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方沐蓉蓉几岁

一位民间潮剧团团长的坚守:花甲之年再度“出山”传承潮剧
南方Plus客户端
盛夏七月,阵雨来临前的粤东大地闷热而潮湿。沿着揭阳机场一路向南,穿过大片农田,红木家具厂,再拐弯至宽阔马路时,炮台镇小梅花剧院就到了。剧院大门紧锁,进出只能走侧门。这里平常只有团长陈江哲和妻子两人,在一楼的会客室,陈江哲盘坐在中式长椅一角,他的话不多,常年奔波让他身心俱疲。伴着乌龙茶的氤氲香气,陈江哲仍沉浸在往日的回忆中。2004年,出于对潮剧的痴迷,他找来数十个“苗子”,组建了一个名为“小梅花”的潮剧团。在陈江哲的苦心经营下,剧团在当地一度火爆,这些孩子的人生轨迹也因而发生改变。十几年过去了,小梅花剧团面临观众流失的发展困境,已是花甲之年的陈江哲再度“出山”挑起重担。开班授徒小梅花剧团最近一次的演出是在7月1日,当天晚上,吴杭、林佳、陈馥涵等7个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演员,在香港新光剧院的京剧演唱会上,表演了一曲《折扇风韵》。演出的反响不错,剧团是第七个出场的,饰演旦角的吴杭留意了下,她们表演时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后来,她还从带队老师那儿得知,央视在报道这场晚会时,还用了她们表演的画面。不过,这样的演出机会并不多,今年剧团除了政府购买的10场义演和当地的两场小型商演,就没有其他订单了。没有演出的时候,吴杭和其他演员就在镇上做兼职,补贴收入。他们的家乡,素来有“小戏曲之乡”的美誉。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潮剧鼎盛时期的炮台镇,每晚都有剧团表演,受此影响,陈江哲对潮剧近乎痴迷。从2001年开始,他曾自掏腰包,连续三年举办潮剧票友演唱会,为潮剧票友提供登台表演的机会。在往后的日子里,陈江哲逐渐发现,潮剧演出越来越少,而且演员的表演水平也差强人意。偶然机会下,听闻江浙一带戏曲艺术家有培养弟子的惯例,陈江哲也萌发了开班授徒的想法。黄晓佳是陈江哲的第一个“弟子”。2002年,在揭阳的一次文艺晚会上,看到11岁的黄晓佳表演了一段《江姐上山》,陈江哲十分激动,黄晓佳清亮的音色和落落大方的台风,让陈江哲相信,这是个难得的好“苗子”,立即找来潮剧名家林舜卿,让黄晓佳拜师学艺。陈江哲的眼光确实好。经过不到一年的训练,黄晓佳参加第七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即获得业余组金奖,成为广东省首个获奖的参赛选手。继黄晓佳后,陈江哲还招收了吴泽霞、方沐蓉、谢紫榆几个小演员,优秀的学员可以减免学费,还能成为明星演员,出版音像制品。这种教学模式,让艺术团很快就在当地有了知名度。前来找陈江哲拜师的孩子越来越多。陈江哲从中挑出条件好的,组成了一个将近50人的班子,正式成立了小梅花剧团。陈江哲不肯走一般民间剧团靠低成本赢得市场的路线,而是借鉴老一辈艺术家“一对一”的方式,请来的老师都是名家,包括国家二级演员林舜卿、著名演员王瑞芬、蔡绮纯等。江边练唱2010年还是汕头老机场呢 不是揭阳潮汕机场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啊,地方戏的困局
中国三明治(China30s) 于2011年3月成立于上海,是一个国内领先的非虚构...
