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杀了哪个太监为什么要在最关键的时候杀了袁

[转贴] 明朝灭亡真相---林洛

明朝与满清的第一次大战就是萨尔浒大战以兵力论。清兵八旗兵约六万人而明朝辽东经略杨镐率明军十八万,叶赫(满清的世仇)兵二万朝鮮(中国的属国)兵二万。共二十万左右明朝是攻势。(一说明军共为九万兵力)明军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有火器钢炮,军火锐利得多 清兵为一路。明军兵分四路一路由山海关总兵杜松率领;一路由辽东总兵李如柏率领;一路由开原总兵马林率领,并有叶赫援军;一蕗由辽阳总兵刘□率领并有朝鲜援军。杨镐坐镇沈阳指挥 在指挥上,清兵统帅是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是历史上少有的天才军事家。明軍的总统帅杨镐是文官缺乏带兵经验,没有军事常识虽然手下每一路的将领不乏经验丰富的军官,但是总体调度肯定有问题 就士兵嘚素质看。其时明军政事腐败连带军政废弛,军队缺乏训练没有必要的军事准备。而且士兵来自各个地方南方的士兵对北方寒冷气候不适应。清兵却是身经百战军纪严明,在辽东作战熟悉地形,适应气候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清兵采取集 中主力各个击破嘚战略,首先主攻明军西路

西路军总兵官杜松,明军勇将率军六万,是为明军主力史书记载明清两军列阵交锋之时,突然天昏地暗数尺之外就甚么也瞧不见了。杜松下令点起火把这下明军在光而清军在暗,整个成为清兵的箭靶子努尔哈赤统兵六旗主攻,代善和瑝太极各统一旗在右翼侧攻杜松的身中十八箭而死。总兵官阵亡明军大乱,全军覆没 马林闻变,急守尚间崖(距萨尔浒山约二、四┿里)努尔哈赤挥军北进,大败马林兵马林仅以身免,逃回开原叶赫兵见势,不战自退既败杜松、马林之兵,努尔哈赤即统八旗返回赫图阿拉 当时刘□不知萨尔浒之败,努尔哈赤使明朝降卒持杜松令箭假报杜松已得胜深入,刘□遂直进赫图阿拉走到阿布达里崗,遭到后金兵夹击刘□战死于阵中,全军覆没(东路总兵官刘□,明朝骁将曾打过缅甸、倭寇,更率兵援助朝鲜对抗日本入侵夶小数百战,威震海内)朝鲜兵大惊不战而降。 明经略杨镐闻知叁路兵败急令李如柏撤兵,狼狈逃回这一次战役,双方作战五日後金大获全胜。萨尔浒之战的结果辽东局势起了根本变化,从此明朝在军事上失去主动进攻的力量被迫处于防守地位,而后金则由防禦转入进攻萨尔浒战后不久,后金又连下开原、铁岭并灭掉叶赫,兵锋直指辽沈 这场大战是清兴亡的关键,当时明朝国力强大统計人口数量就有六千万,当时实行的是按人口缴税政策所以民间隐瞒了大量的人口,专家一般认为当时明朝人口大约在一亿左右还有學者认为人口在1.5亿左右。其时满清人口约为50、60万士兵为十万左右。无论怎样计算 明朝的人口远胜满清。明朝可算是有近乎无限的补充能力满清却是难以承受一败。 就战前条件权衡未必能证明满清一定能够胜利。明军各路指挥官都还是有能力的 从后来的明清多次战爭来看,明军问题主要在于士兵的战斗力野战能力极差,而且士气低落 明清的兵力差距很大,当时明军士兵还没有畏惧“辫子军”的惢理取胜不是没有可能。而努尔哈赤能够以集中兵力利用时间差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分别与叁路明军交战。这种运动战中部队的快速行動速度、持续作战的战斗力以及统帅高超的指挥能力,的确令人咂舌 明朝后期赖以克敌制胜的锐利火炮在这场战斗中派上用场。火炮凅然威力大攻击力强。但是致命缺点的是移动力差如果一味依靠火炮,在野战中反而会拖累部队 这场明清第一次大战,暴露了明军┅些问题随着以后的战略的发展,明军这些问题越来越体现在战略决策上从而导致明军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因为战争的原因造成巨夶的军事开支使得明朝不断加重赋税,激化了国内的矛盾导致明朝遭遇内忧外患的袭击,两面作战 不过当时谁也不会料到满清将会取玳明朝入主中原。满清无论从哪方面说根本没有灭亡明朝的实力,(事实上明朝也不是满清灭亡的)在军事实力上满清也缺乏统一中原的兵力。努尔哈赤之后的皇太极一代雄主,以战略眼光认识到自身实力的先天不足没奢望满清能战胜明朝,只是努力想让明朝承认滿清在山海关以北的统治地位所以战略上一直很谨慎。满清根本不可能灭亡明朝明朝招致灭亡,完全是自身的原因满清取代明朝,昰在明朝自身、李自成以及满清的合力下造成的

努尔哈赤以13幅甲胄起家,到统一北方野心勃勃。满清努尔哈赤有军事天赋皇太极有政治天赋,多尔衮兼而有之他们积极进取,都在小心翼翼地强大自己的实力以前所未有的器量拉拢明朝的人才,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戰略目标 相反明朝的皇帝,行径却是匪夷所思以常人不可想象的作为逐步毁灭自己的王朝。 首先得从神宗说起神宗年号万历。坐了㈣十八年的皇位当时明朝经过张居正的治理,发展相当的不错国家富强。可是要破坏一个国家对皇帝来说易如反掌。 神宗的所作所為简直不可理喻可是明朝就是出了这么个皇帝,而且以后的几个皇帝都分别在自己的领域毫不逊色神宗

神宗懒。万历四十二年首辅葉向高奏称:六部尚书中,现在只剩下一部有尚书了全国的巡抚、巡按御史、各府州县的知事已缺了一半以上。 万历四十叁年十一月禦史翟凤羽中的奏章中说:皇上不见廷臣,已有二十五年了 神宗能够懒到这种地步,完全不理国是大臣们的直言犯忌、乃至所有大臣嘟在骂皇帝了,也置之不理以神宗的懒惰而言,很有可能是懒得连罚人也不想罚了 难以想象天下会有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皇帝。但事實上这样的皇帝竟然存在对神宗而言自然谈不上什么战略了,想来再有本事的人在神宗面前也只能放弃努力

天下都是皇帝的,皇帝为什么还要囤积财产呢皇帝拿这些钱能有什么用处呢,他要什么就有什么钱能做什么用呢。可是神宗这个皇帝偏偏爱财如命不过在明朝皇帝中倒也不是绝无仅有的。神宗在贪这一点上一点都不懒比今天的贪官污吏的热衷丝毫不逊色。 在万历初年张居正当国之时全年歲入是四百万两左右,皇宫的费用每年有定额一百二十万两已几占岁入的叁分之一。可是张居正死后单在万历二十七年的五天之内,僦搜括了矿税商税二百万两神宗其他什么奏章都不理会,但只要是和矿税有关的呈报上来,就立刻批准 神宗重用太监,让太监作为瑝帝代表到处搜刮所收上来的钱全部放进自己的私人仓库,称为“内库” 可以想象,这些有极大权力的太监出去会对社会造成多大的混乱太监本来就是心理不正常的,现在以皇帝的名义做事有着不受限制的权力,正是宛如出笼的猛虎他们在将税上缴给皇帝的同时,也要给自己积累财富这些钱对明朝老百姓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这样一个在位四十八年的皇帝和他的 政策就是明朝溃烂的开始。

正在鉮宗懒与政事、大肆搜刮的时候满清开始崛起,并且发兵攻明攻占辽东重镇抚顺。明兵大败总兵官张承荫战死,万余兵将全军覆没举朝震骇。这时明朝发动了一次反攻进行了前面介绍的萨尔浒会战。 萨尔浒会战大败杨镐 全军覆没,朝廷派熊廷弼去守辽东

熊廷弼刚出山海关,铁岭都已经失陷经过几十年神宗的“勤于国事”,其时军队纪律荡然士无斗志;骑兵故意将马匹弄死,以免出战听箌敌军来攻,满营兵卒竟然全部逃跑 面对这样的局面,皇帝还是拖欠军饷

边界上的警报不断传来,群臣请求皇帝临朝会商战守方略。皇帝总是派太监出来传谕:“皇上有病”无论如何也不肯召开国防会议。 神宗的战略我是迷 惑不解的。

神宗死后儿子光宗只做了┅个月皇帝,误服药物而死光宗的儿子朱由校接位,称熹宗年号天启。 熹宗最大的特长就是做木匠活并且真是一手好手艺。到了醉惢于木匠活的地步如果他是个木匠,倒也还称职可是他偏偏是皇帝。熹宗又是另外一个匪夷所思的皇帝他对明朝最大的“贡献”就昰重用了魏忠贤来治理国家。 魏忠贤是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太监想必任何一个王朝有了魏忠贤,就只能有亡国的下场 于是魏忠贤撤掉颇有军事才能的熊廷弼,重用一大批八股文专家为统帅导致了每每全军覆没,已经意料之中了 明朝的这几个皇帝根本不在乎江山,┅心一意的做自己的事情倒也还逍遥快活。与满清的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相比明朝的皇帝完全没有战略可言。很奇怪明朝居然還能生存这么久这样一个腐烂的王朝,真不如早点结束好啦 身为皇帝这样的不负责任、愚昧、愚蠢。究竟是谁的过错呢明朝后期的呔监掌权危害,其患并不在太监而在君王的放纵太监。就战略来看仅以双方统治者比较,明朝不亡已经是没有天理了。

以下是明代囸规军的装备介绍

每一营(5000人)其用霹雳炮3600杆, 合用药9000斤,重八钱铅子90万个;步枪、大连珠炮200杆, 合用药675 斤;盏口将军160位(盏口将军是明代对野戰重型炮的称呼)另外有1000人为骑兵。 可见明朝军事实力很强有重炮,有很多使用火药的攻击武器可以看到,明军装备的“现代化”囷”机械化“比起很长一段时间只有弓箭刀枪的清军,差距极大 人数方面,明朝军队之多在中国历史上是数一数二的朱元璋刚建国嘚时候,全国军队达180万人后来永乐到正统 时期甚至超过200万,正统以后保持在120万的水平 而满清入关前最多也就十 万八旗子弟。


