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极一时的少年杨家将将,在北宋亡国时怎么不在

北宋灭亡时杨家将在哪里?
  杨家将的军威实际上只维持了三代而已。 laosizhou.com
  杨业之孙、杨六郎之子杨文广是1074年农历十一月病逝的,此后大约有三代人没有什么大出息。这时大多数人已搬出天波杨府。作为一个贵族府第他们已没有资格居住,因为他们只是充当一般的下级军官。据说到了宋徽宗初年,杨家将已完全衰落下去了。但是,天波杨府还有杨家的后人在看守&&开封沦陷后,天波杨府实际上成了个空架子,成了子孙祭祀祖先的祠堂和家庙。那时,祖先的大量文物还都保存在府里。据说金人也都很敬佩杨家将,他们没有对天波杨府进行洗劫&&1146年&&府第从开封迁到临安。大部分杨家后人回到山西和留在河南,成为民间练武的体育爱好者。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八十》上所记载:帝自为太子,以好内闻;既立,耽于酒色。故事,嫔妾进御,晨诣合门谢恩,主者书其月......
免责声明:本网站(老泗州 www.laosizhou.com)所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程序等均来自互联网上。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
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相应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邮箱:
地址: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经济开发区 皖ICP备号
技术支持: 商务合作洽谈QQ:暑假到了想让孩子学习应急安全知识,四川哪里可以学习?求推荐靠谱的地方_百度知道
暑假到了想让孩子学习应急安全知识,四川哪里可以学习?求推荐靠谱的地方
我有更好的答案
四川汶川县映秀镇有全国首个应急教育基地:汶川城市应急体验中心。体验中心基于汶川抗灾减灾的影响力与经验,以模拟城市为特色应急教育环境,集应急宣传教育、应急文化体验、应急管理研究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采纳率:10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薛涛  
杯酒送征帆,对杨柳楼台,几人同唱阳关曲?  
锦笺传妙制,过批杷门巷,千载犹称女校书。  
  这一副对联题在四川望江楼薛涛井旁小室。      在“安史之乱”过后,原来在京城为官的薛勋与妻子裴氏迁往蜀中。过了不久,裴氏生下一个女孩,取名薛涛,字洪度,表示她是在惊涛骇浪的洪流中度过的。      薛涛八岁那年,其父让她以院中梧桐树为题,吟诗一首,薛涛念道: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薛勋大骇,认为这“迎送”、“往来”之词乃是不祥之兆。      薛涛十四岁时,父亲去世。她为了维持自己和母亲的生计,作了诗乐娱客的诗妓,凭借自己的美丽容貌和绝世才华,她快就成了成都名妓。当时西南常常受到吐蕃的侵扰,朝廷派来一位剑南节度使经略西南,这个人名叫韦皋。他早就听说了薛涛的才华,并请她应席赋诗,薛涛不假思索立题“谒巫山庙”一诗:乱猿啼处访高唐,一路烟霞草木香;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尤是哭襄王。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韦皋大加赞赏,于是薛涛就成了帅府常客。韦皋本想让薛涛担任校书郎官职,但无奈她身份卑微,只好作罢。      因为薛涛家门前有几棵批把树,韦皋就用“枇粑花下”来描述她的住地。从此“枇杷巷”也成了妓院的雅称。      随着薛涛的名气越来越大,韦皋嫌她过于招摇,本要把她贬至松州,薛涛在途中写下了十首著名的离别诗;总称“十离诗”:      驯扰朱门四五年,毛香足净主人怜;无端咬着亲情客,不得红丝毯上眠。      越管宣毫始称情,红笺纸上撒花琼;都缘用久锋头尽,不得羲之手里擎。      雪耳红毛浅碧蹄,追风曾到日东西;为惊玉貌郎君坠,不得华轩更一嘶。      陇西独处一孤身,飞去飞来上锦裀;都缘出语无方便,不得笼中更换人。      出入朱门未忍抛,主人常爱语交交;衔泥秽汗珊湖枕,不得梁间更垒巢。      皎洁圆明内外通,清光似照水晶宫;都缘一点暇相污,不得终宵在掌中。      戏跃莲池四五秋,常摇朱尾弄纶钩;无端折断芙蓉朵,不得清波更一游。      爪利如锋眼似铃,平原捉兔称高情;无端窜向青云外,不得君王臂上擎。      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将贞节负秋霜;为缘春笋钻墙破,不得垂荫覆玉堂。      铸泻黄金镜始开,初生三五月徘徊;为遭无限尘蒙蔽,不得华堂上玉台。      韦皋看后转怒为喜,很快就将她召回成都。      数十年间,剑南节度使共换了十一位,每一位都被她的绝色与才华吸引。就在薛涛四十二岁那年,她第一次全心全意地爱上一个人——前来成都公干的元稹。元稹比薛涛整整小了十一岁,并且是全国闻名的才子,他也被这位迟暮的美人深深吸引。虽然地位、年龄悬殊,他们却在一起度过了一年的美好时光。元稹回到长安后曾寄诗给薛涛,表达思念之情,但他最终也没有回来。      而薛涛对元稹的思念却是刻骨铭心的,她用自己的全部身心等待能与心上人再度相逢,直到她终于明白自己只是他生命中的一个小插曲。暮年的薛涛索性穿起道袍,隐居楼中,不再参与诗酒花韵之事。她过了近二十年这种清淡的生活,在六十五岁时与世长辞。当时的剑南节度使段文昌为她亲手题写了墓志铭:“西川女校书薛涛洪度之墓”。      下面这首是薛涛最好的诗之一,送给所有为了她而忧伤了哪怕只有一秒钟的人:“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PS:这个人物我只一次在电视上见过  小学时候看过一电视剧叫&茶圣陆羽&,其中有她的几场戏  现在除了名字,其他的已经完全不记得一点了  什么时候能把这位才女的故事大书特书一番呢  只是,现在的环境,怕是保留的好,别糟蹋了才是
  不好意思,刚才一直有事情忙  现在又得出去了,恐怕要晚上才能继续  抱歉啊    
回来看~~
  思量再三,还是继续吧,事情推到明天再办  希望今天一下午可以贴完
  韦后是武则天的儿媳妇,唐中宗的妻子,生性淫荡、贪婪,处处想要以她的婆婆为榜样;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性情骄横、放荡,也一心要与她的姑姑、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媲美。就这样,继武则天和太平公主之后,韦后母女又在唐宫导演了一幕秽乱闹剧。     唐中宗李哲是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武则天作皇后时,先是废除了非已所出的太子李忠,改立她亲生儿子李弘为太子;不久又废掉李弘,改立次子李贤;最后又对李贤不满,把三子李哲推上太子宝座。唐高宗驾崩后,太子李哲继位为中宗,太子妃韦氏封为皇后。     成了皇后的韦氏心中开始盘算弄权的计划,在她的唆使下,软弱无主见的唐中宗提拔了韦后的父亲韦玄贞为豫外刺史。无奈此时武则天虽然成了皇太后,却把实政大权牢牢攥在自己手中,使得韦后无法通过中宗为所欲为。不到一年时间。唐中宗仅因一点小事得罪了母亲武则天,武则天就出面将中宗贬为庐陵王,发配到边远的房州,另立第四个儿子李旦为睿宗,自己却总揽朝纲。     李哲携韦后在荒僻的房州住了一年,不久又按武则天的旨意迁往均州,在均州过了两年,又被勒令迁回房州。武则天之所以这样让他们反复搬迁,乃是为了防止他们长居一地,聚集发展起自己的势力来对抗朝廷。经过几年的折腾,武则天觉得他们的锐气已经消磨得差不多了,也就允许他们长居房州了。     武则天几度废立太子和皇帝,大权暗握却仍觉得不够过瘾,索性在天授元年又废掉唐睿宗,自立为神圣皇帝,结束了垂帘听政的时期。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消除异己,她在京城洛阳大事捕杀李姓皇室子孙和拥戴他们的大臣。消息传到房州,中宗与韦后心惊胆颤,夜不安眠,每次听说朝廷使节前来,中宗李哲就吓得面无人色,生怕是皇帝母亲派人来下诏赐死。     在这种极度的惶恐中过日子,懦弱的李哲失去了生存的勇气,他曾几次想要撞墙自杀,但都被韦后拦住,韦后劝解他道:“福祸无常,活着就有希望,何必自己送上死路!”中宗心想:反正只不过是一死而已,只要没有逼到最后关头,权且活着,就可以等待时机降临,何必急急忙忙自寻死路呢!这样一想,他又稍微安定下来,与韦后共同支撑着艰难痛苦的岁月。   
  在房州,有一天中宗与韦后闲来无事,到住处附近的感德寺探望慧范大师,途中,中宗兴致忽来,拾起一枚石子,朝天祈祷说:“我如果不受到伤害,还能重得帝位,这枚石子就不要落地。”说完用力将石子抛向空中。这本是他闲极无柳,又对前途毫无把握时做的一种无奈之戏,谁知偏有凑巧,这枚抛起的石子被路旁一棵大树茂密的枝叶挡住,居然没落到地上。中宗心中大喜,韦后也笑逐颜开,以为这是苍天赐给他们的吉兆,因而为此兴奋了好一段时间。     在患难中生死与共,每当中宗陷入绝望之中时,都是较为坚强的韦后给他以力量和信心;而且,每次则天皇帝造使来访,都由韦后出面周旋打点,使他们度过了不少难关,因而中宗对韦后十分感激。这次抛石问天,给中宗已濒绝望的心又带来一线希望,他握住韦后的手,十分诚恳地立誓道:“异时若复得见天日,唯汝所欲,不相禁止。”他此时说这种话是发自内心的承诺,不料日后却成为他管制韦后的阻碍,使得他复位后,竟对猖狂淫乱的韦后束手无策,这是后话。     武则天称帝后,很多人对她破天荒的女皇帝做法不满,各路英豪纷纷起兵声讨。在扬州就有徐敬业揭竿而起,为了使自己的行动名正言顺,他打起了“匡复中宗”的旗号。武则天心中有些惊慌,她一面派遣大将李孝逸率领三十万大军前往征讨,一面又派宠侄武三思前往房州察看中宗的动静。     武三思到了房州,见到了中宗和韦后,他一边叙谈,一边竟被韦后的美貌和风韵迷住了。只见韦后身材袅娜多姿,皮肤白晰滑腻,龙髻高盘,眸含秋水;因为要讨好来使,韦后对他媚眼频送,百般逢迎,怎不叫好色成性的武三思心神荡漾呢!     聪明的韦后早已看出武三思的心思,心里暗暗拿定主意,她深知只要稳住武三思,就可以在则天皇帝前面讨到好处,为了这个,她自己付出些色情又算得了什么呢?更何况这个韦后,生就风流冶荡的性情,能在这穷乡僻野制造些风流韵事,还正合她的胃口。     当天夜里,韦后精心梳洗打扮一番,然后一个人悄悄摸到武三思下榻的馆舍。武三思似乎心有所待地正秉烛夜读,其实他哪里读得进书,眼前只是飘浮着韦后诱人的身姿和媚人的神情。忽然,他闻到一阵脂粉的浓香,随即韦后飘然而至,武三思忙不迭地起身相迎,口中连称:“下官何幸,蒙娘娘深夜造访!”韦后娇媚地一笑,已走近前来,伸出白藕似的玉腕,轻轻掩住武三思的口,悄声道:“噤声!灭烛!”武三思心领神会,一口吹灭蜡烛,一把把韦后拉进了自己的怀中。如此,一个如饥似渴,一个投怀送抱;一个仗势猎色,一个卖色求利,两个人在黑暗中翻云覆雨,尽享男欢女爱之乐,武三思被韦后的娇媚弄得神魂颠倒,韦后也觉得孔武粗壮的武三思摆弄得她七魂出窍。清晨临别时,韦后叮咛道:“武郎幸勿负我!”武三思指天为誓,言称:“必在天后面前竭力保全。”     送走武三思后,韦后在房州踌躇满志地等待着京城传来好消息;而武三思回朝后也并未食言,在武则天面前极力宣扬中宗与韦后的忠孝之心,然而出于种种顾虑,武则天皇帝并没有急于召中宗夫妇返朝。直到圣历元年,在宰相狄仁杰的力劝下,武则天才派人把中宗和韦后从房州接回洛阳,复立中宗为皇太子,这时距离弘道年中宗被贬房州已经十五年了。   
