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李白仕途杜甫更成功,诗词,仕途均获成功的诗人是谁

当前位置: >>
李白与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比较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 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 积极进 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李白天才放逸,诗 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诗歌兼备众体,是人能的极致。李白的诗对于 后代爱好豪放诗风、 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 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 两人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两人的诗,是各有长处的。 但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 有着很大的不同及价值取向。 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李白 和杜甫: 一、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 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二、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 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三、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 的律诗写得最好。 关于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之间的比较,在历史上,已经多如牛毛。百家意见各有特色,而且 有其独到之处。对于李白与杜甫,我也有一点见解,在这里就作一个简单的探讨。李白少年 好学,喜欢文学。“一生好人名山游”,青年时即离家漫游祖国的大江南北。后被唐玄宗召为 文学侍从,但当时政治日渐腐败,不满两年,便因得罪权贵,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这 一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名篇迭出。安史之乱后,李白遭遇不幸,最后在贫困和漂 泊中病逝。他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传奇色彩,如李白的豪饮、剑术和球技,可谓德才兼 备、 文武两长。 李白, 身为一唐代的诗界巨人, 被后世推崇为诗仙, 已经可见他的才华横溢。 所写的诗篇也充分的表达了他的豪迈性格。 杜甫的诗风格迥异, 杜甫的创作没有李白那么奔放, 相反杜甫的诗很大的程度上是按照前人 的经验,严格遵照各种格式来表达自己。很少有象李白那样一挥而就的神来之笔。杜甫对于 作诗是一种严谨的态度, 这也是因为他终生潦倒, 颠沛流离。 经常为生计而奔波于权贵府邸, 靠着自己做的诗词歌赋来换取一些钱财, 我理解为只有结构严谨才能博取赏识的缘故。 杜甫 的处境是非常可悲的,空有一身抱负却报国无门。 杜甫的抱负可以从他前期作品可以看出。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的才华可以说不下于李白,甚至比李白更为卓越,但是杜甫的评价为什么没有李白高, 大概也是因为他过于严谨的态度而丧失了奔放的风格。 如果杜甫一开始就象李白那样冠盖满 京华的话,那么杜甫的风格也许会完全不同。因为杜甫年少就与李白相逢,从杜甫的诗作中 可以看出他对李白的推崇。从唐诗的发展看,杜甫是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杜诗是唐诗发展 的一个转折。中唐以后,白居易、元稹继承了杜甫缘事而发、写生民疾苦的一面,且受到杜 甫五言排律夹叙夹议的影响;韩愈、孟郊、李贺则受到杜甫的奇崛、散文化和炼字的影响; 李商隐的七律得力于杜甫七律的组织严密而跳跃性极大的技法。宋以后,杜甫的地位更高, 他在诗史上的影响,历千年而不衰。当然杜甫因为需要养家糊口,不得不屈从一些权贵,写 一些违心之作, 这个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诗人同样在与权贵交往中愤恨这些不知黎民疾苦的 蛀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佳句。这里就肯定有人会提出既然杜甫那么高尚 不应该屈从权贵,说他有媚态,自然有人会断章取义拿来批判。 说到这里不由再提一下李白,说李白的诗是充满激情,充满艺术性,充满观赏性,那么杜甫 的诗是忧国忧民,充满爱国的思想。杜甫的诗除却以上因素真正打动人的是他的精神,忧国 忧民的精神。身处贫境,仰人鼻息却时刻抒发着自己的爱国情怀。李白与杜甫诗歌比较异同唐朝是文化繁荣的朝代,在诗坛上,涌出了许多名家,大师辈出。“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 更是其中两颗璀璨的巨星。 李白与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 。从诗歌史 的地位上来说, 两者都是继往开来、 沾溉百世的人物, 李白是把中国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 驱”,杜甫则把诗歌创作提到了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因此两人的文学成就可以说是“平 分秋色”。 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 ――以李白的《将进酒》和杜甫的《登高》为例 从诗歌思想的角度,他们同样关心百姓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反对侵略战争,诗歌思想上有 着一致性。如李白的《古风》、杜甫的《兵车行》都对当时黑暗和腐败的政治予以否定,表 达了强烈的爱国忧民之情。 李杜诗歌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两者的生活的时期的不同、生活的经历的各异,李杜诗 歌在艺术特色上又有着明显的差异。下面就以李白的《将进酒》与杜甫的《登高》为例,试 比较两者诗歌艺术特色的差异: 一、诗歌风格的不同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 李白和杜甫在诗歌创作中都形成了特有的风格。 李白的诗歌主导风格是飘逸俊美, 而杜甫诗 歌的主导风格则是沉郁顿挫,这在他们的许多代表作中都有体现。如李白的《将进酒》:“君 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把黄河在天地之间浩荡奔流的气势与声势充分表 现出来,意境开阔,具有非凡的气势和浪漫主义情怀。