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刺杀虫液对反相乳液油水比例例多少

当前位置: >>
第四章 杀菌剂及杀线虫剂
第四章 杀菌剂及杀线虫剂 第一节 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原理 每年农作物由病虫害引起的损失达 20-30%,病虫各占 15%,但是,病害防治一般不易引 起人们的重视,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病害防治不易掌握最佳时期,一般以预防为主; 2.有些病害是潜在危害,不易被人们察觉; 3.杀菌剂的开发比杀虫剂困难,因为杀虫剂是在动物和植物之间选择,而杀菌剂却是在高 等植物和低等植物(菌体)之间进行选择,菌体和寄主植物具有同样的代谢过程和酶系统,植物 细胞壁与菌体细胞壁很相似,因此,使用杀菌剂有时比杀虫剂更容易产生药害。 一、杀菌剂的发展历史 杀菌剂的发展历史 杀菌剂的发展比杀虫剂缓慢,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60 年代以前主要是保护性杀菌剂(传统性杀菌剂):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是无机杀菌剂如 波尔多液、石硫合剂,有机杀菌剂如福美类、代森类、有机汞、有机砷(60 年代中后期禁用) 以及农用抗生素的应用等; 2.60-70 年代商品化的内吸剂问世,主要是甲基托布津、乙基托布津、多菌灵、苯来特、 克菌丹、敌锈酸、敌锈钠等; 3.80 年代除了新型内吸剂不断涌现外,内吸性杀菌剂和传统性杀菌剂的复配剂得到使用, 占主导地位的有粉锈宁、瑞毒霉、拌种双、杀毒矾等; 危害作物的病原菌,主要有真菌、细菌、类菌原体、螺旋质体、病毒和类立克次氏体,病 害的防治主要是增强植物的免疫力,提高植物的抗病性,是危害减低到最低水平,但是有些流行 性病害、对生产有很大威胁的病害也不容忽视,如麦类锈病、赤霉病,水稻的稻瘟病、白叶枯、 纹枯病三大病害,玉米的大、小斑病等,防治时主要采用综合防治,改善栽培条件(通风透光)、 选育抗病品种,化学防治上以预防为主,病害防治最突出的问题是病原菌抗药性问题。因此,首 先出现了内吸剂和保护剂复配的举措, 目的是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 这主要因为保护性杀菌 剂是多作用点的,内吸性杀菌剂除了克菌丹外,其余都为单作用点的,所以二者复配可以减缓抗 药性,如双脲氰锰锌、多硫合剂等,其次是研究开发甾醇抑制剂,如嗪丹灵、嘧菌醇、嘧菌定等; 再次是开发无毒性保护剂, 改变病原菌的致病性, 提高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如乙磷铝、 三环唑等。 4.90 年代生物性杀菌剂诞生, 包括植物性、 微生物性杀菌剂, 用于防治蔬菜病害的绿蒂 (莱 阳农学院开发)、木霉制剂、多抗霉素、抗菌素 120 等。 总之,目前所开发的杀菌剂没有一种是能完全防治所有病原菌的,为此在病害防治中,必 须采取清洁田园卫生、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栽培管理,化学防治上以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 二、杀菌剂的涵义及作用方式: 杀菌剂的涵义及作用方式: (一)杀菌剂概念: 杀菌剂概念: 在一定剂量和浓度下,对病原菌具有毒杀作用或抑制作用,对人、畜低毒,不污染环境的 化学物质称为杀菌剂。 (二)杀菌剂的作用方式 1.杀菌作用:药剂真正杀死病原孢子和菌丝体,从中毒症状看,杀菌作用主要表现为使孢 子不能萌发和菌丝体不能再复活,这种作用是永久性的,从菌体内代谢的变化来看,起杀菌作用 方式的杀菌剂是影响菌体内生物氧化,抑制能量产生。 2.抑菌作用:并非将病原菌杀死,它仅仅是抑制菌体生命活动的某一个过程,从中毒症状 来看, 抑菌作用则表现为孢子萌发后的芽管或菌丝不能继续生长, 使病原菌的孢子和菌丝体暂时 处于静止状态,如果将药剂冲洗掉后,病菌又可恢复活动,其作用是暂时性的;从菌体内代谢的 变化来看,起杀菌作用方式的杀菌剂是影响菌体内生物合成。 3.杀菌作用和抑菌作用在生产实际中很难区分的原因: (1)取决于杀菌剂本身的性质:一般铜、汞等无机杀菌剂为杀菌作用,而大多数有机合成 的杀菌剂主要起抑菌作用; (2)取决于杀菌剂使用的浓度:药剂浓度高时为杀菌作用,浓度低时为抑菌作用,如苯来 特在 50ug/mL 时对白粉病菌为抑制作用,500ug/mLppm时为杀菌作用。 (3)取决于杀菌剂对病原菌的作用时间:作用时间短时为抑菌作用,作用时间长时为杀菌 作用,如 10ug/mL 涕必灵在 1 小时内对黑粉菌为抑菌作用,超过 1 小时时为杀菌作用。 (4)不同病原菌对同一药剂的反应不同:如硫酸铜对苹果褐腐病病菌是杀菌作用,对苹果 青霉病菌为抑菌作用。 4.杀菌作用和抑菌作用在实际中的意义: (1)正确使用杀菌剂,减少对植物的药害:如果杀菌剂在抑菌作用的剂量下能减轻对植 物的危害,就不要使用杀菌作用的剂量,否则,高剂量下对植物易产生药害,造成浪费; (2)使植物避开病原菌的侵染盛期:使用杀菌剂只需要抑菌作用的剂量即可,病原菌长 时间被药剂抑制,易老化,失去萌发能力,而作物受药剂影响不大,正常生长,当病原菌再次侵 染危害时, 植物已避开了感病期而进入抗病时期了, 这样可以减少用药量和用药次数, 降低成本, 减少药剂对植物和环境的污染。 (3)抑菌作用是内吸杀菌剂在生产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三、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原理 使用杀菌剂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虽然很多,防治原理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化学保护:在植物未感病之前使用杀菌剂来消灭病菌或防止病菌侵入,使植物免 (一)化学保护 受危害而得到保护。 化学保护一般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消灭侵染源:即在接种体来源施药 (1)处理病原菌的越冬场所; (2)消灭中间寄主和处理带菌土壤; (3)处理带菌种子、繁殖材料和发病中心。 消灭侵染源的目的是消灭和减少可侵染田间生长植物的孢子和其他繁殖体,防治和减轻病 害的发生,但是该途径有以下缺点: (1)有些病原菌的子实体、繁殖体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很强,只要有少量没被药剂杀死,一 旦遇到适宜条件,病害有会大量流行; (2)病原菌的数量非常大,若杀死 99.9%,遗漏 0.1%,就可大量繁殖造成流行; (3)发病中心不易掌握,因此,该途径只能抑制侵染源,控制病害在不严重的水平。 但是利用该途径在冬季清洁果园,消灭越冬病源防治桃缩叶病取得了防效,桃褐腐病可用苯 来特铲除受侵染花梗和干果上的病原菌而得到防治; 苯来特加上表面活性剂对苹果抑制作用, 这 就有可能大大减轻第二年的危害。 总之,消灭发病中心是一个重要的防病环节,特别是对抑制发展迅速的病害蔓延时,尤其 应加以注意,因此,该途径仍然是许多病害的有效防治途径。 2.在可能被侵染的植物体表面或农产品表面施药:例如喷洒波尔多液可保护植物,有些病 菌的繁殖速度快,再侵染次数多,用药时要选择残效期长的杀菌剂,减少喷药次数,该途径在植 物体表面喷药时要求均匀,并且要根据天气预报决定喷药时间。 用杀菌剂喷洒或浸蘸农产品的果实,如苹果、梨等是防止贮藏期病害有效的化学保护方法, 用于处理水果的杀菌剂,对果皮浸透力不能太强,以免污染果肉,杀菌剂选择无色无味,以免影 响品质。 (二)化学治疗:在感病的植物体上直接喷药,使杀菌剂直接对植物体或病原菌起作用,从 化学治疗 而改变病菌的致病过程,达到消除或减轻病害的目的,由于病原菌种类不同,侵入植物体的深度 不同,所以化学治疗又分为: 1.表面化学治疗:例如白粉病菌在寄主植物的表面,用渗透性不太强的杀菌剂就可杀死表 面病菌,如用石硫合剂或喷洒硫磺粉;苹果黑星病菌在植物角质层和表皮之间活动,可采用渗透 性较强的药剂,喷药得到治疗。表面化学治疗剂不一定具有内吸性。 2.内部化学治疗:指药剂施到植物体表面被植物体吸收后,有的是以原形化合物起杀菌作 用如氨基苯磺酸钠; 还有一些化合物本身对病原菌作用不大, 而在植物体内转化为其它化合物来 杀死病原菌。 (1)杀菌剂在植物体内的代谢途径: 一是杀菌剂本身结构的变化; 二是杀菌剂与植物体内细胞代谢物起反应转化为有毒化合物,如苯来特,原形化合物和 转化而来的化合物对病原菌都有作用。 (2)内部化学治疗对病原菌的作用方式: ①直接作用: A.直接作用于病原菌; B.使用杀菌剂后,改变了植物代谢,转化形成的新化合物也可作用于病菌,目前使用的内 吸杀菌剂如萎锈灵,苯来特都是直接对病原菌起作用的。 ②间接作用: A.减少病原菌的致病性:三氯乙酸在植物体的导管内可以产生侵填体,从而阻止病原菌通 过导管的移动;另外杀菌剂与寄主代谢物反应产生抑制病原菌致病性的酶,如果胶酶、抑制黑色 素产生的化合物,其中黑色素是病原菌的附着胞分泌的,它能使植物组织软化,给病原菌侵染打 开通道。 B 增强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a.用药后可以加快植物生长速度,躲过幼苗期病害如用赤霉素浸种可防治小麦光腥黑穗 病; b.改变植物组织结构,抵抗病菌的入侵; c.用药后植物产生杀菌毒素,而提高抗病性; d.通过影响植物的代谢过程而提高抗病性。 3.外部化学治疗:在果树、森林病害的防治中采用的一种“外科治疗”方法。主要是刮除 病部涂上药剂而得到治疗,如苹果腐烂病,病斑发生在树干的侧枝,用刀子将病斑刮除呈菱形, 便于愈合,用有渗透性的药剂或渗透剂涂抹,生产上一般用福美砷+平平加(渗透剂),表面涂 以矿物油或浓的石硫合剂,动物油等,防止雨水冲刷,刮除的病斑要妥善处理。 (三)化学免疫: 化学免疫: 1.免疫:是比抗病性更高一级的一种生物对另一种病原生物的抵抗能力,是生物固有的周 体抗病能力, 抗病性的产生是植物体内潜在的抗病基因表达的结果, 这种基因的表达是通过生物 的或非生物的诱导作用来实现的,是一种高水平的抗病性,这种抗病性是可以遗传的。 2.诱导剂:能够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的生物的或者非生物因素称为诱导剂。 3.无毒性杀菌剂或化学免疫剂:非生物的诱导剂被认为是一种新型杀菌剂――即在离体条 件下对病原菌没有杀菌能力, 但是作用于植物上后可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 这种诱导剂又叫无毒 性杀菌剂或化学免疫剂;化学免疫就是使用这些无毒性杀菌剂或化学免疫剂诱导植物产生抗病 性。 4.无毒性杀菌剂的种类: (1)2,2-二氯-3,3-二甲基环丙羧酸:在稻株上使用后,可使稻株获得对稻瘟病菌的 抗病性,在侵入点周围积累了大量能够抵抗稻瘟菌的植保素A和植保素B,可抑制病斑的扩大。 (2)乙磷铝:使用后能激发植物坏死斑反应,使侵染点植株组织中酚类物质大量积累,而 使植物提高抗病能力。 (3)噻瘟唑:药剂处理后,能诱导稻株产生几种抗菌物质,对稻瘟病菌产生抗性。 5.抗病性测定指标――酶含量测定指标 (1)多酚氧化酶;(2)过氧化物酶;(3)苯丙氨酸解氨酶(PAL);(4)多元酚氧化酶 四、杀菌剂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应用 (一)用药原则 1.要考虑经济、安全有效,根据不同病害选用最便宜的有效药剂 2.采用合理的浓度,掌握最佳用药时间 3.根据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决定最少施药次数 4.使用最简便的施药方法 (二)杀菌剂使用方法:田间喷雾、种苗消毒、熏蒸施药和土壤处理 杀菌剂使用方法:田间喷雾、种苗消毒、 1.田间喷雾:主要是指在田间生长的作物上喷药防病。 (1)田间喷雾的依据: ①在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将控制发病中心和大田保护相结合 ②在进入发病季节后,要进行定期喷药 ③使用疫测法:根据计算机的方法,决定喷药历,将每天的气象资料和其它资料输入计算 机,统计出严重值,确定喷药历和喷药次数,如马铃薯晚疫病。 (2)田间喷雾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通过分析,抓住主要病害进行防治; ②掌握病原物的来源及其发病时间; ③掌握寄主的感病期及发病期; ④根据病菌的发生和再侵染次数来决定喷药次数; ⑤各种植物对药剂的反应不同;同种植物不同时期对药剂的敏感程度不同,以及不同作物 不同品种对药剂的反应不同。因此,在喷药时要根据作物不同种类、品种、生长期来确定喷药的 浓度、时间和次数。(杀菌剂在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之间进行选择,因此要考虑得多一点) 2.种苗消毒:用化学药剂处理种子、果实、块根、块茎、苗木、秧苗、插条、林木等繁殖 材料,目的是消灭繁殖材料带菌。优点:集中处理,效果好,简便省药。 (1)种苗消毒应注意的问题: ①种苗消毒应考虑种子带菌的程度, 如小麦条纹病要用渗透性较强的药剂如多果定处理种 子;禾谷类散黑穗病菌应用内吸性杀菌剂如萎锈灵; ②根据侵染部位进行药剂选择(种皮和种内带菌) (2)种苗消毒方法 ①浸种:是对侵入种子内部的病原菌的处理,要有一定的器械和场地,选择的杀菌剂只能 是溶液或者乳油, 绝对不能用可湿性粉剂和可湿性粉剂与助溶剂的混合物, 浸种时间与药剂浓度 呈反相关,浓度高时,浸种时间短,反之亦然。 ②拌种:借助于拌种机,将一定量的药剂和种子拌在一起,使药剂均匀分布在种子表面, 形成种衣,拌种药量一般是种子量的 0.2-0.5%,禾谷类为种子量的 0.2-0.3%,棉花、玉米等 大粒种子为种子量的 0.5%, 拌种机转速为 40 转/分钟, 4-5 分钟。 转 一般有以下几种拌种方法: a.干拌法:要求杀菌剂为粉剂,种子要干燥。 b.湿拌法:即种衣法,药剂溶于水中形成糊状或浆状,然后与种子混匀;或者是将种子 用水喷湿后再加药剂进行拌种。 c.半干拌法:用高浓度药液来处理种子后,堆积并用薄膜盖严,堆积 2 天后播种。 d.热化学拌种法:利用热力和化学处理相结合,用于果实处理防治贮藏期病害,20 年代 用温度较高的硼酸溶液处理苹果防治贮藏期的青霉病和绿霉病; 利用高温杀菌, 主要是提高药剂 的渗透力,该方法的优点是用药量少,同时可以缩短浸种时间。 ③闷种法:将药剂按一定浓度稀释后,喷洒种子,翻匀后,堆积数小时后,进行播种, 拌种、浸种和闷种后要及时播种,要注意种子的发芽状况,最好在拌种、浸种和闷种前要 用药剂处理少量种子做发芽试验,以免药剂影响种子的发芽率。 ④浸苗:药剂按一定浓度稀释后,将幼苗的根部放在药液中浸蘸,然后进行移栽。 3.熏蒸施药:在性质上不具有熏蒸作用的药剂,但在施药过程中可以使其性质发生变化而 产生熏蒸作用,主要针对塑料大棚病害防治。方法如下: (1)气雾法:国内用粉锈宁热雾剂,将粉锈宁用有机溶剂加工成低浓度粉剂,加热后气化 成雾,定向喷射,喷出的药剂呈颗粒状,防治温室白粉病和室内花卉上的病害,目前市场上有出 售; (2)烟雾法:用百菌清防治霜霉病,药剂加上热化学剂如碳化剂,点燃后发热时百菌清气 化,根据温室高度和空间确定释放量,比乙磷铝效果好。 4.土壤处理:针对一些存在于土壤中的病原菌,用具有挥发性的杀菌剂处理土壤,达到防 治病害的目的,缺点是用药量大。方法有: (1)浇灌法:把药剂稀释后,以 5-10 斤/平方米浇于土壤中,或借助于灌水将药剂施于沟中。 (2)翻混法:先将药剂施于土壤表面,结合春季翻地混入土壤中或直接将药剂施于犁沟内。 (3)注射法:利用土壤注射器,将药剂定量施于土壤中。 (4)在播种沟内施药:结合播种将药剂直接施于播种沟内。 土壤处理时应注意的问题: (1)土壤对药剂的吸附性能,一般有机质含量高、粘性大的土壤对药剂的吸附性大,用药 量大; (2)土壤湿度:湿度大,药剂易下渗,不易扩散; (3)药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有些对土壤有益微生物影响较大的药剂最好不用。 第二节 杀菌剂的作用机理 杀菌剂的作用机理是指杀菌剂进入病菌体内到达作用点后,引起菌体内生理生化异常反 应,破坏菌体正常代谢,使菌体中毒死亡的原因。杀菌剂对菌类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通常大多表 现为: 1.影响菌丝的生长; 2.抑制孢子萌发和各种子实体、附着孢的形成,导致细胞膨胀; 3.影响细胞呼吸,使原生质体和线粒体瓦解; 4.破坏细胞壁和细胞膜 这些表现主要与药剂的杀菌方式DD杀菌作用和抑菌作用的特点有关。杀菌作用主要表 现为孢子不能萌发, 在菌体代谢中主要影响菌体的生物氧化; 抑菌作用则表现为孢子萌发后芽管 和菌丝体不能继续生长,在菌体代谢中主要影响菌体的生物合成。 关于杀菌剂的作用机理,目前存在着几种讨论方法: 1.以药剂的种类进行讨论,即多作用点的(传统保护性杀菌剂)和单作用点的(内吸性 杀菌剂)论述; 2.以药剂作用于菌体的不同部位进行讨论:作用于细胞壁的、细胞膜的、核糖体的、细 胞核的; 3.对菌体的代谢影响进行讨论: 1)对菌体呼吸的影响; 2)对菌体生物合成的影响; 3)对菌体细胞分裂的影响; 4)对菌体酶系统的影响 杀菌剂的作用点显然是很复杂的,事实上破坏菌体的某一结构必然会影响相应的生理 功能;同样干扰破坏菌体某一代谢过程,也必然影响相应的细胞结构,它们之间是有内在联 系的。 为了更好的了解杀菌剂的作用原理,可以将上面的三种讨论方法结合起来,从以下三 个方面进行讨论: 1.杀菌剂对菌体细胞结构的破坏 2.杀菌剂对菌体内能生成的影响DD抑制生物氧化 3.杀菌剂对菌体代谢物质的合成和功能的影响DD抑制生物合成 一、杀菌剂对菌体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破坏 (一)抑制菌体细胞壁的形成 抑制菌体细胞壁的形成 杀菌剂对菌体细胞壁的破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溶解和破坏菌体细胞壁组成的部分物质 2).抑制细胞壁附近的一些酶(糖酶); 3).细胞壁的形成受阻 目前应用的杀菌剂主要是阻碍菌体细胞壁的形成,杀菌剂对细胞壁的影响主要是阻碍 菌体细胞壁形成,细胞壁形成受阻的中毒症状是真菌孢子芽管粗糙,末端膨大或扭曲变形, 菌丝分枝过多;细菌的中毒症状表现为原生质裸露,继而瓦解。 1.杀菌剂对真菌细胞壁形成的影响 (1)真菌细胞壁的组成: 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纤维素,此外还有色素、多糖、少量果胶、蛋白质 和微量的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不同种类的真菌细胞壁的组分不同,如下表。 表 1.真菌不同种类细胞壁的组分 近 脱 乙 种类 几丁质 酰 几 丁 质 β(1-3)和 β (1-6) 葡萄糖 甘露 聚碳 似 纤 维 素 的 葡 聚 糖 黑星毛霉 (Venturia mncor ) 长喙壳属 (Cerostocytis) 稻瘟菌 (Pyricularia) 疫霉 (Phytophthora) 腐霉 (Phyium) 酵母菌 (Saccharomyces ) + + + + + + + + + + 微量 + + + +几丁质是由 N-乙酰氨基葡萄糖通过β-1.4 糖苷键结合而成的一种含氮的多聚糖。 影响几丁 质合成的杀菌剂主要有: a.多氧霉素(Ployoxins)可阻碍稻瘟病菌几丁质组分 C14C氨基葡萄糖,并造成 C14-UDP-N乙酰氨基葡萄糖积累,其作用机制主要是: 多氧霉素结构与 UDP-N-乙酰氨基葡萄糖相似,可与几丁质合成酶结合, 起到拮抗性阻碍几丁质的 合成,使正常合成过程不能够继续进行。 多抗霉素和 UDP-N-乙酰氨基葡萄糖的结构b.有机磷杀菌剂稻瘟净和异稻瘟净,克瘟散也表现出对几丁质有阻碍作用,但与多氧霉 素的抑制点不同(多氧霉素抑制几丁质聚合酶活性,而异稻瘟净主要是影响 UDP-N-乙酰氨基葡 萄糖穿透细胞质膜的过程。 c.苯来特[Benomy (Benlota)]:可以防治 FusariumSolani(镰孢霉菌)引起的豌豆茎枯, 其作用机制就是苯来特进入该病菌体内可分解形成异氰酸丁酯, 该产物可抑制几丁质合成 酶的活性,使之不能形成几丁质。 2)杀菌剂影响菌体细胞壁其它成分的合成 a.如稻瘟灵主要影响脂肪酸、甘油脂的合成; b.丙酰胺类药剂影响卵菌纤维素的合成; c.三环唑类药剂影响菌体附着孢黑色素的形成; d.灰黄霉素(Grisefulvin)可使菌体细胞壁纤维结构变形,造成真菌细胞壁上的微纤丝 比正常的粗大。 e.抑霉唑(Imazolil)和丁苯吗啉(Fenpropimorph)的作用:玉米黑粉病菌的担孢子和 青霉菌的菌丝经这两种药剂处理后,有不规则的β-1,3 和β-1,4 多糖(可能是不典型的几丁 质)积累在典型的几丁质上,用克霉唑(Ketoconazole)处理后菌体内几丁质呈不规则分布,而 未经药剂处理的菌体, 几丁质分布在横隔膜和菌丝末端下面。 若几丁质呈不规则分布会导致孢子 与菌丝变形,影响新孢子的形成。 f.吗啉类杀菌剂:70 年代证实为抑制几丁质合成酶的活性,试验证明:10 M 十三吗啉处 理的菌体中,UDP-C14-氨基葡萄糖掺入几丁质的量只有对照的 59%。EC50=5×10 M,其作用机制 是药剂分子上的烃基侧链和带正电荷的吗啉环结合而使分子具有溶菌作用, 导致几丁质合成酶失 活,其作用点是酶体上的磷酯。 病原真菌和寄主植物的细胞壁有明显的差异, 通过药剂对不同生物细胞壁选择毒性的研究, 希望开发出一系列的低毒易分解的杀菌剂。 目前已获得成功的一些品种,如(Neopolyoxin A,B,C)几丁质合成抑制剂:新多氧霉素;多 聚糖甘露糖的合成抑制物质:脂肽霉素(Llipopetin A,B,C)和新肽霉素(Neopeptin A,B, C); 葡聚糖合成抑制剂的真菌抗生素(Papulacandin 和 Aculeach) 2.杀菌剂对细菌细胞壁形成的影响: (1)细菌细胞壁的结构 细菌的细胞壁分为两大类:革兰氏染色阳性菌和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这两类细菌的细胞壁 中都含有胞壁粘肽(即肽多糖,胞壁质),是由多聚糖和多肽交叉连结而成的一种复杂化合物。 