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校正100kg体重肉鸡各日龄体重越小越好吗?还有校正100kg日增重呢?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瘦肉型种猪早期长性状校正公式及其效果初步研究.pdf 7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瘦肉型种猪早期长性状校正公式及其效果初步研究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华中农业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书
如需保密,解密时间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华中农业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而使用过的材料,指导教师对此进行了审定。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
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戥纠哆
帆膨7年多月∥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华中农业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生必须按
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提交论文的印刷版和电
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和阅览服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X2
编学位论文.本人同意华中农业大学可以用不N3-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
注:保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于本授权书.
…黼张纠钐蟊…刨
签名日期.岬年6月叫日
签名日期.少少年多月可日
注:请将本表直接装订在学位论文的扉页和目录之间
瘦肉型种猪早期生长性状校正公式及其效果初步研究
瘦肉型种猪早期生长性状校正公式及其效果
研究生:刘望宏导师:熊远著
(农业部猪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中国武汉,430070)
本文以典型瘦肉型猪种杜洛克、长白和大约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早期和全期
性能测定(30-100kg),早期测定数据每隔两天采集一次,获得了较为全面的连续测
定数据。共采集湖北省五个种猪场三个品种678头的测定数据,其中具备二万余条
进行了多种方式的回归分析,探索描述早期生长性状的最适回归方程,制定了三个
品种达50kg体重日龄与背膘的校正公式,具有一定生物学意义和代表性。
以SAS软件为主要工具对测定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Logistic、
的回归分析。在三个品种不同性别的回归拟合过程中,相关指数平均0.9以上,达
种生长发育的差异,其中以长自猪生长拐点最早,大约克猪最晚,说明大约克猪生
长潜力大于长白猪,性成熟较晚。Saturation方程和线性回归方程更适合体重与背膘
关系研究,相关指数和决定系数较高,回归方程极显著,且Saturation方程的拟合曲
线近似直线,在体重具有生长极限的前提下具有预测背膘厚度的生物学意义,但相
比而言,直线回归更具制定校正公式优势。
率先应用饱和生长模型Saturation方程进行猪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回归效果良
好,拟合度高,变量t因无高次型或非线性函数的变化,具有制定校正公式的优势,
结果表明,以此方程建立的50kg日龄校正公式具有明确的生物学意义和准确性。本
文能以连续测定数据为基础,建立各品种不同性别的早期校正公式通式,对体重在
40.60kg的种猪具有连续校正和预测的功能,达到国外同类校正公式的作用。其中背
膘校正公式制定为两种形式,都具备其生物学意义,经验证准确性完全相同。通过
华中农业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对早期性状校正值与全期性状校正值的简单相关分析(CORR)和典型相关分析
同时也说明早期测定技术方案的准确性与可行性。综合指数的Spearman秩相关分析
达到极显著,说明种猪排序虽有差异,但在一定选择强度下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对
指导场内选育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符合我国种猪业发展的需要,旨在为瘦肉型猪早期生长性状的测定与遗
传评估做些基础性工作,希望种猪的早期测定与遗传评估能在一定范围应用,与目
前核心群测定相结合,为探索我国种猪早期遗传评估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种猪早期生长性状校正公式非线性模型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大白猪达100kg体重日龄和背膘厚的遗传参数估计.pdf 4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中国农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大白猪达100kg体重日龄和背膘厚的遗传参数估计
姓名:王婷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指导教师:张勤;赵兴波
(MTGSAM)对大自猪达100kg体重日龄和活体背膘厚这两个性状进行方差组分和遗传参数估
计,数据来自参加全国联合育种的北京12个种猪场年的16384条记录。
比较分析场间联系性以及不同估计方法对遗传参数估计的影响.
估计范围在O.19-,0.46,背膘厚的遗传力估计范围在0.20-.0.41.
叶斯遗传分析软件MTGSAM计算出的大白猪达100kg体重日龄和背膘厚的遗传相关范围为
-o.36^棚.09。
结果显示,达100kg体重日龄和背膘厚属于中等遗传力生长性状,它们之间存在弱的负遗传
不同关联率的场的遗传参数估计值之间存在差异。增强种猪场之间的血缘关系,进一步实施
联合育种方案,可以取得更大范围的数据,用以估计处理,能够更加精确地估计遗传参数,提高
选择的准确性和遗传改良速度。而两种遗传分析软件计算的估计值差异不显著口&0.05).
关键词:大白猪、动物模型、遗传参数估计、MTDFREML,Gibbs抽样
Whiteswere
backfatthicknessthe
parametersfor砌姆——-age
whichattendedthenational
jointbreedingpl∞1997 accordingmultiple
animalmodelDFREMLandBavesiaII.
thetwomethods
thenestimate
ofestimatinggeneticparameters.Andgeneticparametem
oftheherdsbetweenwhichthe
connectionishigh,andtheeffect
connection
analyze ofgenetic
estimation parametePa.
