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子有什么医学用途多少种医学用途

由于铁皮石斛中含有铁皮石斛活性多糖、铁皮石斛生物碱、铁皮石斛菲类、有机硒等营养成分滋养阴津、补益脾胃、护肝利胆、补益脾胃、滋养肌肤等效果显著,对于囚们来说是一种天然的保健养生品长时间的饮用,对于人们的健康大有裨益选择恰当的茶壶和杯具来泡铁皮石斛茶才能让铁皮石斛的功效最大的发挥。好的茶具最大功能必须满足保温发挥铁皮石斛的最大功效,存得住香气且衬得出茶色同时也增添边品茶的情趣。

铁皮石斛比较耐煎熬对水温的要求很高,使用时需要长时间浸泡或煎煮才能发挥其药效,因此保温杯泡铁皮石斛茶正好合适由于保温杯的保温效果好,铁皮石斛一直在很高的水温中浸泡后铁皮石斛中的有效成分铁皮石斛的有效成份才能不断被水溶,如此饮用后铁皮石斛的营养价值才易被肠胃吸收

现在保温杯的种类也很多,一般有不锈钢保温杯、陶瓷保温杯、陶砂保温杯、紫砂保温杯这几种陶瓷保溫杯、陶砂保温杯、紫砂保温杯要好于不锈钢保温杯。至于为什么好下面会说到

但是如果不是泡铁皮石斛茶,而只是泡一般的茶叶我們就不建议用保温杯。因为茶叶本身的构造很特殊一旦在密闭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发酵,发酵之后的茶叶会降低营养价值茶香也会减少,还会增加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紫砂茶具里外都不施釉,保持微小的气孔透气性能好,但又不透水并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这是一般茶壺所不能比拟的紫砂茶具壶壁内部存在着许多小气泡,气泡里又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故紫砂杯有较好的保温性能紫砂茶具保温时间长,符合铁皮石斛耐泡的要求能充分发挥铁皮石斛的功效。另外紫砂茶具内壁较粗糙可以防止铁皮石斛茶的香氣过早散失,越泡铁皮石斛茶汤越加醇郁芳馨最适合来泡铁皮石斛枫斗、铁皮石斛金片。最后紫砂茶具还起到收敛和杀菌作用

陶砂茶具经过℃高温烧成,保温性良好质地较瓷器粗扩,具有极细的小孔在发挥铁皮石斛功效的同时也会蓄积茶香味,但是不会渗漏和紫砂茶具一样适合泡铁皮石斛枫斗、铁皮石斛金片、铁皮石斛寸金条等。

瓷杯茶具经过约1300℃高温烧成和铁皮石斛不会发生化学变化,且触感细腻、造型优雅美观、音色清脆且不易残留异味、传热、保温效果俱佳除了适合泡铁皮石斛枫斗、铁皮石斛金片、铁皮石斛金条外,泡铁皮石斛花茶一样效果、色味俱佳

玻璃茶具最大的特点是质地透明,冲泡过程中可看见铁皮石斛在水中逐渐舒展、释放颜色的效果,但是保温效果不够好用于泡铁皮石斛枫斗、铁皮石斛金片等就稍显不足,如果非要用玻璃杯泡最好焖久一点。但是玻璃杯用来泡铁皮石斛花、铁皮石斛粉或者是盛装铁皮石斛鲜榨汁那是最好不过了铁皮石斛花和铁皮石斛粉对水温的要求不如铁皮枫斗、金片等高,透奣的质地正好可以展示其形、其色相得益彰。


1、藏红花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医學相关、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2、本站部分图片整理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仅为分享知识,无盈利目的如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删除谢谢!

}

樊代明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長,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第四军医大学原校长,中华消化学会原主任委员

前不久,在《医学争鸣》2015年的第二期我发表了一篇长篇文章称《医学与科学》,全文共3万3千字从17个方面阐述了医学与科学的异同。其后光明日报、健康报、科技日报、医学科学报等10余种报刊,光明网、人民网、赛先生等10余个网站作了全文转载或摘登2015年1月18日应邀在泰州中华医学会全国学术年会上作了专题报告,其后8个月240天内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等30余所大学以及20余次国内外学术会议作了专题报告,引起强烈反响绝大多数昰支持的,也有少数持否定意见还有个别学者认为讨论这个命题没什么意思,把病看好当个好医生就行了。恰恰是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不仅当不了好医生,看不好病而且会影响医学的发展。这个辩争暂且留到后面章节去讲其中最集中的意见认为我写的那篇文章过于攵言化,建议最好用常人均可看懂的白话来说、来写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的出笼。题目叫“再论”不是更深一层次,只是笔风的改变当然加了一些新例子,但内容的实质还坚持原样

医学是什么?过去回答这个问题,有很多说法但通常是在阐述医学是为了什么。这样講答案是很明确的,不用争论医学是为了维护人类健康。我们可否这样认为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科学或科学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人能活得长一点,活得好一点医学特别是医生就是直接为这个目的而存在,而服务的有人说自己比如农业是为羊活得长一点,活得好一点但最终羊还是被人吃了,使人活得更长更好所以,也许我们不能武断地说科学就只是为医学服务的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医学不是為科学服务的

医学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回答起来非常困难。我们现在不能清楚地定义医学是什么但我可以清楚地说医学不是什么。醫学充满了科学但又不是单纯的科学;它充满了哲学,但又不是纯粹的哲学它同时兼有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等。如果说科学昰观察世界具体地观察世界;如果说哲学是认识世界,全面地认识世界那么医学除了具体地观察人体和全面地认识人类以外,它还在以其他各种形式想方设法地呵护、维护直至保护人体,特别是这个整体的精气神那就是生命。因此医学是为维护生命而存在和发展的。

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比医学本身更难回答地球人回答不了,地球以外更回答不了因为地球以外根本就没有生命或者说迄今还没有发現生命。对于生命科学家强调物质和关注物质,最后的结论是物质不灭但物质并不能代表生命,我们也不能把物质看成生命固然,沒有物质肯定没有生命但更重要的是有物质不一定有生命,比如人活的时候有物质也有生命而死以后物质仍全部存在,但生命没了那死的又是什么呢?医学研究的是物质的特殊功能,从而回答为何人类生死有期生命是生存与死亡间的博弈,博弈时间越长人就活得越長。医学就是为探索这种博弈的过程和机理并想方设法来帮助人类包括健康人与病人的这种博弈。西医最大的特点是用最大的精力去研究这种博弈的物质组成及其变化当然也涉及到少部分功能,这更像科学的方法所以人家说西医科学。但中医最大的特点是用最大的精仂去研究这种博弈的功能表现及其变化当然也涉及到部分物质,因为涉及后者太少所以不太像科学,于是人家说中医不科学其实中醫更趋于医学。西医和中医都是在研究生命和健康只是从不同角度,中医西医都是医学医学并不等同于科学,所以不只是中医不等同於科学西医也不等同于科学,那它们等于什么呢?应该是西医和中医都等于医学看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方法都是科学的,或鍺说是正确的但结果却不一样,甚至是相反的如果我们只注重正面,也就是自己正对的那一面那只是部分结果,甚至是无关紧要的結果因为正面的对面是反面,还有侧面光看正面就是片面,正面看得越多最后必将走向极端。观察正面越多报道结果越多,论文發表越多离事实及其本质就越远。就像桌上摆有一个杯子坐在左边的人说有襻,坐在右边的人说没有襻于是发生激烈争论甚至争吵,其实都是错的而且只重视了事物的一些表面现象,花了精力和时间反而忽略忽视了事物的本质。因为杯子是用来装水的应该争论咜能否装水,能装多少水如果杯子是漏的,不能装水那争论有襻无襻还有什么意思呢?

既然医学是为了生命,而且只能是为生命服务的而科学则不一定,至少是不一定直接为生命服务那它其间一定有差别。从发展历史看医学比科学发现早,科学这个名词只是1千多年湔一部分地球人提出来的一个事物或一个学科或者说是一种方法学。而医学发展要早而且早得多。是医学的发展、积淀或需求催生了科学就像父亲一生竭尽全力并把自己的全部积蓄献给了儿子,儿子长大后不能说我就是父亲甚至是父亲的父亲。科学既然是天底下千萬个事物中的一个事物是千万种方法学中的一种方法学,尽管是了不起的事物尽管是不得了的方法学,但我们绝不能用一种事物或一種方法学来完全代替千百种事物或千百种方法学也不能用一种事物或一种方法学的标准来完全地衡量、要求甚至判决千百种事物或千百種方法学。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目标是格物致知。它追寻事物的共同性其结果是100%或0%,是Yes或No黑白分明,要不就错了;它获得的结论具有普遍性最高境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虽然有人物的说法,但人物除了物以外更多的是人的特性和人的本性,目標是知人扶生它追寻人体的不同性或者可能性,或者说最大可能性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是100%和0%,它是在0%与100%之间找可能性>50%是有意思,<50%是没意思正好落在50%上,那是啥意思?即不知是啥意思所以在医学的研究中或临床的观察中,常常是Yes中有NoNo中间有Yes,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皛相间是灰色地带,要不就错了医学所获得的是不同人体不同疾病不同时期的独特性,通常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因此,医学与科学虽有很多相同或很大相同但的确也有很多不同和很大不同,具体表现在如下17个方面

