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吃货是鲁迅吃货吗

民国第一吃货,你一定没想到是他
我的图书馆
民国第一吃货,你一定没想到是他
Vol.047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美食,吃的人多了,便有了美食。”民国是个闪耀的时代,也是个有趣的时代,吃喝嫖赌重婚出轨养小三,玩起来样样精通,招招致命。若问谁是民国第一吃货。&我举双手投给大文豪鲁迅鲁大爷,别看鲁迅一副苦大仇深的国难脸,当起吃货来,有另一番景象。有钱篇&做一枚吃货,有个前提——钱。鲁迅有钱吗?不怕告诉你:有,而且非常多!&鲁迅爱写日记,但写的很不好,你要是抄一段上去当自己的作业,语文老师一定看不出,这不是你写的,第一反应是:这写的什么玩意,跟流水账一样。&里面除了记录“夜濯足”之类的,最多的就是,今天“薪水X圆”、明天又“稿费X圆”之类的。有无聊的人把这若干的X圆给加了起来,一加吓一跳:鲁迅也太特么有钱了吧。鲁迅的收入有四部分:&第一,公务员工资。都知道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没几个人知道他还是伟大的公务员。教育部佥事(相当于现在的处级),中央的,从1912年到1925年,干了14年。&基本不用干活,也不用打卡,每天就写文章骂国民党骂国民政府,骂完之后照样去窗口领钱,每月300块大洋,一分不少。&在当时,一块大洋能买4斤肉,一头猪200斤,鲁迅一个月就能买6头猪。买房子更合算,在帝都,一间四合院的瓦房130银元,鲁迅一个月就能买2间半。&第二,兼职。当公务员是正职,当教授算是兼职,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每年的收入不等,多的时候有800银元。后来去中山大学当中文系主任,仅一个月就能领500银元,大概10头猪,有一次去西北讲学,一个星期就拉了6头猪回来。&第三,特约撰述员。1927年的时候,由蔡元培推荐,受聘为“大学院”特约撰述员,就是那种啥也不用干,就能拿钱的美差,每月300块大洋,约六头猪。干了四年,共得288头猪。&第四,稿费和版税。这块比较杂,说起来比较复杂,以鲁大爷的名气和战斗力,想想也知道,收入肯定不菲了,有人估算,年收入大概是公务员的两倍。&如果非要一个具体的数字,鲁迅一个月的收入大概相当于现在的4万块,中产阶级算是妥妥的了。&有人说,鲁迅“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当然能不能挤出奶是不敢确定的,至少草还是不用吃的。&&辣椒篇&1902年,鲁迅中专毕业,学的是开矿学。因为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颁奖典礼上,校长深情地对他说:“周树人哇,你一定要为振兴我中华的重工业而努力哇。”&看着闪闪发光的奖章,鲁迅很有礼貌地点了点头。&走出学校那一刻,鲁迅得意地笑了,以最快的速度冲到了最近的当铺,当铺的柜台比较高,有1米6,鲁迅踮起脚尖,把奖章推了过去。&老板接过奖章,咬了一口,用蔑视的眼光扫了他一眼,给了他三块银元。这回他没到药铺买药,也没去全聚德吃烤鸭,更没去八大胡同找小红,而是径直来到了东直门的菜市场。&推开熙熙攘攘的人群,鲁迅来到了一位卖菜大娘的跟前,大娘穿着黑色的破棉袄,搓着满是皱纹的双手,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鲁大爷的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激动地对大娘说:&“大娘,红辣椒多少钱一斤哇!”&关于鲁迅爱吃辣椒,小学的阅读练习题是这么解释的:&“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辣得他满头大汗,他用这种办法坚持读书。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要有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后才能成大器。”