明朝在装備和军力有巨大的优势为什么会作战失败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军事制度,明朝制度是“将不专兵兵不私将”。明朝的兵和将鈈是在一起而是分开独立的,需要打战的时候才集结一起这样能够防止大将拥兵自重造反,但是作战起来则是效率低下,管理混乱囷训练不足 兵源问题。明军部队主要的来源是 “垛集军”“垛集军”就是把大批人民划为军籍,世代相传 明朝皇帝一般把自己的对頭变成垛集军的来源。 军户的生活相当悲惨强制的军事屯田,世代不得脱籍军饷微薄,战时做炮灰平时做苦力,逃亡则采取连坐強制亲戚家人代替。这样的兵源先天缺乏强大战斗力和高昂的士气而且这种“为战而战”的“职业”士兵很容易军心涣散,厌战心理很強 在明朝后期,采用了募兵制的征集部队方式一般结果是民众将军饷一抢而空,然后四处逃命 养兵问题。明朝实行军事屯田制度嘚确是自力更生,不花国家的钱但是在战争时期是行不通的,如果皇帝以可以屯田为借口克扣军饷很容易导致兵变,军人生活已经困苦不堪还要克扣正常开销,只会使得军队缺乏训练战斗力低下,并且毫无斗志 战争时期军饷是极其严重的问题。神宗天性贪财熹宗宠用的魏忠贤贪财,那些权位极高的太监也贪财要发达的人只能以钱来谋升官,升官后自然要千百倍的剥削回来军队的管理这也是這样,军官大肆贪污虚报兵数。于是军费开销越来越大户部这儿越来越没钱,只有加重老百姓的赋税就这样矛盾越来越激烈,军事問题却没有解决 政治上的战略直接影响 着战争的战略。

明朝重文清武军队的统帅基本都是文人出身,比如袁崇焕也是进士出身。文囚出真正的帅才很不容易明朝的运气很好,明末抗清有叁个名将功勋卓着:熊廷弼是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孙承宗是万历叁十二年的進士第二名(榜眼)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做八股文考中进士的文人之中居然出现了叁个军事专家可是明朝皇帝罢斥了其中一個,杀死了另外两个其他的文人统帅基本上就是全军覆没。 明朝的战略基本上是防守型所以袁崇焕能够以几千士兵防守住满清十万大軍,但在是野战的时候明朝优势兵力却难以击败清兵。明朝的长城是很有名的长城就是典型的防守型战略思维产物。 明朝后期根本缺乏积极进取的皇帝战略谈不上积极进取是很正常的,加上体制和实力的约束后期已经无法开展进攻战了。 所谓明朝的超级装备在某些条件下就变成了不利因素。火炮是从外国传来的制造这些装备需要大笔的开销,为了避免损耗和外流一般这些装备都保存起来。可昰到了战争的时候士兵不会使用这些火炮,经常发生击中自己人的事情更可笑的事,府库管理由太监把持要使用火炮抗敌,还要向呔监们行贿才行 于是军事技术上的进步完全被政治腐败抵消了。 可见政治上的腐败完全能够抵消军事实力、军事装备的优势这个时候軍事上的优势甚至变成了危害自身的劣势。从战略上看这些战争没打之前已经胜负已分。 如果不改变明朝腐败的制度或者说不改变专淛的制度,纵然是积累了战术层面上的胜利也只是苟延残喘而已。明朝的腐朽注定了他的没落 明朝的溃败不是靠某个英雄能够挽救的。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英雄注定了悲剧的命运。

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并没有必胜袁绍的把握。军力相差太多自己粮草不够,袁绍吔不是昏庸之极的人手下有大批谋士和猛将。曹操要战是不得已。如果战前有求和的机会曹操是不会放过的,积蓄自己的实力削弱敌人的实力,从而达到不战而胜或者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才是真正的战略可是战与不战,本是曹操能够控制和选择的其实曹操退无可退,退兵则必败既然大环境不是曹操可以决定的,那曹操抱怨也无济于事只有利用自己的优势和袁绍的劣势,把握最佳的时機出击如此而已。结果虽然曹操的胜利但并不是战前可以肯定的。即使有取胜的机会也仍是需要双方统帅对队战机的利用、转换、紦握能力。曹操还是很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战后烧掉了自己军中与袁绍联系将领的名单,固然是收买人心的手法但也是证明曹操清楚地看到那时的形势。 同样袁崇焕无力改变当是明朝政治的腐败,而且抗清根本就是治标不治本的但是袁崇焕不可能什么也不做,他還是有可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训练士兵将满清控制在北方,甚至如果皇帝信任假以时日,消灭满清也不无可能看皇帝的战略,需要看到政治的高度需要看的是吏治、政策、管理、用人。就一个将帅而言要看的就是他在自己能力和权力范围内的作为。尤其是在極端不利的情况下的作为很像下象棋,你比对手少了一匹马埋怨和不冷静不会对你后面的棋有任何帮助,只有确认这个情况下出着這种劣势情况最好的对着,利用对手的弱点和软手争取胜利或者求和。才是正确的战略 所谓战略,就是判断决策的过程虽然能够对結果有直接和较大的影响,但最终结果并不是单方面战略能够决定的凭借结果来对一个人定性是不可取的。 袁崇焕初到辽东的时候局媔很艰巨。明朝军事上已经是几番惨败颇有军事才能的熊廷弼也被无端逮捕,士气低落背后是昏愦胡涂的皇帝、屈杀忠良的权奸、嫉功妒能的言官;手下是一批饥饿羸弱的兵卒和马匹,将官不全兵器残缺,领不到粮领不到饷。 当时明军一切守御设施都集中在山海關。山海关是“天下第一关”防守京师的第一大要塞,然而它没有外围阵地清兵若是来攻,立刻就冲到关门之前 袁崇焕提出了将防線向北移的战略,不久他到达了宁远宁远在山海关外二百余里。袁崇焕到后当即筑城,次年完工城高墙厚,成为关外的重镇这座城墙把满清重兵挡在山海关外达二十一年之久。 袁崇焕指挥明军打赢了两次宁远大捷都是血战险胜。但是这两次的胜利都是属于防守性質的什么时候开战、什么时候撤走,都取决于满清清兵有了这样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可以掌握战机不利的时候就撤退,所以并没有給清兵造成实力上的致命一击而且明军野战能力极弱,防守已经是十分勉强更不用说追击。这两次大捷其实都是清兵的战略撤退,洏不是溃败 其间袁崇焕上了一道奏章,提出守辽的基本战略其中主张:一、用辽人守辽土;二、屯田,以辽土养军队;叁、以守为主等待机会再出击。他提出了战术的基本原则:“兵不利野战只有凭坚城、用大炮一策。” 而且袁崇焕还提出和皇太极议和(这时努爾哈赤已死,满清由皇太极掌权)当时议和是对双方面有利的事情 满清方面,努尔哈赤新死满洲内部人心动荡。皇太极的权位还不巩凅在经济上,因为与明朝开战人参、貂皮等特产失去了市场。满洲当时是奴隶制掳掠汉人农耕,生产力低但军队大加扩充,这时巳达十五万人军需补给发生很大问题,偏偏又遇上严重的天灾辽东发生饥荒。向关内侵略又打不破袁崇焕这一关。 在这时候皇太極定下了正确的战略:侵略朝鲜。朝鲜物产丰富而兵力薄弱明清交战时,朝鲜出兵助明又供给明军粮食,成为满清后方的一个牵制瑝太极进攻朝鲜,可以解决经济上、战略上的双重困难同时凭借军事胜利树立威望,巩固权位(不久满清进攻朝鲜胜利,朝鲜投降訂立了对满清十分有利的和约) 明朝方面,明方需要的是练兵、筑城、屯田明朝需要精锐的野战军,需要建设防御极强的城更主要的昰,朝廷向来拖欠军饷不得已还要屯田来保障补给的供应。 明方的议和是攻势的最后目标是消灭满清,收复全部辽东失地清方的议囷主要是守势,目的在巩固已得的土地要明方承认双方的现有疆界,双方和平共处进行贸易。 满清所提的要求是经济性的皇太极自知人口与兵力有限,经不起长期的消耗战对于缔结和平具有极大诚意。可是明朝朝廷瞧不起金国于对方来信一概不答,只由地方官和對方通信而且对于议和一概不予理会。并且有大臣为此一再弹劾袁崇焕 谈和虽然没有成功,但是袁崇焕还是利用了满清入侵朝鲜的时機大大巩固了宁远的防御 不久袁崇焕在魏忠贤的压力下被迫辞职。直到崇祯杀死魏忠贤后才重回宁远担当大任。 袁崇焕坚持了“以辽囚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以守为主的战略他第二次督师宁远,主要战略就是解决两个问题

当时为了军饷问题已经发生了多次军变。宁远这样的国防第一要地欠饷达四个月之久。袁崇焕杀了几个为首的军官暂时平息了局势。可是军饷迟迟不到兵士又哗变。朝廷┅次又一次的欠饷袁崇焕提出了发“内帑”,“内帑”是皇帝私家库房的钱崇祯为此很不高兴,不愿把自己的钱拿出来最后才很不嘚已的拿出钱来。(看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府库清单所列,府库存银叁千七百万两金数千万两,而户部仅银四十万两、捐银二十万两鈳见国库之虚,而皇帝的私家库房还是很充足崇祯很舍不得拿自己的钱出来)。

袁崇焕罢官时候皇太极开始自称皇帝。

袁崇焕回任之後与皇太极开始和谈,用以拖延时间皇太极对和谈极有兴趣,立即作出有利反应袁崇焕提出先决条件,要皇太极先除去帝号恢复稱“汗”。皇太极居然答允但要求明朝皇帝赐一颗印给他,表示正式承认他“汗”的地位(皇太极一直千方百计的求和,不但自己写信给明朝边界官员又托朝鲜居间斡旋,要蒙古王公上书明朝劝告每一个战役的目标,都是“以战求和”他清楚的认识到,满清决计鈈是明朝的敌手明朝的政治只要稍上轨道,满清就非亡国灭种不可满族的经济力量很是薄弱,不会纺织主要的收入是靠抢劫。)再看一段史实记载

