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氏板材是品牌吗的祖先是那位?

韩氏始祖韩显卿墓:平常的古墓 谜一样的墓主 - 中国在线
韩氏始祖韩显卿墓:平常的古墓 谜一样的墓主
来源:海南日报
文昌市冯坡镇贝山村委会西山村后湸坡一座南宋墓冢,至今已走过了将近800个春秋,其间发生了多少故事,后人恐怕难以全然知晓,然而,古墓的主人韩显卿,其身上存留的一个个谜团,依然能激起人们追寻的兴趣。
  《韩氏家谱》中的韩显卿像 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摄
  光绪二十六年《韩氏家谱》 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摄
历经风吹雨打和人为破坏,海南韩氏始祖韩显卿的古墓从原来的石冢,变得只剩黄土一,看上去实在平常,“古”味难寻。好在有罗堂环绕,墓前还砌了三级平台,共有14个台阶将它们隔开,两侧用花岗岩石栏围护,加上前方左右还有两座凉亭,使得整个墓园看起来倒也有几分气派。
自南宋末年至今,墓地已走过将近800个春秋,其间发生了多少故事,后人恐怕难以全然知晓,然而,古墓的主人韩显卿,其身上存留的一个个谜团,依然能激起人们追寻的兴趣。
说到韩显卿,自然不能不提许模,反之亦然,因为此二公乃是同时入琼,又是莫逆之交。韩氏族谱中没有的信息,却能在许氏的谱牒中找到,包括二公身后长眠之地,韩谱语焉不详的地方,许谱则说得一清二楚。
葬所选择之谜:一个无中生有的传说
韩显卿的墓冢位于文昌市冯坡镇贝山村委会西山村的后湸坡上,坐西北朝东南,面向大海,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墓冢为封土形制,呈圆锥形,高约2.7米,底边周长约17米;坟前有用石板铺成的祭台,罗堂入口处有石香炉,左右两侧蹲坐两尊石虎。墓碑正中间阴刻楷书“宋文林郎、会稽县尉、知廉州韩显卿墓”;右侧阴刻“公乃迁琼之始祖也,字灼道,生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任文林郎、会稽县尉。光宗绍熙元年,升知廉州。二年,徙雷州东溪。宁宗庆元三年,徙琼州。理宗宝庆元年卒,葬文昌月龙港,坐戌兼乾”;左侧落款“清道光四年五月廿二日合族重修”。
罗堂收口处4根不高的立柱上,是两副灰塑的藏头联,字体拙朴,一为“显仕高登光昼锦,卿云广庇耀南阳”,一为“月照高山光遍地,龙吟大海浪滔天”,墓主之名和葬所地名,一目了然。
记者在文昌采访时,曾听到当地人关于韩显卿和许模争葬风水宝地的传说:他们同船来琼任职,结拜为兄弟。后来,他们请风水先生寻找各自死后的墓地,地师选了两个地方,一处名为“五龙戏珠”,是风水最好的地方,另一处叫做“兔子弄月”,不如前者。于是两人约定,谁先死谁就埋在“五龙戏珠”之地,某日,许模闻知韩显卿病重,以为韩显卿必定先死,会埋在“五龙戏珠”处,便吞金自杀,抢先埋在那里,韩许两族自此结怨,甚至互不通婚。
对于这个传说,绝大多数的韩、许宗亲都不认可。譬如二姓“互不通婚”一说,记者在两家族谱中却看到通婚的记载,如韩家某某“配妣许氏”,许家谁谁又“配妣韩氏”,不胜枚举。何况《许氏族谱》中的《渡琼始祖模公自序》一文,许模自己就写到他与韩显卿有莫逆之交,韩显卿“志在择里”,在文昌“月龙港”选中一块地住了下来,又在“五龙港”相中一地,让许模去居住。
现场踏访可知,“月龙港”和“五龙港”都在冯坡镇海边,相距不过千余米。记者最近查阅文昌公坡镇宝梅村韩喜丰所藏的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韩氏家谱》,其中对“月龙港”还有一段注解:“地名‘月龙’,以龙之环湾似月也,又名‘五龙’,以五龙齐至于案前也,又云‘午龙’,以俗‘午’与‘五’同音而讹也,谱书各有不同要,名异而地同也。”