estimatesof hcritabilificsof
wefe0.13^旬.40
otl蛐.46 Gibbs
Whites.Theestimatesoftheheritabilitiesoftheback伽
Sampling缸Large
thickness珊O.19--0.49andO.20-4).41 Gib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家畜育种学教案第四章-家畜育种学
&&&&&菜单导航
家畜育种学教案第四章
第四章生产性能测定
在家畜育种中,生产性能测定(performance testing)是指确定家畜个体在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性状上的表型值的育种措施,其目的在于:
—为家禽个体遗传评定提供信息,
—为估计群体遗传参数提供信息,
—为评价畜群的生产水平提供信息,
—为畜牧场的经营管理提供信息,
—为评价不同的杂交组合提供信息。
生产性能测定是家畜育种中最基本的工作,它是其他一切育种工作的基础,没有性能测定,就无从获得上述各项工作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家畜育种就变得毫无意义。而如果性能测定不是严格按照科学、系统、规范化规程去实施,所得到的信息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就无从保证,其价值就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其他育种工作的效率,有时甚至会对其他育种工作产生误导。有鉴于此,世界各国,尤其是畜牧业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并逐渐形成了对各个畜种的科学、系统、规范化的性能测定系统。我国的家畜育种工作的总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严格、科学和规范的生产性能测定,它严重影响了其他育种工作的开展和效率,因而需要格外引起重视。
第一节生产性能测定的一般原则
生产性能测定包括测定性状的选择、测定方法的确定、测定结果的记录和管理以及测定的实施四个方面,在这四个方面所要掌握的一般原则如下。
一、测定性状的选择
1、所测定的性状应具有足够的经济意义。家畜育种的目的是要通过对畜群的遗传改良使生产者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因而选择测定性状时也要有一定的经济学观点。同时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一个性状是否有经济意义,有的性状虽然目前的经济价值不大,但以后可能会有重要经济价值,如肉质性状,过去消费者对它并不关心,也就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但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肉的质量也越来越关心,其经济价值也就越来越高。因而,如果条件允许,对这些性状也应进行测定,虽然测定所得的数据目前不一定能用上,但可为今后的育种工作奠定基础。
2、所测定的性状需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家畜育种着重从遗传上改进生产性能,因而在选择性状时要考虑是否有从遗传上改进的可能性。
3、所选择的性状需尽可能地符合生物学规律。例如在奶牛的产奶性能上,用泌乳期产奶量就此用年产奶量更符合奶牛的泌乳规律。
二、测定方法
1、所用的测定方法要保证所得的测定数据具有足够的精确性(重复率)。可靠的数据是育种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而可靠的数据来源于具有足够精确性的测定方法。
2、所用的测定方法要有广泛的适用性。我们的育种工作常常并不只限于一个场或一个地区,因而在确定测定方法时要考虑在我们的育种工作所覆盖的所有单位是否都能接受。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去迁就那些条件差的单位,一切仍应以保证足够的精确性为的前提。
3、尽可能地使用经济实用的测定方法。在保证足够的精确性和广泛的适用性的前提下,所选择的测定方法要尽可能地经济实用,以降低性能测定的成本,提高育种工作的经济效益。
三、测定结果的记录与管理
1、对测定结果的记录要做到简洁、准确和完整。要尽量避免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数据的错记、漏记。
2、标清影响性状表现的各种可以辨别的系统环境因素(如年度、季节、场所、操作人员等),以便于遗传统计分析。
3、对记录的管理要便于经常调用和长期保存。
四、性能测定的实施
1、应由一个中立的、有权威的监测组织去组织实施,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如果所有的性能测定都由各个畜牧场自己去组织实施,一则很难保证测定方法的统一性,二则出于经济或其他方面的利益考虑,有的场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不严格按照测定规程执行,或对测定数据进行删改。因而原则上,性能测定应由一个在行政上和经济上与各场无直接关系的中立性的、具有一定权威的组织来组织实施。例如在发达国家中,对奶牛的产奶性能都是由育种协会委派专门的监测员到各场去监测奶产量并获取奶样。此外,有些性能的测定由于测定设备的限制,各场无法自己测定,例如对乳成分的分析,需要由专门的实验室来测定。
2、不要一味得追求最好的仪器设备、最完美的组织形式,应考虑投入产出的最佳比例,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
3、在一个育种方案的范围内,性能测定的实施要有高度的统一性,即在不同的育种单位中要测定相同的性状,用相同的测定方法和记录管理系统。
