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茶杯泡茶有毒吗生了锈喝了一年多牙龈萎缩难受是不是中毒了?

我上一个牙套两年就烂了,是在医院配的,还挺贵
你用的牙套估计是普通的锤造不锈钢牙套,这种牙套边缘不密合,容易使基牙腐坏,
建议采用铸造不锈钢牙套,非常密合,对基牙无损坏,价钱一百多元。再好一点的就是靠瓷牙套,除具备铸钢牙套的优点外,还具有美观的特点,价钱高一点,各地收费标准不同,从200元到上千元的都有。
其他答案(共2个回答)
标准严格测试,可以在口腔内长久保存耐用达到30-40年甚至终身。1、与地域经济有关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地的物价和消费水平都不一样直接会影响到全瓷牙套的具体价格2、与所选的医院有关虽然很多整形机构都开展全瓷牙套的项目但医院的医疗设备条件、技术水平、服务环境等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全瓷牙套的...
全瓷牙适用于:严重的口腔牙列不齐、牙缝、四环素牙、氟牙症、畸形牙、牙体缺失等,全瓷牙制作精良采用进口材料经国际标准严格测试,可以在口腔内长久保存耐用达到30-40年甚至终身。1、与地域经济有关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地的物价和消费水平都不一样直接会影响到全瓷牙套的具体价格2、与所选的医院有关虽然很多整形机构都开展全瓷牙套的项目但医院的医疗设备条件、技术水平、服务环境等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全瓷牙套的价格也就不一样。请到当地正规的三甲医院检查,明确病因后大夫会根据病情对症治疗,这样治疗效果会更好,收费也会比较公正合理的。
您好,多数人在半年左右。从几百元到更高不等。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牙齿排列不齐的青少年儿童到口腔正畸门诊矫正牙齿。现代口腔医学认为,牙齿错颌畸形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
必须上牙套。
我有过教训:在以前,也因为蛀牙根管治疗,补牙之后没有装牙套,造成补牙脱落,再次修复,牙洞扩大,最后不得不拔牙。
原先之所以没有装牙套,是因为,自己...
我现在正在矫牙,价格都是看情况而定,价格一般至少5000,大概一年多
无托槽隐形牙齿矫正技术的价格:15000元左右半口。可能一家医院一个价格,这个价格是我从中古美牙网上查的,也不知道你人在哪里,所以还是建议你去医院咨询一下价格。
  首先,烤瓷牙作为一种修复手段,如果牙齿功能没有问题,我们是不建议仅仅为了好看而做烤瓷牙的,大可通过洗牙、矫正等其它美白牙齿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对于烤瓷牙,...
答: 你好,看你说的情况,那看你扁桃体经常会有反复发炎化脓的情况,而看也有进行了对症消炎治疗,但病情一直控制不太好
那像你的情况,也可看看中医的,通过中医的辨症...
答: 鱼腥草熬水喝,清热,去火,打毒,没什么副作用。
答: 引起口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口腔疾病,鼻咽部疾病或消化不良、胃炎引起的.
建议您检查一下是否有胃病,可以试试服用藿香清胃片,适量吃一些消热的清热类食物。避免吃生冷...
答: 许多轻症病人无明显口腔表现,就是有轻度口干,也常被忽视,较重时出现明显口干,唾液分泌减少,吃饭时口腔液体分泌少,而不能进干食,舌红无苔,吞咽困难,可伴有牙龈炎、...
大家还关注
Copyright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我的牙周围长了很多牙垢,特别是里面,每个牙边上都有,有时用牙签把牙垢去掉,能看到牙龈被挤得退缩很多了,我想以这样的速度下去,那我的牙肯定老早就掉完了,请问牙龈萎缩了吃什么能好,主要是牙垢去掉后又很快长出来了
您好,牙龈萎缩是由于牙龈出现无法通过消化吸收到必要的维生素养份而营养代谢功能障碍,长期营养不良造成的,牙龈萎缩后口腔里的食物残渣腐化后侵入龈下形成牙石,一般去医院医生都是通过洗牙和刮牙石来治疗,如果您想直接通过药物来治疗的话我建议您可以上爱牙网去了解一下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龈下刮治,是传统口腔科为了缓解牙周炎的痛苦,所采取的一种被动疗法。只能暂时缓解牙周炎的痛苦和症状,由于对牙龈萎缩无能为力,因此,龈下刮治无法阻止牙周炎在一段时间...
通常牙周病是成年人常见的牙病,牙垢也叫牙结石,是牙周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牙周炎会引起牙龈萎缩的恶化,牙龈萎缩持续恶化,会令牙根外露、牙齿松动,最后导致牙...
牙齿松动多数由于牙龈萎缩引起,牙龈萎缩主要有两大类:
一种是由于牙周炎引起的病理性牙龈萎缩,也是最常见的牙龈萎缩,常见于25岁以上、60岁以下的人群;
对肝脏一定要尽早进行调理.
藏血——肝,血之存库。贮存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出血原因:肝气虚弱,收摄无力,肝火旺盛,灼伤脉络,迫血妄行
主蔬泄——保持全身气...
能恢复,去牙科医院,不过听说很贵。
多数成年人都患有牙周病,大多数牙周病进展缓慢,始发时多为牙龈炎,除偶有刷牙出血外并无多少自觉症状,所以不引人注意。而牙龈炎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为牙周炎,此时可出现严重口腔...
多数成年人都患有牙周病,大多数牙周病进展缓慢,始发时多为牙龈炎,除偶有刷牙出血外并无多少自觉症状,所以不引人注意。而牙龈炎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为牙周炎,此时可出现严重口腔...
多数成年人都患有牙周病,大多数牙周病进展缓慢,始发时多为牙龈炎,除偶有刷牙出血外并无多少自觉症状,所以不引人注意。而牙龈炎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为牙周炎,此时可出现严重口腔...
多数成年人都患有牙周病,大多数牙周病进展缓慢,始发时多为牙龈炎,除偶有刷牙出血外并无多少自觉症状,所以不引人注意。而牙龈炎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为牙周炎,此时可出现严重口腔...
大家还关注
Copyright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这大概是关于数码产品最有意思和节操的栏目了。
分享专题至:
灭蚊灯电网上布满了蚊子的尸体,光看着就觉得解气。然而,你造么?这些死的虫子,大多都不是吸你血的蚊子。
老司机带带我
  灭蚊灯电网上布满了蚊子的尸体,光看着就觉得解气。然而,你造么?这些死的虫子,大多都不是吸你血的蚊子。
气温飙升、雨水反复,暑了伏的天朝又进入了盛夏的季节,空气中充满着潮湿与霉菌的味道。帝都早上的一场大雨,又把老杨浇的透心凉,可这心却飞扬不起来。
讲真,这出个门自带全身顺润面膜的事儿可以忍,可是晾的衣服好几天不干、干了的衣服发了霉的事儿,就不太能忍了,今天就聊聊怎么赶紧把衣服弄干。
除湿机和空调是兄弟 干衣机则是后妈养的
空调已经给大家讲过很多次了,我们再来复习一下。首先压缩机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冷媒的蒸发吸热、液化散热的方式来进行热量搬运的。
首先冷媒经过压缩机的处理变成高温高压的气体,经过冷凝器后变为低温高压的液体同时向外界释放热量。冷媒在经历膨胀阀的作用后变成低温度低压的液体,经由蒸发器蒸发为常温低压的气体,同时从环境中吸收热量。
蒸发器的部分,主要就是空调的内机,液态冷媒蒸发成气态的时候吸附环境中的热量,从而给室内降温。
但降温的同时也就带来了另一个好处,即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蒸发器凝固成水滴。类似把冰箱里的冷饮拿出来,不一会儿包装外面也挂了一层小水珠。
空调通过管道把这些水滴引入了室外,也就是说空调在运行中都会减少空气中的湿度。除湿机则应用了相同的原理。不同之处在于,空调是把蒸发器和冷凝器放在不同环境,从而达到室内室外热量的转换。而除湿机的蒸发器冷凝器都在室内,所以工作的时候不会造成温度的降低。
而干衣机呢,也分两种。第一种是使用金属通电发热的原理,把衣服上的水烤干。相比空调和除湿机这对亲兄弟,这种干衣机完全就是充话费送的。
而高级一些的干衣机则也用了压缩机的原理,不过区别在于并非利用制冷减少机器内湿度,而是利用冷凝器放热,也是把衣服中的水烤干。
就想弄干衣服,这俩我应该怎么选?
这里要说的是,干衣只是除湿机的副业。在同等压力同等温度下,水蒸气和液态的水其实是动态守恒的,两者在互相转换,但两者比例是大致相同的。
干衣机通过收集空气中的水蒸气,从而打破液体与气体水的比例,来达到衣服水分快速蒸发的。而干衣机是通过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和上升环境温度来加快液体蒸发的。
简单来说,干衣机的优势在于可以快速把洗过的衣服弄干。而除湿机虽然也可以缓慢把衣服弄干(晾衣速度大于直接晾晒,小于干衣机),但可以长时间保持衣物的干燥,这是干衣机不能做到的。
此外,有了干衣机,基本可以解放阳台的阳光,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在阳台晒晒太阳,而不是阳光被湿衣服挡住。而使用除湿机,则仍然需要在家中预留挂晾衣服的空间。
最后,直接使用干衣机烘干的衣服,一般褶皱会非常多,需要再配备个挂烫机、熨斗一类的产品,或者烘干后立刻拿出来抖平并叠好保存。除湿机倒是没有这个烦恼。
购买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么?
我记得半年前一位小姐姐问我,家里准备买洗衣机是自带烘干的效果好还是洗衣、烘干两个独立的好?老杨要告诉你的是,二合一产品虽然节省家居空间,但除此以外基本就没啥优势了。
1、一般二合一产品能烘干衣物的额定重量要小于洗衣的额定重量。也就是说你攒了一星期的衣服周末全洗了,但洗完却发现不能一次完全弄干。
2、一台入门级别的二合一产品,价格基本可以买一个中端水平的洗衣机和入门级别的烘干机了。
3、于那些有不同种类衣服分开洗的家庭,洗烘分开的设备效率更高。可以先把浅色衣服洗了,烘干浅色衣服的同时洗深色衣服。
4、差的烘干机对于大件的床单被罩,可能会造成不能完全烘干的状况。因为衣物皱巴巴在一团,外面的干了但内部的未必。
如果是买除湿机的话,那么需要关注下除湿的能力。一般单位是“L/h(温度/湿度)”,也就是在某个湿度和温度下,一小时的除水量。当然也有24小时的标准,即“L/24h(温度/湿度)”。
这里要注意的是,排水量当然是越大除湿效果越好,不过很多小厂商也会有很多猫腻。首先要看清是一个小时的排水量还是一天的排水量。其次,正常的业界标准为“30℃/RH80%”,而很多厂商则标了30℃/RH90%。空气中湿度大当然单位时间能排水的量就比较大。
此外,噪音、水箱容量也是要参考的因素。毕竟这是需要长时间使用的设备,而且谁也不希望经常给除湿机清理水箱。
  微波炉用不好会爆炸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一向温文尔雅、浓眉大眼的冰箱什么时候也叛变革命、跻身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了?
