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能否给我一份我与僧侣的的

中国西藏网微博
中国西藏网微信
宗教健康和谐 僧人安心学修
  拉萨三大寺在整个藏传佛教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在西藏及四省藏区名声赫赫、举足轻重。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寺庙、拉康,分布在西藏各个地方。这些掩映在群山峻岭中的寺院既是僧人潜心修行的净地,也是藏族群众宗教感情的皈依处。漫长的岁月变迁,变化的是越来越欣欣向荣的气象,是越来越整洁和便利的寺庙设施建设,是越来越健康和谐的宗教生活,不变的是寺院沿袭几百年的修学传统,是化外一方的安详宁静,以及慈悲济世的利众精神。
  和谐寺庙有朝气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经师洛桑提觉和强巴赤来都来自色拉寺,从十几岁出家到如今五十多岁,两位经师亲身见证了色拉寺几十年的变化。色拉寺年龄最大的老僧人已有86岁了,和寺庙其他60岁以上的僧人都住在寺院养老院里,得到特殊的照顾。寺院500多位僧人除了有医疗保险,每年还安排免费体检一次。“比我们那个时候条件不知好了多少!”洛桑提觉感叹道。
强巴赤来。许娜 摄
  强巴赤来与记者分享,藏历春节前夕,色拉寺举行了朝拜金刚杵法会,前来朝拜的信众多达9万余人。“这么多人,比我们原先预想的还多一倍,但是从头到尾法会秩序井然有序,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这说明了寺院的和谐,宗教的和顺以及信众的支持。”
  两位经师一致认为,年轻一辈的僧人较过去一辈相比,性格更加开朗,乐于学习更多科技和文化知识,尤其是热爱运动。“色拉寺有自己的足球队,水平比较高,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强巴赤来老师透露。绛红色的身影在绿茵茵的足球场上穿梭,是古老与现代的碰撞,是安宁与动感的结合,更是一个古老的寺院焕发蓬勃朝气的象征。“在全国支援西藏的大环境下,年轻僧人的学修条件非常好,他们也努力,也好学,在佛学造诣不断提高、严守法纪和戒律的同时,又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也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洛桑提觉说。
色拉寺寺庙书屋。楚翘 摄
  谈到寺院建设,强巴赤来说:“我很欣慰,色拉寺措钦大殿的壁画全部得到修复,寺院转经道也修得特别好,方便了僧人和信众转经。寺院里种上了很多树和草,美化了环境。”作为思想较为传统的那一辈僧人,洛桑提觉说现在自己回寺院,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总是呆在僧舍里,“我也经常出来转转经,去寺院广场坐坐,现在环境真的很好,到处都很干净,都是绿色,僧人们也会主动爱护、保护寺院环境。”
  虚怀求学般若海
洛桑次成。楚翘 摄
  &“我14岁出家,当时寺庙已经通水电了。”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第十四届高级学衔班学员洛桑次成说。今年33岁的洛桑次成来自拉萨三大寺之一的甘丹寺,少年入寺的情形记忆犹新。“小时候我从老家昌都来到甘丹寺走了6天,现在1天就能到。和那时比,现在甘丹寺更加壮观了,过去老的东西保留了下来,一些僧舍和佛殿也重新整修。”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甘丹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祖寺,甘丹寺的保护维修,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入巨款的西藏文物保护维修重点工程之一。
甘丹寺夜景。旦增尼玛曲珠 摄
  以讲究修学次第和严守戒律为特点的格鲁派,在西藏有着广泛而深远的信仰基础,甘丹寺作为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亲自建造的寺院,一直保持着寺庙严格管理、严谨治学、致力培养僧才的宗风。甘丹寺现有僧人300位左右,设两个扎仓、23个康村,显密兼修。甘丹寺佛学院现有学僧150人左右,除了学习五部大论等经典外,还要学习藏文、汉文的文法知识及写作应用,以及藏族历史、天文历算等方面的内容。“寺庙藏经阁是我经常去的地方,里面都是经书之类的典籍。另外还有一个寺庙书屋,里面有报纸、各类刊物,包括《中国西藏》藏文版。”洛桑次成介绍。到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学习期间,他发现了杂志英文版2017年3期封面竟然采用了“甘丹寺夜景”,“非常喜欢呀,拍的特别好,我收藏了一本,毕业想带回寺庙作个纪念。”洛桑次成说。
  到甘丹寺当僧人,其难度好比内地高考学子考入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甘丹寺学修结构的缜密严谨、显学基础的扎实让每一位从这里走出的僧人都备受其他格鲁派寺庙和信众的敬仰。洛桑次成到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后依然保持着低调和刻苦,“作为一个僧人,能够清清净净地学习和修行,内心是非常幸福的。对甘丹寺的僧人来说,学习是每天的事,也是一辈子的事。”洛桑次成说。
  如如不动是初心
土多申格。许娜 摄
  1983年,12岁的土多申格在萨迦寺出家了,当时一起出家的还有七个人——总共“八个申格”,八个人的法名后面两个字都是“申格”,意为:狮子,寺院对他们寄予厚望,希望他们潜心学修,继承寺院传统,将来为寺院振兴做出贡献。几十年过去了,被誉为“第二敦煌”的艺术宝库萨迦寺保存完好,无数艺术珍品瑰丽夺目,土多申格也成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副院长、萨迦寺堪布。
萨迦南寺。杨月云 摄
