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古风小说,有个情节是,一对男女性描述情节在山洞被困,男人割肉骗是老鼠肉给女人吃,记得书名是四个字

一对夫妻雪山玩,后来雪崩了,然后被困男的割肉骗女的是兔子肉给女的吃故事完整版谢谢。_百度知道
一对夫妻雪山玩,后来雪崩了,然后被困男的割肉骗女的是兔子肉给女的吃故事完整版谢谢。
我有更好的答案
我记得是说老鼠肉而且那个肉是那女的大腿肉
\^O^/妈妈呀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兔子肉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有一本修炼小说里面有一章说的是男主和女主被困山洞里面,男主割肉给_百度知道
有一本修炼小说里面有一章说的是男主和女主被困山洞里面,男主割肉给
有一本修炼小说里面有一章说的是男主和女主被困山洞里面,男主割肉给女主吃,是哪本小说
我有更好的答案
书名叫 战神
作者是 秋凡
主角叫 晨星 人族女主叫雅兰
采纳率:79%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很久没玩天涯了,没退江湖,也没生孩子,还在持续码字学习中,我的第一本小说已经出版,杂文集在后期制作了,也快出版了,也被女报约稿了,参加剧评团,做了戏剧编辑,自己开始做文艺沙龙,已经完成了第一期,公众号做的小,但是也拿下了几个小广告了。回顾第一次写天涯写文的时候,我是个满腹怨气的横冲直撞的年轻姑娘,如今,我马上31岁啦。  我对天涯有深刻的感情,我是大专毕业,非文学专业,家在一个普通小县城,家境不算好,读书数量很有限,常年深觉失望,对自己无能之失望,因而在天涯常常暴露自己性格上缺陷,然而,我在这里,交到了很多至诚的朋友,深深的感谢。  人,真是很奇怪的动物,当你的人生毫无希望的时候,其实是你最舒适的时候,反正一把烂牌,随波逐流,反而,事情稍微有点起色,你反而会陷入更加严重的焦虑,因为开始相信自己有一点概率是块美玉而不甘心放逐,又因为不敢确定是不是块美玉而恍惚不安。  嗯,这就是现在的我,高度焦虑,有轻微抑郁。  重回天涯写贴,只是为自己学习做笔记,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学习。友直友谅友多闻。  时隔一两年,希望自己能在天涯有比较好的状态跟大家对话。  这个帖子讨论的书都不是畅销小说,我现在看书的标准是,只看远高于我自己能写的书的水准。
楼主发言:603次 发图: | 更多
  第一本:
张恨水,《金粉世家》  好的,书跟电视剧压根不是一码子事,不要对号入座。    
  《金粉世家》这本书真是本恐怖小说——无论是冷清秋还是金燕西都在情不自禁的滑向他们的“命运”。  在燕西打着诗社的幌子追求清秋的时候,清秋早于她母亲和舅舅发现了燕西的企图,他所有不经意的殷勤都是有意的,是冲着她来的,而且她心里多少明白“齐大非偶”,金燕西不是合适她的人的——只是,这种“明白”毫无意义。  书中燕西送了几匹上好的料子到了冷家,冷氏母女都知道不该收人贵重礼物,冷太太纠结道,不然只留下绯红这匹,清秋看某个同学穿,一直想要一件相同的衣服。清秋又觉得这湖绿也不错,于是对母亲说,不然就留这两样吧。冷太太又说,我也想给自己做一身呢,于是结果大家都猜到了——多谢金少爷,这些布匹,我们收下了。  但凡穷却对生活又有些期许的人,想必都明白冷氏母女的这种心境,收了这绸缎,有了一就有了二三四五六,接下来,收了鞋子,收了戏票,坐了燕西的车子,吃了他请的酒席,这么接连着下来,还哪里有什么“明白”?  若冷清秋纯粹是贪钱才上了金家老七的当,给人的感觉也许还舒适一些些,贪财恶俗女又有什么可惜的,我们也可以借机跟她划开界限,可惜——
  金燕西不是砸钱砸清秋脸上就搞到了手,他是用了时间和用了心的,虽然那只是因为他多的是时间和心。燕西在车上看到清秋穿的鞋子破旧,便绞尽脑汁的去替她买双,中间过程体体面面,迂回到不让你感觉到我在同情你,故意买给你,一切只是巧合罢了。燕西送一件昂贵礼物,会装作爱她的字,让她写些字儿跟他换,冷清秋得了好处,保持了体面,心里自然对燕西好感大增。  虚荣,当然是虚荣,害了冷清秋,某种意义上,她就是被金家老七的钱打动了,但是这样赤裸会让她这清高聪慧的人接受不了,但是当“虚荣”伪装成“爱情”的样子,当“虚荣”有了神圣的幌子——一切都好办了。魔鬼有最美丽的面孔,若一味凶神恶煞,谁不是逃得远远的?唯独倾国倾城,方能轻而易举的勾走了我们的魂魄,还让我们恍然不觉。  这虚荣毁了冷清秋,然而,再给她一次选择的机会,她依然会走上这条路,小户人家的女儿,情窦初开的姑娘,她的竞争对手却是——耀眼的爱情,虽然这所谓的爱情是由优雅的公子,温柔的情态,无所不能的权势共同组合成立的。
  我喜欢电视剧,董洁的版本  
  金燕西并不坏,从冷清秋的角度看,他可能变了,从最初的殷勤到冷淡到可有可无,但是在他自己的人生维度里,七爷从头到尾没有变过。  初见冷清秋,燕西有瞬间的失魂落魄,紧接着被金荣哄了回去,过了几日后,书中有这样的描写:  金荣笑道:“七爷,你要找的那个人,给你找到了。”燕西道:“我要找谁?”金荣笑道:“七爷很挂心的一个人。”燕西道:“我挂心的是谁?我越发不明白你这话了。”金荣道:“七爷就全忘了吗?那天在海淀看到的那个人呢。”燕西笑道:“哦!我说你说的是谁,原来说的是她,你在哪里找到的?又是瞎说吧?”  -------很显然,若不是金荣提起,燕西也就顺其自然把那“惊艳”忘了。对于一个从来拥有太多的人,没什么东西是特别稀罕的,平日里不常见的东西,拿到手上把玩久了,也就生腻了,扔到一边去了。  这是纨绔子弟的常态,不值一说,真正令我恐惧的是燕西曾有几次主动想过要“变”,但是没成功。