再看许模三个儿子所撰的《通判始祖模公墓志铭》,称其父与韩显卿“相视弗逆也,生平居欲共处,行欲共游”,“因代我父选一地于文邑曰五龙港,与韩公自置月龙港之地交界”。由此可见,“月龙港”也好,“五龙港”也罢,名称不同而已,其实是连在一起的。
韩显卿所写的《五龙港模公坟穴山水记》也被收在《许氏族谱》中,字里行间都是堪舆学之词,分析五龙港风水怎么怎么好,似乎他本身就是地师。而韩氏宗亲也称,他们的老祖宗当年在雷州半岛时,夜观星斗,发现海南有风水宝地,所以才举家跨海南迁。
韩显卿和许模二人生前交情那么好,甚至希望死后也不要相距太远。可见,韩许之争应是无稽之谈。
入琼身份之谜:廉州太守还是琼州知府
族谱对韩显卿的记载寥寥数语,与墓碑上的文字如出一辙,好比是他的一份简历,大体意思是:韩显卿字灼道,生于1155年,通过科考后,在京都当过“文林郎”,曾在今浙江绍兴当过“会稽县尉”,1190年升任广西“廉州知府”,1191年迁徙到雷州东溪一带;1197年,再度迁往琼州,卒于1225年,享年71岁(按虚岁算),葬于今址。
韩显卿墓原为石冢,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其后代韩程训(十二世孙)、韩夙俭(十三世孙)发动合族修坟。到了清代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后裔韩文宏再次发起重修祖坟,现今墓碑为道光四年(1824年)所刻,估计当年也有过修葺。
对于韩显卿之墓,族谱中还规定:“居近子孙,任其耕葬,不许僭碍祖坟,锄伤砂水龙脉,盗卖外人,犯者共攻逐出。”
按墓志铭和谱牒中的多处记述,韩显卿迁琼时的职务为“廉州知府”或“廉州太守”或“廉州刺史”(三者意思相同,表述各异),似乎是弃官入琼的。
但在光绪二十六年的族谱中,有一篇文昌县令卫睎骏应韩显卿后人韩濬之请,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而写的谱序,文中称“显卿宦雷州,移琼台,遂家焉”,又有“显卿远官琼海”等语;而乾隆五十年(1785年),韩显卿十九世孙韩坤素所写的《立宗序》,则说“灼道公由会稽升廉、雷牧,继而渡琼,占籍文之锦山”。
如果卫睎骏和韩坤素所言不虚,那么,韩显卿在卸任“廉州知府”后,还曾执政雷州府,然后再移官琼州的,若是平级调动而不是被削职或遭贬谪,他会是什么官职呢?
韩显卿留下的文字,未见于韩氏谱,却存于许氏谱,除了那篇《五龙港模公坟穴山水记》,还有一首《渡琼始祖模公像赞》:“尔材既长,尔貌复扬;伟哉别驾,愧我正堂;所以黎民,拦舆平昌;德威兼著,盛纯良。(似乎漏一字)”落款为“敕授朝议大夫、知琼州府事、寅弟韩显卿灼道氏拜撰”。
这些文字如果属实,不但说明韩显卿当时得到了一个“朝议大夫”的虚衔,还证明他入琼时有了一个新的职位———“琼州知府”。
可惜海南的方志和《宋史》都没有韩显卿的记载,以佐证其“琼州知府”的身份,许氏谱的记载毕竟只是一家之言,因而留下了一个待解的谜团。
启程地点之谜:雷州半岛还是福建
几乎所有的韩氏谱牒资料都显示,韩显卿是从雷州半岛启程迁入海南岛的。可是,民国十年(1921年),许模二十一世孙许浴德在《联修许氏渡琼崖始祖谱序》中的一句话,又给本没有悬念的韩显卿启程渡琼的地点,泛起了迷雾。许浴德说:“……及宋举人官任琼州府通判模公,与韩显卿公有金兰之谊,箧带谱书,同时由闽渡琼崖,是为吾琼崖许氏之鼻祖。”
史料的不足真的让人徒生揣测。许浴德的这一说法出自哪里不得而知,倘若他所言不假,莫非当年韩显卿与许模同时接到调令,韩先去福建跟许汇合,再一起渡海入琼?