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苗半枯焦
司机车内如汤煮
车载冰箱怎能少
以上打油诗改编自我国传统文学杰作《水浒传》,说的是老司机杨志在运输生辰纲的时候,因为酒驾导致仕途失败的故事。所以本着喝车不开酒、开酒不喝车的原则,老杨在这里还是要奉劝各位,珍爱生命,原理酒精饮品。
但是吧,现在天天上下班这么堵,天气又这么热,路上就想喝点凉的咋办?你可以买个车载冰箱,里面冰两听可乐或者矿泉水啊。
车载冰箱分三类
第一类:保温箱。这是最早的一类车载冰箱,但实际上管它叫冰箱也有点牵强,因为这类产品使用保温材料制成外壳,可以保存温度但并不能制冷或制热。
如果想长时间保持冰冻,那么就得往保温箱里放冰袋了。这类“冰箱”的优点是不需要耗电,但是只能先冻好了饮料放进去保温,或者提前放入冰袋,终归是用起来不大方便。
第二类:半导体制冷冰箱。大多数车载冰箱都使用了这种制冷方式,采用了帕尔帖原理,和家用的冰箱不同。这个原理超纲了,解释起来很复杂,简单说,就是将两个特殊的半导体串联入直流电路里,一端可以吸热一端可以放热。
由于只需要一层半导体电路板,所以整体结构可以做的比较小。而且不用冷凝液的蒸发和凝固,也就不需要压缩机,从而还可以解决震动和噪音的问题。
但缺点也是有的,那也就是制冷效率比较低,也就是制冷效果差。虽然插上电就可以摸到冰箱壁凉凉的,但是东西放进去凉的慢,如果东西放的太多还可能冰不动。受制于车内电源功率低,所以这类车载冰箱也不能做的很大,顶多是放几瓶冷饮。
第三类:压缩机冰箱。和家用冰箱一样,通过制冷剂蒸发吸热来进行制冷,有压缩机等结构。优点是容量可以做的很大,制冷效率相对也更高,也就是冷的快。同时最低温度可以做到零度以下,实现对食物、水的冷冻。然而它的缺点也是有的,首先就是噪音和震动问题,其次就是价格基本都在千元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压缩机式车载冰箱大多来自德国和日本,国产的基本也都是进口国外元件。
三类产品除了价格还有什么区别?
当然有了,简单来说可以总结为最低温度和制冷速度。
首先是保温箱,基本就是把10分钟晒热的水拖到一两个小时。半导体车载冰箱大多是没有冷冻功能的,也就是说最低温度也只有四五摄氏度左右,是不能冻冰的。如果你买了一打冰淇淋,那就等着喝凉奶昔吧。压缩机车载冰箱可以调节温度,是可以实现零度以下的冷冻功能的。比如外出烧烤野餐,冻点鸡翅、肉串什么的是没问题的,但是车载冰箱大都不支持冷冻冷藏分区设计。
在制冷速度方面,保温箱没有制冷能力,半导体车载冰箱制冷相对慢,一般开启车辆后,常温饮料一小时左右才可以把饮料冻冰。压缩机式制冷能力最强,不但凉的快,能冻的东西还多。
所以选择方面,保温箱基本没啥用。如果是长途旅行,或者上下班使用,那么半导体式冰箱完全够用了,不过要想上车马上就能喝到冷饮,那就得提前买了凉饮料。如果你不是经常下班顺道买点生鲜产品回家,或者周末经常出去野餐,那么买压缩机式车载冰箱基本就没啥用。
现在夏天我想喝冷饮,那冬天想来电暖和的怎么办?
上文提到的半导体车载冰箱,通常都带有制暖的功能,如果没有,你把电源反过来差就可以了。
如下图半导体电路图,汽车上的都是直流电,当从正向输入电流时,就实现了冰箱内部一侧吸收热量、外面一侧释放热量。而把输入电流反向后,自然就变成内部一侧散热、外面吸热。
这样,早上出门的时候扔进去一袋鲜奶,到了公司都不用热了,一个冰箱冷热两用。
还是觉得几百块钱买个车载冰箱用处不大
现在的半导体式车载冰箱实际上都支持直流电和交流电两种工作方式,也就是说到公司以后,你可以把车载冰箱提到工位。这样上班的时候也不用去公司附近的便利店买冷饮了,像老杨桌子上就常年扔着一个。
但是推荐你配套买个锁,否则倒霉催的同事会把带的午饭扔你冰箱里,或者直接顺手牵羊把你的冷饮顺走。微笑脸
貌似很久没有给大家种草了,恰巧现在是初夏时节。现在开空调冷、关空调热,开着窗户吧又有沙尘暴。
所以,我们今天要讲的是电风扇,一款售价4000多人民币的电风扇。巴慕达在去年的这个时候,正式在国内推出了GreenFun风扇。
之前咱们讲过戴森,人家的风扇好歹还有个净化空气、冷热风的功能。而巴慕达这款,除了送风没有任何别的功能……那么产品能否像它的价格一样也能一个打十个甚至十多个?
提起巴慕达,可能大家对他的印象还是来自小米呢。然而巴慕达之所以被网友戏称风扇界的“爱马仕”,并不全是因为它高昂的价格,也不是极(xing)简(leng)约(dan)的外观设计。主要是因为它吹的风,和一般电风扇吹出的风真的不一样……
刚才那句并不是笑话,这一切要从巴慕达风扇的扇叶说起。
通常情况下,我们要看到的电扇都是这样的,无论是三叶、四叶还是五叶,都只有一层。而巴慕达家的,仔细看看,有两层。里面的是五片、外面的是九片。
在同样转速下叶片越多,风速也就越高。那么“外九里五”就造成了外面风速快、里面风速慢的结果。
在这里,我们插播下自然风和普通风扇的区别。自然界的风实际上来自温差造成的气压差别,这个空气流动的过程就是风,而这个流动的过程是连续的。而风扇吹出来的风,实际上是一片一片的。
上述两种风速交叉后,就造成了两个优势。其一、两种风结合后更贴近自然风;其二、风扩散的面积更大。
然而巴慕达风扇的秘密还不仅如此,扇叶的截面也和普通风扇不同。巴慕达风扇参考了飞机机翼的流体力学原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在吹出等量风的时候,需要的转速更低。
要知道更小的转速也就代表更小的耗电量和更小的噪音。
在电机的选择上,交流电机在低速转动时,耗电量会很大。而直流电机中由于碳刷电机的刷头会磨损,所以12V即可驱动的无刷电机成了最优解决方案。
为了降低噪音,扇叶外面防手指伸入的前后网罩也进行了处理。普通风扇的网罩,就是一堆细铁丝,而巴慕达风扇,网罩每根网丝的截面也经过了流体力学处理。这样做可以减少网罩对进出风的阻碍,从而加大风量减少噪音。
除了在电风扇的风量、能耗、噪音等硬性条件上做足功夫,在使用体验上这款风扇依旧做的很好。
风扇都是能摇头的,但却没有风扇可以调节摇头的范围。日本原装进口的GreenFun 1580,内置智能记忆芯片,让用户可以在30°~150°的区间内,自由设定摇头的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这就解决了不摇头吹不到,摇头好地方浪费了的问题。
设置的方式也很简单,把风扇头拧到一个角度愣一两秒,再扭到下一个角度愣一两秒,即可。位置信息会自动存在芯片中,只要不断电就能记住这个区间设定。
此外,风扇还自带电池,方便在多种环境下使用。巴慕达风扇的中间杆还可以拆卸,电扇可以落地台式自由切换。
好了,吹了半天下面说说这款产品的缺点。首先,即便有一根中间杆,风扇的总体高度还是比较低,大概比市面上别的落地风扇低一半左右。
其次,贵!
有人说就是不差钱,这个价位买巴慕达还是戴森?论静音、节能,那么肯定选巴慕达。但是论功能,肯定就是戴森了,毕竟人家能冷暖风外带净化空气。
很多人认为现在电风扇,已经没有什么市场了,实则不然。
在夏天降温的时候,由于空调风扇功率较小,很难让室内空气完全流通。经常会出现空调附近温度降下来了,空调停止启动,但对角的温度还不是很低。
还有,空气净化器和加湿器都存在上述的问题。现在如果用风扇降温,那确实没什么存在的必要。但如果说到空气流通,那没有什么比风扇更好的了。
  要说这两个月手机圈什么最热,那莫属“疏油层”这个词了。今天咱们就好好捋一捋疏油层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手机离了它还能用么?
上期节目咱们聊了车内空调酸臭味的问题,但实际汽车内让人不能忍的气味远不止空调的臭味。尤其是新车那种塑料味,对健康的影响更大。所以今天咱们聊聊汽车内甲醛怎么搞定。
气态污染物不只甲醛
无论是买了新车还是搬了新家,都能闻到一股强烈的刺激味道,大多数人也就把这个味道当成甲醛了,实则不然。
甲醛虽然是无色刺激性气体,气味非常微弱容易被掩盖,你处于一个单纯甲醛含量超标的环境中大多不会闻到什么味道,但会觉得眼睛以及呼吸道都非常干涩、难受。而我们平时闻到的塑料味,是甲醛、苯类等多种气态可挥发污染物的混合物,我们将这类的气体统称为TVOC。
TVOC除了上述的两位还包括二甲苯、丙酮等等。总之,除了空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金属碳化物,碳酸盐以及碳酸铵外都是。也就是说你平时放个屁,也可以把它叫做TVOC。
车内的TVOC主要来源于车顶毡、座椅表皮、汽车仪表盘的塑料件以及填充物和其他装饰物使用的塑料材料以及胶粘剂等等。
很多人都觉得TVOC污染物在低端车上尤为明显。然而事实是,在这个问题上贵的车和便宜的车并没什么差别。有个前同事,为了让老婆坐车里哭,买了这家的5系的轿车。按说这三十来万的车不便宜了吧?然而正赶上他那阵要孩子,还是不得不因为这个问题把这车卖了。
TVOC的挥发是一个持续性的问题,不同污染物的释放周期不同,一般90%以上的汽车TVOC在三个月内都会降低到安全标准以下(这里不是说三个月后这些污染物就不会排放,只是排放与紧闭车门时候与外界换气达到平衡,浓度在对人体有害以下)。
但是这里,甲醛是个例外。甲醛的排放周期要远高于苯等其他有害气体,可长达1年以上。
众所周知,甲醛是致癌物,长期处于甲醛超标的环境下诱发癌症几率会升高。但这里说的是致癌几率,接触致癌物不等于得癌,这个在这里不做过多阐述。
任何东西抛开浓度谈毒性都是耍流氓,甲醛也不例外。我国对于汽车内甲醛浓度暂时无标准规定,但可以参考环境标准。卫生部颁布的GB/T《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标准规定,房间封闭12小时检测,甲醛不超0.1mg/m3为达标。所以我们暂且把0.1mg/m3作为对人体无害的标准。
上文说了,甲醛是无气味有刺激性气体,当浓度低于0.15mg/m3,人体基本不会感到不适,但这个浓度仍然超过了0.1的安全标准。这时候是最危险的时期。
市面上所有除甲醛的方法中,哪个有用?