&或许在某个深夜,鲁迅正赶着明天早上要用的稿子,却发现脑子一片空白,昏暗的白炽灯下,一群飞蛾来回转动,惹得鲁迅昏昏欲睡,眼皮不断打架。&这时,他的妻子许广平进来了,送来了一颗洗好的红辣椒,上面还有水滴,鲁迅一口咬下,嘴里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一股热劲从喉咙往全身散发,头上的汗珠开始往下掉,所有的困意顿时全消。&或许就是在那一瞬间,鲁迅写了那句足以流传千古的名言:“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颗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吃肉篇&1918年,鲁迅遇到了生平最大的对手——胡适,那年他们还是战友,那年他们拿着旗子在帝都里振臂呼唤,那年他们所向披靡。&战斗完了总要吃饭,这次鲁迅请胡适,地点:广合居,宣武门外的菜市口附近,一间雅舍内,两人相对而坐,鲁迅点菜,胡适满脸期待。&半小时后,第一道菜上来了,就一个碟子上面倒扣着一只碗。胡适说,难道你就请我吃碗?鲁迅弹了弹手上的烟灰,笑了,你揭开看看。&胡适伸出手来,半信半疑地揭开了那只倒扣的碗,下面是一层晒干的雪里蕻,中间一层是扣肉,一片一片的排成一排,最上面是一层的红红的辣椒干。&那一次胡适吃得泪流满面,不是感动,实在是太辣了。&鲁迅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鲁迅还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阳澄湖红通通的大闸蟹。鲁迅不但爱吃扣肉,还爱吃大闸蟹。&秋风渐起之时,便是鲁迅最爱的食蟹之期。&鲁迅吃蟹大体有两种方法,比较大的螃蟹用水煮熟,或隔水蒸熟,用姜末加醋、糖作为调料食用,称之为“大闸蟹”;较小的蟹则烧成面拖蟹、油酱蟹当作下饭的小菜。&当然,这个时候,他一般不会吃独食的,有上好的螃蟹入手,他一定会请来他的弟弟周建人一同品尝。&吃螃蟹少不了酒,不仅能杀细菌,还能促进食欲,妙不可言,喝什么酒最好?鲁迅给了我们答案,绍兴老黄酒。&想想都觉得好吃,只可惜现在不是吃螃蟹的季节!&&点心篇&小孩子爱吃糖,鲁迅也爱吃。&1926年,有朋友从河南来,送给鲁迅一包糖,用纸包着,鲁迅打开一尝,糖,别人看了吃不下口,太腻了,他一看,高兴得不行,“确是好东西”,迫不及待吃起来,又凉又腻。&吃了一大半,被太太许广平看到了,你自个吃,也不等我?幸好许广平肚量大,不和鲁迅计较,还告诉他,这是河南名产,用柿霜制成,性凉,如果嘴上生些小疮之类,一搽便好。&原来这东西这么宝贵,忙将所余收起,预备嘴上生疮的时候,好用来搽。问题是,白天才收起来,还没到第二天就按捺不住了。&这美味实在让鲁迅惦记着,以至于夜里都睡不着,实在忍不住,爬起来又把剩下的吃掉一大半,吃就吃嘛,可他偏偏还要给自己找借口:&“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就又吃了一大半了。” &原来在吃的问题上,鲁迅也和我们一样,控制不住自己,还特喜欢找各种理由,如此率真也挺有趣的。&鲁迅爱吃点心,除了买来孝敬母亲,好客的他也经常招待客人同吃。&不过这招待,却是男女有别的。&最初,鲁迅也是一视同仁的,谁料男士们战斗力实在太强,而且一点也不自觉。渐渐地,这些“光盘族”让鲁迅有了戒心,开始算计起来,不得已就拿些便宜的花生取代。&当然,要是女士拜访那就不一样了,“她们的胃似乎比他们要小五分之四,或者消化力要弱到十分之八”,这损失,微乎其微,有啥好吃的一定都拿出来招待。&喝酒篇&鲁迅说:“不会喝酒的男人肯定不是好作家。”许广平说:“先生说的都对。”连杜甫那么穷、那么苦大仇深都要拿诗换酒,作为民国第一大文豪的鲁迅,又怎能不喝。&鲁迅的名篇《孔乙己》里有这么一段: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如此娴熟明快的动作,不懂喝酒的人是永远也写不出来的。就像女人永远不会懂,特么一瓶啤酒加几粒花生米,也能让一个男的乐呵一晚上,比啪啪啪还来劲。