而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 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了一幅惨淡的秋景画面,高天之狂飙,深谷之哀猿,惊心动魄, 使全诗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之中,同时也反映诗人凄凉之感。 二、诗歌思想上的不同 李白与杜甫都有满腔抱负,想为国家尽一份力 ,但是他们在仕途中都又不得志,这种壮志 难酬的悲愤与感伤在他们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但两者又有不同: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 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忧国伤时的思想。 如在《将进酒》里,李白将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醉意使李 白纵情狂欢, 高歌“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 表达一种独立自由的人格,一种鄙弃世俗的非凡的自信。虽壮志难酬,但李白却没有一般读 书人或士大夫的顾影自怜、怀才不遇的情结,认为“人生苦短,须及时行乐”,有着乐观向上 的人生态度。 而在《登高》里,诗人杜甫塑造了一位壮志难酬、长年飘泊、老病孤独的抒 情主人公形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 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饱含了诗人排遣不尽的羁旅愁与孤独 恨,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 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也表现了诗人浓厚的忧国伤时之情。 三、意象、意境组合与营造的不同 李白所创造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飞翔的大鹏、 奔腾咆哮的黄河与长江、 高出 天外的山峰、飞流直下的瀑布,这些“都具有超凡的气概,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 求自由的热情,可以见出他飘逸不群的风格”。如在《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水从天而降,写出了一泻千里,不可抵挡之势。 而杜甫伤时忧国的情怀借着客观物象表现出来,形成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马评价盛唐诗歌我认为,就盛唐并世而立的诗歌三大家而论,李白是以道为主,承接谢灵运融会玄言佛理, 上蹑老庄屈骚, 自出机抒, 开创百代雄风, 所以被誉为 「诗仙」 ; 王维深研佛理, 冲淡平和, 所以被看作「诗佛」;杜甫则忧患苍生,致君尧舜,所以被崇以「诗圣」。他们的诗才也是 盛唐之「盛」的一个方面,他们的命运又与唐之盛衰相始终。唐代鼎盛时期以及唐朝由盛转 衰时期,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无论是浪漫主义诗歌,还是现实主义诗歌;无论是 边塞诗,还是山水诗;无论是作家作品的数量,还是其质量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拥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高适等高水平诗人的作 家群。虽然当时正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一些社会问题还是有所暴露,诗人们照样有 些郁郁不得志,于是转而寄情山水。不过,由于诗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其生活经历的不 同,其山水诗也不尽然相同。杜甫的诗歌成就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 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 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 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 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 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 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 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 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 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 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 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 杜甫把律诗写得 纵横恣肆, 极尽变化之能事, 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 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 如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这样一首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 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 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8]全诗在声律句式上,又极精密、考究。八句皆对,首 联句中也对。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 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 意,使人忘其为律诗。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 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上四句用流水对,把春雨神 韵一气写下,无声无息不期然而来,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气。