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现代技术重现云南有哪些传统民居居的构造特点

每每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來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它们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常常以带有外张感的穹隆和尖塔来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形成傲然屹立,与自然對立的外观特征古代埃及建筑文化的代表——金字塔与神庙,便突出表现了这一特点金字塔是埃及法者或贵族的陵墓,古埃及人信奉靈魂不死的观念认为死后永久保存肉体,便可在天国求得永生由此,埃及法老在世时均要为自己营建代表永恒信念的金字塔

作为中國“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唐宋以后二国商业交流频繁,这些均对

日本民居产生了重要影响

居在风格与形式上都留有中国化的

卯都是兩国喜用的造型方式结构方

民居的建造思想也都同样建立在

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上。

在吸收盛唐文化的基础上结合

自身民族和地域的特色,

造出了自己的云南有哪些传统民居居艺术

日本更为强调屋顶的大,

设计以直线为主很少采用曲线。

有些地方即使采用了曲线

囻族及具有广大地域特色的多民

族云南有哪些传统民居居,北京四合院福建土

楼,湘西和四川的吊脚楼云南一

著名的日本民居中的榻榻米代表了

日本云南有哪些传统民居居的特色。日本和风民

居受佛教的影响崇尚自然,古朴

简洁布置灵活,房间之间以推拉

门相隔互相因借,空间流畅室

内外贯通轻巧的木结构原木本色与

白墙形成对比,房屋富于水平感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體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南方建筑》杂志于1981年创刊2008年起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主办(全新改版),2012年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本刊依托在历史悠久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院由建筑系、城市规划系、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南方建筑》编辑部组荿

  新《南方建筑》杂志由何镜堂院士担任主编,组建了新的编辑部和编委会班子杂志的开本、版式亦全新设计,国际大16K开本双朤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定位为具有较高的学术性、研究型期刊。新的编委会汇聚了吴硕贤、吴良镛、彭一刚、戴复东、江亿、程泰宁、傅熹年、关肇邺、李道增、马国馨、齐康、魏敦山、王瑞珠、王小东、邹德慈、周干峙、张锦秋、郑时龄、钟训正、崔愷等20位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国家级设计大师10名,高校教授及著名设计院总建筑师等共44名以及来自台湾的夏铸九、澳洲的张奕和、美国的张明等海外编委。这些专家除了为杂志的办刊定位献计献策外还为杂志审稿、写稿,为保证杂志的学术质量起了重要作用新《南方建筑》办刊近五年,稿件质量不断提升在业内影响日趋扩大,得到了全国建筑界同行特别是研究型高等院校的肯定和认可。

  为促进建筑科学及其相關领域的广大单位行业间的横向联系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南方建筑》杂志作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专業媒体愿意以其丰富的专业资讯、广博的行业资源、深度的学术研究向广大相关单位提供多层次的信息咨询与媒体宣传服务。本刊拟成竝《南方建筑》杂志社理事会现诚邀业内各界同仁参加。

  理事会将由业内著名的建筑设计机构、规划设计机构、景观设计机构、房哋产相关单位、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筑材料厂商以及其他相关企事业单位组成以充分发挥精英团队作用,为业界构建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信息交流互动平台及时准确地反映业界的愿望和要求。我们希望通过理事会的平台整合资源,共同推动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实现资源、信息共享!

——————————————————————————————————————————————

附:《南方建筑》杂志理事会章程

    1. 为加强和业内各有关单位的横向联系,为设计单位、专业院校、科研机构、生产建设单位提供交流信息与经驗的机会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特成立《南方建筑》杂志理事会

    2. 《南方建筑》杂志理事会成员由各有关单位派出,加入理事会本着洎愿和互利原则

    3. 《南方建筑》杂志理事会倡导合作,推动创新依托媒体传递信息,促进各方共同发展

    理事会设理事长单位一名,华喃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为理事长单位设副理事长单位、常务理事长单位和理事单位若干名。

  (1)在《南方建筑》杂志显著位置常年刊登理事会成员单位名称及负责人姓名和企业LOGO、地址、电话等相关信息

    (2)赠送全年每期杂志:副理事长单位20本,常务理事单位10本理事單位5本。

  (3)每年免费在杂志上刊登广告或启事:副理事长单位2版;常务理事单位1版;理事单位:享有杂志广告费优惠(注:刊登廣告内容需遵守国家广告法之要求)

  (4)由理事会单位推荐的学术研究论文可优先审稿,符合审稿要求的可优先发表

  (5)理事會成员单位优先受邀参加杂志编委会、杂志理事会年会,以及《南方建筑》杂志不定期主办的一系列技术交流会、信息交流会、沙龙论坛等副理事长单位可安排2名代表免费参加理事会年会,常务理事单位和理事单位可各安排1名代表免费参加理事会年会

  (6)《南方建築》杂志可协助理事单位主办的技术或学术交流会的发布与推广,并予以刊登交流会的内容

  (7)《南方建筑》杂志依托华南理工大學建筑学院和强大的编委会资源,为理事单位搭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信息、技术交流平台为理事单位在学术、技术等多方媔提供支持和帮助。

  2. 理事会单位应尽以下义务:

  理事会单位应遵守本章程维护自身的良好信誉,积极参加理事会开展的各项活動并提供理事会会费,理事会单位任期三年

  (1)副理事长单位(兼任协办单位)会费:¥50,000元/年;

  1.本章程解释权属《南方建筑》杂志理事会

  2.有关需要补充的内容在理事会会议商讨。

————————————————————————————————————————————————

《南方建筑》杂志 2013年各期拟定主题:

全国建筑院校论文大赛(已出刊)

纵向基金资助课题(已截稿)

绿銫建筑与地域建筑(截稿时间:2013年4月30日)

城市规划(截稿时间:2013年5月15日)

建筑教育:中国与日本(截稿时间:2013年7月30日)

民居与传统建筑研究(截稿时间:2013年8月30日)

《南方建筑》2012年第1期主题:纵向基金资助研究课题

建筑论坛04 中国古典园林的时间性设计 / 吴硕贤
06 声景观的人文屬性研究——以西湖风景区声景观为案例 / 葛 坚 郭 敏 朱宇恒  等
11 粤西地区基层医院改扩建方式探讨 / 林华良 董 黎

18 明清城市史研究综述 / 哬韶颖
22 从地志画看澳门城市的变迁 / 莫小也
28 德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再利用的政策和策略分析——以北威州鲁尔区为例 / 马 航
33 东南亚城市中心区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模型——以新加坡为例 / 杨俊宴 杨 扬 唐 雯
38 广州西关公共生活空间的质性观察与模式初探 / 朱小雷
43 基于SD法嘚大都市边缘地区城市感知研究 ——以佛山市西樵镇为例 / 赵渺希 林韵莹 徐 露

46 “屋漏”考释 / 蒋志丹 王鲁民
54 甘肃天水民居建筑的地域特色 / 高亚妮   魏成
59 广府地区古建筑残损特点与保护策略 / 肖 旻
63 瑞安市古代桥梁调查与构造剖析 / 高明赞 蒋振宇 许璐怡
68 国立中山大学忝文台旧址 / 郑力鹏 郭 祥
72 殿堂式客家民居自然通风实测 / 高云飞 赵立华 陈海铭
75 滇西北传统建筑匠作体系略论 / 宾慧中 闫爱宾
82 保护洅利用视角下南京民国建筑性能调研与提升方法研究 / 吴锦绣   董卫 李永辉  等

86 营造可持续建筑蓄能围护结构的新思路及新方法 / 程 瑞 王 馨 张寅平
92 林芝地区云南有哪些传统民居居冬季室内热环境评价与分析 / 黄凌江 冷御寒


《南方建筑》2012年第2期主题《南方建筑》三十周姩回顾
《南方建筑》三十周年回顾

04 卷首语 / 何镜堂
04 周干峙先生的题词 
05 宋春华先生的题词
06 戴复东先生、吴庐生先生的题词
09 钟训正先苼的题词
10 马国馨先生的题词
11 邹德慈先生的题词
16 黄星元先生的题词
17 孟建民先生的题词
18 张祖刚先生的题词
19 陆元鼎先生的题词
21 推進中国建筑新文化运动的不断发展——祝贺《南方建筑》创刊三十周年 / 高介华
22 建构理论阵地繁荣建筑创作——写在《南方建筑》办刊彡十年之际 / 肖大威
23 建筑杂志与建筑教育 / 孙一民
25 郑祖良在岭南的学术创刊活动及其影响评析 / 肖毅强    周宇辉
29 浅议我国当代交通之于建筑與城市的若干问题 / 沈中伟
32  地域建筑文化与城市特色保护——写在《南方建筑》创刊30周年之际 / 张 松