中国三明治的最新日记
&&&&&&&&&&&&
&(61人喜欢)
&(20人喜欢)
&(8人喜欢)
&(6人喜欢)
&(107人喜欢)
&&&&&&&&&&&&
90598人浏览
55928人浏览
18864人浏览
177278人浏览
157802人浏览
198237人浏览集美娱乐场送38_南方新闻
集美娱乐场送38(quyingba.com)热门游戏游戏平台,汇聚最火爆的游戏,为用户提供完善游戏内容、安全 稳定 公平 公正的游戏环境,加入选择最具回报性的娱乐平台。
集美娱乐场送38: 佛山叶氏家族
来源: 南方网作者:
说起叶氏家族,不得不提到一代宗师——叶问,他品格高尚,打击日寇,已成为耳熟能详的传奇人物;叶准、叶正子承父业,也是当代中国一代咏春大师。在叶氏武术世家和其徒弟们的传承下,咏春“种子”已经散布世界。
陈江哲将收集到的四五百首潮剧经典曲目进行录制,并出版发行。
  今年64岁的陈江哲做过小生意,当过职员,也自办过实业,但最让他看重的,却是民营潮剧艺术团——揭阳市小梅花艺术团创始人这个身份。因为对潮剧深入骨髓的痴迷,从2001年开始,将近18年的时间,陈江哲倾身梨园“栽花育苗”,致力培育潮剧新人,传播传统戏剧文化,带领艺术团积极参与各类基层群众活动和海外交流活动,让有“南国奇葩”美誉的潮剧绽放出夺目光彩。
  花数年收集潮剧经典曲目
  作为潮剧的超级戏迷,陈江哲首先感到的就是潮剧曲目太少,满足不了传唱的需求。“大概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左右,我注意到,和其他剧种相比较,潮剧曲目的出版非常少。我就琢磨着,一定要录制一批经典的潮剧剧目以便点播。”陈江哲告诉记者,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经常自己开着车到处去收集潮剧曲目,有时候一天会开上几百公里深入老艺人家中求取资料。
  经过四五年的收集,陈江哲整理出了四五百首经典潮剧曲目,其中有不少是新一代观众没有接触过的经典作品,比如《小刀会》《红灯记》《南海长城》等。当中更有一些是可能失传的好作品,如作曲家黄钦赐在揭阳的作品《艳阳天》。
  约在25年前,陈江哲将收集到的潮剧经典曲目进行录制,前前后后花费了30多万元。“这在当时算得上是一笔巨资了。”陈江哲笑着说。也正是陈江哲请来潮剧名乐手,灌录伴奏音乐,后来出版发行,使得绝大多数“养在深闺”的经典潮剧曲目大大得到了普及。
  “明星效应”掀起学戏热潮
  “潮剧在以前主要是成年人尤其是老人在演唱,比较古板,因此群众基础越来越弱。”陈江哲经常深思潮剧的未来,“我们为什么不从娃娃抓起?”
  在筹办潮剧票友演唱会的过程中,陈江哲发现了潮剧好苗子黄晓佳,主动上门收徒。经过不到一年的训练,12岁的黄晓佳参加第七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大赛,夺得金花奖,成为广东省首个获奖的参赛选手,这也是潮剧界第一朵“小梅花”。“明星效应”在青少年中掀起了一股学唱潮剧的热潮。陈江哲挑出条件好的,组成一个将近50人的班子,于2004年成立了小梅花艺术培训中心,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时间进行培训,学员来自潮汕三市,年龄从4岁到18岁。陈江哲主要负责教学生唱腔,还聘请了潮剧知名演员和专业人士担任教师。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9岁的吴泽霞荣获第八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金花奖;2005年,13岁的方沐蓉、9岁的陈佳佳荣获第九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金花奖……放眼整个粤东潮剧界,共有26人在该比赛中获奖,而陈江哲的小梅花艺术团就占有24人之多。
  送“苗”深造储备戏曲人才
  2006年,广东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负责人向陈江哲提出,把孩子们送到外面去接受京剧或昆曲的专业培养,陈江哲同意了。他认为,演员们能够走出去,自身可以获得更大的提升;从长远来说,也有利于地方戏曲文化的发展。
  截至目前,集美娱乐手机版已经有20多朵“小梅花”成功被中国戏曲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等全国重点戏曲高等院校录取。比如,2008年“小梅花”学员谢紫榆赴上海戏剧学院戏曲表演系深造,成为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潮剧界第一个攻读戏曲表演的大学本科生;方沐蓉考上上海戏剧学院后,转学京剧,现在是上海京剧院的当家花旦……提起这些,陈江哲难掩自豪和欣慰。