  中宗回宫五年以后,趁武则天卧病之际,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崔玄晖等五位大臣,率领羽林军攻入长生院,逼迫武则天让位给太子李哲。就这样,中宗在失位二十年后,又被推上了皇帝宝座,韦后自然也恢复了皇后的身份。但唐中宗李哲对张柬之等人并不感激,他觉得既然自己已被接回来作了皇太子,继位为皇帝是迟早的事,张柬之等人的举措,不过只使他提前了些时日而已,况且还让他担了一些不可预知的风险。这个软弱无识的皇帝,对排挤自己、给自己戴绿帽子的武氏家庭的人却反而没有一点恶感,张柬之等人发难之时,他还特意叮嘱说:“杀别人可以,武氏之族,系我中表之亲,不可滥杀!”真让诸位力保李唐天下的大臣哭笑不得。     张柬之等所率人马冲进宫时,武三思正在太子宫,与韦后歪躺在床上下棋,听到屋外人声鼎沸,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这时上官婉儿敏捷地冲进屋来,拉着武三思怆惶躲入阁楼之中,避过了一场大祸,事后只是被削去王爵而已。     武则天让位,中宗复出为帝,这又让韦后的权势欲开始膨胀,放荡行径也更加无所顾忌。武三思既然与韦后、上官婉儿久有奸情,也就有推翻中宗的心思,他时时怂恿韦后仿武后的行动,自立为女皇,这设想也正中韦后下怀。而在武则天身边长大的安乐公主,看惯了女皇帝那种一呼百应的威风,便异想天开,说男儿可为皇太子,我女孩子为何不能做皇太女?韦后听了,哈哈大笑,抚着公主的脖子说:“待母后做了女皇帝,就定立你为皇太女!”还有一个上官婉儿,周久参国政,已经在朝廷里建立了一定的势力,加上武三思的从中串通,韦后虽视她为情敌,但在谋权上还是紧紧把她拉在自己身边。这样,在中宗身边,结成了一个以韦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为基点的弄权铁三角,再加上武三思的参予谋划,整个军国大权也就几乎落到了他们手中,中宗成了一个傀儡。     张柬之、桓彦范等五位大臣起兵拥立中宗后,自然劳苦功高,在朝中担任要职。在起兵中侥幸免死的武三思对他们耿耿于怀,于是向中宗进言称:“他们五人恃功专权,将不利于社稷,不如封他们为地方王,既割报他们的权势,又不失尊宠功臣。”韦后在一旁极力附和,中宗信以为真,于是封张柬之为汉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敬晖为平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崔玄晖为博陵工,赐给金帛鞍马,让他们分别赶赴封地。过了不久,在武三思和韦后的操纵下,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五王”流放到边远地区,武三思派人在中途暗杀了他们,清除了武、韦弄权朝廷的障碍。可怜五位忠心耿耿的大臣拥中宗夏位,可谓深遂人心,可惜斩草不除根,终于冤死在小人女子手中。     一次,安乐公主的新宅落成,中宗和韦后宗亲幸府中庆筵。席间,公主八岁的儿子跑过来拜见帝后,礼节甚是周全;韦后见了很是喜欢,便把孩子抱在膝上,并下手诏,封他为太常卿,镐国公,食邑五百户。中宗见韦后无视自己的存在,擅自作主下旨,心中十分不悦,当即便拦住说:“且慢下诏!待朕回宫去,再作计较。”韦后听了,却冷冷地说:“什么计较不计较?陛下在房州时候,不是说将来不禁止妾身所为吗?为何如今又要来干涉妾身呢?”中宗见皇后拿那种话来压他,心中愈觉气恼,但话又是自己当初说过的,君无戏言,不能收回,他便气得一句话也不说,传旨摆驾回宫。韦后早已不把他放在眼里,见他负气离去,也毫不惊慌,仍然在公主府中饮酒作乐,直闹到半夜时分。     唐中宗空为天子,不但政权掌握不了,就连自己的女人也没法把握,韦后与上官婉儿倒是围着武三思而争风吃醋。一个春日困人的日子,午后无事,韦后心中记念武三思,便恹恹地打不起精神。中宗了解她的心思,便命太监去宣召武三思进宫。韦后见了武三思,顿时笑逐颜开,便命宫女摆上赌具,和武三思玩起赌双陆的游戏来,中宗则在一边手握筹码,替他俩计算输赢。韦后故意撒娇弄痴,逗着武三思玩笑,把中宗可怜巴巴地撒在一边。这时,内侍进来奏称,丞相李峤有要事进宫来面圣,中宗闻报连忙出去。这里韦后见中宗身影刚闪过门口,就把双陆一掀,一耸身倒在武三思怀里,两人手拉着手进寝宫去了。在一旁站着的上官婉儿,看得牙齿直痒,但又奈何不得他们。有了武三思,淫荡成性的韦后仍觉得不满足,因为武三思是一个手里握着无数美女情妃的人,不可能时时守在韦后身边,因而韦后宫中还养着三个美男子。一个是杨均,原是韦嗣立家的厨子,一次韦后到韦嗣立家饮酒,觉得菜做得出色,就赏厨子黄金百两,杨均上来谢赏,韦后一眼见他少年英俊,便暗暗地中了心意,下诏把杨均调入宫中,专替自己做菜,每到夜深时,韦后在别室里悄悄地杨均传唤进去,赐以雨露之恩,杨均因此便得了光禄少卿的官衔;另一个是马秦客,原是太医院的御医,一次偶然进宫替韦后治疗感冒,只因他眉目长得清秀,从此以后,韦后有病常把他传进宫会伺侍,对他的宠爱,也不在杨均之下;再一个是叶静,原是马贩子出身,善玩马技,一年的元宵节在灯会上表演马技,被微服出宫游灯会的韦后看中,就命人把召进宫去,除为韦后表演外,还奉命陪他共度春宵。这三个人都做了韦后的幕宾,追随着韦后,不离左右,谁也不敢说他们什么。     韦后风流,她的女儿安乐公主也绝不安分。安乐公主下嫁武崇训后,这武崇训精力过人,本也伺侍得安乐公主称心如意,可后来武崇训的堂弟弟武延秀从突厥国回来,见到了天姿国色、风情万种的嫂嫂安乐公主,顿起色心;而安乐公主见这位小叔子年轻俊美,又善解风情,也十分的中意。就这样,叔嫂两人躲在公主府中打情骂俏,热成了一团火。一日两人正在温存之际,被武崇训撞见了,但他一是碍于兄弟交情,二是害怕公主势力,也只好把这口冤气吞在肚子里,装聋作哑地过日子。     唐中宗的太子李重俊不是韦后所生,所以韦后一心想要推翻他;同时,安乐公主在公公武三思和附马武崇训的怂恿下,也常央求父皇废掉太子,立她为“皇太女”。就这样,太子李重俊经常遭受到韦后的排斥、太平公主的欺侮和武三思的戏弄,而自己无权无势,只得忍气吞声,但却暗暗地积蓄势力。终于在景龙元年秋天,李重俊带领羽林军三百骑,冲入德静王府杀死武三思,又攻入公主府杀了附马武崇训,最后勒兵闯入宫中,却不幸在玄武门前被皇宫御林军砍杀而亡。     武三思及武崇训父子死后,安乐公主改嫁情人武延秀,继续过她的快乐日子;韦后更加变本加利地揽权作乱,外有她哥哥韦温及宗楚客分掌大权,里面除了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外,还有韦后的妹妹邺国夫人及上官婉儿的母亲沛国夫人、女巫第五英儿等人,勾结成为一个营私受贿,鬻宫卖爵的腐朽势力集团,形成武则天以后,唐宫女性干政的极盛时期。     唐中宗眼看闹得太不象话,心中不免为之快快不乐,韦后党羽大为疑惧,于是密谋由杨均以毒药掺入三酥饼中,将唐中宗毒死在神龙殿上。     唐中宗死后,在李唐朝廷势力干预下,温王李重茂嗣位为少帝,韦后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韦氏家族的人分任内外要职,以待重演武则天称帝的故事。然而,因为顾忌她的小叔子相王李旦和小姑太平公主,迟迟不能冒然行动。     这时,相王的第三个儿子,临淄王李隆基却抓住了时机,振臂一呼,率兵攻入皇宫,闯过玄武门,高喊:“弑君淫妇,人神共愤!”冲入内宫,一举斩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韦后党羽无一幸免,终于使韦后母女做了几十年的女皇梦化为泡影。     第二天早朝,临淄王李隆基重新拥立父亲相王李旦为唐睿宗。   
  安乐公主    PS:上面贴的几张都是&大明宫词&里的少年韦氏  我很不喜欢成年以后的那个贾妮的演员  反正没看出她到底是有容貌还是有演技  李少红还那么爱用她,郁闷    李冰冰我很喜欢,第一次见她在&无悔追踪&里演抗美  让人心疼  安乐公主她演的不算特别好,但也可以给个70分吧
  补:似乎不应该忘记说说她    平阳公主(汉)  当平阳公主出名的时候,她已经是一个寡妇了。      她是少见的热心人以及媒婆,撮合了很多情侣,最著名的就是撮合她的弟弟汉武帝谈恋爱。平阳公主组织了一场派对,邀请了汉武帝,又召了一群舞女来跳舞,其中有一个特别好看,头发又黑又长,汉武帝盯着她不放,平阳公主暧昧热心地问:“她长得好看吧?她叫做卫子夫。”过了一会儿,汉武帝去上厕所,平阳公主对卫子夫说:“你也去你也去。”把两人哄进了厕所里。待他俩从厕所里出来,汉武帝已经决定把卫子夫纳作小妾了,公主高兴地连连搓手,还老是笑着向卫子夫使眼色。不料她俩相互得意的时间太久了,回过神的时候,筵席早就被服务员撤了,汉武帝也等得不耐烦,平阳公主赶紧把卫子夫送走,临走前还笑眯眯地对卫子夫说:“你这次去可是发大财了,以后都能吃上好吃的米饭,那时候可不要忘记我这个媒婆哦!(此去当勉承雨露,强饭为佳!将来得能尊贵,幸勿相忘!)”马车走远了,平阳公主还站在远处垂手含笑看着。      平阳公主撮合的情侣又岂止这一对。宫女、侍卫、太监,她都能帮他们找到对象,被她介绍到一块的情侣都不敢分手。      她还帮自己找到了对象,她的老公后来很有名,叫做卫青。那人本来只是皇宫的职工,是个蓝领。他也是个聪明人,到了皇宫之后,学了很多文化知识,大家都不敢叫他“文盲”。有一次平阳公主要骑马,他让公主踩着他的脖子上马。公主看他长得好看,浓眉大眼的,当即下令:把卫青娶回家!于是皇宫里最大的绯闻就是:卫青是卫子夫的弟弟,所以卫青和皇帝每次见面,都互称“姐夫”。这个画面每次都能把我逗笑。      平阳公主是让我喜欢的中年妇女,皇宫里的中年妇女很少,她们多半很残忍,全部在偷情,少有笑眯眯的中年公主。我相信平阳公主的智慧是很大的,能清晰地看清人际关系,并垂手含笑地善待它,胸无大志的智慧也是智慧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一次成功的媒,很有可能把自己也连带着嫁出去。    
  童舒版  她的气质更古典一些
  平阳公主 (唐)    
南北朝统一,但是乱世还没有结束,不久中国又一次陷入了大分裂的状态。这次分裂的时间很短,隋文帝的外甥李渊只用了7年时间就击败群雄,再一次统一了天下。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统天下,历史上只有汉高祖刘邦胜过李渊。但是汉高祖击败项羽,当上皇帝后,全国仍然动荡不休。汉高祖直到死前不久还在亲自镇压叛乱。而唐朝却不存在这个问题。之所以会这样,主要因为唐高祖李渊有一群杰出的儿女。这群儿女中功绩最大的就是太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和三女儿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当然姓李。可是她的芳名叫什么,正史上却没有记载。中国的史书对待女子的态度至五代为之一变。五代以前,不论何种女子,史书上多半会留下她们的名字。除非像前秦的毛皇后那样由于前秦存在的时间极短,历史纪录未必完整而没有留下姓名的。但是到了宋朝以后,女子的姓名就不再公开纪录在史册中了。越是尊贵的女子越是如此。反而是所谓的“女贼”往往在史书上被直呼其名。纪录平阳公主事迹的《旧唐书》和《新唐书》一作于后晋,一作于北宋,但无一记载平阳公主的名字和年龄。所以弄得后世写武侠小说的如黄易者只好给她胡乱起个名字叫李秀宁。     