菠萝柚子皮:除了能把车内的塑料味替换为清新水果味,别的一点用都没有。扔点水果皮并不能吸附、也不能分解污染物。除了好闻点,唯一的作用就是心理安慰。
洒水:甲醛确实易溶于水,但是苯、甲苯等污染物是疏水的。此外随着水分蒸发,甲醛会重新排放到空中,所以往车内撒水也是屁用都没有。
空气清新剂:在网上有不少卖出甲醛空气清新剂的,这些产品内部所含的聚丙烯酰胺、碳酸氢铵等物质是强氧化物,确实可以在化学上,把甲醛、苯等物质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但是!把这么一小瓶液体放在车内除TVOC,就相当于拿了一刷牙缸的水去整栋楼烧着的地方灭火。
活性炭:讲了那么多不靠谱的方法,终于轮到一个不是玄学的净化方式。活性炭内部细微的孔道能够吸附包括甲醛、其他TVOC和燃料等物质。
在新车内放活性炭,竹炭、椰壳碳、煤质碳无明显优劣之分,活性炭的好坏以碘值、孔道面积等区分好坏,使用的时候所以应该以量取胜。告诉大家一个最简单方法,往同样量的水里滴一些墨水或倒入些可乐,然后扔进等量的活性炭,单位时间后,颜色最浅的那个吸附效果最好。
虽然从原理上活性炭可以除TVOC,但使用中经常会出现错误。首先,活性炭会有饱和的时候。大家可以把活性炭想象成一块海绵,往海绵里滴水,总有漏出来的一天。一般放在车内一周左右就得更换了,不过也和活性炭的量有关。车里一共放个一两小包活性炭,依旧是杯水车薪,别指望着能起多大作用。
活性炭虽然并不贵,但每周换依旧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有人说放太阳底下晒晒依旧可以反复利用,事实上暴晒、水洗、烤箱烤确实可以让活性炭释放部分吸附物,但效果却远达不到工业级的再生效果。所以想要效果还是别心疼钱了。
光触媒:这个东西可能大家听的比较多,但可能并不知道这具体是个啥。所谓光触媒,简单说就是大分子有机气体在二氧化钛和光照的条件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但在实用上依旧是看上去很美感、现实很骨感的净化方式。
这里说的光并不是可见光,是紫外线。日常阳光中确实有紫外线,太阳光中紫外线量本来就比较少,何况现在天朝这个雾霾为主的天气,紫外线更是可怜。此外,玻璃能阻挡90%以上350nm以下的波长的紫外线,而让光触媒起反应的实际上是100nm以下波长的紫外线。所以市面上卖的光触媒喷雾,在使用中起不到任何作用。
车载净化器:在很多高端家用净化器上,是在机器内部配备了光触媒和紫外线灯管的。但碍于净化器体积问题,目前车载净化器老杨还是没见过采用了这项技术的。静电式车载净化器对于除TVOC是一点用处都没有,而采用滤网式的,活性炭量又太少,所以基本上也别想着用净化器除甲醛等污染物了。
专业公司:这里我们不讨论,专业除TVOC公司是否用耸人听闻的检测结果来吓唬你使用它们服务,咱们主要来梳理下这些公司的除甲醛流程。
早期的技术,主要采用镀膜封盖和氧化物氧化两种方式。镀膜的原理很简单,在车辆内饰上镀一层肉眼不可见的膜,把甲醛等气体分子封起来。但正常使用车辆,这层膜会磨损,刚做完肯定是检测不到甲醛,但肉烂在锅里、甲醛依旧憋在车里,早晚有一天还是会危害人体。
氧化物氧化早期使用臭氧、二氧化氯等强氧化剂,但这些东西本身就是污染物,当时甲醛、苯的浓度是下去了,但是又多了新的污染物。何况车内TVOC的释放是一个持续过程,所以这类方式也没用。
近几年来,最主流的方式就是先用高温蒸汽加热内饰表面,高温可以让有机物分解速度加快,从而尽可能多释放TVOC污染物,之后再进行光触媒溶液的喷涂。这类基本也都是当时有点用,但治标不治本的解决方法。
那么,新买了车除了被毒死就没有别的选择了么?
有,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开窗、开车门通风。
随着空气流动以及分子浓度问题,大概5分钟左右,车内就可以达到健康标准。在行驶过程中如果是短途,也不至于开着窗户或者一直换气。
如果是长途行驶,那么在温度过高或者过低的同时可以采用开启外循环的方式。或者每次换气后,在车内多放入一些活性炭包。
而就目前的技术而言,好一点的方法可以清除当时车内的污染物,但还没有能根治的。但是除去当前车内TVOC最便宜有效的方法就是开窗户……所以别再折腾网上买喷雾或者找专业公司了,老老实实开会儿换气吧。
本来上期说好了今天讲汽车内除甲醛的问题,但早上一起床,就发现了帝都AQI爆表的天气。讲真我甲醛的稿子都写差不多了,不过看看外面一片黄茫茫降尘的天气,咱们还是先说说车内PM 2.5的问题吧。
研究净化器有用之前,咱们先了解下净化器有哪些
这几年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大多数人都知道家里多多少少要备一台空气净化器,国家在去年也正式施行了新国标,在净化器的净化速度、使用寿命、噪音、能耗四个方面做出了要求。反观汽车行业,国家暂时没有相关政策出台,行业中依旧是鱼龙混杂。
再讲汽车净化器之前,其实现在很多汽车实际上已经自带空气净化的功能了。上期在讲清理空调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大概介绍了汽车的换气系统。在车门车窗关闭后,实际上车舱内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说是相对封闭,因为门无法做到100%密闭,还是会有少量空气从缝隙中进入车舱,只不过相比外循环模式量小的可怜)。
近两年发布的新车,大多在进风口处都装了HEPA滤网用于过滤PM 2.5等污染物。比如特斯拉的“生化武器防御模式”就是在前置车厢内放入了一块巨大的HEPA滤网。这块滤网有多大呢?大概是其他车辆面积的十倍。再比如比亚迪的“绿净”系统,包括电离空气形成离子的电离层、过滤直径0.3μm以上的尘埃颗粒的高效低阻滤材层、杀菌除臭的纳米铂金层、过滤直径 0.1μm 以上尘埃颗粒的静电积尘层。这些过滤系统,本质上都是一层高效的滤网,把从入风口吸入的空气中杂志过滤掉。对于这类的车,基本没有购买汽车空气净化器的必要。
然而,对于那些比较老的车来说,大多都是不包含这层滤网的。那么应该选什么样的汽车净化器呢?
目前市面上的车用净化器,大概分两种,物理过滤式和静电吸附式。
物理过滤式的结构非常简单,和家用的结构一样,主要有用的就是探测器、滤网、风机。探测机检测到空气污染物浓度高了以后,风机转速加大,空气经由滤网的过滤,把PM 2.5留在滤网上。
静电吸附式,无论是空气还是松下的水离子,都是通过电离分子形成静电,效果有些类似于老式的大屁股CRT电视。因为老式CRT电视是通过屁股里面发射管发射阴离子,经过磁场改变离子运动方向,打击屏幕上的荧光粉产生图像,所以屏幕上负离子逐渐增多,长时间开电视后就能发现屏幕上有一层尘土。
原理上有用,但是……
以上两类技术,在原理上讲确实都可以净化空气中的PM 2.5颗粒,但是……无论是放在中控台上的还是绑在驾驶座后面乃至放在后座后方的台子上的,都是杯!水!车!薪!因为这些净化器单位时间内能净化的空气都远远小于入风口倒入的风。
实际使用中,在不包含空气过滤系统的车辆内放入空气净化器,外循环模式下车内PM 2.5值不会有多少下降。而内循环下,上文提到的车门窗缝隙还是会有少量空气渗入,所以,最后PM 2.5浓度大概会达到一个相对较低水平,也就是进入空气和净化空气量的平衡。
不过无论何种净化器,即便是能把空气净化到一个较为安全的水平,也是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内,你吸入的依旧是不干净的空气。
想在雾霾天的车里呼吸个新鲜空气这么难么?
天气确实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何况见效慢,每个人抵抗能力又都不一样。你说车没有净化系统,也没有靠谱的净化器。就算你可以抵抗这个雾霾造成的伤害,每天心理上遭受打击也确实让人恶心。
这里老杨给大家支个招。
首先,对于爱车本身就带空气净化系统的,还要弄明白,空气内循环是否会经过滤网系统。这个一般论坛都能查询的到。对于内循环也经过过滤系统的,那么恭喜你,没必要再在车里摆一个空气净化器了。
其次,内循环不经过滤网的车,购买空气净化器时尽量选择物理滤网过滤式的净化器,且通常情况下滤网面积越大,净化效果越好,也就能越快让空气降低到安全标准。
再次,对于没有空气过滤系统的车,可以在网上看看能否购买到DIY滤网的,通常情况下卖家会直接告诉你如何安装。如果没有你们家车型的,再考虑购买空气净化器。
最后,在雾霾爆表的天气里,如果车内坐了两个人及以下,尽量用内循环代替外循环。门缝内也会渗入少量空气,所以倒不至于造成缺氧、以及二氧化碳浓度过高造成驾驶人员疲乏。
此外还要注意的是,在正常条件下,汽车滤网的更换周期是一年或者三万公里,如果所处环境天气恶劣事件较多,要相对缩短更换滤网周期。还有HEPA滤网不可反复使用,大多数滤网经过水洗后会严重实效。
总结下来说就是:
汽车自带净化系统效果&车载净化器效果
新滤网效果&长时间不更换的滤网效果
滤网面积大效果&滤网面积小效果
物理滤网过滤式净化效果&静电吸附式效果
当然,再强悍的汽车净化系统,也难以根除车内的空气污染。像是今天这种AQI超500的日子,尽可能的还是在家关好门窗打开净化器别出门了。
眼看着全中国又进入了满大街白花花大腿的时节,帝都今天的最高气温已经飙过了30度。现在还穿着外套上街的人,一定都是勇士。
昨天中午打了个车,这个过程真是花钱买罪受。开窗户吹风吧,满世界的杨树毛絮弄的你浑身刺挠;不开窗户吧,车里的温度简直能中暑。但是,我宁愿中毒,也不愿意闻出租车空调里那惊悚的味道。
所以今天咱们就聊聊空调异味的问题吧。
空调的异味主要就是管道内有霉菌滋生,所以我们要了解,哪些部位更容易藏污纳垢。那我们就需要知道空调的构造了。
如上图,汽车空调和家用空调原理相同。压缩机加压,把气态的冷凝剂压缩成液体,气体凝固释放热量,所以冷凝剂需要流到冷凝器中散热。
常温高压的液态冷凝剂经过膨胀阀变成常温常压的气体,冷凝剂蒸发吸收热量,所以蒸发器附近的空气温度会降低,再流回压缩机。
而鼓风机把蒸发器附近温度降低的空气吹向车内,就是汽车空调制冷的原理了。在图中可以看到,这常温的空气经过蒸发器就变成了吹进车内的冷风了。
空气中包含少量水蒸气是众所周知的,含有水蒸气的空气经过温度较低的铜质蒸发器时候,乃至低温的管道时,会在管道内凝结成水滴。即便是汽车空调都会内置排水口,但还是难以做到100%凝结水的排出。
尽管车外的入风口上有粗滤的滤网,但还是难免有些破碎的落叶之类的垃圾掉落进去。这样就集齐水分、霉菌和营养源,这细菌、真菌就大量繁殖了起来,异味也就随之而来了。
总结起来说,容易滋生细菌的点一是通风管道、另一个就是蒸发器。
如何清理?
