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弄墨成习惯打一商

传统文化:文人赏石传统文化:文人赏石真人史记百家号秋水堂藏 清 灵璧石《频伽空谷》问:“三界竞起如何?”师曰:“坐却着。曰:“未审师意如何?”师曰:“移取庐山来,即向汝道。”——《祖堂集卷七·岩头》绪论文人赏石(以下简称文石),广义上是指那些具有瘦漏透皱等天然形态、符合文人审美价值标准,用于布景、观赏、把玩的石材,包括宫苑庭园的大中型露天赏石和小型的文房室内供玩石,“大可列于园馆,小或置于几案”。狭义的文石,则专指文房内的几、案、盆供摆石和把玩石。正道堂 盆石供养文石,是中国林泉文化的延伸和精华浓缩,体现了士大夫与文人的仁山乐水精神,是“天人合一”古典思想的重要文化遗产。这种充满东方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洋溢着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气息的中式符号,深刻影响了美术、戏曲、宗教、文学等人文领域,历史上甚至牵动过政治经济的神经。它随着中国山水画和园林文化而伴生共长。如苏州的四大名园:宋代沧浪亭、元代狮子林、明代拙政园、清代留园,还有南京瞻园、无锡寄畅园等江南名苑;而北派则有北京圆明园、御和园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等清代名作,都是赏石文化的物质遗存。园林石景文案把玩石文石史源远流长,历代文人是其发展、流变的最重要推动力。早在上古史中,或与石器时代的崇石有关,《尚书·禹贡》和《山海经》等约于战国成书的古籍就已有青州的泰山怪石、琨石、瞻诸山彩石、长石山鸣石、葛山瑊石、即谷山珉石、游戏山封石等各类美石搜奇,甚至记载被大禹生下儿子启,也是变成石头后破裂生出。汉代的黄老思潮、魏晋玄学和南北朝佛学的兴起,清淡风气盛行,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王谢世家等文士名流造就了人文史上“魏晋风度”的氛围,直接导致了林泉、田园文化的滥觞,其中“桃源陶令”陶渊明成了著名石友,后世称之为赏石祖师,据传其拥有一方可催发诗情的“醒石”。宋人程师孟有诗赞曰:“谁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渊明入醉乡。”南朝·齐著名画家宗炳在其《画山水序》中所说:“山水质有而趣灵”、“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等艺术美学观点,将山水的自然性与文人们的主观情绪和价值取向挂钩起来,为后世的文人艺术发展奠定了精神基础。其“竖划三寸,当千初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的书画布局浓缩理论,更直接成了“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的文石意象原型。唐 孙位《高逸图》上海博物院藏隋唐五代时期,宫苑园林文化达到了第一个高峰,佛教昌盛也使寺观建筑鼎盛一时,大批达官贵人、文人诗家甚至上层僧侣,多有追求奇山异石的雅兴并将之植入园林、庭园和书房。唐代著名文人如杜甫、刘禹锡、白居易、张祜、陆龟蒙、皮日休、杜牧等,都留下过大量赞誉美石的诗文和记录,吴道子、阎立本等众多名画家也描绘过大量奇石珍木的画面场景。如唐代阎立本《职贡图》描绘八蛮进宝场景中的奇石贡品,周昉的《簪花仕女图》、《调琴啜茗图》描绘了唐代仕女与园林赏石、庭院坐石的场景,孙位的《高逸图》刻画了魏晋隐士在奇石异苑中席坐清谈的场面,五代赵岩的 《八达春游图》在描写纵马春游的背景里,全面写实了当时湖山洞石的宫苑布景情形。安阳出土 唐代赵逸公墓湖石花鸟屏风画唐 阎立本 《职贡图》局部五代 赵岩 《八达春游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两宋时期是文石文化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北宋时,在赵佶、米芾、苏轼等人文领袖的带动下,上自司马光、欧阳修、王安石、苏舜钦等名公巨卿,范成大、叶梦得、陆游、杜绾、赵希鹄等文人学士,直至一般贵族士绅,朝野内外,无不纷纷仿效,竟成一时风雅,尤其是杜绾的《云林石谱》,是文石文化已臻成熟的里程碑式著作,影响深远。