  一次是他父亲去世,他烦恼的很,前途没了,学业未成,眼看着又要分家了,自己也不知道何去何从,于是,让金荣给他找书房的钥匙,他要进去读书!结果是金荣找钥匙误了些时间,他等不及,出去鬼混了。  一次是分了家业,捧戏子,戏子怂恿着七爷拿钱,燕西开了箱子,拿了一叠票子,忽然想到,老爷子不在了,自己又没有收入,今日不同往日了,这钱还是得省着些用,念头一转,手刚要抽出来,复又想,这钱不出,我七爷的面子往哪儿摆,于是乎,抽了钱就往外走去。  跟清秋一样,某个瞬间,燕西也是“明白”的,可是这“明白”一点用处都没有。  金家后来潦倒了,白秀珠倒是起来了,燕西指望白秀珠带他出国,低声下气了一些时日,最终还是闹翻了,换一般人,或许会忍气吞声伺候下去,燕西的少爷脾气岂是说变就变的。《金瓶梅》里陈敬济落魄了,在庙里给和尚当男宠,好不容易搞到的一丁点钱,手里还没捂热,转眼就被他送给以前的相好了。这种深入骨髓的东西岂是能轻易“变”的?  命运看似给你安排了很多条路,真走起来,你会发现其实只有继续这样下去而已,其他的根本不可行。
  我曾看过一出戏,戏里面讲的是一个皇帝被赶下台,被捕鱼的姑娘救了,为了隐藏身份,他谎称自己身份是仇敌,他跟卖鱼的姑娘生儿育女,过了几年,他扔下妻儿回皇城复位了,又过了十多年,他的儿子到京城来找父亲,说自己是某某某的儿子。他当时已经年迈,后宫嫔妃都没有生养儿子,他对仇敌噤若寒蝉,于是下令把仇敌的儿子(实际上是自己的儿子)阉割了。事实真相揭露的时候,他有一段心理戏,他回顾他走的每一步,认为那都是必须要走的那一步,现在想想,任何一步都无法避免,所以苍天,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出戏跟《金粉世家》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每一个步骤都似乎是必然的,再重新来过一次也不会有任何变化,冷清秋没理由不嫁给那样的金燕西,金燕西没理由不逐渐对冷清秋生腻,也没理由去过节制的生活,最后出了洋读书,富贵公子依然沦落为戏子也是必然的。  有人评论《金粉世家》的冷清秋,深情即是一桩悲剧。  其实,《金粉世家》的真正悲剧是—我逃不出命运这平地原野,冷清秋是,金燕西也是。
  哇,楼主说的好棒啊,人性和书都读得好透彻  
  坐等楼主更新
  第二本,亚隆,《直视骄阳》  
  所以重生文那么多
  为什么会看这本书?一方面是写作的人需要懂一些人的心理,还有一方面是因为我自己有死亡恐惧。  不久前跟我一个朋友聊天,她有中度抑郁症,说被两样事困扰,一样是空虚,一样是死亡,空虚随着她有了个孩子而减轻,而死亡,一直无法解脱。  我说我也是。
  列夫托尔斯泰写他对死亡的恐惧跟我一模一样。  有个人一直在边上冷冷的带着微笑的看着你,看着你从小变大,努力的自我约束奋斗完善自己,然后走到顶峰,自知接着就是下坡路,衰老等死,回到他设计的圈套里,那么前半段的自我完善究竟是为了什么。  人生是短暂的愉悦,狭窄的理解,加匆忙的结束,太对了,我观察很多已死的人的一生就是这样的。然而,我什么都做不了。  托尔斯泰引用了一个寓言,人生是什么?是一个人挂在一棵树枝上,树叶上有蜂蜜,底下是巨龙张大大嘴等着吞噬你,而树枝上有一只老鼠一直在磨啃树枝,聪明的人一早就发现了老鼠总有一天会咬断那根树枝,再也无法感受到乐趣了,而迟钝的人一直还为那点蜂蜜乐不思蜀。巨龙是死亡,蜂蜜是名利容貌性爱等一切,而老鼠象征时间。  人世其实没有贫贱的差别,也没有阶级的差别,任何差别都没有,只有空幻,只有捕风。
  很显然,我不会因为《直视骄阳》这本书而改变我对死亡的害怕,死亡本来就是无解的。  什么活在当下,什么波动元素,通过别人对你的记忆来保存你在世界上的痕迹,什么你死后,你身上的原子最终形成新的事物,新的生命!no,这些都安慰不了我,我的原子新组成的那张桌子能具备我的思维吗?不能,哪怕生个像我的孩子,他也不能替代我活着,我只想自己长生不老活着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书没任何意义。
  但是这本书有点收获。  我曾经有个很困扰的问题。  当年我外公病入膏肓的时候,我很逃避见到他,当我爷爷老到快死的时候,我也是同样心理,以前我不明白原因,现在有答案了,因为健全的人面对死亡的恐惧使他们孤立即将死亡的人,因为不愿意由你的死联想到我自己的死,所以有此孤立。  那种老到快要死的人是会被大家孤立的,人的本能就是喜欢年轻,而憎恨衰老的。  人的一生在生之焦虑和死之焦虑中摇摆,假如你想活自己的人生,那么你就要负担很多额外的痛苦,这是生之焦虑,然而当你跟大家一样生活,到死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的辛苦不值得,会觉得自己一生白活了,这是死之焦虑。
  是的,读书的确是件有趣的事,因为也许你无意中会解答你多年想不通的问题。假如大家喜欢我的书评,给我留言哈,给点动力,我继续写,而且在这个帖子里,我写出来的书,我觉得都能看看,可以当做我一个私人书单,有兴趣的可以在这里取书。
  好,楼主你写吧,我在看
  第三本,施耐庵,《水浒传》  
  写水浒,一定是个大工程,我发现很多人都非常不喜欢看水浒,或者没有耐心看,讨论《红楼》的也比水浒多多了。但是,我觉得这本书写得非常好。  其实,这是我第一次看水浒传。读初中的时候,我看过,总是打打杀杀,又不谈恋爱,非常烦,根本没看下去,这次重看,还是亚马逊买书凑单买的,随便翻了下,惊艳了,这回。我不是文学专业毕业的,没有文学底子,实不相瞒,四大名著和列夫托尔斯泰等一流作品,我今年才开始读。  但是,我之前阴差阳错做了一件事,我迷上了中国戏曲,算起来,我看戏看了五六年,写了大约十几万字的戏剧评论,自发的,就相当于读书笔记这种,后来认识一个朋友,在央视做戏曲编导,说她工作这么多年写的戏曲文字还没我写的多。  当年以为看戏是浪费时间,没想到,它竟然打通了我很多审美关节。比如我以前看陈从周写园林,我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现在我再看,他不就在说戏曲吗?很好懂啊。  我觉得我从戏曲里学到的东西,有利于我去理解《水浒》等传统小说。所以大家不排斥,真的可以看看中国的戏曲,对自己的审美是有很大帮助的。
  很少看书,最喜欢的两本是小王子和追风筝的人  
  当你的人生毫无希望的时候,其实是你最舒适的时候。  严重不同意这句话啊。  饭都吃不饱,何来舒适?  找不到工作,何来舒适?
