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生活情调是古人夜不能寐的故事,什么事都能写成一首诗

韦庄这首词有点意思,“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是为何?韦庄这首词有点意思,“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是为何?老张侃诗词百家号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最精髓的部分,但是伴随着唐王朝的覆灭,唐诗当中的那种气象也已经不复存在。即便是在唐朝唐诗最兴盛的时候,也有人写词。虽然当时将词称为“诗余”,不怎么重视,但是后期确实也开了写词的先例。唐诗宋词唐代著名的词作也有不少,比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是一首词,又比如李白也曾写过词。而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唐代诗人,诗名不错,写的词也很好。尤其是他的一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后世经常传颂。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个诗人,名为韦庄。而这句著名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就出自韦庄的一首题目为《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词作。全文如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人人尽说江南好韦庄自出生之后,就面临乱世。为逃避战乱,韦庄可谓是一生到处漂泊。而这种飘忽不定的生活是的诗人自己有了沉重的身世漂泊之感,这些都融入到诗人的词中,尤其以《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最为知名。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意思是,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应该在江南待到老去。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比天空还青,游人可以在有彩绘的船上听着雨声入眠。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意思是,江南酒家卖酒的女子长得很美,卖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年华未衰之时不要回乡,回到家乡后必定悲痛到极点。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当是时,韦庄正在西蜀之地,这首词是他回忆之前在江南的时候的作品。而这首词最著名的一句,就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句诗是什么意思?诗人何出此言?菩萨蛮通过通读全诗我们才会清楚,这句词的本意还是在表达“江南好”。正是因为江南好,所以在能行乐的时候,就要及时行乐,如果在能够享乐的年纪却要离开江南,当使人悲痛不已。美丽江南韦庄的这首词,有着充沛的情感。别的诗人都是靠景物来衬托情感,或者寄托于物,但是韦庄的这首词,全靠浓挚的情感,而且是经过理性的浸润后的浓挚的情感,所以分外动人。