唐高祖李渊共有19个女儿,平阳公主排行老三。这19个女儿当然不可能都是一母所生。平阳公主的母亲是李渊的原配窦氏。也就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母亲。说起这位窦氏,倒也是一位奇女子。     
窦氏是京兆平陵(今陕西兴平)人,父亲窦毅是北周的八大元帅之一(窦毅官封上柱国。这个官名没有对应的现代官名。北周设八个柱国大将军统领全国官兵。勉强翻译可译为方面军司令。但是实际上这个官衔的荣誉性大于实际权力。所以和本朝开国时所封的元帅相仿。)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窦氏从小就很聪明,深受武帝喜爱,把她留在宫中当自己的女儿抚养。当时天下三分,北周是最弱小的一个。为了取得外援,武帝娶了一名突厥公主当皇后。但是武帝对这个政治婚姻很不满意,经常让突厥公主守空房。窦氏就经常劝说舅舅多忍耐,搞好和突厥的婚姻可以消除北方的威胁,全力对付南方的陈和东面的北齐。     
不久,隋文帝杨坚篡夺北周皇位。窦氏恨恨地说:“我恨自己不是男子,无法为舅舅家扫除祸患。”吓得父亲赶紧捂住她的嘴:“不要胡说!这是灭门之罪!”不过窦毅由此认为自己的女儿不是等闲之辈,当然不能随便嫁人。于是到了女儿谈婚论嫁的年纪,就搞了个比武招亲的办法。当然,这个比武招亲可不是象武侠小说里那样摆个擂台让大家上去和窦氏对打。窦毅让人在大门上画了两只孔雀,有意招亲的必须在百步外射两箭。凡是两箭各射中一只孔雀眼睛的,就招为女婿。根据现在的正史记载,李渊是相当平庸的一个人。但是他别的好处没有,箭法倒是相当高超的。几十人来应试,只有李渊两箭都射中了。     
窦氏嫁给李渊后成了他的贤内助。李渊的脸上皱纹多,隋炀帝便戏称李渊“阿婆”李渊回到家很不高兴。窦氏问清原因,马上安慰他:“这是吉兆啊,你做的是唐国公,唐和堂谐音,阿婆是一家之主也就是堂主啊。”当时,天子的金銮宝殿也叫做明堂。窦氏指的是李渊将来要做皇帝,取代隋炀帝。     
由于长在宫廷,窦氏对宫廷政治颇多心得。李渊养了不少骏马,窦氏就劝他献给爱马的隋炀帝:“皇上喜欢鹰和马,您是知道的,现在应该把骏马献给皇上,不该自己留著,否则会招人诬陷。”李渊开始还舍不得他的骏马,后来真的被隋炀帝责问,才赶紧献了上去。窦氏在四十五岁时去世,李渊这才细细琢磨亡妻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经常给隋炀帝送骏马鹰犬,隋炀帝果然异常高兴,很快升李渊为将军。李渊流著泪对儿女说:“我如果早点听你们母亲的话,早就做上这种官了。”     
扯了这许多题外话,只是想说明李渊如此平庸的一个人,为何会有杰出的儿女。     
隋炀帝其实并不能算是个标准的亡国之君。其文才武略决不输于历史上任何一位名君,至少不输于李世民。这两个人上台以前都不是太子,都有极好的名声,都立下了盖世无双的功劳,都是靠了血腥的政变才上了台。上台之后初期的文治武功都差不多。问题是,隋炀帝比李世民少了一些纳谏的虚心又多了一些好大喜功。这遂导致他不顾国力开凿大运河,又远征高丽。结果弄得天下大乱。自己也在江都掉了脑袋。     
在这乱纷纷的时局中,李渊的胜出机会起初并没有那么大。他的地盘在遥远的山西边境,远离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手下兵力也不足,不过万把人。而且天天要面对突厥的进攻。最要命的是,他的家眷全都在长安,身边只有一个次子李世民跟着。如果他起兵造反,家眷立刻不保。但是皇位的诱惑力超过任何一种亲情,在周围包括李世民在内的众人的怂恿下,李渊于隋大业13年(公元617年)5月起兵。     PS:不必说,这位平阳公主就是&大唐双龙传&里那位李秀宁了
  由于家人都在长安作人质,李渊不敢明目张胆的称王称帝,对外他宣称领兵离开自己的防地是为了到江都去接应被困在那里的隋炀帝。可是他的进军路线不是东南面的江都恰恰是西面的首都长安。这么干连李渊自己都说是“掩耳盗铃”。当然更瞒不过在长安留守的隋朝官员。长安方面立即下令拘捕李渊的家人。逮捕名单中就包括了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和她的丈夫柴绍。     
这位柴绍先生在唐朝的凌烟阁24功臣中排名第14,谋略出众,善于以少胜多,消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都有他一份。消灭唐朝最后一个对手梁师都他还是主将。李贺有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不过大业13年时,柴绍可没有诗中的这股英雄气概。听到捉拿他的命令,他立刻撒腿就跑。跑之前还对老婆说:“你爸爸造反,我想去和他会合。我们一起跑肯定跑不掉,把你留下我又怕你会有危险,你说怎么办?”他的意思是老婆是李家的人,怕带着目标太大,自己一个人逃跑胜算就大一点。平阳公主何等聪明,当然看的出这里面的潜台词。但是她的胆量比老公大多了,立刻说:“你尽管一个人走,我妇道人家,躲起来很容易,到时候自有办法。”于是柴绍就心安理得独自逃走了。     
平阳公主说她是妇道人家躲起来很容易不过是为了宽柴绍的心,但是她的确有自己的计划。柴绍离开后,平阳公主立刻动身回到鄠县(今陕西户县)的李氏庄园,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将产业变卖,招兵买马,公开与朝廷对抗。当时天下大乱,长安虽然还掌握在隋室手中,但周围的州县到处都是土匪。其中最大的一股的首领是西域来的胡商何潘仁,手下有几万人。平阳公主派家僮马三宝前去游说何潘仁归降。不知道马三宝使了什么手段,势力远远超过平阳公主的何潘仁居然甘愿做平阳公主的手下。这倒是和本朝
初上井冈山时收编王佐,袁文才颇为相似。本朝
熟知史实,不知道当时是否想起过这段历史。     
言归正传,平阳公主收编了何潘仁后又连续收编了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土匪,势力大增。在此期间,朝廷不断派兵攻打平阳公主。平阳公主不但打败了每一次进攻,而且趁机扩大战果,连续夺取了鄠县,武功,周至,始平等县。队伍也扩张到了7万多人。平阳公主收编的这帮手下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强盗。如果没有几分真本事,就是男人也镇不住他们。何况兵源来自原来不相统属的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收编的乌合之众变为一支百战百胜的劲旅,取得如此大的战绩,平阳公主的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实在是出类拔萃的。     
公元617年9月,李渊主力渡过黄河进入关中。这时他很高兴的发现平阳公主已经为他在关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盘。他派柴绍去迎接平阳公主。夫妻二人见面,看到妻子如此风光,不知柴绍是否会脸红。接下来,平阳公主挑选了一万多精兵与李世民会师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长安。柴绍属于李世民的部下,与平阳公主平级。夫妻二人各领一军,各自有各自的指挥部(幕府)。平阳公主的这一万多精兵就称为“娘子军”。11月9日,攻克长安。     
平阳公主在关中行动的意义对建立李唐王朝来说是怎样评价都不过分的。前面说过,李渊是个很平庸的人。虽然很有野心,却是属于有贼心没贼胆的人。起兵之后稍稍遇到一点小挫折就曾经想打退堂鼓,退回太原老巢。幸亏李世民苦劝,才勉强前进。他在渡黄河以前一直在与隋将屈突通缠斗。后来采取李世民的计策,用少量兵力牵制屈突通,主力直攻关中。如果没有平阳公主在关中接应,这一招就成了孤军深入,是极为冒险的。要是进攻长安不利,则后路势必让屈突通切断,那时就真成了瓮中之鳖了。     
长安之战后,平阳公主的事迹就不再见于史籍。直到6年之后的武德六年(公元623年)2月初史书上才突如其来地记了一笔她的死讯。而之所以会记上这一笔还主要是由于她的葬礼与众不同,是以军礼下葬(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为什么会这样,前面已经分析过,中国的史籍一贯看不起女人,尤其看不惯带兵的女人。古籍都是历代一再删削过的。平阳公主的事迹大概就是这样湮没的。不过根据种种史籍中的蛛丝马迹,对这六年的情况,我们还是可以勾勒出一个大概来的。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攻克长安之后,平阳公主继续领兵作战为大唐打江山。李渊虽然攻克了长安,但是他不过大致控制了半个关中。他的四周都是敌人。攻克长安后,李渊立刻面对据有陇西之地的薛举和凉州(今甘肃武威)李轨。从唐武德元年七月薛举派兵大败唐军于浅水原开始至二年二月擒李轨占河西五郡为止,李渊好不容易才安定了关中和西方。才喘了口气,刘武周就抄了李渊的后路,攻占了李渊的老巢山西。李渊命李世民征讨。李世民用了差不多两年时间才打败刘武周夺回山西。奠定李唐天下的一仗是灭王世充。这一役唐军围城打援,把前来援救王世充的窦建德一起干掉了。这几仗柴绍都有份参加。如果说平阳公主这时在长安享清福是不符合她的性格的。作为杰出的将领,她当然是要参加这些决定大唐命运的决战的。窦建德覆灭后,余部推刘黑闼为主,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在漳南(今河北故城)起兵反唐,徐圆朗、高开道亦举兵响应。他们北联突厥,不到半年尽复窦建德旧地。平阳公主这时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她驻守的地方就是娘子关。     
娘子关位于太行山脉西侧“井陉”西口,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上,与河北省交界,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苇泽关,因平阳公主率数万“娘子军”驻守于此才更名娘子关。“井陉”是晋中和冀中地区之间最近捷的通道,秦末韩信灭赵就是走的这条路线。山西是中原和关中地区的屏障,无山西则中原和关中不稳,平阳公主率军驻守娘子关,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敌人从“井陉”进入山西。     
由于没有打败刘武周夺回山西前平阳公主不可能驻守在此,所以平阳公主最早也要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才进驻娘子关。那么她之前都在做什么呢?当然是在打仗。在没有一天不打仗的情况下,李渊怎么可能让平阳公主这样一员良将闲置3年多后又突然启用呢?     