  @何日君回来
10:03:00  一次是他父亲去世,他烦恼的很,前途没了,学业未成,眼看着又要分家了,自己也不知道何去何从,于是,让金荣给他找书房的钥匙,他要进去读书!结果是金荣找钥匙误了些时间,他等不及,出去鬼混了。   一次是分了家业,捧戏子,戏子怂恿着七爷拿钱,燕西开了箱子,拿了一叠票子,忽然想到,老爷子不在了,自己又没有收入,今日不同往日了,这钱还是得省着些用,念头一转,手刚要抽出来,复又想,这钱不出,我七爷的面子往哪儿摆...  —————————————————  +10086.狗就是改不了吃屎  
  我做戏剧评论,学到关键一点,这里总结一下,我觉得有利于审美培养:  我进剧场是来看你的潜台词的,不是来看你说台词的。  《红楼梦》为什么反反复复值得把玩,因为作者很多信息都没有直接说,他让你自己去琢磨。  其实,生活中也充满了潜台词。  不再坐一会儿?——意思是你赶紧走!  你走,走了以后,你再也不要来了——意思是不让你走。  精通人物潜台词的人,必然写得出好作品,也必然比较能够讨人喜欢。
10:51:30  当你的人生毫无希望的时候,其实是你最舒适的时候。  严重不同意这句话啊。  饭都吃不饱,何来舒适?  找不到工作,何来舒适?  -----------------------------  毫无希望并不是指吃不饱饭和没有工作这些基本东西。
  @美女剑豪和肉
10:44:46  很少看书,最喜欢的两本是小王子和追风筝的人  -----------------------------  小王子看了前面部分就扔那了,看不下去啊,层主能讲讲吸引你的地方吗  
  楼主继续啊  
  我随便举个例子,看看这个潜台词问题。  京剧白蛇传。许仙跟着法海上了金山,白蛇去找,战败而归,许仙追到断桥,白蛇有一段大骂许仙的唱词。  随便一看,觉得很朴素。再仔细一看,那心理写的非常赞啊。  你忍心将我伤,  端阳佳节劝雄黄。  你忍心将我诳,  才对双星盟誓愿,  又随法海入禅堂。  你忍心叫我断肠,  平日恩情且不讲,  不念我腹中还有小儿郎?  你忍心见我命丧,  可怜我与神将刀对枪,  只杀得云愁雾惨、  波翻浪滚、战鼓连天响,  你袖手旁观在山岗。  手摸胸膛你想一想,  有何脸面来见妻房?  这一段,心理刻画到位,概括了剧情,更重要的是还有层次感和丰富的潜台词。
  一说,说许仙跟她的恩情,你对不起我,再递进一层,推及到孩子,平日的恩情且不讲,你连我腹中的儿子你也对不住,前两样还在说你我,我们内部,接下来推到外人面前,你没有帮我。  一步一步递进,许仙除了被她乖乖骂,半句嘴都还不了。  还有微妙的女性心理,想白素贞千年道行,她说这句话不是搞笑吗?你袖手旁观在山岗,手摸胸膛你想一想,你有何面目来见妻房?想许仙在水漫金山的时候能有什么用啊?但是女人不管男人有没有用,你保护不了我是一回事,但是你要有想保护我的姿态,我要感觉到爱。  所以这一段唱,白蛇要怒,要怨,也要哀,要演出妖与女人的复杂性。
  何日君,之前追过你的文,可惜坑了,继续  
  由这个潜台词问题,我们来随便谈谈《水浒》。  宋江好不好色,水浒写的非常有趣,全书中说宋江好色的只有一个人,那个人是谁呢?刚好是李逵。  李逵是个什么人?虽然杀人成性,但他是真正的毫无心机,梁山好汉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人比李逵更简单,但是偏偏就是这么个人几次三番戳穿宋江,这意味着什么?就像皇帝的新衣里面那个说真话的小孩——只有他说了实话。
  一次是擒获了扈三娘,然后呢,宋江就吩咐底下的人,先把扈三娘送上梁山,让他爹宋太公看管着,这时候,李逵杀人魔杀了扈三娘全家,宋江就骂他不该这么杀人,李逵就顶嘴,又不是杀了你小舅子,你急什么!然后书里写宋江,一夜没睡,之后回了梁山,就把扈三娘许给王矮虎了。  第一,假如李逵没有在众目睽睽下说这句话,宋江会不会收了扈三娘,要知道扈三娘貌美。李逵相当于当着众人的面,把宋江的心事戳穿了,很下不了台,要知道梁山好汉是以不贪女色而自傲的。  第二,书里写,宋江一夜没睡,这个简直了,你要解释成宋江还在收尾战事没睡也可以说得通,你要解释成宋江想扈三娘的去留问题,纠结了一整晚没睡,那也正常。  第三,梁山那么多好汉,武松相貌堂堂吧,就算武松不要女人(其实武松要,之前张都监赐个歌女给他,他不很乐意受了吗?),那给林冲啊,按照旧式小说的写法,谁擒住了那姑娘,那姑娘一般会爱上谁的套路。宋江偏偏谁都不给,偏给又丑又low又好色的王矮虎是为啥?宋江之前是说过要给王矮虎一个老婆,但是这儿王矮虎分明配不上扈三娘。这里面有没有一种更内在的心理呢?想想,张大户为什么要把潘金莲给同样又矮又low的武大郎?这是不是可以对照着来看呢?