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老张侃诗词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2018将完全解读唐诗、宋词、诗经三百首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令人最向往的生活,全在古人这些诗词中令人最向往的生活,全在古人这些诗词中琴棋书画诗酒花百家号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唐代: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说的是碧绿的春水,比天空还要明净,躺在游船画舫之中,和着雨声入睡,又是何等之美,何等之空灵。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代: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这三句写景叙事,优美自然,它如同明净澄澈的清水一样。特别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 “杏花”则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宋代:苏轼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用词的结尾,却自然浑成,有照彻全篇之妙趣,为全篇增添了欢乐情调和诗味、理趣。望江南·超然台作宋代: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风入松·寄柯敬仲元代:虞集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书诏许传宫烛,轻罗初试朝衫。御沟冰泮水挼蓝。飞燕语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歌拍以景结情,极为警策。“杏花春雨江南”。寥寥六个字,胜过一篇文。通过这六个字,仿佛看到了:春日江南,杏花盛开,烟雨蒙蒙,如诗如画,令人心醉而神往。行香子·述怀宋代:苏轼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弹琴,饮酒、赏玩山水,吟风弄月,闲情逸致,这是我国文人理想的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他们恬淡寡欲,并无奢望,只需要大自然赏赐一点便能满足,“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就足够了。这非常清高而富有诗意。题龙阳县青草湖元代:唐珙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梦境切合实境,船在天上与天在水中正相关合,显得真实可信;梦无形体,却说清梦满船,梦无重量,却用“压”字来表现,把幻觉写得如此真切;从梦境的清酣,不难觉察出诗人对于摆脱尘嚣的愉悦,记梦而兼及感情,则又有暗中传神之妙。古代写梦的诗不少,但像这首诗这样清新奇丽而又含蓄丰富,却是并不多见的。新卜原上居寄袁校书唐代:许浑贫居乐游此,江海思迢迢。雪夜书千卷,花时酒一瓢。独愁秦树老,孤梦楚山遥。有路应相念,风尘满黑貂。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更有“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之语。