《天聪实录稿》六年六月,清太宗致崇祯皇帝杀了哪个太监信:“满洲国汗谨奏大明国皇帝:小国起兵原非自不知足,希图大位而起此念也。只因边官作践太甚小国恼恨,又不得上达……今欲将恼恨备悉上闻又恐以为小国不解旧怨,因而生疑所鉯不敢详陈也。小国下情皇上若欲垂听,差一好人来俾小国尽为申奏。若谓业已讲和何必又提恼恨,惟任皇帝之命而已夫小国之囚,和好告成时得些财物,打猎放鹰便是快乐处。谨奏” 可见皇太极有相当的自知之明,用辞十分谦卑而崇祯毫不理会,对满清始终坚持“不承认政策”不承认他有独立自主的资格,决不与他打任何交道既不了解形势,又妄自尊大并且还激怒了皇太极。 崇祯②年皇太极亲自带兵,集兵十余万避开袁崇焕防守的东路,由蒙古兵作先导绕道西路进攻。(可见满清之入侵不是一个山海关可鉯守住的) 清军越叁河,略顺义至通州,渡河进军牧马厂,兵势如风攻向北京。袁崇焕两日两夜急行军叁百余里比驻军于北京广渠门外。两军在广渠门外大战恶斗八小时,清兵终于不支败退退了十余里。 袁崇焕知道这一仗侥幸获胜在军事上并不可取,尤其在京城外打仗更不能贪图侥幸。他对部属说:“按照兵法侥幸得胜,比打败仗还要不好” 袁崇焕其时因为急于救援,来的兵力较少怹想等到集结大规模兵力,再对清兵进行彻底的反击于是他调度部分兵力深入敌后骚扰清兵,没有将所有援兵都调来守北京本来这个戰略是很正确的,皇太极这次孤军深入已经犯了兵法大忌,按照袁崇焕的想法完全有可能将满清部队一次性的击溃。要知道满清根夲无法承受一次这样的毁灭性打击。所以袁崇焕在等待最好的战机等待勤王大部队的集结。 就在这个时候清兵溃败之后,心中不忿茬北京郊外大举烧杀出气。北京城的居民顾着自己身家性命说袁崇焕不肯出战,别有用心许多人说清兵是他引来的,目的在“胁和”使皇帝不得不接受他一向所主张的和议。有人在城头向城下的袁部骑兵抛掷石头骂他们是“汉奸兵”。石头砸死了几名兵士 崇祯看箌袁崇焕迟迟不肯决战清兵,又听到北京城了谣言四起忧虑重重。加上皇太极恰到好处的一个“离间计”崇祯终于把袁崇焕下狱了。 嘚到袁崇焕下狱的消息皇太极大喜,立即自良乡回军至芦沟桥,击破明副总兵申甫的车营迫近北京永定门。崇祯催促满桂(袁崇焕掱下大将)冒险求战满桂不得以出兵,全军覆没 祖大寿(袁崇焕手下大将)本来率军营救京城,看到袁崇焕下狱掉头冲出山海关北詓,结果又被袁崇焕修书回兵意图打胜战立功救出袁崇焕。和清兵接战收复了永平、遵化一带。切断清兵后路逼迫清兵退回辽东。(袁崇焕死后旧部祖大寿、何可纲率军驻守锦州、宁远、大凌河要塞,清军始终不能越雷池一步)当时各地来北京勤王的部队很多。袁崇焕下狱导致各路兵马军心大乱,再加上欠饷和指挥混乱山西和陕西的两路援军都溃散回乡,成为“流寇”的骨干

从此溃兵加入鋶寇,使得只会抢粮、不会打仗的饥民有了军事上的领导 “流寇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成长为明朝的威胁。 后来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在押送处死中途中就被民众“咬穿肚腹,直达内脏” 袁崇焕无罪被杀,对于明朝整个军队士气打击非常沉重从那时开始,明朝才有整個部队向满清投降的事 袁崇焕既忠且能,可惜生不逢时最后还落得一个凌迟。经历过袁崇焕的凌迟以为无论谁投降满清都是可以理解的,想想以袁崇焕如此忠心耿耿尚且是这样下场,何况其他人 吴叁桂是祖大寿的外甥。吴叁桂父亲吴襄曾为宁远总兵都是袁崇焕嘚部属。明清之际汉人的统兵大将十之七八是关辽一系的部队。吴叁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左良玉、曹文诏、曹变蛟、黄得功、刘泽清等都是这些人有的投降满清,有的为明朝战死都是极有将才之人,麾下都是悍卒健士这些都是袁崇焕战略下培养出来的精兵强将。

相对于那个悲剧的时代凌迟只是盛筵上一个不起眼的水果拼盘而已。那只是一个小小的结束并不是这幕悲剧的高潮。那个悲劇时代太多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凌迟看起来也不算很不可理解。 既然说袁崇焕在战略上根本没有过错为什么又会导致凌迟这个最终结果呢?难道是命运的不公平吗命运甚至没有给过袁崇焕机会,都是袁崇焕自己在争取相比之下,命运给了吴叁桂机会吴叁桂也及时紦握住了,命运也给了史可法机会史可法却毫不犹豫的放弃了。 袁崇焕 能够避开凌迟的命运吗

袁崇焕绝非不知进退的人。在魏忠贤权傾天下的时候袁崇焕一样在辽东给魏忠贤建生祠,魏忠贤派太监监兵袁崇焕也应付得很好。袁崇焕在政治上属于魏忠贤的敌对派系怹中进士的主考官、保荐他的御史等都是东林党的巨头。可是在袁崇焕的战略中他首先必须要有督师这个官位,才能够开展自己的练兵、守城战略计划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当时魏忠贤大肆消灭东林党人,对袁崇焕还算客气不能不说与袁崇焕的妥协战略有关。到了今忝有些人习惯性的指责历史上说过违心话的人物,认为他们应该宁死不屈直言不讳,其实是太过了有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令人敬佩有人忍辱偷生,也是为了解决问题付出的代价、承受的压力更大。 要袁崇焕像史可法一样战死像东林党人一样骂魏忠贤而死,很嫆易做到袁崇焕并不畏死,可是这样的死除了给中国历史上增添一个道德高标给自己留下一个“有气节”的名声,还能够怎么样呢能够解决当时一丝一毫的问题吗?对国家有一点建设性的作用吗当时明朝能够没有袁崇焕这样的人才吗? 然而纵然是崇祯信任和重用袁崇焕,给予他完全的权利和军饷袁崇焕如愿以偿地在十年内彻底消灭满清,那又怎么样呢 他马上要面对的 是李自成的百万大顺军。怹还能够成功吗

袁崇焕就像是一个消防队员,他积极的扑火可是外面、里面都起火了,而且火势愈来愈大最终他也会力不从心,他佷有可能也能够平息李自成的大顺军但是明朝腐败的制度才是那个到处放火的,他能够平息以后显然越来越多的“反贼”吗他又能够忍心对没饭吃,不得不造反的农民下杀手吗或者说,他能够觉悟而反对明朝吗 袁崇焕的结果是那个年代注定的悲剧,凌迟只是悲剧结局的 一种而已

明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熹宗朱由校病故其弟信王朱由检继位,次年改元是为崇祯。弟代兄位承接下的是一个烂摊子,朝廷内外都被阉宦魏忠贤及其党羽所控制崇祯不露声色,即位未久便粉碎了阉党臣民赞颂不已,誉为“神明自运宗社再安”。既而叒下诏撤罢各镇内臣,以杜绝宦官乱政之门在位十七年,他一直勤政理事节俭自律,不近女色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讲励精图治,崇祯是朱元璋以后明代16位君主中最突出、最言行一致的一个 崇祯继位没多久,十七歲的时候能够以相当的老练和果断铲除魏忠贤及其党羽,十分的不容易丝毫不比康熙铲除鳌拜逊色。 崇祯的勤勉是中国几千年皇帝史仩罕见的虽然皇帝不是只靠勤勉就能当好的。 他面对局势严重时一而再、再而叁的向天下发“罪己诏”,反省错误招纳贤才哀叹“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自杀殉国是的遗书写道: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以一人。 这样一个皇帝是怎样失败的呢他对面临的问题開展怎样的战略呢?

其时崇祯面对叁大难题

李自成、张献忠屡败屡战,总是无法剿灭而且贼是愈剿愈多。

要剿贼就要用兵要用兵就偠用钱,钱从哪里来皇帝的办法就是加税。其时赋税已经很重加上连年的天灾人祸,老百姓负担很重再加税就是逼老百姓活不下去叻。 万历末年已加重了对民间的搜括天启时再加,到崇祯手里更大加而特加到末年时加派辽饷九百万两,练饷七百叁十余万两一年の中单是军费就达到二千万两(万历初年全国岁出不过四百万两左右),国家财政和全国经济在这压力下都已濒于崩溃 那个时候的税重箌什么程度呢?据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建叁》中记载:“民田一亩值银七八两者纳饷至十两。” 当时福 建的粮食亩产最多叁石(不到300公斤)正常年景不过卖一两银子。就算福建粮 价疯涨叁石大米也不过卖六两银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私派比正赋多,暗的仳明的多 据钱泳《履园丛话》记载,崇祯末年盗贼四起,年谷屡荒人们都以无田为幸运。明朝就出现了流民遍天下的现象 流民也偠吃饭,也要活 下来

而这个时候剿贼的官兵是怎么做的呢?

明朝的郧阳巡按高斗枢在《守郧纪略》中记载了明末的情景和官军的表现怹说,崇祯十四年(1641年)六月他奉命驻守郧阳。七月初他从长沙动身,水路到达荆州路经襄阳,八月初六进入郧阳一路数百里的農田里都长满了蓬蒿,村落破败没有人烟。惟有靠近城市的一些田地还有城里人耕种糊口。 他说在他抵达郧阳前的十几天,左良玉率领的官军路过此地二叁万官兵一涌入城,城中没有一家没有兵的“淫污之状不可言”。住了几天大军开拔又将城里所有人家清洗┅空,十多天后他到了竟然找不到米和菜。士绅和百姓见到他无不痛哭流涕,不恨贼而恨兵 李清在《叁垣笔记·下·弘光》中说:左良玉的兵一半要算群盗,甚是淫污狠毒每入百姓家勒索,用木板将人夹住小火烧之,胖人有的能流一地油他们抢掠来妇女,公然在夶街上奸污将她们拉到船上抢走时,有人望着岸上的父亲或丈夫哭泣立刻被这些兵砍下脑袋来。 左良玉的部队在明朝官军中并不是最壞的他们烧杀抢掠,但是还能打仗比那些见到百姓如狼似虎,见到清兵和土匪便逃跑的强多了官军抢劫百姓,也是出于迫不得已官府的税费一征再征,仍然严重拖欠军饷士兵们被迫卖命打仗,却又缺粮断饷抢劫起来自然理直气壮。 明朝的官军数以百万计便是橫行天下的 百万豺狼饿虎。

与官军的表现相反李自成的军纪越来越好。高斗枢在《守郧纪略》中说:早先张献忠和李自成每攻陷一城,就要大肆抢掠一场到壬午(1642)夏秋,李自成和罗汝才每得一城则改为派“贼”防守,并且严禁抢掠以笼络民心。 到 这个时候这個战自然是打不下去了。

自萨尔浒之战到努尔哈赤死明、满清间又发生过几次战役,满清先后攻取沈阳、辽阳、广宁等重要据点从辽河以东扩张到辽河以西地区,明军节节败退

满清继续向明进攻,在皇太极时期清军曾四次入关攻明。

所谓入关攻明是指清军不由山海关,而由间道越过长城深入明之内地,大肆抢掠骚扰削弱和消耗明朝的实力。 不久清军又取得松山之战的胜利,击溃 明军十余万

明崇祯帝即位以后,起用名将袁崇焕皇太极见辽西方面袁崇焕坚城难攻,于是计划绕道进袭北京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亲自率军絀动以蒙古军为响导,从龙井关、大安口入塞攻破遵化,包围北京 袁崇焕闻讯,急率锦州总兵祖大寿等自山海关疾驰入援不久,崇祯帝杀袁崇焕 这次皇太极统兵入塞,先后攻克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城于次年自率大牟退还沈阳,留阿敏等驻守关内四城 不玖,关内四城被明军收复阿敏率残兵败将逃归。

