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黄犬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求断句和注音

廖保平 : 智为我用,入吾彀中 _ 腾讯 ? 大家
廖保平(西越),知名评论家、作家、诗人,“中国反愤斗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任长江日报评论员,长江商报评论部主任,现任楚天金报评论部主任。出版《中国谁在不高兴》、《打捞中国愤青》、《辛亥百年》等。
《大家》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智为我用,入吾彀中
―― 中国官本位形成的知识根源
人们常用“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来指旧知识分子不满现状,有所抗争,但又软弱胆小,摇摆不定,做不成大事。事实上,“秀才”不仅造反难成,“秀才”撑头造反也不多,江湖人士造反倒是常有。原因是中国皇权政治一直在收买、收编知识分子、智识阶层,知识权力因之变成政治权力的一部分,“秀才们”是官僚或准官僚,享受特权,也是既得利益者,维护这个体制还来不及,又何必去反抗它呢。纵有反抗也是极少数在利益分配中感觉不公平、不得志者。“秀才”处在权力结构的中下层,在这个体制里乞食,早已养成了温良恭俭让的“权力型人格”,胆小怕事,缺少一点敢作敢为的草莽味,做不成大事,似在意料之中。那么,知识权力是如何被政治权力收买或收编的呢?这得从中国传统掌握知识权力的阶层――士大夫阶层如何崛起说起。士大夫指旧时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也叫智识分子,叫智识分子更准确)。帝国建立了官僚选拔机制后,士大夫就是那些专门为做官而修身读书,以期通过“干部选拔”考核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是知识分子与官僚相结合的产物,是两者的胶着体,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集团。《考工记》说:“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郑玄注曰:“亲受其职,居其官也。”可见士大夫就是做官的知识分子,不做官的只能叫读书人,做官而非读书人,比如因军功做官的,也不叫士大夫。不过春秋之前,虽有胥吏阶层,并不称为“士大夫”。按周代分封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大夫和士都是有爵位的贵族,大夫是王侯的家臣,士是大夫的家臣,都是低级贵族。费孝通先生说:“在封建制度中,大夫和士是统治阶级的一层,虽则在统治阶级中说是很低的一层,但是究竟还是统治者,是握有政权的。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他们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各层有各层的政权。”(费孝通、吴晗/《皇权与绅权》/岳麓书社/2012年1月版)《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大夫和士是有邑有田的人,有能力供养着自己甚至随从,《左传?桓公二年》说这叫“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政治经济上的独立,让他们有人格上独立,贵族精神十足。随着封建解体,处在贵族最底层的他们自我保护能力最差,最先受到冲击,在一轮轮的摧毁宗法,打击贵族,土地国有化运动中,他们被夺去赖以生存的政治特权和采邑田地,只能去投靠能养自己的人。另外,“由于社会的动荡掠夺,一些王侯贵族失去了所继承的一切,不但养不起士,连自己也要被人所养。这时候,士(特指文士,笔者注)更不可能捧着旧衣钵,吃闲饭,只好给人讲讲故事,教书,办事,打杂,作傧相办红白大事,作秘书跑腿过日子,从帮凶变成了帮闲的。跟着,找到了新路,不是作王侯的家臣,而是选举征辟等途径,攀上了高枝儿,作皇帝的食客雇工,摇身一变为大夫,为官僚。于是,几千年来,士大夫联成了一个名词。”(同上)阎步克先生的考证更为严谨精确,他认为,“士大夫”出现于战国,春秋以上无“士大夫”之称,只有“大夫士”。战国的“士大夫”一词,并不是“士”与“大夫”的合称,“士大夫”是有田邑的封君,“士”字是修饰“大夫”的,与“子大夫”的“子”的意思相近,他称时用“士大夫”,对称时用“子大夫”。“士大夫”主要就“大夫”而言,“官人百吏”则对应着原先的“士”等级。昔日“士”所承担的事务,已被“吏”接任了。(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三联书店/2009年3月版)综观几位学者的研究,较为清晰地看出,随着封建解体,贵族尤其是底层贵族“大夫士”没落,只好自谋生路。由于他们原是贵族,在知识被贵族垄断时,只有贵族子弟才有资格去读书,庶民子弟极少有机会上学,甚至完全不许入学,贵族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一族。这些掌握知识的“大夫士”生活无着落时,便以贩卖知识为生,“讲讲故事,教书”,通过他们为生计而进行的知识贩卖,如办私学等,使垄断的、封闭的知识传播开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知识大爆炸”时代,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一大批有知识的没落的“大夫士”,以及在知识普及中成长起来的知识潘浚热缢涨亍⒗钏沟龋诨炻业拇呵镎焦逼冢恕敖步补适拢淌椋焓拢蛟樱髻舷喟旌彀状笫拢髅厥榕芡裙兆印保褪强炭嘧ㄑ幸幻胖喂教煜碌摹拔巍敝溃缓笙蛄ν颊杂胱员5闹詈钔萍鲎约旱难剩曰竦霉拇骨啵艿街赜茫└鲆还侔刖簦Τ擅汀知识贩卖对象的不同,获得的收益截然不同,教书卖给学生只能搞几束干牛肉,卖给国君可为相为侯。李斯的“老鼠哲学”在当时颇有市场:“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史记?李斯列传》)他说厕所里的老鼠,吃肮脏东西,常受人狗侵扰,担惊受怕;粮仓里的老鼠吃堆积如山的谷粟,住宽敞的房舍,无人打扰,一个人有没有出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春秋战国时代落魄的大夫或士,到处奔走游说,毛遂自荐,想给自己找个好东家、好环境,做一只粮仓里的老鼠。李斯本人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少年时家境贫寒,聪慧过人,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郑国间谍入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至廷尉。在秦王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从一个贫家小子做到帝国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在以血统定身份、职位、财富的贵族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可是,在战乱和流官时代,一切皆有可能。为什么李斯之流能如此飞黄腾达?因为当时的国君需要士:一是国家管理是一门技术活,需要大量懂得规范知识的人来规范人的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譬如袁枚说,“天下先有农工商,后有士……然则何以重士?曰,此三民者,非公卿大夫不治,公卿大夫非士莫为,惟其将为公卿大夫以治此三民也,则一人可以治千万人,而士不可少正不可多。”(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二是争霸之中,国君需要各种人才,无论文士或武士都受欢迎。如像商鞅这样能提出治国之策,且有手腕将其推行下去的文士(知识分子);如毛遂这样有鸡鸣狗盗之技能,能在关键时候起到作用的武士。文士与武士相得益彰,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即便士无一技(几不可能),也是一种人力资源,在冷兵器时代,国家打仗,“人多力量大”,诸侯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必然以尽天下之人为己用。四是知识是一种权力,倘是把知识分子排除在外,等于将知识权力放任自流于政权之外,成为一种无法掌控,甚至对立的力量,势必削弱政治权力。客观上要求政治权力收买、收编知识分子。五是当不言自明的、具有天然合法性的传统贵族政治崩溃后,以郡县制、官僚制为标志的君主专制萌芽,要取得社会广泛的认同感即合法性塑造,需要统治阶级通过某种合乎专制需要的教育体系,“向全社会灌输符合统治秩序需要的知识。人之所以为人,乃是由知识和经验决定的,也就是说,知识的生产、传播和教育意味着一种巨大的权力。与其通过暴力镇压‘乱民’,不如通过教育生产‘顺民’”。(李北方/《知识就是权力》/载《南风窗》2013年5月)这是维护政治的重要方式,这教育大任只能由智识阶层来完成。正是基于这种需求,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急难索士”的求士和养士要求,并为当时的人注意到。《孔丛子?居卫》记载有孔子之孙子思关于春秋、战国两个时代不同的养士之风的观察思考。他认为,春秋时期,“周制虽毁,上下相持若一体然”,养士之风不得大倡。战国时代,“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换言之,在春秋初期仍慕古风,讲“天下为公”,私自养士,是“以私害公,非忠也”(《左传?文公六年》),为舆论所不容。到了战国时代,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就顾不了那么多了。争霸说到底是通过制度整合调动资源能力的较量,当然包括了人才的较量。诸侯权贵都争相礼贤下士,网罗人才,什么样的人才都为国君所器重收纳,“从德行到文学,从勇武到辩才、从强国安邦之大道到鸡鸣狗盗之小技,都可能有施展的机会”。(何怀宏/《选举社会: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版)。从战国初期的赵襄子、魏文侯,到后来的赵惠文王、燕昭王、“战国四公子”、秦相吕不韦、燕太子丹,门下都收养着数千人以上的门客,养士规模达至空前。