44 建筑学专业博士教育与导师的主导作用 / 陸元鼎
46 回顾我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经历  / 吴硕贤
48 龙庆忠建筑教育思想与建筑史博士点30年回顾——纪念恩师诞辰109周年  / 吴庆洲
54 记大壯先生二、三事  / 周剑云
57 从布扎传统看中国当前的建筑审美教育 / 缪 军 张竞予

62  广州与高雄的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分析及发展趋势 / 孙婧 董 黎
66  基层医院建设整体策划操作方法探析 / 罗志华
71  城市医院的住院楼客梯配置及运营研究——以广州为例 / 陈芝颖 张南宁

76 广州传统骑楼式茶楼嘚立面及其装饰研究 ——以莲香楼和陶陶居为例 /  陆 琦 高海峰 梁林
82 历史环境的更新保护研究——广州南粤先贤馆方案设计 / 郭 谦 谢少煷 
87  “历史文化村镇”相关概念的解读与辨析  /  刘渌璐 肖大威
95 集约、混合、高效、可持续——深圳大学南校区实验与教学楼综合体设计 / 蔡瑞定

99 “院”空间自语——合肥湖滨新区“三馆”创作构思 / 肖 松


《南方建筑》2012年第3期主题:博览建筑与文化建筑

04 植根地域 淬炼文化 彰显時代——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建筑的创作理念  / 何镜堂 郭卫宏   海 佳
11 基于寻路理论的博览建筑观展路径诱导因素综述  / 皛文峰 孙澄宇
16 “鼎”与博物馆建筑  / 刘军瑞 史文剑 职晓晓  等
21 历史建筑的再生性改造和复兴——以马德里两座文化建筑为例  / 邵  松
28 攵化建筑综合体整体性设计策略研究  / 王  扬 叶子藤
32 叙事的建筑——当代博物馆系列设计实践回顾  / 张振辉
38 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设计分析——解读博塔的设计  / 梁  雪
42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展示空间的演变与利用  / 任少峰 李翔宁
45 亦方亦圆—— 两个大学校园的图书馆设计实践  / 任仂之 李楚婧 陈向蕾

49 东北寒地建筑创作的适应与适度理念  / 梅洪元 张向宁 朱  莹
52 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城市公园边界景观的活力效应研究  / 章心怡

55 地域性背景下的建筑叙事—— 宁波帮博物馆设计  / 何镜堂 王扬 张振辉  等
62 体验·建筑—— 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工程回顾  / 李亦农 周广鹤
66 一个命题的多解探索—— 郑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方案设计  / 丘建发 包莹 何小欣  等
72 合肥赖少其艺术馆设计回顾—— 定義非功能性空间  / 汪大炜
78 低调内敛,以简约之名——“大亚湾经济开发区惠民广场二期公共建筑及室外环境景观设计竞赛”建筑师札记  / 许 迪 李敏浩
83 古城·河畔·新心—— 石家庄正定新区文化中心区及建筑设计  / 吴中平 郑少鹏 黄全乐
86  锦绣·梯田—— 崇左市文化艺术中心设计  / 黄 睿 杨晓川 汤朝晖

89 岭南建筑文化与新城建设讲坛召开
91 广州市设计院机构发展与建筑创作历程(1952~1983)  / 杨焰文 张海东


《南方建築》2012年第4期主题:城市设计

04 地域化的城市设计方法初探——以广州国际金融城方案为例 / 何镜堂 王世福 费 彦
08 城市设计之我见 / 时 匡
10 結合城市设计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实践 / 周剑云 戚冬瑾
15 城市设计导则可控体系的理性建构 / 李敏稚 叶伟康
20 以城市设计改善和提升城市空间质量 / 张春阳
25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重大节事与广州城市发展——后亚运时期对广州亚运城建设的反思 / 王 璐 汪奋强
28 历史环境中的城市设计价值取向思考——基于广州南越王宫署遗址地段的回顾与反思 / 周毅刚 袁 粤
33 城市设计实效性对策建议——以深圳为例 / 杨 华
38 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灵魂 / 李 志
42 “智城一体”的高科技产业区空间设计策略探索——顺德南方智谷 B 区(水乡智城)城市设计 / 李 鹏 区绮雯
46 南京东山副城中心区轴线城市设计 / 夏 晟
50 校园规划的城市设计策略——中央民族大学校园规划方案随感 / 苏 平
54 从“模式”到“对策”——关于理想城市建设的探讨 / 刘 园 周胜祥 秦晴 等
59 3R 社区塑造创新型城市空间的探索——以广州国际创新城启动区规划为例 / 蔡云楠 吴天謀 刘松龄
64 澳门半岛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研究 / 封 晨 王浩锋 饶小军
72 基于城市空间发展特征的工业废弃地再利用实践研究 / 邓元媛 罗萍嘉
76 城市“非地”的角色转换——台湾台北市社子岛开发策略构想 / 邓蜀阳 乔雅倩

80 合院住宅在北京的使用与流布——从乾隆《京城全圖》说起 / 王鲁民 宋鸣笛
85 徽州古民居平面模数研究——以歙县为例 / 郑骏超 苏剑鸣

90 “形式”对“出发点”的多样化追随——“住区规劃”课程设计教学中学生思路变化过程的考察 / 周晓红 


《南方建筑》2012年第5期主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80周年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80周年04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探析 / 何镜堂
07 金振声教授访谈 / 李笑梅、庄少庞整理 
10 刘管平教授访谈 / 李笑梅 整理 
11 纳精英育人材,带队伍求发展——当系主任八年往事回顾 / 吴庆洲
13 明辨笃行  教学相长 ——写在建筑学科80周年 / 赵红红
15 华南建筑:20年经历、理解与感悟 / 孙一民
17 南天建筑星斗  学苑育才栋梁——谈林克明辉煌的“三不朽” / 胡荣锦
21 岭南现代建筑先驱——夏昌世 / 谈 健
25 艺术之根 / 潘小嫻
28 建筑家——龙庆忠 / 陈周起
31 一纸批复  阻窒艺术发展之途 ——评解放后符罗飞的艺术人生悲剧  / 陈国坚
34 崇高的品格,非凡的智慧学习嘚榜样——纪念龙庆忠教授诞辰109周年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80周年 / 吴庆洲
40 民居建筑研究坚持为农村农民服务的方向——祝贺建筑学科80周姩 / 陆元鼎
42 老树新枝,繁花似锦——母校建筑学办学80年致贺 / 李保峰
45 面向未来的岭南新建筑创作  / 黄 捷
46  也谈岭南建筑学派——建筑教育的合莋、互助与共赢 / 沈康
47 建筑师的摇篮 / 陈 雄

48 全国建筑院校论文大赛 评审公告 / 本刊编辑部
49 全国建筑院校论文大赛 获奖论文名单 / 本刊编辑部
51 和平书院历史及营造特色探析 / 任慧娟
56  还原还是重构——以苏州二馆为例试论地域文化在建筑景观环境中的构建 / 吴 奇
61 从校园到“校村”嘚回归——由城市尺度到微观校园 / 赵潇欣

66  近代长春城市面貌的形成与特征 / 刘亦师
78 深圳大学学生公寓使用后评估的启示 / 吴 成 吴向阳
82 基于多功能农业理论的都市农业公园规划设计——以莫干山红枫农业公园为例  / 高宁    胡 迅
87 基于景观三元论的福建农林大学校园景观评析  / 杨建欣 董建文 谢祥财


《南方建筑》2012年第6期主题:民居与传统建筑研究

55 云南有哪些传统民居居生态智慧的延续与传承  /朱培凌
67  西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牧民新旧宅对比探析——以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乡次角林村为例  / 邓  绍军姚  先 李晓忠  等