&鲁迅他爹就是这样的人,周作人回忆说:我的爹是很能喝酒的,我不知道他能喝多少,只记得他每晚用花生米水果等下酒,且喝且谈天,至少要花费两点钟。&可能是喝着喝着,他爹发现无人对饮,不快活,就对身边的鲁迅说,儿呀,过来陪爹喝两杯吧。父子俩就着花生米,你一杯我一杯,好不快活,从此鲁迅也染上了酒瘾。&他的酒友沈兼士是这么概括鲁迅的:酒,他不但嗜喝,而且酒量很大,天天要喝,起初喝啤酒,总是几瓶几瓶的喝,以后又觉得啤酒不过瘾,老白干二锅头也都喝起来了。&这酒量,见着李白应该也不虚。最头疼的还是许广平,总是叹息:先生又在纵酒了!她还悄悄问过郁达夫:唉,周先生平时爱喝点小酒,你说什么酒不伤身呐。郁达夫狡黠地笑了,黄酒啊!郁达夫知道,鲁迅最爱喝绍兴老黄酒了。许广平心理暗暗骂道,这群酒友真没一个好的。&后来,许广平想到了一个办法,在黄酒里加五加皮,弄点药材进去,补气养生。但酒性还是很烈,她又想到一个办法,趁先生外出的时候,偷偷把瓶塞拿开,让酒气散开些,先生快要回来的时候,又悄悄盖上,神不知鬼不觉。&能喝不会写的,叫酒鬼;能写不会喝的,叫作家;只有能喝又能写的,才叫文豪;李白是、苏轼是,恰巧鲁迅也是。&鲁迅写酒,那才叫一个绝:&“日日斟出一杯微甘的苦酒,不太少,不太多,以能微醉为度,递给人间,使饮者可以哭,可以歌,也如醒,也如醉,若有知,若无知,也欲死,也欲生。”&这文采,也没谁了。虽然鲁迅能写又能喝,却从未见过他醉酒或是劝酒的记载。&他的酒友曹聚仁说:我和鲁迅喝过许多回酒,他的酒量究竟多少,我却不知。许寿裳也说:鲁迅先生喜欢吃一点酒,但是不多吃,吃半小碗或一碗。&只有喝醉了,才知道一个人酒量有多少。没醉,自然不知了。这才是一个真正会喝酒的文豪,能喝,但不喝醉,更不劝人喝,这是酒品,也是人品。&馆子篇&关于吃饭下馆子,民国有两个奇人,一个叫沈从文,一个叫鲁迅,沈从文是从来不下馆子,当然这和他比较穷有关系。&他的侄子、作家兼画家家黄永玉在《太阳下的风景》中曾经提到:&“几十年来,他从未主动上馆子吃过一顿饭,没有这个习惯。当他得意地提到有限的几次宴会时——徐志摩、陆小曼结婚时算一次,郁达夫请他吃过一次什么饭算一次,另一次是他自己结婚。我没有听过这方面再多的回忆。”&也是够抠门的,想想沈从文一直这么穷也就算了。&相比之下,鲁迅就是另类了,月份,鲁迅在北京,一个月下了30多次馆子,去得最多的是绍兴会馆附近的广和居,达20多次。&每到一个地方,鲁迅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吃的,1912年,鲁迅刚到帝都,脚都还没歇息,就去广和居报到了,日的日记中,他记道:“夜饮于广和居。”&下馆子要有小伙伴,鲁迅在广和居常约的小伙伴是翻译家钱稻孙,两人还常常AA制:“晚钱稻孙来,同季市饮于广和居,每人均出资一元。”你一块我一块,不亦乐乎。&&名言篇&胡适之说:“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美食。”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美食,吃的人多了,便有了美食。”&徐志摩说:“我的世界太过安静,静得可以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鲁迅说:“我的世界只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都能吃的。”&华罗庚说:“天才在于积累。”鲁迅说:“所谓天才,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吃清炖火腿加柿霜糖加辣椒加螃蟹加茴香豆上了。”&许广平说:“你说如此,便对吗?”鲁迅说:“对,吃饱了干活也畅快!”&&参考文献:二毛:《民国吃家》林贤治:《鲁迅的最后10年》许广平:《欣慰的纪念》许寿裳:《许寿裳谈鲁迅》曹聚仁:《鲁迅评传》◎&本期编辑&?刀子
馆藏&211183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有钛度的吃货,如何评价这一顿“民国文人菜”?
有钛度的吃货,如何评价这一顿“民国文人菜”?
