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自相与而遇,咸以所争之田为闲田也

  上一篇:  下一篇:  《》阅读目录&  1、鲁哀公问于孔子曰:“昔者舜冠何冠乎?”孔子不对。公曰:“寡人有问于子,而子无言,何也?”对曰:“以君之问不先其大者,故方思所以为对。”公曰:“其大何乎?”孔子曰:“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其任授贤而替不肖,德若天地而静虚,化若四时而变物;是以四海承风,畅于异类,凤翔麟至,鸟兽驯德。无他,好生故也。君舍此道而冠冕是问,是以缓对。”  2、孔子读史,至楚复陈,喟然叹曰:“贤哉楚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匪申叔之信,不能达其义;匪庄王之贤,不能受其训。”  3、孔子尝自筮,其卦得《贲》焉,愀然有不平之状。子张进曰:“师闻卜者得《贲》卦,吉也;而夫子之色有不平,何也?”孔子对曰:“以其离邪。在《周易》,山下有火谓之《贲》,非正色之卦也。夫质也,黑白宜正焉,今得《贲》,非吾兆也。吾闻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质有馀,不受饰故也。”  4、孔子曰:“吾于《甘棠》,见宗庙之敬也甚矣。思其人,必爱其树;尊其人,必敬其位,道也。”  5、子路戎服见于孔子,拔剑而舞之,曰:“古之君子,固以剑而自卫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为质,仁以为卫,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则以忠化之;侵??则以仁固之,何待剑乎?”子路曰:“由乃今闻此言,请摄齐以受教。”  6、楚恭王出游,亡乌嘷之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闻之:“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7、孔子谓鲁司寇,断狱讼,皆进众议者而问之,曰:“子以为奚若?某以为何若?”皆曰云云。如是,然后夫子曰:“当从某子几是。”  8、孔子问漆雕凭曰:“子事臧文仲、武仲,及孺子容,此三大夫孰贤?”对曰:“臧氏家有守龟焉,名曰蔡。文仲三年而为一兆,武仲三年而为二兆,孺子容三年而为三兆,凭从此之见。若问三人之贤与不贤,所未敢识也。”孔子曰:“君子哉,漆雕氏之子!其言人之美也,隐而显;言人之过也,微而著;智而不能及,明而不能见。孰克如此?”  9、鲁公索氏将祭而亡其牲。孔子闻之,曰:“公索氏不及二年将亡。”后一年而亡。门人问曰:“昔公索氏亡其祭牲,而夫子知其将亡,何也?”曰:“夫祭者,孝子所以自尽于其亲。将祭而亡其牲,则其馀所亡者多矣。若此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10、虞、芮二国争田而讼,连年不决。乃相谓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质之。”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虞、芮之君曰:“嘻!吾侪小人也,不可以履君子之庭。”遂自相与而退,咸以所争之田为闲田矣。孔子曰:“以此观之,文王之道,其不可加焉!不令而从,不教而听。至矣哉!”  11、曾子曰:“狎甚则相简,庄甚则不亲。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欢,其庄足以成礼。”孔子闻斯言也,曰:“二三子志之!孰为参也不知礼也?”  12、哀公问曰:“绅委章甫,有益于仁乎?”孔子作色而对曰:“君胡然焉!衰麻苴杖者,志不存乎乐,非耳弗闻,服使然也;黼绂衮冕者,容不亵慢,非性矜庄,服使然也;介胄执戈者,无退惴之气,非体纯猛,服使然也。且臣闻之,好肆不守折,而长者不为市,窃夫其有益与无益,君子所以知。”  13、孔子谓子路曰:“见长者而不尽其辞,虽有风雨,吾不能入其门矣。故君子以其所能敬人,小人反是。”  14、孔子谓子路曰:“君子以心导耳目,立义以为勇;小人以耳目导心,不愻以为勇。故曰:退之而不怨,先之斯不从已。”  15、孔子曰:“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不得闻;既得闻之,患弗得学;既得学之,患弗能行。有其德而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而以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人功倍己焉,君子耻之。”  16、鲁人有独处室者,邻之厘妇亦独处一室。夜,暴风雨至,厘妇室坏,趋而托焉,鲁人闭户而不纳。厘妇自牖与之言:“子何不仁而不纳我乎?”鲁人曰:“吾闻男子不六十不闲居。今子幼,吾亦幼,是以不敢纳尔也。”妇人曰:“子何不如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鲁人曰:“柳下惠则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孔子闻之,曰:“善哉!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此者,期于至善,而不袭其为,可谓智乎。”  17、孔子曰:“小辩害义,小言破道。《关雎》兴于鸟,而君子美之,取其雄雌之有别;《鹿鸣》兴于兽,而君子大之,取其得食而相呼。若以鸟兽之名嫌之,固不可行也。”  18、孔子谓子路曰:“君子而强气,则不得其死;小人而强气,则刑戮荐臻。《豳》诗曰:‘殆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汝下民,或敢侮余。’”孔子曰:“能治国家之如此,虽欲侮之,岂可得乎?周自后稷,积行累功,以有爵土,公刘重之以仁。及至大王亶甫,敦以德让,其树根置本,备豫远矣。初,大王都豳,翟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于是属耆老而告:‘之所欲、吾土地。吾闻之,君子不以所养而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遂独与大姜去之,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豳人曰:‘仁人之君,不可失也。’从之如归市焉。天之与周,民之去殷,久矣。若此而不能天下,未之有也。武庚恶能侮?《鄁》诗曰:‘执辔如组,两骖如儛。’”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政乎?夫为组者,总纰于此,成文于彼;言其动于近、行于远也。执此法以御民,岂不化乎?竿旄之忠告、至矣哉!”&&  上一篇:  下一篇:  《》阅读目录