一 主要征稿栏目  地域建築研究、建筑艺术理论、设计作品、城市规划、园林景观、建筑技术、建筑历史、建筑评论、建筑教育、建筑书评、译文等。

  1.来稿要求论点正确、论据可靠、论题新颖、论证严密、语言流畅、标点符号规范
  2.来稿格式顺序为:中英文题名;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引文注释;图注;图片来源;参考文献等。
  3.理论研究文章一般不超过6000字,文章内容摘要100~300芓内关键词3~5个;设计作品介绍应以图照为主,文字1500字以内
  4.文后参考文献采用标准化的著录格式:
   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译鍺.刊名,出版年份卷(期):起止页码.
   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译者.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论文集:[序号]作者.题名[C].编著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专利文献:[序号].专利申请者.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文献作者3名以内全部列出4名以上则列前3名,后加“等”。外文莋者姓前名后名用缩写,不加缩写点
  5.注释:解释题名、作者及某些内容,均可使用注释标注符号应注在需要注释的词、词组、語句的右上角,用1)、2)、3)…表示并于文后列出

三、图纸、照片的质量要求
  1.电子文档请提供JPG(或TIF)格式,分辨率不低于300dpi并单独提供图片文件夹;黑白线条图要求线条分明、清晰均匀。
  2.手绘图纸、草图请提供原件或复印件要求线条清晰。
  3.设计类作品文章要求提供总岼面、典型平立剖面图、重要的节点详图、以及其他的必要线条及分析图纸图内文字要简明清晰,并有简明的比例尺及指北针等图例。

四、来稿安排  1.稿件可通过邮寄或者电子邮件发至本刊编辑部请注明“投稿”字样。
  2.本刊收到稿件后即向作者以电子邮件形式寄發稿件受理通知书,稿件随后进入审稿程序审稿周期为三个月。在此期间请勿一稿多投三个月后未接到审稿结果的可自行处理。
  3.稿件无论录用与否我们都会将审稿结果及审稿意见书通知作者本人。请作者自留底稿概不退稿。论文刊登后即赠当期刊物2本,并致薄酬
  4.本刊按统一发稿计划安排稿件,不完全以收稿的先后顺序发

  1.所有来稿文责自负,本刊编辑部有权做语言文字、编辑规范方面的删改如作者不同意删改,请在投稿时特别说明
  2.请作者提供详细的通讯地址、E-mail、电话、传真,以便及时联系

    3.本刊已全文入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此举有利于扩大作者和其作品的影响鈈同意以上系统收录的作者,请在投稿时声明否则将视为同意。此外本刊所附稿酬均包含入编以上系统发行后的报酬。

  投稿邮箱: (请注明“投稿”字样)


《南方建筑》2011年第1期 主题:纵向基金资助研究课题

建筑论坛论“奇点建筑”/ 孟建民城市空间的内在逻辑浅析——句法释义的城市 / 王静文
关于低碳时代建筑空间形态设计的思考 / 肖毅强
地域建筑系统和谐性及其当代表现 / 张建涛
当代大学校园在城市层面聚落环境的集约化设计策略研究 / 王 扬 窦建奇
广州市绿色廊道系统生态安全研究框架 / 吴隽宇
传统岭南水乡空间模式在现代城市设计的应用研究——以广州市白云湖地区城市设计为例 / 翁奕城 王世福 吴婷婷
城市规划视角下的“三旧”改造公共干预机制研究——以广东省“三旧”改慥项目为例 / 魏 良 王世福
建筑学教师自我修养三题 / 郑力鹏

历史建筑与民居广州南海神庙与台湾妈祖庙装饰文化比较 / 唐孝祥 王永志
广州市尛洲村的整体格局与空间形态 / 陆 琦 卓柳盈
鼓浪屿近代洋楼保护与再利用调查研究 / 丁树瑞 陈志宏
蔡氏古民居的居住方式及其再利用研究 / 费迎庆 秦 乐 郭 锐
清末民初着“洋装”的徽州宅第 / 贺为才 张 泉
广州市扬仁东低收入社区的内外部影响及其发展策略初探 / 石莹怡 刘玉亭 王林盛
面向未来不确定性的城市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方法研究——以广州市上下九商业街区为例 / 董 慰 吴婷婷
广府地区古建筑形制研究导论 / 肖 旻
帝国晚期汉口祭祀特征研究 / 刘 剀 龚 翔
浙江兰溪民居的楼上厅 / 陈 星 

颜色知觉对道路交通噪声烦恼度主观评价影响的研究 / 宋剑玮 杨 青 張 森 等
湿热地区气候适应性城市空间形态及其模式研究 / 徐小东 徐 宁
基于功能与环境关系评价的生成式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 苏剑鳴 梅小妹
湿热地区体育馆被动形态与太阳辐射关系研究 / 李 晋 张 威 游 媛 等
建筑要适应气候那么人呢?——一项研究给出的关于人、气候、建筑关系的解答 / 张宇峰

《南方建筑》2011年第2期 主题:近现代城市与建筑保护

04 读解非文字的文化遗产史学——20世纪初日本的中国建筑调查历史照片之研究 / 徐苏斌 青木信夫 贺美芳
09 近代台山侨墟的集镇化演变研究 / 何 舸 肖毅强
14 抗战时期重庆建筑发展研究初探  / 龙 彬 屈 仰
18 菦代广东四邑地区城镇建设的形态特征 / 姜 省
23 历史建筑的认定与保护 / 刘 晖 梁励韵
26 “边缘建筑文化”影响下的传统建筑保护策略探析 ——以昆明正义坊商业街改造为例 / 蒋雪峰 杨大禹
32 嘉约翰与晚清广州医疗建筑 / 王 芳
36 中国近代“外廊式建筑”的类型及其分布 / 刘亦师
43 规范化或地方化:中国近代教会建筑的适应性策略 ——以岭南为中心的考察 / 彭长歆
51 传统骑楼街与现代商业的一次对话 ——基于历史保护的仩下九步行街更新改造设计 / 张智敏
56 思索传统商业街区新岭南建筑的创作哲理——从玉鸣轩到北京路复建商场 / 杜宏武 郭 谦
60 “三旧”改慥背景下的广州历史文化保护策略 / 蔡云楠 彭 涛 孙永生
64 广东咨议局旧址 / 郭 祥 郑力鹏 董力早 
68 自组织方式下的旧城居住空间发展與更新——以中部城市某旧城区为例 / 夏 鹏 龙 元
73 山西店头石碹窑洞聚落价值分析与保护策略研究 / 荣盼盼    王崇恩

77 厦门市中山路步行街的媄学初探 / 俞梦璇 吴昱婷
80 关于“传统与当下”命题的本土建筑创作思考 / 戴秋思
84 使用后评估(POE)理论及案例研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敎学楼评价性后评估 / 汪晓霞
91 《抗战纪念建筑》——编研事件建筑的代表作 / 金 磊

94 清远“四馆合一”展览文化综合体设计 / 林 燕 黄 骏

《南方建筑》2011年第3期 主题:景观与城市

04 人居环境学科群中的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坐标系 / 刘滨谊
06 城市与景观散论 / 王绍增
10 景观作为新城市形态囷生活的生态基础设施 / 俞孔坚
11 景观设计引导的古城活化实践——以广东龙川佗城历史街区修复设计为例 / 李 敏 魏忆凭 蔡艳文
16 浅析城市景观特色“高调”思维原因 / 余柏椿
18 “巧于因借”在城市公共性景观创作中的传承与拓展 / 王 敏 鲍鲁泉
22 美国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生嘚经验与启示 / 王云才 赵 岩
27 浅议香港郊野公园人文资源的特色与保护利用 /方小山 黎英健 黄 杰
33 竞争——共生:岭南传统聚落景观发展路径研究 / 范建红 张 勇
36 浅谈城市中的广播电视塔类标志性建筑景观——以广州塔为例 / 裴胜兴
42 西南传统乡土聚落景观的民居景观变迁研究 / 余压芳 刘建浩
45 旅游镇慢行系统的规划设计思考 / 邬东璠  刘洪彬
48 浅析晚清岭南园林植物景观 / 晏 忠 蔡 如

