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雨寒易经寒小阳水平怎么样样?

《周易集解纂疏》(上)(卷1-7)〔清〕李道平pdf下载_爱问共享资料
《周易集解纂疏》(上)(卷1-7)〔清〕李道平.pdf
《周易集解纂疏》(上)(卷1-7)〔清〕李道平.pdf
《周易集解纂疏》(上)(卷1-7)〔清〕李道平.pdf
简介:本文档为《《周易集解纂疏》(上)(卷1-7)〔清〕李道平pdf》,可适用于人文社科领域,主题内容包含十三经清人注疏周易集解纂疏〔清〕李道平撰潘雨廷校十三经清人注疏出版说明自汉至清经学在各门学术中占有统治的地位。经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而清代则符等。
侵权或盗版
*若权利人发现爱问平台上用户上传内容侵犯了其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合法权益时,请按照平台要求书面通知爱问!
赌博犯罪类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易经入门口诀――《三字易经》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易经入门口诀――《三字易经》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5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欢迎登录问道网
公共场所不建议自动登录,以防账号丢失
其它登录方式:
八卦术简介
作者:问道网&&&&&
发布时间:
八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关于八卦的起源、《周易》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众说纷纭。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八卦。
有关八卦起源的种种说法◎表示什么?《周易》与其它书籍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它除了文字之外,还有两种符号。这两种符号的组合不同,与之相配的文字也不同,甚至可以说《周易》全书文字内容的干变万化,都与这两种符号的不同组合有关。因此,成了《周易》的核心和根基。学习《周易》,首先就得弄清楚两种符号。两种符号,从形式上看,是一奇一偶,问题是这一奇一偶两种符号是怎么起源的,它表示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历代学者对它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1.认为起源于人们对天地的观察和理解,原始初民对自然界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天和地,最崇拜的也是天和地,故以象征天,以象征地。2.大概从西周末年起,人们对“气”引起了注意,并认识到气有阴有阳,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两种不同的气相结合而产生的,阴阳二气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出于对阴阳二气的崇拜和思考,故以象征阳,以象征阴。3.是上古人们对男女生殖器崇拜的反映。上古时代,人们少而禽兽多,禽兽对人们的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而由于生产力的极端落后,人们不能利用自然界的其它条件或制造武器来抵御禽兽的袭击,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数量上以多胜少,因而生育子女,蕃衍后代成了这个社会的中心任务,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故人们便以象征男性的生殖器,以象征女性的生殖器,以表示人们对生殖行为的崇拜和赞美。4.认为来源于上古时代的象形文字。是由古代象形文字日、月演变而来的。5.认为起源于远古时代人们结绳以记事。远古时期,没有文字,人们要对自己的生产行动和劳动收获进行记录,便以在绳子上打结的方式来进行,一件事情打一个结,两件事情打两个结。或重要的事情以单结表示,其它的事情以双结表示,在此基础上演变为一两种符号。6.来源于古代人们占筮时所用的竹棍或蓍草。认为一根竹棍或蓍草,其数为奇,形态为一,用符号表示则为,而将竹棍或蓍草断开后,其数为偶,形态为两节,用符号表示则为。此外,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显然,上述各种说法,都有一些道理,但都未必可靠。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以各自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验来进行推测。推测如果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也许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完全凭着想象或以某一个相似点来推测已往的事情,则常常会出现失误。同样,仅仅以后人对《周易》一两个符号所认定的象征意义去推测的起源,也很难得到满意的答案。总之,关于两种符号的起源和象征意义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除非出土文物中能够提供新的足够的证据,否则,很难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如果说,八卦是《周易》的主要标志,那么两种符号则是八卦赖以产生的基础。两种符号是如何变成八卦的呢?古今也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主要的有:三重说:即把奇—偶两种符号,按三重叠,分别组合,如在—上再加上两个同样的符号,即变成,在上再加上两个两短横,即变成,然后再按照交错组合的原则,即可依次得出??????六种组合形式,再加上原来的??两种,共八种,而且只可能是八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八卦。至于为什么是按三的原则重叠组合,而不是按二或四。有的学者猜测这多半是对于“三”的崇拜,在《周易》里面,多次用到“三”这个数字,以此表示多数,《诗经》《左传》《国语》当中这种用法也很普遍,以至于后来“三”成了汉语中表示多数的一种标志,如“三令五申”“三思而行”等等。我们知道,八卦的作者以为基础组合成八种那样的形式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而是企图借那八种符号组合形式来表示宇宙中的万千事物,三既以被人们作为表示多数的标志,那么按三的原则重叠旨在象征万事万物的八卦,自然容易为人所理解和接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猜测不无道理。◎八卦的由来固然是产生八卦的基础,但真正具有象征意义和表示功能的还是八卦,于是人们除了探讨由是怎样演变成上述八种形式的过程之外,又从另一个角度,即舍弃对两种符号的考虑,专门探讨八卦的来由,即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最早和最有影响的是《系辞传》下篇提出的观物取象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寺。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认为包牺氏在统治天下的时候,仰察天上的日月星辰,俯观地上的山川沟泽,又观察了鸟兽等动物身上的皮毛文采和植物生在地上各得其宜的情况,近取之于自己一身一体,远取之于别的器物,这样便开始创制八卦,以此来通晓万事万物的性质,分类归纳万事万物的形状。这种说法,八卦则不是由一两种符号按一定的组合方式变成的,而是圣人观察天地万物的情状之后摹画出来的,所以八卦是天地间某些事物的象征和模拟,如以三象征火,三象征水。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认为是包牺氏,则完全不可信。然而,《系辞传》上篇则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认为河图、洛书是圣人制作卦象的根据。河图、洛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谁也说不清楚,所以许多人对此持怀疑态度。宋朝人搞出了《河图》《洛书》,但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伪造。