山中与幽人对酌唐代:李白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对李白来说,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盛开的“山花”更增添了环境的幽美,而且眼前不是“独酌无相亲”,而是“两人对酌”,对酌者又是意气相投的“幽人”(隐居的高士)。此情此境,事事称心如意,于是乎“一杯一杯复一杯”地开怀畅饮了。次句接连重复三次“一杯”,采用词语的重复,不但极写饮酒之多,而且极写快意之至。读者仿佛看到那痛饮狂歌的情景,听到“将进酒,杯莫停”(《将进酒》)那样兴高采烈的劝酒的声音。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琴棋书画诗酒花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诗酒琴棋书画花,柴米油盐酱醋茶。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求许多古代写的挽歌诗_百度知道
求许多古代写的挽歌诗
用华丽的辞藻写的挽歌,诗词是飘渺虚无、忧伤、悲哀情调和凄丽的美学风格……等等的诗意体现。诗词尽量是描写大自然之类的是古代人写的,诗、歌、词,什么都行急需
我有更好的答案
----楼主:够多了吧,可把我累坏了,主要是排版麻烦---------陶渊明三首的评点论文:----另一篇论文:见最后吧用诗歌的形式来叩问死亡、抒发由此引发的忧伤,由来已久,中国古代的挽歌即其中之一种.挽歌起于执绋者的讴歌,本是送葬仪式的组成部分,但是自汉末起,挽歌的抒情功能被强化,开始在葬仪以外的场合流行起来.此后,魏晋文人不仅好唱挽歌,且自制新辞.文人挽歌诗往往带有自挽的性质,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陶渊明的《挽歌诗》堪称此类作品的千古绝唱.挽歌诗三首陶渊明其一∶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其二∶昔在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其三∶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挽歌辞陆机一在昔良可悲。魂往一何戚。念我平生时。人道多拘役。二五常侵轨仪。夕气牵徽墨。随和乏良聘。枝{马关}或鸩毒。王成之给事挽歌辞陆游诗骚湘水客,风度曲江公。 一夕南楼去,千秋东省空。 囊封震朝右,墨敕绝宫中。 赠极文昌贵,君恩厚饰终。代挽歌鲍照独处重冥下。忆昔登高台。傲岸平生中。不为物所裁。埏门只复闭。白蚁相将来。生时芳兰体。小虫今为灾。玄鬓无复根。枯髅依青苔。忆昔好饮酒。素盘进青梅。彭韩及廉蔺。畴昔已成灰。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挽歌三首傅玄一人生尠能百。哀情数万端。不幸婴笃病。凶候形素颜。衣衾为谁施。束带就阖棺。欲悲泪已竭。欲辞不能言。存亡自远近。长夜何漫漫。寿堂闲且长。祖载归不还。二人生尠能百。哀情数万婴。路柳夹灵轜。旟旐随风征。车轮结不转。百驷齐悲鸣。三灵坐飞尘起。魂衣正委移。芒芒丘墓间。松柏郁参差。明器无用时。桐车不可驰。平生坐玉殿。没归都幽宫。地下无刻漏。安知夏与冬。王侯挽歌辞陆机孤魂虽有识。良接难为符。操心玄芒内。注血治鬼区。庶人挽歌辞陆机一陶犬不知吠。瓦鸡焉能鸣。安寝重丘下。仰闻析筑声。二埏埴为涂车。束薪作蒭灵。庶人挽歌辞陆机死生各异方。昭非神色袭。贵贱礼有差。外相盛已集。魂衣何盈盈。旟旐何习习。父母拊棺号。兄弟扶筵泣。灵轜动轇{车蒭}。龙首矫崔嵬。挽歌挟毂唱。嘈嘈一何悲。浮云中容与。飘风不能回。渊鱼仰失梁。征鸟俯坠飞。念彼平生时。延宾陟此帏。宾阶有邻迹。