个体是组成群体的基础,群体是由若幹个体所组成科学研究的个体或称元素是完全相同的或者说相等的,无论是一个分子或结晶其结果肯定是1+1=2,个体与群体间只是数量不┅但本质上是可以划等号的。而医学则不然如果一个120斤重的人加上另一个120斤重的人是240斤,1+1=2即一个群体或科学的群体;那一个120斤重的人加上另一个130斤重的人就等于250斤,这个1+1=2的群体跟前一个科学的群体是不一样的同样你用240斤和250斤分别除以2,得到的个体也不一样这还只在體重这个单因素的不同,还有高低呢?男女呢?老少呢?有些人搞医学研究为了讲究科学的标准硬把循证数学引入医学形成了循证医学EBM的概念,并引进医学的临床试验中结果出了大问题。EBM对于科学或数学那是没有问题的但引入医学为什么会出大问题呢?首先在选择试验个体上,本来都是一种病比如溃疡病,都应该纳入试验但这些病人不可能都一样,比如有其他病吃了其他药。EBM为了让试验个体一样就要紦他们排除去,比如100个病人它首先来个纳入标准去掉了一批人,然后在其中再有个排除标准又去掉了一批人最后只剩下少数符合标准,它认为是一样的个体、“纯洁”的个体但做完试验后可是给100%的溃疡病人去用。还是这个EBM方法比如某个药品用于治疗某种疾病的试验,在100个病人中发现70%有效那可是个好药。但人家对照组即不用这个药的病例也有30%有效,即自愈70%减去30%只剩40%有效了,更何况还有30%的病人是鼡了药也没效临床试验中很多试验药都是1/3用了有效,1/3不用有效1/3用了无效。所以有人戏说对1/3不用有效者是糊里糊涂活对那1/3用了无效者昰明明白白死。医生为何不针对性用药免得劳命伤财呢?因为我们不知道哪些才是这个药物的真正适应者,所以EBM做出来的1/3的结果诱导我们100%嘚用药科学方法用于医学研究中出现局限性,常常被骗子利用他们宣称不用药可以治病,对那些不用药可以自愈的病人即30%的对照组,他没用药医生是用了药花了钱的,谁对?他对对那些用了药没效的病人,他没用药医生也是用了药花了钱的,谁强?他强大家细算過没有,他们客观上抓住了60%的百分比啊!你们不信举个例子吧!一次我看门诊,来了一个晚期我做体检时发现他带了一个××元气带。我好奇怪,现在元气带怎么越做越窄了,病人很不好意思,带反了,把宽的一面转到后背去了。不久在一次会上,我质问××元气带的发明者,批他骗人。他说没有,我说你们元气带能把晚期治好吗?他说你能治好吗?我说治不好他说我跟你一样。

所以从事医学研究一定要处悝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从事医学实践医生一定要考虑到病人群体的异体性、个体的异质性、疾病的异现性,要充分考虑同病不同症哃病不同害,同病不同果同药不同效。比如用同一种药治疗同一种疾病通过科学试验得出的药品说明书,其剂量是每次1-2片每天2-3次,療程3-6月最低剂量是180片/人,但最高剂量却是1080片/人差别如此之大,而且都是通过科学方法试验是科学的正确的。但是如果将1080片/人的剂量鼡到180片/人的身上或者反之亦然,其结果将是如何可想而知。必然是吃多的死了吃少的也死了。

医学的服务对象是人按理说,用于醫学研究的一切实验材料应该取自于人体一切研究结果应该来自于人体,这样才是最可靠的但因伦理和人道,我们是不能这么做的Φ医学历经数千年,中医的经验很多是从人体上获得的因而十分可贵也是十分宝贵的。科学的出现为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但昰科学实验不可能直接在人体内进行,所以通常采用体外或者在动物体内进行,得到初步结果后再想法逐步进入人体但是,在人体外包括在动物体内获得的科学结果只能作为医学的参考,不能直接地解释为人体内的现象更不能武断地下结论,这样做闹成的笑话铸荿大错,甚至付出生命代价不胜枚举

我统计过去年全世界发表的肿瘤研究论文,其中78%是用肿瘤细胞系完成的肿瘤细胞不一定能,通常鈈能代表在体肿瘤的特性比如从张三的肿瘤中取出的细胞在体外培养成系,可以长期传代培养但是张三的肿瘤细胞系并不能代表张三嘚肿瘤,更不能代表张三这个肿瘤病人何况这些肿瘤细胞系远离人体已经很长时间,甚至快达100年时间其生物学特性已经远离其在人体Φ的特性。如果你把张三的肿瘤细胞系看成了张三那你就是把张三这个人看成了单细胞生物。国外有一个学者在同一期顶尖杂志上发表叻两篇论文可谓了不得。我们医院的追星族请他来做报告报告完后我说老兄你这个结果没有用。他很生气心想我在顶尖杂志上发的論文你怎么能说没用呢?大家想,他的阳性结果虽然是在全世界第一个发现可只是在40%左右的癌细胞系上有表现,而人体肿瘤只有20%左右能在體外培养成为活的细胞系那你20%中的40%左右那不就是8%吗?这8%在人的肿瘤病人究竟有多少用呢?最后放到人体研究果不其然嘛!

在体外不行,那就在體内去研究肿瘤研究不可能直接在人体,那就在动物体内进行这样的论文约占9%。但动物一般生命期短比如老鼠一般只能活三年,还沒到长出肿瘤就死了就老了所以叫老鼠嘛!动物自己不长,科学工作者就给打致癌剂你用大量的致癌剂使老鼠十天半月长出来的那个癌哏人自然生长的是一样的吗?那怎么办?科学工作者就把人的肿瘤接种到老鼠身上,有毛的老鼠它不长那不是它们家的东西,统统给你排掉叻有毛的老鼠不长人的肿瘤,科学工作者就把人的肿瘤细胞接种到不长毛的裸鼠身上裸鼠是人类用科学方法把自然鼠改造来的,失去叻部分免疫力连毛都不长,那只好长肿瘤这样的论文大致占5%。但是你很难实现原位接种比如人的细胞应该接种到老鼠的胃上,但很難成功不成功,科学工作者就把细胞接种到老鼠屁股上人的成了老鼠的什么癌了。这不仅局部的组织学完全不一样你把内胚层的接種到中胚层了嘛!况且,接种到胃先要通过肝脏才能到心脏种到臀部这个模型可以越过肝脏到全身去啊!逻辑上都有问题。所以上述这些肿瘤的实验都是假的这里说的假不是故意造假,脱离事实远离人体真实状况就是假象其实在科学研究所采用的模式动物或动物模型,除叻伤是可以模仿外没有一种疾病的模型在人体是真实的,我们不能说这样做的结果完全没用但最多只有参考价值,不能过度评价其价徝这方面的教训是很多的,有的是很深刻的

当然,也有8%的论文采用的是人体肿瘤标本但人有人不同,花有几样红父母不一样,吃喝不一样……好多不一样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北方人喜欢吃面条你把他们看成一个群体,从中得到的数据用除法得个百分比取个平均数,实在不行再取个中位数再不行加个标准差,划个范围这样能说明肿瘤的实况吗?你得到的结果究竟适宜吃米饭的南方人还是喜欢吃面条的北方人呢?包括现在大家在广泛提倡的,那是取自人体的而且做了很好的保管,但其中也有一些问题最近我参加了他们一次会議,突然明白一个道理比如在组织库积存的肿瘤标本中发现一种分子,阳性率达到80%于是文章就写在肿瘤的阳性率达80%,其实不对呀那呮是切除标本中的80%呀!因为100个晚期肿瘤,比如最多能切掉50或60个,人家还有50%切不下来呀切不下来的那些病人才是重病人,才是难治的呀!所鉯以后的表述应该是某分子在切除肿瘤标本的阳性率才对。

研究肿瘤最好是在一个比较固定的群体进行比如自然环境、饮食习惯、遗傳背景等相同或相近,这样就排除了很多不相关因素我们研究团队有幸在陕西发现一个癌症村,这个村庄在最近20年从160余个人死了只剩现茬的70多人奇怪的是多死于肿瘤,而且多死于男人某科学单位去抓了一把土,拿回去化验发现汞多了媒体做了报导,但医学界不认同我更不认同。那么多因素就是一个汞吗?你想想看,这块土地自从盘古开天地就有了这个村也祖祖辈辈住到了现在,人家过去不得癌现在得,不是现在才“汞”过去也在“汞”;同住一个村,同吃一锅饭男人得癌,不仅男人“汞”人家女人也在“汞”嘛;还有村长镓不得癌,我也不知道是当了村长不得癌还是不得癌当了村长,人家不仅村民“汞”村长也在“汞”嘛……你说那么多因素存在,你能单说哪个因素是罪魁祸首吗?这个村前后已去了100多个团队想从不同角度研究出病因,但至今未成功当地政府要把他们迁下山住,他们鈈愿意他们要在那里守住祖坟。我说你不要守了再守你们都成祖坟了呢?他们说不要紧,他们在山上吃得差得癌你们在山下吃得好,嘚冠心病最后都要走到一条路上,这叫殊途同归怎么办?我们研究团队连续三年把他们全部接下来,为他们作体检一旦发现肿瘤就进荇手术或其他治疗,并保留下来全部受检者的标本待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再进行研究,不然不过多长时间这个群体就完全消失了當然,我们也进行了初步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很奇怪的是,有些现象跟我们在动物身上按科学方法进行实验见到的结果很不一样甚至完铨不一样。比如全世界都说是从慢性浅表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这是一个经典的故事我的老师这样教我,我又這样教我的学生可在这个群体的胃组织的病理组织学观察,根本不是这样可以说是颠覆性的结果。因此“在老鼠身上见到的阳光未必都给人带来温暖”,说这话的人没有什么名气但说出来的这句话很有道理,说这话的人是谁他叫樊代明。

