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清,女,22,短头发斑秃怎么办,脸上有多斑

《真纯的少年 张玉清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摘要 书评 试读】- 京东图书
真纯的少年 张玉清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与行业相比
京 东 价 &
[定价 &¥]
PLUS会员专享价
您购买此商品可享受专属价
增值业务 &
重  量 &
搭配赠品 &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规格与包装
商品介绍加载中...
扫一扫,精彩好书免费看
著者张玉清
出版社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权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印刷版次不同,印刷时间和版次以实物为准。
价格说明:
京东价:京东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
划线价:商品展示的划横线价格为参考价,该价格可能是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在京东平台上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性和市场行情波动,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如无特殊说明,折扣指销售商在原价、或划线价(如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厂商指导价、厂商建议零售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销售商进行咨询。
异常问题:商品促销信息以商品详情页“促销”栏中的信息为准;商品的具体售价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如您发现活动商品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建议购买前先联系销售商咨询。
价 格: 到
   
iframe(src='//www.googletagmanager.com/ns.html?id=GTM-T947SH', height='0', width='0', style='display: visibility:')以下是热门股票
销售毛利率
煤炭采掘销售
其他(补充)
平均折/溢价
成交量(万)
总余额(万)
公司名称: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239081万元
上市日期:
发行价:6.67元
更名历史:欣网视讯,G欣网
注册地:河南省义马市千秋路6号
法人代表:吴同性
总经理:胡平均
董秘:张建强
公司网址:www.yimeijt.com
电子信箱:
联系电话: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组图)
丁水彬  501 丁水彬  丁水彬,女,汉族,1971年12月生,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红专南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员工。  丁水彬多年来无微不至、无怨无悔地护理双腿瘫痪的公公、年迈多病的婆婆和双目失明的丈夫,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孝老爱亲之歌。  1999年,丁水彬与丈夫王健宏结婚。公公1971年遭遇车祸导致高位截瘫。婚后,丁水彬毅然接过护理公公的重担,白天,她要为公公擦洗身体,按时给公公伤口烤电、换药,每2—3个小时要帮助上一次厕所,翻一次身;晚上,她要清洗尿布、褥子,还要打扫室内、清洁卫生。2002年6月,丈夫王健宏患全身“重症多型性红斑”,经全力抢救虽保住了生命,但双目失明。丁水彬又承担起了照顾丈夫的重任。然而祸不单行,2003年,婆婆在身患胰腺炎、胆结石、萎缩性胃炎和高血压等多种病症的情况下,积劳成疾,不幸再次病倒在家中。这下,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丁水彬肩上。在那一段时间里,她同时服侍3个病人,还要挤出时间外出挣钱补贴家用,仅仅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她就瘦了15斤。  在她的精心护理下,丈夫和婆婆的病情终于有了好转,基本恢复了健康。为降低费用,方便照顾家人,她自学了医学护理知识,学会了打针、换药、烤电、按摩等技术,家人遇到一些小伤小病,尽量不请大夫,能不去医院就不去医院。丁水彬不离不弃,为这个不幸的家庭撑起了一片天空。  丁水彬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荣誉称号。于统帅  502 于统帅  于统帅,男,汉族,1996年2月生,山东省肥城市泰西中学学生。  于统帅未出生时,母亲就患有严重强直性脊柱炎,生活不能自理。父亲因患腰椎间盘突出和关节炎,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常年在外打零工。6岁起,小统帅就挑起照料母亲的重担。刚学做饭时,个头还不如灶台高。上学后,节假日里别的孩子自在玩耍,他却在干着本该大人承担的繁重的农活和家务活,收玉米、割麦子、施肥、除草等等。寒冬腊月,于统帅一双小手泡在冰冷的水里,冻得皲裂出道道口子。母亲满含愧疚:“孩子从小就吃苦,因为我,他没有享受到应有的童年和快乐,看到孩子这么累,我都想到过死……”统帅总是安慰妈妈:“妈妈别哭,我不累,只要你好好活着,我就很幸福!”  因为治疗跟不上,母亲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当得知母亲的肌肉已经钙化、做手术也难有好效果时,于统帅下定决心自学按摩帮妈妈恢复。每当按摩时,妈妈疼得脸色发白,统帅心疼地满含眼泪,手上却不能减力气,因为不用劲就没有效果。就这样,每天晚上坚持为妈妈按摩一小时,几年来从未间断。  2011年,于统帅以全镇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肥城市泰西中学。“我不能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他在学校旁边租住了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矮旧房子,一面上学,一面照顾母亲。在周围人眼里,于统帅一直是个坚强而乐观的孩子,脸上总是挂着微笑。于统帅说,要把好心情“传染”给妈妈,让妈妈开心点。  于统帅荣获山东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王华堂张翠兰  503 王华堂、张翠兰  王华堂,男,汉族,1936年12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蓬莱市登州街道海福莱小区居民;张翠兰,女,汉族,1938年3月生,王华堂的妻子。  43年,1.5万多个日夜,王华堂、张翠兰夫妇倾心照顾脑瘫弃婴,自己终身未曾生育。  1970年腊月,一名未婚的孕妇跪在妇科医生张翠兰门口,恳求让她入院生子。张翠兰连夜将她送到医院,还把刚领的38元工资和10斤粮票留给她。10天后张翠兰从外地出差回来,只看到刚出生3天的婴儿和一张住院单据。  由于通讯不便,入伍后一直驻守长岛的王华堂在10多天后,才得知这一消息。他回复妻子说:“我支持你,孩子咱先养着!”可是,孩子看起来越来越不正常,经过检查被诊断为脑性瘫痪,可能终身痴呆。  此后,王华堂、张翠兰夫妇将全部精力都放在照顾孩子的身上。他们给孩子取名叫王群。夫妻俩卖了老家的房子,辗转青岛、威海、旅顺、上海、大连等地求医问药。回到蓬莱,张翠兰开始自学针灸理疗;王华堂每天早上都为王群按摩、推拿、热敷……夫妻俩为了照顾王群,还相约不再生育。  直到2012年,年过七旬的王华堂、张翠兰夫妇在政府的关怀下将王群送到福利中心。每个星期天,夫妻俩都会到福利中心看望他。  2012年冬天,张翠兰为王群亲手缝制了5条棉裤,说:“妈老了,多给你缝几条棉裤好留着你以后穿,等妈不在了,你也能穿上妈妈亲手缝的棉裤。”  王华堂、张翠兰夫妇荣获山东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王晓菲  504 王晓菲  王晓菲,女,蒙古族,1988年2月生,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哈达办事处接官厅居委会员工。  王晓菲是中国年龄最小的器官捐献者之一熙熙的母亲。她背负失女之痛,捐献女儿的全部脏器,让千里之外的两个危重病人重燃生命希望。  2010年,王晓菲的女儿熙熙出生第四天就被诊断出患有缺血缺氧性脑瘫。王晓菲夫妇带着女儿四处求医,他们变卖了家产,还欠下10多万元债务。然而,熙熙常年肺部感染,最终发展到呼吸衰竭。就在熙熙生命临终时,王晓菲说出一个想法:捐献女儿的全部脏器!她说:“孩子的生命保不住了,把器官捐献给别的患者,挽救一条生命,就少一个发生悲剧的家庭,也是延续了女儿的生命。”随后,王晓菲给女儿改名为“希望”,她说:“两年多来,我们在孩子身上寄托了太多希望,希望她能够健康起来,现在希望她的器官能够挽救他人生命。”  日,小“希望”走到了生命的终点。泣不成声的王晓菲不断呼叫着:“希望、希望,你不会死的……”是的,“希望”还活着,生命在延续,爱心在跳动。从小希望身上摘取的肾脏、肝脏连夜送往北京、天津的两所医院,迅速给两名器官衰竭患者实施移植手术。3个素昧平生的生命、3个相距千里的城市,无私爱心让生的希望传递。还沉浸在悲伤中的王晓菲说:“得知接受移植的小孩是个孤儿,我更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值得的。”  王晓菲获得第三届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荣誉称号。王爱华  505 王爱华  王爱华,男,汉族,1972年8月生,中共党员,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大武口洗煤厂储运车间工人。  2001年3月的一天,王爱华到石嘴山市二医院探望朋友,当经过急诊楼道时发现楼梯下有一个用黄色羽绒服包裹着的婴儿。看着孩子可怜哭泣着,王爱华动了恻隐之心,决定收养这个孩子,并给孩子取名叫心怡。心怡4岁的时候上了幼儿园,王爱华发现她总是记不住1至10这几个数,反应也比别的孩子迟钝。2006年10月,王爱华和妻子带着孩子和全部存款来到北京给孩子做了全面检查。诊断结果是孩子弱智。王爱华花费了7.8万元钱,只换回一张医院诊断书和两拉杆箱治疗药物。好多人劝王爱华把孩子送到民政局,自己再生育一个健康孩子,但王爱华拒绝了。  10多年来,为给小心怡治病求医,他先后花去医药费50多万元,卖掉了自己的房子,放弃了生育亲子的机会,妻子也和他离了婚,但王爱华义无反顾地坚守着当初的选择。  如今,王爱华和女儿租住在单位的单身楼里,屋里仅有两张床,两个铺盖卷,一台旧电脑。王爱华说他仍然对治好女儿的病充满信心,只要能使女儿的病情有所缓解,再苦再累都无怨无悔。心怡现就读于石嘴山市特殊教育学校二年级,王爱华说,他已经很知足了。毛碧华  506 毛碧华  毛碧华,女,汉族,1985年8月生,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龙浔镇丁墘村9组村民。  