除此, 还有多糖和胞壁酸, 使用药剂后, 细菌细胞壁会表现出原生质裸露, 继而瓦解的中毒症状。-4 -4 (2)药剂影响细菌细胞壁合成的作用机理 1)青霉素(Penicillin):青霉素的结构与胞壁质的末端 D-丙氨酰-D-丙氨酸的结构相似, 竞争性地与转肽酶结合,生成青霉素转肽酶复合物,因而抑制了转肽酶与肽多糖键的结合,阻碍 胞壁质粘肽形成。 2)抗霉唑(Miconazole)和克霉唑(Ketoconazole):对真菌细胞壁合成有影响,对革兰氏 染色阳性细菌也有杀菌作用。细菌中的肽多糖、酯多糖和胞壁酸(或磷壁酸)在合成时都需要磷 酸化 C-55-聚异戊稀醇作为糖残基的携带者, 试验证明,以上两种药剂均会抑制糖残基携带体 C-55-聚异戊稀醇的合成,同时 C-40-聚异 戊烯醇也有积累,据同位素示踪测试,C14-甲基羟戊酸不能渗入,因而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二)抑制菌体细胞膜的形成 1.菌体细胞膜的组成 菌体细胞膜是由许多亚单位组成的, 每个亚单位主要含有类脂质、 蛋白质、 甾醇和一些盐类, 这些亚单位是由金属桥和疏水键连结起来,杀菌剂对细胞膜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破坏细胞膜结构: 1)细胞膜上亚单位连接点的疏水键和金属桥被杀菌剂击断,使膜出现裂缝。 2)杀菌剂多果定(dodine)结构中的饱和烃基侧链可溶解细胞膜上的脂质部分,使膜出 现孔隙; 3)N-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类杀菌剂可与膜中的一些金属桥形成络合物,使正常的金 属桥受破坏,膜失去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细胞死亡。 4) 地茂散与五氯硝基苯的作用: 经两种药剂处理后的病菌细胞的线粒体膜的结构遭到破坏, 主要是外膜膨胀,内膜溶化,核周腔加大,其作用机制是这两种药剂可与膜上的酪氨酸结合。 (2)、对细胞膜上酶的影响: 1)一些有机磷化合物和含铜、汞金属的杀菌剂可影响膜上的一些酶的活性。这些金属化合 物能与菌体内许多物质起反应, 甚至直接沉淀蛋白质, 主要作用点是细胞膜上与三磷酸腺苷水解 酶有关的-SH 基,从而改变膜的透性; 2)异稻瘟净(Kitazim-p)的作用机理有许多文章中认为异稻瘟净主要是抑制卵磷酯(缩 醛磷酯酰胆碱)的生物合成,即卵磷酯合成过程中的转甲基反应,其实质是影响了甲基转移酶的 活性,克瘟散也有同样作用。 试验证明:在平板培养基上稻瘟菌的菌丝在 50μM 异稻瘟净的影响下,卵磷酯甲基转移酶 的活性半数受到抑制,50%菌丝生长也受到抑制。 (3)对细胞膜上甾醇合成的抑制作用 甾醇是膜上重要的物质,无论细胞膜还是线粒体膜上都存在,在植物中也存在,只是相对含 量较少,而且与真菌的甾醇在结构上有所不同,菌体中甾醇在 C14-15 之间有一个双键,而植物中 的甾醇没有这个双键,而是在 C14 上多了一个甲基。 甾醇是杀菌剂很重要的袭击点,目前已有 20 多个品种均有抑制甾醇合成的作用,如吗 啉类、三唑类、哌嗪类、咪唑类、嘧啶类、氮唑类等,这些杀菌剂统称为甾醇抑制剂,病菌 体内甾醇的生物合成如下:菌体内主要是麦角甾醇,其合成过程为:鲨烯→羊毛甾醇→2,4-甲二氢羊毛甾醇→4, 4-二甲基类甾醇→4-甲基类甾醇→类甾醇→表甾醇→麦角甾醇。 病菌体内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是由多功能氧化酶催化进行,杀菌剂抑制麦角甾醇的生物合 成的作用点主要是甾醇 C14 上的甲基,杀菌剂使麦角甾醇上的 C14 脱甲基难于进行,造成 C14(α) -甲基甾醇积累,甾醇抑制剂使真菌细胞形态变形,菌丝生长异常,菌丝末端膨胀,分枝过多等 症状。 1)吗啉类药剂的作用(Morpholines):对甾醇合成的抑制点有两个: ①可使 C14-还原酶活性受抑制; ②C7、8 部位上的异构酶活性受抑制。 此外,吗啉类还对细胞壁几丁质的合成和呼吸链上辅酶 I 的氧化酶及琥酸――细胞色 素 C 处的氧化还原酶有抑制作用。 2)氮唑类:这是一类品种繁多的含氮杀菌剂,含 N 化合物对病菌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干扰杀菌剂对麦角甾醇合成的作用部位(双线表示抑制部位) 麦角甾醇合成过程中的脱甲基反应,因而也称为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简写为:SDIS,而甾 醇抑制剂为 EBTS,其作用点:C14-脱甲基,这是 SDIS 最敏感的作用点,C14 脱甲基过程如下(还 依赖于 NADH 的加氧酶参与):SHAPE\* MERGEFO一并脱掉总之,甾醇合成不正常对膜功能有很大影响,甾醇主要是由于与膜上磷酯分子中脂酰基 反应而调节膜的可塑性或流动性,如甾醇不正常,膜的可塑性受到破坏,脱甲基受阻,增加膜上 的甲基基团,使膜加厚,并可改变膜上的双脂层结构,结构改变导致功能改变,通透性改变,膜 上 ATP 酶受抑制,膜上静止的几丁质合成蛋白酶被激活而大量释放,导致几丁质异常增多。 二、杀菌剂对菌体内能生成的影响 杀菌剂通过影响菌体细胞生物氧化,破坏菌体能量代谢而达到杀菌目的。生物氧化过程(仿 Corbet 等, 1984) 菌体用于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菌体内的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降解氧化。这个 过程一般是在细胞质和线粒体内进行的, 许多参与生物氧化的酶均在线粒体上, 如果这个细胞器 的功能受到破坏,就要影响生物氧化的进行,如图。 杀菌剂对菌体内生物氧化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杀菌剂对糖酵解的影响 糖酵解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菌体所生活的基质中的糖类很复杂,真菌的菌丝体又常 常有外酶的生成,而菌体内分解多糖的酶类(如纤维素酶、淀粉酶、甘露聚糖酶、果胶酶、 蔗糖酶)一般对药剂不太敏感。 因此,杀菌剂对糖酵解的影响是次要的,主要是对糖有氧氧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的 影响,如下图。SHAPE\*MERGEFORMAT杀菌剂对糖酵解、有氧氧化和磷酸戊糖三条途径的影响 1.影响酶活性 (1)Cu、Hg 制剂主要是破坏细胞膜,造成 K 向细胞膜外渗。因为菌体内糖酵解过程中最 重要的磷酸果糖激酶(PFK)的活性是由 K 来活化的;丙酮酸激酶也需要 K 作为辅助因素。因此, Cu、Hg 制剂破坏细胞膜的结构,引起 K 外渗而影响这些酶的活性,使糖酵解不能正常进行。 (2)硫磺(Sulphur)对己糖激酶有抑制作用。 (3)对含-SH 基的酶或者化合物的影响: 含金属的 Cu、Hg 制剂、有机化合物如克菌丹、百菌清,这些药物都是作用于含有相同SH基的不同酶体或化合物上, 但是菌体的中毒程度是不相同的, 这主要是由于酶体对药物的敏 感性还有-SH 本身的活性、在化合物中的位置以及在整个酶活性中所起作用大小。 ①Cu、Hg 制剂影响含-SH 基的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和己糖激酶的活性,Hg 制剂对这 三种酶的毒性都很强;Cu 制剂中 Cu 更容易与-SH 反应形成 1∶1 的复合物,其毒性比 Cu 要大, 另外铜离子对糖酵解的影响在无氧条件下比有氧条件下毒性更大。 ②克菌丹主要以功能基-SC?Cl3(三氯甲硫基)与含-SH 基化合物反应,其产物硫光气-SC? Cl2 又易于与-SH、-NH2、-OH 基反应。 ③百菌清(Chlorothalonil):菌体内参与 3-磷酸甘油醛到 1,3-二磷酸甘油酸代谢过程 的磷酸甘油醛脱氢酶是百菌清的作用点(如下图):百菌清可与 GAP(磷酸甘油醛)脱氢酶上的蛋 白质(半胱氨酸蛋白质)上的-SH 基结合,生成一种新的复合物,使酶失活性。百菌清对酶活性 的影响是非竞争性的。 2.影响丙酮酸的脱羧作用 棉铃红腐病菌(Fusarium roseum )经克菌丹处理后,细胞内有丙酮酸积累而没有乙 酰辅酶 A 的形成,说明克菌丹抑制了丙酮酸脱羧作用。 克菌丹的作用点不是辅酶 A(CoA-SH),而是酶系中的焦磷酸硫胺素(TPP),TPP 是 在丙酮酸脱羧过程中起转移乙酰基的作用, 而接受乙酰基的 TPP 只能以氧化态进行 (TPP+) , 如果 TPP 结构破坏,则失去转乙酰基作用。 TPP 是α-酮酸氧化脱氢酶(或脱羧酶)的辅酶,在丙酮酸脱羧酶形成乙酰 CoA 的脱羧 作用中,要有 TPP 来转移乙酰基,克菌丹对 TPP 起作用后,丙酮酸则不能形成乙酰 CoA。 (二)杀菌剂对脂肪酸氧化的影响 脂肪酸在生物体内的降解氧化有需氧氧化(α-氧化)和不需氧氧化(β-氧化)两种。 与杀菌剂作用有关的是β-氧化,菌体内脂肪酸β-氧化的整个过程均需要辅酶 A 参与。多 碳的长链脂肪酸在辅酶 A 的帮助下,通过β碳原子的氧化而使其断裂,同时形成乙酰辅酶 A。+ 2+ + + + + 杀菌剂抑制辅酶 A 的活性,使脂肪酸的β-氧化就不能进行。脂脂肪酸β―氧化作用于辅酶 A 的杀菌剂主要有: 克菌丹、 三氯萘醌、 代森类, 都是脂肪酸β-氧化的抑制剂。 下图示是以上杀菌剂的作用点: (三)对三羧酸循环的影响 杀菌剂对三羧酸循环的影响可分为下列两个阶段: 1.对即将进入三羧酸循环之前的影响: 在菌体内,丙酮酸经丙酮酸脱羧酶的作用,并以 TPP 为辅酶而形成乙醛,乙醛再进一 步与辅酶 A 结合形成乙酰辅酶 A。 乙酸可代替乙醛再与辅酶 A 结合,同样也产生乙酰辅酶 A,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杀菌 剂中对孢子形成有抑制作用的氟代乙酸,可代替乙酸与辅酶 A 结合形成氟代乙酸辅酶 A,使 三羧酸循环中顺乌头酸到柠檬酸的代谢过程受阻,如下面图示: SHAPE \* MERGEFORMAT辅酶 A 乙酸草酰乙酸 乙酰辅酶A 柠檬酸合成酶顺乌头酸酶 乌头酸 异构酶 异柠蒙酸柠檬酸 辅酶 A氟代乙酰辅酶A顺乌头酸酶氟代乙酸氟代乙酰辅酶A氟代柠檬酸 异构酶氟代乌头酸草酰乙酸×异柠蒙酸氟代乙酸作用机制2.直接作用于三羧酸的某个环节: 多种杀菌剂可作用于三羧酸循环的某环节的酶,影响酶活性。如下图: (1)草酰乙酸转变为柠檬酸过程受阻:从草酰乙酸转化为柠檬酸需要辅酶 A 的参与,因此 能干扰辅酶 A 的药剂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干扰这个反应。 许多传统保护剂都会有此作用, 主要有福 美双、福美铁、二氯萘醌、克菌丹和硫磺等。在这种情祝下,辅酶 A 是被氧化为不可逆的氧化型, 因此失去活性。 (2)乌头酸酶活性受抑制:这类药剂主要有代森类,如代森锌、代森锰和 8-羟基喹啉等, 从其毒性机制来看是由于乌头酸酶的辅组因素铁离子与这些化合物反应形成螯环化合物。 (3)酮戊二酸脱氢酶活性受阻:酮戊二酸脱氢酶活性受抑制,致使中毒的细胞内琥珀酸含 量明显降低。影响此酶活性的药剂是克菌丹。显然毒性机制也是由于硫胺素焦磷酸(TPP)辅酶的 活性受阻,因为此酶和丙酮酸脱氢酶一样都需要 TPP 作为辅酶。 (4)琥珀酸和苹果酸脱氢酶活性受阻:能干扰此两种脱氢酶活性的杀菌剂主要是硫磺、异 硫氰甲酯和萎锈灵。 (5)延胡索酸酶活性受阻:早在 50 年代就有人观察到 Sclerotinia laxa(核盘菌)经硫 酸铜处理后,菌体细胞内延胡索酸酶的活性明显受到抑制,苹果酸的含量显著降低。 SHAPE\*MERGEFORMAT三羧酸循环 (四)对呼吸链电子传递的影响 呼吸链是菌体内能量生成的重要部分,呼吸链可分为复合物Ⅰ、Ⅱ、Ⅲ、Ⅳ四个部分, 每个复合体都有杀菌剂或其它化合物的作用点(如图)敌枯双 FMN NADH FeSP Ⅰ敌克松 SHAPE \* MERGEFORMAT抗菌素 十三吗啉 二苯联酚Cytbr Cytbk ATP 辅酶 Q CytcFAD 琥珀酸 FeSP Ⅱ 8-羟基喹啉 萎锈灵ⅢATP CN-Cyta1/a3 O2ⅣATP 与呼吸链有关的酶类: 辅酶Ⅰ (NADH)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 (FAD) 黄素单核苷酸 、 (FMN) 、 辅酶Q和多种细胞色素以及细胞色素氧化酶, 事实上, 杀菌剂对呼吸链的影响主要是对这些酶或 辅酶活性的抑制。 1.敌枯双:通过抑制辅酶Ⅰ的形成而破坏呼吸链的功能,原因是该药剂的结构与 NAD 的功 能团烟酰胺相似,因而进行干扰,用烟酰胺可以逆转敌枯双的毒性,而用烟酸则不能,这表明只 有烟酰胺才能惨入到 NAD 分子中,而烟酸则不能。 2.敌克松(fenaminosulf,Dexon): 敌克松是专化性较强的杀菌剂,对腐霉菌属(Pythium) 和丝囊菌属(Aphanamyces) 毒性特别强, 但对丝核菌(Rhizotonia)毒性很弱。选择毒性主要是由于不同真菌细胞膜透性的不同,敌克松 较难透入丝核菌细胞膜,同时在这些菌体细胞内含有分解(在还原型辅酶Ⅰ的存在下)敌克松的 代谢物。 敌克松的毒性反应是其分子上的苯环插入 NADH 分子中的二氢吡啶环和黄素酶分子上的异咯嗪环 之间,形成一个平面复合物的结果。3.十三吗啉(tridemorph 除剂。Calixin):十三吗啉是一种专用于防治禾谷类白粉病的内吸铲过去把十三吗啉看成是呼吸链抑制剂。近期研究表明:对电子传递的抑制作用是干扰甾醇的 生物合成。 由于试验时使用的是加工制剂而不是纯的十三吗啉,后来发现对呼吸链有影响的主要是制 剂中的辅助剂。纯的十三吗啉即使在高浓度情况下,对几种真菌的呼吸作用都没有影响。 4.萎锈灵(Carboxin): 原来认为萎锈灵是影响菌体内生物合成的,70 年代后才证明影响生物合成是后继作用,不 是药剂真正作用点。 萎锈灵与病菌接触后首先是影响菌体内的氧化,中毒细胞中有大量琥珀酸积累和线粒体膨 胀,线粒体结构遭破坏。 试验证明:药剂对线粒体的影响是在复合物Ⅱ中琥珀酸脱氢酶系与 Q 之间的非血红铁硫蛋 白(FeSP)上,萎锈灵与非血红铁硫蛋白发生螯合作用,阻碍旁路与呼吸链的电子传递。 ① NADH 氧化酶对萎锈灵不敏感,而且萎锈灵不会影响氧化磷酸化,即对复合物Ⅰ没有作 用; ②萎锈灵可透入担子菌和子囊菌的线粒体膜, 对某些担子菌确很敏感, 而对子囊菌却不敏 感,这说明药剂的选择性与透入线粒体膜的性能无关; ③萎锈灵结构中恶噻 英 环(Oxathiin)的改变对毒性无影响,而在苯胺上再加上一个苯 基则可大大扩大杀菌谱。 以上试验表明:萎锈灵对生物具有很强的选择性是决定于非血红铁硫蛋白体中蛋白质的结 构,由于蛋白质结构的改变(不同种类真菌的结构是有不同),会使萎锈灵产生选择性。 最近报道,复合物Ⅱ呼吸链上线粒体膜的最简单的一个组分,含有大量磷脂(卵磷脂)和 四种多肽化合物, 萎锈灵作用的特异性与这四种多肽化合物有密切关系, 这四种多肽是紧密地联 结成一个复合物, 其中较大的两种多肽被看成是大小两个亚基, 在各个亚基中又分别附着较小的 两种肽:CⅡ-3 和 CⅡ-4。 萎锈灵的作用点不是复合物Ⅱ中的任何一个单纯组分,而是由还原酶体的一部分 CⅡ-3、C Ⅱ-4 以及一些磷脂组成的一个结合的很紧密的一种复合物,结合位点显然是比较特别,它使萎 锈灵不可能在此点以外与呼吸链上任何另一部分结合。 5.2-联苯酚(2-phenylphenol): 这是一种消毒剂和杀菌剂,已发现它能抑制细菌(Rhodospirillum rubrum)的呼吸,作用 点是在呼吸链辅酶 Q 部位。试验证明:80?m 即对 R.rubrum 膜碎片的 NADH 氧化的抑制达 50%,然 而对琥珀酸氧化作用的抑制要达到同样的程度则需要 360?m 的药剂。 (五)、对氧化磷酸化的影响 )、对氧化磷酸化的影响 由于氧化磷酸化是生物细胞内形成 ATP 的一种极为复杂的代谢过程,其作用机理还不很清 楚,杀菌剂对此过程的影响也只是一般推理,尚缺乏很强的论证。 葡萄糖+6O 葡萄糖+6O2 O+化学能 6CO2+6H2O+化学能 化学能 ATP+H2O ATP 酶ADP+Pi这个反应表示,物质的氧化与 ADP 分子的磷酸化偶联起来,称为氧化磷酸化偶联反应,氧 化磷酸化虽然可以用这个简单反应式表示,但其真实的过程或机制是非常复杂的。 参与氧化磷酸化的组分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呼吸链上的多种氧化-还原酶类,其作用为:1)氧化物质,释放能量;2)把 H+从内膜的内侧运到外侧; 第二种:线粒体内膜及其作用:阻止 H+从外侧流回内侧; 第三种:线粒体内膜上的 ATP 酶,作用:1)使 H+自外侧返回内侧,放出能量,供ATP 使用;2)催化由ADP+Pi→ATP 的反应 氧化和磷酸化(H 的氧化和 ATP 的产生)是相互偶联的过程,目前有很多解释氧化磷酸化 的机制的学说,大部分采用化学偶联学说,中间主要有二个偶联因子 I、X,把氧化和磷酸化偶 联在一起。 ? AH2+B+I?A∽I+BH2 A∽I+X ? X∽I+A X∽I+P ? A.B: 能携带氢的化合物 P: 高能磷酸键的化合物(ADP.ATP) I.X: 偶联因子 AH2:携带氢氧化态受体 BH2:高能中间化合物 ∽:X―DNP 作用位点 杀菌剂对氧化磷酸化的影响 1.特异性抑制作用: 对氧化磷酸化有特异的干扰作用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抑制氧化磷酸化的抑制剂, 另一种是把 氧化和磷酸化分开的解偶联剂。 (1)氧化磷酸化的抑制剂: 用于防治甜菜叶斑病的醋酸苯锡和氢氧化苯锡, 它们是通过抑制 ATP 合成酶的活性来影响 磷酸化的,有人认为药剂是作用于内膜上 ATP 酶体的柄部(Fo),寡霉素也有同样作用,有人认 为是与 Fo 的一些蛋白质结合的结果。 (1)解偶联剂 特点:①解偶联剂是亲脂性和弱酸性化合物,主要作用于呼吸酶所附着的线粒体内膜,消 除了膜内外两侧原来形成的 H+浓度差和电位差,造成 ATP 的生成受阻; ②Cu 、砷、汞化合物和某些抗菌素是直接影响 ATP 酶的活性,主要作用在细胞体内含-SH 酶上;2+X∽P+I ③DNP (2,4-二硝基苯酚),是典型的解偶联剂,能够溶解膜上的脂质部分,改变线粒体 内膜内外两侧的 H 浓度差和电位差,使氧化磷酸化解偶联;除此还有氯化酚类; ④真菌的菌丝对解偶联剂特别敏感。 ⑤离子载体类: 只有在 K 、Na 存在时才能起作用,尤其是 K ,如缬霉素的结构是大分子环状酸,其作用机 制是把 K+包围在分子中间,由于其带正电荷,所以被内膜内侧的阴离子吸引,转移到内膜内侧 去,这样就消除了内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使氧化磷酸化解偶联 2.一般影响: (1)破坏线粒体膜透性:使膜内外两侧的 H+浓度差和电位差无法形成,从而破坏了氧化 磷酸化反应的进行,破坏膜透性和线粒体膜结构的药剂都有此作用,如多果定。 (2)对ATP酶活性的影响:ATP 酶含有-SH,因而许多能与-SH 反应的杀菌剂都会影响氧 化磷化,如 Cu、Hg 制剂、克菌丹、灭菌丹等 三、杀菌剂对菌体代谢物质的生物合成及其功能的影响 菌体的生物合成有两大类:一是主要代谢物核酸、蛋白质、脂质等大分子化合物的生物 合成;二是细胞壁、细胞膜(包括线粒体膜、内质网膜和核膜等)和其它一些组织上的膜以及次 生代谢物的小分子化合物。 关于对小分子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影响我们在杀菌剂对菌体细胞结构和 功能的影响中已作了讲述,这里我们只讨论对大分子的影响。 (一)杀菌剂对核酸合成及其功能的影响 1.杀菌剂与菌体内核酸碱基化学结构相似,形成“搀假的核酸” 杀菌剂与菌体内核酸碱基的化学结构相似,因而替代了核苷酸的碱基,形成了“搀假的 核酸”。这类杀菌剂主要是: 苯莱特(Benomy) 多菌灵(Carbendazim) 噻苯唑(Thiabendazola) 这三种药剂的结构与嘌呤结构相似,因而干扰了磷酸腺苷或磷酸鸟苷的合成,起到了“搀 假核酸”的作用。 嘌呤碱与苯并咪唑类内吸剂的结构+ + + + 杀菌剂 8-氮杂鸟嘌呤对烟草花叶病毒和 Bacillus cereus(杆状菌)的作用也是掺入“搀假 核酸”,对白粉病的作用也是由于干扰了核酸的合成。 2.杀菌剂与形成碱基的组分结构相似,因而竞争性抑制干扰了核酸合成过程中的某一个反 应,使核酸不能合成。 由于碱基同某些化合物相似,从而抑制了真正碱基的合成,造成了假的反馈性抑制作用。 反馈性抑制:在生物体内某一个化合物特别多时,可抑制前一个物质的合成。这是生物体 内的自身调节作用。 如:6-氮杂尿嘧啶(杀菌剂)就是阻碍了尿嘧啶合成过程中的尿嘧啶-6-甲酸核苷-5′磷酸(乳清酸核苷-5′-磷酸)的脱羧作用。 3.杀菌剂对核酸合成的间接影响: 在嘌呤合成中,FH4(四氢叶酸)是一辅酶,使用磺酰胺类化合物(如敌锈钠)与叶酸分子 结构中的氨基苯甲酸部分相似,因而与对氨基甲酸争夺酶系统,阻碍了菌体正常的叶酸合成。 在正常情况下,对氨基苯甲酸是菌的“生长物质”,在菌体内的二氢叶酸合成酶的帮助下 合成叶酸,而叶酸是促进 pr 合成和核酸合成的必要物质。 甲菌啶(Dimethrimol)、乙菌啶(Ethirmol)是叶酸代谢甲基化中醛缩酶辅酶吡哆醛磷酸 的抑制剂,甲菌啶、乙菌啶在结构上与吡哆醛磷酸相似,冒充了吡哆醛,使参与四氢叶酸代谢作 用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从而干扰了叶酸传递过程中 C-1 转移反应(如下图) SHAPE\* MERGEFORMAT在生物体内不论嘌呤还是胸腺嘧啶的生物合成,都需要 N5、N10 亚甲撑四氢叶酸 (CH2-THFA)作为辅酶,而 CH2-THFA 在细胞内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在丝氨酸(磷酸吡哆醛存 在时)转变为苷氨酸过程中从丝氨酸分子上获得一个“C”。甲菌啶、乙菌啶干扰 CH2-THFA 的生成,结果阻碍了嘌呤和胸腺嘧啶的合成。丁嘧酯(Bupirimate)也有相同的作用。 4.杀菌剂可影响核酸的聚合: (1)放线菌素 D(Actinomycin D)、丝裂霉素(Mitomycin C):这两种抗生素都是影响菌体内 DNA 的生物活性,放线菌素 D 与 DNA 的鸟嘌呤结合成复合物,它是在双螺旋碱 基对之间,紧邻鸟嘌呤-胞嘧啶碱基对处,嵌入氨基吩恶嗪核,放线菌素 D-DNA 复合物对依 赖 DNA 的 RNA 聚合酶起抑制作用。 (2)灰黄霉素(Griseofulvin):灰黄霉素除影响真菌细胞壁微纤维结构的作用外,也可 以与真菌的 RNA 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而影响核酸的合成。 (3) 甲霜灵的作用主要是干扰 r-RNA 的合成, 最敏感的作用点是尿苷掺入 RNA 受阻, r-RNA 聚合受阻会造成三磷酸核苷的大量积累,这也是甲霜灵会使细胞壁加厚的原因。 (二)杀菌剂对蛋白质合成和功能的影响 在真菌体内蛋白质合成有两个场所,即在细胞质和线粒体中。众所周知,蛋白质合成是在 核糖体上进行, 因此对核糖体有破坏作用或会影响核糖体功能的药物就会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至 今已发现有三种核糖体:80S、70S、60S。核糖体的大小,不同生物中是不相同的,其大小用 S 表示,S 为沉降稀疏,它不受地心引力的影响,而受离心力的作用。不同生物核糖体大小区别 生物种类 真菌 细菌 高等动物 核糖体整体 77-82S 70S 70-80S 大亚基 53-63S 50S 64S 小亚基 36-41S 30S 40S1.杀菌剂对蛋白质合成的直接影响 (1) 杀菌剂 (如放线菌酮) 可与核糖体结合, 影响 tRNA、 mRNA 与核糖体的结合, 失去了 tRNA、 mRNA 的正常作用。 氯硝胺、春雷霉素主要与菌体核糖体中的小亚基结合,放线菌酮、稻瘟散主要与大亚基结 合,破坏菌体原有核糖体结构,从而阻碍了氨酰-tRNA 与核糖体的结合,使肽链不能伸长。 (2)杀菌剂影响叶酸代谢和转氨基作用,使蛋白质合成受阻。 甲菌定和乙菌定能干扰在叶酸代谢和转氨基作用作为辅酶的磷酸吡哆醛,使蛋白质合成受 阻。 (3)影响氨基酸的活化 tRNA 只能与活化的氨基酸结合,如氨基酸类杀菌剂可以取代活化的氨基酸,形成搀假的 tRNA。 (4)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转位与转肽 转位:合成蛋白质有起始和终止位点,杀菌剂如链霉素可把 tRNA 固定在起始位点上,而不能达 到终止位点。 转肽:稻瘟散和放线菌酮可影响转肽。 (5)影响终止(两个亚基不能分开) 肽链增长是在核糖核蛋白体的基础上增长的,到一定长度肽链要分开,但使用链霉素,茴 香霉素,放线菌酮可影响肽链继续加长,形成异样 pr 失去原有 pr 的功能,主要是抗生素与菌体 中的 DNA 分子中的鸟嘌呤脱氧核苷,以氢键相连形成特殊的复合物。 抗生素对转录的影响是由于药剂和 DNA 结合造成立体障碍,干扰 RNA 聚合酶沿 DNA 模板移 动,影响 RNA 链延长,最后导致核糖体无法分为单核糖体,而失去再次合成蛋白质的可能性。 (6)影响细胞的正常分裂 苯并咪唑类药剂可与细胞分裂时组成纺锤体的管蛋白相结合, 使纺锤体失去拉动染色体的功 能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分裂 (7)对菌体中肌丝的影响 真菌中的肌动蛋白(包括管 pr)简称肌丝,是细胞骨架的重要组成成分,一些抗生素对细 胞骨架功能或结构的干扰都会导致细胞的解体。 肌丝对菌体生长的作用:1)促进孢子的形成和萌发;2)影响孢子的游动;3)肌丝受破坏, 也会导致体细胞的分离。 2.杀菌剂对蛋白质合成的间接影响 (1)蛋白质合成受 DNA 调控,因此影响核酸合成的杀菌剂都可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2)某些与氨基酸相类似的化合物也会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如青霉素对多种细菌的作用是 由于青霉素结构 6-氨基青霉烷酸与细菌细胞壁主要成分粘肽的前身化合物(D-丙胺酰 D-丙氨 酸)分子结构中的一部分相似,从而抑制了壁上蛋白质的合成; (3)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某些酶的活性受抑制,可影响蛋白质合成,如异硫氰酯类化合物就 是与有关的-SH 辅基反应而抑制其酶活性的; (4)蛋白质的合成是意中需能代谢反应,因此影响能量生成的杀菌剂,也间接影响蛋白质 的合成,如内吸剂萎锈灵。 杀菌剂抑制蛋白质合成或使蛋白质变性,其中毒症状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菌体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速度减缓,含量降低,菌体生长明显受到抑制; ②游离的氨基酸增多; ③细胞分裂不正常。 四、无杀菌毒性保护剂作用原理 无毒性保护剂(无杀菌毒性保护剂):是近年来开发的新型杀菌剂,也称为特异干扰真菌 寄生剂, 主要指用来调节真菌致病系统或加强植物防御作用的化合物, 也称为第三代无杀菌毒性 保护剂。其特点: 1.无毒性杀菌剂的特点 (1)在离体情况下,很少或没有杀菌活性,但应用到寄主植物上时可减少侵染或降低病害 的严重度; (2)无毒性保护剂在寄主植物体内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毒性的物质; (3)可影响真菌的致病力,提高寄主抗病性; (4)无毒性保护剂可以成为干扰致病原因的关键因素和寄主抗病性的诱发剂或抑制剂,产 生的防御作用要比传统杀菌剂的药效更持久; (5)无毒性保护剂对病原菌不会产生抗药性。 2.无杀菌毒性保护剂作用原理 (1)抗穿透化合物(Antipenetrant Compounds) 真菌通常必须穿透植物细胞壁表层,随后才能在下层组织开始侵染,真菌穿透植物表皮需 要特殊酶的活性或机械力或两者结合共同起作用, 因而利用一些化合物影响真菌穿透寄主表皮过 程已成为病害防治的一个重要目标, 当前研究最多最成功的无毒性保护剂就是真菌黑色素生物合 成抑制剂。 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的作用在于阻止病菌穿透植物表皮,其抗穿透作用是干扰附着胞黑 色素化, 黑色素化能使壁具有紧破性和穿透过程中建立对焦点的必要膨压, 这就是当前研究最多 的抗穿透化合物。 三环唑是第一个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浓度为 0.1-10mg/ml 时,不能抑制稻瘟病菌孢子 的萌发,但可以使稻瘟病菌附着胞黑色素合成受抑制。 在接种 5h 内或病菌侵入前 5h 施药才有效果,迟了则无效,因为接种后 5h 附着胞黑色素已 形成,侵入丝已侵入寄主内,同时有了黑色素的菌体细胞会阻止药剂的透入。 (2)通过干扰病菌致病的关键因素,来达到削弱病菌的致病能力 角质层是植物表皮细胞壁最外层的组织,是病原物进入植物表皮下组织必须穿透的屏障。 角质酶在病菌致病活性中的作用, 以及通过抑制这种酶的产生或抑制其活性来防治植物病害, 已 受到人们的重视。 异丙氟和对氧磷,在无杀菌毒性的浓度下,可保护豌豆不受镰刀菌的侵染,这是较有效的 角质酶抑制剂,稻瘟净、克瘟散在无杀菌毒性的浓度下,可保护豌豆组织免遭 F.solani(镰刀 菌)的侵染。 苯莱特可分解为多菌灵和异氰酸丁酯,也是角质酶的抑制剂。 (3)通过诱发或刺激植物特定的抗性机制,或以非特异性的方式改变寄主植物的代谢途径, 使其降低对病原菌的敏感性从而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①二氯二甲环丙羧酸(DDCC) 在对病菌无毒的浓度下,可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其作用机制为:加速被病菌侵入的稻株 体内产生过敏性反应,形成坏死斑块,经药剂处理的稻株中,稻瘟病菌的菌丝的生长很快受到抑 制,而对照株内的菌丝却生长迅速。 菌丝生长受到抑制主要是由于在侵染点周围有大量的植保素积累,这说明寄主抵抗能力来 源于抗菌物质,DDCC 主要是作用于寄主而不是病菌。 ②噻瘟唑 是防治稻瘟病的药剂,在培养基中对稻瘟菌菌丝生长和在玻片上对孢子萌发无明显毒性,但 施在稻株叶鞘上, 孢子萌发以及附着孢的形成和穿透性都受到明显影响, 这说明噻瘟唑可以阻止 稻瘟菌穿透水稻组织,并对病菌侵入组织后病斑的扩展有抑制作用。 经分析测定,噻瘟唑处理过的稻株内过氧化物酶,苯丙氨酸裂解酶和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 亦有所增多。这些酶被认为具有促进木质化屏障形成的作用。 ③乙磷铝 乙磷铝是防治鞭毛菌引起的病害的有效药剂,但在有效浓度离体的情况下,对病菌生长没有 或只有轻微影响,其防病作用是通过提高寄主防御系统而间接起作用的,有人用 phytophthoracapsici(疫霉菌)接种经乙磷铝处理后的番茄叶片,发现在侵染点周围保卫性的坏死斑形成很快,同时有酚类物质的积累。 用 plasmopara viticola(单轴霉菌)接种葡萄,也发现乙磷铝处理过的葡萄有 1,2-二苯 乙烯及黄烷酮类物质生成, 这些物质有抗菌和减轻病害症状的作用, 乙磷铝的防御作用是通过刺 激寄主植物原有保卫素的产生而实现的。 第三节 无机杀菌剂 无机杀菌剂主要指铜制剂和硫制剂,它们是最早的无机杀菌剂。 一、铜制剂 (一)波尔多液 在杀菌史上,波尔多液是最早发现和应用的保护剂之一,至今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由于 它要消耗贵重的金属铜, 四十年代后有机杀菌剂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它的使用。 然而到目 前为止,波尔多液在防治植物病害上仍有一定作用。 1.化学名称及有效成分 碱式硫酸铜 CuSO4?XCu(OH)2?YCa(OH)2?ZH2O2.配制方法及原则 (1)配制原料:CuSO4 和 CaO (2)配制比例 CuSO4 1 0.5 CaO 1 1 H 2O 100 100 波尔多液及防治对象 1%等量式 0.5%倍量式 柑桔 葡萄 0.5 1 10.5 0.3-0.4 3 (3)配制原则100 100 15+0.4kg 动物油0.5%等量式豆类 焦类波尔多浆果树涂抹伤口①将所用水的量分成两分;一分(2/5)用于溶解硫酸铜,另一份(3/5)用于溶解氧化钙; ②完全溶解后将硫酸铜溶液缓缓注入氧化钙溶液中,便倒边搅拌,顺序不能颠倒。 3.波尔多液性质及影响质量的因子 (1)性质 波尔多液是一种天蓝色碱性、 胶状悬浮液, 具有悬浮性, 刚配好时悬浮性好, 但放置过久, 悬浮的颗粒会相互聚合并形成结晶,性质也会发生变化,一般要现配现用。 (2)影响质量的因子 ①原料质量:选用较纯的原料,即选用杂质含量少的硫酸铜和氧化钙。 ②温度:一般在室温下配置 ③适当的搅拌 ④严格遵守配置原则:硫酸铜溶液要稀,石灰溶液要浓,即石灰的分子数一定要多与硫酸 铜的分子数,硫酸铜溶液要缓缓注入石灰乳溶液中 ⑤不能用金属器皿,一般用木桶、玻璃器皿、水泥池配制或盛装。 ⑥不能稀释,要随配随用。 ⑦影响铜离子释放的因素:湿度,越高促使 Cu 的释放;另外植物和病原菌的分泌液也会 促使 Cu 的释放 4.波尔多液使用方法及药害 (1)使用方法 波尔多液是一种良好的保护剂,粘着性强,残效期可达 15-20 天,最好在病菌侵入前施用, 发病后施用会显著降低药效,但也可以防止病菌再侵染。 波尔多液主要防治葡萄霜霉病、碳疽病、绵腐病、幼苗猝倒病,对白粉病防治效果差。对细 菌引致的柑桔溃疡病、棉花角斑病也有一定防效。 大田喷雾:100-120 斤/亩,小麦扬花期 200 斤/亩。 波尔多浆常用作植物伤口保护剂,如果树树干溃疡病。 (2)药害 波尔多液对植物安全,微量铜能促进植物叶绿素的形成,延长生长期和增加蒸腾量,对花 生、马铃薯有刺激生长提高产量的作用,但是使用不当也会产生药害。