词条分类[]
按学科分类:
按行业分类:
按地域分类:
开放式分类:
注释信息[]
扩展阅读[]
相关词条[]
申明:1.中文百科在线的词条资料来自网友(一些人是某学科领域的专家)贡献,供您查阅参考。一些和您切身相关的具体问题(特别是健康、经济、法律相关问题),出于审慎起见,建议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答案。2.中文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给予删除。3.如需转载本页面内容,请注明来源于www.zwbk.org
词条保护申请
* 如果用户不希望该词条被修改,可以申请词条保护
* 管理员审核通过后,该词条会被设为不能修改
注意:只有该词条的创建者才能申请词条保护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评论评论内容为网友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赞助商链接
当前位置: >>
孔子的身教
孔子的身教主讲人:王福琪 中国国学人才网总督导 河南省国学促进会常务秘书长 河南省艺术中心民生讲堂客座教授 河南省电视台礼乐中国栏目文化顾问 1、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 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 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 “与师之言,道与?”子曰:“然,固相 师之道也。” 2、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 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4、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 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 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政,孰敢不 正?” 6、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 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 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7、子曰:“饭熟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 8、孔子将行,雨而无盖。门人曰:“商也有 之。”孔子曰:“商人为人也,甚霖于财。 吾闻与人交,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 久也。” 9、子食广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曰 哭,则不歌。 10、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 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11、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 也。” 1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之隐乎 尔!吾无行而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14、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 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 神o。’”子曰:“丘之祷久矣!” 15、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16、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7、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 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 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 何?” 18、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 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 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 少也贱,固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 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 艺。’” 19、子见齐哀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 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20、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 “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 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 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 予死于道路乎?” 