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 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 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 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 他是新乐府诗 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 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 亦诗亦史, 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社会矛盾重重的 宋代更是学习杜甫最兴盛的时代, 出现了以杜甫为宗的江西诗派。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等人也 有明显的学杜倾向,也像杜甫一样用律诗反映当时的抗清斗争,慷慨激昂。对杜甫的评价如果把唐诗比作一支交响乐队, 那些充满才华的诗人们每个人都奏出了属于自己的乐章, 陈子昂的悲慨,王昌龄的雄浑,王维的秀丽,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刘禹锡的清俊,柳 宗元的简淡,韩愈的险怪,李贺的冷艳,白居易的轻俗,李商隐的雅艳......而无疑,李白是 这场交响乐演奏中飞扬最高、飘扬最远的一支。杜甫呢?所幸有了杜甫,他为这支队伍压住 了阵脚。 遥想这些伟人时,常在心里把他们的形象画个大概.李白,最适于骑着白鹿行进于奇峰 峻山之巅,引颈高歌,飘飘欲仙;岑参最适于塞外锦帐下伴着雪花击鼓,清角吹寒 ;李商隐 却常隐匿在歌舞楼台之中,描述爱情,体述缠绵??可是,对于杜甫,那点点滴滴的认识怎么 也统一不到一起,难以理清.有时,觉得他应该是萧瑟古道缓缓骑驴的老者,有时,觉得他应该是 咸阳桥头伤感离别困苦的志士 ;有时,还会觉得他是泰山顶上雄视四野 ,豪气冲云天的阳刚男 儿??也许吧,博大的胸怀使得杜甫汪洋涵浑 ,无所不包,雄健的笔风正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真 实的杜甫.忧黎元,希社稷,生平种种抱负,终因朝廷的黑暗而无法实现,但这也打击不倒杜甫那 颗火热的心.对祖国之爱,对人民之情,无不流露于笔墨中,无不体现于行动中,诗人那崇高的品 格宛如青柏之伟岸,翠竹之劲拔,流泉之清白无暇,深刻地影响着他身后的文人骚客。 小时候读杜甫,总觉得这个诗人满脑子的苦难伤感忧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的哭啼,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孤独......远没有李白“开怀大笑出门去,我 辈岂是蓬蒿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年长一点再读杜甫,才知道杜甫同 样有过凌云壮志万丈豪情,即便在二十五岁落进士第后,依然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小”的神驰太虚目骋八极的激昂情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更多的是对自己诗歌的 自信。如今 每读杜甫,总能让我渐渐冰冷的心又渐渐感觉到丝丝温情,那温情不但是由己 及人的关注热爱,那温情更丝丝撩拨着人的心灵,让人渴望崇高渴望博大渴望热情,并因这 种渴望而温暖了自己。一个人活着有很多种选择,高尚或卑劣,清雅或粗俗,博大或狭隘, 深刻或肤浅,骄傲或萎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而选择之后 心灵的感受也只有自己能够体验。 是什么让杜甫诗中少了飘逸激荡之气,而多了沉郁顿挫 之意? 杜甫一生贫困潦倒,体弱多病,在仕途也是接连失意,但他不以为意,真正使他忧心的 是天下苍生。杜甫《兵车行》 这是一首具有标志意义的诗歌,它既代表着杜甫沉郁诗风的 成熟,也代表着杜甫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哭的诗歌内容的开始,它就像宣言书,从此,杜甫 开始了他表达人民思想、情感、要求、愿望的诗歌创作。国家不幸诗家幸,宋人方回说:“唐 中叶衰, 却只成就得老杜一部诗也。 ”在这国家不幸的时候, 有人放歌山水, 有人隐姓埋名, 有人自顾自命, 更有人趁火打劫浑水摸鱼, 杜甫却用他那羸弱瘦削的肩膀扛起了人民的苦难 国家的不幸,虽然他那肩膀太瘦弱了。他没有力量,却用尽了自己全部的勇气。有人说杜甫 的诗中泪水太多,而我想,如果杜甫的泪水仅仅是为了自己的不幸而流,那他也不过是一个 多愁善感的诗人而已,可他不是,或者说他多愁善感,却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他把自己的忧 愁和人民的痛苦、国家的前途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他从自己的苦难中想到了百姓的苦难、国 家的安危。这个时候,杜甫的忧愁就不再是单纯的小夜曲,而是层次丰富、情感深厚的交响 乐。“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这种推己及人的高贵情操在杜甫诗中俯拾皆是。 两年后杜甫写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自长安回家,杜甫一路看到的是“朱门酒肉 臭,路有冻死骨”,回到家听到的是妻子的哭声,原来他们的儿子就在杜甫将要走进家们的 时候饿死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两句最最普通的对比,成了中国诗歌文化史上 最有震撼力量的诗章。这诗句并不华丽,对君国社稷的忧心忡忡,对黎民百姓的深刻关怀, 让这十个汉字光耀千秋,也让我们看到了杜甫那一颗善良博大焦虑的心。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对国家的关注终生没有放弃,他对人民的热情终生没有冷漠。 如果说他很多诗歌中表现了推己及人的伟大, 那么他那些舍己为人的诗歌则表现了他的纯粹, 更能震撼人,激励人。在杜甫已经艰辛到“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的时候,他想 到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 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一种升华,这种升华足以让每一个渴望高尚的人为之 歌泣肃然起敬, 在这种至高至洁的人格面前, 每一个人都会为自己尚存的一点私心杂念而羞 愧。 而人,毕竟是复杂的人、现实的人、社会的人,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人都达到至高至 洁的境界。我只是想,读杜甫的诗,能够唤醒我们心中那一点点的善念,并为我们这点善念 做点什么,这也够了。 杜甫也在诗歌之外显得愈加巍峨高大,辉耀照天。 他用诗歌作为记 录,记述了他“穷年忧黎元”“济时肯杀身”的一生。杜甫的伟大,在于他的崇高人格;杜甫的 功德,在于他的雄浑诗作,正因为这两点,才决定了他在中国人心目中崇高的地位。李白的评价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题记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么一个人,他一生都想当官,却仕途不顺,他整日与酒为伴,然 而“借酒消愁愁更愁”;他与月亮为伍,然而月亮只能勾起他对家乡的思念。