4、性能测定的实施要有连续性和长期性。育种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经过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显出成效,所以不能只考虑眼前利益,做做停停,更不能做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不做,这样不仅看不到成效,还会前功尽弃。
5、要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调整测定性状,改进测定方法,使用最现代化的记录管理系统。
第二节性能测定的基本形式
性能测定的基本形式可从以下三种角度去划分:
一、测定站测定与场内测定
从实施性能测定的场所来分,可分为测定站测定(station test)和场内测定(on-farm test)。
测定站测定是指将所有待测个体集中在一个专门的性能测定站或某一特定的牧场中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性能测定。这种测定形式的优点是:1)由于所有个体都在相同的环境条件(尤其是饲养管理条件)下进行测定,个体间在被测形状上所表现的差异就主要是遗传差异,因而在此基础上的个体遗传评定就更为可靠;2)容易保证做到中立性和客观性;3)能对一些需要特殊设备或较多人力才能测定的性状进行测定。其缺点是:1)测定成本较高;2)由于成本高,测定规模受到限制,因而选择强度也相应较低;3)在被测个体的运输过程中,容易传播疾病;4)在某些情况下,利用测定站的测定结果进行遗传评定所得到的种畜排队顺序与在生产条件下这些种畜的实际排队顺序不一致,造成这种不一致的原因是“遗传—环境互作”,也就是说同一种基因型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不同的表现。由于我们选出的种畜是要在生产条件下使用的,因而在用测定站测定的结果来选择种畜时要特别谨慎。
场内测定是指直接在各个牧场内进行性能测定,也不要求在统一的时间内进行。其优缺点正好与测定站测定相反,此外,在各场间缺乏遗传联系时,各场的测定结果不具可比性,因而不能进行跨场的遗传评定。
在60~70年代,测定站测定在发达国家中在鸡、猪等畜种中得到了普遍使用,但到了80年代,由于新的遗传评定方法(如动物模型BLUP,见第七章)能够有效地校正不同环境的影响,并能借助不同畜群间的遗传联系进行种畜的跨群体比较,也由于人工受精技术的发展,为种公畜的跨群体使用创造了条件,从而增加了群间的遗传联系,这样就使场内测定的一些重要缺陷得到了弥补,因而测定站测定逐渐被场内测定所代替,目前场内测定已成为各国性能测定的主要方式。而测定站测定则主要用于测定一些需要大量人力或特殊设备才能测定的性状,如采食量、胴体品质性状等,有时也用于商品肉畜禽的品质测定。
二、个体测定、同胞测定和后裔测定
根据被测定对象与要进行遗传评定的个体的关系可将性能测定分为个体测定、同胞测定(sib test)和后裔测定(progeny test)。个体测定是指测定对象就是需要进行遗传评定的个体本身,同胞测定是指测定对象是需要进行遗传评定的个体的全同胞和(或)半同胞,后裔测定是指测定对象是需要进行遗传评定的个体的后裔。这三种测定方式所获得的信息对个体遗传评定的可靠性的贡献是不一样的,这将在第六章中详细讨论。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三种测定方式并不是彼此对立的,现代育种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同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因而应该尽量将三种测定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但对于不同的畜种、不同的性状和不同的性别来说,对这三种测定方式的侧重有所不同,例如对于猪、鸡等畜种,一个个体可以有较多的全同胞和半同胞,对同胞测定就比较侧重,而对于牛,由于在自然情况下很少有全同胞,所以同胞测定就不是主要方式。对于产奶和产蛋等限性性状,就不能对雄性个体进行个体测定。对于公畜来说,由于它们在畜群中的影响较大,对它们的遗传评定的可靠性的要求也就更高,因而常常要进行后裔测定。
三、大群测定和抽样测定
按性能测定的目的来分,可分为大群测定(mass test)和抽样测定(sample test)。大群测定是对种畜群中的所有符合条件的个体都进行测定,其目的主要是为个体遗传评定提供信息,在一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测定的个体越多,则选择强度就越高,遗传进展就越大。抽样测定主要用于评定杂交组合的生产性能,从而找出一个最佳的杂交组合用于商品生产。在抽样测定中,从参加测定的每个品种(系)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取决于统计学的要求和测定的容量)的个体在相同的环境中进行性能测定。有关抽样测定的具体方法将在第十章中介绍。
第三节牛的生产性能测定
牛的生产性能测定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产奶及挤奶性能测定、生长发育及产肉性能测定和次级性状测定。
一、产奶性能测定
产奶性能测定主要是针对乳用和乳肉兼用牛品种而言的。这是在所有家畜生产性能测定中最早开始的系统的性能测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从19世纪末就开始实施对产奶性能的测定,目前已形成了很完善的、规范化的测定体系。
1、产奶性能的度量指标
产奶性能主要用产奶量和乳成分含量来度量,乳成分主要指乳脂和乳蛋白。
产奶量的度量指标有:
年产奶量在一个自然年度中的总产奶量。
泌乳期产奶量从产犊到干乳期间的总产奶量。
305天产奶量从产犊到第305个泌乳日的总产奶量。由于不同的牛的泌乳期长短不一样,不同的牛的泌乳期产奶量不能相互比较,因而需要将实际的泌乳期产奶量标准化为统一的泌乳天数的产奶量。目前世界各国通用的做法是将这是实际的泌乳期产奶量标准化为305天产奶量。取305天的理由是因为母牛一般需要两个月的干乳期,加上305天的泌乳期就正好是一年产一次犊,12个月的产犊间隔被认为是最理想的。一般地,当一头牛的在一个泌乳期中的实际泌乳天数超过305天时,就取截止到305天的总产奶量,当泌乳天数不足305天(无论何种原因)时,就需将实际的泌乳期产奶量校正为305天产奶量。
