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好心的韩国前辈评价exo泡吧的,评价下这文能看得

有什么好看的日本综艺节目? - 知乎<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1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087,436分享邀请回答4.4K54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2K12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没有更多推荐了,
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内容:
黑马程序员-IT学生解惑真经-想做程序员或者正在迟疑的同学可以看一下,很有帮助的一篇文章
举报原因:
原文地址:
原因补充:
最多只允许输入30个字
加入CSDN,享受更精准的内容推荐,与500万程序员共同成长!林肯遇刺时“消失的保镖”
我的图书馆
林肯遇刺时“消失的保镖”
  1865年4月14日晚,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在一家剧院被枪杀。人们在研究那段历史时,总是盯着南北战争以及废奴运动与奴隶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等大背景,其实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包含着巧合性,林肯遇刺也不例外。其中最荒诞的巧合是林肯的保镖在事发当晚严重渎职。不久前,美国史密森尼学会网披露了这段被人忽略的往事。
前科累累,却成了总统保镖
  许多人都知道,美国有个专门机构负责总统保安,它就是特勤局。但特勤局直到1902年才承担起全职保护总统的职责。在那之前,总统的安全是由华盛顿警察局负责的。林肯遇刺当晚,警察部门只派了一位保镖跟在他身边,这个人就是约翰·帕克。
  不管从哪个方面看,帕克都不是给总统当保镖的料。此人于1830年出生,最初靠做木工为生。1861年,华盛顿成立大都会警察局,帕克主动报名,成为第一批警察。从穿上警服那天起,帕克就不断犯事。对他的指控包括:从事与警察身份不相符的活动,使用放肆、粗鲁的语言,值勤时喝醉酒等。有一次夜间巡逻时,他竟然爬到一辆电车上睡大觉。事后他辩解说:“当时我听到车上有鸭子叫,于是爬上去调查。”他居然用这样离谱的解释蒙混过关了。还有一次同事揭发他经常光顾一家妓院,他又诡辩是老板娘请他过去调解纠纷的,结果他又全身而退了。
  1864年11月,华盛顿警察局成立了第一支总统卫队,专门保护林肯的安全。当时战争刚结束,不甘心失败的南方奴隶主频频对林肯发出暗杀威胁,但林肯满不在乎,经常不带保镖去剧院或教堂,还经常把军方派给他的随从甩到一旁不用。
  总统卫队由4名警察组成,他们24小时轮班跟在总统身边,以防不测。也许是“政审”环节出了问题,帕克竟然被提名进入总统卫队。4位警察当中只有他“历史不够清白”。1865年4月14日,帕克被安排从下午4点起负责林肯总统的保卫工作。这注定是一个悲剧性的巧合。
同杀手在一个酒馆喝酒
  像往常一样,帕克那天又没有准时接班,晚上7点钟才出现。9点钟左右,他陪同林肯一行抵达福特剧院,当晚上演的剧目《我们的美国表兄弟》已经开始了。当林肯进入包厢时,演员们都停了下来,乐队开始演奏“向总统致敬”,观众们也都鼓起掌来,林肯向大家鞠躬后落座。
  帕克坐在总统包厢外的过道里,他应该寸步不离地守在那里,但从这个位置看不到舞台,所以当林肯和客人们坐定后,帕克就到顶层楼座去看戏。中场休息时,他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跑到剧院隔壁的“星沙龙”酒吧喝酒去了。
  晚上10点钟左右,杀手约翰·布斯进入剧院。讽刺的是,此前他也在“星沙龙”酒吧喝酒,也许是想借酒壮胆吧。当布斯来到林肯包厢门口时,帕克的椅子是空的。布斯潜入包厢,从后面向林肯开了8枪,6枪命中,其中5枪击中要害。布斯对《我们的美国表兄弟》的情节非常熟悉,他故意选择在剧情高潮处下手,现场观众的哄堂大笑很好地掩盖了枪声。得手后布斯趁乱逃走,12天后在逃亡途中中弹毙命。
  没人知道那一晚帕克是否又回到了剧院。当布斯行凶时,这位老兄也许已经找了个好座位在那儿看戏,也许仍在“星沙龙”推杯换盏。福特剧院的艾里克·马丁认为,即使帕克当晚没有擅离职守,他也不一定会拦住布斯。“布斯出身戏剧世家,是个相当有名的演员,其地位就像如今的好莱坞明星一样。如果他谎称想当面向林肯表示敬意,帕克很可能会放他进去。因为林肯认识布斯,1863年他就在福特剧院看过布斯演的《铁石心肠》。”
  但帕克的同事威廉·克鲁克认为,帕克难辞其咎,应对总统遇刺负直接责任。克鲁克在回忆录中写道:“如果帕克忠于职守,林肯总统就不会那么轻易地被布斯杀害。帕克肯定也意识到自己渎职了,因为第二天他看上去就像一个做贼心虚的罪犯。”
又被派去保护林肯遗孀
  帕克被警方指控“保护总统不力”,但这一指控一个月后就被撤销了。奇怪的是,当时的报纸也没有追问帕克的责任,在警方作出的关于林肯遇刺的正式报告中也没有提到他。这样一个重要责任人如此轻易地逃脱了干系令人感到困惑,也许当时人们都忙着追踪布斯和他的同谋,没人注意帕克“这条小鱼”;也许公众甚至都没意识到总统还有个保镖。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捅了这么大娄子后,帕克竟然还能留在总统卫队,甚至被派去保卫伤心欲绝的林肯夫人。后者的女裁缝凯克利曾回忆起总统遗孀与帕克的交谈。“你今晚当值是吧!在帮助凶手谋杀了总统之后你还在白宫值勤?”帕克嗫嚅道:“我承认我错了,我正在痛苦地自责。我从没想到有人会在这样一个公共场所杀害这样一个好人,这种想法让我放松了警惕,有些麻痹大意。”林肯夫人打断他道:“你永远是个罪人!”然后就把他赶出了房间。
  帕克在大都会警察局又工作了3年,最终因为懒散而丢了饭碗。1868年8月他被解雇,原因是在值勤时睡觉。此后帕克重操旧业,又做回了木匠。1890年他死于肺炎,与妻子和三个孩子一起葬在格伦伍德墓地。巧合的是,这块墓地就在如今的林肯路旁。帕克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在史学家眼里他仍然形象模糊,他在那场悲剧中的角色也在被人遗忘。&
唯有好好活才不辜负
& & & &一个在异乡求学的女孩,每年寒暑假从来不回家,可她并不是利用假期去打工赚学费,也不是刻苦用功温习功课,而是一个人去远方旅行。
  母亲常常会在牵挂中收到女孩的来信,手写的,很长。女孩每到一个地方,就会给母亲描述当地美丽宜人的风光和风土人情,欣喜欢快的心情像风中的笛声跃然纸上。她也会用大段的笔墨描述生活起居,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吃了什么食物,穿了什么衣服,看了什么书,事无巨细。女孩用白描的手法,让母亲知道她的生活状况,让心生牵挂的母亲,多少有些安慰。
  这样的日子一直过了两年,女孩从来没有回过家,别人因此说长道短,生出种种非议,就连女孩的母亲也不大理解和满意,可是又没有办法让女孩回家,因为女孩在每一封信里都情绪饱满地述说着自己的快乐,那种单纯的美好的快乐,让人不忍心打扰。
  在母亲的印象里,女儿平常在学校读书,假期出去旅行,时间被黄金分割,填充得满满的,过得充实而快乐。但美中不足的是,女儿和自己在一起的时间太少,心中的思念像发了芽的种子一样,日甚一日。可是,她能理解现在的孩子,年轻时总会有一些疯狂的举动,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等将来女儿毕业了,就会回到自己的身边,到时会有大把的时间在一起。
  遗憾的是,女孩的信越来越少,而且一封比一封短,到最后,音信皆无。隔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母亲终于收到女孩的最后一封信,是她托别人带给母亲的,连同这封信一起的,还有女孩的骨灰盒。
  原来,女孩早在两年前就知道自己患了绝症,在经历了最初的苦闷和绝望之后,她想到了母亲,她是母亲唯一的女儿,也是母亲唯一的孩子,死者死矣,可是活着的人该怎样活下去?想到母亲可能会因此而悲伤难过抑郁成疾,她心如刀割。
  从那时候开始,她刻意没有再回家。她拼命抑制自己心中的思念,拼命抵制自己的软弱,有哪个孩子不想念妈妈?有哪个孩子不恋家?可是家还在,她却不能回,因为她想让母亲慢慢适应看不到女儿的日子,慢慢适应没有女儿的日子。
  其实假期时她并没有去旅行,哪里都没有去,每天窝在宿舍里,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和肆虐,忍受着想念亲人的切肤之痛,她只是用旅行这样一种托词和借口,为自己的不回家找一个理由,从刚开始点点滴滴的音讯到后来的间隔很长一段时间,再到最后的永诀,为母亲留下一个心理上的过渡和缓冲的时间。
  女孩在信中说:妈妈,对不起,我撒谎骗了您,可是您总得适应我不在的日子,您总得习惯看不到我的日子,因为,您还得活下去,而且是很快乐地生活下去,坚强地面对人世间的纷繁和沧桑。您生我养我20年,我却无以为报,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把因我离去而带给您的疼痛减轻一点,降低一点……
  女孩的想法很简单,甚至很单纯,就是怕母亲无法适应没有女儿的日子。其实很多时候,很多人都得慢慢适应身边最亲的人不在的日子,一个人苦苦地跋涉在人生旅途中,没有谁会陪伴谁一生,一辈子总会有一段缺失和黑暗的时光,需要自己独自面对,这更需要坚强来支撑,需要爱来温暖,精神上的图腾比现实中的苦难更强大。
  人,需要信念支撑着。
  后来,那个母亲果然好好地生活着,并没有因为女儿的离去而倒下,因为她知道,唯有好好活,才能不辜负女儿的良苦用心,才能不辜负女儿刻骨铭心的爱。
爱情不贫穷
  这是一列开往成都的新空调快车,普座车厢里挤满了不同口音的乘客。
  邻座坐着一对衣着朴素甚至有些破旧的中年男女,女人吃着馒头,男人嗑着瓜子。吃完一个馒头后,女人趴在桌上打起盹来,男人静静地看着她,一粒接着一粒地嗑瓜子,似有满腹心事。
  列车在暗夜中疾驰,困顿的旅客们一个个都合上了眼。
  “我的神来我的仙,我的魂来我的天……”突然,那个女人从座位上站起来,一边大声唱歌一边手舞足蹈。
  男人赶紧拉住她的手把她往座位上按,轻声劝她:“别闹别闹,会影响人家休息的。”
  “把你的手拿开,不要你管!”女人怒目圆睁,一把推开男人。
  “听我的话,快坐好。”男人还是低声劝她。
  “你再拦我我就跳车!”女人莫名其妙地流下泪来,边说边往门口方向走。
  争吵声惊动了乘务员,乘务员跑过来问:“怎么回事,怎么回事?”
  男人搓着手,不好意思地解释:“没事儿,没事儿,她老毛病又犯了。”
  女人一听,恼羞成怒:“你才有毛病!我要跳车,我要跳车!”
  这时,有乘客悄悄对乘务员说:“我看他们一上车就不对劲儿,男人是北方口音,女人却说南方话,是不是人贩子拐了这个女的?”