秦国征服六国,是新制度整合能力的充分体现,也是网罗人才得力的原因。当时,秦国多外国来的客卿、士大夫占据要职,秦国宗室眼红了,建议将这些“外国籍”高官驱逐出去。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对秦王说:“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秦王听从了李斯的建议,使秦国成为人才洼地,对秦国命运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人才,秦国政治的“总设计师”,都不是秦国人。譬如商鞅、张仪、李斯等等都是“外国人”,商鞅是卫国人,张仪是魏国人,李斯则是楚国人。因为得到秦王的信任,给他们宽广的平台施展才华,才让秦国在争霸中笑到最后。“惟楚有材”,楚国一向盛产人才,可楚国并不珍视,人才外流严重,楚国“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史记》)还是被秦所灭,不能不说与人才得失有关。当然,国君之需要智识阶层,是指为我所用的智识阶层,对于不为我所用的智识阶层,非但不要,还要予以驱逐打击。譬如商鞅在秦国变法,只需要有利于农战的知识分子,视那些不利于农战的知识分子为虱子,分别为:“曰诗书;曰修善,曰孝弟(悌);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商君书?勒令》)掌握这些诗书孝悌诚信廉洁等知识的人只会空谈误国,不会实干兴邦,要像对待虱子清除掉。在诸侯割据的战国时代,智识阶层的生存活动空间还是很大的,“士无常君,国无定臣”(扬雄《解嘲》),士游走于列国,可在不同国家之间频繁跳槽换老板,故苏秦“佩六国相印”,士与国君之间的交易非常开放,具有竞争性,颇具“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市场色彩,彼此自愿公平交易,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只要怀揣一身“为治”的本领,确实为国君所用,就不愁得不到器重;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总有一家喜欢自己,卖个好价钱。因为有选择的余地,那个时代的智识阶层活得有脸面有尊严,就算没有任何一个国君喜欢,还可以躲到两国之间的“插花地带”做个隐士什么的,即便做隐士也会有很大的声望和影响力。再不行,还可以去做生意,“讲讲故事,教书,办事,打杂,作傧相办红白大事,作秘书跑腿过日子”。当智识阶层帮助国君完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将国君捧上睥睨天下的帝国宝座时,反过来专制皇权把他们关进了笼子里,失去了人身自由,没有了人格尊严可言。这时智识阶层才发现,他们是与虎谋皮,天下是一家一姓之天下,除此之外,别无他店,要想飞黄腾达,除了做官,别无他途,“抑商”政策的压制下,民间资本遭到严重打压,智识阶层不做官,还真的没有什么更好的出路,耕地种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想去隐居,未必放得下,也未必让你隐。要想做官,只能为一家一姓服务,还要通过严格的征辟、察举、科举来选拔,连跳槽换老板的余地都没有,虽然彼此还有是买卖关系,却不是平等的关系。“君主专制体制对民众实行人身依附统治,控制人身自由,君主是否用官爵买臣下的智力,臣下付出智力后是否能得到官爵,‘买卖关系’最终能否成立,决定权掌握在君主手里,臣下付出智力后被杀掉、所谓‘兔死狗烹’的例子并不少见,文种、白起、蒙恬、韩信、英布、彭越、胡惟庸、李善长、蓝玉、吴三桂、年羹尧……翻翻二十四史,可以列出更长的名单”。(朔音/《易中天所“品”历史有多少学术性》/载日《人民网》)。商鞅“作法自毙”,是这一事实的巨大隐喻。《史记?商君列传》讲到道:“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为能变法成功,也为自己功成名就,太子犯法,不惜以惩罚太子的老师来强硬推行改革,秦孝公死后,太子上位,为秦惠公,自然不会放过商鞅,商鞅被诬陷谋反,四处逃命,想要投宿住店,老板告诉他:既是客人我们当然欢迎,请问您有没有身份证,弄不清身份,我会被杀头的。这是商君的法令,违背不得呀。商鞅哪里敢报上姓名,听了不禁仰天长叹,真是自作自受。李斯也是如此,他曾对自己的老师荀子感叹:“骂人最恶毒的话莫过于说人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陷于穷困,自我标榜不爱名利,清静无为,那不是读书人的作为。”他要用知识换来名利,成为他梦想中粮仓里的老鼠,成就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称霸梦想,却又成为专制权力的牺牲品,最后竟怀念起和儿子去东门牵黄狗逐狡兔的平凡日子来:“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史记?李斯列传》)此后的历史,知识分子可谓一蟹不如一蟹,春秋战国还有不同政治理想的知识分子,卖的知识也大不相同,想要作的法也不同,到后来,基本上就只会作一种法――巩固专制之法。从大夫士到士大夫,再到“臭老九”,他们作法越勤快,自毙的越频繁,屡遭“坑儒”,“文字狱”,被“反右”,被“打倒”,被“踏上一脚”。历史教训已经警示,知识分子想要跳出这个历史怪圈,且不说要在政治改革上有多大的民主化推进作用,首先是别“作法”,然后等着“自毙”,这是个最底线的要求。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知识权力是可以走向一条与“作法自毙”相反的道路的,即不是高度依附于政治权力,而是作为政治权力对立者或至少是独立者身份出现。就像欧洲那样,在政教分离,也同时是知识与教会分离的过程中,知识和商业结成联盟,共同抵抗教会和封建领主,使得智识阶层和知识权力相对独立,不至于在政治权力这一棵树上吊死。然而在中国,与智识阶层可以结为同盟的商人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开始被打压。虽然那时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大商人,如春秋时的子贡、范蠡,战国时的白圭、猗顿、郭纵、乌氏倮、巴寡妇清等,都非常有实力。《史记》说子贡在孔子“七十子之徒”中,“最为饶益”“家累千金”“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也正是因为商人富甲一方,有与国君有分庭抗礼之力,为国君所忌惮并加以防范打压。一是分割四民,不让士、农、工、商四民杂处,“处商就市井”,使他们不见异思迁。二是贱商,降低商人的社会地位。《国语?晋语八》载,春秋晚期,晋国都城“绛”的富商虽然富有,“金玉其车,文错其服(衣服上绣花纹)”,但乘的车子只能用皮做的车帷、木做的车檐遮挡起来,才能经过朝市。(转引自史仲文等著《中国全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初版)商鞅在秦国变法,对商人的打压更是非常严苛已有论述,在此不重复。总之,国家通过加重赋税,控制人身,贬低地位,立罪赎罪,迁徙豪富,强行没收等等手段将商人阶层打压下去,削弱民间资本权力,商人与政治权力的关系很不平等。以我非常有限的目力,只看到春秋初期郑国宰相子产,制定了中国第一部保护商人利益的法典《质誓》,明确提出:“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丐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商人不能背叛国君,国君不能“强贾”,也不能乞求夺取;商人有在市场销售宝物,国君也不要求知道。这种尊重和保护商人利益的做法实属难得,但这在两三千年的滚滚历史洪流中,仿佛一朵一闪而灭的小浪花。最终,中国智识阶层不像欧洲那样,有一个强势的商人集团可以结盟,中国智识阶层从封建解体的初始起,就基本上失去与商人结盟进而抗衡国君的可能,这叫皮之不存,毛之焉附。所以,郑永年先生说:“知识和政治权力的结合造就了中国历史,而知识和商业的结合则造就了西方的历史。在中国,知识领域没有任何独立性和自治性。知识不仅是政治权力的一个内在组成部门,而且是高度依附于政治权力的。”(郑永年/《知识、权力和责任:经验和教训》/载日《共识网》)一语道出了中国智识阶层一直以来匍匐在政权力面前的真谛。智识阶层失去其独立性,只能依附于政治权力,通过不平等的买卖关系,使得最后一个可以制约政治权力的力量也被政治权力收买和收编,政治权力完成了对资本权力、社会权力和知识权力的全面控制,政治权力可以无障碍地进入三种权力体系中指手划脚,发号施令,三种权力无条件地臣服,听其摆布,形成一权独大,一权主导价值资源分配的格局。人们出于经济理性考虑,追逐政治权力,追逐政治权力的“符号”――官职,出现官本位思想,实在是再好理解不过。……………………………………本文系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阅读精选文章。(责任编辑:余江波)
廖保平(西越),知名评论家、作家、诗人,“中国反愤斗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任长江日报评论员,长江商报评论部主任,现任楚天金报评论部主任。出版《中国谁在不高兴》、《打捞中国愤青》、《辛亥百年》等。
作者其它文章:共241,分17页显示& &1
卷十〈天部十·雨上〉~8~
汉·扬雄《法言》:「震风凌雨,然后知夏屋之帡幪。」
典故 偷香人 偷香椽 外国香 惹香 爱香韩寿 满城香 熏衣 异香寄寿 窥韩 窃香 著人香 薰香  贾女      贾阁偷香  韩令偷香   韩寿沈 韩寿畏香飞 韩寿窃香  韩椽偷香  香传贾娘 香寄窥帘 香销韩袖相关人物贾充 贾午 韩寿
下卷下《惑溺》
韩寿美姿容,贾充辟以为掾。充每聚会,贾女于青璅中看,见寿,说之。恒怀存想,发于吟咏。后婢往寿家,具述如此,并言女光丽。寿闻之心动,遂请婢潜修音问。及期往宿。寿蹻捷绝人,踰墙而入,家中莫知。自是充觉女盛自拂拭,说畅有异于常。后会诸吏,闻寿有奇香之气,是外国所贡,一箸人,则历月不歇。充计武帝唯赐己及陈骞,馀家无此香,疑寿与女通,而垣墙重密,门閤急峻,何由得尔?乃托言有盗,令人修墙。使反曰:「其馀无异,唯东北角如有人迹。而墙高,非人所踰。」充乃取女左右婢考问,即以状对。充秘之,以女妻寿。
卷四十〈贾充列传·(孙)贾谧〉~72~