我们选择以历史为鉴,感受和体会两位民国大家——梁实秋和唐鲁孙对美食的态度,对生活的解读。
(钛好吃俱乐部第一批尊贵嘉宾)
摄影/朱玲玉
有一次村上春树回答一个读者的问题:“请在四页稿纸之内对你自己进行描述”。村上春树写道:“几乎不可能用不足四页稿纸来描述自己,比如说用不足四页稿纸描述炸牡蛎却是可能的。下次再有人叫你描述自己,你就不妨试着描述炸牡蛎看看。从不去思考“何谓自己”(也无暇思索这类问题),我们不停地撰文描述炸牡蛎炸肉饼炸虾丸,并将这些事象事物与自己的距离和方向作为数据资料积累起来。……”
从村上春树描写的炸牡蛎文章中,可以看到村上春树吃之前的欲望,吃牡蛎的不同阶段的内心独白,以及自己对吃炸牡蛎的现实角度描述到思想意识的升华。
“不久我吃完饭,喝完最后一口啤酒,起身,付款,步出店外。朝着车站走去时,我微微感觉到双肩上有炸牡蛎静静的鼓励。那绝非不可思议的事情。……”说实话,看完之后,让人好想马上也去吃个炸牡蛎。
今天我们不吃炸牡蛎,也不去描写炸牡蛎,我们想用吃的一个切入点,去传递表达【钛媒体】钛度o雅集想要传达的,对美好事物的态度。我们努力的聚合有相同价值观认同点的人,去分享对美好事物的经验和故事。
“钛好吃俱乐部”和 TA 的好朋友们
10月底的一个周五,北京好不容易迎来了蓝天,呼吸着带着凉气的清爽的空气,我们踱步来到太庙。钛媒体·钛好吃俱乐部在太庙的御珍坊,举办了第一次“钛度o雅集”的活动——“京味儿文人菜系列”。
我们邀请到了俱乐部第一批真心朋友:新浪高级副总裁、新浪体育总经理魏江雷,初创资本创始人董事长王映初,百分百董事长苏萌,索尼(中国)有限公司企业传播及CI管理本部总经理姜京源,梧桐集团总经理潘炳安,航班管家伙力食产品策划姝岑,时尚电商平台(mymm.com)Director,Content and Creator 王妍在内的十余个钛媒体的好朋友们。
太庙的“御珍坊”外,风景如画:
御珍坊内,环境怡然气氛优雅:
钛度o雅集给各位俱乐部成员提供的珍藏版手册,把“钛好吃”品牌背后的初心包含其中,即:精致生活品质、高雅生活态度、生活艺术的颠覆与复兴。
那么,这些来自互联网界的、创投界的好朋友,以及时尚餐饮界的大佬们在一起,本就嘴刁,而且对自己的身材和健康要求也颇高。拿这位为例,新浪高级副总裁、新浪体育总经理魏江雷先生,作为已经完成17个全程马拉松的资深跑者,在各大公众活动上推广跑步运动,对于健康饮食对自己有着严格要求。
这些对生活品质足够“挑剔”的朋友,随随便便的一餐饭,怎能请得动他们?
“钛度o雅集”——京味儿文人菜系列
所以说,钛媒体·钛好吃俱乐部能把这群大咖聚集在一起,其实是基于一个共识:现代社会,一些食品安全的事情天天被曝光就不说了,面对那些偷工减料、滥用添加剂、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号称“美食”,现代人不知道吃什么,吃的刺激,吃的热闹,吃的五花八门,吃后却颇感落寞和无奈。
钛好吃俱乐部的发起人、钛媒体联合创始人万宁发现了一个美食家——戴爱群老师,美食家有一个“美食实验室”。戴老师在美食上追求创新,但他是在复古的基础上创新,这和钛媒体的创新基因高度吻合。钛好吃联合戴老师联合发起的这次“钛度o雅集”——京味儿文人菜系列活动,倡导有品质、有情怀的体验,“有多一种选择”的一餐,就是由此初心而诞生。
(图:美食家戴爱群老师)
为什么是京味儿文人菜系列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梁实秋自嘲嘴馋,一生中写下了无数谈吃的文章,《雅舍谈吃》是梁实秋先生一生在饮食文化方面才华的集中展示,是名家谈吃中的经典作品。
(图:梁实秋和《雅舍谈吃》)
唐鲁孙,满清贵胄,光绪帝珍、瑾二妃的堂侄孙。年轻时出外谋职游走四方,宽食博采,兼收并蓄,遍尝中华美味。他在其的代表作《中国吃》里,写食往往包罗广、展得开、写得透,一篇就是一个小世界,自成乾坤。
(图:唐鲁孙和《中国吃》)
