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生僻字的读音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是大文学家的词作,作于谪居黄州时期,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上阕叙事,着意渲染其醉态。写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只得“倚杖听江声”。酒后静立于夜深的长江边,很容易触发联想。下阕就写酒醒时的思想活动: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躲开名利场,乘坐扁舟,归隐江湖。全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不假雕饰,语言畅达,格调超逸,颇能体现苏词特色。(概述词意画来源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作品原文
夜饮东坡醒复醉2,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3。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4?夜阑风静縠纹平5。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注释译文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词句注释
⑴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此词双调六十字,。
⑵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⑶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 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⑷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
⑸夜阑:夜尽。残,尽,晚。《·》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绉纱类丝织品。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白话译文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创作背景
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
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九月。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作品鉴赏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文学赏析
这首词记叙深秋之夜词人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彷佛三更”,“彷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二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彷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著,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人们读到这里,眼前就好像浮现出一位风神萧散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你看,他醉复醒,恣意所适;时间对于他来说,三更、四更,无所不可;深夜归来,敲门不应,坦然处之。总的展示出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词的上片还创造了一个极其安恬的静美世界。因为夜阑更深,万籁俱寂,所以伫立门外,能听到门里家童的鼾声;也正因为四周的极其静谧,所以词人在敲门不应的时候,能够悠悠然“倚仗听江声”,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是常用的诗家手法,从写家童“鼻息如雷”到进而写谛听江声,就把夜之深、夜之静完全衬托出来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清代《》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而这首词更做到了情、景、理三者的妙合无垠。上片这段文字,看起来只是记叙词人夜饮归来的情景,没有一句直接抒情,然而,它却使你感到词人在“倚仗听江声”时,心中会有无限感慨。词中抒情主人公风神萧散的形象,还使人感受到有一种超人物外的理趣。这里面有许多没有说出来的话,留给读者去想象,去补充。对于历尽宦海风波、九死一生的苏东坡来说,现在置身于这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会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白天的忧愁和烦恼,人世的得失荣辱,刹那间被一笔勾销,进而想追求一种新的人生。    “倚仗听江声”,这个富有启发性的句子很自然地引出下片的内容。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突兀而起的喟叹,是词人长期孤愤心情的喷发,正反映了他在“听江声”时心境之不平静。妙在这两句直抒胸臆的议论中充满著哲理意味。    “长恨此身非我有”是化用《·》“汝生非汝有也”句。“何时忘却营营”,也是化用《·》“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本是说,一个人的形体精神是天地自然所赋与,此身非人所自有。为人当守本分,保其生机;不要因世事而思虑百端,随其周旋忙碌。苏轼政治上受大挫折,忧惧苦恼,向道家思想寻求超脱之方。这两句颇富哲理的议论,饱含著词人切身的感受,带有深沉的感情,一任情性,发自衷心,因而自有一种感人的力量。以议论为词,化用哲学语言入词,冲破了传统词的清规戒律,扩大了词的表现力。这种语言上的特色正表现出词人的独特个性。正如前人所说。东坡“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诗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已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远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已的有限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縠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意蕴丰富,富有启迪、暗示作用,象征著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积极用世转转向消极低沉,又转而追求一种精神自由的、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写得多么飘逸,又多么富有浪漫情调,这样的诗句,也只有从东坡磊落豁达的襟怀才能流出。    这首词写出了谪居中的苏东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独特风格。历史上的成功之作,无不体现作者的鲜明个性,因此,作为文学作品写出真情性是最难能可贵的。评论东坡词说:“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元好问道出了东坡词的总的特点:文如其人,个性鲜明。也是却好指出了这首《临江仙》词的最成功之处。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名家点评
《苏诗总案》:壬戌九月,雪堂夜饮,醉归临皋作。
《》卷二:子瞻在黄州,病赤眼,逾月不出,或疑有他疾,过客遂传以为死矣。有语范景仁于许昌者,景仁绝不置疑,即举袂大恸,召子弟,具金帛,遣人赒其家。子弟徐言:“此传闻未审,当先书以问其安否,得实,吊恤之,未晚。”乃走仆以往,子瞻发书大笑。故后量移汝州谢表,有云:“疾病连年,人皆相传为已死。”未几,复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当其意,乃作歌辞,所谓“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者,与客大歌数过而散。翼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然此语卒传至京师,虽裕陵亦闻而疑之。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作者简介
苏轼(),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进士。曾上书力言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弟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等。
.搜狐网.[引用日期]
高原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640-643页
.龙榆生先生纪念网站[引用日期]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248页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214页
.新华网.[引用日期]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页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临江仙·夜归临皋歌词 幻境工场童声合唱团临江仙·夜归临皋LRC歌词_九酷音乐
临江仙·夜归临皋歌词
临江仙·夜归临皋LRC歌词
更新时间:
作词人:苏轼
评分:5.分
下载次数:0
喜欢【临江仙·夜归临皋】您也可能喜欢TA们的歌曲……
1.2753万人听过2.6382万人听过3.182万人听过4.871万人听过5.1170万人听过6.1035万人听过7.757万人听过8.1003万人听过9.28万人听过10.673万人听过11.885万人听过12.33万人听过
歌曲名:&&歌手:&&所属专辑:
作词:苏轼&&作曲:高旗&&发行公司:未知&&发行时间:
歌曲ID:865988&&分类:歌曲&&语言:国语&&大小:1.51 MB&&时长:03:17秒&&比特率:64K&&评分:5.分
介绍:《临江仙·夜归临皋》 是 幻境工场童声合唱团 演唱的歌曲,时长03分17秒,由苏轼作词,高旗作曲,该歌曲收录在幻境工场童声合唱团2017年的专辑之中,已累积试听超过0次,如果您觉得好听的话,就把这首歌分享给您的朋友共同聆听,一起支持歌手幻境工场童声合唱团吧!