宋代除了董源、巨然、范宽、李成、关仝等宏伟壮观伟大山水绘画艺术外,伪作赵佶《听琴图》、苏汉臣、陈宗训等名家在仕女、婴戏等庭院风情作品中留下了大量以文石为景的历史作品。宋 苏汉臣 《靓装仕女图》宋 陈宗训 《秋庭婴戏图》今天北京故宫博物馆所藏的“宋四家”之一米芾《研山铭》卷,便是宋代文石文化鼎盛一时的缩影,一段关联四个历史人物的离奇记载,叙说的是宋徽宗与蔡京合计抢夺了画中之石:米芾夫妇的传家宝——南唐后主李煜递藏遗传的“灵璧研山”。米芾爱石近癫,在人头与石头的抉择间不得不泣别爱物,这厥三言体的雄奇崔旷诗文和书法,据说便是悲愤离别前留下的千古绝唱:“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面,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后坤。极变化,阖道门!”北宋 米芾《研山铭》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蒙元阶段,是人文发展的低潮期。但压抑的社会氛围,不仅没有摧毁山水林泉文化,反而更激发了文人们向往自然自由之情,元四家也将中国古典山水画推到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巅峰。道教受宠而倡,也为山水泉石文化的一个庇护所,赵孟\与道士张秋泉就曾留下“水岱研山”一石的逸事。元代戏曲与元代陶瓷装饰等艺术领域也都持续留下了庭园赏石的印记,元青花瓷器便是这两者的完美结合体。元 倪瓒 《古木幽篁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清以降,文石文化得以全面恢复,并迎来全盛时期。在这数百年间,传统山水画和明式园林文化、家居文化,从实践到理论均已发展成熟。浙派和吴门画派的兴起,造园大师计成的开山专著《园冶》,林有麟的《素园石谱》,王象晋的《群芳谱》,文震亨的《长物志》,李渔的《闲情偶记》等相继问世,极大推动了园林和赏石文化的发展,也将文人雅赏活动推到了一个极专业、精微的理论境界。明末,时称“友石先生”的书家米万钟便是文人藏石玩石的代表,其从粒珠大的雨花石到高达数米的庭园巨石,搜藏成癖,无所不罗。“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传说女娲补天遗下的那块石头,凡心未了,乃惹来一段红楼旧梦的孽缘。清代文豪曹雪芹以此暗喻为引,也写下不朽作品——演绎豪门兴衰与爱恨情仇的《石头记》。明正统二年 谢环《杏园雅集图》手卷局部 大都会博物馆藏交入近代,随着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的衰退,时世动荡,家宅难安,赏石文化也衍流渐竭,不复昔日盛况。文石随着古典人文精神的颓废而全面式微没落、变异了。如民国赵汝珍于《古玩指南·名石》所言:“至以为陈饰者,今日虽不如往昔之盛,然余韵尚有可寻……现在好之者既鲜,而天地之精英亦遁世不显。”20世纪中国改革开放后,百废俱兴,赏石文化才又重新在全民收藏热、盆景热、当代艺术等大潮中再次引来了新的生机……但犹如大众收藏市场的幼稚和狂乱,80-00年代这30年的所谓民间藏石赏石,多是奇石文化和宝石文化,与传统的文石精神风马牛不相及。直至近几年,屡经商业炒作、泡沫和幼稚而付出代价后,烦嚣渐沉,开始出现了一批富有学养与格调的成熟艺术收藏、鉴赏圈子,文石的深厚文化积淀才再次迎来新生,成为新古典人文复兴的重要元素和亮点。一、文石的哲学精神古典文石,充满了人文隐喻和信仰图腾的象征意味,包含着多重文化基因和元素,它是中国千年以来,以许由、巢父为代表的高士文化和隐士精神的结晶,汇集了道家、儒家和禅宗的东方人本哲学精华,也是这三家对话自然、天人交融的修行介质。浓缩了一方山水,安静伫立于喧闹世俗中的文石,在三教九流的石痴眼中,道家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儒家称之“坚贞沉静,孤高介节,君子也”,释家曰“片石孤峰窥色相”,照见五蕴皆空,观石而得自在。