他一心要做一番 大事业,在挤入政坛之后,处处受排挤。他又毫不在意,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斤散尽 还复来”,之后潇洒的来,又潇洒的去,他的诗又以意境雄浑而著称。他就是被后人称作“诗 仙”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在唐朝,诗歌到达了顶峰;那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全世界都知道有一个大唐;经济 的繁荣,政治的昌盛,人才开始出现,而诗歌便成了那个时期的标志。 如果以时代划分,可以分为初唐、中唐、盛唐、晚唐;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杰出人物, 初唐四杰光照一时,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骆宾王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 中唐沈诠期、 宋之问崛起, 沈宋并列, 诗歌开始转型; 盛唐则是那个时期的黄金岁月, 李白、 杜甫、孟浩然、岑参、王维,一连串光辉灿烂的名字,把谁放到后代的时期,他都将成为标 志人物,而这些人物却全都汇聚于盛唐,但也可以说明那个时代诗歌的昌盛;晚唐李商隐、 杜牧、大历十才子都存在于那个年代,李商隐的“无题”、杜牧的咏史诗光照千年,可以毫不 夸张的说,唐朝,那是一个诗歌的黄金时代、那也是诗歌的顶峰。 李白就是绽放在大唐这个大花园中的牡丹, 使后人远远仰望, 而又远远怀想。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亮,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在那个诗歌的顶峰,他是高山中的高山,他是唐朝诗歌的第一人。他是浪漫的,也是飘 逸的,“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他是孤独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 是清高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是重友情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 汪伦送我情”。”他很矛盾,一方面,他想做官,想为国家、为社稷、为百姓做点事情;另外 一方面,他又不想做官,官场黑暗,小人中伤,皇帝昏庸,他很无奈。他飘然于天地之间, 穿行于山水之中,时光已越千年,诗篇依然留存。 李白,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 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 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其诗想象丰 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放荡不 羁的性格或许也是他浪漫主义的重要源泉。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 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 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 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 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李白一生不以功名显露,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来藐视权贵, 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 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李白反权贵的思想意识, 是随着他的生活实践的丰富而 日益自觉和成熟起来的。对陶渊明的评价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文学家。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 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 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 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 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 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 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 决裂。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 800 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 125 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 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 要说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志同道合, 恐怕却未必尽然。 仔细地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 都会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 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 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 他从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始终对世事没有淡忘。他传世的名 篇《桃花源记》,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时代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 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怡然有余乐&社会的憧憬。就是他的隐居与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 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在内。 