毛碧华的哥哥12岁时得了类风湿,后来患上强直性脊柱炎,几年前病情恶化,髋骨无法弯曲,全身僵直,无法走路。毛碧华从10岁起就开始照顾哥哥。为了给哥哥买药,她经常上午放学后,独自骑自行车去邻村买药,回来已是下午两点多。毛碧华20岁的时候,重病卧床5年的父亲去世,后来母亲出去打工当保姆。她咬紧牙关,挑起生活重担。为了挣钱给哥哥求医买药,毛碧华到离村不远的加工厂打工。她总是打仗似的做着家务,然后用冲刺般的速度到厂里拿了活计,回家没日没夜地赶。一分,两分;一毛,两毛……为的是多赚点钱给哥哥看病。  2007年,结婚才半年的毛碧华二话没说,就将哥哥接了过来。她在屋后给哥哥租了房,方便照顾哥哥。丈夫看她一直舍不得买手机,就在她25岁生日那天买了一部手机作为礼物。她爱不释手,但还是把手机送给哥哥用,好让哥哥能够随时找到她。27岁那年,毛碧华当妈妈了。为了兼顾嗷嗷待哺的孩子和患病的哥哥,她索性在自己的卧室中多摆一张床,中间用布帘隔开……  毛碧华荣获2011年度感动福建十大人物、第三届泉州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牛章峰  507 牛章峰  牛章峰,男,汉族,1964年9月生,中共党员,空军某军事代表局政治部主任。  近10年来,牛章峰在家中4位老人先后身患重病的情况下,毅然承担起儿子、丈夫、父亲和军人的4种责任,做到了孝老爱亲、忠孝两全。  牛章峰的父亲因脑溢血瘫痪在床,岳父患有老年痴呆,岳母身患癌症,母亲又罹患脑瘤。面对家庭的种种不幸,他几乎用尽所有休息时间,照顾家人。他坚持每天抱父亲到楼下锻炼,他曾一天辗转3个城市为岳母求医,他曾找遍方圆10公里的范围,3天3夜没有合眼寻找走失的岳父。几年来,为给4位老人治病,牛章峰一条裤子一穿就是6年,妻子婚后未添过贵重物品,孩子的衣物也经常得到同事、邻居的接济,即使这样仍然欠下很多外债。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时,父亲因脑出血还在ICU病房抢救,接到命令的他在震后第二天赶赴震区,参与兵工厂防震抗洪、紧急开通空运救援航线等重要任务。2013年“4·20”芦山地震发生后,在儿子急性肺炎住院、母亲准备开颅手术、岳母入院化疗的情况下,他简单安顿好家人,震后两个多小时就赶到一线,连续四昼夜组织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牛章峰荣立三等功4次、集体三等功1次,被空军装备部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尼玛潘多  508 尼玛潘多  尼玛潘多,女,藏族,1970年1月生,中共党员,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环卫工人。  她没有过多的语言,却总是默默用爱心关怀着别人,不求回报、不图名利;尽管家境并不富裕,却用自己尊老爱幼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周围群众的交口称赞。  1996年,52岁的次仁奶奶的老伴去世了,膝下又无儿无女,尼玛潘多总想为次仁奶奶做点什么。她和老公商量以后,决定接老人到自己家里供养。次仁奶奶和尼玛潘多一家的感情日渐加深,尼玛潘多尽量让老人孩子吃的好一点,有空了跟次仁奶奶聊聊心事。隔上一段时间尼玛潘多给次仁洗头发、梳头发。丈夫在外面进了新货,尼玛潘多毫不吝啬给次仁奶奶换上尼泊尔新款的头饰、手镯。由于年事已高,奶奶的身体每况愈下。2012年下半年,尼玛潘多专程陪奶奶去了一趟几十年没回的老家,圆了老人一个梦。  2004年,尼玛潘多在居委会菜地看见一名被遗弃的女婴,不假思索就把孩子抱回了家,视如己出,精心呵护。然而大爱的背后,却深藏着一个女人的艰辛。尼玛潘多的丈夫做过生意,开过货车,收入不稳定。她自己也换过好几个工作。2002年一场意外的车祸让尼玛潘多轻微脑震荡,因此在家休养了很长时间。她忍受病痛,熬过了儿子的青春叛逆期,走过了老公生意赔本的时候,但她没有放弃自己的初衷,她将这份爱进行到底。  尼玛潘多荣获第三届西藏自治区道德模范荣誉称号。石秀平  509 石秀平  石秀平,女,苗族,1954年6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新庆镇新庆村村民。35年来,石秀平照顾邻居残疾孤儿、丈夫的叔叔以及改嫁他乡的婆婆。她的感人事迹在当地家喻户晓,传为美谈。  1977年,石秀平与卢志汉结为夫妻。邻居家残疾孤儿卢华基,左眼失明,家里唯一的土房子又被洪水冲毁,无依无靠,便来投靠卢志汉。卢志汉一直担心妻子反对。然而,石秀平却深情地说:“我会善待他的。”在石秀平的精心照料下,卢华基成了这个家的一员。  卢锡才,卢志汉的叔叔,早年时妻子因其脾气古怪与其离婚。1979年一个冬夜,卢锡才病倒在床。石秀平夫妇连夜把卢锡才送到县医院。卢锡才病愈出院后,石秀平把他安置在自己家里。此后30多年来,石秀平始终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卢锡才。  石秀平的婆婆在丈夫病故后改嫁到邻村,卢志汉心中难免对母亲产生怨恨。2004年11月,80多岁的婆婆意外跌断了左大腿。石秀平瞒着丈夫去看望婆婆,并说服婆婆到自己家治病。石秀平到处寻医问药,细心服侍婆婆。  石秀平家仅靠丈夫在镇派出所当治安协管员的300元工资和几亩薄田的收入来维持,还得给几个人治病。石秀平从未为自己买过超过30元的衣服,但她却用养猪赚来的钱,搭建了两间土坯房,给卢华基和卢锡才居住。去年,石秀平的丈夫突然离世,深受打击的她依然一如既往,挺起腰杆面对所有的艰难和困苦,笑对人生。伊比热衡  510 伊比热衡  伊比热衡,男,回族,1979年2月生,中共党员,武警西藏总队区域训练基地干事。  他对工作尽职尽责,他无微不致的关怀让半身不遂10多年的父亲重新坐了起来。  伊比热衡的父亲17岁时跟随十八军进藏,回到家乡后,先后患上了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后又双目失明、双耳失聪,73岁时突患脑梗塞致半身不遂,以放牧为生的亲戚们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老人。军校毕业后,7年没见过父亲的伊比热衡回到家中,看到身上长满虱子、长发蓬头的父亲孤独地躺在床上时,泪流满面,跪在了父亲床前。刚刚参加工作的伊比热衡没有能力把父亲接到自己身边照顾,只能利用每年休假时间回去探望。2005年,父亲大小便失禁,他不忍再留下父亲一人。他不会开车,有3个月身孕的妻子边巴确珍开车和他一起把老人接到了拉萨。伊比热衡学习护理按摩等知识,坚持为父亲洗腿泡脚、推拿、针灸。由于工作单位较远,中午不能回家,他每天便早早起床,为父亲端屎接尿、洗漱干净后才去上班,晚上回到家后,总是先侍候父亲吃饭,陪父亲聊天,为父亲按摩、擦洗身体。还在父亲床前安了张小床,每晚陪着。在他和妻子的悉心照料下,已84岁的老父亲终于可以坐起来了,蜷缩的双腿也慢慢伸展开来,精神越来越好。  伊比热衡夫妻俩的孝心,已经言传身教给两个儿子。伊比热衡荣立三等功2次,荣获第三届西藏自治区道德模范和拥军爱民模范等荣誉称号。刘伟  511 刘伟  刘伟,男,汉族,1989年10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农学院人文社科系学生。  两年多来,刘伟每天下课赶去食堂买饭,然后骑车赶回租住的小屋伺候高位截瘫的父亲刘文志。  1993年,4岁的刘伟跟着母亲改嫁来到天津宝坻区八门城镇八门城三村。继父对刘伟如亲生父亲般悉心呵护。2004年母亲因车祸去世。没了母亲,但父爱给他成长的力量。  2011年的中秋节,继父在给亲戚家帮工时从凳子上摔下,颈椎错位导致四肢截瘫。刘伟向校方申请休学一年,在家照顾继父。在继父完全不能自理的半年多里,他时刻守候在身边。看着继父殷切的眼神,他清楚地知道只有完成学业才能更好地照顾继父。在继父的鼓励下,他决定在困难中前进去参加高职升本的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刘伟终于考取了大学本科。叔叔和姑姑看到刘伟这样上进,就想请个保姆,以解他的后顾之忧。可是刘伟却说:“我是儿子,应该对父亲负起责任。”就这样,他毅然背起继父踏上了求学之路。刘伟不仅要在生活上照顾继父,更要在情感上让继父幸福,因为他知道,继父生命中的一切就只有他了。  2012年开学,刘伟拿着从亲戚那里借来的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他每天早早起床给继父穿衣服、擦脸、刮胡子、做早饭,把继父抱到轮椅里看着继父吃完早饭,打开电视才去上课。下课后,他赶回家照顾继父。节假日他还要外出打工。他做过饭店服务员、卖过保险、摆过地摊、发过广告,想方设法挣钱贴补家用。  刘伟获得天津市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刘发英  512 刘发英  刘发英,女,汉族,1947年6月生,江西省吉安县万福镇老岗村村民。  当丈夫身患重病时,她不离不弃;当儿子患上尿毒症的时候,60岁的她毫不犹豫地将肾移植给儿子。  1972年10月,刘发英的丈夫彭木宗患上肝硬化腹水。家里的顶梁柱一下子塌了,刘发英忍下泪水,对丈夫不离不弃,开始了漫长的10年求医之路。1982年5月,丈夫因病去世,留下刘发英和一家老小。  2006年10月,刘发英的二儿子彭红裕被确诊为尿毒症。为给儿子治病,光是一般治疗和做透析就用去8万多元费用。医生建议只有换肾才能挽救他的生命,而这需要20多万元的医疗费和宝贵的肾源。时年60岁的刘发英毅然作出选择,为儿子捐肾换肾。最终手术很成功,儿子的病治好了,恢复了健康。  刘发英在连遭不幸的情况下,始终保持着中国劳动妇女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品德,依然乐观、爽朗、热心助人。丈夫去世后,刘发英像女儿一样精心照料公公婆婆,耐心服侍二老10多年。婆婆眼睛看不见,腿又瘸,她尽全力精心照顾婆婆。2009年,她得知有免费为白内障患者治眼病的机会,立即带婆婆去治疗。在医院,她背着90多岁的婆婆做各种检查。经过治疗,十几年盲眼的婆婆又重见光明。一个人承担照顾家庭的重担,不管再苦再累,刘发英从来没有任何怨言,把全身心的爱倾注在这个家,用瘦小身躯筑起一个温暖的港湾。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刘发英看到80多岁的邻居张妹姑寡居多年、无人照料,就把她当成自己的老人,一直悉心照顾着。  刘发英荣获吉安市道德模范、感动吉安模范人物等荣誉称号。刘秋玲  513 刘秋玲  刘秋玲,女,汉族,1970年8月生,中共党员,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耿村煤矿工人。  30多年来,刘秋玲对同父异母、身患脑瘫的弟弟不离不弃。  1970年,刘秋玲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幼年时父亲离异再婚,继母生下了脑瘫的弟弟刘海军。看着负债累累的家和无药可医的孩子,继母狠心离开了。那一年,刘秋玲只有12岁,弟弟才刚满4岁。无奈之下,父亲把姐弟俩送回老家跟堂伯一起生活。堂伯身体不好,有6个孩子,经济上很困难。对于弟弟来说,秋玲姐就是他全部的依靠。当别的孩子在无忧无虑地玩耍时,小秋玲却在帮堂伯干农活、做家务、照顾弟弟。弟弟大小便失禁,经常尿床,每晚秋玲都要起来好几回,这边尿湿了,就挪到那边,那边尿湿了,再挪到自己暖干的这边,时间长了,被子就沤了一个大洞。冬夜寒冷,刘秋玲把没洞的一边让弟弟盖。冻得实在受不了,就用装满稻草的麻袋塞住漏洞,抱着弟弟等待天亮。虽然生活艰难,但秋玲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临近初中毕业大伯去世,她含泪辍学回到父亲身边,专职照顾弟弟。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弟弟14岁那年,居然会拉着凳子艰难挪步了。  