同样是大师,同样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我们选择他们以历史为鉴,感受和体会两位民国大家对美食的态度,对生活解读。巧的是,有一些美食,他们不约而同的都有描述和记载呢。
如何实现京味儿文人菜系列
百分百董事长苏萌在席间说,美食家这个职业,比起IT码农来说,可是幸福百倍啊。
美食家戴爱群老师说:“这也不尽然”。戴老师在这个美食的行业里20多年,看尽了这个圈子里的行行种种,能坚守住自己的一份原则,真的不容易。而且把任何工作做到极致,都需要付出心血,纠结,绝望,希望……一系列过程。这也不比IT码农,或者任何一个行业来的轻松自在。
(图:苏萌教授和戴爱群老师)
戴老师和他的实验室,集结了这些年的心血,查阅典籍,反复实验,呈现了这一桌“京味文人菜系列”。将梁实秋、唐鲁孙两位先生笔下的美食变成现实,搬到饭桌,联合钛媒体开启了一场文人雅士的美食之旅……
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梁实秋、唐鲁孙两位大家的生活哲学。搭配着发挥在座嘉宾的擅长,琢磨着,商讨着,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去发扬光大这有品质的美食,有内涵的食材,有情怀的生活理念。
(图:美食实验室的另一位关键人物:张少刚主厨)
京味儿文人菜系列菜品介绍
鉴于我们不是一个美食频道,选着这次活动“钛度o雅集——京味文人菜系列”里面的几个佳肴,来跟大家分享。喜欢我们欢迎扫码加入钛好吃俱乐部,共同体验,生活中多一种的选择。
(图:精品菜凉拌海参)
梁实秋在《雅舍谈吃o海参》中有这样的记录:“凉拌海参又是一种吃法。夏天谁都想吃一点凉的东西,酒席上四个冷荤,其实不冷,不如把四个冷荤免除,换上一大盘凉拌海参。海参煮过冷却,切成长长的细丝,越细越好,放进冰箱待用。另外预备一小碗三和油(即酱油、醋、麻油),一小碗稀释了的芝麻酱,一小碟蒜泥,上桌时把这配料浇在海参上拌匀,既凉且香,非常爽口,比里脊丝拉皮好吃多了。这是我先君传授给我的吃法,屡试皆受欢迎。”
根据以上记录,戴老师和他的实验室将其改良,下面这段取自戴爱群老师的新书,《先生馔》中记录:
“梁家的做法也不是没有瑕疵,仅就我的经验而言,北京风味中,三和油是一种配伍,芝麻酱、盐、芥末、醋、蒜泥是一种配伍,两者各有所长,各有所适,一般不会混合;而且芝麻酱和麻油都源于芝麻,所以放了芝麻酱也不必再加麻油;钱观察家的做法大有道理:北京的芥末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国产的“土”芥末色黄,与日本佐食刺身的山葵不是一码事——芝麻酱、盐、芥末、醋、蒜泥是北京凉拌菜调味的绝配;酱油也以不用为好,因为颜色偏深——海参已经够黑了。中餐海参吃法甚多,无非以好汤焖煮入味而已,像这样凉拌的似乎少见(近年有用活海参凉拌的,加入酱油和日本辣根调成的“工业芥末”,入口仿佛皮筋,实在呒啥吃头),细料粗制,俗中见雅,创制者堪称知味。”
这一道在梁实秋先生记录的基础上,戴老师和他的实验室创新的菜,加入北京传统酱料,不加“工业芥末”,有幸在“钛度o雅集——京味文人菜系列”活动中吃到它。酱料与海参的完美结合,从未有过的口感,吃到了一种幸福的感觉。
(图:香糟鹅肝)
这道菜在唐鲁孙《中国吃o吃在北平》和梁实秋《雅舍谈吃o糟蒸鸭肝》均有提及。戴爱群老师和他的美食实验室进行改良。新书《先生馔》中也记录:“以酒入馔的习惯,不少国家都有;用酒糟制造美味,似乎是中国的专利——我和张少刚一起去那不勒斯交流中意美食,做了两次糟熘鱼片,皆大受欢迎,但解释如何调制香糟酒,可着实费了我不少气力。这道菜调味的关键在香糟酒,酒要自己吊,其中的黄酒可选稍陈的花雕,不要用料酒充数;此菜火候要求甚高,因为肝块是像印章一样竖立盘中的,火候不足则不堪食用,稍过则影响形状,甚至倒下,视觉效果就全部泡汤了;菜量不能大,最好是一人一块,尽快吃掉,稍微变凉,味道、口感都会打折扣。