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归园 田居》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之类,就反映了他思想的另一方面。他是抱着两种彼 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 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 但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 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这种社会动乱 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 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 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能 不有所消减。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 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所以最后 “爱丘山”的素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 猛志。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 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 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 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 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 “自然” 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 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同样的思想,又借 助虚构,在《桃花源记》中加以形象的表现。在这种“自然”的社会中,人人自耕自食,真诚 相处,无竞逐无欺诈,甚至无君无臣。由于人们的过度的物质欲望,引起无穷的竞争,产生 了种种虚伪、矫饰、残忍的行为,使社会陷入黑暗。然而上古之世,悠邈难求,世外桃源, 也无处可寻。 陶渊明只能把淳朴的乡村生活, 作为他的社会理想的比较现实然而十分有限的 寄托。他的大量田园诗中,既有纪实的成分,反映了他在家乡生活的情况,也有相当一部分 内容并不完全是写实的, 而是按照某种理念要求对现实素材加以处理的结果。 同类诗中意境 最美的,当数《归园田居》之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 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结尾两句再一次说明,陶渊明之写田园 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他向往的社 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 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 自然意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 此即前人所言“静穆”。但在这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深感无 所寄托的焦虑。 此外,《咏荆轲》和《读山海经》中的几篇,对历史上和神话传说中一些虽然失败而始终不 屈的英雄形象, 表示同情、 仰慕和赞美, 具有慷慨悲壮的风格。 又如 《读山海经》 中的一篇: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 心,良晨讵可待!精卫微禽,而有填海之志,刑天断首,犹反抗不止,都表现出不为命运屈 服的伟大精神。最后二句,既是说精卫、刑天,也是说自己:虽有昔日的壮志雄心,却没有 偿愿的时机!这些诗的事实背景已无法加以确凿的证明,但至少可以说明,陶渊明在隐居中 仍然渴望强烈的、有所作为的人生。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 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 虽然一般的 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 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 但没有人把目光投 向平凡无奇的乡村。只是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 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 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对陶诗的艺术特点,谓之朴素、自然、真 淳。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 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 陶渊明留存下来的散文、辞赋总共只有十多篇,但几乎每一篇都很出色。其主要艺术特点, 与诗歌一致,也有个别几篇,风格不尽相同。散文中《桃花源记》最为著名。辞赋以《归去 来辞》最为著名。此篇作于陶渊明在彭泽令任上决心辞官归隐之际。文中关于归途景象和还 乡以后生活的描写,均出于想象。在古代各种文体中,辞赋的基本特点就是华美,而陶渊明 这篇赋却写得相当朴素,语言清新流利。它的抒情色彩浓厚,富有诗意,同时又充满了哲理 的内涵。“舟超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想象归途中的自由无羁、轻松愉悦,令人心旷神 怡。“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等写景之笔,非常形 象地体现了自然界自生自化、 充足自由的灵韵。 正因为这些描绘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客观对象, 也包括作者自身的人生情趣, 才特别地美好动人。 陶渊明在宋代比在唐代更受到文人的推崇,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唐、宋社会环境的不同,以及两代文人精神状态的不同,至少也 是决定性因素之一。我认为陶潜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这样的人必有一颗童心,所以他能乐情山 水,但是这种性格也导致了他仕途上不会有大做为,只能成为一个洗净铅华磨去 滞锈的洒脱的优秀的文人.
赞助商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杜甫仕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