  第二次是李逵下山听说宋江抢了人家闺女,李逵气得风风火火就上山要砍宋江,为什么如此?一是李逵莽撞,一是在李逵的潜意思里,宋江是好色的。不然李逵上山怎么说的,他说,本以为你不好色,没想你是这种人,以前弄了阎婆惜,现在又想找李师师。  作者表面上写宋江要阎婆惜好像是为了救她母女,一片好心,顺手要了阎婆惜而已,写宋江会李师师,是为了招安之事,然而,他又通过李逵这个单纯魔性的像小孩子一样的眼睛和嘴写了宋江的另一面。  这些言外之意,就是作品的有趣之处,假如都明白的指给你看了,就无聊了。
  ======================看到我的分界线===========================  我并没有说我自己说的就是对的啊。  我只是抛砖引玉,给大家提供一个角度而已。  以及因为我自己边看水浒边也翻了些别的资料,难免借鉴,我记得有出处,会标明,作为规规矩矩,很珍惜自己羽毛的人,算上盗窃谁谁谁观点就不好了  ==============================================================
  再比如晁盖跟宋江的微妙关系,晁盖本来是梁山大王,这时候宋江来了,架空晁盖,作者怎么写的呢?他一点都没直接写,但是他又都写了。  晁盖下山去打曾头市,最后死在那的这一章,随便一分析:  晁盖下山带的主力是谁呢?智多星吴用是跟着晁盖上梁山的,结果现在宋江每次下山,坐第三把交椅的吴用都跟着去,现在晁盖下山打仗,吴用没跟着去?这说明什么,梁山政治内部出现分裂了,大家已经在站队了,而且谁的队比较牛,一望可知。  晁盖这次出征是坐不住了,要夺回在宋江那的地位,这时候就出现了个人来劝晁盖,这个劝晁盖小心谨慎的人是谁?是林冲。我之后要大篇幅分析林冲是个大事上最糊涂的人了。而这时林冲都觉得不对劲了,晁盖还非得要一意孤行,为什么?晁盖太急了,太急着拿回自己失去的位置了,被宋江架空的太久了。  最后,晁盖中了毒剑,临死前,他的遗言是什么?他说,以后谁擒获了那个害死我的人,谁能做梁山的大王。你说晁盖急于复仇,死不瞑目,说出这番话来也说的通,但是,你再一想,晁盖这话说得多少有点毒啊,你想,宋江最差差哪,就差在武功上了,他从头到尾就没展示过武功,唯一亲手杀的人就是阎婆惜一个女的,他怎么能擒住这个凶手吗?——晁盖意思其实不就是,老子死了,也不让你得逞吗?
  楼主,没接触过戏曲,有什么推荐,或者怎么入门啊  
  下面,我专挑两个人来说水浒的精彩。  这本书真的很有意思。  一个林冲,一个武松。
  @吉祥如意龟龟
11:44:38  楼主,没接触过戏曲,有什么推荐,或者怎么入门啊  -----------------------------  先从越剧入门,比较简单。  另外,如果你在广州,可以参加我每个月一次的戏曲文艺沙龙,我专门做这个品牌的。
  找个TONY帅图补一补,其实原著里林冲真的不是这样。外形也不是这样,但是大家习惯性理解为林冲很帅,那就找帅图吧。    
  看的很过瘾,楼主继续。看一些名家分析水浒传,其实也说到宋江管事后,梁山也分派了,武松林冲鲁智深,跟宋江是越走越远。
  楼主讲得透彻,难得的是文笔真不错,让人上瘾。  
  看得意犹未尽   
  能回复不?  
10:51:30  当你的人生毫无希望的时候,其实是你最舒适的时候。   严重不同意这句话啊。   饭都吃不饱,何来舒适?   找不到工作,何来舒适?  -----------------------------  你都没有希望了 就不在乎了 追求吃穿是活下去的基础 既然人生望 什么都不需要追求 无欲无求 自然舒服 人生的痛苦就在于希望太多  
  继续啊  
  以前看过你的帖子,追了好久,后来你消失好久,终于回来了!抱住!  
  @吉祥如意龟龟
11:44:38   楼主,没接触过戏曲,有什么推荐,或者怎么入门啊   -----------------------------  @何日君回来
11:45:38   先从越剧入门,比较简单。   另外,如果你在广州,可以参加我每个月一次的戏曲文艺沙龙,我专门做这个品牌的。  -----------------------------  好的,可惜我不在广州  
  是何君啊  
  何君,你的公众号是哪个啊  
  很好啊~~~何日君又开帖子了 我之前收藏了你很多帖子 可惜后来都删贴了 后来有关注了你的公众号和知乎 没想到你在知乎中关注了我~很惊喜 希望你慢慢走的更稳 想要的都得到~
  何君继续啊!  