2002年,刘秋玲的父亲因车祸辞世。刘秋玲和丈夫商量后,把弟弟接到自己家。在刘秋玲及婆婆、丈夫的精心照顾下,弟弟居然会走路了。慢慢地,又会用勺子吃饭了,还会说些简单的话语。每当有人问他谁最亲时,他总是努力地用含糊不清的语言说“姐—亲,姐—亲!”在35岁刘海军的心中,刘秋玲就是他的“母亲”!  刘秋玲荣获三门峡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吕凤霞  514 吕凤霞  吕凤霞,女,汉族,1966年12月生,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黑沟乡六道沟村村民。  吕凤霞27年如一日,含辛茹苦、默默奉献,赡养丈夫的爷爷、奶奶、两个叔叔以及双方父母,谱写了一曲当代至亲至孝的感人乐章。  吕凤霞的丈夫徐云峰从小被寄养在爷爷家里。徐云峰的两个叔叔,一个从小患病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一个智障,需要时时看护。爷爷奶奶一边照料两个儿子,一边抚养徐云峰,日子过得很不容易。1986年,20岁的吕凤霞与徐云峰相恋结婚。婚后不久,吕凤霞就和丈夫一起跪在爷爷奶奶和两个叔公面前,发誓要孝敬几位长辈,为他们养老送终。为了养家,丈夫长期在外打工挣钱,家里的一切都撂给了妻子。每天,吕凤霞早早起床做好饭菜,端到四位老人跟前,照顾两个孩子。收拾饭桌碗筷,喂猪喂鸡,缝缝洗洗之后,吕凤霞下地干活。中午回家生火做饭,再下地干农活,晚上回到家里,依然忙前忙后。  有时候,费尽辛苦收拾干净的屋子、院子,一会儿就让叔公给折腾得乱七八糟,吕凤霞只好重新收拾。瘫痪在床的叔公有时把大小便洒抹到墙上、衣服上,吕凤霞就及时给清洗干净……有一次,爷爷在街上被车剐倒住院。吕凤霞照顾爷爷还要抽空回家照顾叔公,人累瘦了一圈。2012年3月,奶奶腿部骨折,5个多月不能下地,吕凤霞天天给奶奶按摩、翻身、擦洗……奶奶有时发发脾气,她一笑了之,从不计较。  在吕凤霞的精心照料下,老人们健康快乐地生活着。在政府帮扶下,她家的生活条件慢慢好转。  吕凤霞荣获辽宁省道德模范、本溪市第二届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朱义平  515 朱义平  朱义平,女,汉族,1994年12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霍城县江苏中学高二(13)班学生。  90后女孩朱义平在父亲瘫痪、母亲出走的情况下,十多年来悉心照顾父亲,勇敢挑起家庭重担,用行动彰显了孝老爱亲的美德。  2000年,朱义平的父亲朱再武患上了骨软化症,身高从原来的1.8米缩成1.5米。为了治病,朱再武连房子都卖了,但是病情一再恶化,直至瘫痪。无望的妻子离家出走,从此朱再武的饮食起居、家中琐事都压在了朱义平肩上,那时她仅11岁,年幼的弟弟也无奈辍学在外打工。  父亲长时间躺在床上,身上生满褥疮,朱义平每隔一天要给父亲擦洗一次身体、换一次衣服和床单。晚上,父亲经常因病痛睡不着觉,她经常起来给父亲揉腿。父亲的大小便无法自理,每次只能先用塑料袋兜着,再由她倒掉。遇到父亲生气,朱义平也不抱怨。她说,父亲得了病,难免心情失落。放学,朱义平总是第一个冲出教室,赶回家看爸爸。出门办事,她不敢走远,生怕爸爸出现意外。  朱义平一家仅靠爸爸每月60元低保和每年600元的土地承包费维持生活。但她从未放弃学习。2011年7月,朱义平收到霍城县江苏中学的录取通知书。看到朱义平推着坐在轮椅上的爸爸,校长被感动,不仅减免了学费,还在贫困补助、奖学金等方面优先照顾她。她在江苏中学对面租了间10平方米的小屋照顾爸爸。  她用小本子记满了曾经帮助过她的人的名字、联系电话等。她说要照顾好父亲、努力学习,用行动回报帮助过她的人和社会,做诚信、感恩的人。  朱义平获得第三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许张氏  516 许张氏  许张氏,女,汉族,1916年4月生,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西关社区居民。  许张氏,一位连名字都没有的97岁老人四十年如一日为瘫痪儿子延续生命;她家庭贫困,却回绝了10万元的爱心捐款。她用自己的坚持和无私书写伟大的母爱。  17岁时嫁给同村许奎元,人们就叫她许张氏。40年前,小儿子许全意患上精神病,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从那时起,许张氏就衣不解带地照顾儿子。1990年,老伴去世,年过七旬的许张氏独自照顾儿子。1994年,许全意瘫痪在床。此时,许张氏的其他子女都各有家庭,生活都不宽裕。体恤儿女的许张氏坚持自己照顾许全意,喂饭、喂药、洗澡、端便盆……晚上,老人都要起身好几次,看看儿子冷不冷、热不热,有没有尿床。儿子的头发、胡子都是她亲手修剪。老人如今已是白发苍苍,腰背累得深深地弯了下去。病床上的许全意虽然瘦弱,但身上干干净净,没有一点褥疮,双眼有神。虽然不能言语,但会用眼神与母亲交流,完全没有久病之人的木讷。许张氏说:“为了孩子,我要好好活着,活着一天就要照顾孩子一天。”有人提议出资帮小儿子住进福利院,但她觉得儿子在家照顾更好。  虽然家境贫困,许张氏却有自己的原则,好心人送来的钱物一概不要。上海的一家企业老总在微博上看到许张氏的故事后,派工作人员送来10万元爱心捐款,但老人婉拒了。当地民政部门为老人和小儿子办理了低保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许奶奶每当和人聊天总不忘念叨几句:“给政府添负担了,共产党好啊!”  许张氏荣获第三届安徽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何平  517 何平  何平,女,汉族,1991年1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  父亲中风瘫痪在床,母亲患间歇性精神病,弟弟患先天性心脏病,何平扛起生活重担,成为这个多难之家的“顶梁柱”。  1986年,父亲遭遇车祸切除脾脏,母亲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在湖南浏阳农村,何平经历的艰辛和磨难不可想象。从记事开始,她就学会了做饭、炒菜、打扫、洗衣,她经常去附近的鞭炮厂捻引线、卷筒子,帮父母挣药费。2008年3月,父亲突发脑出血瘫痪在床;8月,弟弟何君心脏病突发生命垂危。17岁的何平一边在医院通宵达旦守护父亲,一边想方设法筹集医药费。“只要一家人能平安地在一起,这些困难我都能够挺过来。”妈妈常常发病几天不回家,何平四处寻找。  2009年,何平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她一边读书,一边挣钱养家,每月要寄回家五六百元。当回家看到8岁的弟弟何君面黄肌瘦、发育极不正常时,她决定带着弟弟上大学。每天早上,她先送弟弟上学,自己再去上课;中午,接弟弟去食堂吃饭;下午,带弟弟在操场打篮球;晚上,陪弟弟去图书馆看儿童书籍。节假日,她打工挣钱。她做过家教,发过传单,送过报纸……最多时暑假做了七份兼职。为保证弟弟每顿饭有荤菜,每两天一个苹果、一杯牛奶,她穿的是捐赠的衣服,吃的是一块钱的“无荤餐”。  何平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今年考取了硕士研究生。何平房间贴满了向日葵。她说:“太阳越大,开得就越灿烂。我觉得人也应该如此,虽然辛苦,但是我们要像向日葵一样迎着太阳生活!”  何平荣获湖南省“五四”青年奖章荣誉称号。何艳  518 何艳  何艳,女,汉族,1977年8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南充市经济开发区地税局干部。  丈夫因公殉职,她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侍奉公婆,无怨无悔。  2007年,何艳与武警军官聂辉喜结良缘。3年的婚姻,夫妻聚少离多,甚至怀孕、生子丈夫也不在身边。为解除丈夫的后顾之忧,何艳主动将丈夫在农村的父母接来城里共同生活。起初,公婆担心城里媳妇会看不起他们。几年相处,何艳用温柔体贴和无微不至的照顾消除了老人的顾虑。  2010年10月,时任营教导员的丈夫在阿坝执行任务遭遇车祸,生命垂危。何艳和公婆奔赴医院,日夜守护,做按摩、擦洗身子,深情陪伴。由于伤势太重,丈夫终究还是没能挺过来。公婆受不了老年丧子的打击,何艳强忍悲痛抱着二老说:“爸、妈,你们的儿子走了,还有我。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女儿,我会对你们更好的”。当时在场的部队首长和战友无不潸然泪下。  为了安慰二老,何艳将分配给自己的抚恤金和夫妻共同购买的部队房产过户到二老名下。亲朋好友担心何艳今后孤儿寡母的日子难过,多次劝她多留一些财产,而她却从未考虑过自己。婆婆一度消沉,精神恍惚,公公胃病复发,何艳跑医院挂号缴费,煲汤送药……丈夫远在云南的姐姐说:“何艳的人真好,把我们的父母照顾得很周到。”何艳偶尔想陪陪娘家父母但又怕公婆孤独,只好放弃。何艳常常和儿子搀扶公婆逛公园、帮老人买衣服。工作繁重,经常累得腰酸背痛,回到家,她坚持做家务,陪老人聊天谈心。为了让二老安度晚年,她一直未再嫁。  何艳荣获第三届四川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冷远志  519 冷远志  冷远志,男,汉族,1958年3月生,重庆市铜梁县巴川街道正街社区居民。  15年来,他不离不弃,坚持照顾智残妻子、瘫痪岳母(妻子养母)和残疾弃婴,用爱撑起一个温暖的家。  1998年,40岁的冷远志经人介绍和王艳结婚。王艳是一个吃饭和上厕所都不会的二级智障姑娘,跟她一起到冷家的,还有她80多岁的养母。  冷远志靠拉货三轮挣钱养家,王艳非但不能帮他,反而连吃喝拉撒睡都要冷远志照顾。王艳大小便都在裤子里,冷远志一天要给她换好多次。可邻居们从未听见冷远志对她说过一句重话。冬天,冷远志给妻子买新棉鞋,他自己穿破旧的单层布鞋。“我身体好,冷了跑两圈就暖和了。”冷远志说,不能给妻子荣华富贵,但会保证她吃饱穿暖。有时在外拉货三轮,他连午餐也舍不得吃,饿了就找水龙头,用自来水把自己灌饱。2006年夏天,王艳瘫痪的养母患了场大病,医生都让准备后事了,可冷远志不放弃。天热,他为丈母娘买来凉床,把粥熬烂喂给老人。按摩,陪说话……7天后,老人苏醒了,只是眼睛看不清东西了。  2007年,冷远志捡回一个弃婴。就这样,4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组成了一个特殊的“三代同堂家庭”。  虽然穷,但冷远志下决心要让孩子受教育、学文化。现在,这个孩子在社区干部的帮助下,已经进了幼儿园。“既然成为了一个家庭,就要永远对他们负责。”冷远志说。  15年了,冷远志对家人的不离不弃令人敬佩。面对赞许,冷远志总是憨笑:“家虽然穷一点,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  冷远志荣获2013年“重庆好人”荣誉称号。吴林香  520 吴林香  吴林香,女,汉族,1999年5月生,重庆市忠县马灌镇初级中学学生。  面对继父外出打工、母亲身患癌症、外公外婆残疾、弟弟年幼,14岁的吴林香撑起了一个“大”家。  9岁时,吴林香父母离异,她跟着妈妈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后来,妈妈再婚,又给她添了一个弟弟。2012年,外婆突发脑溢血瘫痪在床,不久,妈妈患了肺癌,外公右手一直残疾,家里欠下了20多万元的外债。  妈妈病后,继父想外出打工挣点医药费,可又放不下家里的病人和孩子。吴林香看出了继父的顾虑,她对继父说:“你就安心出去打工,家里全交给我。”继父走了,一个月只能回来看一两次。  