“河出图,洛出书”是否实有其事,我们暂且不论。按照《系辞传》上篇的说法,八卦实际上来源于神的意旨。所以无论河图洛书是真是假,这种八卦起源说肯定是荒诞不经的。同是《易传》,《说卦传》的说法又不同: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生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第一段话的意思是说:以前圣人在创制《周易》的时候,暗中赞助神妙而明显的变化,创造了揲蓍的方法,他们以三为天数,以二为地数,即以奇数为天数,偶数为地数,建立了以一画为标志的阳爻和以两画为标志的阴爻及其卦爻之数,从阴阳的变化当中进行观察,而确定属于哪一卦。第二段话的意思是:圣人制作《易》时的依据是天命人性的道理,天的根本性质是阴和阳,地的根本性质是柔和刚,人的根本性质是仁和义。将天、地、人三者都按其本来性质两相重合,即将天的阴阳和地的柔刚及人的仁义六者合为一体,这就是《周易》卦象所以为六画的原因。前者认为卦象的起源和制作与蓍草及数有关,后者则认为卦画的构成是天地人三才德性的形象反映。按前说,八卦起源于占筮。先有占筮行为,而后有卦画出现。按后说,八卦的出现是在人类社会进入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八卦不是观物取象,而是观物取义。从现存的历史资料结合《易传》对《周易》占筮方法的阐释,前说解释八卦的起源较为可信。后说则显然是出于后人的附会,因为众多的历史材料表明,对于天地人三者德性的完整认识必然出现在八卦产生之后,而决不可能在八卦产生之前,因而八卦起源于天地人德性的摹拟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汉代人似乎对《易传》的解释不太满意,于是《易纬o乾凿度》对八卦的起源又提出一种新的观点:认为八卦原本是古代的八个字。这种说法显然有些牵强。不过这并不是汉代人的异想天开,《说卦传》中则有“乾为天,坤为地,离为火,坎为水,巽为风,震为雷,艮为山,兑为泽。”的说法。只不过《说卦传》阐述的是八卦的象征意义,而《易纬o乾凿度》的作者则由此进而论定这些卦象就是这八种事物的古文字。从现存的文字材料考察,特别是通过对古代象形文字的分析可以发现,这种论定于实际情况是有某些相合,最明显的是三火,三水。但其它情况则不得而知,很可能是出于推测,所以仍不足以为信。近来又有人提出一种新说,认为八卦的符号是原始人对鱼纹或鱼网纹的象征。上述种种说法,反映了人们探求八卦起源的历史轨迹,表现了人们渴于解开八卦起源奥秘的热切心态。但由于问题的难度太大,所以各种说法都只是给人以似是而非之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出一种令人满意的解答。六十四卦的形成◎六十四卦是怎么来的,传统的说法是从八卦演变来的。《周礼o春官·宗伯》篇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日连山,二日归藏,三日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这是说古代的巫史掌握三种数蓍草变化的方法来进行占验,一种叫连山,二种叫归藏,三种叫周易。这三种占法都是有八个基本卦,基本卦相互重叠后成为六十四卦。这种说法与《说卦传》相同,即通过数蓍草变化的数目,得出八卦之象,再相重为六十四卦。根据《易经》卦的变化组合来考察,这种说法是可信的。其理由有二,①《易经》中确有八个基本卦,其余五十六个卦都是通过这八个基本卦的不同组合构成的。②八卦的两两相叠,只能是六十四卦。当然,八卦变成六十四卦到底是一个长期发展的结果,还是短时期内的变化,我们已经无法知道。不过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长期、短期,甚至说是某人突然发现,在一天之内,或数小时之内完成的,都无不可。至于宋代的郡雍从他的想象出发,根据阴阳两种符号,推论出古时候还有二画、四画、五画的卦,那恐怕只能说是推测而已。六十四卦是从八卦演变来的。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争议了。问题是八卦为什么会演变成六十四卦,推动这种变化的内在基因是什么?这种基因就是卜筮。从各种历史资料来看《易》起源于卜筮。卜筮的根本用意是向神灵询问人事的吉凶祸福,以便使自己及早做好相应的准备,迎福避祸,得吉去凶。这是因为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人们不能完全有效地预知自己行动的结果,为了少走弯路,减少损失,于是希望冥冥中得到神的君示,这种情况,就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人们驾驭自身的能力显著增强的今天仍不能避免,更何况几千年前的人呢?◎那么上古时代的人们是怎样探测神的意旨的呢?当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龟卜和占筮。从史料考证,龟卜在前,占筮在后。所谓龟卜,就是将龟的腹骨和兽骨钻孔后用火烤,动物的骨头在火上加热时,被钻孔的地方的周围就会出现裂纹,这种裂纹叫做“卜”,再依据这种裂纹的形状来推断人事的吉凶。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殷代人是很相信龟卜的,亦可想见当时龟卜一定是非常流行的。根据《周礼o春官o宗伯》记载,当时的巫史将火烤后的龟的裂纹分为三种类型,即玉纹、瓦纹、田纹,这三大类型中的具体形状又有一百二十种之多,断定这些形状吉凶的辞句总共三千六百条。可见周代人也很相信龟卜。以至于《尚书o大诰》中有“宁王遗我大宝龟”的话。按照《周礼》的说法,殷人除了龟卜之外,亦讲占筮,东汉大经学家郑玄就认为“归藏”是殷代的筮法,这种观点我们只能存疑,因为没有更多的材料来证明。但是周人则不仅讲龟卜,而且也讲占筮,这是毫无疑问的。同时周人还认为龟卜比占筮灵验。《左传》僖公四年记载,晋献公想立骊姬为夫人,占卜的结果,不吉利;占筮的结果,吉利。献公主张按照占筮的结果。但卜人说:占筮常常不灵而占卜常常灵验,应该按照灵验的。所以《周礼o春官》说:“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把龟卜作为最后的决定手段。其所以如此。恐怕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①龟卜的形式比占筮神秘。钻龟取象,它的裂纹是自然而然。而且裂纹的形象一旦形成后,便不可改变,卜者只能根据裂纹的形象来推断吉凶祸福。而占筮的卦象则是通过手数蓍草,按一定的规则推衍出来的。(关于怎样数蓍草,怎样推算,后面将详细介绍)尽管其中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与龟卜比较起来,仍然有自然和人为的区别。同时卦象形成后,筮者则可通过对卦象的种种分析和逻辑上的推衍,得出自己所要得出的结论,与龟卜相比,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所以王夫之把龟卜叫做“鬼谋”,占筮叫做“人谋”。但正是这种“人谋,这种重视数的推算和卦象分析的更加灵活多变可以从容应付各种占问事情的占筮取代了古老而呆板的龟卜,所以从周代以后,占筮逐渐成了人们探测神意的主要方法。②龟卜的历史悠久,而占筮则是后起的形式。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人们往往有一种恋旧尚古的心理。对于已经流行的成为共识的形式和方法往往不肯轻易放弃,而对于新出现的,尽管它可能比旧的先进,但在新的形式和方法完全取得实效以前,人们往往不容易接受。这就是卜人重龟卜而轻占筮的根本原因。然而事物的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感情倾向为意志的,而是以它的实际功用和人们对它的需要程度来决定的。占筮增加了“人谋”的成份,扩展了它的适用范围,因而为人们所乐于接受。人们占卜问神,最常见的是只要弄清是凶是吉就行了。但社会生活是非常复杂的,事情之间往往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事情必须采取某种行动才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而有些事情则必须放弃某种做法才能避免失败。同样,同一种行动方式,可能做甲类事情有利,做乙类事情却不利。同一种处理方法,对甲类事情是正确的。而对乙类事情则是错误的。至于从结果来说,更不是只有好坏两种。还有不好不坏,虽然好,却不太好;虽然坏,却并无危险。还有,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的人也是各各有别的,复杂多样的社会生活使各备有别的人需要卜问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问钱财,有的问婚姻,有的问寿命,有的问仕途,等等。