  很有意思,马一个  
  窃以为鲍鹏山老师分析林冲分析的细,但是有几点,他无法自圆其说。  林冲若真有那么多心机。  第一,他怎么会在高衙内两度调戏夫人后,跟鲁智深逛街喝酒能把这事儿忘了?  第二,他怎么会闯白虎堂?  第三,他怎么会在沧州发配路上想不到两个差人要杀他?  第四,他怎么会刚杀了陆虞侯就喝醉酒被柴进的人绑了。  第五,林冲若是真有心机,他怎么不直接刀劈王伦,非得等晁盖上山,他才豁出去,还得推晁盖做第一把交椅,自己坐第二?  林冲只是小细节上精明,或者故作精明,在关键时刻一直糊涂。  在分析林冲这个人物的时候,我偏向于王路的分析,鲍老师有些过度解读了,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看法。
  何日君终于回来了,很喜欢看你写的东西,慢慢写,想写什么写什么,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别给自己压力。
  好贴收藏  
  @何日君回来
10:58:00  我做戏剧评论,学到关键一点,这里总结一下,我觉得有利于审美培养:   我进剧场是来看你的潜台词的,不是来看你说台词的。   《红楼梦》为什么反反复复值得把玩,因为作者很多信息都没有直接说,他让你自己去琢磨。   其实,生活中也充满了潜台词。   不再坐一会儿?——意思是你赶紧走!   你走,走了以后,你再也不要来了——意思是不让你走。   精通人物潜台词的人,必然写得出好作品,也必然比较能够讨人喜...  —————————————————  让我想到今天刚刚听到蒋勋说红楼梦里说的,与人交谈不是听他说了什么,而是要听他没说什么,因为没说的才正是他内心想要表达的潜台词。  
  。。。
  马  
  好文,马克  
  作者写鲁智深后面马上写林冲,这是大有深意的。  林冲是整个书中第一个被逼上梁山的人,他自己是公务员,结果自己老婆被高衙内调戏,他也不敢反抗,一再忍让,最后还是被陷害,逼上梁山。  大家一说起林冲就是惨啊,高衙内看上了你老婆,飞来横祸啊,林冲你就算再威武再谨慎再精细,你也难逃此厄运啊。林冲这个人,八十万禁军教头,你说他勇,那肯定是对的,但是他到底精细不精细,谨慎不谨慎,书里面有答案。  我们来回顾下林冲被逼上梁山的始末。
  首先是陪老婆逛街,逛着逛着,他看到鲁智深在耍功夫,嗯,把老婆撇一边,自己去看鲁智深了,这样,林娘子身边无男人,只有个丫鬟,被高衙内调戏,试下假如林冲在场呢?当然,大概林冲陪在身边,高衙内真想林娘子,也是同样要搞到手的,接着丫鬟跑出来找林冲,林冲跑去救老婆,再一看是高衙内,手也软了,不敢打了,只是带了老婆自顾走开了。  林冲的同僚陆虞侯这时候就给高衙内设了个计谋,说是让高衙内躲到自己家里,自己把林冲叫出去喝酒,然后把林娘子骗来说林冲醉倒在陆家了,林娘子人一到,高衙内就可以下手了。接着,林冲就真的赴约陆虞侯,他老婆被骗过去了,小丫鬟还是很机灵,马上溜下楼去找了林冲,林冲正吃多了酒,去上厕所,丫鬟在厕所那堵住了林冲。林冲冲过去,高衙内从楼上跳下去跑了。  林冲发蛮力把陆虞侯家里砸的粉碎,然后送老婆回家,接着拿了把尖刀冲到酒楼去找陆虞侯,没找到。(这不废话吗?你砸人家家里的功夫,早有人通风报信,你还回家了一趟,还能有人在原地等你杀吗?)  林冲接着想找陆虞侯报仇,到哪儿找呢?在陆虞侯门口等。(假如你是陆虞侯,犯了这种事,你能回家吗?正常人思维肯定都是到外面躲一阵子风头吧。)  林冲不找高衙内,只找陆虞侯,这其中的悲哀处可想而知,他能惹得起陆虞侯,但是不敢惹高衙内,这是林冲之悲哀。
  等了三天陆虞侯没露面,接着林冲做了件匪夷所思的事,鲁智深来找他玩,两个人吃酒逛街开心了,林冲竟然把这事儿忘在脑后了!!忘记了!  要知道高衙内有心调戏他老婆,第一次可以说是色眯了双眼,看到个美女就想上而已,竟然还利用职权跟陆虞侯串通又搞了第二次,这明显就是上了心了,林冲竟然还能这么心宽的就把这事儿给忘了!  接着,高衙内设计,引诱林冲买一把好刀,然后又设计引诱他到白虎堂,假如林冲心里没忘记上回老婆被调戏的事,他未必会这么容易被骗上当,再来,想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白虎堂不能进来他会不知道!  没进去过就猜不到?那种宫禁森严的地方的气氛就跟普通地方不一样啊!  书里面一而再再而三的描写林冲停又走,走又停,几番三次起疑心,但是讲真,真正精细的人,根本就不需要疑心,这地方摆明了是不能去的啊!此处作者表面上写他的谨慎,实际上是糊涂啊。
  接着是定案,被发配沧州,一路上衙役折磨他,他也能忍,忍也就算了,到这个份上,他还没有猜到路上衙役会奉命整死他!都被冤枉到这个份上了,这点觉悟都没有。路上衙役要绑他的手脚,他就任凭绑了,人家要结果他的时候,是一路暗中跟着的鲁智深救了他。连鲁智深都想到了会半路弄死他,林冲自己竟然没想到?  这里作者的精妙之处还有,同样是半路动杀人之念,武松就不会这么被动,而林冲会,另外还有人也有相同场景,卢俊义也是一身功夫,在这种时候被动等被杀。  这其中的深意,体制内,本不想反的人,林冲是,卢俊义也是。
  到了沧州以后,高衙内等人还是想他死,安排他去草料办事,一般情况下,这种事只有给了好处才判给犯人的,林冲初起疑心,过一会儿没事,疑心就没了,也亏老天开眼,那晚下雪了,那儿呆不了,只能在旁边破庙里睡,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本想把林冲烧死,结果被他躲过一劫,注意,这个躲过一劫,完全是运气,而不是林冲的主观能动性导致的!要是那晚没那么大雪,林冲就烧死在里面了。这个“运气”的存在,一方面是为了推动故事情节,另一方面再次证明了林冲的不精细。  林冲在庙中听了陆虞侯放火烧人的话后,一怒之下冲出来杀了陆虞侯和几个公人,开始逃命,结果又发生了一件事,连普通常人都不会做的事。  林冲跑啊跑啊,跑累了,到一个草屋里避寒,结果抢酒喝,跟那屋里的人打起来了,那屋里的人怒气冲冲去找帮手了,而林冲喝酒喝上瘾,醉倒在地不省人事了。是什么人会亡命在身,还没跑多远,重新又好死不死与人起了争执,而在对方找帮手的情况下,他还能喝酒喝醉倒,最后束手被捉,幸亏那草屋里的人是柴进的人,才留的条小命!  真是除了说他运气好,没别的可说了。  别人说林冲的悲剧是宿命悲剧,我看跟他本人的性格关系极大,那种胆怯的糊涂的有勇无谋的性格才是林冲如此宿命的关键原因。