谧字长深。母贾午,充少女也。父韩寿,字德真,南阳堵阳人,魏司徒暨曾孙。美姿貌,善容止,贾充辟为司空掾。充每宴宾僚,其女辄于青璅中窥之,见寿而悦焉。问其左右识此人不,有一婢说寿姓字,云是故主人。女大感想,发于寤寐。婢后往寿家,具说女意,并言其女光丽艳逸,端美绝伦。寿闻而心动,便令为通殷勤。婢以白女,女遂潜修音好,厚相赠结,呼寿夕入。寿劲捷过人,踰垣而至,家中莫知,惟充觉其女悦畅异于常日。时西域有贡奇香,一著人则经月不歇,帝甚贵之,惟以赐充及大司马陈骞。其女密盗以遗寿,充僚属与寿燕处,闻其芬馥,称之于充。自是充意知女与寿通,而其门閤严峻,不知所由得入。乃夜中阳惊,托言有盗,因使循墙以观其变。左右白曰:「无馀异,惟东北角如狐狸行处。」充乃考问女之左右,具以状对。充秘之,遂以女妻寿。
卷九百八十一〈香部一·香〉~4475~2~
晋·郭澄之《郭子》曰:「陈骞以韩寿为椽,每会,闻寿有异香气,是外国所贡,一箸衣,历日不歇。骞计武帝唯赐巳及,贾充他家理无此香,嫌寿与巳女通,考问左右婢,具以实对骞,以女妻寿,寿时未婚。」
韩寿香从何处传,枕边芳馥恋婵娟。
药自偷来绝,香从窃去珍。
卖珠曾被武皇问,薰香不怕贾公知。
昨宵绮帐迎韩寿,今朝罗袖引潘郎。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折步教人学,偷香与客熏。
拂镜羞温峤,熏衣避贾充。
香传贾娘手,粉离何郎面。
心知行路客,遥惹五香归。
比翼和鸣双凤皇,欲栖金帐满城香。
当时若是逢韩寿,未必埋踪在贾家。
朝天御史非韩寿,莫窃香来带累人。
醉凭青琐窥韩寿,闲掷金梭恼谢鲲。
何郎烛暗谁能咏,韩寿香焦亦任偷。
典故拔剑斩蛟 斩蛟破璧 水神夺 澹台璧 与蛟龙争 与阳侯争 让双璧
卷七〈海内北经·从极之渊冰夷〉~38~
《博物志·异闻》云:「澹台子羽渡河,赍千金之璧于河。河伯欲之,至阳侯波起,两鲛夹船。子羽左掺璧,右操剑,击鲛皆死。既渡,三投璧于河,河伯跃而归之,子羽毁而去。」
卷九百三十〈鳞介部二·蛟〉~4266~2~
《博物志》曰:「澹台子羽赍千金之璧渡河,河伯欲之,阳候波起,两蛟夹船。子羽左操璧,右操剑,击蛟,皆死。既济,三投璧于河,河伯三跃而归之,子羽毁璧而去。」
澹台璧:喻气概豪迈。南朝梁何逊《和刘咨议守风》:“本惭佽飞剑,宁慕澹台璧。”
典故仙人拍肩 把洪崖手 拍古人肩  拍洪崖肩  拍洪崖 挹浮丘  洪崖井 洪崖拍肩 洪崖生 洪崖肩 洪肩 肩拍洪相关人物洪崖 郭璞
卷四〈神仙四·卫叔卿〉~29~
卫叔卿者,中山人也。服云母得仙。汉仪凤(二字有误)二年,八月壬辰,孝武皇帝闲居殿上,忽有一人乘云车,驾白鹿,从天而下,来集殿前。其人年可三十许,色如童子,羽衣星冠。帝乃惊问曰:「为谁?」答曰:「吾中山卫叔卿也。」帝曰:「子若是中山人,乃朕臣也,可前共语。」叔卿本意谒帝,谓帝好道,见之必加优礼。而帝今云是朕臣也,于是大失望,默然不应。忽焉不知所在。帝甚悔恨,即遣使者梁伯至中山,推求叔卿,不得见。但见其子名度世,即将还见。帝问云:「汝父今在何所?」对曰:「臣父少好仙道,尝服药导引,不交世事,委家而去,已四十馀年。云当入太华山也。」帝即遣使者与度世共之华山,求寻其父。到山下欲上,辄火,不能上也。积数十日,度世谓使者曰:「岂不欲令吾与他人俱往乎。」乃斋戒独上。未到其岭,于绝岩之下,望见其父,与数人博戏于石上。紫云蔚蔚于其上,白玉为床,又有数仙童执幢节,立其后。度世望而载拜。叔卿曰:「汝来何为?」度世曰:「帝甚恨前日仓卒,不得与父言语,今故遣使者梁伯,与度世共来,愿更得见父也。」叔卿曰:「前为太上所遣,欲诫帝以大灾之期,及救危厄之法,国祚可延。而强梁自贵,不识真道,而反欲臣我,不足告语,是以去耳。今当与中黄太乙共定天元,吾终不复往耳。」度世曰:「不审向与父并坐是谁也?」叔卿曰:「洪崖先生、许由、巢父、火低公、飞黄子、王子晋、薛容耳。今世向大乱,天下无聊,后数百年间,土灭金亡。汝归,当取吾斋室西北隅大柱下玉函,函中有神素书,取而按方合服之,一年可能乘云而行。道成,来就吾于此。勿得为汉臣也,亦不复为语帝。」度世于是拜辞而去,下山见梁伯,不告所以。梁伯意度世必有所得,乃叩头于度世,求乞道术。先是度世与之共行,见伯情行温实,乃以语之。梁伯但不见柱下之神方耳。后掘得玉函,封以飞仙之香,取而饵服。乃五色云母,遂合药服之,与梁伯俱仙去。留其方与子,而世人多有得之者。
二十一卷〈诗乙·游仙〉~020~
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绿萝结高林,蒙笼盖一山。中有冥寂士,静啸抚清弦。放情陵霄外,嚼橤挹飞泉。赤松临上游,驾鸿乘紫烟。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
《列仙传》
洪崖先生,或曰皇帝之臣伶伦也,得道仙去,姓张氏。或曰尧时已三千岁矣。汉仙人魏叔卿在终南绝顶与数人博,其子度臣问卿曰:「同与博者为谁?」叔卿曰:「洪崖先生辈也」。
卷一百八十九〈居处部十七·井〉
《豫章记》:「厌源山西北,余侔村五六里,有洪井,说云:洪崖先生之井。」
仙井今犹在,洪崖久不还。
缅思洪崖术,欲往沧海隔。
蛇子蛇孙鳞蜿蜿,新香几粒洪厓饭。
嘈嘈弦吹匝天开,洪崖箫声绕天来。
水淹徐孺宅恒乾,绳坠洪崖井无底。
洪崖遣后名何远,陆绩怀来事更长。
不逢萧史休回首,莫见洪崖又拍肩。
勿追赤松游,勿拍洪崖肩。
《魏志》:「帝尝大会殿中,御史簪白笔侧阶而坐。上问左右:『此为何官何主?』左右不对。辛毗曰:『此谓御史。旧时簪笔以奏不法今者直备官,但珥笔耳。』」
满台簪白笔,捧手恋清晖。
伊昔簪白笔,幽都逐游魂。
绣衣柱史何昂藏,铁冠白笔横秋霜。
来簪御府笔,故泊洞庭船。
主人有客簪白笔,玉壶贮水光如一。
典故俗书博白鹅 内史写道经 内史写黄庭 博白鹅 右军鹅 好鹅寻道士 学溪老鹅 写经不惜鹅  将鹅与右军 山阴书罢 山阴道士鹅 惜鹅群 换经鹅   换鹅帖 换鹅文  换黄庭 挥帖致白鹅 挥翰邀鹅 书字换鹅 书经爱鹅 书邀道士鹅 白鹅书 笼归忆右军 笼随王右军  觅鹅群  鹅归逸少 鹅归遗少   鹅费羲之墨 黄庭换鹤相关人物王羲之
《晋中兴书》卷七〈琅琊王录〉~424~
王羲之字逸少。导之从子也。初讷于言。人未之知。年十三。尝见周顗。顗异之。时重牛心炙。座客未啖。先割啖之。羲之于是知名。及长。尤善草隶书。为今古冠绝。累迁为右将军。不乐京师。遂往会稽。与谢安、孙绰、等游处。山阴有道士养群鹅。羲之意甚悦。道士云。为写黄庭经。当举群相赠。乃为写讫。笼鹅而去。
卷八十〈王羲之列传〉~200~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
卷二百三十八〈职官部三十六·右将军〉~258~
《晋中兴书》曰:「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及长,尤善草隶书,为今古冠绝。累迁为右将军。不乐京师,遂往会稽。与谢安、孙绰、等游处。山阴有道士养群鹅,羲之意甚悦。道士云:『为写黄庭经,当举群相赠。』乃为写讫,笼鹅而去。」
换鹅:喻以自己的高才绝技换取心爱之物,或喻书法作品高妙。唐李白《送贺宾客归越》:“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道经今为写,不虑惜鹅群。
枥嘶支遁马,池养右军鹅。
彭泽先生柳,山阴道士鹅。
林栖居士竹,池养右军鹅。
金粉为书重莫过,黄庭旧许右军多。请看今日酬恩德,何似当年为爱鹅。
鹅归逸少宅,鹤满令威家。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好鹅寻道士,爱竹啸名园。
山阴岂无尔,茧字换群鹅。
凤皇池上应回首,为报笼随王右军。
鹅费义之墨,貂馀季子裘。
尚书旧用裁天诏,内史新将写道经。
咏雪因饶妹,书经为爱鹅。
新传左慈诀,曾与右军鹅。
似君换得白鹅时,独凭阑干雪满池。
山阴妙术人传久,也说将鹅与右军。
玄堪教凤集,书好换鹅群。
便使笔精如逸少,懒能书字换群鹅。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典故挥玉麈 挥谈麈  挥麈尾 挥麈毛 清言挥玉麈 清谈挥麈 玉麈挥 玉麈谈玄 玉麈谈宾 玉麈飞谈 白玉麈尾 落麈尾 落麈毛  谈辞玉麈  论发犀柄 麈尾清谈 
下卷上〈容止〉~6~
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
卷四十三〈王戎列传·(从弟)王衍〉~236~
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衍甚重之。惟裴頠以为非,著论以讥之,而衍处之自若。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兼声名藉甚,倾动当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放效。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衍尝丧幼子,山简吊之。衍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衍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于情。然则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
卷七百三〈服用部五·麈尾〉~3266~2~
晋·郭澄之《郭子》曰:「何次道尝诣王丞相,以麈尾敲床,呼何共坐,曰:『此君子坐也。』」又曰:「孙安国往殷中军许共语,左右进食,冷而复煖者数四,彼我奋掷麈尾,悉堕落满饭中,宾主遂至暮忘餐也。」
《能改斋漫录》卷二〈事始·麈尾〉~33~
释藏《音义指归》云:「名苑曰:鹿之大者曰麈。群鹿随之,皆看麈所往,随麈尾所转为准。」今讲僧执麈尾拂子,盖象彼有所指麾故耳,王衍捉玉柄麈尾。
卷三十三〈儒林列传·张讥〉
后主在东宫,集官僚置宴,时造玉柄麈尾新成,后主亲执之,曰:「当今虽复多士如林,至于堪捉此者,独张讥耳。」即手授讥。仍令于温文殿讲庄、老,高宗幸宫临听,赐御所服衣一袭。后主嗣位,领南平王府咨议参军、东宫学士。寻迁国子博士,学士如故。后主尝幸钟山开善寺召从臣坐于寺西南松林下,敕召讥竖义。时索麈尾未至,后主敕取松枝,手以属讥,曰「可代麈尾」。顾谓群臣曰「此即是张讥后事」。祯明三年入隋,终于长安,时年七十六。
典故 说柏
卷九百五十四〈木部三·柏 〉~4367~2~
《汉官仪》:「正旦饮柏叶酒上寿。」
典故柏子千秋
卷九百五十四〈木部三·柏 〉~4367~2~
《仙经》:「服柏子人长年。」
典故五彩服 五采衣 侍彩 弄乌莱子  彩眼   彩衣斑  戏莱  戏衣莱  斑衣侍 斑衣儿啼 斑衣舞 斑斓戏 服彩老莱 稚子斑  老莱心 老莱戏 老莱戏彩   舞斑衣 舞莱衣 舞衣斑  莱子彩 莱子戏庭 莱子衣   莱衣戏舞 衣同莱子相关人物老莱子
卷二十〈人部四·孝〉~369~
《列女传》曰: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著五色采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乌鸟于亲侧。
