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什么无什么什么两

无知谢安朔,不懂得什么是:一佛国土无二佛出世、一时无有二...
在线时间287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9:16签到天数: 11 天连续签到: 2 天[LV.3]偶尔看看II帖子积分精华
远离邪说,不堕地狱!
在线时间287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9:16签到天数: 11 天连续签到: 2 天[LV.3]偶尔看看II帖子积分精华
远离邪说,不堕地狱!
在线时间287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9:16签到天数: 11 天连续签到: 2 天[LV.3]偶尔看看II帖子积分精华
在线时间287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9:16签到天数: 11 天连续签到: 2 天[LV.3]偶尔看看II帖子积分精华
远离邪说,不堕地狱!
在线时间4232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8:25签到天数: 17 天连续签到: 1 天[LV.4]偶尔看看III帖子积分精华
漫话《楞严经》
(出处: 佛教社-地藏论坛)
在线时间4232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8:25签到天数: 17 天连续签到: 1 天[LV.4]偶尔看看III帖子积分精华
在线时间4232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8:25签到天数: 17 天连续签到: 1 天[LV.4]偶尔看看III帖子积分精华
在线时间4232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8:25签到天数: 17 天连续签到: 1 天[LV.4]偶尔看看III帖子积分精华
普德海幢&& 发表于
11:11|引用
你就是那个为伪经张目的典型,分不清真假,只顾着替别人数钱。
山高云飞,不要真眼说瞎话,把文章读完整了吗?看不懂中文?
【时定光如来至真等正觉右顾犹如大象王。告诸比丘。汝等莫以足蹈摩纳发上。何以故。此是菩萨发。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应蹈上。】《四分律·第二分·5.受戒揵度之一》
& &不然,就不应该有【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应蹈上。】的说法。
难道辟支佛乘的学人可以在燃灯(定光)佛世,听闻燃灯佛证果,在释迦摩尼佛世的辟支佛乘的学人就躲避了,不去证果?三乘是可以出现在十方三世的佛刹,三乘之果也随之出现在十方三世的佛刹。而不是任由你胡说八道的。
【尊者阿难诵如是等一切法藏。文句长者集为长阿含。文句中者集为中阿含。文句杂者集为杂阿含。所谓根杂力杂觉杂道杂。如是比等名为杂。一增二增三增乃至百增。随其数类相从。集为增一阿含。杂藏者。所谓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行因缘。如是等比诸偈诵。是名杂藏。尔时长老。阿难说此偈言
  所有八万诸法藏。如是等法从佛闻。
  所有八万诸法藏。如是等法从他闻。
  如是等法我尽持。是佛所说趣泥洹。是名撰集诸法藏。】《摩诃僧祇律·比丘僧戒法·8.杂诵跋渠法之十》
实际上,在最初集结经典时,就有辟支佛乘的学人,证得辟支佛果,才有“辟支佛自说本行因缘”。
山高云飞,你又开始“规定”了,难道佛陀说三乘佛法,证果辟支佛,还要你批准?!
在线时间4232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8:25签到天数: 17 天连续签到: 1 天[LV.4]偶尔看看III帖子积分精华
普德海幢& &发表于
11:11|只看该作者引用
山高云飞,不要真眼说瞎话,把文章读完整了吗?看不 ...
普德海幢 & & 发表于
16:22|引用
五逆中还有破僧呢。
现世没有就不说了?引用
如果辟支佛乘行者,在佛世闻法并证果,他只能成阿罗汉。如大迦叶。
别信口胡说好不?举证来言,哪部经说大迦叶是在修行辟支佛乘?!何时修行的辟支佛乘?!你看不见本人列举的声闻律藏的文字?没有证辟支佛果的人,哪里来的“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行因缘”?!