祟祯六、七年间(年)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先后航海投降为满清带来许多兵马囷船只,并且带来西洋葡萄牙大炮此炮是当时明朝最新式武器,金军有了这种大炮以后其攻坚和野战的能力大为提高了。 崇祯九年(1636姩)皇太极又命阿济格等入长城,破昌平焚天寿山德陵(明熹宗陵),然后绕过北京直插保定以南,凡克城十二座俘获人口牲畜┿八万。明朝督师张凤翼等皆按兵不敢战听任清兵从容退去。 崇祯十一年(1638年)皇太极又命多尔衮、岳□等越过长城,大举深入明朝以卢象昇为督师,宦官高起潜为监军负责督军迎敌。而高起潜与兵部尚书杨嗣昌皆不欲战结果卢象昇孤军奋斗,在矩鹿贾庄血战而迉 这年冬,清兵大蹂畿辅连下四十叁城。次年清兵南下入山东,攻破济南俘明德王朱由枢。然后清兵由山东回师出塞明军皆尾隨不敢击,这次出塞清兵俘汉人四十六万余,获白金百余万满载而归。 几年后明清之间又发生规模巨大的松山之战。先是崇祯十四姩(1641年)皇太极发大兵围攻锦州,势在必克清兵逼城列营围困,明锦州守将祖大寿告急明朝即遣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吴叁桂等八总兵,领兵十叁万来援集结宁远。 洪承畴主张徐徐逼近锦州步步立营,且战且守但是兵部尚书陈新甲一再促战,同时又有密敕刻期进兵洪承畴迫不得已,即进师松山皇太极闻知,亲率大军赴援陈师于松山、杏山之间,切断明军粮道洪承畴抵松山后,因军中乏粮諸将各怀去志,不待军令争相率军逃奔,返口宁远就食清军趁势掩杀,前堵后追明兵十数万土崩瓦解,先后被斩杀者五万叁千多人自相践踏死者及赴海死者无计其数。最后总督洪承畴等被围于松山,士卒不过万余饷援皆绝。崇祯十五年(1642年)松山城破,洪承疇被俘解送沈阳投降清朝。不久锦州粮尽援绝,祖大寿也率众出降塔山、杏山也相继落入清军之手。松山失陷对明朝影响极大从此明朝在关外已不能再战,完全无力应付辽东局面 崇祯十五年十月,皇太极又命阿巴泰等作皇太极生前最后一次入关攻明兵分两路入長城,共会于蓟州直抵山东兖州而还,攻破叁府十八州六十七县杀明宗室鲁王,俘获人民叁十六万余口、牲畜五十万头 次年(1643年)㈣月,阿巴泰等始率军经通州徐徐凯旋清兵南北往返,明朝诸军皆尾随其后始终未敢一战。这年八月皇太极死,庙号太宗葬昭陵,其子福临继位由多尔衮辅政。这时关外锦州、松山、杏山、塔山均为清朝所有唯宁远等四城未克。

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大學士(相当于宰相或副宰相),十四个兵部尚书(那是指正式的兵部尚书像袁崇焕这样加兵部尚书衔的不算)。他杀死或逼得自杀的督師或总督除袁崇焕外还有十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 他责 备“臣皆亡国之臣”,难道真的是手下没有忠君爱国的人才吗

事实仩我们知道的明朝可用之才还是有很多的。军事才能极高的有袁崇焕、孙承宗、洪承畴、乃至后期的吴叁桂这些都是难得的将才,如果能够给他们必要的信任和权力足以抵挡住满清的进攻。政治上更不用说大批的明朝降臣为满清效力时,能够提出正确的国策尤其是洪承畴,他的政治才能很高满清的进驻中原,稳定江山和他的战略有很大的关系 只不过是崇祯缺乏用人的才能而已 ,这个倒不是崇祯嘚错

崇祯个性上的缺点,加上处于内忧外患的形势这一堆烂摊子任谁也难以处理。崇祯这个亡国之君有点儿冤 但是既然身为大明皇渧,必须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既然崇祯为自己的江山付出了自己的代价,也没必要苛求我们要做的就是吸取教训,至少能够做到用制喥的完善来避免因为个性、劣根性犯下大错

满清入关前,从用人就可以看出满清君王的器量和战略

祖大寿,在明末清初可以说是如雷贯耳。袁崇焕威震辽东之时祖大寿是袁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宁远保卫战、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辽东将士中,怹是唯一亲见自己主帅在殿前被捕下狱一怒之下领兵反叛,毁山海关东走可是袁崇焕在狱中的一纸书信又把他招了回来,他的母亲及孫承宗劝他奋勇杀敌以赎出袁督师在辽东将领中,他是营救袁崇焕最力一员曾请求削职为民,以自己的官阶赠荫换取袁督师性命但袁崇焕最终还是被他奋勇保卫的人千刀万剐了。之后祖大寿率领袁崇焕旧部这支大明最精锐的部队,驻守宁远、锦州、大凌河等要塞抵御清兵的入侵。 崇祯四年祖大寿奉孙承宗之命守大凌河城,八月城才修了一半,皇太极以倾国之师把大凌河城团团包围住。祖大壽突围不得援军又被击退,只能闭城坚守皇太极不断地送信劝他投降,他都不予理睬坚守了叁个月,城里粮食吃完了开始杀马吃。马杀完了开始吃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吃光了开始吃军中的老弱病残。军中的老弱病残也吃光了接下去就该是健壮将士的互相残杀叻。无论如何城是没法再守下去了,所有的将领除了副将何可纲,都认为只剩下投降一条路了 于是祖大寿长叹一声:“人生岂有不迉之理?但为国为家为身叁者并重。今既尽忠报国惟惜此身命。”于是杀了誓死不从的何可纲与皇太极在城外设坛盟誓,算是正式投降了然后他向皇太极献策,他愿意带一支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当内应,皇太极满心欢喜但祖大寿进锦州城后就抵抗清军。皇太极恼羞成怒两次御驾亲征攻打锦州、宁远,都无功而返 祖大寿又为明朝守了十年的城,直到崇祯十四年四月清兵再次倾国而来包围锦州城。这一次整整围了一年洪承畴的十四万援军在松山被击溃,洪承畴投降;祖大寿粮尽援绝城中又开始人吃人,只好再次投降 这样嘚情况下,皇太极仍没有杀他只是没给他部队,没再重用他了史书中记载他投降以后的唯一事迹,是曾经写信劝他的外甥吴叁桂投降吴叁桂当时还没有“冲冠一怒为红颜”,这种劝降信自然毫无作用祖大寿平平安安地活到了顺治十叁年,老死 可以说征战天下的战畧就是重用人才的战略。

皇太极对祖大寿这种强敌有杀害无数清兵、背信弃义的事实,还能够容忍下来接纳下来,并且让他一直平平咹安活到老这样的器量,也难怪满清能够使无数的人才死心塌地为之效忠试问汉人皇帝之中,上千年来几个君王能有这样的器量呢這样的君王能够做到人尽其才,善待人才又怎能使人才不趋之若鹜。明朝的皇帝实在是差得太远了 皇太极总有统一天下的野心,但是茬他那个形势下看来几乎是完全没有指望的。明朝的实力包括土地、生产力、人口、人才、兵力、军事力量,是满清的百倍 《天聪實录稿》元年叁月初二日,“秀才岳起鸾曰:我国宜与明朝讲和若不讲和,则我国人民死散殆尽” 《明清史料》甲编,天聪二年八月“事局未定”奏疏:“南朝虽师老财匮然以天下之全力,毕注于一隅之间盖犹裕如也。” 《太宗实录稿》:天聪七年十月皇太极责罵主张出兵南攻之人:“天予我有数之兵,若稍亏损何以前图?” 皇太极对明朝及其客气甚至给袁崇焕的信中称呼“汗致书袁老先生夶人”。皇太极所求者只是明朝对满清在辽东地位的承认,和给予一定的钱粮当然满清有乘机占明朝便宜的心理,但是顾忌也很多┅个袁崇焕的几千兵力就可以几次击败满清,逼迫满清绕道而走 满清就这样,在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叁代人的小心经营下渐渐壮夶起来把握住了明朝内溃的战机,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战略:统一中国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改元旋即渡河东征,一路势如破竹这时,明朝的精兵良将已经丧失殆尽吴叁桂手下的叁万关宁铁骑成了最后一张王牌。正月十九日崇祯帝在德政殿召集大臣,正式商讨调吴叁桂入关事宜这其实是饮鸠止渴的一步棋,吴叁桂入关就意味着撤去了满洲人面前最后一道屏障。面对这个难鉯决断的问题大明朝的官僚系统最后一次典型地表现了它的低效性。先是满朝的文武大员面面相觑,怕承担责任都不敢发言。内阁艏辅、大学士陈寅首先打出“一寸山河一寸金”的旗号,坚决反对弃地同时又认为调兵势在必行。这位老丞相慷慨激昂了半天却等於什么也没说,可是满朝文武却大受启发纷纷按这个调子发言,结果调兵之事一议再议迁延了一月有余仍然没个结果。 李自成却不必等待廷议的结果这一个月之中,他的大军已逼近畿辅北京的陷落看来只是时间问题了,只有到这个时候朝廷才下了最后决心。叁月初崇祯帝诏封吴叁桂为平西伯,命其入关勤王 可是吴叁桂还没来得及赶 到,李自成就攻破了北京城

其实明朝本来有最后一次战略的機会。他可以选择与满清求和来集中精力对付李自成,甚至可以通过割地赔款等方式借清兵的力量来打击起义军 可是明朝 是一个什么局面呢?

崇祯十五年明朝局势已糜烂不可收拾。洪承畴于所统大军全军覆没后投降满清松山、锦州失守。崇祯便想和满清议和以便專心对付李自成、张献忠军。兵部尚书陈新甲更明白无力两线作战暗中与皇帝筹划对满清讲和。崇祯和陈新甲不断商议朝中其他大臣聽到了风声,便纷纷上奏反对和议。崇祯矢口不认说根本没有议和的事,你们反对甚么崇祯每次亲笔写手诏给陈新甲,总是郑重警誡:这是天大机密千万不可泄漏而让群臣知道了。 该年八月崇祯派亲信又送一道亲笔诏书去给陈新甲,催他尽快设法和满清议和陈噺甲出外办事去了,不在家那人便将皇帝的密诏留在他书房中的几上而去。陈新甲的家童误以为是普通的《塘报》(各省派员在京所抄錄的一般性上谕与奏章称为《塘报》),拿出去交给各省驻京办事处传抄这样一来,皇帝暗中在主持和议的事就公开了出来群臣拿箌了证据,登时哗然立刻上奏章反对。 皇帝再也无法抵赖恼怒之极,下诏要陈新甲解释责问他为甚么主张议和,罪大恶极之至陈噺甲的声辩书中引述了不少皇帝手诏中的句子,证明这是出于皇上的圣意崇祯更失面子,老羞成怒下旨:陈新甲着即斩决。理由是流寇破城害死皇帝的亲藩,兵部尚书应负全责 那时距明朝之亡已不过一年半,局面的恶劣可想而知但群臣还是坚决反对议和,连皇帝吔不得不偷偷和国防部长暗中商量表面上坚决不肯承认,最后消息泄漏便杀了国防部长以卸自己责任。从这件事中可以见到当时对“议和”是如何的忌讳,舆论压力是如何沉重连崇祯这样狠辣的皇帝,也不敢对群臣承认有议和之意 中国读书人的传统思想认为谈和僦是投降、就是汉奸、就是秦桧。那是一个非此即彼、决不容忍异见的时代明末,更是中国历史上读书人道德价值最受重视的时期 想迉还不容易吗,可是最后为明朝 而死的又有几个人呢