  在陈江哲带领下,澳门集美娱乐官方网站小梅花艺术团屡获殊荣,将“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全国优秀基层戏曲院团”“全国文化出口重点单位”等荣誉收入囊中。陈江哲也于2008年获评广东省“十佳园丁奖”。
  网友巴拉巴拉小魔仙:细水流长,集美娱乐场送38文化气息浓厚,就像一条清流的小溪流向该去的地方。这就是名副其实的艺术类型纪录片。适合想了解和学生们以及大众了解一下知识文化。那些说闷的劝别看了,本身就不是给想看敢死队的人看的。
集美娱乐场送38(quyingba.com)热门游戏游戏平台,汇聚最火爆的游戏,为用户提供完善游戏内容、安全 稳定 公平 公正的游戏环境,加入选择最具回报性的娱乐平台。 --&
  叶姓,在佛山并不算大姓,然而,提起叶氏,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远至北宋丞相叶颙、叶颙的7位进士儿子,近至一代宗师叶问、叶准、叶正……他们是佛山的骄傲,书写着佛山叶氏的传奇。
  在佛山得名以来1000多年的发展史上,除土著居民外,更多的是以外地迁来定居的居民。外地迁来的人都喜欢聚族而居,豪门望族的住地,更是多以姓氏冠以街巷名称,并形成庄园式的建筑群。佛山叶氏就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族,叶问家族的桑园叶家庄曾名噪一时。公元1176年,北宋丞相叶颙辞官归隐南海,定居大辅堡,开村名颜峰村,并开始繁衍佛山的叶姓子孙。叶颙是出自佛山为数不多的丞相之一,25岁考取进士,次年被委任南海县主簿。他与他的七个进士儿子至今流传着“一门八进士”传奇,此后几百年无人能出其右。佛山叶氏除了文人墨士,“武将”也不少。近代的一代武术宗师叶问,从南海谭头村搬来,也是佛山大户,家里有大片田地,当时的佛山桑园(今佛山莲花广场),有五分之四的土地属于叶家。于是,叶家便筑起围墙,建起一排连绵达数条街巷的大屋,当地人称桑园叶家庄。那时,叶家大门左侧为佛山著名的茶楼“桃园居”,隔壁为全佛山最著名的饼食店“公兴隆”,桑园叶家庄也就广为人知。武术造诣高深、品格高尚,一心推广咏春,打击日寇的叶问成为佛山耳熟能详的传奇人物。叶准、叶正子承父业,如今也是中国一代咏春大师。在叶氏武术世家和其徒弟们的传承下,咏春“种子”已经散布世界。
  家族名人
  叶问(),原名叶继问,佛山南海谭头村人,生于桑园叶家庄。六岁时师从陈华顺,后定居香港,练武强身御敌,打击日寇,致力钻研、推广咏春拳,使咏春拳成为世界知名拳术之一。他习武先立品、重节而轻利的品德深受武林人士敬重,被称为一代宗师。叶氏三十一代后人。这位咏春拳的宗师,心怀爱国之情,盛气之下踢飞“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牌子;他一边授武一边除暴安良、打击日寇;他身高不过1米63,却在一分钟内把日本武术高手打得心服口服;他把咏春带向世界,教出了名扬天下的弟子李小龙、梁挺等。他是一个武者,也是一个武魂,更是一代宗师;他发扬的是一个武种,承载的却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中华民族的凛然正气文化。
  张永成
  叶问之妻,伯父为光绪期间驻美国、日斯巴尼亚(今译为西班牙)、秘鲁三国大臣,名门闺秀,终生相夫教子,支持叶问教授咏春打击日寇。
  叶问长子,1924年生,他在父亲去世后继承父业,致力向海外推广咏春拳术。他在香港咏春体育会、沙田大会堂、香港城市大学、科技大学、佛山科技学院设点授徒。86岁时在电影《叶问前传》中饰演梁璧,获得当年上海电影节最佳男配角奖,堪称史上年纪最大的男配角。叶氏三十二代后人。
  叶问次子,1936年出生,如今与叶准一起继承父业,推广咏春拳。叶氏三十二代后人。
  叶问轶事
  七十高龄教训劫匪
  七十岁的叶问,其功力并不逊色于青壮年时代。当时是香港黑社会抢劫之风最盛时期,因此叶问常在夜间四处巡视维护地区治安,一旦见到有劫匪出刀意图抢劫路人,往往只见黑影一现,叶问就以疾风式的蹬踢踢向劫匪,霎见劫匪被踢出十数尺之外倒地不起。利达街也因此成为香港唯一安宁的地方。叶问也因此多次受到香港政府的表彰,得到“优秀市民”的称号。
  常被误为私塾先生
  叶问武功高强,但不像一般的习武之人大大咧咧、不在乎外在形象,相反,因为是世家子弟出身,叶问很注重仪容清洁,从不留胡须,举止斯文大方;他喜穿深色长衫,在夏天也身着深色中式短装。常被外人当作当铺“掌柜先生”或是“私塾老师”,绝对想不到原来是武林宗师叶问。
  喜欢给徒弟取外号