【尊者阿难诵如是等一切法藏。文句长者集为长阿含。文句中者集为中阿含。文句杂者集为杂阿含。所谓根杂力杂觉杂道杂。如是比等名为杂。一增二增三增乃至百增。随其数类相从。集为增一阿含。杂藏者。所谓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行因缘。如是等比诸偈诵。是名杂藏。尔时长老。阿难说此偈言
  所有八万诸法藏。如是等法从佛闻。
  所有八万诸法藏。如是等法从他闻。
  如是等法我尽持。是佛所说趣泥洹。是名撰集诸法藏。】《摩诃僧祇律·比丘僧戒法·8.杂诵跋渠法之十》
在线时间4232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8:25签到天数: 17 天连续签到: 1 天[LV.4]偶尔看看III帖子积分精华
普德海幢& &&&发表于
16:22|只看该作者引用
普德海幢&&&&发表于
13:08|引用
你的百度大法失灵了?迦叶尊者的事,自己去找。
如佛陀具足说辟支佛乘十二因缘法;佛世,辟支佛果、阿罗汉果等出自僧众。
。。。。。。。。。。。。。。。。。。。。。。。。。
& &2.【迦叶对曰。我今不从如来教。所以然者。若当如来不成无上正真道者。我则成辟支佛。然彼辟支佛尽行阿练若。到时乞食。不择贫富。一处一坐。终不移易。树下。露坐。或空闲处。着五纳衣。或持三衣。或在冢间。或时一食。或正中食。或行头陀。如今不敢舍本所习。更学余行。】《增一阿含经·12.壹入道品第十二·第6经》你看不见本人列举的声闻律藏的文字?没有证辟支佛果的人,哪里来的“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行因缘”?!
【尊者阿难诵如是等一切法藏。文句长者集为长阿含。文句中者集为中阿含。文句杂者集为杂阿含。所谓根杂力杂觉杂道杂。如是比等名为杂。一增二增三增乃至百增。随其数类相从。集为增一阿含。杂藏者。所谓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行因缘。如是等比诸偈诵。是名杂藏。尔时长老。阿难说此偈言
  所有八万诸法藏。如是等法从佛闻。
  所有八万诸法藏。如是等法从他闻。
  如是等法我尽持。是佛所说趣泥洹。是名撰集诸法藏。】《摩诃僧祇律·比丘僧戒法·8.杂诵跋渠法之十》
在线时间4232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8:25签到天数: 17 天连续签到: 1 天[LV.4]偶尔看看III帖子积分精华
普德海幢& & 发表于
13:08|只看该作者引用
如佛陀具足说辟支佛乘十二因缘法;佛世,辟支 ...
普德海幢 &&发表于
13:33|引用
实在不想说那些话的。
你为了护&正法″,很尽力,但,结果很可怜。
以此学法,只能白耗时间,以杯具收 ...
佛世辟支佛与阿罗汉区别不大,证果途径有别而已。且辟支佛果少,并且无特别之人,因此,并无多少记录。犹如声闻经藏中不记载菩萨众,难道就没有菩萨众了?!
你看不见本人列举的声闻律藏的文字?没有证辟支佛果的人,哪里来的“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行因缘”?!
【尊者阿难诵如是等一切法藏。文句长者集为长阿含。文句中者集为中阿含。文句杂者集为杂阿含。所谓根杂力杂觉杂道杂。如是比等名为杂。一增二增三增乃至百增。随其数类相从。集为增一阿含。杂藏者。所谓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行因缘。如是等比诸偈诵。是名杂藏。尔时长老。阿难说此偈言
  所有八万诸法藏。如是等法从佛闻。
  所有八万诸法藏。如是等法从他闻。
  如是等法我尽持。是佛所说趣泥洹。是名撰集诸法藏。】《摩诃僧祇律·比丘僧戒法·8.杂诵跋渠法之十》
在线时间4232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8:25签到天数: 17 天连续签到: 1 天[LV.4]偶尔看看III帖子积分精华
普德海幢& &发表于
13:33|只看该作者引用
佛世辟支佛与阿罗汉区别不大,证果途径有别而已。 ...