21、子欲居九矣。 22、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j如也,揖所 与立,左右手,衣前后,b如也。趋进, 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 矣。” 23、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24、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 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 之,丘亦耻之。” 25、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 “与之斧。”请益,曰:“与之庾。”冉 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 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 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 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26、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齐手曰: “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28、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29、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也,吾 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 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30、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 “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 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31、颜回问于孔子曰:“小人之言有同乎? 君子者,不可不察也。”孔子曰:“君子 以行言,小人以舌言。故君子为义之上, 相疾也,退而相爱;小人于为乱之上,相 爱也,退而相恶。” 32、庾、讷二国争田而讼,连年不决,乃相 谓曰:“西伯仁也,盍往质之?” 33、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 入其 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于卿。庾、讷之 君曰:“嘻,吾齐小人也,不可以入君子 之朝。”远自相与而退,咸以所争之田为 闲田也。 孔子曰:“以此观之,文王之道,其不可加 焉。不令而从,不教而听,至矣哉!”
赞助商链接
孔子提倡身教重于言教也不失为经典之论,因为青少年 学生的特点是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如能 做到“ 以身作则” ,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身教胜于言教 - 身教胜于言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只有自身正直, 严格要求自己才会让学生从心里佩服,就像教师每天早读...孔子的教育实践与素质教育摘 要: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内容上重视德育,在教 学方法上重视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同时注重“身教”和良好 师生关系的建立...其“身正不倦” 、 “学而不厌”的治学理念至今仍对我们从事教育的人有 着积极的警醒意义。 在学生面前,孔子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传道、授业、解惑无所不...身教重于言传--18 - 身教重于言传 早在两千多前,孔子就说过: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也。 ”说的就是身...身教重于言传 - 身教重于言传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道出了“身教” 的力量。在对一个人的教育中,身教是极为重要...孔子的教育 孔子关于主要教育思想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以身作则。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教。 通过严以责己,以身...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师生平等思想;有教无类的思想;崇尚实干的思想; 言传身教,树立师德典范的思想;学以致用的思想;因材施教的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以及 开放...孔子自己堪称&诲人不倦&的典范. 2)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 其身,如正人何 &(《论语? 子路...以孔子的思想为立足 点,人类既不会毫无抵抗地随顺俗化与物化的浪潮,也不会因为宗教 信仰的差异而形成尖锐的对立与冲突。 他以身教与言教塑造了人的典 型与...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tceic.com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作品中运用到的《汉语大词典》词汇已以连接方式标示出来。由于是电脑自动分析,词组划分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蒜山松林中可,余欲僦其地,地属,此诗与老(宋·苏轼)识,种成实。破作樽,只忧水浅窄。我材本,终何益。好自誉,、并为一。老且愚,自比契与稷。欲学,不。人,晚。我醉而嬉欲,傍人笑倒山谓实。问我归,笑指宅。蒜山地,招此客。