平阳公主最后死于何种原因,史书上没有说。李世民生于公元599年。公元617年李渊起兵时他18岁,李建成大李世民10岁左右为28岁,李元吉比李世民小2岁左右为16岁。如果平阳公主是李世民的妹妹,她应该是至少16岁了。再小就不可能为老爹在关中抢地盘了。但是16岁又不太可能。因为除非她和李元吉是双胞胎,否则很少有人能够连续三年每年生一胎的。所以最有可能的是她是李建成的妹妹,李世民的姐姐。李渊起兵时她的年龄应该是20到26岁之间。这样,到公元623年,她的年龄应该介于26至32岁之间,万一她是李世民的妹妹,那么去世时不过22岁而已。古人的寿命虽然不长。但以这样的年龄去世,对于身体强壮的武将来说,生病的可能性好像不大。结合她死时以军礼下葬,大胆推测一下,应该是战死或负了重伤回到长安后创发而死的。     
她战死的情况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性是在与突厥作战时身亡。当时中国内乱,北方军阀包括李渊在内都和突厥结盟。利用突厥攻击自己的敌人。突厥也不把结盟当一回事,经常入侵。山西正是突厥经常侵犯的地区。另一种可能性则是在实行消灭刘黑闼作战时身亡。622年11月,李渊派李建成统兵讨伐刘黑闼,开始双方互有胜负。直到12月25日才将其彻底击溃。平阳公主驻守的娘子关就在前线,当然会率部参战。所以死在此一役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死于此时,则其尸体运回长安差不多要半个月。由于是公主,下葬的准备工作也差不多半个月。则时间上也吻合。     
唐朝的女强人很多,公主女强人尤其多。平阳公主开风气之先,之后又有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等。但是论才能和功绩都比不上平阳公主。     PS:还是挺喜欢这个MM的,虽然不是十分的漂亮,但却很有大家闺秀的大将风范
  好铁啊  但是还不够
  我从昨天一直追至现在,楼主真乃牛人,我从未看贴看的这么投入过,你是第一个让我如此着魔的
  刚才网断了,图也没贴上  补一张唐平阳公主    两个平阳公主,各有各的精彩
  祝英台    祝英台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即公元337年。祝家也是由于北方出现“五胡闹中华”的局面而南迁的士族,定居在山明水秀的上虞地方,即今天江苏南部,在一处荒僻的梅溪源头聚族而居,人们都把这里称之为祝家庄,传到祝英台已是南迁之后的第四代。了。     祝家的上两代曾经数度为朝庭效力,追随祖逖、陶侃、桓温等大军北伐中原,并且收复了原来西晋的都城洛阳,一度进军陕南。祝英台的童年时期,经常听到长辈们叙述征战的故事,小小的心灵中便立下了志愿,要成为一个效命疆场的巾帼英雄。     383年,淝水之战,前秦苻坚以投鞭止流之势,动员百万人马,大举攻晋,东晋宰相谢安边下围棋边指挥晋军反击,区区八万之师,竟然在他的侄儿谢玄的巧妙运用下,把来犯之敌打得落花流水,也留下许多美好的故事,如“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祝英台当时正度过她多彩多姿的童年,巾帼英雄没有当成,却熟读经史,成为了遐迩皆知的才女。     祝英台不是属于那种云鬓花颜,娇婉柔丽的女子,相反地却是一位活泼爽朗而略带几分男性气慨的闺阁人物,为了满足她不能驰骋疆场的遗憾,遂降格以求地说服了父母,女扮男装,到杭州负笈游学,这时她只不过是刚满十四岁而已。     正值阳春三月,一路上桃李芬芳,江南草长。祝英台与服侍她的家人缓缓前行,在一处风光明媚,杂花生树的路旁小亭中,邂道了由贸城而来的梁山伯,双方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于是结为异性兄弟,结伴同行,不日到了杭州城外的“崇绮书院”,拜师入学,朝夕勤苦攻读诗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三年时间,弹指一挥,略嫌木讷而且长祝英台一岁的梁山伯,竟然没有发觉祝英台是个女孩。     三年时间不算短,耳鬓厮磨,日久生情。祝英台多次显示爱恋之意,又恐怕稍有一不慎便会弄得不可收拾;而梁山伯一本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恰好祝英台的母亲生病,祝英台仓促回乡,梁山伯依依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不久,梁山伯便风闻到祝英台居然是个红粉佳人,而且回乡后便许配给了贸城姓马的人家。人非草木,梁山伯迫不及待地赶到祝家,岂奈木已成舟、只有泪眼相向,凄然而别。真是相见莫如不见,多情还似无情。     三年的同窗,一同切磋学问,相互照顾扶持;风嫠展书读,挑灯写文章;春来花丛温步,秋夜畅谈理想;关怀疾病,分享欢乐。点点滴滴的往事都化作刻骨的相思,一点相思,万种柔情,从记忆的深处如春蚕吐丝,绵绵不绝。   
  怪只怪梁山伯太不解风情,怪只怪祝英台没有把自己对梁山伯的情意,适时地告诉父母,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情况下,答应了门当户对的马家求婚。既然有了婚约,便不能随意更改,当时是士族之风盛行,重门第,讲阀阅。祝、马两家都是由北方迁来的体面人家,祝家是不可能因照顾小女儿的情意而丢掉脸面的。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以生死相许……。祝英台明白自己是深深爱着梁山伯的,她以为梁山伯并不爱她才答应马家求婚,现在梁山伯向她一吐衷肠,她可是肝肠寸断。人世事,几圆缺。婚约!婚约是不能废的,怎么办呢?痴情的女子用上了“拖延战术”,希望借时间来改变一切。主意既定,祝英台私下派人送信给梁山伯,希望他暂时隐忍一切,努力求取功名,以图借垣赫的声势来扭转一切,并表示对梁山伯海枯不烂,此情不渝。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祝英台已经是年近二十岁的人了,过去十四岁出嫁的闺女多的是,十七八岁更是公认的适婚年龄,虽然马家一再催促,父母也心急如焚,祝英台就是不肯点头答应.甚至不惜以死相胁,终于得到双方家庭的允许,婚事等到祝英台过了二十岁生日再说。     果然,皇天不负苦心人,在爱情这一伟大动力的驱使下,梁山伯终于获取了功名,又恰好被皇帝任命为贸城县令,贸城就是今日的浙江宁波。宁波在甬江与姚江汇流的地方,距海约四十里,江水清澈深泓,无滩险淤沙,便于舟船航行,到了唐代,这里成为日本人入贡和贸易的要道。东晋的时候虽然还没有与海外来往,然而商衢繁荣,舟揖辐辏,已经颇具大商埠的气势了。     梁山伯到任以后,忙着施政听讼,暂时还不便专注自己的私人事务,等到一切都就绪以后,衡情度理又不便贸然行事。贸城马家世代为官,宗族繁盛,梁山伯实在想不出什么充分的理由来横刀夺爱。因爱故生忧,因爱故生怖。忧心如焚,闷闷不乐的梁山伯终至于一病不起,溘然而逝。     就象是晴天霹雳,祝英台先是目瞪口呆,继而放声大哭,既哭梁郎的可怜,也哭自己的可悲,更哭梁郎的无能。这边是愁云惨雾,了无生趣;那边是催婚使者不断。祝英台的父母用尽了方法,一面好言相劝,一面苦苦哀求,祝英台万念俱灰,而且也再没有理由加以搪塞,于是心思一横,答应了择吉出嫁马家。     梁山伯死后,他的亲友遵照他的遗愿将他葬在贸城西郊邵家渡山麓,意思是要一睹祝英台出嫁时喜船路过的风彩。祝英台自然是为了情郎,非要在出嫁时经过邵家渡不可了。更提出要到昔日的同窗好友梁山伯的墓上去祭拜一番的要求。笃念旧谊,益见多情,双方家长自然也不便峻拒。     北方人结婚时,新郎骑马,新娘坐轿;南方人,特别在江南水乡,结婚时多乘舟船。祝英台的喜船经过邵家渡时,马家迎亲执事人等,原想顺风急驶,让船来不及靠岸就驶过邵家渡,如果要拜墓,等三朝过后与新郎双双前往也不为迟。谁料船至邵家渡时,忽然狂风大作,江面波涛汹涌,喜船连忙靠岸避风,祝英台也就从容上岸.前往梁山伯坟前祭拜。一声哀号,伤心欲绝,刹那间天摇地动,飞砂走石,白昼灰瞑,就在迎亲和送亲的执事人员大惊失色时,忽见坟前裂开一条一尺多宽的隙缝,说时迟那时快,祝英台一跃而入.转瞬风停地平,一切恢复正常。     其实,祝英台在答应出嫁的时候,便抱定了以身殉情的决心,她想过投江,自缢,总觉得不及亲到梁山伯的坟前撞碑为佳,本来是打算祭拜以后,一头向墓碑上撞去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不料却天从人意,省去了许多周折。当时的人都认为是天意,连朝廷都啧啧称奇,如果仔细探究起来,那天大约是龙卷风加上地震凑巧与祝英台拜墓的事凑在一块而已。     不管怎么说,这事是很感人,宰相谢安奏请孝武帝,敕封该地为“义妇坟”,并立庙祀奉。     晋安帝时,国家多难,梁山伯又屡显灵异为国效劳,为地方消灾,于是被敕封为“忠义王”。后来邵家渡的山坡上,时有大蝶双飞翩翩,据说黄色的蝴蝶就是祝英台,而褐色的蝴蝶就是梁山伯。     被人称之为:“三生慧业,不耐浮尘,寄思无端,抑郁不释,韵淡疑仙,思幽近鬼。”“骚情古调,侠肠隽骨,隐隐奕奕,流露子豪楮间。”