◎六十四卦是八卦的引申。这些名目繁多的问题八个卦显然是无法应付的。这种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要迫使人们去创造越来越多的符号形式来满足日益繁多的社会要求,这就是导致八卦变成六十四卦的内在契机,而决不是某些个人的意旨。当然完成这种转变可能是某个人的努力,这两者并不矛盾。如果说八卦代表八种事物,那么六十四卦则可以代表六十四种事物,容量增加了八倍,这显然是一个大的进步。但六十四卦也只有六十四种符号,仅能应付六十四个问题。于是人们又让每卦中的每一爻都能应付一种情况,每卦六爻,六十四卦则共有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坤两卦各多出来的一爻,再加上六十四卦的卦象,一共则有四百五十爻。这当然就可以应付许多问题了,所以《系辞传》说: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能类而长之,天下之事毕矣。八卦是基础,在基础上引伸为六十四卦,再通过六爻的变化一卦可以变成六十四卦,这样天地间的一切事情和变化它都能概括而无遗了。但即使如此,仍然供不应求。后来使用《周易》的人通过各种办法来增加《周易》象征事物的容量,汉代的象数派们尤其是如此。而且这种扩容的做法一直没有停止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传统的说法有两种。①取象说。认为八卦本来就是对宇宙间物象进行观察的产物,所以它的命名的根据也就是某个物象。如乾的卦象为天,而乾就是古代的天字,所以此卦便以乾命名。又如坤卦的卦象为地,而坤的本义亦为地,所以此卦取名为坤。这种说法很难使人相信,因为既然是以某种物象命名,而据《易传》所言,八卦代表八种事物,那么为什么不叫做天卦、地卦、雷卦、风卦、火卦呢?而要以乾、坤、震、巽、离等命名呢?根据何在呢?②取义说:认为每卦卦象都代表一定的事物之理,如乾卦三爻都是阳爻,阳爻的性质是刚健,所以此卦便取名叫乾,而且乾卦?中有“君子终日乾乾”的话,说明君子终日行事不息,不辞劳苦,努力进取。坤卦的三爻都是阴爻,阴爻的性质是柔顺,所以此卦取名叫坤。这种解释显然也不可信。因为各卦象的意义是后人附加的,并不一定开始即有。如以阴阳论,那么一阴二阳的又该怎样取义呢?如震卦?,一阳二阴,按刚柔解释的话,肯定是柔多而刚少,但《易传》却说震为雷,雷当然是刚而不是柔,意义显然与卦名不符。③高亨先生在《周易古经今注》一书中提出一种新的观点,即:取筮辞说。高亨先生认为卦名和筮辞有关。他从古人著书中得到启发,认为古人著书,常常没有篇名,篇名大都是后人加的,<尚书》和《诗经》都是这样。他认为《周易》的卦名也象《尚书》和《诗经》的篇名一样,是筮辞在先,卦名在后,开始只以六十四卦卦形,而没有六十四卦的卦名,后来从筮辞中取出某一个字或两个字命名。如讼卦名取于该卦九二爻辞中的“不克讼”,观卦名取于该卦中多次出现的“观”字。高亨先生并归纳出七种取名的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取筮辞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一字来命名,高先生的论断较前两说可信,但也有问题:⑴既然是选取卦爻辞中的某一个字或两个字来作卦名,即么选取的原则应该是一致的。然而从高先生归纳出的七种方法看,其选取原则却很不一致,这本身就说明有问题。⑵即使按照这七种方法去选字命名,仍然还有《坤》《小畜》《泰》三卦卦名无法解释。高先生对于卦名来历的探讨,虽然未能完全自圆其说,但较之前人的确进了一大步。他的客观效果是否定了卦象和卦名的必然联系,古人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进展,就是囿于卦象和卦名的必然关联,其实卦象和卦名之间不存在任何必然的联系,这是毫无疑义的。◎高亨先生认为卦名是从爻辞中得来的,那么卦名和爻辞是否有联系呢?据闻一多先生考证,二者之间确有内在联系,如坤卦卦辞所闻的是失马之事,占筮时得到三象,认为牝马驯良可以找到。后来则取名为坤。坤字柔顺的意义与牝马的性情正好相合。又如震卦,当初问的是打雷的事,所以后来取名为震。讼卦当初问的是诉讼、打官司的事,故后来取名为讼,家人卦当初问的是家庭问题,故后来取名为家人。按照闻一多先生的解释,卦名与每一卦的内容有关,卦名是那一卦内容的概括。这较之高亨先生的说法又进了一步,基本上是可信的。不过我们仍然可以提出疑问:因为《周易》中的许多卦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中心观念,而是同时涉及两个甚至更多的事情,这时卦名和卦爻辞的内容就只有部分内容相合。总之,卦名的来历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不过我们至少可以明确两点:①卦名与卦象没有必然联系。②卦名和卦爻辞的内容有关。六十四卦的排列八卦演变为六十四卦后,这六十四个卦按什么原则来排列它们的先后顺序,古往今来也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影响最大的是《易传o序卦》提出的“因果”原则和唐代孔颖达提出的“非复则变”原则,下面分别加以叙说。①因果原则。《序卦传》认为六十四卦从头至尾是按照前卦为因、后卦为果的原则进行排列的,后卦和前卦之间有密切的果因关系,即后卦是前卦的必然产物。其解释的方法主要是取卦名的义理来说明前卦和后卦相互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如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天地相交则产生万物。所以乾坤两卦居六十四卦之首。接下来是屯卦,屯的意思是表示万物开始出现。其次是蒙卦,蒙表示万物虽然出世,但还很蒙昧幼小。正因为万物始生而蒙昧幼小,必须给以充足的养分,所以接下来是需卦。需的意思是供养。万物由于为了获取供养而可能发生竞争和斗争,故需卦之后是讼卦,讼的意思是争。发生争讼必然有很多人参加,故讼卦之后是师卦,师的意思就是众多。人一多自然就会出现相互亲热团结的事,故接下来是比卦,比就是亲密相依。由于互相团结而有力量,所以创造的财富就多,并且有一定的赢余,故接下来是小畜卦,小畜就是小有积蓄。物质上有了一定的积蓄,就要考虑讲究文明礼貌,故接下来是履卦,履的意思是行礼。相互有礼貌,全社会则泰然自安,故履卦之后是泰卦。根据物极必反的原则,通泰安乐之后必然是否塞不通,所以接下来是否卦,否就是不通。但不通不会长时间不通,必然有志同道合的人来整治这种局面,故否卦之后是同人卦。志同道合的人一出现,必然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成就也会很多,所以接下来是大有卦。以上是对《序卦传》原文的串讲和贯通,显然,其中不乏牵强之处。这种情况越到后面越明显。有时上卦讲自然界的事物,下卦则跳到了人间的伦理道德。有时两卦之间很难说有什么意义的联系。有些即使有联系,但所分析出来的卦名的意义则显然是比《周易》晚了六七百年之后的《序卦传》作者的认识,而决不可能是《周易》作者的主观意图。而且作为一部占筮书,判断吉凶祸福的依据主要是某卦的卦爻辞和卦象,而各个卦之间的先后排列顺序对于占筮来说则是无关紧要的,所以卦与卦在内容意义上并没有什么逻辑的联系,因此《序卦传》提出的“因果”原则不符合《周易》实际。②非复则变原则。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认为六十四卦的排列是“二二相偶”,即每两个卦为一对,相互配合。其配合的形式有两种:A、为复,即卦象颠倒。如屯卦和蒙卦;需卦和讼卦;师卦和比卦;剥卦和复卦等。这几对卦,前卦的卦象和后卦象刚好颠倒了,《周易》中大多数卦都是这种情况。(具体见下面卦序图)B、为变,即卦象的六爻全部相反,完全变了。如乾卦和坤卦,坎卦和离卦;大过卦l和颐卦;中孚卦和小过卦。这囚对卦,前卦的卦象和后卦的卦象完全相反,后来把前者叫做综卦,后者叫做错卦。显然,孔颖达的说法符合《易经》的实际情况,通行本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的确是如此,见卦序图:至于为什么要这样排列,也许是为了便于记忆。而除了书首乾坤两卦和最后既济和 & 未济两卦在意义上刚好相反可能是作者有意安排之外,(也许体现了作者的某种见解)其余六十余卦中只有泰卦和否卦、剥卦和复卦构成意义上的相对,但这种相对主要是由卦象来决定的,在安排上并不一定另有深意。此外的五十六个卦的先后顺序则无从探讨了。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大批文物,其中就有《周易》,由于是写在布帛上,所以通常把它叫做帛书本《周易》。帛书本《周易》与上面所录的通行本《周易》排列不同。它的第一卦虽然也是乾卦,但最后一卦却是益卦。通行本八卦的顺序是:乾,坤,坎,离,辰,艮,巽,兑。而帛书本八卦的顺序则是:乾,艮,坎,震,坤,兑,离,巽。帛书本八卦排列的依据是《易传o说卦》,《说卦》把乾坤作为父母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其所以把乾坤称做父天母地,就因为万物都由天地而生,好象子女为父母所生一样。