(1).谓以占卜择定建都之地。:“ 德公 元年……以牺三百牢祠 鄜畤 。卜居 雍 。”(2).择地居住。卷六四引 南朝
诗:“访宇北山阿,卜居西野外。” 唐
诗:“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鲁迅 《书信集·致徐懋庸》:“据 日 译本……看起语气来,似较妥,因 托尔斯泰 之至 莫斯科 ,其实不过卜居,并非就职的。”分类:(1).产金之山。:“其国有金山,石皆赤色,其中生金。”(2).比喻人的仪表英俊、德行崇高。:“﹝ 异 ﹞器宇弘深,神表峰峻。金山万丈,缘陟未登;玉海千寻,窥映不测。”(3).西方之山。:“跃青龙于沧海兮,豢白虎于金山。” 李贤 注:“金山,西方之精也。”(4).山名。在 江苏省
镇江市 西北。古有 氐父 、 获苻 、 伏牛 、 浮玉 等名, 唐 时 裴头陀 获金于江边,因改名。 南宋
韩世忠 败 金兀朮 于此山下。 元
《江城玩雪》诗:“千重 铁瓮 成银瓮,一夜 金山 换玉山。” 清
词:“一点 瓜洲 玉糅,半笏 金山 雪透。”(5).山名。在今 上海市
松江县 附近海中。 宋
吴聿 《观林诗话》:“ 华亭 并海有 金山 ,潮至则在海中,潮退乃可游山。有 寒穴泉 ,甘冽与 惠山 相埒。”分类:假装处于某一状态或情况。例如:不要故作天真。分类:首善,拔萃。 唐
《故光禄大夫徐公神道碑》:“皇帝稽古崇训,开堂集儒,以公才学元长,命登首席。”分类:比喻人才不得其用。 宋
诗:“ 魏王 大瓠无人识,种成何翅实五石。”参见“ 魏王瓠 ”。分类:(1).没有人才。:“﹝ 士会 ﹞乃行。 绕朝 赠之以策,曰:‘子无谓 秦 无人,吾谋适不用也。’” 金
《曲阜纪行》诗之八:“吾谋未及用,勿谓 秦 无人。”(2).没有人;没人在。:“ 秦王 屏左右,宫中虚无人。” 三国
《与侍郎曹良思书》:“足下去后,甚相思想。《叔田》有无人之歌,闉阇有匪存之思,风人之作,岂虚也哉!” 宋
词:“深院无人,黄昏乍拆鞦韆,空锁满庭花雨。”参阅。分类:见“ 何啻 ”。亦作“ 何翅 ”。
犹何止,岂只。 唐
诗:“波浪因文起,尘埃为废侵。凭君更研究,何啻直千金!” 宋
《〈黄子耕文集〉序》:“不若刻二书 巾山 之上,使读之者识趣增长,后生及知古人源流,教思无穷,视今惠利何翅千百!” 清
卷七:“其氛焰所及,视 乾隆 时,何啻十倍!”分类:(1).指五种石料。后被道教用以炼丹。:“中热不溲者,不可服五石。” 晋
:“五石者,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也。” 唐
《叶有道碑序》:“捃五石之髓,撷三芝之英。” 宋
诗:“ 魏王 大瓠无人识,种成何翅实五石。”参见“ 五石瓠 ”。(2).五色琉璃。 汉
王充 :“阳燧取火于天,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乃能得火。”参阅 清
赵翼 《陔余丛考·琉璃》。(3).见“ 五色石 ”。(4).见“ 五石散 ”。(5).容积为五石。分类:(1).不辞让;不推辞。:“ 惠施 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说万物,说而不休,多而无已。” 成玄英 疏:“不辞谢而应机,不思虑而对答。” 汉
《喻巴蜀檄》:“是以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八章:“由于他这样不辞劳苦,今天打中三个,明天击倒五个,他的记录表一直象响箭一般地直线上升。”(2).谓不向人告别。:“人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 王逸 注:“言神往来奄忽,入不言语,出不诀辞。”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五:“他不想跟她去商议,他得走;想好了主意,给她个不辞而别。”(3).文词不顺,不成文。《公羊传·襄公五年》:“ 吴 何以称人? 吴
鄫 人云则不辞。” 陈立 义疏:“方欲抑 鄫 在 吴 下,若 吴 仍常例称国,则必书‘ 吴
鄫 人’,是辞不顺也。” 清
:“六三象传‘不足以与行也。’按‘以’字衍文……学者不知‘与’字之即‘以’字,后更加‘以’字于‘与’字之上,转为不辞矣。”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附录《追论及补遗》二:“故由语法而言以‘子明保’释为‘掌邦治’实甚不辞,而 罗君 所据《多方》、《洛诰》二语亦同不足据。”分类:两者并大。:“物莫能两大, 陈 衰,此其昌乎!”《孔子家语·本姓解》:“夫物莫能两大,吾闻圣人之后而非继世之统,其必有兴者焉。” 唐
诗:“其势不两大,始闻蕃 汉 殊。”分类:(1).江河湖海。:“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范蠡 ﹞乃乘扁舟,浮江湖,变姓名,适 齐 为 鸱夷子皮 ,之 陶 为 朱公 。” 宋
《白石诗说》:“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 清
:“大之则江湖,小之则池沼,微风鼓动而为波为澜,此天地间自然之文也。”(2).泛指四方各地。:“太傅牺叔 士孙喜 清洁江湖之盗贼。” 三国
《让县自明本志令》:“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 宋
之一:“流落江湖东复西,归来未洗足间泥。” 清
:“祗以早失父兄,性好博进,遂致落拓江湖,流转至此。”(3).指民间。 宋
卷九:“今江湖间俗语,谓钱之薄恶者曰悭钱。”(4).旧时指隐士的居处。 晋
