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九州的我看见了一条河河 下一句

自营订单满49元(含)免运费
不足金额订单收取运费5元起
邀请好友参加吧
版 次:1页 数:字 数:印刷时间:日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包 装:平装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9所属分类:&&&&
下载免费当当读书APP
下载当当读书APP,免费阅读万本电子书。
本商品暂无详情。
当当价:为商品的销售价,具体的成交价可能因会员使用优惠券、积分等发生变化,最终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
划线价:划线价格可能是图书封底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等,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化和市场行情波动,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折扣指在划线价(图书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厂商指导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客服咨询。
异常问题:如您发现活动商品销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请立即联系我们补正,以便您能顺利购物。
当当购物客户端手机端1元秒
当当读书客户端万本电子书免费读汶川大地震的挽联:九州山河凝血泪的后一句是什么_百度知道
汶川大地震的挽联:九州山河凝血泪的后一句是什么
月缺,月圆,生命之星先后陨落的后一句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九州山河凝血泪 ,四海同心挺蜀川月缺,月圆,生命之星先后陨落 震前,震后,民族之情左右相亲。每个答案都不同
采纳率:34%
九州山河凝血泪,四海同心挺蜀川.
月缺,月圆,生命之星先后陨落
震前,震后,民族之情左右相亲。 o(∩_∩)o...~~~~~
四海同心挺蜀川震前,震后,民族之情左右相亲。(因为我们的作业上面有,呵呵,所以就。。)望采纳,谢谢
月缺,月圆,生命之星先后陨落的后一句是什么?是——不知道!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汶川大地震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九州地理范围分布
九州地理范围分布
&&&&&&&&&&&&&
禹贡九州名称考& &
近年来有许多关于禹贡九州方面的文献资料问世,例如《帝禹时代的国土资源普查: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科学考察活动》、《大禹地图今再现,帝国景观四千年》、《禹迹茫茫何处寻》、《至今思大禹,成败堵与疏》等文,并出版有《新绘神异全图山海经》、《追寻远古的信息》、《经典图读山海经》以及全彩绘精装本《经典图读山海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等专著,极力主张弘扬禹文化(山海经文化是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令人欣慰的是,近来不断有人询问有关九州、九鼎、禹文化和山海经文化产业方面的问题,似乎预示着禹文化正在升温。禹文化主要涉及治水、划九州、考察国土资源(其景观图被铸在九鼎上,内容见《帝禹山河图》),以及禹的族源和生平故事等内容。
其中,禹划九州的谜团最多,而有关的考证却相当薄弱。这是因为,古人对“九州”的记忆虽然由来已久,但是却有许多不确定的地方,古代典籍文献对九州的记载本身就存在着许多差异。流传到今天,或谓黄帝时代就划分了九州,或谓九州系春秋战国学者的托古之作;或谓九州乃虚指地理,或谓九州难确指疆域。
《周礼·夏官·职方氏》记有: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
《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记有:“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尔雅·释地》记有:九州即“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杨州,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
《淮南子·地形训》记有:“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兖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申土。”
