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巴洛克时期的歌剧会诞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佛罗伦萨

巴洛克时期的歌剧发展
  歌剧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由于歌剧题材自身的发展、历史环境的更新、科技及思想巨变的影响、艺术审美观念的影响和音乐家、音乐机构的推动,在巴洛克时期得以诞生和发展。在产生后,歌剧在意大利得到繁荣发展,诞生了诸如马佐基、蒙特威尔、卡瓦利和斯卡拉蒂等优秀的创作家,他们创作了许多的经典作品。随后,德国、法国和英国的歌剧也得以产生和发展。巴洛克时期的歌剧形成了节奏工整、音质优美、声乐伴奏、咏叹调的演变及音乐的装饰性为特征的作品风格,以“美声唱法”为代表的歌剧声乐技术也得到发展。   任何一门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绝非是艺术家凭空想象所成的。只有具备了艺术形式产生和发展的合适契机,并经过艺术家长期的思索和探索,在适合当时的社会发展、艺术审美等基础上才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作为一门高度综合的音乐戏剧体裁,歌剧的产生及发展也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一般认为,巴洛克时期(Baroqu)()在西方音乐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不但诞生了歌剧,而且推动了歌剧的长足发展和空前繁荣,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剧作家和作品,并使得歌剧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1.巴洛克时期   自十七世纪始,伴随着欧洲大陆逐步进入资本主义的时期,音乐艺术领域也迈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即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从大约1600年(也有人认为从1580年前后)到1750年这一个半世纪,在西方音乐史上被称为巴洛克时期。和我们对任何历史时期的划分一样,对这个时期的划分也是相对的……关于‘巴洛克’一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目前,第一种说法己被普遍接受,即认为baroque(巴洛克)这个法文词来自葡萄牙文barroco,原意是指形状不规则的珍珠。第二种说法是卢梭提出的,他认为这个词出自意大利文barroco。这是一个形容词,用来指逻辑学的三段论(演绎法)中的一种牵强的论式。这两个词源都具有奇异和不自然的含义,只是第二种说法现已不再受到词源学家们的重视。”[1]尽管巴洛克一词在诞生之初含有诸如“怪异的”、“言过其实的”、“低级趣味的”等轻蔑性的贬低之意,但在20世纪出威尔夫林却为巴洛克一词重新定义,恢复了其名誉。尽管有文章基于这一时期的歌剧创作参杂了诸多不利于歌剧发展的因素而将其视为“歌剧的黑暗时代”[2],但我们认真审视这一时期的歌剧的产生、发展、剧作家、歌剧作品及歌唱方式等,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歌剧发展对歌剧艺术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时期奠定了欧洲音乐艺术的发展基础,在西方音乐史乃至整个艺术史上都是十分重要的时代。   2.歌剧在巴洛克时期诞生与发展的原因   歌剧(Opera)诞生于意大利巴洛克时期的佛罗伦萨,是综合了戏剧、文学、舞台美术、表演、音乐的舞台艺术,最早称为音乐故事或音乐戏剧,它是“台词全部和大部分用人声演唱加上乐器伴奏的戏剧作品。”[3]歌剧最早可以溯源于希腊悲喜剧,并吸收了意大利幕间剧而成。歌剧产生于巴洛克时期绝非偶然,而是有自身原因、历史原因、审美观念影响等原因推动而产生的。   歌剧体裁自身的发展。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在古希腊时期,音乐、舞蹈和诗歌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当时的音乐风格,其音乐内容大多数反映的是希腊的神话故事。在巴洛克时期,由于艺术家的提倡及艺术本身发展的需要,古希腊和古罗马风格的艺术得以重生,而在早期实践性的歌剧中,如蒙特威尔第创作的《奥菲欧》中就有很多关于古希腊神话的内容,这也是早期歌剧是融音乐、诗歌和戏剧表演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例证。   历史环境的更新。古希腊时期的音乐一般以一条旋律为主。而在中世纪时,宗教音乐占据着绝对统治的地位。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在感情上越来越不满足于冗长而繁杂的宗教音乐的旋律,亟需畅快和新格调的音乐来减少宗教音乐的压抑。而歌剧咏叹调的出现则十分适合当时人们的情感需要,人们透过它可以明晰地了解音乐所表达的丰富内容,正是由于这样的契机,巴洛克时期的主调音乐得以壮大和发展。   