著名的清代大词人,相国公子纳兰容若写了一首题为《蝶恋花》的情词: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钧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结语把永恒的爱情寄托在化蝶上,就是用祝英台与梁山伯的事迹来抒写胸中的块垒。     至今宁波城西十五里的高桥乡,倚山面水的山坡上,尚有一座构筑精致的庙宇,门题:“敕封忠义王庙”,庙内即供奉着官服的梁山伯和穿新娘子衣服的祝英台,庙前有一段雕着大荷花的石板路,尽头有一座精巧的石拱桥,叫“夫妻桥”。庙右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坟。庙后有两人的寝殿,仿照卧室布置,宝帐绣榻,明镜香橱,榻前放有男女绣花拖鞋;橱中悬挂梁山伯的袍服冠带和祝英台的罗衣绣裙。庙前的楹联写着:“精忠不二昭千古,大义无双冠五洲。”     相传农历八月二十一日是祝英台殉情的日子,从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末年开始,直到现在,每年从八月初开始直到月底,四面八方的水陆香客,络绎不绝地前往忠义王庙进香,尤其是青年男女更是成群结队烧香许愿,并在墓地绕行一周。以符合长久以来的古老相传的一句俗谚:“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祝英台坟上绕一绕。”     宁波在宋代以后,成为对外通商的四大口岸之一,历代古迹甚多,如天童寺及霞屿寺等,而游人最多,名气最大的仍是忠义王庙。   
  《梁祝》的影视剧里,最爱的是徐克当年的作品    那一版的梁祝有了比较现实的历史背景,那个年代,崇尚清谈,男人喜欢涂脂抹粉,而且还要攀比  所以,祝英台女扮男装不被人发现也算正常,而且那时候断袖之风盛行,梁山伯以为自己喜欢上一个男生,惴惴的,很是可爱  
  乐蒂的祝英台,见了她的照片,我才明白,什么是古典美人    只是,她的祝英台太端庄了一点,杨采妮的带着三分调皮、叛逆,倒更贴切    又一位红颜薄命的女子  那个年代,女明星怎么都……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我的最爱    最有名的应属余丽拿老师的版本  其他还有盛中国、西崎崇子等    个人以为,前两部分听余老师的好,柔情似水  最后一部分,倒是盛中国的力度更强,抗争的惨烈更突出    至于那个日本的虫子,简直就是糟蹋  MD,打倒小日本
  这种传统的故事,似乎影视剧总不如戏曲表现的传神  越剧梁祝,经典中的经典    十八相送[越剧]     (合)三载同窗情如海,山伯难舍祝英台,相依相伴送下山,又向钱塘道上来。  (祝白)梁兄  (祝唱)书房门前一枝梅,树上鸟儿对打对,喜鹊满树喳喳叫,向你梁兄报喜来。    (梁唱)弟兄二人出门来,门前喜鹊成双对,从来喜鹊报喜信,恭喜贤弟一路平安把家归。  (祝白)梁兄请。(梁白)请。    (祝唱)出了城,过了关,但只见山上的樵夫把柴担。  (梁唱)起早落夜多辛苦,打柴度日也艰难。  (祝白)梁兄呀,(唱)他为何人把柴打?你为哪个送下山?  (梁唱)他为妻儿把柴打,我为你贤弟送下山。     (祝唱)过了一山又一山,  (梁唱)前面到了凤凰山,  (祝唱)凤凰山上百花开,  (梁唱)缺少芍药共牡丹。  (祝唱)梁兄你若是爱牡丹,与我一同把家归,我家有枝好牡丹,梁兄你要摘也不难。  (梁唱)你家牡丹虽然好,可惜是路远迢迢怎来攀?                            (祝唱)青青荷叶清水塘,鸳鸯成对又成双。  (祝白)梁兄呀!  (祝唱)英台若是女红妆,梁兄你愿不愿配鸳鸯?  (梁唱)配鸳鸯,配鸳鸯,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红妆!                                 (银心唱)前面到了一条河,(四九唱)漂来一对大白鹅。  (祝唱)雄的就在前面走,雌的后面叫哥哥。  (梁唱)不见二鹅来开口,哪有雌鹅叫雄鹅?  (祝唱)你不见雌鹅它对你微微笑,它笑你梁兄真像呆头鹅。  (梁白)嗳!(唱)既然我是呆头鹅,从今你莫叫我梁哥哥。  (祝白)梁兄......小弟讲错了。(梁白)下次不可。(祝白)嗯,下次不可。    (心,九唱)眼前一条独木桥,(梁白)贤弟请。(祝白)梁兄请。啊梁兄,  (祝唱)我心又慌胆又小。  (梁唱)愚兄扶你过桥去,  (祝唱)你我好比牛郎织女度鹊桥。  (梁白)你呀(祝白)梁兄!    (合唱)过了河滩又一庄,庄内黄犬叫汪汪。  (祝唱)不咬前面男子汉,偏咬后面女红妆。  (梁唱)贤弟说话太荒唐,此地哪有女红妆?放大胆子莫惊慌,愚兄打犬你过庄。  (祝唱)眼前还有一口井,不知道井水又多深?  (梁唱)井水深浅不关紧,你我赶路最要紧。  (祝白)梁兄来!(唱)  你看这井底两个影,一男一女笑盈盈。  (梁白)嗳(祝白)呶,  (梁唱)愚兄明明是男子汉,你为何将我比女人!  (白)走吧!    (合唱)离了井又一堂,前面到了观音堂。  (祝白)梁兄可是到堂前一拜呀?  (梁白)好哇!  (唱)观音堂,观音堂,送子观音坐上方,  (祝唱)观音大士媒来做,我与你梁兄来拜堂。  (梁白)咳!  (唱)贤弟越说越荒唐,两个男子怎拜堂?  (白)快走吧!    (合)离了古庙往前走,  (心唱)但见过来一头牛,(九唱)牧童骑在牛背上,(心唱)唱起山歌解忧愁。  (祝唱)只可惜,对牛弹琴牛不懂,可叹你梁兄笨如牛。  (梁白)嗳!(唱)非是愚兄动了火,谁叫你比来比去比着我。  (祝唱)请梁兄,你莫动火,小弟赔罪来认错。  (梁白)好了,好了,快走吧!  (祝白)梁兄,  (唱)多承梁兄情意深,登山涉水送我行,常言道送君千里终须别,请梁兄就此留步转回程。  (梁唱)与贤弟草桥结拜情意深,让愚兄再送你到长亭。    (白)四九,快走吧!  (合)十八里相送到长亭,十八里相送到长亭。  (祝白)梁兄,  (唱)你我鸿雁两分开,  (梁唱)问贤弟你还有何言来交代?  (祝唱)我临别想问你一句话,问梁兄你家中可有妻房配?  (梁唱)你早知愚兄未婚配,今日相问为何来?  (祝唱)要是你梁兄亲未定,小弟替你来做大媒。  (梁唱)贤弟替我来做媒,但未知千金哪一位?  (祝唱)就是我家小九妹,不知你梁兄可喜爱?  (梁唱)九妹今年有几岁?  (祝唱)她是与我童年乃是双胞胎。  (梁唱)九妹与你可相像?  (祝唱)她品貌就像我英台。  (梁唱)但未知仁伯肯不肯?  (祝白)噢(唱)家父嘱我选英才。  (梁唱)如此多谢贤弟来玉成,  (祝唱)梁兄你花轿早来抬。我约你,七巧之期,  (梁白)噢,七巧(祝唱)我家来。  (合)临别依依难分开,心中想说千句话,万望你梁兄早点来。
  刘兰芝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这个故事似乎不必再说了,已经不是伤感,而是悲愤    有时候真是想不明白啊,这个婆婆对媳妇怎么能这么狠  所以,奉劝各位还没有结婚的JM,选择先生固然最重要,但你未来的婆婆大人,也至关重要啊  
  英台自幼好文章,易钗求学赴苏杭。  情有独钟梁山伯,三载未辨女红妆。  迟来三日空余恨,楼台一别两断肠。    这是我很喜欢的陆昆仑出品的纯音乐配诗,专为祝英台而作,和“梁祝”不同,另有一种空灵的感觉,非常动听,那首曲子叫做“两只蝴蝶”,可不是时下流行的那个“两只蝴蝶”,差远了。可惜陆昆仑的音乐在网上找不到。
  苏惠    字若兰,武功人,约生于秦王苻坚永兴元年(公元357年)。当地百姓传说,若兰容貌秀丽,举止娴雅。她自小聪颖过人,三岁学画,四岁作诗,五岁抚琴,九岁便学会了织锦。十岁刚过,即可描龙绣凤,琴棋书画的神韵,全被她运用到了织锦之中。远近乡邻将她的超人之才,传成了神话。一些豪门望族上门求婚,均被谢绝。一日,逢法门寺庙会,巧遇一射飞雁、穿池鱼的英武少年,其为右将军窦真之孙,名叫窦滔,自幼习文练武,相貌不凡,若兰顿生爱慕之情。经人提亲,结成百年之好。    不料好景不长,窦滔因厌战不从军令,被革职发配到流沙(今甘肃敦煌),后来遇到了歌妓赵阳台,娶作了偏房。这赵阳台,不但能歌善舞,而且娇媚可人,引得窦滔对她宠爱不已。后来,窦滔奉命出镇襄阳,本欲携妻妾同往,可苏蕙为赵妾之事赌气不从,窦滔只带着赵阳台赴任。    苏蕙独守长安空闺中,日子稍长,便感寂寞难耐。丈夫在身边时,不能感觉出他太多好处,现在一离开,思念之情却是刻骨铭心,不由得悔恨当初的负气。悔恨之余,她便用吟诗作文来排遣孤寂的时光。后突发奇想,又经反复推敲构思,将所写诗词编排整理暗藏在29行、29列的文字里。然后怀着满腔幽思、废寝忘食地把诗词织在八寸锦缎上。苏蕙把这副锦缎命名为“璇玑图”。璇玑,原意是指天上的北斗星,之所以取名璇玑是指这副图上的文字,排列象天上的星辰一样玄妙而有致,知之者可识,不知者望之茫然。其中更暗寓她对丈夫的恋情,就象星星一样深邃而不变。    
“璇玑图”织好后,苏蕙派人送往襄阳交给窦滔。旁边的人见了这图,都不明其意,可窦滔捧着“璇玑图”,细细体味,竟完全读懂了妻子的一片深情。当即,窦滔派遣了人马,到长安接来了苏蕙。自此,夫妻恩爱偕老。    PS: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女人:“二奶”的问题可能要绵延几千年,要与“二奶”斗智,莫要斗气;    男人:你们和“二奶”之间也会有麻烦的。     夫妻:因为“二奶”问题  破镜重圆的几率约等于《璇玑图》出现的几率。    
  楼主强贴,支持!