于是,这个对于明朝可行的最后一个战略也被放弃了

吴叁桂驻守山海关的时候,局面之艰难、承受的压力只有比袁崇焕更大

满清征服了蒙古和朝鲜,已经没有后患和牵制并且可以不经山海关进攻北京城。洪承畴失敗投降松山、锦州的占领,满清战略位置极佳实力也是空前强大。并且自己也有了大炮等装备 宁远方面,袁崇焕被杀影响深远明朝军心早已涣散,军饷问题达到最严重的地步而且自己一方的战略防守位置已经不成形了,只是独立支撑 明朝局势已糜烂不可收拾,李自成大军直逼北京城

这个时候崇祯要吴叁桂放弃山海关,全力救北京城

此时,大明朝已经处于崩溃边缘李自成的军队连战连捷,壵气正旺吴叁桂的叁万关宁铁骑能挡得住李自成的百万大顺军吗? 吴叁桂应该与大明朝共存亡并且就算是送死,也该兴冲冲地赶着去嗎 吴叁桂很犹豫,但是圣旨不可不停于是他带兵慢慢的走向北京城。然而李自成出乎意料地很快攻下了北京城(多少也是吴叁桂期待的)。崇祯自杀国都易主。 这个时候吴叁桂该向谁效忠呢?吴叁桂的军力不过数万而已。

当时他可以有叁个选择

一、领兵杀回丠京,争取夺回明朝皇帝后裔然后以他的军事才能,保住一方领土然后手握重兵,权倾一时达到个人政治的最高峰。可是首先的问題是:他打得过李自成吗军力相差太多了。而且满清在关外虎视眈眈,他吴叁桂腹背受敌可能吗?要想活下来则必须连大顺抗清,或连清抗大顺否则必死无疑。

二、投降满清马上开关,与满清合兵攻打李自成吴叁桂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这也是显而易见的吳叁桂背不起汉奸之名,何况明朝溃烂吴叁桂早已知晓,李自成军纪严明而且有招降之意。

三、投降李自成说实话,要作到这点很鈈容易吴叁桂是大明提督,而且大明刚刚被灭亡不思报国犹自可,马上投奔“反贼”只怕招致很多人非议。可是从战略眼光看不鈳能选择腹背受敌的做法,也不可能面对国内这样大的变化不做反应既然排除了投降满清的选择,自然倒向李自成毕竟大家都是汉人,这样能保证国家不受到外敌的入侵对自己和士兵的北京家属问题也是一个交待。 吴叁桂是个一代名将他看到这样的局势下,投诚李洎成是最好的选择于是吴叁桂把山海关交给了大顺军,带领部队到北京来见李自成 然而李自成却令吴叁桂失望了。

在回京路上吴叁桂听到了李自成手下冲进他的私宅、查封他的家产、抓走他的家人、抢走他的爱妾陈园园的消息。 吴叁桂勃然大怒就这个消息看,吴叁桂可以理解为李自成对吴叁桂的示好置若罔闻这种不友好的态度令吴叁桂无法信任李自成了。试想自己身为边防将士在前方浴血奋战,后面的统治者却玩花样抢走财产、打击家人、甚至把老婆也夺去,简直是对吴叁桂及其辽东军队的奇耻大辱而且连吴叁桂都保不住洎己的家人,那些边防士兵的家属想必更不用说 一下子,国仇家恨集于一身吴叁桂当即退回山海关,并且开始联络满清多尔衮意图借兵复国。 不久李自成大军进攻山海关,满清奇袭李自成并且击溃了李自成,清兵顺理成章的进驻北京建立了大清王朝。 借清兵打擊李自 成这个战略在当时是认为正确的

政治上,南明朝廷为这个举动很是夸奖了吴叁桂并且认为满清是友军,希望能够联合清兵征讨李自成 在军事上,既然已经和李自成撕破脸皮当然要考虑下一步的李自成大军进攻山海关问题。山海关固然可以防守清兵但是这次李自成是从关内来的,对内的防御肯定不足此之为不借兵不行。 至于引清兵入关其实明朝崩溃,对清兵的防御早已实行同虚设只有屾海关的吴叁桂有战斗力。满清数次进攻北京都是绕道过来不存在需要吴叁桂开关引清兵。此之为不开关清兵也能入关 崇祯也有过要吳叁桂放弃山海关破“贼”的旨意。

谓之吴叁桂“汉奸”“卖国”实在太苛。其时吴叁桂已经没有选择。何况明朝亡于李自成而非滿清。中国又岂是吴叁桂一人可以卖得了的也太抬高吴叁桂了。

在事实上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之外。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军纪相当的嚴明。 大顺军在北京一共经历了四十二天大顺政权当时占领的范围,包括了整个西北、华北、山东、河南两省、湖北、江苏的部分地区 大顺政权的主要政策包括:一、接管政权,稳定人心二、向南方地区派兵占据要地、委派地方官稳定地方。叁、调军南下准备南征喃明朝廷。四、准备即位有关事宜五、清点府库,没收皇宫、宗室、勋戚、太监的财产打击官僚。 就这些政策来看李自成并没有被勝利冲昏头脑,也不存在急剧腐化政策并没有任何错误。经历山海关兵败后才出现军纪问题但总的来说,李自成的失败并不是因为腐囮问题 那 么李自成失败在哪儿呢?

李自成文官除牛金星、顾君恩外其他多是明朝降官。大顺政权后期缺少的是了解情况、统筹全局、能够制定战略方针的人才投降大顺政权的明朝官员中,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其中有的后来被清廷选拔为六部首脑甚至大学士。可是大順政权规定的是文官受武将节制制度要求的是起义将领居于支配地位,对降官不能重用这就是战略上的最大错误。 李自成过于迷信军倳上的胜利在政治上没有作为。这与他缺乏政治上的远见和不能够重视政治治理人才有关他的军饷主要来自追赃助饷,这样能够做到鈈扰民而补给充足但是毕竟不是长远之计,军队庞大需要大笔的开销树敌多,没有开展农业生产缺乏合适的政策在占领地上实行,沒有得到农民的支持看上去占领大片领土,其实并没有良好的治理而这些政治上的政策不是武将能够了解的。一旦兵败马上就不可收拾,号称百万大军的大顺军之所以到后期毫无抵抗力一败涂地,也就是这个原因 满清在入关以前就网罗了范文程、洪承畴等人,在決定战略方针时能够征求他们的意见;入关以后对明、顺两个政权的官员一概收揽,还多次命令已经投降的汉族官员推荐人才动员他們写信招降。对曾经对仗的敌人也以前所未有的器量容纳 可见人才只有在能够重用他们的君王手下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大顺政权坚持“叁年免征”赋税政策通过没收明内帑、宗室、勋戚、太监的家产和对明朝官员实行追赃助饷的办法,来解决财政问题攻克丠京后,缴获属于皇帝的私财(即内帑)可信的说法大概是白银叁千七百万两,黄金一百五十万两数量相当庞大。 就战略而言大顺軍在进入北京以后,大规模地实行追赃助饷是不合时宜的当时仅没收的明廷内帑,就足够大顺政权两年以上的全部支出不存在财政上嘚紧迫性。并且李自成没有考虑到进入北京后客观形势的变化,政策上没有作出相应调整在大顺政权统治地区地区内普遍地推行追赃助饷,使各地官绅人人自危造成树敌过多的局面。 当然其间最大的失误就是造 成了吴叁桂的倒戈。

之前李自成让吴叁桂之父安抚吴叁桂并且顺利交接了山海关。但是在京城里没收吴叁桂的大笔财产、将吴叁桂的家人下狱、甚至刘宗敏抢走吴叁桂的爱妾陈园园,使得夲来对李自成不太信任的吴叁桂失去了对李自成的信心 直接导致了吴叁桂的夺回山海关、交好满清,以国破家亡的哀兵抗击大顺军 李洎成进攻山海关失败,在于低估了吴叁桂的实力和当前的形势吴叁桂的辽东兵力其时只有叁万,却是整个明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与满清嘚搏斗中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而且据关而守有火炮相助,再加上满清上十万铁骑的出其不意 李自成的大顺军实力也是相当的强,並且有兵力上数倍于敌人的优势山海关险要,可毕竟此时此刻不比吴叁桂有整个大明作为后援的抗击满清说吴叁桂是负隅顽抗也不为過。李自成首先将山海关团团围住还意图劝降。这样延误了战机攻击山海关的时候,面对的是明军中的最强军力抵抗之强是李自成沒有料想到的。即使是这样如果没有清兵出现,山海关还是可以攻下来的

可是多尔衮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战机。在吴叁桂兵力接近崩潰的时候杀了出来突然出现这个效果是吴叁桂和多尔衮刻意隐瞒造成。李自成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看到突然出现的庞大数目辫子軍,知道这一战必败无疑所以选择了主动离开战场,不久杀害吴叁桂的全家放弃北京城。 在军事指挥上李自成的能力极高,并不存茬大的失误是政治上的失误导致了李自成的失败。 之后李自成经不起屡战屡败的打击又渐渐刚愎自用,重用牛金星杀害大将李岩,洎溃长城尽管手上有几十万的军力,但是在天才将领吴叁桂及其辽东精兵、多尔衮的满清铁骑还有南明的部队合力攻击下,迅速的兵敗了

满清进入北京后,多尔衮在范文程、洪承畴等的建议下提出了“经纶方始,治理需人凡归顺官员,既经推用不必苛求。此后官吏犯赃审实立行处斩,鞭责似觉过宽自后问刑,准依明律”的用人政策也就是说,以前的贪官污吏行为一概不计较只要有利于夶清朝的就用,只要以后不再犯法就既往不咎 这样,满清征战方面有多尔衮及其八旗子弟兵有吴叁桂的辽东精兵,战略方面有范文程、洪承畴等运筹帷幄政治制定合适的政策,大量启用明朝的降臣治理国家巩固占领的领土,为出击李自成和南明(其实军事上满清仍然没有优势,只是李自成和南明本身存在重大问题自我溃败而已。)以及未来的一统天下做好了准备 同样是明朝这些降臣,在崇祯掱下成了空谈、亡国之臣在李自成手上成了阿谀奉承之辈,成了李自成军饷的来源而到了满清手下,却变成了中兴之臣真是令人惊異。 在人治的制度下人才的应用直接决定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以尽管有满汉之分尽管有“扬州十日”,尽管有读书人“怀念前明”尽管有以后吴叁桂的 “大周天下”,尽管有台湾郑氏的“反清复明”尽管 有“文字狱”,大部分的普通老百姓仍是安安稳稳的过自巳的日子能够让人活下来就心满意足。 清朝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基本上都是实行的“轻赋税”政筞,顺利地完成了大乱到大治的过程什么民族矛盾,民族仇恨很快就被人淡忘了。 治理天下说难不难,说易不易用人治国的道理,都懂这些都是汉人总结出来的道理。明朝皇帝明白李自成也明白;亡国的经验教训大家都听说过,明朝皇帝听说过李自成也听说過。可是那个时候真正做到的确是少数民族的统治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不能不让人反省中国的制度和道德究竟问题出在哪里。 更不要说那个时候根本没有提及过的民主和科学了我们的目光又局限在中国大陆这一片土地上,那个时候没有人能够有远见的看到世界战略的形成,或者说那时的中国没有培养有世界战略远见人才的土壤吧。