科技和思想巨变的影响。巴洛克时期适值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阶段,而在思想领域又是文艺复兴过渡到启蒙运动。这一时期思想领域矛盾异常尖锐、激烈,一方面,宗教战争的爆发带来了新的神学和哲学思维的巨变,出现了诸如笛卡尔、牛顿和伽利略等科学巨人,促进了巴洛克时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进步的思想家高擎“人文主义”的大旗追求真理,继续跟封建贵族和天主教会抗争,使得这一时期的艺术空前繁荣,整个艺术领域充满了勃勃生机,涌现了如莫里哀、拉辛、鲁本斯和贝尼尼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为后来歌剧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和思想基础。   艺术审美观念的影响。“巴洛克艺术总的特征是布局宏伟,细节雕琢,行文夸张、表现热情、色彩华丽、气势雄浑。”[4]这一时期的艺术充满了激情,想象力十足,形象动感,结构夸张,作品充满空间感与立体感,带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在这种观念下,巴洛克的音乐艺术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音乐家们对于现实生活做出的多方面反应,音乐艺术风格也焕然一新,大小调体系、二部音乐结构等形式也得以确立。同时,以“日心说”和万有引力定律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更新了审美观念,“运动”成为了音乐创作的焦点,音乐旋律的流动性和节奏运动贯穿于乐曲始终,欧洲近代音乐诸如歌剧、组曲、奏鸣曲、协奏曲等许多体裁初步形成,清唱剧和康塔塔等音乐体裁也已初具形式。这些对歌剧的产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音乐家和音乐机构的推动。16世纪末期,文艺复兴运动走向末期。佛罗伦萨的贵族Giovanni Bardi()伯爵组织成立了佛罗伦萨文艺社团(Camerata fiorentina),使该地区成为欧洲音乐艺术革新的中心。该社团中包括有Vincenzo Galilei()、Emilio de Cavalieri()、Jacopo Corsi()、Jacopo Peri()、Ottavio Rinuccini()等艺术家和诗人。而Vincenzo Galilei撰写的《古代音乐与理论音乐》阐释了新的音乐观点,其后Jacopo Peri《达芙妮》(Dafne)、《犹丽狄西》(Euridice)以及Emilio de Cavalieri的“La rappresentazione di anima e di corpo”《精神与躯体的表现》的创作和演出成功,该种形式的音乐以固定的格式而定型,歌剧由此产生。其后的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则是对歌剧事业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的作曲家,他成功地将自己情感投入到歌剧创作中来,并在景象描绘、声乐表现手法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使歌剧进入了成熟期。而随后,在意大利和德国产生了诸如学院、唱诗班和威尼斯的慈爱院等音乐机构,这些机构为音乐的普及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打破了音乐为贵族垄断的历史,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兴市民阶层对于音乐的需求。   3.巴洛克时期歌剧的发展   歌剧在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德意志和法国蓬勃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和歌剧作品。   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发展。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经历了“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的中心转移过程,在期间产生了诸多作曲大师和经典作品。   早期的歌剧艺术最初的创作题材都是取自于诸如圣经和古希腊的神话传说,由于表演局限于宫廷内,导致歌剧创作者不得不将作品欣赏品味定位于贵族们身上,这极大低限制了歌剧的最初发展。而在1600年佛罗伦萨上演的Jacopo Peri的《达芙妮》(Dafne)、《犹丽狄西》(Euridice)则形成了意大利佛罗伦萨式的田园风格。但此后的三十年内佛罗伦萨歌剧陷入低谷,歌剧中心开始向罗马转移。由于地域原因,罗马歌剧宗教色彩浓厚,场面奢侈富丽,与佛罗伦萨的田园风格大相径庭,歌剧创作题材也局限于神话剧和圣人剧。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主要是多梅尼科·马佐基(Domenico Mazoki)创作的《阿多内的锁链》在罗马上演,该剧是典型的罗马式风格的歌剧。   