  杨玉环  四大美人之四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等待中......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清洪升做《长生殿》,成为京剧经典剧目
  当年,   为了在电视剧《唐明皇》中诠释好杨贵妃,她不吝牺牲自己苗条的身材,鸡蛋牛奶巧克力……什么热量高吃什么,一直吃到恶心反胃,吃完就睡觉,终于成功增肥数十公斤。形态上接近了史料中记载的杨玉环,再加上本就多才多艺,能画擅舞,演技出众,林芳兵将那个“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绝世美女的千翩柔情,万般妩媚刻画得淋漓尽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她也名噪一时,人气急升。只是由于急速增肥之后又魔鬼式减重,她不得不以息影数年为代价来回应身体的抗议。    PS:所以说,还是不要刻意强求的好,现在,还有几个人认识她?早知如此,何必呢?身体是自己的,其他功名利禄,不过过眼云烟罢了
  这个,不好意思,我是冲着江华才看了两眼    向海岚虽然是港姐,却没有能挑大梁的气质  
  考虑到贴杨贵妃不能不贴这一版  所以我特地没吃饭,等着  不然……    如果你觉得力度还不够,看看这段评论:  《雪山飞狐》里那个纯得像玻璃人似的苗若兰让我们深深地记住了王璐瑶,   她长得真是漂亮:白皙的脸庞,晶亮的眸子,微微一笑时带着孩童的稚气……那么不谙世事,那么楚楚可怜,怎不教人心疼,怎不教人惋惜?时隔数年,她在《天龙八部》和《大唐歌飞》里分别饰演了王夫人和杨玉环,霓裳羽衣紧裹的丰满身段,火辣辣的妖娆眼神,举手投足间充满着欲望和诱惑,当年那个纯挚的小女孩早已消失无踪。时间真是可怕,竟能将一个人改变得如此彻底。      PS:当年看《雪山飞狐》的时候,我还没看过金庸的原著  看了这位阿姨的表演,害我对苗若兰的印象那种恶心的印象持续了N年,就是因为她,我一直对原著没有兴趣  后来读了,更加不明白,这么一位冰雪聪明、兰心慧质的大家闺秀,怎么挑了一个风尘+白痴的演员?  不知道她什么来头  郁闷
  好贴  顶  收藏
  这位让我更没脾气  杨玉环从王妃做到贵妃,怎么说也修炼出雍容华贵的气质了  这位小姐,恕我眼浊,我怎么看,都觉得您像贵妃身边的贴身丫鬟
  据说,山口百惠是杨贵妃的后人  也许吧    而且,也有外传说当年杨贵妃没有死,而是逃到了日本  国内还拍过一部电视剧  李碧华有一篇短篇小说,也是说这段故事的前生来世    其实想想,这四大美人无一不是结局扑朔迷离,距离产生美,这些传说,无非是人们对美丽的一种追思和向往吧
  说实在,向海岚的杨皇妃,令我恶心透顶。  向海岚可是十大最丑港姐之首呀拜托。
  说完杨玉环,不能不说到梅妃了    其实,我一直对梅妃更有好感  无论如何,能写出一槲珠这样的诗句,就已经是不可多得的才女了    梅妃,   原名江采苹,黄石江东人。唐玄宗开元年间,高力士出使闽粤,大选秀女,采苹被选入宫。她自幼聪明灵巧,九岁即通诗书,擅长文学。被选入宫后,深得玄宗皇帝宠幸,被封为妃子。她生来酷爱梅花,深慕梅之高洁,故在所居四周遍植梅树,并建一亭,名“梅亭”。玄宗因其爱梅,而昵称她梅妃,又戏称为“梅精”。杨玉环入宫后,献媚取宠,对梅妃深怀妒忌之心,想方设法陷害梅妃,梅妃终于被迫迁于上阳东宫,苦熬日子不得幸。有次唐明皇尝荔枝时,忆起梅妃,就派人送 去一串珍珠,梅妃见珍珠,触景生情,无限伤感,即写了一首诗,夹在珍珠里退还玄宗。诗云:“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此诗人称《一斛珠》。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还将这首诗译为德文:“承君相爱赠珠翠,奈我妆台久未复临。自去君旁久不相见,你曾知怎样梳妆斗艳辉!”       安禄山造反时,玄宗出奔巴蜀。平乱后,回长安,才又忆起梅妃。       玄宗派人回去查访,方知她已投井尽节,玄宗便以妃礼葬之。并在梅妃图象上题诗:“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一千多年过去了,家乡的人们仍然怀念她,称为“祖姑皇妃”,并修宫造像以供祀,宫名就叫“浦口宫”。该宫雄伟壮观,八根大石柱支撑着巨大的顶棚斗拱结构,神龛护栏镂空木雕,极为精美。吸引了不少游人前往瞻仰。旧时兴化府衙门口的联对写有:“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      
  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如旧污红绡  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吴MM的气质里有一份孤傲,适合梅妃  只是为了捧向MM,只好把她写成一个阴险的女人  唉  
  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  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珍惜眼前人啊……
  补一张王皇后的    王皇后(628?——655年),   并州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人,罗山令王仁佑的女儿,母柳氏。唐高宗李治的皇后。       王氏出身名门望族,祖母同安长公主,为唐高祖的妹妹。李治封晋王时,纳王氏为晋王妃,约在公元642年,李治年15岁,王氏年约15岁。643年,李治立为太子,封王氏为太子妃。649年,太宗死,李治继位为高宗,立王氏为皇后。       王皇后没有生育,宫中只有宫女刘氏生皇子李忠和萧淑妃生皇子李素节,刘氏位微而无宠,萧氏位较高而得宠。王皇后经过一番衡量,拟收李忠为养子,并立为太子,以巩固皇后的尊位。萧淑妃则想立李素节为太子,为自己争宠增加政治资本。王氏怕萧氏争宠,知道高宗正缱绻已出家的武媚,暗中令武氏蓄发,召之人宫,献给高宗。这位武媚就是后来的武则天。       武氏入宫后,得到高宗的重宠,使萧淑妃失宠,王皇后自以为目的已经达到了。她真没有想到,武氏是王皇后更大的竞争者。先是以巫蛊案逼高宗废去王氏后位,被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谏止;复以诬王皇后杀死武氏所生的小女儿为罪名,于655年(唐高宗永徽六年)废去王氏后位及萧氏妃位,皆贬为庶人,打入冷宫囚禁起来。武氏仍不解恨,改王氏为蟒氏,萧氏为枭氏。       过了不久,高宗因思念与王氏和萧氏的旧情,行经所囚禁的地方,只见留下一个送饭的小洞,看不到人,便大呼说:“皇后、淑妃安在?”王氏泣答:“妾等得罪,废弃为宫婢,何得更有尊称,名为皇后?”只向高宗提出将此冷宫改为“迥心院”。(《旧唐书·后妃传》)武氏知道了,大怒,令对王、萧二人各杖一百,截去手足,浸于酒中,名曰“骨醉”,数日后,王氏被折磨死,时年约28岁。史称“废后”。      
  哇,,太精彩了,,楼主太厉害了,,,  怎么对我们中国古代历史这么了解啊。。。  太佩服了。。
  张氏  唐肃宗皇后,(?-762),张皇后工于心计擅权谋,又是一位能吃苦耐劳能干的女人,肃宗去世后即被以谋反罪囚禁。     
      穆宗贞献皇后萧氏    福建人。初,入十六宅为建安王侍者,元和四年十月,生文宗皇帝。宝历三年正月,敬宗遇弑,中尉王守澄率兵讨贼,迎江王即位。文宗践祚之日,奉册曰:“嗣皇帝臣名言:古先哲王之有天下也,必以孝敬奉于上,慈惠浃于下,极诚意以厚人伦,思由近以及远,故自家而刑国。以臣奉严慈之训,承教抚之仁,而长乐尚郁其鸿名,内朝未崇于正位,则率土臣子,勤勤恳恳,延颈企踵,曷以塞其心乎!是用特举彝章,式遵旧典,稽首再拜,谨上穆宗睿文惠孝皇帝妃尊号曰皇太后。伏惟与天合德,义申锡庆,允厘阴教,祗修内则。广六宫之教,参十乱之功,颐神保和,弘覆万有。”
  惠妃武氏    武则天从父兄武攸止之女。攸止死,其女随武则天入宫,渐渐与潞王李隆基有染,后李隆基即帝位为玄宗,武氏渐得恩宠,唐玄宗第一位皇后王氏死后,武氏被封为惠妃,位同皇后。据史载,武氏“少而婉顺,长而贤明,行合礼经,言应图史,承戚里之华胄,升后庭之峻秩,贵而恃谦而益光……”。本来唐玄宗要立她为皇后,但她固辞不受,这益发惹得唐玄宗怜爱。武氏为妃,其母被封为郑国夫人,胞弟武忠累迁国子祭酒、秘书监等职。开元初,武惠妃连生夏悼王、怀哀王及上仙公主等二子一女,皆夭折。后又生寿王李瑁,她不敢再养于宫中,命宁王宪于外寄养,才长大成人,并娶杨玉环为妃子,从此为杨玉环走上历史舞台埋下了伏笔。寿王之后,武惠妃又生盛王李琦和咸宜、太华两位公主。开元二十五年  (737)十二月死,年40余岁。因武惠妃有“懿范”,谥赠“贞顺皇后”,葬于敬陵。武惠妃死后,唐玄宗后宫失调,处于极度痛苦之中,可能忆母而更爱怜其子吧,所以在与寿王李瑁的频繁会见当中,老公公看上了儿媳妇,遂夺子之爱,强纳寿王妃杨玉环为贵妃。?      PS:李建群老师在《唐明皇》里演过武惠妃,印象很深  找不到图,贴一张她的徐才人吧  喜欢李老师的气质
  虢国夫人    杨玉环的胞姐,随父养于蜀州司户衙内,长而嫁裴氏。不幸裴氏早亡,杨氏便寡居。杨贵妃得宠,她的三个姐姐一并被唐玄宗相邀入宫,封为虢国夫人、韩国夫人和秦国夫人,杨氏三姐妹皆美艳动人,且都风骚不羁,而尤以虢国夫人为最。当时长安一带就有歌谣唱道:“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男不封侯女为妃,看女却是门上媚”。即指杨氏三女。不久,杨贵妃堂兄杨?、杨钅奇逐渐显贵,时人连同三姐妹并号之为“五杨”。虢国夫人与唐玄宗早眉来眼去,又与后来官至宰相的“六杨”杨国忠公然同车来往,或三朝庆贺,或五鼓待漏,艳妆盈巷,蜡炬如昼,从不避嫌。及“安史之乱”起,唐玄宗在西逃至马嵬坡时,因禁军大将陈玄礼等逼迫,不得不诛杀祸害误国的杨国忠,而同时赐死杨贵妃。后来多少人为其香销玉陨而叹息不已。虢国夫人听到消息后,与其子女及杨国忠妻裴柔等一起逃奔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渭水北岸),因县令薛景仙奉命追杀,虢国夫人便在一片竹林中先杀子裴徽等,然后自刎,未死,被薛景仙俘获,死于狱中。煊赫一时的杨氏衰矣。盛极一时的唐王朝亦衰矣。还有一位唐宪宗的懿安皇后郭氏,她是“汾阳王”郭子仪的孙女,一笔带过,不过多渲染了。有唐一代290年间,共有22位皇帝,不包括女皇武则天在内,史书共记载皇后名妃21名,其中5位出自山西。山西不仅出将相名臣,看来也盛产美女皇后,就连后唐被尊为皇太后的曹氏也出自山西,她是李克用之妻,后唐庄宗李存勖之母,非曹氏而后唐不立。      PS:这位夫人也不是省油的灯,若论相貌,可能比杨贵妃还漂亮  因为她敢不化装就见皇上,所谓“素面朝天”,说的就是她  她和自己的妹夫也很暧昧,杨贵妃就是被这个气的跑回娘家,和唐明皇呕了好多天的气,最后互相给了个台阶,回宫去了
  不过我更喜欢这对欢喜冤家,呵呵
  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首“金缕衣”的诗,词句直白,富含人生哲理,因此久传不衰,至今还常为人吟  诵和援用。可谁知道这首小诗竟改变了作者杜秋娘一生的命运,使她获取了一段绚烂多  姿的“折花”岁月。  
杜秋娘原是间州人,也就是现在的江苏镇江。虽出身微贱,却独禀天地之灵秀,出  落得美慧无双,不仅占尽了江南少女的秀媚,而且能歌善舞,甚至还会写诗填词作曲,  作为歌妓曾风靡了江南一带。她十五岁时,艳名被镇海节度使李锜风闻,设法以重金买  入府中充任歌舞姬。一般的歌舞姬都是学一些现成的歌舞,为主人表演取乐;人小心高  的杜秋娘却不甘埋没在李府成群的歌舞姬中,暗自思量,自写自谱了一曲“金缕衣”,  在一次李锜的家宴上,声情并茂地演唱了给李锜听。李锜此时已年过半百,却也雄心不  减,当他听了杜秋娘唱的一曲“金缕衣”,心中的欲火不禁被煽动起来。在他看来,这  小曲充满了挑逗,虽然他已不是“少年时”,但临近暮年,似乎更要抓住美好年华的尾  巴,及时享受生命乐趣,这小女子简直太知他的心思了!  