在“钛度o雅集——京味文人菜系列”活动中吃到这道菜,酒香与鹅肝的香甜,作为一道凉菜,打开你的味蕾,怪不得新浪高级副总裁魏江雷要说吃完这顿死也无憾了。
席间初创资本创始人董事长王映初提出,“这么美好的凉菜,就应该批量生产,提供给餐厅,让大多数人能吃到这么美味的凉菜,一分价钱,一分货。希望和戴老师和他的美食实验室,共同摸索出如何商业化这条路。”
(图:初创资本创始人董事长王映初)
别以为我们吃的都是鲍参鱼翅,满桌就那两个菜是最贵的食材,其他的菜品都相对便宜。用戴老师的一句话,美食跟原材料贵重与否没有正比例关系,白菜豆腐做出的美食佳肴,才是真正的美食。
例如这道菜:
(图:素鹅)
在广东,浙江地区有名的一道特色传统素卤凉菜,用豆腐皮做素卤凉菜,这素鹅的做法就是其中一味最受欢迎的卤味菜,清鲜素味营养丰富。戴老师和他的实验室只改变了一点——豆皮是先卤后炸。经过这一修改,整个菜品的口感,就丰富了很多,豆皮的味道,变得不那么单一,加上素什锦的配合,也是一道不错的前菜。
戴老师说:“美食创新往往就是一个小小的改动,整体就会变得大不一样。” 在座的一位企业家表示,“电子产品也是这样”。很多事物也是这个道理。
(图:钛媒体联合创始人万宁与初创资本王映初)
当然我们还还原了唐鲁孙《中国吃o吃在北平》中记载的“银丝牛肉“,唐鲁孙《酸甜苦辣咸o请您试一试新法炸酱面》里记载的”野生黄鱼面”;梁实秋《雅舍谈吃o溜黄菜》里的“熘黄菜”,唐鲁孙《说东道西o北平的“勤行”》里说的“虾片炒嫩豌豆”,梁实秋《雅舍谈吃o豆腐》里的“罗汉豆腐”…………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展示了。来几张图解解馋吧,敬请期待我们在接下来的时间,有机会一一的去讲述我们精心呈现的菜品和他们的故事。
(图:银丝牛肉)
(图:虾片炒嫩豌豆)
----------------广告分割线--------------
“钛度o雅集”活动参与方式
喜欢我们的朋友,欢迎扫码加入钛好吃俱乐部。欢迎同样有情怀,对生活品质有要求的你们。
我们倡导的是:精致生活品质,高雅生活态度,生活艺术的颠覆与复兴。
就像卷首说的那样,【钛媒体】钛度o雅集想要传达的是我们对美好事物的态度。我们努力的聚合有相同价值观认同点的人,去分享对美好事物的经验和故事。包括美食,但不仅限于美食。
戴老师新书《先生馔》推介
钛度o雅集聚会的席间,戴老师还科普了什么是”饭庄子”,什么是“饭馆”。什么叫细料粗做,什么叫粗料细做……对这些美食知识有兴趣,想进一步了解文中记录的菜肴的前身今世,可购买戴老师的新书《先生馔》,书中均有记录。(《先生馔》由三联书店出版发行,天猫,京东,当当,亚马逊等均有销售)
想向戴老师当面请教?赶紧报名参加 T-edge大会 吧!
看到最后的你,都能获得这枚彩蛋:
戴老师和他的“美食实验室”将在神秘环节登陆12月8日、9日举行的钛媒体 T-EDGE 大会。限量门票正在抢购中,
抢票链接在这里:
http://www.tmtpost.com/events
想和戴老师约会的人很多,手慢无噢!12月8日、9日,“钛好吃”,和你不见不散!鲁迅——文豪界第一吃货
  打小在咱心中,鲁迅就是一副苦大仇深的国难脸,很难把他与美食、美酒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在吃喝这件事上,鲁迅是个地道的吃货,不但会吃,还会做,吃着吃着就在圈里混high了,行话都精。
  话说,从岛国归来以后,从1912年到1926年,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4年,(艾玛,14年也就是我读两轮本硕博连读啊)他从一枚萌萌哒的正太(只有163的身高只能归类为正太了,)长成一只深沉的腹黑大叔,我们可以从他的日记里发现他去过的有名的餐馆就有65家!