吴林香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生火做饭,帮外公、外婆、母亲和弟弟穿衣服,喂饭。吃完早饭,他带着弟弟上学。学校离家十多公里山路,来回要走近4个小时,下雨天,弟弟来回全靠她背。  放学回家已是6点多,吴林香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外婆和母亲的病情,然后开始熬药、做晚饭、替她们擦身子和洗衣服。晚上10点后,她才有时间做作业。深夜,她还要起床好几次去看外公、外婆、妈妈和弟弟是否安好。周末,吴林香下地打理庄稼,割好一周的猪草。  一次,吴林香无意中发现妈妈床头藏着一瓶农药,她忍着泪水,抱着妈妈说:“妈,您走了,我们就成了没妈的孩子,千万别丢下我们呀。”看着女儿,妈妈放弃了轻生的念头。  在学校,吴林香学习特别用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吴林香的事经媒体报道后,很多好心人献出了爱心,她都一一记在小本子上。“等我长大了,我也会像他们一样,去关心那些需要关心的人。我要坚强地活下去,为了这个家,为了报答好心人。  吴林香入选“中国好人榜”。吴雪冰  521 吴雪冰  吴雪冰,女,汉族,1965年3月生,吉林省白城经济开发区市政园林环卫管理站清扫组组长。  吴雪冰用爱心和孝心,悉心照顾半身不遂的公公、体弱多病的婆婆,成为大家心中的好媳妇。  公公65岁那年,患上半身不遂,虽然多方求医,但治疗效果不好,生活起居必须有人照顾。婆婆行动不便,丈夫也无暇照顾家里。这样,吴雪冰就承担起照顾老人的重担。  每天除了洗衣做饭,还要给公公喂饭喂水、洗脸擦身、端盆接便。因为她细致周到的照顾,公公的病情日渐好转,后来居然可以自己拿筷子吃饭了。吴雪冰的婆婆身体不好,每天靠打针、吃药维持。吴雪冰坚持每年带公公、婆婆上医院做全面体检。她把医生叮嘱的事项,一一记在本子上,随时“督促”两位老人。  她利用闲暇时间学习了按摩技术,每天下班回来都给公公、婆婆按上10分钟。她悉心照顾老人的饮食,把老人喜欢吃的粗粮和细粮搭配着吃,隔三差五做点花样。她按时拆洗被褥,把老人的房间、床铺收拾的干干净净。公公虽然多年卧病在床,身上从来没有生过褥疮、湿疹。公公婆婆感动得逢人便夸自己摊上了好媳妇。看着她每天屋里屋外忙碌着操持这个家,婆婆常常拉着她的手心疼得掉眼泪。  吴雪冰的丈夫有个妹妹,一次做生意赔了10万块钱。公公、婆婆着急上火,一下子全都病了。吴雪冰和丈夫省吃俭用攒下的几万块钱都用在买房子上,手头没有多余的钱。于是,她回娘家找父母资助,帮妹妹渡过难关,公婆宽了心,身体也慢慢好起来。  吴雪冰荣获吉林省道德模范、白城市道德模范、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张子玉  522 张子玉  张子玉,男,汉族,1959年4月生,山西省吕梁市泰化石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张子玉的妻子失明28年。28年里张子玉从穷司机成为身家过亿的富翁,但他始终不变对盲妻的体贴和爱,不忘对家人的照料和对社会的回报。  上世纪80年代初,张子玉的妻子王爱林患上了青光眼,双目失明。为了排解妻子的痛苦,张子玉邀请女同事们到家里与妻子聊天。每天晚饭后陪妻子散步,三个孩子的学习、生活、婚姻都听从妻子安排,企业决策也要征求妻子意见。事业做大后,社会应酬多了,张子玉经常带着妻子参加。他让盲妻感受到,有母爱的家才是一个完整的家,自己不是累赘,而是家庭的精神支柱。他以细致入微的关心体贴让妻子感受到了至诚的爱情与亲情,让她冲出黑暗的世界,融入了光明温暖的社会大家庭。  张子玉也十分注重孝敬老人。当他的岳父、父亲病重垂危之时,张子玉放下集团公司的事务,十多天日夜守候在两位老人的身边。岳父和父亲去世后,他每周回家看望母亲,对待岳母更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孝敬体贴。对两家兄弟姐妹,他一视同仁。  从2006年起,张子玉先后资助贫困大学生192名。几年来他还先后救助了20余名重症患者。他特别关心当地老年人群体,为市老年大学提供赞助,还资助成立了两个“泰化老年门球队”,让老年人参加健身活动。他积极投身各项公益慈善事业,兴办学校、修桥修路、救灾扶贫,十多年来,捐出各类善款达3亿元。  张子玉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山西省第三届道德模范、山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张玉清  523 张玉清  张玉清,女,汉族,1983年2月生,中共党员,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东长城村村民。  张玉清年仅6岁时,父亲遭遇事故重伤致残,8岁时,母亲不堪重负弃家出走,稚嫩的张玉清干最粗的活维持生计,用最细的心呵护长辈,用瘦弱肩膀担起沉重的家务。  为了支撑这个残缺的家,年幼的张玉清学会烧火做饭、洗衣服、整理家务,细心照顾腰部以下瘫痪、起坐都要人扶的父亲张培毅和70多岁体弱多病的奶奶。此外,她还要种田、砍柴以维持生活。1996年,张玉清12岁时,东长城小学撤并到5里以外的白崖台村,为了照顾父亲,她放弃学业在村里帮人干活。干成年人的活,她不喊苦,不叫累,干了两年。她借钱买材料,在家做手工门帘,带到城里去卖,把庄稼也拾掇得有模有样。  父亲张培毅整日以泪洗面,脾气变得越来越火爆,可无论怎么发火,她一声不吭,对父亲更加精心照顾。为了防止父亲寻短见,晚上小玉清的手牢牢地抓着爸爸的手,父亲一个轻微的动作,她都会敏感地睁开眼。她每天带着笑为父亲按摩,每两小时给父亲翻一次身。父亲睡不着她就讲故事、唱歌。在她的陪伴和鼓励下,父亲重新振作。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上门求婚的人不少,但张玉清有一个条件:必须和父亲一起生活。  2005年,玉清和本村的李玉福结婚,第二年有了女儿。他们夫妻恩爱,玉福照顾岳父尽心尽力,玉清对公婆非常孝顺。  张玉清获得山西省第三届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张庆兰  524 张庆兰  张庆兰,女,汉族,1965年1月生,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永清镇三堡村村民。  张庆兰先天残疾,身高只有1.36米,公婆病重卧床不起,残疾丈夫和小叔子因病去世,她以一己之力撑起了这个家。  1984年踏进婆家门,她就视公婆为亲生父母。每天干繁重的农活,还要帮婆婆料理家务。丈夫和小叔子都患有先天性耳鸣耳聋,身体虚弱,不能干重活。当时公公双腿静脉曲张,但不影响劳动,靠着裁缝手艺帮着养家糊口,生活还算过得去。因为担心残疾影响下一代,她和丈夫收养了一个小男孩。  1998年公公病情加重,2000年婆婆肝囊肿卧床不起,张庆兰结束生意,专心在家照顾公婆。她每天早晨5点起床,赶在公婆睡醒前将屋里屋外收拾干净,做好早饭。伺候老人刷牙、洗脸、喂饭,找医生给婆婆输液,晚上把公婆安顿好,经常忙到凌晨。婆婆病情越来越重,不能自己坐,张庆兰就和老人背对背坐着,陪老人聊天。2003年,老人拉着她的手告别人世。  2004年,她的妯娌扔下8岁女儿离家出走。从此,张庆兰又多了两个照顾对象:小叔子和侄女。2008年,小叔子和丈夫相继去世后,张庆兰便做些手工活补贴家用,还抽空捡破烂。在她精心照料下,85岁高龄的公公能拄拐行走,侄女也即将初中毕业。  多年的操劳使张庆兰患上腰椎脊柱裂、高血压、心肌缺血等疾病,但她一直在为这个残缺却充满爱的家而坚强乐观地活着。  张庆兰获得河北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张秀梅  525 张秀梅  张秀梅,女,汉族,1962年7月生,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王岘镇三合村村民。  30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精心照顾年迈公公婆婆,被大家称赞为孝敬公婆的好媳妇。  1982年,22岁的张秀梅嫁给了三合村村民刘锡孝。当时公公65岁,婆婆55岁。公公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婆婆常年患病。因为叔伯都在外工作,丈夫要打理庄稼,农闲时还要外出打工,张秀梅便一个人照顾公婆。每天早上,张秀梅再忙也不忘给老人做他们最爱吃的糁饭。公公喜欢干净,她总是将被褥、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夏天,担心公公身上长褥疮,她经常用热毛巾为他擦身、洗脚、剪指甲。老人不能独自坐立,每次吃饭张秀梅都把老人抱起,用勺子一口一口喂。由于老人卧床活动少,几天才大便一次,张秀梅掌握规律,每次都提前将尿不湿铺上,擦屎擦尿,从不嫌弃。伺候完公公,她还要陪患关节炎的婆婆。婆婆说:“遇上秀梅这么好的儿媳妇,是我上辈子修来的福。”如今已经95岁高龄的公公和85岁高龄的婆婆在张秀梅的悉心照顾下仍然精神矍铄,容光焕发,是三合村公认的活得开心的老寿星。  张秀梅不仅是一个好媳妇,还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好妯娌、好邻居。她和大家相处融洽,无论是婚丧嫁娶、农田劳作,只要别人需要帮助,她从不推辞,村上的人都称她是三合村的活雷锋。她的家庭多次被评为区、乡五好文明家庭。  张秀梅荣获甘肃省第三届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张桂兰  526 张桂兰  张桂兰,女,汉族,1972年10月生,青海省门源县西滩乡宝积湾村村民。  丈夫患有胃糜烂,婆婆年迈体弱,大伯哥右腿严重残疾,小叔子高位截瘫。张桂兰17年艰难支撑起有4位病人的困难家庭。  17年前,张桂兰与吴元新成家,并和他一起挑起照顾一家人的重担。  小叔子吴元林智力发育存在很大问题,不能开口讲话,连吃饭、上厕所也不知道。张桂兰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伺候小叔子上厕所、穿衣服、洗脸,然后生火做饭。等家人都吃过后,她又忙着打扫房间,帮助大伯和小叔子活动身体,到了晚上,她总是将家人全部安顿好才去休息。  年复一年,她总是为家人按时做好一日三餐,及时清洗换下的脏衣服,和丈夫定期带大伯和小叔子修剪头发。10多年来,她精打细算着将家里人的饭菜调剂得营养、丰富一些,而自己几乎没买过像样的新衣服,偶尔到市场买些肉改善生活,她和丈夫也舍不得吃一口,留给大伯、小叔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多吃点。  2011年6月,丈夫被查出患有胃糜烂住进医院。在张桂兰的精心照料下,一家人的生活虽然清苦但有滋有味。吴元新说:“桂兰真是千里挑一的好人,能娶她做媳妇,我这一辈子知足了!”村子里的乡亲们提起张桂兰,也都赞不绝口。张桂兰的孝老爱亲行为深深影响了一双儿女,两个孩子自觉传承孝老爱亲的家风,帮助母亲分担家庭困难。  张桂兰的家庭荣获青海省和谐文明家庭标兵荣誉称号。张淑珍  527 张淑珍  张淑珍,女,汉族,1982年11月生,天津市津南区八里台镇刘家沟村村民。  面对身患重病的公婆和几乎陷入绝境的家庭,张淑珍勇挑重担,无怨无悔。  2004年,张淑珍与陈俊穆结婚。婆家条件不错,可从进门那天起,张淑珍就坚持自食其力。结婚以来,她经常买上公婆喜欢吃的早点送到老两口楼上,常常陪婆婆手挽手地出去逛街,一家人其乐融融。  7年前,身患糖尿病的公公突然患上脑栓塞,瘫痪在床,婆婆也患上糖尿病。大额医疗费用,使原本殷实的家境逐渐恶化。偏巧张淑珍的丈夫经营货车又赔了钱,家庭经济状况陷入绝境。为给公婆治病,她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过年家里只剩200元钱,她瞒着家人变卖了自己的陪嫁首饰,才把这个年过去。