人,牲畜208多匹,船只28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辆,轿8顶,桥17座,树木170多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
好像是什么木什么画有四个版本
其他8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清明上河图的相关知识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浒传考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