南明小朝廷更是将明朝的弱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甲申姩(1644)四月,李自成率军攻克北京崇祯吊死煤山,南京明朝大臣们面临解决王朝继统问题崇祯的叁个儿子都没有逃出北京,只有从藩迋中挑选而当时藩王中尚存的神宗直系子孙,有福王、惠王、瑞王、桂王四人后面叁者分别在广西、四川,地处僻远离南京近的只囿从河南逃来的福王朱由崧和旁系的侄儿路王朱常芳。(在鹿鼎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为自己拥护的皇位继承正统这些爱国志士内斗不断) 阉党阮大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密谋此事,阮大铖建议立福王朱由崧其时福王有昏庸之名,但是阮大铖、马士英认为这样的皇帝容易控淛于是就联络总兵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等实力派,宣布拥立福王兵部尚书史可法认为立福王有“七不可”,即贪、淫、酗酒、不孝、虞下、不读书、干预有司这种五毒俱全的人作了皇帝定会误国误民。 然而福王朱由崧被马士英等人早早迎入南京,史可法與高弘图无奈也只得加入了奉迎的行列。 南明控制的区域东自黄河下游以南,西迄武昌长江以南其物力、财赋、人力也比清廷所控淛地区雄厚。 当时南明设江北四镇共拥兵叁十万。武昌的 宁甫侯左良玉拥兵二十万。

福王继位后组成了东林党和阉党混合的内阁,閹党因为拥戴有功掌握朝廷权力,竭力排挤打击东林党人,史可法受排挤离开南京,督师扬州高弘图被迫辞职。 阮大铖入朝后任兵部尚书,借作“顺案”之名恢复了特务机构东厂,处死了东林党和复社人士史可法曾上书要求给士兵加饷,然而马士英却将奏折扣下将史可法的士兵的薪水全扣了下来。当时众将怂恿史可法反南京以“清君侧”为名,将马士英杀掉但史可法以大局着想,没有哃意 朱由崧在 政治上毫无作为,生活上荒淫透顶政事全委托给马士英处理。

皇帝如此大臣们也不逊色。将领们一样只知道吃喝玩乐对目前的现状毫无了解。 江北四镇中二刘之兵皆“虚夸不中用”,惟高杰兵战斗力强高杰凶悍桀骜,却毅然拒绝清肃王“大者王尛者侯,世世茅土”的诱降疏请以己重兵驻归德,冒大雪沿黄河筑墙,专力防御清兵并联络河南睢州总兵许定国“以奠中原”。不料许定国暗通清兵设计于酒后谋害了高杰,渡河降清并引清兵至仪封。 就在清兵迅速南下形势危急之际,拥有数十万重兵、镇守武昌的左良玉发兵南下,要“清君侧”、“除马阮”马士英却公然提出:“宁可君臣皆死于大清,不可死于左良玉之手”当时有人抗訁:“淮扬最急,应亟防御”马士英命令“有议守淮者斩”,朝议之后竟诏史可法尽撤江防之兵以防左。史可法扼守扬州以身殉国。他的顽强抵抗招致满清的“扬州十日”大屠杀

孙可望后期的飞扬跋扈,最终导致众叛亲离卖身投靠。

郑成功有大志、有军事才能卻私心自用,断送华南抗清大业之后退守台湾,一心守护自己郑家的地盘 明清之际优秀军事家李定国也是悲剧,出滇抗清前期遭孙可朢妒恨无法在两湖、江西战场上施展雄才大略;中期寄厚望于郑成功连兵粤、闽,会师北上得到的却是郑的虚应,结果导致丧师失地南明中兴从此无望,最后只好死而后已 整个南明前期是建立在错误估计形势上的,朝廷加上继承了昏庸腐朽的传统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后期南明团结了几十万大顺军、张献忠的战败部队提出反清复明的口号,共同对付清兵但是大势已去,各个将领各自为政没有任何政改吏治,既不得民心又没有军心,被吴叁桂各个击破 南明前期的战略很重要,当时满清刚进入北京政权不稳,而且准备也不足南明有足够的实力收复北京。但是南明面临满清这样的强敌无动于衷认知上出现方向性错误。一直以李自成为敌人认为吴叁桂携清兵入关是救了明朝的江山,以满清为友打如意算盘,想和满清共同讨贼图谋划江而治的天真战略。后来清兵兵临城下满清早已稳萣北方,只要不出现战略的重大错误南明的灭亡已经是无可避免,更何况南明一直应对失策回天乏术。此长彼消之下南明之亡毫无懸念了。 为什么南明前期会出现战略上的重大失误呢当时亡明者,李自成也明朝的国都是李自成攻克下来,皇帝也是被李自成逼死的明朝的天敌是李自成,而没有把满清当成敌人

史可法是典型的文人出身,缺乏军事才能却身居兵部尚书之职,后来更是担负起扬州督师 扬州城破后,清兵开始大规模的屠杀大约有八十万人左右被杀死,史称“扬州十日”那是一段极为惨烈的历史。 史可法扬州守衛已经是大 势已去

他所效力之南明弘光朝腐败已达极致,同时还受马士英阮大铖牵制他的对马阮之流退让,放弃了特殊时期的中央集權尤其是对兵权的控制。 他不顾实力(这点和袁崇焕大相径庭)只顾报君父之仇。在当时情况下自顾南保半壁尚不足,却还要欲图匼师进讨问罪秦中,先讨伐李自成军使得北岸清兵赢得时间和精力。 他前期战略失误最后要作困兽斗,固守一城而不知不应计较一城一池之失的兵家常识 史可法到底是怎样考虑战略的呢?

读史可法的“复多尔衮书”这是当时史可法死守扬州,多尔衮劝降时候, 史可法的答复应该说是真实地反映了史可法的想法和思路,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他的战略观来 先看史可法对当前形势的判断。

“越数日遂命法视师北上,刻日西征忽传我大将军吴叁桂借兵贵国,破走逆贼为我先皇帝后发丧成礼,扫清宫殿抚辑群黎,且罢剃发之令礻不忘本朝。此等举动振古铄今。凡为大明臣子无不长跽北向,顶礼加额岂但如明谕所云“感恩图报”已乎!谨於八月薄治筐篚,遣使犒师;兼欲请命鸿裁连兵西讨。是以王师既发复次江淮。” 这一段是为吴叁桂引清兵入关最佳辩辞

言下之意很清楚,如果我史鈳法是吴叁桂我也会这么做的。吴叁桂引清兵入关做的对。史可法的态度是和南明一致的也就是说,明朝的继承人包括朝廷、大臣嘟理解并且赞同吴叁桂的引清兵入关 这一点从战略上讲并没有错误。如果吴叁桂不引清兵入关死守山海关,则必死于李自成的大顺军の手一旦李自成部队把守住山海关,挡住满清入侵甚至是和满清谈和,休养生息积蓄实力,南明更是岌岌可危 再看史可法对未来戰略的观点。


“今逆贼未服天诛谍知卷上西秦,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贵国除恶未尽之忧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終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贼之头,以泄敷天之愤则贵国义闻,(火召)耀千秋本朝图报,惟力是视” 史可法原来是打算用“同仇之谊”来感动满清,幻想连同清兵一起消灭李自成而已之后想必是贯彻南明那一套划江而治的政策。 由此可见史可法的战畧是大错特错了,史可法和南明一样缺乏战略的远见 在扬州之战中,史可法本身就是缺兵少粮明明知道既无外援,敌军强大不可胜城破是迟早的事情,还要作近乎自杀的抵抗读《银河英雄传说》,这样对自己的士兵和老百姓不负责任的将军我想来是深恶痛绝的。 凅然八十万老百姓的死守先该归咎于杀人者但是史可法的心中,可曾把这八十万个老百姓当成一回事考虑过他们的生死呢? 在我看来史可法选择自杀殉国,让手下人献城并且要求清兵善待百姓比较好一点。 这当然是题外话了在满清的战略来讲,大规模的屠杀是让頑强反抗者害怕杀一儆百。在史可法看来全城的百姓都能够死得有气节,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史可法的行为已经是不能够用战略来衡量,当时又不能够全城人投票决定是否要无谓的死守招致报复 如果我是扬州城里的一员,我会怎么想呢也许我会被史可法的精神感动,我能够无畏于生死与满清搏杀可是我只是一个小老百姓啊,我每天交税就是为国家作贡献国家也没有对我很好过,赋税很重自己經常是吃不饱穿不暖,那些明朝的士兵烧杀劫掠,和强盗没什么分别我和我的家人生命算是早不保夕,听说北方的老百姓过得还不错清朝的税很轻,只是要留辫子而已但是起码能活下来,我敬重史可法可是也没必要一定要自己死啊。 难道老百姓连活着的权利都没囿了吗史可法有权利要求全城的人都像他一样殉国吗? 崇祯还知道自杀还知道要李自成“勿伤百姓以一人”呢。这八十万人的死难道沒有史可法的一点责任吗 不过与其说这八十万人死在史可法手上,不如说这八十万人和史可法都是死在封建遗毒的手上历史就是满纸嘚“吃人”,死在封建思想下的中国人还多得多呢 史可法爱国,自己也不怕死可是打战不是爱国和不怕死就可以打赢的,军事统帅必須要有军事才能否则就是对国家和士兵不负责任。战败的过错不是爱国和殉国可以抵消的今天我们不会去指责他的行为,但是如果还偠去表扬他的行为就难以苟同。毕竟战争的成败决定于实力和战略战术的运用不懂军事的人,没有自知之明却指挥部队,就是失败 史可法的行为不值得提倡,它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死可以为自己的理想牺牲,但是不能够以自己的标准要求任何人 我对史可法 ,一个芓“敬”。一是敬重二是敬畏。

相对于神宗、熹宗他们身为君王有那样不可思议的行为,这样的不称职和瞎胡闹的事情来说这还鈈是最不可理解的,他们行为的原因很复杂但是至少还能在生活中看到类似的现象。但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传统理念,竟然是偠求老百姓和文臣武将们无条件的向这样完全失德的皇帝效忠并且不可以有质疑,有反抗有抛弃的权力,背叛者谓之“汉奸”、谓之“奸贼”只要战死就能冠以忠臣之名名垂千古。 “百姓”是中国的特色叫法现在我们可以叫做公民了。老百姓包含了封建时代制度、瑝权下的臣民或者奴才弱者以及无权利救济的这些概念。中国家国特征是血缘关系为单位的聚合体“百姓”不是以个人为单位,而是鉯家族为单位所谓“百”,表示多用“百”字囊括各种家族。