卷四百一十三〈人事部五十四·孝中〉~2036~2~
师觉授《孝子传》曰:「老莱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常著班兰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胅,恐伤父母之心,因僵仆为婴儿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伤老也,若老莱子可谓不失孺子之心矣。』」
出塞能全仲叔策,安亲更切老莱心。
王祥因就宦,莱子不违亲。
唯修曾子行,不著老莱衣。
明朝拜嘉庆,须著老莱衣。
献策金门去,承欢彩服违。
水乘舟楫去,亲望老莱归。
服彩老莱并,侍车江革同。
列位登青琐,还乡复采衣。
手把黄香扇,身披莱子衣。
二人事慈母,不弱古老莱。
来倾阮氏酒,去着老莱衣。
新登郤诜第,更著老莱衣。
名登郤诜第,身着老莱衣。
怜君到此处,却背老莱风。
几府争驰毛义檄,一乡看侍老莱衣。
锦字相催鸟急飞,郎君暂脱老莱衣。
老莱斑衣,黄香扇枕。
先同稚子舞,更著老莱衣。
花惭潘岳貌,年称老莱衣。
定看堂高后,斑衣灭泪痕
彩服鲜华觐渚宫,鲈鱼新熟别江东。
远传冬笋味,更觉彩衣春。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朝夕高堂念,应宜彩服新。
舟也衣彩衣,告我欲远适。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带月轻帆疾,迎霜彩服新。
知向东阳去,晨装见彩衣。
彩衣行不废,儒服代相传。
君之去兮不可留,五采裳兮木兰舟。
莫将和氏泪,滴著老莱衣。
先垄每怀风木夜,画堂无复彩衣时。
脱却貂襜褕,新著五彩衣。
迟子扬名后,方期彩服还。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手持平子赋,目送老莱衣。
春深颜子巷,花映老莱衣。
孟孙唯问孝,莱子复辞官。
凤雏联翼美王孙,彩服戎装拟塞垣。
綵衣人竞看,银诏帝亲书。
衣同莱子曾分笔,扇似袁宏别有天。
盛事两般君总得,老莱衣服戴颙家。
应笑当年老莱子,鲜华都自降明君。
铜虎贵提天子印,银鱼荣傍老莱衣。
朝庆老莱服,夕闲安道琴。
唯思莱子来,衣拖五般色。
斑衣在林巷,始觉无羁束。
莱子昼归今始好,潘园景色夏偏浓。
不嗟荆宝退,能喜彩衣还。
欲见宁亲孝,儒衣稚子斑。
向家流水便,怀橘綵衣香。
才子学诗趋露冕,棠花含笑待斑衣。
承颜看彩服,不觉别丹墀。
此去不须求彩服,紫衣全胜老莱衣。
正值江南新酿熟,可容闲却老莱衣。
从此倚门休望断,交亲喜换老莱衣。
典故九疑泪竹 二女事唐虞 二女垂泪  二妃愁 哭翠华 哭苍梧 哭重华 啼斑竹 啼湘 啼舜妇 尧女 女悲  妃泣竹  娥英泣 帝妃  帝子痕 思帝子 怨泪连疏竹 恨竹泪  斑竹染啼血 染竹啼 染筠 楚妃泪竹 江娥啼竹     湘女恨  湘妃怨 湘妃泣 湘妃泪 湘妃旧竹 湘妃血  湘娥竹 湘川别泪 湘川恨 湘水泪 湘泪 湘皇泪雨 湘竹痕  湘篁染泪  湘魂 玉立湘皋  竹上斓斑 竹上泪 粉篁春泪 舜妃啼竹 舜妃悲 舜娥悲  苍梧恨 苍梧泪相关人物唐尧 女英 娥皇 舜 虞舜 蛾皇
卷八十九〈木部下·竹〉~55~
《博物志》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啼,以涕挥竹,竹尽班。今下隽有班皮竹。
卷九百六十二〈竹部一·竹上〉~4404~
任昉《述异记》曰:「湘水去岸三十许里有相思宫、望帝台。舜南巡不返殁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思恸哭,泪下沾竹,文悉为之班班然。」
卷一〈母仪传·有虞二妃〉~
有虞二妃者,帝尧之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舜父顽母嚚。父号瞽叟,弟曰象,敖游于嫚,舜能谐柔之,承事瞽叟以孝。母憎舜而爱象,舜犹内治,靡有奸意。四岳荐之于尧,尧乃妻以二女以观厥内。二女承事舜于畎亩之中,不以天子之女故而骄盈怠嫚,犹谦谦恭俭,思尽妇道。瞽叟与象谋杀舜。使涂廪,舜归告二女曰:「父母使我涂廪,我其往。」二女曰:「往哉!」舜既治廪,乃捐阶,瞽叟焚廪,舜往飞出。象复与父母谋,使舜浚井。舜乃告二女,二女曰:「俞,往哉!」舜往浚井,格其出入,从掩,舜潜出。时既不能杀舜,瞽叟又速舜饮酒,醉将杀之,舜告二女,二女乃与舜药浴汪,遂往,舜终日饮酒不醉。舜之女弟系怜之,与二嫂谐。父母欲杀舜,舜犹不怨,怒之不已。舜往于田号泣,日呼旻天,呼父母。惟害若兹,思慕不已。不怨其弟,笃厚不怠。既纳于百揆,宾于四门,选于林木,入于大麓,尧试之百方,每事常谋于二女。舜既嗣位,升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封象于有庳,事瞽叟犹若初焉。天下称二妃聪明贞仁。舜陟方,死于苍梧,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君子曰:「二妃德纯而行笃。诗云:「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此之谓也
卷二〈九歌·湘夫人〉~64~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东汉·王逸注:「帝子,谓尧女也。降,下也。言尧二女娥皇、女英,随舜不反,没于湘水之渚,因为湘夫人。」
卷一〈五帝本纪·帝尧〉
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岳应曰:「鄙德忝帝位。」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閒,曰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尧曰:「吾其试哉。」于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舜饬下二女于妫汭,如妇礼。尧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召舜曰:「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让于德不怿。正月上日,舜受终于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
江娥啼竹:咏忧伤之情,或咏竹。唐李贺《李凭箜篌引》:“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愁如湘灵哭湘浦,咽咽哀音隔云雾。九嶷深翠转巍峨,仙骨寒消不知处。
河汉夜阑孤雁度,潇湘水阔二妃愁。
湘竹旧斑思帝子,江蓠初绿怨骚人。
野蕉依戍客,庙竹映湘君。
荆山鼎成日,湘浦竹斑时。
妾恨比斑竹,下盘烦冤根。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
重华不是风流主,湘水犹传泣二妃。
湘水吊灵妃,斑竹为情绪。
斑竹年来笋自生,白苹春尽花空落。遥望零陵见旧丘,苍梧云起至今愁。唯馀帝子千行泪,添作潇湘万里流。
湘水终日流,湘妃昔时哭。美色已成尘,泪痕犹在竹。
萧萧意何恨,不独往湘川。
有虞曾不有遗言,滴尽湘妃眼中血。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万点湘妃泪,三年贾谊心。
谁知湘水上,流泪独思君。
上清仙女徵游伴,欲从湘灵住河汉。
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沈。
有恨同湘女,无言类楚妃。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南人伐竹湘山下,交根接叶满泪痕。请君先问湘江水,然我此恨乃可论。
空令猿啸时,泣对湘潭竹。
回潮迎伍相,骤雨送湘君。
游女汉皋争笑脸,二妃湘浦并愁容。
南云哭重华,水死悲二女。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水弄湘娥佩,竹啼山露月。
自解看花笑,憎闻染竹啼。
分明知是湘妃泣,何忍将身卧泪痕。
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
湘妃汉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无。
昨夜舟火灭,湘娥帘外悲。
湘妃泣下竹成斑,子规夜啼江树白。
翠筠不乐湘娥泪,斑箨堪裁汉主冠。
空山竟不从,宁肯学湘妃。
溪草何草号帝女,溪竹何竹号湘妃。
翠帐云屏白玉床,啼鸟休啼花莫笑,女英新喜得娥皇。
娥皇不语启娇靥,女英目成转心惬。
夜光疑汉曲,寒韵辨湘灵。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
莫嫌滴沥红斑少,恰似湘妃泪尽时。
乘兴轻舟无近远,白云明月吊湘娥。
至今楚竹上,犹有泪痕斑。
入楚岂忘看泪竹,泊舟应自爱江枫。
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商人酒滴庙前草,萧索风生斑竹林。
湘妃独立九疑暮,汉女菱歌春日长。
带露似垂湘女泪,无言如伴息妫愁。
露沾湘竹泪,花堕越梅妆。
石门迥接苍梧野,愁色阴深二妃寡。
二女竹上泪,孤臣水底魂。
荒餐茹獠蛊,幽梦感湘灵。
斑竹啼舜妇,清湘沈楚臣。
当时珠泪垂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
典故半额眉 广黛
卷二十四〈马援列传·马廖〉~853~
时皇太后躬履节俭,事从?约,廖虑美业难终,上疏长乐宫以劝成德政,曰:「臣案前世诏令,以百姓不足,起于世尚奢靡,故元帝罢服官,成帝御浣衣,哀帝去乐府。然而侈费不息,至于衰乱者,百姓从行不从言也。夫改政移风,必有其本。传曰:『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宫中多饿死。』长安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斯言如戏,有切事实。前下制度未几。后稍不行。虽或吏不奉法,良由慢起京师。今陛下躬服厚缯,斥去华饰,素?所安,发自圣性。此诚上合天心,下顺民望,浩大之福,莫尚于此。陛下既已得之自然,犹宜加以勉勖,法太宗之隆德,戒成、哀之不终。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诚令斯事一竟,则四海诵德,声薰天地,神明可通,金石可勒,而况于行仁心乎,况于行令乎!愿置章坐侧,以当瞽人夜诵之音。」
三国吴·谢承《后汉书》:「四方且半额作『四方画半额』。」(据《太平御览》卷四九五引)
城中画广黛,宫里束纤腰。