  叶问十分斯文,为人和气,性格随和。他平时不让弟子叫他师傅,而是喜欢徒弟叫他“问叔”。叶问还喜欢为徒弟起外号,师徒关系十分融洽。平时有人来挑战或者切磋武艺,他也是点到即止,十分温和。无论是在佛山还是香港,都很容易在茶楼看到“问叔”与弟子饮茶闲谈,甚至还和弟子一起参观斗蟋蟀、斗狗。年老时,大家尊敬地称他为“问公”。
(稿件来源:南方网综合)
扫一扫加入南方网微信朋友圈
编辑: 赵艳
集美娱乐场送38: 佛山叶氏家族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关键词
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网决定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中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知识竞赛"活动。沿着揭阳机场一路向南,穿过大片农田,红木家具厂,再拐弯至宽阔马路时,炮台镇小梅花剧院就到了。
这里平常只有团长陈江哲和妻子两人,在一楼的会客室,陈江哲盘坐在中式长椅一角,他的话不多,常年奔波让他身心俱疲。
2004年,出于对潮剧的痴迷,他找来数十个“苗子”,组建了一个名为“小梅花”的潮剧团。在陈江哲的苦心经营下,剧团在当地一度火爆,这些孩子的人生轨迹也因而发生改变。
十几年过去了,小梅花剧团面临观众流失的发展困境,已是花甲之年的陈江哲再度“出山”挑起重担。
小梅花剧团最近一次的演出是在7月1日,当天晚上,吴杭、林佳、陈馥涵等7个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演员,在香港新光剧院的京剧演唱会上,表演了一曲《折扇风韵》。
演出的反响不错,剧团是第七个出场的,饰演旦角的吴杭留意了下,她们表演时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后来,她还从带队老师那儿得知,央视在报道这场晚会时,用了她们表演的画面。
不过,这样的演出机会并不多,今年剧团除了政府购买的10场义演和当地的两场小型商演,就没有其他订单了。
没有演出的时候,吴杭和其他演员就在镇上做兼职,补贴收入。
他们的家乡,素来有“小戏曲之乡”的美誉。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潮剧鼎盛时期的炮台镇,每晚都有剧团表演,受此影响,陈江哲对潮剧近乎痴迷。从2001年开始,他曾自掏腰包,连续三年举办潮剧票友演唱会,为潮剧票友提供登台表演的机会。
在往后的日子里,陈江哲逐渐发现,潮剧演出越来越少,而且演员的表演水平也差强人意。偶然机会下,听闻江浙一带戏曲艺术家有培养弟子的惯例,陈江哲也萌发了开班授徒的想法。
黄晓佳是陈江哲的第一个“弟子”。2002年,在揭阳的一次文艺晚会上,看到11岁的黄晓佳表演了一段《江姐上山》,陈江哲十分激动,黄晓佳清亮的音色和落落大方的台风,让陈江哲相信,这是个难得的好“苗子”,立即找来潮剧名家林舜卿,让黄晓佳拜师学艺。
陈江哲的眼光确实好。经过不到一年的训练,黄晓佳参加第七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即获得业余组金奖,成为广东省首个获奖的参赛选手。
继黄晓佳后,陈江哲还招收了吴泽霞、方沐蓉、谢紫榆几个小演员,优秀的学员可以减免学费,还能成为明星演员,出版音像制品。这种教学模式,让艺术团很快就在当地有了知名度。
前来找陈江哲拜师的孩子越来越多。陈江哲从中挑出条件好的,组成了一个将近50人的班子,正式成立了小梅花剧团。
陈江哲不肯走一般民间剧团靠低成本赢得市场的路线,而是借鉴老一辈艺术家“一对一”的方式,请来的老师都是名家,包括国家二级演员林舜卿、著名演员王瑞芬、蔡绮纯等。
一开始,艺术团在老祠堂里练习,祠堂在榕江边上,不远处是京北渡口,潮剧名戏《桃花过渡》的故事发生地。这是陈江哲特意选的,为的是让演员们随时感受“潮剧的氛围”。
《桃花过渡》剧照。
在日常训练中,陈江哲负责演员练唱,专业老师负责基本功和排戏,按照老生、花旦、青衣等角色分类,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不同的组学不同的戏。
吴泽霞原本学的是女小生,在一众学生里,她的声音条件并不出色,但是后来陈江哲发觉吴泽霞在表演时声音宽厚、感情充沛,于是让她反串青衣,练习人物情绪起伏大、变化多的唱段,竟出奇的好。
由于男孩变声期过渡时间长,青春期一到,一夜之间嗓子就变了,短时间难以恢复,最后就放弃了唱戏这条路,所以艺术团里绝大多数都是女孩。团员年龄在4岁到18岁不等,这个年纪的孩子难免贪玩娇气,陈江哲对学生的要求却近乎苛刻,每天从6点半开始训练,踢腿、下腰、吊嗓、练舞蹈、练唱腔,一个都不能落下。
祠堂的天井两侧是练功房和宿舍,正厅是舞台。祠堂每逢下雨就会被水浸,但即便水漫过了脚踝,训练还是照常。