一般的汽车空调清洗剂,一罐三五十,而开车去4S店清理,就得一百到几百不等了。至于你是愿意花钱买时间还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就见仁见智了。下面我们也大概聊聊自己如何清理风道。
一、拆掉空调滤芯。大多数的空调通风系统都会内置HEPA滤网,也就是过滤PM 2.5的滤网,这种滤网大量遇水是会失效的。
而基于每款车的内部结构都不一样,所以在自己动手拆滤网的时候最好去网上查询下,自家车的滤网是不是可以拆下来。(大部分空调滤网是在副驾驶储物格后面)
值得注意的是,滤网一般非常脏,手动拆卸的时候座位等地方别忘了垫些报纸一类的东西。
二、找到空调进风口,大多数是在挡风玻璃雨刷器下面,也有一部分在发动机舱内。找不到可以百度下,或者开进风试一下,入风口会有吸气的感觉。
三、打开空调制冷模式,外循环档、风量开到最大。把在网上购买的清洗剂摇匀,喷在进风口处。这时候如果空调很脏的话,污垢就会慢慢和清洗剂一起从排水口流出。
四、排水口不再流出脏东西后,把空调更换为外循环排风,关掉制冷。这样吹五到十分钟,把风道吹干。
五、装上滤芯。这里要说的是,滤网的使用周期一般比空调清洗要短,所以最好安装上新的滤网。
如果以上步骤都完成后,刚清理完没多久,空调又开始异味了,那就说明蒸发器的缝隙夹杂着大量腐败树叶或虫子实体,发酵了。这个时候基本自己在家就搞不定了,网上很多教程拿高压水枪喷,不能做到100%干净。
蒸发器的清理是不能自己完成的,因为要想清理干净就需要完全拆下来的。但拆卸就会破坏空调制冷剂的循环,是个人无法在家完成的。4S店内会进行排制冷剂、拆卸、清洗、安装、加制冷剂的流程。
日常如何保养能避免异味?
在天朝这个空气质量下,说完全避免很难,但可以做到保养来减少去4S店的机会。
首先,在比较干净的环境中使用外循环。如果最近落叶纷飞或者雾霾爆表,就尽量使用内循环。
其次,在停车前将冷风关闭改为自然风,让管道内温度回升,减少水滴凝结。从而也能防止细菌的滋生。
再次,至少做到一年更换一次空调滤芯,并且别一开好几年,等到味道出来了再去网上购买清洁剂清理风道。
最后,车内抽烟也会对空调滤芯造成影响,即便是你开着窗户。
至于网上卖带活性炭的滤网,基本只是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且活性炭是会饱和的,寿命也更短,所以不推荐。
好了,这期我们讲了空调异味,下期咱们说说新车去甲醛的问题。
既然上节课我们说了键盘,那么作为强迫症晚期的老杨同学,没补这节鼠标的课,总觉得浑身难受。
但鼠标并不像其他电脑零件,有着明显的好坏之分。这篇文章主要跟大家讲的是购买一款鼠标,有哪些因素要考虑。
光电还是激光?
无论是光电还是激光,这都是鼠标的物理引擎。
相信接触电脑比较早的人,可能都会记得,以前的鼠标翻过来,中间有个小圆球。就是时不时还得扣出来清理的那种,这个是光电和激光的祖宗——机械鼠标。
由于使用滚球来确定鼠标移动距离,机械鼠标的这种物理结构让使用中滚球会沾染尘杂,影响使用,维护成本更高。
所以现在光电鼠取而代之便成为了主流。光电鼠标底部包含发射器和接收器,发射器发射光束、经由桌面反射由接收器识别。当接收器接到的光强度达到一定标准后,就可以识别成功、把定位信号传输到电脑中。
通过每秒几十次甚至几百次的测量,从而把相对连贯的鼠标行动路径反映到屏幕上。
大部分光电鼠标采用的均是红色LED灯作为光源,因为在可见光谱中,红色光的波长最长,它的穿透性也最强(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抗干扰性)。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买的大多数鼠标,底部都有个红灯。
市面上也存在蓝光LED鼠标,但原理和红光LED相同,只是可见光颜色不同。
上文提及,普通光电鼠标需要经过一个桌面反射的过程,这放在普通鼠标垫上是没什么问题的,但到了玻璃这种大部分光线直接穿透过去的材质上,基本就废了。
而激光鼠标原理类似,但发射的是激光,接收的是激光照射在物体表面所产生的干涉条纹而形成的光斑点,在玻璃上也是可以使用的。所以激光鼠标是普通光电鼠标的升级版。
二者在外观上最主要的区别,即底部接收器是否会发出可见光。但市面上还有红外线光源,实际上原理与普通光电鼠标相同,用的光源是肉眼不可见的红外线。红外线光电鼠标和激光鼠标不同,还是不能用在玻璃等材质上的。
微动是什么?
即在鼠标左右按键下面的元件,可以把它理解成开关,是一种内部采用金属簧片触发的部件。简单点说,就是按键里面那个轴。
鼠标微动是鼠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众多鼠标微动中我们常见的有ormon(欧姆龙)、松下、zip、ttc、kailh(凯华)、huano(华诺)。
其中欧姆龙的产品应用最广,他们家微动又分为国产白点、国产灰点、日产白点、日产灰点以及日产红点等等。
但实际上鼠标按键的手感,受制于按压时按键材料形变阻力、微动的阻力,回弹时按键材料和微动的弹力。所以作为小白用户,不用太纠结这个微动。
DPI是什么?
上文提及,鼠标运动轨迹的识别,是通过快速连续发射接收光来记录位置。这个记录的速度我们叫它刷新率,它的单位是FPS,中文是每秒帧率。
而DPI指得是鼠标移动的物理距离和鼠标指针移动距离的转换制度,单位是DPI。DPI全称Dots Per Inch,也就是每秒寸数。
高分辨率的鼠标可以缩短手的移动距离,这对于多屏操作是非常有用的。但DPI过高又会带来鼠标定位不准难以控制的问题。
举个例子,DPI过低,打Dota时面对对面红血英雄,你手腕移动了好几次,也没点到敌方英雄上,结果人家跳刀跑路了。
而打CS的时候,DPI过高,你就很难瞄准敌人,然后在最右调整准星的时候,你已经被爆头了。
但是控制面板也是可以调节鼠标速度的,那么能不能把鼠标速度调高来代替高DPI的鼠标呢?不行。
再举个例子,100DPI的鼠标移动一寸,鼠标会从起始位置经过第一个点、第二个点最后达到第一百个点。而50DPI鼠标配合2倍速度,就变成了起始点经过第二个点、第四个点这么蹦着走到第100个点。
有线还是无线?
一般来说,中低端鼠标里,有线鼠标信号保真度更高,也就是稳定性更强。如果预算不足、又对鼠标的精度有一定要求,那么选择带线的就行了。
但仍然有人觉得多根线很碍事,因为鼠标动,线也就跟着动,恰巧你桌子上比较乱,这会儿就会更难受。
这时候其实我推荐你收拾下桌子,而不是换个无线鼠标。因为想老杨这种焦虑症患者,总会怕这玩意突然没电。
而无线鼠标的优势,主要在于外出携带方便。
无线鼠标,按照传输标准分为无线鼠标和蓝牙鼠标。二者的区别在于普通无线鼠标需要一个USB接收器,而蓝牙鼠标可以省一个USB接口。
磨砂还是抛光?
这里说的主要是鼠标表面材质。实际上除了上面两者之外,现在还有个类肤质的材质,可以说是比较细腻的磨砂。
总的来说,抛光鼠标适合手爱出汗的。类肤质和磨砂拿起来更舒服,但用时间长了鼠标按键上会打油,而且天朝这个环境,手上的汗液和鼠标上的尘土容易搓成球。
爬鼠还是捏鼠?
这是按照鼠标的形态来分的。大多数人接触的都是爬鼠,也就是使用时可以把整个手掌全部放在鼠标上面。
很多厂商推出的人体工程学设计实际上大多都是爬鼠鼠标。人体工程学的本质就是让工具的使用方式尽量适合人体自然形态,让使用工具的人在工作时,身体和精神不需要任何主动适应,从而尽量减少使用工具造成的疲劳。
对于爬鼠来说,根据人手大小、力道的不同对于不同形状、不同重量的鼠标的适应性也不同,有机会应该去线下店体验下。
但总的来说,分左右手的鼠标要比左右对称的手感更高。
而捏鼠在外观上,相对于爬鼠更小,屁股更扁,代表作就是苹果的Magic Mouse。这类鼠标的设计初衷就不是让你把手掌完全贴在鼠标上使用,而是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把鼠标捏紧来使用。
说捏鼠手感不好的,大都是没采用正确的使用体位。这类鼠标通常主打设计与便携,大多也都是无线鼠标。
工作还是游戏?
普通鼠标大概就是左键、右键和滚轮。游戏鼠标的区别主要在于更炫的颜色、更多的自定义按键、更好的人体工学设计以及可调节的DPI和高刷新率。
除了硬件,软件上同样有着较大的区别,游戏鼠标相对于普通鼠标更加注重驱动软件的使用以及调节,通常都会带有丰富实用的驱动,有的游戏鼠标还会对针对某款游戏推出专业的游戏插件。
而工作用鼠标功能就比较做了,除了高可调节DPI之外,往往还有额外的功能。
比如苹果的Magic Mouse,主打的是鼠标支持多点触控,通过多个手指、手势的配合可以在Mac平台上实现很多快捷操作;联想的ThinkPad X1支持PPT翻页遥控器功能;罗技的轨迹球鼠标,把原本的机械鼠标的滚球放在了拇指位置,满足对精确控制的支持。
如果你从来不玩游戏,在家用电脑顶多是看个视频查查资料,那么选个最便宜的鼠标就行。
如果你偶尔玩玩游戏,那么100多的入门游戏鼠标也足矣了。
如果你每天游戏在4个小时以上,那么选择一款大牌游戏鼠标是个可以提升生活幸福感的事。
如果你经常出差,或者抱着PPT天天开会,那么支持PPT翻页功能的捏鼠是老杨的推荐。
如果你用MacBook,那么基本用不着鼠标,毕竟他们家触控板是业界良心。非要选的话,你忍心给性冷淡风的电脑配个杀马特的鼠标么?老老实实买Magic Mouse吧。
至于鼠标手感的问题,只是一个习惯的问题。习惯了人体工程学设计的鼠标,肯定用捏鼠会特别别扭。
但没人会为了失去的初恋一辈子不再找对象,新鼠标也早晚有用熟的一天。
气温飙升、雨水反复,暑了伏的天朝又进入了盛夏的季节,空气中充满着潮湿与霉菌的味道。帝都早上的一场大雨,又把老杨浇的透心凉,可这心却飞扬不起来。
讲真,这出个门自带全身顺润面膜的事儿可以忍,可是晾的衣服好几天不干、干了的衣服发了霉的事儿,就不太能忍了,今天就聊聊怎么赶紧把衣服弄干。
除湿机和空调是兄弟 干衣机则是后妈养的
空调已经给大家讲过很多次了,我们再来复习一下。首先压缩机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冷媒的蒸发吸热、液化散热的方式来进行热量搬运的。
首先冷媒经过压缩机的处理变成高温高压的气体,经过冷凝器后变为低温高压的液体同时向外界释放热量。冷媒在经历膨胀阀的作用后变成低温度低压的液体,经由蒸发器蒸发为常温低压的气体,同时从环境中吸收热量。
蒸发器的部分,主要就是空调的内机,液态冷媒蒸发成气态的时候吸附环境中的热量,从而给室内降温。
但降温的同时也就带来了另一个好处,即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蒸发器凝固成水滴。类似把冰箱里的冷饮拿出来,不一会儿包装外面也挂了一层小水珠。
空调通过管道把这些水滴引入了室外,也就是说空调在运行中都会减少空气中的湿度。除湿机则应用了相同的原理。不同之处在于,空调是把蒸发器和冷凝器放在不同环境,从而达到室内室外热量的转换。而除湿机的蒸发器冷凝器都在室内,所以工作的时候不会造成温度的降低。
而干衣机呢,也分两种。第一种是使用金属通电发热的原理,把衣服上的水烤干。相比空调和除湿机这对亲兄弟,这种干衣机完全就是充话费送的。
而高级一些的干衣机则也用了压缩机的原理,不过区别在于并非利用制冷减少机器内湿度,而是利用冷凝器放热,也是把衣服中的水烤干。
就想弄干衣服,这俩我应该怎么选?