《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河图》称:“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东南神州曰晨土,正南卬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开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东北咸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信土。”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总叙州郡第一引《河图括地象》称:“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昆仑之墟,下洞含右;赤县之州,是为中则。东南曰神州,正南曰迎州一曰次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曰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一作括州,正北曰玄州一曰宫州,又曰齐州,东北曰咸州一作薄州,正东曰阳州。”
此外,邹衍还提出大小九州说:“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
《山海经·海内经》记有:“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此处经文“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所谓“禹卒布土”亦即“禹鲧布土”,这种说法表明“布土”工作是由禹、鲧共同施行的,同时也说明这项工作经历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布土又称敷土,敷即布,意为分布、展开、遍布;疑“布土”原作“步土”,步为测量。《尚书·禹贡》: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意思是禹测量土地,划分疆界,命名山川。
《尚书·禹贡》:“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其所划分的九州范围,依次是:一、冀州,起自黄河壶口,涉及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区,地为白壤。二、兖州,起自黄河下游、济水,涉及河北、河南、山东,地为黑壤。三、青州,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东半岛,地为肥沃白壤。四、徐州,起自黄海、泰山、淮河,涉及山东、江苏、安徽,地为红色粘土。五、扬州,起自淮河、黄海,涉及江苏、安徽、江西及其以南的地方,地为潮湿泥土。六、荆州,起自荆山、衡山,涉及河南、湖北、湖南,地为潮湿泥土。七、豫州,起自荆山、黄河下游,涉及河南、湖北、山东,地为柔软的土,下层为肥沃而硬的黑色。八、梁州,起自华山、黑水,涉及陕西、四川、甘肃、青海,地为黑色松散的土。九、雍州,起自黑水、西河,涉及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地为最上等的黄壤。
与此同时,《禹贡》还记述了各州所在地的居民,向中央政府上贡的土特物品,及其缴纳赋税的等级。为了能够及时运输上贡物品,以及消除水害;又根据各州的山川地形,疏通了各地的水陆交通。从此大禹建立的王朝“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禹赐玄圭,告厥成功。”《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显然,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王朝,尽管它的有形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被岁月淹没了,但是它的无形非物质文化遗产却保存在《山海经》等古籍之中。
《山海经》全书最后一句话落在“禹定九州”上,当寄托着撰写者或编辑者对中华民族统一兴旺的厚望。刘秀(歆)《上山海经表》称大禹治服洪水后
“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海外东经》记有禹命竖亥步量天下;相传同时绘有《山海图》,而这些图又铸在了九鼎之上,正所谓:功成洪水退,帝禹定九州,踏勘海内外,千古一图收(录自42平方米巨画《帝禹山河图》的题诗)。
本文的兴趣是对九州的名称进行考证,并试图通过这种考证来进一步探索九州的来源。由于九州的名称在不同典籍中有所差异,本文重点选择《禹贡》记述的九州名称进行考证;这是因为禹贡九州更接近于自然地理区划,而《河图》等所述九州似乎是源于洛书九宫(中心加四正四隅)的理论模式。