张淑珍主动提出搬到老人家一起住,以便于照顾公婆的生活起居。婆婆想着不再麻烦孩子们,让他们回自己小家去住,可淑珍就是不肯。  公公瘫痪后,淑珍下班第一件事就是忙活着给公公做可口的饭菜,从不让婆婆进厨房。7年里,她为老人家擦屎端尿,洗衣做饭,细心看护;7年里,她上班挣钱、下班又上岗,从未回娘家住过一宿;7年里,她没给自己添置一件衣服,对公婆却毫不吝啬,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80后”的善良和坚韧。“是我闺女用她的乐观让我们撑过了一关又一关,这些年苦了我闺女了。”婆婆经常流着眼泪对人说。  张淑珍荣获第三届天津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张耀华  528 张耀华  张耀华,男,汉族,1948年4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五团退休职工。  妻子年轻时不幸瘫痪,张耀华悉心照料39年,用行动诠释了真挚的人间亲情。  1970年,分别从北京、上海来兵团农三师五团工作的小伙儿张耀华和姑娘王晓婉结婚,第二年王晓婉怀孕后,感觉腰腿疼,有时候几乎连走路都直不起身子。1971年11月儿子降生,可王晓婉却下不了床。经医院诊断,她患胸椎结核导致瘫痪。不久,孩子也夭折了。张耀华带着妻子跑遍上海各大医院,为了治病,他们欠下了1万多元债务。  妻子大小便不能自理,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烫洗夜里弄脏的床单被褥。他知道妻子爱干净,准备30多块垫子、10多条床单、毛巾被,把妻子弄得干干净净。王晓婉不想拖累丈夫,1978年夏天,服农药自杀,幸好发现及时。张耀华耐心劝说,让妻子树立起生活信心。妻子手巧,他鼓励妻子学编织;妻子喜欢琼瑶小说、喜欢花和鱼,他把小说、鲜花、热带鱼带回家,哄她开心。  有个姑娘被张耀华对妻子的执著感动,想嫁给张耀华,跟他一起照顾王晓婉。可张耀华想都没想一口回绝:“晓婉哪受得了这种事,求你千万别跟晓婉说,说了就是把她往死路上逼啊!”  王晓婉常对张耀华说:“你这辈子都让我害了,你太苦了。如果有下辈子,我一定还给你当老婆!”如今,张耀华和王晓婉已共同走过了42年的岁月。  张耀华荣获兵团道德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称号。李彬  529 李 彬  李彬,男,汉族,1963年7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妇幼保健院医生。  李彬曾是一位战士,荣立二等战功。退伍后,他陆续找到16个烈士家庭,把“烈士爹娘”当自己的父母赡养照顾,替牺牲的战友尽孝。  1995年是樊俊烈士牺牲10周年,李彬了解到樊俊的母亲因儿子牺牲受到沉重打击,不到两年就去世了,一个大胆的“寻亲计划”在李彬的心里滋长,变得越来越强烈。1997年,李彬得知,沈国良烈士的家在镇江市丹徒县上会镇丰城村,他立即启程找到烈士的父母。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沈国良竟是独子。李彬泪流满面地对两位老人说:“老人家,这些年你们受苦了,往后就让我来做你们的儿子吧!”日,是沈九保老人的70寿辰,李彬和全国各地的战友来为二老做寿。十几年过去了,老两口常常对李彬说:遇上你这个儿子,我们真的很幸福。19年来,李彬先后找到了16个烈士家庭,认了18个“爸妈”。  2009年国庆节,李彬带着4位平均年龄80岁的“爸爸”来到北京,观看升旗仪式。2011年清明前,李彬搀扶着烈士高永年83岁的父亲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为高永年烈士举办了纪念活动,圆了老人的夙愿。2012年是李彬与13位牺牲烈士50岁生日,14个老兵年龄相加正好是700岁。9月9日,李彬策划了一场主题生日宴,13位英烈的父母、亲人和全国各地的数百位嘉宾共同见证了这场情感盛宴。  李彬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李正磊  530 李正磊  李正磊,男,布依族,1961年3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国家税务局科员。  李正磊帮助妻子抗癌,用11年的真爱和辛劳,创造了人间奇迹,让妻子重获新生。  日,医生查出李正磊的妻子患有“脑癌”,已到中期并正在恶化。8月10日,医生诊断,妻子的癌症进入晚期,全身瘫痪,大脑失去记忆,终日神志模糊,生命已无法挽回。医生建议李正磊将病人接回家进行保守治疗,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回到家后,妻子的吃饭、吃药、翻身、洗澡、穿衣、大便等都需要李正磊来服侍。11年来,他承担了这一切,不断寻医问药,倾尽积蓄,为妻子购买各种能够对付癌症的中草药,精心熬制,悉心喂妻子服药、药浴。  爱的奉献终于创造人间奇迹!妻子的病开始逐渐好转。2007年底,经医院脑科专家复查,脑内残留20%的癌细胞已经基本钙化。不仅挽回了妻子一条命,还创造了一个治癌“神话”。如今,他的妻子已经能正常与人交谈,能料理日常家务。  李正磊和妻子与癌症抗争绝路逢生的故事,通过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体在社会上传开后,四面八方的病人及家属,甚至移居法国的华人都来向他请教。这两年多来,有来自全国29个省市区的300多个家庭或病人向他寻求帮助,他都介绍自己的经验,热心帮助别人。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无偿为各地病友寄出中药近5吨。  李正磊荣获贵州省第三届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李桥妹  531 李桥妹  李桥妹,男,汉族,1964年11月生,江西省全南县大吉山镇小溪村村民。  养父养母逝世后,李桥妹承担起照顾两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患有先天性软骨症的一对兄弟的责任,用几十年真情付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47年前,两岁的李桥妹被送到大吉山镇小溪村李三星家当养子。这是一个更加不幸的家庭李新开、李扬开兄弟俩都患有先天性软骨症,只能整天躺在床上,吃喝拉撒全靠他人侍候。养父母去世后,李桥妹承担起照顾兄弟的责任。他坚持每天早晚用湿毛巾帮他们擦拭全身。他做了个木浴缸,坚持每两天给他们洗一次澡。为让兄弟俩吃下的食物更好消化,他把所有的菜都煮得稀烂,然后用汤匙喂。为防止兄弟俩尿床,他从来不敢离家超过两个小时,即使是下地干活也掐准时间。  当初有医生断言,兄弟俩最多只有20年的寿命。但李桥妹却执着地为兄弟俩寻医找药。几十年来,李桥妹背着兄弟俩跑遍各大医院,尽管病没能治愈,但却打破了医生“只有20年寿命”的预言,哥哥李新开去世时40岁,弟弟李扬开去世时43岁。  李桥妹不能外出务工挣钱,只能一边照顾弟弟,一边耕种几亩责任田,再做点零工。稍有积蓄,他就为兄弟俩治病买药,自己一双儿女的学费却要借钱交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远房亲戚介绍他到工地做事,并有机会转为合同制工人,但一想到患病在床的弟弟无人照料,李桥妹就婉言谢绝了。  李桥妹获赣州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李惠云  532 李惠云  李惠云,女,汉族,1965年3月生,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惠祥花园居民。  8年来,李惠云每天背着不能走路的儿子上楼、下楼,从进小学直至大学。  2002年,小学三年级的陈斌患上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双腿渐渐发麻,无法上下楼梯。2005年彻底无法行走。母亲李惠云开始全职照顾儿子,背着儿子上学,绝不让儿子放弃学业。8年来,每天早晨,李惠云5点多就起床,做好早餐,帮儿子按摩四肢。早餐后,把儿子从5楼背下来,坐上三轮车送到学校后再回家做家务。每当陈斌要换教室上实验课,或上厕所,她又骑单车赶往学校,忙完再回家。每天如此,风雨无阻地在家和学校之间来回跑,有时一天要往返10多次。这份爱的坚持,让陈斌在妈妈背上圆了大学梦。  有一次,李惠云做了一个门诊小手术,要休息1个月。李惠云的丈夫请假回来照顾母子俩。第一天背儿子下楼时,由于不习惯,腰力不够,背得较吃力。第二天,丈夫找了一个人来背,讲好每天30元,可才背一天,人家就不干了,加钱也不愿意,说陈斌太沉了,背不动。为了不影响丈夫打工,李惠云休息了半个月就又开始背儿子上学。陈斌说:“爸爸背我较吃力,我们班上最有力气的同学也背不动我。妈妈背得动,那是母爱的力量在爆发!”  2012年9月,陈斌以优异成绩考上中山大学心理系,李惠云跟随陪读、照顾。于是,“力量妈妈”背着儿子上学出现在中大珠海校区。  李惠云荣获“广东好人”、感动广东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汪苏艳  533 汪苏艳  汪苏艳,女,汉族,1987年8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红崖子乡红翔新村妇女主任。  公公耳聋,婆婆眼盲,两个小叔子一个智障、一个患有先天性白内障,汪苏艳没有退缩,丈夫不幸去世后,她依然不离不弃。  2005年初,刚从学校毕业的汪苏艳从浙江千岛湖来到杭州打工,与来自西北的工友蒋满意相恋并结婚。婚后,汪苏艳跟随丈夫来到宁夏隆德县,怎么也没想到丈夫家里这样穷困。她没有怨言,毅然和丈夫携手照顾一家人。2008年生态移民,汪苏艳全家搬迁至平罗县红崖子乡红翔新村,她还被推选为村妇女主任,眼看着生活有了新希望,不想丈夫2011年夏天不幸溺水身亡。  办完丈夫的丧事,汪苏艳回了一趟老家,她没把丈夫去世的消息告诉父母,下定决心要撑起丈夫这个几近破碎的家。从此她起早贪黑操持家务,侍奉亲人。她每月1100多元的工资,是一家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去年11月,汪苏艳拿出家里仅有的1万多元,给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的小叔子做眼部手术,可惜没有成功,但她不气馁,决定继续攒钱治病。可汪苏艳从不找借口影响工作,红翔新村的计划生育工作一直排名全乡前列。  2013年,有关部门购买了160只基础母羊,发放给75户贫困户、残疾人家庭。组织上专门叮嘱要把她家列上,但汪苏艳拒绝了。她说:“家里还有6只羊,比起一只没有的家庭,我已经好多了”,坚持把母羊送给更加贫困的农户。  汪苏艳荣获2012年度感动宁夏人物荣誉称号。秀荣  534 秀 荣  秀荣,女,蒙古族,1963年5月生,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扣河子镇格尔林嘎查村民。  秀荣是家中长女,下面有一个妹妹、5个弟弟。她从小就担负起帮助父母、拉扯弟妹的责任。31岁时,秀荣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然而,年老病重的父母和两个瘫痪的弟弟离不开她。丈夫受不了重压,在女儿一岁时离她们而去。伤痛彷徨之后,秀荣毅然一人挑起家庭重担。  秀荣每天干农活,回到家里侍奉父母汤药,给两个弟弟端屎端尿,洗衣做饭。1999年,母亲弥留之际指着墙上的全家福,用手拍着心窝。秀荣眼含热泪说:“额吉(妈妈),放心吧,我会照顾好家里每一个人。”  秀荣把对母亲的承诺化作了对亲人加倍的关爱。