这里要说的是,干衣只是除湿机的副业。在同等压力同等温度下,水蒸气和液态的水其实是动态守恒的,两者在互相转换,但两者比例是大致相同的。
干衣机通过收集空气中的水蒸气,从而打破液体与气体水的比例,来达到衣服水分快速蒸发的。而干衣机是通过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和上升环境温度来加快液体蒸发的。
简单来说,干衣机的优势在于可以快速把洗过的衣服弄干。而除湿机虽然也可以缓慢把衣服弄干(晾衣速度大于直接晾晒,小于干衣机),但可以长时间保持衣物的干燥,这是干衣机不能做到的。
此外,有了干衣机,基本可以解放阳台的阳光,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在阳台晒晒太阳,而不是阳光被湿衣服挡住。而使用除湿机,则仍然需要在家中预留挂晾衣服的空间。
最后,直接使用干衣机烘干的衣服,一般褶皱会非常多,需要再配备个挂烫机、熨斗一类的产品,或者烘干后立刻拿出来抖平并叠好保存。除湿机倒是没有这个烦恼。
购买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么?
我记得半年前一位小姐姐问我,家里准备买洗衣机是自带烘干的效果好还是洗衣、烘干两个独立的好?老杨要告诉你的是,二合一产品虽然节省家居空间,但除此以外基本就没啥优势了。
1、一般二合一产品能烘干衣物的额定重量要小于洗衣的额定重量。也就是说你攒了一星期的衣服周末全洗了,但洗完却发现不能一次完全弄干。
2、一台入门级别的二合一产品,价格基本可以买一个中端水平的洗衣机和入门级别的烘干机了。
3、于那些有不同种类衣服分开洗的家庭,洗烘分开的设备效率更高。可以先把浅色衣服洗了,烘干浅色衣服的同时洗深色衣服。
4、差的烘干机对于大件的床单被罩,可能会造成不能完全烘干的状况。因为衣物皱巴巴在一团,外面的干了但内部的未必。
如果是买除湿机的话,那么需要关注下除湿的能力。一般单位是“L/h(温度/湿度)”,也就是在某个湿度和温度下,一小时的除水量。当然也有24小时的标准,即“L/24h(温度/湿度)”。
这里要注意的是,排水量当然是越大除湿效果越好,不过很多小厂商也会有很多猫腻。首先要看清是一个小时的排水量还是一天的排水量。其次,正常的业界标准为“30℃/RH80%”,而很多厂商则标了30℃/RH90%。空气中湿度大当然单位时间能排水的量就比较大。
此外,噪音、水箱容量也是要参考的因素。毕竟这是需要长时间使用的设备,而且谁也不希望经常给除湿机清理水箱。
  微波炉用不好会爆炸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一向温文尔雅、浓眉大眼的冰箱什么时候也叛变革命、跻身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了?
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苗半枯焦
司机车内如汤煮
车载冰箱怎能少
以上打油诗改编自我国传统文学杰作《水浒传》,说的是老司机杨志在运输生辰纲的时候,因为酒驾导致仕途失败的故事。所以本着喝车不开酒、开酒不喝车的原则,老杨在这里还是要奉劝各位,珍爱生命,原理酒精饮品。
但是吧,现在天天上下班这么堵,天气又这么热,路上就想喝点凉的咋办?你可以买个车载冰箱,里面冰两听可乐或者矿泉水啊。
车载冰箱分三类
第一类:保温箱。这是最早的一类车载冰箱,但实际上管它叫冰箱也有点牵强,因为这类产品使用保温材料制成外壳,可以保存温度但并不能制冷或制热。
如果想长时间保持冰冻,那么就得往保温箱里放冰袋了。这类“冰箱”的优点是不需要耗电,但是只能先冻好了饮料放进去保温,或者提前放入冰袋,终归是用起来不大方便。
第二类:半导体制冷冰箱。大多数车载冰箱都使用了这种制冷方式,采用了帕尔帖原理,和家用的冰箱不同。这个原理超纲了,解释起来很复杂,简单说,就是将两个特殊的半导体串联入直流电路里,一端可以吸热一端可以放热。
由于只需要一层半导体电路板,所以整体结构可以做的比较小。而且不用冷凝液的蒸发和凝固,也就不需要压缩机,从而还可以解决震动和噪音的问题。
但缺点也是有的,那也就是制冷效率比较低,也就是制冷效果差。虽然插上电就可以摸到冰箱壁凉凉的,但是东西放进去凉的慢,如果东西放的太多还可能冰不动。受制于车内电源功率低,所以这类车载冰箱也不能做的很大,顶多是放几瓶冷饮。
第三类:压缩机冰箱。和家用冰箱一样,通过制冷剂蒸发吸热来进行制冷,有压缩机等结构。优点是容量可以做的很大,制冷效率相对也更高,也就是冷的快。同时最低温度可以做到零度以下,实现对食物、水的冷冻。然而它的缺点也是有的,首先就是噪音和震动问题,其次就是价格基本都在千元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压缩机式车载冰箱大多来自德国和日本,国产的基本也都是进口国外元件。
三类产品除了价格还有什么区别?
当然有了,简单来说可以总结为最低温度和制冷速度。
首先是保温箱,基本就是把10分钟晒热的水拖到一两个小时。半导体车载冰箱大多是没有冷冻功能的,也就是说最低温度也只有四五摄氏度左右,是不能冻冰的。如果你买了一打冰淇淋,那就等着喝凉奶昔吧。压缩机车载冰箱可以调节温度,是可以实现零度以下的冷冻功能的。比如外出烧烤野餐,冻点鸡翅、肉串什么的是没问题的,但是车载冰箱大都不支持冷冻冷藏分区设计。
在制冷速度方面,保温箱没有制冷能力,半导体车载冰箱制冷相对慢,一般开启车辆后,常温饮料一小时左右才可以把饮料冻冰。压缩机式制冷能力最强,不但凉的快,能冻的东西还多。
所以选择方面,保温箱基本没啥用。如果是长途旅行,或者上下班使用,那么半导体式冰箱完全够用了,不过要想上车马上就能喝到冷饮,那就得提前买了凉饮料。如果你不是经常下班顺道买点生鲜产品回家,或者周末经常出去野餐,那么买压缩机式车载冰箱基本就没啥用。
现在夏天我想喝冷饮,那冬天想来电暖和的怎么办?
上文提到的半导体车载冰箱,通常都带有制暖的功能,如果没有,你把电源反过来差就可以了。
如下图半导体电路图,汽车上的都是直流电,当从正向输入电流时,就实现了冰箱内部一侧吸收热量、外面一侧释放热量。而把输入电流反向后,自然就变成内部一侧散热、外面吸热。
这样,早上出门的时候扔进去一袋鲜奶,到了公司都不用热了,一个冰箱冷热两用。
还是觉得几百块钱买个车载冰箱用处不大
现在的半导体式车载冰箱实际上都支持直流电和交流电两种工作方式,也就是说到公司以后,你可以把车载冰箱提到工位。这样上班的时候也不用去公司附近的便利店买冷饮了,像老杨桌子上就常年扔着一个。
但是推荐你配套买个锁,否则倒霉催的同事会把带的午饭扔你冰箱里,或者直接顺手牵羊把你的冷饮顺走。微笑脸
貌似很久没有给大家种草了,恰巧现在是初夏时节。现在开空调冷、关空调热,开着窗户吧又有沙尘暴。
所以,我们今天要讲的是电风扇,一款售价4000多人民币的电风扇。巴慕达在去年的这个时候,正式在国内推出了GreenFun风扇。
之前咱们讲过戴森,人家的风扇好歹还有个净化空气、冷热风的功能。而巴慕达这款,除了送风没有任何别的功能……那么产品能否像它的价格一样也能一个打十个甚至十多个?
提起巴慕达,可能大家对他的印象还是来自小米呢。然而巴慕达之所以被网友戏称风扇界的“爱马仕”,并不全是因为它高昂的价格,也不是极(xing)简(leng)约(dan)的外观设计。主要是因为它吹的风,和一般电风扇吹出的风真的不一样……
刚才那句并不是笑话,这一切要从巴慕达风扇的扇叶说起。
通常情况下,我们要看到的电扇都是这样的,无论是三叶、四叶还是五叶,都只有一层。而巴慕达家的,仔细看看,有两层。里面的是五片、外面的是九片。
在同样转速下叶片越多,风速也就越高。那么“外九里五”就造成了外面风速快、里面风速慢的结果。
在这里,我们插播下自然风和普通风扇的区别。自然界的风实际上来自温差造成的气压差别,这个空气流动的过程就是风,而这个流动的过程是连续的。而风扇吹出来的风,实际上是一片一片的。
上述两种风速交叉后,就造成了两个优势。其一、两种风结合后更贴近自然风;其二、风扩散的面积更大。
然而巴慕达风扇的秘密还不仅如此,扇叶的截面也和普通风扇不同。巴慕达风扇参考了飞机机翼的流体力学原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在吹出等量风的时候,需要的转速更低。
要知道更小的转速也就代表更小的耗电量和更小的噪音。
在电机的选择上,交流电机在低速转动时,耗电量会很大。而直流电机中由于碳刷电机的刷头会磨损,所以12V即可驱动的无刷电机成了最优解决方案。
为了降低噪音,扇叶外面防手指伸入的前后网罩也进行了处理。普通风扇的网罩,就是一堆细铁丝,而巴慕达风扇,网罩每根网丝的截面也经过了流体力学处理。这样做可以减少网罩对进出风的阻碍,从而加大风量减少噪音。
除了在电风扇的风量、能耗、噪音等硬性条件上做足功夫,在使用体验上这款风扇依旧做的很好。
风扇都是能摇头的,但却没有风扇可以调节摇头的范围。日本原装进口的GreenFun 1580,内置智能记忆芯片,让用户可以在30°~150°的区间内,自由设定摇头的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这就解决了不摇头吹不到,摇头好地方浪费了的问题。
设置的方式也很简单,把风扇头拧到一个角度愣一两秒,再扭到下一个角度愣一两秒,即可。位置信息会自动存在芯片中,只要不断电就能记住这个区间设定。
此外,风扇还自带电池,方便在多种环境下使用。巴慕达风扇的中间杆还可以拆卸,电扇可以落地台式自由切换。
好了,吹了半天下面说说这款产品的缺点。首先,即便有一根中间杆,风扇的总体高度还是比较低,大概比市面上别的落地风扇低一半左右。
其次,贵!