因而它又把其它的六卦叫做子女卦。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索”,是求的意思。上面这段话是紧接乾坤两卦来说的。所谓男和女指的是阳卦和阴卦。《周易》中的阴阳有两种含义:② 把叫做阳爻,叫做阴爻。②把三画卦中有一爻是阳爻的叫阳卦,有一爻是阴爻的叫阴卦。如离卦?,卦象是两阳爻一阴爻,所以是阴卦;坎卦?,卦象是两阴爻一阳爻,所以是阳卦。这就是《系辞>所说的“阳卦多阴,阴卦多阳”,阴阳与男女相配,则阳为男,女为阴。所谓“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意思是指坤卦本来是全阴?,现在来向阳卦乾求取一次阳相交即变成震卦?,因为第一爻由原来的阴爻变成了阳爻,阳为男,故叫做长男。卦也由原来的阴卦坤变成了阳卦震。“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是指乾卦本来是全阳?,现在来向阴卦坤求取一次阴相交即变成巽卦?,由于是第一爻由阳爻变成了阳爻,阴为女,故叫做长女。以上完成了第一次乾坤天地父母相交,即得出长男震?和长女巽?。下面再进行第二次求阳求阴:阴卦坤第二次向阳卦乾求取阳相交,卦象即由原来的震?变成坎?,由于是第二爻变成了阳爻,故叫做中男。这就是“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同样,阳卦乾第二次向阴卦坤求取阴相交,卦象即由原来的巽?变成离?,由于是第二爻变成了阴爻,故叫做中女。这就是“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第三次求阳求阴:阴卦坤第三次向阳卦乾求取阳相交,卦象即由原来的坎?变成艮?。因为是第三爻变成阳爻,故叫做少男。这就是“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同样,阳卦乾第三次向阴卦坤求取阴相交,卦象即由原来的离?变成兑?,因为是第三爻变成了阴爻,故叫做少女,这就是“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可见,震,坎,艮,巽,离,兑六个卦都是由乾坤二卦相交变化出来的。故后来便把乾坤叫父母,震,坎,艮三卦为长男、中男、少男。巽、离、兑三卦为长女,中女,少女。乾父同三男为阳卦,以乾为首;坤母同三女为阴卦,以坤为首。前四卦在前,后四卦在后,父母统率六个子女,体现了男尊女卑的观念。这就是帛书本八卦顺序之所以这样排列的原因。帛书本作者按八卦的排列顺序把六十四卦分为八组,第一组上卦都是乾,第二组的上卦都是艮,第三组的上卦都是坎,第四组的上卦都是震,……显然,这是按父乾,少男艮,中男坎,长男震,母坤,少女兑,中女离,长女巽的次序来排列八组的先后。每一组的下卦各按父乾,母坤,少男艮,少女兑,中男坎,中女离,长男震,长女巽的顺序相配,便可得出每一组的卦序。这样第一组的首卦必然是乾卦,次卦必然是否卦。第八组的最后一卦也必然是益卦。帛书本卦序的排列完全本于《说卦传》,这说明帛书本《周易》出现较晚,很可能是秦汉时的人所重新排列的,并不能说明《周易》出现时则有几种不同的排列顺序的本子。卦爻辞的产生如前所说,易起源于卜筮,其书的形成是出于卜筮的需要,而不是用来表达某种政治主张或哲学观点,我们只能说书中有某种政治伦理观念和哲学认识,但这并不能改变“易本为卜筮而作”的性质(朱熹语)。◎卦爻辞的来源《周易》是周人占筮的典籍,它主要由卦象和卦爻辞组成。关于卦象的来源,我们已经说过它是通过按一定的规则来数蓍草后得到的。那么卦爻辞又是怎么来的呢?我们认为,卦爻辞来源于筮辞。其理由有二:①周易》中许多断定吉凶祸福的辞句与甲骨卜辞相同。甲骨文中有很多“贞”字,意思是卜问,《周易》中亦有许多“贞”字,近人认为也是卜问的意思。此外,甲骨文中有很多“吉”“大吉”“利”“不利”这样的断语,《周易》中也有“吉”“元吉”“利涉大川”“不利有攸往”等这样的断辞。这说明《周易》中的占辞是脱胎于甲骨卜辞的。②古代卜和筮都有记录。比如某人将做一件事,事前请卜人为他占问结果。事情完后,卜人即将所卜的事和占卜时的论断语及是否应验的结果记录下来,这就是筮辞的来历。长此以往,筮辞慢慢积累多了,这就需要加工整理,以便作为以后占筮时的借鉴或依据,这在<周礼》中可以得到证明。该书中的《春官》篇说:凡卜筮,既事,则系币以比其命。岁终,则计其占之中否。这是说,掌管卜筮的人,每次占卜完毕之后,则把得到的占断辞句记录在布帛上,并把它分别移写到六十四卦的卦爻之下。年终时,再来统计应验了多少。然后将应验了的选择出来,作为今后的参考。应该说,《周易>中的卦爻辞大部分就是这样来的。如震卦,可能原来有许多条筮辞,后来经过选择,得出一条卦辞,六条爻辞,再把它分别放在卦爻象之下,即组成一卦。这种情况,在《周易》本身可以找到佐证:《比卦》卦辞:“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其中的“原筮”一词,高亨先生认为应该是复筮时所追加的,“原筮”以后的“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即是第一次卜筮时所记录的筮辞。不仅如此,《周易》的卦爻辞中还有再筮、三筮、四筮时记录下的筮辞,只是没有处处标明而已。正因为《周易》的卦爻辞主要来源于以前的筮辞,虽然经过巫史的整理加工,但仍然留下筮辞的痕迹,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便是《周易》中的卦爻辞有许多重复的地方。如《泰卦》初九和《否卦》初六的爻辞都是“拔茅茹以其汇”。《小畜卦>卦辞和小过卦的六九爻辞都是“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履卦》六三爻辞和《归妹卦》初九爻辞都是“眇能视,跛能履”。其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即是因为这些筮辞原本是属于某卦某爻的爻辞,后来被编进了《周易》。而《周易》的六十四卦在内容上很难说是一个有逻辑联系的整体,虽然它的编排顺序可能贯彻着某种原则,但恐怕主要是依据于卦象。所以《周易》中便出现了这种卦爻辞重复的现象,如果说卦爻辞是某人有意创作的,那就无法解释这种重复的现象。当然,我们说卦爻辞来源于筮辞,并不否定对筮辞进行了取舍、编排和文字上的加工,其中也许体现了编排者和加工者的某种原则和目的意图。从《周易》内容来看,有些卦爻辞显然留下了加工的痕迹:如《归妹卦》上六爻辞:女承筐,无实。士到羊,无血。无攸利。郭沫若先生认为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你看:女的拿着筐子,但里面却空空如也;男的拿起刀子杀羊,但却不见出血,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被对方的容貌和气质吸引住了,也许此时正在暗送秋波,以至于忘记了各自的工作。正因为只顾热衷于爱情而影响了工作,所以不会有什么好处。又如《明夷卦》上九爻辞: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这和《诗经》中《鸿雁》篇里的“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豳风o东山》的“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几乎没有什么两样.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至于《中孚卦》九二爻辞“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则更是一首韵律悠扬的诗歌。这种使用比兴的地方还可举出一些例证: &如《大壮卦》上六爻辞: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意思是公羊用角去撞篱笆,结果角卡在篱笆中,既不能后退,又不能前进。比喻进退两难。再如《大过卦》九二和九五爻辞。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意思是枯老的杨树又从根上发出嫩芽,比如老头子又娶了个小媳妇;枯老的杨树又开了花,比如老太婆嫁给了年轻的小伙子。此外,《周易》中的许多辞句还体现了人们对于事物的观察,对于生活的经验体会,对于哲理的认识:如《大过卦》上六爻辞:过涉灭顶,凶。意思是过河时水灭了头顶,非常危险。《师卦》初六爻辞:师出以律,否臧凶。意思是军队出动要有严明的纪律,纪律不好就危险。《谦卦》初六爻辞: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意思是谦退又谦退的君子,凭着这样的德性就能克服极大的困难,化凶为吉。不仅如此,有些卦体现出一个完整的中心,具有鲜明的层次感。如乾卦,从初九的潜龙,到上九的亢龙,表现出龙从潜伏未出到飞龙在天,达到极盛状态的全过程。