长年卧床的两个弟弟身体抵抗力差,平均每年住院八九次。常常是他们病情好转,她却劳累病倒,秀荣常对女儿说:“妈妈再苦再累,也不能让你两个舅舅遭罪。”因此,女儿从小就知道帮助妈妈照顾姥爷和舅舅。  2003年,父亲肝病逐渐恶化,病重时每天只能进流食,秀荣就换着花样给父亲煲汤喝,直到2006年父亲去世。当时,有人劝她趁年轻再成个家,把两个弟弟交给民政部门。可她义无反顾地坚持下来。  2010年末,秀荣的大弟弟因患白血病去世。孩子在城里上学,家里就剩下秀荣和患病躺了22年的小弟弟。她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下地干活时每隔一个半小时回家看一次弟弟。现在,她最大心愿就是照顾好弟弟,培养好女儿。  秀荣获得第三届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苏玉双  535 苏玉双  苏玉双,女,汉族,1993年1月生,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系学生。  苏玉双出生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泰康县克尔台乡农村,父亲患有严重肺病,母亲患有癫痫病。她是独生女,也是唯一的劳动力。8岁起,她就开始承担种地、砍柴等农活和家务。十几岁时,父亲、外婆相继去世。接连的家庭变故,使母亲的精神遭受严重打击,变得神志不清。  2012年,苏玉双考上了黑龙江工程学院,圆了大学梦。开学没几个月,老家来电话,母亲病危。“这让我下定决心,无论多难,必须把妈妈带在身边。只要有妈妈,无论到哪里我也有个家!”今年3月初,苏玉双将母亲接到哈尔滨,并想办法把母亲安置在学校附近的养老院。  就这样,苏玉双每天既要照顾母亲,还要兼顾学业,大学生活就像上了“发条”,吃饭、上课都是一路小跑。下课后,她要赶紧跑回去照顾母亲,为母亲喂饭、翻身、按摩、洗脚、服侍如厕、换洗床单等,都是必做功课。她每天奔波在课堂和母亲之间,没有一句怨言。在她看来,照顾妈妈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幸福!  为了养活自己和母亲,她利用课余时间端盘子、送外卖、做家教……为了不耽误学习,她每天坚持凌晨3点起床看书。苏玉双的孝心与坚强感动了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她所在的学校和爱心人士纷纷向她伸出援助之手。面对这些爱心,她默默地记了“一笔账”,上面写着曾经帮过她的人。  苏玉双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黑龙江省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苏金兰  536 苏金兰  苏金兰,女,黎族,1962年2月生,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母山镇腰子居委会居民。  一提起苏金兰,乡亲们都对她赞不绝口,她凭自己的毅力,把多年残疾的儿子培育成为一名世界特奥冠军。  苏金兰的儿子邢诒招和女儿邢诒玲均属4级残疾。邢诒招因小时候生病出现后遗症导致智力低下,后又因被骗爬树摘椰子而摔断右腿,女儿邢诒玲一出生便有精神问题。除了这两个孩子,苏金兰还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她的丈夫邢国武手受过伤,不能干重活,大女儿年龄小,干不了什么体力活。有人提议把两个智障孩子送给好心人,她没同意,坚持自己照顾,尽管家里只有2亩水田和4亩已开割的橡胶。  2001年,琼中县残联开展推荐残疾人进厂务工自力更生活动。为了两个孩子学会自立,苏金兰把他们都送进厂里。2003年,海南省特奥会田径队招收队员,邢诒招被选中,要到海南省残联特殊大学学习。她让丈夫专门照顾儿子,家里的一切都由她来承担。她时常去看望并激励儿子刻苦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邢诒招很争气,2005年在全国特殊奥林匹克田径比赛中,拿到了2金1铜的好成绩。在2007年世界夏季特奥会和2009年世界冬季特奥会比赛中,她儿子又不负众望拿到3枚金牌。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培养出一个世界特奥冠军,苏金兰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努力!她儿子在各类比赛中共获得32枚奖牌。她的家庭也先后被评为海南省五好文明家庭和海南省五好文明家庭标兵。邵帅  537 邵 帅  邵帅,男,汉族,1997年3月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中学生,原籍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  邵帅小小年纪,主动休学照顾患白血病的妈妈,勇敢地捐献骨髓,挽救了妈妈的生命,描绘了一幅新时代“捐髓救母”的孝行图。  邵帅1岁多时,父母离异;5岁多时,妈妈到北京打工,他就一直和年老体弱的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2009年初,妈妈被诊断患上了白血病,此时的邵帅正处于小升初的关键时期。妈妈的病情让他日夜牵挂。升学考试结束后,他办理了休学一年的手续,赴北京照顾住院的妈妈。2010年,随着病情恶化,邵丹急需做骨髓移植手术。邵帅毫不犹豫地向大夫请求捐献自己的骨髓。配型结果出来后,当听说自己可以捐髓救母,他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你不用担心,我可以救你了!”  原本有晕血症的邵帅勇敢地为妈妈抽取了一次骨髓、两次造血干细胞,没有丝毫的畏惧。邵丹住院期间病情反复恶化,医生曾3次下病危通知单,每一次无疑对邵帅都是强烈的打击。可他心中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就要救妈妈。  虽然生活在单亲家庭,但他自信开朗、品学兼优,酷爱书法绘画,先后获得加拿大和平杯、中华神龙杯、“迎奥运”书画比赛3项金奖,曾在矿大附小举办了个人书画作品联展。2010年6月,邵帅作为徐州市唯一代表出席了全国第六次少代会。  邵帅荣获江苏省道德模范、美德少年十大标兵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邵天英  538 邵天英  邵天英,女,汉族,1963年9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桔山街道办桔园小学高级教师。  邵天英对患病丈夫细心守护,不离不弃,丈夫去世后,一边打零工还清丈夫治病欠下的债务,一边精心照顾年幼的女儿和多病的公公、婆婆,为孝敬公婆不惜守寡至今。  日,邵天英与七舍镇革上村小学教师梅竑结婚。好日子刚过两年多,1989年6月,丈夫被查出患肝硬化晚期,她只得四处借钱,为丈夫治疗。丈夫去世后,留下4岁的女儿、年迈的公婆和大笔债务。邵天英一边悉心照顾公婆和女儿,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卖小百货、做油漆工、卖保险、刷盘子。经过几年艰辛努力,好不容易还清了债务。1997年,邵天英在公婆的劝说下,与另一名老师组建了新家庭,但她经常回来看望、照顾多病的公公和婆婆。为更好尽到职责,她毅然离开了新丈夫,回到公婆身边。  2006年10月,公公患上冠心病,住院期间,她坚持为公公擦洗身子,接大小便。2009年,公公去世不久,婆婆又患上了高血压和脑梗塞,每年要住好几次院,邵天英精心护理。  邵天英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1992年以来,在家庭生活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先后被评为优秀教师、先进女教职工、先进工会工作者、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优秀共产党员。  邵天英荣获贵州省第三届道德模范荣誉称号。邵秀景  539 邵秀景  邵秀景,女,汉族,1948年5月生,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小桥街道新海桥社区居民。  邵秀景倾其一生,将一个患有脑瘫,被医生诊断最多活不过7岁的弃婴,抚养了整整34年,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彰显了一位母亲的无私大爱。  1979年,新婚不久的邵秀景跟随丈夫杨宪印从河南老家来到青海。那年,她和丈夫在互助县医院旁捡到了一名弃婴,看着白净的孩子,一种母爱油然而生,与丈夫商量后决定抱回家中,并取名杨林,寓意杨树成林。没想到的是,8个月后杨林被查出患有脑瘫,医生诊断,孩子最多活不过7岁。  邵秀景没有工作,全家生活来源全靠丈夫打工的微薄收入。为了给杨林看病,她和丈夫变卖了家里值钱的东西。为了照顾好杨林,她忍痛将还没断奶的亲生儿子送到河南亲戚家中。自从收养了杨林,邵秀景没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没置办过一件新家电,每天早上在早市捡菜叶成了她的“必修课”。  “我老伴心软,眼泪多,但内心坚强。”杨宪印说。有人问邵秀景,这么多年你难道不想自己的孩子,不想回老家看看?“哪有母亲不想自己孩子的?可杨林身体残疾,我一天也不能离开,他也是我的孩子啊!”在她的悉心照料下,杨林已经活到34岁了。为了当初的一句承诺,邵秀景整整坚守了34年,从年轻人变成体衰多病的老人,把人生中最宝贵的时间全部倾注到脑瘫养子身上。  邵秀景荣获“青海好人”、西宁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阿布力孜·努来克  540 阿布力孜·努来克  阿布力孜·努来克,男,维吾尔族,1934年5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楚县色力布亚镇英阿瓦提村村民。  阿布力孜·努来克16年来用跨越民族的无私大爱,精心抚养身患疾病的汉族女婴,使她成长为品学兼优的“民族团结好少年”。  1997年9月的一个早晨,阿布力孜·努来克在回家路上捡到一个出生不足10天的汉族女婴。医生诊断婴儿患的是肛门畸形,但孩子太小,无法做手术。半个月过去了,仍没有人来认领。老人下决心要抚养她长大成人。他给女儿起了个美丽的维吾尔族名字阿依布拉克,翻译成汉语是“月亮泉”。  为给女儿治病,阿布力孜·努来克用尽了家里积蓄,还向镇农村信用社借了5000元钱。阿布力孜·努来克说:“就是把家里的地和羊全卖了,也要为我的女儿治好病!”2004年,阿依布拉克到了上学年龄,阿布力孜·努来克把女儿送到条件较好的汉语学校读书,每天用毛驴车接送她上下学。  阿依布拉克不明白父亲为什么总让自己学汉语,偶然间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扑在父亲的怀里哭了。阿布力孜·努来克摸着女儿的头说:“无论你是什么民族,你都是我们的女儿,我们一定要治好你的病,将来把你培养成优秀大学生!”  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关心帮助下,2006年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为阿依布拉克成功进行手术,她终于恢复了健康。在父亲影响下,阿依布拉克以一颗感恩之心,经常对身边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手。2010年7月,她被评为首届“民族团结好少年”。  