只如花下红儿态,不籍城中半额眉。
典故伴娥孤另 偷药 后羿寻  奔月偶桂 奔月成仙  姮娥寡 姮娥捣药   嫦娥奔月   广寒府    月中孀 月娥孀独 月娥孤 月里人   羿妻 羿妻窃药 药娥 长生药
《淮南子》卷六〈览冥训〉~27~
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是故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东汉·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卷四〈天部四·月〉~5~
张衡《灵县》曰:「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卷十四~05~
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恐毋惊。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蝫」。
嫦娥:“姮娥”或作“恒娥”,后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改作“常娥”“嫦娥”。喻指美女,或用作月的别称。宋杨亿《无题三首》之三:“嫦娥桂独成幽恨,素女弦多有剩悲。”
河鼓灵旗动,嫦娥破镜斜。
纵令奔月成仙去,且作行云入梦来。
嫦娥断影霜轮冷,帝子无踪泪竹繁。
素娥前夕月,青女夜来霜。
少女风游兑,姮娥月去秦。
好是照身宜谢女,嫦娥飞向玉宫来。
夜半姮娥朝太一,人间本自无灵匹。
仙翁每被嫦娥使,一度逢圆一度吟。
嫦娥一入月中去,巫峡千秋空白云。
青田白鹤丹山凤,婺女姮娥两相送。
一年怅望秋将尽,不得常娥正面看。
裁分楚女朝云片,剪破姮娥夜月光。
嫦娥若不偷灵药,争得长生在月中。
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莫教明月去,留著醉姮娥。
昔余闻姮娥,窃药驻云发。不自娇玉颜,方希炼金骨。飞去身莫返,含笑坐明月。紫宫誇蛾眉,随手会凋歇。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昔窃不死药,奔空有嫦娥。
素娥尝药去,乌鹊绕枝惊。
拜神得寿献天子,七星贯断姮娥死。
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
临津双洛浦,对月两嫦娥。
素蛾毕竟难防备,烧得河车莫遣尝。
还缘交甫非良偶,不肯终身作羿妻。
姮娥谩偷药,长寡老中闲。
旦游萧帝新松寺,夜宿嫦娥桂影潭。
偷嫌曼倩桃无味,捣觉嫦娥药不香。
后羿遍寻无觅处,谁知天上却容奸。
嫦娥窃药出人间,藏在蟾宫不放还。
唯有嫦娥月,从今照墓田。
姮娥对此夕,何用久裴回。
姮娥须逐彩云降,不可通宵在月中。
嫦娥曳霞帔,引我同攀跻。
欲把伤心问明月,素娥无语泪娟娟。
姮娥还宫室,太阳有室家。
佩兰初应梦,奔月竟沦辉。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娥嬉华荡漾,胥怒浪崔嵬。
嫦娥曳霞帔,引我同攀跻。
典故一瓢 一瓢不挂 一瓢喧 一瓢闲挂 一瓢风入 厌喧解瓢 孤瓢枝上閒寄  挂树瓢空  挂瓢人 枝上瓢 枝上瓢空 枯瓢枝上寄 枯瓢闲寄  瓢挂树  风作瓢生  饮水箕山相关人物许由
东汉·蔡邕《琴操》
《箕山操》,许由作也。许由者,古之贞固之士也。尧时为布衣,夏则巢居,冬则穴处,饥则仍山而食,渴则仍河而饮。无杯器,常以手捧水而饮之。人见其无器,以一瓢遗之。由操饮毕,以瓢挂树。风吹树动,历历有声。由以为烦扰,遂取捐之。(据《平津馆丛书》本)
卷七百六十二〈器物部七·瓢〉~353~
《琴操》:「许由无杯器,常以手捧水,人以一瓢遗之。由操饮毕,以瓢挂树。风吹树,瓢动,历历有声。由以为烦扰,遂取捐之。」
一瓢遗却在何处,应挂天台最老松。
邑罕悬磬贫,山无挂瓢逸。
瓢中谁寄酒,叶上我留书。
瓢饮唯三径,岩栖在百层。
一瓢风入犹嫌闹,何况人间万种人。
近日营家计,绳悬一小瓢。
幽林尝伴许,陋巷亦随回。
挂瓢余隐舜,负鼎尔干汤。
典故上蔡公子 上蔡呼鹰 上蔡悲  上蔡门 上蔡黄犬 呼鹰上蔡头    李斯拘秦桎 李斯犬 李斯追悔 东门犬(狗)  黄犬回头 黄犬悲 黄犬应闻笑李斯相关人物李斯 赵高
卷八十七〈李斯列传〉~2539~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治斯,榜掠千馀,不胜痛,自诬服。斯所以不死者,自负其辩,有功,实无反心,幸得上书自陈,幸二世之寤而赦之。李斯乃从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治民,三十馀年矣。逮秦地之陕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脩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彊。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罪三矣。立社稷,脩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者,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赵高使其客十馀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覆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奏当上,二世喜曰:「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及二世所使案三川之守至,则项梁已击杀之。使者来,会丞相下吏,赵高皆妄为反辞。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卷九百二十六〈羽族部十三·鹰〉~4245~2~
《史记》曰:「李斯临刑,思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东门,不可得矣。」
黄犬悲:指为官受害而追悔莫及。宋苏轼《雨中过舒教授》:“飞鸢悔前笑,黄犬悲晚悟。”
赤龙已赴东方暗,黄犬徒怀上蔡悲。
青蝇岂独悲虞氏,黄犬应闻笑李斯。
秦家李斯早追悔,虚名拨向身之外。
太公渭川水,李斯上蔡门。
鱼游沧海深,呼鹰过上蔡。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咸阳市上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
范晔顾其儿,李斯忆黄犬。
顾索素琴应不暇,忆牵黄犬定难追。
邹衍衔悲系燕狱,李斯抱怨拘秦桎。
李斯 专权,为 赵高 所陷,下狱。伏诛前,顾其子曰:欲牵黄犬、臂苍鹰,出 上蔡 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后因以“上蔡苍鹰”为典,指不知激流勇退,以致罹祸而悔恨莫及。 唐
诗之三:“ 陆机 雄才岂自保? 李斯 税驾苦不早。 华亭 鹤唳詎可闻? 上蔡 苍鹰何足道!” 王琦 注引曰:“曰:‘ 李斯 临刑,思牵黄犬,臂苍鹰,出 上蔡 东门,不可得矣。’考今本中无‘臂苍鹰’字,而 李白 诗中屡用其事,当另有所本。”分類:(1).次妃。:“﹝ 邾文公 ﹞二妃 晋姬 生 捷菑 。”(2).指传说中 舜 之妻 娥皇
女英 。死后成为 湘水 之神。 汉
:“ 有虞 二妃者, 帝尧 之二女也。长 娥皇 ,次 女英 …… 舜 既嗣位升为天子, 娥皇 为后, 女英 为妃,封 象 於 有庳 ,事 瞽叟 犹若初焉,天下称二妃。” 唐
《祭湘君夫人文》:“以清酌之奠,敢昭告于 湘君
湘夫人 二妃之神。” 明
诗之六:“扬舲泝烟沚,遥瞻二妃宫。”分類:晋
贾充 女 午 悦 韩寿 ,其婢为致意, 韩 乃踰墙与之私通。 午 偷 武帝 赐 充 异香赠 韩 。此香著体,数月不散,终被 充 发觉,遂以 午 嫁 韩 。见、。后以“偷香”谓女子爱悦男子,或谓与妇女私通。 唐
诗:“折步教人学,偷香与客熏。” 宋
《能改斋漫录·乐府一》:“ 开封 富民 杨氏 子,馆客颇豪俊。有女未笄,私窃慕之,遂有偷香之説,密约登第结姻。” 明 杨珽 《龙膏记·祸媒》:“难道有约在桑间,偷香寄宫宛。” 鲁迅 《集外集拾遗·辩“文人无行”》:“轻薄、浮躁、酗酒、嫖妓而至于闹事,偷香而至于害人,这是古来之所谓‘文人无行’。”分類::“ 山阴 有一道士,养好鹅, 羲之 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羣相赠耳。’ 羲之 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后遂以为典实。按卷九五亦记此事,谓所写为《黄庭经》。分類::“ 斯 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復牵黄犬俱出 上蔡 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后因以“嘆黄犬”为悔恨贪富贵而取祸之典。 唐
《拟恨赋》:“执爱子以长别,嘆黄犬之无缘。” 唐
:“ 咸阳 市中嘆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分類:古代神话。 后羿 之妻 姮娥 ,偷吃了 羿 的不死之药奔入月中。《淮南子·览冥训》:“ 羿 请不死之药於 西王母 , 姮娥 窃以奔月。”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媒合》:“思量,羞蛾难放,愿偷丸奔月,独守云房。”参见“ 嫦娥 ”。分類:(1).相传为 尧 次女, 舜 妃。 汉
:“ 有虞 二妃者,帝 尧 之二女也,长 娥皇 ,次 女英 。”(2).指少女。 明
叶宪祖 《团花凤》第一折:“呀,原来是一个女娘,问谁家女英,问谁家女英,正在芳龄,为何投身深穽。”分類:(1).神话中的月中女神。《淮南子·览冥训》:“ 羿 请不死之药於 西王母 , 姮娥 窃以奔月。” 高诱 注:“ 姮娥 , 羿 妻。 羿 请不死之药於 西王母 ,未及服之, 姮娥 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宋
词:“ 姮娥 已有慇懃约,留著蟾宫第一枝。” 清
:“ 朱 在云中言曰:‘下界人勿须惊怖,我月府 姮娥 也。’”姮,本作“恒”,俗作“姮”。 汉 代因避 文帝
刘恒 讳,改称 常娥 ,通作 嫦娥 。(2).借指月亮。 宋
之三:“咫尺淹留可奈何,东西虚共一 姮娥 。” 清 杨模 诗:“半露 姮娥 能却暑, 广寒 深处玉为楼。”分類:美丽的 嫦娥 。借指月亮。 宋