我降无登辉。王成之给事挽歌辞陆游昔溯黄牛峡,曾经白鹭洲。 从容参步武,谈笑极风流。 晚预蓬莱客,时从禊祓游。 挥毫看半醉,追想只添愁。挽歌三首陆机一卜择考休贞,嘉命咸在兹。夙驾警徒御,结辔顿重基。龙{巾荒}被广柳,前驱矫轻旗。殡宫何嘈嘈,哀响沸中闱。闱中且勿喧,听我《薤露》诗。死生各异伦,祖载当有时。舍爵两楹位。启殡进灵轜。饮饯觞莫举,出宿归无期。帷袵旷遗影,栋宇与子辞。周亲咸奔凑,友朋自远来。翼翼飞轻轩,骎骎策素骐。按辔遵长薄,送子长夜台。呼子子不闻,泣子子不知。叹息重榇侧,念我畴昔时。三秋犹足收,万世安可思。殉殁身易亡,救子非所能。含言〖言〗哽咽,挥涕涕流离。二重阜何崔嵬,玄庐窜其间。磅礴立四极,穹崇效苍天。测听阴沟涌,卧观天井悬。〖广霄〗何寥廓,大暮安可晨。人往有返岁,我行无归年。昔居四民宅,今托万鬼邻。昔为七尺躯,今成灰与尘。金玉昔所佩,鸿毛今不振。丰肌飨蝼蚁,妍骸永夷泯。寿堂延魑魅,虚无自相宾。蝼蚁尔何怨?魑魅我何亲?拊心痛荼毒,永叹莫为陈。三流离亲友思,惆怅神不泰。素骖伫轜轩,玄驷骛飞盖。哀鸣兴殡宫,回迟悲野外。魂舆寂无响,但见冠与带。备物象平生,长旌谁为斾。悲风鼓行轨,倾云结流蔼,振策指灵丘,驾言从此逝。刘太尉挽歌辞陆游坚壁临江日,人疑制敌疏。 安知百万虏,锐尽浃旬余。 智出常情表,功如定计初。 云何媢公者,不置箧中书?太师魏国史公挽歌词陆游垄干劳久戍,大将未班师。 抗议回天意,忘身为圣时。 人心嶮莫测,时事远难知。 汗简方传信,孤生欲语谁!冯县丞挽歌词陆游尊公同故里,季父接周行。 晚喜乌衣巷,重逢玉树郎。 名流多赏识,荣路正腾骧。 愁绝河梁上,风烟暮莽苍!苏韬光节推挽歌词陆游才名京兆椽,门阀魏公孙。 遇事虽肮脏,接人终静温。 宁吟灞桥雪,不扫舍人门。 二妙凋零尽,衰翁慨独存。太师魏国史公挽歌词陆游早擅渊源学,常怀恳款忠。 云龙际千载,典册冠三公。 论谏宁中止,谋谟不苟同。 此心谁复识?志士泣秋风。太师魏国史公挽歌词陆游位历公卿贵,身兼将相荣; 珥貂仪一品,锡带价连城。 入告推忠厚,躬行本志诚。 斯民何以报,万里遍春耕。刘太尉挽歌辞陆游羌胡忘覆育,师旅备非常。 南服更旄节,中军铸印章。 驰书谕燕赵,开府冠侯王。 赫赫今何在,门庭冷似霜。太师魏国史公挽歌词陆游道德补天石,勋劳夹日龙。 犯颜无不尽,造膝略皆从。 岁贡来戎币,秋防灭塞烽。 画图麟阁上,犹足折遐冲。太师魏国史公挽歌词陆游旧弼初收召,惟公力赞扬。 都亭移供帐,全魏彻封疆。 大度宁猜阻?群言自中伤。 拳拳虚左意,犹可质穹苍。姚屯田挽诗苏轼京口年来耆旧衰,高人沦丧路人悲。空闻韦叟一经在,不见恬侯万石时。贫病只知为善乐,逍遥却恨弃官迟。七年一别真如梦,犹记萧然瘦鹤姿。陆龙图诜挽词苏轼挺然直节庇峨岷,谋道従来不计身。属纩家无十金产,过车巷哭六州民。尘埃辇寺三年别,樽俎岐阳一梦新。他日思贤见遗像,不论宿草更沾巾。(成都有思贤阁,画诸公像。)故李承诚之待制六丈挽词苏轼青青一寸松,中有梁栋姿。天骥堕地走,万里端可期。世无阿房宫,可建五丈旗。又无穆天子,西征燕瑶池。才大古难用,老死亦其宜。丈夫恐不免,岂患莫己知。公如松与骥,少小称伟奇。俯仰自廊庙,笑谈无羌夷。清朝竟不用,白首仍忧时。愿斩横行将,请烹乾没儿。言虽不见省,坐折奸雄窥。嗟我去公久,江湖生白髭。归来耆旧尽,零落存者谁。比公嵇中散,龙性不可羁。疑公李北海,慷慨多雄词。凄凉五君咏,沉痛八哀诗。邪正久乃明,人今属公思。九原不可传,千古有余悲。潘推官母李氏挽词苏轼南浦凄凉老逐臣,东坡还往尽幽人。杯盘惯作陶家客,弦诵常叨孟母邻。尚有升堂他日约,岂知负土一阡新。今年我欲江湖去,暮雨连山宰树春。任师中挽词苏轼大任刚烈世无有,疾恶如风朱伯厚。小任温毅老更文,聪明慈爱小冯君。两任才行不须说,畴昔并友吾先人。相看半作晨星没,可怜太白与残月。大任先去冢未乾,小任相继呼不还。强寄一樽生死别,樽中有泪酒应酸。贵贱贤愚同尽耳,君家不尽缘贤子。人间得丧了无凭,只有天公终可倚。