众所周知,古人命名实际存在的地名,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例如“河”(古人特指黄河)字即包括有黄河的河道地形内容,“不周山”描述的是一种环状地形;二是根据当地居民的特征,例如《山海经》的歧舌国,描述的就是以提供翻译服务为生的部落;三是根据当地发生的重大事件,例如《山海经》记述的禹攻共工国山。
“州”字的含义,臀也,区划,户籍编制(2500户),聚也。或谓“州”与“洲”通用,意为水泽中可居住的高地。不过,笔者倾向于在九州一词里,“州”应当指若干人居住的地方。需要注意的是,古代许多地名用字,往往存在着形近相替、音近相代的现象。
&&&&&&&&&&&&
“冀”与“黄”均指戴面具的人,他们的区别在于:“冀”形面具与“黄”形面具相异,而且彼此相背离。笔者曾撰文指出,戴“黄”形面具的人属于黄帝族,戴“冀”形面具的人属于与黄帝族有明显区别的其他部族(主要是炎帝族,以及蚩尤族等),戴“冀”形面具的人所居住的地方就称之为“冀”(今山西省,以及河北省、内蒙古和辽宁省的部分地区)。显然,创造“冀”字的人,属于黄帝族,而黄帝命仓颉造字的传说也是有依据的。
&&&&&&&&&&&
或谓兖州之名出自兖水,该水系属于济水。济水为古代著名四渎之一,后因黄河下游频繁改道,屡屡侵夺济水河道,以致济水河道久已被黄河泥沙淹埋,济水亦不复存在,只留下若干相关的地名,例如河南省的济源县、山东省的济南市。
或谓“兖”有端信之义,端为直、信为诚(见《说文解字》)。根据是西汉时纬书《春秋元命苞》称:“兖,端也,信也。”初唐编《晋书》、《隋书》等国家正史,亦曾引述此说,例如《隋书·地理志》就说:“兖之为言,端也。言阳精端端……其地兼得邹鲁齐卫之交,旧传太公唐叔之教,亦有周孔遗风。今此数郡,其人尚好儒学,性质直怀义,有古之风烈矣。”
其实,“兖”字的出现,恐怕远在周孔之前,如果它描述的是“端信”之民,那么应该指的是在当地居住的远古部落。在《禹贡》里,兖州位于太行山东麓(延伸至嵩山一带)与山东丘陵西缘之间的华北平原上,在先夏时期这里大面积是水泽,只有少数高地适于人类居住,例如任丘、内丘、封丘、商丘等以“丘”命名的地方,以及太行山、嵩山和山东丘陵边缘一带。
对比之下,居住在兖州的人,对洪水泛滥(包括河流泛滥,以及海平面上升)更加敏感,因此他们的治水河道也就更多更有经验。从这个角度来说,先夏时期的兖州居民,可以追溯到鲧、禹部落。有趣得是,《五藏山经》记述的鲧族圣地和帝禹后宫,就在洛水与黄河交汇的地方(参阅《经典图读山海经》和《帝禹山河图》)。
从发音来说,兖与淹、掩、盐、奄、炎相同或相近;这可能是在暗示着居住在兖州的人们与洪水泛滥、排除积水、海水晒盐等活动密切相关,或者与古奄国(《括地志》:“兖州曲阜奄里,即奄国之地也。”奄族至迟在商代早期就居住在这一带)有着某种族源承继关系,也可能与古炎帝族有着族源关系,炎帝少女女娃(部落)就曾生活在这里。
&&&&&&&&&&&&
青州的地理范围大体即今日的山东半岛,而山东半岛的标志性地貌为泰山(岱),但是这里却被统称之为“青”。如果说其得名于青岛,道理恐怕很难说得通。
青,指春季植物叶子的颜色,比喻年青,又指黑色。《禹贡》里就有“厥土青黎”的说法,青和黎都指黑色,不过却是用来描述梁州的。也就是说,青州之名与土地颜色无关。
众所周知,蚩尤为九黎之长,九黎属于东夷,亦即居住在华夏东部的部落(包括太昊、少昊等族群)。黎为黑色,表明九黎部落崇尚黑色,或者服饰以黑色调为主。“黎”除了指黑色之外,还有众多、耆老、黎明之意;从字形来说,黎含有禾、黍等字形,古人用黍米之浆作成黏结剂以制履,亦称之为黎。
据此可以推知,青州可能得名自“黎族居住的地方”,因九黎族在蚩尤之后大举南迁,此地便转而称之为青州了。
&&&&&&&&&&&&&&&&
徐州的地理范围在今日的山东半岛南部,以及江苏省、安徽省北部。“徐”意为行走缓慢。在东夷里,有徐夷(又称徐戎、徐方),夏商周三代时居住在今淮河中下游;周初在今江苏省泗水、洪泽湖及其周边地区建立徐国,其王即徐偃王,曾长期与周对抗,公元前512年为吴国所并。
显然,徐州之名,应该得自于这里是徐族的居住地。
扬州的地理范围在今日淮河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相当于春秋战国的吴国、越国。“扬”意为高举,掀起,显扬,称颂,容貌出众;特指脸部的眉毛及其上下部位;古兵器钺的别称。
或许扬州之名,取自当地居民有着独特的眉毛装饰,或者眉毛动作丰富(例如扬眉吐气)。
“荆”原本指一种灌木,古人用其作为刑杖(例如负荆请罪),又谦指自己的妻子(拙荆)。古楚族发端于荆山(今湖北省南漳县),故而楚人自称为荆。
因此,荆州之名应该就是取自于当地为楚族所居。
&&&&&&&&&&&
“豫”字的象形,通常均解释为“一人手牵大象”状。但是其字意为:悦乐、安适,游乐,通预,通与(参与),犹豫,厌烦,欺骗,六十四卦有豫卦(坤下震上,寓意“雷出地奋”),表面看来与动物“象”并没有多少直接的关系。
豫州的地理范围大体在今河南省,因此今河南省简称豫。根据《五藏山经》的记载,4200年前,野生象分布在岷山、大巴山西端,以及南岭一带,今河南省一带当时已没有野生象栖息。
据此可知,豫州之名,描述的是这里的居民(主要指统治者或上层人士),仍然在使用驯化了的象,因此生活过得悦乐、安适。
&&&&&&&&&&&&