美国学者克劳蒂亚·布朗(Claudia Brown)在其1997年发表的论文《中国文人石与永生之土:从中国画中管窥》(《Chinese Scholars' Rocks and the Land of Immortals: Some Insight from Painting》)中,认为通过分析宋元以来中国山水画中表现的仙山景象,可以解释文人赏石与道、佛、儒诸家的文化内涵、关联。宋 李唐 《采薇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赏石的玩索过程,既是人格的物化,也是物的人格化。顽石一块,不仅被能认为有助养性致知,明心见性;甚至被赋予养生的功能,文人称其能清心败火,“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 白居易曾提出石之十德:“养情延爱颜,助眠除睡眼。澄心无秽恶,草木知春秋。不远有眺望,不行入岩窟。不寻见海浦,迎夏有纳凉,延年无朽损,弄之无恶业。”众生无不托石观心,以石为友,拜石为师,籍此追求“我心常静,则万物之心通矣”的境界。下面的五代《神骏图》与笔者旧藏这件18世纪青花瓶的主题材,就分别展示了儒释、儒道合流的历史情节,图中各自以文石为座、为衬景,而渲染了一种独特的人文气氛,可见儒道释三家都与文石的不解之缘。五代 佚名 《神骏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清中期《儒道共演图》青花观音瓶 秋水堂旧藏1自然 清静 无用 至乐 —— 道家的思想内蕴文石,是道家“仙山文化”的缩影。自老庄、列子的先秦学说,到两晋道玄思想,特别是葛洪的“无为自化,清静自在”,谢灵运的诗文,郦道元的《水经注》等,都滋养了中国山水、林泉文化的哲学根基。强调现世修炼的道教丹派理论,修行中的洞天福地、幻觉中的海市蜃楼,理想中的蓬莱世界,也无不建立在奇山异水的仙山文化之上。克劳蒂亚·布朗在《中国文人石与永生之土:从中国画中管窥》一文中,也将中国的“石”的概念与道家外丹派的药和炼丹术以及道家文化中的“仙山”挂钩联想,文石是仙山的缩影,石体中漏透结构的空洞,则暗喻通往仙境的秘道。庄子的《齐物论》和《逍遥游》两大充满人文和自然美感的名篇,构造了其奇伟瑰丽的哲学体系,他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的傲岸姿态,超越一切世俗功利,至今震撼人性。而这种哲学灵魂,也是文石的首要精神内涵。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而文石色调寡淡、黯然,正回避了修道的忌讳。这样形容枯槁嶙峋的“丑石”,或正是托梦与庄子的“至乐”髑髅,“髐然有形”,视寂灭和死亡为永久的宁静与安逸,而免遭轮回之苦,远比南面称王更值得。庄子又曰:“七窍具而混沌亡”,人因七孔开窍,气通表里,乃能启智、聪慧。灵璧石和太湖石这两大文石常具的玲珑剔透的孔洞结构,正暗合道家的洞明、开悟。清 灵璧石《髑髅》 秋水堂藏文石,也是道家尊崇自然法则的体现,是圣贤们万物齐一、道法自然和参化天地的精神物化。昔日列子学道于壶丘子,热衷游山玩水。壶丘子问他:“你到处游荡,有啥好玩的呢?”列子洋洋自得的说:“俗人游玩无非看景阅物,而我观赏的是万物的变化。”壶丘子笑道:“你这与别人也没有本质区别嘛,你们都只知道观赏外物,却忽略、错过了观赏自身的变化,那才是游玩观赏的最高境界啊!”列子听了老师的话,幡然醒悟,从此安心闭门修行。诚如清人赵继恒所言:“人能悟得其中趣,确胜寻山万里游”。明代 高士铜造像 秋水堂藏有了文石,修行者就可于方寸间神游幻境,不用舟车劳形,也能像列子御风而行,神游太虚,实现壶丘子的内视观心,洞微知著,一叶知秋。也如庄子一般作《逍遥游》:“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故宫馆藏名画宋徽宗赵佶的《祥龙石图》,清劲的院派线条勾勒,层层渍染的水墨,隽秀的瘦金体题诗更“彼美蜿蜒势若龙,挺然为瑞独称雄”,生动地描写了奇石玲珑剔透之余,投射的是作者赵佶以帝皇之尊迷恋道家、异石、庭园的情结,以及征召花石纲、大兴土木修建“艮岳” 修仙宫苑引发社会危机的缩影。