其后,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通过自身的努力将歌剧艺术推向成熟。“1590年至1621年,出任曼图亚公爵的乐师、乐长,此间创作上演了歌剧《奥菲欧》(1607年)和《阿丽安娜》(1608年),1612年到威尼斯,翌年任马可大教堂乐长。他在威尼斯生活了30年,直至以76岁高龄去世。在此期间,他为教堂和歌剧院创作了约10部歌剧,其中包括《唐克雷蒂与克罗琳达之战》(1624年)、《尤利西斯回乡记》(1641年),他于75岁高龄时创作的《波佩娅封后记》堪称经典之作,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与音乐形象的塑造上,胜过他以前的任何作品,并成为17世纪的歌剧杰作。”[5]是不容置疑的歌剧大师。需要指出的是,《奥菲欧》是蒙特威尔第的第一首、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剧是一部五幕歌剧,以悲剧结局,他运用了多种手法,突出了歌剧的模仿美、运动美、对比美和激情美,是歌剧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作。因此,“蒙特威尔第在歌剧创作方面的种种贡献,使歌剧艺术进入了一个成熟期,并使他不仅成为意大利歌剧的杰出作曲家,同时也成为 17世纪整个欧洲的伟大的作曲家。” [6]   17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歌剧活动中心转移到了威尼斯。皮特罗·弗朗西斯科·卡瓦利(Pietro Francesco Cavalli,)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歌剧作曲家。他一生共创作了33部歌剧,而其中大部分都是在威尼斯上演。在他的著作中,以《奥尔明多》(1644年)、《基亚逊》(1649年)和《卡利斯托》(1651年)为其代表作,而这些作品在年都是意大利歌剧的保留的经典剧目。   17世纪八十年代,那不勒斯成为了意大利的歌剧中心。这一时期的歌剧幽默、明快、富有活力并注重歌剧优美典雅的外在形式。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作曲家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其创作理念是用音乐来表现歌剧,在歌剧中将音乐置于核心地位。他一生著作颇丰,一共创作了115部歌剧,其中以《无知的过错》(1679年)、《真诚的爱情》(1680)和《光荣的胜利》(1718年)为其代表作。   巴洛克时期德国和法国的歌剧发展。巴洛克时期的德意志音乐以海因里希·许茨、巴赫、亨德尔和泰勒曼为代表,他们在吸收文艺复兴后的意大利新音乐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找到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海因里希·许茨(Heinrich Schutz,年)在1609年远赴意大利学艺,师从乔瓦尼·加布里埃利(Giovanni Gabrieli,),1627年他写了第一部德国歌剧《达夫内》(Dafne),1638年创作了德国首部舞剧《奥尔甫斯与欧里狄克》。他将意大利风格植入德国的复调音乐之中,创作了包括《大卫诗篇》、《耶稣复活的故事》、《马太受难曲》()、《基督临终七言》(1645)等多首受难曲,为巴洛克晚期的德国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年)是巴洛克时期德意志音乐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其音乐风格受意大利歌剧影响,作品以歌剧和清唱剧音乐为主。在他诸多的作品中,包括有46部歌剧,其中《阿尔米拉》、《尼罗》和《阿格里皮娜》等都饱受赞誉,是巴洛克时期德意志歌剧的重要代表作品。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年)的德意志音乐的集大成者,他的音乐集巴洛克音乐、西欧各民族精华于一体,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巴赫本人一生信奉人道主义的崇高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其音乐作品显得生气勃勃,并饶有人情趣味。巴赫的作品中有着强烈的乐器因素,这也为后来古典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巴赫一生作品无数,有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100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140首其它前奏曲等,以创作《勃兰登堡协奏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哥德堡变奏曲》都是世界音乐史上划时代的巨作。   格奥尔格·菲利普·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也是这一时期德意志歌剧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注重民众的需求,创作突出主调音乐,他还是一位成功的音乐教育家。