“梁”的本义为桥,最初的桥有独木桥和舟桥。在水中筑堰用来捕鱼的设置,也称之为梁。今陕西省韩城南,有古国名梁,公元前641年灭于秦。开封古名大梁,曾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首都,因此魏国又被称为梁。
问题是,禹贡梁州的地理范围大体在秦岭以南(包括青海、四川),对于这样一个广袤的区域,为什么要用“梁”命名之?如果《禹贡》真的是战国时人托古所作,何以要用中原的“大梁”来命名位于西南方向的“梁州”?或许,命名九州的人,将西南地区命名为“梁”,寄托着希望与该地区人们加强来往的愿望。
&&&&&&&&&&&
“雍”意为和谐,又指宴饮结束时所奏的音乐,以及负责管理烹调工作的官;此外,还借指遮蔽、壅塞,拥有,被水壅塞而成的池沼。
雍州的地理范围大体相当于今日中国的西北地区,用“雍”命名这一地区,当有赞美当地居民生活在和谐之中的意思。
综上所述,禹贡九州之名多数都与当地居民的特征有关,尽管它们还不是行政区划,而仅仅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某种分类,但是却标志着民族认同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来自远古的信息表明,帝禹在完成大规模治理洪水泛滥的工作后(实际上主要是把低洼地的积水排泄出去,使被淹没的土地变得适宜人类居住),及时召集天下诸侯开会,促进了民族融合,九州的概念应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形成的,实施大规模考察国土资源活动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
种种迹象表明,居住在华夏大地及其周边地区的远古各部落(包括古国、方国),很早就开始了民族融合、民族认同的进程。这一进程,我们至少能够追溯到,黄帝族炎帝族蚩尤族在涿鹿三战之后,黄帝召集天下各部落方国在涿鹿举行了第一次中华民族团结大会并“合符釜山”(即“合诸侯符契圭瑞,而朝之于釜山”,见《史记·五帝本纪》),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民族团结融合的历史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诞生于此时)。
《尚书·舜典》称,帝舜每五年巡守天下一次,并将天下划分为十二个州:“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与禹贡九州相比,多划分出并州、幽州、营州。其实,无论是九州,还是十二州,它们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最初可能只有几个州(例如古老的冀州、兖州、豫州等),用来指称那些具有某种共同人文特点的区域,而这正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彼此认同的必由之路:无论华夏与四夷,我们都生存在同一片蓝天之下。
&&&&&&&&&&&&&&&&&&
1.九州探究
九州,不同时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为《禹贡》中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后来又有十二州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例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悲。(《己亥杂诗》)
  九州之称,由来已久。“九州”原是虚指,后来才逐渐具体化。从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写作“A”,正象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之形,《说文解字》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当与《诗经·王风·关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与行政区划无关。古时降水丰沛,人们往往居于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为居住区域的名称,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阳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说,犹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类。“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确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诸侯”之“九”;一是虚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泽”、“九薮”、“九原”等之“九”。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九”就不可能是确指,而应是虚指。所以从本意上讲,“九州”决非指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划,而当是众多有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的总称;由人之故,又引申为“全国”的代称,犹“天下”、“四海”之谓。
