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污必须把住农业投入品使用关什么关?

人民日报:整治污染要算大账 治污必须先断源头-中新网
人民日报:整治污染要算大账 治污必须先断源头
江西鹰潭贵溪市滨江生态小区。   吴齐强摄
&&& 治还是不治?
  治!关停污染企业,卡住污染项目
  今年春节前夕,记者在江西省一些县市区采访时了解到,自2008年以来江西开展的农村重金属污染治理,目前初见成效。
  作为矿产资源丰富和有色金属工业重要省份,江西一些地方存在重金属污染问题,有的村土壤污染严重而不能种植农作物,有的村几十年没有合格兵源,有的村被称为“癌症村”。筛查显示,全省共有9个设区市、18个县(市、区)的41个自然村,约2.2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当初,国家还没有出台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具体政策,江西要治理这一顽疾,一些领导同志不无顾虑和担心:一怕治污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影响招商引资,影响财政收入,影响政绩;二怕欠发达地区率先治污,没有经验和经济实力;三怕筛查和治污会把沉积的历史遗留问题“惹醒”,把捂住的问题揭开,造成社会不稳定。
  省委书记苏荣态度坚决:“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直面矛盾,敢于担当。”
  省长鹿心社主持省政府常务会,审定治理农村重点污染区域的政策措施,强调要全力抓好重金属污染治理。
  决策者心里有本大的明白账:损失点财政收入,保住的是群众的健康,治理环境污染,是顺民意、得民心的民生工程。农村环境质量决定着城乡菜篮子、米袋子、水杯子的质量,这个底线失守,全体人民遭殃。整治农村重金属污染,从长远看不吃亏。
  治污必须先断源头。
  4年多来,新余市依法关停仙女湖、孔目江、袁河两岸污染企业247家,其中工矿企业188家,意味着每年减少财政收入2.39亿元,而2007年新余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不到20亿元。
  关停企业和搬迁村庄中,凡涉及党员干部及其亲属的,党员干部一律带头先关、先迁,并协助做好相关人员工作,领导干部一律不得打招呼。同时严肃处理了入股污染企业并在背后阻碍企业关停的干部。
  鹰潭市把工厂集中到工业园区,配套出台“异地办厂、原地纳税”的政策,同时大力发展乡镇经济,保护自然环境。市委书记陈兴超说:“金山银山要垒在园区,绿水青山要留在乡村。”如今在鹰潭,无论项目投资多大,只要可能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一律拿不到“门票”。
  全省将铅、汞、镉、铬和砷等五类重金属污染列为重点防控对象,禁止在重点防控区域和流域新建、改建、扩建增加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的项目;将铅蓄电池行业项目环评审批权上收省环保厅,凡污染排放不达标企业一律不得进入江西。
  2012年,全省开展专项检查和整治,环保部门实地检查各类涉重企业214家,责令停产整顿9家、关闭6家,报请当地政府关闭6家、责令整改11家、取缔1家。省环保厅对28个涉重建设项目出具了重金属排放量指标来源意见,否决了7个重污染项目。
【编辑:曹昆】
>相关新闻:
>国内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
治污攻坚战 须把住环评关(生态论苑)
治沉疴须用猛药。只有大力深化环评改革,铁腕整治违法违规行为,牢牢把好环评关,才能守护良好生态环境和广大公众的利益,早日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
生态环境部最近发文通报指出,多家环评机构和工程师存在编制环评文件质量较差、质量控制制度落实不到位、资质申请中隐瞒相关情况等问题,将被作为重点监管对象。通报显示,环评文件质量较差占到问题总数的九成,16家环评机构连续两年被通报。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是卡住违规建设项目的硬杠杠,是环境风险的过滤器、安全阀。其中,环评文件质量是环评工作的基础,直接影响环评效力发挥。
近几年,在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改革也成为环评领域的关键词,取得不少实实在在的进展。全国环保系统358家环评机构分3批全部完成脱钩,环评中介“红顶子”被摘掉,环评垄断、权力寻租等问题被重拳整治;环评审批程序进一步简化,约占环评审批数量50%的登记表项目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基层环保部门的行政成本和企业负担大大减轻;越来越多的项目环评审批权下放到省级乃至市县级环保部门。
改革成绩可喜,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从通报中可以看出,有的地方把关不严,编造数据、弄虚作假的环评文件时常出现,江苏久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一年之内被行政处理处罚8次,6次是因为主持编制的环评文件质量较差;有的地方重放轻管,甚至一放了之,导致“接不住”“管不好”,环评流于形式;有的地方观念转变不到位,仍存在“重审批、轻监管”“重事前、轻事中事后”的现象;还有的地方执行环评制度不到位,环评刚性约束不强,甚至成了“花架子”。