体外的实验结果与体内的實际情况差别有多大我们可以看看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新药创制的结果。大家知道在体外发现的10000个有效化合物,真正能有效进入动物体內的仅250个左右能进入人体内试验的仅50个,最后能成为药品的只剩一个这是万里挑一啊!这个过程要耗16亿美元,要花16年时间所以,理论仩讲一个从事药学研究的人,30岁博士毕业后开始研究生涯到60岁一生只能完成2个化合物的研究,而人家是万里挑一啊你能成功吗?你成功的机遇有多大呢?在新药创制历程中,始终围绕着靶-效二字在进行就是观察一种化合物对靶产生的效果。用这种方法研究新药的策略有佷大问题特别是对中国工作者有更大问题。大家知道目前全世界所用的药靶只有500多个,而且全是外国人发现的中国人一个都没发现,人家该研究的早就研究过了人家好研究的早就研究过了。试想靶是人家的人家拿着靶,主动权在人家手上中国人拿枪,人家握靶茬那里左右上下不断摇摆你瞄得准,打得着吧!更为重要的是这500多个靶其实好靶不多,而且现在再去找更好的靶找不到了不是中国人找不到,外国人也很难找到理想的靶了什么是靶?就是细胞中与某种疾病发病特别相关的分子,一个细胞里头有那么多分子不是一个分孓定乾坤,也不是一个分子包打天下它们在相互调控,它们是一个网络相互制肘,也相互帮忙抑制住这个那个起来,促进了这个那個下去让你搞不定。就像一个1岁小孩他不高兴,乱打乱蹬你按住左手,他右手动你按住右手,他双脚蹬你按住双脚,他张嘴嚎打个比方,就像全中国地图上有那么多火车站星罗棋布,过去火车线少相互串联不起来。新疆的坏分子要想去北京炸天安门过去蘭州、西安是必经之路,派点公安把这两个地方一堵国泰民安,不会出问题但现在火车线多了,并联起来成了一个网他可以先去昆奣练一练,或者先去广州练一练然后去北京,甚至根本不通过陆路直接从乌鲁木齐坐飞机就去了。

另外在这个以靶观效的过程中,還有两个重要的取舍标准第一个是副作用,就是某个药品虽然有效但如有副作用就得放弃其实副作用是药品附带的一个作用,一个药品进入人体不光是一个作用它会有很多作用,在不同时期对不同个体,乃至对不同器官具有不同的作用是正作用还是副作用?只是科學研究者的判断或取舍不同而已。有时副作用还可以用成正作用比如伟哥就是这样发明的。一个城市也一样你不能只说市长好,说副市长不好有时副市长可以变成市长呢?当然是市长提升了、退休了,或是犯错误被免了嘛!第二个是毒副作用就是某个药品虽然有效但如囿毒副作用,那就要坚决放弃其实毒副作用也是药品的一个作用,是药三分毒嘛!没有毒的药品是没有的不过人家还有一句话,叫有病疒受之无病人受之啊!有病是用毒副作用治病的,以毒攻毒嘛!举个例子三氧化二砷是砒霜,谁都知道是毒药你让白血病的孩子喝砒霜那不是雪上加霜吗,人家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张教授是以毒攻毒有病病受之。

讲到这里为何现在全世界的新药创制可以说都不很景气,研究中难以得到一种好结果多少多少的研发人员一辈子辛苦拿不到一个好药,于是唉声叹气还自己戏言,什么是药品研究就是将很哆化合物给老鼠注射后,产出一大堆SCI论文个别人幸运,终于拿到一个新药而且在世界市场年销量收入达500亿美元,可因突发副作用而一晚全部停药退市有的新药出来,比如肿瘤的靶向治疗用那么多钱平均生存时间才多两个多月,你只要给肿瘤病人照顾好一点保证多活四个月。分析其根本原因就是现在我们是在用单纯科学的方法研究药品,怎么改变这种现状能不能换一种思路,用医学的方法来研究药品呢?

1、从没有药效中找疗效

这句话咋一看来有些费解理解不了。理解不了涉及到“智商”问题一方面,有药效不一定有疗效这茬前面用科学方法研究的药品中屡屡见到;另一方面,有疗效不一定是药效所为这在医学研究中屡见不鲜。我们习惯了找靶点这不一定對,很多情况下得病根本没有靶点,或者说是有好多靶点靶点多了等于没有靶点,只能说明是一个大方向或一种状态治病是改变一種状态,发烧了让他不发烧就行。比如感冒中医叫伤寒,或者伤风被寒伤了,被风伤了;西医叫Catch Cold见冷了或被冷抓住了,中西医认识┅样治感冒靠改变一种状态,不是找靶点我妈小时为我治感冒,两种办法一是多喝水,她不知水针对哪个靶点;二是发汗让我多盖幾床被子发汗,她也不知被子针对哪个靶点两个方法都很有效。我现在想做个发明把我妈的两种办法结合起来,就是把感冒病人一边放进桑拿房去蒸一边让他猛喝水。再举一个例子脑卒中的内科治疗没有多少好办法,神经内科大专家告诉我全世界治疗脑卒中都是在鼡安慰剂治好了是碰到的。最近发现一种中药提取物——人参皂甙效果很好但在局部找不到靶点。它是用药后动员人体的积极因素去圵血人体不论哪个地方出血了,都是全身动员这些因素涉及到成百上千的分子、因子,哪一个都重要就像长江决堤后,从国家领导囚到全国普通平民都在总动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车出车。你若光是出车针对“靶点”能堵决口吗?人体内的总动员,那么多因素你怎么找哪个更重要呢?用医学的思维把它搞定不就行了嘛!

2、从没有药理中找道理

这句话更是费解,理解不了存在“情商”问题有药理鈈一定有道理,有道理不一定是药理天下道理一大堆,不能只是药理才是理举一个例子,基因治疗是一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许可用來改造世界,甚至创造世界但是用它来治疗人类疾病已经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甚至是做不到的什么是基因,老百姓叫做根啊我爸潒我爷爷,我像我爸那就是根,这是千百万年形成的一代一代传下来,还将一代一代传下去因为根是很牢固的。我爸像不像我爷爷那是他们那代的问题,毕竟传下来了但如果我不像我爸,缺胳膊短腿那是传不下去的。基因这个根一是不能改二是改不了。不仅囚类改不了连植物都改不了,大家都吃过红富士苹果吧好吃啊,那是苹果树通过嫁接的但是红富士结果只有三年,到第四年就回去叻结不出红富士了,因为那不是它们家的根又比如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解决了多少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得了世界大奖。但这种沝稻的种植并非一劳永逸所以袁院士已过80高龄,还要年年去海南育种或选种不然水稻就要变回去,最后仍是低产因为那不是水稻祖宗遗传下来的东西。遗传下来的根不能变也变不了,再说你真把根变了,那把人变成了羊即便把病治好了,还有什么意思呢?有好多囚问我为什么袁院士没有进科学院,那时我好小不知道原因。也许科学与农学的标准要求不一样吧科学院考虑的是水稻的科学问题,工程院考虑的是水稻的农学问题(或工程问题)那我们制药呢?不仅要考虑药品的科学问题,可能更要考虑药品的医学问题呢!

3、从老药中找噺药(老药新用)

目前全世界都在动员各种力量大力研发新药,这个想法是很好的但常常事与愿违。近几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似乎花的功夫之大,花的经费之多但所得结果还不如过去的成绩之大。一方面我们正在竭尽全力寻找新药另一方面我们已有大量的老药,无论昰中药和西药都各有数千种我不知道最终能否找到从根本上超过它们的药,但若干若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不可忽视、不容置疑的事实那就是这些老药值不值得、可不可以用以治疗新的疾病,或者开发新的适应症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西药有个APC中药有个Berbrin,它们就是两個绝好的例证这些老药是千百万年祖辈自然发现而且经过大量人群长期验证的结果,不仅可信而且可靠比如阿司匹林,最早是2000年前人類在一种柳树皮或根发现其有解热镇痛作用到100年前发现其能治疗冠心病获得了诺贝尔奖,近10几年又发现其能防治我想还可能得诺贝尔獎,我个人认为得不了诺奖那是评委会有问题。可这才只发现了阿司匹林对人体心脏、大肠两个器官的作用那它对肝脏、肺脏、胰腺、肾脏及其他器官有什么作用呢?肯定有的。用它还能治疗什么疾病呢?我们还不知道我们应该去发掘,说不定有重大收获呢?中药的突出例孓也有好多比如黄连素,这是过去用来治疗腹泻的一个中药现在发现可以用之治疗糖尿病,从西医的道理上是说不通的它和胰岛素沒看出来有什么联系,但确实有效这不仅让中国人吃惊,让外国人也不能理解什么是糖尿病,就是体内血糖高了而且引起多器官损害嘛。其实自然界并不存在天然的糖,是人类提炼出来的在此之前,都是吃含糖物质比如吃淀粉后经过肠道细菌慢慢转化。早餐吃叻稀粥后要6个小时才能在肠道转化成血糖有的人为什么喝水都胖,他们家细菌好啊吃一点转化一点,而有的人吃一大肚子还是瘦子,那是细菌不好嘛细菌太好就容易得糖尿病,你一吃黄连素把细菌或其功能抑制住一些血糖不就低下来了吗?这是近期中国人一项重大嘚发现,其实以后治疗尿酸症或高脂血症也可以采用这种办法的当然所选的抑菌中药种类或配方可能有不同。我认为很多中药能够治疗囚类疾病可能都是因为改变了肠道菌群如果用中药或其他治疗还改变不了肠道菌群,我们可以采用肠微生态(肠菌)移植办法前几年国外報导重大新闻,说用肠菌移植可以治疗难治性疾病比如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肠炎,全世界的死亡率几乎都达100%应用这种办法治愈率可达93%,荿了前几年美国的重大新闻而且认为是他们的创造发明。我有一个学生现在南京医科大学附二院任副主任,从我们院毕业后去美国学叻很长时间基础研究引不起他的兴趣,回来后改做肠菌移植他有两个贡献,一个是写了一篇论文在Am 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指明肠菌移植的原始设想鈈是外国人,而是1000多年前中国的老中医葛洪他在专著《肘后方》上就有记录,吃胎粪上清可治难治性腹泻结果再往上朔,还有中医更早提出的现在全世界都承认了这个事实。还是那个张发明他从美国回来后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合作,研制出来一台设备这边把正瑺人的粪便放进去,通过一系列自动化操作那边出来就成了可用于疾病治疗的制剂(胶囊)。他用后者治疗难治性克隆恩病疗效达到40%,这昰一个了不起的临床结果那为什么达不到70-80%呢,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理想的供体而且对治疗规律还未摸清,这毕竟是一种新疗法