又如咸卦,从初六的“咸其拇”到上六的“咸其辅颊舌”,非常清晰地展现出从脚大拇指一直到小腿肚子,到臀部,到背脊肉,到面颊和舌头运动的全过程。至于渐卦,则更清楚地展现了鸿雁由河岸到丘陵的进程。这表明全卦六爻都在围绕一个中心,说明一个问题,爻与爻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需卦、比卦、同人卦、谦卦、临卦、观卦、贲卦、剥卦、复卦、颐卦、遁卦,井卦、鼎卦、震卦、艮卦、丰卦、旅卦、涣卦,等,都是这种情况。这充分说明《周易》是经过编者精心整理的。正因为此,古今都有些论者认为《周易》的卦爻辞是某个人创作的,甚至认为全书浑然一体始终如一地在论述一个中心。但问题是,象这种爻与爻之间真正有联系的卦在《周易》中大概只有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二的卦各爻之间很难说有什么关联,大概是编排整理者虽然经过努力,仍无法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只好将它们随便系之于卦象之下了事。殊不知《周易》中的这两种不和谐的现象却导致了该书的长盛不衰。◎卦象和卦爻辞之间有无必然的联系?从前面所举的例子看,似乎卦象和卦爻辞有联系,如艮卦,初六爻是“艮其趾”,接下来是“艮其腓”,一直到六五爻的“艮其辅”,则是从脚趾到小腿,腰部、胸腹部,脸颊。随着爻位次序的上升,卦爻辞所阐述的对象的部位也在不断往上移,似乎二者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于是古往今来学者,许多人都在探寻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他们创造出许多新的方法来沟通卦象和卦爻辞之间的联系,力图将二者统一为一体。实际上这是白费心劳。因为卦象和卦爻辞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必然联系。我们说卦爻辞主要来源于筮辞,而筮辞与筮辞之间是没有什么联系的。当然很多的筮辞在一起,也可能可以挑选出一些把它们组成一个有联系的整体,这就是我们前面所例举的那些例子。但挑选以后剩下的那些,则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它们相互发生联系,这就是卦爻辞中只有少部分的有联系,而大部分的都互不关联的真正原因。《周易》本来是一部用来占筮的著作,占筮当然没有必要将每卦都系统化。而编者之所以要进行加工。也许主要是为了便于记诵。从我们自己学习《周易》的体会来看,凡是爻与爻之间逻辑关系紧密的卦即容易记住,而各爻之间无逻辑联系的卦则特别难记。因前者可以借助理解和形象复原帮助记忆,而后者则只能死记硬背。其学习效果当然大不一样。当然也不排除编排加工者借整理之机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观点和生活体验,作为后来者的借鉴和参考。卦爻辞的特点《周易》中的卦爻辞共有四百五十条。它构成了《周易》一书的主体,是算命占卦的主要依据,也是历代《易》学研究的重点。《周易》之所以长盛不衰,就在于它的卦爻辞内容上的扑朔迷离,正是这种内容上的漫无边际和仿仿佛佛,使得历朝历代的学者们对卦爻辞的解释意见纷纭,莫衷一是。甚至可以说,《周易》虽然流传了几千年,解说它的书籍估计不下三干种,但到目前为止,真正对卦爻辞的理解取得共识的恐怕没有几条。如果把这些研究《周易》的著作中对卦爻辞的解释汇集起来,那恐怕就是几百部乃至上千部《周易》了。其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在于《周易》卦爻辞的本身。也就是说,《周易》之所以具有永久性的魅力,是由它那奇特的形式和极富想象的内容这两方面的特点决定的。关于它的神秘而奇特的卦画、卦象形式,我们在前面已经探讨过,此处不再赘述。这里主要谈谈它内容上的特点:①宽泛性。《周易》卦爻辞涉及到的方面相当广泛,举凡天文、地理、战争、农业、贸易、婚姻、家庭、为人处世原则等在卦爻辞中都有反映。而且每一卦的六条爻辞往往并不拘限于某一个方面的内容,常常是一卦之中各个方面的内容都有,这就给完整地理解每一卦的内容增加了极大的困难,这类情形大概占整个《周易》的三分之二。如:睽卦 &小事吉初九 &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九二 &遇主于巷,无咎六三 &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九四 &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六五 &悔亡,厥宗噬肤,往何咎上九 &睽孤见豕负途,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初九爻辞说的是走失了的马自己会回来,所以看见盗贼之类的人也没有问题。九二爻辞即说在巷子里遇见了主人,似是指旅客而言。六三爻辞又说看见有个驾牛车的人想把车退回来,从后面拉车,但那牛却拼命往前拉。这时又看清那人遭受过刺额头、割鼻子的刑罚。但虽然开始不顺利。都会有好结果。九四爻辞说逃难在外的孤儿碰上了大夫,一起被人俘虏了。有危险,但最终没有问题。六五爻辞说悔恨没有了,在宗庙中举行的宴会上吃肉,这有什么不好呢?上九爻辞说在外逃难的孤儿看见一头猪满身是泥,车上全是鬼。这个孤儿先开弓欲射,后来又放下了弓箭,因为这些是人,不是强盗,而是前来娶亲的。再往前走遇上下雨就吉利了。高亨先生认为九四爻和上九爻说的是夏代少康的故事。(此处对卦辞的解释取用高亨先生《周易古经今注》的说法)这样一一些不相统属的爻辞放在一起,要想把它们贯穿讲通,是相当不容易的。但由于有些经过整理的卦爻辞确可以把六爻串通起来,于是许多人总认为《周易》中的每一卦都可以按一个意思把六爻讲通,于是不惜绞尽脑汁去曲说。虽然费了不少力气,但都没有收效。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充分证明《周易》本来就是卜筮之书。殷商时代,卜筮是解决上至军国大事,下至家庭琐事中犹疑不决问题的根本手段,卜筮的人各种各样,卜问的问题也各各有别,因而记录下来的筮辞内容当然也就无所不至了。高亨先生将它分为记事类,取象类,说事类,断占类四种。朱伯崑先生将卦爻辞的内容分为三类:一类是以自然现象的变化,比拟人事的变化;一类是讲人事的得失,此类辞句最多。一类是判断吉凶的辞句。(见《易学哲学史》上册)我们知道,卜筮是从龟卜发展过来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纷繁和人们活动范围的增大,卜筮的问题也再不是甲骨卜辞中所记录的诸如下雨还是出太阳这样单纯的自然现象问题,而将卜问的重点放在军国大事以及个人的吉凶祸福、出处进退等方面,因此阐述人事问题便成了《周易》卦爻辞的主要内容,其中有关人事问题的论述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对经验的总结,对事物转化的把握等。但在表述这些观点看法时,作者有时将它和自然现象联在一起,有时将它与某种社会活动相关联,有时甚至就是通过某个历史事件的记录来说明人事的得失。这也导致了卦爻辞的内容的宽泛性。③模糊性。这是《周易》卦爻辞的最大特点。《周易》中的卦爻辞每一条都可以做出不止一种解释。仍举《归妹卦》为例:上六爻辞:女承筐,无实。士到羊,无血,无攸利。郭沫若先生认为是描写一对青年男女脉脉含情的场面。高亨先生认为这是指婚礼而言,古代贵族结婚有献祭宗庙之礼,女则捧筐盛果品,以果品献神,男则以刀刺羊,以羊血献神。今女捧筐,而筐中无物,男刺羊,而羊不出血。盖筐破,漏其筐中之物,羊病,刺之不出血,均是不祥之兆,故无所利。(《周易大传今注》)李镜池先生说:女捧的筐里没有东西,士宰羊而没有血,表明不是真的,是梦境。这是梦占辞。(《周易通义》)徐志锐先生说:古代婚礼,女子嫁到夫家,三个月之后祭宗庙,妇用筐盛祭品以祭祀,夫宰羊取血作祭品,“女承筐无实”是空筐,“士到羊无血”是死羊。空筐无实说明她体质过于衰弱不能生儿育女,刺羊不出血,说明由于女子不能生育,娶了妻也等于没有妻,所以说无攸利。此外还有许多不同解释。又如《坎卦》卦辞: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高亨先生解释说:有俘虏怀有二心,则杀之以祭神,出行将得赏。李镜池先生解释说:把俘虏关押在坎穴中,或用好言好语劝说他,或以酒饭款待他,使他甘愿当奴隶。宋祚胤先生解释说:尽管险阻重重,但只要心里有孚,中兴事业就会顺利,行动也会取得很大成就。再如《晋卦》卦辞: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高亨先生解释说盖康叔曾奉王命,攻伐异国,一日三胜,俘马甚众,以献于王。宋祚胤先生解释说:康侯用周厉王所赐予的牝马繁衍生息,得到王的赏识,一天之内多次接见了他。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o先秦》卷解释说:这是说一种优良健康的种马,一天能交配三次。象这些情况,不胜枚举。