◆ 本页是歌曲临江仙·夜归临皋歌曲LRC歌词下载页面,如果您想下载临江仙·夜归临皋mp3,那么就点击&&
◆ 如果你想在线试听这首歌曲就点击&&,如果你想把这首歌外链到QQ空间点击&&
◆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歌手幻境工场童声合唱团的信息就点击&&&&&&&&&&
◆ 临江仙·夜归临皋的永久试听地址是http://www.9ku.com/play/865988.htm,请将(www.9ku.com)告诉您的3个朋友,感谢您对九酷音乐网支持!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心解--《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01期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心解
【摘要】:正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正值"士庶自早互相庆贺"、"百官皆冠冕朝服"(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之时,苏轼却出汴京而远赴黄州。此去黄州,至元丰七年四月方量移汝州。正如苏轼《答李端叔书》所云:"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新我也。"黄州四年,是苏轼生命史中最具蜕变性质的岁月。这种从"故我"向"新我"的生命蜕变,我们可以从苏轼《前赤壁赋》中得到印证,也可以从《临江仙·夜归临皋》一词中窥得一二。
【作者单位】:
【分类号】:I207.2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东坡赤壁诗词;2007年03期
谷卿;;[J];名作欣赏;2010年34期
湛有恒;徐峥崅;程远芳;汪锦秀;李保儒;杨年京;王正薇;程高禄;许春良;吴业珠;蔡知为;张正柱;陈永恒;赵廷僖;江乐山;雷于怀;张培国;熊文祥;易亭;黄耀武;徐达珍;周启祥;何勋;成汉洲;张建平;宋发武;吴德扬;龙彩云;陈亚华;王锦桂;李鑫;李坤玉;余彦君;蔡期悟;张建南;魏仲文;陈智;;[J];东坡赤壁诗词;2007年03期
李光明;[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10期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古典诗词鉴赏: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及训练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⑴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江边,苏轼曾寓居于此。
⑵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⑶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⑷“长恨”句:引用庄子典。《庄子·知北游》云:舜问乎丞曰:“道何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⑸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庄子·庚桑楚》云:“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⑹夜阑:夜尽。残,尽,晚。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縠(h&)纹:比喻水波微细。縠,绉纱类丝织品。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九月。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这就是此词的创作背景。
【文学赏析】
此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庄子·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庄子·庚桑楚》)之意,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此即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之意,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织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复杂心境的很好展示。在苏轼现存的三百多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一百多次,这是深可玩味的。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美的历程》)由于其结尾所表达的弃官归隐之念,以至于“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醒也”(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其实,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
【名家点评】
高原:这首词写出了谪居中的苏东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独特风格。历史上的成功之作,无不体现作者的鲜明个性,因此,作为文学作品写出真情性是最难能可贵的。元好问评论东坡词说:“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元好问道出了东坡词的总的特点:文如其人,个性鲜明。也是却好指出了这首《临江仙》词的最成功之处。(《唐宋词鉴赏辞典》)
【阅读训练】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征。(3分)
2.简析这首词的几种主要表现手法(4分)
3.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5分)
4.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联系诗句作答。(6分)
【参考答案】
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每点1分)
①开怀畅饮,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一个豪兴纵饮、有着真性情的诗人形象;
②独自回家,敲门不应,独自听江声,一个风神潇洒、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形象跃然纸上;
③一个心事浩茫、心情孤寂,不满世俗、向往自由(超脱现实)的诗人形象
2.①反衬。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
②直抒胸臆。“长恨”句、“小舟”句,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③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夜阑风静”,“小舟江海”,良辰美景,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每点2分,答对2点即满分)
3.①夸张。“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夸大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家童的鼾声之大。②比喻。“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比喻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在寂静的夜晚家童的鼾声象雷鸣一样震耳。③细节描写。“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形象描绘出苏轼夜饮醉归,家童已睡,只得立在门外,静听涛声的场景。④以动衬静。“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意境,以有声衬无声,表现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情的孤寂。(明确点出手法,一种1分,共2分。结合相应手法有准确分析的,一种1分,两种3分。细节描写答成动作描写、以动衬静答成衬托、反衬、也可给分;以动衬静答成动静结合不给分。)
4.①“长恨此身非我有”揭示出作者对身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②“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难忘世俗名利烦扰的矛盾与苦闷,以及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③“江海寄余生”表达出作者对隐逸江湖的渴望。(准确概括出作者的情感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每点2分,共6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