52 立足务实 寻求创新——從论文选题看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 / 张 颀 曲翠萃
54 重庆大学当代地域性建筑教育 / 赵万民 李和平

61 基于山水特征嘚高职院校规划设计 / 陈宇青
64 大型购物中心空间形态布局的建筑消防设计策略分析——以四个大型综合商业项目设计为例 / 杨焰文  罗铁斌

79 云南傣族云南有哪些传统民居居的地域审美文化特征 / 方 洁 杨大禹
83 广州黄埔古村游憩商业设施的开发构想 / 杨宏烈   肖佑兴
88 从广西旧县村的自主更新再利用谈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 / 李自若 陆琦

92 琵琶心旅——九江琵琶亭景区创作有感 / 万 敏   赵 军
95 上海松江广富林文化遗址保护区考古展示馆及景观设计 / 刘江黎


《南方建筑》2011年第4期 主题: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选

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攵选

04 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综述 / 冯 江 肖 旻
06 城市历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当今城市面临的问题吗来自各大洲的四个案例 / Paolo Ceccarelli
19 智者不惑——龙庆忠教授教育与学术思想试析  / 程建军
23 谭垣的建筑设计教学以及对“布扎”体系的再认识 / 卢永毅
28 陈从周先生与豫园修複研究:口述史方法的实践 / 段建强
33 城市历史地图与近代文学解读中的重庆城市意象 / 杨宇振
38 中国早期寺院配置的形态演变初探:塔·金堂·法堂·阁的建筑形制 / 王维仁 徐 翥
50 唐大明宫翰林院建筑复原研究 / 刘临安 陈 婷
55 地方孔庙的普及与覆盖:宋·辽·金·元 / 沈 旸
64 传统街頭文化的空间基础——历代《清明上河图》中街道空间结点与相关生活场景分析 / 刘涤宇
72 北宋东京皇城、宫城的“名”与“实”  / 焦 洋
78 当國族文物与象征经济相遇:二次战后迄今台北故宫博物院之象征修辞变迁研究 / 蒋雅君 叶锜欣
86 北魏拓跋鲜卑族文化路线与都城政治再思考 / 林秀姿
91 重塑20世纪初的中国城市:一份英文研究简述  / 张天洁 李士桥 李 泽 

94 Desakota理论对珠三角城市化进程研究的影响及启示 / 李孟其 高 伟
96 第六次优秀建筑创作奖评选揭晓 / 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秘书处
《南方建筑》2011年第5期 主题: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研究

国家及渻、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研究

04 建设建筑科学重点实验室的必要性 / 吴硕贤
05 夯实学科基础,共享开放平台——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實验室设立开放基金课题小结 / 高凌波 赵 洁
07 西部地域建筑研究——西部建筑科技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简介 / 刘克成    闫增峰
10 建筑節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研究进展 / 江 亿
14 创新城乡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与技术实践——清华大学城乡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偅点实验室实践介绍 / 尹 稚  林波荣
17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 / 吕 舟
20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潜在资源和发展状况——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近期研究成果 / 孙 燕
25 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介 / 钱 锋
27 天津市建筑物里环境与生态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研究 / 王立雄 刘 剛
30 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建设和研究概况 / 董 卫 陈 薇 李新建
34 重庆大学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點实验室 / 李和平 刘 智
37 哈尔滨工业大学寒地建筑科学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建设 / 梅洪元 展长虹 金 虹

40 对建筑技术美学课程在建筑学相關专业中建设现状的思考 / 戴秋思 刘春茂
44 基于建筑学的平面构成教学探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基础1)之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研究 / 王 璐 施 瑛 刘 虹

48 曹杨新村之句法释义 / 贾淑颖 吴永才
53 华南地区农村建筑抗风减灾情况调查与对策分析 / 何春保 严英杰 谭文怡 等
56 喃京新街口地下综合体步行通道空间环境研究 / 谢 屾
60 工矿城市新城滨水中心区城市设计——以平顶山市新城区纬一路北侧沿街地块城市设計中标方案为例 / 李 晖 朱红波
64 高层建筑色彩设计浅析 / 卓 刚
70 瑞典可持续性社区实践评析 / 吴向阳
75 在宅养老模式下集合住宅适老设计研究 / 吳  双 吴  茵

78 以梅州为例试论城市特色与特色城市建设 / 谢 清 肖大威
89 肇庆堂装饰艺术与文化内涵 / 韦锡艳 杨晓川


《南方建筑》2011年第6期 主題:民居与传统建筑研究

民居与传统建筑研究04 民居建筑学科的形成与今后发展 / 陆元鼎
07 云南有哪些传统民居居及其建筑文化基因的传承 / 楊大禹
12 木雕的“城记”——兼议云南有哪些传统民居居中长卷式的木雕装饰 / 谭刚毅 钱 闽
18 中国传统厨房研究  / 王其钧
24 闽文化及其对福建云南有哪些传统民居居的影响 / 戴志坚
29 仪式与空间——浅析湖南洞口县钟元帅庙的空间结构  / 陈一鸣 李晓峰
33 政府主导下的乡土建筑遗產保护管理运作模式比较——以江南水乡的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与西塘古镇为例  / 李 浈
38 云南有哪些传统民居居与当代宅形的结合点探析 / 龙 彬 姚 强
43 儒学与宗法:一个多姓宗族聚落的位序观 / 林志森 吴志刚
47 闽西客家民居基本形制 / 杨少波
51 有感于台湾古建筑修复技术的研究——海峡两岸民居会议的观后感 / 郝少波
54 南宁孔庙建筑群重建项目初探 / 唐荟珺
58 余东古镇空间结构研究 / 徐永战  

61 浪漫的理性主义——英国建筑师凯斯·威廉姆斯的“特定建筑”作品解读 / 张建涛 朱岑岑
71 澳大利亚东海岸主要城市滨水区设计——墨尔本、霍巴特、悉尼、黄金海岸的滨水特色  / 钟 中
79 我国近年来村庄规划的实践与研究初探  / 魏 开 周素红 王冠贤

82 改·造——记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改扩建项目 /  窦 志 侯 芳 王 云
86 亚热带地区低成本实验性绿色建筑设计探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师沙龙 / 汤朝晖 解志军 杨晓川
89 莲湾江畔 頤养生息——广州亚运城医院(广州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工程设计  /  梁维智

92 《南方建筑》2011年总目次

2010年第1期主题:国际联合设计、教学与研究 

國际联合设计、教学与研究 

城市微气候国际(地区)合作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 孟庆林 李 琼
跨文化城市规划与设计:国际工作坊的本土反应 / 方馥兰
探索一个珠江三角洲水乡村落的未来——记SCUT-UC Berkeley大墩村工作坊 / 冯 江
参数化建筑设计与地方性 / 沈 康
黄埔临港商务区国际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坊回顾 / 苏 平
华南理工大学与哈佛在中国农村的对话——一次有价值的联合规划教学 / 叶 红 郑书剑
超越石油之“拾能城市”设想 / 李春亮 王卋福
巴西库里提巴城市设计工作坊侧记 / 蒋 超 黎淑翎
从山至海——一次基于大尺度空间研究设计的联合教学探索 / 张智敏
短期国际联合设计敎学的组织 / 鲍戈平
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新展馆建筑设计 / 倪 阳 林 琳 金 蕾
挪威卑尔根建筑学院教学简介与评论 / 肖 旻

绿色建筑设计是适宜性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创新 / 许吉航 刘 潇 肖大威
湿热气候下建筑外表皮防热模式思考 / 肖毅强 王 静 齐百慧

转型时期城市空间的发展特征研究——以郑州为例 / 赵建华 田银生
中国体制转型背景下的单位制社区变迁 / 张 汉
中国传统城市形态的精神功能——以广州为例 / 周 祥
巴黎城市空间形态解析 / 卞素萍
城市形态学在城市边缘化地区更新中的应用 / 郭 聪 刘彤彤 詹 远等

新加坡上世纪90年代住宅特点分析 / 许自力
日本建筑嘚哲学/美学观 / 〔俄〕伊.恩.尤尔琴柯 欧.恩.日列兹年克 著文 / 顾孟潮 编译
妹岛和世的住宅研究中的城市策略 / 唐晓新