  到后来,“九州”终于具体化为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划。因在现有可靠资料中,具体的“九州”只见于战国,而未见于春秋,所以其时间可能在战国初期。
  《周礼·夏官·职方氏》曰:“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逸周书·职方解》与《周礼》全同,考虑到《周礼》较有系统,很可能是《逸周书》抄袭的《周礼》。)
  《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尚书·禹贡》:“冀州”,“济、河惟兖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河为豫州”,“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尔雅·释地》曰:“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杨州,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九州。”
  《淮南子·地形训》曰:“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兖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申土。”
  《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河图》曰:“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东南神州曰晨土,正南昂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开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东北咸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信土。”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总叙·州郡·第一引《河图括地象》曰:“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昆仑之墟,下洞含右;赤县之州,是为中则。东南曰神州,正南曰迎州一曰次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曰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一作括州,正北曰玄州一曰宫州,又曰齐州,东北曰咸州一作薄州,正东曰阳州。”
  上述材料虽然联系密切,但区别也很明显,尤其是前四条与后三条之间差异更大。如各条中均有弇州(或作兖州,弇、兖字通。《初学记》形讹作拾州),但前四条定位在济、河间,后三条则定位在“正西”;冀州、阳州(形讹作扬州、杨州,阳古作阳)也是如此。所以上述材料应当基本分为两派:前四条为一派,可暂称为《周礼》派;后三条为一派,可暂称为《河图》派。
  《周礼》派各家虽然也略有差异,但“九州”所包括的地域基本符合周朝的统治范围,并且各州分布亦与汉晋分布大致相同,易于理解,并无多少疑点,疑点最多的是《河图》派。《河图》派既曰“正西弇州”,而弇州就在山东西部(或曰济、河之间),古来如此,至今仍然,那“九州”范围岂不只限山东地区了吗?并且《河图》派有八个州均按以东南西北确定的八个方位分布着,正中则是冀州。
  也有人撰文,论证了自黄帝始的先夏氏族和夏氏族可能都起于山东,夏代中晚期乃渐西迁至于河南的观点。如果这个观点能够成立,则《河图》派的诸种疑点都能迎刃而解。如果禹治水等活动的范围就在除胶东以外的山东地区,那根据茫茫禹迹所画的九州(虚指)自然就只能限于山东。后来(战国初期)九州具体化,如果明白真相的话(已有很多人不明真相了,如《左传·昭公元年》),学者仍会将它限于山东,在山东境内寻找要确定为州名的地名。这是最合理的解释。
  并且,《河图》派九州现在多能在山东境内找到地名来源。具体如下:
  弇州,即今兖州。今市西30里有山名嵫山,大概因有奄国在附近,所以嵫山又名崦嵫山、奄山,为神话中日之所入。其上有神称弇兹,《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海渚中有神,……名曰弇兹。”西海即古之大野泽,在嵫山之西。弇州之名盖源于此;台州(或讹作括州、柱州),《列子·黄帝》曰:“华胥氏之国在兖州之西,台州之北。”地难考实。或谓源于古台县,《山东通志》卷三十三·疆域志·古迹一·济南府·历城县条云:“台县古城,在县东八十里,春秋齐邑,汉置县,属济南郡。高帝六年,封东郡尉戴野为台侯。”在今济南市东北30里,但台、台二字古异,疑非;玄州,《庄子·在宥》曰:“尧……流共工于幽都。”《尚书·尧典》曰:“流共工于幽州。”玄、幽意同,或即幽州,地难考实。或作济州,泰沂山系之北古有济水流过(今为黄河河道),依此而名济州,亦通。薄州(一作咸州),山东东北部古有薄姑氏,《史记·周本纪》曰:“迁其(奄)君于薄姑”,在博兴县东北15里,薄州之名盖源于此。
  阳州,为神话中日之所出,山东东部古有阳国,《读史方舆纪要》卷一·历代州城形势一云:“沂水县南有阳都城,古阳国。或曰,阳国本在今益都县东南,齐逼迁之于此。”齐迁之事见《春秋·闵公二年》。益都今有河名阳水,莱州古有阳邱山(《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三十八·莱州府云:“阳邱山在掖县东南三十里,亦名马鞍山。”(今名大泽山),都可能与阳国有关。阳州之名盖源于此;神州,《河图括地象》曰:“昆仑东南地方五千里,名神州,中有五山,帝王居之。”地难考实,惟《姓苑》云:“琅邪有神氏”,不知是否有关;昂州(或作次州),地难考实;戎州,山东西南部古有徐戎,《左传·隐公二年》云:“公会戎于潜。”即是。戎州之名盖源于此。
  冀州,位居正中。文献中言之较多,如《楚辞·离骚》曰:“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淮南子·览冥训》高诱注曰:“冀,九州中,谓今四海之内。”但均未指出具体所在。
  现在所知最早与冀州结下关系的恐怕就是黄帝和蚩尤了。《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使应龙攻之冀州之野,……遂杀蚩尤。”《逸周书·尝麦解》:“蚩尤乃逐(赤)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其它有关黄帝战蚩尤的材料还有,《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盐铁论·结和》:“黄帝战涿鹿,杀两皞、蚩尤而为帝。”
  赤帝即炎帝,又号大庭氏,在今曲阜市附近。空桑即穷桑,《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少皞氏有四叔,……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杜预注:“穷桑,少皞之号也。……穷桑地在鲁北。”穷桑很可能就是宁阳县与曲阜、泗水两县交界处的小山脉。黄帝所居,即轩辕之丘,《山海经·海外西经》曰:“轩辕之国在(此)[其北],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一曰]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一曰]在轩辕国北。”既曰“不敢西射”,则轩辕丘当在穷山西,“一曰”者并不可靠。穷山即穷桑,地在“鲁北”,可见轩辕之丘当在曲阜西北。《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曰:“封黄帝之后于铸。”铸后为蛇丘县治,在今泰安市西南夏张镇南故县村,正在曲阜西北。既封其后于此,可能此即古轩辕之丘所在,至少不会太远。涿鹿即蜀禄、烛龙、九淖,为古蜀族。《左传·宣公十八年》曰:“楚于是乎有蜀之役。”杜预注:“蜀,鲁地,泰山博县西北有蜀亭。”在今泰安市西。可见这里远古确有蜀族。又《山海经·大荒北经》曰:“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是谓烛龙。”章尾山即钟山,又名舂山、东山。笔者曾据《穆天子传》推证该山很可能即今蒙山山脉的主峰龟蒙顶。若果如此,则古蜀族当原在平邑县东北一带。
  冀,金文作“B”正象双角鬼脸人形。中国古有崇鬼风俗,冀州当即鬼州之意。梁《述异记》卷上曰:“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首?],四目六手。……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正是鬼的形象。蚩尤被杀于冀州,看来应是被杀于他的老巢。赤帝、黄帝、穷桑、涿鹿既然都在汶泗上源,由此分析,蚩尤、冀州也应在汶泗上源范围之内。《述异记》又曰:“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山东地区蚩尤遗迹很多,并且也有蚩尤戏,据马德怀先生说:“早年山东泗水县民间保存了此项传统。”也可为证。