  于是,乘警很快过来了,男人亮出身份证解释:“我是河北邢台人,在一家工厂当工人。十八年前经人介绍跟她结了婚,这次是陪她回四川娘家探亲的。以前为了省路费,都是她一个人坐车回去的。后来她得了癔病,成天说自己是大仙附体,为了给她治病,家当都快花空了。这次,她非要回娘家不可,我怕她犯病走丢了,才跟着她的。”
  乘警离去后,那个女人慢慢安静下来,又趴在桌上打盹了。男人心疼地看着她,对身边的人说:“她不犯病时很能干,家里十几亩地全靠她一个人耕种收获呢。”
  夜很深了。男人让女人睡在座位上,自己找来两张报纸铺在座位下,用一个大矿泉水瓶子当枕头,就这样躺了下去,很快发出均匀的鼾声。
  空调不停地放着凉气,这在白天适宜的温度,在深夜里就显得寒凉了些。女人被冻醒了,看到男人躺在地上衣衫单薄,她便站到座位上,吃力地从行李架上取下一个编织袋,东翻西找一阵后,取出两件布褂轻轻地盖在男人身上,并小心掖好。
  天亮了,乘务员开始推着餐车叫卖早餐。男人问女人:“饿了没?”女人点点头。
  男人从兜里摸出十块钱要买一份,女人一把拦下,不高兴地说:“不要买,这么贵,我们哪有钱?”
  男人说:“你饿了,要吃饭就不要怕花钱。”
  女人坚决地摆手:“那我就不饿了。”
  待到卖方便面的经过时,男人坚持买了一碗,小心翼翼地用开水冲泡好放在女人面前。女人也不客气,吃得津津有味。
  女人边吃边问男人:“你饿不?”
  男人坚定地摇了摇头。
  女人吃完后,心满意足地将碗推到男人面前让他扔掉。男人拿起碗看了一眼,将剩汤一饮而尽。
  列车驶进一个大站后停了下来。
  女人说,车厢里闷,想出去走走。男人千叮万嘱:“就站在门口那里,不要走远了,要记得回来。”
  女人点点头。几分钟后,女人果然回来了,手里多了一个纸包和一瓶啤酒。她把东西往男人面前轻轻一放,柔声说:“快吃吧,辛苦一天一夜了,我知道你很饿。”
  纸包里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香气,男人颤抖着手打开,里面是一只金黄色的烧鸡和两只卤猪脚。男人烫手似的赶紧包好,对女人说:“这么贵的东西,好浪费钱,快退了。”
  列车已经开动,女人指着窗外向后退去的售货车,嗔怪说:“你想要我跳车呀?”
  男人笑了笑,不再言语,只是眼眶慢慢变红了。
  我看到,他默默地将双手伸到桌下,悄悄握紧女人那双满是污垢的糙手。
挑战自己的命运
  1964年,朱军生于甘肃兰州,由于受到父亲的熏陶,他从小就对文艺节目有着特殊的偏爱。
  1989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朱军从兰州军区战斗歌舞团走进了甘肃电视台文艺晚会,这是他第一次从舞台走上电视屏幕。由于其主持风格幽默、反应敏捷且睿智,朱军很快在当地有了名气。从1991年起,甘肃省电视台所有的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几乎都由他担任节目主持。
  1993年6月,朱军有幸和杨澜一起主持了甘肃电视台的“七一”晚会,晚会像他所预期的那样,主持得很成功。台下,杨澜对朱军说,像你这种条件,在中央电视台也不是很多,你就没想过要出去闯一闯吗?从那天起,他心里就有了一个梦,那就是能够走进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厅。
  还有一次,中央台的高立民导演在兰州观看了朱军主持的一台晚会,他也给了朱军一个很好的评价,并主动邀请朱军到北京去玩。这更加坚定了朱军走向中央台的决心。
  那是朱军第一次走进中央电视台千米演播厅。在传记里,朱军这样写道:其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我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一定要闯入中央台。并且就在那一天,他还偷偷参观了中央电视台那绝无仅有的带有卷筒纸的厕所。
  为了实现梦想,他先后几次独闯北京。最后一次,是1994年的正月初八,一切毫无计划,但他决定破釜沉舟。他取出了家里存折上仅有的2000元钱,和妻子两人只带了一身换洗衣物,买了两张飞机票,就义无反顾地直飞北京。他期待着这一次的北京之行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由于当时正值春节轮休放假,平时熙熙攘攘的中央电视台门前,多少显得有些冷清。在呼啸的寒风中,他冻得瑟瑟发抖。经过三天的守候,他连一个熟人也没有看到,但他没有退缩,他决心要和命运做一番博弈。直到第四天,经过再三恳求,一个专门负责接送观众的央视工作人员把他带进了央视大门,他才得以拜会高立民等导演。
   机会只垂青拼搏奋进的人。几天后,经高立民推荐,朱军以借调方式参加了改版后的《东西南北中》节目前期制作。而在当时,他只是中央台预定的十几名候选人中的一员,由于他第一个到达中央台,再加上他的勤奋和虚心好学,他给台里的几个编导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所以他获得了一致推荐,很幸运地上了该节目。在接到通知上节目的那天,他甚至连一件像样的可以上镜的衣服都没有,仓促中,他只好去找一个西北老乡,借了一身西服。依旧是凭借着那种诙谐而稍显腼腆的主持风格,朱军的节目一炮走红。从此,朱军从真正意义上走进了中央台的千米演播大厅。
  从1999年至今,我们每年都能从中央电视台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而他主持的《艺术人生》,更是陪伴我们走过了整整10年的时间。
  由于朱军的突出贡献,他多次获得全国“金话筒”称号,并于2009年上了央视一月挂历,从此被荣称为“央视一哥”。2010年6月7日,朱军获得中国电视主持人30年年度风云人物,这在中央台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最高荣誉。
  很多时候,面对命运,我们不能够只是墨守成规,而是要主动发起挑战。这是朱军常说的一句话,相信对所有的人,都会有所启迪。
擦坏自己300双皮鞋
  2003年,李朝杰下岗了。下岗后,不甘寂寞的他,筹措资金和别人合作做生意,但刚出手便被人骗得精光。
  李朝杰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下班后他不愿回家,感觉没脸面对老婆孩子。可生活还得继续,被逼无奈,他只能四处举债。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名擦鞋匠,这个擦鞋匠整日乐呵呵的,完全没有自卑感:“不瞒你说,这个行当投资少、风险小、利润高,一个月怎么也能挣个两三千元。”李朝杰被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感染了。
  我真的要做擦鞋匠吗?李朝杰不停地问自己:我的面子往哪里搁?亲戚朋友会不会笑话我?要撂下脸面,他还是心有顾忌的。
  当晚,他和朋友去饭店吃饭,一件小事改变了他的想法。
  服务员不小心把酒洒在李朝杰的裤子和鞋上,李朝杰有点恼火,心想这段时间够背的了,连吃个饭也这么倒霉。他刚想对服务员发火,没想到饭店老板见状马上走过来,掏出纸巾蹲下给他擦皮鞋。
  李朝杰的怒火一下子被浇灭了。那顿饭他吃得很安静,脑子里不住地思考,突然他领悟到:站着的人不一定伟大,蹲着的人也不一定渺小,站着做人,蹲着做事,才是真正的强者。
  第二天,李朝杰毅然当起了擦鞋师傅。在经营方式上,他打破了传统模式,将鞋摊搬进了室内,赋予“吧”的休闲与快乐,室内有图书和花草,让顾客在擦鞋的时候也能感受到家的温馨。
  他的生意络绎不绝,可就在他踌躇满志的时候,发展的瓶颈出现了,他对皮革的了解近乎于零。不同的皮子,特性不同,保养方式也不同,如果选错擦鞋方式,对一双鞋的损害是很大的。
  怎么办?李朝杰不愿糊弄,通过朋友引荐,他一有时间就去制革厂、制鞋厂向老师傅请教。为了保证擦鞋效果,每进一批新的保养产品,他都要先拿自己的皮鞋做试验,几年下来,被他擦坏的皮鞋就达300多双。
  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李朝杰终于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经营方案和独有的修鞋、皮革翻新美容技术。2004年3月,他前期投入的3万元资金全部收回,还净赚2万多元。
  看着擦鞋店发展势头良好,他果断地做出了扩大经营的决定,连续创办分店。2010年8月,他从国家商标总局申请注册了“鞋管家”商标,并向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申请备案了鞋管家官方网站。
  目前,鞋管家已在全国60多个城市拥有600多家加盟合作店,至少有1500多名残障人士、大学毕业生成了李朝杰的合作伙伴。尽管如此,这位拥有600家连锁店的“美鞋王”并没有坐进豪华舒适的办公室里,而是一如既往地当一名“蹲着的擦鞋匠”。
站着做人,蹲着做事,这样的人值得尊敬。
在最美好的时刻离开
  我的祖母说过:“人们应该在最美好的时候离开。”因为这个认知而获得诺贝尔奖的,不是我的祖母,而是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他将这一现象命名为“峰终定律”:我们对一件事物的记忆仅限于高峰和结尾,事件过程对记忆几乎没有影响。高峰之后,终点出现得越迅速,这件事留给我们的印象就越深刻。
  大部分人不理解这一定律。比如说准备一场演出,我们会投入很多的时间,精心准备服装、化妆、道具,营造良好的舞台效果,力争给观众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我们却常常忽视结束退场时的准备。有时候,尽管人们对演出开始的印象很好,但是糟糕的结局也会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坏印象。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派对,前3个小时我一直都很满意,只在最后1个小时我感到无聊。3个小时快乐减1个小时无聊等于2个小时快乐,也就是说,我愉快地度过了两个小时,但是,我们的记忆并不是这样计算的。如果我参加另外一次派对,并且只在那里待1个小时,我却享受了满满60分钟的快乐。与第一次的派对相比,第二次的派对留给我的印象更为美好。
  看电影也是如此。一部90分钟的电影,开始的一小时虽然剧情平平常常,如果最后半个小时能使我们感动,我们依然会向别人推荐这部电影。相反,如果在前半个小时就把剧情的创造力表现得淋漓尽致,结尾却非常平庸,那么,这部电影的口碑就肯定很不好。