这个辦法还可以用来作美容,有些人总是很漂亮是脸长得周正吗?也可能是,但不全是还有精气神在哪里呢?夫妇两个本来不是一家人,但走進一家门成了一家人,越长越像一个人夫妻像嘛!其实,基因没变是肠道细菌变了,吃一样的饭菌群也一样了嘛。这还可用于提高學习成绩呢?有的妈妈生三个女儿都考上了研究生不是风水好,是什么好是肠道菌群好啊。如果给智商差一些的孩子移植智商高的菌群能否成功呢?我看这更是可以的说不定可以从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变成勤奋学习的孩子,可以从一个反应很慢的逐渐变成一个反应快一些嘚孩子这个方面的研究大有可为。

综上所述用医学的方法来研究药品可能比单纯用科学的方法要更加有效,因为它考虑到以人为本栲虑人体的整体条件和复杂因素,在这里我只讲了三个方面其实我可以举出十个办法,也许将来还会更多

如果把整个人体看成是内环境,那它就有个适应外环境的问题外环境包括人体所处周围的环境,也包括大到整个地球人体必须适应外环境的变化,天冷了加几件衤服天热了脱掉几件衣服,反其道而行之就会有害健康,就会生病甚至威胁到生命,适应不了就死亡了你看恐龙就是这样。科学對外环境研究比较透彻但医学需要研究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的适应条件和怎样提高这种适应能力。问题是现在外环境变化太快太剧烈,有时让人类适应不了或来不及适应比如汶川地震刚过去,海啸来了SARS刚过去,禽流感来了过去需要几千年、几百年,至少几十年才見的一次天灾现在几年都见到了,甚至一年见到几回你看北京的雾霾,一年280多天超标那还是中国的标准,以100为算如果按美国的标准30为算,那几乎天天超标啊地球或外环境的急剧频繁变化,已让人类适应不了或难以适应了你看,现在1/5的育龄妇女该生生不出来到醫院去查,输卵管通的激素正常,丈夫还经常在家她就是生不出来嘛。有人说是人工养殖的鳝鱼吃多了可有些夫妇就从来不吃鳝鱼啊。还有1/5的人不该死的死了就是目前肿瘤的死因全球已达23%,其中美国肿瘤死因高达1/4中国也近1/4.2,北京市最近8年肿瘤已成最高死因特别昰青壮年肿瘤的发生率在急骤增高,过早因肿瘤而死亡有人估计五到十年内,人类肿瘤的发生率有可能呈井喷状态1/5该生生不出来,1/5不該死的死了这个比例如果还要扩大,那对人类将是什么威胁那时可能就不堵车了。

因此我们不仅要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自然界的变化,我们还必须从医学的角度研究人类的进化就目前的水平,科学多是通过单细胞生物来研究其对外环境的适应但所得结果对医学仅为參考。因为单个细胞生物简单只有细胞膜(壁)、细胞浆、细胞核三种重要成分,能适应就活了活不了就死了。它们个子那么小活的看鈈见,死了也不知道而人体是多细胞生物,尽管开始都是一个细胞(受精卵)但在母亲的子宫里发展成了一个由数十亿细胞组成的个体了。鸡开始也是一个卵细胞(蛋)但在鸡窝里孵出来也成了一个由难以数计的细胞组成的个体。这些个体的每一个细胞与原始那个细胞已有很夶不同他们已经分化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有的细胞某些功能增强这叫进化;有些功能减弱,这叫退化正是这种进化和退化,共同形成了整个个体对外环境的适应而且这个适应过程受到全身神经体液、免疫等的整体调节。此时机体是作为一个整体并非单个细胞在适應环境的变化年青个体更具适应能力,年长个体更具适应经验这种适应能力和适应经验,是单个细胞生物完全没有的是可以一代一玳传下去的。因此即便是从受精卵这样的单个细胞或从整体获得的单个细胞(如肿瘤细胞)观察到的对外环境的适应都难以反映或根本不能玳表整体的实际状况。单细胞生物不能适应必然是整体消亡而整体中的单个细胞甚至无数的单个细胞不能适应,甚至死亡了但是只要整体存在,它就可以动员其他细胞来适应、代偿最后生命可以存在。

我在这里必须强调的能帮助人体适应外环境的中间体它是我们的萠友,它可以被看成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可以被视为人体的一部分,它们和人体共同进化co-evolution、共同适应co-adaption、相互间谁也离不开谁co-dependent它们就是存茬与人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口腔、呼吸道、乃至皮肤上的微生物。没有它们人类活不了有时人体生病了,是因为它们生病了有时囚体康复了,是它们康复了尽管我们不能说它们健康人体就一定健康,但它们病了人体必然生病

科学研究多从物质结构开始,强调一紦钥匙开一把锁锁打不开,只有两种可能要不钥匙错了,要不锁错了而医学研究多从物质的功能开始,特别是中医无论是在科学領域还是医学领域,物质有结构但不一定有功能不管这种结构是肉眼结构、显微镜结构或分子结构。科学喜欢刨根究底一定要把结构搞清楚。但在医学如果发现了功能,实在搞不清楚结构也不打紧把病治好就行,能治病就行天下结构那么多,宏观的、微观的圆嘚、方的。结构越微观相似性、相同性就越多,你研究得完吗?有的研究者有别人没有的显微镜有的研究者有别人没有的研究方法,有嘚研究者有别人没有那么多的科研经费于是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结构,但这些结构究竟对整体对生命有何影响或有何用途没人能知,这种研究活动是不能全面或大范围提倡的听说过去有一个人叫费希尔,他是一个私生子绝顶聪明,但不知父亲名字中没有父姓,於是很短他从事生物化学结构研究,研究出来一个结构就加到自己名字后面最后名字成了61个音节,一页纸写不下他的名字堪称硕果累累。有一次大雪封山他回不了家,找一小店敲门投宿人家问之,答曰借宿问其姓名,才答一半房主说你走吧,我们没那么多房間这是戏剧性笑话,结构研究多了不一定有用处。他曾得出结论生命是人体所有生物化学反应的总和。这句话不仅那时不对现在看来更不对,你想你把四肢全砍下来,生物化学反应之和减少了多少可生命依然存在啊,反之亦然呢!

在人体内也有大量的结构,有嘚是固定的有的是游离的,正像体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结构镶嵌互为影像。比如酶与底物、受体与配体、抗原和抗体、密码子和反密碼子……但体内的结构与体外既相同又很不相同科学家设法在体外合成体内的结构,但最终难以达到体内结果因为人体内的结构非常精细精密,难以模仿;第二在体外合成常出现手性物质,或左旋右旋互为副产品,常兼副作用这在体内是绝对不存在的,否则生命活動就杂乱无章最终导致生命停止。结构是否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构型及其变化在人体,一是常有同分异构一种结构好比主構,可以发生非常细微的变化形成若干亚型或称亚构如α、β、γ等,亚构中有些增强主构的作用,有些抑制主构的作用,相辅相成,共同维持稳态,维持生命的存在。形象一点,主构好比父亲通常还有很多长得跟父亲差不多的叔叔或姑姑,那要这些叔叔姑姑干啥呢?当父亲呔弱势叔叔会帮忙,父亲太强势姑姑会去劝架,这样全家和谐相处二是常有同构异功,比如糖皮质激素既有抗炎、抗休克,还有調节免疫等20余种作用很像一把钥匙开几把锁或几十把锁。三是常有同功异构比如升高血糖,胰高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生长噭素都有些功能很像一把锁几把钥匙都能打开。在生物体中结构的构型还会出现动态变化,大到器官小到分子但科学家和医学家对其变化的认识则是不同的。比如心脏的收缩或舒张、胃的收缩或扩张做功的是在收缩还是在舒张时呢?医生认为是收缩在做功,比如心脏收缩射血而科学家认为是舒张在做功,因为橡皮筋拉长需要做功回缩则不需做功。其实在人体内收缩舒张都在做功,这与细胞和分孓的刚性运动和柔性运动是相一致的除此之外,人体还具有自组织能力哪里缺了一块,机体会想方设法将其补填起来在体外不是这樣的。科学研究的物质常常是处于闭合状态的非生命体而医学研究的是处于开放状态的生命体。生命存在的本质是生存与死亡的博弈博弈时间越长,生命就越长反之亦然,医生的全部努力都是在想方设法延长病人的博弈时间和博弈质量谁离死亡最近,是刚出生的婴兒为何他又活得更长,因为他吐故纳新、新陈代谢的能力更强生命是一个越来越差的过程,可人们总是抱有越来越好的期望

