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少量乐果小音箱身体没有什么不舒服,以后会有事吗

赞助商链接
当前位置: >>
预科系加行班考试复习
《预科系加行教材》第一册 前行之重要性 1、 我们为什么要修加行?历代大德对加行是如何看待的?如何修持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 答:1)藏传佛都中不管是哪一个教派,在学习、修持最高的密法之前,都有修加行的传统。 只有把四加行或 五加行修完了,合格的上师才会给你传授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无上瑜伽。 这种现象在藏传佛教中相当普遍, 也是极为严密的修行次第。 我们学习佛法是为了解脱,而解脱必须依靠修行次第。没有这处次第的话,除了 极个别利根 弟子和具德的上师二者因缘聚合时,仅通过上师的表示,或直指或简单法语,弟子不经地道 当下 便可开悟以外,普通修行人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因此,依照传承上师常用的规矩次第 修行,这是非常有必 要的。 2)宁玛巴了不起的大证悟者华智仁波切及其传承弟子纽西龙多、堪布阿琼、堪布根华、托 嘎如意宝、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等传承上师, 都对加行法门非常重视, 正因为如此, 如今 《大圆满前行》的笔记、备 忘录等数不胜数。此传承的大德们,无论在尼泊尔、印度、藏地,其 门下弟子都有一种超胜的特点――不会 口口声声宣扬自己见到明点、 证悟空性、 有神通神变, 但任何违缘也不能毁坏他们的修证,各方面验相均 证明其境界非常高深。所以,我们在修行 过程中,务必要遵照传承上师的次第。 3)现在许多人刚刚学佛时, 特别想马上就开悟,找到一个具法相的上师后,让上师今天灌 顶,明天讲引导文,后天就让自己成就,要求 特别高,这种好高骛远的想法太不切实际,修行不是个简单的事情,必须如理次第地修持。如果希望自己成为 一个合格的修行人,并终获 得甚深的证悟境界,就必须要下一定的功夫才有收获。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把修行想得 特别简单,没有证悟就怨天尤人,甚至对佛法和上师生起邪见,最后自他皆会堕落。因此,无论 是居士还是出家人,都要重视这个加行法。宁玛巴大成就者顶果钦哲仁波切在《成佛之 道》 一书中说 “不 要以为前行法是某种比较初级、属于初学者的简单修持, 或者不如大手印、 大圆满等法门深奥。事实上,前 行修持之所以放在最开头,就是因为它具有关键的重要性, 是一切修持最重要的基础。如果直接就去做所谓 的‘主要修持’,而没有以前行来预备,这 对我们一点帮助也没有。 因为我们的心尚未准备就绪, 就像在 一个冰冻的湖泊上建筑洪亮的 房屋一样,根本无法长久,天气一暖和必将毁于一旦。 ” 3、如何修持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你今后会怎么样修? 答:共同加行修持:堪布阿琼的《前行备忘录》中就要求,初学者最好能一天修四座――早上一座、上午一座、 下午一座、晚上一座,每座半个小时到两小时左右,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如果一天修四座确实很困难,至 少也要保证早上一座、晚上一座,若没有特殊原因,每天应保证两座的修行时间。在入座之前,首先要杜绝一 切散乱之因,把电话拔掉、手机关掉,乱七八糟的事情处理好,然后想:“我要入座地斗个小时,在这个过程 中,什么事情都不管。”入座的时候,先要皈依、发心,然后一直思维所观的内容。例如,“人身难得”引导 中第一个是修八无暇,把这段文字反反复复看完后,开始对其含义进行思维,最后你所得到的感受会跟字面上 的学习完全不同。当然,刚开始的时候,法义不一定在你心里浮现出来,但只要再再地看几遍,细心体会字里 行间的意义,修行境界必定在相续中出现,这样以后,你遇到任何环境也不容易退转了。 不共同加行修持:本来,不共加行应从“皈依”开始修,不过这次比较特殊,我们从“上师瑜伽”修起。堪布 说在很早以前,就想带大家共同祈祷法王如意宝,念诵十万遍的上师祈祷文,若能如此,加持必定能融入自心, 很多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修加行也好、正行也好,全部要靠上师的加持,若没有上师加持而仅凭自己的能 力,想成就还是非常困难的。这次要求把磕头和上师瑜伽一起修,一边念上师的祈祷文一边磕头,修不共加行 时先圆满上师瑜伽,然后再修其他法。 发愿今后随上师的要来修,祈祷如理圆满。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2、 修习上师瑜伽有什么重要性? 答:总的来说,要想修行一门正法,首先必须寻找一位具足一切法相的真正上师善知识,然后依教奉行、对上 师生起真佛之想、诚心诚意地祈祷上师,这一点十分重要。经中也说:“胜义谛是依靠信心而证悟的。”此外, 阿底峡尊者也曾经亲口说道:“诸位法友,在没有获得菩提之前需要依止上师,因此要依止殊胜善知识;在没 有证悟实相之前需要闻法,因此要谛听上师的教授;一切安乐均是上师的加持,因此要报答上师的恩德。”喀 喇共穹格西说:“必须认识到上师是世间出世间一切成就的作者。即使精通三藏,但如果不恭敬上师,对上师 没有诚信及感恩戴德之心也不会有所收益。” 尤其是, 密宗金刚乘的一切道法中, 唯独上师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因而所有续部中都讲述了上师瑜伽的修法, 并且指出这一修法比观修一切生圆次第更为殊胜。如续部中云:“何人俱胝劫,修十万本尊,不如一刹那,忆 念上师胜。”此宁提金刚藏乘自性大圆满的观点,既不是像下乘那样凭借伺察、推理等方式来抉择甚深意义, 又不是像下续部那样依靠共同悉地而获得究竟殊胜悉地,也不是像其他上续部通过第三灌顶的喻智慧来直指义 智慧,而是认为唯一依止一位传承如纯金丝线没有沾染破誓言的锈一样具有殊胜证悟的上师,将这位上师看成1 真佛,以坚定不移的虔诚信心与恭敬心猛烈祈祷,使自己的凡夫心与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也就是说依靠 上师的加持力使自相续中生起证悟,就像前所引用的: “当知胜义俱生智,唯依积资净障力,具证上师之加持, 依止他法诚愚痴。”萨 哈尊者也说:“师言入于何人心,犹如现见手中宝。” 此外,全知法王无垢光尊者也在《虚幻休息》中说:“依靠观修生圆次第等各道本体不能解脱,因为它们还需 要依靠行为及助缘等。唯以此上师瑜伽自道本体才能使自相续中生起实相的证悟,而得解脱,所以说一切圣道 中上师瑜伽最为甚深。” 因此,无伪实相的证悟,唯有依靠以恭敬诚信之心来修上师瑜伽,才可以在自相续中生起,除此之外依靠其他 任何方法都无法证悟。那若巴尊者尽管是精通三乘的班智达,能折服一切外道,但在布扎玛希拉寺担任守护北 门的班智达时,智慧空行母告诉他:“你只是精通词句而并没有通达意义,所以仍然需要依止上师。”于是尊 者便遵照空行母的授记,历尽千辛万苦而依止帝洛巴尊者。到了一定的时候,上师对他说:“这般宣讲开示还 不了达。”说罢便用鞋底猛击他的额头,结果那若巴尊者的相续中顿时生起了实相的证悟,达到了与上师的密 意平等一味的境界。 第 1 节课 3、 解释题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 答:大圆满:是藏传佛教中至高无上的法。谁能通达轮涅所摄的万法摄于自己心中,光明的心与空性的心无二 无别,谁就证悟了大圆满。 龙钦宁提:传承历史上,大圆满的分类特别多,概括而言,有布玛心滴、空行心滴、龙钦心滴。其中龙钦心滴, 是将布玛木扎的《布玛心滴》、莲花生大士的《空性心滴》归纳起来的甚深窍诀。 前行:修任何一个法,无论是显宗、密宗哪个教派,只要你想得成就,首先必须具备最初的前导,否则,不会 有趋入正行的资格。 引导文:就像去往某地需要向导一样,我们要想修前行法门,则需依靠本论文字作指引。通过学习它的词句和 内容,能明白很多以前不明白的道理,找到真正的解脱方向。 普贤上师:华智仁波切对自己的根本上师如来芽尊者有极大信心,认为上师与普贤王如来无二无别。 言教:此引导文是依如来芽尊者口传教科言,不增不减记录下来并汇集成文,是前行教言的一个备忘录。 4、 请详细解释“三大传承”。 答:所谓的“三大传承”,即是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补特伽罗耳传。 如来密意传:佛陀以无言语、无表示的方式传授诸法,使如海眷属现前了实相密意,断证功德与本师成为无别。 持明表示传:持明上师不通过语言、文字来传法,仅仅以身体的表示,比如直指虚空等,就能使弟子证悟法性, 上师的境界全部融入弟子心中。 初特伽罗耳传:莲花生大士来藏地之后,依靠语言、文字来口耳相传,令弟子领受法义,依此实修而成就。 第 2 节课 5、 《大圆满前行》的内容是什么?这些内容是否只是“前行法”?为什么? 答: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共同外加行、不共内加行,以及教言的支分――捷径往生法。 此引导文圆满包含了释尊八万四千法门的精要,从理论和实修相结合的角度讲,也囊括了两位全知所传下来 的论典――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和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比如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 息》,很多道友也都学过,华智仁波切在《窍诀金钥》中赞叹道:“如来诸宗无谬具,如此善说前未有。”它 圆满具足佛教各宗各派的无谬教言,如此善妙的论典,在人类历史上旷古绝今、前所未有。他还说:“九乘佛 皆居此。”所有九乘次第的佛法都居于《心性休息》中。而这些论典的窍诀精要,全部汇集于《大圆满前行》 中。故本论是一切佛法的精要、一切佛法的总纲,依靠它,今生就能获得圆满正觉佛果。所以不要以为“这个 法是前行啊,不一定殊胜”,实际上它具足一切圆满的教言,既可以算是前行,也可以算是正行。 第 3 节课 6、 发菩提心需要具备哪两个条件?请一一说明。 答:一、缘众生的大悲。就是发心利益一切有情,即缘一切有情生起大悲。 二、缘佛果的智慧。就是愿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的佛果。 观察自己,平时行持善法,也常能以这种菩提心来摄持,为此,也随喜并愿更好地行持。但也时常发现无记的 状态或不如理的状态,愿皆能完全转为正法,如理以行持大乘佛法。2 7、 什么叫做三殊胜?