成年当量奶牛的泌乳期产奶量与产犊年龄有很大关系,一般在年青时(如产第一、二胎时)产奶量较低,在成年时(如产第四至第六胎时)达到最高,而后又逐渐下降。为了使不同产犊年龄的泌乳期产奶量具有可比性,需要将产犊年龄进行标准化,通常的做法是将各个产犊年龄的泌乳期产奶量校正到成年年龄时的产奶量,称为成年当量。中国奶牛协会在1992年9月颁布的“中国荷斯塔牛登记办法(试行)”中提出了一个校正办法,即将不同胎次的产奶量校正到第5胎的产奶量,其校正系数为:
系数1...0000
这个方法比较粗糙,因为在同一胎次内产犊年龄也有较大变异。美国目前是按实际的产犊年龄进行校正,均校正到72月龄。在校正时还要考虑不同品种、不同地区和不同产犊月分的差异。但我国目前缺乏这方面的细致研究。
乳成分含量的度量指标有:
乳脂率乳中所含脂肪的百分率。
乳脂量乳中所含脂肪的重量,它等于乳脂率与产奶量的乘积。
相应的有乳蛋白率和乳蛋白量。
此外还有一些综合性指标,例如可用4%标准奶量来作为对一头牛的产奶量和乳脂率的综合评判指标:
4%标准奶量=(0.4 +15×乳脂率)×产奶量
2、测定方法
(1)测定日与测定间隔
要准确地知道一头泌乳牛在一个泌乳期中的产奶量、乳脂量和乳蛋白量,要对它在整个泌乳期的每一天中的每一次挤奶都进行秤重和取样分析。但这无论从经费上还是从可操作性上都是办不到的,因而只能每隔一定间隔对母牛的日产奶量进行秤重和采样分析,并由此推算全泌乳期的奶量、乳脂量和乳蛋白量。这种被抽测的泌乳日称为测定日(test day),在每个测定日中要进行每次挤奶的奶量的秤重和奶样的收集,并送有关部门进行乳成分分析。两个测定日之间的间隔天数称为测定间隔。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做法是平均每月测定一次,测定间隔不少于26天,不多于33天。第一个测定日必须在奶牛产犊6天以后。对于一头泌乳期为305天,产奶量为9000千克,乳脂量为360千克的母牛来说:
—这头牛将被测定10次,即全部泌乳天数的约3.28%,
—在10个测定日的总奶量只有约295千克,
—10个测定日采集的奶样的总量只有约0.6千克,
—进行乳成份测定时用的总量只有大约7.1克
也就是说,我们要用约295千克的奶量去推算9000千克奶量,用7.1克奶中的乳成份去代表9000千克中的乳成份。由此可见,对每个测定日的准确可靠的秤重、抽样、分析和计算对于准确估算全期泌乳成绩是多么的重要。在一个测定日中产生的一个小小的误差就会造成全期产量的很大误差。要保证每一测定日的准确无误,一是要有符合要求的设备,二是要有正确的操作规程,三是生产者、监督员和技术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工作。
对每一测定日的测定的总的要求是
①在常规的挤奶时间挤奶,
②在给牛套上挤奶器的前一分钟内刺激牛泌乳(时间过长会影响乳脂率测定),
③不用过分挤干牛奶,
④不要人工挤干牛奶,除非在其他天也是这么做的,
⑤母牛的挤奶顺序和其他天是一样的,
⑥对每头牛每次挤奶都要进行秤重和取样。
(2)奶样采集
奶样采集的总的原则是要使所采集的奶样能代表挤出的全部牛奶。在一次挤奶中奶的脂肪含量在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表4.1给出了在不同挤奶阶段的乳脂率和乳蛋白率:
表4.1不同挤奶阶段的乳脂率和乳蛋白率
挤奶阶段奶量(kg)乳脂%乳蛋白%
第1分钟2.322.33.20
第2分钟3.043.23.21
第3分钟2.274.33.17
第4分钟4.725.43.11
对于不带采样杯的挤奶器(如管道式挤奶器)要将所有的奶收集到奶桶中,再将其倒入另一个容器,或盖上盖子上下颠倒两次(注意:左右摇动不行),以使全部牛奶充分混匀,而后立即从中取所需量的奶样于奶样瓶中。对于带有采样杯的挤奶器,可按说明书进行操作。
(3)计算泌乳期产量的方法
泌乳期产量是通过母牛在一个泌乳期中各测定日记录计算得来的,它包括以下3个步骤
①计算当前测定日的泌乳量和乳成份量
②计算(估计)从上一个测定日到当前测定日(测定间隔)的总奶量和乳成份量
③计算全泌乳期的奶量和乳成份量
①测定日泌乳量和乳成份量
正常情况下测定日奶量为各次挤奶的奶量的总和,奶成份含量为将各次取样的奶样混合后所得混合奶样进行分析所得的结果(乳脂率、乳蛋白率),乳脂量和乳蛋白量分别为奶量与乳脂率和乳蛋白率的乘积。
当某个测定日的记录由于某些意外(如秤重记录或奶样丢失)而缺失,要根据前一个测定日的记录对该缺失的记录进行估计,估计公式为
估计测定日产量= (1 - 0.0033×测定间隔)×前一测定日产量(4.1)
当母牛出现发病、受伤或发情等情况时,其泌乳性能可能会受到影响,此时如果测定日的奶量过低就应将此记录视为异常记录。判定异常记录的标准是此次测定的日产奶量与上一个测定日的产奶量相比下降的百分比大于
(27.4 + 0.4×测定间隔)×%
例如,一头母牛在第85个泌乳日时测定得产奶量为9.07千克,它的前一个测定日是在第50个泌乳日,产奶量为24.95千克,下降的百分比为(24.95 - 9.07)/24.95 = 63.6%,它大于27.4 + 0.4×35 = 41.4%,因而这个测定日记录被判定为异常。
异常记录要和缺失记录同等对待,即用估计值来代替异常记录。对上面的这头牛来说,估计的测定日记录为
(1 - 0.0033×35)×24.95 = 22.07千克
②测定间隔奶量和乳成份量的计算
对于多数测定间隔来说,奶量(乳成份量)就是两个测定日奶量(乳成份量)的平均与测定间隔(天)的乘积,即
测定间隔产量=(上一个测定日产量+本次测定日产量)×测定间隔(4.2)
对于第一个测定间隔、最后一个测定间隔、包含产奶高峰的测定间隔和从第305天到在此之前的一个测定日的间隔要进行特殊计算。
A.第一个测定间隔
第一个测定间隔是指从产犊到第一个测定日的间隔天数(包括产犊日和第一个测定日),这个间隔的奶量(乳成份量)的计算如下:
乳量(乳成份量) =第一个测定日产量×间隔天数×系数(4.3)
其中的系数按下面的回归方程计算:
其中的a、、和见表4.2。
表4.2计算第一个测定间隔奶量和乳成分量所需的参数
性状泌乳期a
奶量10.——
乳脂量10..