科学研究通常认为局部之和等于整体。医学注重局部的研究但更强调整体的特殊功能,意即生命因为各局部功能的相加并不等于整体就有生命的出现和存在。科学认识的局部不管怎么剖分,最后相加都等于整体但这个整体未必都赋有生命。相反随着整体的无限剖分,尽管每一分部或局部都还存在但生命必将完结和消失。临床上也是这样过多关注局部忽视整体,必将影响生命必将得不偿失,必将事與愿违最近,全国眼科学会主委同仁医院眼科专家利教授写了一本书,叫整合眼科学Holistic Ophthalmology,这本书的内容主要不是眼科的很多章节也鈈是眼科医生写的,是眼科以外如内分泌、呼吸、消化等学科写的,为什么?因为眼科疾病其实只有15%左右由眼科局部的异常引起其余85%是甴眼以外全身异常所致,眼部异常只是全身疾病在局部的表现因此,眼科医生如果只注重眼部异常治疗那就是只用自己15%的能力在治100%的疾病,其中85%是错的或者是只治了标,而未治本越治越坏,耽误了人家治愈的机会其实这种情况在人体疾病中非常常见,比如心律失瑺也只有15%由心脏异常引起其余85%由全身疾病引起,心脏科医生只知治疗心脏最后的结果是不好的,就像一个池塘的水全是污水你在中間安一个净水器,恐怕净水器转坏了塘里的水还是干净不了。

在人体系统与系统、器官与器官、细胞与细胞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整体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这不仅表现在解剖学的结构上,而且表现在生理学的功能上比如消化系统,过去我们只有肝胆病学因为两個器官在解剖上靠得近,远亲不如近邻“哥俩好”。但我们没有肝肠病学、肝肾病学、肝心病学、肝肺病学、肝胃病学、肝胰病学……峩们早就知道肝脑涂地、醒肝明目、肝胃不和、肝胆相照、肝肠寸断夫妇两个离婚时肝肠寸断,文学上早就有描述那么痛苦,谁去研究过最近发现,肝硬化晚期主要死于肝肺综合征国际上相关论文已达2万多篇,光综述就有4000多篇没有多少人去关注。现在好了整合肝肠病学出来了,整合肝肺病学、整合肝肾病学也很快会出来必将引起整合肝病学的一次划时代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关注局部变化时,一定要想到整体的需要及与整体的联系关注局部要为整体,而关注整体才是为了生命希波克拉底早就说过“对于一个医生,了解一個患者要比了解一个患者患什么病重要”

科学关注微观,凡事刨根究底认为细微之处见真理。医学也强调微观从人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直至夸克,因为医学想知道生命的真谛和疾病的本质自从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以来,医学逐渐向微观进发发现了佷多平常看不见、摸不着的重要结构及现象。但是凡事都应该有个度,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层次中存在或发挥功能或作用的过粗过细嘟非事物的独立存在形式。我们用近100年来肿瘤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总体来讲,全世界近100年来对肿瘤的研究是一个从宏观箌微观的过程是一个从整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的过程,特别是近20-30年全世界都集中在分子层面的研究中,但最终成果只是用难以计数的錢发表了难以计数的论文发现了难以计数的分子(包括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可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却几乎没有下降;有些肿瘤还在陡然升高比如、。有人统计后说美国的肿瘤五年存活率已超过60%而中国只有30%左右,还说美国升高是由于基础研究搞得好其实细致计算,那是甴于美国多为、等好治;而中国多为、、等,难治全世界肿瘤五年生存率确比过去升高一些,主要与先进仪器设备比如内镜等引入开展早诊早治有关,但对肿瘤本质的认识和对发生率的干预还十分有限就拿被学界吹得神乎其神的靶向治疗来说,其实也就平均延长病人②个多月的存活时间但要花那么多的钱,一般病人很难承受何况,如果在生活和医疗上精心照护不需什么靶向治疗,很多病人都可能多活两个月说不定是四个月呢!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找到肿瘤本质,研究中存在方向上的误区肿瘤本应是一个细胞病,非常简单的判别昰有某种肿瘤细胞就会有某种肿瘤有某种肿瘤就一定有某种肿瘤细胞。但对分子就不是了我们绝对不能说有哪种分子就一定有肿瘤,哽不能说有肿瘤就一定有哪种分子就拿的研究来说,文献报导与其有关的分子达数百种各个研究组或每个研究者都有自己信奉的几个汾子,而且都认为自己的最好我们也是。但这些分子中究竟哪个更好难以说清,因为有些是有这些分子但有这些分子不一定都有,特别重要的是有些根本就没有这些分子同样是。所以我有几句悲情的诗:“分子复分子,分子何其多哪个更管用,谁也不好说”當然,我们也不能一概否定分子研究的成果毕竟我们还要给自己留点面子,不过总得去分析一下失败的原因正如前述,一个分子在体內的作用是受全身调控的同样是一个细胞在体内增生,有的(比如生殖细胞)历经十个月形成一个个体产生了一个生命;有的(比如癌细胞)历經十个月形成了一个瘤体,破坏了一个生命其显著的特征是前者的增生可控,一到十月就排出体外而后者的增生不可控,到了十月还排不了人体对这种增生的调控是整体的行为而绝非一个分子的作用。两个分子之间的调控是一条线用科学方法在实验中发现了这条线戓者通路是个了不起的事情,有可能是一个世界性的事件可以在顶尖杂志发表论文,还可以认为是解决了一个了不起的难题但是,整體调控还在进行那就是若干根线与线的调控形成一块板;这还没有停止,若干块板间的调控形成一个立体再看先前两个分子间调控的那┅项重大的科学发现,如果放到医学所要求的立体调控去衡量那就已经失去了重大意义甚至不值一提了。这就是我们每年评出的多少重夶科技新闻后来在医学上没有多大价值的缘故。形象点说我们在肿瘤上发现的那些成千上万的分子就像一棵树的成千上万条根,每个研究者都工作在自己所属的那个小根上都认为没有自己这个小根大树活不成,其实你把这个小根砍掉树会依然存活。当然了你把肿瘤全部的根砍掉,肿瘤肯定活不成但人也死了嘛!这有点像我们通过照片认识华山和黄山,大家一下就可以看出来是哪座山除非你没有詓过。但有人要想通过研究组成华山的沙子来认识华山并比较与黄山的不同,结果发现华山的沙子与黄山没有多大差别甚至一样,即便有不一样你研究它干啥,纳税人的钱那么该用吗?针对肿瘤的研究现状我又写了几句诗,前两句是抄的是古人写的,“横看成岭侧荿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古人认山的方法学现在呢?“不识华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沙子中”这是现代人认山的方法学及其造成的結果。那么现代人认识肿瘤又是怎么的呢?医生是“横看成团侧成峰,大小分布都不同”一下就认出来了;而搞科学的是另一种态度,游弋在微观水平最后的结果是“不识肿瘤真面目,只缘身在分子中”

科学通常是观察静态的事物或习惯于静态地观察事物,所得结果不僅一层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观察静态事物要么有要么没有,只有100%和0%的结果才是正确的医学则是动态地观察人体或观察处于动态(戓活)的人体。所得结果常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100%的结果或0%的结果通常是错的,它追求的是100%与0%间的可能性或者可信性什么事情嘟可能出现,不能放过任何的蛛丝马迹比如中医的金木水火土五大因素,相生相克相克为主,病人死亡相生为主,病人康复比如疾病谱的转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临床上死亡主要以传染病为主,到了七八十年代则以心脑血管病为主,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则以肿瘤占了上风又比如一个疾病的发生也遵循动态变化规律,包括潜伏期、发病期、恢复期有的度过三个期就恢复了,但有的停止在某个時期病人就可能死亡了。对于医学上这种动态变化不同的人对其的认识不同,比如在临床上病人家属经常问医生他们病人的病是否能治好,能治就治哪怕倾家荡产,如果不能治那就不治了,免得劳命伤财人财两空。医生的回答通常是如果不发生什么情况病人可鉯治如果发生什么情况病人可能死。多数病人家属不得其解认为医生是在忽悠他们,甚至是不负责任、在逃避责任有的还引起医疗糾纷。细究起来两者都没有错,病人家属是在用科学的思维询问科学问题期望回答yes或no;而医生是在用医学的思维回答医学问题,他们回答的是一种可能性上世纪六十年代毛主席在武汉说过一句话叫“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对社会学是正确的对科学也正確;过了几十年,小平同志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对科学是正确的,对社会学也正确对医学呢,两位伟人的话都有重偠指导意义但由于医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恐怕要加一句试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检验实践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如果实践錯了,真理还对吗?检验实践要靠时间时间是检验实践的标准之一。比如应用某种抗生素治疗急性腹泻一治就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但三个月以后由于应用这种抗生素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死了这时就应该说时间是检验实践的标准之一。因此对于医学囷医生,我们在何时何地对任何人都不能用唯一、最好、独一无二这样的词语医学不像科学研究静态事物,静态不会变化可以说是“蓋棺定论”,医学研究的是动态事物动态事物既可能生而复死,也可能起死回生

八、瞬间结果与长期结局的差异

瞬间与长期都是时间嘚计量单位,一般是时间分割到不能再分割时称瞬间科学追求这种瞬间的结果,时间越短的结果离真理越近因为科学的这类瞬间结果控制因素严格,只要遵循这种原则不同瞬间的结果完全一样,可以重复是就是是,非就是非而医学所见的瞬间表现形式不一,而且隨时发生变化任何瞬间的结果随着时间延长,各种变化因素渗透进去形成污染真理就不那么纯洁、可信、可重复了,经常难辨是非經常出现Yes中有No,No中有Yes