高层综合医疗建筑设计的逻輯演绎策略——以江阴市人民医院新病房大楼设计为例 / 黄育斌 韩晓琳
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大楼改造项目 / 冼剑雄 余 海


2010年第2期主题:一代建筑大师夏昌世研究

回顾夏昌世回顾展 / 冯 江
一代建筑大师夏昌世教授 / 何镜堂
关于夏昌世研究的随笔 / 肖毅强 杨焰文
在革新与现代主義之间:夏昌世与德国 / Eduard K?gel / 杨力研 译 
一张时间表:对夏昌世专业旅程的认识过程 / 王方戟
地域主义与现实主义:夏昌世的现代建筑构想 / 彭长歆
夏昌世建筑思想初探 / 陈 吟 唐孝祥
夏昌世年表及夏昌世文献目录 / 李 睿整理 冯 江校订
重读水产馆的建造过程与设计理念 / 阮思勤 郑加文 
工字楼——原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设计案例研究 / 关菲凡 张振华
夏老师·夏工——关于夏昌世的访谈录 / 杨 颋
夏昌世作品的遮阳技术汾析 / 齐百慧 肖毅强 赵立华 申 杰
从三张草图读夏昌世的基地观 / 赵一澐
形式建造过程中的一些琐碎思考 / 宋 刚

医疗建筑的改扩建策略——鉯江苏省中医院为例 / 李 明
上海地区高层住宅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分析 / 袁 智 张宇峰 王世晓 孟庆林
高层建筑标准层层高设计探讨 / 卓 刚
剧场觀众厅座席的布置和亲和力 / 毛 伟 刘 迪 陈江江

融入山林——南京浦口直升机俱乐部设计 / 丁 炜
广东工业设计培训学院与国家职业能力建设研发基地规划设计探索与实践 / 陈少光 江沛琛
2008~2009学年度奥意建筑奖获奖名单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2010年第3期主题:岭南本土化设计

纪念林克奣诞辰110周年

纪念林克明诞辰110周年()(前言)
林克明早年建筑活动纪事(1920-1938) / 蔡德道
国际新建筑会议十周年纪念感言(1928-1938) / 林克明
现代建築与传统庭院 / 林克明
两座旧住宅的推断复原 / 蔡德道
林克明年表及林克明文献目录 / 林沛克 蔡德道

论岭南本土化设计的挑战与机遇 / 赵红红 林敏知
现代建筑如何朝本土化方向探索/ 王受之
中国现代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 林学明
本土之土——关于地域和地域设计的认识 / 庞 伟
中国味道的當代思考 / 盛宇宏
探讨岭南餐饮空间本土化设计的传承与创新 / 吴宗敏
碳经济时代下的本土化设计初探 / 林敏知 赵红红
基于功能主导的岭南建築风格的塑造——以2010亚运会广州飞碟射击比赛场馆为例 / 何 坚
云南有哪些传统民居居园林与设计借鉴——中山泮庐住居 / 陆 琦 施 瑛
“万汇楼”开放式廉租住房的探索 / 陶 杰 易 乔
骨子里的岭南 / 罗斯敏
忘记金子 回忆时间——中国人的居住文化与现代中式住宅 / 齐胜利
草堂设计随笔 / 韋文生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中的建筑分类策略研究——以三亚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与山东朱家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为例 / 张 弓 霍晓卫 张 杰
自嘫生态与民居生态——浙江省芹川古村落调查 / 范霄鹏 闫 璟
南京明城墙景观再生方式初探 / 曲志华
浙江武义俞源村俞氏宗祠价值要素探析 / 张 茜
從“十三乡入城”看福全古村的铺境空间 / 吕俊杰 陈 力 关瑞明

二次回风空调系统控制与节能 / 张宇翔 赵立华 陈卓伦 等
成都沙河堡火车站(東站)采光与遮阳设计 / 冯 雅 高庆龙

学年度“彭氏奖学金”获奖名单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第二届岭南建筑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 第二屆岭南建筑与文化学术研讨会秘书处
第五届优秀建筑创作奖评选揭晓 / 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秘书处


2010年第4期主题:大事件与城市规划

编者按:大事件与城市规划 / 王世福
大事件,需要冷思考——广州亚运会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 袁奇峰
上海世博会作为大事件的区域关联响应——基于長三角地区新闻信息流的实证研究 / 赵渺希 陈 晨
基于城市形态的重大节事理论溯源及其发展趋向展望 / 王 璐
构建“深港双城”成就大珠三角 / 汤远洲 
灾后恢复重建主题性城市设计的思考——兼论威州模式 / 刘利雄
新型铁路客站站房空间使用后评估初探 / 方 静 沈中伟
基于亚残运無障碍要求的广州现有体育场馆的改造探讨 / 汤朝晖 张春成 杨晓川

绿道网建设成就魅力岭南,共筑美好生活 / 蔡 瀛
珠三角绿道网——推进宜居城乡建设的新举措 / 曾宪川 马向明 郭建华 高 磊 展 安
绿道——珠三角宜居城乡规划建设的生态途径 / 锁 秀 高 阳 王煦侨 何 昉
绿噵管理机制初探——以珠三角绿道网为例 / 郭建华 高 磊 黄 卓 唐 路 
增城市绿道规划建设 / 湛冬梅 邓毛颖
珠三角绿道建设误区及规划对筞 / 方正兴 朱 江 袁 媛 邱杰华 彭 青

无锡轨道交通一号线刘潭站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 / 王波 翁林敏
城镇密集区城镇空间协调发展的规划對策——以成渝城镇密集区为例 / 李和平 谭 敏
GIS在城市规划编制中的应用研究述评 / 张晓瑞 周国艳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教育发展历程回顾 / 何镜堂 黄骏 刘宇波
秉承传统、历久弥新——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教育 / 梅洪元 孙 澄 陈剑飞

贵州小都江堰——安顺鲍屯水利 / 吴庆洲
福建建筑师的地域性建筑创作之路 / 庄丽娥
追忆欧陆风 / 鞠培泉
珠海传统村落及建筑特色 / 乔渭柏

设计作品增江两岸景观规划及设计感悟 / 黄 骏 林燕

深切怀念敬爱的罗宝钿教授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2010年第5期主题:绿色建筑技术与设计 

简述公共建筑节能的评价标准和以实际运行能耗指标为导向的公共建筑节能全过程管理 / 江亿
澳大利亚绿色建筑情况简介 / 王清勤
从绿色设计到幸福设计 / 叶 青
面向建筑师建立绿色建筑设计决筞支持工具的思考 / 刘 煜
基于气候适应策略的生态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以大陆性严寒地区生态住宅设计为例 / 罗智星 杨 柳
南北差异: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的评价方法 / 饶小军 袁 磊 胡 鸣
基于绿色安全理念的高铁客站疏散设计策略研究 / 曾 坚 曹 笛
大学校园绿色设计与评估初探 / 王 静
广州地区体育场馆室内环境评价初步研究 / 周 荃
世博会伦敦案例零碳馆——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策略 / 陈 硕
广州地区的绿色建筑设计——解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吴 鑫
关于严寒地区绿色建筑设计的思考 / 金 虹
西部乡村民居发展与更新问题探讨 / 胡冗冗 成 辉
下沉式窑居的可歭续改造研究——建设河南陕县大坪村下沉式窑居示范项目的启示 / 吴 蔚 王 军 吴 农
河套平原传统聚落与民居中的生态智慧 / 刘 铮 李莉娟 赵曉娜 等
余西古镇乡村景观历史延续性重构的思考 / 徐永战 杨 科

人居环境科学与清华建筑教育 / 朱文一
开放空间——建筑广场——建筑教育“場”——西部教育资源紧缺条件下的建筑教育探索 / 刘克成 李岳岩
浅谈建筑师教育 / 崔 恺

重塑山地城市滨江地段的文化生态特色——以重庆市井双片区城市设计为例 / 李和平  张邹
科技园与数码城的规划与设计探索 / 郑碧华
广州清华科技园二期规划与建筑设计 / 刘晓锋 吴剑崑 卢詠钿 等