顿时,李锜对杜秋娘大为欣赏,当时就决定把她收为侍妾。李锜与杜秋娘成了一对  忘年夫妻,但因两人都热情如火,所以春花秋月中,这对老夫少妻,度过了许多甜蜜醉  人的时光。  
这时唐德宗驾崩,李诵继位为顺宗,顺宗因病体不支,在位仅八个月就禅位给儿子  李纯,是为唐宪宗。唐宪宗年轻气盛,一登基就决心扭转国内藩镇割踞的离散形势,因  而采取强制手段,试图削减节度使的权利。身为节度使的李锜为之大为不满,依仗手中  的兵力,举兵反叛朝廷,在朝廷大军的镇压下,叛乱很快平息,李锜也在战乱中被杀。  杜秋娘作为罪臣家眷被送入后宫为奴,依据她的专长,让她仍旧充当歌舞姬。有心的秋  娘趁着为唐宪宗表演的机会,再一次卖力地表演了“金缕衣”。唐宪宗李纯这时倒正是  青春“少年时”,曲中那种热烈的情绪深深感染了他。再看那演唱的女子明艳而雅洁,  气韵在众佳丽中独高一格,不禁为之心动;况且此曲还是由她亲自创作,才情也不一般。  不久,杜秋娘被封为秋妃。  
作了秋妃的杜秋娘深受宪宗宠爱,她的一笑一言,一举一动,都别有风韵,令年轻  的宪宗为之沉醉。春暖花开时,他们双双徜徉于山媚水涯;秋月皎洁时,又对对泛舟高  歌于太液池中;午窗人寂时,共同调教鹦鹉学念宫诗;冷雨凄凄的夜晚,同坐灯下对奕  直至夜半。期间情深意挚,颇似当年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翻版。然而,比起纵情放荡的杨  贵妃,杜秋娘又高一筹,她不仅与宪宗同享人间欢乐,而且还不著痕迹参与了一些军国  大事,用她的慧心和才智,为皇夫分忧解劳。  
唐宪宗执政之初,由于锋芒凌利,对藩镇采取强压手段,引起藩镇纷纷的不满。后  来番邦犬戎侵犯大唐边境,宪宗对藩镇施以宽柔政策,不但抵御了外侮,而且取得了本  土的安定,使唐室得到中兴。宪宗之所以能及时转变态度,除了大臣的建议外,重要的  还是靠秋娘枕边风的吹拂,她以一颗女性的柔爱之心,感化着锋芒毕露的唐宪宗。  
国家太平后,手下有大臣劝谏唐宪宗用严刑厉法治理天下,以防再度动乱,这建议  颇合宪宗的性格;但秋娘闻言则说:“王者之政,尚德不尚刑,岂可舍成康文景,而效  秦始皇父子?”见识深远,入情入理,让唐宪宗不能不信服,也就依了她的意见,以德  政治天下。  
秋娘在唐宪宗身边,似乎既是爱妃、玩伴,又是机要秘书,几乎占居了宪宗的整个  身心,使宪宗对其他佳丽无以复顾。当国家逐渐平定昌盛之后,宰相李吉甫曾好意劝唐  宪宗可再选天下美女充实后宫,他说:“天下已平,陛下宜为乐。”唐宪宗此时还不到  三十岁,而宪宗则自得地说“我有一秋妃足矣!李元膺有‘十忆诗’,历述佳人的行、  坐、饮、歌、书、博、颦、笑、眠、妆之美态,今在秋妃身上—一可见,我还求什么?”
  秋娘深得唐宪宗的专宠,从这里可见一斑。幸而秋妃是个深明大义的女子,虽然拴  住了宪宗的心,但并没使他沉溺于享乐而忘却国事,相反的倒是潜移默化地帮着他治国  安邦。这种夫唱妇随,同心协力的日子,又岂是一般的“折花”之乐。  
不料,元和十五年新春刚过,唐宪宗就不明不白地驾崩于中和殿上,年仅四十三岁,  正值年盛体强之时。有人说宪宗是服食长生不死金丹中毒而亡,也有人说是内常侍陈弘  志蓄意谋弑,然而当时宦官在朝中势力庞大,也就无人胆敢往下追究了。二十四岁的太  子李恒在宦官马潭等人拥戴下嗣位为唐穆宗,改元长庆。  
此时,进宫十二年,年已三十开外的杜秋娘,在宫廷中颇有声望,而且朝中重臣也  对她相当敬服,所以皇帝的更迭,政治的风暴,并没有影响她的地位,在某些军国大事  上,唐穆宗还经常要听取她的意见!  
后来,杜秋娘被派为穆宗之子李湊的保母,负责皇子的教养,杜秋娘自己没有孩子,  便把一腔慈母之爱倾注到李湊身上。  
而唐穆宗李恒是个好色荒淫的皇帝,即位后,很快就沉迷于声色游乐之中,藩镇相  继发生叛乱,河朔三镇再度失守,他都不闻不问。已做保母的杜秋娘则在一边冷眼旁观。  
长庆四年,不满三十岁的唐穆宗竟又莫名其妙地一命呜呼;年方十五的太子李湛继  位为唐敬宗,改元宝历。这位小皇帝童心未泯,性躁贪玩,特别喜欢击毬的游戏和在深  夜里捕猎狐狸,天天带着一班宦官伴臣东游西荡,花样百出,还不时地发一顿小皇帝脾  气,无缘无故地将身边人痛打一顿,根本谈不上操心国事。  
宝历二年腊月冬寒,唐敬宗夜猎回宫后,又与宦官刘克明及击毬将军苏佳明等一伙  人在大殿上酣饮。夜深酒醉,唐敬宗入室更衣,殿上灯火忽然被一阵狂风吹灭,待再点  亮时,人们发现小小年纪的唐敬宗被弑于内室,这时他还不过是十七岁。  
紧接着,枢密使王守澄又与宫内宦官内外相结,保举唐敬宗的弟弟江王李昂入宫,  成为唐文宗。因文宗年幼不更人事,朝廷大权实际落在一帮大臣和宦官手中。  
这时,李湊已被封为漳王。杜秋娘眼看着李家皇帝一个个被宦官所弑,又一个个在  宦官操纵下登基,简直成了宦官手中的玩偶,心中十分不平。于是,在杜秋娘的悉心调  教下,漳王李湊养成一副有胆识的个性,并立志要作一个有所作为的君王。眼看时机即  将成熟,杜秋娘周密筹划,与朝中宰相宋申锡密切配合,企图一举除掉王守澄的宦官势  力,废掉文宗,把李湊推上皇帝宝座。  
无奈宦官的耳目众多,虽然杜秋娘的计划十分隐密,仍然被王守澄有所探知。好在  没有什么把柄落在他们手中,自然不便严加处置,结果是李湊贬为庶民,宋申锡则谪为  江州司马,而杜秋娘也削籍为民,放归故乡,结束了她这一段绚彩的“折花”岁月。  
自古女子的命运多掌握在别人手中,而出身微贱的杜秋娘,却敢于凭着自己的才智  向命运挑战,博得了一段辉煌的历程。  
  关盼盼    关盼盼生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出身于书香门第,精通诗文,更兼有一副清丽动人的  歌喉和高超的舞技。她能一口气唱出白居易的“长恨歌”,也以善跳“霓裳羽衣舞”驰  名徐泗一带;再配上她美艳绝伦的容貌,轻盈婀娜的体态,让无数世家公子望眼欲穿。  
后来,关家家道中落,出于无奈,关盼盼被徐州守帅张愔重礼娶回为妾。张愔,字  建封,洛阳人,唐宪宗元和年间出守徐州,虽是一介武官,却性喜儒雅,颇通文墨,对  关盼盼的诗文十分欣赏,而关盼盼的轻歌漫舞,更使这位身为封疆大臣的显官如痴如醉。  关盼盼入府后,给张愔枯躁的官场生活增添了不少浪漫色彩,让他享受到人生的另外一  重美妙境界。因此,虽然张家妻妾成群,他却对关盼盼情有独钟。一对年龄相距甚远的  老夫少妻,竟也情投意合,十分恩爱,使关盼盼得到了莫大的爱抚和欣慰。  
大诗人白居易当时官居校书郎,一次远游来到徐州;素来敬慕白居易诗才的张愔邀  他到府中,设盛宴殷勤款待。关盼盼对这位大诗人也心仪已久,对白居易的到来十分欢  喜,宴席上频频执壶为他敬酒。酒酣时,张愔让盼盼为客人表演歌舞,想借机展露一番  自己爱妾的才艺。关盼盼欣然领命,十分卖力地表演了自己拿手的“长恨歌”和“霓裳  羽衣舞”。借着几分酒力,盼盼的表演十分成功,歌喉和舞技都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白居易见了大为赞叹,仿佛当年能歌善舞的倾国美人杨玉环又展现在眼前,因而当即写  下一首赞美关盼盼的诗,诗中有这样的句子:“醉娇胜不得,风嫋牡丹花”,意思是说  关盼盼的娇艳情态无与伦比,只有花中之王的牡丹才堪与她媲美。这样的盛赞,又是出  自白居易这样一位颇具影响的大诗人之口,使关盼盼的艳名更加香溢四方了。  
可惜好景不长,两年之后,张愔病逝徐州,葬于洛阳北邙山。树倒猢狲散,张愔死  后,张府中的姬妾很快风流云散,各奔前程而去。只有年轻貌美的关盼盼无法忘记夫妻  的情谊,矢志为张愔守节。张府易主后,她只身移居到徐州城郊云龙山麓的燕子楼,只  有一位年迈的仆人相从,主仆二人在燕子楼中,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燕子楼地处徐州西郊,依山面水,风景绝佳,是张愔生前特地为关盼盼兴建的一处  别墅,楼前有一湾清流,沿溪植满如烟的垂柳,雅致宜人。春夏季节,常有双双对对的  燕子穿柳而过,翩然飞至楼头,给这里幽静的环境增添几分生机,因此称之为燕子楼,  这是关盼盼和张愔一同议定的楼名。昔日关盼盼与张愔常常双双在燕子楼上看夕阳暮色,  在溪畔柳堤上缓缓漫步,多少个月明之夜喁喁低语,数不清的晓雾朦胧中相偎相依;如  今却是风光依旧,人事全非,独对长夜寒灯,形单影只,夜夜刻骨的思念,日日无望的  期盼,冬去春来,去年的燕子今年又飞回,却不见去年伉俩。住在记满旧情的楼中,关  盼盼心中只剩下悲思和无奈,日复一日,全靠着沉醉在回忆中打发时光,不再歌舞,也  懒于梳洗理妆。昏昏暗暗中,不知不觉竟也度过了十度春秋,关盼盼的这种忠于旧情、  守节不移的精神,赢得了远近许多人的怜惜和赞叹。  