宋徽宗 赵佶《祥龙石图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2淡泊 坚贞 孤介 隐遁 —— 儒家的人本精神自古以来的儒家君子,大抵信仰不达则遁、独善其身之道,且非名山无以寄高士。文石的传播,历代儒者也当记首功。文石的质朴古陋,及其静默、内省的气质,体现了重精神、蔑视物质享乐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的“孔颜乐处”价值观。这与西方古希腊哲学中主张摆脱欲望支配、恬然寡欲的斯多葛学派禁欲主义,也不谋而合。清代大玩家李渔就认为,有好石之心却经济有限的贫士,一件小石,只要安置有情,也可慰泉石膏肓之癖。并说王羲之劝人种竹,他则劝人立石,认为人的其他毛病的都次要,惟独不能有俗气。而竹和石,恰恰能治俗气的病。(见《闲情偶寄·山石第五·零星小石》)五代 周文矩 《文苑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文石还被儒家赋予了人格化的哲思、情感和信念。苏轼曾作《咏怪石》一诗,也歌颂了文石的这种外表和气质:警惧以戒骄,威武不能屈,凛然守苦节,不饰如初心,貌丑却高贵。以其“怪”、“丑”之孤傲,拒绝与庸俗世故的审美同流合污。 正如笔者所藏清代灵璧石《频伽山谷》上旧主镌刻的七绝 —— 陆奇《石中问答》:问余何意醉此山笑而不语心自闲金樽功名尽散去石中天地非人间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智兼者乐石”,儒家这种“以石为德”的人文说教,充满了自然主义的智慧,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在以儒学为意识形态的历朝,皇家贵族中富有人文修养的成员,文人学士,多与石有往来之情,似乎无竹不能却俗,非石不能修心。文人画兴起以后,竹石、兰石、梅石或松石的题材便兴盛千年,至今仍为堂赏案供之物,不可或缺。文案与文石 天津博物馆藏及至宋明,邵雍、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共同构造了理学的宏观大厦,朱子学强调“此心湛然无事,自然专一”的律己、养气、静修,与“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静观探究精神;陆王心学提出“吾心即宇宙”、“吾心即理”的绝对自我的内修主张。无论格物、格心,在文石这种特殊介质和载体上皆可形神合一的体现。尤其心学,更是玩索文石的精神根基,“能蕴千岩之秀”的一块赏石,既是宇宙的缩影,也是“理”和“心”的物化。文石,不仅是儒者入世养性、随身修行的权变,也寄寓了文人们隐遁出世情绪和桃源情结。如笔者所藏这幅得自沪上名家陈佐凡的《兰竹湖石图》,为明末“秦淮八艳“、“画兰第一家”马守真的作品,她在画中以兰自喻,寄托了对烟花生涯的厌倦与对竹(情人)的相思依恋之情,其情人吴中文坛领袖王稚登则题款呼应,也是渴望共同逃遁江湖、远离尘世烦嚣的写照。画中湖石,为兰与竹之根系所在,即是家。石,也是文人们的精神家园。秋水堂藏 明 马守真《兰竹湖石图》 纸本水墨 立轴3苦行 定慧 破色 入灭 —— 佛家的信念境界文石,对于佛家修行者的意义,如过十万大山,越百千神佛,觅得一胜处,名曰乐土。五代画僧贯休的《十六罗汉图》、宋代刘松年的《罗汉图》、宋画僧法常等宗教画历史名作,在描绘清奇怪古的宗教偶像时,都衬以湖石孔洞形态的树石和文山。五代-明代时期流行的各式水月观音绘画和造像,法身也多于湖石上作半跏趺坐。浙江万佛塔地宫出土 五代鎏金铜水月观音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早在大乘佛教普世的大唐时代,长安城及国内庙宇林立,寺观文化便与赏石密不可分,寺观园林,是古代三大园林之一。僧侣取石之质坚,以喻金刚不坏、无生无灭。顽石一方,也代表苦行与戒、定、慧。禅宗是最富东方气质的佛门本土流派、释道合流的产物。禅学也是一种宗教色彩的迷人哲学,崇尚智慧开悟。文石的丑、怪、陋、破、缺、朽、空、虚等诸像,对于破除信徒对色相的嗔痴执迷,无疑是一种明心见性的开启,观石得自在,见石即见如来。宋 刘松年《罗汉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是以,明代林有麟在《素园石谱》中说 :“石,尤近于禅”。