有人说就是不差钱,这个价位买巴慕达还是戴森?论静音、节能,那么肯定选巴慕达。但是论功能,肯定就是戴森了,毕竟人家能冷暖风外带净化空气。
很多人认为现在电风扇,已经没有什么市场了,实则不然。
在夏天降温的时候,由于空调风扇功率较小,很难让室内空气完全流通。经常会出现空调附近温度降下来了,空调停止启动,但对角的温度还不是很低。
还有,空气净化器和加湿器都存在上述的问题。现在如果用风扇降温,那确实没什么存在的必要。但如果说到空气流通,那没有什么比风扇更好的了。
  要说这两个月手机圈什么最热,那莫属“疏油层”这个词了。今天咱们就好好捋一捋疏油层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手机离了它还能用么?
上期节目咱们聊了车内空调酸臭味的问题,但实际汽车内让人不能忍的气味远不止空调的臭味。尤其是新车那种塑料味,对健康的影响更大。所以今天咱们聊聊汽车内甲醛怎么搞定。
气态污染物不只甲醛
无论是买了新车还是搬了新家,都能闻到一股强烈的刺激味道,大多数人也就把这个味道当成甲醛了,实则不然。
甲醛虽然是无色刺激性气体,气味非常微弱容易被掩盖,你处于一个单纯甲醛含量超标的环境中大多不会闻到什么味道,但会觉得眼睛以及呼吸道都非常干涩、难受。而我们平时闻到的塑料味,是甲醛、苯类等多种气态可挥发污染物的混合物,我们将这类的气体统称为TVOC。
TVOC除了上述的两位还包括二甲苯、丙酮等等。总之,除了空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金属碳化物,碳酸盐以及碳酸铵外都是。也就是说你平时放个屁,也可以把它叫做TVOC。
车内的TVOC主要来源于车顶毡、座椅表皮、汽车仪表盘的塑料件以及填充物和其他装饰物使用的塑料材料以及胶粘剂等等。
很多人都觉得TVOC污染物在低端车上尤为明显。然而事实是,在这个问题上贵的车和便宜的车并没什么差别。有个前同事,为了让老婆坐车里哭,买了这家的5系的轿车。按说这三十来万的车不便宜了吧?然而正赶上他那阵要孩子,还是不得不因为这个问题把这车卖了。
TVOC的挥发是一个持续性的问题,不同污染物的释放周期不同,一般90%以上的汽车TVOC在三个月内都会降低到安全标准以下(这里不是说三个月后这些污染物就不会排放,只是排放与紧闭车门时候与外界换气达到平衡,浓度在对人体有害以下)。
但是这里,甲醛是个例外。甲醛的排放周期要远高于苯等其他有害气体,可长达1年以上。
众所周知,甲醛是致癌物,长期处于甲醛超标的环境下诱发癌症几率会升高。但这里说的是致癌几率,接触致癌物不等于得癌,这个在这里不做过多阐述。
任何东西抛开浓度谈毒性都是耍流氓,甲醛也不例外。我国对于汽车内甲醛浓度暂时无标准规定,但可以参考环境标准。卫生部颁布的GB/T《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标准规定,房间封闭12小时检测,甲醛不超0.1mg/m3为达标。所以我们暂且把0.1mg/m3作为对人体无害的标准。
上文说了,甲醛是无气味有刺激性气体,当浓度低于0.15mg/m3,人体基本不会感到不适,但这个浓度仍然超过了0.1的安全标准。这时候是最危险的时期。
市面上所有除甲醛的方法中,哪个有用?
菠萝柚子皮:除了能把车内的塑料味替换为清新水果味,别的一点用都没有。扔点水果皮并不能吸附、也不能分解污染物。除了好闻点,唯一的作用就是心理安慰。
洒水:甲醛确实易溶于水,但是苯、甲苯等污染物是疏水的。此外随着水分蒸发,甲醛会重新排放到空中,所以往车内撒水也是屁用都没有。
空气清新剂:在网上有不少卖出甲醛空气清新剂的,这些产品内部所含的聚丙烯酰胺、碳酸氢铵等物质是强氧化物,确实可以在化学上,把甲醛、苯等物质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但是!把这么一小瓶液体放在车内除TVOC,就相当于拿了一刷牙缸的水去整栋楼烧着的地方灭火。
活性炭:讲了那么多不靠谱的方法,终于轮到一个不是玄学的净化方式。活性炭内部细微的孔道能够吸附包括甲醛、其他TVOC和燃料等物质。
在新车内放活性炭,竹炭、椰壳碳、煤质碳无明显优劣之分,活性炭的好坏以碘值、孔道面积等区分好坏,使用的时候所以应该以量取胜。告诉大家一个最简单方法,往同样量的水里滴一些墨水或倒入些可乐,然后扔进等量的活性炭,单位时间后,颜色最浅的那个吸附效果最好。
虽然从原理上活性炭可以除TVOC,但使用中经常会出现错误。首先,活性炭会有饱和的时候。大家可以把活性炭想象成一块海绵,往海绵里滴水,总有漏出来的一天。一般放在车内一周左右就得更换了,不过也和活性炭的量有关。车里一共放个一两小包活性炭,依旧是杯水车薪,别指望着能起多大作用。
活性炭虽然并不贵,但每周换依旧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有人说放太阳底下晒晒依旧可以反复利用,事实上暴晒、水洗、烤箱烤确实可以让活性炭释放部分吸附物,但效果却远达不到工业级的再生效果。所以想要效果还是别心疼钱了。
光触媒:这个东西可能大家听的比较多,但可能并不知道这具体是个啥。所谓光触媒,简单说就是大分子有机气体在二氧化钛和光照的条件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但在实用上依旧是看上去很美感、现实很骨感的净化方式。
这里说的光并不是可见光,是紫外线。日常阳光中确实有紫外线,太阳光中紫外线量本来就比较少,何况现在天朝这个雾霾为主的天气,紫外线更是可怜。此外,玻璃能阻挡90%以上350nm以下的波长的紫外线,而让光触媒起反应的实际上是100nm以下波长的紫外线。所以市面上卖的光触媒喷雾,在使用中起不到任何作用。
车载净化器:在很多高端家用净化器上,是在机器内部配备了光触媒和紫外线灯管的。但碍于净化器体积问题,目前车载净化器老杨还是没见过采用了这项技术的。静电式车载净化器对于除TVOC是一点用处都没有,而采用滤网式的,活性炭量又太少,所以基本上也别想着用净化器除甲醛等污染物了。
专业公司:这里我们不讨论,专业除TVOC公司是否用耸人听闻的检测结果来吓唬你使用它们服务,咱们主要来梳理下这些公司的除甲醛流程。
早期的技术,主要采用镀膜封盖和氧化物氧化两种方式。镀膜的原理很简单,在车辆内饰上镀一层肉眼不可见的膜,把甲醛等气体分子封起来。但正常使用车辆,这层膜会磨损,刚做完肯定是检测不到甲醛,但肉烂在锅里、甲醛依旧憋在车里,早晚有一天还是会危害人体。
氧化物氧化早期使用臭氧、二氧化氯等强氧化剂,但这些东西本身就是污染物,当时甲醛、苯的浓度是下去了,但是又多了新的污染物。何况车内TVOC的释放是一个持续过程,所以这类方式也没用。
近几年来,最主流的方式就是先用高温蒸汽加热内饰表面,高温可以让有机物分解速度加快,从而尽可能多释放TVOC污染物,之后再进行光触媒溶液的喷涂。这类基本也都是当时有点用,但治标不治本的解决方法。
那么,新买了车除了被毒死就没有别的选择了么?
有,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开窗、开车门通风。
随着空气流动以及分子浓度问题,大概5分钟左右,车内就可以达到健康标准。在行驶过程中如果是短途,也不至于开着窗户或者一直换气。
如果是长途行驶,那么在温度过高或者过低的同时可以采用开启外循环的方式。或者每次换气后,在车内多放入一些活性炭包。
而就目前的技术而言,好一点的方法可以清除当时车内的污染物,但还没有能根治的。但是除去当前车内TVOC最便宜有效的方法就是开窗户……所以别再折腾网上买喷雾或者找专业公司了,老老实实开会儿换气吧。
本来上期说好了今天讲汽车内除甲醛的问题,但早上一起床,就发现了帝都AQI爆表的天气。讲真我甲醛的稿子都写差不多了,不过看看外面一片黄茫茫降尘的天气,咱们还是先说说车内PM 2.5的问题吧。
研究净化器有用之前,咱们先了解下净化器有哪些
这几年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大多数人都知道家里多多少少要备一台空气净化器,国家在去年也正式施行了新国标,在净化器的净化速度、使用寿命、噪音、能耗四个方面做出了要求。反观汽车行业,国家暂时没有相关政策出台,行业中依旧是鱼龙混杂。
再讲汽车净化器之前,其实现在很多汽车实际上已经自带空气净化的功能了。上期在讲清理空调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大概介绍了汽车的换气系统。在车门车窗关闭后,实际上车舱内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说是相对封闭,因为门无法做到100%密闭,还是会有少量空气从缝隙中进入车舱,只不过相比外循环模式量小的可怜)。
近两年发布的新车,大多在进风口处都装了HEPA滤网用于过滤PM 2.5等污染物。比如特斯拉的“生化武器防御模式”就是在前置车厢内放入了一块巨大的HEPA滤网。这块滤网有多大呢?大概是其他车辆面积的十倍。再比如比亚迪的“绿净”系统,包括电离空气形成离子的电离层、过滤直径0.3μm以上的尘埃颗粒的高效低阻滤材层、杀菌除臭的纳米铂金层、过滤直径 0.1μm 以上尘埃颗粒的静电积尘层。这些过滤系统,本质上都是一层高效的滤网,把从入风口吸入的空气中杂志过滤掉。对于这类的车,基本没有购买汽车空气净化器的必要。
然而,对于那些比较老的车来说,大多都是不包含这层滤网的。那么应该选什么样的汽车净化器呢?
目前市面上的车用净化器,大概分两种,物理过滤式和静电吸附式。
物理过滤式的结构非常简单,和家用的结构一样,主要有用的就是探测器、滤网、风机。探测机检测到空气污染物浓度高了以后,风机转速加大,空气经由滤网的过滤,把PM 2.5留在滤网上。
静电吸附式,无论是空气还是松下的水离子,都是通过电离分子形成静电,效果有些类似于老式的大屁股CRT电视。因为老式CRT电视是通过屁股里面发射管发射阴离子,经过磁场改变离子运动方向,打击屏幕上的荧光粉产生图像,所以屏幕上负离子逐渐增多,长时间开电视后就能发现屏幕上有一层尘土。
原理上有用,但是……
以上两类技术,在原理上讲确实都可以净化空气中的PM 2.5颗粒,但是……无论是放在中控台上的还是绑在驾驶座后面乃至放在后座后方的台子上的,都是杯!水!车!薪!因为这些净化器单位时间内能净化的空气都远远小于入风口倒入的风。
实际使用中,在不包含空气过滤系统的车辆内放入空气净化器,外循环模式下车内PM 2.5值不会有多少下降。而内循环下,上文提到的车门窗缝隙还是会有少量空气渗入,所以,最后PM 2.5浓度大概会达到一个相对较低水平,也就是进入空气和净化空气量的平衡。
不过无论何种净化器,即便是能把空气净化到一个较为安全的水平,也是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内,你吸入的依旧是不干净的空气。
想在雾霾天的车里呼吸个新鲜空气这么难么?