行持善法为何要以三殊胜摄持? 答:三殊胜:前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结行回向殊胜。 行持善法如果不以三殊胜来摄持,善根很容易耗尽,所生果就像《入行论》中的比喻一样,像巴蕉树果一样, 只成熟一次。没有被“三殊胜”摄持的善根,很容易被贪嗔痴心所摧毁。 而被“三殊胜”摄持的善根,不但功德大,而且善根永远不会耗尽,并蒸蒸日上。因此,所有善行以“三殊胜” 摄持必不可少。 “三殊胜”应作为有生之年不忘的修法。 第 4 节课 8、 请以教证概述密宗有何特点。请具体阐明密宗哪方面与显宗相同,哪方面比显宗超胜。密宗有许多不经苦 行即证佛果的甚深方便,归根结底主要依赖于什么? 答:关于密宗的特点,诚如《三相灯论》所云:“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故,极胜秘密乘。” 如颂词中所说的“一义”,是指密宗与显宗在究竟成佛的目标上没有差别,都承认通过最初发菩提心、中间积 累二大资粮,最后能现前色身与法身双运的佛果。然而,在见解、修行、行为、根基方面,密宗确实超胜于显 宗。 密宗在四个方面胜过显宗,具体而言分别是: (1)“不昧”:见解方面不愚昧。见解分为胜义、世俗两种,在抉择胜义时,显宗虽然依中观理论承认远离 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但并没有像密宗一样,如实抉择光明如来藏的本体;在抉择世俗时,显宗虽然承认万法如 幻如梦、现而无自性, 但并不没有像密宗一样, 通达一切显现是五智、 五佛身的本体。所以在这方面,显琮 不 如密宗。 (2)“不难”:行为方面不难。密宗依靠殊胜的直指方法,可将五种妙欲直接转为道用,不舍烦恼的同时证 得菩提,地道顿时获得圆满。 (3)“方便多”:修行方面具有诸多方便。密宗有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生圆无二大圆满等许多不共修法, 生起次第又分有相、无相之别,圆满次第又有风、脉、明点的观修方法,同时,上师们的窍诀开示也不胜枚举。 这些方便方法,在显宗经论中并不明显,只是以隐藏方式叙述的。 (4)“为利根”:根基方面是利根。“根”分为涅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其中最根本 的是信根。如果对上师和密法有强烈信心,弟子当下即可开悟,这类现象在密宗历史上非常多。 密宗揭示的是显宗的隐藏义,若不借助密宗的窍诀,很难以揭示《华严经》、《妙法莲华经》等显宗甚深经典 的隐藏义。一个人如果只精通显宗,不可能解释得了密宗;但一个人如果精通密宗,肯定能把显宗讲清楚。 归根结底主要依赖于转变意乐――观清净心。 9、 听闻佛法的时候,应当怎么样观清净心?请一一阐述不同的明观方法。 答:按照有些上师的观点,其明观的方法是: 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成印度鹿野苑,传法上师观为本师释迦牟尼佛,闻法眷属观为五比丘与八万天子, 闻法时间观为佛陀成道四十九天后,所传之法是第一转法轮――四谛法门。 要么, 把传法之处观想成印度灵鹫山, 传法上师观为本师释迦牟尼佛, 闻法眷属观为舍利子目犍连等五千比丘、 众生主母等五百比丘尼、给孤独施主等优婆塞、萨嘎玛等优婆夷及其他无量众生,闻法时间观为佛陀说法十二 年中,所传之法是第二转法轮――般若法门。 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成广严城、王舍城、人间天界等不定的地方,传法上师观为要师释迦牟尼佛,闻法眷属 观为共同和不共的天龙夜叉等无量众生,闻法时间观为佛陀说法三十二年中,所传之法是第转法轮――分别法 门。 或者可按密宗所说,把传法之处观想为远离一切戏论、无法用语言描述、诸法自性清净的密严法界宫;传法上 师观为一刹那于自现获得证悟的法身普贤王如来;闻法眷属观为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的勇士勇母及男女本 尊之自性。 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为铜色吉祥山莲花光宫殿,传法上师明观为莲花生大士;闻法眷属观成八大持明、君臣 二十五尊及勇士空行的自性。 要么, 把传法之处观想为东方现喜刹土; 传法上师观为报身金刚萨剩 闻法眷属观成金刚部尊众――勇士勇母、 男女本尊的自性。 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为西方极乐世界;传法上师观成无量光如来;闻法眷属观想成莲花部尊众的自性。 第 5 节课3 10、 请以上师为例,说明一切万法本来清净。并具体分析,上师是三宝、三根本、三身、三世佛的总集。 答:上师是三世诸佛之本体。佛在经典中也说,上师是诸佛的化现,其本体与佛陀无二无别。比如佛陀示现涅 之际,曾对阿难等有缘眷属说:“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这 个教证亦可说明,一切具有法相的上师,全部是佛陀化现,与佛陀的本体无有差别,就像大海与波浪的关系一 样。 关于此理,下面详细阐述: 1、上师是三宝的总集。 上师身是僧众的本体:上师的身体住于清净的戒律,令无量众生的身心暂时趋入善法,究竟得到无上解脱。这 与僧众的特点相同。 上师语是妙法的本体:上师的语言宣讲三藏十二部等殊胜的教言,给无量众生的相续中种下善根,最终断除一 切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与妙法的作用一致。 上师意是佛陀的本体:从自性住佛性来讲,每个众生的心与佛陀无别,上师也不例外;从修增长佛性来讲,上 师的心已远离一切戏论,恒时住于无离无合、本来光明的境界中,这即是佛陀尽所有智与如所有智的本体。 2、上师是三根本的总集。 上师身为上师:一切诸佛在引导众生时,化为人的形象进行饶益,这就是上师的身体。 上师语为本尊:上师口里说出的语言,如果依教奉行,就能获得成就。这如同修持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本尊 而得成就一样。 上师意为空行:凡是证悟大悲、空性的圣者佛母,均称之为空行。如云:“空性的虚空中,大悲的妙力任运行 持上。”由于上师始终安住于大悲、空性的境界中,故上师的密意就是空行。 3、上师是三身的总集。 上师身为化身:上师的身体在孩童时代,纵然跟其他小孩玩耍嬉戏,这种行为也能给他人植下解脱的种子;在 年轻或中年时,通过转妙法轮,可令许许多多众生感悟获得解脱;最后示现圆寂,能让无量众生感悟无常之理。 因此,上师的身体是完全利益众生的一种幻化身。 上师语为报身:语言清净和风清净时,在所化清净众生面前所现之身,就是报身。而上师的语言清净,在证得 圣果的有情(登地以上)面前,全是与报身无别的一种妙力,这种妙力即是所谓的报身。 上师意为法身:上师的心识与法界光明无二无别,而法界光明的智慧实际上就是法身。 所以,上师是法、报、化三身的总集,而且上师的三身遍于整个法界。 4、上师是在世佛的总集。 上师是过去诸佛之化身:《中观庄严论释》说,如理如法地讲经说法的上师,其实就是佛陀的化身。佛陀不一 定以自己身体来佛法,他可以在人面前化为人的形象,动物面前化为动物的形象,地狱众生面前化为地狱众生 形象??所以在人群中,佛陀一般以普通上师的形象来渡化众生。 上师是未来诸佛之源泉:上师讲经说法之后,众生的相续会得以成熟。若没有上师开示,劝众生发出离心、菩 提心,未来那些佛显现上也不可能出现。 上师是现在诸佛之补外:十方世界的诸佛现在住于清净刹土,上师是他们的补处或代表。因为弘扬佛陀事业者 肯定是佛,如果不是佛,一般凡夫人不可能利益那么多众生,弘扬那么大的事业。 因此,上师是在世诸佛之本体。 11、 在闻法时,什么叫做法器之三过?此三过如何依次障碍闻、思、修? 答:法器三过:耳不注如覆器之过、意不持如漏器之过、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听法三种过失,依次障碍闻、思、修:第一种过失,是障碍闻慧,耳朵若没有好好专注,佛法不可能听进去; 第二种过失,是障碍思慧,如果一点都没有记住,已经全部漏光了,则无法如实地思维法义。第三种过失,是 障碍个修慧,若杂有贪嗔痴烦恼,修行的智慧就无法现前。 第 6 节课 12、 修持佛法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哪五个阶段?其各自有什么特点?请以比喻一一说明。 答:闻、思、修、行、果五个阶段。 一、闻――听闻佛法。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样,有些野兽酷爱听琵琶声,猎人为了将其捕获,一个人弹奏乐 器以吸引其注意,另一个人则乘机向它射毒箭,可它根本不发觉,仍旧怡然专注地听着。同样,我们在听受佛 法的过程中,无论在上师面前还是电视面前,也要力求做到如此全神贯注,对法一定要有极其虔诚、纯洁的信 心。 二、思――思维佛法。听完上师所讲之法后,理应逐字逐句地思维,就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羊到春天,褪旧4 毛换新毛,人们把旧毛从下到上全部剪光,绝不会留下一只前腿或后腿不剪。以此说明,我们在思维法义时, 要将上师所讲的道理全部细细分析,没有什么好取舍的。 三、修――观修佛法。观修的时候,应该像愚人品尝美味一样,有感觉却说不出来。愚人吃酸甜苦辣的东西时, 明明品尝到了味道,决定有这种感受,但就像哑巴吃糖一样表达不出来。我们修行也应该如此,譬如观想“人 身难得”,若只是绝思绝虑,闭目坐一会儿,这不会有什么收获,理应再三思维人身怎么样难得,从而找到一 种感觉,这时候才算尝到佛法的美味。 四、行――行持佛法。行持时,应当如理如实地做到,而且一定要有强烈意乐。就像饥饿的牦牛找到一片草地, 它会饥不择食地一扫而光,而不是四处都尝尝。同样,我们现在行持佛法,每一个法义都应在实际行动中身体 力行,而不是中间取舍一部分。 五、果――最后得果。所谓的得果,是指每一个修法后的所得之果,不一定是得阿罗汉果或佛果。得果时不能 糊里糊涂的,而要像云散日出一样,完全显露实相,没有任何怀疑。 第 7 节课 13、 什么叫做六垢?请一一解释。六垢对闻法有何影响?分别如何对治? 答:1)《释明论》云:“傲慢无正信,于法不希求,外散及内收,疲厌皆闻垢。”对于闻法的六种垢染简而 言之: 一、傲慢:傲气十足,认为自己远远胜过了说法上师。 二、无正信:对上师、正法无有点滴信心,甚至怀有邪见。 三、不求法:不慕求正法,对听闻佛法没有意乐,听不听都无所谓。 四、外散:心思旁骛,散于色声香味等外境中。 五、内收:五根门向内收敛,致使昏昏欲睡。 六、疲厌:因讲法时间过长、身体疲劳等,而生起厌烦之心。 2)比如吃饭时,如果碗没洗干净,里面有许多污垢,则不能使用,否则对健康有损。