张庖民挽词苏轼东晋巾车令,西京执戟郎。甘心向山水,结发事文章。故自轻千户,何曾羡一囊。才高鬼神恶,骨朽姓名芳。庾岭铭旌暗,秦淮旧宅荒。吾诗不用刻,妙语有黄香。(黄鲁直〔为庖民〕作哀词。)苏子容母陈夫人挽词苏轼苏陈甥舅真冰玉,正始风流起颓俗。夫人高节称其家,凛凛寒松映修竹。鸡鸣为善日日新,八十三年如一晨。岂惟家室宜寿母,实与朝廷生异人。忘躯殉国乃吾子,三仕何曾知愠喜。不烦拥笏强垂鱼,我视去来皆梦尔。诵诗相挽真区区,墓碑千字多遗余。他年太史取家传,知有班昭续汉书。苏潜圣挽词苏轼妙龄驰誉百夫雄,晚节忘怀大隐中。悃愊无华真汉吏,文章尔雅称吾宗。趋时肯负平生志,有子还应不死同。惟我闲思十年事,数行老泪寄西风。卷八 ◎诗七十二首韩康公挽词三首苏轼故国非乔木,兴王有世臣。嗟余后死者,犹及老成人。德业经文武,风流表缙绅。空余行乐地,处处泣遗民。再世忠清德,三朝翼赞勋。功成不归国,就访敢忘君。旧学严诗律,余威靖塞氛。何当继韩奕,故吏总能文。西第开东阁,初筵点后尘。笙歌邀白发,灯火乐青春。扶路三更罢,回头一梦新。赋诗犹墨湿,把卷独沾巾。孔长源挽词二首苏轼少年才气冠当时,晚节孤风益自奇。君胜宜为夫子后,林宗不愧蔡邕碑。南荒尚记诛元恶,东越谁能事细儿,耆旧如今几人在,为君无憾为时悲。小堰门头柳系船,吴山堂上月侵筵。潮声夜半千岩响,诗句明朝万口传。(长源自越过杭,夜饮有美堂上联句。长源诗云,天目远随双凤落,海门遥蹙两潮趋,一坐称善。)岂意日斜庚子后,忽惊岁在巳辰年。佳城一闭无穷事,南望题诗泪洒笺。余主簿母挽词苏轼闺庭兰玉照乡闾,自昔虽贫乐有余。岂独家人在中馈,却因麟趾识关睢。云軿忽已归仙府,乔木依然拥旧庐。忍把还乡千斛泪,一时洒向老莱裾。孔毅甫妻挽词苏轼结褵记初欢,同穴期晚岁。择夫得温峤,生子胜王济。高风相宾友,古义仍兄弟。従君吏隐中,穷达初不计。云何抱沉疾,俯仰便一世。幽阴凄房栊,芳泽在巾袂。百年纵得满,此路行亦逝。那将有限身,长泻无益涕。君文照今古,不比山石脆。当观千字诔,宁用百金瘗。徐君猷挽词苏轼一舸南游遂不归,清江赤壁照人悲。请看行路无従涕,尽是当年不忍欺。雪后独来栽柳处,竹间行复采茶时。山城散尽樽前客,旧恨新愁只自知。同年王中甫挽词苏轼先帝亲收十五人,(仁宗朝贤良十五人,今惟富郑公、张宣徽、钱纯老及余与舍弟在耳。)四方争看击鹏鹍。如君才业真堪用,顾我衰迟不足论。出处升沉十年后,死生契阔几人存。他时京口寻遗迹,宿草犹应有泪痕。神宗皇帝挽词三首苏轼文武固天纵,钦明又日新。化民何止圣,妙物独称神。政已三王上,言皆六籍醇。巍巍本无象,刻画愧孤臣。未易名尧德,何须数舜功。小心仍致孝,余事及平戎。典礼従周旧,官仪与汉隆。谁知本无作,千古自承风。接统真千岁,膺期止一章。周南稍留滞,宣室遂凄凉。病马空嘶枥,枯葵已泫霜。余生卧江海,归梦泣嵩邙。王郑州挽词(克臣)苏轼羡君华发起琳宫,右辅初还鼓角雄。千里农桑歌子产,一时冠盖慕萧嵩。那知聚散舂粮外,便有悲欢过隙中。京兆同僚几人在,犹思对案笔生风。(予为开封幕,与子难同厅。)范蜀公挽词二首黄庭坚公在昭陵日,文章近赤墀。 空嗟伏生老,不侍迩英帷。 去国几三虎,闻韶待一夔。 谁言盖棺了,新乐锁蛛丝。范蜀公挽词二首黄庭坚信道虽常尔,知人乃独亨。 书林身老大,谏纸字攲倾。 鳌去三山动,人危五鼎烹。 保全天子圣,几杖送余生。挽王中丞其一李攀龙司马台前列柏高,风云犹自夹旌旄。属镂不是君王意,莫作胥山万里涛。挽王中丞其二李攀龙幕府高临碣石开,蓟门丹旒重徘徊。沙场入夜多风雨,人见亲提铁骑来!-------------------------------挽歌诗:魏晋文人生命的哀歌Not yet rated 浏览次数 : 13 Comments : 0 词语 : 300y由 : TsingHua作者 : 胡宝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出版日期: 十月 25, 2001一生与死既是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又是生命的全过程 ,所谓“方生方死”是也。