  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我发现在工作中常会使用“峰终定律”,彩排时,我们的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最后一幕。虽然很多人并不了解丹尼尔?卡内曼的“峰终定律”,但是,他们能从经验中体会这种做法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收视率,拥有更多的观众。
  与爱人分手也是同样的道理,粗暴的结局让人一生都心有余悸;而平静友好地分手,虽然少了一个爱人,你却能多一个朋友。
  参加派对时,我们最好在高潮过后马上离开。悄悄地,不要在告别上花费太多时间,你会发现,你度过了一个非常愉快的夜晚,这份快乐会让你久久难忘。但是,如果你是主人,当然不能离开,那么,你必须随时准备着在午夜过后再来个高潮,然后顺利地将客人送走。这样,所有的人都会赞扬你举办了一个成功的派对。
监狱暴动后的赏与罚
  2010年12月8日凌晨5时30分,位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南部郊外的圣米格尔监狱突发大火,造成至少83名犯人死亡,14名犯人生命垂危,还有21名犯人轻伤。迅速抵达现场的智利总统塞巴斯蒂安·皮涅拉痛心疾首地说:“我们不能让完全不人道的监狱系统继续存在,我们将加快建设进程,确保我们国家拥有一个人道的、有尊严的监狱系统,配得上一个文明国家。”
  遵照总统的指令,一个独立调查组迅速开展调查工作。调查人员发现,圣米格尔监狱的设计容量是1100人,火灾发生时共有1961名犯人被羁押在监狱里,拥挤不堪的监舍里经常发生斗殴事件。事发当天凌晨,在关押重刑犯的5号楼4楼有两伙对立的囚犯发生肢体冲突,有人乘机点燃了一个床垫,火势迅速蔓延整幢大楼。尽管消防队和宪兵队接到报警后立即出动,竭尽全力冲入火场抢救犯人,但不幸的是,由于监舍是个封闭空间,犯人根本无处可躲,最终导致5号楼南楼的66人和北楼的15人死亡,另外有21人受伤,其中14人伤势严重,2人在被送抵医院后不治身亡。救援人员在5号楼4楼只救出了65名囚犯,大多数死者是因吸入过量浓烟窒息而死的,伤者几乎都是呼吸道受到灼伤,还有一部分人被烧伤。
  独立调查组开始向报警人员和目击证人询问情况。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第一个拨打火警电话的人既不是值班狱警,也不是附近居民,而是关押在4号楼的一个名叫奥古斯汀的犯人,他是在自己监舍里用手机报的火警。
  奥古斯汀服刑前是圣地亚哥一个黑帮的小头目,这部手机是以前马仔来探监时偷偷送来的,突如其来的这场大火,一下子让他深陷两难境地。如果打手机报火警,无疑会暴露自己严重违反监规的行为,肯定会被法院加刑;如果隔楼观火,虽然自己没有任何危险,但眼睁睁地看着数百名犯人被活活地烧死又于心何忍。怎么办?是选择良心,还是选择私心?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惴惴不安的奥古斯汀拿起了手机,拨通了火警电话。
  围绕着如何处理奥古斯汀的问题,智利司法部门内部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奥古斯汀作为服刑犯人,其使用手机的动机不纯,目的在于遥控指挥监狱外的马仔在街头械斗火拼,因此,非但不能褒奖,而且要从严惩处。有人认为,奥古斯汀是值得尊重的英雄,发生火灾的5号楼总共关押了484名犯人,要不是奥古斯汀打电话报警,烧死的就不止是83人。和401条劫后余生的生命相比,监规又算得了什么呢?还有人认为,奥古斯汀既有功也有过,褒奖他无疑会刺激别有用心的犯人违反监规,惩处他也会让一心向善的犯人感到寒心,所以功过相抵,不做任何处理。
  尽管存在着争议,奥古斯汀的处理结果还是出来了:因为第一时间报警,为拯救数百名犯人的生命争取了时间,被判减刑三年;因为私藏并使用手机,严重违反了监狱规定,被判加刑四年。最终,奥古斯汀被判加刑一年。
  智利司法部部长布尔内斯解释说,给奥古斯汀减刑,为的是表彰他的勇敢正直;给奥古斯汀加刑,为的是惩处他的违反监规。小到一座监狱,大到一个国家,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总要胜于感情和道德的约束。
  没有例外,法律才有意义和尊严,这也是智利监狱的赏罚原则。
好做的事与把事做好
  我们经常本末倒置,当我们搞砸一件事时,我们会说这件事太难做了,所以没做好。而到底是事情难做,还是我们没做好?谁都不知道。
  正确的观念是:把事情做好,就算难做也好做。没把事情做好,就算好做也难做!
  遇到一个许久没见的同事,我关心地问:“现在在做什么?”他回答:“我现在开了一间小店,可是实在很难做。”他接着反问:“何先生,你知道有什么事比较好做吗?我想找一个比较好做的事。”我无言以对。
  每一个人都在寻找好做的事、容易做的事。公务员碰面会问:你那个缺好吗?意思是说:工作轻松吗?责任轻吗?薪水待遇高吗?生意人碰头会问:你那个生意好做吗?意思是说:竞争激不激烈?好不好赚?一般工作者相遇,问的也是工作好不好做,意思是是否“事少、钱多、离家近”。
  我无言以对的原因是,世界上哪有好做的事,哪有轻松的事,哪有容易的事?可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偏偏都这样想,每天都在找好做的事,许多人找了一辈子,什么也没找到,换来的是一生一世的蹉跎!
  我听过一个医生家族告诫下一代学医要学皮肤科,千万别当外科医生,因为美容整形当红,好赚又没风险,外科医生太辛苦又危险。我还听过一对父母要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当老师,不是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而是为了可以收补习费,而且退休后生活优裕而轻松。
  这其实都是令人伤感的说法,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拣轻松、好做的事做,那辛苦的事谁来做?社会又会变成如何的急功近利?
  撇开社会的公益不谈,就个人的角度来看,工作趋吉避凶理所当然,但问题是一味地找寻好做的事,真能得到最好的结果吗?
  我个人是不相信这个说法的,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好做的事,更不相信有容易赚的钱,更没有简单料理的生意!
  我不相信“好做”,我只相信“做好”,因为世界上没有好做的事,任何事只要你能把它做好,最后都会有好结果的。
  一个人只想找好做的事,根本是认知上的错误,因为世界上没有好做的事,用一辈子寻寻觅觅,也不可能找到,结果只会落一个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批评。
  寻找好做的事,是聪明人的思考,是用巧,是走快捷方式。选一件事,把事情做透、做好,是笨人的事,是痴人的思考,有的是傻劲,有的是执著。
  好走的路,熙来攘往,人声鼎沸,大家都挤在一起,就算有好做的事,也早有人捷足先登,八字不够好、不够硬的人是抢不到的。而就算你有机会遇到,没一会儿,跟进的人也人满为患,一旦大家都跳进去做,好做的事也变成难做了。
  “做好”的路,参与者较少,因为笨人不多。但是因为是做好,要靠苦力、靠耐力、靠死力,而一旦做好,别人就算闻香而来,跟进学步,也并不容易,这是管理学上所谓的“进入障碍”,也是所谓的核心竞争力。
  舍“好做”,就“做好”,是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的成功要素,不再犹豫、不再寻找,在谁也看不上眼的领域每天倒腾一点,虽然很艰难、很慢,但你竞争对手少,而且慢慢地他们也都退出了,这样十几年二十年下来,你成功的机会几乎是百分之百。这正是不争的智慧所在。
爱尔兰船长的遗言
  19世纪中期,因粮食歉收,爱尔兰闹起了饥荒,5年内有100万人被活活饿死。为了寻条活路,许多饥肠辘辘的穷人主动找到基尔拉什船长,表示希望船长收容自己做奴隶,唯一的条件便是恳求他把自己运到美洲,在那边寻口饭吃。
&&&& 每个奴隶卖到美洲能赚100爱尔兰镑,而一条船足足可以运载500人,来回一趟至少能赚五万爱尔兰镑,精明的基尔拉什船长觉得这生意值得做,于是张贴出布告公开征集愿意卖身为奴的穷人。
  短短一周,就有5万名穷人报了名。在丰厚利润的驱使下,基尔拉什船长不分昼夜地驾船在大西洋上劈波斩浪,将一批又一批的穷人运送到美国波士顿,赚取了不计其数的钞票。
  当时驾船横跨大西洋十分艰辛,且风险相当大,可是基尔拉什船长乘人之危的做法,还是受到了一批有识之士的批判。当地极负名望的乔治教士更是难抑心中的愤怒,执笔写下一封长达68页的控诉信,向当地警察局痛诉了基尔拉什贩卖奴隶牟取暴利的可耻行为,要求严惩他。警察局被乔治教士的仁义之辞深深打动,同时也对基尔拉什的罪恶行径恨之入骨,于是连夜将他羁押归案,打入了大牢。
  哪料次日,数百名忍饥挨饿的穷人聚集在码头等待去美国,可一上午过去了,也没见着基尔拉什船长的影子,这才知道是乔治教士的一封长信将他送进了监狱。于是大伙气急败坏地找到乔治,训斥他多管闲事,断了他们的活路。乔治望着愤怒的穷人,疑惑地问:“船长是要把你们运到美国当奴隶挣黑心钱,我阻止他难道错了么?”众人责骂道:“没有船长,我们就没了生路,你罪大恶极!难道你这个愚蠢的家伙能供我们吃饭吗?”
  乔治这才意识到,虽然基尔拉什所做的事并不仁义,但毕竟是给生无所盼的穷人带来了希望,而自己将船长送进了监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斩断了他们求生的希望。
  面对食不果腹的穷人,乔治无奈地作出决定,把教会存储的粮食无偿供应给他们。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需要救济的穷人越来越多,教会的粮食很快就颗粒不剩了。望着这些被饿坏了的穷人,乔治别无他法,只得再次来到警察局,请求释放基尔拉什,但他却被告知,基尔拉什意识到自己罪孽深重,已经上吊自杀了。
  数千名穷人守在教会门前等饭吃,这可怎么办?乔治教士陷入到无尽的愁苦之中。
  深夜,教会门外传来穷人们撕心裂肺的哀号声,乔治这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甚至大过了基尔拉什所犯的罪孽,经过一夜的反思,他决定脱下教士服换上船长服,然后高薪聘请了六位精通驾船的壮汉,登上了基尔拉什留下的那条蒸汽船。
  穷人们疯狂地涌上船,乔治船长却吩咐壮汉守在入口处,向穷人挨个收取10爱尔兰镑的费用。对于无力支付的穷人,他允许他们打下欠条先行登船,日后再返还。有个穷人不理解这位检举基尔拉什的教士竟然驾船也要收钱,纳闷地问:“你不是自诩高尚吗?怎么还要我们付钱呢?”乔治摇了摇头,无奈地回答:“轮船要顺利抵达目的地,就需要花钱买燃料和雇船员呀!”