同样,听法时如果有六 种垢染,则法器不清净,即使装模作样地坐在那里,所闻之法也很难融入自心。 《俱舍论》、《大乘阿毗达磨》中都说过,在贪嗔痴等所有烦恼中,傲慢和嫉妒这二者最难认识。 如果你生起嗔心,别人会看出你发脾气了,自己也能明显感到心里不舒服;如果生起贪心,你能察觉到“我对 某某人生起极大贪爱,对某某事物生起贪恋之心”,别人从你的言行举止中也看得出来;如果生起极严重的痴 心,你的行为上会表现出打瞌睡、昏沉等,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有点迷糊。可是嫉妒和傲慢并非那么易发现的, 别人看不出来,自己也感觉不到,但它会一直不断地地产生。 有傲慢的话,法师明明讲得不错,我们也会挑三拣四,找出一此毛病。而让自己说的时候,又可能什么也讲不 出来,这是极不明智的行为。学习佛法的时候,傲慢的人最可怜,法师有什么功德、讲得怎样如法,他始终看 不到,唯一看到的就是法师讲错了。 第 8 节课 14、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识若贪执外境,分别会有哪些过患?请用比喻一一说明。 答:眼识贪执于色法,来世转生飞蛾死于灯火上。眼睛接触美好的色法时,如果耽著而生贪心,就会因贪心造 业而在轮回中无法解脱。死后不但不能投生善趣,反而会转生为飞蛾,由于以前的习气使然,夜晚看到美丽的 灯火,依然想拼命追求,便不顾一地扑了上去??其下场只能是自取灭亡。 耳朵耽著美妙的声音,也会导致祸患无穷。就像獐子、鹿子等野兽酷爱琵琶声,这种习气被猎人所利用,最终 使它们毙命在毒箭、猎枪之下。 鼻子耽著好闻的芳香,就会像贪执香味的蜜蜂,最终缠死在花丛中。 舌识贪执于美味,就会像鱼儿被饵料所诱,最终钓在铁钩之上。现在城市里的人对饮食十分讲究,看到一个动 物,不管是陆地上的,还是水里的,首先想的是它也许好吃、如何新鲜,这样的话,所造的业非常可怕。下一 辈子你很可能转生为动物,而那些动物转生为人,到时你就会成为他们热锅里的美食。 身识贪执于所触,就会大象贪凉溺死泥潭中。 《窍诀宝藏论》中讲到了意识对外境的贪著,如云:“意为法欺如骆驼失子。”心若迷恋诸法,对男女、财物 执著不舍,必定会被法所欺诱,就像骆驼痛失爱子,以致肝肠寸断,最终丧身于迷恋爱子的痛苦。 在这些比喻中,自己感受如眼识对外境的耽著最有体会,对悦意外境就会多看一眼,就像装修新房屋一样,什 么都想用最好的最漂亮,用智慧一分析,才了知非常愚痴。 因此,我们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的对境,不要特别执著,一旦产生执著,则要马上认识到这是堕入恶趣之因, 依靠正知正念来对治。5 15、 在闻法和修行时,应当如何断除三世分别念?如果实在无法断除,如何才能转为道用?请引用无著菩萨 的教证进行说明。 答:关于如何断除分别念,无著菩萨给我们一些很好的窍诀: 一、断除分别过去。尊者说:“昔日感受如波纹,已尽无迹切莫追忆之,若念当思盛衰与离合,法外何有可依 嘛尼瓦?”往昔的一切感受,苦也好、乐也好,就像水中的波纹,已经消失无迹、无踪无影了,没有必要再去 回忆。如果你非要追忆过去,就应该思维盛衰与离合。所以,修法的时候,没有必要一直耽著过去。过去的事 情最好谈也不要谈,因为谈了也没有用。如果非要谈,则应与无常观结合起来,这对修法有一定的意义,此时 你会感受到,除了佛法,整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可信得过的。 二、断除分别未来。尊者说“未来生计如旱地撒网,舍弃无法实现之希冀,若念当思死期无定准,何有行非法 空嘛尼瓦?”对未来的百般筹划打算,就像在旱地上撒网想捕鱼一样,是不现实的黄粱美梦。如果你非要忆念 未来,则应思维死期不定。每个众生必定会死,但死亡往往不期而至,因此一想到无常,你便有种强烈的紧迫 感,进而精进地积资净障,没有空闲行持非法,不会随随便便散乱放逸。 三、断除分别现在。尊者说:“暂时琐事如梦中生计,精勤无义是故当舍弃,如法食亦以无贪印持,所作所作 无义嘛尼瓦!”对于现在的事情也不能太执著,要把它看作如梦如幻、现而不实,任自己如何精勤,也不会有 多大意义,从而应当舍弃一切贪执。如果你非要想现在不可,那么无论做任何事情,吃饭、走路、说话、睡觉, 都不要特别去执著,否则就会产生烦恼。若能以无贪、无执著、空性、如幻如梦的见解印持,就会知道世俗中 的所作所为皆无实义,唯一行持佛法才有意义,此外对来世不利的非法恶业更要抛弃。 我们今后所要做的,就如尊者说:“后得调伏三毒(三世)分别念,一切念境未现法身前,非思不可之时当忆 念,莫纵妄念散乱嘛尼瓦!”后得(出定)时一定要调伏三世分别念。平时听法或者修行,不要忆念过去的种 种,想这些也没有什么用;不要随念现在,以种种分别念扰乱自己;不要妄想未来,应舍弃一切虚幻的梦想。 你得地以后,一切分别念和外境全是法身的游舞显现,但没有达到如此境界之前,最好不要想过去、现在、未 来。若是非想不可,就要依靠正知正念将这些念头转为道用,对治方法始终不可缺少,不要随妄念而奔驰,否 则,听法和修法肯定无法成功。 第 9 节课 16、 什么叫做内收?闻法和修行时若内收,会有什么样的过患? 修行时如何才能做到松紧适度?请引用公案 教证加以说明。 答:所谓内收是指过于专注或紧张。 闻法和修行时若内收,会导致身体不适,心也不适,最后出现种种违缘。如果在闻法时仅仅专注佛法的个别词 义,则只能记住一个道理,而无法记住所有的道理,这就如同马熊挖雪猪子一样得此失彼,不可能有了知一切 的时候。 以前内收的情况比较多,经过近些的学修,情况好很多了。 《前行》中有个有关昼辛吉尊者的公案:从前,阿难尊者教诫昼辛吉修法时,昼辛吉有时紧张过度,有时异常 松懈,而未能生起任何修法的境界。于是他便前去请教世尊。世尊问:“昼辛吉,你在家时擅长弹琵琶吗?” 他回答:“极为擅长。”世尊又接着问:“那你弹奏时所出的妙音,是在琴弦极度绷紧时发出,还是在琴弦十 分松弛时发出呢?”昼辛吉呈白道: “这两种情况都不是。只有琴弦松紧适度时,才能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 世尊教诲说:“那么,你修心也与之相同。” 这与世间的做法也不相违。世人也提倡有松有紧、劳逸结合,如《礼记》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张, 指拉紧弓弦;弛,指放松弓弦。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良方。 做任何事都要有一种窍诀。比如企业管理或寺院管理,管理人员如果太严格,什么都按照规矩办事,条条框框 理得非常清楚,那可能太紧了,大家都呆不住,全部跑光;如果太松了,什么规矩都没有,整个组织无头无尾, 谁也不愿意呆在那里。所以,无论是修行还是作管理人员时应该掌握分寸。 17、 闻法时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疲厌的心态?产生这种心态时,应当如何对治?假如实在无法对治,那应 该怎么办? 答:1)若因讲法时间过长而感到饥饿难耐、口干舌燥,或者遭受风吹雨打、烈日暴晒等情况时,容易产生疲 厌的心态。 2)对治。应当观想:如今已获得暇满人身,并值遇了具有法相的上师,有了听闻甚深教言的机会,应生起欢 喜心。这是无数劫中积累资粮的果报。如今能听到甚深妙法,犹如一百生中享用一次饮食一样,这多么令人高 兴啊!所以,为了这样的妙法,应当安忍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以欢喜心而谛听。6 3)假如实在不愿意听,堪布阿琼在教言中说:“此时你可以站起来,发愿‘我不离法、不离上师’,然后离 开传法的地方,否则,对上师和佛法生邪见的过患更严重。” 第 10 节课 18、 什么是五不持?各有什么过患?如何对治? 答:“五不持”分五:“持文不持义”。如果不观察甚深意义,仅仅为了词句的美妙动听而受持,则如同孩童 采集鲜花一样,即推敲词句对自心无有利益。 “持义不持文”。主要内容:如果认为一切文字结构只是泛泛空谈,没有任何意义,进而轻视词句偏重甚深的 意义,这样词句和意义就会互相脱离,因为不依靠词句不可能了知意义。 “未领会而持”。倘若没有理解了义、不了义以及具有密意的各种说法而受持,则会误解词句和意义而违背正 法。 “上下错谬而持”。如果上下错谬而受持,则违反了佛法的规律。即无论闻法、讲法或修法也都会与正法相违。 “颠倒而持”。假设意义颠倒而受持,则自相续会因邪分别念滋生蔓延而毁坏,并且此人将成为佛法的败类。 所以,应当断除这些过患,做到一切词句与意义上下不错谬,以正确的方式受持。遇到疑难或词句甚多之处时, 不应懈怠而不受持,而应精勤受持。遇到意义简单或词句极少之处时,不能认为法义浅显而轻视,应不遗忘而 受持。 通过学习这些,了知到了闻法的行为所应断除,如何断除,这对以后的闻法有大利益。 19、 概而言之,讲述闻法方式时,“所断之行为”分为哪几种?各自讲了什么内容?请依科判大致归纳。 答:“所断之行为”分三:一、法器之三过;二、六垢;三、五不持。 其中,“法器之三过”又分三: 耳不注如覆器之过。主要内容:闻法时,自己的耳识不可散于他处,应专注于说法的声音而谛听。若未如此听 闻,就如同在覆口的容器上倾注汁液一样,虽然身在听法的行列之中,却不会听闻到一句正法。 意不持如漏器之过。主要内容:如果对于所听闻的法仅仅是表面了解或听闻而没有记在心中,则听闻多少正法 也不会懂得调伏相续而修持,如同漏底的容器中无论注入多少汁液也无法留存一样。 杂烦恼如毒器之过。主要内容:闻法时,如果自己以贪图名誉、地位等有过患之发心而听闻,或者掺杂贪嗔痴 等五毒妄念而听闻, 那么佛法不但对自心无利反而令正法也成了非法, 如同向有毒的容器中注入胜妙汁液一般。 “六垢”分六: 傲慢。主要宣讲持有傲慢而闻法的过患; 无正信。主要讲了若对佛法和上师不具信心的过失及树立之正信。 不求法。主要宣说不希求正法之过患以及对治,以及希求正法的胜利。 外散。主要宣讲了外散的种种情况,以及对治。 内收。主要讲了内收的体相和过患,以及对治。 疲厌。分析了疲厌的情况、过患,及对治。、 “五不持”分五: “持文不持义”。如果不观察甚深意义,仅仅为了词句的美妙动听而受持,则如同孩童采集鲜花一样,即推敲 词句对自心无有利益。 “持义不持文”。主要内容:如果认为一切文字结构只是泛泛空谈,没有任何意义,进而轻视词句偏重甚深的 意义,这样词句和意义就会互相脱离,因为不依靠词句不可能了知意义。 “未领会而持”。倘若没有理解了义、不了义以及具有密意的各种说法而受持,则会误解词句和意义而违背正 法。 “上下错谬而持”。如果上下错谬而受持,则违反了佛法的规律。即无论闻法、讲法或修法也都会与正法相违。 “颠倒而持”。假设意义颠倒而受持,则自相续会因邪分别念滋生蔓延而毁坏,并且此人将成为佛法的败类。 所以,应当断除这些过患,做到一切词句与意义上下不错谬,以正确的方式受持。遇到疑难或词句甚多之处时, 不应懈怠而不受持,而应精勤受持。