天气确实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何况见效慢,每个人抵抗能力又都不一样。你说车没有净化系统,也没有靠谱的净化器。就算你可以抵抗这个雾霾造成的伤害,每天心理上遭受打击也确实让人恶心。
这里老杨给大家支个招。
首先,对于爱车本身就带空气净化系统的,还要弄明白,空气内循环是否会经过滤网系统。这个一般论坛都能查询的到。对于内循环也经过过滤系统的,那么恭喜你,没必要再在车里摆一个空气净化器了。
其次,内循环不经过滤网的车,购买空气净化器时尽量选择物理滤网过滤式的净化器,且通常情况下滤网面积越大,净化效果越好,也就能越快让空气降低到安全标准。
再次,对于没有空气过滤系统的车,可以在网上看看能否购买到DIY滤网的,通常情况下卖家会直接告诉你如何安装。如果没有你们家车型的,再考虑购买空气净化器。
最后,在雾霾爆表的天气里,如果车内坐了两个人及以下,尽量用内循环代替外循环。门缝内也会渗入少量空气,所以倒不至于造成缺氧、以及二氧化碳浓度过高造成驾驶人员疲乏。
此外还要注意的是,在正常条件下,汽车滤网的更换周期是一年或者三万公里,如果所处环境天气恶劣事件较多,要相对缩短更换滤网周期。还有HEPA滤网不可反复使用,大多数滤网经过水洗后会严重实效。
总结下来说就是:
汽车自带净化系统效果&车载净化器效果
新滤网效果&长时间不更换的滤网效果
滤网面积大效果&滤网面积小效果
物理滤网过滤式净化效果&静电吸附式效果
当然,再强悍的汽车净化系统,也难以根除车内的空气污染。像是今天这种AQI超500的日子,尽可能的还是在家关好门窗打开净化器别出门了。
眼看着全中国又进入了满大街白花花大腿的时节,帝都今天的最高气温已经飙过了30度。现在还穿着外套上街的人,一定都是勇士。
昨天中午打了个车,这个过程真是花钱买罪受。开窗户吹风吧,满世界的杨树毛絮弄的你浑身刺挠;不开窗户吧,车里的温度简直能中暑。但是,我宁愿中毒,也不愿意闻出租车空调里那惊悚的味道。
所以今天咱们就聊聊空调异味的问题吧。
空调的异味主要就是管道内有霉菌滋生,所以我们要了解,哪些部位更容易藏污纳垢。那我们就需要知道空调的构造了。
如上图,汽车空调和家用空调原理相同。压缩机加压,把气态的冷凝剂压缩成液体,气体凝固释放热量,所以冷凝剂需要流到冷凝器中散热。
常温高压的液态冷凝剂经过膨胀阀变成常温常压的气体,冷凝剂蒸发吸收热量,所以蒸发器附近的空气温度会降低,再流回压缩机。
而鼓风机把蒸发器附近温度降低的空气吹向车内,就是汽车空调制冷的原理了。在图中可以看到,这常温的空气经过蒸发器就变成了吹进车内的冷风了。
空气中包含少量水蒸气是众所周知的,含有水蒸气的空气经过温度较低的铜质蒸发器时候,乃至低温的管道时,会在管道内凝结成水滴。即便是汽车空调都会内置排水口,但还是难以做到100%凝结水的排出。
尽管车外的入风口上有粗滤的滤网,但还是难免有些破碎的落叶之类的垃圾掉落进去。这样就集齐水分、霉菌和营养源,这细菌、真菌就大量繁殖了起来,异味也就随之而来了。
总结起来说,容易滋生细菌的点一是通风管道、另一个就是蒸发器。
如何清理?
一般的汽车空调清洗剂,一罐三五十,而开车去4S店清理,就得一百到几百不等了。至于你是愿意花钱买时间还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就见仁见智了。下面我们也大概聊聊自己如何清理风道。
一、拆掉空调滤芯。大多数的空调通风系统都会内置HEPA滤网,也就是过滤PM 2.5的滤网,这种滤网大量遇水是会失效的。
而基于每款车的内部结构都不一样,所以在自己动手拆滤网的时候最好去网上查询下,自家车的滤网是不是可以拆下来。(大部分空调滤网是在副驾驶储物格后面)
值得注意的是,滤网一般非常脏,手动拆卸的时候座位等地方别忘了垫些报纸一类的东西。
二、找到空调进风口,大多数是在挡风玻璃雨刷器下面,也有一部分在发动机舱内。找不到可以百度下,或者开进风试一下,入风口会有吸气的感觉。
三、打开空调制冷模式,外循环档、风量开到最大。把在网上购买的清洗剂摇匀,喷在进风口处。这时候如果空调很脏的话,污垢就会慢慢和清洗剂一起从排水口流出。
四、排水口不再流出脏东西后,把空调更换为外循环排风,关掉制冷。这样吹五到十分钟,把风道吹干。
五、装上滤芯。这里要说的是,滤网的使用周期一般比空调清洗要短,所以最好安装上新的滤网。
如果以上步骤都完成后,刚清理完没多久,空调又开始异味了,那就说明蒸发器的缝隙夹杂着大量腐败树叶或虫子实体,发酵了。这个时候基本自己在家就搞不定了,网上很多教程拿高压水枪喷,不能做到100%干净。
蒸发器的清理是不能自己完成的,因为要想清理干净就需要完全拆下来的。但拆卸就会破坏空调制冷剂的循环,是个人无法在家完成的。4S店内会进行排制冷剂、拆卸、清洗、安装、加制冷剂的流程。
日常如何保养能避免异味?
在天朝这个空气质量下,说完全避免很难,但可以做到保养来减少去4S店的机会。
首先,在比较干净的环境中使用外循环。如果最近落叶纷飞或者雾霾爆表,就尽量使用内循环。
其次,在停车前将冷风关闭改为自然风,让管道内温度回升,减少水滴凝结。从而也能防止细菌的滋生。
再次,至少做到一年更换一次空调滤芯,并且别一开好几年,等到味道出来了再去网上购买清洁剂清理风道。
最后,车内抽烟也会对空调滤芯造成影响,即便是你开着窗户。
至于网上卖带活性炭的滤网,基本只是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且活性炭是会饱和的,寿命也更短,所以不推荐。
好了,这期我们讲了空调异味,下期咱们说说新车去甲醛的问题。
既然上节课我们说了键盘,那么作为强迫症晚期的老杨同学,没补这节鼠标的课,总觉得浑身难受。
但鼠标并不像其他电脑零件,有着明显的好坏之分。这篇文章主要跟大家讲的是购买一款鼠标,有哪些因素要考虑。
光电还是激光?
无论是光电还是激光,这都是鼠标的物理引擎。
相信接触电脑比较早的人,可能都会记得,以前的鼠标翻过来,中间有个小圆球。就是时不时还得扣出来清理的那种,这个是光电和激光的祖宗——机械鼠标。
由于使用滚球来确定鼠标移动距离,机械鼠标的这种物理结构让使用中滚球会沾染尘杂,影响使用,维护成本更高。
所以现在光电鼠取而代之便成为了主流。光电鼠标底部包含发射器和接收器,发射器发射光束、经由桌面反射由接收器识别。当接收器接到的光强度达到一定标准后,就可以识别成功、把定位信号传输到电脑中。
通过每秒几十次甚至几百次的测量,从而把相对连贯的鼠标行动路径反映到屏幕上。
大部分光电鼠标采用的均是红色LED灯作为光源,因为在可见光谱中,红色光的波长最长,它的穿透性也最强(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抗干扰性)。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买的大多数鼠标,底部都有个红灯。
市面上也存在蓝光LED鼠标,但原理和红光LED相同,只是可见光颜色不同。
上文提及,普通光电鼠标需要经过一个桌面反射的过程,这放在普通鼠标垫上是没什么问题的,但到了玻璃这种大部分光线直接穿透过去的材质上,基本就废了。
而激光鼠标原理类似,但发射的是激光,接收的是激光照射在物体表面所产生的干涉条纹而形成的光斑点,在玻璃上也是可以使用的。所以激光鼠标是普通光电鼠标的升级版。
二者在外观上最主要的区别,即底部接收器是否会发出可见光。但市面上还有红外线光源,实际上原理与普通光电鼠标相同,用的光源是肉眼不可见的红外线。红外线光电鼠标和激光鼠标不同,还是不能用在玻璃等材质上的。
微动是什么?
即在鼠标左右按键下面的元件,可以把它理解成开关,是一种内部采用金属簧片触发的部件。简单点说,就是按键里面那个轴。
鼠标微动是鼠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众多鼠标微动中我们常见的有ormon(欧姆龙)、松下、zip、ttc、kailh(凯华)、huano(华诺)。
其中欧姆龙的产品应用最广,他们家微动又分为国产白点、国产灰点、日产白点、日产灰点以及日产红点等等。
但实际上鼠标按键的手感,受制于按压时按键材料形变阻力、微动的阻力,回弹时按键材料和微动的弹力。所以作为小白用户,不用太纠结这个微动。
DPI是什么?
上文提及,鼠标运动轨迹的识别,是通过快速连续发射接收光来记录位置。这个记录的速度我们叫它刷新率,它的单位是FPS,中文是每秒帧率。
而DPI指得是鼠标移动的物理距离和鼠标指针移动距离的转换制度,单位是DPI。DPI全称Dots Per Inch,也就是每秒寸数。
高分辨率的鼠标可以缩短手的移动距离,这对于多屏操作是非常有用的。但DPI过高又会带来鼠标定位不准难以控制的问题。
举个例子,DPI过低,打Dota时面对对面红血英雄,你手腕移动了好几次,也没点到敌方英雄上,结果人家跳刀跑路了。
而打CS的时候,DPI过高,你就很难瞄准敌人,然后在最右调整准星的时候,你已经被爆头了。
但是控制面板也是可以调节鼠标速度的,那么能不能把鼠标速度调高来代替高DPI的鼠标呢?不行。
再举个例子,100DPI的鼠标移动一寸,鼠标会从起始位置经过第一个点、第二个点最后达到第一百个点。而50DPI鼠标配合2倍速度,就变成了起始点经过第二个点、第四个点这么蹦着走到第100个点。
有线还是无线?
一般来说,中低端鼠标里,有线鼠标信号保真度更高,也就是稳定性更强。如果预算不足、又对鼠标的精度有一定要求,那么选择带线的就行了。
但仍然有人觉得多根线很碍事,因为鼠标动,线也就跟着动,恰巧你桌子上比较乱,这会儿就会更难受。
这时候其实我推荐你收拾下桌子,而不是换个无线鼠标。因为想老杨这种焦虑症患者,总会怕这玩意突然没电。
而无线鼠标的优势,主要在于外出携带方便。
无线鼠标,按照传输标准分为无线鼠标和蓝牙鼠标。二者的区别在于普通无线鼠标需要一个USB接收器,而蓝牙鼠标可以省一个USB接口。
磨砂还是抛光?
这里说的主要是鼠标表面材质。实际上除了上面两者之外,现在还有个类肤质的材质,可以说是比较细腻的磨砂。
总的来说,抛光鼠标适合手爱出汗的。类肤质和磨砂拿起来更舒服,但用时间长了鼠标按键上会打油,而且天朝这个环境,手上的汗液和鼠标上的尘土容易搓成球。
爬鼠还是捏鼠?