乳蛋白量10..
【例4.1】某母牛在其第一泌乳期在第20个泌乳日时进行第一次测定(间隔为20天),其测定日奶量为20.41千克,求其第一测定间隔的产奶量。
系数= 0.605 + 0.0435×=0.80
第一测定间隔奶量= 20.41×20×0.8 =326.56千克
B.包含泌乳高峰的间隔
泌乳高峰通常在产犊后第40天出现,由于在此之前的测定日和在此之后的测定日的乳量都低于高峰时的乳量,故对这个间隔的乳量和乳成分量要进行校正:
产量=(前一测定日产量+后一测定日产量)×间隔天数×系数(4.4)
其中的系数可由下式计算
第一泌乳期:
系数= 0.998 + 1.23/t2+ 0.0113×(间隔天数+ 1)/t
第二及以后的泌乳期:
系数= 1.001-0.00042×t+ 0.0109×(间隔天数+ 1)/t
其中t为从产犊到前一个测定日的天数。
例如在例4.1中所例举的这头牛在第50个泌乳日时进行了第二次测定,泌乳量为24.95千克,则对于这一测定间隔来说,
t= 20,系数= 0.998 + 1.23/202+ 0. = 1.02
奶量= (20.41+24.95)/2×30×1.02 = 694.01千克
C.从第305个泌乳日至前一个测定日的间隔
计算这一间隔的产量主要是为了计算305天产量,这一间隔产量的计算公式为:
产量=(4.5)
其中为305天前一个测定日产量,为305天后一个测定日产量,D为这两个测定日的测定间隔天数,t为从前一个测定日至305天的间隔天数。
例如在例4.1中所例举的这头牛在第280个泌乳日时测定了一次,测定日奶量为18.14千克,在第310个泌乳日测定了一次,测定日产量为15.88千克,则从280天至305天这个间隔的奶量为
D.最后一个测定间隔
这是指从最后一个测定日至干乳这一阶段。这一间隔的奶量(乳成份量)可由下式计算:
奶量(乳成份量) =(4.6)
其中为最后一个测定日的奶量(乳成份量),t为从最后一个测定日到干奶的天数,F为系数,由下式计算
其中D为从产犊至最后一个测定日的泌乳天数,a和b的取值见表4.3。
如果在例4.1中所例举的这头牛在第一泌乳期第280个泌乳日时测定了一次,奶量为18.14千克,在第290天时干乳,则
最后一个间隔的奶量= 18.14×10×0.99 =179.59千克
表4.3计算最后一个测定间隔奶量和乳成分量所需的参数
第一泌乳期
第二及以后泌乳期
2.030.0025
1.670.0019
2.780.0052
2.390.0045
如果一头母牛是在305天以后干乳,但在305天后没有进行测定,而又要计算其305天的奶量,则从最后一次测定至305天的奶量(乳成份量)的计算和上式相同,但其中的t改为从最后一次测定至305天的间隔天数
如果上述这头牛在第280个泌乳日时测定了一次,奶量为18.14千克,在第310天时干奶,这期间没有进行测定,则为计算从第280泌乳日至305天的泌乳量,有
从最后一次测定至305天的奶量= 18.14×25×0.96 =435.36千克
如果要计算其第280泌乳日至干乳的泌乳量,则有
从最后一次测定至干奶的奶量= 18.14×30×0.96 =522.43千克
③全泌乳期奶量(乳成份量)的计算
全泌乳期奶量(乳成份量)为所有测定间隔的奶量(乳成份量)的总和。305天奶量(乳成份量)是在305天之前的各个测定间隔的奶量(乳成份量)的总和。表4.4给出了一个完整的例子。
(2)挤奶能力测定
挤奶能力是指奶牛在挤奶时所表现出的诸如排乳速度、各个乳区的泌乳量的均衡性等性能。这些性状对于机器挤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挤奶的时间越长,或各个乳区不能同时挤净,机器对乳房的机械损伤就会增加,乳房炎的发生可能性也相应增加。
排乳速度一般用平均每分钟的泌乳量来表示,由于每分钟的泌乳量与测定时的日产奶量有关,所以应在一定的泌乳阶段测定,一般规定在第50至180泌乳日的期间在一个测定日内测定一次挤奶中间阶段需的时间和奶量,要求所测定的奶量不少于5千克,其剩余的奶量少于300cm3。由此得到的平均每分钟奶量还需再矫正为第100泌乳日的标准平均每分钟泌乳量,矫正公式为:
标准乳流速=实际乳流速+ 0.001?(测定时的泌乳日-100)(4.7)
前后房指数度量各乳区泌乳的均衡性主要指标,它是指一次挤奶中前乳区的挤奶量表4.4计算全泌乳期奶量和305天产奶量的一个完整的例子
测定日产奶量
测定间隔天数
测定间隔产量
9.07(22.07)*
305天泌乳期
*异常测定日记录,括号中的数值为估计的测定日产量。
占总挤奶量的百分比。
以上两个性状在测定时都要花费较多的人力,很难进行大规模的测定。
(3)次级性状测定
次级性状(secondary trait)是只那些具有较高经济意义,但遗传力较低或难以测定的性状,如繁殖性状、抗病性状、使用年限等。次级性状有很多,这里只介绍一些主要的次级性状的测定。