历代名僧大德,不乏尤对茶道、石道等技艺造诣精湛者,如唐有赵州禅师,宋有佛印禅师,都是富有文人情趣与修养的行家玩家。近代,禅的传播者铃木大拙在批判西方的人与自然的敌对式二分法时,也重述了禅宗力图回避语言等介质障碍、提倡直觉和顿悟 ——难说现代西方哲学家德里达的“被语言侵蚀的直觉”、口语比书面语更高级的解构观念不是剽窃自中国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思想(可恨的是此人却曾诳称“古代中国无哲学”)。“花若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禅风禅骨的文石,以其“不能言”、“无文无声、无臭无味”的介质特性,恰恰成功回避了语言桎梏;并以“天人合一”的方式,完美解决了人与自然二元命题的困境。直指人心,见性明义。禅宗还与茶道、文石等结合,产生了所谓的“禅茶”、“禅石”,这种文化交融,既有月白风清的隐遁、秋归、田园式审美,也有脱相、无住、入灭的般若(智慧)。今天,随着禅宗的世界性传播与风行,文石也随流逐浪,再兴波澜。清 木雕达摩像 秋水堂藏二、文石的美学价值文石美学,结构上具有“具象”与“抽象”的双重属性;内容上则突出主体的审美体验,强调客体的自然性,主张自然美高于艺术美;是一种形神合一论,具有含蓄优雅的东方古典取向,并且在鉴赏史上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的系统理论和价值观。历代赏石鉴赏主要代表作,有唐代白居易的《太湖石记》,南宋范成大的《太湖石志》、常懋的《宣和石谱》、杜绾的《云林石谱》,明代林有鳞的《素园石谱》和文震亨的《长物志》等索石探奇的名著,这些专业理论名篇奠定了古典赏石的审美原则和指导思想。清代初期,李渔甚至提出物似人形、石如其主的神秘主义观点,不仅垒石造山,文人本身并不擅长,但没多少文化的工匠随手拈来却别成天趣。气质修养高雅的主人,造出来的山石就俊秀优美;而有的人天性鄙俗,虽耗费万金,但所造所玩终究是拙劣不像样,冥冥中似有鬼神操纵,可见天公造物的神奇。这或许也是一个人的审美情趣、修养层次,最终决定了他的艺术成果的道理。1具象美中国古典山水画以高远、深远、平远的平面构图艺术去展示林泉文化。而文人赏石则以一种类似雕塑的立体具象结构,更强烈、直观的表达这种效果。秋水堂藏 明 马槽炉座山子“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文石,形态上具有阴阳、虚实、平衡、破立 等结构之美,尽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观赏时曲径通幽,移步换景,变化万千;孔洞结构之美,更获古人誉为疏风漏月,洞窍生烟。唐代白居易在其《太湖石记》中,更细致形象的描述了这种种具象的变化之美:“有盘拗秀出如灵丘鲜云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润削成如珪瓒者,有廉棱锐刿如剑戟者。又有如虬如凤,若跧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将攫将斗者。风烈雨晦之夕,洞穴开颏,若欱云\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之者。烟霁景丽之旦,岩堮霮,若拂岚扑黛,霭霭然有可狎而玩之者。昏旦之交,名状不可。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唐代“苍、拙、灵、秀”的赏石审美标准,及宋代米芾开创的“瘦、皱、漏、透”之评鉴要法,皆意有所指,并非随心所欲。后更有好其事者提出《二十四石品》之辨:“端好,精致,朗透,细腻,饱满,鲜艳,绚烂,绮丽,清淡,雅趣,苍老,柔嫩,高古,含蓄,深远,疏野,雄浑,刻画,磊落,纤巧,生机,精神,奇特,怪异”。无非痴迷到了极致,诸相由心生。文石无论哪一类,皆以古拙奇崛为精,温润老熟为神,以生机动感为气,此三要素是鉴赏的灵魂;而避讳生涩枯缟、形神呆直之劣弊。历代诸家甚至还有以“叩之如磬”的听音选石标准。西方艺术史家,习惯上将中国的写意水墨画归类为意象艺术。同样,宣称“从象征符号走向实在世界”的意象派所强调的具象性和直观感受,及其形象、生动、含蓄和凝炼展现事物的表达方式,也正是中国古典文石所具备的美学具象性。