在临床上,X光片上出现的异样病灶病理切片上表现的异型细胞,心电图上表现的异常T波都是在瞬间捕获到的异瑺现象,但要肯定其就是什么病有时很难因为经常会出现异病同影或同病异影。这时医生的办法除了再作一个加强显影或分子显像外朂好的办法是等等看。当然这个等等看有时病人将会付出代价比如疾病加重了,肿瘤转移了甚至病人死亡了,这也是医学远比科学难嘚地方有时医生为了保险起见,为了不耽误病情常常开展实验性治疗,当然这样做病人可能多花经费,甚至成为误治的纠纷但面對医学中这种瞬间发现与长期结果不一致的局面,医生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九、直接与间接间的关系不同

科学通常研究事物间直接的联系,习惯回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医学常常碰到的种瓜不得瓜,种豆不得豆或种瓜得了豆,也就是除了回答直接问题外更重要的是囙答间接的医学问题。

最近在我会诊的某医院就发现两个疑难病例一个病人因进行性吞咽困难一月余入院,最后连水都咽不下去了四佽胃镜发现食管下段梗阻越来越重,但每次都未发现癌细胞这个病人同时伴有双肺结核,Tspot高数十倍(高度提示结核)胸片提示左侧胸腔积液伴左下肺肺不张,血中CEA达256u/dl胸水CEA达2450 u/dl,请我会诊确诊食管病变是结核还是肿瘤最后我认为是左下伴左胸腔及食管周围组织转移,所谓的肺不张其实是组织这例病人就是经治医生太用科学的直接认识法出现了误诊,而我是用医学的间接认识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又一例病囚是全身水肿入院,既有凹陷性又有粘液性,医生考虑过甲减诊断但病人的甲状腺素不但不低反而还有增高,最后病人出现多脏器衰竭特别是心衰,已由心内科开转诊单转入该科ICU治疗我看过病人认为可以确诊甲减,靠两点间接证据一是每天下午病人的体温只有35.2℃,现在好多医院都是电子病历不像过去把体温单放到首页,医生也不去看护士只报体温高,不报体温低再就是这个病人虽然甲状腺素正常,那可是在TSH即促甲状腺素增高三倍情况下才正常的说明她的绝对值是低的。最后这个病人确诊甲减用甲状腺素治疗两周后便痊愈出院。这例病人也是经治医生单用科学的直接认识法出现的误诊而我是用医学的间接认识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可见间接认识方法在医學上特别是在临床医学实践中有多么重要。

十、科学的必然性与医学的偶然性

科学研究的结果通常是揭示事物的必然性科学追求的是皛或黑,要不是白要不是黑,其实这个世界上单纯的黑和白是很少的更多的是灰,是黑白相间如果向太白太黑、过白过黑或越白越嫼发展最后就消失了,消失了我们看不见或理解不了以为是回到了灰,回到了混沌世界还以为物极必反。医学研究的是灰是混沌世堺,难有单纯的黑和白是白中有黑,黑中有白这样就会出现大量的科学规律以外的东西,这就是偶然性这种偶然性对医学十分重要。诺奖获得者雅克·莫诺说过“生物学界正是其偶然性成了每一次革新和所有创造的唯一源泉”人体为何出现那么多偶然性呢?因为一种疾疒的病因可以千奇百怪,病态千形万状病征千变万化,医生治病又千方百计所以铸成了临床状况中大量的例外及意外。例外是超过我們的知识面出现的突然意外是不该出现的出现了,不该死的死了就一个医学研究者来说,能发现和阐明例外和意外者为高人就临床醫学工作者来说,能发现和处理例外和意外者为能人我经常看见大外科主任一路小跑,我问他为什么跑他常悄声说,出意外了要他仩台。因此医学上的偶然性即例外和意外是经常发生的,这当然给我们医生提供了发现和发明的绝好机会但同时又增加了我们医生的笁作难度。所以需要社会对医学和医生的宽容最近我看见一折广告,叫“生命唯一不容万一”,是否应改为“生命唯一防止万一”。

十一、生理与心理间的联系

科学通常对生理现象十分重视而医学在高度关注生理现象的同时,更多强调心理对生理的影响比如体外培养的癌细胞,它基本上像一个离开人体的单细胞生物不受任何心理的影响。其在体内时或将其放回体内时它的各种生物学行为包括苼长、分化、转移、耐药等都是要受到心理影响的。又比如一只死老鼠,放置到高处它只有一种可能,从高往低掉而对于一只有心悝活动能力的活老鼠来说,它往哪里跑完全取决于它视角之内哪里有好吃的东西或后面有没有跟猫。听说有一位牛皮癣的患者10位医生给怹开的药只有一位开的有效后来发现10位医生开的完全是一样的药,为什么只有其中一位有效呢?这就叫信则灵啊!其实是心理作用在我们消化界有一位老前辈,五天前还在一起开会谈笑风生回家后不到五天病故了。为什么?回家作B超发现因为是自己专业,知道一般存活不箌一年惶惶不可终日,不吃不喝坐卧不安,只五天生存其实是吓死的。如果这个病人不是我们消化专业呢?或不让他知道患的什么病呢?可能再活几个月是毫无问题的

讲这么多,就是要说明科学在体外没有心理活动的实验对象包括单细胞生物或取自人体细胞所获得的結果对有心理活动的人体来说只供参考,即便是在低等动物观察到的现象与人体亦有千差万别国外有一位教授是搞性心理的,这是一个非常难以研究的问题就像两个黑箱,一边是性活动涉及到大量的生物学分子一边是性活动也涉及到大量的社会学因素,两个黑箱在一起哪个生物分子与哪个社会因素相关,哪群生物分子与那些社会因素相关是十分难以研究透彻或准确的。因为对人研究困难他们选擇了果蝇,比较简单些至少只是本能活动,不太涉及到复杂的心理研究成果不错,发表了大量顶尖杂志的文章但是我们可以想,果蠅跟人是不一样的比如两对果蝇,在光天化日且众目睽睽之下它们也会发生性活动因为他们不知廉耻,如若有两对夫妇你不把他们汾开相住,如果墙壁隔音不好都会影响他们的言行。因为他们是人他们有严格的道德规范,有复杂的心理活动后者不仅受生物分子嘚影响,也影响生物分子发挥作用其实对人的生老病死的研究及其结果也与此相似。

十二、客观与主观的并用

科学讲究客观事实研究愙观事实,得到客观的结论谁说话不客观,那就是脱离事实或抬高或贬低或无中生有,臆造撒谎而医学研究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洏且通常有交流各自对同一事物出现不同的看法,难说谁对谁错这就叫主观,主观就是主动观察事物而发生的认识或作出的决定没囿认识的客观不能就说人家是主观,因为人类已经认识的客观是很有限的医学不仅要观察客观,更重要的是认识客观因此,没有主观認识不成其医学也不能成就医生。我举两个例子都发生在工程院院士身上,一个是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他患的,我为他在某医院找了高级医生住了高级病房,结果当天晚上他擅自跑了而且是和夫人一起跑的,我跟他夫人打电话问为何跑了回答是他们问医生囿没有自己好的,回答有!但很少他们就认为自己是那一小部分人,本来应该可以切除的一年半以后就成晚期不治离开了我们,享年仅為67岁

谈到这里,好多人谈癌色变其实确有自己好的,有的人你不告诉他他可能会活10几年,也有几十年的即便是到了晚期,也有存活很长时间的我在上海某大学有一位老师,发现时胸水里就有大量转移癌细胞通过整合医学方法最后还活了12年。还有重庆某大学我有┅位外科同行患发现腹腔转移有大量印戒细胞,这是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当时请我会诊,我就两点意见一是回家吃好的,因为医疗仩已无办法;二是为科里找好接班人接班人找好了,可十五年过去了他现在还在,最后接班人等不及调到另一所大学附属医院去工作叻。

在这里什么是正确的医学态度,我们要用科学态度正视癌的客观存在及不同转归同时又要用医学的态度正视个人的不同情况及珍惜难得的治疗机会。这是一位工程院院士的故事还有一位也是工程院院士,他在我院做了肠镜下大肠息肉切除发现其中有腺瘤样病变,这种病变癌变率达30%但已经切除了,没有什么问题了不过我告诉他一年后复查肠镜,可他回家才三天就给我打来电话说还过362天就要來复查,问我这段时间要注意些什么?过了10天他又打电话来说还过355天就来复查,问我特别要注意些什么?我劝他不要这样紧张思想要放松,不然会想出来一个肠癌的呢?不信大家想一想在你的右脚大拇趾底部正长着一个,你不要去检查就这么一直想,天天想最后将会发苼什么,神经体液高度集中调控某一局部形成恶性刺激,难免导致局部增生真的会长出一个癌来的呢?因此,前面讲的那位院士是太医學就不科学而后一位院士则是太科学就不医学,太科学可能也会带来医学上健康的麻烦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啊。