  乔治改行做船长30年,曾往返大西洋八十余次,运送了近五万名难民到美国。他把穷人支付的钱都用在轮船的运转和船员的工钱上,未留下一分钱给儿女。他因此深得当时人们的拥戴,被尊称为爱尔兰船长。
  这位船长在临终前留下一句遗言:“我平生遇到过两个极端的人,一个是眼里尽是金钱的基尔拉什船长,另一个是脑中装满慈善的乔治教士,他们所犯下的错都不值得原谅。”
  很多良好的愿望,如果单纯用金钱或是道德衡量,最后的结果往往背道而驰。而真正值得推崇的做法是,既非贪婪的算计,亦非对纯粹的道德的维护,而是理所应得的利益和力所能及的道义的完美统一。
争夺倒数第一
  这是发生在韩国的一个劳教所的故事。
  重刑犯及其家属要参加一场跑步比赛,由儿子背上自己的父母,绕着运动场跑一圈,最先到达终点者为胜。
  在等待发令枪响时,原本热闹的会场突然变得肃穆起来,犯人们身着深蓝色的囚衣,蹲下并向前微倾着探出身子,背上自己的父亲或母亲。
  “啪!”的一声枪响后,参赛者们开始前进,但没有一个人是大步向前的。相反,他们不约而同地放慢了脚步,唯恐比别人快一步,唯恐惊吓了背上的亲人。
  担心儿子受累的母亲老泪纵横了;白发父亲轻轻地拭去儿子的泪水,却放任自己泪流满面;小心翼翼、缓慢前行的儿子们的脚步越来越沉重,越来越迟缓了……
  赛场变成了泪的海洋,哭声阵阵,犯人们多么想停留在这一刻,他们在细心地感受父母羸弱瘦小的身体。轻巧微薄的体重令他们倍感沉重,就这样慢慢地背着,就像儿时父母背着他们一样。过去,父母的后背承载了他们童年无数的快乐与幸福,后背之上,他们眺望着远方的世界,拨弄着手中的玩具,吃着自己喜爱的食物,玩累了,静静地趴在上面美美地睡一觉,就这样,玩着闹着,他们长大了。然而父母老了,白发多了,背也驼了,却始终无怨无悔,为的只是孩子好,今天好,未来好。可为人子女的他们,有谁曾关心过?本以为自己的孩子会在人生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承想却意外地走进了监狱的大门,悔恨、自责、痛苦纠缠着、噬咬着父母早已伤痕累累的心,直至肝肠寸断。
  孩子坐牢,父母的心又何尝不是在“坐牢”?他们望眼欲穿,身心俱疲,他们头发花白,形容枯槁,一心盼着儿女能早日归来。家还是原来的家,温馨幸福,父母依旧是原来的父母,爱意永在,一如从前。
  争夺倒数第一,慢慢地行走,每一步小小的挪移,都是心灵的震颤,爱意、悔意、恨意缠绕;静静地回忆,一点点,一段段,如黑白影像在脑海中一帧一帧地播放,成长、成熟、成就,这一刻,似乎穿越了千年,这一刻,又让人心碎不已,它凝聚了父母太多的心血与付出,可是他们真的没有在意,他们伤了父母。
  争夺倒数第一,背上的世界需要用心去感受,它让犯人们找回了失落多年的心灵,也体察到父母为他们付出了多么辛苦的一生。
一个中专生在上海的职场经历
  我是一个中专生。2001年实习的时候我还没毕业,在一个私营企业,每月300元工资,包吃住。我觉得还不错,因为当时有些同学还没有工资呢。当时我想,毕业后能挣到600元,就知足了。呵呵,是不是我的理想太低了?我真的没有多想什么,只是每天认真地工作,努力地学东西。我不怕吃苦,进步很快,还没毕业,就感觉得这个小公司没有我的用武之地了。我新找了一份工作,开始的工资就是600元,依旧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工作。这个公司是安装公司,经常去外地,天天加班,整天穿着工作服、劳保鞋,对于年轻人来说,极大地影响了自尊心。但是没办法,自己有了本事才能出人头地,先忍着吧。最累的一次是在北京。当时我们为了赶工期,早晨4点起床,8点早饭,12点午饭,下午2点上班,晚上8点下班。当时是盛夏,气温超过35度,白天暴晒于太阳底下,还要付出体力。我工作了15天,体重下降了5公斤。当时我跟本不知道什么叫失眠,床上一躺,30秒就能睡着,想想那时真是苦啊!
  由于我的表现进步快,半年后我工资涨到了800元。又一个半年,我被提升为小头目,工作轻松了,工资也到了1000元。又一个半年,我来到了上海,工资到了1200元。在这里,我接触到了比较先进的设备,有更多的时间接触电脑。当然我没放松学习。在一次设备调试中,我用自学来的技术征服了设备厂家的人。之前他们的资料根本不让我看,后来他们对我刮目相看,给了我很多资料。
  之后,我的路越来越畅通,厂家的经理很看重我的技术和人品,多次要求我去他们那里上班。工资最初给我1800元,我没答应,后来增加到2500元,我有些心动,但是想想上海离家很远,消费也很大,还是没有答应。再后来工资又加到了3000元。对于我来说已经是个非常好的待遇了 ,想想上海也是个大城市,将来的发展机会很多,出来闯荡一下也不错,就答应了。
  2004年,我在这个公司一个月挣3000元,1年拿13个月工资,年终奖大概两个月工资,双休日有加班费,工程师职位,觉得挺满意。在这里的工作比较平淡,我依旧努力学习。因为是外资企业,用英语多,所以我就报了学习班不断地学习,后来就又在网上投简历。
  2006年的某一天,我正在家看电视,一家猎头公司给我打电话,说有一个世界500强的企业想招人,问我有没有兴趣。我想反正现在的公司也就这样了,就答应了。之后的面试我参加了三次,职位从厂长到亚太区的总经理,凭借着我几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我次次成功,这时候工资到了6000元。
  从300元到6000元,我没觉得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仍然需要学习、进步,迎接更大的挑战。我刚刚报了成人高考,录取通知已经拿到了,是上海华东理工的,我放弃本科,选择了专科,因为在5年内我想学两个专业,学实用的东西。
  朋友,不管你的学历是中专、大学或者更高,都应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有了更高的综合素质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人。
倾尽此生,却只能想念
 他认识她的时候,23岁,是一家医院的住院医师。她18岁,是医院的漂亮护士,追求者很多,可她却选择了相貌平平的他。医院最不起眼的医生和医院最漂亮的护士在一起,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们恋了三年,他从省城被派到浙西南的一家医院做副院长。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后来抗战开始,他留在浙西南,她去了前线做护士。他到处打听她的消息,有人说她在前线嫁给了一个军人,有人说她嫁给了一个战地记者,也有传言她和另一个医生结婚了,还有人说她在战争中牺牲了。
  在浙西南第四年时,他30岁,等不到她的消息,他和医院的另一个护士结婚了。婚后第二年,他有了自己的孩子,生活平静而幸福。偶尔,他也会想起那个漂亮的她,会想念他们曾经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28岁那年,她回到省城的医院,做了医院的护士长,她到处打听他的消息,却杳无音信。
  他和她再次相见,是他的妻子得了子宫肌瘤,到省城住院做手术,她是当班的护士长。那一年,他50岁,她45岁。在医院的走廊里,他和她只是淡淡地打了招呼,他叮嘱她多照顾他的妻子。在他妻子住院的时间里,她跟人换班二十多天没有休息,帮着他一起照顾他的妻子。
  她依然是一个护士长,而他已是当地最有威望的中医。再次见到时,他60岁,她55岁,他到她的医院做学术报告,她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里安静地听他讲。一个月之后,她退休了。
  分开之后的第三次见面,是在殡仪馆,他86岁,她81岁,他来参加她的葬礼。她的手上戴着63年前他送给她的手表,脸上的表情是平和而从容的。他握着她的手,叫着她的小名,喃喃自语,老泪纵横。
  回去不到一个月,他在睡梦中安详离世。
  她为他终生未嫁,兑现了当初他去浙西南时对他承诺的“我等你”,只是这一等,等去了她的一生;他误以为她在战争中去世了,娶了另外的女子为妻,当他知道她还活着的时候,他内疚不已。分开之后的三次见面,第一次见,是带妻子去看病,他说了谢谢;第二次他想单独约她吃饭,她婉拒;第三次,已是阴阳两隔,他想对她说“对不起”,她却一辈子都不给他机会。
  这是我在采访时听来的真实故事,几十年前的老照片还是可以清晰地看出她当年的清秀和甜美。原来,一转身,真的是一辈子。
母亲的怀抱最温暖
  他是个早产儿,生下来的时候不到三斤重,躺在父亲的大手里,他迷蒙的双眼缓缓转动着,似乎是在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
  当时的医学不发达,孕婴室只有简单的输液设备。他的手臂太细了,血管比最细的针尖还要细,根本无法输液,再加上吞咽功能不健全,无法进食,短短两天,他小小的眼睛便失去了光芒。最后,他瘦弱的身体开始痉挛,生命力逐渐消退,微弱的生命之光一点点黯淡下来。
  就在这时,产后大出血的母亲从昏迷中醒来,马上把他抱在怀中,生怕被人夺走。母亲的动作很轻柔,但带着一股无法阻挡的坚定力量。这个世上任何人都可能嫌弃他,但母亲不会。
  偎在母亲的怀抱里,他停止了痉挛。旁边的人都认为他已经死了,只有母亲坚信,他只是睡着了。母亲哭着说,我的孩子从出生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现在,在娘怀里,他能好好地睡一觉了。
  医生做了简单的检查后,宣布了他的死亡。但执著的母亲并不相信,种了一辈子地的她只认准一个道理:没有一个孩子会舍得在妈妈的怀里死去。她将他放在胸前,让慈爱的心跳环绕着他,试图叩响他的生命之门。
  两个小时后,仿佛是感应到了母亲的心跳,他突然动了一下。母亲惊呼起来,疯狂地呼喊医生。见多了无常死亡的医生赶来,正想安慰一下母亲,突然发现他紧闭的双眼真的跳动了一下,医生连忙进行检查,果然,脉搏、血压、心跳,所有的生命体征虽然微弱,但并不能阻挡它们顽强的复苏,这颗尘埃般微弱的生命竟真的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渐渐恢复了生机。
  虽然活了过来,但他的体质一直极差,先天瘦小,换季流感总是第一个将他击倒。父亲叹着气说,这个孩子种不了地、放不了牛,家里是指望不上他了,不过还好,吃得不多,将就着养吧。这孩子是个灾星啊!不但多了他这张嘴,还捎带着把个好劳力也变成了吃闲饭的。
  父亲说的是母亲。母亲自从生下他之后,身体就垮了。用当地人的话说,母亲是用自己的命续了他的命,所以老天要罚她遭罪受苦。
  但母亲并不这样认为,自从医生宣布他的命保住之后,她每天都欢天喜地地抱着他,给他呢喃一些不知名的儿歌,拥着他瘦小的身体入睡。母亲知道,因为那次执著的生育,这一生她不会再有第二个孩子了。
  三岁左右,他有了懵懂的记忆,知道自己是个天生怕冷的孩子,常会被一阵风吹得瑟瑟发抖,只有偎在母亲的怀里才能温暖过来。童年的记忆里,他的笑声都来源于母亲,所有快乐都来自母亲那瘦弱而温暖的怀抱——那躲避风寒的温暖港湾。
  七岁时,母亲执意送他去上学。尽管他已经学会了上山捡柴,学会了在山坡上放羊,学会了拉风箱做饭,学会了照顾因车祸而瘫倒在床的父亲,但为了他的前途,母亲还是坚持让他去上学。
  父亲丧失劳动能力的最初几天,精神会不时地出现反常,动不动就打骂骨瘦如柴的儿子,说他是家里的扫把星,带来了一桩又一桩祸事,拖垮了一个本就艰难度日的家。他清楚地记得,父亲一边骂,一边用眼角偷瞥旁边的母亲,眼神中有犹豫,有愤怒,还有一丝绝望。在骂得最凶的那一次,母亲突然站了起来,向父亲宣布,她要下地干活,她会想办法支撑这个家,她不会离开。那一刻,父亲突然沉默了,他看到父亲眼角“哗哗”地淌起了泪。
  长大之后他才知道,原来,他的出生就是个意外:母亲刚刚怀孕时,父亲就想打掉他;他出生后,父亲又想扔掉他,是母亲一直在坚持;如果不是医生认为他不可能存活,父亲是不会同意母亲把他拥入怀中的。父亲对他说,母亲自从把他拥入怀中,便再也没有放开过。
  上学之后,他突然迸发出惊人的能量,老师们都说,这个瘦瘦小小的男孩是块做学问的料。闻讯的母亲笑成了一朵花,将他拥入怀里,一遍又一遍地说,我就知道我的孩子是最好的!他仰起头,看着母亲的笑容,发现那张因风吹日晒而黝黑粗糙的脸庞,像久旱的土地一样干裂了!他把头埋入母亲怀里,悄悄地抹去了眼角的泪水,生平第一次,他感到了揪心的疼痛。
  父亲渐渐习惯了躺在床上的日子。在母亲的呵护下,父亲变得慈爱起来。当他拿着一张张奖状回来时,父亲偶尔还会露出开心的笑容。
  看着徒有四壁的家和日夜操劳的母亲,他暗暗下决心:母亲,再等我三年,等我上了初中,我就能帮您了!