普德海幢&&发表于
11:39|引用
北传估计没《杂藏》了。
你在南传小部等处找一找辟支佛。
CBETA 元亨寺版《漢譯南傳大藏經》小部;譬喻经;
二 辟支佛之譬喻
——諦聽辟支佛之譬喻——
佛住祇多森林中,鞞提訶牟尼那丹伽問彼:「世有辟支佛者耶?彼等緣何如是賢?」
是日一切智者佛,妙音說示阿難陀:「彼等奉事佛已盡,未得解脫勝者說。
彼等賢者希厭離,雖無諸佛銳智慧,若有些少之所緣,彼等將達辟支位。
此世之中除吾外,實則無能較獨覺,彼大牟尼有住地,吾宜說明彼階境。
誠然自成偉大仙,記取諸佛之善言,些蜜希冀無上藥,心淨諸人傾耳聽。
幾多辟支佛來集,彼等其語如得悟,吾今繼傳其諸說,徑含過患離欲事。……
修習勝者諸佛教,智慧與願如實相,賢者彼等非弟子,彼乃自存辟支佛。
體會多法偉大法,統心渡越泛苦海,第一義諦心高揚,如彼獅子如犀角。
入定鎮意鎮諸根,邊土眾生用深心,他世此世燃燈火,辟支佛等常利人。
彼等人王除覆障,世界燈明固金輝,祛疑應受世尊敬,辟支佛等常利人。
辟支佛等善言辭,人天界中諸人聞,如實聞法不愚行,彼等排徊諸苦界。
辟支佛等善言辭,恰如少許甜蜜流,如實聞法勵行者,具足智慧悟真諦。」
辟支佛等諸勝者,諷頌幾偈讚出離,人中獅子釋迦佛,如法領解為此說。
此等數多辟支佛,為憐世人多變化,厭離執著增智慧,自存獅子佛為說。
在线时间4232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8:25签到天数: 17 天连续签到: 1 天[LV.4]偶尔看看III帖子积分精华
普德海幢&&发表于
11:39|只看该作者引用
CBETA 元亨寺版《漢譯南傳大藏經》小部;譬喻经;
小部经典四 悟醒译归依彼世尊应供等正觉
二 辟支佛之譬喻──谛听辟支佛之譬喻──
一 佛住祇多森林中,韩提诃牟尼那丹伽问彼12,「世有辟支佛者耶,彼等缘何如是贤」。
二 是日一切智者佛,妙音说示阿难陀,
「彼等奉事佛己尽,& && && && & 未得解脱胜者说」。
三 彼等贤者希厌离,虽无诸佛锐智慧,若有些少之所缘,彼等将达辟支位。
四 此世之中除吾外,实则无能较独觉,彼大牟尼有住地,吾宜说明彼阶境。
五 诚然自成伟大仙,记取诸佛之善言,些蜜希冀无上药,心净诸人倾耳听。
六 几多辟支佛来集,彼等其语如得悟,
【吾今继传其诸说,& && && & 径含过患离欲事】。
七 爱欲诸事弃欲想,欲乐世界断乐心,摒弃妄想克战栗,彼等就地即得悟。
八「生者一切收拄杖,其中一人亦无恼,同情慈心深挚富,应如犀角独步行。
九 生者一切收拄杖3,其中一人亦无恼,不求子弟况求友,应如犀角独步行。
。。。。。。。。。。。。。。。。。
四九 人为趋利多奔劳,不逐利养友难得,见己利者不清净,应如犀角独步行。
五○ 持戒清净智亦净,安静觉醒唯专念,胜观须达法分别,知达道支菩提分13。
五一 修习胜者诸佛教,智慧与愿如实相,贤者彼等非弟子,彼乃自存辟支佛。
五二 体会多法伟大法,统心渡越泛苦海,第一义谛心高扬,如彼狮子如犀角。
五三 入定镇意镇诸根,边土众生用深心,他世此世燃灯火,辟支佛等常利人。
五四 彼等人王除覆障,世界灯明固金辉,祛疑应受世尊敬,辟支佛等常利人。
五五 辟支佛等善言辞,人天界中诸人闻,如实闻法不愚行,彼等排徊诸苦界。
五六 辟支佛等善言辞,恰如少许甜蜜流,如实闻法励行者,具足智慧悟真谛。
五七 辟支佛等诸胜者,讽颂几偈赞出离,人中狮子释迦佛,如法领解为此说。
五八 此等数多辟支佛,为怜世人多变化,厌离执着增智慧,自存狮子佛为说,
*************
小部经典十九& &&&一七二
过去之诸佛,诸胜者之所说乃游戏三昧,次第传于诸佛之间,
& &佛伴宿住智以 智慧于人天界、说此世间利益之法。
*************
( 一)《中部》116经:
&&“這些與其他大威力的辟支佛,有之管道已被滅盡,
   請你們禮拜,那些已超越一切執著的大仙、已般涅槃者、不能計量者”
(二)增支部2集57經(莊春江譯)
  “比丘們!有這二種佛,哪二種呢?