但是,没有更多的资料为许浴德的说法提供力证,倒是言及韩显卿由雷入琼的文字比比皆是。如光绪韩氏谱收录了丘濬的儿子丘敦弘治八年(1495年)撰写的《仪国公像记》,文中就提到“琼南之韩,自雷徙琼”。
此外,韩、许二公的入琼时间问题,一度也有争议。许氏宗亲认为,按族谱所记的“模,字元范,南宋光宗绍熙辛亥年举人,任琼州府通判,箧带谱书渡琼”,说明是在1191年中举当年上任琼州府通判的,而既然是二公同时渡海,此说如果成立,他们应是在1191年迁琼,而不是像韩氏谱所说的在1197年。记者此前采写韩氏和许氏族谱故事时,也以此说为是。
对此,海南史学者钟一先生认为,许模中举的时间不一定是来琼上任的时间。因古人行文从简,突出主要信息,常忽略次要元素(包括时间)。再就是,按古代科举取士的惯例,举人和进士出身的读书人,顶多从“知县”做起,一般都不会马上就当上一府的副职———“通判”或“同知”之类的。
因此,参照许模在《渡琼始祖模公自序》中说的“与韩显卿仝船南渡,有莫逆之交”,以及韩显卿墓碑所刻的“宁宗庆元三年,徙琼州”,他们当是在1197年入琼的。(记者陈耿)
来源:海南日报 编辑:冯媛
编辑: 冯媛 标签:
揭秘美绝密军事基地51区!
揭秘林青霞的蜕变
友情支持:||||||||||&&“世界韩氏总谱馆”专用网站
&<a href="About.asp?id=
韩氏渊源|韩氏春秋 源远流长
浏览:人次
一、姓氏的由来 中国姓氏由来已久,大概分为四个阶段: (一)发轫阶段。即从上古传说时代至夏。那时姓氏与血缘似乎没有必要的联系,同姓异姓主要是由族居地来决定。如黄帝以姬水城,炎帝以姜水城,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他们用族居地来作为自己族属的标识符号,这种符号称之为“姓”。那时的姓并非百世不变,在原生姓的 基础上又分出许多新的姓来,那时没有文字,人类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记录传承,即称传说时代。(二) 发展阶段。即殷商时期,随着甲骨文的发明、文字的产生,口耳相传的记忆才被记录下来,又产生了名号,并不断发展。殷商以前男女皆以族氏名号相称。 (三)成熟阶段。即西周至春秋中期,姓氏二分。赐姓制度是周人特有的制度,赐封方式有三十多种。姓字和氏字一样,是一个指称符号,氏字指称的范围较姓字要宽泛些。氏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天子分封给臣下土地,就必须新立一个宗族名号,受封者有充分的自主权、经济权、军政权、独立的血族墓地,自成体系的宗教祭祀系统。因生赐姓,姓是一个血缘集团的名称。致邑立宗,氏是姓的分支,同姓之人必定是出自同一个远祖,不管这些远祖是神是人。 (四)形成阶段。即春秋晚期至两汉乃至先秦时期。姓氏合一与姓氏全民化,是最为显著的特点,古姓被废弃,新姓重新转代为纯血缘性质的标志符号,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的称名习俗已不复存在,出自同一家族中的男女,皆以相同的家族符号即现代意义上的姓氏相称。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乃至奴隶,都能拥有标识血缘的符号,姓氏已不再是贵族或统治阶层的专利品。使平民宗族组织逐渐形成和完善直至今日。(中国姓氏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时期,从上古传说时代,部落、族属有口耳相传的标识符号开始,到殷商时期有文字记载,有氏族名号,再到西周春秋中期的封姓时代,最后到春秋晚期,姓氏合一、姓氏全民化、姓氏成熟至今共计伍仟多年。) 我韩姓是在公元前678年,周嫠王4年,晋武公元年,东周春秋早期,姓氏的成熟阶段,因有战功以地名韩原封韩氏。那时的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庶民无姓氏,是典型的“血缘政治”国家。(“韩氏恳亲大会”起这个名字的人很不简单,姓氏文化水平很高。韩氏恳亲这种说法最合适不过了。下面接着说一下韩姓受氏源流。) 二、韩姓受氏始祖源流 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与叔虞是同母兄弟,成王与叔虞嬉戏,成王把桐叶削成圭形,交到叔虞手中,煞有其事地说:我就以此给你封地。史官伊佚闻言,当即请成王择日册封叔虞。成王说:我是同他开玩笑。史官说:“君无戏言”,成王只好把周公灭掉的唐封给了叔虞。历史上就留下了“桐叶封侯”的典故。从周成王(公元前1046年)至晋侯十世晋武公元年(前678年)的姬万,周成王后裔都是姬姓。