遇到意义简单或词句极少之处时,不能认为法义浅显而轻视,应不遗忘而 受持。 通过学习这些,了知到了闻法的行为所应断除,如何断除,这对以后的闻法有大利益。 第 11 节课 20、 什么叫做依止四想?请具体解释。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想? 答:《华严经》云:“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明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药7 想。” 我们无始以来沉沦在轮回的大苦海中,相当于遭受因三毒、果三苦所折磨的病人。三界中任何一个众生,都有 贪嗔痴等八万四千烦恼的病因,并不断遭受在逼迫。我们要意识到自己是个病人,而且病情非常严重。就像得 了麻风病、肺结核的人,要想脱离身体的病苦而得到安乐,就要八方奔走、四方求医,依止一位有临床经以、 有智慧、有慈悲的明医,并谨遵医嘱按时按量地服药。同样,我们这些众生无始以来被业和烦恼的重病所折磨, 必须要依止一位如明医般具足法相的上师, 通过三喜来承侍上师, 百分之百地依师教言奉行, 服用正法的妙药, 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业惑苦难的疾病。当然,如果没有实地修持良药般的妙法,那就像一位药般的妙法,那就像 一位病人的枕边虽有不可计数的妙药和药方,但不曾服药也会于病无补。《劝发胜心经》云:“吾已说妙法, 汝闻不修行,患者不用药,吾亦无法救。”同样,上师殊胜的教言再多,弟子不如理修持,也无济于事。所以, 作为弟子,要将上师所讲的法记得心里,记住之后永远去行持,这样无明烦恼就会有祛除的希望,从而获得痊 愈般得解脱。 第 12 节课 21、 “四想”的违品是什么?请以比喻具体说明。 答:“四想”的违品即四种颠倒想。如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云:“人性恶劣诳如绳,依止上师如捕獐, 已得正法麝香物,实喜狩猎舍誓言。”这其中已说明了所谓的四种颠倒想,也就是把自己当作猎人,上师看成 是獐子,正法看作是麝香,精进修行作为捕杀獐子的方便。 在古代,犯人捕獐子时会用尽欺诈的手段,比如先在路上挖个陷阱,里面用绳子做个小圈,绳子的另一头绑在 有弹性的木头上,陷阱上面铺一些草或树叶加掩饰。如果有獐子路经此地,马上就会陷进里面,牵动弹木收紧 绳索,獐子就被牢牢套住了。逮住獐子之后,猎人马上杀掉它得到麝香,把麝香卖掉就能发财。秉性恶劣的弟 子也像这些猎人一样,先通过狡诈的方法来依止上师:上师喜欢钱财,他就多多供养;上师喜欢名声,他就花 言巧语、百般取悦。目的是什么?就是得到上师相续中的窍诀法要。上师的法要没有得到手之前,也一直跟上 师,多年都不离开。一旦上师传完了显密正法,他就把上师抛之脑后,舍弃以前所有的誓言,依靠这些法大搞 世间八法,为自己谋取名闻利养。 未法时代这种情况非常多,有些人依靠种种手段获得一些传承,然后到各个地方宣传自己,把法像麝香一样到 处兜售。这些恶劣弟子根本不想上师恩德,从不承认在上师那里得过什么法,说这些法是自己无师自通,甚至 提起上师的名字,也害怕对自己有影响。当然,由于不感恩上师的缘故,他那些法暂时对别人有一点点好处, 最后对自他都没有利益。因此,我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务必要舍弃这四种颠倒,否则,违背上师教言、舍 弃上师、欺骗上师,会导致生生世世在地狱不能解脱,这些可怕的果报在密宗中讲得非常清楚。 第 13 节课 22、 我们在闻法的过程中,如何于一堂课中具足六度?这样有什么功德? 答:《现证续》云:“奉献花座等,随处戒威仪,不害诸含生,于师生正信,无散闻师教,解疑问难题,闻者 具六支。”在闻法之前,首先为上师摆设妙高法座,然后在法座前或者周围,供养曼茶罗以及花N、灯等,这 即是布施度。在讲法的经堂里,随处做洒水、清扫、喷香水等善行,保持那里整洁舒适;同时,遮止自己身口 意不恭敬的威仪,长至一部法,短短一堂课,一切行为从头到尾如理如法,这就是持戒度。听法的过程中,无 论是有意、无意,都不伤害蝼蚁在内的含生,同时也不能旁边的金刚道友。而且听受佛法的时候,不管天气再 热再冷,传法时间再长,中间出现种种违缘,都要忍受。还有听法的时候,假如上师讲什么都能接受,都有种 感恩心、欢喜心,这种心态就是具足安忍度。顺听受佛法的过程中,要断除对上师及正法的邪见、怀疑、嗔恨 等不良的心态,满怀虔诚信心、满怀喜悦之情而闻法,即是精进度。听法时心不能妄想纷飞,也不能外散于他 处,倘若心不专注,佛教的甚深义不可能通过三心二意、东张西望而得到,因此,从最开始到刚结束之间应专 心致志、一心一意,谛听上师所讲的言教,这就是静虑度。听闻佛法时,若对某些法义产生疑问,则应向上师 请教,或者道友之间研讨辩论,以此遣除怀疑、邪见、增益,即是智慧度。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略论》中说过:“若能具足六度而修学,其力尤大。” 我们听闻佛法、修学佛法、弘扬佛法时,应努力做好具足六度。 『暇满难得』 第 14 节课 23、 八无暇是否只是藏传佛教的说法?为什么?请引用佛经的教证,详细说明何为八无暇。 答:八无暇并不是藏传佛教的一种特法,其实汉传佛教中也有明确说明:在《中阿含经》中,八无暇又叫做八 难、八非时;义净法师翻译的《佛说八无暇有暇经》中,对八种无暇也有简短宣说。8 所谓的八无暇,如云:“地狱饿鬼及旁生,边鄙地及长寿天,邪见不见佛出世,喑哑此等八暇。” 一、地狱:如果转生于地狱,日日夜夜连续感受寒地狱的寒冻之苦、热地狱的燃烧之苦,以及孤独地狱、近边 地狱的各自痛苦,则根本没有修法的机会。佛经(《佛说八无暇有暇经》)中也说:“铜柱铁山众苦逼,鹅 粪屎刺刀林,于地狱中受斯苦,此处岂能闻正法?” 二、饿鬼:如果投生为饿鬼,不管是隐住饿鬼还是空游饿鬼,都会终日感受饥渴的厄难,也不会有机会修法。 佛经中说:“饥渴针咽苦逼身,雨注河流成猛火,于饿鬼中受斯苦,此处岂能闻正法?” 三、旁生:如果转生为旁生,不论是海里的鱼虾,还是陆地上的牛马,都会遭受被人役使或相互残害的痛苦, 也没有修法时机。佛经中云:“更互恒怀怖害心,常欲展转相食啖,于旁生中受斯苦,此处岂能闻正法?” 四、长寿天:长寿天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有些说是无色界天,有些说是欲界诸天,有些说是色界第四禅的附近。 不管怎么样, 如若转生到长寿天, 则将于多劫中一直安住在无想的状态中虚度光阴, 也同样不具备修法的时机。 长寿天的天人,就这样多劫不起一个念头,最后生起邪见而堕入恶趣,故绝对没有修行机会。 佛经中也说: “若 在天中有顶处,由先福力生于彼,长寿觉慧不分明,此处岂能闻正法?” 五、边地:假设转生在佛教不兴盛的边地言,那里无有教法、证法,也没有佛教的四众弟子,因而不会有修法 的机会。佛经中说:“生在边方鄙恶处,耳不曾闻说法声,无识恒居蔑戾车,此处岂能闻正法?” 六、持邪见者:若投生为外道或成为随同他们持邪见者,就会因为自相续被邪见染污,而没有修法的良机。佛 经中云:“若人不信于三宝,说无因果无尊亲,如是邪见坏其心,此人岂能闻正法?” 七、佛不出世:若出生在佛不出世的暗劫,不要说修持正法,连三宝的名号也听不到,不晓善恶取舍,也就不 会有修法的机会。佛经中说:“诸佛大师不出现,亦无妙法流世间,若人生居暗世中,此时岂能闻正法?” 八、喑哑:如果投生为心不堪能、诸根不具的喑哑之人,则心相续无法以佛法来调柔,由此导致无有机会修法。 佛经中也说:“由彼先身造恶业,聋盲喑哑缺诸根,痴钝即是人身牛,此人岂能闻正法?” 第 15 节课 24、 什么才是真正的边地?转生于什么样的天界,就不会有修行的因缘?请一一说明。什么叫做喑哑?有些 人生性愚笨,这是否也算是一种无暇?为什么? 答:古印度有很多不信佛教的边地,根据地方不同,可分罗卡查族等 32 种,还有些论典说有 108 种,若把最 小的边地也算进来,总共 1200 种。外道推崇杀生祭祀,这些边地的野蛮人,虽然外表有脚有头,看起来是人 相,但内心顽固不化,根本不能转向正法方面。尤其是汉地很多在城市,虽然兴旺发达、极其繁华,但造恶业 十分严重,这此寺方均可称为“边地”。 像转生在长寿天(即无想天)这样的天界,就不会有修行的因缘。《俱舍论释》中说:无想天位于四禅广果天 附近,转生于此的众生,在八万大劫或五百劫中,就像冻在冰中的鱼一样,灭尽一切粗大心识,安住在无念的 状态中。有些天人安住在无念的禅定中,没有修行的机会,而有些天人由于放逸过甚,成天忙着娱乐、享受, 也没有时间修法。 在闻思此课程时,也很自然地观察自己的相续,虽然看不到有大的对享乐的天界的渴慕,但的确发现对现在的 条件有很重的贪着心, 似乎很愿意在一个吃住无忧, 条件上佳的地方修行, 其实这可能就是修行的最大的障碍, 所以为利有情故发愿迅速断除三毒。 所谓的喑哑,通常指不具备“知言解义”这一人之法相的哑巴。 由于意根喑哑之人愚不可及,什么道理都一无所知,无法领悟正法的含义,所以也属于无暇之处。 第 16 节课 25、 什么叫五种自圆满?为什么叫“自”圆满?其根本是什么? 答:1)五种自圆满,正如龙猛菩萨在论典中所言:“为人根足生中土,业际无倒信佛法。”即: 所依圆满:“所依”指的是身份。假设没有获得人身,就不能值遇佛法,如今得到暇满人身,具足修法的顺缘, 故而所依圆满。 环境圆满:若转生于佛法不兴盛的边鄙地方,也就根本遇不到佛陀的教法、证法,无法明辨取舍之理,如今已 生在佛教兴盛的中土,故而环境圆满。 根德圆满:倘若诸根残缺不全,便会成为修法的障碍,如今无有此类过患,这就是根德圆满。 意乐圆满:如果业际颠倒,就会为非作歹、无恶不作,从而背离正法,如今已对善法生起信解,因此意乐圆满。 信心圆满:若于信心的对境――佛法生不起诚信,那内心也不能转向佛法,而如今自心能够转入正法,所以信 心圆满。 2)因为在观待自身条件具足修法的因缘,故为“自”圆满。 3)按上师在教言中所说,象我们这个城市算不算佛法中土的确自己要好好地观察,严格上说不算,那自己就9 不能说具足五自圆满,因为环境圆满不具足。但虽然在处处染污的城市,但尚有菩提学会等修学的清净之地, 从这个角度上说,也算是环境圆满,故应当具足五圆满。 第 17 节课 26、 什么叫地界中土?什么叫佛法中土?印度和藏地是否历来一直是中土?为什么?以此道理类推,请分析 汉地是不是中土。 答:以金刚座为主的印度所有城市,被称之为地界中土。 所谓的佛法中土,是指佛陀教法、证法的所在地,尤其要有讲经说法、闻思修行,以续佛慧命。 若观察身边,亦有教法和正法,从这个角度上说应该是转生于中土。 自佛陀出世以来,直到佛法住世期间,它既是地界中土也是佛法中土,因为那里是佛陀成道之地,也是佛教存 在之地。但是,在华智仁波切住世的年代,印度金刚座被外道所占,佛教几乎销声匿迹,几乎变成了边地,不 再是佛法中土。 藏地雪域这片土地,在往昔佛陀出世时期,人类寥寥无几。