诗:“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或遁迹江湖之上,或藏名岩石之下。” 清
《寄怀鲁孺发天门》诗:“江湖常有庙廊忧,逢人好谈天下事。”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一次大失败》:“他尽可以把这首诗拿去给 唐玄宗 看,说 李白 十分清高,身在魏阙而心在江湖。”(5).引申为退隐。 唐
诗:“江湖心自切,未可挂头巾。” 宋
:“超然遂有江湖意,满纸为我书穷愁。” 清
《小沧浪漫笔》:“鱼鸟沉浮,水木明瑟,白莲弥望,青山向人,至此者渺然有江湖之思。” 苏曼殊 《天涯红泪记》第一章:“读吾书者思之:夫人遭逢世变,岂无江湖山薮之思?”(6).旧时指四方流浪,靠卖艺、卖药、占卜等谋生者。亦指这种人所从事的行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一回:“昨听江湖施伪术,今看骨肉出新闻。” 老舍 《茶馆》第一幕:“用不着相面,咱们既在江湖内,都是苦命人!” 孙犁 《澹定集·读作品记(五)》:“最靠不住的,是有些评论家加给作家的封诰和桂冠,有时近于江湖相面,只能取个临时吉利。”参见“ 走江湖 ”。(7).剧种名。由 闽中 民间歌谣与傀儡戏四平调结合发展形成。相传有三十六本大戏,七十二本小戏。现已成为闽剧的一个组成部分。分类:原谓廓落。引申谓沦落失意。 唐
诗:“萧条资用尽,濩落门巷空。” 唐
诗:“仆本濩落人,辱当州郡使。” 宋
诗:“我材濩落本无用,虚名惊世终何益?” 沈砺 《感怀》诗之四:“莫更生涯嗟濩落, 天津桥 畔有啼鹃。”分类:(1).不起作用,没有用处。:“言无用而辩,辩不惠而察。”:“焚无用虚债之券。” 宋
卷九:“本朝此科废,书遂无用于世。” 清
《书影》卷三:“乃尚剌剌不休,用心无用之地,何其不自量也!”(2).以指没有作用的事物。 汉
《难蜀父老》:“敝所恃以事无用,鄙人固陋,不识所谓。”(3).不需要,不用。:“殡已开冢,冢开即葬。祭食如前,无用三牲。” 金
元好问 诗:“老眼天公只如此,穷途无用说悲辛。”第四回:“除老父之外,馀者也就无用虑了。” 刘国钧 《并游侠行》:“男儿意气轻细作,相逢无用知名姓。”(4).犹无能,没有才干。 唐
诗:“多才自劳苦,无用祇因循。” 元
《四春园》第一折:“则为那无用的梅香无去就,送的我泼水难收。”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七:“我近来痛感到自己的无用。”(5).犹无法。 晋
:“﹝ 郑隐 ﹞又于从祖受之,而家贫无用买药。”分类:(1).与实际不符的声誉。《鹖冠子·度万》:“虚名相高,精白为黑。” 汉 徐干 《中论·亡国》:“ 莽 之为人也,内实奸邪,外慕古义,亦聘求名儒,徵命术士……徒张设虚名以夸海内, 莽 亦卒以灭亡。” 宋
《财用上》:“ 晋 人 王衍 者,口不言钱而指以为阿堵物,臣窃笑之,以为此乃奸人故为矫亢,盗虚名于暗世也。” 茅盾 《八十自述》诗:“忽然已八十,始愿所未及。俯仰愧平生,虚名不副实。”(2).没有实际内容或与实际内容不合的名称、名义等。:“ 卫君 入朝于 周 , 周 行人问其号,对曰:‘诸侯 辟疆 。’ 周 行人却之曰:‘诸侯不得与天子同号。’…… 仲尼 闻之曰:‘远哉禁偪,虚名不以借人,况实事乎!’”:“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吕延济 注:“言其心不固如磐石,虚有朋友之名,复何益也。” 宋
《论夏竦谥第二状》:“议者将以谥为虚名,何害借人。”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有实权而不能用,则不得窃皇帝之虚名也。”(3).犹空言。:“ 公仲 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 秦 也;以虚名救我者, 楚 也。恃 楚 之虚名,轻绝强 秦 之敌,必为天下笑矣。’”《吕氏春秋·审应》:“兼爱天下,不可以虚名为也,必有其实。” 宋
《淡轩铭》:“其自谓丛林之一害,岂虚名也哉。” 明
《郁离子·八骏》:“王内省而惭,慰而遣之,且命与天闲同其食,而廪粟不继,虚名而已。”分类:震惊世俗。 宋
《祭陈令举文》:“不然, 令举 之贤,何为而不立,何立而不遂?使少见其毫末,而出其馀弃,必有惊世而绝类者矣。” 宋
之一:“奇哉此一段,惊世无前轨。”分类:(1).方位名。太阳升起的方向。:“日居月诸,东方自出。” 汉
《长门赋》:“观众星之行列兮,毕昴出于东方。”第十回:“﹝ 十三妹 等﹞走了一程,到岔道口,那天才东方闪亮。”(2).古代指 陕 以东地区或封国。:“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中行献子 将伐 齐 ……巫曰:‘今兹主必死,若有事于东方,则可以逞。’ 献子 许诺。”(3).泛指所在地以东之地。:“﹝ 太初 元年,秋八月﹞蝗从东方飞至 敦煌 。” 唐
《送张道士序》:“九年,闻朝廷将治东方贡赋之不如法者。三献书,不报。” 宋
诗:“东方健儿虓虎样,泣涕怀思廉耻将。”(4).称 亚洲 及 非洲 北部等地区。与称 欧
美 “西方”相对。 丁玲 《莎菲女士日记·三月二十一夜》:“他又能把那东方特长的温柔保留着。”(5). 汉
东方朔 的省称。 南朝
梁 沈约 诗:“ 王乔 飞凫舄, 东方
金马门 。” 陈三立 《陈次亮户部以去岁五月卒于京师追哭一首》诗:“罪言 杜牧 佯狂废,遗行 东方 世俗非。”
之七:“漫学 东方 耽戏谑,好呼 南八 是男儿。”(6).复姓。 汉 有 东方朔 。见本传。分类:(1).始生子,犹言头生。:“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朱熹 集传:“先生,首生也。”(2).父兄。《仪礼·有司》:“其先生之脀,折胁一。” 郑玄 注:“先生,长兄弟。”:“有酒食,先生馔。”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先生,谓父兄。”(3).年长有学问的人。:“ 宋牼 将之 楚 , 孟子 遇于 石丘 ,曰:‘先生将何之?’” 赵岐 注:“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 孟尝君 宴坐,谓三先生曰:‘愿闻先生有以补之阙者。’” 姚宏 注:“先生,长老,先己以生者也。” 宋
