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奘梦幻西游震天诀 为什么会声震天竺五国

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其他类别扫扫有惊喜
唐僧西游可能并不是去取经而是偷渡唐僧西游天竺取经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了,然而历史上的唐玄奘取经并非人们一直认为的那个样子。他与唐王李世民结拜,更是子无虚有的事情。唐玄奘取经纯属于民间的自发行为,而且在当时的唐王朝来说,那是偷渡出国行为。唐僧唐太宗登基不久,玄奘在长安遇到了一位来自天竺的高僧,萌发了到佛教起源地天竺去寻求真经的念头。一开始,玄奘希望获得朝廷的支持,便聚集一些志同道合的僧人一起上书,请求西游取经。朝廷考虑到当时的边境状况,“有诏不许”,其他僧人都纷纷退缩,只有玄奘打定主意并暗中着手准备,在28岁那年,迈出了远行的第一步。唐僧西游天竺取经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因此可以说,玄奘是偷偷摸摸离开长安的,唐太宗并不知晓此事,也没有传说中与之结拜,还赐与其袈裟和禅杖,并亲自为其饯行的事情发生。玄奘从凉州开始了曲折而艰难的万里取经之路。当地官员李大亮得到密报,说有个长安来的僧人想出关去西方,怀疑其真实用意,于是李大亮勒令玄奘立即返回长安。玄奘在当地高僧的帮助下,悄悄潜行到了玉门关外的瓜州,遇到了一个叫石?陀的胡人,请求玄奘为他授戒,还主动提出随他同行,并安排了一匹识途老马当玄奘的坐骑。按照唐朝律法,协助偷渡的人也会被处死。当他们两人快抵达第一座烽火台时,石?陀担心玄奘一旦被驻军抓住会连累到自己,几次想提刀杀死玄奘。玄奘郑重承诺后,石?陀打消了恶念,回瓜州去了。从此,西行路上只剩下玄奘与老瘦马。到了第一个烽火台,纵然玄奘轻手轻脚,还是被驻军发现了,守卫校尉王祥听闻面前这个满面灰尘的僧人竟是玄奘,大为惊讶。
上一页&1共2页热门新闻更多
实时热点榜单热门视频
阅读下一篇视频推荐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唐玄奘从印度都取回了什么经?
贞观十九年(645)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抵长安。玄奘带着六百五十多部佛教书籍,经由西域,回到了当时中国的都城长安。
此时,距离他从长安出发已经整整十八年。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
不久,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
尔后玄奘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二十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创译《大菩萨藏经》20卷,九月完成。
贞观二十年(646)正月,玄奘译出无著《显扬圣教论》20卷;并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同年又译出《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推进了因明在中国的发展,接着又奉敕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作梵文,传于印度。
二十二年(648)五月译出《瑜伽师地论》100卷,并请太宗作经序。十月,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
永徽三年(652),奏请建塔以安置
经像,经高宗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雁塔。玄奘“亲负篑备,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
显庆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宫,致力译经。显庆五年(660)始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玄奘颇为谨严,不删一字。至龙朔三年(663)终于译完这部多达600卷的巨著。
此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译出《咒五首》1卷后,遂成绝笔。同年二月逝世。
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四位译经家是谁?