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與(辟支佛)。
比丘們!這是二種佛。”
在线时间4232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8:25签到天数: 17 天连续签到: 1 天[LV.4]偶尔看看III帖子积分精华
小部经典四 悟醒译归依彼世尊应供等正觉
二 辟支佛之譬喻──谛听辟支佛之譬喻──
一 佛住祇多森林中 ...
全文 在此。。。
感慨:如果最初不被咒语的功能诱惑,不被大乘的华丽词语迷惑。。
(出处: 佛教社-地藏论坛)
在线时间4232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8:25签到天数: 17 天连续签到: 1 天[LV.4]偶尔看看III帖子积分精华
一,辟支佛在佛陀示现出生之前,入于涅槃。是为了避免众生为“觉(佛)”而生争执,待佛证得菩提佛果,宣扬三乘佛法,由三乘法故,阿罗汉果,辟支佛果,菩萨果出现世间。
& & 如果辟支佛都是在无佛出世的时代哪还有什么【有一杀生得大罪。谓杀辟支佛。】的说法?多此一举。【复有一事得大罪。谓诽谤如来贤圣众。有一非法遮说戒。谓无根。有一杀生得大罪。谓杀辟支佛。复有一事得大罪。谓盗僧物。复有一事得大罪。谓淫阿罗汉比丘尼。又复妄语得大罪。】《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24.毗尼摩得勒伽杂事之五》& & 由此反证,有辟支佛乘学人,在佛陀住世时就已经证得辟支佛果,才会有“杀辟支佛”的可能。并且是在佛陀成佛以后,四天下人民都已知,释迦摩尼名为“佛、觉者”十号具足,此后出现再多的辟支佛,都不会使世间俗人产生“二佛、两觉者”的谬见。过去诸佛说三乘法,也同样有人证得辟支佛果位。如下:【时定光如来至真等正觉右顾犹如大象王。告诸比丘。汝等莫以足蹈摩纳发上。何以故。此是菩萨发。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应蹈上。】《四分律·第二分·5.受戒揵度之一》& &不然,就不应该有【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应蹈上。】的说法。实际上,在最初集结经典时,就有辟支佛乘的学人,证得辟支佛果,才有“辟支佛自说本行因缘”。【尊者阿难诵如是等一切法藏。文句长者集为长阿含。文句中者集为中阿含。文句杂者集为杂阿含。所谓根杂力杂觉杂道杂。如是比等名为杂。一增二增三增乃至百增。随其数类相从。集为增一阿含。杂藏者。所谓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行因缘。如是等比诸偈诵。是名杂藏。尔时长老。阿难说此偈言  所有八万诸法藏。如是等法从佛闻。  所有八万诸法藏。如是等法从他闻。  如是等法我尽持。是佛所说趣泥洹。是名撰集诸法藏。】《摩诃僧祇律·比丘僧戒法·8.杂诵跋渠法之十》因此,凡是说辟支佛不应该参加《楞严经》法会,或出现在某经中的,都是邪见。因彼等少闻寡思,无善根故,出生邪见。所以吕澄、外道悲智之流名为谤法。悲智、吕澄、和这位无脸——山高云飞都禁止,佛陀三乘之一——缘觉乘弟子证辟支佛果,实在可笑之极。
【尔时夫人白佛言。何者邪魔眷属。佛告夫人。敷演大乘经典之处。若有众生闻说大乘心不乐闻调弄诽谤。当知则是邪魔眷属。诽谤大乘经典心故。死堕阿鼻受苦无量。复生饿鬼食火屎尿。无量劫中受苦毕已。后生人中盲聋喑哑病癞不具。此等众生命终之后经无量生。方得值遇如来亲承供养。于诸佛所还复得闻大乘经典。纯一无杂。尔时如来于诸毛孔普出言音。一一毛孔出无量亿百千法光。复生无量法音偈赞。时此会中若有声闻则闻声闻乘法。若有缘觉乘人则闻缘觉乘法。若有大乘行人则闻大乘妙法。鸟狩之类各随其音而闻佛法。于此会中所有众生。过去未曾耳闻佛法。皆见如来默然不语。其余众生过去曾谤大乘经故。虽于多劫堕在地狱饿鬼受苦。由谤法时大乘入耳。是故佛所亲闻大乘心生欢喜。而发无上菩提之心。究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妙法决定业障经》
================
悲智很悲哀 卷三
http://www.bskk.com/thread--1.html
http://www.bskk.com/thread--1.html
在线时间4232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8:25签到天数: 17 天连续签到: 1 天[LV.4]偶尔看看III帖子积分精华
08:37|只看该作者
一,辟支佛在佛陀示现出生之前,入于涅槃。是为了避免众生为“觉(佛 ...