  鲁迅对于北京菜、北方菜相当心水,回到上海后还念念不忘。贴心的许广平甚至曾想为其请一位北方厨师到上海,奈何做饭阿姨要价太高,才罢了。
  这65家北京馆子包括:广和居、致美楼、便宜坊、集贤楼、览味斋、同和居、东兴楼、杏花村等等。这还是不完全的统计,鲁迅去过的餐馆应该超过一百家。(确实真土豪呀)作为文学家最用功的吃货,鲁迅把吃饭这件事看得很重,在日记中占了非常重要的篇幅(老婆都没有这么多)。哈哈,这是民国新风尚,不同于古代文人“君子远庖厨”的习惯哈。
  在众多餐馆里,鲁迅去得最勤快的是广和居。广和居是北京“八大居”之首,店址在宣武门外菜市口附近的北半截胡同南口路东,1932年关门。这里是北京文人雅士以及官员常常聚会的地方,在民国时期非常兴盛出名,曾有人写了个微博:广居庶道贤人志,和鼎调羹宰相才。
  鲁迅经常到这家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离家近。鲁迅当时住山会邑馆(绍兴会馆前身),胡同就斜对着广和居大门。有客人来了,鲁迅甚至会直接从广和居叫“外卖”到家里。
  广和居是个敞亮的四合院,院里分成大小各种房间,刚好给鲁迅和他那帮骚客朋友用,呼朋唤友,经常是是三五个人一起吃。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广和居有鲁迅必点的菜,那里的菜式基本上是宫廷菜改造的。广和居能吸引这么多名流和官员来,除了味道好,也因为它的菜多有典故,高档大气有内涵。比如其招牌菜之一的“潘鱼”,就是晚清翰林潘祖荫创造的,以前叫做潘氏清蒸鱼。还有一道“曾鱼”,是曾国藩创造的。当官的和文人都好这口,社会上,附庸风雅的,也喜欢往这儿来。
  鲁迅喜欢广和居一道叫“三不粘”的菜,是用鸡蛋黄、淀粉、白糖、清水加工烹制而成。这道菜讲究烹制时动作快,成品似糕非糕,似羹非羹,用汤匙舀食时,要一不粘匙,二不粘盘,三不粘牙,清爽利口,故名“三不粘”,还有解酒的功用。
  爱吃“三不粘”大概也与鲁迅爱喝酒有关系。鲁迅属于每顿饭必喝酒的人。史料记载,他和郁达夫喝酒的次数最多。鲁迅酒量不大,经常喝得酩酊烂醉,而且在喝酒的过程中烟不离手。郁达夫在1933年曾作诗赠与鲁迅,其中两句写道:“醉眼朦胧上酒楼,彷徨呐喊两悠悠。”
  鲁迅好酒这事还经常被黑,有人就在报纸上发漫画,画着一大坛绍兴酒,旁边缩着一个小小的他。
  鲁迅还喜欢吃辣,据说最开始吃辣是为了解困,后来就根本停不下来。1918年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狂人日记》引来掌声四起,被胡适大大夸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换了现在肯定是转载过万,各路网红跪舔不已。仗义的老鲁还请胡适到北京绍兴会馆吃饭,第一道菜就是放了辣椒的梅干菜扣肉。
  菜端上以后,胡适竟然爱吃,但他好奇菜里咋有辣呢,便问老鲁:“你们江浙一带人爱甜,应该不吃辣吧,你真是个奇葩。”老鲁回答:“绍兴人是不吃辣呀,我偏偏爱吃,辣椒解困。夜深人静、天寒人困滴时候,我就去隔壁家小尼姑家偷摘辣椒,然后洗吧洗吧就吃,吃的我脑门冒汗,全身得劲,老婆再也不用担心我会范困,还可以接着写腹黑文章。你要不也试试?”胡适笑喷。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吃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