佛曾于经典中授记:“红面罗刹之地,未来湖泊渐 渐消退,有人类产生之后,佛法将在那里弘扬。”不过,当时藏地几乎淌有人类,佛教也未得以弘扬开来,故 被普遍称为“边鄙藏土”,这种说法在《阿底峡尊者传》、《莲花生大士传记》中随处可见。因此,那时藏地 还是边地。 后来,猕猕禅师和罗刹女交配之后,藏地人类开始逐渐繁衍(当然,这段历史有种种说法)。有了人类以后, 许多圣者化身的国王、大臣纷纷应世,在藏地高原弘扬佛法、度化众生。如今,藏地的教证二法非常兴盛,已 是名副其实的“佛法中土”。 汉地教法在历史上一度极为兴盛,可谓“佛法中土”,如今佛教丛林立,但闻思修行并大不如前,大多寺院法 事不减,但系统讲闻却不多,故如今若称“佛法中土”确需观察。 第 18 节课 27、 “业际颠倒”主要是指什么?间接可引申为什么意思?结合后面的课程,除了转生为猎人妓女等以外, 什么样的人也叫做业际颠倒?要想不成为业际颠倒者,在实际行动中应注意些什么? 答:有两种解释:一、业际颠倒主要是生于猎人、妓女、屠夫等种姓中,从小就搞这个行业。二、许多上师在 教言中说“业际颠倒”,指以前出家,后来还俗了,造下百般恶业;或者以前是虔诚居士,后学外道而不学佛 了,放弃一切修行。 华智仁波切说:“凡是三门违背正法的所作所为,事实上都属于业际颠倒。”此为引申义,按本论解释,意思 是指身口意唯一造恶、不行任何善法的人。 若不想成为业际颠倒者,就应常在上师三宝前祈祷,哪怕是供一盏灯、点一支香、磕一个头,也祷愿佛菩萨时 刻加持自己,今生乃至生生世世,行持善法、利益众生,切莫转生为业际颠倒者。 我亦如是发愿。 28、 怎样才能对如来教法生起不退转的信心? 答:想对佛法生起信心,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了解它的功德,否则,信心再大也只是流于表面形式。而若想了解 佛法的功德,我们首先要知道,外道再怎么兴盛,大仙、天龙八部再怎么受供奉,他们自己也沉溺在轮回中, 并未超离苦海,又怎能帮我们解决生死大事呢?要想真正脱离生死轮回,其他宗教都一筹莫展,只有暂时行持 善的见解和行为。而超离轮回、了生脱死的妙药,唯一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有,所以,我们应对佛陀的教法、 证法有虔诚不移的解信。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无谬的法器。 通过闻思修行,佛法的道理也逐步融于心相续,无常之理、因果正见、无我空性等教理也正深深地契合于心, 以往多如山王般的邪知见摧毁倒塌,虽然修为仍然很差,但对佛法的信心却并不容易退转,为此,祈祷根本上 师,常赐加持不退转,精勤修持唯佛法。 第 19 节课 29、 什么叫五种他圆满?为什么叫“他”圆满?其中最难具足的什么?自之缘分圆满,是属于自圆满还是他 圆满?请说明理由。 答:龙猛菩萨云:“如来出世与说法,佛法住佛入圣教,为利他故心悲愍。”所谓的五种他圆满,即如来出世、 佛陀说法、佛法住世、自入圣教、师已摄受。 如果转生于暗劫,而未生在佛陀出世的光明劫,那连上师三宝、四谛十二缘起等殊胜法语的名称也听不到。而 今我们值遇佛陀出世的贤劫,所以为导师殊胜圆满,即如来出世。尽管佛陀已现身于世,但若没有宣讲正法,10 我们众生也得不到收益。而如今佛陀已循序渐进转了三次法轮,因此佛教正法圆满,即佛已说法。虽然佛陀转 了三次法轮,但佛法如果已经隐没,果期、教期、形象期全部圆满了,对众生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不像学校虽 然摄受学生,但若学校已经关闭,孩子也得不到任何利益。而今佛法住世期尚未完结,所以时间圆满,或叫佛 法住世。虽然佛法出世,并宣说佛法,佛法没有隐没,但假设自己没有皈入佛门也无济于事。而如今我们已步 入佛门,并最后都能懂得佛法意义,这不是自之缘分圆满,或者叫自入圣教。即便已具足前四种因缘,但若仅 是形象上的皈依,没有被善知识所摄受,那对正法的真理也将一无所知。而今我们已承蒙善知识慈悲摄受,所 以为殊胜悲心圆满,也叫殊胜善知识摄受。 因为观待他缘而具足修学正法的条件,故叫“他”圆满。 观待自己,已圆满具足,故当珍惜。 自之缘分圆满,是属于他圆满。 自之缘分圆满,主要是从入教讲的,因为佛教存在,自己才能入教,故属于他圆满的一种。 第 20 节课 30、 什么叫做圣教空世?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为何又叫普贤密意圣教?它会住世多长时间?请具体说明各个 时期的特征。 答:虽然佛出世说法,但若圣教住世期圆满、正法已 隐没,则与暗劫无有区别。前佛的圣教已圆满, 后佛的圣 教尚未出现,期间称为圣教空世。 因为普贤如来的报身雪海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手中持的宝瓶中有一棵菩提树,树有二十五层叶子,第十 三层――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刚好对准普贤如来幻化的毗卢遮那佛之心间。故而,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因此 而得名。 按照藏传佛教的观点,普贤密意圣教住世五千年。具体而言。 1、果期:一千五百年。其中,第一个五百年得阿罗汉果的最多;第二个五百年得不来果的最多;第三个五百 年得预流果的最多。 2、修期:一千五百年。其中,第一个五百年修戒学的最多;第二个五百年修定学的最多;第三个五百年修慧 学的最多。 3、教期:一千五百年。其中,第一个五百年学经藏的最多;第二个五百年学律藏的最多;第三个五百年学论 藏的最多。 4、形象期:五百年。只有出家人的形象,没有清净的戒律,也没有实行者。甚至到了最后,这种形象也难以 维持。因为众生福报已尽,出家人剃头时,刀没办法刮下头发;袈裟染色时,染料也无法把衣服染成红黄色。 (有些法师主为现在已过了形象期,这种观点不太合理。依照我们的分析,还是《俱舍论》的说法比较对。) 第 21 节课 31、 什么样才是真正的佛教徒?什么是相似的佛教徒? 答:真实的佛教徒,是真正认识到生死轮回皆无实义,六道犹如火宅、罗刹洲、剑叶林般可怕,为求自他解脱 而趋入佛门,此为真实的佛教徒或者入道者。扪心自问,自己曾经并不算是真实的佛教徒,但如今似乎已经趋 入真实之列,上师知! 因缘俱足,应让他们趋入正法,长期闻思修行,依善知识的教导而行持,改变相续,真正生起出离心。 相似的佛教徒 1、救怖之发心: 如果进入佛门不是希求解脱,而是要么为了避免今生的感情挫折、身患重疾、 缺衣少食、灾祸重重、走投无路;要么是看了佛经论典之后,害怕来世堕入地狱、饿鬼、旁生,感受恶趣痛苦。 一者担心今生违缘,一者畏惧来世痛苦,如此只为了驱除怖畏、救护自己而皈依,并不是真正的皈依。纵然你 已趋入佛门,在寺院或上师前办了“皈依证”,法也只能称为救怖之法,人也不可能真正趋入正道。 现在有 些国家说,自己国内有佛教徒几百万、几千万,但我很担心这些人虽已皈依,自己也办了证,不过大多数只是 怕出违缘才皈依的,这样的话,只能算是相似的佛教徒。我有时候坐出租车,看很多司机在车里挂观音菩萨像、 释迦牟尼佛像,就问:“你为什么挂这个?”“因为我怕出车祸,挂它可以保平安。”还有时候问:“你是不 是佛教徒?”“是啊。”“你为什么皈依呢?”“因为别人说我命短,为了长寿才皈依的。”当然暂时来讲, 这也无可厚非,是趋入佛门的一种方便,但究竟而言,他们并没有明白皈依的目标。 2、善愿之发心: 如 果单单为了今生的丰衣足食、升官发财、身体康泰、获得名声、生儿育女,或者仅仅追求来世的出身富贵、转 为天人等善趣乐果,那么即便已皈入佛门,法也只能称为善愿之法,人也没有真正趣入正道。 暂时追求这些, 佛陀虽然也开许,因为对欲望强的众生而言,可先通过满足他的所欲,最终引导其归入解脱道。古大德常言: “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可是现在很多人,被前面的“欲”已经钩上了,但后面的“佛智”一辈子中还 没有摸到。这种现象,如今可谓比比皆是、不乏其数。11 我就有个熟悉的人,怎么劝他为了解脱而皈依,他就是不肯:“上师,我家里平安很重要。我有两个孩子,大 的要找到个好对象,小的要好好读大学;我自己也要平平安安;我老婆身体不好,应该让她健健康康;还有她 爸妈经常吵架,以后不要再发脾气;我爸妈平安就可以,其他什么也不求。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我说:“你求这些也可以,但还是要想一想解脱,这个很重要。”“不不不,只要平安就够了!解脱没事、解 脱没事,这些都不求。”这样的人,并没有真正皈依佛教。 32、 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为什么善知识的摄受相当关键?怎样依止善知识才如理如法? 答:如果善知识没有摄受,对佛法教理则不可能通达。 《般若摄颂》云: “佛法皆依善知识,功德胜主佛所说。” 一切佛法依靠善知识而得,这不是凡夫信口所说,而是圆满一切功德、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言。《般 若八千颂》亦云:“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觉,必先于善知识恭敬承事而依止之。”还有《华严经》中言: “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佛法要是没有善知识的讲解,世间再聪明、再有智慧的人凭借自力也不能通达。 佛经浩翰无垠、圣教多之又多、所知无穷无尽,假设没有上师的窍诀,就不会懂得总结诸法的要领而加入修行。 因此,上师教言相当重要。如果没有的话,你不一定皈依;即使皈依了,也根本不知方向,完全凭自学很困难。 何况佛教的道理非常甚深,尤其是空性等法门,若没有上师开演不能趋入,证悟更上无从谈起。 《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说,善财童子依止文殊菩萨时,文殊菩萨说过:“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 所以,依止善知识时一定要观清净心。还有善财童子依止观世音菩萨时,心中作念:“善知识者则是如来,善 知识者一切法云,善知识者诸功德藏。”故一定要视师如佛,视师为佛法的根本、功德之源。 另外,戒律中规定,如果弟子没有通达三藏,十年中要依止上师。十年以后,假如你学得可以,则可以离开上 师,出外弘法利生;假如学得不行,还要继续依止。所以,依止善知识务必要长期。 《预科系加行教材》第二册 第 22 节课 33、 学习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有何必要?它与十八种暇满是什么关系? 答:一个真正要修行佛法,不被逆缘所转至关重要。