生与死决定了人的在世是有时限性的 ,死亡作为生命过程的终点 ,同时也是对其时限性的突破。而“在世”的时限之外的彼岸世界 ,是有生之人无法亲身感受的。因此 ,自先民以来 ,对死亡的恐惧、疑惑、好奇就一直困扰着人类。随着人类理性精神的慢慢觉醒 ,人类逐渐意识到此岸与彼岸是无法逾越的 ,当人们以此岸为参照物去“看”彼岸时 ,看到的只有永恒的黑暗与寂寞、虚空。这时 ,生死隔绝的痛苦、对死亡的恐惧就会更加深切 ,想要深刻理解死亡以减轻痛苦和恐惧的努力也会更加执着。于是 ,在以抒情见长的诗歌中 ,死亡也像爱情一样成了一个绵延不断的题材。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葛生》、《素冠》、《蓼莪》这样的悼亡诗。如果说悼亡诗大抵是痛定思痛的产物 ,那么还有一类诗与死亡的关系就更直接了 ,它们甚至就是有关死亡的仪式的组成部分。如巴西波罗罗人的丧歌&1& 、中国的挽歌等。关于挽歌的缘起 ,谯周《法训》云 :“今有挽歌者 ,高皇帝召田横 ,至于尸乡自毙。从者晚至宫不敢哭 ,而不胜其哀 ,故作为此歌 ,以寄哀音焉。”(《全晋文》)这种说法流传颇广。实则挽歌之来久矣 ,非始于田横门人。《世说新语·任诞》注引《庄子》 :“绋讴所生 ,必于斥苦。”司马彪注 :“绋 ,引柩索也。斥 ,疏缓也。苦 ,用力也。引绋所以有讴歌者 ,为人有用力不齐 ,故促急之也。”“柩” ,《说文》解作“棺也 ,从ㄈ从木”。由此可见 :第一 ,挽歌是随着木棺葬的出现而产生的。而木棺葬在殷商时期已被大量采用&2 & ,那么 ,挽歌的历史当十分悠久。最早的挽歌产生于何时 ,我们不得而知 ,但至迟在春秋时已有挽歌 ,如《左传》所提到的《虞殡》 ;第二 ,最初的挽歌具有劳动号子的性质。但因是特定场合的号子 ,所以声调必然是哀伤的 ,兼有一定的抒情性。作为葬礼的组成部分的挽歌 ,后世一直延续着。汉以后对执绋和唱挽歌的人数也根据死者的身份、地位而有明确的规定&2 & 。北朝时又兴起了文人为葬礼的需要而写赠挽诗的风气 ,这种习俗至今仍存。古代的赠挽诗现存很多 ,不过多是一种礼仪上的应酬之作 ,往往缺少深沉的情感。挽歌虽起于挽柩者 ,但以后也有不限于此的。如《列子·仲尼篇》有 :“季梁之死 ,杨朱望其门而歌” ,这里的“歌”大约也是挽歌。挽歌的抒情原本是抒发生者对死者的哀悼之情的。想到自己也终有一日会如此了结 ,固然令人感伤 ,但对于歌者而言 ,那毕竟是以后的事 ,而且人一旦沉溺于日常生活之中 ,就常常把这个“以后”等同于“遥远” ,因而那感伤也只是一时性的。而带有自挽性质的唱挽歌就不同了 ,在这种情况下 ,歌者面对的是比较清晰的自己的死亡。《左传》哀公十一年 ,鲁会吴伐齐 ,“将战 ,(齐 )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杜预注 :“《虞殡》 ,送葬歌曲 ,示必死。”这或许就是后世自挽的发端。二汉末 ,挽歌始大行于世。今本《后汉书·五行志》刘昭注引《风俗通》 :“时京师宾婚嘉会 ,皆作《魁?》 ,酒酣之后 ,续以挽歌。”注文指出 :“《魁?》 ,丧家之乐。”又据《后汉书·周举传》 ,永和六年三月上巳 ,大将军梁商“大会宾客 ,宴于洛水……商与亲昵酣饮极欢 ,及酒阑倡罢 ,继以《薤露》之歌 ,坐中闻者 ,皆为掩涕。”时人在与死亡、丧礼全然无关的喜庆场合 ,居然大唱挽歌 ,末世的颓废、感伤亦可见一斑。这种现象的出现 ,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首先 ,汉末政局黑暗动荡 ,有识之士都已预感到王朝的倾覆在所难免。两次党锢之祸造成的恐怖气氛更是令士人们人人自危。