2+ 2+ 产生药害的原因: ①配制比例不当:石灰过多导致植物细胞壁硬化,叶片畸形 ②不同植物对硫酸铜和石灰的敏感度不同:茄科、葫芦科(黄瓜、西瓜)、葡萄对石灰敏 感,应用时将石灰降为半量式;核果类果树如李、杏、桃、鸭梨、白菜、小麦对硫酸铜敏感。 ③温、湿度:高温特别是干旱情况下使用波尔多液,对石灰敏感的植物易引起药害,这是 由于波尔多液能增加蒸腾作用,使植物在干旱情况下过渡缺水;湿度过大铜离子量增加。 由于波尔多液代表了最基本的铜制剂, 而且使用成本比较低廉, 至今仍然在世界大部分地区 大量使用, 然而波尔多液作为古老的铜制剂, 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不成熟和先天不足 之处。 5.波尔多液的不足之处 1).波尔多液要两种原料,CuSO4 和 CaO 在喷洒之前,临时配制而成,操作十分不便。 2)波尔多液需要消耗大量的硫酸铜,意味着消耗大量的铜资源。 3)使用波尔多液时,有大量的 SO4 进入土壤,使土壤酸化,对喷洒设备也有腐蚀性。 4) 由于硫酸铜的高溶解性, 波尔多液中有大量游离铜离子, 虽然铜离子是杀菌的主要成分, 但是过量的 Cu 也会对植物造成伤害,特别是对 Cu 5)过量的 Cu2+, 2+ 2+, 2-敏感的植物。2+,对环境也有毒害作用,尤其是水生生物对 Cu很敏感,如稍有不慎,对喷洒区域周围的鱼塘、湖泊中的水生生物非常危险。 6)喷洒波尔多液后在果实上经常残留蓝绿色斑点,影响果实外观。 鉴于以上原因,在波尔多液使用多年的同时,新的铜素杀菌剂品种不断被推出、使用,其 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第二代氧氯化铜和第三代氢氧化铜和氧化亚铜。 (二)氧氯化铜(王铜) 氧氯化铜(王铜) 1.化学名称及有效成分 氧氯化铜;3Cu(OH)2?CuCI2 2.特性:绿色或蓝色粉末,含铜量 59.5%(理论值)不溶于水、乙醇、乙醚,可溶于氨水, 在酸性溶液中分解。毒性低,对铜敏感的作物易引起药害,杀菌谱与波尔多液相同。 3 使用:剂型有 10%、25%粉剂;50%可湿性粉剂,30%的胶悬剂。可作叶丛喷雾或喷粉 用,施用量为 2.24-5.6kg/hm (药剂有效成分)。 虽然铜制剂从波尔多液到氧氯化铜得到了发展和进步,但是氧氯化铜不足之处: 1)氧氯化铜溶解度很低,铜离子释放较少,使用时必须加大剂量才能保证防治效果,造成 药剂浪费。2 2)氧氯化铜在植物表面形成类似八面体的颗粒结晶,不易均匀覆盖全部植物而且易被雨水 冲刷掉,所以雨后应及时再次喷洒,以防雨水冲刷使药物消失。 3)由于 CI 同样会造成对喷洒工具的腐蚀,而且一些植物对氯特别敏感,如马铃薯,使用 时应谨慎。 由此新一代铜制剂氢氧化铜应运而生,并表现出了比硫酸铜和氧氯化铜更优良的性能,在 全世界正在扩大其市场占有率。 (三)氢氧化铜 1.特点 氢氧化铜微观晶体结构是细小的针状结晶,在喷洒后,可均匀周密地覆盖整个叶面,形成薄 薄的致密的保护层,节约用药量,耐雨水冲刷,对土壤、喷洒工具、及对铜、氯离子敏感的植物 没有影响。 2.防治对象: 剂型有可湿性粉剂、悬浮剂、颗粒剂, 1) 可防治有欧文氏杆菌、 假单胞杆菌、 黄单胞杆菌和土壤杆菌引起的细菌病害有防治作用; 2)对卵菌、子囊菌、半知菌中的疫霉菌、霜霉菌、从赤壳子囊菌、黑星菌、腔球菌、尾孢 菌和驼孢锈菌有防效。 二.硫制剂 (一)石硫合剂 1.化学名称及有效成分:多硫化钙 CaS?Sx 2.配制方法:硫黄:氧化钙:水=2:1:10,按此比例煮制而成,煮制过程中有一系列反 应,最终生成多硫化钙。煮制时必须用瓦锅或生铁锅或玻璃器皿,不能用铜锅或者铝锅,以免腐 蚀损坏。 1)称取块状、质轻洁白的生石灰放在锅内,滴数滴水使生石灰消解成粉状,在加少量水 搅拌成糊状; 2)将硫磺粉徐徐加入石灰乳中,便加边搅拌,使硫黄粉全部溶于石灰乳中,把剩下的水 全部加入,记下水位线,加热煮沸,开始计时,煮制 50-60min,煮制过程必须保持沸腾,并不 断搅拌,损失的水分加热水补足,并应在反应结束前 15min 补足,离火井置片刻,进行过滤,滤 液为深棕色的透明液体,,即为石硫合剂母液,把母液倒入 300ml 量筒中,用波美比重计度量母 液浓度,另外,可用窄口玻璃瓶或小口的瓦罐贮存备用,如保存时间长,可在液面的少许煤油, 避免氧化。-3)反应原理 3S+3H2O------ 2H2S (气体)+H2SO3H2S+Ca(OH)2+XS---------CaS?Sx+2H2O Ca(OH)2+H2SO3---------CaSO3+2H2O 多硫化钙的含量为 8%,其含量与液体的比重呈正相关,所以可用波美比重计测量其质量的 好坏。 3.石硫合剂的性质及影响质量的因子 (1)性质 理化性质:石硫合剂为褐色透明的液体,具有强烈的臭蛋味,比重 1.28/15.6°,含多硫 化钙不少于 74%(V/V),并有少量的 CaS2O3,呈碱性,遇酸易分解,在空气中易被氧化,特别 在高温及日光照射下,更容易起变化,而生成游离的硫磺及硫酸钙,所以,贮存时,在液面上滴 少许煤油,严加密封。 生物活性:有杀菌、杀虫活性,喷洒在植物体上以后,药剂可与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 水等作用,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形成极细微的硫磺沉淀,并放出少量的硫化氢气体,从而发挥 杀菌作用;同时由于石硫合剂呈碱性,有侵蚀昆虫体表蜡质层的作用,所以,对具有较厚蜡质层 的介壳虫和一些螨卵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CaS?Sx+2H2O------- H2S+Ca(OH)2+XS CaS?Sx +3O2 -----2CaS2O3+2(x-1)S CaS2O3------CaSO3+S CaS?Sx+CO2+H2O------CaCO3+H2S+xS (2)影响质量的因子 1)取决于硫磺和石灰的质量:劣质的原料会改变原料的比例,一般来说,硫磺的质量 比较稳定,但成块的硫磺必须研磨成粉末,且颗粒越细越有利于反应的进行。如果使用结块的硫 磺作原料,易造成田间喷粉不均,对植物产生药害。所以,最好使用加工过的硫磺粉。 石灰要使用洁白质轻块状的生石灰,含杂质太多或易风化吸湿的石灰不宜使用。 2)与熬制过程中的火力和反应时间有关 时间长或火力不足,反应不完全,得到的母液比较淡;反应时间过长,过分剧烈搅拌(特 别在反应后期),反应生成的多硫化钙有被氧化破坏,反而降低了母液的质量,据经验认为:反 应锅内的渣子开始变为蓝绿色时,反应时间就够了。 (3)药害 不同植物对石硫合剂的敏感性不同,叶组织幼嫩部分易受药害。 气温越高,药效越好; 石硫合剂对人畜低毒,但对皮肤有刺激作用。 4.应用 熬制好了的石硫合剂必须经过稀释后才能使用,这可采用稀释法或查表法进行。 防治对象:主要对白粉菌和锈菌效果好,对霜霉菌无效,对介壳虫和螨卵有杀伤作用,若 与有机磷药剂交替使用,可延缓螨类对有机磷农药抗性的产生。 由于不同作物对石硫合剂的敏感性不同,所以在使用时要谨慎。一般用量:小麦白粉病和锈 病 0.5Be°;谷子锈病 0.4-0.5 Be°;果树生长期防治炭疽病、叶斑病、桃褐腐病 0.3-0.4 Be°; 果树休眠期涂杆 3-5 Be°,用于防治越冬螨类。 (二)胶体硫 胶体硫是熔融的硫磺分散在浓亚硫酸纸浆废液中制成的,成品为褐色液体或块状固体,含 硫 50%,硫磺粉粒直径一般为 1-2um,最大不超过 5um,要求 90%硫磺颗粒小于 5um,由于含纸 浆废液,所以悬浮性很好,喷施在植物表面有良好的展着性、持久性,杀虫杀菌效果比一般的硫 磺粉要好。 适用于防治各种作物的白粉病、锈病和半知菌、子囊菌引致的叶斑病,对螨类也有一定的防 治效果,一般使用浓度为 1:200 左右,胶体硫与敌锈钠混合使用可同时防止花生的叶斑病和锈 病。 石硫合剂不能与波尔多液同时使用 石硫合剂是果园中一种常用的保护性杀菌剂,其有效成分为多硫化钙,具有较强的杀虫杀 菌能力,残效期 15 天;波尔多液也是一种果园常用的保护性杀菌剂,其有效成分是不容于水的 碱式硫酸铜,喷布于叶果上干燥后,形成一层药膜,起保护和杀菌作用,残效期为 15-20 天。 假如波尔多液和石硫合剂同时使用或使用间隔时间太短,将会使两种药剂发生化学反应, 生辰一种黑褐色的多硫化铜沉淀物,同时产生大量可溶性铜离子,这样既降低了二者的药效,又 会使果树发生铜离子中毒造成药害, 出现落叶、 落果和叶片呈灼烧状病斑或干缩现象。 这在苹果、 梨等对铜离子敏感的果树上尤为明显。 因此,石硫合剂和波尔多液不能同时使用,也不能在间隔时间太短的情况下使用,如果先 喷石硫合剂、后喷波尔多液,虽因石硫化剂较易分解,残效期短,间隔时间至少要在 14 天以上; 相反,如先喷波尔多液而后喷石硫合剂,间隔时间也需在 20 天,才能避免发生药害。 第四节 有机硫杀菌剂 有机硫制剂是杀菌剂发展史上最早、较大量、广泛用于防治植物病害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它的出现是杀菌剂从无机发展到有机合成的标志。 它在代替铜、汞制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有机硫杀菌剂的特点是:杀菌谱广、高效低毒、对人、畜安全,不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 和内吸杀菌剂混合使用为其发展方向。 我国常用的有机硫杀菌剂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一、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 (一)乙撑双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代森类 乙撑双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代森类 ---化学结构式:S CH2NH C S Cu H2C NH C S SSSCH2NHCS ZnCH2NHCS MnH2C NHC SSSH2C NHC SSS CH2NH C SNH4CH2NHSCSNaCH2NHCS Mn.x-Zn yH2C NHC SSNH4H2C NHC SSNaH2C NHC SS连接氮原子的的两个氢原子仍保留一个不被取代,N 原子上负荷的氢能使 H2S 或 HS 分离出 来,形成异硫氰酸酯化合物。 1.特点 1)性质不稳定,特别是锌盐,遇光、热易分解,一般正常条件下贮存可缓慢分解,遇高 温高湿环境分解的更快,所以此类药剂不耐贮存,不能与碱性农药和杀虫脒混合使用,与波尔 多液混用时要随配随用。 2)一般对植物不易产生药害,对植物有刺激生长作用,如代森铵有肥效作用。 3)杀菌谱较广,对各种蔬菜作物的疫病、霜霉病、叶霉病和根腐病、玫瑰黑斑病以及禾 谷类锈病有防效;除代森铵外,其他代森类药剂不能防治白粉病。 2.药害 代森类药剂对植物一般是安全的,与许多药剂一样,在低浓度时还会有刺激生长的作用, 但使用不当也会引起药害。 1)代森钠和代森锰,尤其是代森钠对植物易产生药害,目前用得较多的为代森锰锌,比 代森锰药害小。 2)代森类药剂具有致癌作用,能引起动物的甲状腺肿瘤,属急性毒性。所以目前控制 使用。 (二)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福美类 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福美类 ---CH3 N C S S S福美锌CH3. Zn 2CH3CH3 N C S S S C S N CH3福美双CH3CH3 N C SSS. As 2福美胂CH3CH3 N C S S S福美甲胂CH3. As 2CH3此类化合物氮原子上的两个氢原子都被甲基取代,是一类具有强螯合力的化合物,如 福美锌、福美铁等。常用品种如下: 1.福美双 1)特点:性质很不稳定,易吸潮,温度达 80°C 时,分解更快,对动物的粘膜有刺 激作用,是代替汞、砷制剂的良好药剂。 2)应用:福美双对根部病害有较好的效果,一般用作种子处理、土壤处理剂,主要 防治禾谷类黑穗病、各种作物的苗期猝倒病、萎蔫病和根腐病。另外用 500~1000X 液喷雾 可防治苹果斑点病、梨黑星病、蚕豆褐斑病、瓜霜霉病和炭疽病等。 拌种:用量为 0.5 斤药剂+100 斤种子,可防治小麦黑穗病和玉米黑粉病; 用量为 0.25-0.4 斤药剂+100 斤种子,可防治蔬菜立枯病。 土壤处理:1.5 斤药+100-150 斤细土/亩,将毒土撒于地表,然后进行耙耱或直接撒于种沟 内。防治蔬菜、烟草等作物的苗期病害。 喷雾:用 500-1000X 液喷雾防治蚕豆褐斑病、瓜类霜霉病。 2.福美锌 性质不稳定,在空气中易吸湿分解,对动物的粘膜有刺激作用,对植物有刺激生长的作用, 主要用于防治蔬菜、果树上的炭疽病、霜霉病等,剂型为 65%可湿性粉剂。可作为保护剂喷施, 7 天喷一次。 3.福美甲胂 性质不稳定,毒性较大,进入高等动物体内后,排泄缓慢,有一定的积累性;对植物易产 生药害,除了防治水稻纹枯病外,一般不单独使用,而配成混和剂,减轻对人畜的危害,但是, 不论是单剂还是混和制剂,在收获前 30 天必须停止使用。 4.退菌特:有两个剂型 退菌特= 50%可湿性粉剂 80%可湿性粉剂 福美甲胂 12.5% 20% + 福美双 25% 40% + 福美锌 12.5% 20%福美甲胂对作物不安全,用量少,以降低残留量,减少对植物的药害,福美锌对作物安全, 并有刺激生长的作用,但残效期短;福美双残效期长,退菌特综合了各药剂的优点,属广谱性杀 菌剂,扩大了使用范围,比单剂效果好。除对水稻纹枯病有特效,对苹果炭疽病、黑星病、棉花 苗期病害、禾谷类黑穗病、小麦白粉病、苗期猝倒病均有效。 5.其他品种:福美胂、炭疽福美 福美胂用来防治苹果树腐烂病,将 40%的可湿性粉剂稀释 40-50X,加 0.2%的平平加(促 进渗透)涂抹伤口。 炭疽福美=福美锌(50%)+福美双(30%),主要用来拌种防治炭疽病。另外还可用来灌 根防治小麦全蚀、根腐、赤霉病。 二、三氯甲硫基类 有两个结构相似的品种,克菌丹和灭菌丹O N SCCI3O NSCCI3克菌丹 1.特点O、灭菌丹O克菌丹和灭菌丹理化性质相似,均为白色结晶,工业品带棕色,难溶于水,两种药遇碱都 不稳定,属多作用点药剂,分子结构中的三氯甲硫基(-SCCI3)不但具有杀菌毒性,同时还可增 加药剂的亲脂性和通透力;结构中的甲酰亚胺基(-CO-N(H)-CO)杀菌活性很高。 对人、畜低毒,但对皮肤和粘膜有刺激作用,对作物安全,不易产生药害,可代替波尔多 液防治对铜离子敏感的作物病害,并具有刺激作物生长作用。 2.防病范围: 广谱性杀菌剂,无内吸作用,但有一定的渗透作用,在大田、果树、蔬菜上都可以使用, 主要用来防治豆类、蔬菜的根腐病、立枯病、马铃薯晚疫病、葡萄霜霉病,对白粉病效果差,另 外还具有杀螨作用。 3.剂型和使用方法 克菌丹:5%粉剂、50%可湿性粉剂、75%种子处理剂 灭菌丹:5%、10%粉剂;50%、70%可湿性粉剂 克菌丹作为果树、蔬菜病害的叶丛喷雾剂或拌种剂已广泛使用。50%可湿性粉剂喷雾使用 量为 400-500X 液,拌种用种子量的 0.25%。果实和蔬菜中残留量不能超过 20mg/kg。 灭菌丹用途与克菌丹相似,多用于观赏植物病害防治。但其药效和抗雨水冲刷较克菌丹差, 对小果类果实有药害。 与内吸性杀菌剂混配使用,是这两种药剂的发展趋势。这样,可延缓病菌对内吸剂抗药性 的产生。 如防治葡萄病害专用的 Caltan=瑞毒霉+灭菌丹的混配剂, 国产 40%的多克胶悬剂=多 菌灵与克菌丹的 1 比 1 混配剂。 三、氨基磺酸类 (一)敌锈钠 这类药剂主要用来防治麦类锈病,如敌锈钠、敌锈钙、敌锈酸,敌锈钠、敌锈钙易溶于水, 敌锈酸难溶于水,生产上应用较多的为敌锈钠。 1.化学结构及名称H2N SO3.Na.2H2o对氨基-苯磺酸钠2.特点 敌锈钠是中国特有的杀菌剂,纯品为白色有光泽的片状结晶,是染料工业的中间产物, 来源易得,价格便宜,易溶于水,不需要做任何加工。 敌锈钠是内吸性杀菌剂, 有内部治疗作用。 主要用来防治麦类和花生的锈病。 200-250X 用 液喷雾,7 天喷一次,共 2-3 次。使用时若加入 0.1-0.2%的洗衣粉可增加药效和粘着性。 敌锈钠和胶体硫混用,可增强植物对敌锈钠的吸收,可以起到单剂所起不到的作用,除防 锈病外还可兼治白粉病。 (二)敌克松 1.化学结构及名称CH3敌克松CH3NN N SO2Na对-二甲氨基苯重氮磺酸钠敌克松不属于氨基磺酸类药剂,但结构中带有磺酸根(-SO3-),只有一个品种,因此, 可在此介绍。 2.特点 可溶于水,对光、热、碱都不稳定,易分解,放出氮气;具内吸输导性,对烟草黑胫病、 棉花苗期病害、马铃薯环腐病、甜菜立枯根腐病、小麦腥黑穗病、低温性水稻烂秧病,大白菜软 腐病有效,残效期短,可用于喷雾、土壤处理和种子处理, 土壤处理时用量为:0.5-1 斤+30-40 斤细土,撒于地表后及时翻入土壤中。 种子处理药剂用量为种子重量的 0.2%-1%。 注意点:避光使用,最好在黄昏或阴天施用,土壤处理要及时翻耕。 芳烃类、 第五节 芳烃类、二甲酰亚胺类和其它杀菌剂 一、芳烃类(有机氯杀菌剂) 芳烃类(有机氯杀菌剂) 60 年代以前,杀菌剂不少品种属于这一类,有些品种如六氯苯,还是利用杀虫剂六六六无 毒异构体或工业“三废”(废渣、废气、废品)作原料,成本低廉,使用较多,多数为广谱性杀 菌剂。70 年代以后药效高的品种取代了这类作为土壤消毒和种子处理剂使用的芳烃类药剂。 (一)五氯硝基苯NO2 CI CI CICICI化学结构式:1 特点: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残效期长,对丝核菌属引起的病害有特效。 2.应用: (1)拌种:防治棉花苗期病害,防治小麦腥黑穗病和散黑穗,药剂用量分别为:40%可湿 性粉剂 1.5 斤+100 斤棉花种子, 40%可湿性粉剂 0.4-0.5 斤+100 斤小麦种子。 (2)土壤消毒:用药量 3-5 斤/亩,施于播种沟内,防治马铃薯疮痂病,4-5 斤/亩,施于 种沟或穴施,防治蔬菜立枯病或炭疽病。 3.药害: 经无氯硝基苯处理的土壤,对葫芦科作物有药害,处理后 2-3 周才能播种。 (二)百菌清CN CI CI CI CN CI化学结构式: 1.特点化学性质稳定,对光、热不稳定,在植株上粘着力强,残效期长,但不耐强碱,不能与石 硫合剂混用。 百菌清慢性毒性强, 经国外研究证明, 百菌清对大白鼠的肾脏有致癌作用; 对皮肤、 粘膜有刺激作用,因此,使用要慎重,严格控制用量,在粮食、油料、果蔬、蔬菜上应当控制使 用,安全间隔期 21-25 天。 百菌清对植物安全,不易产生药害,是广谱性杀菌剂,具保护治疗作用,对有机硫制剂和 铜制剂能防治的病害均有效。 2.应用: 目前百菌清主要作为烟剂,用于防治温室或大棚的霜霉病。烟剂配方为:75%百菌清粉 剂 25%+硝铵 25%+20%的滑石粉+20%木炭粉,在 600m ,高 2.1m 的温室内用量为 212g。 二、二甲酰亚胺类 对特异部位起作用的保护性杀菌剂,防治核盘菌属(Sclerotinia)引起的菌核病和灰葡萄 孢属(Botrytis)引起的灰霉病有特效。 (一)乙烯菌核利CI O N O O CH3 CH32CIO NO化学结构式:菌核利 CI 1.特点、乙烯菌核利 CICH O HC CH3 2低毒、 触杀性杀菌剂, 对核盘菌属 (Sclerotinia) 引起的菌核病和灰葡萄孢属 (Botrytis) 引起的灰霉病有特效。 2.应用 防治各种作物灰霉病、番茄早疫病、油菜菌核病、白菜黑斑病,特别是对抗苯来特、托布 津的灰霉菌和核盘菌更有效。 发病初期用药量为 1.125-1.25kg/hm +1500L 水,进行茎叶喷雾,每隔 7-10 天喷一次,共 喷 3 次。 (二)速克灵(菌核酮、腐霉利) 速克灵(菌核酮、 腐霉利)CI N O CH32化学结构式: 1.特点CIOCH3白色结晶,对光热稳定,常温下贮存稳定性在 2 年以上,是一种接触型保护性杀菌剂,具 弱内吸性,对人畜低毒,对核盘菌和灰葡萄孢菌有特效。其最大特点是在处理作物 5 周以内可以 保护作物不受侵染。 2.应用: 剂型:50%可湿性粉剂和 10%烟剂 用于防治黄瓜、番茄、草莓等作物的灰霉病和油菜、莴苣的菌核病,对抗苯来特、甲基托 布津的灰霉菌和核盘菌有特效。日本人用来防治豆类上的菌核病。 使用浓度为 250-500mg/L 药液进行喷雾,也可用 10%的烟剂熏蒸大棚。 (二)扑海因(咪唑霉、异菌脲) 扑海因(咪唑霉、异菌脲)O C NH.CH(CH3)2 N O CI O N CI化学结构式: 1.特点白色结晶,一般条件下贮存稳定,无腐蚀性,是一种保护性杀菌剂,除了对核盘菌和灰霉菌 有特效外,对丛梗孢霉、交链孢和小菌核菌也有效。 2.使用:50%可湿性粉剂 1)叶从喷雾:用量为药剂有效成分 0.75kg/hm ; 2)拌种:50-100g+100kg 种子,防治小麦网腥黑穗。 3)浸种:用 2%的药液浸马铃薯种薯可防治马铃薯黑痣病。 4)与特克多混用可防治柑橙贮藏期的褐色或黑色蒂腐病、青、绿霉腐烂病。 三、其它杀菌剂 DT) (一)二元酸铜(又称 DT) 二元酸铜( 1.特点:保护性杀菌剂,为混合物,有效成分为丁二酸铜和己二酸铜 主要用于蔬菜叶面喷雾,防治细菌、真菌中的子囊菌、半知菌、轮枝菌病害,对黄瓜细菌 性角斑病、白粉病、疫病、茄子、棉花黄萎病、果树腐烂病、大白菜软腐、马铃薯晚疫病、辣椒 疮痂病有抑制作用,并对作物有刺激生长作用。 2.使用: 用 400-500X 液喷雾,7-10 天喷一次,共 3-4 次。用 350X 液灌根防治茄子黄萎病,灌后覆 土,7-10 天灌一次,连灌 3 次。兰州地区主要用于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和茄子黄萎病。 注意:1)浓度不能过大,否则产生药害 2)应选晴天用药,灌根土壤不宜过湿 3)使用次数不能超过 4 次,叶面喷雾浓度不能低于 400X,安全间隔期 5-7 天。 (二)甲醛(HCHO) 也叫蚁醛 甲醛(HCHO) 1.特性 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能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但易挥发,含甲醛 37-40%的溶液叫 福尔马林。2 福尔马林在 25°C 贮存,温度过低,易产生沉淀,形成多聚甲醛,影响药效,主要作为消 毒剂。 2.使用方法 1)浸种:可防治水稻徒长,用量 50X 福尔马林液浸种 3 小时,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晾 干后播种,或用 1:80 的福尔马林稀释液喷于稻种上,翻匀后堆积,用薄膜覆盖闷种 4 小时后, 冲洗干净,晾干后播种。 