我们在懂得十八种暇满之后,要详细观察自己具不具足, 被违缘控制了没有?假如被违缘控制了,也就失去了暇满。所以,学习和分析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非 常重要。 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里有个比喻:十八暇满就好比有十八只羊,一旦豺狼吃掉一只,那就剩下了十七只; 又被吃掉一只,只剩十六只了??全部吃掉的话,也就没有羊了。同样,即使你十八暇满已经具足,但出现一 个违缘的话,十八暇满中的一个就退没了,再出现一个的话,一个因缘又不存在了。假如一个不具足,表面上 问题不大,但它很重要的话,也会让其他条件全都失去意义。例如,倘若你没有趋入佛门,就算其他条件都具 足,也没办法修行。 34、 什么是暂生缘?暂生缘八无暇包括哪些?具体怎么样对治? 答:暂生缘指在修行过程中,暂时或偶尔、时时或经常出现的修法违缘。 《如意宝藏论》云:“五毒愚痴魔所持,懈怠恶业如海涌,随他救怖伪法相,暂生缘之八无暇。”暂生缘包括: (1 五毒粗重。对治:贪心的对治是修不净观,或如《宝N论》所说所说,用剖析无常和无我来对治;嗔心的 对治法是修慈心,或以《入行论?安忍品》里的教言来观察;痴心的对治法,则是观修缘起法?? (2)愚昧无知。对治:必须进行忏悔,同时,还要祈祷智慧本尊。 (3)被魔所持。对治:首先要观察所依止的上师具不具足法相,是魔知识还是善知识?如果是善知识,就要 生起欢喜心,并以三喜来依止;如果是魔知识,最初就不能接近他,这是很关键的。 (4)懈怠懒惰。对治:必须忆念死亡无常。 (5)恶业涌现。对治:学法一定要有恒心。 (6)为他所转。对治:对被他所转、无有自由的人而言,必须找一个良策,力求摆脱这种处境。 (7)求乐救怖:应想尽一切办法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 (8)伪装修法。对治:必须认识到谋求现世利益的过患,进而予以断除。 第 23 节课 35、 什么是断缘心?断缘心八无暇包括哪些?应该怎样对治? 答:作为修心人,一旦有了断缘心八无暇的任何一个,那就断了修行的因缘,三菩提的苗芽就会凋谢,以至于 离开解脱种性,为此叫做“断缘”。断缘心包括:1)为今束缚。对治:我们作为修行人,首先要观察自己有 没有看破今世。假如对现世的名利十分耽著,即使你表面上修行特别好,也不一定有很大的收获。因此,每个12 修行人务必要了解轮回的过患,真正生起出离心。 2)人格恶劣。对治:要想对治人格恶劣,有些大德在教言中说,有一定的困难。不过,极个别人由于善根、 种姓不错,刚开始时虽然为人很坏,但后来依靠上师的教言和道友的劝导,也能变成善良的人,这种现象偶尔 会有。 3)无出离心。对治:一定对轮回的过患生起定解,以此令自心生起出离三界轮回之信念。 4)无有正信。对治:多看大德传记,时常祈祷上师三宝,不要轻易离开上师及正法。 5)喜爱恶行。对治: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中说:“喜爱恶行,无以对治。” 6)心离正法。对治:一定要想方设法对诸佛菩萨和上师的功德产生兴趣,比如多看看大德传记等;假如实在 生不起兴趣,也要对法产生“这很了不起”的感觉。 7)毁坏律仪。《前行备忘录》中说,倘若破了戒律,一定要如理加以忏悔。 8)失毁誓言。应尽忏悔,越早越好,按理来讲,没有过夜之前必须忏悔。 第 24 节课 36、 为什么说暇满中只要有一种不齐全,就不具备真正修法的缘分?请用比喻加以分析。 答:如同开车一样,纵然司机技术很好,其他因缘也都具足,但如果前轮坏了,或者没油了,车也无法安全行 驶。现在有些人修行不成功,就到处打卦算命:“为什么我最近修不上去?验相出不来?本尊不现前?”实际 上,这是因为你因缘不修全,而在所有因缘中,三十四种暇满是最关键的,假如其中一种不具足,你的修行因 缘也会中断。 其实,就算成办世俗中的一件平凡小事,也需要许许多多因缘聚合,那作为长远目标、成办自他二利的修行正 法,又怎能不需要具足众因缘呢?把个比方说:在古代藏地,出远门常会在途中烧茶的过程中,需要具备茶器、 水、火等众多因缘,其中单单生火也是一样,必须要有火燧、火石、火绒等许多条件。如果仅仅是火绒不具足 ――用完了或被雨打湿了,就算火石、火铁样样齐全也无济于事,只好从根本上放弃烧茶。 同样的道理,假如这些暇满的功德中,仅仅是一种不具足,也不具备真正修法的机缘。比如,你烦恼粗重的话, 在一个团体中,本来修行好好的,后来烦恼无法控制,自己开始发脾气,跟金刚道友不和,然后就离开了,从 此,你后面的一层层修行只能全部放下来。所以,有智慧的人只要一观察,无论从自身的经验还是别人的经历, 都可以看出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第 25 节课 37、 如果详细观察自相续,为什么说即使单单具足十八暇满也有很大困难?请具体说明。 答:在十八暇满中,八种闲暇虽容易获得,比如自己没有堕入三恶趣,也没有生于长寿天,依靠人而安立的四 种闲暇也不难具足,但完整无缺具足十圆满的人恐怕寥寥无几。 首先,从五种自圆满来分析:尽管对大多数佛教徒而言,获得人身、诸根俱全、生于中土并不难,但如果业际 颠倒、不信佛教,那五种自圆满中就只具备三种了。假如其他三种圆满都具足,但相续中生起了邪见,或者不 信仰佛教,那学佛一事也无法成办。退一步说,如果具足了四圆满,业际颠倒与不信佛教中只有一者不具足, 那也不行。尤其是生为业际颠倒者,即使没有造诽谤佛法、摧毁佛教等滔天罪业,但假设身口意三门无恶不作、 为非作歹,或修行、念经、转绕、朝拜神山等一切所为只为了今生利益,那虽然被称为贤者、智者,实际上也 属于业际颠倒之人。 然后,从五种他圆满分析:五种他圆满中,虽然佛已出世、传讲妙法、佛法还没有隐没,但如果自己没有皈入 佛门,一种圆满就不具足了;既然没有皈入佛门,善知识慈悲摄受也就谈不上,这样一来,两种圆满都不具足 了。五种他圆满中若只剩下三种,学佛绝不可能成功。有些人虽然皈依佛门,被善知识也已摄受,可是心经常 反复不定,一旦对法失去了兴趣,天天靠外力来约束,也是不现实的,到了一定时候,你的“老虎皮”就会脱 掉显露出原有的丑陋面目。尽管你皈入佛门,若只是表面上得点法,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佛教徒。很多人认为, 自己办了皈依证、取了法名,在某某上师面前得过灌顶、求过法,就是实至名归的佛教徒。其实这也不一定。 为什么呢?因为大乘法和小乘法并没有落实到你的行动上,你内心尚未生起这样的信念。所以,你自认为是佛 教徒,也不一定是佛教徒。 第 26 节课 38、 名词解释:珍宝人身,普通人身 答: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说:“自在闻思精华义,调己劝他行善法,修行山王极稳固,彼等仙人胜幢 相,无论在家或出家,即是珍宝之人身。”闻思佛法的精华教义,调伏自己的三门,劝勉别人行持善法,修行 如山王般稳固――不是这两天修个法,一离开上师和道友的监督,就像发疯一样完全变了,真正的修行人始终13 如一,十年前是这样,二十年后依然不变,这才是具有珍宝人身。 反之,倘若你对具足十八暇满、远离十六无暇还有缺憾,即便在世间法方面聪明伶俐、智勇双全、地位显赫、 智慧超群、美名远扬,但也称不上是珍宝人身。世间有许多成功的国家领导、商业巨子,看似呼风唤雨、无所 不能,可这种福报也许会让他造很多业,反而成为堕入恶趣的前兆。古人言:“堕恶趣之前当人王。”所以, 得这种人身并不稀有,充其量只能算是普通人身,或者称为相似者、灾祸者、无心者、空返者。 39、 明白六道众生的数量比例,对你今后修行有哪些帮助? 答:人身极其难得,故一定要好好地闻思修行,依此解脱轮回。 不管怎么样,我们上半生虽已迷迷糊糊过了,但从今后的下半生该以何种方式度守,应该心中有数。正如藏地 有句俗话说:“重新穿衣,重新系腰带。”所以,我们从现在起要重新做人,让自己下半生变成真正的修行人, 否则,得个人身却白白耗费掉,实在太可惜了! 作为居士,应该好好护持净戒,同时好发际闻思,这样就拥有珍宝人身。否则,每天只希求世间八法,从来不 行持善法,从来不行持善法,连最简单的转经轮、念观音心咒也不做,来一趟人间什么意义都没有,这种人就 像手握如意宝却无义而空耗,或者到珍宝金洲却空手而返一样,简直愚不可及。对于这些人,我们理当生起悲 心,有能力的话,尽量施以帮助。 第 27 节课 40、 暇满人身是侥幸获得的吗?请说明理由。为什么说今生是决定永善或永恶的关键? 答:过样的暇满人身,并不是平白无故或偶尔侥幸获得的,而是多生累劫中积集福慧二资的果报。正如《前行 备忘录》所说:“要得到闲暇,需要守护清净的戒律;要得到圆满,必须大量累积布施等福善。为了获得暇满 的人身,还要以清净的发愿来衔接??” 得到人身却无恶不作,这比恶趣众生还下劣。因为如果是一个旁生,由于生性愚笨,所造的恶业毕竟有限,而 人类在某些领域很聪明,能制造核武器、原子弹等各种武器,瞬间即可毁灭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有些人虽然没 有能力这么大面积地造业,可是他从小养成非常不好的习惯,天天杀鸡宰鱼,吞食无数生命,以滋养自己的血 肉之躯。相比之下,旁生尽管身处恶趣,却不会如此无所不为、罪业滔天,就拿山上的牦牛、山羊来说,它们 一辈子都吃草喝水,生活非常清净。 如果今生没有依靠人身得到坚固地(佛果),来世很难再获得这机样的人身,一旦转生于恶趣中,到时根本没 有正法光明,对取舍之处也懵然不懂,则很难从恶趣中出来,只会越来越向下堕入无边深渊,故从现在开始就 必须百般努力。 41、 生起暇满难得的界限是怎样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最起码应该怎么做?如何把握这其中的度? 答:应当像金厄瓦格西一样,金厄瓦格西从来都是彻夜不眠,全心全意修持善法。 这个界限比较高啊,要像金厄瓦格西一样,永远不睡觉,连一个小时也不行,我们可能很难以做到。华智仁波 切应该是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最高层次是像金厄瓦,如果实在不能达到,至少也要很精进、不偷懒。要尽量生 起人身难得的定解。假如这个理念非常强,确实不容易睡懒觉。 当然,完全不睡恐怕也不行。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该休息的就要好好休息。但也不能像世间人一样,整天浑 浑浑噩噩的,什么善法都不做,要把握好这个度。 『寿命无常』 第 28 节课 42、 怎样思维外器世界而修无常?请大致说明。 答:由众生共同福德所形成的四大洲、须弥山、天界、铁围山等外器世界,虽被认为是坚不可摧、牢不可破, 存留的时间长达数劫,但它们也是有为法,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最终必将因七火一水而毁一旦。