悲智很悲哀 卷三
在线时间4232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8:25签到天数: 17 天连续签到: 1 天[LV.4]偶尔看看III帖子积分精华
悲智很悲哀 卷三
普德海幢&&发表于
16:02|引用
大乘僧团干嘛去了?不是普度众生吗?为甚小乘僧团走在了前面?没有这么小乘僧,佛教还是地方性宗教
(别用凡夫心诋毁佛陀是凡夫http://www.bskk.com/thread--1.html。。。。。。。。。。。。。。。。。。。。)
阿育王派的弘法使团弘扬小乘经典,这能说明什么?这不能当成诋毁大乘的依据。
那就好像,某国给印度一些二手的、退役的二、三代的战机,难道印度人就天真的认为,该国现役的飞机里没有四代战机?!
禅宗第四祖优波鞠多在世化导证(声闻)果最多。每度一人以一筹置于石室。其室纵十八肘。广十二肘。充满其间。难道以此就诋毁大乘?!
去锡兰传法的人里,阿育王的儿子肯定不是第一个。
去锡兰传法的人里,阿育王的儿子肯定会事先了解锡兰人民都喜欢那一种佛法。传法不是“填鸭式”教育。
如果锡兰人民都喜欢大乘佛法,那么他的儿子进锡兰传小乘佛法,你认为,这逻辑不可笑吗?可行吗?!
如果锡兰人民都喜欢小乘佛法,那么他的儿子进锡兰传贷的乘佛法,你认为,这逻辑不可笑吗?可行吗?!
大乘僧团传法时,也看众生根器。声闻根器,自然说声闻法。
在线时间4232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8:25签到天数: 17 天连续签到: 1 天[LV.4]偶尔看看III帖子积分精华
普德海幢&&发表于
16:02|只看该作者引用
(别用凡夫心诋毁佛陀是凡夫http://www.bskk.com/ ...
用南传三藏,去证明《楞严经》是真经!
南传对不入三藏的著作,态度是什么 ?
在线时间4232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8:25签到天数: 17 天连续签到: 1 天[LV.4]偶尔看看III帖子积分精华
哈哈哈,谢安朔,黔驴技穷,开始乱咬人了,楼主要小心,他可是五毛党
别装看不见,普德海幢,在这里回帖!