他一生创作了包括《坚忍的苏格拉底》等40部歌剧,促进了音乐从巴洛克时期过渡到古典主义时期。   巴洛克时期法国的歌剧发展。巴洛克时期的法国歌剧在摆脱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基础上蓬勃发展,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吕利和拉莫。   让-巴普蒂斯特·吕利(Jean Baptiste Lully,)出生于佛罗伦萨,在1661年加入法国籍,是法国歌剧的创始者。他的歌剧以《阿尔西斯特》、《爱神与酒神的节日》为代表,创造出了“抒情悲剧”(Tragedie lyrique)的法国歌剧形式,这种歌剧简洁明晰、旋律优美,舞蹈性很强。他的歌剧采用“慢-快-慢”法国式序曲,注重华丽服饰,以法语作为文本基础,演唱时多用宣叙调,绝少使用咏叹调。   让-菲利普·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在继承吕利歌剧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将法国法国戏剧音乐的装饰性和娱乐性发推向顶峰,在和声处理上使用减七和弦,拉莫的代表作主要有《卡斯托与波鲁》《达达努斯》,《易波利与阿利希》等,同时还 著有《和声学》、《音乐理论新体系》、《和声的产生》等声乐学著作,成为近代和声理论的基础,他是法国歌剧领域吕利的后继者。   巴洛克时期英国的歌剧发展。英国歌剧深受意大利和法国歌剧的影响。英国的音乐艺术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话剧艺术和假面剧(masque)艺术为基础,综合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等。《围攻罗斯特》(1656)是英国第一部歌剧。普赛尔(H Purcell,)是英国歌剧的代表,他一生共为四十多部戏剧配乐,他的作品热情生动、语言简练,《狄朵与埃涅阿斯》是其代表作品,也是巴洛克时期英国歌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佩普什(J.C.Pepusch,)是英国歌剧的另一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乞丐歌剧》是英国最早的民谣歌剧。   4.巴洛克时期歌剧的声乐作品风格特征与声乐技术发展   巴洛克时期歌剧在音乐节奏、伴奏、装饰性、音质及咏叹调演变方面都形成了固定的风格,美声唱法也在这一时期得以完善。   巴洛克时期歌剧的声乐作品风格特征:节奏的工整性。在巴洛克时期的歌剧中,在完整的乐段结构中都包含有精准的节奏。节拍一旦以某种起拍后,至始至终都须保持这一稳定节奏,决不允许随意抢拍或拖拍等,必须保持工整严谨的巴洛克音乐的庄严风格。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咏叹调中的AB段落对比中,也要注意在速度上要保持在稳定的巴洛克音乐步伐内,除非有作曲家明确标注外,否则不能出现非常强烈的对比。   优美的音质。在巴洛克时期,许多声乐大师已经非常注意并且获得了美声唱法的音质。所谓美声唱法之“美”便在于其明亮、丰满、磁性而松弛圆润的音质。这一时期的歌剧作品不但要用纯净、透明的音色来演绎,更要努力控制泛音来保持声音的连贯,使之有宁静、流畅的巴洛克气息。   声乐作品的伴奏。“数字低音”是巴洛克时期歌剧中的重要特征之一。为了追求线条的旋律和清晰的低音,这一时期的大多数声乐作品几乎都用和弦伴奏织体来达到与旋律和节奏的同步,最终使音乐的形象更加鲜明。   咏叹调的演变。巴洛克时期的歌剧中一般都有着大量的角色和复杂的情节,每部歌剧中甚至都有几十首咏叹调。依照巴洛克歌剧的声乐风格惯例,每一首咏叹调都明确地代表着歌剧中一个人物,因此咏叹调是不可随意升降调和更改声部的,例如在《蝴蝶夫人》中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若由女中音来演绎,就必须要降调才能演唱,这样就会使得人物特征完全被改变。但就顺应时代发展来说,巴洛克时期歌剧的咏叹调却可以演变成训练声部的声乐作品。   音乐的装饰性。装饰性是巴洛克时期标志性的风格特征。“装饰是巴洛克时期音乐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以当时的观点,它与音乐的关系犹如衣服对于人体。”[7]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一般都会用到装饰音这种技法,它包含有基本音和用以装饰的基本音两部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对装饰音的运用方式繁多,包括有重复、对比、倒置等等。而作曲中的装饰技术主要有装饰音和减值装饰,具体方式主要是在作品中的快速阶式跑动和大量花腔走句等。   巴洛克时期声乐技术概况。“美声歌唱”(Belcanio)是巴洛克时期的歌剧和歌剧的歌唱风格,其本意是“美妙的歌唱”,原意是指的歌唱风格而非技法。通说认为,美声歌唱应“讲究音色柔美、音质纯净,发声自如,旋律音的连接匀称而灵巧,装饰音优雅而精美,歌唱风格真挚而富于感情。”