诚如《四法 宝N论》所言:“此等一切外器世间界,七火一水风吹离散时,发尖稍许残存亦无有,尽皆空空如也若太虚。” 第 29 节课 43、 怎样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请大致说明。 答:上至非想非非想天(有顶)、下至无间地狱,六道的众生不计其数,但没有一个能逃脱死亡。如《解忧书》 云:“地上或天间,有生然不死,此事汝岂见,岂闻或生疑?”《无常集》云:“非空非海中,非入山林间, 无有地方所,死主而不至。”因此,不死的地方哪里都没有,假如真有这样的地方,有钱的人、有权力的人、 有能力的人,花多少钱、付出多少代价都愿意去。然而,人终有一天会,这是谁都逃脱不了的命运。尤其是生14 在寿命不定的南赡部洲,又时逢末世,寿量不像初劫时那样,动辄便是六万岁、八万岁,如今人寿非常短暂, 死亡很快就会临头。实际上,我们自从出生那一天起,便一步步地向死亡靠近,寿命就像漏底的水池,从来不 会增加,只有越来越少,死魔如夕阳西下的阴暗般,片刻不停地向我们逼近。许多人过生日时特别开心,众人 都唱 “祝你生日快乐” , 其实这非常愚痴, 就像一头待宰的牦牛, 离屠夫越来越近时, 有人在旁边 “祝你快乐” , 可想而知它会不会快乐。 第 30 节课 44、 怎样思维殊胜正士而修无常?请从印度藏地汉地三个角度加以分析。 答:印度:在佛教发祥地印度,从《印度佛教史》等历史上看,往昔出世过许多具足地道功德、功德无碍、结 集经教的阿罗汉。除了三次结集的阿罗汉以外,印度还出现了二胜六庄严、八十大成就者等许多圣者。但纵然 是这些大圣者,在无常面前也无法逃脱,最后都会示现涅,如今已无一人在世,仅有记载他们出世情况的传 记留在人间。 在藏地雪域, 往昔也出现过邬金第二大佛陀――莲花生大士, 依靠灌顶令众生成熟、 依靠传讲教言令众生解脱, 如此广转法轮时,出世了君臣二十五大成就者、耶瓦八十大成就者等。之后,又涌现了旧派(宁玛巴的索宿努 三师、新派的玛尔米塔等不可思议的智者及成就者。这些成就者大多数都已证得成就果位,可自由自在地驾驭 四大,示现有实变无实、无实变为有实等离奇之神变,火不能焚、水不能溺、土不能压、不堕险地,完全远离 了四大的损害。虽然如此,但也做不到与世长存、长生不死,我们凡夫人就更不说了。 其实一翻开历史,很容易切实感受到无常。那么多大成就者曾涌现于世,他们的神变神通、成就证悟无法想像, 可是现在一个也没有了。同样,汉传佛教也是如此。像净土宗,从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开始,一直到印光法师 之间的十三代祖师,全部已纷纷趋入涅,如今留下的只有他们的教言和历史。还有律宗,从唐代道宣律祖开 始,直至弘一大师之间的十一代祖师,也无一留存于世。还有华严宗,从印度的马鸣菩萨、龙猛菩萨,一直传 到中国的杜顺和尚等,这之间的七代祖师,现在只剩下历史而已。甚至非常兴盛的禅宗也是同样,印度第二十 八代祖师达摩祖师东来传法,成为中国禅宗初祖,一直传到六祖惠能大师,之后正如大摩禅师所授记的,只传 心印,不传衣钵,禅宗至今都没有第七代祖。虽说如此,但禅宗分成了临济宗、法眼宗、曹洞宗等五宗,现今 这五宗的法脉尽管不断,一直在传承,但前辈大德却依次示现涅。 这些大成就者当时那么了不起,但也无法避免无常,更何况是像我这样的凡夫人了?我肯定会离开世间,离开 世间时唯一有利的是什么?应时解脱法。所以从现在起,我一定要观修无常,精进修持对解脱有利的佛法。 第 31 节课 45、 怎样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请从天界人间的角度分别说明。 答:不管是天界还是人间,寿命长达数劫、威德圆满的诸位天神和仙人,也不能摆脱死亡,最终都要面对生老 病死。 跟人的寿命比起来,梵天、帝释天、遍入天、大自在天等可谓万寿无疆,他们可以住留数劫,伟岸身躯高达一 由旬及一闻距,其身所拥有的光彩,甚至比日月更胜一筹,可是他们也同样免不了一死。此外,具足五种神通 的天人及仙人,虽依靠神变的威力可逍遥自在畅行空中,但是到了最后,他们也无法逾越死亡的命运。《解忧 书》云:“大仙具五通,能行于虚空,然而却不能,诣于无死处。”寿命已尽的人,就算很想活下去,到处求 医生、求官员、求很多人,但谁也没有办法,包括释迦牟尼佛也无计可施。 天人、仙人等不能避免无常,再观察一下人世间的尊主。在印度圣地,据藏地多罗那他在《印度佛教史》中所 称,首先出现了许多财富力强、高居于首的转轮王,后来出现了众敬王。之后,他的沿袭下来,一下地到释迦 牟尼佛的父亲净饭王。除此之外,印度东西方还有三巴拉、三十七赞扎王等地位显赫的国王,都曾纷纷降临于 世。印度君主制度结束之后,还出现过甘地等许多人道主义者。可如今,这一切都成了辉煌的历史,没有一人 留存于世。在藏地雪域,许多国王都是诸佛菩萨化身。自第一位国王涅赤赞布(汉译为肩座王)以来,出世过 天赤七王、地贤六王、中德八王、初赞五王、幸福十三代,极乐五代等许多国王,藏地这些国王,昔日统治的 疆域那么大,最后也都纷纷离开人间,尽管他们曾拥有如此威力,现在都成了历史,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留存下 来。汉地也是一样。像夏、商、周、秦、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中,很中国王或皇 帝非常有能力,尤其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皇帝,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了,但 他们如今一个也没有活在世上,由此也看得出来,万法确实是无常。此外,象历史上的一些物理方面的爱因斯 坦、牛顿也已不人世;还有造纸的蔡伦、天文学家张衡、数学家祖冲之等等,现在已全部离开,对于他们的事 迹,后人只能从书本了知。不说这些人物,包括我们家里的人,这些年来有什么的变化,比如小的时候,别人 叫哪一家时,通常会以父亲那代人的名字来称呼;现在可能以我们这一代的名字来称呼;回到以前的村子去, 比我们小的那些人成了新的主人。一代一代就这样更替,如花开花落一样,无常就在我们眼前。所以,我们一15 定要精进地修持解脱之法。 第 32 节课 46、 在本课中,怎样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请大致说明。 答:米拉日巴尊者在《道歌集》中,就用了八种比喻形容无常:一、绘画的金色佛像终会褪色;二、美丽的鲜 花到秋天会被寒霜冻死;三、高谷奔腾咆哮的瀑布,流至平原会缓缓无力;四、绿绿的稻田终会镰刀砍割;五、 精美的绸缎也会被利剪裁截;六、精勤积累的珍贵财宝,人死时终会被舍弃;七、初三的新月清丽动人,但不 久就会变得形态臃肿;八、初生的孩子极可爱,突然遭受违缘也会夭折。通过这八种比喻来文明万法的无常迁 变。 另外, 本课中还用秋云的比喻来说明无常的道理, 比如引用的 《方广庄严经》 云: “在界皆无常, 如秋日浮云。 ” 引用的其他经中说:“三界无常如秋云,众生生死如观戏。”等等。 47、 法王如意宝在《无常道歌》中说:“若能观想一切内外法,乃为指示寿命无常书。”有没有什么法不是 无常所摄? 答:假如以智慧观察内外诸法,就会发现无论是外境的春夏秋冬,还是身边的亲友住宅,都是指示寿命无常的 善知识。包括我们菩提学会的道友,刚开始有哪些人,后来离开了多少,如今又新加入一些,这部分人还是会 变的??所以从我们周围的事物上,也很容易看到无常的影子。 第 33 节课 48、 有钱人的身上会发生无常吗?这对你有哪些启示?请引用教证公案加以说明。一旦无常到来,唯一对自 己有帮助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答:从有钱人身上,我们轻易即可观察到无常。以前亚洲女首富叫龚如心,她与丈夫白手起家,共同建立一个 地产王国。后来她丈夫不幸死了,为争夺巨额遗产,她和公公打了九年的官司,并最终获胜。1997 年 7 月,美 国《福布斯》杂志公布了世界超级富豪榜中,龚如心以 70 亿美元个资产,名列世界华人女首富,比英女王还 要富有 7 倍。据香港市场人士估计,龚如心的身份可能超过 400 亿港元,稳居亚洲女富豪榜第一位。但没有想 到,争取到遗产一年半后,她就因患癌症而离世了。 江苏有个富翁叫包存林, 几年前公司产值已达 6 至 8 亿人民币, 然而 2008 年 11 月他突然身亡。 关于他的死因, 有人说是自杀,有人则说不是。但不管怎样,他辛辛苦苦地积累了一辈子,死后全部都留在人间,可见财富并 不值得追求。 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云:“众生财富如闪电,身如浮泡无常性。”在《君规教言论》中也说:“身 体犹如水中泡,财富宛若秋云飘。”憨山大师在《醒世歌》中说得好:“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一旦无常到来,唯一佛法才有帮助,其他一切都派不上用场。 以前上师如意宝常引用《教王经》的一个教证:“国王趋入死亡时,受用亲友不随身,士夫无论至何处,业如 身影紧随后。”当你趋入死亡时,财产、眷属等世间美好不会跟随,紧紧跟着你的是什么呢?就是生前造的善 业恶业。造善业会获得快乐,造恶业则感受痛苦。《千字文》中也说;“祸因恶积,福缘善庆。”祸害是多次 作恶积累而成,幸福是常年行善得到的奖赏。 第 34 节课 49、 请结合下一课的内容,以具体事例说明,什么是无常四际?明白无常四际之后,应该追求的是什么?有 些人是一家之主,重大事情都由他操办,故对家人放不下而无法修行。这是由于不认识无常四际中的哪些? 答:积际必尽:一切积聚同样终将散尽,这是一个自然规律。财产受用不可能恒常拥有,它犹如夏天的露珠、 秋天的白云一样,很快就会消失,故一定要慷慨布施。 合久必分:一切聚合的法,最终定会分离。如今朝夕相处的道友、家人等,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各奔前程, 聚在一起只是暂时因缘,所以彼此之间不要怒气冲冲、恶语中伤、争吵不休,甚至发生大打出手等现象。应当 想到大家不一定能长期相处,很快就会分离,因此在极为短暂的岁月中,理当互敬互爱、和平共处。诚如帕单 巴尊者所言:“夫妻无常犹如集市客,切莫恶语争吵当热瓦。” 堆际必倒:凡是堆积的东西势必会倒塌,不可能永恒存在,这与物极必反的规律相同。万法无有恒常性,那我 们对现在如虫穴般的城市、住宅、寺庙等非常耽著,又有什么用呢? 世间上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有些人没有死之前,觉得在家里举足轻重、不可缺少,然而他死了以后,别人照样 过生活。因此,在活着的时候,不要为了某些人,而把修行全部放下、全部舍弃。有些人经常说:“我不能出16 家,否则,我家人该怎么办?”“我没时间学佛法,因为家里的重大事情都是我一个人承办。”