Powered by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_百度知道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这说的是万法的空性。 空,不是虚无,不是否定现象的存在,而是指出现象是虚幻存在的,不真实。 空,龙树菩萨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任何现象,都不是“自己产生自己(无我)”,而是众多条件的因缘和合而生。既然如此,任何现象,就没有所谓“自己”的恒常不变的性质或功能,是没有“自性”的。 比如,一块砖头,在地球上,往下落时,因为有地心引力,砖头会落地,我们认为砖头“重量”是1000克。 是否一定如此(1000克)呢?拿到月球上,你还说砖头是1000克吗? 可见,事物现象自身,是无所谓“自性”的,它的性质或功能,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我们的意义不同而引起的。如果说有自性,那是因为我们以恒常不变的观点看待事物的原因。佛教的宇宙观是缘起法,人生观是因果论。 缘起,就是世间所有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自己产生自己的现象(诸法无我),没有永恒不变的现象(诸行无常)。譬如众木聚生而为林,林只是个假名,除众木外,别无自体。无自体也叫做“无自性”。所以龙树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空”乃是一切法的真实相状。所以佛教讲宇宙是无始无终。如果有开始,那么这个开始以前是什么样子?但这与不可知论有本质的区别。 唯物主义说物质决定意识的产生,却解释不了物质是如何产生的。如果物质不是被产生或决定的,那就是本来就有的,那岂不成了无因之果?如果一种(比如物质)现象无缘无故的出现,在违反唯物主义的因果关系(有果必有因)、偶然性与必然性关系的同时,与基督教的上帝——所谓的第一因,有什么两样?有人解释说大爆炸,那大爆炸前的状态又是如何产生的?这又与另外一个问题:上帝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两样? 罗素在“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文中说:我们看到的世界万物都有起因,你一步一步地追本溯源,最后就会发现一个最初起因,我们就给这个最初起因以上帝的名称。直到十人岁那年,有一天读到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自传时,忽然发现这么一句话:“父亲教导我说,‘谁创造了我?’,是无法解答的难题,因为接着人们必然要问,‘谁又创造了上帝?’”今天我仍然认为,这句极端简单的话指出了最初起因这一论点的荒谬。如果说万物都要有起因,那么,上帝也必有起因,如果存在着没有起因的事物,那也很可能就是世界,正和可能是上帝一样,因此这一论点就毫无活力可言。没有任何理由说世界没有起因就不能产生。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理由说世界不应该本来就是一直存在着的。我们更没有理由认为世界一定要有个开始。认为万物必定都有个开始的观念实际上是因为我们缺乏想象而造成的。因此,我大概不必在最初起因的论点上浪费时间了。
这一点,量子力学已经解释清楚了。在量子力学中,量子的运动状态是不确定的,所谓的“客观存在”在量子力学里是没有的。在这里,所谓主观、客观达到比较完美的统一,接近了佛教的说法。 所以爱因斯坦说,他不相信上帝是在掷骰子,就是指量子运动的随机性。 美国德克萨斯州州立大学的量子力学专家威勒博士,在实验观察中证实:“只有受到观察,才有存在,若无观察,就无物存在!”这就是量子力学里的“观察者促变律”。著名物理学家菲列兹伦敦说:“冯纽曼的精微量子学说显示出物质上的实体只不过是人类意念所造成的而已,真正的实体是思想意念。”量子力学表明:实验中观察者的意图起着重大的作用。一个量子力学系统在某个特定状态被观察得越频繁,该系统就越可能保持原来状态。表明人的心念与无生命物体存在着微妙的互动沟通。在医学上,一个患者如果乐观豁达,他的病就容易好,这已是人们的共识。而有的人做了肿瘤切除手术,但始终怀疑还在,结果肿瘤真的会回到身体来。
在量子力学中,观测者的主观行为或称精神因素,已成了不可避免的作用之一,观测者所能测到的数据,已非干扰前的本来状态。这就是“测不准定律”。当你要“确定”一电子的位置时,这一确定,就给了这个电子极严重的影响,它的动量立刻变到无穷大,它再也不是原来电子的行为了。而当你要“确定”它的动量,则它的位置又无法确定,至多只能确定它在某点出现的概率而已。
但如果你要问,宇宙是怎么生成的?就像问:众生本来是佛,怎么会有无明,无明是怎么生出来的?圆觉经里金刚藏菩萨问佛: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佛说:譬如幻翳,妄见空花,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无花,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花翳。害了眼病,看到空中有花,眼病好了,问:这花是什么时候生出来的?本来就没有花嘛,还说什么时候出现的!无明就是“空花”,空中本来没有花;就是六祖慧能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普通人很难理解。因为凡人都是以幻为真,而佛教说四大皆空。《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古今中外,都在讲宇宙本体,组成世界的最小成分。