配妊时间指母牛产后第一次输精到最后妊娠的输精所间隔的天数,它主要反映母牛的繁殖性能,但也受公牛精液质量的影响。
不返情率(non-return-rate)指一头公牛的所有与配母牛在第一次输精后的一定时间间隔(如60天或90天)内不返情的比例,它是衡量公牛配种能力的重要指标。一个与之相似的指标是情期一次受胎率。
乳房炎抵抗力在奶牛中,最重要的抗病性状是对乳房炎(mastitis)的抵抗能力。乳房炎是由多种细菌(主要是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乳腺炎症,通常由于创伤、卫生不良、挤奶机使用不当、过分挤奶等因素所引发。它奶牛中最常见的疾病,发病母牛产奶量将降低20%左右,牛奶质量也受到影响,它是对奶牛生产威胁最大的疾病。虽然乳房炎主要由外界因素引发,但个体间在易感性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选择是可以从遗传上提高牛群对乳房炎的抗性的。目前对乳房炎的测定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兽医临床诊断来鉴定牛只是否患病,但这只能检出临床性乳房炎,而很难检测出隐性乳房炎和乳房炎先兆。第二种方法是利用牛奶中的体细胞数作为辅助指标,当牛的乳腺感染病原菌时,由于机体的免疫反应会引起牛奶中的体细胞数(主要是多形核中心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增加,一般认为,由正常乳腺分泌的奶汁中每毫升所含的体细胞数应在50 000到200 000个之间,但也有研究认为正常乳汁中每毫升体细胞数应不超过50 000个。对体细胞数的测定一般是结合常规的乳成分测定同时进行,即用每个测定日采集的奶样用专门的测定仪器进行测定。
使用年限理想的奶牛在具有高的泌乳性能的同时还应有较长的使用年限,使用年限短就意味着牛群的更新周期短,这势必会增加饲养管理的成本。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使用年限与牛的自然的使用寿命是不同的概念,牛的自然的使用寿命是指牛在正常情况下能达到的具有生产能力的寿命,它在很大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而使用年限是指牛在牛群中的实际的使用年限,一头牛会由于很多原因(如疾病,繁殖功能障碍,泌乳能力低下等)而被淘汰,尽管它还有生产能力,因而实际的使用年限在很大程度上受非遗传因素的影响。对母牛的使用年限可以用它在牛群中实际使用的胎次或月龄来度量,对公牛则可用其女儿在一定月龄(如60月龄、75月龄、90月龄等)时仍在牛群内继续生产的比例来度量。
(4)生长发育及肥育性能的测定
生长发育的测定对于乳用、乳肉兼用和肉用牛都是需要的,而且测定方法也基本相似,其作用是为牛的早期选择提供依据。早期生长发育不良的个体一般在以后生产性能的表现上也较差,因而要及早淘汰。生长发育的测定性状主要是各生长阶段的体重,即初生重、6月龄重、12月龄重、18月龄重和24月龄重。对公犊牛一般在测定站进行测定,母犊牛一般在牛场内测定。由于一般不可能在牛正好达到某月龄时称重,因此要对实测体重进行校正,例如:
校正6月龄体重=(4.8)
校正12月龄体重=(4.9)
对肉用牛和乳肉兼用牛来说,除了要测定各生长阶段直至屠宰时的体重和相应的日增重外,有条件的还要对采食量、饲料报酬、胴体组成和肉质等性状进行测定,测定方法与对猪的相关测定类似。
第四节猪的生产性能测定
猪的生产性能测定主要包括繁殖性能测定、肥育性能测定、胴体品质测定和抗应激性测定。
一、繁殖性能测定
在猪的育种中,繁殖性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直接影响生产者的经济效益。虽然繁殖性能一般来说遗传力都较低,多年的育种实践证明用常规的育种方法所获得的遗传进展十分有限。尽管如此,在选种中仍然不能忽略繁殖性能,因为除了期望可获得哪怕是微小的遗传进展外,更重要的是要防止由于与其它生产性能的遗传拮抗关系所造成的繁殖性能的退化。
繁殖性能的测定工作只能在猪场内进行,也就是说只能进行场内测定,所有的测定工作都必须由场内的工作人员完成,但也应受到育种协会或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在进行繁殖性能的测定时,除了对公、母猪的基本情况登录清楚外,主要测定以下指标:
初产日龄母猪头胎产仔时的日龄。
窝间距两次产仔之间的间隔天数,可由产仔日期计算而得。可计算出和每年的完成的窝数。
窝产仔数包括总产仔数(不包括木乃伊)和活仔数(产仔后24小时内存活的仔猪数)。根据窝产仔数还可计算一头母猪一年的总产仔数。
育成仔猪数(或断奶仔猪数)在断奶时一窝中仍然存活的仔猪数。