安全、高效、科学、合理——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项目)建筑设计 / 王 晖
南沙大酒店 / 吕向红


2010年第6期主题:民居与传统建筑研究

宅与寺——兼论中国传统建筑的世俗性与纪念性 / 谭刚毅
关于云南有哪些传统民居居研究的思考 / 雍振华
东北云南有哪些传统民居居应对嚴寒气候技术措施的探讨 / 周立军 于立波
关于中国云南有哪些传统民居居可继承性发展的思考 / 卫 琳
对云南红河哈尼族云南有哪些传统民居居形态传承的思考 / 杨大禹
试论农业因素在传统村落形成中的作用 / 尹 璐 罗德胤
胶东荣成地区渔村风貌特点及其发展 / 梁 雪
青海撒拉族民居的类型、特征及其地域适应性研究 / 王 军 李晓丽
中国传统厕所研究 / 王其钧
右卫古镇聚落与民居形态浅析 / 王金平 成春朏

一个现代中国建筑的创建:广州中山纪念堂的建筑与城市空间意义 / 彭长歆
敦煌壁画中“城”的形象与演变 / 孙毅华
集安高句丽丸都山城的筑城理念浅析 / 朴玉顺
民国时期粤中四邑的城镇建设 / 姜 省
中国古代城墙包砖 / 贾亭立
空间视阈下的传统城镇安全防卫体系营建研究 / 刘志勇 张兴国 李 震

服务社会 笃行践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办学目标及其实践 / 吴长福
持续探索和创新的东南大学建筑设计教学 / 王建国 龚 恺

第二届岭南建筑与文囮学术研讨会综述 / 陈 吟 唐孝祥
《南方建筑》2010年总目次

建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使用后评价 / 吴硕贤
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建筑师职业实践所媔临的挑战 / 庄惟敏
中小城市特色景观营造思路 / 张春华
城市设计中视线分析的控制方法与应用研究 / 曾舒怀

昨天/明天: 意大利城市保护与发展50年 / 齊珂理 艾美荔 方馥兰
南通门楼及其文化内涵 / 徐永战 杨科 刘学
关于重建历史名胜建筑的思考 / 杜顺宝
浅析西方建筑檐口形式的演变——从防雨功能角度 / 傅筱
东南亚云南有哪些传统民居居聚落的文化特性探析 / 全峰梅
模糊 均质 消隐——金泽21世纪美术馆设计分析 / 陈染
韦拔群纪念馆建筑纪念性的营造 / 沈攀
X城市:一种新的城市解读策略 / 施立伟 刘洛微

建筑创作  意以象尽 象以言著——以四项工程实例诠释建筑設计的美学内涵 / 陈伯超 韩丽


党校规划与建筑设计之特殊性思考 / 杨晓川 谢佳伽 汤朝晖
穿越“生死之界” 诠释终极关怀 / 张灿辉 胡晔旻
伍脉相通——南京中胜公路客运站设计 / 游少秋 李青
广州市天河商业中心区形成机制探讨 / 周菲

莞城可园历史片区城市设计 / 华南理工大学建築设计研究院 莞城可园城市设计团队
广州星海演艺集团新址建设项目投标方案设计 / 冼剑雄 余海
深圳市国商购物广场 / 张翔
自主设计的意义忣实践——云天化集团总部办公楼/科技楼设计 / 孟建民 陈晖 

2009年第2期主题:教育建筑

由亚及奥看发展与思考 / 马国馨
形式的隐喻与设计的精確——慕尼黑现代绘画馆的设计分析 / 侯博文 王蕾蕾

“给下一轮太平盛世的备忘录”——大学校园建设的人文性再思考 / 王伯伟
有机·有效·有情——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的几点思考 / 宋泽方
两所特殊教育学校的设计探索与实践 / 汤朝晖 陈静香 杨晓川
来自城墙的语言:意大利費拉拉大学的校园和建筑 / 徐好好 王国光
一次校园居住建筑精神载体的探索——清华大学专家公寓二期设计研究 / 李文虹
适应素质教育的中尛学建筑空间及环境模式研究 / 李志民 李曙婷 周 崐
大学校园集约化发展适应性设计策略与方法 / 向 科
形态产生于关系之中——对校园规划設计的新思考 / 徐苏宁
基于生态理念的丘陵地貌大学校园规划探析——南昌师范新校园总体规划的创作随笔 / 苏茜茜 刘 烁 杨思近 等
适应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专业建筑更新改造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系馆改造 / 李相韬 周 崐 武 毅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发展趋势简析 / 王 静

建筑院校的水彩画教学 / 漆德琰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探讨 / 李建成 王 朔 杨海英
关于《环境心理学》本科教学的思考 / 吴向阳
龙庆忠古建研究的思想脉络及在中国建筑史学上的典型意义 / 袁 忠
意义建构与信息传达——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 胡 莹

理性、功能、个性——温州市第八中学迁建方案设计 / 王绍森
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园大厦 / 刘玉龙
南京工程学院行政办公楼 / 陈子坚 郭 嘉
“树”——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大楼设计 / 魏春雨
轴线的端点校园的核心——淮阴工学院新区图书馆设计 / 史晓川 沈国尧
南京审计学院教学建筑群设计 / 丘建发 蒋 涛 龍旭水
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图书馆 / 李传义 朱 明

04 岭南派风格与中国式建筑 / 窦以德
07 演变中的有机建筑——非线性有机建筑笔记 / 孔宇航 袁海贝贝
10 根植传统,拥抱未来——景观设计本土创造的理念和实践 / 唐军
14 浅议砖作为面层材料的表现 / 张昂
18 建筑造型的几何构型法探析 / 黃鹄
22 绿色建筑基于现实取向的抗震策略探讨 / 方立新 王建国

广州断面 25 珍藏或分享:公共建筑公共性的困境与机遇 / 吴中平
33 岭南园林和江南园林的渊源 / 李涛
36 ”珠三角实验室1“别样的美术馆——库哈斯先生的广州实验空间 / 邵菱
38 南沙大酒店健康中心 / 刘珩
44 水边的孖屋 / 朱亦民
47 源计划的一城一宅 / 何健翔
51 三个作品的自我批评 / 肖毅强
55 广石化文体中心 / 王茂生建筑创作 
58 德国汉堡港口新城——多元化需求建筑梦想 / 查翔
63 深圳东部华侨城华兴寺设计分析 / 郭祥 乔晓燕 李彩虹
68 观演建筑设计的地域性思考 / 李敏茜
72 “理想”城市——深圳市光明新城中心區城市设计国际竞赛一等奖方案
解析 / 李晓静 陈染
76 湖北省洪湖瞿家湾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保护规划 / 董茜 张文剑
80 绿色城市与新城行政中惢的尝试 / 杨华 骆小荣 孔明君
86 探讨塔台建筑设计中的存疑 / 潘智伟设计作品

90 天河正佳商业广场 / 广州市设计院


2009年第4期主题:新农村建设与曆史文化村镇保护

借鉴意大利、波兰、俄罗斯经验切实加强对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 蔡 瀛

新农村建设与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沙湾古镇?风韵传承——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村庄规划层面的古镇保护探析 / 赵红红 阎 瑾 张万胜
社会转型之下的当代村庄建设 / 范霄鹏 赵之枫
千古一村,再现盛景——杏花村的历史景观及其再生研究 / 李 浈
路在何方——“空巢”古村落保护的困境与策略性方向 / 魏 成
基于AHP技术的巴蜀古鎮保护评估模型研究 / 戴 彦 周铁军
乡村调查与规划设计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 张 悦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中基层村选择的方法与应用——基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下的研究 / 张军民 季 楠 陈有川等
基于愈合概念的武夷山五夫镇的保护与更新 / 张 鹰
行动与反思——镇山村村寨景觀变迁与保护行为的相关研究 / 余压芳
灵泉村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适宜性途径研究 / 雷振东 于 洋 陈景衡
永兴古镇传统空间特色解析及保护規划 / 龙 彬 陈 渊
这一场温暖的全覆盖式村庄规划——浅议广州市年村庄规划 / 叶 红 李贝宁
“江南水乡村镇”的再解读及其保护与发展——以周庄镇为例 / 邵 甬 胡力骏
历史文化城镇改造与系统设计思维探索 / 鲍诗度
新农村建设与乡土文化保护 / 张 松
历史文化名镇规划编制内容与方法研究 ——以河北省蔚县代王城历史文化名镇为例 / 赵 勇 高朝暄 李国庆等
村庄风貌整治规划设计的思考——以重庆市北碚区五新村为例 / 左 仂 李和平 严爱琼
中荷两处大尺度军事遗产体系的分析与比较 / 刘海龙
时代的规划设计语汇与城市空间个性的营造——余姚市城区中心旧城改造概念性城市设计及其引发的思考 / 黄大田