[8]这一唱法起源于16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期,在巴洛克时期盛行和完善。   在《新音乐》一书中,卡契尼 (Gliulio Caccini)阐释了歌唱的技巧,其中包含有深入理解歌词、气息控制、节奏和音准训练、打造中音区基础、重视装饰音等,这表明当时的声乐技巧已趋于成熟。而随着这一时期声乐创作手法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如在歌剧咏叹调就要求演唱者有更高的歌唱技术去表现,我们仅从作品中便可窥见当时歌唱技术的发展程度。就歌剧歌唱技法来看,在巴洛克时期除“关闭”(Close)唱法外,几乎所有声乐技术都已臻于完善。此外,阉人歌唱家所创造的突破人类极限的唱法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时期,“巴洛克时期又是一个特殊的歌唱时期,因为阉人歌唱家独占鳌头,他们统治了歌剧舞台约两个世纪,对巴洛克时期歌剧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对美声歌唱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9]对于此种唱法,我们唯有不断整理并勤于学习,以追求那极致而又完美的声音。   在巴洛克时期,歌剧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和外在发展的条件。巴洛克时期的歌剧在歌剧史乃至音乐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但产生了多位耀眼的作曲家,并创作出了浩如烟海的划时代的歌剧巨作,促进了歌剧的繁荣和发展,并为后期音乐由巴洛克时期转向古典主义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何对这一时期的歌剧进行更为详细的梳理、阶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我们歌剧工作者依然任重而道远。   石若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本期精彩导读
用户分享的文章
软件产品登记证书&&软件企业认定证书&&国际联网备案登记证书&&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总)网出证(粤)字第007号09-1208-1409-1806-25
04-0104-0203-1202-29
也许你感兴趣
1. 2. 3. 4. 5. 6. 7. 8. 9. 10.2015教师招聘考试“西方音乐史”简答题练习: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_教师招聘_中公教育网
2015教师招聘考试“西方音乐史”简答题练习: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巴洛克时期
【简述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歌剧肇始于16世纪70年代的意大利佛罗伦萨。
在当时的佛罗伦萨有一群关注文艺创作的诗人,哲学家和音乐家,组成文艺会社&卡梅拉塔&,讨论文学和音乐问题,其中的重要人物有作曲家佩里、卡奇尼、诗人里努切尼和理论家伽利略,他们崇尚伟大的古希腊悲剧,认为当时的复调音乐不能将诗歌歌词的表情清晰表达出来,应抛弃繁复的对位手法,采用古希腊式的简朴风格,用单旋律的演唱方式来表现戏剧。
1597年,西方音乐史上第一部歌剧诞生,是由诗人里努切尼撰写台本、作曲家佩里谱写音乐的田园歌剧《达芙妮》,内容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描绘了阿波罗追求仙女达芙妮的故事,可惜这部歌剧的音乐已大部分遗失。
1600年,佛罗伦萨的统治者、世袭贵族梅第奇公爵的妹妹和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结婚,在豪华的皮蒂宫演出了歌剧《犹丽狄西》来庆祝这场盛世婚礼,歌剧的乐谱完整留存至今。《犹丽狄西》的演唱采用朗诵风格,强调歌词的清晰表达和抑扬顿挫,伴奏只有四件乐器,还是放在屏风后面,目的是为了减弱音量,不超越人声的演唱。
同一年,罗马上演了作曲家卡瓦里埃利谱写的道德剧《灵魂与肉体的表现》,这部剧是在教堂的祈祷室里演出的,由人扮演抽象的&灵魂&与&肉体&,寓言式地宣传宗教道德观。这部以歌剧方式演出的作品在音乐史常被作为第一部清唱剧。
歌剧于17世纪20年代在罗马扎根,得到过两任教皇的扶持。一位教皇是乌尔班八世,他修建了可供3000人就座的大型歌剧院,开幕典礼上,成功上演了由罗斯皮利奥西撰写台本、作曲家兰迪谱曲的歌剧《圣阿莱西奥》,台本作家罗斯皮利奥西于1667年荣任教皇,世称克雷芒九世,他就是扶持罗马歌剧的第二位教皇。
得到教皇本人的支持,罗马歌剧在17世纪中叶达到鼎盛时期,教会和贵族阶层的审美趣味主宰了歌剧舞台,歌剧的内容主要来自神话和史诗,也有宗教道德说教式的,舞台设计豪华壮观,引人注目;演唱风格已有现代歌剧中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分,宣叙调朗诵化倾向更强,咏叹调则注重旋律性和抒情性:为调济歌剧整体的严肃气氛,罗马歌剧常在幕间休息时演出短小的滑稽喜剧,被称为&幕间剧&,是后来喜歌剧的前身。