出生窝重出生时一窝仔猪的总重量。
断奶窝重断奶时一窝仔猪的总重量,是母猪哺乳能力的主要指标。现代化养猪生产中仔猪通常在3~4周断奶,由于断奶日龄在各场间以及场内不同窝间都会有差异,故也常用21日龄窝重代替断奶窝重。
此外,在产仔中出现的异常现象也应记录在案。
二、肥育性能及活体胴体组成测定
将这两类性能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它们通常是同时在一起进行测定的。肥育性能和胴体组成是衡量一头肉猪经济价值的最重要指标,因而也是猪性能测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严格的胴体组成测定必须在屠宰后对胴体进行分割后测定,但这需要较高的人力物力,而且再好的个体在屠宰后就不可能再做种用(除非保存有冷冻精液,但目前猪冷冻精液技术尚未成熟),因而在实践中是对活体的一些与胴体组成性状有较高遗传相关的辅助性状进行测定。要测定的性状主要有:
达到目标体重日龄目标体重即标准的屠宰体重,对此各个国家有不同的规定,如加拿大规定为100千克,美国规定为250?15磅(=113.47千克),德国规定为105千克,我国目前尚无统一规定。
由于不可能每天对测定猪称重,一般是每隔一段时间称重一次,所以不会在测定猪正好达到目标体重时称重,这样就需要根据实际的重量和相应的日龄来估计达到目标体重的日龄。下面以加拿大猪改良中心的规定为例说明为何计算目标体重日龄。
当称重时猪的体重在75~115kg范围内时,可用以下公式将其校正为100kg体重日龄:
校正日龄=称重时日龄-(实际体重-日标体重)/CF(4.10)
其中CF为校正因子,用下式计算
公猪:CF=(实际体重/称重时日龄)?1.826040
母猪:CF=(实际体重/称重时日龄)?1.714615
平均日增重在测定期中的平均每日增重:
目标体重背膘厚测定猪达目标体重时的背膘厚。同样由于不可能正好在被测猪达目标体重时测膘,也需要将实际的膘厚校正为目标体重膘厚。
如加拿大用以下的校正公式:
其中A和B随品种和性别而异,见表4.5。
表4.5计算校正背膘所需参数
*所有其它品种都用与约克夏相同的参数
对活体背膘通常用A型或B型超声波仪测定,测定部位各国亦有不同的规定,如加拿大规定用A型超声波测定4个点,即在背中线的两个部位,每个部位在左右两侧距背中线5cm处各取一点,第一个部位在最后肋骨处,第二个部位在髋骨前3.8cm处。这两个部位分别代表了最厚和最薄的背膘。然后用这四个点的平均值作为背膘厚值。如用B型超声波仪,只需测一个点,通常是在最后胸肋处测定。
采食量:测定期间一头猪的总采食量。
饲料转换率(FCR):每单位增重所消耗的饲料。
对以上性状的测定可在场内进行,也可在测定站进行。
1、测定站测定
测定站测定通常也是同胞测定或后裔测定,因为在测定站测定的猪或者还要做屠宰测定从而不能再做种用,或者出于控制疾病传播的考虑不便送回各种猪场,因而也不能再做种用,除非在测定站还附设有人工受精站,可将好的公猪留在人工受精站通过人工受精而作为种用。但是在测定站测定的猪可作为留在种猪场的猪的同胞或后裔从而为同胞测定和后裔测定提供信息。
从育种的角度,对测定站测定通常有以下要求:
1)每窝至少抽取两头正常仔猪送测定站测定,被抽取的猪应能代表整窝猪的平均水平。在德国还要求在测定母猪系时用去势仔猪,在测定公猪系时用母仔猪。
2)进入测定站时,仔猪的体重应在20~30kg以内。
3)在测定站中,仔猪或单栏或同窝仔猪在一栏饲养。
4)在正式测定前,要有至少一周的预试期,以使待测定的仔猪适应测定站的饲料管理方式。一般在一栏中的猪平均体重达到30kg(但其中不能有体重超过35kg的)时开始正式测定。
5)测定站采取全进出的管理方式。
6)测定站用的日粮一般由育种协会规定,不得任意在饲料中加添加剂、抚生素等。
7)当一栏中的猪平均体重达一定体重范围,(如75~115kg)时,结束测定。
在测定站测定中一般要记录测定的以下项目:
开始测定体重、结束测定体重(要求在75~115kg之间)、结束测定时活体背膘厚、每栏的采食量。由这些数据可计算出目标体重日龄、目标体重膘厚、日增重、饲养转换率。
2、场内测定
场内测定是直接在猪场的生产条件下进行测定,受条件的限制,一般只能进行体重和活体背膘厚的测定,测定方法和要求与测定站测定相同,即在猪体重在可接受的体重范围内(如75~115kg)时称重并同时用超声波仪测定4个点的背膘厚。为保证测定方法的一致性和测定数据的可靠性,这些测定应由育种协会指定的经过培训的技术员去执行。
三、应激敏感性测定
猪应激综合症(porcine stress syndrome, PSS)是某些猪种中,尤其是瘦肉率高的猪种中的一种常见病。应激敏感猪在受到一定刺激(如运动、运输、争斗、高温等)后产生应激反应,表现为心跳加快、体温升高、呼吸加快、肌肉僵硬等,严重者会窒息而死,这些症状又称为恶性高温综合症(MHS)。此外应激敏感型猪在屠宰(屠宰本身对猪也是一种刺激)后极易出现PSE(pale, soft, exudative,即灰白、松软、渗水)肉。这种肉表面粗糙、结构松散、嫩度差、酸败快、发干无味,即不适于鲜食用也不适于加工用。因而对应激敏感性的测定在近年来已成为猪性能测定中的的重要内容。