《宋故孟夫人墓志铭》:“精义择语,类先生长者之法言。”(4).称老师。:“﹝童子﹞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见先生,从人而入。” 孔颖达 疏:“先生,师也。”:“ 列子 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 宋
《太原王氏墓志铭》:“夫人姓 王 氏……为人明识强记,博览图籍,子孙受学,皆自为先生。” 明
:“太子授业毕,徐令左右戒之曰:此读书之所,先生长者在前,汝辈安敢亵狎如此。”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萧红》:“我的确当过多年先生和教授,但我并没有忘记我是学生出身。”(5).称先祖。 元
诗:“我本 东丹 八叶花,先生贤祖相林牙。”(6).称致仕者。《仪礼·士相见礼》:“若先生异爵者,请见之则辞,辞不得命,则曰某无见。” 郑玄 注:“先生,致仕者也。” 清
王引之 :“盖卿大夫之已致仕者为先生,未致仕者为君子。”(7).文人学者的通称。可自称,亦可称人。:“ 张夫子 问 褚先生 。” 司马贞 索隐:“ 褚先生 名 少孙 。”此为 褚少孙 自称先生。:“ 玄晏先生 曰:‘古人称不歌而颂谓之赋。’” 李善 注:“ 谧 自序曰:‘始志乎学而自号 玄晏先生 ’……先生,学人之通称也。” 南朝
《与陶弘景书》:“先生糠秕流俗,超然独远。” 宋
《能改斋漫录·记事二》:“今先生多教人吏事,所未谕也。”(8).称道士。 唐
诗:“玄都开秘箓,白石礼先生。”《武王伐纣平话》卷上:“却说这 西伯侯 ,与先生(指道士 云中子 )相别。”《水浒传》第十五回:“只见一个庄客报说:‘门前有个先生要见 保正 化斋粮。’”(9).旧时称以相面、卜卦、卖唱、行医、看风水等为职业的人。:“﹝ 蒯通 ﹞以相人说 韩信 曰:‘仆尝受相人之术。’ 韩信 曰:‘先生相人如何?’”:“﹝ 士瞻 ﹞年逾四十,忽忽不得志,乃就 江陵 卜者 王先生 计禄命。” 清
《凰求凤·假病》:“请先生过来,用心替他诊脉。”《负曝闲谈》第二九回:“这时候 顺林 已经回来了,便上前斟过一巡酒,先生在门外拉动胡琴, 顺林 唱了一折‘桑园会’的青衫子,大家喝采。”(10).称妓女。《文明小史》第十九回:“ 上海 妓女,都是称先生的。” 瞿秋白 《论文学革命及语言文字问题·学阀万岁》:“清客是‘介于相公与先生之间的人物。’”原注:“先生,是 上海 长三堂子里的先生。”(11).旧时称担任文书或管理职事的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广州工人参加三元里抗英斗争情况调查记》:“各行都设有‘先生’,由工人互相推举,负责文书和对外交涉。”(12).妻称丈夫。 汉
:“妾恐先生之不保命也。”(13).一般人之间的通称。(14).称地区或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男子。《解放日报》:“ 欧洲 足球先生、法国队的 普拉蒂尼 在与匈牙利队的比赛中飞身抢球。”分类:(1).相传为 颛顼 之师。:“ 伯夷父 生 西岳 , 西岳 生 先龙 , 先龙 是始生 氐羌 , 氐羌乞 姓。” 郭璞 注:“ 伯夷父 , 颛顼 师,今 氐羌 其苗裔也。”《吕氏春秋·尊师》:“ 帝颛顼 师 伯夷父 。” 陈奇猷 校释:“作‘ 柏夷亮父 ’, 班固 自注云:‘ 颛顼 师’。案,柏、伯通。 伯夷 其氏…… 亮 其名,‘父’则是男子之美称也。”一说“亮”即“夷”字之误,隶书‘夷’字或作‘夷’,与‘亮’形近。见 清
王引之 。(2). 舜 的臣子, 齐太公 的祖先。:“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佥曰:‘ 伯夷 。’” 孔 传:“ 伯夷 ,臣名, 姜 姓。”:“ 伯夷 降典,哲民维刑。”:“ 伯夷 起而相仪, 后夔 坐而为工。” 薛综 注:“ 伯夷 , 唐
虞 时明礼仪之官也。”参阅。(3). 商 末 孤竹君 长子。:“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 伯夷 也。” 明
徐元 《八义记·公孙赴义》:“我死埋我在 伯夷
首阳山 根底,万古留传作话儿。”详“ 伯夷叔齐 ”。分类:(1). 仲由 的字。 春秋 时 鲁国
卞 人, 孔子 弟子。性情直爽,勇敢,事亲孝,闻过则喜,长于政治。曾为 季孙氏 家臣,后任 卫 大夫 孔悝 邑宰,在贵族内讧中被杀害。《吕氏春秋·审己》:“水出于山而走于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稼生于野而藏于仓,稼非有欲也,人皆以之也。故 子路 掩雉而复释之。” 汉 班昭 《东征赋》:“惕觉寤而顾问兮,想 子路 之威神。” 唐
《知名箴》:“昔者 子路 ,惟恐有(又)闻。赫然千载,德誉愈尊。”(2).后作为勇士的代称。:“半千 子路 ,五百金刚,人人有举鼎威风,个个负拔山气概。”(3).熊的别名。 南朝
刘敬叔 《异苑》卷三:“熊无穴,或居大树孔中。东土呼熊为‘子路’。”分类:唐
杜甫 的自称。 唐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陵 有布衣,老大意转拙。”参见“ 杜陵野老 ”。分类:随口。谓出言不加思索。 唐
诗:“读书未百卷,信口嘲风花。” 元
《谢金吾》第一折:“你只管言三语四,信口儿骂谁哩?” 清
:“﹝先生﹞腹笥便便,四部七录,信口援引,诗文奇速,顷刻万言。” 沈从文 《烟斗》:“信手翻去,信口来读,希望从古人诗句中得到一点安慰。”分类:晚年;老年。 三国
之四:“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唐
之一:“ 庾信 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下官暮年淹蹇,为世所弃。”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在 曾皓 日渐衰颓的暮年里, 愫方 是他眼前必不可少的慰藉。”分类:春秋
鲁 大夫 展获 ,字 季 ,又字 禽 ,曾为士师官,食邑 柳下 ,谥 惠 ,故称其为 展禽 、 柳下季 、 柳士师 、 柳下惠 等。以 柳下惠 之名最为著称。相传他与一女子共坐一夜,不曾淫乱。后用以借指有操行的男子。 明