《庄子-天下篇》也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说明物质无限可分,永远没有什么最小的组成成分!世亲菩萨在《唯识二十颂》里“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分,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就阐述了当时外道学说,即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成分——“极微”,根本不存在的原因。 这就是为什么佛教高僧很多能突破时空障碍,有神通的原因。爱因斯坦也说过:时间、空间是我们的错误认识,是假象。华严经里讲:我于一时见三世。唯物主义:自然界里【从来没有物质】的这种东西,物质这个概念是人类发明的,拿它应用到一种事物的状态里去。这种应用,就是赋予名称或概念谓之。这点,恩格斯都在《自然辩证法》里说过了。他说:注意。【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维创造物和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的事物联合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就把各种事物的质的差异都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特定的存在著的物质不同,并不是感觉上存在著的东西。同时,他也说过︰然而确实对我们说:我们也不知道什麼是物质和运动!当然不知道,因为还没有任何人以其他的某种感性方式看到或体验到物质本身和运动本身;人们所碰到的只是各种不同的现实地存在的实物和运动形式。实物、物质无非是物质的东西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运动本身无非是一切从感觉上感知的运动形态的总和;像『物质』和『运动』这样的名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许多不同的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把握住。因此,只有研究个别的实物和个别的运动形式,我们也才认识物质和运动本身。」恩格斯这些话说的都是什麼意思呢?很简单,我们所说的【【所谓物质,不过是一些运动的形态。根本就不存在著这种东西。】】你穷究它存在不存在,或者本来有没有,有什麼意义呢?再讲得明确一点,这就是说︰只有这些形态所产生出来的一些作用和影响,才是我们所需要注意的。而不是所谓的物质本身。因为只有这些形态所产生出来的一些作用和影响,即所谓的形势,才影响及我们的生活,而不是什麼物质。这才是我们主观上不能任意去左右的。我们只有认识到这些形势,我们才有可能去发挥我们人的作用。恩格斯在另一段话里,同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他说︰「如果我们认识了物质运动形态,我们也就认识物质本身,因而我们的认识就完备了。只有从这个普遍的相互作用出发,我们才能达到现实的因果关系。」现在把问题讲回原来的重点。【【唯物主义之所以主张物质决定意识,不过就是强调我们不能任意,我们只有知道事物的联系和影响,只有认识这些事物的运动形态,那麼我们也才可以知道事物的来龙去脉,因而施加判断或事前去预防。】】而只有事前先知道了事物的关系,我们才有可能在脑袋里有著那些事物的关系。这就不能凭空想像了。否则即会误事。唯物主义讲的就是这麼简单的一个道理。此即所谓按照事物的原相来瞭解问题是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整本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里谈的都是这个问题呢! 缘起法也如此。缘起性空,缘起的是所谓“物质”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而不是说有真实的物质存在(小乘、外道认为“极微”是实在的。)。这种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不是永恒不变、独立自主、自我产生。1、从修行上看佛教:佛祖释迦牟尼当年证道后,叹曰:奇哉!人人皆有如来智慧德能,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放下执著了,但还有妄想分别,就成阿罗汉;放下执著和分别,但还有妄想,是菩萨的境界;妄想分别执著全都放下了,就成佛了。
佛法,没别的,“放下”而已。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对师兄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女人过河呢?”“呀!你说的是那个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凡圣人者,都是放下了二元对立心,而成为圣者。放下是什么?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提起是什么?上求佛法,下化众生。僧人舍家弃欲,青灯古佛,不明者以为躲避逃脱责任,而实际上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先求自己觉悟,再想法设法觉悟别人。佛教的大乘行者,他们所作的事业,不但是自他两利,而且是利他重于自利,为人急于为己。孙中山先生曾说:“佛教以牺牲为主义,救济众生”,即是有见于此而说的。