阿布力孜·努来克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感动新疆十大人物、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自治区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陈进梅  541 陈进梅  陈进梅,女,汉族,1971年5月生,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结子乡典史村村民。  陈进梅20年悉心照料病重的奶奶、瘫痪的前夫和丈夫,还有3个未成年的孩子,无论多难多苦,始终不离不弃、无怨无悔。  1991年,陈进梅的丈夫王定军在挖土垒窑时被突然滑塌的土石埋压。经过抢救,昏迷7天7夜的王定军虽然苏醒,但因脊柱骨折,下肢终身瘫痪。面对飞来横祸,身怀六甲的陈进梅义无反顾挑起家庭重担,精心伺候丈夫。  后来,丈夫以死相逼,苦苦哀求离婚。尹本银同情王定军的遭遇,更被陈进梅的善良所感动,主动要求和陈进梅一起承担家庭重担。她只好同意离婚,但要求离婚不离家。日,王定军、陈进梅、尹本银三家亲戚和村干部30多人在王定军家里举行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离婚、结婚仪式。陈进梅与王定军解除婚姻关系,与时年29岁的尹本银注册登记结婚。尹本银与陈进梅夫妇在“保证义务照看王定军,抚养王定军的孩子王亮、王菲长到18岁,赡养王定军奶奶并送终”的契约上签了字。岂料屋漏又遭连夜雨,1999年冬天,尹本银与村民在采石场开山不幸跌至河谷,造成腰椎多发性压缩骨折、下肢瘫痪,丧失自理能力,让这个不幸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2个瘫痪的男人和3个孩子,陈进梅再次坚强承受起这灾难性的打击,用纤弱的身躯扛起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  陈进梅荣获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第二届陕西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陈斌强  542 陈斌强  陈斌强,男,汉族,1976年1月生,中共党员,浙江省磐安县实验初中教师。  5年来,为方便照顾患老年痴呆的母亲,陈斌强每天背着妈妈上下班,来回30公里。他的至诚孝心感动了周围的人们。  9岁时,陈斌强的父亲因车祸去世,妈妈含辛茹苦地抚养3个孩子长大。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一次,陈斌强的姐姐无意中提到,妈妈清醒时说过,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陈斌强想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决心再困难也不丢下妈妈,从此踏上了“带着母亲去上班”的路。  陈斌强家住在县城,距离他工作的冷水镇中心学校有30多公里的山路。为了照顾好母亲,每天他都会背着母亲,骑上一个多小时的电动车去上班。每次出行前,他会用一条粗布背带将自己和母亲绑在一起。陈斌强说,小时候母亲就是用这条背带背着他,现在他该用这条布带背母亲了。一连5年,陈斌强用这根背带风雨无阻地带着妈妈上班。  5年来,陈斌强边教书、边照顾母亲,做到教书育人和照顾母亲两不误,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万能螺丝钉”。他参加工作后先后到墨林乡中心学校、新渥初中、冷水中心学校等任教,每到一校,他都服从学校的安排,教过历史、物理、社会、科学、体育、美术等多门课程。学校缺什么学科的教师,他就教什么,干一样爱一样。“孝顺”、“尽职”,坚守中的陈斌强老师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教师熠熠生辉的人性之美。  陈斌强获得2012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陈黎华  543 陈黎华  陈黎华,女,汉族,1976年1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女子监狱副主任科员。  陈黎华2001年结婚后,一直跟婆婆住在一起。她的丈夫是空军战斗机试飞员,公公是国际货轮船长,常年在外。婆婆患糖尿病,正处尿毒症晚期,体弱多病,加之女儿幼小,她一个人担负起家庭重担。她尽心赡养罹患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尿毒症的婆婆,婆媳关系亲如母女。  2007年,婆婆因糖尿病到了尿毒症晚期,在找到合适肾源前,只能靠每周2—3次的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公公和丈夫都不在家,陈黎华一边细心照顾婆婆,一边抚育2006年12月才出生的女儿。每天凌晨4点30分,她准时起床,为婆婆准备尿毒症患者的专门的食物和药物,背着女儿,手提药罐和饭菜赶往医院,给婆婆喂饭、擦身、换衣,然后将女儿托付到亲戚家中,再赶往单位上班。下班之后,立即赶往医院看望婆婆,再将女儿接回家。  2009年7月,陈黎华因操劳过度,持续发烧一个月,后被确诊为胃癌。她接受了切除2/3胃部的手术,顽强地与病魔做斗争。养病期间,她依然如故地承担着赡养婆婆、抚养女儿的重担。  陈黎华在恪尽孝道的同时,还兢兢业业完成好自己的工作。与病魔顽强抗争9个月后,于2010年4月提前重返岗位。多年来,她积极探索符合女性重刑犯的教育改造规律方法,办理的600多件减刑假释案件,无一差错、无一申诉、无一上访。  陈黎华荣获福建省“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者、福建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周扬  544 周 扬  周扬,男,汉族,1987年8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昆明海关现场业务处科员。  当社会对“80后”有所疑虑的时候,身为“80后”的周扬,为报父母养育之恩,毅然捐肝救父,体现了一位“80后”的一份孝心、一份责任、一份担当。  2008年8月,周扬的父亲肝脏硬化,引发多种并发症,病情不断恶化,救命的办法只有“肝脏移植”。周扬知道,用高昂的代价寻找健康肝脏,那是不可能的,唯一能救父亲的办法,就是捐出自己的肝脏。为此,他开始收集资料、锻炼身体,甚至在交女朋友时首先就说他要“捐肝救父”,要女朋友慎重考虑。  日,他的父亲病发,肝功能散失殆尽。暂时无法找到肝源,周扬找到医生,作出了捐肝救父的决定。一开始,他的想法遭到了母亲的坚决反对。周扬对母亲说:“作为儿子在关键时刻都不帮父亲一把,那还算儿子吗?”面对困境,母子抱头痛哭。日,周扬向母亲挥挥手,从容走进手术室,医院对父子实施了肝脏移植手术。手术醒来,第一反应是打听父亲的消息,当听到移植成功的消息,他非常兴奋,叮嘱大家“一定不能让爸爸知道是谁捐出的。否则他会受不了的。”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周扬50%的肝脏没能救活父亲。日晚,他父亲经过肝脏移植、病危抢救、胆瘘治疗等三次大手术后,终因身体虚弱引发并发症,器官衰竭,带着儿子深深的爱和很多人的关心离开人世。  周扬荣立个人三等功四次,获得云南省优秀共青团干部荣誉称号。罗长姐  545 罗长姐  罗长姐,女,土家族,1928年9月生,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镇九门村村民。  35年来,罗长姐精心照料在部队执行任务时不幸患上乙型脑膜炎、严重智残的儿子。虽然充满艰辛,甚至被儿子打瞎一只眼睛,但她始终无怨无悔,悉心照料。  “儿子是立了军功的军人,我是军人的母亲。绝不能给国家和部队添麻烦,给儿子脸上抹黑。”1978年,家住鄂西深山中的罗长姐,果断接回执行特殊任务时突发意外精神失常的儿子,悉心照料至今。35年来,为照顾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每天都要发病的儿子,罗长姐脸无数次被儿子抓破,胳膊和手被咬伤,全身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一次,她帮儿子洗澡,儿子突然一拳挥来,把她的右眼珠打了出来,她失去了右眼。  为了顺应儿子在部队养成的习惯,罗长姐在吊脚楼住房周围建起一米多高的木栅栏,修了一条环形走道,带着儿子跑步“训练”。罗长姐不让医生给儿子注射镇静剂,也不让家人用铁链锁住儿子,儿子在哪里她就在哪里,全天候照料儿子吃喝拉撒睡。曾有医生预言,罗长姐的儿子活不过40岁,但是她用母爱创造了奇迹,今年罗长姐85岁,她62岁的儿子身子骨依然硬朗。  罗长姐先是送弟弟入伍,接着送儿子入伍。73岁那年,她又送孙子参军。她说:“当兵是保卫祖国,是最光荣的事!”  罗长姐荣获全国双拥模范个人、湖北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郑小英  546 郑小英  郑小英,女,汉族,1964年11月生,海南省农垦总局东和农场八一队待岗工人。  久病床前无孝子,但郑小英却打破了这一规律。前夫去世后,被赶出家门多年的她毅然回家,五年如一日照顾前夫母亲,花光了她多年打工挣来的辛苦钱,用她的善良和勤劳温暖了老人的心。  1984年郑小英从湖南远嫁到海南东和农场,但后来丈夫染上了酗酒恶习,每次喝醉后,都会打骂她和孩子,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长期的家庭暴力,让郑小英身心受到了巨大的伤害,无奈的她只能选择与丈夫离婚,结束了9年的婚姻。  离婚后,郑小英把两个孩子带回湖南老家抚养,只身一人前往深圳打工。光阴飞逝,十年过去了,郑小英的孩子也长大了,前夫也有了新的家庭,不过没过多久前夫去世。  2008年传来前夫母亲傅禄梅病重的消息,郑小英决定带着孩子回海南去看看她。回到曾经生活多年的家,屋里只剩下一位卧病在床的老人,昔日健康的婆婆如今中风瘫痪,而老人子女间相互推脱赡养义务,让郑小英的内心十分难过。为了照顾曾经的婆婆,她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毅然辞去深圳的工作,拿出在外辛苦打工攒下来的积蓄,帮婆婆治病。每天按时给婆婆喂饭喂药,每天定时抱起老人上厕所。每当人们在老人面前谈起郑小英,瘫痪在床的傅禄梅老人尽管言语不清,但可以从老人充满泪花的眼眶中,感觉到老人对这个“孝媳”的无比感激。  郑小英荣获海南农垦感动垦区十佳人物等称号。郑亚波  547 郑亚波  郑亚波,女,汉族,1972年1月生,中国石油黑龙江鹤岗销售分公司加油站职工。  10年来,郑亚波以积极乐观的心境、不离不弃的执着,让智障儿子弹奏出动听旋律。“即使全世界都放弃了你,我也不会放弃!”她用实际行动实现了一位伟大母亲的誓言。  儿子在出生4个月后就被诊断为智障,而孩子的父亲见孩子治愈无望,竟然在孩子4岁时选择离开。但郑亚波没有放弃,而是用自己深沉的母爱照亮孩子整个世界。她每天除了辛苦工作,还要悉心照顾、教育孩子,柔弱的双肩扛起了生活的重担。为了能让孩子开口说话,郑亚波每天让儿子看着自己的口型,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他艰难地发音,渐渐地儿子的发音清晰了,能说很多话了。为了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郑亚波鼓励儿子勇敢面对别人异样的目光,让他感受到残疾人也能平等参与社会活动。  一个偶然机会,她得知孩子在三四岁弹钢琴有利于开发智力,就马上给孩子报名学习钢琴。没想到第一天上课,老师就让她把孩子领回去。