  但是母亲未能等到那时候。在他十二岁那年,母亲倒在了劳作的玉米地里,身体轻如一根稻草。他哭得昏天黑地,把头深深地埋入母亲的怀抱,想随她而去。此时他突然感觉到,母亲原本有些僵硬的身体竟然变得柔软起来,而且有一丝直透心脾的暖意从母亲的心怀中进入了他的身体……
  于是,他止住悲伤,发下誓言:母亲,您放心吧!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和生活,让咱家的日子越来越好,让您因为儿子感到骄傲自豪!
  在政府的帮助下,他没有辍学,一边照顾父亲,一边上学。利用课余时间,他为父亲制作了一张简陋的轮椅。在母亲去世后,父亲变得坚强起来,坐在轮椅上打水、做饭、收拾房间,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他想,如果母亲在天有灵,一定会因为自己的付出而心满意足,因为父子二人终于消除了隔阂,成了相依为命的亲人。
  他牢记着在母亲面前立下的誓言,发奋努力,成为方圆百里第一个博士,并有了一份令乡人羡慕不已的工作,成为村里最有出息的孩子。村里人都说,这孩子是天上的星宿下凡,一生下来就不同寻常;也多亏了他娘那样的女人,能受得了那样的苦,养活得了这样的孩子。
  多年以后,回忆起母亲的离去,他想,一定是上帝等不及了,不忍心让母亲再品尝人世的酸苦,带她去了天堂。母亲留给了他最重要的遗产,那一丝丝已经渗透骨血灵魂的融融暖意,常常让他在午夜梦回时,能够重温在母亲怀中的那份历久不变的美好。
要学会认输这一堂课
  这一课没有哪个学校开设,这一课却人人都应学会,这一课叫学会认输。
  学会认输,就是在陷进泥塘的时候,知道及时爬起来,远远地离开那个泥塘。有人说,这个谁不会呀!不会的人多了。那个泥塘也许是个“国有单位”,也许是个投资项目,也许是个“三角”或“多角”恋爱,也许是个当作家的梦。有的人在这样的泥塘里是怎样想的?他们会想,让人家看见我爬出来一身污泥多难为情呀;会想,也许这个泥塘是个宝坑呢;还会想,泥塘就泥塘,我认了,只要我不说,没人知道!甚至会想,就是泥塘也没关系,我是一朵荷花,亭亭玉立,出污泥而不染也!
  学会认输,就是在被狗咬了一口时,不去下决心也要咬狗一口;就是在被蚊子叮了一口以后,不到蚊子法庭去讨公道。有人会说,这有什么不懂,又不是傻子。不过在现实生活中,被另一类狗咬以后,我们很难做到不去跟狗较劲。至少我们常见到这样的人,他不承认现实中有“蚊子”和“走狗”。他永远都在抱怨蚊子的可耻和狗的卑鄙,像蚊子一样,与蚊子喋喋不休,并且总是张口就来一句“真是的,气死我了……”来证明他正与狗在讲理。
  学会认输,就是上错了公共汽车时,及时地下车,另外坐一辆车。这也好懂,只是人们这样的行为,一旦不是在公共汽车上出现,自己就不太愿意下车了。比方说,如果是一桩婚姻,一个写了一半的剧本,一个正从事的发明,难!于是就努力向售票员证明是他的错,是他没有阻止自己登上汽车;于是就努力说服司机改变行车路线,教育他向着自己的正确路线前进;于是就下决心消灭这辆汽车,因为消灭一个错误是件伟大的事业;于是说坚持坐到底,因为在999次失败后也许就是最后的成功。
  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被高昂而光彩的词汇弄昏了头,以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坚持死不认输,从而输掉了自己!学会认输应该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识,泥塘教过我们,蚊子和狗也教过我们,只是我们一离开这些“老师”,就不愿意从上错了的车上走下来。也真奇怪了。
一条腿决胜
  3月22日,一位名叫罗伯斯的摔跤手在全美大学生联赛摔跤比赛决赛中击败对手获得冠军,而令人震惊的是,他是一位天生只有左腿的残疾人。
  1988年7月20日,母亲茱蒂·罗伯斯剖腹产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然而,这个孩子天生缺了一条腿,没有髋骨。母亲当时就号啕大哭,为这孩子以后的人生担忧,感觉自己很对不起这个孩子。
  小的时候罗伯斯经常被人欺负,因为他谁也打不赢,别人随便一推他,他就摔倒在地。他特别委屈,除了哭,别无他法。于是他决定学摔跤。别人笑话他:“你连站都站不稳,还学摔跤?你一个人都打不赢,还想参加比赛?”
  刚开始时,没有人愿意教他,因为他真的不是这块料。但到了高一时,他总算找到了一个愿意教他的教练肖恩·查尔斯,从而开始了他的摔跤生涯。刚开始训练时,他以为教练会让他先学站,因为首先要站稳了才能继续训练。教练却不是这样想的,而是让他先练臂力。他很奇怪,问教练:“我只有一条腿,站不稳,应该练到如钉子一样站牢才行吧?”教练却说:“练站,你比不过两条腿的人;再说站稳只是为了防守,防守得再好,最终也无法赢得胜利,只有进攻才能获得胜利。”
  他虽然不理解,可是也只好按照教练的指导,开始练臂力,练举哑铃,躺着练举重,渐渐地,他的手臂变得非常有劲,力气是别人的两倍,他随便一推同学,同学就会倒地,他认为自己练得差不多了。可是教练还让他继续练臂力,他又有些犯糊涂了,问道:“我已经很有劲了啊?”教练说:“还不行,因为你一条腿的不足太明显,你必须让自己手臂的力量是别人的五倍、十倍,这样你才能抢占先机。”在训练摔跤技巧时,教练教别人的套路比教他的复杂得多,有几十套,却只重复教他几个很简单的动作。他很快就学会了,便忍不住问教练:“您能不能再多教我一些动作?”教练却说:“你只要把这几个动作学好就可以了。”
  高中毕业时,他去参加一个升段鉴定比赛。在比赛中,他按照教练的指导做,往往一个回合就把对手给摔倒了。他过关斩将,一直到了决赛,都很轻松地过关。
  就这样,他上了大学,参加了很多比赛。在今年的全美大学生联赛摔跤比赛中,只有罗伯斯是残障人士,但他强有力的上肢帮助了他,他在这个赛季的成绩是36战全胜,创造了奇迹。
  从表面上看,人体的缺陷似乎会成为通往成功之路的绊脚石。有两条腿的人能更灵活地躲避对手,而只有一条腿的他会更积极地向对手发起进攻。俗话说:缺点就是优点。所以,我们大可不必为自己的缺点、缺陷而自卑。相反要充分利用好自己的劣势,把短变长,就能最终战胜对手。
如果不能哭泣那就微笑吧
  在美国西部一座远离城市的小山上,有一间用有机玻璃搭建而成的房子,里面的人需要依靠人工灌注的氧气才能生存下去,而且只能通过传真的方式与外界联络。
  是谁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呢?这间房子的主人是美国纽约医科大学的一名植物学教授,名叫玛丽。有一次玛丽从山上带回一些植物标本,然后用杀虫剂对着标本的叶子喷,突然她感到一阵阵痉挛。玛丽原以为这只是暂时的不良反应,可没有想到这种症状竟然从此伴随着她的后半生,而她的生活也因此变成了噩梦。
  这种杀虫剂所独有的某种化学物质,很快使玛丽的免疫系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不要说有刺鼻气味的化学药剂,就是普通的香水、洗发水也能使她的气管发炎,甚至连空气也能使她的气管受到感染。免疫系统被破坏,使玛丽患上了“多重化学物质过敏症”,这种病是一种奇怪的慢性病,在目前的医学界仍然是难题。
  在患病的前几年,玛丽一直流口水,尿液也变成了绿色,而玛丽的背部则是一块块因感染而留下的疤痕,她甚至不能睡在化学合成材料做的床垫上,否则就会引发心悸……玛丽所承受的痛苦是别人难以想象的,更让玛丽痛苦的是她清楚地知道她的病目前无药可医。
  最后,玛丽的丈夫带着玛丽远离了城市,来到了西部的农村,在小山上给玛丽搭建了一座玻璃房子,而玛丽就一直住在里面,玛丽所有的食物都要经过选择与处理,而且她只能喝蒸馏水,食物中不能含有任何化学成分。
  多年来,玛丽没有见过一棵花草,没有听过一次音乐,没有吃过一次美食,她只能待在那个玻璃房子里,感觉不到白天黑夜。这对一个曾经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世界上最残酷的折磨。更可怕的是,无论怎样难受,玛丽都不能哭泣,因为她的眼泪会引起整个玻璃房子里环境的变化。
  许多人都以为玛丽迟早会自暴自弃,可是玛丽却很快地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情,在她生病的第二年,玛丽就通过传真和一些志愿者创办了“环境接触伤害研究网”,专门研究因为化学药剂而引起身体免疫系统能力被破坏的状况,为所有因为化学污染而受过伤害的患者争取权益。
  玛丽创办的网站很快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目前玛丽创办的这个网站已经有来自几十个国家的近万名会员,他们在玛丽的领导下不仅发行了刊物,还得到了许多公益组织的支持。
  玛丽的事迹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相对于玛丽所做的一系列事情,人们关注得更多的是玛丽如何看待自己的遭遇,如何能在这么大的挫折面前,保持如此乐观的态度。
   于是一家新闻媒体把人们的疑问通过传真传给了玛丽,可是其中的一些人后悔了,他们生怕因为自己的鲁莽而让玛丽再一次陷入痛苦。
  可让人们没有想到的是,玛丽很快就把她的答案传了出来。玛丽的答案很简单,她在传真中说道:因为我不能哭泣,所以我选择微笑。
  玛丽的答案让人们很震惊,原以为玛丽是在强忍着心中的痛苦,可没有想到玛丽这么坦然。玛丽很快成了坚强的代名词,而“如果不能哭泣,那就微笑吧”,这句话也成了人们相互鼓励时用得最多的话。
梦想从不卑微
  尼克的父亲早逝,他和哥哥以及母亲相依为命。哥哥每天都帮母亲干活,减轻母亲的负担,而尼克就知道整天东奔西跑。有一天,哥哥见尼克又要跑出去玩,便将他堵在了门口,哥哥希望他留在家里做点什么。尼克告诉哥哥他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在忙自己的事。哥哥问他在忙什么事,尼克说他要用玻璃瓶建造一座城堡。
  哥哥听了大吃一惊,问尼克:“你知道建造一座城堡需要多少个瓶子吗?”尼克说需要两万个。哥哥告诉尼克,两万个瓶子可不是个小数目。尼克说:“我能捡到两万个瓶子。一天一天地捡,一年一年地捡,两年、三年或者五年,我一定能捡到这么多瓶子。”哥哥说:“你去捡吧!”哥哥不相信尼克,尼克也许能坚持十天半个月,但绝对坚持不到捡到两万个瓶子。就算尼克真的捡到了两万个瓶子,他也不可能用它们建造一座城堡。
  哥哥觉得尼克是个傻瓜,正在干一件愚蠢的事情。哥哥想以后就让尼克去捡他的瓶子吧,他多帮帮母亲就是了。到时候尼克建不出城堡,看他怎么收场。
  上学、放学的路上,尼克一路找瓶子;逛街的时候,尼克满街找瓶子。只要有空,尼克就溜出家门,四处找瓶子。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瓶子尼克都捡回来。尽管尼克很努力很勤快,可是每天也只能捡到几十个瓶子,尼克把它们堆放在屋后。
  人们看到尼克每天四处翻捡瓶子,便问他要干什么,尼克说他要建造一座城堡。人们听了都大笑起来,劝尼克放弃,说他不可能捡到两万个瓶子,不可能建造一座城堡。
  对于人们的两个“不可能”,尼克不以为然。
  有人将尼克捡瓶子建造城堡的事告诉了他母亲,母亲听了很生气。尼克一回家,母亲就拉过他教训道:“你是不是在捡玻璃瓶子?”尼克回答是。母亲说:“你想用玻璃瓶建造一座城堡?我告诉你,这是不可能的事。在此之前,没有人这么做过。你知不知道,玻璃瓶一不小心就会碎,会划伤你的手。你不能像哥哥那样帮我做点什么就算了,但不能给我添麻烦!”