1637年,欧洲第一座购票入内的公开歌剧院在威尼斯建立,使得歌剧成为17世纪欧洲的大众艺术,威尼斯也由此成为17世纪中下叶欧洲歌剧的中心,威尼斯形成了最早的歌剧乐派,代表人物是天才作曲家蒙泰威尔第。
1607年,蒙泰威尔第创作了歌剧《奥菲欧》,剧中大量使用抒情咏唱形式,早期歌剧中的朗诵性宣叙调也被高度艺术化而减弱了呆板性,歌剧乐队创造性地运用了超过40件的乐器,作曲家通过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来渲染戏剧气氛,表达人物情绪,为了表现他歌剧中的&激情风格&,他首创了弦乐的震音和拨弦手法,这些在现代管弦乐队中已是常用手法。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责任编辑:zgjsks_sxx
关键词阅读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真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歌剧为什么会诞生在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_百度知道
歌剧为什么会诞生在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
从历史背景啊 当地民主啊 等方面分析谢谢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1、从体裁自身的发展,古希腊时期的音乐风格为音乐、舞蹈、诗歌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内容为反映神话居多,;至巴洛克时期,人们就提出了恢复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的口号,歌剧的早期实践性歌剧也是诗歌、音乐、戏剧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内容也是与神话有关的。2、从历史背景和文艺思潮,古希腊时期以一条旋律为主,随着人们感情的需要,反宗教改革时,人们越来越不满多而繁杂的旋律。歌剧的咏叹调,宣叙调由一个人表演,人们可以清晰了解音乐表达和讲述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世俗音乐的内容得到及至的发展,宗教音乐不够表达人们内心情感,巴洛克时期主调音乐的逐渐壮大和发展,人们必定认为过去的音乐太压抑。3、巴洛克之前的文艺复兴时期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撒,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诗人、画家、雕塑家,这地方的经济、文化都得到特别显著的发展。所以有许多人力条件,而另一方面,梅西契家族 喜爱音乐,愿意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在这方面,因此就有了支持音乐的统治者。4、第一部歌剧《优丽狄西》由卡梅拉塔会社制作,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音乐家,蒙特威尔第是这一时期声乐的创作者之一,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表达人们的情感,因此,这些音乐都带有一定的模仿性,贴近人们心境。
采纳率:100%
歌剧其实是诞生在中世纪(450-1450)后来经过发展巴洛克时期达到颠峰!!! 音乐的巴洛克时期通常认为大致是从1600年至1750年,即从蒙特威尔地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1750年,对位法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与世长辞,标志着巴洛克巅峰的对位法音乐的终结,也标志着巴洛克时代的终结。之所以称这一时期为巴洛克,是由于一时期音乐表达的技术及方式基本上有它一定程度的共同点,所以用此名词来标志,并无特殊的意义。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法语,追本溯源是葡萄牙语barroco,意谓形态不圆的珍珠。是巴洛克末期评论家们在评论此一时期的音乐时所首先使用的,而且一般含有贬意,指粗陋曲、奇异的、夸张的音乐。巴洛克之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趋于将音乐语言简化和规范化,在他们看来,巴洛克音乐过于夸饰而不够规范。因此巴洛克一词被评论家用来指十七世纪及十八世纪前期的艺术及音乐作品。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用更为深入和细致的历史眼光来看待这一时期的音乐,巴洛克不复有粗陋和毛糙的含意,但是比之巴洛克前后的音乐作品,它确实存在着夸饰和有些不太规律化的特征。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讲究清晰、统一和协调。但至十六世纪末期,艺术中感情的因素日益增加,明净清澈和完美的形式被表达感情的需要所压倒。