周朝时期,周武王第五子封韩国称韩侯,历时270多年,春秋初年此韩国为晋所灭,其后裔侍奉晋国。史籍中没有韩侯的详细记载。准确的说韩姓出于姬姓。黄帝、周武王,唐叔虞是韩姓的血源始祖。 晋穆侯之长子仇晋文侯,封弟成师曲沃恒叔之后,历经三世到曲沃武公时、势力强大。哀侯8年杀死哀侯,小子侯10年杀死小子侯,又杀了昏侯,连杀三个国君。掌握了晋国政权。以珠宝玉器换取了周王的承认。封曲沃武公为晋君,号晋武公。姬万是晋武公的亲叔叔,姬万在汾水之役有功,晋武公就赐给了姬万土地官职。因姬万采食于韩原,就封姬万姓韩,故我韩姓是以地域名称韩原封姓。姬万改称韩万号称韩武子。故韩万(韩武子)是韩姓受姓始祖。 《中国姓氏辞典》、《百家姓探源》、《华夏姓氏考》、《四库全书》、《通志》、《元和姓纂》、《中华姓氏图谱》、《韩氏发展志》、《中华姓氏韩》、《韩姓史话》、《百家姓书库》、《广西通史》、《二十五史韩世家》等众多书籍中,对韩姓的由来说法甚多,但有一个说法即公元前678年晋武公封小叔万韩姓是统一的。其他的说法是作者出于想象和发挥,无理无据,捕风捉影,姓是赐封的不是随便叫的。封姓只有一次,来源只有一个,始祖只有一人,天下无二韩。“一笔写不出两个韩字” ,华夏韩姓是一家。(笫二届韩氏恳亲会上很多发言和目前网上发部的信息,都说韩姓耒源有几。那种说法实事证明是错的。从古至今有些东西不可能对质公堂。我觉得恳亲大会是一个最好的机会,是一个能够明白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相信恳亲会在联谊、寻根、合作、发展宗旨的指导下将永远会成功。) 三、韩姓受封地韩原考证 我韩姓是以地名韩原封姓,受封地韩原的地理位置,原始史料、书证都有记载。多数是概念性的“一说在哪里,二说在哪里,来源有几,什么地方或什么地方。”众说纷纭,随着陕西考古研究所对陕西韩城考古的发现,卜丑年先生《读〈韩奕〉说韩原》文章的发表,今年“五一”节,我对古韩国古城韩原和姬万采食于韩,受封韩姓地韩原的地理位置进行了实地考查,揭开了这一历史之谜。 (一) 西周韩国与战国七雄的韩国 公元前1035年周成王封弟弟于韩原,称韩侯。据《竹书纪年》载,韩国存续275年,韩侯是一方诸侯的首领,是比较强大的,周王时韩曾失国。周宣王中兴,又恢复了韩国。周大臣尹吉甫作《韩奕》诗赞美周宣王与韩侯。此诗记录了韩侯受封地韩原的地理位置、地貌景观与物产。与现河津东北僧楼乡刘家堡村南“庄子地”一带完全一致。无疑是周宣王时所筑古韩城的遗址。公元前678年姬万受封韩原,韩逐渐强大,到前453年十一世孙韩武子时,韩、赵、魏三家分晋。韩成了战国七雄之一,后迁都河南新郑县。存续174年。(历史上曾两次建立过韩国。一个是韩姓封姓之前,周成王之弟姬姓人的韩国。另一个是韩姓封姓之后,十一世孙韩姓人的韩国,也是战国七雄之国。) (二) 韩原地理位置的几种说法 1、《水经注?圣水》、《潜夫论志氏姓》认为在河北固安县。2、《括地志》、《通志》说在陕西韩城。3、《续韩书?郡国志》认为在山西芮城县。4、江永先生《春秋地理考核》认为在山西河津万容之间。5、李孟存教授1999年9月出版的《晋国史》中有六处记载了韩原的地理方位。其中有三条为河津、万容之间,有三条为河津东北。6、《春秋左氏传》僖公十五年载:壬戌日两军在韩原交战。《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三回“秦晋大战龙门山”,龙门山下的韩原大战时冀、耿、韩三国皆以属晋。7、1979年版的《辞海》,2007年5月《古汉语大辞典》均在“韩”字下注:“今山西河津县东北”。8、日李史海著《中国通史》79页,在“韩”字后也注:今山西河津东北。9、韩崇义著《韩氏历史发展志》认为在黄河之东永济县韩亭,今永济县南十五里韩阳镇。 (三) 韩原考证 对第1、2、3种说法,从大量历史资料和考古出土实物已否认,对其他的说法亲自到现场进行了实地考察核实。日我从河北沧州出发,26日到达山西永济县韩阳镇,见到掌门族人韩永年,查看了山西省1985年设置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韩楫墓,墓地依山靠路水泥修筑。石人石狮林立,1966年文革时被毁。韩楫,1556年在世,明蒲州人,嘉靖进士。此镇韩姓族人家谱巳毁,根据已故族人的墓地和现有人口,韩姓人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多世500多年。韩阳镇在黄河东岸边,韩阳、蒲州两镇没有关于韩原的传说。27日下午乘汽车穿行河津万容之间的小梁、柴家两镇,没有打听到一个姓韩的,都是隋唐时期薛家的古迹。28日上午在河津市地方志办公室,查看了《河津县志》,发现了《河津风采报》上刊登的卜丑年先生的《读〈韩奕〉说韩原》。半小时后见到卜丑年先生,他委派了一位在审计局工作的当地老乡陪同我一起去韩原遗址查看。我又自己乘车到刘家堡韩氏同族族长、原村党支部书记韩全才家,经过两天考察对照,观看了庄子地、庄子庙旧址和修高速公路时挖出的古墓群.河津东北一带包括今僧楼、张吴、赵家庄,这里北依龙门山吕梁山脉,南临汾河,方圆百里之地,川原平广,土地肥沃,气候温润,雨量充沛,龙门山森林茂盛,有熊、虎、鹿出入,泉水随地可涌,河川湖泊,鱼米之乡,正是《韩奕》诗中描述的韩原。