文石也可以说是一种中式意象艺术。2抽象美美学家朱良志在《真水无香》里曾说:“石是有风骨的。”文石被儒家置于书房、案头,烟云供养;或倚于庭园,竹兰松梅芭蕉相伴,疏风漏月,曲径通幽,倍添林泉风情、山野之趣,更得诗情文兴,并显耿介清高,不事俗流。清乾隆 凌霄阁款绿釉太湖石瓷雕 秋水堂 藏文石负阴抱阳、别有洞天的形态结构,嶙峋浩淼的气质,“象外之象”的暗喻,全无雕饰的天然质朴,与常人眼中的世俗装饰审美大相径庭,但却暗合了不分美丑、以拙胜巧的道家之“天地大美”,特别是庄子《齐物论》等美学观点,如万物齐一思想,自由美、梦境美、残缺美。文石树于寺观禅房,形态云头水脚,质地枯淡黯然,神韵含蓄高古,境界虚静空灵,恐怕也是世间诸物中,最为吻合禅宗审美观的物什。这类赏石美学的主观体验性,正是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述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充满象征和隐喻的中国古典文石哲学,与把意象当做符号,注重联想、暗示、隐喻的象征主义,也不谋而合。3自然美文石美学,首先是一种自然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哲学,犹如竹林七贤的林泉情结,也是一种以自然美去抵制世俗美的处世态度,一种不雕饰、不逢迎、不配合的特立独行表达方式。文石的美,本质上属于一种在自然世界中的发现美,而非艺术创作的创造美、社会美。清 白太湖石 水松石山房藏美学家王朝闻的《石道因缘》,是现代最有代表性的赏石美学名篇,他强调:“观赏石不是艺术品”。藏石家夏华炳也说“观赏石作为自然之物的所谓艺术性与艺术作品具有的超越自然现像的审美特性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类论述文石自然性的理论,渊源或都来自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的美学观。4被附加了的工艺美及其价值之辩李泽厚说:“只有当某种人工制作的物质成为审美对象时,艺术品才现实地存在着”。但显然,艺术品属性不是文人赏石的审美价值的关键,自然美才是。广义文石范畴中的宫苑庭园赏石,假山文化是特殊的一种,它主要是一种自然仿生的人工制造品,基本属于工艺美术一属。狭义的文石,本非一种人工艺术品。但近世以来,基于某些赏石理论的成熟和程式化倾向,有人依着所谓“瘦、皱、漏、透”的范式,对一些天然石作了刻意加工,使之更具可赏性和装饰性。此时,传统的古典赏石,不再是纯粹天成之物,而被附加了工艺美术的属性,也具有了艺术品的性质。对此玩家中多有不同看法。天然美与艺术美的文石审美价值争论,也是禅门公案的机锋之辩。秋水堂藏 宋 卷经观音像昔日禅宗六祖的衣钵之争,神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此为北宗“渐修派”的“拂尘看净”,人为的琢石成玉之苦行。而慧能托人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即南禅之开宗法门。世人皆以为高绝出尘。他们的老师五祖弘忍观后曰:“皆未见性!”他认为慧能虽天赋悟性更高点,但也还未达到真正的“清静无住”的洞悟境界。如若真悟,则本无明镜与台的执念、亦无有尘无尘的着相……所以,天然之璞石,斫与未斫,该不该饰,也不应过分执着于色相而较真,强分错对。如果只为强化某些自然形态优点,或对质感、皮色和包浆的修、磨、盘、养等专业职业行为,只要不过分矫情和商业功利,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并没逾越文人石的范畴。心无所住,方为审美的境界。三、文石的本体构成与变异文石的主体构成,有别于以质材论价的石件,诸如刚玉、软玉、寿山、砚石、化石类或青金石绿松石钻石等名贵宝石类,而专指那类纯粹以天然形态缩影山水灵气的石材,有以纯天然成相的,亦有在保持其自然本态基础上、辅以适度工艺加工而成器的。文石,以形神兼具的自然神韵为要旨,贵在发乎性情,遇之于野,得之于缘。本无具体质材的刚性囿限,恢宏庞巨者势逾楼阁,精细小巧者体若藏珠。