这是按照鼠标的形态来分的。大多数人接触的都是爬鼠,也就是使用时可以把整个手掌全部放在鼠标上面。
很多厂商推出的人体工程学设计实际上大多都是爬鼠鼠标。人体工程学的本质就是让工具的使用方式尽量适合人体自然形态,让使用工具的人在工作时,身体和精神不需要任何主动适应,从而尽量减少使用工具造成的疲劳。
对于爬鼠来说,根据人手大小、力道的不同对于不同形状、不同重量的鼠标的适应性也不同,有机会应该去线下店体验下。
但总的来说,分左右手的鼠标要比左右对称的手感更高。
而捏鼠在外观上,相对于爬鼠更小,屁股更扁,代表作就是苹果的Magic Mouse。这类鼠标的设计初衷就不是让你把手掌完全贴在鼠标上使用,而是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把鼠标捏紧来使用。
说捏鼠手感不好的,大都是没采用正确的使用体位。这类鼠标通常主打设计与便携,大多也都是无线鼠标。
工作还是游戏?
普通鼠标大概就是左键、右键和滚轮。游戏鼠标的区别主要在于更炫的颜色、更多的自定义按键、更好的人体工学设计以及可调节的DPI和高刷新率。
除了硬件,软件上同样有着较大的区别,游戏鼠标相对于普通鼠标更加注重驱动软件的使用以及调节,通常都会带有丰富实用的驱动,有的游戏鼠标还会对针对某款游戏推出专业的游戏插件。
而工作用鼠标功能就比较做了,除了高可调节DPI之外,往往还有额外的功能。
比如苹果的Magic Mouse,主打的是鼠标支持多点触控,通过多个手指、手势的配合可以在Mac平台上实现很多快捷操作;联想的ThinkPad X1支持PPT翻页遥控器功能;罗技的轨迹球鼠标,把原本的机械鼠标的滚球放在了拇指位置,满足对精确控制的支持。
如果你从来不玩游戏,在家用电脑顶多是看个视频查查资料,那么选个最便宜的鼠标就行。
如果你偶尔玩玩游戏,那么100多的入门游戏鼠标也足矣了。
如果你每天游戏在4个小时以上,那么选择一款大牌游戏鼠标是个可以提升生活幸福感的事。
如果你经常出差,或者抱着PPT天天开会,那么支持PPT翻页功能的捏鼠是老杨的推荐。
如果你用MacBook,那么基本用不着鼠标,毕竟他们家触控板是业界良心。非要选的话,你忍心给性冷淡风的电脑配个杀马特的鼠标么?老老实实买Magic Mouse吧。
至于鼠标手感的问题,只是一个习惯的问题。习惯了人体工程学设计的鼠标,肯定用捏鼠会特别别扭。
但没人会为了失去的初恋一辈子不再找对象,新鼠标也早晚有用熟的一天。
盼望着、盼望着,五一小长假就要来了。距离本月结束还剩下9天,虽然放假了也是在家宅着的老杨,心却飞到了大洋彼岸的碧海蓝天。
上周我们聊了我国新国标的问题,正好五一小长假是出国游的高峰期间,所以,今天我们就聊聊其他各个国家的电源标准吧,大家无论是出去旅游还是海淘电器都会用得到。
我带的吹风机为什么启动不了?
世界上各国的电源标准都不太一样,最直观的是插孔的不同。但实际上电压也是一个重要参数。
世界上电源标准大概可以分为低压和高压两个阵营。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低压阵营,采用的是100V~130V电压,50Hz或60Hz的标准。低电压的优势在于安全,也就是尽可能把触电后的危害降低到最小。
而以中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为代表的高压阵营采用的是220V到230V,50Hz或60Hz的标准。高电压的优势在于传输中电量损耗较低,节省能源。
其实就出国旅行来说,所携带的需要接触到电源的无非手机、电脑和相机的充电器。实际上现在绝大多数厂商生产的产品,都是可以自动识别电压与频率的。也就出现了并没有购买变压器,设备还是可以正常工作的,也不会出现安全问题。
但是吹风机这类需要消耗大量电力的设备就不一样了。今年初,老杨出差的时候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到美国拉斯维加斯的第二天早上,刚洗完澡却发现吹风机怎么也无法启动,瞬间想到设备托运的时候摔坏了。刚要打电话谴责美联航的时候,发现卫生间的插座上写着110V这一行小字。最后的结果,就是湿着头发参加了一场商业会议。
但我们是高压阵营的,带出去的设备顶多是不能启动,倒不会出现什么安全问题。而从日本或者美国海淘或者人肉背回来的设备问题就大了。
由于以上地区是低压阵营,直接接通高电压,轻者设备损坏,重则会引起安全事故。所以,在使用这些产品前首先看清说明书,设备是否兼容高压,不兼容的话一定要购买变压器再连接使用。
中国以外的国家插孔长什么样?
说完电压,我们来说插孔。相信那些不是经常说走就走的人,在出国前查询购买转换头一定是个很痛苦的事情。为了省事,大多数人买个万用等就出去浪了。但上期咱们讲过,万用产品的工艺鱼龙混杂。而且,长时间使用后,内部铜片容易发生松动从而造成安全隐患。
所以,老杨的意见就是买专一用孔。那么不清楚这个国家的标准怎么办?收藏老杨这篇文章就好了。
英国标准:
主要适用的国家和地区:英国、中国香港、新加坡、马尔代夫、巴基斯坦、马来西亚、阿联酋
英标的插头零线和火线都是平的,只有地线是竖直的。且不存在不接地的插头。
美国标准:
主要适用国家和地区:美国、加拿大、日本、菲律宾、墨西哥、中国台湾、泰国、老挝、巴西
美标是分两相和三相的。美标两相的插头是和国标两相通用的,但三相的地线是圆形的,与国标不同。
澳洲标准:
主要适用国家和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
澳标也是分两相和三相插头,在这方面和美标相同。不过相反的是,澳标三相插头和国标完全相同,但两相的零线火线并非平行的。
欧洲标准:
主要适用国家和地区:德国、丹麦、芬兰、法国、挪威、荷兰、波兰、韩国、葡萄牙、意大利
欧标的插头非常简单,都是圆柱体,三相的差别在于在零线和火线之间有一根一模一样的圆形地线。
其他标准:
适用国家和地区:南非、印度、瑞士、俄罗斯
实际上,其他国家标准也是在不断发展中的。像是欧标之前就比较混乱,比如瑞士插头三相中的地线就不与零线火线在一条线上。
而印度等国家采用的是南非和英标双标准,绝大多数酒店和民宿也都是两种插孔共同存在的。
同志们、同志们!别忙着八卦男科圣手白莲花小姐以及你一辈子都没什么机会乘坐的美联航了,收收心,咱们聊点跟你有关的正事。
第三版插座新国标今天开始就正式施行了。嗯,你没听错,已经第三版了。
一猜你就不知道这个标准已经出到第三版了,赶紧回家翻翻,你们家是不是还留着那种什么插头都能塞进去的插线板呢?
插线板也有国家标准?
第一版标准使用的文件是GB6/GB7。那时候电器设备标准比较混乱,插头更是各种各样,所以当时的插孔追求的是大一统。无论你什么样的插头,老子三个孔统统给你搞定。
但是吧,兼容性上去了。安全性就下来了,先不说孩子不懂事把手指头伸进去。比如同为三相的插头,你把地线插入了火线孔,外壳有金属,你一摸外壳,赶上运气好,少了一条胳膊。
于是GB8这个第二版标准就来了。这个标准最明显的差别就是淘汰了万用孔,用图中的五孔替代。
然而还是抵不过有些人手贱,孔小了我就找个尖锐的物品往里捅。于是又赶上你运气好,另一只胳膊也没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呢,国家出台了第三版国标GB5,这次升级对于孔径外观的变化没有那么大,主要标准在以下4点。
1、强制性要求在插座插孔处增加安全保护门。
2、将过去0.75平方毫米的插座电源线提升到1平方毫米(额定电流10A)。
3、插座阻燃材料要求增加,ABS外壳不符合新规。
4、要求标示“3C认证”以及注明插座种类。
家里用的是老标准插板用换么?
无论你们家用的是第一版标准还是第二版标准,再或者你也说不清的插头,老杨的建议是,牵扯到生命安全的事儿上,咱还是别省那几十块钱了。
之所以说一版标准的大万用不安全,空隙大容易进入异物是一方面,更可怕的是长时间使用,内部铜片容易产生松动。
由于要同时适配日常常见的两相三相插头和更大的英标插头,内部铜片之间的距离首先就要大。这样国标标准插头接入就会出现接触点变小甚至虚接。从而就会进一步引发发热量变大的问题,甚至如果铜片与插头间出现缝隙,容易出现电弧引发火焰。再恰巧赶上外壳塑料不合格,火灾可真是说来就来。
当然防触电主要是上一代国家标准的主要更新点,那么新国标分别在那些方面提升了安全性能?
首先,保护门的强制加入防止了有意无意将异物插入导致的触电问题。
其次,电线加粗降低了电阻,从而就降低了导线的发热。如此也就减缓了电源线老化以及容易引发火焰的问题。
再次,外壳的阻燃要求新的塑料材质在750摄氏度下接触外火3秒后,材料可自动熄火。这项改善能最大限度防止火灾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最后,3C标示方便在购买时区分产品。真正通过新国标标准的插线板不光在外包装,在插头上以及插线板上都会有塑料标示。
如何选购安全插线板?
实际上,尽管国家标准已经第三次升级,但市面上仍然会有完全不按照标准生产的小作坊产品。所以,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尽量都去正规渠道购买。珍爱生命,插线板这个东西还是别在路边摊或者两元店买了。
其次,新国标只是规定,从今天起厂商不允许再生产旧标准插线板,但具体禁售是2018年正式施行,给了市场消化库存的时间。也就是说现在即便在正规渠道上仍然能买到老标准的插线板。所以在购买时要认准包装上的3C和GB5字样。
当然也不是让你奔着最贵的买,比如防雷击、大功率等附加功能,如果不是生活在特定区域或者给空调一类的使用,这些附加功能是没必要的。
如果有条件的话,尽量在未接通电源的情况下用钥匙捅单个插孔看看是否能插入。讲道理的话,单个孔是不应该能插入的。还有就是用插线板自己的插头实际插入试试,看是否顺畅。
很多插线板为了节约原料,使用导线焊接的方式连接铜片节约成本。国标虽然对此没有要求,但铜板一体冲压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要远高于焊接。所以有条件的话,最好能看看插线板的内部,如果有全是铜片的就不要买导线焊接的。
以上一点主要体现在拿在手里的沉重上,导线焊接款要略轻一些。
此外,从塑料上也大概能看出一款插线板的好坏。好的插线板塑料比较厚实,不管是磨砂还是抛光的表面,整体都会比较平整。而劣质插线板有一种用力一按就会碎的感觉。此外,塑料表面不够平整,尤其发生在两块塑料的对接面上。
如果你们家有海淘来的电器,使用的是英标等插头,那么也不要买万能孔或者万能孔转换头。能买专用插线版就买专用的,买不到就买专用单一转换头。
至今有关于笔记本的选购已经讲了四期了,分别是“根据人群需求选择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锈钢茶杯怎么清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