2)土壤消毒:可以预防水稻、蔬菜、烟草、森林苗床上的土壤病害,用 1:50 的福尔马林 稀释液 4 斤/m 进行土壤处理,干燥土壤用 1:100 稀释液,12 斤/ m 处理的土壤必须等到苗床上 的福尔马林全部挥发后才能播种。 3)房屋、种苗贮藏室或微生物接种室、培养室可用福尔马林消毒,10ml/m ,密闭 6 小时, 然后通风散气。 4)粮仓消毒:福尔马林 1-2L,高锰酸钾 700g,水 2L,先将高锰酸钾装入深度容器中,再将 福尔马林与水的稀释液倒入,熏蒸 8h 后,开窗散气。,高锰酸钾的作用是加速福尔马林气化。 5)用作保存生物标本的空气消毒剂。 (三)升汞(HgCI2) 升汞( 1.升汞可用来防治马铃薯环腐病, 0.2%升汞[用升汞+少盐酸+水(促进升汞溶解)配制, 用于薯块浸种; 2.病原菌分离培养时用 0.2%的升汞液作表面消毒剂。 (四)硼砂 化学结构式:Na2B4O7?10H2O 用 43°C 、5%的硼砂溶液浸泡果实或薯块,可以防治病害的蔓延,先将果实用洗涤剂洗净,然 后放到 43°C 、5%的硼砂溶液浸泡 5 分钟后,取出贮藏. (五)杀枯净 性质稳定,毒性低,可与大多数农药混用,主要用来防治水稻白叶枯病,但对水稻的某些 品种在秧苗期和扬花期易产生药害,若与有机磷混用会加重药害。2 2 2第六节 内吸性杀菌剂 内吸性杀菌剂早在 50 年代就开始研究,但是没用使用,直到 1966 年开始出现了萎锈灵和托 布津后,内吸性杀菌剂才逐渐发展起来,60 年代提出了苯来特的内吸作用,但没有在大田使用,直 到 1967 年才公认其在大田的内吸性有实践意义,这三种杀菌剂的出现,把杀菌剂的历史推进到了 一个新的阶段,即大量内吸杀菌剂开始涌现。 一、内吸剂的特点 1.药剂可被植物体吸收输导,绝大多数内吸杀菌剂是通过质外体(木质部)从下向上输导, 所以,内吸剂进行种子处理、土壤处理的效果比喷雾好。 2.药剂在草本植物中的移动性比在木本植物中的移动性好,因此,这类药剂多用来防治禾 谷类病害。 3.在正常浓度下使用对作物安全。 4.有些内吸剂对植物具有刺激生长的作用,如用 10ppm 的苯来特喷施黄瓜,可增加黄瓜的 鲜重。 5.对藻状菌引起的病害无效。 6.防病谱窄,有些杀菌剂是专一性的,如乙磷铝对霜霉病有效。 7.作用点单一,很容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 针对以上特点,1977 年以后,内吸性杀菌剂研究有了新的突破。 二、内吸杀菌剂的突破性表现 1.开拓了内吸杀菌剂的新领域---研制出了甾醇抑制剂。 2.内吸传导方式上,发现了一些向基性输导的品种,如吡氯灵,有明显的从上向下通过韧 皮部输导的特性,同时还发现双向输导的品种如乙磷铝和甲霜灵,它们对藻状菌有一定防效。 3.对病原菌抗药性认识不断加深,为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当前杀菌剂商品多为传统保护剂 和内吸剂混合的复配剂。 三、使用内吸剂应注意的问题 1.使用时一般不需加辅助剂,但在个别情况下,如用作浇土时,可在药液中加入一些有机 合成的助剂,有助于药液向下渗透,增加防效。如苯来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提高其对黄 瓜炭疽病的防效。这是由于表面活性剂有助于药剂从根部吸收,进入植物体。枝叶喷雾时,加入 一些湿润剂,如聚烯类粘着剂,来增加植物对药剂的内吸量。 2.使用时避免用量过大,通常作为内吸剂使用的药剂对作物是比较安全的,但应用不当, 有许多种类如萎锈灵、苯来特、哌嗪类和三唑类也可引起药害。 四、内吸剂种类 (一)有机磷杀菌剂 有机磷农药具有药效高,用途广、易分解和不残留的优点而发展迅速,作为杀虫剂目前使 用的品种已超过 100 多种,作为杀菌剂使用也仅仅只有 10 个品种。 有机磷杀菌剂主要有以下三种: 1.硫代磷酸酯类 (1)硫赶磷酸酯类杀菌剂 1)稻瘟净C2H5O化学结构式:C2H5OPOS CH2、特点:对光热稳定,对碱不稳定,长时间处于高温下易分解,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 应用:稻瘟净为内吸杀菌作用,主要防治稻瘟病,对水稻小粒菌核病、纹枯病、颖枯病和 玉米大、小斑病也有效,并可兼治水稻上的飞虱、叶蝉。 用稻瘟净 40%乳油 400X 液喷雾,防治稻瘟病,叶瘟初发期喷雾一次,根据病情隔 5-7 天 再喷一次;稻颈瘟在抽穗前喷药 2 次,重病田在齐穗期加喷一次。防治玉米大斑病用药量为 900-1500L/hm 。 2)异稻瘟净i C3H7O C3H7O O2化学结构式:净iPS.CH2遇碱易分解,但比稻瘟净稳定,试验证明,水面施药由根部积水下的叶鞘吸收传导快,其防 效是叶面施药的 2-3 倍。制剂有 40%和 50%的乳油,对高等动物毒性低。用途与稻瘟净一样主 要用来防治稻瘟病。 3)克瘟散S C2H5OPOS化学结构式: 用途与稻瘟净和异稻瘟净相同,对稻瘟孢子触杀性能比稻瘟净和异稻瘟净好,但治疗效果 不如异稻瘟净,对叶蝉也有兼治作用。 (2)硫逐磷酸酯类杀菌剂 甲基立枯灵(利克磷)CI CH3 CH3PSO CICH3化学结构式:特点: 低毒性内吸杀菌剂,对玉米黑粉病、罗氏白绢病、灰霉病、禾谷类全蚀病、青霉菌、 核盘菌有效, 对丝核菌有特效, 如为害马铃薯的菌核与此药接触 30min 即可被杀死。 但对疫霉菌、 腐霉菌、镰刀菌和黄萎轮枝菌无效。 剂型有 50%可湿性粉剂、5%、10%粉剂,20%乳油和 250%的胶悬剂,可进行混土拌种、 浸种或喷雾。 2.磷酰胺类杀菌剂 三唑磷胺(威菌灵) 原药为白色无味固体,熔点为 167-168°C,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稳定,可与其它农药混用, 毒性高。用于防治大麦和苹果白粉病,兼有杀虫、杀螨作用。一些苹果品种对三唑磷胺较敏感, 易产生药害。 剂型有 25%可湿性粉剂和 10%水乳剂,以制剂的 1000X 液喷雾防治苹果白粉病。 1.金属有机磷化合物C 2H 5O OPAIO化学结构式: 特性:H3三乙基磷酸铝1)理化性质:纯品为白色无味结晶,工业品为白色粉末,通常条件下贮存不稳定,不易 挥发。 2)生物活性:乙磷铝是第一个双向传导的内吸性杀菌剂,进入植物体内移动迅速并能持 久,根据作物种类不同,药效可维持 4 周-4 个月。 防病谱广,是防止鞭毛菌病害的重要药剂,对霜霉菌、疫霉菌、白粉菌、菌核菌引起的病 害均有效。 3)剂型及使用 80%可湿性粉剂,用 300-400X 液喷雾可防治果树、蔬菜、花卉等作物的霜霉病、疫病;此 浓度药液也可作灌根、浸渍施用。 (二)羧酰替苯胺类 对丝核菌、锈菌、黑穗病菌引起的病害有特效,可用作种子处理和土壤消毒剂。品种主要 有萎锈灵、氧化萎锈灵和邻酰胺。 1.萎锈灵O S CH3 C NH O化学结构式: (1)特点纯品为白色结晶,性质很不稳定,易光解,在土壤和植物体内易被氧化为无效的亚砜衍生 物,所以残效期短。 对作物比较安全,一般浓度下使用不易产生药害,它属于内吸治疗剂,具有专化性,主要 对担子菌的菌丝有抑制作用,对丝黑穗、锈病(花生锈病除外)有效,对大多数半知菌病害无效, 但对个别病害如马铃薯轮枝病有效, 它以本身的化合物对病原菌起作用, 在植物体外和植物内效 果一样。 (2)制剂:75%水剂;4%、5%、75%可湿性粉剂。 (3)使用方法: 1)种子处理:用量为种子重量的 0.2-0.4%。 2)喷雾:400X 液,10-15 天喷一次。 2.氧化萎锈灵O S O CH3 C NH O化学结构式:O与萎锈灵相比,其化学性质稳定,残效期长,在植物体外活性弱,不如萎锈灵,但在植物 体内活性强,是良好的保护剂,加工剂型有 75%的可湿性粉剂,防治对象同萎锈灵,但对花生 锈病有明显防效。 (三)苯并咪唑类 1.该类药剂应用较广,其特点是: (1)有明显的向顶输导性能,除喷雾外,可作种子和土壤处理。 (2)防病范围广,对葡萄孢菌、小尾孢菌、青霉菌、壳针孢菌、核盘菌、黑星菌、轮枝孢 菌、丝核菌效果好。对子囊菌有选择性,即对孔出孢子和环痕孢子不敏感。对藻状菌无效。 (3)其有效杀菌结构为苯并咪唑环。 2.主要品种:多菌灵、苯来特、托布津H N NH COOCH3 N HO C NH.C4H9 N NH COOCH3 N H化学结构式:多菌灵S O NHCNHCOC2H5苯来特托布津NHCNHCOC2H5 S O托布津属于硫脲基甲酸盐类,但是它在植物体内分解为多菌灵起防病作用,故归为苯并咪 唑类。 (1)多菌灵 特点:化学性质稳定,对高等动物低毒,对植物安全,为广谱性内吸杀菌剂,可防治水稻 纹枯病、花生叶斑病、烟草白粉病、黄瓜枯萎病、玉米丝黑穗病等病害。 使用多菌灵后,药剂易被植物的根吸收,茎叶吸收效果较差,其原因是药剂通过表皮角质 层较慢,酸性条件下,效果好,这主要是因为酸性条件会提高药剂的渗透和输导。 使用: 25%、 50%可湿性粉剂; 喷雾: X 液; 用 种子处理用量: 为种子量的 0.5%。 (2)苯来特 特点:不溶于水,在植物体内可脱掉丁氨基甲酰基转化为多菌灵,对植物药害程度低,用 1 万 ppm(1%)的苯来特浇灌土壤对西瓜和番茄无药害。 防病范围:属于高效低毒性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和杀螨作用,对子囊菌的大部分真菌 有效,对担子菌病害也有不同程度的效果, 以多菌灵对病菌起作用。药剂喷到螨虫的卵壳上, 卵不能孵化,,雌成螨取食喷有药剂的枝叶后,产下的卵孵化率低,主要对苹果红蜘蛛、棉花红 蜘蛛效果好;另外,用 67-133ppm 药液处理土壤对线虫也有效。 使用:50%可湿性粉剂 X 液喷雾 种子处理:用量为种子量的 0.15-0.3%。 可与福美双、代森锰锌混用,提高药效。 另外,苯来特在植物体内向上输导,传导的快慢与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关,故植物蒸腾作用减 弱时,叶片上存留较多药剂,为了提高防效,使用时可加一些表面活性剂,促进对药剂的吸收。 苯来特的防病效果高于多菌灵,主要是因为苯来特在植物体内除可转化为多菌灵外,还可 转化为异氰酸丁酯,同样对病菌有毒性,另外,苯来特具有丁氨基甲酰基,在植物体内易渗透, 所以,其杀菌作用比多菌灵好。 (3)托布津 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使用以后在植物体内转化为多菌灵,残效期长,对植物药害小,据试 验,在 48 种作物上喷施甲基托布津和乙基托布津均未产生药害。 托布津属于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杀螨作用。甲基托布津的杀螨效果优于 乙基托布津。 主要防治麦类赤霉病,水稻稻瘟病,油菜菌核病,花生、甘薯叶斑病,蔬菜白粉病,苹果、 梨黑星病、白粉病,马铃薯环腐病,高粱炭疽病等,但是,对花生锈病的病原菌有刺激生长的作 用。 使用:甲基托布津:70%可湿性粉剂 X 液喷雾。 乙基托布津:50%可湿性粉剂:500-1000X 液喷雾。 (四)甾醇抑制剂 甾醇是菌体细胞膜的一种组成物,这类杀菌剂影响甾醇的生物合成,使菌体的细胞膜受到 破坏,到目前为止,甾醇抑制剂已发展了五类 20 多个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84消毒液稀释水的比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