韩姓的发展及世代
韩姓是我国姓氏中受封记载最清楚,受封地最明确的大姓之一。我韩姓家族源溯春秋,历经秦汉,由于年淹代远,流迁异域,就食他方甚多,千百世唯一脉,普天下韩为本家,血统传承,世代昌盛,现有人口950万,占汉族人口的0.85%,居中国姓氏第25名,国存家谱上百部,民藏家谱上千卷。据《韩氏支谱》、《韩氏大宗外纪世系图》、《元和姓纂》、《羊山韩氏宗谱》、《韩氏相州源流支派总图&洪洞&》及各地现存家谱记载计算,到我这一代共九十四代,平均28年一代,符合人生发展规律。历代皇家平均25年一代。据史书记载,我国14个少数民族均有韩姓族人。在国外,朝鲜、泰国、日本、印度尼西亚、美国、马来西亚、瑞士、英国、新加坡、越南、古巴1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韩氏族人。每两年一届的韩氏恳亲大会。让散居各地的韩氏子孙聚首一堂,增进了解,互相提携,共同发展,添生羽翼,世代昌盛,源远流长。 五、联谱统宗 树有根,水有源。人生一世应该明白自己的根源,不能糊里糊涂的姓一辈子韩。要想明白自己从韩姓受封以后是多少代后裔,自己的迁徙源流,来龙去脉,就必须联谱统宗。我们每个宗亲都有自己的来历,每个小家都有自己的家谱,无论是言传耳听还是文字记载,都有一个说法。父一辈子一辈,子子孙孙,繁衍生息到今天,我们作为一个有感情的人,没有理由不把他记录下来,不能忘本,不能没根。你家的,我家的,你省的,我省的,你国的,我国的,韩姓所有的家谱说法都联在一起,自然会明白自我。“未曾生我谁是我 ,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为我,合眼朦胧又是谁。”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寻根向祖不只祈福于祖先,而可明白我们自身,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这血脉流传到我们现身。联谱统宗,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韩姓文化的博大深情。 联谱统宗就是世界韩氏宗亲大排辈,我经过二十多年的奔波研究,根据现存书籍和许多部韩氏族谱的核查对照,排列出从万祖到现在的韩姓后裔共98世。每个宗亲都有自己的家谱和由来。我们不能把它当秘密,自己藏着自己的,我们是一家人,是一个祖宗。都把他拿出来放到一起,通过整理排列“对号入座”,就会知道自己在韩氏家族中的位置和辈分,就会解决同族见面不知何称的尴尬场面。世界韩氏恳亲大会,就是让一家人聚首一堂,融入一体,互相了解,共同发展。亲不亲自家人,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恳亲首先应该明白的是称谓,部队的称谓是军、师、团、营、连、排、班长、公司的称谓是经理、科长、员工。家庭的称谓是爷、父、子、孙。我们开的是韩氏恳亲大会,就应该是家庭族人的称谓,目前还做不到,我认为靠全族之力量,有识之士之信心,多银者之仗义,联谱统宗大业一定实现。 六、韩原遗址建设的设想 历史上留下的韩姓文化遗产很多。有山西盂县藏山《赵氏孤儿》戏中韩氏第五世孙韩厥公祠。山西河津刘家堡村南6华里韩氏九世孙晋国正卿韩庄子的庄子庙,庄子地。江苏靖江韩信的拜将台。河北任丘莫州韩婴墓。河南孟州韩园韩愈墓。广州潮州韩文公祠。河北昌黎的韩文公庙。河南安阳韩琦王庙。江苏吴县韩世忠的蕲王庙。苏州韩世忠墓。山西永济韩阳镇韩楫墓,以及众多韩氏祠堂。这些韩姓文化遗产是韩姓人智慧的结晶,是十分珍贵的,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我提议:在韩原故地树立“韩原遗址”纪念碑一座。修复“庄子庙”,让祖宗的神灵继续给人们消灾解难,以寄托我们对祖先的哀思和纪念。让韩氏之根扎得更深,碑立得更高,树长得更茂盛,以彰显我韩姓后裔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韩氏春秋&&& 2005 - 2010&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地址:天津市南开区俊城浅水湾67号楼2门1002室&&联系电话:022-&&历史访问: 次