  这时候再看作者为何在林冲之前要写鲁智深?  读者随便一看,印象都是鲁智深很暴躁。  比如在酒坊喝酒,听到隔壁有女的哭,就把杯碟丢了一地,把酒保吓得要死,然后安插了几个人跟他说,兄弟你冷静点,这都是作者的企图给读者造成的表面阅读,那就是鲁智深是火爆而不精细的,但鲁智深在大事上冷静惊人,杀郑屠夫的时候,放那对父女走,鲁智深还怕人追,专门坐在那两个小时等人走远,包括杀郑屠夫,没有一刀直接结果对方,反而是戏弄人家割肉,最后对方怒了,他才反击打死对方。  鲁智深的粗中有细为后面林冲的遭遇下了伏笔,他才会那么细心一路跟着去沧州路上救了林冲,假如纯粗鲁,故事就不能这么走向。但是不仔细看,你还是会被作者玩弄,总体对鲁智深印象还是粗莽大大咧咧。而林冲,作者表面多次描写他如何谨慎精细,包括进了白虎堂的几次反复猜疑,都让读者感觉这个人应该是很精细的,结果却仔细一想,林冲在关键命运转折的时候所有的选择都是糊涂的。  这么写,对比多么巧妙。作者写鲁智深和林冲的笔墨是倒着写的。  至于林冲主篇结束后,立刻写杨志,也自然是有原因的。  林冲被骗买刀,被陷害,紧接着马上杨志出场,杨志是钱不够把自己刀卖了,结果也惹上事。林冲和杨志都是武将,喜欢刀剑是常情,买和卖,作者一前一后的把这两个对比项放一起,意义深刻啊。
  @深蓝睡袍
12:10:00  何日君终于回来了,很喜欢看你写的东西,慢慢写,想写什么写什么,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别给自己压力。  -----------------------------  嗯,会的
  好贴,好贴,楼楼加油。
  我常在自己的朋友圈随意做一些我的读书笔记,不少朋友给我留言,何日君,书单,推荐一份书单。  我写水浒的读书笔记时候,又有很多人给我留言,哎呀,这个地方我也看过了,我怎么毫无印象了?你一说我才想起来。  这让我思考了下,究竟我们需要一份什么样的书单?  借着《水浒》,我就说说这个。  我以为我们根本不需要什么书单。
  在我朋友圈的随手记里,竟然不少人给我留言说,何日君,我也看过这儿,我怎么就没注意到这些呢?看了就没什么印象了,结合你写的读书笔记,比我单独看原著好看多了,你好厉害——  其实这真不是我厉害,我只是看书看得细致,如果我看书看得出来,而你们没看出来,只能说明一点,贪图看得快的焦虑和看书多的虚荣而导致的囫囵吞枣没什么收获,最后得不偿失。  这个毛病,很多人都有,包括我自己。
  金粉世家是本好书,作者描写精细,处处伏笔,人物命运走向跟人物本身的性格一脉相承,作者并没有特别偏爱自己笔下主人公,让他们开命运的外挂。相反京华烟云完全读不下去,作者对姚木兰的个人偏爱达到了顶峰,木兰做什么都是对的,别人和木兰意见相左就是境界不够,书的序写着堪比红楼梦,我觉得连红楼梦的皮毛都没学到,反而有些情节生搬硬套红楼梦,看着糟心
  贪图看得快,其实是时间焦虑,给自己规定任务,我要完成什么,一天时间,我要看到哪儿来,不然怎么怎么——  贪图看得多,多少是为了自我表现,这个我看过那个我也看过,看,我多厉害。  然而,这两样是最不好的习惯,你以为在节省时间,其实在浪费时间。  你以为你能表现什么,但是具体说起来一脸茫然,你究竟能表现什么嘛!  所以,其实找人家要书单真的没什么必要,看看知乎天涯上那些推荐的书,《红楼》《追忆似水年华》什么什么,我想说,这些用得着谁推荐吗?谁还不知道这些书好了。  关于读书吧,我个人觉得有四个层次:  第一,你要去读,买一堆,连开封都不开,也没用啊。  第二,你要精读,要带着脑袋去读,可以读慢一点,没什么关系。  第三,你要有串联的读,比如读《水浒》后连续阅读《金瓶梅》,这两的关系就是《东邪西毒》跟《东成西就》的关系啊。  第四,要结合自己的人生去读,所有伟大的文艺作品都在写真实的人生。  不止读书如此,任何东西都如此。  记得张佳伟在知乎的一个回复,说说你身边美好的人与事,他说了他妈妈姑姑外婆女朋友,下面有留言说,张公子身边的这些人,我们身边也有,但是我们贪图太多东西了,导致我们没耐心精读一样东西到真正懂得它的珍贵。  买买买,如何去得到,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到手了后,怎么用用用,用得精细用得最高性价比,这才是关键。
  接下来说说武松。  
  在武松之前,随便感受一下水浒作者的厉害。  武大郎之死写的太棒了,当然,武大必死,潘金莲另找人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作者就把这个看似简单的奸情案写的一波三折……  首先,潘金莲看上的是武大亲弟弟,假如是这两人私通,武大死的概率低于潘金莲跟其他男人私通的概率,武松怎么也不会允许毒杀自己哥哥吧,这个乱伦在古代小说中,尤其在明朝成书的时代并不出格,假如武松从了潘金莲,哄着她对武大好,加上她自己的亏欠之心,武大还是可以有段不错的生活的,可惜武松不懂这种曲线救国的计谋,反而彻底否决了这一遭,大大挫伤了潘金莲。  接着潘金莲勾搭了西门庆,武大还是可以不死,因为西门庆根本没想娶潘金莲过门,只是露水姻缘,这里甚至写了潘金莲内心亏欠,这段时间甚至没怎么骂武大,对人来说,自己没发现就等于事情没发生,所以武大这时候还是安全的。  接着穿针引线的王婆因为利益又得罪了郓哥,这人要报复王婆,到街头去告诉武大捉奸,这就坏了,武大非死不可了——哪怕武大自己不想捉奸,一街人看着你,为了面子也得去啊,导致西门庆一脚踢伤了武大。  但是到了这个时候,武大本不用死那么快,但因为他不知道先前武松跟潘金莲那遭,竟然说你不对我好,回来我要告诉我弟的。这简直是提醒潘金莲立刻要快马加鞭就弄死他,一方面怕武松报仇,一方面女人对曾经拒绝过自己情义的男人恨不得千刀万剐好吗?  简单的武大郎之死这个层次感,啧啧啧…
  这个版本的潘金莲还稍微能看。    
  有很多人说《水浒》的作者不会写女性,其实,会不会写和有没有兴趣写,这是两回事,《水浒》写女性的笔墨极少,而且人物雷同,反正都是淫乱贱该杀的,但是那不代表作者不会写。  潘金莲被武松拒绝过一次,武松第二次上门道别,喝酒的时候话里有话暗示潘金莲别外头找人,看书中那个描写,作者那是不会写女性的人吗?