环评改革,该改的要改、该放的要放、该简的要简,但该严的须严、该管的须管、该查的须查,真正发挥环评在源头上预防污染的关键作用。
应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让相关法律法规成为“通电的高压线”。环评法自日起施行,2016年做了修改完善。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该如何开展、违法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环评法均有明确规定。治沉疴须用猛药。切实落实好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巨大代价,环评走过场的现象才会越来越少。
有关部门应不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强化对环评机构和队伍的管理。严厉打击资质申请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等行为,建立环评队伍责任清单,探索建立环评工程师对环评报告质量承诺制度。环评机构弄虚作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应承担连带责任。
在环评编制和审批过程中,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至关重要。应进一步推进“阳光环评”,将环评各环节、各领域、各单位的信息向全社会公开,把环保部门、地方政府、企业、环评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行为均置于阳光下,放到公众视野范围内,接受全社会监督。
眼下,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污染防治攻坚战激战正酣,环评这一重要关口不容有失。只有继续大力深化环评改革,铁腕整治违法违规行为,牢牢把好环评关,才能守护良好生态环境和广大公众的利益,早日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10余年治污攻坚,南水北调东线水质达标率从3%到100%
关注新华网
  10余年治污攻坚,南水北调东线水质达标率从3%到100%
  南水北调东线,长江水出扬州一路北上,润苏北、济胶东,今年年度调水工作启动。通水4年来,100多亿立方米“南水北调水”成了生活的保障水、抗旱的救命水、河湖的生态水。谁曾想到,汩汩清流背后的不易。
  东线调水,成败在治污。15年前,这是曾被质疑的目标:让一条条“酱油河”变清,劣Ⅴ类水变成Ⅲ类,COD(化学需氧量)浓度要降到20毫克/升。治理类似的水问题,一些发达国家花了几十年、上百年,南水北调用10年能实现吗?
  治污攻坚,东线成了流域治理的范例:2003年到2013年,COD平均浓度下降85%以上,氨氮平均浓度下降92%,水质达标率从3%到了100%。水清了,岸绿了,促进沿线各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迈向双赢。
  治污看决心:铁腕关停,绝不让污水进干线
  东线治污有多难?调水必经的南四湖颇具代表性。
  “这里承接苏鲁豫皖4省32个县的来水,主要入湖河流53条,水系交叉,哪条河治不好,都会影响湖区水质。”山东省环保厅巡视员葛为砚说,上世纪90年代,流域有水皆污,入湖河水基本是劣Ⅴ类,南四湖成了鱼虾绝迹的“死湖”。
  这样的水问题,正是现阶段集中凸显的发展难题。东线沿线,经历多年快速工业化、城镇化,水生态亮起红灯,水环境难以承载。有人担心,南水北调会不会成污水北调?
  “治污关键看决心,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精神。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非常重视,明确提出南水北调‘三先三后’原则,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绝不让污水北上。”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要负责同志说。
  顶层设计。东线工程治污规划和补充规划相继实施,通过结构调整、污水处理、截污导流、生态修复等项目,建立一体化治污体系,保证一渠清水永续北送。
  “确保Ⅲ类水质”,成了各地政府的硬杠杠。江苏、山东沿线铁腕扼污,打响治污攻坚战。
  “一家传统造纸厂,就能染黑一条河。”山东省济宁市环保局副局长刘云廷说,10多年前,全省有造纸厂700多家,排污量占到总量的70%以上。对高污染造纸企业说“不”,山东制定了全国第一个流域性排污标准,其中COD排放标准严于国标6倍,氨氮排放严于国标7倍,取消行业排污“特权”,倒逼产业转型。
  造纸业只是一个缩影。在济宁,68家企业被列为重点治理对象。山东沿线9市共拒批和缓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510多家,涉及投资近190亿元。省政府挂牌督办的378个污水直排口全部整治完成。
  在江苏,大力实施清污分流、节水减排,一批深化治污项目落地。推行环保问责、一票否决,沿线仅化工企业累计关停800多家。治理面源污染,设立水产品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集中区。东线江苏水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松柏说:“水质达标,这是必须守住的底线。”