沈受先 《三元记·秉操》:“我是 柳下惠 至晓不迷,只不如 鲁 男子闭户无求。”第三八回:“据这光景,舅兄竟是 柳下惠 坐怀不乱了。”分类:(1).喜好,特殊的爱好。《尹文子·大道下》:“夫佞辩者……探人之心、度人之欲、顺人之嗜好而不敢逆,纳人于邪恶而求其利。” 晋
:“岂能弃交修赊,抑遗嗜好,割目下之近欲,修难成之远功哉!” 宋
《奏陕西河北攻守等策》:“盖 汉 多叛人,陷于穷漠,衣食嗜好,皆不如意。” 清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二:“﹝ 林则徐 ﹞每见客,必详问其生平,及技能嗜好与所遇山川风俗。”(2).今多以指不良的爱好。 梁斌 《红旗谱》十二:“ 冯老兰 说:‘我这一辈子了,没妄花过一个大钱,没有半点嗜好!’” 巴金 《利娜》上:“不过对于他这样的人这是不够的,因为他在修道院里就得了喝烧酒找女人的嗜好。”分类:亦作“ 酸咸 ”。
(1).酸味和咸味。亦泛指烹调的佐料。:“﹝黄雀﹞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口甘五味,为之庶羞酸咸以致其美。” 元
:“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水浒传》第二九回:“ 武松 道:‘遮莫酸咸苦涩,是酒还须饮三碗。’”(2).比喻人不同的爱好、兴趣。 唐
诗:“ 云夫 吾兄有狂气,嗜好与俗殊酸咸。” 宋
诗:“暮年欲学 柳下惠 ,嗜好酸咸不相入。” 清
《广东越华粤秀羊城三书院观风告示》:“已喜涤瑕荡秽,知嗜好之别酸咸;洵宜腾茂蜚英,信诗书之为曲糵。”分类:(1).互相为用;彼此投合。:“且夫备有未至而设之,有至而后救之,是不相入也。” 韦昭 注:“不相入,不相为用也。” 宋
:“莫年欲学 柳下惠 ,嗜好酸咸不相入。” 明
:“ 骆 ( 骆宾王 )答 裴 ( 裴炎 )书云:‘义士期于壮夫,忠臣出于孝子;既不能推心奉母,亦焉能死节事人。’ 骆 之器识如此,而 裴 以为浮躁浅露,彼方陈力牝朝,讵相入哉?”(2).佛教语。犹包含。 吕澄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宗派的兴起及其发展》:“ 法藏 用这种繁琐的分析,说明缘起法之间有同体,有异体,在异体上又有相即(同一)和相入(包含)等关系。”分类:还是分类:亦作“ 不羁 ”。
(1).谓才行高远,不可拘限。:“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皂。” 李善 注:“不羁,谓才行高远,不可羁系也。” 晋
向秀 《思旧赋》:“余与 嵇康 、 吕安 ,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 宋
颜几 字 几圣 ,俊伟不羁,无日不饮。” 郭沫若 《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象《胡笳十八拍》,无论形式或内容上,那种不羁而雄浑的气魄……决不是 六朝 人乃至 隋
唐 人所能企及的。”(2).谓行为不遵循礼法。:“ 结 少不羁,十七乃折节向学,事 元德秀 。”:“﹝ 唐寅 ﹞为人放浪不羁,有轻世傲物之志。”:“ 炜 性行不羁,为御史 包孝 所劾,帝宥不罪。”分类:早年。 南朝
宋 王僧达 《祭颜光禄文》:“惟君之懿,早岁飞声。” 元
坦之 ,早岁入道 洞霄宫 。” 清 徐嘉 《论诗绝句》之六:“早岁才名达紫宸,筌蹄一悟弃如尘。”分类:(1).听到名字或名声。:“见似目瞿,闻名心瞿。” 孔颖达 疏:“闻他人称名与父名同。” 唐
《曹溪大鉴禅师碑》:“ 中宗 闻名,使幸臣再徵,不能致。”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三折:“闻名不曾见面,壮士为甚么不下山应武举去?”《新民晚报》:“难道是久仰山斗,见面不如闻名吗?”(2).有名。:“ 孝文 以 桢 孝养闻名内外,特加原恕。”《水浒传》第五八回:“众人说他的名字,聒得洒家耳朵也聋了,想必其人是个真男子,以致天下闻名。” 碧野 《芦沟桥情思》:“来到这闻名于世的 芦沟桥 ,最感兴趣的是数两边桥栏杆上的石狮子。”名声;名望。 北齐
:“益知闻名,须有消息,不必期于颠沛而走也。” 唐
《冯燕传》:“ 冯燕 者, 魏 豪人,祖父无闻名。”分类:(1).相配;相称。:“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韩康伯 注:“天地之数各五,五数相配,以合成金、木、水、火、土。”:“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 孙希旦 集解:“地也,邑也,民居也,三者大小众寡必将相称。” 汉
董仲舒 :“以此见天之数,人之形,官之制,相参相得也。”(2).彼此投合。:“相得驩甚,无厌,恨相知晚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徐公 接见了,见他会说会笑,颇觉相得。” 邹韬奋 《萍踪寄语》六十:“他是我这次在船上最相得的朋友之一。”(3).互相联络。:“以白衣为服,以号相得,若此,则云梯之攻败矣。”(4).会合。 北魏
郦道元 :“ 清漳 又东南,与 轑水 相得。”分类:亦作“仙去”。
(1).成仙而去。 晋
卷一:“至蚕时,有神女夜至,助客养蚕……缫讫,女与客俱仙去,莫知所如。” 晋
:“﹝ 彭祖 之弟子﹞七八人,皆历数百岁,在 殷 而各仙去。” 宋
《仙都观三门记》:“ 建昌军
仙都观 ,世传 麻姑 于此仙去,故立祠在焉。” 清
诗之二:“我本 淮王 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2).去世。死的婉辞。 宋 无名氏 词:“彩云缥缈,海上隐三山,仙去莫能攀。”卷上引 宋
李昴英 诗注:“ 山谷 谪居 宜州 城楼,得热疾,病中以檐溜濯足,连称‘快哉’,未几仙去。” 元
《画竹》诗:“ 湖州 (指 宋
文同 )仙去三百祀, 坡翁 高绝孰与侣?” 明
《寿胡内子张孺人六帙序》:“逮夫 双洲 翁媪仙去, 西畹 已入官,而一切巨细不免丛孚其身矣。”分类:这辈子。 唐
诗之二:“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第一回:“这十年里,我便课子读书,成就出一个儿子来,也算不虚度此生了。”分类:何处。:“人皆以为不治产业而饶给,又不知其何所人。” 唐
诗之一:“我所思兮在何所?情多地遐兮遍处处。” 宋