  再具体说来,笔者曾据《穆天子传》推证洋水很可能就是流穿今新泰市境内的今柴汶河,为汶河的支流之一。关于柴汶河,学界有一定争议。依《水经·汶水注》,古柴汶河原名淄水,因流经柴县故城(今新泰市柴城村)北而“世谓之柴汶河”,但其源头并非今东周河,而是今羊流河。《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曰:“成人伐齐师之饮马于淄者,”成在今宁阳县东北90里,足证古柴汶河确名淄水,郦说当有所据。至于今东周河,《水经·洙水注》则以之为古洙水之源,西南流入泗水。但是今东周河与泗水之间隔有关山,不可能相通,也就是说今东周河不可能是古洙水的上源,而只能向西流注淄水(古柴汶河)。郦道元必是失察。至于《山东通志》言洙水之源在关山,且言小汶河(即今东周河)约在元明时汇夺淄水,那汇夺之前小汶河又流向哪里呢?总不至于自淤成渊吧?所以小汶河当自古就是淄水的一条支流,其名可能曾是洋水。《归藏·启筮》曰:“蚩尤……出自羊水,”如果羊水就是洋水,蚩尤又在汶泗上源范围之内,则羊水只能是以今东周河为源的今柴汶河,蚩尤只能在今新泰市境内。这是很有可能的。若果如此,冀州之地也就在今新泰市境内。
  换个角度说,《汉书·地理志上》河东郡平阳县条应劭注曰:“尧都也,在平河之阳。”《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曰:“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广弘明集·对傅奕废佛僧事》引古本《纪年》曰:“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由此可知,尧都平阳应无问题。那平阳又在哪里呢?查阅文献,古名平阳者共有四处:一在山西,《左传·昭公廿八年》:“赵朝为平阳大夫,”《水经·汾水注》引古本《纪年》曰:“晋烈公元年,韩武子都平阳。”今临汾市治;一在河南,《左传·哀公十六年》曰:“卫侯饮孔悝酒于平阳,”今滑县东南;两在山东,《春秋·宣公八年》曰:“城平阳。”今新泰市治;《左传·哀公廿七年》:“越子使后庸来聘,……盟于平阳。”杜注:“西平阳。”《水经·泗水注》引古本《纪年》曰:“梁惠成王二十九年,齐田肸及宋人伐我东鄙,围平阳。”今邹城市治。
  尧在河南并无证据,所以滑县之平阳为尧都的可能性很小,基本可以排除。尧在山东的证据则较多,因而新泰、邹城两处之平阳有一处为尧都是有可能的。进一步说,顾祖禹评论泰安州的形势曰:“州北阻泰山,南临汶水,介齐鲁之间,为中枢之地。山东形胜,莫若泰山;泰山之形胜,萃于泰安。由此纵横四出,扫定三齐,岂非建瓴之势哉!”而这种“介齐鲁之间,为中枢之地”的形势在泰安州中尤其体现在新泰县(现设市)。据考古学研究,山东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海岱龙山文化的分布范围乃是鲁中南山地及其周围一带,新泰正处于该范围的中心位置。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尧虽然可能起于今菏泽地区,但设都于新泰一带,居中以驭四方却是极有可能的。就此而言,僻处西南的邹城是无法相比的,也就是说,如果尧在山东的话,其都平阳最大的可能是在新泰。尧在山西证据也较多,临汾之平阳为尧都虽不能完全肯定,但也无法完全否定。但既然尧在山东比在山西的可能性更大,证据也更多,那尧都平阳之在新泰也就比在临汾更具可能。综而言之,新泰的平阳最有可能是尧都。《左传·哀公六年》孔子引《夏书》曰:“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陶唐即尧的氏族,其在冀州既明,而都邑平阳最可能在新泰,也就是说古冀州最有可能是在今新泰市境内。
  明白了这一点,《河图》派九州的分布十分均匀、冀州被称为“正中”的原因就好理解了。《河图》派九州说也就并非无稽之谈了。后来,据《孟子·万章上》说:“舜……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史记·封禅书》正义引《世本》曰:“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可知,舜、禹皆可能都于尧都平阳,皆可能都于今新泰市境内。今市西有禹村镇,历史悠久,为这种可能又提供了一条佐证。为什么要这样呢?当然是与新泰的地理形势(正中)有关了。近来学界已达成共识,周代所封夏后之杞曾长期居于今新泰境内。为什么会如此呢?恐怕是与禹可能都此有关!
到了战国时期,由于疆域的扩大、对古史的遗忘,人们已经很难读懂实际保存了历史真相的《河图》派九州说了。于是便依据当时中国的版图来误读和改写它们,从而产生了《周礼》派九州说。甚至我们还可根据《周礼》派各家所保存的原貌的多少(如正东、正北、正西、正南、东南、东北等以方向定位置的词语)来大体判断其产生时间的早晚,即可能《周礼》最早、《吕氏春秋》其次、《禹贡》再次、《尔雅》最后。后来,邹衍又提出大小九州说,“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这恐怕就是邹衍既见两种“九州”说而又不能解其乖异,遂折中而言的结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看见了一条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