诗:“姱娥夜出在寒溪,青铜莹磨光几里。”分類:相传为 尧 女, 舜 妻。:“大荒之中,有 不庭之山 , 荣水 穷焉。有人三身, 帝俊 妻 娥皇 ,生此 三身之国 , 姚 姓,黍食,使四鸟。” 汉
:“ 有虞 二妃者, 帝尧 之二女也,长 娥皇 ,次 女英 。”第一一六回:“此地乃上界神女之所,虽号为 瀟湘妃子 ,并不是 娥皇 、 女英 之辈,何得与凡人有亲?”分類:(1).神话中的月中女神。 南朝
宋 颜延之 《为织女赠牵牛》诗:“婺女儷经星, 嫦娥 栖飞月。” 前蜀
词:“天上 嫦娥 人不识,寄书何处觅?” 明
诗:“河边织女期七夕,天上 嫦娥 奈九秋。”
词:“寂寞 嫦娥 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详“ 姮娥 ”。(2).指月亮。 明
《掏水月在手》诗:“玉纤弄水金鈿湿,要捧嫦娥对面看。”分類:(1).指 舜 妻 娥皇 、 女英 。 唐
《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琴前镜里,孤鸞别鹤之哀;竹死城崩, 杞妇
孀娥 之泣。”一本作“ 杞妇
湘妃 之怨。”(2).指 嫦娥 。 宋
《糖多令·答和梅府教》词:“想 孀娥 ,自古多愁。安得仙师呼鹤驾,将我去, 广寒 游。” 清
《月中桂·咏丹桂》词:“仙翁颜渥赭,带笑睨, 孀娥 幽独。”分類:(1).指 娥皇 、 女英 。传说为 尧 的女儿。:“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王逸 注:“帝子,谓 尧 女也。” 南朝
诗:“ 洞庭 张乐地, 瀟湘 帝子游。” 明
诗:“帝子葬何处, 瀟湘 云正深。”
诗:“ 九嶷山 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参见“ 帝娥 ”。(2).帝王之子。 唐
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 长江 空自流。” 唐
:“且饶帝子共王孙,须去繁华銼鋭分。” 唐
:“ 太宗 谓尚书左僕射 房玄龄 曰:古来帝子,生於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分類:1.本指帐幕。后亦引申为覆盖。2.庇荫,庇护。同“ 嫦娥 ”。
“引玄兔於帝臺,集素娥於后庭” 唐
李善 注:“曰:‘ 羿 请不死之药於 西王母 , 常娥 窃而奔月。’” 唐
诗:“皎皎秋空八月圆, 常娥 端正桂枝鲜。” 宋
诗:“ 常娥 攀桂枝,顾景久徘徊。”详“ 嫦娥 ”。(1).神话中的月中女神。 南朝
宋 颜延之 《为织女赠牵牛》诗:“婺女儷经星, 嫦娥 栖飞月。” 前蜀
词:“天上 嫦娥 人不识,寄书何处觅?” 明
诗:“河边织女期七夕,天上 嫦娥 奈九秋。”
词:“寂寞 嫦娥 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详“ 姮娥 ”。(2).指月亮。 明
《掏水月在手》诗:“玉纤弄水金鈿湿,要捧嫦娥对面看。”分類:汉
蔡邕 《琴操·箕山操》载, 尧 时 许由 隐居 箕山 ,常以手捧水而饮。人见其无器,以一瓢遗之。 由 饮毕,以瓢挂树。风吹树动,历历有声, 由 以为烦扰,遂取瓢弃之。后因以“弃瓢”为隐居的典实。 明
刘训 《许由隐居》诗:“弃瓢林下风生树,洗耳溪边水漾湾。”分類:犹彩衣。指孝养父母。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归田》:“两儿游宦,谁娱彩服於堂前?” 清
《延医不得寄舍弟靖公》诗:“乱里弓衣怜幼弟,危途彩服媿双亲。”参见“ 彩衣 ”。(1).彩色服色。亦借指穿彩服的官员。 唐
:“棣华晴雨好,綵服暮春宜。” 仇兆鳌 注:“棣华比其弟,綵服兼诸公。” 唐
《和宋大少府暮春雨后同诸公及舍弟宴书斋》:“綵服,有职者之服。” 明
:“昔来梅花下,綵服辉清尊。”(2).犹彩衣。谓彩衣以娱亲。 唐
《入奏行》:“绣衣春当霄汉立,綵服日向庭闈趋。” 仇兆鳌 注:“ 老莱子 綵服以娱亲。” 宋
诗:“綵服当年戏,驪驹此日荣。”参见“ 綵衣娱亲 ”。分類:(1).卷二十引:“昔 楚
老莱子 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常著五色斑斕衣,为亲取饮。”后因以“彩衣”指孝养父母。 宋
《谢宣旨令次男西京侍疾表》:“此盖陛下义敦天性,恩厚孝思,念黄髮之衰羸,俾彩衣而侍养。”(2).指戏曲表演的服装。第五四回:“婆子们抱着几个软包--因不及抬箱,料着 贾母 爱听的三五齣戏的彩衣包了来。”(1).五彩衣服。 清
《居易录谈》卷下:“忽有綵衣小儿自外入,顷刻至数百人,结束如一,阶墀尽满。”(2).谓孝养父母。 唐
《〈颍川陈先生集〉序》:“早孤,事太夫人弥孝,熙熙愉愉,承颜侍膳,虽隆云路之望,终确綵衣之恋。” 宋
:“还家昼锦乐,拜寿綵衣荣。” 明
《三山春宴图歌》:“綵衣归来奉翁母,愿言寿比三山久。” 清
《顾蓉庄年丈七十双寿序》:“君此行也,躬綵衣,捧瑶斝,象服绣葆,蹌躋一庭。”参见“ 綵衣娱亲 ”。分類:卷二十引:相传 春秋 时 楚国
老莱子 事亲至孝,年七十,常著五色斑斕衣,作婴儿戏。上堂,故意仆地,以博父母一笑。后遂用“綵衣娱亲”为孝养父母之典。 三国
《灵芝篇》:“ 伯瑜 年七十,綵衣以娱亲。”
《宗武生日》“熟精理,休觅彩衣轻” 清
仇兆鳌 注:“当精以绍家学,何必为綵衣娱亲乎?”分類:秦 丞相 李斯 受 赵高 陷害,被腰斩于 咸阳 ,临刑时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復牵黄犬俱出 上蔡 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见。后用为大臣受陷害被处死的典故。 唐
:“犹胜忆黄犬,幸得早图之。”亦作“ 悲东门 ”、“ 悲黄犬 ”、“ 念黄犬 ”。 三国
《咏怀》之十七:“ 李公 悲东门, 苏子 狭 三河 。” 清
《淮东》诗:“踟躇念黄犬,太息呼诸子。” 清
《青山庄歌》:“填尸圜土悲黄犬,回首欢场付爽鳩。”分類:亦作“恒娥”。
月神名。 后羿 之妻。相传曾盗食不死之药而奔月,遂为月神。又称 嫦娥 、 常娥 。《淮南子·览冥训》:“譬若 羿 请不死之药於 西王母 , 恆娥 窃以奔月。” 五代
词:“不是昔年攀桂树,岂能月里索 恆娥 。”亦指月。 唐
《月蚀》诗:“ 恒娥 还宫室,太阳有室家。”参见“ 嫦娥 ”。分類:(1).葫芦瓢。古代用为盛酒器。 唐
:“美酒酌悬瓢,真淳好相映。”(2).相传 许由 饮水无杯,有人赠以一瓢, 由 饮毕,悬于树上。后以为隐居的典故。 南唐
诗:“吾君侧席求贤切,未可悬瓢枕碧流。”参阅卷七六二引《琴操》。分類:见“ 忆黄犬 ”。秦 丞相 李斯 受 赵高 陷害,被腰斩于 咸阳 ,临刑时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復牵黄犬俱出 上蔡 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见。后用为大臣受陷害被处死的典故。 唐
:“犹胜忆黄犬,幸得早图之。”亦作“ 悲东门 ”、“ 悲黄犬 ”、“ 念黄犬 ”。 三国
《咏怀》之十七:“ 李公 悲东门, 苏子 狭 三河 。” 清
《淮东》诗:“踟躇念黄犬,太息呼诸子。” 清
《青山庄歌》:“填尸圜土悲黄犬,回首欢场付爽鳩。”分類:亦作“ 戏綵 ”。
卷二十引 汉
刘向 :“ 老莱子 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著五色采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后用为孝养长辈之典。 宋
词:“庭兰戏彩传金鼎,小袖青衫更辉映。” 元
《赠彭将军》诗:“座上衣冠戏綵日,窗前灯火读书秋。”第五四回:“他们不能来戏彩引老祖宗笑一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回目:“试乡科文闈放榜,上母寿戏綵称觴。”分類:原谓 春秋 末 楚国
老莱子 穿五色斑斓之衣,扮小儿之状以娱双亲。后作为孝养父母之典。 宋
词:“只愿早休官,居 颜 巷,戏 莱 衣,岁岁长欢聚。”亦作“ 戏斑衣 ”。 宋
词:“梦折营门柳。送君归,暂戏斑衣,又拢征袖。”参见“ 戏彩 ”。分類:轻拍别人的肩膀。表示友好或爱护。 清
《双凤村居诗以志之》:“拍肩同辈多零落,陇畔何人许耦耕?” 清
《题眼医何藏之小照》诗:“拍肩羣瞽世何限,补救造化天无功。”分類:亦作“掛瓢”。
卷七六二引 汉
蔡邕 《琴操》:“ 许由 无杯器,常以手捧水。人以一瓢遗之, 由 操饮毕,以瓢掛树。风吹树,瓢动,歷歷有声。 由 以为烦扰,遂取捐之。”后以“挂瓢”为隐居或隐者傲世的典故。 唐
诗:“松上掛瓢枝几变,石间洗耳水空流。” 明 管正仪 《古先生墓》诗:“采薇非徇义,挂瓢非避荣。” 清
:“人人为 巢
许 ,则至今洪水横流,併挂瓢饮犊之地亦不可得矣。”分類:(1).挥动麈尾。 宋
:“抱琴不暇抚,挥麈无由停。” 清
《行路难》诗:“挥麈清凉尚不可,何况踉蹌策蹇大道傍。”(2). 晋 人清谈时,常挥动麈尾以为谈助。后因称谈论为挥麈。 宋
词:“雅燕飞觴,清谈挥麈,使君高会群贤。” 金
诗:“欲尽 休公 挥麈乐,鬢丝羞对落花风。” 清
《履园丛话·耆旧·二林居士》:“挥麈谈文,终日不倦。”分類:犹换鹅。晋 代书法家 王羲之 写经换鹅的典故。:“又 山阴 有一道士,养好鹅, 羲之 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羣相赠耳。’ 羲之 欣然写毕,笼鹅而归。”按,卷九五作“写《黄庭经》”。 宋
诗之二:“看客休题凤,将书莫换鹅。”分類:指《黄庭经》,或谓《道德经》。 王羲之 曾写以换鹅,故称。附录载 元
仇远 《题保母帖》诗:“大字无过《瘞鹤铭》,小字亦有换鹅经。” 宋
《丹阳子高得逸少〈瘗鹤铭〉于焦山之下来求诗因作长句以寄》:“ 山阴 不见换鹅经, 京口 今存《瘞鹤铭》。”参见“ 换鹅 ”。分類:(1).一种茎上有紫褐色斑点的竹子,也叫湘妃竹。 晋
《博物志》卷八:“ 尧 之二女, 舜 之二妃,曰 湘夫人 ,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 唐
:“不见 湘妃 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 元
《寨儿令·送别》曲:“白玉连环,斑竹阑干,回首泪偷弹。”
诗:“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2).指斑竹所制的手杖。 元
柯丹邱 《荆钗记·启媒》:“软红泥踏青时候,试躡青鞋,慢拖斑竹,去寻良友。”分類:(1). 汉 代虎贲骑士着的虎纹单衣。“被豳文,跨野马” 裴駰 集解引 晋