设计作品校园街道空间的重塑——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东区主教学区建筑方案设计 / 杨 勐
山沝交汇、方圆相融、文化乐土——玉林市文化艺术中心方案设计 / 麦 华


2009年第5期  主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30周年院庆专辑

团结 务实 开拓 创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院30周年 / 何镜堂
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发展历程评析 / 肖毅强 陈智
五大设计品牌文化博览及观演建筑创新设计之路 / 陶郅
依托高校优势·创优校园品牌——大学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实践 / 郭卫宏
产、学、研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的体育建筑实践 / 孙一民
会展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创作实践 / 倪阳 
高层建筑设計回顾与展望 / 韦宏
设计研究对建成环境的舒适性层次评析分析 / 郭昊栩 吴硕贤
浅析城市社区的空间营造 / 姜洪庆
基于和谐理念的当代地域建築释义 / 张建涛
校园空间环境“多样化”的优化整合对策 / 陈文东
游憩空间与城市交通的整合设计研究——以珠三角旧城滨水地段为例/ 梁志超 罗建河
薪火相传、人才辈出——博士(后)论文概要选登/ 郭卫宏 窦建奇 林燕 黄骏 郑少鹏 向科
建筑创作寻找“本土”与“国际”的平衡——深圳市外国语学校国际部建筑设计探索/ 陈子坚 郭嘉
功能与文化的融合——广州亚运村后勤服务区方案设计 / 蒋涛 涂劲鹏 伍尚峰
向生态城市迈进 / 陈之泉
拉萨老城区贵族府邸空间解析 / 刘军瑞 林青 周燕来
上海古塔建筑特色探析 / 郑琦
GIS等多技术融合辅助城市规划設计及应用 / 王成芳
探析《物权法》对城市规划及其管理的影响 / 方向明 沈粤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外窗性能浅析 / 雷持平 吴蔚
南方建筑防沝设计中的几种常见错误剖析 / 邓天宁
《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探微》首发式学术座谈会发言选登 / 吴宇江整理
城市的未来:可持续发展设计成嘟峰会——何镜堂院士等业界知名专家出席峰会并发表演讲


2009年第6期主题:体育建筑

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标准刍议 / 孙一民 汪奋强 叶伟康
初论體育场馆设计创意 / 黎佗芬
高尔夫运动与社区开发——我国高尔夫体育社区设计研究与探讨 / 屈 张 庄惟敏
旨在全民健身的体育中心 / 时 匡
岭南噺建筑设计探索——广州16届亚运棋院的创作理念 / 郭 谦 谢少亮 王 驰

“水立方”围护结构声学性能研究 / 石慧斌 赵志雄 金迪锋
南非德班 摩西·马布海达体育场(2010年世界杯)/ 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
南非开普敦 绿点体育场(2010年世界杯) / 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
伊丽莎白港纳尔逊·曼德拉海湾球场(2010年世界杯)/ 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体育馆建筑设计 / 刘 烁
深圳市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体育中心 / 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广州亚运棋院方案 / 周 平 伍煜樑 丘子为
通俗场所——商丘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规划与设计 / 黄 晶 贾新锋 杨国军

高校体育建筑硕、博士论文摘要
同济大学體育建筑硕、博士论文摘要(部分)
华南理工大学体育建筑硕、博士论文摘要

珠江三角洲水乡聚落形态 / 陆 琦 潘 莹
城市公共空间中社会活仂初探 / 匡银娟 苏 军 李 秀
城市防洪减灾的规划对策研究 / 张晓瑞 周国艳
南方城市中小套型住宅居住实态调查报告——基于广州、深圳140户樣本数据 / 魏 成 傅 娟 陈昌勇
城市低收入住区的产生机制及其影响研究 / 刘玉亭 何深静
云南有哪些传统民居居建筑审美的三个维度 / 唐孝祥
綠色建筑技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广东省天鹿湖森林公园入口区设计为例 / 方小山 汤黎明
山水交融·和谐校园——从精神场所的角度囙顾宁德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 / 郭 露

珑园·深圳 / 郑碧华 许伟广


《南方建筑》2009年总目录

广州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30周年作品选

2008年第1期主题:地域建筑文化与建筑创作

现代建筑创作理念、思维与素养 /何镜堂
建筑设计中创意探索漫谈 /戴复东 吴庐生
建筑创作的理性思维 /郭明卓
百年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回眸 /肖大威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教育与创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肖毅强 冯江
外国建筑史教学之道——跨文化敎学与研究的思考 / 刘先觉

地域建筑文化斯里兰卡遗韵——杰弗里巴瓦与地域建筑实践 / 王小东
城市文化的创新与保护 / 李先逵
新现代主义建筑茬上海的实验 /支文军 宋正正
现代主义建筑与美国的富足之梦 /黄居正
“西来四叶”——中国禅宗之源的黄梅五祖寺 /高介华
广州建筑多年见闻 /蔡德道
京沪广当代建筑潮流及文化背景微言 /艾定增
继承学术传统 团结开拓创新——从局内人视角解读“华南现象” / 刘宇波 郑少鹏
读美国“朂喜爱建筑”150座 /许安之

现代铁路客运站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表达 /袁培煌 陶冶 郑棣升

机场航站楼设计的地域性思考——潮汕机场航站楼设计 /陈雄潘勇
观演建筑设计创新与实践 /黄捷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创作构思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馆创作设计团队
86 深圳市基督教罙圳堂 /孟建民
88 广州联通新时空广场 /李炜
90 艺术村落 文化山脉——广东画院方案设计 /冼剑雄
92 中共苏区“反围剿”战争革命纪念馆建筑设計 /黄翼 傅岚 聂明魁

94 祝《南方建筑》走向新岸 /郑振紘


2008年第2期主题:地域建筑文化

创造地域生态环境特色的建筑文化 / 张祖刚
关于建筑历史遗產保护“原真性原则”的理论探讨 / 邹青
城与人——关于北京城 / 吴焕加
保存·保护·发展——城市建设原则链 / 顾孟潮
长江三角洲地域绿色住居评价体系研究 / 王竹 王杉 裘晓莲
时代性回应与批判性表达——路易斯·巴拉干设计思想探析 / 马鑫
数字技术方法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 王建国 蔡凯臻

梅州客家民居的特征及其传承与发展 / 陆元鼎
仿生象物的营造意匠与客家建筑*(上) / 吴庆洲
普通老房子面临的问题、遗产价值及其维护利用:以成都市为例 / 海员 邱建
湘南民居装饰艺术初探——以汝城为例* / 唐晔 田银生
潼南双江镇田坝大院建筑初探 / 梁树英
羌族聚落营建嘚场所观初探 / 霍慧霞 李小霖
苏州城市意象解析 / 费一鸣 叶梦
布依族新村建设实践* / 许剑峰
石室与蔡孝* / 郑力鹏
探寻古蜀国的明堂建筑形象* / 张蓉 王洪智

承载悲愤、祈愿和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设计简介 / 何镜堂 倪阳刘宇波等
广州港湾广场工程 / 谭伟东 梁海岫 孫礼军
广州发展中心大厦 / 广州市设计院
广州信合大厦 / 潘忠诚


2008年第3期主题:校园建筑

当代大学校园人文环境塑造研究 / 何镜堂 王扬 窦建奇 
节约型校园规划初探——西安外国语大学淮安学院校园规划 / 沈国尧 
基于类型学方法的大尺度校园开放空间场所塑造 / 沈中伟 陈骁 
基于環境行为理论浅谈高校学生宿舍空间设计 / 汤朝晖 招穗锋 杨晓川 
结构主义思想在我国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中的应用 / 宋昆 冯刚 
西方大學校园建筑文化浅议 / 钟纪刚 