社会上弥漫着愤懑、绝望、放废的情绪。非常的情绪需要借助非常的形式来宣泄 ,挽歌就成了一种很好的选择。其次 ,挽歌之风与东汉后期兴起的清议之风也有一定的关系。“清议”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品评人物。于是“士大夫相率让爵、推财、避聘、久丧 ,极力把自己装为具有孝义高行的人物 ,以博得清议的赞扬。许多求名不得的人 ,不惜饰伪以邀誉 ,钓奇以惊俗。”&3 & 这种风气与王莽篡政后士人中出现的重名节、轻去就、尚自然之风相鼓荡 ,形成了重个性、好标新立异的士风。宴会上时兴唱挽歌与这种士风不无关系。当然 ,挽歌的流行还不能仅仅被视为一种放诞的表现 ,它也是东汉中期以后渐渐涌动起来的理性思潮的产物。人们不避讳言及死亡 ,至少还说明他们已经能够以理性的目光去审视死亡、直面死亡了。这也正是魏晋感伤主义所由产生的原因之一。这点从《古诗十九首》里那些有关人生无常的咏叹中也可以看得出来。自汉末至魏晋,挽歌的抒情功能被大大地强化了 ,在葬礼以外的场合 ,它以一种特殊的抒情诗的身份在社会上流行起来。在流行的过程中 ,文人们不仅好唱挽歌 ,而且开始自创新辞。最初是以乐府挽歌旧题写新辞 ,如曹操的《蒿里行》、《薤露行》。曹植也写过《薤露》、《泰山梁甫行》等。但这些诗虽然用了挽歌旧题 ,实际上却是政治抒情诗。倒是阮王禹的《七哀诗》 ,虽未用挽歌题目 ,却是一首真正的挽歌诗。我们现在看到的最早以“ 挽歌”名篇的文人之作 ,是魏代缪袭的《挽歌诗》。缪袭是仲长统的友人 ,其所撰《上仲长统〈昌言〉表》称 :“为臣道统性倜傥 ,敢直言 ,不矜小节 ,每列郡命召 ,辄称疾不就。默语无常 ,时人或谓之狂。”其父缪斐 ,“汉帝在长安 ,公卿博举名儒。时举斐任侍中 ,并无所就。”&4 & 由此看来 ,缪袭后来虽身居高位 ,但也当是一位欣赏或本身就具有狂狷作风的人。从“挽歌日方于缪袭”&5& 亦可见文人写挽歌诗与汉末以来的士风不无关系。袭诗云 :生时游国都 ,死没弃中野。朝发高堂上 ,暮宿黄泉下。白日入虞渊 ,悬车息驷马。造化虽神明 ,安能复存我。形容稍歇灭 ,齿发行当堕。自古皆有然 ,谁能离此者。从内容上看 ,这首诗与汉乐府、汉末古诗中类似题材的作品相比 ,并无多少新意。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这里表达的不是对某一个人的哀挽 ,而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对死亡的哀挽 ,其中自然也含有自挽之意。魏晋文人挽歌诗多属此类。另外 ,此前的挽歌未见有直接以“挽歌”名篇的 ,如抛开内容、功能单看题目 ,它们与其他乐府诗并无明显的区别。缪袭以“挽歌”名篇 ,使诗的性质更加明确 ,也使挽歌作为一个类的概念被固定下来。此后 ,文人此类诗作以挽歌命名的渐多 ,至萧统编《文选》时 ,已将这类诗单独列为一类。可以说 ,缪袭的做法 ,客观上适应了魏晋人注重文章辨体的趋势。晋人对挽歌的喜好与此前相比更是有增无减。这固然与汉末以来的风气有关 ,但又不尽如此。首先 ,西晋王朝是在统治集团内部的血腥残杀中建立起来的 ,又是靠玩弄权术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搞平衡来维持统治的。这种平衡相当脆弱 ,因而两晋政治斗争一直比较激烈。处于这种环境中的士人往往有如履薄冰之感 ,人生无常的感慨也就比较多。傅玄、陆机在这方面颇具代表性。傅玄《挽歌》今存三首 ,其中两首分别以“人生鲜能百 ,哀情数万端”和“人生鲜能百 ,哀情数万婴”开篇。可以看出 ,诗人是将死亡置于生命的整个过程中来审视的。当诗人在想象中从生命的尽头回顾人生时 ,感受最深的是人生的可悲 ,正如《庄子·至乐》所言 :“人之生也 ,与忧俱生” ,而死亡更是人生数万端哀情中最令人痛心的一端 ,是人生可悲的极点 ,因为等待死者的将是永远的孤独 :“欲悲泪已竭 ,欲辞不能言。