元和十四年,曾在张愔手下任职多年的司勋员外郎张仲素前往拜访白居易,他对关  盼盼的生活十分了解,并且深为盼盼的重情而感动,因关盼盼曾与白居易有一宴之交,  又倾慕白居易的诗才,所以张仲素这次带了关盼盼近来所写的“燕子楼新咏”诗三首,  让白居易观阅。白居易展开素雅的诗笺,上面写着这样的诗:  
其一: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其二:  
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  
自理剑履歌尘绝,红袖香消一十年。  
其三:  
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  
瑶琴玉箫无愁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诗中展示了关盼盼在燕子楼中凄清孤苦、相思无望、万念俱灰的心境,真切感人。  白居易读后,回忆起在徐州受到关盼盼与张愔热情相待的情景,那时夫妻恩爱相随,这  时却只留下一个美丽的少妻独守空楼,怎不是人世间的一大憾事!白居易不由得为关盼  盼黯然神伤,流下一掬同情的眼泪。捧着诗笺,大诗人爱不释手地反复吟咏,心想:张  愔已经逝去十年,尚有爱姬为他守节,着实令人羡慕。但是又转念一想:既使如此情深  义重,难舍难分,为何不追随他到九泉之下,成就一段令人感叹的凄美韵事呢?于是在  这种意念的驱使下,白居易十分肃穆地依韵和诗三首:  
其一:  
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寒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其二:  
钿带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起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一十年。  
其三: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坟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白居易设想徐州西郊的燕子楼上,秋来西风送寒,月明如水,更显得凄冷与孤寂。  独居楼上的关盼盼想必受尽了相思的煎熬。张愔离去后,她脂粉不施,琴瑟不调,往日  的舞衣也叠放箱中,根本再也没有机会穿戴上身了。忽然笔锋一转,说到张愔(尚书)  墓上白杨已可作柱,而生前宠爱的红粉佳人还孤孤单单地独守空帏,倘若真的情真义挚,  为何不甘愿化作灰尘,追随夫君到九泉之下呢?  
白居易对关盼盼原本是一片同情之心,这时为何又要劝她以死殉情呢?这并不是他  有心要伤害关盼盼,只因为按当时人们的道德标准来看,能以死殉夫,实是女人的一种  崇高无上的美德。白居易认为,既然关盼盼能为张愔独守空房,为什么不再往前一步,  从而留下贞节烈妇的好名声,成为千古美谈?在诗人的心目中,坚信节操和美名比生命  更重要,他以为劝关盼盼殉情,并不是逼她走上绝路,而是为她指明一条阳光大道。为  了更明朗地表达他的意念,他又十分露骨地补上一首七言绝句:  
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张仲素回到徐州,把白居易为关盼盼所写的四首诗带给了她。关盼盼接到诗笺,先  是有一丝欣慰,认为能得到大诗人的关注及柔笔题诗,是一种难得的殊荣。待她展开细  细品读,领会出诗人的心意所在,不禁感到强烈的震撼,心想诗中寓意也太过于逼人,  用语尖刻,实欠公平。我为张愔守节十年,他不对我施以关怀和同情,反而以诗劝我去  死,为何这般残酷?因而她泪流满面地对张仲素道:“自从张公离世,妾并非没想到一  死随之,又恐若干年之后,人们议论我夫重色,竟让爱妾殉身,岂不玷污了我夫的清名,  因而为妾含恨偷生至今!”  
说罢,她不可遏制地放声大哭,哭自己的苦命,也哭世道的不平。张仲素见状,心  中也感酸楚,在一旁陪着她暗暗落泪。哭了不知多长时间,渐渐地,关盼盼似乎已从愤  激的心情中理出了头绪,于是强忍着悲痛,在泪眼模糊中,依白居易诗韵奉和七言绝句  一首:  
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相随。  
关盼盼的诗中有自白、有幽怨、更有愤怒。诗中所言的“形同春后牡丹枝”,是承  袭当年欢宴时白居易夸赞她“醉娇胜不得,风嫋牡丹花”之句而来,那时花开正艳,如  今却如同春残花将谢;“舍人不会人深意”是痛惜自居易不能了解她真正的心态,在她  花开时捧赞她,当她即将凋落时,竟还雪上加霜。事到如今,她本早已了无生趣,既然  有人逼她一死全节,她也别无选择了。  
张仲素离开燕子楼以后,关盼盼就开始绝食,随身的老仆含泪苦苦相劝,徐州一带  知情的文人也纷纷以诗劝解,终不能挽回关盼盼已定的决心。十天之后,这位如花似玉、  能歌善舞的一代丽人,终于香消玉殒于燕子楼上。弥留之际,她勉强支撑着虚弱的身体,  提笔写下:  
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  
这句话是针对白居易而言的。凄苦独居了十年的关盼盼,对于生死其实已经看得很  淡,以死全节对她来说,其实并不是一件伤心之事;但她恨只恨自己的一片痴心,却不  被白居易理解,以为自己不愿为张愔付出生命,反而拿一个局外人的身份逼自己走向绝  路。在关盼盼眼中,顶顶大名的白居易这时已成了一个幼稚的儿童,那里能识得她冰清  玉洁的贞情呢!  
关盼盼的死讯传到白居易耳中,他先是震惊,明白了关盼盼确实是一位痴情重义的  贞烈女子;继而,他想到了关盼盼的死与自己写的诗有着直接的关系,心情由敬佩转成  了深深的内疚。于是,他托多方相助,使关盼盼的遗体安葬到张愔的墓侧,算是他对关  盼盼的一点补偿,也借以解脱一些自己的愧疚之情。但这一点关照,对于含悲而死的关  盼盼来说,又有何意义呢?仍是徒增虚名罢了!  
白居易六十六岁以后,官职是太子少傅,分管东阳洛阳之事。这时的他,年已垂暮,  雄心大减,不再积极参予政事,而隐居在洛阳香山。自知来日不多,因而忍痛割爱,把  心爱的骏马送给他人,并让能歌善舞的侍姬樊素与小蛮离开自己,各奔前程,以免自己  百年之后,两位妙龄佳人重演关盼盼的悲剧。从他的这一行动可以看出,白居易已经为  逼死关盼盼而深深内疚了。  
后来,燕子楼因为关盼盼的故事而成为徐州的胜迹,历代均加以修茸。楼上至今仍  悬挂着关盼盼的画像,神情秀雅,容貌艳丽绝伦,过往的游客,不但仰慕其风貌,更为  她的贞情而感叹。    PS:这白居易先生也是,人家夫妻的事,您搀和什么呢  一定是暗恋不遂,郁闷的吧  可是被你逼死的红颜,却再不可能复活了
  说什么郿坞春深,全不晓天意人心  受禅台反成了断头台,帝王梦何处寻  远离了富贵繁嚣地,告别了龙争虎斗门  辜负了锦绣年华,错过了豆蔻青春  为报答司徒大义深恩,拼舍这如花似玉身  从今后,再不见儿的身影,也再不闻儿的声音  貂禅已随着那清风去,化作了一片白云......  貂禅已随着那清风去,化作了一片白云......
  鱼玄机    鱼玄机,原名幼薇,字慧兰,唐武宗会昌二年生于长安城郊一位落拓士人之家。鱼  父饱读诗书,却一生功名未成,只好把满腔心血都倾注到独生女儿鱼幼薇身上,对她刻  意调教。小幼薇在父亲的栽培下,五岁便能背诵数百首著名诗章,七岁开始学习作诗,  十一、二岁时,她的习作就已在长安文人中传诵开来,成为人人称道的诗童。  
鱼幼薇的才华引起了当时名满京华的大诗人温庭筠的关注,于是在暮春的一个午后,  专程慕名寻访鱼幼薇。在平康里附近的一所破旧的小院中找到了鱼家。平康里位于长安  的东南角,是当时娼妓云集之地,因这时鱼父已经谢世,鱼家母女只能住在这里,靠着  给附近青楼娼家作些针线和浆洗的活儿来勉强维持生活。就在低矮阴暗的鱼家院落中,  温庭筠见到了这位女诗童,鱼幼薇虽然还不满十三岁,但生得活泼灵秀,纤眉大眼,肌  肤白嫩,俨然一派小美人风韵。温庭筠深感这小姑娘生活的环境与她的天资是多么不相  称,不由得油然而生怜爱之情。  
温庭筠委婉地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并请小幼薇即兴赋诗一首,想试探一下她的才情,  看是否名过其实。小幼薇显得十分落落大方,毫无拘促为难的模样,她请客人入座后,  站在一旁,扑闪着大眼睛静待这位久闻大名的大诗人出题。温庭筠想起来时路上,正遇  柳絮飞舞,拂人面颊之景,于是写下了“江边柳“三字为题。鱼幼薇以手托腮,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忠烈杨家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