在美术中可以从卡拉瓦乔()的色彩浓烈的、戏剧性的绘画中看到。在音乐上我们也早已从马伦齐奥、杰苏阿尔多的牧歌以及道伦德的古歌曲中看出端倪,而他们的下一代则更往前发展了。要制造出这些强烈的效果,必须发展一种新的音乐风格。一般地说,文艺复兴时期平稳的复调音乐已不适合新时期所需要的特色。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创造就是“对比”的概念。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进行流畅,各个声部(通常为四至五个声部)相互交织,同步进行。1600年以后这种织体日渐少用,只有在教会音乐中才能见到,这是因为教会音乐受传统及固定的礼拜礼式所束缚,因此是最为保守的。 巴洛克时期,音乐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促成了后来的洛可可(Rococo)艺术的 兴起。这一时期的音乐以德、意、法等几个国家最具代表性。
1. 巴洛克时代的德国音乐
巴洛克时代的德意志音乐,以许茨、巴赫和亨德尔为代表。如果把中世纪以来的复调音乐比做金字塔,他们的音乐就好比是塔顶,因为他们不但吸收了文艺复兴以来意大利的新音乐,而且开拓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许茨(Heinrich Schutz,年)二十四岁时赴意大利留学,师从于威尼斯乐派的大手笔加布里埃利(Giovanni Gabrieli,)。回国后,他发表了第一部德文歌剧《达夫内》,后来还创作了许多的受难曲。许茨与巴赫和亨德尔恰恰相差了一百年,他的风格对于这两位巴洛克音乐大师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亨德尔和巴赫的音乐作品,无论在传统音乐的集大成方面,还是在追随新思潮方面,都在音乐史上放射着异彩。亨德尔的作品多为歌剧和清唱剧音乐,在他的器乐作品中也含有强烈的声乐因素,这显然是受了意大利的影响;巴赫音乐则在声乐作品中含有强烈的器乐因素,这为古典主义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巴洛克时代的意大利音乐
歌剧这一伟大的艺术形式,诞生在“音乐的摇篮”——欧洲文明古国意大利。在当时的佛罗伦萨, 有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和一批对古希腊艺术很感兴趣的贵族。这些贵族决心赋予希腊戏剧以新的生命,于是他们开始给古老的希腊故事谱曲,并由合唱队穿上戏装把整个故事演唱出来,这就是歌剧的雏形。发展到后来,故事里的角色分别由歌唱者担任;在合唱节目之间,则由男女歌唱家分别担任独唱。当角色的话语轻柔时,台词被处理成半唱半说,这种歌唱很象一首赞美诗,被称为宣叙调;而强烈的感情则是真旋律来表现的,称为咏叹调。而后,咏叹调被专门用来炫耀歌手的美好音色。当时,一部歌剧无论在意大利、英国还是在德国上演,其咏叹调总是用意大利语演唱,而宣叙调部分的演唱则是用 本国语言。
在意大利的巴洛克音乐中,可与早期歌剧相媲美的还有弦乐,当时歌剧的古序曲和协奏曲都是以弦乐为主的。这一时期的意大利盛产小提琴家,如托莱利(Giuseppe Torelli,)、科莱里(Arcagello Corelli,)、维塔利(T.Antonio Vitali,)、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塔蒂尼(Giuseppe Tartini,)等,他们都早于巴赫。这些音乐家不但都是小提琴名手,而且全是小提琴音乐的作曲家。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地区的克雷莫纳(Cremona)人中,小提琴制作家可谓层出不穷,如阿玛蒂、瓜内利和斯特拉第瓦利等,他们精心制作的小提琴,至今还活跃在舞台上,展现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歌剧的序曲必须分为三部分:快速开始,中间部缓慢,快速终结,这种形式后来成为协奏曲和交响乐的基本形式。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等弦乐器,至今仍是管弦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也是极为重要的室内乐及独奏乐器。可见,巴洛克时代的意大利音乐影响极为深远。
3. 巴洛克时代的法国音乐
在当时的法国巴黎,歌剧和古钢琴音乐在各王侯贵族的府邸内极为盛行。这一时期的法国歌剧,脱离了意大利歌剧的传统而独立成长,已经接近于舞剧的形式。在巴洛克时代,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歌剧作曲家是吕利(Jean Baptiste Lully,),他创作的歌剧简洁明晰、旋律优美,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舞蹈性;其内容辛辣、幽默,入木三分。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巴洛克时期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洛克时期的歌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