  母亲的话尼克没有放在心上,他不怕瓶子划伤手,依然继续捡他的瓶子。他想,现在所有的人包括母亲都不相信他能建造一座城堡,那么,他就更不能放弃,一定要用瓶子建造一座城堡给大家看看,让大家知道,所谓的“不可能”其实是可以实现的。
  两年半之后,尼克终于捡够了两万个瓶子。面对堆得像一座山一样的瓶子,尼克露出了笑容,他告诉哥哥他下一步就开始建造城堡。哥哥听了一笑,想尼克虽然能坚持捡够两万个瓶子,可是不可能用它们建造出一座城堡,因为还没有用瓶子建造城堡的先例,况且瓶子是光滑的,一放上去就会掉下来摔碎。要用它们建造出一座城堡,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正如哥哥所想的那样,开始的时候尼克将瓶子一放上去,瓶子就立即滑下来摔得粉碎。哥哥担心尼克受伤,便劝他放弃。尼克哪里肯放弃,继续用瓶子建造城堡,他想瓶子摔碎了可以再捡,城堡垮塌了可以再建。
  瓶子不断地摔碎,城堡不断地垮塌,可是尼克的信心没有破碎,梦想没有垮塌。经过半年的努力,尼克终于用两万个瓶子建造出了一座坚固的城堡,不怕风吹,不怕雨打。
  阳光下,城堡熠熠生辉,吸引了远远近近的人来参观。尼克的城堡随之广为人知,尼克也一举成名。这时,尼克的母亲在家门口摆摊卖起了各种小吃,生意十分火暴。收入增加了,尼克一家的生活状况也随之改变。
  十几年后,尼克成为一名著名的设计师。由他设计的建筑,每一座都让人为之惊叹。有人问他为何能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建筑,他提到了小时候建造城堡的事,他说:“只要敢想、敢做,就没有任何做不成的事,因为梦想从不卑微。”
人不能同时坐两把椅子
  帕瓦罗蒂是世界著名的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他具有十分漂亮的音色,在两个八度以上的整个音域里,所有的音他唱起来均能迸射出明亮、晶莹的光辉。被一般男高音视为畏途的“高音C”,他也能唱得清畅、圆润而富于穿透力,因而被誉为“高音C之王”。他是当今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
  帕瓦罗蒂1935年生于意大利摩德纳市郊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当过面包师,母亲是雪茄烟厂的女工,但他们都酷爱音乐,父亲还是当地颇有名气的业余男高音。帕瓦罗蒂有着一副天生的好嗓子,自幼就与歌声结伴。因此,他非常渴望自己能够到音乐学院深造。可是,命运却没有给他机会,他被一所师范院校录取了。
  在师范学院里,他的成績非常优秀,他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学教师。而且,在当时的意大利,中学老师也是收入稳定并且十分受人尊敬的职业。但是,帕瓦罗蒂却有另外的想法,他爱好音乐,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歌唱家。
  成为一个收入稳定的教师,是眼下就能够实现的人生目标,这对贫穷家庭的孩子来说是最现实不过的,而成为歌唱家却是遥远甚至不可及的幻想。帕瓦罗蒂犹豫了,他既不想放弃教师的职业,又不想放弃自己的理想。他拿不定主意,就去询问自己的父亲怎么办。
  他的父亲,富有远见的老帕瓦罗蒂神情庄重地看着孩子,告诉他:“孩子,人不能同时坐两把椅子,那样只会掉到椅子中间的地上。在生活中,你必须学会放弃其中的一把椅子。”
  帕瓦罗蒂领悟了父亲的教诲,他果断地放弃了教师的职业,为自己选择了歌唱这把“椅子”。
  1955年,20岁的帕瓦罗蒂开始学声乐。1961年,25岁的帕瓦罗蒂在阿基莱?佩里国际声乐比赛中,因成功演唱歌剧《波希米亚人》的主角鲁道夫的咏叹调,而荣获一等奖。同年4月,他首次在勒佐?埃米利亚歌剧院登台演出《波希米亚人》全剧,从此开始了他光辉灿烂的歌剧生涯。
  1963年,他因在英国伦敦皇家歌剧院顶替前辈大师斯苔芳诺演出而大获成功,1964年他进入名耀世界的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从此一举成名。1967年,在纪念杰出音乐家托斯卡尼尼诞辰一百周年的音乐会上,他被卡拉扬挑选担任威尔第的《安魂曲》中的独唱。此后,这颗歌剧巨星在世界冉冉升起,光华四射,引人注目,成为当代最佳男高音而蜚声世界。1972年,他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与萨瑟兰合作演出了《军中女郎》,在演唱剧中的一段被称为男高音禁区的唱段《啊!多么快乐》时,帕瓦罗蒂连续唱出9个带有胸腔共鸣的高音C,震动了国际乐坛。
  当人们问起帕瓦罗蒂成功秘诀的时候,帕瓦罗蒂总是这样告诉人们:选择和放弃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却是成功的前提,因为人不能同时坐两把椅子。
这样的学生可爱么
  有同行问:你教书多年,有没有不太喜欢的学生?我说当然有。问话者说:你不是说过“爱每一个孩子”的么?我说这并不矛盾。作为教育者,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公平地施以教育,是常识常理,这就是大爱。至于师生之间为什么会有亲疏,有些是出于基本的道德情感,这是无法回避,也不必讳言的。
  我多年在高中教学。学生进校时已十五六岁,到了高二、高三已经十七八岁,很多学生已经有“选举权”了。在这一时期,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教养以及价值观,已大致成型。如果一个人进入青年时代,仍然不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他人,仍然缺乏公共意识,比如肆意妨碍或损害他人,作为教师,难道不能明确地向他表明自己的爱憎么?
  有过这样的学生,家离学校并不远,可是每天都迟到,每天全班早读开始甚至第一节上课后,他才推门进来。教师无数次地对他进行教育,告诉他:你妨碍了同学们听课。他似乎并不在意大家的不满,无动于衷,直到毕业。家长认为教师“小题大做”,校纪苛刻;可是有同学说,有好处的事,他一次也没迟到。
  有个女生给每个老师都取了绰号,她特别爱用刻薄的语言评论女教师的相貌和装束,甚至用侮辱性的词语。十八岁了,她竟然还不知庄重和自爱。有个班主任说,高考前最后一次物理检测,全班只有一份参考答案,贴在墙上给大家看,有个女生却把这份唯一的答案带回家三天,给其他同学造成恐慌;值得一说的是她物理学得很好,并不需要这份答案。
  做教师的,实在应当忘记这些事,可是一想到也许再过十多年,这些学生可能要做父亲或母亲,他们将怎样教自己的孩子学习文明礼貌?他们有教育子女的资格么?我不能没有情绪,我实在无法喜欢这样的学生。做教师的,又有谁会喜欢自私自利的学生?
  时下的应试教育强调竞争,校园也就有了“丛林法则”。有学生考试作弊,暴露后拒绝检讨。教师要他作出解释,他说“一切仅仅是为了打败对手”——在他的眼里,只有“对手”,没有“同窗”。如果一名学生到了十八岁仍然不懂得“合作”,不需要友情,只爱自己,其他一切都无所谓,那他的生活中能有真正的爱和美好吗?他将会怎样对待那些可能的“对手”呢?真让人不寒而栗。看到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冷漠和自私,绝大多数人都会担忧,但是,对自己的孩子或学生的自私行为,何以会容忍放纵呢?