中国佛教史上有很多有名的译经家。其中最著名的有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和不空,号称“四大译经家”。
鸠 摩 罗 什
(344~413),
后秦僧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七岁跟随母亲出家,开始学习小乘佛教,以后遇刹车国大乘名僧,改学大乘,他广阅大小乘经纶,闻名西域各国。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吕光破龟兹,以龟兹王女妻罗什。前秦泰安元年(385)罗什到凉州。
后秦弘始三年(401)后秦王姚兴派人迎他到长安(今陕西西安),请他住进西明阁及逍遥园,待以国师之礼,从这以后的八年里,与弟子一起系统地翻译介绍了龙树中观学派的著作,如《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还有《成实论》、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等。这些经论后来都成为中国佛教宗派依据的重要著作。
罗什在翻译文体上一变过去朴拙的古风,读起来使人觉得有外来语与汉语调和之美的文体。既充分照顾到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又力求不失梵文原意,翻译态度严肃认真。他所译的经文,特别为中国教徒乐诵,对后来的佛教文学也有影响。
(499~569)
南朝梁陈时代来华僧人。他本来是西天竺人,大同元年(546)应梁武帝邀请,来华译经传教。他与弟子共译经卷64部270多卷,其中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大乘瑜伽行派的思想。所译《摄大乘论》影响最大,是南朝摄论学派的主要理论依据。
(602~664)
俗称“唐三藏”、“唐僧”。他西行求法的事迹,经过《西游记》的文艺渲染,在我国几乎妇孺皆知。他从贞观三年(629)到十九年(645)西行求法,从长安到古印度,往返五万里,带回大小乘经律论六百余部。回国后在唐太宗支持下专心译经,先后译出大小乘经论共75部,1335卷,其中主要有《大般若经》、《大菩萨藏经》、《称赞净土经》、《伽瑜师地论》、《成唯识论》、《俱舍论》等。玄奘梵文造诣精深,翻译出来的语句非常精确。在他的主持下纠正了旧译的很多错误,后人通常称玄奘直译的经文为“新译”。
(705~774)
是唐代密宗的创始人之一,本是狮子国人。后随师来华,因他有很强的政治活动能力,逐渐活得唐王的新人,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备受朝野倾心崇奉。译有《仁王护国经》、《金刚顶经》等大乘及密教经典77部,一千二百多卷。
关于“四大译经家”还有另一说法,就是以义净取代不空。
(635~713)
唐代僧人。他在唐高宗咸亨二年(671)由海路前往印度求法,历时二十多年,游历了三十余国,在正圣元年回国,带回梵本经、律论约四百部,后一直从事译经。先后译出《金光明最胜王经》、《大孔雀咒王经》、《法华论》等经律论共61部,239卷。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唐玄奘西天拜佛求经,真正拜的是天竺国一位百岁老僧为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中,描写的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拜佛求取真经的故事,自古以来,可谓是老幼皆知。而唐僧的原型——唐玄奘,也真正的在到达天竺国(今印度)后,拜了一位百岁的佛教高僧为师。  唐玄奘(602年-664年),俗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他在十三岁时正式出家为僧,玄奘是其法名。    唐朝初年,玄奘在四川研究佛教理论的时候,他感到当时的汉文佛经译得不完全。不确切,便想亲自到天竺国去学习佛经。  不久,他来到唐朝都城长安,邀请同伴,准备远赴天竺。由于唐朝刚刚建立,西边的突厥还经常在边境侵扰,朝廷暂时禁止私自出境,所以没有同伴愿意前往。  但是玄奘没有动用信念,他在贞观元年(627年)八月,从长安出发,玄奘混在返回西域的客商队伍中,溜出玉门关后,就独自西行。    经过漫长艰苦的跋涉后,贞观五年(631年)末,玄奘到达了摩揭陀国(今印度北哈尔邦南部),来到了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寺院的主持戒贤是当时印度的佛学权威。玄奘来到寺院那天,受到僧众的热烈欢迎,有一千多人捧着香、花在路上迎接这位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  玄奘向迎接的众人致谢后,进入寺院,恭敬地参见戒贤,并拜戒贤为师。戒贤当时已经一百多岁了,已经不再收徒讲经,但是为了表示对远道而来、虔诚地求经的中国客人,他特意收玄奘为弟子。    之后,戒贤用了十五个月的时间,给玄奘讲了很多经书,包括最难懂的佛经《瑜伽论》。寺院对玄奘的日常生活也是以上宾相待。玄奘外出,特许可以乘坐大象驮载的轿子,全寺一万多僧人能享受这个待遇的,包括玄奘在内仅仅只有十人。  就这样,玄奘用了整整五个年头,日夜不缀地精研佛学理论,同时研究了婆罗门教经典以及梵文。  在当时的那烂陀寺,除了戒贤通晓全部经论外,能通解二十部经论的有一千多人,通晓三十部的有五百多人,通晓五十部的只有十人,而玄奘便是这十人之一。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网易通行证/邮箱用户可以直接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话西游2天竺套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