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①《周易》中的卦爻辞多用比喻的方法,如《颐卦》初九爻辞:“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意思是放下你的美味龟肉不吃,而看着我因饱含着食物而隆起的面颊,这就凶了。比喻自己有有利条件却不用,而只是眼瞪着人家,羡慕人家过好生活,当然是危险的。《小畜卦》九三爻辞:舆说辐,夫妻反目。这是以车子脱了伏兔,比喻夫妻不和。既然是比喻,就允许有想象,特别是有些比喻只出现喻体,而没有出现本体,这就更加可以驰聘想象了。《周易》中许多卦爻辞的意义之所以各人解释都不同,就是研究者发挥想象的结果。②由于古书没有标点,断句不同,标点不同,其句子的意义也不同。如《泰卦》九二爻辞: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意思是包容的范围非常宽广,携带着两个朋友徒步涉河,不把他们远远丢开。这样即使没有收获,也将以合于中道而被看重。但从王弼到郭沫若都把这句断成: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这样,意思就变成;包容的气度非常之大,凭着这一点徒步过河,不会把朋友远远丢开。但朋友还是不见了。尽管如此.还是可以得到符合中正之道的称赞。除了断句不同导致意义迥异之外,标点符号不同,也能使卦爻辞的意义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使用问号和感叹号更是如此。如《随卦》六二爻辞:“系小子,失丈夫。”句末用句号,是陈述句的肯定语气。如果改成问号,则是对此种结局表示怀疑。如果在那些断占辞后面加上问号,那么意思则相反了。如《大过卦》九三爻辞:“栋挠,凶。”意思是梁被压弯了,危险。但如果换上问号,“栋挠?凶?”意思即是:梁压弯了吗?会有凶险吗?变成了反诂句,意味着梁决不会压弯,也决没有凶险。在某些卦爻辞句末加上感叹号,也可以使意思完全相反。如《夬卦》九四爻辞:“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最后一句“闻言不信”,打上句号的话,意思是:听到这些话不要相信。但打上感叹号后,意思则变成:听到这些话还不相信!语意显然有很大的改变。⑧缺乏具体的语言环境。我们知道,同样一句话,语言环境不同,意思也就完全不同。所以理解语句,语言环境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周易》中的许多卦爻辞都缺乏具体的语言环境。由于没有语言环境的限制,那些卦爻辞的内涵便显得飘移不定,再加之许多卦爻辞是用比喻句写的,或者使用了象征手法,这就更加可以使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如《遁卦》初六爻辞:遁尾,厉,勿用有攸往。六二爻辞是: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两条爻辞从字面上来看没有什么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要解释初六爻辞,困难自然很大。但同时又非常容易,因为不仅初六爻辞本身三句之间(也可断作两句)看不出语言环境,而且从与其相邻的六二爻辞中也看不出有什么可供理解的信息。这样对于初六爻辞的解释就完全凭个人的理解和想象了。宋祚胤先生解释为:遁逃在最后也危险,最好是不遁逃。高亨先生解释为:古人养小猪,往往割断其尾,因猪断尾则易肥。豚尾有被断之危险,以喻人作他人之尾巴,也有被断之危险。李镜池先生则认为此爻的意思是:隐遁在最后不好,言外之意是要及早退隐。此外还有多种不同理解。之所以会所见各异,就在于没有具体明确的语言环境,无法把此爻爻辞的意思限定在某一个方面,因而出现了如此理解迥异的情况。又如《鼎卦》九三爻辞: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高亨先生说:爻辞所言似为古代故事。盖有人用鼎煮雉肉,由厨房移往餐室,鼎耳忽然脱落,其行停止,雉肉尚未食,天正下雨,雨水入鼎中,美味亏毁,可谓悔矣。然雉肉可以改烹,终为吉。李镜池先生说:鼎耳坏了,这是象占。是否意味着出门打猎将有阻碍?天正要下雨,倒霉,不能出门打猎,家里的野味不要吃光,得留着。“终吉”,终于度过了雨天,吃完,天就晴了。宋祚胤先生说:鼎耳掉了,被迫把想将鼎移往他处的工作停止,鼎中的野鸡肉被烧焦,不能吃了。刚好下了一阵雨,扑灭了火,才减少悔恨。最终还是吉利。由于没有具体的语言环境,这一系列的现象不知如何解才好。再如《既济卦》六四爻辞:繻有衣袽(ru),终日戒。高亨先生解释说:入冬时渡水,湿其衣絮。衣则一时不可服,人则可能因受寒而生病,故宜终日小心戒惕。李镜池先生解释说:这是说穷人生活不济,在冬天要穿寒衣的时候,穿的只是破烂的寒衣,因此整天惊惧不安。宋祚胤先生解释说:有一件穿着的棉衣被水弄湿了,整天小心翼翼的。以上所举的三例,高氏和李氏的解释都加进了自己的想象和猜测。其所以如此,因为光从字面上无法说出它的有用意义。而之所以能够运用推测和想象,则是因为缺乏具体的语言环境。令人无法确定其爻辞的真实涵义,只是看谁设想得合乎情理些。这是导致《周易》研究历久不衰的最根本的原因。《周易》的作者和时代关于《周易》一书的作者和时代,古往今来也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现在分别加以叙说。◎关于它的作者①认为八卦是伏羲氏所画。这种说法最早提出来的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系辞下传》。②认为伏羲既画出八卦,又把八卦重叠成为六十四钋。这种看法是成书于汉代初年的《淮南子》首先提出来的。该书的《要略》篇说:“八卦可以识吉凶,知祸福矣,然而伏羲为之六十四变。”③伏羲只画出八卦,到西周初年的周文王才把八卦重叠成为六十四卦并演出三百八十四爻。这种说法是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首先提出来的。他在《史记o日者列传》中说:“自伏羲氏作《易》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④认为伏羲画出八卦,周文王重叠为六十四卦。并且替六十四卦作了卦辞,替三百八十四爻作了爻辞。这种说法最先是东汉大史学家班固提出来的,他在《汉书o艺文志》中说:“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⑤认为八卦为伏羲所画,但重卦则是神农氏,这种说法是东汉大经学家郑玄提出来的。⑥认为八卦是伏羲所作。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并且写出六十四卦的卦辞。但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则不是文王写的,而是周公写的。这种说法是东汉经学家马融和稍后的陆绩提出来的。他们的理由是《周易》中的好几条爻辞所涉及到的事情都是在周文王去世之后才发生的,文王不可能预先知道,因而爻辞不是文王写的。例如《周易o明夷》钋的六五爻辞“箕子之明夷”,这是说箕子为商纣王所囚禁,并且罚作奴隶。可是这件事却是发生在文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周武王为讨伐纣王载着文王的牌位在孟津检阅军队之时。马融和陆绩都认为《周易>中的爻辞是周公所作。他们的理由是是《左传》昭公二年的一条材料: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晋侯派韩宣子前来聘问,同时报告他掌握国政,因而前来进见,这是合于礼的,韩宣子在太史那里观看册书,看到《易》《象》和《春秋》,说:“周礼都在鲁国了,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德行和周朝所以能成就王业的缘故了。”他们认为韩宣子的话把《易》《象》与周公之德相联系,这就是周公写作了爻辞的充足理由。《易乾凿度》和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基本上也持这种看法。以上关于《周易》作者的各种说法都是人们的主观臆测,其中拿不出一条有力的证据,因而都是不可信的。确定一个作品的作者,最可靠的材料是来自作品本身,或者是与其相近时代的其它资料。如果这两个方面都不能提供有力的证据,那么要把作品的创作权归属于某一个人,则只能是猜测。更何况《周易》这么一部奇特的书呢?关于作者,《周易》本身没有提供任何信息,与它大体同时的《尚书》《诗经》也没有任何地方提到。把《周易》中的八卦创作权归属于伏羲氏。这种说法首先出自《易传o系辞下传》,而《系辞》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周易》是西周初年或西周末年的作品,晚了好几百年的人怎么知道这部书为谁所作呢?至于说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并且还作了卦辞、爻辞、则是时代更晚的司马迁和班固了。当然司马迁自己也拿不准,故用了一个“盖”字,盖,就是大概的意思。