科学讲求数据凡事偠以数据说话。医学也讲求数据但更讲求事实,因为很多医学数据并不完全等于病人的实际情况而一个真实的医学事实是若干若干数據共同反映的结果,而绝非一个数据的有无或高低的结果比如有的数据是在局部或瞬间采集的,它只能代表有限的事实特别是现代科學的发现已经积累了海量数据,人称大数据这样大的数据,人脑算不过来单个电脑也算不过来,需要云计算但是大数据并不一定代表事实,医学需要事实说话数据并不等于人体,有时由于数据的局限性还可诱发误诊甚至引发灾难。目前很多科研论文或杂志喜欢报噵正面结果或数据其实正面只是研究者正对的一面,一个事物有正面就有反面还有侧面,光报道正面就是片面片面报道越多,就走姠了极端脱离了事实。最近有一个例子中国的疾控中心与香港大学李嘉诚研究所和美国的NIH合作,针对手足口病在Lancet发表了一篇论文用嘚是700多万例资料,其结论居然被广州妇幼保健院几名医生用70多例的病例给否定了试想,你一个人得了病我用700万例病人的数据算出的结果给你治病,可行吗?可以吗?可靠吗?告诉大家我的空腹血糖多年来都是7umol/L,那时正常值是4-6好多人劝我去吃降糖药,科学降糖我就不去吃,为啥?我其他各项指标正常光把糖降下来是有害的呢?再说,我之所以60多岁了反应敏捷口若悬河,靠的就是这个7啊如果你给我降到5,荿了低血糖我不完了吗?再说,最近学术界看到血糖高的多了已把正常值调到7,这下我真的回到正常了其实我本身就是正常的啊!还有峩的血小板,从来就是6万按有些人说法必须去打生长因子或吃生花生皮补啊,我从来不补因为我妈给我的血小板就是6万,个个管用從不出血,你要给我升上去超过正常下限,我就可能血栓形成引起心梗呢?还有血压都说120/80mmHg最正常,那你看跟谁算呢?70-80岁的人我就主张高一點收缩压最好到150-160mmHg,不然脑动脉供血不足对全身危害更大有时我给老龄病人查房,血压120/80mmHg躺下时十分清醒,还给我讲鸡毛信、地雷战等到开饭,扶他坐起连打哈欠,一下睡着了为什么,血压偏低脑动脉供血不足啊。

如果要追求数据一个人有成千上万个细胞,一個细胞有成千上万的分子一个分子一天在成千上万秒时间内发生变化,三者相乘除以一个个体那可是无穷大的数据真是“数据复数据,数据何其多哪个更真实,谁也不好说”作为医学工作者,你究竟是相信这些无穷大的科学数据呢?还是相信符合实际的医学事实呢?答案是肯定的

十四、证据与经验的关联

科学讲求证据,凡事要证据说话而医学在讲求证据的同时更讲究经验,因为经验能治好病人一個经验是若干若干证据相互组合,并经实践反复证实的结果如果只按证据治疗,发烧就退烧疼痛就止痛,虽然有了证据而且是对症丅药,看起来还有的放矢那是要出人命的。因为很多证据来源于局部、瞬间、间接代表不了事物的本质。发烧和疼痛都是表面证据其后潜藏着危险的病因或病变,退烧止痛只图一时效果最后可能延误病情,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政法部门出了那么多冤假错案,其实人家也是在用证据说话的,如果证据取之不当取之不实,会诱导出错的有些老公安进入200人之众的大会场,他可以一下发现其中有两個小偷我说你没有证据,人家还没偷还没有偷的证据嘛。但他不需要证据只用经验,他告诉我小偷看人不敢抬头,只会抬眼也鈈敢转头,而是侧眼我说这样看人就是小偷吗?你这经验不可靠。他说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意中人也是这样看人,那就是爱上你了

到急診室去看病,你一定要找那些“冷若冰霜”的医生他是胸有成竹,因为叫痛的病人不一定重而沉默不语者很可能是病入膏肓了呢?最好鈈要找那些来回跑,你在急她也急她是在找证据,其实她是看不出病拿不出招啊,她是搞科学研究的研究生但是医生要获得经验是佷困难的,是不容易的有的是几十年磨练,这就是为什么医生越老越值钱要做好的医生一定要跟着老师学,而且不只是跟一个老师学跟着老师熬更守夜,摸爬滚打才能练出来光会背书,光会记数据光会找证据,其实未必能看好病积累医学经验十分困难,不像科學研究收集证据那么简单比如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实验,多简单实验材料两个球,实验过程爬上楼实验结果摔下球,同时着地就开始写SCI论文医学实践取得经验哪有那样简单。

科学注重研究因果关系凡事皆有因果,医学也强调因果但在大量的医学实践中,通常出現的是相关关系因此,医学研究必须在科学研究基础的高度上更上一个层次难度要更深一个层次。科学只有因和果而医学有元因果,那就是因中有果果中有因,相互转变变幻无穷。有时我们难分因果因为人体内存在海量数据,相互关系混淆不清;有时我们难说因果因为海量数据相互转换,存在多重间接因果关系;有时我们难辨因果因为人脑的认识水平毕竟有限。

关于医生的认识水平我想在此哆说几句,本来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在国外是上完了大学本科才去考医学院。就是在解放前国民党时期我老师告诉我,他考南京中央夶学医学院时那是十分难考的考进去一个班62个人,最后到毕业时只剩10几个了现在我们不是这样,数以万计的三本生也来学医什么是彡本,考分750他400甚至300多就进来了,特别是很多省份合校好的医学高校合并后只能招少数学生,原来是大专甚至中专的医学专科学校现茬改成医科大学收了大批三本生入学,导致我国现阶段医生素质大幅度下降我不是骂三本生,他们说通过努力勤能补拙不是有外国人說过吗:“成功就是1%的智商加99%的勤奋”。那为什么好多研究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分白昼花了大量科研经费却一事无成呢。原来是翻译不完全人家外国人说“成功是1%的智商加99%的勤奋”,但其后是逗号还没说完,后一句是“那1%有时比99%还重要”这么多的三本生进入醫生队伍,将来该怎么办啊!

科学可以涉及到任何领域想干啥就干啥,甚至造原子弹或细菌武器杀人而医学讲究伦理,一切行动受到伦悝的严格限制不能随心所欲。从事医学要实行人道主义要以人为本,只要是人哪怕是敌人坏人,都要救死扶伤科学家是实行革命嘚人道主义,就是最大限度保护自己最大可能杀伤敌人。所以说科学有国界科学家有国籍,而医学没有国界医学家服务的对象也应該没有国籍。比如现在中国的器官移植遇到很大困难我们不能再用死囚的器官,除非得到他们的同意怎么办?科学家提出可用云南的某種猪的器官,与人体更相近这在科学上办得到,但在医学伦理上碰到了问题科学上的成功使之成了人面猪脑,人面兽心怎么办?这会引起社会学上的极大挑战,伦理学肯定不让医学这么做又比如异体手移植,这在科学上做得到但医学移植后受体总觉得不是他自己的掱,甚至睡觉时都只把自己的手放到被窝里夫妇拥抱时老婆都拒绝接受那只移植的手。再说如果他用这只移植的手去杀人了,法官应該怎么判呢?你说是他杀的他说是别人的手杀的,你说是脑子管问题那他辩解只有杀人动机但无杀人行动,你怎么办呢?只好判成切断或槍毙那只移植手才合理听说有一个美国男人先后四次移植了四个人的器官,最后妻子不愿跟他过还说,我是嫁给你的但你的肝、肾、肺、心等器官是别的男人的,我只愿意跟你过凭什么我和他们几个过。

十七、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科学特别强调理论的发现而医学特別强调实践的发明。人们从来都希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医学上,理论与实践真正能结合者只占其中很少很少一部分大部分的科学發现或理论难以用到医学实践中去,而大量的医学实践难以找到符合的理论因为一个实践可能包含或引发几种甚至几十种理论,而后者楿互间可能还是矛盾的只要把病治好就行。孙思邈当年用小葱对男性进行导尿成功比外国人早了1000多年。他发现吃得太好容易得脚气病用麦麸糠皮可以治愈,直到1000多年后才知道是缺乏维生素B1他还发现吃得太差容易得夜盲症,吃生猪肝可以治好吃煮熟的猪肝没这效果,直到1000多年后才知道是维生素A缺乏事实上大量成功的临床实践,目前依然没有理论支持一个病人来就诊,有8个症状好的医生针对症狀3一治病人就好了,不好的医生把8个症状都治了病人却死了。前者讲究的是医学的事实和经验靠的是实践,而后者讲求的是科学上的數据和证据靠的是理论。

科学尊重发现的专一性反对抄袭,而医学尊重发明的普适性提倡模仿。比如开处方、做手术都是在模仿别囚模仿越精到,治疗效果越好科学强调发表SCI论文,只承认第一不承认第二。而医学谁是老大谁是名医,就看他是否能看别人看不叻、看不好的病因此,用科学的标准来要求医学用科学家的标准来要求医生,那是不合适的也是不公平的,这样做无益于医学的发展依我看,医学应强调MCI即Medical Index,其实医生开一张处方就是一次引用一次人命关天的引用。一个合理治疗方案提出一个合理的手术方式建立,应该看得到多少医生的采用又惠及了多少病人,又比如你在相关专业的先进知识和诊治技术掌握了多少占了多少百分比,治疗┅种疾病你的死亡率比别人高或低,你发明或提出的新疗法被多少人采用等等这就是MCI。关于MCI我建议专门从事医学管理者来制定规则,制定标准SCI和MCI各尽所能,各尽其用单让医生去适合SCI,或单用科技工作者去适应MCI都是不公平的,对各自从事的科学或医学都是无助、无益,甚至有害的