郭璞 曰:“著斑衣”。 司马贞 索隐引 文颖 曰:“著斑文之衣。《舆服志》云‘虎賁骑被虎文单衣’,单衣即此斑文也。”(2).彩衣。亦指服彩衣。:“﹝ 张嵊 ﹞少敦孝行,年三十餘,犹斑衣受 稷 ( 张稷 )杖。” 宋
词:“满泛椒觴献寿,斑衣侍,云母分屏。”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锦衣舞处更筹晚,更舞斑衣欢笑好,靖忠猷,佐圣朝。” 清
《与李湘北书》:“俾得归供菽水,入侍刀圭。则此一日之斑衣,即终身之结草矣。”参见“ 斑衣戏彩 ”。分類:月中仙子。亦比喻意中美人。 唐
:“借问月中人,安得长不老。” 元
《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分類:(1).柏树的叶子。可入药或浸酒。 唐
之十七:“当香收柏叶,养蜜近梨花。”(2).指柏叶酒。 南朝
《锦带书十二月启·太簇正月》:“梅花舒两岁之装,柏叶泛三光之酒。” 唐
诗之二:“樽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 仇兆鳌 注:“
:元旦进椒、柏酒。椒是玉树星精,服之令人却老。柏是仙药,能驻年却病。” 清
诗之一:“银幡头上衝愁阵,柏叶尊前放酒兵。”分類:亦作“ 江婓 ”。
传说中的神女。 汉
《列仙传·江妃二女》:“ 江妃 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於 江
汉 之湄,逢 郑交甫 ,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 晋
《蜀都赋》:“试水客,艤轻舟;娉 江婓 ,与神游。” 宋
诗:“ 江妃 将底药,软此千里玉?” 清
《折桂令·浩然巾》曲:“分明是 江妃 后尘,又猜疑 孟浩 前身。”分類:相传 三国
孟宗 以孝著称。其母嗜笋,冬天无笋, 孟宗 到竹林中哀叹悲泣,竹笋为之出。事见 裴松之 注引 晋
张方 《楚国先贤传》。后遂用为至孝的典实。《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泣竹卧冰也不及,百年侍养莫教亏。” 元
柯丹邱 《荆钗记·议亲》:“卧冰泣竹真堪并,他们都感天地,登臺省。”分類:即斑竹。 唐
诗:“入 楚 岂忘看泪竹,泊舟应自爱江枫。” 唐
诗:“ 嫦娥 断影霜轮冷,帝子无踪泪竹繁。” 清
《寿张康侯母晏太夫人》诗之三:“泪竹斑多徵节操,灵雏年小擅文章。” 清 感惺 《游侠传·侠踪》:“ 九嶷山 ,王气死,泪竹红斑。”参见“ 斑竹 ”。分類:(1).亦作“ 洪厓 ”、“ 洪涯 ”。传说中的仙人名。 黄帝 臣子 伶伦 的仙号。 汉
《西京赋》:“ 洪涯 立而指麾,被毛羽之襳襹。” 汉
《郭有道林宗碑》:“将蹈 洪崖 之遐跡,绍 巢
许 之絶轨。” 晋
之三:“左挹 浮丘 袖,右拍 洪崖 肩。” 清
《香祖楼·兰因》:“形相爱,影相怜,肯向 洪厓 又拍肩。”(2). 唐
张氲 号。相传他隐居 姑射山 得仙。参阅卷三十引 宋
张淏 《云谷杂记·二洪崖先生》。分類:(1). 尧 二女, 舜 妃。:“上问博士曰:‘ 湘君 何神?’博士对曰:‘闻之, 尧 女 舜 之妻而葬此。’” 汉
:“ 舜 陟方死於 苍梧 ,号曰 重华 。二妃死於 江
湘 之间,俗谓之 湘君 。”(2). 湘水 本有水神,谓之 湘君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 汉
王逸 注:“君谓 湘君 ……所留盖谓此 尧 之二女也。” 洪兴祖 补注:“ 逸 以 湘君 为 湘水 神,而谓留 湘君 於中洲者二女也。”(3).天帝女。“ 洞庭之山 ……帝之二女居之” 晋
郭璞 注:“天帝之二女而处江为神也……按《九歌》 湘君 、 湘夫人 自是二神, 江
湘 之有夫人,犹 河
洛 之有 虙妃 也。此之为灵与天地并矣,安得谓之 尧 女?”(4). 湘水 男神。 清
:“ 湘君 、 湘夫人 ,盖 楚 俗所祀 湘山 神夫妻二人…… 屈原 《湘君》篇明言‘望夫君兮未来’,夫君,即指 湘君 也,若女子则不应称夫君也。”近人多主此说。(5). 舜 正妃 娥皇 。 唐
《黄陵庙碑》:“以余考之, 璞 与 王逸 俱失也。 尧 之长女 娥皇 为 舜 正妃,故曰君,其二女 女英 自宜降曰夫人也。”分類:传说中的 湘水 神。“帝子降兮北渚” 汉
王逸 注:“帝子,谓 尧 女也……言 尧 二女 娥皇 、 女英 随 舜 不反,没於 湘水 之渚,因为 湘夫人 。”参见“ 湘君 ”。分類:舜 二妃 娥皇 、 女英 。相传二妃没于 湘水 ,遂为 湘水 之神。 北周
《拓跋竞夫人尉迟氏墓志铭》:“西临 织女 之庙,南望 湘妃 之坟。” 唐
诗:“ 楚 客肠欲断, 湘妃 泪斑斑。” 宋
词:“ 湘妃 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 清 刘鹗 《〈老残游记〉自叙》:“城崩 杞 妇之哭,竹染 湘妃 之泪,此有力类之哭泣也。”分類:指 湘妃 。:“感 河冯 ,怀 湘娥 。” 李善 注引 王逸 曰:“言 尧 二女, 娥皇 、 女英 随 舜 不及,堕 湘水 中,因为 湘夫人 。” 晋
《江赋》:“ 奇相 得道而宅神,乃协灵爽於 湘娥 。”卷七八五载诗:“殷痕苦雨洗不落,犹带 湘娥 泪血腥。” 明 莫止 :“ 湘娥 含笑倚竹立,山鬼窈窕堂之侧。”参见“ 湘妃 ”。分類:古代传说中的 湘水 之神。:“使 湘灵 鼓瑟兮,令 海若 舞 冯夷 。” 洪兴祖 补注:“此 湘灵 乃 湘水 之神,非 湘夫人 也。”一说,为 舜 妃,即 湘夫人 。:“ 湘灵 下, 汉女 游。” 李贤 注:“ 湘灵 , 舜 妃,溺於 湘水 ,为 湘夫人 。”
:“ 湘灵 妆成照 湘水 ,皎如皓月窥彤云。”分類:湘竹。 宋
《江神子》词:“湘筠帘捲泪痕斑,珮声闻,玉垂环,箇里柔温容我老其间。” 明
词:“ 苍梧 苦雾压湘筠,猿啼不见君。” 明
:“尧蓂惊新换,湘筠忆旧斑。”分類:(1).语出:“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 也不改其乐。”原谓以瓢勺饮水。后用以喻生活简朴。:“动务省约,但患不能脱粟瓢饮耳。” 唐
:“瓢饮唯三径,巖楼在百层。” 清 巢鸣盛 《题匏杯》诗:“ 回 也资瓢饮,悠然见古风。”(2).指瓢勺之类的饮器。 清
《永宁寺试泉》诗:“再游期独往,瓢饮掛衣襟。”分類:(1).古代侍从官员用以记事或奏事的笔,常插于冠侧。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白笔,古珥笔,示君子有文武之备焉。”:“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象。尚书令、僕射、尚书手版头復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曰笏。” 唐
诗:“还家白笔未上头,使我清声落人后。”:“诸文官七品以上朝服者,簪白笔。”(2).特指谏官用的笔。亦借指谏官。卷六八八引 三国
鱼豢 《魏略》:“ 明帝 时,尝大会,殿中御史簪白笔,侧阶而坐。上问左右:‘此何官?’侍中 辛毗 对曰:‘此谓御史,旧簪笔以奏不法,今但备官耳。’” 宋
《耆旧续闻》卷六:“ 周益公 除大观文,判 潭州 ,以言者夺职罢镇。后復职,仍判 潭州 。到任,谢表云:‘谓昔之销印,重违白笔之公言;故今者剖符,庸示清衷之本意。’” 明
诗:“白笔万人看气象,肯令 河 外有烟尘。” 清
《解州盐池歌》:“ 河东 鹺使始 元
明 ,盛世豸冠簪白笔。”分類:娥皇 、 女英 的并称。传说中的 尧 女, 舜 妃。 汉 班倢伃 《自悼赋》:“美 皇
英 之女 虞 兮,荣 任
姒 之母 周 。” 三国
《叙愁赋》:“观图像之遗形,窃庶几乎 皇
英 。” 唐
诗:“远别离,古有 皇
英 之二女,乃在 洞庭 之南, 瀟湘 之浦。” 清
诗:“微臣有兰杜,何处荐 皇
英 。”分類:(1).传说 后羿 得不死之药于 西王母 ,其妻 姮娥 盗食之,成仙奔月。见《淮南子·览冥训》。后以“窃药”喻求仙。 唐
诗之三:“昔余闻 姮娥 ,窃药驻云髮。不自娇玉颜,方希鍊金骨。” 唐
诗:“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2).为死亡的婉词。 明
《为杜徕西悼亡》诗:“窃药先奔 羿 ,凌波不姓 甄 。”分類:以笼置鹅。:“ 山阴 有一道士,养好鹅, 羲之 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羣相赠耳。’ 羲之 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后以“笼鹅”指 王羲之 以字换鹅事。 唐
诗:“ 右军 本清真,瀟洒出风尘。 山阴 过羽客,爱此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分類:(1).谓插笔于冠或笏,以备书写。古代帝王近臣、书吏及士大夫均有此装束。:“﹝ 张安世 ﹞本持橐簪笔事 孝武帝 数十年,见谓忠谨,宜全度之。”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近臣负橐簪笔,从备顾问,或有所纪也。”:“﹝ 刘贺 ﹞衣短衣大袴,冠 惠文 冠,佩玉环,簪笔持牘趋謁。” 颜师古 注:“簪笔,插笔於首也。”:“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象……手版即古笏矣。尚书令、僕射、尚书手版头復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曰笏。” 隋
诗:“方观翠华反,簪笔上云亭。”(2).指仕宦。 清
:“簪笔雍容志已虚,不如归去旧蓬庐。”参见“ 簪白笔 ”。分類:(1). 嫦娥 的别称。亦用作月的代称。:“引玄兔於帝臺,集 素娥 於后庭。” 李周翰 注:“ 常娥 窃药奔月,因以为名。月色白,故云 素娥 。” 唐
诗:“ 青女
素娥 俱耐冷,月中霜里鬭嬋娟。” 明
《月下梨花》诗之一:“莫遣风吹廻作态, 素娥 应妬舞《霓裳》。” 郁达夫 《旧历八月十六夜观月》诗:“窗外 素娥 窗内客,分明各自梦 巫阳 。”(2).白衣美女。指月宫仙女。旧题 唐
《龙城录·明皇梦游广寒宫》:“见有素娥十餘人,皆皓衣,乘白鸞,往来舞笑于 广陵 大桂树之下。”分類:老莱子 的省称。 晋
:“ 老莱 灌园以远之,从其所好,莫与易也。” 唐
诗:“服綵 老莱 并,侍车 江革 同。” 清
《桃花扇·赚将》:“百里白云亲舍近,不得斑衣效 老莱 。”分類:即老莱衣。 宋
诗:“却衣 老莱 服,曾无 梅福 书。”参见“ 老莱衣 ”。卷二十引:“ 老莱子 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著五色采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乌鸟於亲侧。”后因用“老莱衣”为孝养父母之词。 唐