汉初和东汉的人又怎能知道《周易》的作者是谁呢?而且他们都没有提出任何有力的证据。而伏羲只不过是以前的学者用来表示人类社会进程的一个虚构人物,要说由他画卦,自然绝对是不可能的。说由他重卦,当然就更加无从说起了。而文王不过是一位半开化民族的酋长,他自己还在看牛放马,种田打谷,这样的人怎么写出一部《周易》来呢?古代的学者们为什么大都信从《系辞下传》的说法,为什么硬要把《周易》的创作权归属给周文王和周公呢?这并不是古代的学者功力不够,学问不博,而是思想观念、思想方法不对头,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崇古意识非常突出。诸子百家为了把自己的的学说和主张说成是真理,都力图将自己的学说“古化”。为了使自己的理论为人所接受,都不遗余力地将它的来源和根据“古代”,儒家极力美化尧舜,道家极力推崇黄帝轩辕。似乎越古则越有威力。这种情况在汉代最为突出。《淮南子》《盐铁论》中最为明显,以至于成为一种共同的心理意识,所谓世人皆“贵古而贱今”就是这个意思。战国秦汉时的学者之所以把八卦说成是伏羲所画,就是为了神化这部书,增强它的权威性。使人们视它为宝物。文王拘羑里而演周易至于两汉时代的司马迁和班固把周文王作为《周易》的主要作者,前者主要是出于尊崇,后者则是与汉代孔子的圣人地位有关。特别是汉代将《周易》立为经书以后,并且列于五经之首。其它经书都孔子有关,或是他亲自写的,或是经他删定的。而这样一部列于五经之首的《周易》当然也应该是一位权威作者,孔子最崇拜的是文王和周公,而文王是周公的父亲,当然以文王为作者最合适。所以司马迁还只是说“大概是”,到了班固则把周文王作《周易》的事肯定下来了。后世的学者之所以对此都笃信不疑,主要是囿于儒家的正统地位,如果自己为之呕心沥血一辈子的《周易》连个作者是谁都没有弄清楚,那不就太丢脸了吗?更有甚者,如果自己为之顶礼膜拜的儒家经典《周易》还是儒家以外的人,或者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乌合之众细民百姓创作的,那就会动摇儒家的正统地位,岂不是自毁长城?所以历代的儒生们都坚信不疑,即使有些人感到有点蹊跷,也碍于强大的正统势力,只好违心服从。现代学者对《周易》的作者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由于他们没有封建时代学者那样多的忌讳,又运用了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能够实事求是的去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证明:《周易》不是某一个人的作品,更不能说周文王或周公所作。八卦的起源现在还是一个没有解开的疑团。但肯定不是伏羲所画。八卦变为六十四卦完全是出于占筮的需要,同样给六十四卦配上三百八十四爻,也是为了应付卜问者千奇百怪的问题。如前所说,卦爻辞来源于筮辞记录,但经过作者的加工整理,有些也可能是作者自己的创作。但不一定是一个人,也可能是许多人。也不一定是同时代的人,也可能是陆续成书的。但决不可能是周文王或者周公,因为《尚书o大诰》中有“宁卜惟卜用”和“宁王遗我大宝龟”的话,而这话是周公亲口说的。宁王就是文王,说明文王只用卜,不用筮,而<周易》是货真价实的占筮,因此说文王和周公创作了《周易》的卦爻辞是绝对不可信的。关于这一点,现代学者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有郭沫若先生认为是楚国人馯臂子弘。)◎关于《周易》成书的时代①认为成书于西周初年。这是最流行的说法。司马迁、班固等大都持此说。这种说法最先提出来的是《周易o系辞下传》:《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之兴也,是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显然,《系辞》的作者还只是怀疑,感觉到《周易》的作者忧心重重,因而怀疑它是写的商纣王和周文王的事情。但到东汉时的班固则变成非常肯定的说法。近人余永梁、顾颉刚、高亨先生也认为《周易》写成于西周初年,理由是卦爻辞中记载的一些事情都是西周初年的史实,或者虽然不全部是西周初年的史实,但大部分却都是商末周初的史实。②认为《周易》写成于战国初年。首先提出这种看法的是日本汉学家本田成之。郭沫若先生在《周易之制作时代》中赞成此说,并丰富了本田成之先生的一些论据。他们的主要理由是“易”字是从守宫蜥蜴取形,用“易”来作为书名,就好象楚国史书叫做《木寿杌》,而且“彖”“象”也都是从兽名而来。这些都是南方或蛮夷的兽类。同时《论语》中有两处提到《周易》: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o述而》)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日:‘不占而已矣。’”(《论语o子路》)但第一处中的“易”字在鲁论语中(汉代流行的三种<论语》本子之一)都改成了“亦”字。第二处中“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本是《周易》恒卦九三的爻辞,而《论语》中引用时却没有加上“易日”,可见在孔子之时《周易》并没有成书。既不可能写在孔子之前,又涉及不少南方兽类,所以最大可能是战国初年的南方楚国人所为。郭沫若先生更认为《周易》中的“中行”是指春秋时的苟林父。并从《周易》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进行分析,认为它只可能是产生在战国初年。认为《周易》成书于西周末年。这种说法首先是近人李镜池先生提出来的。他的主要理由是《周易》中的一些卦爻辞很象《诗经》中的比兴诗歌。同时《周易》中有同情宣扬隐遁的思想,而隐遁思想的出现一般在乱世、末世,而不可能在盛世。所以《周易》成书应该是在西周末年的幽、厉乱世,而不应该是西周初年的成、康盛世。宋祚胤先生则从具体分析《周易》的卦爻辞形式,卦爻辞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卦爻辞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人手,论定《周易》成书只可能是西周末年的厉王时代。其最有力的证据是《周易》履卦六三爻辞有“武人为于大君”的话,所谓“武人为于大君”就是拥有武力的诸侯占住了君主位置。遍查先秦典籍,只有西周末年的共伯和篡位,这就足以证明《周易》成书于厉王之时。同时《周易》中没有把阴阳作为宇宙中的两种基本功能明确提出。这种提法一直到周宣王初年才出现。可见《周易》不可能成书于周宣王之后。此外,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关于《周易》的成书时代,也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当然确定的主要依据是《周易》的内容本身。但由于一些卦爻辞本身具有模糊性,所以理解起来容易染上主观色彩,这样自然就难以形成共识了。《周易》的名称和爻位及其它◎《周易》为什么叫做《周易》,关于它的命名亦有一些说法。“周易”不是一个固定词组,而是由两个词合起来的,它当初也应该是表示两个方面的意义,所以历来的分析都是将它们分开。先说“周”字。传统的说法有两种:①是指周代。这种说法以唐代孔颖达的意见最为完备。他在《周易正义o序》中说:“案《世谱》等群书,神农——曰连山氏,亦日列山氏,黄帝——曰归藏氏。既《连山》、《归藏》并是代号,则《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毛诗》云:‘周原膴膴是也。又文王作《易》之时,正在羑里,周德未兴,犹是殷世也,故题‘周’以别于殷,以此文王所演,谓之《周易》,其犹《周书》《周礼》,题周以别余代,故《易纬》云‘因代以题周是也’。”这种说法的根据是《周礼o太卜》中所说:太卜掌之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后来许多书则把连山与神农等同,将归藏与黄帝等同,于是《连山》《归藏》都成了朝代的代号,那么《周易》也应该是周的代号,就好象《周礼》-样,说明它是周代的《易》。从《周礼o太卜》篇所载来看,似乎当时三种《易》都存在。《周易》只是其中的一种。②周普,即详备之义。孔颖达在《周易正义o序》中引郑玄释《周礼》“三易”意思说:《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显然,这是就《连山>《归藏》《周易》三个书名望文生义。郑玄的这种解释不无牵强之处,所以从孔颖达以来.历代学者大都认为《周易》的“周”指的是周代。关于“易”字。许多学者都认为“易”字的本义是“蜥易”。蜥易就是壁虎一类的动物,因为它能经常改变颜色,所以假借为变易的易。《周易》是讲变化之道的,所以《周易》的“易”主要意思就是变化。汉代的《周易o乾凿度》一书认为“易”一名而有三种含义,即简易、变易、不易。这是对《易传》说法的概括,其中也打上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烙印。