她暗下决心,没人愿意教,我自己教!于是,从未接触过钢琴的她开始通过看视频学习弹钢琴。她用了整整10年,从一个不懂一点音乐的人,逐渐变成了能弹钢琴、敲架子鼓、拉手风琴的全能“音乐人”。10年悉心照顾,换来累累硕果。她的儿子现在不仅能够正常说话,还读到了小学五年级,钢琴水平也已经超越了母亲。  前行的路也许还有荆棘和苦难,但有了这份爱,有了这份奉献,郑亚波和她的孩子一定会勇敢、幸福地走下去。郑馥丹  548 郑馥丹  郑馥丹,女,汉族,1982年2月生,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红棉社区居民。  郑馥丹用柔弱双肩撑起多难之家,把自己追求真爱的梦想与丈夫蔡兴国的军旅梦高度融合,把民族传统美德演绎得淋漓尽致。  2009年8月,蔡兴国在驻澳部队工作期间进行五公里越野训练时发生血气胸,被确诊为恶性胸膜间皮瘤。为不拖累恋人,蔡兴国决定与郑馥丹分手,他中断了电话、书信等联系。郑馥丹得知实情后,立即赶赴广州,她不离不弃地悉心照料,使他勇敢面对病魔,身体得到了较快恢复,并迅速重返岗位。  2010年8月,蔡兴国癌症复发再次入院,郑馥丹说服亲友,请假陪护3个月,使医生断言生存率只有5%的蔡兴国再度从病床上站起来,创造了生命的奇迹。2012年7月,蔡兴国癌症第三次复发,检查发现肿瘤已扩散至整个左侧胸腔内各大脏器。郑馥丹停薪留职,全身心陪护,更于7月底,向蔡兴国提出立即结婚。婚后两周,蔡兴国成功接受了10小时手术,再度战胜死神,又一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蔡兴国坚持带病工作,他参与的课题也被评为该部专业技术成果三等奖。2013年3月,蔡兴国癌症第四次复发,病情危重。医生评估,治疗前景很不乐观,建议放弃治疗。郑馥丹表示:“只要有一丝希望,我就要尽最大的努力,不管蔡兴国病情如何发展,我将始终守护在他身边。”  郑馥丹荣获75773部队年度感动人物称号。段家福  549 段家福  段家福,男,彝族,1956年7月生,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夕阳乡张安村村民。  张安村的早晨,村民们总会看到一个动人的画面:一个近60岁的消瘦男人,陪在一个全身瘫痪的女人身边,为她梳理头发、按摩手脚。他就是段家福。  段家福是一个彝家汉子。26岁那年,他与普莲珍结为夫妻,先后生下2个儿子,家里充满欢乐。1988年,妻子在地里干农活时,突然间感到全身无力,难以站立。医院检查的结论为高血压突发脑血栓导致全身瘫痪。长期瘫痪在床,普莲珍自己也感到绝望。段家福安慰妻子说:“你要好好活下去,这样子我们的家也才完整。”  25年来,段家福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是给妻子倒便盆,然后帮妻子穿衣、擦洗身子、梳理头发,为妻子按摩一遍身子和四肢;10点从地里赶回家做饭,给妻子喂稀饭、清洗衣裤;傍晚从地里回来,先查看妻子是否需要更换裤子,给妻子翻身,再为她按摩一遍身子和四肢。家里没人照看时,他就背着妻子下地干活。  坚守25年,支持段家福的信念只有一个:“她嫁来我家时是好好的,现在这样子,我更应该把她服侍好。孩子们有妈妈,家庭才是完整的。”为了纪念他和妻子不离不弃的经历,他自编了一首《同唱一首幸福歌》:“彝山开出一朵山茶花,我俩恩恩爱爱做一家。小妹不嫌小哥穷,永远同唱幸福歌……”  段家福一家被评为第六届云南省五好文明家庭、昆明市五好文明家庭。皇甫辉勇  550 皇甫辉勇  皇甫辉勇,男,汉族,1983年8月生,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73056部队51分队班长。  皇甫辉勇,一个用大义大爱传递正能量的“雷锋式士兵”。当妻子蒋晓芳身患重病时,他用铁骨柔情呵护至亲至爱,情真意切,用感人事迹生动诠释了一名当代中国军人的赤诚、无私和坚韧。  2011年3月,蒋晓芳检查出恶性脾肿大,手术要3万元,对这个贫困家庭来说是很大一笔钱。皇甫辉勇四处寻医借钱,为妻子成功做了手术。但无情的病魔第二年再次降临到蒋晓芳身上,她被查出患有畸胎瘤。善良的晓芳怕拖累丈夫,提出离婚。皇甫辉勇却坚定地说:“晓芳,天塌下来,我顶着!”在部队和战友的帮助下,蒋晓芳接受了手术。术后蒋晓芳失去自理能力,皇甫辉勇就悉心照顾她的饮食起居。2012年12月,蒋晓芳病情突然恶化,皇甫辉勇没有选择放弃,他说:“没钱可以借,只要有1%的希望,我就要尽100%的努力!”  妻子去世,皇甫辉勇安顿好妻子后事,把岳父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迁到自己父母的户头上由自己代缴,并托付家人照看好岳父。妻子住院期间,他帮同病房低保户老人垫付2000元医疗费。他还与镇江福利院一名与妻子身世相似的9岁女孩,建立了长期资助关系。今年,他在部队倡导建立“爱心基金”,带头捐出工资,筹集资金20多万元,成立30余人的“爱心团队”,经常到社会上为群众服务。  皇甫辉勇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被南京军区表彰为学雷锋标兵,入选“中国好人榜”。赵克兰  551 赵克兰  赵克兰,女,汉族,1955年9月生,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共富二村居民。  赵克兰、周时远夫妇有8位父母,除了双方双亲外,夫妻俩还三十年如一日照料两位邻居老夫妻,以及赵克兰前夫的父母。  28年前,赵克兰的丈夫因工伤猝然离世,给她留下4岁的女儿和年迈的父母。伤心之余,赵克兰毅然挑起了照顾女儿和公婆的重担。一年后,有人替赵克兰和周时远牵起了红线,赵克兰的答复是:“我舍不下以前的公婆,我要带着他们一起嫁。”嫁过去后她才知道,原来周时远也一直在照顾邻居沈氏夫妇。两个好心人,从此共同照料起4位跟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  30年过去了,赵克兰一家先后从杨浦搬到虹口,再落户宝山,而沈氏夫妇也随着他们先后三迁,两家人亲如一家。赵克兰前夫的父母也早就把周时远当作了亲生儿子。  几十年如一日悉心照料8位老人,说不累是假的,但夫妻俩从无怨意。2003年,前婆婆查出得了胃癌,在老人与病魔抗争的5年里,赵克兰陪着求医问药,几乎用去家里大半积蓄。2005年冬天,周时远84岁的母亲摔断了胯骨,赵克兰把婆婆接到刚搬的新家,把夫妻俩住的朝南房间腾出来给婆婆。婆婆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吃喝拉撒全靠赵克兰服侍。  赵克兰的事迹被评为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她的家庭被授予上海市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上海孝亲人家等荣誉称号。高雪莲  552 高雪莲  高雪莲,女,汉族,1972年12月生,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沙海镇五营子村村民。  高雪莲的丈夫患有腰间盘突出,5岁的儿子脑瘫,公公瘫痪在床5年,婆婆患严重眼疾,92岁的奶奶骨折后不能下床。一位柔弱女子,用坚韧的爱,悉心照顾这个特殊家庭。  高雪莲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然而2008年,高雪莲遭遇难产,男婴出生8天之后才苏醒过来。救治儿子期间,公公田间劳作时突发脑溢血,生命危在旦夕。巨额医疗费逼迫着她拖着虚弱的身子四处借钱。一个月后,公公和儿子双双出院。  从此,照顾瘫痪公公、病弱儿子,高龄奶奶和行动不便婆婆的千斤重担,都落在她一个人肩上。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为老人和孩子处理大小便,擦拭身体,清洗衣物,做早饭,喂饭,喂药,下田……忙完家里忙地里,她没有一刻清闲。公公需要定时翻身,不管多忙,她宁可不吃饭,也不耽误为他翻身按摩。婆婆先天眼疾,只能看见一米以内的东西。她将家里屋内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铁片,也不让出现在婆婆身边。她按时为婆婆剪指甲,擦身子,将婆婆打理得清清爽爽。  可谁知,更大的不幸降临了,儿子被诊断为脑瘫。从此,艰难的求医路上,她常常是啃一个干巴馒头就打发一天。为了多一些收入,不管多脏多累的活她都肯干。纵是医生建议放弃治疗,纵是家里债台高筑,她也绝不放弃。  高雪莲荣获辽宁省第五届道德模范、“三八”红旗手和朝阳市第二届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高燕萍  553 高燕萍  高燕萍,女,汉族,1973年9月生,浙江省德清县筏头乡兰树坑村村民。  13年来,高燕萍精心照料遭遇车祸、生活不能自理的丈夫,用她的不离不弃、生死相依诠释了爱的真谛。  日中午,高燕萍的丈夫朱成遭遇车祸,头部和腿严重受伤。经过治疗,朱成没能完全痊愈,到了2011年,突然脑部感染,头痛癫痫发作,病情恶化。经过反复手术后,命是保住了,但却变成了植物人。高燕萍怕丈夫消化不好,通常稀饭喂得多一些,当饭菜比较硬时,她会把饭菜嚼碎,再喂食。即便这样,朱成仍把饭菜含在嘴里,不懂得吞咽。这时,高燕萍会拿汤勺在他嘴里轻轻搅动几下,再含一口水送到他嘴里……这样一顿饭喂下来,通常要花两个多小时。  高燕萍为了尽可能减缓丈夫的肢体萎缩,每天至少要给他做3次按摩。每次得来回拍、搓腿和臂,再翻身敲背,整个过程下来也要个把小时。为了更好照顾丈夫,她在丈夫床边搭了张简陋的小床。丈夫睡着了她才睡,每晚起来两三次,给丈夫翻身、清理大小便。她时刻陪伴在丈夫身边,一旦丈夫癫痫发作,便会抽搐,还会咬舌头,她立刻拿一个勺子放到丈夫嘴里,怕弄伤丈夫,她特地在勺子外面绑了些布条。  高燕萍家有五口人,除丈夫外,她还有一个正在读初二的儿子,以及上了年纪的公婆。丈夫成了植物人,一家的经济负担也压在了她一个人身上。在她看来,只要丈夫还活着,儿子就还有爸爸,生活就有盼头和希望。商雨佳  554 商雨佳  商雨佳,女,汉族,1987年5月生,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铁三社区居民。  商雨佳是从小被抱养的孩子,面对身患残疾的养父母,她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她的大孝大爱给倒下的亲人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使将要陷入黑暗的家庭充满了温暖的阳光。  商雨佳养父母都身患残疾。父亲智力残疾,母亲肢体残疾,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她七岁时从邻居家孩子口中意外得知自己是被抱养回来的,小小年纪的她知道实情后并没有难过,反而很感激一直养育她的父母。  2001年11月,父亲被查出直肠癌住进了医院,检查结果已经是中后期,需要尽快手术,那时商雨佳刚刚14岁。父亲住院期间,她每天放学到家先做饭,照顾母亲吃完饭后,再去给父亲送饭,陪护父亲到半夜,再回家完成作业。日,父亲去世。  家里没有经济来源,只能靠母亲的低保收入,她高中毕业后就参加工作。母亲长期卧床,有严重便秘,商雨佳只能用手一点一点将大便抠出来。每天晚上睡前,她都要给母亲擦洗身子,半夜还要给母亲翻身、喂水。  生活打击不断压在商雨佳瘦弱的肩上。她奶奶由于年事已高,心肌炎和肺气肿更严重,经常喘不上气。为了照顾奶奶,晚上她在奶奶屋里用四个椅子拼成一排,睡在上面。半夜奶奶饿了,她起来熬粥。每天凌晨,奶奶都会呼吸困难,她就起来帮奶奶吸氧。就这样,商雨佳一面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头发斑秃是什么原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