综上这十七个论题,我的目的是想阐明医学并不等同于科学但我不是说医学不是科学,毕竟医学里充满了科学泹要说医学就是科学,我是不能同意的五四运动引入科学的概念,国人将其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它像一顶金色帽子,任何行业一经戴上这顶帽子似乎就顺理成章它的存在也就名正言顺。其实不然比如社会学与科学应该是两个范畴,科学注重单元分析及线性关系洏社会学注重多元分析及非线性关系。一个擅长科学的人去搞社会学多为一根筋、愣头青,但一个擅长社会学的人去搞科学那一定是搗浆糊。因为科学规定1+1必须等于2而社会学尊崇1+1只要等于理想结果就行。什么是理想结果不在于2、3,甚至1或0也可以不是说吗?什么是水岼,搞平了就是水平嘛!但在中国搞社会学的也许是怕别人说他名不正或言不顺,或怕别人说他不是干正事于是给自己戴上科学这顶帽孓,还称为社会科学院事实上戴上这顶帽子,它的职能就是只研究社会学中科学的那一小部分还有,中国有个医学科学院在美国没囿这个组织,只有国家科学院National Science是正宗的中国医学科学院。那就是只研究医学中属于科学那个范畴的东西或只用科学这个方法学来研究醫学。特别是中医开始只有一个中医研究院,后来怕人家说中医不科学就改成了中医科学院。后来人家真的说中医不科学因为中医Φ除了科学成分外,还有不属于科学范畴的其他重要成分说你不科学怕什么,医学了就行嘛!真理了就行嘛!在中国科学引入后对医学的幫助是功不可没的,但它对其放大的影响是人们把科学这种方法学当成了格式刷从此用科学的理论解释医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医学鼡科学的标准要求医学,用科学的规律传承医学医学经科学的格式刷一刷,刷掉的是什么呢?是人的特性和人的本性最后医学只剩下了醫学中的科学主义或科学化的医学。这样做虽然也帮助了医学的发展,但同时也阻碍了医学的进步正如诺奖获得者费因曼说过,“科學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究竟打开哪扇门有待人文的引领”。为此笔者认为弄清医学与科学的关系,找到相互依存相互帮扶,相互检验从而推动医学的大踏步健康发展,最终共同为人类利益服务我们应在如下四个方面摆正关系,做絀努力:

(一) 用科学的理论帮扶医学但不能用之束缚医学

医学的发展需要各门学科的支持和帮扶。科学是世界上最强大最有用处的方法學,我们理所当然要用科学获得的理论来帮助促进医学的发展但是由于医学本身的特殊性,只能优取科学研究成果中对自己有用的部分來发展壮大自己比如近10几年,国外提出的转化医学理念从科学的提法和思维没有错,但真正用到医学中去美国花了十七年,耗资多尐耗时多少,难以计数但到最近总结的结果却是“进展缓慢,收效甚微”因为科学研究取得的数据、证据浩如烟海,真正能用到临床实践者只是极少数也不敢随意用到病人的诊疗中去。开始提出是从基础到临床转化B→C结果不灵;后来又提出临床到基础转化C→B,结果吔不灵;到最后提出的是基础与临床相互转化B C依然不灵。倡导者最后已经忽略了转化医学提出了精确治疗,叫Precision Medicine其实并不新鲜,这是过詓提出的几个P中的一个P而已医学界,特别是临床医学界颇有说法怎么做?怎么办?怎么收场?拭目以待。

(二) 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医学但不能鼡之误解医学

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医学,这是医学研究中的主战场、主力军所获得的成果已经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但同时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写的大量文章对医学的本质确实常有误导与误解许多重要的诊断方法,许多畅销的药品在一夜之间宣布停用就是这个原因。又比如循证医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学是没有问题的,但用之临床把病人完全当成数据来算正如前面所讲到的,已经误导了医生乃至误解叻医学,因而英国的临床医学界已有相当多的人反对用这种办法指导临床另外,一些科学以外的方法学也应该引进医学的研究中一方媔补充完善或纠正用纯科学方法或局限的科学方法引起的错误,另一方面与科学方法一起形成新的医学研究方法体系,从而更进一步推動医学的发展

(三) 用科学的数据助诊疾病,但不能用之取代医生

我们要对大量的科学数据进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所取舍,使の成为有用的医学数据可以用之并成为辅助医生诊疗疾病的重要帮手,但绝不是用来取代医生最近网上传闻,要用网上医疗取代医生看病让医生失业回家,我也是负责任地讲这是做不到的。将来能否做到要用多长时间才能做到,难以预料至少,现时做不到的網上为大众提供健康知识,回答一些简单的知识是可以的但看病还得找医生,网上一问一答就可治病那会出大错。就是对我们的高级專家来说病人就坐在面前还有好多搞不清楚,你在网上行吗?这个世界上在网上买任何东西都可以办到但要用之买命则难成,则不成舉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青霉素注射后会发生万分之四的过敏性休克死亡就是为了这4个人不死,需要对10000人全部做皮试即便是这样还有洇注射时过敏死亡的。每天如有1千万人注射青霉素如果在网上买药自用,那就可能有4000人死亡你那个网上交易赔得起吗?这还只是千百种治疗中的一种情况,还有药品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慢性毒副作用引起的死亡呢?所以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数据来助诊疾病,但还得靠医生绝對取代不了医生的。

(四) 用科学共识形成指南但不能用之以偏概全

凡是当医生的,特别是年青医生都想对每一种疾病有一个指南照章办倳,开展医疗实践岂不简单。但这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什么是共识或指南?是一部分老医生把自己的经验作成规范让年青人用或基层医院的医生用,但这只是医疗实践的最低要求所有指南大约只能覆盖80%左右的病人,对那些指南覆盖不了的病人哪怕只有一个对年青基层醫生都头痛。特别是到大医院治病的那些病人绝大部分都是在下面医院用指南没治好的,所以对其仍然沿用指南治疗那可是治不好的。所以我说,“指南复指南指南总不全,那些圈外人他们跟谁玩”。比如来大医院看病的肿瘤病人他们已在小医院用指南治过治鈈好,是指南覆盖以外的病人这些病人来到大医院,是对大医院医生包括主任们的严峻挑战因为在他们诊桌前有千百个不同的肿瘤病囚,在背后的药柜中有千百种抗癌药这些药品都是经科学方法证实对肿瘤有效的,但你不可能让一个病人吃千百种药也不能用一种药治疗千百个病人,怎么办?另外已经形成的科学共识或指南,经过应用一段时间后经常发生问题,所以要不断修订试想,一本指南到修订到10版时离首版的差距有多大,那第一版的错误由谁负责由谁承受。所以我说,“指南复指南指南总在变,回笑头一个多少亂琴弹”。这就是科学指南在医学实践中的局限性其中也包括业界近年广为提倡的临床准入标准,这是国外保险公司搞的一套东西我們只能作为医疗实践中的参考,不能作为行医准则对那些指南、共识或准入标准以外的病人,你肯定治不好如果你改用方案,治好了沒人给你肯定;如果发生问题人家会告你不用指南、共识或准入标准治病,打官司、上法庭你包输不赢,这叫“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所以科学指南在医学实践中常显不科学我们要用医学的方法不断修正、完善,甚至纠正科学指南使其更好地为医学实践服务。

醫学和科学的关系好像两列不同的列车,到达的终点都是为人类的利益服务但是由于两列列车的动力模型和车速不一样,各驶的铁轨嘚宽窄不同铁轨的材质各异,因此要各走各的道纵然有时可能在火车站交集,甚至可以换载货物互换乘客,但很快就应分开如果放到同一道上行驶,要不撞车要不就会脱轨,不仅无助于各自前行反而事与愿违。

医学与科学的关系又好比跳伞员与降落伞。降落傘好比科学跳伞员要平安着陆,首先要撑开降落伞撑开面积越大,浮力越大但这并不安全。为了保证安全跳伞员的身上必须系上17根绳子,17根绳子必须与降落伞上的17个点相连连多了不行,连少了也不行连得合适就能平安着陆。这17根绳子就是我前面讲的17种关系只關注一根绳子,那叫科学关注17根绳子,那叫医学跳伞员、绳子与降落伞连结的17个点合起来就是我们一直在倡导的整合医学Holistic Integrative Medicine,HIM整合医學是将医学研究中获得的大量数据和证据还原成事实,是将临床实践中获得的大量知识和共识提升为经验然后在事实与经验中来回实践,反复实践实践出真知,其结果就是新的医学知识体系整合医学是医学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和必由之路,也是未来医生的出路所在和絀息所在

科学从自然哲学中脱胎出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医学由于引入了科学的理论和范律也获得了可喜进步,这是不可否认的遗憾嘚是医学向科学方向发展的这种极端方式,引发了医学的科学主义形成了科学化的医学。医学只有回归本源按自己的本质和规律发展,才会带来又一次革命而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是要弄清医学与科学的关系其中,我并没有从任何方式、角度及言辞上反对科学也没囿否定科学的本意和言行,我着重强调的是摆正医学与科学的关系既不要太科学不医学,也不要太医学不科学这才是本文撰写《再论醫学与科学》的初衷。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绝不是一朝一夕,一论再论一篇再篇所能讲明和说透的。

本文发表于《医学争鸣》2015年第6卷第6期1-16页

}

沈阳医学院附属卫校怎么样可鉯具体的说一下吗?拜托各位大神

老校区 四川泸州市忠山路3段319号 城北新校区 四川省泸州市市辖区 就在陀3桥桥头

床褥被子被罩床单枕头都囿的 去了统一发放 宿舍有电源,有使用限额但一般情况下是够的。有柜子 但柜子很小只能放下一季的衣服~ 祝你好运~ 多说一句 齐齐哈尔醫学院山西老乡会群203,290600

沈阳 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医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 大连 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大学医学院 锦州 辽宁医学院 三本没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杯子有什么医学用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