如该书中说:不易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这是汉代等级制度强化的反映,也表现了作者希望稳固封建统治秩序的愿望,其对“易”的解释,显然是主观外加的。但《说文解字》又引秘书的说法对“易”字的本义提出一种新的解释:“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又《周易参同契》说:“字从日下月”,意思是日月交替出现,互相变易。这是从字的结构来分析“易”的本义是变易,即变化。不管哪种说法,都认为“易”字的意思是变易。所以孔颖达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故圣人初画八卦,设刚柔二画,象二气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综上所述,周指周代,易指变化,那么两者合起来则为周代的变化。这显然有些费解。虽然可以说它是周代专门讲变化的书。但仍然有些迂曲。两个字的书名,一个从时代命名,一个以意义命名,理解起来确有些困难。比较起来高亨先生的解释最为简捷便当,他说:《易》为筮书之通名,《周礼o太卜》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是筮书皆得称《易》,即其证也。《周易》为一书之专名,因其为周代筮书,故曰《周易》。(《周易古经今注》)认为上古时代凡是筮书都可叫做易,《连山》和《归藏》都是筮书,故又可称为《连山易》《归藏易》。正因为筮书都可称易,所以《周易》也可简称作《易》,这在先秦典籍中屡见不鲜。西汉初年,《周易》被列为学官的“经”书之一,学者们于是尊称《周易》为“易经”。因此《易经》的名字是在西汉时才出现的,先秦时只称《周易》或《易》。后来《易传》被合于经文内,所以广义上的《周易》《易》《易经》则包括了经和传两个部分,狭上的《易经》《周易》《易》则只指经文。◎关于《周易》的爻位《周易》中的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六爻,这六爻的顺序是由下往上,名叫初、二、三、四、五、上。为什么它的顺序是由下往上数,而不是由上往下数,古今亦有不同的说法。现举两种:①《说卦传》:“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所谓顺数就是从上往下,逆数就是从下往上。按照《说卦传》的意思,人们数过去发生的事情大多是自远而近,比如说夏、商、周、秦、汉。自远而近,是顺数,这就叫做“数往者顺”。而人们要预知未来的事情则常常是自近而远,比如说今后一年、二年、三年、四年……自近而远,是逆数,这就叫做“知来者逆”。按照传统的说法,《周易》主要是用来卜问未知或未来的事情的,所以它的六爻的顺序是从下往上数。(此处采用高亨先生的解释)②《周易o乾凿度》认为爻位之所以是由下往上,是因为“《易》气从下生”。《易》的核心是阴阳二气。根据直观的观察,气体的产生总是由下往上。同样,地上的各种动植物都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事物的发展也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爻位的由下往上数,则为用《易》来解说问题,比附事物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比如可以将它比附为某一个人的成长,某一个组织的发展壮大,某一个朝代的由弱到强,某一个家族的由衰到盛。后来宋儒程颐则将它比附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过程。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个发生、发展、壮大、衰落的过程,只要是有这个过程的都可以在《周易》中找到根据。同样,只要是合符《周易》爻位由下往上,从小到大的情况的,不管它是什么问题,《周易》都可以对它进行有效的解说。古代有人将人的社会地位与爻位相比附。即:初爻为士民,二爻为卿大夫,三爻为诸侯,四爻为三公、近臣,五爻为天子,上爻为太上皇。照此办理,现在可以说:初爻为老百姓,二爻为科长,三爻为处长,四爻为厅、局长,五爻为省、部长,六爻为主席。当然这种比附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全看个人解说时的主观需要。关于爻位上的数目字,即初、二、三、四、五、上。高亨先生认为《周易》古经最先是没有的,这些数目字很可能是后来人加上去的。他的理由是《左传》《国语》中所有记录的卜筮时所得的卦爻辞都没有标明是哪一爻,只记卦爻辞,不标爻位,这就证明当时的《周易》上没有爻位。因为后代用《易》占筮时大都记录爻位。高亨先生的猜测有一定的道理。我们以为《周易》上的爻位数目字很可能是《易传》的作者所加。关于爻位还有一个奇怪的问题。《周易》的爻题都是由两个字组成的,如井卦,它的爻题是:初六、九二、九三、六四、九五、上六。表明序数的“初”和“上”在第一个字的位置,而同样是表明序数的二、三、四、五却处在第二个字的位置上。并且在它们前面又加上了“九”和“六”,这是为什么?后人根据对《易传o系辞》的研究,以及《易传》其它各篇的分析,弄清楚了“九”和“六”的出现完全由筮法而来,“九”和“六”是为了标明各爻的性质,因“九”表示阳爻,用“六”表示阴爻。即使如此,为什么不可以使爻题的命名统一呢?比如统一叫做:初九、二六、三九、四六、五六、上九呢?由于“九”和“六”的出现是由《系辞》提供的筮法而得来,如果原来又没有爻题的话,那么这个爻题当为《系辞》的作者所加。因为这“九”和“六”是《周易》本身所没有的。◎关于《周易》卦的名称。八卦重叠为六十四卦后,每个卦都包含有两个八卦符号。位置在下面的卦叫下卦,或叫内卦,古代又叫做贞卦。位置在上面的卦叫上卦,或叫外卦。古代又叫做悔卦。现举一例说明:《左传》僖公十五年:“秦伯伐晋,卜徒筮之吉,其卦遇蛊圣。”又说:“蛊之贞风,其悔山也。”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看卦象:处在下面位置的是三,这是巽的卦象,因此在这里巽卦就叫下卦,内卦,贞卦。处在上面的位置的是三,这是艮的卦象,因此在这里艮卦就叫上卦,外卦,悔卦。按《易传o说卦传》所说“巽为风,艮为山”,那么蛊卦的下卦就象征风,上卦象征山,也就是贞卦表示风,悔卦表示山,所以《左传》叫做“贞风悔山”。反过来,我们一看到“贞风悔山”四个字就知道这个卦的卦象是巽下艮上。因为它在卦象上的顺序是由下往上,在文字上的表示是先下后上。贞表示下卦,风是巽的象征物,悔表示上卦,山是艮的象征物。贞和悔还有一种含义。即《左传》《国语》中利用《周易》占卦时常常要变卦,即从这一卦变成另外一卦。古人便把首先所占得的那个卦叫做本卦,也叫做贞卦;把新变成的那个卦叫做之卦,也叫做悔卦。如《国语o晋语》:“公子亲筮之,曰:‘尚得晋国!,得贞《屯》、悔《豫》皆八也。”这里的“贞”即指本卦《屯》卦,“悔”即指之卦《豫》卦。至于为什么要变卦,以及怎样变卦,我们将在第二章中加以介绍。◎关于《周易》的几个断占辞。《周易》中最常见的断占辞是“吉、凶、厉、悔、吝、咎”。高亨先生在《周易古经今注》中指出:吉,就是福祥;吝,就是艰难;厉,就是危险;悔,就是困厄;咎,就是灾患;凶,就是祸殃。显然。只有“吉”是表示有好结果,办事顺利。而吝、悔、咎、厉、凶,都是表示结果不好,只是程度有不同而已。
本文网址:http://www.askingdao.com/wenzhang/detail_id_1223.html
问道APP下载
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下载问道官方APP,道教新闻、动态、文章一手掌握!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问道网"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问道网立场,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请原作者原谅!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问道网"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问道网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
不得转载。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请联系我们,我们将
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4.感谢大家与问道网一起努力,营造一个优秀和谐的网络环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梁雨董事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