  一手截污,一手给污水找“出路”。调水沿线实现每县至少一座污水处理厂、一座垃圾处理厂。“十二五”以来,山东沿线新建污水处理厂107座,年处理能力15.5亿吨。
  东线治污持续推进,排污总量大幅下降,一条条河流涅槃重生。黑臭的南四湖“起死回生”,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水平,跻身全国水质优良湖泊行列。家住微山湖边的蒋集河南村村民崔修宝感触:“现在小时候的河回来了,绝迹多年的小银鱼、毛刀鱼又出现了。”
  治污看机制:压力层层传递,科学治污见实效
  东线治污,不是权宜之计。水质稳定达标,要有长效机制保障。
  谁来治污?2003年,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与苏鲁两省签订责任书,沿线14地市与两省政府再签军令状,明确责任主体,压力层层传递。
  在调水沿线,“河长制”“断面长制”率先推行。河长上岗,守水尽责。江苏徐州变督企业为督政府,实现“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铜山区张集镇镇长许东坦言:“有压力也有动力,‘九龙’拧成一股绳,就能保护好母亲河。”在山东,治污目标与干部考核直接挂钩,南四湖、东平湖等重点湖库,省级领导担任河长,高位推动。
  怎么治污?创新生态治理模式。山东提出“治用保”策略,各环节深度挖潜。“治”就是采取结构调整、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等全过程污染防治;“用”就是再生水循环利用,全省年再生水利用量达8亿吨,相当于8个大型水库的水量;“保”就是生态保护和修复,构建沿河沿湖大生态带。
  南四湖通过退耕还湿、退渔还湖,人工湿地达到23万亩,日净水能力50万吨。省南水北调建管局副局长罗辉说,湿地就像天然污水处理厂,企业达标排放的尾水,再经过湿地净化,污染物含量再削减一半,入湖水质达到Ⅲ类要求。
  洪泽湖,75万亩湿地绿意盎然,珍稀鸟类翩翩起舞。李松柏说:“渔民进一尺,湿地退一步,过度养殖曾一度危及生态。多年退圩还湖、生态修复,才换来今天的人水和谐局面。”
  探索生态补偿机制。2010年起,江苏省在南水北调沿线实施区域补偿,“污染者付费,损害者补偿”,补偿资金专项用于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政府市场两手发力,山东探索以电养水、排污收费,引入了第三方治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获得最大效益。
  机制保障,东线治污从工程治理转向综合治理,发挥出更大效益。2013年南四湖湖底干裂,濒临危机,关键时刻,东线泵站开足马力,长江水飞奔800里,让久旱的湖泊再现生机。应对2009年苏北旱情,从江都到旱区,抗旱调水53亿立方米,水量超过一个洪泽湖,4500多万亩农田有了灌溉保证。
  治污看理念:主动转型,绿色发展入人心
  东线治污,会不会影响发展?
  实践证明,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保护生产力。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打造强劲的绿色引擎,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双赢。
  以水定城,加快转型。老工业基地徐州,5年来,对1800余家企业开展环保信用评价,对“黑色”企业差别水价,产业结构由重变轻,层次由低变高,打响“一城青山半城湖”的金名片。煤城济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先进制造业超过煤电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比重达33%以上。
  高门槛没有“卡”死企业。经历阵痛,山东造纸业实现绿色转身,企业数量减少65%,产能却是原来的3.5倍,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泉林纸业公司,不仅拿下了180多项国内国际专利,还把草浆造纸变成了高科技产业,依靠先进的减排技术,在美国建起了分厂。
  壮士断腕,腾出环境容量,换来发展空间。沿线各地抢抓机遇,率先转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初步统计,沿线经济增长年均增速14.02%,工业增加值年均20.5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质变好了,微山湖边的崔修宝吃起了生态饭。“现在什么鱼都有,开个渔家乐,每天都能赚一两百元。”他说,周边村子的村民搞起生态种养、生态旅游,年人均收入两万元以上。
  “南水北调不只调来了水,更盘活了区域水资源。”罗辉说,长江水、黄河水、当地水汇到一起,在齐鲁大地编出“T”形大水网,实现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把原来长期的生态欠账补上,把占用的农业用水还回去,逐步恢复区域水生态。在济平干渠,通过水资源调度,让污水横流的小清河碧波重现,济南河边居民感叹:“小黑河终于变回了小清河!”
  南水北调东线,不仅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输水线,也成了践行生态文明的发展线。(记者 赵永平)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必须抓住关键少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