  楼主分析的很好,见解独到,希望继续呦
  楼主一定要更新啊!我一点都不喜欢水浒,看楼主这么一分析,很有意思!
  马克,写的很好,楼主加油
  写的很好 赞一个,水浒小时候看的都翻烂了,很讨厌现在各种戏说、漫画糟改原著的,单纯就是讲故事。
  马克  
  马克  
  我贴下原文,大家自行感受下,看作者会不会写女人。  那妇人被武松说了这一篇,一点红从耳朵边起,紫涨了面皮;指着武大,便骂道:“你这个腌□混沌!有甚麽言语在外人处说来,欺负老娘!我是一个不戴头巾男子汉,叮叮当当响的婆娘!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人面上行得人!不是那等搠不出的鳖老婆!自从嫁了武大,真个蝼蚁也不敢入屋里来!有甚麽篱笆不牢,犬儿钻得入来?你胡言乱语,一句句都要下落!丢下砖头瓦儿,一个个要着地!”  武松笑道:“若得嫂嫂这般做主,最好;只要心口相应,却不要‘心头不似口头’。既然如此,武二都记得嫂嫂说的话了,请饮过此杯。”  那妇人推开酒盏,一直跑下楼来;走到半扶梯上,发话道:“你既是聪明伶俐,却不道‘长嫂为母’?我当初嫁武大时,不曾听说有甚麽阿叔!那里走得来‘是亲不是亲,便要做乔家公’!自是老娘晦气了,鸟撞着许多事!”  哭下楼去了。
  这段让我想到了我昨天看的民国时期穆时英的那一段话“人生是急行列车,而人并不是舒适地坐在车上眺望风景的假期旅客,却是被迫着去跟在车后,拼命地追赶列车的职业旅行者。以一个有机的人和一座无机的蒸汽机车竞走,总有一天会跑得筋疲力尽而颓然倒毙路上的吧!  
  我们看看这段原文,潘金莲明明恼的是武松,想骂的也是武松,她却是指着武大骂的,啧啧,这其中的意蕴,仔细琢磨琢磨。  我以前做讲座的时候说过,越剧《玉蜻蜓》申贵升到尼姑庵调戏尼姑王志贞,他先是叫她,三太,三太,等到表白完毕,王志贞动心了,申贵升的称呼变从“三太”改成了“志贞”,申贵升为什么改称呼?因为他要完成彼此关系的转变,尊称“三太”,还是把对方当做尼姑,但是改换为“志贞”,就是男人唤女人了,可以形成异性关系了。  我们再回去看潘金莲首次勾引武松喝酒,潘金莲首先是“叔叔饮酒”,叔叔长叔叔后,试探几次后,淫心大起,就不叫叔叔了,而是你,这里人称的转变,就跟申贵升一样的意思,“叔叔”还有人伦在,而变成“你”,那我们就是男女异性关系了。
  而此处,潘金莲知道在武松那儿是真的没戏了,又碍于她是人妻身份,怕武松在武大面前露她的底,那么她最需要做的是什么事呢?就是撇清身份,你武松是什么啊,你是外人!  不骂武松骂武大,这种情态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当妈妈的人,你们仔细观察下,如果自己家的小孩被人家的小孩欺负,自己其实气的是那个熊孩子,但是只能心疼的骂自己的孩子,不是跟你讲过了不要跟他玩吗,非要跟他玩,打死你,不活该打死你!  这就是自己人和外人的分别。  潘金莲骂武松,却指着武大骂是同样的道理。
  潘金莲这段骂,非常之精彩。  首先是骂武大,骂的内容是,你个没出息的,让外人来冤枉你老婆,成功堵住武松正面跟武大说你老婆不正经的话。  这个场景其实水浒后面又出现过一次,杨雄的老婆潘巧云跟人通奸,石秀跟杨雄说了这事儿,杨雄气得要死,回家要找潘巧云算账,潘巧云便说是石秀调戏她未果故而如此如此。  注意,潘金莲骂了武大一两句后,其实开始骂武松了,然而,她不点名骂的!  “自从嫁了武大,真个蝼蚁也不敢入屋里来!有甚麽篱笆不牢,犬儿钻得入来?你胡言乱语,一句句都要下落!丢下砖头瓦儿,一个个要着地!”  假如是骂武大,称呼中就不会出现“武大”,这饭桌上除了武大就只有武松了,这摆明了是说给武松听的,但是她不指名道姓,这种指桑骂槐,这种心计,显得潘金莲多么生动。  对比下,武松的回复,就太没有技术含量了,武松就点名了,嫂嫂自己说的话,要记得清楚,我就放心了。
  潘金莲跟武松的骂相称的非常有趣。  潘金莲骂的激烈,首先是在饭桌上骂,骂着骂着,冲到楼下去了,走到楼梯一截,又气愤不过,站住了,又接着骂几句,骂完后,这才哭着跑开了。  看这个画面感和节奏感!作者简直了!这段可以说是电影语言,直接可以拿来开机拍摄那种。  这画面感还有人物心里依托,你想想自己是不是常常被人气得要死,但是当时就站在那里根本回不了嘴,等人走后才想到怎么应对,潘金莲也是冲上楼后,想想还是一口气没出,接着又骂了几句,这才哭着跑下楼的。  而武松对她的这种反应是什么呢,是笑着回应,带有一种调侃。  一是潘金莲心虚,故作声势,一方面何尝又不是在跟武松的这场战争中,输的非常凄凉,所以我每次看到这一段,都觉得潘金莲其实可怜。  所以,你说武松的作者不爱写女人,那是对的,但是你说他不会写女人,那我是万万不能同意的。
  。。。。
  虽然潘金莲已经写得非常不错了,但是我还是比较有兴趣看武松主章。  武松的主篇十回,从醉酒打虎开始,到醉酒打蒋门神结束,这个结构很有意思。  而书里面西门庆在王婆协助上搭上潘金莲也令人忍俊不禁,跃然纸上,作者笔力深厚。  西门庆想潘金莲,就在隔壁王婆门前转转,一日来回四五次,第二天早上王婆一开门就发现西门庆又在那儿,王婆说,大官人,好几个月不见了,稀客啊。——看到这儿我真是喷了。王婆的揶揄和西门庆的猴急,一句话就写出来了。  这些大家自己去看,我主要想谈谈武松的几次被发配的经历,看了这个,就知道为啥我说中国现代的官场小说都low极了的缘故,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  好,我们一起来从头理下武松的经历。