网站备案号:&&&&Powered by .韩氏家族历史横_韩氏家族历史横doc下载_爱问共享资料
韩氏家族历史横.doc
韩氏家族历史横.doc
韩氏家族历史横.doc
简介:本文档为《韩氏家族历史横doc》,可适用于工作范文领域,主题内容包含韩氏家族历史横韩氏家族历史韩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中第二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六。父韩玉林传祖先是从小云南迁入东北。我到符等。
侵权或盗版
*若权利人发现爱问平台上用户上传内容侵犯了其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合法权益时,请按照平台要求书面通知爱问!
赌博犯罪类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好看》依托百度技术,精准推荐优质短视频内容,懂你所好,量身打造最适合你的短视频客户端!韩氏宗族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拼音:hán】韩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五位的大姓。韩姓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的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河北、辽宁等省,南方则以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福建等省为主。韩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六。
韩氏宗族历史来源
「韩」源出 ;
一 ;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成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 (山西翼城 )。因邻晋水,叔虞之子燮( 音 谢 )继位后,称为晋侯。晋穆侯之孙毕万受封于韩原 ( 陜西韩城 ),其后逐有韩氏。
二 ; 以国为氏。之一有韩国,三家分晋以后,于前403年由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 ( 今河南新郑县 )。前 230 年,韩国被秦国攻灭。国族后人有的以「韩」为氏。
三 ;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出大汗」氏,后改为汉字单姓「韩」氏。
韩氏宗族家族名人
韩非 (?~前234)
战国时韩国的诸公子之一。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于黄老,为人口吃而不能流利地辩说,与李斯同受业于荀卿。曾以书谏韩王而不见用,于是发愤著书五十余篇,号为韩非子。文章峻严峭深,集法家之大成。后秦王攻韩,韩王遣非使秦,为李斯所谮,下狱而死。
韩信 (?~前196)
淮阴人,年轻时曾忍少年胯下之辱,后助伐魏、举赵、降燕、破齐,封为齐王,后徙封楚王,高祖疑其背叛,伪作云梦之会,擒置咸阳,降封淮阴侯,终为吕后所杀。
韩愈 (768~824)
字退之,河阳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儒辟佛老,文章自成一家,为后世治古文者所取法。官至吏部侍郎。祖先世居昌黎,因此自称为昌黎韩愈。卒谥文,宋代元丰年间追封为昌黎伯,世称为「韩昌黎」。门人编次其诗文为昌黎先生集。
唐朝韩愈的侄子。生性放荡不拘,不好读书,世传其学道成仙,为八仙之一。尝于初冬季节令牡丹开花数色,又尝令聚盆覆土,顷刻开花。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九˙广动植之四。或称为「韩湘」。
韩世忠 ()
字良臣,宋延安人。时,平苗傅、刘正彦之乱,破金兀术于黄天荡,名重当时,称为中兴第一功臣。后以秦桧主和,罢其兵柄,乃口不谈兵,隐居西湖,自号清凉居士。卒谥忠武,孝宗追封蕲王。
韩侂胄 ()
字节夫,宋安阳人,韩琦的曾孙。宁宗时专权十余年,官至平章军国事。专横恣肆,斥理学为伪学,使朱熹等人均获罪。后欲立功以自固,乃北伐金人,终兵败被斩首。
韩氏宗族地望分布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氏健臻堂的博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