存亡自远近 ,长夜何漫漫。”“地下无刻漏 ,安知夏与冬”诗中流露出的生之留恋正是与这最大的哀痛相比而产生的。傅玄历仕魏、晋两朝 ,对朝代更迭所带来的仕途险恶有亲身感受 ,难免有人生多哀之叹。晋人写挽歌诗最多的是陆机。《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有他的《挽歌诗三首》、《庶人挽歌辞》、《王侯挽歌辞》、《挽歌辞》等 ,此外还有以乐府挽歌旧题名篇的《泰山吟》、《梁甫吟》等。陆机的多写挽歌 ,恐怕不能完全归之于一时的风气或天性忧郁。陆机出身东吴名门 ,他的两个哥哥都死在晋灭吴的战争中。吴亡后他“退居旧里 ,闭门勤学 ,积有十年。”&6& 太康末他与弟云应诏入洛 ,以后就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从《君子行》一诗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身处宦海的复杂心理 :“天道夷且简 ,人道险而难。休咎相乘蹑 ,翻覆若波澜。去疾苦不远 ,疑似实生患。近火固宜热 ,履冰岂恶寒。”经历了世事沧桑而又不甘寂寞的陆机对“人道”的“险而难”有深切的体会 ,因而对生死流变格外敏感。其《叹逝赋序》云 :“昔每闻长老追记平生 ,同时亲故 ,或凋落已尽 ,或仅有存者。余年方四十 ,而懿亲戚属亡多存寡 ,昵交密友亦不半在。或所曾共游一涂 ,同宴一室 ,十年之外索然已尽。”坎坷的经历、险恶的仕途带给他的沉重的人生无常之感 ,恐怕才是他多写挽歌诗的深层原因。其次 ,晋代挽歌的流行还与玄学以及玄学所带来的风气有关。两晋是玄学盛行的时代 ,生与死也是玄学家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东晋张湛作《列子注》 ,讨论的核心即生死问题。他认为生死存亡都是相对的 ,“聚则成形 ,散则为终”&7& ,“夫尽于一形者 ,皆随代谢而迁革矣 ;故生者必终。”&7& 所以人应当懂得 :“夫万物与化为体 ,体随化而迁 ,化不暂停 ,物岂守故 ?”&7& 。另外 ,当时的玄学已与佛学合流 ,佛教的无常论也认为一切都是变化无定、迁流不息的 ,都处在生起、变异、坏灭的过程中。这些思想使晋人容易对生死持有一种比较通达的态度。不过 ,晋人虽普遍热衷于玄学 ,但能在学理上深究的毕竟是少数 ,一般士人的兴趣往往并不在于探究玄理 ,而在于借“谈”来表现一种名士风度。这点与汉末清谈有相似之处 ,只是谈的内容有所不同。在玄风的熏染下 ,借挽歌来宣泄情怀 ,表现对死亡的超越 ,自然也是名士风流中
采纳率:32%
卜择考休贞。嘉命咸在兹。夙驾警徒御。结辔顿重基。龙(左巾右荒)被广柳。前驱矫轻旗。殡宫何嘈嘈。哀响沸中闱。中闱且勿讙。听我薤露诗。死生各异伦。祖载当有时。舍爵两楹位。启殡进灵轜。饮饯觞莫举。出宿归无期。帷衽旷遗影。栋宇与子辞。周亲咸奔凑。友朋自远来。翼翼飞轻轩。骎骎策素骐。按辔遵长薄。送子长夜台。呼子子不闻。泣子子不知。叹息重榇侧。念我畴昔时。三秋犹足收。万世安可思。殉没身易亡。救子非所能。含言言哽咽。挥涕涕流离。编辑本段
lqlwlk这哥们弄滴真详细啊其实两汉魏晋滴辞赋都有你说滴那个“用华丽的辞藻写的挽歌,诗词是飘渺虚无、忧伤、悲哀情调和凄丽的美学风格”《哀江南赋》《别赋》《洛神赋》。。。。。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挽歌诗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活的情调作文600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