但传统上却以灵壁石、太湖石、昆石、英石这几种质材的赏石最具自然美态而号称 “四大名石”。 如白居易推崇的太湖石,体态俊秀欣长,结构疏风漏月,向是最受国人推崇的庭园石与供摆石。文房明堂的水石假山玩石之风到了明清时期,文石的狭义属性开始凸现。除了原本的形态要求,更出现了以强调质感、皮壳、色泽等要素的鉴赏新理念,如文震亨推崇各方面元素具备的灵璧与英石。特别是文玩观念兴起,中小型石成为文人玩石的主流后,兼具形、神、皮、色、音等特性的灵璧,逐渐成为文玩石之首重。文石文化进入没落期后,人文精神逐渐淡漠了,而质材、摩玩感触和物质价值的意义逐渐凸显,各种以奇巧珍贵为价值基础的新石材纷纷涌现、侵入,18世纪特别是近代以后,古典文石文化开始呈现出向所谓奇石文化兑变的异化倾向。当代中式古典风格的新赏石到了现代,虽然新石种中也有古典样式的新成员,如广西墨石、黄蜡石、水冲石,巴蜀三江石、新缰和内蒙风砺石等,但丝毫掩盖不了奇石、宝石的珠宝式价值观已经完全掩盖了古典文石的精神内质,与传统的文石观念刚格格不入。当代奇石宝石文化,与古典文人赏石,有着本质的差异。重地质科学,有直观、明确、规程化指标的当代西方式玩石观念,全面压制了东方式的古典石文价值观。除了刚玉软玉、绿松石、青金石、玛瑙石、鸡血石、寿山石、青田石等传统重质材的品类外,各类外来矿石晶体和宝石,甚至古树化石等千奇百态的新品种,也打着文玩的旗号,纷纷加入其中。四、文石的传播和流变赏石文化自唐代起传入高丽,到了宋代渐风靡日本,称为“盆石”或“盆山”。近代起,日人尊奉文震亨《长物志·水石》卷中“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理论,而将这种文化最终定名为“水石”。文氏水石布景图例《长物志》的《室庐》、《器具》、《位置》等篇目,以及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山石第五》等所详述居室置石的布景原理和赏石心得,对近世影响尤深,传播远及海外,成为后世今人的东方古典式精致休闲生活的精神指引。至清中期,“乾嘉学派”的领袖之一、扬州学派大宗师、金石家阮元,更融合古代山水画屏风和文石文化,在具有酷肖山水云气景象的天然纹理的云石板,镌题诗文,成为文房插屏、挂屏直至案、桌、椅的镶嵌主板,风靡一时,流行至今。秋水堂藏 清中期 紫檀座阮氏石刻云石文案插屏文石的破碎、空虚、枯槁和黯然的静态美,与日本禅宗文化中的宅、寂思想,形神无不贴合。日本人的“拿来主义”向炉火纯青,他们将同来自中国唐宋文化体系的禅宗思想、茶文化、园林盆景文化与石学,自近代起更青出于蓝的完美揉合一起,打造出日式茶道、茶庭文化及“枯山水”的类宗教艺术。日本枯山水茶庭诚如铃木大拙的禅宗传播一样,中式古典赏石文化后再由日本人传播到欧洲。近代以来,欧洲许多贵族等上层社会,都以家里摆设有一些中国外销瓷或唐宋等髙古陶瓷、青铜器为地位和品味象征的,但真正认识和接纳中式古典赏石,还是日本人的传播之功。到了80年代开始,欧美许多家庭就不仅挂起中国的古典水墨和书法中堂立轴了,堂前燕下,也不时见有赏石的倩影。近代随着中国华侨的迁徙传播,整个东南亚地区,中国古典园林和赏石文化的无所不在了。赏石也已跟琴棋书画一样,成为一个中国文化乃至东方古典文明的符号象征。五、文石与现当代中西方艺术的交融和衍生古典文石的形象,形态优美诡魅,内涵丰富,如诗歌一样充满幽情和隐喻,与山水画用平面去构造的“欧几里虚拟空间”不同,它犹如雕塑一样,以多维度、多空间的立体和奇诡的孔洞结构展示自身的具象和意象美,及其所包含的深厚人文信息,都给当代艺术家们展示造型、表达和创造力提供了极大的想像空间,推动了新文人艺术。今天,随着古典文化热潮和当代艺术的兴起,以赏石为主题的传统艺术也得到了改造和复兴。现代中式庭园建筑设计与家居文化里,赏石再次成了重要的人文元素。中外文化与艺术,往往呈现奇妙的历史偶合性。18世纪英国最富有想象力和独创性的艺术家、水彩画巨子约翰· 罗伯特· 科曾斯就曾经多次创作了类似文石孔洞结构奇特效果和气氛的作品,给人以无限遐想。 如下面这幅《堪帕尼亚岩洞》:约翰· 罗伯特· 科曾斯 1780年作《堪帕尼亚岩洞》 伯明翰美术馆与艺术画廊现代西方最伟大的雕塑家们的作品,也时常充满中国古典文石的审美取向与意象表现手法,瘦皱者如贾科梅蒂,漏透者如亨利·摩尔。