佛说法49年,竟问须菩提: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如来无所说。佛又说: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对于我们凡夫,放下,是心里放下,事还照常做;放下,是为了更好地担当,因为有了一个良好的心态。一天到晚批评别人,不知道检点自己,就是“放不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五欲六尘,就是“放不下”。 空,不是空无一物,而是把贪嗔痴等身心的各种毒素,把假恶丑放下。不是让我们把原则道义法律都放下。从未听闻佛法的人,只要懂得放下,就是个觉悟的人。六祖慧能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大悟,无所住就是不执着,就是放下。不执著,是心里不执著,事还照常做。这样我们做事时就会有良好的心态,不会患得患失,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事情做得比别人还要积极、还要好,而心地清净、丝毫不染着,这就是放下,这就是菩萨行。放下一切,才能见到事实真相。比如,你放不下爱情,你就会受到爱情的折磨和挫折,你的嗔恨心就随着爱情怒火炽烧而出现了,那时候,你会有生不如死的感觉,你非常心痛、怨恨、孤独、寂寞、委屈、恨不得走极端的路,极其痛苦了,你的痛苦犹如地狱冷和热的痛苦,非常折磨你,这就是爱情的地狱之心;
甄嬛传里的甄嬛,就是典型例子。她本以为皇帝是真心爱她,执著心太强。没看透皇帝的心,认为皇帝既然喜欢爱她,就必须要怎么怎么样啊。其实皇帝早说过:看上她,是她的福气。而她却当真了,认为爱情来了。一旦爱情不再,她就执意要离开皇帝,宁肯到尼姑庵里青灯古佛一辈子。后来看透了人情百态、世间冷暖,不执著了,就设计回到皇帝身边。事还照常做:
比如,佛法并不否定权谋学问,而是要看我们拿这个来做什么。佛教劝人要‘少欲知足’,并没有要人逃避责任。佛教要人‘铁肩担道义’,不能做独善其身的‘自了汉’,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最好的说明。
比如:佛教有句话,叫做“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握的部分尽力而为,至于最终结果如何,就顺其自然而不是一味强求。倘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会有什么压力了。任何一件事的成败都是相对的,是可以转化的。如果因为这种暂时得失造成压力,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因此带来更多的负面作用。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那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五代十国乱世时有个冯道,因曾历四朝,相六帝,被后人称为官场“不倒翁”,破中国历史以来官场记录。南师怀谨评冯道:他有三不欺: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为素。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 特别声明这个人,是不能随便效法的。现在只是就学理上,作客观的研究而已。(佛家说到大菩萨境界时,才能随类化身,随缘不变) 宋朝欧阳修说读书人的气节都被他丧尽,有奶便是娘!如果说太平时代,能够在政治风浪中屹立不摇,倒还不足为奇。但在那么一个大变乱的八十余年中,他能始终不倒,确实不简单。第一点,此人至少做到不贪污,使人家无法攻击他;而且其他的品格行为方面,也是炉火纯青,以致无懈可击。自称“长乐老人”,历史上只有两个人敢这么吹牛,其中一个是当皇帝的——清朝的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凡是被人攻击的,归纳起来,不外财、色两类,冯道这个人大概这两种毛病都没有。他本身非常正,冰清玉洁,没有嗜好,真的是学佛的。乃至他的儿子买了一条活鱼,他一看到,把儿子叫过来,就把活鱼放生了。在乱世中间拨乱反正要做到这样一个人,太难太难。在五代这八十年大乱中,他对于保存文化、保留国家的元气,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为了顾全大局,背上千秋不忠的罪名。由他的著作上看起来,他当时的观念是:向谁去尽忠?这些家伙都是外国人,打到中国来,各个当会儿皇帝,要向他们去尽忠?那才不干哩!我是中国人啊!所以他说“狼虎丛中也立身”,他并没有把五代时的那些皇帝当皇帝,他对那些皇帝们视如虎狼。再看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清廉、严肃、淳厚,度量当然也很宽宏,能够包涵仇人,能够感化了仇人。老实说,后世的人要学冯道也学不到,因为没有他的学养,也没有他的气节。且看他能包容敌人、感化敌人,可见他几乎没有发过脾气。后来苏东坡同王安石都赞叹他,苏东坡讲冯道:“菩萨,再来人也。”王安石讲冯道,“佛位中人”。说他是活佛。从历史上找出一个人物,就是冯道,那真是得了庄子的秘诀。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你想问什么?这句话到有趣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只彼岸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