诗:“兵戈不见 老莱 衣,嘆息人间万事非。” 宋
诗:“闻过少傅宅,喜见 老莱 衣。” 明
诗:“一寸未忘游子线,万年难觅 老莱 衣。” 清
《石庵还朝口占送别》:“白头犹著 老莱 衣,假满还朝四牡騑。”卷二十引:“ 老莱子 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著五色采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乌鸟於亲侧。”后因用“老莱衣”为孝养父母之词。 唐
诗:“兵戈不见 老莱 衣,嘆息人间万事非。” 宋
诗:“闻过少傅宅,喜见 老莱 衣。” 明
诗:“一寸未忘游子线,万年难觅 老莱 衣。” 清
《石庵还朝口占送别》:“白头犹著 老莱 衣,假满还朝四牡騑。”分類:帝舜 二妃 女英 与 娥皇 的并称。 汉 崔琦 《外戚箴》:“昔在 帝舜 ,德隆 英
皇 。” 宋
《潮州韩文公庙碑》:“ 歷
九疑 吊 英
皇 , 祝融 先驱 海若 藏。” 清
:“吾姊妹,骨肉不啻也,然终无百年聚,计不如效 英
皇 。” 陈家鼎 《洞庭湖舟中感唐希陶见赠》诗:“姊妹欣逢巾幗长, 英
皇 迎尔过 君山 。”分類:(1).即 老莱子 。 春秋 时 楚 隐士,世传有 老莱子 戏綵娱亲的故事。 前蜀
诗:“唯思 莱子 来,衣拖五般色。” 宋
词:“老去聊攀 莱子 例,倒著斑衣戏舞。” 清 虞名 《指南公·举义》:“悲 温生 絶裾不犹,惭 莱子 承欢弗久。”参见“ 莱衣 ”。(2).即耒子。古钱币名。 唐
诗:“榆穿莱子眼,柳断舞儿腰。” 王琦 汇解引 吴正子 注:“‘莱子’当作‘耒子’。 宋废帝
景和 元年,铸二銖钱,文曰‘景和’。形式转细,无轮郭、不磨凿者,谓之‘耒子’。”分類:即莱衣。 明
《琵琶记·高堂称寿》:“要将莱綵欢亲意,且戴儒冠尽子情。” 明 通复 《送朱人远入蜀省觐》诗:“郡楼花早发,莱綵正宜春。”参见“ 莱衣 ”。相传 春秋
老莱子 侍奉双亲至孝,行年七十,犹著五彩衣,为婴儿戏。后因以“莱衣”指小儿穿的五彩衣或小儿的衣服。着莱衣表示对双亲的孝养。 南唐
诗:“鑾殿对时亲 舜 日,鲤庭过处着 莱 衣。” 明 沈鲸 《双珠记·二友推恩》:“北堂光景迫桑榆,寂寞 莱 衣久失娱。” 清
《己亥杂诗》之一四九:“祇将媿汗溼 莱 衣,悔极堂堂岁月违。”分類:相传 春秋
老莱子 侍奉双亲至孝,行年七十,犹著五彩衣,为婴儿戏。后因以“莱衣”指小儿穿的五彩衣或小儿的衣服。着莱衣表示对双亲的孝养。 南唐
诗:“鑾殿对时亲 舜 日,鲤庭过处着 莱 衣。” 明 沈鲸 《双珠记·二友推恩》:“北堂光景迫桑榆,寂寞 莱 衣久失娱。” 清
《己亥杂诗》之一四九:“祇将媿汗溼 莱 衣,悔极堂堂岁月违。”分類:(1).古人清谈时所执的拂尘。僧人讲法或执如意。 北周
诗:“玉匣摧谈柄,悬河落辩锋。” 唐
诗:“高筵谈柄一麾拂,讲下门徒如醉醒。” 清
《居易续谈》:“ 六朝 以来,则以麈尾为谈柄耳。”(2).谈话的资料。 唐
《论严绶状》:“且 严綬 在 太原 之事,圣聪备闻;天下之人,以为谈柄。” 明 孙仁孺 :“ 稷下 儒生,早词锋无两,堪资谈柄。”分類:(1).古人清谈时所执的麈尾。 宋
:“每来促谈麈,风生庭竹枝。” 史容 注:“鹿之大者曰麈,羣鹿随之,视麈尾所转,故谈者挥之。” 清
《桃花扇·截矶》:“将帅随谈麈,风云指义旗。”(2).指清谈。 宋
《夜宿商卿家》:“更喜良宵共谈麈,几烦亲手剪灯花。” 元
《尚尊赐张上卿薛玄卿赋诗次韵》之二:“静夜屡陪谈麈乐,灯摇寒烬目摇光。” 明 笑花主人 《〈今古奇观〉序》:“即 空观主人 壶矢代兴,爰有两刻,颇费搜获,足供谈麈。”分類:晋
贾充 女与 韩寿 私通, 贾充 有异香,一著人则历月不歇, 贾 女窃香与 寿 。 贾充 闻香而察其事,遂嫁女与 寿 。见。后因以“贾充香”表示男女倾情之物。 元
《蝶恋花·悟迷》套曲:“朱门深闭 贾充 香,兰房强揣 郑生 玉,青楼空掷 潘安 果。”分類:晋
贾充 女与 韩寿 私通。 贾 家有 武帝 所赐异香,为外国所贡,一著人则历月不歇。 贾 女窃香与 寿 , 贾充 闻香而察其事,遂嫁女与 寿 。见。后因以“贾女香”指馥郁的异香。 宋
诗:“ 汉 宫娇额半涂黄,入骨浓薰 贾 女香。”分類:指 晋
贾充 之女 贾午 。 唐
诗:“香传 贾娘 手,粉离 何郎 面。”参见“ 贾女香 ”。晋
贾充 女与 韩寿 私通。 贾 家有 武帝 所赐异香,为外国所贡,一著人则历月不歇。 贾 女窃香与 寿 , 贾充 闻香而察其事,遂嫁女与 寿 。见。后因以“贾女香”指馥郁的异香。 宋
诗:“ 汉 宫娇额半涂黄,入骨浓薰 贾 女香。”分類:晋
贾充 属吏 韩寿 美姿容, 贾充 女在门帘后窥见而悦之,两人私通。 贾 女窃异香与 寿 , 贾充 闻香而察其事,遂嫁女与 寿 。见。后因以“贾氏窥帘”形容女子对所爱之人倾心相慕。 唐
诗之二:“ 贾氏 窥帘 韩掾 少, 宓妃 留枕 魏王 才。” 明
《红拂记·掷家图国》:“道我似 贾女 私窥,忍捐恩负主,应猜做偷香情绪。”分類:指 晋
贾充 女与 韩寿 私通,偷 武帝 赐 充 异香赠 韩 事。 宋
词:“期花等月, 秦 臺吹玉, 贾 袖传香。”参见“ 贾女香 ”。分類:载: 山阴 道士养好鹅, 羲之 因求市之。道士云,为写,当举群相赠。 羲之 欣然写毕,笼鹅而归。后因以为典实。 唐
诗:“ 彭泽 先生柳, 山阴 道士鹅。” 宋
:“诗入 鸡林寺 ,书邀道士鹅。” 清
《万岁通天帖歌赠王舍人》:“试将射的仙人鹤,笼作 山阴 道士鹅。”分類:未尽天年;短寿。 元
《林处士哀辞》:“寿而无德与名,君子耻之,故修短有命,遗寿焉犹可言也。名德不至,则澌尽腐灭,又安所取哉!”分類:卷十三引 晋
葛洪 :“ 郭璞 字 景纯 ……殯后三日, 南州 市人见 璞 货其平生服饰,与相识共语,非但一人。 敦 ( 王敦 )不信,开棺无尸。 璞 得兵解之道,今为 水仙伯 。”后以“郭景飞仙”谓 郭璞 得道成仙。 郭景 为 郭景纯 的省称,即 郭璞 。 宋
词:“计功成果就,无真教, 郭景 飞仙。”分類: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惑溺》:“ 韩寿 美姿容, 贾充 辟以为掾。 充 每聚会, 贾 女於青璅中看,见 寿 ,説之。”后因以“韩寿”借称美男子,多指出入歌楼舞榭的风流子弟。 唐
:“昨宵綺帐迎 韩寿 ,今朝罗袖引 潘郎 。” 唐
之十七:“当时若是逢 韩寿 ,未必埋踪在 贾 家。” 元 曾瑞 《青杏子·骋怀》套曲:“大筵排回雪 韦娘 ,小酌会窃香 韩寿 。”分類:晋
韩寿 美姿容, 贾充 辟为司空掾。 充 少女 午 见而悦之,使侍婢潜修音问,及期往宿,家中莫知,并盗西域异香赠 寿 。 充 僚属闻 寿 有奇香,告于 充 。 充 乃考问女之左右,具以状对。 充 秘其事,遂以女妻 寿 。见、 南朝
刘义庆 。后因以“韩寿偷香”为男女暗中通情的典故。 明 沈鲸 《双珠记·遇淫持正》:“不但偷铃, 韩寿 偷香,方法也是我教他的。”亦作“ 韩寿分香 ”。 后蜀
《春光好》词:“虽似 安仁 掷果,未闻 韩寿 分香。”分類:晋
贾充 女 午 与 韩寿 私通,并把皇帝赐其父之外域异香赠 寿 。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后因以“韩寿香”指异香或男女定情之物。 唐
诗:“ 韩寿 香从何处传,枕边芳馥恋嬋娟。” 唐
:“ 秦嘉 镜有前时结, 韩寿 香销故篋衣。” 元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 张郎 倘得相亲傍,乍相逢厌见 何郎 粉,看邂逅偷将 韩寿 香。”亦省作“ 韩香 ”。 宋
词:“问甚时説与,佳音密耗,寄将 秦 镜,偷换 韩 香。” 明 秦楼外史 《男王后》第三折:“你本琼岛仙郎,错做金宫艷质,如今幸亲 何 粉,敢惜 韩 香。”参见“ 韩寿偷香 ”。分類:见“ 韩寿香 ”。晋
贾充 女 午 与 韩寿 私通,并把皇帝赐其父之外域异香赠 寿 。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后因以“韩寿香”指异香或男女定情之物。 唐
诗:“ 韩寿 香从何处传,枕边芳馥恋嬋娟。” 唐
:“ 秦嘉 镜有前时结, 韩寿 香销故篋衣。” 元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 张郎 倘得相亲傍,乍相逢厌见 何郎 粉,看邂逅偷将 韩寿 香。”亦省作“ 韩香 ”。 宋
词:“问甚时説与,佳音密耗,寄将 秦 镜,偷换 韩 香。” 明 秦楼外史 《男王后》第三折:“你本琼岛仙郎,错做金宫艷质,如今幸亲 何 粉,敢惜 韩 香。”参见“ 韩寿偷香 ”。分類:指水瓢。古代常用以借指隐居生活。 唐
诗:“高掛风瓢濯 汉 滨,土阶三尺愧清尘。” 元
诗之二:“刀耕火种从兹始,雨笠风瓢便有餘。” 清
《同筠谷太虚上人游花坞诸精舍·溪饮庵》诗:“斸苔傍溪居,春来泉脉动。喧寂两俱忘,风瓢聊可用。”(1).指 王羲之 为换鹅所写的《道德经》。 宋
苏轼 《闻钱道士与越守穆父饮酒送二壶》诗:“一纸鹅经 逸少 醉,他年《鹏赋》 謫仙 狂。”参见“ 鹅羣 ”。(2).《黄庭经》的别称。 元
卢大雅 《舟中寄张外史》诗:“输与仙都老居士,一帘山雨听《鹅经》。”(1).成群的鹅。特指 晋 王羲之 书《道德经》所换之群鹅。典出:“又 山阴 有一道士,养好鹅, 羲之 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羣相赠耳。’ 羲之 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唐
诗:“终为写,不虑惜鹅羣。” 唐
:“玄堪教凤集,书好换鹅羣。”(2).即鹅群帖。 明 虞堪 《赠倪云镇》诗:“尚想君家清閟阁,临池谁见搨《鹅羣》。” 清
《送陈子文出守石阡》诗之五:“碑版光传照裔文,临池妙手继《鹅羣》。”参见“ 鹅羣帖 ”。 世传为 王羲之 子 献之 手笔,实为 南朝 宋 以后好事者傅会 王羲之 写《道德经》换鹅事所伪造。 清 唐孙华 《次和酬恺功院长见怀一百韵》:“字倣《鹅群帖》,文成鸡卵碑。”参阅 宋
《山谷题跋·鹅群帖》、 宋 黄伯思 《东观馀论·法帖刊误下》。亦省称“ 鹅帖 ”。 清
《闲情偶寄·器玩·制度》:“凡遇名流,即索新句,视其地之宽窄,以为字之大小,或作《鹅帖》行书,或作蝇头小楷。” 分類:执麈尾而清谈。亦泛指闲居谈论。 宋
词:“更如今,不听麈谈情,愁如髮。” 宋
:“寂寥午夜松风响,疑是神仙接麈谈。” 清
《白须》诗:“麈谈助霏清玉屑,牙慧增吐艳雪花。”分類:李斯 临刑,慨叹不能再牵黄犬出猎。后因以“黄犬叹”为居官得祸之典。 明
诗:“竟成黄犬叹,莫遂白鸥期。”参见“ 黄犬 ”。分類:
客服:+86 13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