特别是英国现代雕塑大师亨利·摩尔著名的“摩尔之孔” 风格及其众多孔洞结构的代表性雕塑作品,灵感就来自其日常搜集的树根、贝壳、化石以及带有透漏孔洞结构的奇石,摩尔曾说:“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经得起推敲的形式,仅仅带有空洞的石头,也可以构成一座立在空中的雕塑。”由此也带动了西方雕塑界对与“体块”物质属性相反的“孔洞”研究探索之风。贾科梅蒂的雕塑作品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在华人艺术家中,刘丹、喻慧、范勃、展望等人通过当代水墨、油画、雕塑等表现手段再现了这种古典艺术。这种当代新文人艺术,将古典精神与现代观念性艺术作了巧妙的成功嫁接,为文石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气,获得了业界的赞誉认可。刘丹《太湖石》立轴 纸本墨色喻慧《鹰石图》立轴 纸本工笔《烟翠三秋》布面油画 100cmX80cm 范勃 2015展望 太湖石系列 不锈钢六、文石的收藏市场新动向自唐代始,随着造园文化和赏石风气的形成,历代官民争相搜集,民间奇货可居,赏石身价百倍,社会需求生成了相对稳定的消费观、受众和市场,职文石从此便被正式烙上了奢侈品的市场商品记号。及至当代,在一股所谓“全民收藏”的浮躁狂热下,奇石收藏一拔接一拔的此起彼落,泥沙俱下。虽说赏石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化,相当部分藏石者并不具备必要文化素养和基本专业知识,也没耐心学习钻研鉴赏技巧,盲目掺和,热衷囤集居奇、嚣嚷炒作,从而走上了一条功利浮躁的歪道。民间的奇石收藏,大都不具备古典赏石的精神内涵,代之以一种追怪猎奇的肤浅低级趣味:诸如人工雕饰仿生,染色打蜡甚至造假等商品化手段泛滥,刻意追求奇形怪状的低俗造型、图案,哗众取宠,舍本逐末。藏石圈混乱如斯,自然就无一个传统价值支撑的相对稳定价格体系和健康市场。国内艺术市场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正式建立后的前十几年里,人们更多的只是追逐书画、陶瓷、青铜、玉器这些传统大项。古典文人赏石,被归于古董大类的“杂项”一属,在二线的拍卖市场长期被冷落。宋 玄芝岫 黑靈璧石(传米芾旧藏) HK苏富比08春估价300-500万港币直到近几年,当国内古玩艺术行业日渐庞大和成熟,每个大品大类也都几乎都被翻炒了几遍后,先是文玩类全面复苏,接着各式杂项也纷纷粉墨登场,特别是铜炉供器类和古茶道具和香具等的兴起,文人雅集的气息逐渐在大众收藏中重新抬头后,玩家们似乎才如梦初醒,才发觉好像缺少了一点什么。古典赏石终于迎来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市场,苏富比、佳士得等国际大台与西冷、瀚海、保利等国内拍卖行也纷纷将之作为一个新热的单独品种开设了古典赏石专场。虽然,古典赏石在艺术大市中尚未扮演足够分量的角色,价值体系尚未牢固,古代文石因天然性太强而工艺史的时代特征匮乏,其断代问题也还是学术难点。尤其现当代的西方人收藏中它的年份几乎被忽略不考。但市场缺口一旦打开,这个古雅的部类必将前途无量。北宋-郭熙《早春图》立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作者简介:万斌,广东籍,自由学者,收藏家,斋号秋水堂,《猛虎文化》负责人。幼蒙艺术不成,杂学不专,及长于中山大学受法学、社会学专业教育。然从政不遂,从商败,玩物复丧志,索性闭门读书。文喜三教,洞窥五术;趣涉九流,遍学中西。某23岁学京房、邵雍之象数易古学,乍有小成,与一众野老于学会称兄道弟,任常务理事。33岁玩收藏小成,投本省一文物类学会山头,再任常务理事。终究沽名钓誉,从未理事。兼不堪江湖种种,后皆意兴阑珊而去。现闲赋在家,呼朋聚友,暂以艺术、文物和考古研究为寄托。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真人史记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专注分享人文历史故事。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