  有个新生对班主任说:“你帮我到传达室去取个东西好么?我要上课,你这节没课。”班主任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在放学后自己去取,他回答:“我还要搞活动呢。”问他是什么重要东西,回答说是家长放在传达室的一包食物。班主任拒绝了。这个学生从此对班主任“没有好印象”,在学校组织的“评教”中,他当然按照自己的标准“行使权利”。我对这件事的态度也简单:不要纵容学生的这种行为,也不能原谅。一般而言,到了高中阶段,有些基本习惯已经形成,一生难改,除非遭遇重大挫折或困苦后有所醒悟。
  对人的一生而言,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作用,就是习惯的养成。因为的确有“在现阶段教不好的学生”,更因为有些青少年的言行突破了公共道德的底线,所以我不认为这种学生“可爱”。如果教育者一味地强调“成功”而不讲道德标准,没有是非判断,容忍青少年缺乏教养,容忍青少年侮辱教育,那真的不如没有教育。因为错误的教育比没有教育更坏。
每遇大事有静气
  在闷热的体育馆里,几场激烈的乒乓球赛正在同时进行着。国家男子乒乓球队主教练刘国梁不停地转动着身体,仔细地看着选手们在赛场上的表现。
  这是一次青少年乒乓球联赛,刘国梁和他的助手此行的目的就是从中选拔出优秀的选手,为国家队储备人才。在赛场边耐心地看了很长时间之后,刘国梁轻轻地靠在椅背上,缓缓闭上了双眼,慢慢地揉了揉疲惫的眼睛,情绪有些低落。虽然这次比赛中也有一些水平非常高的选手,可是刘国梁总觉得他们身上似乎还缺了点什么,不是自己心目中最佳的选择。
  就在刘国梁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身旁的助手忽然轻轻拍了拍他,然后指了指一个不太显眼的少年。刘国梁顺着助手手指的方向看了过去,凝视了一会儿之后,除了看到一个沉稳清瘦的选手之外,也没发现什么特别的地方。
  这时候,助手告诉刘国梁:“那个选手只要再输一个球就会输掉整场比赛了,可是快五分钟了,他不仅一个球没有输,反而还在不断地缩小比分。”助手的话让刘国梁产生了不小的兴趣,他又耐心地观察了一会儿,渐渐看出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场上的两个年轻选手的表现大相径庭,比分领先的那个少年看到对方不断追分,心情显得有些急躁抓狂;而大比分落后已经到了悬崖边缘的另一个少年却显得异常平静,脸上看不出任何慌乱和紧张,动作流畅柔和,巨大的压力在他身上竟然没有造成任何影响。
  刘国梁打开一瓶矿泉水,一边喝一边看着这场有意思的比赛。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刘国梁见过不少年轻选手在大比分落后时的表现:有的人垂头丧气,有的人狂躁慌乱,有的人不知所措。而眼前这个落后的选手不仅没有丝毫的急躁慌乱,反而极度平静。这个年轻选手的平静不仅使自己能够正常地发挥水平,而且还让急于赢得比赛的对手越来越急躁,连续犯错。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着,刘国梁简直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个大比分落后的少年不仅没有迅速输掉比赛,反而还将对手拖到了最后的生死对决中。刘国梁缓缓地放下手中的矿泉水,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个少年,手心中渐渐渗出了一层细汗。
  经过漫长的煎熬,比赛场上的两个人终于迎来了最后决战的时刻。不久前还大比分落后的年轻人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难得的平静,而他的对手却紧绷着身体,狠狠地咬着下嘴唇,显得非常紧张。当沉稳平静的他漂亮地赢得了最后一个球时,紧张的对手突然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无精打采地站在原地,无奈地接受了失败的结局。
  比赛刚一结束,刘国梁立刻决定让这个曾经一度落后但最终赢得比赛的少年进入国家队。当大家知道这个决定的时候,不少人都担心这个比赛经验不多的少年无法胜任,然而刘国梁力排众议,坚持了自己的意见:“真正的强者不是始终都不落后,而是在落后的时候能够保持平静沉稳的心态。只要具备了这样的心态,就能扭转被动,创造奇迹。”
  后来,这个叫张继科的少年没有辜负刘国梁的期望,在随后的几年里进步飞快。不久前,他更是在第51届鹿特丹世乒赛男子单打决赛中,顶住了巨大的压力,战胜了卫冕冠军王皓,成为新科冠军!
  当厄运来袭、逆境突降、困难来临的时候,谁能保持住一颗平静安稳的心,谁就能顶住压力,扭转乾坤。每遇大事有静气,不管是山峰崩裂,还是怒潮汹涌,只要我们自己不慌乱,一切就都会有转机。
生命中的幸运,珍惜它吧
  有一天,有两个小女孩谈起她们所经历过的危险。
  一个说,她有过四次“蒙难”。第一次,是她刚生下来的时候实在是太小了,家人都以为可能养不活,是奶奶把她养活了;第二次,是她得了一种怪病,是爸爸好不容易从外地赶回来,给她输血,才救活了她;第三次,是她吃饭不小心让鱼刺卡到喉咙里了,是大姑想尽办法弄出鱼刺救了她;第四次,是她走路不小心,差点掉进一个深潭里,幸亏妈妈将她一把拉住,才没掉下去。
  另一个说,在她还没有出生之前,在还没有“我”之前,“我”就有过两次生命危险了。第一次,是“我”的外婆年轻时去打仗背伤员,身上的水壶被一颗子弹打穿了,水都流光了。你想想,如果子弹偏那么一点儿,打中了“我”外婆,就没有外婆了,连“我”妈妈也不会有,哪里还会有“我”?第二次,是“我”出生之前,妈妈就怀过一个哥哥,但后来流产了,要是妈妈的第一胎生了,“我”就不能够出生了,即使再生一个,那生下来的也可能不是“我”了,你说多悬啊!
  她们共同的结论是:活到现在真不容易。
  确实,生命是一个幸运,甚至于,是一个奇迹。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经历一些我们已经知道的危险,但可能还有许多我们并不知道的危险在等着我们。也许哪天你没出门,对于你就是一个幸运;也许哪天即使你出门了,但走的是这条路而不是那条路,对于你也是一个幸运;也许即使你出门走的是那条路,但你在那条路的路口前停了停,而没有照直往前走,对于你也还是一个幸运。因为,可能恰恰就在那一天的那一个时候,有一个喝醉了酒的司机在那条路的路口开车撞倒了一个人,当然,那不是你,你是幸运的,但你可能并不知道这一幸运。
  这是出生以后我们所不知道的危险,出生以前我们所不知道的危险呢?也许你的母亲在怀着你的时候明智地拒绝了一次出差的机会;也许她没有去挪动那袋大米;也许她在那个寒流袭来的早晨及时地加了衣服而没有感冒发烧。这些对于你都可能是一种幸运,因为如果不那样,流产的就可能不仅是你的哥哥,而且还是你了。
  或者更早,也许你的母亲年轻时,那天没有突生一念去一朋友家而遇见你父亲;你的祖父那天没有跌一跤而躺在床上想换个职业;甚至于你根本不知道名姓的某个祖先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某一个黄昏没有打一个喷嚏……一切可能就都不一样了,这世界上可能就没有你了。
  离我们的生命越是遥远,越是哪怕最微小的事件也有最重大的意义,都可能改变后面整个一长串生命系列的命运。
  当然,如果是那样,如果还没有“我”,还没有“自我意识”,没有对幸运或不幸的感觉,也就无所谓“我”的幸运或不幸了,那些本来有可能出生,却还是没有出生的“人们”,如何能感到自己的不幸呢?而又有多少有潜在的生命可能,却终于没有出生的“人们”呢?
  无论如何,现在这生命是握在你的手里了,那么,珍惜它吧!你的生命,是在无数的偶然性中,在各种各样的危险中,很不容易才绽放出来的、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
冲动的刺鱼
  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生活着一种叫刺鱼的小鱼,它们体型小,身体细长,一般最大不超过15厘米;有些生活在淡水中,有些生活在海水中。它们生来活泼敏锐,热情好动。
  刺鱼的背鳍前面有两根或多根能活动的棘刺,腹部有一根棘刺和一小片鳍刺,全身无鳞,在体侧常有骨片保护。这样进可攻退可守的装备应该会家丁兴旺吧,然而这种鱼的数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有些品种甚至濒临灭绝。科学家克莱德?鲍尔为了解开这一疑惑决定进行实地考察。
  原来,在刺鱼生活的水域常栖息着大群生性凶猛的食鱼蜘蛛,这种蜘蛛从不结网,常常用纤长的后腿抓住水面岩壁或树叶,用其余触肢轻轻拍打水面。它可不是游手好闲闹着玩儿,它是一个了不起的阴谋家。在水下,活泼好动的刺鱼察觉到水面的异常,以为出了什么大事,便直接冲上水面准备拔刀相助。这可犯下了大错误。老谋深算的蜘蛛正等着猎物自己上门呢,转眼间刺鱼就成了阶下囚。还不到0。42秒,刺鱼就被抓住并被打昏,成了食鱼蜘蛛的佳肴。
  刺鱼因过分热心冲动而送命。在生活中,我们为做好一件事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却因为一件突如其来的事,让我们冲昏头脑作出错误的判断,甚至功亏一篑。冲动不仅于事无补,往往还会造成让我们难以承担的后果。因此,在冲动的时候用理智控制自己的行为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哲理:深思熟虑,步步为营;恃强横行,不如谋定而后动
爱的绳子10米长
  83岁那年,他瘫在了床上。在生活的严重打击面前,他整天以泪洗面。
  看到他躺在床上的惨相,她痛不欲生,就让人买回一条绳子——一条10米长的绳子。
  绳子一头拴着她的胳膊,另一头拴着他的胳膊。她是想以这种独特的做法告诉他,他是她的最爱,是她的全部世界。
  她还柔声告诉他,你这只胳膊还能动,渴了,拉拉绳子;饿了,拉拉绳子;痛了,拉拉绳子;想我了,拉拉绳子……
  她佝偻着身子,以他为圆心,拖着10米长的绳子,依旧洗衣裳、收拾院子、做饭、喂他饭……
  闲下来时,她就坐在床前,握着他的手,絮叨些琐碎旧事。在她娓娓的叙说中,这些平平常常的陈年旧事就像是陈年美酒,美了她,醉了他。
  就这样,一根绳子拴着她,连着他,他们足不出户,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对方的存在。有绳子在,他们就心安,他不再以泪洗面,她不再痛不欲生。
  他从没拉过绳子,因为在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下,他从没渴过,从没饿过,从没感到痛苦过……
  人生苦短啊,谁都不能活五百年,终于有一天,他平静而又倍感遗憾地走了。人们料理他的后事时,解开了拴着他的绳子。就在这个时候,她竟然含笑闭上了眼睛,永远地随他去了。
  这种爱,就叫相依为命,就叫生死与共,就叫相濡以沫,就叫白头偕老吧!
  红尘男女,真该羡慕他们啊,羡慕他们的体贴入微的爱!
把磨难当做人生的礼物
  很不幸,他是个先天“脆骨症”患者,俗称玻璃娃娃,连打个喷嚏都会震碎肋骨。他诞生时每根骨头都被出生时的压力给“碾碎”了,四肢软塌塌地耷拉着,像一个被拆散了架的布娃娃。护士小姐们干脆给他起了个外号“图坦卡蒙”——一个埃及法老木乃伊的名字。
  三四岁时,他才能坐立。但他的骨骼密度很低,完全无法支撑身体直立时带来的压力,加之腿骨严重、持久性地扭曲,这辈子他都无法行走了。更不幸的是,他身高长到大约1米时就到了生长极限。到了上学的年龄,他一刻也不能和轮椅分离,只有晚上,才能躺在卧室的地板上放松一下早已疲惫不堪的躯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骨折也越来越频繁。这让他不得不经常辍学,在家养病。对他来说,身体上的疼痛倒不那么难受,最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孤独,童年时期的他尝尽了孤独的滋味。
  小学四年级的那个万圣节,所有的孩子都戴上狰狞的面具出门搞恶作剧,尽情玩耍。他躺在地板上,也开心地慢慢打起滚儿来。就在他忘乎所以之际,左腿突然卡在了门框和墙角之间,接着,他听到了一声清脆的“咔嚓”声,紧接着是撕心裂肺的疼痛,让他痛不欲生。由于他病情特殊,一旦意外发生骨折,就必须严格保证身体被固定在事发地点,然后一动不动地保持受伤时的姿势达六个星期,让骨骼慢慢地自动愈合。在此期间,吃喝拉撒睡都只能就地解决。他快被逼疯了:“为什么?我究竟做错了什么?”