  “萨迦寺每一尊佛像都有编号,材质、重量、年代等标注清楚,登记入册,文物这一块整理的很详细。” 萨迦寺文物颇丰,有大量经卷和稀世之宝如梵文贝叶经,有技艺精湛的元明清瓷器,有精美的壁画和唐卡,有元朝皇帝御赐的各种器物及明清两代敕封的印章、封诰,有上千尊各种金、银、铜、铁、石、木、陶等造像、灵塔……文物藏品数量之巨,在西藏寺院中名列榜首。“国家三次组织清点登记寺院文物,使这些文物都有了明确的身份,这是对整个寺院文物和文化的保护。”土多申格说。
  “我出家的时候,没有佛学院没网络没电视,连经书也没有,很多人共用一本经书,学习时靠自己手抄。现在条件不一样,建有男众佛学院、女众佛学院,密宗学院也在建,僧人的学修条件非常好。”土多申格说。他强调,作为一名出家人,不管时代怎么改变,寺院怎么变化,出家人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学习和修心。现在学习平台多了,学知识更方便,但要学好佛法,一样要付出时间和精力。修心方面,出家人必须淡泊名利,专注于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和智慧,这是根本。“保持一颗清净的心,不管身处任何环境,守住这颗心就是修行。”土多申格说。
  在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各个教派的学员互相团结、互相学习、互相了解,促进了学习,增长了才干,收获了友谊。“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藏传佛教各教派间互相尊重和团结,这对促进整个宗教和谐都有帮助。”土多申格说。
  僧人中的“文系”青年
日喀则皓寺。次仁顿珠提供
  来自日喀则皓寺,今年28岁的宁玛派僧人次仁顿珠是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第十六届高级学衔班新学员。不会讲汉语、“第一次来北京”的他以前甚至从来没有来过内地,“但是了解一些,寺庙里有网络,有电视,我们用手机上网看新闻、交流。”说着,次仁顿珠向记者展示他的微信朋友圈,里面都是皓寺的僧人和其他寺庙的僧人朋友。“我们寺庙有完善的学经制度,其他宁玛派寺庙的僧人也会到皓寺来学习。除了佛学外,还要学汉文、英文、藏文文法、藏文书法,每两周学习一次法律法规。”
  次仁顿珠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皓寺每年最重要的两个佛事活动:藏历一月的长寿佛法会和藏历五月的羌姆法会。“这个传统几百年没有改变,宗教仪轨一直传承下来。法会当天周边三个乡的群众都会参加,场面非常热闹。”次仁顿珠坦言:“寺庙接受当地百姓的供养,僧人既要自己好好修行,也要力所能及的满足信众所需。”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皓寺中现有僧人50位左右,有不少年轻僧人,和那些年纪较长的僧人所不同的是,年轻一代的僧人更擅于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学习和交流。他们会熟练使用电脑和输入法,会用手机上网,借助网络平台发布法会佛事信息,解答信众问题……而且也不少僧人爱好写作,并通过网络向一些知名藏文媒体投稿,他们的稿子被录用后通过纸媒和网络发布出来;有些僧人把近些年的学佛心得、日常随笔、文学创作等汇集成册,内部印刷赠阅他人。记者不禁感叹:原来僧人中也有热爱写作、妙笔生花的“文系”青年!次仁顿珠强调着:“他们文章写得很好,我们都拿来看,现在我在北京学习,在手机上也能看到他们写的文章。”
  钟情汉语愿学成
尊西旦增。楚翘 摄
  来自那曲冲仓寺的尊西旦增是苯教僧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第十六届高级学衔班学员,33岁的他去年9月第一次进内地、到北京。说起最让自己头疼的事,那就是周末偶尔和同学一起出校门时——一句汉语都不会,寸步难行!针对像尊西旦增这样的普遍情况,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专门为学僧们设置了汉语课程, “我在基础班学拼音,学拼读,”尊西旦增不好意思地笑笑。
  回忆起冲仓寺以前的情景,尊西旦增告诉记者,那时候寺庙没有通水电,用水要到很远的地方运过来,寺庙里佛殿和僧舍没有电,白天也是黑乎乎的,“在国家的帮助下,寺庙2004年通了电,2010年通了水,这下方便了很多。”寺庙里的僧舍都重新修整过,寺庙周边的围墙正在修,僧人们感觉到条件一年比一年好。
  谈到冲仓寺僧人日常的学修生活,尊西旦增告诉记者,他们除了学习苯教的经典,还要学习藏文文法、历算、羌姆、藏医药等知识。寺庙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平时不会参与到寺庙宗教生活中,但当国家有重要会议时会组织寺庙僧人收看。“了解国家大事是一种学习,不仅了解,在实际行动中也要拥护和体现。”尊西旦增说。
  “我喜欢学汉语,有信心一定能学好!现在感觉到汉语非常重要,不仅是出门交流这一件事。学好汉语后可以学习更多知识,对内地有更多了解,将来也能帮助到更多人。” 尊西旦增说,出家的目的最终是要帮助众生。
(责编: 李元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为了继承和发扬藏传佛教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追寻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增强全体师生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藏传佛教的修行体系中,不论转世活佛,还是普通僧人,学修都是一生的功课,没有任何一个头啣的光芒能胜过学识与修为带来的威望。即便在开藏传佛教现代学院式教育先河的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这一传统也没有改变。銆愭秷鐏?牬鎴掑儳渚c}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和僧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