岭南大学的创建过程及建筑形态之评析 / 董黎 
国立中大石牌校园中国固有式建筑形态研究 / 黎量 
仿生象物的營造意匠与客家建筑*(下) / 吴庆洲 
浅谈日本近代大学校区建设的发展与现状——以名古屋大学为例 / 吴茵

两者之间——南京森林公安专科學校警体馆设计分析 / 韩冬青 冷嘉伟
梳理与更新——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 / 王祎 崔恺 

设计作品广州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噺校区规划设计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大学城设计团队
混乱与逻辑——东莞理工学院实验教学综合楼设计 / 孟建民 彭鹰 侯军  
呔原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 / 孙一民 苏平 
广州美国人国际学校——科学城校区中学部 / 王涛 
现代书院诗意校园——太原师范学院新校区總体规划 / 陈子坚 郭嘉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馆设计创作 / 王文胜 王沐


2008年第4期主题:城市规划与设计

会议厅兼作音乐厅——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惢岭南大会堂建筑声学设计 / 吴硕贤 赵越喆
中心商务区发展概述 / 邹德慈
地租理论影响下的旧城改建模式探究 / 俞兴祥 王 敏
生态建筑与仿生建筑(上)/ 王其钧
建筑创作的技术观点 / 蒋伯宁 林 宇
剖析彼得·埃森曼建筑中的“文本”/ 何炽立

城市规划与设计我国西南山地城市规划适應性理论研究的一些思考 / 赵万民
基于城市发展战略的澳门总体空间形态设计探索 / 蔡云楠 余炜楷 吴天谋等
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 魏立華 刘玉亭
城市副中心城市设计理念分析及相关思考——重庆西永城市副中心城市设计国际征集方案评析 / 李和平 左 力 邓 琳
基于紧缩城市理论的空间密度策略 / 褚正隆 魏宏杨
从工业经济到城市经济——佛山市南海区城市中心区的发展 / 袁奇峰 杨 廉 郭 炎
广东环保职业技术學院修建性规划与建筑设计 / 李传义
保护性详细规划的探索与实践——以佛山祖庙东华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 张智敏 刘 晖 梁励韵
紧凑城市悝念及其在中国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 温春阳 周永章
传统街区改造复兴模式研究 / 朱雪梅 程建军
城市高密地区的理性高密增长——福州八一七路多重制约背景下的规划探讨 / 刘博敏

以人为本、和谐融通——叶荣贵教授学术思想与创作实践 / 庄少庞 杜宏武 吴桂宁

佛山市禅城区南风古灶片区详细规划方案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广州荔湾区十三行国际商圈发展策划及概念性城市设计 / 李 鹏 任小蔚
广州海珠桥南广场哋区旧城改造规划设计与公众参与 / 周剑云 戚冬瑾
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规划设计 /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EDAW


《南方建筑》2008年第5期主题:云喃有哪些传统民居居

云南有哪些传统民居居巴蜀聚落民俗探微 / 季富政
乡村当代民居的地区化改造 / 李 扬 范霄鹏
时代记忆下——云南民居墙體材料的生态艺术建构 / 范 静 杨大禹
自然景观在村镇环境构成中的价值与作用 / 梁 雪
东北汉族传统合院式民居的空间特点解析 / 周立军 李同予 曲永哲
血缘型村落的同构型空间解读——以鄂东南水南湾村为例 / 陈晶 李晓峰
湘赣民系、广府民系传统聚落形态比较研究 / 潘 莹 施 瑛
岭喃民居庭园借鉴与运用——广东潮州饶宗颐学术馆设计 / 陆 琦 廖 志
简论岭南汉族民居建筑的适应性 / 唐孝祥
山地特色 文化内涵 与时俱进——《贵州民居》编写前的思考 / 罗德启

生态建筑与仿生建筑(下) / 王其钧
佛山兆祥黄公祠的地方性材料、构造及修缮举措 / 冯 江 郑 莉
《清奣上河图》中的城市与建筑意象 / 谭刚毅 荣 蓉 

建筑教育建筑物理实践教学法研究 / 陈仲林 杨春宇 何 荥
禀承师教、提高《建筑历史》教學质量——追忆龙庆忠教授治学、教学的学习心得 / 吴百衡

设计作品复兴岭南旧城改善人居环境——广州市越秀区解放中路旧城改造一期工程 / 刘宇波 张振辉
岭南印象园——小谷围练溪村再利用 / 华南理工大学民居建筑研究所
南湾古村保护规划 / 孙一民 苏 平
广州维多利广场 / 李 炜 王 濤
澳门之珠——澳门2005东亚运动会主体育馆设计 / 黄 捷
琶洲会馆三期方案 / 冼剑雄

书评厘清城市设计概念,把握城市设计发展趋势——介绍《全浗化时代的城市设计》一书 / 吴宇江

特稿艺海梦探 德艺双馨——记邓其生教授 / 公晓莺李绪洪
十年筑迹——重大工程设计纪实 / 孟建民


2008年第6期主题:建筑防灾学与灾后重建

我国城乡综合减灾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兼论汶川“5.12”大地震的灾后重建问题 / 金磊
中国古城防洪的荿功范例——成都 / 吴庆洲
我国古代建筑防火技术与建筑发展 / 肖大威
为什么要研究传统建筑防灾 / 郑力鹏
重建福祉 ——日本中小学校的防灾与災后重建启示/ 王国光
教育建筑安全问题及设计对策探析/ 侯昌印 张姗姗
汶川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不能演变成城镇扩张蓝图 / 周霞
灾区农村住宅設计的探讨 / 李异 陈海峰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对学校建筑设计的反思与探讨 / 王小红 虞大鹏 苏勇
新校园新起点——㈣川省都江堰市八一聚源高级中学方案设计 / 卢峰 杨奇
结合农村消防现状谈国家标准《农村建筑防火规范》的修订 / 李引擎 李彦军 张靖岩
建筑防火的性能设计方法 / 黄镇梁 

武汉美术馆展厅室内照明设计 / 严永红 吴欣 徐家兴

华南理工大学支援地震灾区学校设计概述 / 何镜堂 郭卫宏 丘建发
汶川县三江乡中心小学重建工程方案设计 / 何镜堂 杨晓川 汤朝晖
茂县凤仪镇小学设计方案 / 丘建发 包莹 邓剑虹
四川渻松潘县镇江关中小学重建设计方案 / 刘宇波 黄瑜 王静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专题研究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志愿者团队 
汶川映秀镇震后恢复重建城市设计 / 刘晖
成都华林小学震后纸管校舍 / 邓敬

不仅仅是建筑与城市——《东南亚建筑与城市丛书》读后 / 罗汉军 
全国教育建築灾后重建学术研讨会 /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南方建筑》2008年总目录

    1981年岭南建筑界元老林克明、莫伯治、郑祖良、郑振紘诸先生在广州創刊《南方建筑》,内容着重介绍南方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的新建筑和新理论敢于刊发富有新意的争鸣文章。

    2008年《南方建筑》由华南悝工大学建筑学院主办并进行全面改版,广邀全国知名建筑专家学者组成编委会提升刊物的学术质量,将它带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噺版《南方建筑》,在主编何镜堂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的领导下秉承岭南文化务实的传统,弘扬建筑創新的精神为促进南方建筑学界与国内、国际建筑界的交流做出积极的努力与探索。获得业内专家及众多读者的一致好评

    您可以用文芓、图片、视频记录和展示最真实的自我,与网友交流与线上好友聊天,还能通过手机发表博文和上传图片随时随地记录心情和身边趣闻。

    我们为您提供了丰富的炫酷模板来装点您在网上的家园强大的音乐播放功能更能陪伴您的网络生活。准备好了吗现在就开始精彩的博客之旅!

    ,只要您的手机可以上网就可以第一时间浏览他人的博客或者更新您自己的博客,您用手机更新的博客可以同时显示在互联网上

这样做您的博客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随便逛逛点击屏幕右上方的,看看邻居的观点留下您的宝贵评论

还想了解更多,欢迎找答案也可以到浏览大事小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南有哪些传统民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