:“新人新人听我语:我所思兮在何所?”分类::“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成玄英 疏:“夫圣人动静无心,死生一贯。故其生也,如浮沤之暂起,变化俄然;其死也,若疲劳休息,曾无系恋也。”后以“浮休”谓人生短暂或世情无常。 唐
诗:“何必待衰老,然后悟浮休。” 宋
诗之一:“人为天地客,处世若浮休。” 明
《春雨逸响》:“人固不可轻于生死而忽之;知其为寄归浮休,则人亦不可重于生死而惑之。”分类:(1).指人寿百岁。:“百年曰期。” 陈浩 集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 汉 徐干 《中论·夭寿》:“ 颜渊 时有百年之人,今宁复知其姓名也?” 三国
诗:“人生寿促,天地长久。百年之期,孰云其寿?” 宋
《祭林圣材文》:“胡不百年,终此大数!”:“ 宣赞 随了叔叔,与母亲在俗出家,百年而终。”(2).指器物寿命长,经久耐用。:“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3).指百岁的人。《尚书大传》卷一:“见诸侯问百年,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俗,命市纳贾以观民好恶。” 汉
扬雄 《长杨赋》:“矜劬劳,休力役,见百年,存孤弱。”(4).谓时间长久。:“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汉
《西都赋》:“国藉十世之基,家承百年之业。”:“今令伎作之家习士人风礼,则百年难成;令士人儿童效伎作容态,则一朝可得。” 唐
《送齐暤下第序》:“其植之也固久,其除之也实难,非百年必世不可得而化也,非知命不惑不可得而改也。”(5).一生;终身。 晋
诗之二:“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 唐
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
诗:“百年人事知几变,直恐荒废成空陂。” 清
:“百年恍惚真疑梦,万事纷纭已到头。”(6).死的婉词。 晋
《吊魏武帝文》:“今乃伤心百年之际,兴哀无情之地,意者无乃知哀之可有,而未识情之可无乎!” 张天翼 《清明时节》:“这么着 罗二爷 才硬要 谢老爷 迁坟,好让他自己百年之后葬到那个正穴里。”(7).指世代。 元
柯丹丘 《荆钗记·庆诞》:“只有一女,年方二八,欲招 王十朋 为婿,以继百年。”分类:本有;正有。 唐
诗之三:“ 杜曲 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宋
词:“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归来双燕。”亦作“间田”。亦作“闲田”。
(1).中等田地。:“谷为上,币为下。高田抚,閒田山不被,谷十倍。” 马非百 新诠:“高田者《乘马数篇》所谓‘郡县上臾之壤也’。次曰‘间田’。又次曰‘山田’。‘间田’者中田也。”(2).两方边界之间的土地。 章炳麟 《排满平议》:“其或同时猋至,互争邑落,是犹 滇
蜀 间之争火井,海滨种吉贝者之争沙洲,两无曲直,得之则是。间田瓯脱,更无第三人为其主者,既见为 汉 人所有,则曰 汉 人所有而已。”亦作“间田”。亦作“闲田”。
1.古代指未被封赐的土地。:“名山大泽不以封,其馀以为附庸閒田。” 孔颖达 疏:“若封人附于大国,谓之附庸,若未封人,谓之閒田。” 王国维 《观堂集林·敦煌汉简跋九》:“閒田者,《莽传》云‘诸侯国閒田为黜陟增减’,乃用《王制》语。凡郡县未封之地,皆閒田也。”(2).指无主之田;无人耕种的荒地。《孔子家语·好生》:“ 虞
芮 二国争田而讼,连年不决,乃相谓曰:‘ 西伯 仁也,盍往质之?’入其境则耕者让畔……遂自相与而退,咸以所争之田为閒田也。” 唐
诗:“四邻皆渔父,近渚多闲田。” 唐
诗之一:“四海无閒田,农夫犹饿死。” 清
《井田》:“国中贮无尽之閒田,不以与百姓,而荒废弃置,于情则不安,于势则不可。”分类:(1).没有妻室。:“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 朱熹 集传:“家,谓以媒聘求为家室之礼也。”引 唐
卫准 逸句:“何必剃头为弟子,无家便是出家人。” 清 张集馨 《道咸宦海见闻录·咸丰六年》:“其无家者,雇土娼入帐,后以妒争,事闻于 向帅 。”(2).没有房舍;没有家庭。 汉 班彪 《北征赋》:“野萧条以莽荡,迥千里而无家。” 唐
诗:“自觉无家似潮水,不知归处去还来。” 宋
之一:“与世浮沉真避世,将家飘荡似无家。”:“他无家无倚,靠着我船上吃饭。”分类:(1).一个房间。:“﹝ 瑾 ﹞常以礼自牧,独处一房,如对严宾焉。”第三六回:“﹝ 尤滋 ﹞见 虞博士 文章品行,就愿拜为弟子,和 虞博士 一房同住,朝夕请教。” 丁玲 《莎菲女士日记·一月十二日》:“到单独只剩两人在一房时,我的大胆,已经是变得毫无用处了。”(2).指家族的一支。 巴金 《家》二二:“这个大公馆里如今就只剩下 觉新 这一房人。”(3).犹言一户(人家)。:“诏兵士 钟离 没落者,复一房田租三年。”:“自从造了大厅大堂,把旧屋空着,只做个仓厅,堆积些零碎米麦在内,留下一房家人。”(4).数量词。用于妻妾。 清
《奈何天·软诓》:“你当初曾娶过一房,叫做甚么 邹小姐 。”第二六回:“不必等我满服,就娶一房媳妇进来要紧。” 老舍 《柳家大院》:“赶紧再给儿子续上一房。”(5).数量词。用于鸟巢。“鸱鸮鸱鸮” 三国
陆玑 疏:“鸱鸮似黄雀而小,其喙尖如锥,取茅莠为巢,以麻紩之,如刺袜然,县著树枝,或一房或二房。”(6).数量词。用于花果等。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蜀无兔鸽》:“ 太宗 朝远方咸贡珍异草木,今有马乳蒲萄,一房长二尺馀, 叶护 国所献也。” 鲁迅 《彷徨·伤逝》:“她又带了窗外的半枯的槐树的新叶来,使我看见,还有挂在铁似的老干上的一房一房的紫白的藤花。”(7).数量词。犹一函。 唐
:“ 高祖 少神勇, 隋 末尝以十二人破草贼号 无端儿 数万。又 龙门 战,尽一房箭,中八十人。”分类:
客服:+86 13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北甜咸之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