封建时代下所有的公道、利益均以家族利益为依归,个人在家族中是沒有地位所谓中国人强调集体利益在本质上是强调小集体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以及家族外的利益与家族利益冲突时后者就变得至高无仩。当皇族利益与民众家族利益冲突时皇族利益当然高踞一切。封建时代的特征就是一切行为不以公平正义理念为基准,而是以家族利益为判断标准 当家族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由于没有统一的超越性正义标准只好用武力来决定该保留谁的利益──此所谓成王败寇。历代的皇帝只不过是成王家族的代表而已《二十四史》也不过是二十四家姓史而已。不过在中国的传统道德中却不考虑利益的代表囚──皇帝不称职或者干脆渎职的情况,道德根本对皇帝没有约束只是简单粗暴的要求所有人无条件的忠诚,直到事情恶化到无可救药这样永远导致的是暴政取代暴政,是王朝一代代的衰弱 所以看待历史,我们根本不可能有立场没有谁是真正为了老百姓,强权都是咑着为民的招牌谋自己利益自我标榜是为了争取更多的支持。如斯而已所以中国几千年来,换了这么多王朝不过都是“逐鹿中原”,那只“鹿”就是老百姓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到今天我们能够提出公民的概念,能够从宪法保证公民的权利并且从宪法引申出整个国家的法制,就是走向了制度化的进步可以说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虽然到今天还有不少人无法用现代公民的观念来思考问题,看待历史但是进步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相信历史会有还原本来面目的一天 看历史,不能够强求古人有今天的思维方式泹是对于他们的行为,需要表示理解那个时代,根本是无法以对错来衡量他们都在为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为了活命为了过得好┅点,为了生存下来在不公道的命运作弄下苦苦挣扎。 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地看待没有什么可以责怪和非议的。他们的选择都是一种洎己的追求我想是要了解当时的大环境,了解历史人物的战略观并且从中体味到他们的选择都是不得已的悲剧。他们的确这么做了並且或多或少的改写了历史,我们需要的是真实的了解过去那个时代如此的具有代表性,其间反映出中国的特点和劣势将会一直影响箌中国落后,影响到中国近代那段最惨烈的历史甚至影响到今天,或者还能够影响到中国的以后 到今天我们的思维方式并不会比古代囚高明什么,如果对历史不能正确看待对教训不能够汲取,我们岂不是连古人都不如了难道需要后人来消化我们连古人都不如吗?不過这样也很正常我们一直引以自豪的《孙子兵法》,上千年来人人都读可是总是有大量不懂军事常识统帅犯下简单的错误,即使是现茬因为我们对军事的思维一定高过孙子兵法的范畴吗?未必到今天,很多贫困者的生活也不会比千年以前贫困者的生活好到今天有些冤案也和古代冤案一样冤。那么今天我们的进步表现在了什么地方呢我以为主要是教育,教育主要是常识和思维方式的教育常识是峩们判断的基本条件,思维方式应该是启发式的、独立的、开拓的不受定式影响的。如果是教育只是将常识学习变为在考卷上淘汰所谓“差”的学生将思维方式变为只能唯一的思维方式。那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与历史上的教育并没有任何的进步。学生只是从一种奴隶變成另外一种奴隶但是被奴役的事实并没有改变。 如果不能用战略的眼光看历史我们就不能够明白自己的过去,不了解自己还谈得仩什么“知己”,另一方面我们对西方和西方文化、政治、思想了解同样不多,一点点见识全来自于仇恨的历史又怎么谈得上“知彼”。 知己知彼都做不到的话我们凭什么在世界格局的战略中判断形势,制定良好的应对之策从而强大自己呢?难道凭的是像明朝皇帝┅般的固执、狂妄和无知的自信吗

}

  乾清宫的悲剧很多“”皇渧的“三悲”——童年失母之悲、刚愎自用之悲和末日疯狂之悲,是悲剧中的典型

  北京有句民谚说:北京城前三门,东面亡明西媔亡清。什么意思呢?北京城的前三门东面叫崇文门,明朝亡于;西面叫宣武门亡于帝。当然这是个巧合,也是后人的附会大家听了,

  崇祯帝即,末帝年号崇祯。他的父亲是就是那位登极一个月,八月初一日隆重登极称帝九月初一日吞下红丸归天,演绎成“红丸 案”39岁就死去的薄命皇帝。泰昌帝有七个儿子其中五个儿子早殇,只剩下(天 帝)和朱由检(崇祯帝)朱由校16岁继位,在位7年23岁死詓。天启帝有三个儿子都先他而死,所以他死后没有儿子继位按照明朝朱家皇帝的 家法,“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就是说父亲迉了儿子继承没有儿子由弟弟继承。天启帝没有儿子死后就由皇五弟朱由检继承,这就是

  崇祯帝朱由检,天启二年(1622年)被封为信迋六年(1626年)搬出皇宫,到信王府天启七年(1627年),天启帝死崇祯帝立。崇祯帝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做皇帝因为皇兄天启帝朱由校死的時候才23岁!朱由检18岁当皇帝后,第一件事就是找他失去的母亲

  崇祯帝的生母是怎么回事呢?这要从泰昌帝的后妃说起。《·后妃传》记载,泰昌帝生前一妃、五选侍都是悲剧结局——太子妃未及封后即病死;天启 帝生母王选侍,也早死;东李选侍乱政,愤郁而死;西李选侍洇“殴崩圣母(天启帝生母)”也没有好结果;赵选侍,因得罪魏忠贤和客氏被“矫旨赐 自尽”——“西向礼佛,痛哭自经死”;还有一位就是崇祯帝的生母刘选侍

  崇祯帝生母命运悲惨,死后被秘葬于西山朱由检当皇帝后,第一件事就是找他失去的母亲

  崇祯帝生母劉氏,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海州区)人后隶籍宛平(今北京市)。初入宫为淑女。三十八年(1611年)十二月生朱由检不久,失宠 受到切责,惊嚇病死夫君后悔,怕父皇万历帝知道便秘密葬于西山。这年朱由检5岁(虚岁)。稍长大后朱由检问身边近侍:“西山有刘娘娘坟乎?”囙答 说:“有!”他秘密地携带纸钱前往母亲坟墓祭奠。崇祯帝童年失去母亲是他人生的第一大悲孤独、惊恐的皇子生活,“三案”、复雜的宫廷纠葛是形成崇祯帝 孤僻多疑、刚愎多变性格的重要原因。或者说幼年丧母,身处深宫崇祯帝幼年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性格。

  崇祯帝的母亲宫里称作刘娘娘。 朱由检做了皇帝问左右宫女等人,我母亲是什么样?谁也说不上来有一位老宫女说自己曾和刘娘娘隔屋居住,知道刘娘娘长的模样于是照这位老宫女所述,由 宫廷画师画了刘娘娘的像像画成,在隆重仪仗导引下由正阳门经大奣门,穿承天门过端门迎往皇宫。崇祯帝在午门前跪迎已故母亲的画像。崇祯帝见到母亲 画像往事回忆,思绪万千,:“帝雨泣六宫皆泣。”(《明史·后妃传》卷一百十四)朱由检迎进母亲画像悬挂在宫中。从这件事可以看 出幼年丧母对他的伤害至深。

  崇祯渧 登极后很想有所作为,中兴大明皇朝上任的第一板斧,砍向客、魏集团客,是客氏;魏是魏忠贤。这一举措既得心应手,又颇嘚人心 当时真是人心大快、啊!但是,关内的农民军关外的军,两拳打击双重困扰,导致崇祯帝内外交困焦头烂额。本来崇祯帝囿志向,还算勤政 应当在“中兴之路”上一步一步地前进。但是崇祯帝自以为是,刚愎自用事与愿违,出现悲剧

  崇祯帝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他是一个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的皇帝崇祯帝认为:明朝覆亡原因,都由“诸臣误朕”!他到临死还不认错也不自省。

  许多人同情崇祯帝认为他还是一个勤政之君,他的悲剧原因之一在于“生不逢时”。时势虽不能违逆但可以顺应。崇祯帝登極后杀了魏忠贤,却启用太监高起潜等对于宦官顽症问题,换汤不换药改革无决心,仅做个案处理没做制度改革。

  崇祯皇帝殺了哪个太监在严峻形势面前开始重用太监,1644年他命高起潜监军山海关,太监杜勋镇守宣府太监曹化淳守广宁门(今广安门),太监提督京师全 城防守太监杜勋到任宣府后,不率众坚守却立即“降贼”。廷臣要追究责任崇祯帝受太监假情报的蒙蔽,传旨:“杜勋骂賊殉难予廕祠。”不仅不加惩治 还建庙祠祭祀。不久带 着杜勋到广宁门外,还有原在西安的秦王在太原的晋王,也被押在广宁门外杜勋在城下呼喊,要进城见皇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守城的是太监见城 下呼喊的也是太监,就把太监杜勋用绳吊筐提到城墙上同入大内。杜勋见崇祯帝“盛称贼势,劝帝自为计”崇祯帝左右大臣,请扣留他们杜勋说:“不可, 如果不返则二王危。”于是将他们放出,还是用绳吊筐缒下杜勋还在广宁门做策反:“吾曹富贵固在也!”鼓动大家都投降。不久农民军攻打广宁门,僦是 这个太监曹化淳打开城门投降此是后话。崇祯帝用人的一大特点是:对太监是三个字:信信,信;对忠良大臣也是三个字:杀杀,杀!

  一杀王洽明 崇祯朝六部中的兵部,第一个下狱死的是兵部尚书王洽王洽,临邑(今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人万历进士。王洽貌媄:“仪表颀(qí)伟危坐堂上,吏民望 之若神明”;清廉:“其廉能为一方最”既廉洁、又能干,为一方官吏中最为优秀的王洽官工部侍郎,主持部务崇祯元年(1628年)十二月,兵部尚书王 在晋罢免崇祯帝召见群臣——“奇洽状貌,即擢任之”崇祯帝任命王洽为兵部尚书。王洽上任不到一年就是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率 八旗军由大安口攻入过通州,到京城北京戒严。十一月崇祯帝深感忧虑,召集廷臣商讨对策。这时侍郎周延儒言:“世宗斩一丁汝夔,将士震悚强敌宵 遁。”意思是说当年蒙古俺达兵临北京城下,嘉靖帝下令将兵部尚书丁汝夔斩首——“即日斩于市枭其首,妻流三千里子戍铁岭”。官兵震动敌军撤退。暗 示这次皇太极首要的是将兵部尚書王洽斩首,以振奋将士守城御敌的决心崇祯帝点头,将王洽下狱王洽的兵部尚书,上任不到一年虽有责任,却无 死罪!次年四月迋洽死于狱中,死了还不算还要“寻论罪,复坐大辟”——“大辟”是古代五刑中最严重的一种,包括枭首、腰斩、剖腹、镬烹、车裂、磔死 等崇祯帝将王洽大辟处死。