  潘金莲是怎么跟西门庆勾搭上并毒死武大郎的?天时地利人和。那会儿武松刚出门公干去了,大概去了三个月。  那么武松为什么出去公干?是上头做官的攒了两年的很多金银要送到亲眷那去,看武松本事高,让他护送过去。这么多财物哪儿来的?肯定不是靠俸禄。虽然宋朝官员的俸禄相对各朝算高的,但是万不至于此,从书中那官员对武松没有直接说明也可以猜出。  此一个极小极微的细节都在穿针引线,为武松之后的经历埋下伏笔。
  武松回来,发现哥哥死了,再找出陪武大郎捉奸的郓哥和验尸的何九叔做人证,武松先是按照流程到衙门上报,毕竟武松也在官衙里混过的,这是走的正常程序。县吏都收了西门庆好处,说是武松没有亲自捉奸到,人证是他人挑拨,不算,驳回了武松的状子。  而武松怎么样呢?他也不闹官场,为什么?细思极恐啊,多半是他早对官场这种作风心知肚明,一早我也根本没指望你们帮我伸冤,我就走个形式而已。武松自己回去了,先是把左邻右舍全部往他哥哥灵堂前抓,没人愿意来,但是迫于他的蛮力,不敢不来,然后当着左邻右舍的面,捉着潘金莲和王婆供人罪状,不供就剁死你们,当然,供了潘金莲也都给剁死了,然后写状子让围观众人画押,试问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一个人敢不画押吗?武松再跑到狮子楼去找喝酒的西门庆,一刀要了他的脑袋。  这种情况,即使武松是在理的一方,也是完全不合法的,在审犯人的时候,对整个屋子里的人都是使用的屈打成招,是“专制强权”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接下来,武松押了王婆,直奔县衙,此处真是非常恐怖,以王婆穿针引线的罪过,睚眦必报的武松为什么不杀她?敢是这时候已经想到接盘侠顶罪了。  那么县衙怎么审理的这个案子。县官一念他是条好汉,二念他曾帮自己办过事,护送过金银,三也不怕得罪西门庆了,总归人死茶凉,于是伪造出“潘金莲灵堂前跟武松起争执,西门庆帮手导致武松杀人的结果”,将武松从宽处理了发配出去了……而把王婆拉到市场斩首。  潘金莲在灵堂前吓得直激灵,何曾跟武松顶过一句嘴,更不用说起争执了,而西门庆好端端的在狮子楼喝自己的酒,这些都是好多人亲眼见的事实,但是上面说是这样的,那么事情就是这样的。  这是武松第一次被发配的经历。
  武松因为杀了西门庆潘金莲被发配安平寨,刚到牢里,就有犯人过来跟他说,手头有银两就给当差的,到时候打板子也打的轻些,武松宁可被打也不服软,被抓至管营相公处,刚准备打,结果被其儿子施恩拦住了,接下来好酒好吃好伺候的伺候得武松服服帖帖,却为何?原来这施恩跟蒋门神挣地盘挣输了,看武松生的高大威猛,让他去帮忙,武松收了人好处(这自然也算好处的一种),自然是醉打蒋门神,给这施恩出气。  看看这段可知,当差的找犯人要钱已是常态,所以武松才进牢房已经如此,然后,武松最后免于被打又是什么原因呢,你不肯给钱,你出力嘛,一样的,你给我把我挣钱的地盘拿回来,那不等于间接给钱吗?  武松给人一好声好气的伺候了几天,那种“我是好汉我牛逼”的优越感发作,立刻愿意去给施恩出气,其实他真搞清楚了谁对谁错哪方正义哪方不对自己真正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吗?我看未必,非但他未必,梁山很多好汉都未必搞清楚了,所以央视版那个主题曲,路见不平一声吼啊,那都是他们自己感觉的,未必是真相。施恩用囚犯去为自己私人牟利,照样不合法,也就是,武松搞了这么久官司,进了这么多衙门,他的遭遇就没合法过一次!
  武松打了蒋门神,管营的上级张都监要把武松调到他身边重用,施恩只能任由他调,武松才去,就被陷害偷盗,却原来,这张都监送了蒋门神的钱财,故意整治武松,张都监又买通了知府,张知府受贿,当然逼得武松屈打成招。这个案子所有牵涉在内的人都收了钱财,都要弄死武松,只有一个姓叶的官目正直,称赞武松是条英雄,没肯落案,于是这施恩为了救武松,两条路行事,一条是送钱给牢里的看头,保证不虐待武松,另一条是贿赂这姓叶的跟前身边的人。这姓叶的一力主张轻判武松,而知府想明白了,为什么你张都监收钱,我也只是收了钱,为什么这恶人主要我来做,于是也不怎么管了,于是武松就被轻判了。  这段几乎是最恐怖的一段。  假设武松此时是正义的,当然未必真是这样,为了解救他,正义方采用的手段是什么呢?他们采用的手段其实跟敌方采取的手段一模一样,贿赂!天大地大,孔方兄最大!他们也是靠给钱才把人给买下来了。说到最后,还是钱和权的问题,钱买通官,官捞钱,还是这么个链条。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风男女主角肉肉片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