许多人都有这 种顾虑。其实你终有一天会离开,不可能永远跟着他们,没有你,他们也不会活不下去,所以你在没死之前, 应该选择最好的道路,不要为这些人放弃来世的解脱。 50、 什么是噶当“四依处”?请具体解释。 答:四依处: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干涸之壑。 首先,要一心一意地依止佛法,而不依止其他(心依于法)。其次,佛法的境界依靠安贫乐道才能生起,假如 你整天追求奢靡豪华,任何修行也不会成功。当然,也不是非让你把的有家当都处理了,变成一个穷光蛋,这 个“度”要学会把握(法依于贫)。噶当派的大德就你米拉日巴尊者一样少欲知足,一辈子都这这样的生活, 死时也没什么牵挂,在山洞里安详示寂。当然,对于城市里的人来讲,这样做可能有点困难,但即便如此,至 少也不能贪得无厌(贫依于死)。最后,要死在山谷里,而不是城市里,更不能是医院里。倘若你没有一定有 修行境界,死的地方最好选择寺院。当然,生病时依靠治疗也是有必要的,但在死亡的时候,务必要前往寂静 之地(死依于干涸之壑)。 第 35 节课 51、 如何理解亲怨无常、苦乐无常?了知此理之后,应该追求的是什么? 答:我们前世最有缘的众生,今生可能特别讨厌;今生依依不舍、感情上特别执著的,却往往是前世的怨 敌来讨债。所以,依靠佛理来观察,若对一个人特别耽著、从心底特别喜欢,说明这个人曾是你的怨敌。比如 你今生中因为没他感觉活不下去,没他就要跳楼自杀,这种感情执著必定来自于前世怨仇的债;而你即生中特 别看不惯的人,很可能是前世最执著的亲人。且不说前世,即便是今生今世,亲怨也是无常的。今天不共戴天 的仇人,明天也许会变成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互相交亲,情投意合非同寻常。这种现象不在少数。这就是亲人和 怨敌关系无常的道理。 对修行人而言,要追求的是无衰无退、人天应供、圆满正等觉的佛果,这是最根本、最究竟的目标,而有衰损 的地位、财富、权势,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第 36 节课 52、 一个人的高低贵贱贤劣好坏是永恒的吗?为什么?请从世间出世间两个角度进行说明。 答:不是。 (一)从世间方面而言。能言善辨、知识渊博、智能双全之人,也有一败涂地、一落千丈的时候。到那时,因 往昔的福德耗尽,地位、名声、势力、财富等荡然无存,思维颠倒,万事不顺,常常受人挖苦、遭人欺侮,以 前仅具的少分功德,似乎也变得一无所有。无常的示现千变万化,不仅好人可以变成坏人,坏人也可以变成好 人,例如,许多人以前无有智慧、见识浅薄,行为也不如法,往往被贬为“骗子”、“狡诈者”。但后来他突 然发财了,或者一夜成名了,便赢得了众人尊重,被看成是见多识广、精明勇士之人。正如俗话所说:“狡者 年老成主人”。 (二)从出世间而言:俗话说:“具证年老求学问,舍事年老积财物,法师年老成家长。”这些也都是无常的 体现。反之,也有人上半生是屠夫、猎人、妓女,所作所为全是造恶业,下半生却生起真实的出离心,一心一 意修行而获得成就;或者,即使没有成就,但也已经皈入佛门,死后往生清净刹土。因此,现在的贤劣显现, 可以说瞬息万变,没有任何现象是始终不渝、牢不可破的。 为此,一定要好好在观修无常法,真正生起出离心来,并时常祈祷以莲花生大士为主的上师三宝,永离颠 倒之行为,早趋无上解脱正道。 53、 在修行过程中,为什么要时时提起正知正念,将一切分别邪思转为道用?有时候的一念之差,会导致什 么样的可怕后果?请引用公案加以剖析。 答:只有如此,才能不背离正法。 有时候一念之差,便堕落,造成生生世世的痛苦、遗憾。 顺治皇帝在《出家偈》中也说:“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 他以身著黄袍的帝王之躯,换去了身披紫袈裟的出家之命,这也不是无缘无故的,究其原因,完全归咎于他当 初的一念之差。崇祯皇帝的公案也莫不是如此。 因此,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务必要经常观察自己,尽量把心转为道用。如今依靠良师益友的助缘,我们暂时拥 有了修法的时机,但凡夫的想法没什么恒常可信的,故一定要夜以继日勤奋修法,活到才,修到老。17 第 37 节课 54、 请大致叙述,如何思维死缘无定而修无常。为什么说在这个世界上,生缘少得可怜,死缘却多如牛毛? 请举例说明。修死亡无常的过程中,要观想行住坐卧一切所为都是今生最后一次,这种修行方法是否有点不可 理喻?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1》在这个世界上,生缘可谓少得可怜,死缘却多如牛毛。龙猛菩萨在《中观宝N论》中说:“死缘何其 多,生缘何其少,彼等亦死缘。”在我们每个人周围,火灾、洪水、毒害、地震、险地、野人、猛兽等死缘层 出不穷,看看每天的新闻报纸,时时都在报道世界各地所发生的种种灾难,人类的生命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威 胁。除了这些自然灾害,人类自身的四大不调,也是不可忽视的致使之因,如佛典中言,人类疾病有 404 种, 魔障有 8 万种??可见,危害生命的死缘多之又多,而生缘却微乎其微,即便是人们视为生缘的衣食、药物, 有时候也会成为死缘。 死缘又不定,而死亡之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故当好好修持解脱道。 2》现在人没有因果观念,为了牟取暴利而不择手段,制造出大量武器、伪劣商品直接间接威胁了人们的生 命。譬如,被诩为延年益寿的营养品或健康食品,里面有毒物质令人咋舌;还有被誉为高贵身份象征的皮草、 真皮,在加工生产过程中,能分解出多种有害芳香胺,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可诱发生皮肤病及癌症。 在人的一生中,死缘时时环伺在我们身边,让人防不胜防,故不管是走路也好、开车也好,大家应该忆念无常。 3》这种想法不合理。佛经中也说,死亡在呼吸之间。比如,每次坐车上高速公路,都有种恐惧感,因为前 一分钟你活在人间,后一秒钟就可能发生交通事故,车毁人亡;或者你走路的时候,一不小心滑下去掉入河里, 被湍流的河水卷走,也只不过是几分钟的事。即使睡觉之里,也可能因为地震等天灾人祸而死亡。真正修行好 的人,时时会忆念无死期不定,始终想着“不知我什么时候会死”,有了这种观念,修行起来会很精进,不会 天天聊天、做些无义的琐事。 第 38 节课 55、 我们平时如何在行住坐卧中观无常?本论是从哪几个方面阐述的?懂得此理有何必要? 答:行走时,要观想道路是无常的,从粗大角度来讲,它终究会被各种灾害所毁;从细角度而言,它是刹那刹 那迁变的;同时,你身体也是无常的,以后不一定再路过这里。既然如此,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如理如法,始 终以正知正念摄持自己。住所,从现相上讲是无常的,没有什么可贪执的;从实相讲,就像具髻梵天对舍利子 所说,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是清净刹土,我们应当如是观想。饮食受用是无常的,如果有一些修行境界,应 当享用禅定的美食。躺卧睡眠是无常的,如果在贪心、痴心中入睡,则无实在意义,即使做梦也是一种迷乱, 但若有密法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境界,便可将迷乱修成光明境界;退一步说,纵然没有这种境界,睡时也应 观想佛陀发光,遍布自己的周围,在这样的修法中安睡。 本论是从行、住、饮食、睡眠、财富、亲友、名利、语言、善念、妄念、验相十一个方面阐述的。 卓活衮波上师曾说:“总之死亡无常法,自这相续若未生,密集之法亦不深;相续生起死念时,在皈之辞也高 深。”基础没有打好,表面上能看到明点,接受《上师心滴》等最高的密法,也只不过是冰上建筑,因为没有 观好无常,这种境界不会长久,很容易被世间种种迷乱夺走。所以,真正要修行的人,基础一定要打牢。 56、 按照塔波仁波切的教言,修持无常有哪三个层次?请一一说明。 答:开始的时候,害怕生死所追,务必像鹿子逃出笼子一样义无反顾;中间的时候,务必像辛勤耕耘田地那样, 做到死而无憾;到了最后,要像大功告成的人一样,做到心安理得。 最初的时候,务必要像箭中人的要害一样,认识到没有空闲;中期阶段,要像死了独子的母亲一样,专心致志 地修行;最终要了达无所作为,如敌赶走牧童牛。 第 39 节课 57、 按照博朵瓦格西的观点,如果想专修一法,观无常则最为重要,这是为什么?请从六个角度加以分析。 答:原因:一、博朵瓦格西:“倘若修行死亡无常,首先可作为进入佛法之因,中间可作为勤修善法之缘,最 后作为证悟诸法等性之助伴。” 二、博朵瓦又云:“倘若修行无常,最初可人秋断除此生绳索之因,中间可作为舍弃贪诸轮回之缘,最后可作 为趣入涅圣道的助伴。” 三、博朵瓦格西还说:“观修无常,最初可作为生起信心之因,中间可作为精进之缘,最后可人秋生起智慧的 助伴。” 四、博朵瓦格西还说:“如果观修无常,并且能在相续中真正生起的人,最初可成为求法之因,中间可作为修 法之缘,最后作为证悟法性的助伴。”18 五、博朵瓦格西学说;“倘若修行无常,并且能在相续中生起无常观,则初始可作为擐甲精进之因,中间可作 为加行精进之缘,最终可成为无退精进的助伴。” 六、帕单巴尊者也曾说:“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常观,最开始可作为步入正法的因,中间可作为精进的鞭子, 最终也能获得光明法身。” 58、 请举例说明,对无常生起定解的界限是怎样的? 答:应像喀喇共穹格西那样。格西在后藏的觉摩喀喇山修行时,岩洞口有一荆棘丛,常挂到他的衣服。开始他 想砍除, 但转念一想: “唉, 我也许会死在此山洞中, 不知是否再有出去的机会, 还是将修行妙法放在首位吧。 ” 当他再次出没时,又想“不知道能否再返回这个山洞”,于是一直没有砍荆棘丛。就这样,他连续在这个洞里 修行了多年,最后已经获得了成就,可依然没有砍除荆棘丛。 我们应当珍惜眼前的时光,正如陶渊明在诗中所言:“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在没有生起不加改造的无常观之前,就一定要在加行发心、正行观修时,千方百计调整自心。 『轮回过患』 第 40 节课 59、 什么是轮回?请引用教证说明,佛经中对轮回有哪些比喻?请解释其中任一比喻的意义。 答:总的来说,所谓轮回,就像陶师手中的轮盘、井中的水车、瓶中的蜜蜂一样,接连不断地旋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悠乐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