  “孩子,你愿意把这种磨难当做人生的礼物还是重担?”母亲看着他,声音不大,但坚定而有力。
  这句话给了他极大的震撼和鼓舞,猛然打开了他黑暗人生中的一扇窗,智慧的灵感犹如明媚的阳光充满了他的内心,让他不再愤怒,不再抱怨。
  随后,妈妈又告诉他:“你要记住,痛苦是所有人都无法避免的,它早晚会降临到每个人身上,但是,我们面对痛苦的态度却是可以选择的。”从此,他学会了永不放弃,那种时常萦绕心头的绝望和无奈,早已烟消云散。
  读高中时,学校的广播站和电视台成了他发挥想象力的重要场所。高中四年里他制作过各种广播节目,包括脱口秀、约会秀和时事评论等。他还制作过一个校内电视连续剧,在镇上的有线电视台播出时吸引了不少粉丝。后来,这部连续剧被选中参加哥伦比亚大学视频作品大赛,获得了剧情类作品银奖。高中期间他还担任了学生会副主席。作为全美男生会成员,他有幸随队在白宫和克林顿总统会谈,最后,克林顿总统还邀请他们全家到联合中心体育馆的总统包厢,参加当晚举行的民主党全国大会。靠着永不放弃的信念,他顺利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在毕业典礼上,他的名字响起的那一刻,拥挤的礼堂里顿时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欢呼声。主席台上,坐在轮椅上的他,高举着自己的毕业证书,兴奋无比。
  他的生活经历让人敬佩不已。从高中到大学,有很多公司、学校和教堂都慕名邀请他去作演讲,但当时他并没有考虑过把这作为一个正式工作来做。有一天,爸爸对他说:“儿子,如果你想改变世界,完全可以试试做个职业演说家。很多人都喜欢听你的故事,他们都很敬佩你,你也可以像安东尼·罗宾斯那样成为能够影响全世界的人。”这番话一下子点亮了他的信念。的确,做一个职业演说家不是也能让自己实现改变他人的目的吗?于是,他开始四处演讲,苦练自己的表达能力。
  为了应对演讲中人们提出的各类棘手问题,他重返校园,学习心理治疗和神经语言程式,并获得了专业证书;后来又报考了大学临床催眠专业的博士。与此同时,他还办了一家私人心理治疗诊所,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践。后来他成了心理治疗师和国际知名演说家,他曾到过美国的47个州,还到世界各地巡回演讲,以自身奋斗的经历鼓舞成千上万的听众。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斯、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都被他对生命的热情所感动。
  他就是美国的西恩·史蒂芬森。他的著作《拒绝失败的人生》畅销世界。
  是的,人活一世总会遇到挫折、疾病和痛苦,但只要我们意志如钢,百折不挠,把磨难当做礼物,就能走出窘境,创造有声有色、五彩缤纷的人生,活出最真实的自我。
牛奶糖也能穿透椰子壳
  一所大学物理系的活动中有一则实验,是用牛奶糖戳破椰子壳。
  牛奶糖的质地很柔软,椰子壳的质地很坚硬,用牛奶糖戳破椰子壳,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应用物理学的原理,竟然可以轻松办到。
  学生用手将牛奶糖捏成像图钉的样子,平放在地上,针尖朝上,然后以垂直的角度,将椰子掷下,牛奶糖果真把椰子壳刺破一个洞。
  古人王阳明以“格物致知”的理论,阐述人生道理,我们现代人同样可以在物理实验中,发现生活的智慧。
  柔软的牛奶糖能戳破坚硬的椰子壳,说明了“以柔克刚”的成功之道。只要使对了力气,柔软的力量,也有它不可忽视的强大功效,就是俗话说的“四两拨千斤”。
  当我亲眼看到这个实验时,内心产生很大的震动。
  每个人都必须摒除主观的成见,认识各种特质,才能找到其中的可能性。若受限于日常的生活经验,往往忽视了尚未发挥的潜力,也看不到别人内在的能量,实在很可惜。
  一个人不要妄自菲薄,以为自己没什么大才能,成不了气候。其实,只要塑造成另一种形状,或是摆对位置,就能发挥潜在的力量,令人刮目相看。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要看轻别人,表面上的弱小,内在里可能有你意想不到的巨大能量!
  有一个拳击手非常刻苦也很聪明,他每天练拳十小时以上,而且非常注重提高速度,他认为快速就是制胜的不二法门。经过努力,他的速度越来越快,不仅是出拳,连躲闪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
  有了如此迅速的攻击与防守,他的成绩扶摇直上,连赢了99场比赛,那些拳手都不如他快,最终在比快的过程中落败了。如果能赢得第100场比赛,他将成为新一代的拳王。
  很快,第100场比赛的对手出现了,这同样是一名连胜了99场的高手,同样以快速著称。
  比赛的那一天,两人在赛场上一交手就立刻亮出自己的绝技,打得越来越快,渐渐地,他觉得自己似乎在和另一个自己过招,对手的每一招似乎都在自己的算计之中,但因为速度不相上下,两人都无法战胜对方。
  为了争取胜利,他咬着牙不断提高自己的速度,这时,他看到了对手眼中的一丝慌乱,他得意地想,对方一定是体力不支跟不上自己的速度了,不出三招,自己一定能打倒他。
  但是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仅仅过了一招,比赛就分出了胜负,令人惊奇的是,被打倒在地的一方竟然是速度越来越快的他。
  面对高速运转的他,对方只是突然放慢了速度,然后,他就惊愕地发现,自己的脸主动撞上了对方的拳头。
  原来,在超过极限的速度下,他只能习惯性地打出每一招,而根本无法控制自己,对方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突然放慢速度,从而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在倒下的那一刻,他才终于明白,快速其实只是拳法中的一招而已,如果过于执著于速度,就会成为速度的奴隶,也会败在速度上面。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往往因为过于执著于某件事情而丧失自我,从而导致失败,我想,作为一个心存理想的人,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时刻保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只有这样才能掌控方向,即使暂时失败也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而只要坚持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行,快与慢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
你的玫瑰花去了哪里
  周末,一老一中一少三个男人散完步后一块儿回家。途中,路过一家花店,年轻男人说:“等等,我进去买朵玫瑰花。”老年男人和中年男人知道,年轻男人正在谈恋爱,年轻人约会讲究情调和浪漫,所以每次见面,年轻男人都会送女朋友一朵玫瑰花。
  很快,年轻男人就出来了,但手里捧着三朵玫瑰花。老年男人和中年男人正疑惑时,年轻男人塞给他们一人一朵说:“爸,这朵花是送给妈的,您代我交给她;爷爷,这朵花是孝敬奶奶的,麻烦您交给她。”中年男人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和你妈都结婚二十几年了,早过了送花的年龄,多难为情啊!”老年男人更是窘得红了脸:“我不要!那是你们年轻人的玩意儿,我们老年人不兴这个!”但年轻男人不依,说钱付过后就不能退了,中年男人和老年男人只好收下。
  年轻男人拿着玫瑰花就奔向了一家美容院。正好女朋友做完头出来,看见持花的年轻男人,一边的姐妹们羡慕地叫了起来:“哇,好漂亮的玫瑰花啊!”“鲜花配美人,真浪漫!”边说边嬉笑着把女朋友推到了年轻男人的面前。女朋友接过花,高兴得在年轻男人脸上亲了一口,撒娇地问:“亲爱的,你每次都能带给我惊喜,今天有什么安排?”年轻男人顺势揽过女朋友的腰说:“先去一家新开张的西餐厅吃饭,然后去看电影。”说完,两人相拥而去。
  中年男人回到家时,妻子正在厨房做饭。他轻手轻脚地走进厨房,温柔地说:“老婆,辛苦了,送给你的!”妻子回过头,看见中年男人手中的玫瑰花,愣了一下后厉声问道:“多少钱?”中年男人谨慎地伸出一根手指:“十块。”“什么?十块?”妻子气愤地把勺子一扔咆哮道:“你吃饱了撑的,花十块钱买这干什么,还不如买点菜回来??”中年男人丢下花,灰头灰脸地返回了客厅。但妻子做起饭来心情却更加舒畅了,时不时还看了几眼地上的玫瑰花。吃完饭,趁中年男人看球赛的空当,妻子小心翼翼地把花拾了起来,凑近鼻子闻了闻,露出了初恋般幸福的笑容。然后,找来一个干净的花瓶,换上清水,把花插了进去。
  老年男人拿着玫瑰花在家门口徘徊了十几分钟,终于鼓起勇气进了门。刚进去,老太婆便朝他嚷了起来:“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干什么去了?是不是又和李老头下棋去了,我和你说过多少次了??”老年男人一直低着头,插不上一句话。半晌,才颤颤巍巍地从身后拿出玫瑰花,还未开口,老太婆便叫了起来:“好你个不正经的老东西,这花哪来的?”老年男人急得快疯了:“这是孙子买给你的,我说我不要,他非要我亲手送给你,你看这事闹的!”睡觉前,老太婆捧着那朵玫瑰花,激动得怎么也睡不着,眼泪哗哗往下流,嘴里喃喃细语:“结婚五十多年了,这还是他第一次送我玫瑰花呢??”
  年轻男人送出的玫瑰花,在看完电影后就被女朋友随手丢进了路边的垃圾桶。中年男人送出的玫瑰花,被妻子悉心地侍养着,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去换水,原本只有三天保鲜期的玫瑰花竟娇艳地盛开了一个多星期。老年男人送出的玫瑰花,被老太婆一瓣一瓣地摘了下来,在阳光下晒干后,被心灵手巧的老太婆做成了香荷包,挂在房间中,从此,家里每天都弥漫着玫瑰花的芳香。
说话的艺术
  有人问哲学家奥佛拉斯塔:“在交际场合一言不发好不好?”奥佛拉斯塔回答:“如果你是傻瓜,一言不发是聪明的;如果你是聪明的,一言不发是愚蠢的。”
  孔夫子也有句千古不坏的名言:“慎于言而敏于行。”这是说话、做事的诀窍。言在前,行在后,可见“言”的重要性和首要性。在中国,首先要会说话,尤其在今天的社会。
  探视绝症病人,说真话,对不起病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结果只能说好话——“年三十死了头驴,不好也得说好”。
  到酒桌上,男人不能说“不行”,女人不能说“随便”。女士在,不能说段子;男人间,免不了说段子。此时此刻,可以沉默,“同流不合污”,但不能道貌岸然,否则你说“好”话,其他人就成了坏人了。
  就概率而言,大多数新娘子长相平凡,作为嘉宾,你不仅要有善意,而且要善于夸奖:“新娘子打扮得真漂亮。”“打扮”是限定词,既说了好话,也说了真话。此时赞美,不带限定词的一定是假话,如果说不带限定词的真话,你就是乌鸦嘴,就是缺德鬼,不是来捧场的,而是来砸场子的。
  面对部下,“表扬,大会上说;批评,电话里说”。面对刁蛮,绕着解释,笑着解释。面对同事,“别人的事,别乱说”。面对朋友,“求人的事,看人再说”。面对老板,“做错的事,跪着说”。面对老公,“难办的事,哭着说”。面对老婆,“有些事,打死我也不说”。
  如今说话,越来越难了。说假话,老百姓不高兴;说套话,老朋友不高兴;说实话,老板不高兴。结果越来越多的人,在现实中不敢说真话,在网络里不敢用真名。于是乎,上司说套话,专家说鬼话,明星说胡话,网民说气话,所说的话往往都偏离真实。过去,说老实话、做老实人;现在,说好话、做老好人。可视媒体里,凡有女性,美貌程度充其量也不过是个“电话西施”,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左一个“美眉”、右一个“美眉”地称呼。听多了,明白了,凡冠以“美眉”的,不是吹捧,而是安慰。真话不能直说,而是应该艺术地表达。艺术就是美术,美术就是美容。真话有刺,实话有毒,有刺有毒就是“坏”话,就可能犯法,最轻也可以判个诽谤罪。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渤对前辈的评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