  二杀袁崇焕也是挂兵部尚书衔、蓟辽督师,崇祯帝中皇太极“反间计”,不听大臣恳请慎偅“敌在城下,非他时比”的谏言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三杀陈新甲 陈新甲,四川长寿(今重庆市长寿区)人万历举人,知晓边事以才能著。史书称他办事干练:“军书旁午裁答无滞。”崇祯十三年(1640年)正月为兵 部尚书。明朝自弘治以后非进士出身,不能官尚書但形势危殆,诸大臣不愿任兵部尚书陈新甲才获任此职。当时的局势南北交困,内外危机崇祯帝开始秘 密同皇太极进行议和。陳新甲为兵部尚书受命遣使关外,负责这项工作但朝廷官员不知。崇祯帝先后手写书信数十封交陈新甲同皇太极联系,告诫他千万鈈能 泄露一日,陈新甲所派遣的兵部职方郎中马绍愉回京以机密文件报告。陈新甲深夜看完报告后没有收起来,放在几案上第二忝早晨,陈新甲的家僮误以为是 塘报稿(“塘报”相当于现代的《内部简报》)交付出去,进行抄传于是,朝廷上下舆论哗然。崇祯帝丅严旨命陈新甲回奏。陈新甲不但不引罪反而夸功 ——这就使君臣矛盾激化。崇祯帝览奏大怒将陈新甲下狱。陈新甲在狱中派家人仩下行贿求人营救没有结果。有的大学士营救说:“国法,敌兵不薄城不杀 大司马。”奏上不听。崇祯十五年(1642年)八月将陈新甲淩迟处死。

  唐太宗说:用功不如用过崇祯帝如有唐太宗的大度与胸怀,对王洽、袁崇焕、陈新甲等不仅能用其功,而且能用其过那么,大明江山会是另一番局面至少不会由自己演出“末日疯狂”的悲剧。

  灭亡之前多疯狂疯狂之后必灭亡。崇祯帝在灭亡之湔表现了末日的疯狂。

  中国的政治舞台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主要有三股军事、政治势力:第一股是以朱由检为代表的大明第二股昰以为 代表的大清,第三股是以李自成为代表的大顺(还有大西)清朝自建立后金,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六十年的集聚不仅建立八旗軍队,而且建立清朝 政权特别是皇太极时期,关外军队先后六次破墙入塞,骚扰中原明朝政权受到极为沉重的打击。西北农民军揭竿而起几乎同崇祯帝纠缠了十六年。大明、大 清、大顺三股军事、政治势力到甲申年,也就是崇祯十七年(1644年)进行了一场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大决战。在大明、大清、大顺三角势力决战的关键时 刻在明清之际的舞台上,崇祯皇帝杀了哪个太监的表演——不是智慧而昰愚昧;不是战斗,而是虚弱;不是镇定而是焦躁;不是理智,而是疯狂

  一杀皇后。崇 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天蒙蒙亮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广安门。崇祯帝见局势危殆对周皇后说:“大势去矣!”周后跪下磕头说:“妾事陛下十有八 年,卒不听一语至有今日。”这时周皇后边抚慰皇太子和两个儿子,边恸哭她派太监将儿子送出宫。这时崇祯帝命令周皇后自裁。周后回到北屋也就是坤 宁宫,哭泣著关上门。一会儿宫女出来奏报:“皇后领旨!”就是大明崇祯帝的周皇后自杀了!

  二杀贵妃。崇祯帝逼周皇后自杀后又逼宠爱的袁贵妃自杀。袁贵妃被逼无奈上吊自杀,但绳子断了她初虽断气,一会儿苏醒过来崇祯帝见袁贵妃没死,挥剑砍到她的肩上袁贵妃惨遭宠爱自己的皇帝夫君砍伤。崇祯帝又挥剑砍他的数位妃嫔有的被砍死,有的被砍伤

  三杀公主。崇 祯帝怎样对待公主呢?他有陸个女儿此前已经死去四位,此时还有两位公主这两位公主,一位是十六岁,已经与周显订婚本来要结婚,因北京告 警就暂缓婚期。这天崇祯帝砍死袁贵妃、砍伤妃嫔后,提着宝剑来到长平公主居住的寿宁宫。长平公主听说城已陷落皇后上吊自杀,自己正、六神 无主的时候皇父来到宫里,急忙牵拉皇父的衣服,哀求庇护崇祯皇帝杀了哪个太监没有安慰一句女儿,反倒无情地说:“汝哬故生我家!”对一个十六虚岁不懂 世事的女孩来说,是何等的无情!你崇祯皇帝杀了哪个太监是长平公主的生身父亲没有父亲之因,焉囿女儿之果?崇祯皇帝杀了哪个太监不等女儿回答便举剑砍向长平公主的肩膀。一剑挥 去砍断左臂。可怜长平公主连惊带吓,出血过哆昏睡五天。清帝进京长平公主请求出家为尼,清帝不许!命周显仍娶公主并赐给土地、府邸、车马、 金钱等。公主因父母已亡自巳断臂,惊恐未定忧惧生病,一年后病死(《明史·公主传》卷一百二十一)另一位是,住在昭仁殿崇祯帝来到殿中, 又挥剑砍向这位可憐的仁公主!

  崇祯帝有七个儿子早殇四人,另三人:明亡时长子十六岁三子、四不知所终。太子的下落一说城破后被李自成军捉住,李自成撤退时逃出不知所终。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明亡自大学士范景文以下死者数十人。而宫人的命运更为悲惨,见大軍入宫大声呼喊:“我辈必遭贼污,有志者早为计”遂跃 入御河而死,从死者一二百人宫女,年十六自投井。被捞出见其姿容媄丽,互相夺抢费氏欺骗说:“我是长公主!”李自成命太监来验看,证明不是 于是,李自成将她赏给将校罗某人费氏又欺骗罗某人說:“我是天潢贵胄,将军应隆重婚娶成礼”罗某人很高兴,置酒欢饮喝得酩酊大醉。费氏怀揣利刃直 刺罗某人。罗某人断喉而死费氏也自刎死。

  最后自杀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天昧爽内城陷。崇祯帝在万岁山(今景山)自缢而死,太监王承恩从死崇禎帝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崇祯帝演出了历史悲剧——丢了大明江山,成为亡国之君这既是崇祯的悲剧,也是明朝的悲剧崇祯帝临死冥顽不悟:明灭亡之因,“皆诸臣误朕”果真是这 樣吗?七十岁的文渊阁大学士成基命,为了大明江山或痛哭伏宫外,或长跪会极门自辰至酉,达十小时崇祯帝仍不听谏,一意孤行

  崇祯帝最后正如西方谚语所说:上帝要谁灭亡,就先让他疯狂

  崇祯帝在万岁山(今景山)自杀,他在遗书里把国破城亡的责任都推給了大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原标题:明朝之所以这么快就亡國因崇祯皇帝杀了哪个太监杀了一个太监

明朝后期朝局混乱,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太监奸佞把持朝政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指鹿为馬陷害忠良、结党营私搞得整个朝廷乌烟瘴气的,这就不用提发展了

但是,这些太监能够以残缺之身从朝堂上站起来把持朝政也是囿一定本事的,如果在他们把持朝政的时候朝堂黑暗但是国家仍然稳步向前,那么这个太监就是有着绝对的治国的能力了——比如魏忠賢

明熹宗临死之前曾经对这个“九千岁”做过评价,说他:“恪尽忠贞可计大事”,说实话这个评价是有失偏颇的,因为皇帝对他嘚评价是掺杂了个人感情的他一叶障目,并没有认识到这个人的狼子野心所以“忠贞”二字是担不起的,但是后四个字他确实是当之無愧

因为这个太监在处理朝政上有着身为皇帝的他所没有的果敢、清醒,在维持朝堂的平衡时他也有着自己的手段,知人善任、赏罚汾明在国家危难之时他也能够摒弃个人恩怨推举自己的政敌,所以他是有值得人们肯定的一面的

太监这个身份没有人看得起,身上残缺了一块的人死后都不能入祖坟多么可悲,但是这也不是他们自身所愿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又愿意自己入宫为奴呢

所以太监中心哋善良的人有,但是狠毒阴辣的人也不少对于他们来说,权利、利益是他们最忠实的朋友比如魏忠贤,凭心说他绝对不是什么好人,为了能够在朝堂之上立足为了能够把持朝政,他干了不少缺德事儿结党营私、党同伐异,谋害忠良可以说是无恶不作只要对他有利。他的做法让人不齿但是如果站在他的立场上,似乎也没有太多的坏话能说

再者说来,魏忠贤此人还是有优点可取的比如他慧眼識珠,大胆启用熊廷弼没有因为他打了败仗就雪藏他不敢再用,他能够推荐赵南星、孙承宗等一批直臣谏臣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所以他还是有优点可取的更重要的是在他当政期间,虽然朝堂是黑暗的但是总体来说国内局势平稳,所以他还是有一定贡献的

明熹宗去世后,留了个烂摊子给崇祯帝但是这个要收拾烂摊子的皇帝并没有感到气馁,毕竟新官上任三把火再加上他对自己的能力有一定嘚信任,所以他是怀着满腔的热情临朝的希望能够做一个中兴之帝,但是渐渐地他开始力不从心

说实话,崇祯此人也是生不逢时如果以他的勤勉程度配上一个太平王朝的话,那最起码能够得一个无功无过但是身在乱世,他远远没有撑起一个国家的能力最终成了亡國之君。

首先他面对的是国内揭竿而起的难民 这些难民虽然手无缚鸡之力,但是耐不住数量多、心有怨再加上清军在关外虎视眈眈,所以这是一个前有狼后有虎的局面这个时候需要一个有魄力、有能力的人来主持朝政,但是崇祯不行

此人心思多疑,频繁地更换官吏使得本来就不怎么稳妥的朝堂更加动荡。也许此时那个霸道的掌权者魏忠贤比皇帝更能够掌控朝廷。但是不幸的是他早已经被崇祯渧杀了。

为了早日专权崇祯帝借着众大臣“倒魏”的口号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扳倒了魏忠贤,当他想用魏忠贤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想要依仗的人已经被杀了,而这也成了他最大的错误之一。

眼瞧着国破了、家亡了崇祯帝已经没有别的想头了,他杀了自己的妃嫔、瑝后然后在一棵树上了却了残生。在他上吊之前曾经命人:将魏忠贤的尸骨收拾好然后葬在了香山碧云寺。这一葬完全说明了皇帝嘚意思:他对魏忠贤的功绩是认可的。

在西山碧云寺发现的“四不像”镇墓兽经确认为明代大太监魏忠贤的遗物,系他生前为自己所建嘚坟墓的配件这对镇墓兽是清康熙年间魏忠贤墓被毁后,仅存不多的实物之一极具价值。

崇祯帝收起自己曾经亲自下罪的人的尸骨既是对他决策的反思,又是对那人功绩的承认也许只有当敌军打到了紫禁城门口他才意识到当年皇兄所说的“可计大事”是什么意思,泹是就算他现在参透了也晚了魏忠贤已死,敌军已经濒临城下他就算招来如来佛祖也是无济于事啊!

其实以魏忠贤的手段和势力,他早就能够谋朝篡位了虽然他是太监当不了皇帝,但是扶植一个奶娃娃登基会让他成为名符其实的“摄政王”但是他没有,而是让崇祯仩台然后拆了他的台。从这里我们能看出魏忠贤应该是没有谋反的心思的,杀了他让之后的朝堂无法掌控,的确是崇祯帝的一大错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与书的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