家离得远的,就住在祠堂里。吴泽霞和三妹吴银霞都是团里的成员,她们的家离炮台镇将近15公里,家里做工忙,姐妹俩每次都是坐公交车来剧团的,晚上她们就住祠堂,遇到人多的时候就打地铺。
从黄晓佳开始,小梅花剧团的团员在国内比赛中获奖无数,连续7年,每年都有人获得“小梅花”比赛金奖。陈江哲说,“明星效应”让剧团的出场费水涨船高,一度比国营剧团还多。
在陈江哲眼中,这是一段引以为豪的历史。由于潮剧唱腔与其他地方剧种差别极大,即便在本地,潮剧也大多出现在喧闹的游神赛会上,与缭绕的香火交织,而且一般只在潮汕人聚集的地方流传,很少在国内大赛上获奖,小梅花剧团算是创了纪录。
随后,陈江哲和音像出版机构合作,陆续推出了20多套“小梅花”音像专辑,一度非常火爆。
2006年8月,小梅花剧团随揭阳市政府访问团赴新加坡、泰国演出5场,引起轰动,新加坡本地媒体用“一票难求”描述演出的盛况。
彼时,广东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负责人向陈江哲提出,把孩子们送到外面去接受京剧或昆曲的专业培养,提高演员水平。
陈江哲说,潮剧演员的基本功培养,比起京剧、昆剧的演员差了不少。各剧种的基本功相通,学好昆曲或者京剧的基本功,对演员们来说,在身段和动作上会有很大提升。
陈江哲很清楚,出去深造对学生来说是难得的好机会,但对剧团来说则是一大损失。戏曲学校采取的是“代为培养”的合作机制,学制至少是4年,如果考上戏曲类大学,则意味着更长时间,“虽然我希望她们能留下来,但也害怕在这个小地方会阻碍她们的前途。”
2007年夏天,陈江哲将黄晓佳送到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半年后,吴泽霞、方沐蓉也去了上海,三人成为该中专“05昆班”的插班生。
2009年和2010年,小梅花剧团往上海送出了22位小演员。陈江哲粗略地算了下,在2010年,小梅花剧团同时有26位演员在上海学习。
7月20日下午,小梅花剧院只有会客室开放。2012年,炮台镇投资修建了小梅花大剧院后,剧团就搬到了这里。
对于陈江哲来说,剧团演出少,剧院这么大,日常维护方方面面都要花费,能节约一点是一点。
如今,小梅花剧团日渐式微,只能靠国外的潮剧爱好者捧场。2016年12月,两年一度的新加坡“潮州节”举行,剧团受邀去新加坡,一天六到七场,连演十天,场场爆满,剧团演员和观众合影的时间甚至超过了演出的时间。
除了国外的邀约,剧团接的大多是广深一带的小型商业演出,这些演出中,潮剧只作为其中一个环节出现,剧团派出去的人力不多。小梅花剧团目前常驻的演员有吴杭、吴银霞和黄耀达等十几个演员,其他演员一般都住家里,除非团里需要排练,否则也很少过来。
而那些去了外地上学的团员,回来的也越来越少。
2008年,谢紫榆被上海戏剧学院戏曲表演系录取,成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潮汕地区第一位考取高等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的考生。后来,吴泽霞和方沐蓉都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
吴泽霞和方沐蓉都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
大学毕业后,谢紫榆先回团里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去了上海;黄晓佳已经结婚生子,开了自己的潮剧培训机构;方沐蓉则转学了京剧,现在是上海京剧院的新星演员。
26个去了上海的学生中,最终回揭阳的有15个,其他都留在了外地。而原本担任剧团团长的吴泽霞,今年3月去了英国留学,吴泽霞走后,陈江哲只能再度“出山”。
小梅花剧团虽然演出已不多,但还要负责剧院的维护、接待、演出报价和排练演出等,已经63岁的陈江哲有些力不从心,培训中心从今年开始也不再招收学生。
精彩连连看
世界级豪华轮船下水,广州船企逆势而上!
大广东的文化遗产,有多少你叫得出名字?赶紧来一起瞧瞧
“上帝视角”看广州有多美?高楼迷小伙拍下了这些大片……
仅凭一个邮编不远万里来粤寻根:把根寻到了,心里那块空缺就补上了
他租下家乡30余栋侨房,想用十年时间打造侨房博物馆!
这是我们从"新金山"带回的礼物!160年前广东人就到那儿了
来源|南方日报
文字|曹嫒嫒&徐勉&肖雄
编辑|黄叙浩
校对|蓝淑茹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创造更多价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潮剧名家方沐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