目前已证明猪的应激敏感性受一个基因座位控制,当该座位上为隐性纯合体(nn)时,猪表现为应激敏感,为杂合体(Nn)或显性纯合体(NN)时,不表现应激敏感。目前用于活体测定这个基因的基因型的方法主要有2个:
1、氟烷侧定
氟烷侧定是让猪吸入一定量的氟烷麻醉剂,以此作为一种刺激,诱发应激敏感猪的应激反应,凡出现应激反应者可以认为具有nn基因型。这种测定需要特定的设备,并且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否则可能会造成猪的死亡。这个方法的一个主要缺陷是不能区分Nn和NN基因型。
2、基因诊断
基因诊断是从猪的身上采取组织样品(通常是血液),送往特定的实验室,从组织样品中提取DNA,用PCR方法进行DNA扩增,再用特异性基因探针进行杂交,并用凝胶电泳来判断个体的基因型。用这种方法可准确区分三种基因型,是理想的测定方法,已逐渐取代了氟烷测定法。
四、胴体品质测定
胴体品质测定是指对屠宰后的胴体进行品质测定,它包括胴体组成测定和肉质测定。由于这些测定需要屠宰设施和特殊的测定设备,而且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因此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现场测定,通常只在测定站进行测定。
1、胴体组成测定
受测猪在停食24小时后称重屠宰,屠宰后测定以下性状:
胴体重屠宰后去内脏,头和踢后的半扇胴体重。
屠宰率胴体重占宰前体重的百分比。
膘厚用游标卡尺在肩部皮下脂肪最厚处、胸腰椎结合处和腰荐结合处测定三点膘厚,求平均值,或只在6~7肋间测膘厚。
皮厚用游标卡尺在6~7肋间测皮厚。
胴体长从趾骨联合前缘中点至第一颈椎前缘中点的长度。
眼肌面积在胸膘接合处垂直切下,用硫酸纸描出眼肌轮廓,用求积仪、图象仪或坐标纸计算面积。
瘦肉率左侧胴体去板油和肾脏,分离瘦肉(含肌间脂)、脂肪(含皮肌)、皮和骨,瘦肉重占瘦肉、脂肪、皮和骨的总重的百分比为瘦肉率。与之相应的指标还有脂肪率、皮率和骨率。
由于完全分离瘦肉、脂肪、皮和骨工作量很大,只能在小型试验中进行,在德国普遍采用的是用富瘦肉块比率,即从左则胴体取下后腿、前肩、膘和后颈项4大块,这4大块去皮及皮下脂肪后的总重与半扇胴体重之比。富瘦肉切比率与瘦肉率之间的相关非常高,一般在0.9以上。与之相应的另一指标是富脂肪块比率,它是从上述4大块取下的皮及皮下脂肪加上板油的总重与半扇胴体重之比。
2、肉质测定
肉质是一个综合性状,主要由以下指标来度量:
肉色屠宰后2小时内,在胸腰接合处取新鲜背最长肌横断面,目测肉色,对照标准肉色图评分;1分—灰白色,2分—轻度灰白色,3分—亮红色,4分—稍深红色,5分—暗红色。以三分为最佳,2分和4分仍为正常,1分则趋于PSE肉,5分则趋于DFD肉。除目测外,也可用仪器(如分光光度计、肉色计等)客观地度量肉色。
pH值屠宰后45分钟在倒数3~4肋间测背最长肌的pH值(用pH测定仪或pH试纸),计为pH1,pH1值小于5.9是PSE肉的象征。将胴体在4 C°下冷却24小时,而后测后腿肌肉的pH值,记为pH24,pH24值大于6.0,是DFD肉的象征。
系水力指肌肉受外力(加压、加热、冷冻等)作用时保持其原有水份和添加水份的能力,也称为持水性或保水力。测定方法主要有2种,一是在屠宰后24小时内在13~14肋间取背最长肌的肉样,测定其在一定机械压力下在一定时间中的重量损失率,此即为肌肉失水率,二是取同样的肉样,将其悬挂后测定其在自然重力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内的失水率,此也称为滴水损失。
大理石纹肌肉大理石纹反应肌肉纤维之间脂肪的含量和分布,是影响肉口味的主要因素。测定方法是在胴体胸腰结合处取眼肌横切面,在4c下存放24小时,而后对照肌肉大理石纹评分标准图,用目测评分:1分—脂肪呈极微量分布,2分—脂肪呈微量分布,3分—脂肪呈适量分布,4分—脂肪呈较多量分布,5分—脂肪呈过多量分布。
此外还有肌肉嫩度、适口性等指标,但这些指标都要通过人亲自品尝才能评判,因而主观性太强,而且工作量很大,因而很少测定。
第五节鸡的生产性能测定
鸡的生产性能分为产蛋性能和产肉性能两大类。由于这两类性状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负相关,很难同时提高产蛋性能和生长速度,因而现代养鸡生产已分化成蛋用和肉用两个方向,形成了蛋用型鸡(简称蛋鸡)和肉用型鸡(简称肉鸡)两大独立体系,兼用型鸡在实际生产中已基本被淘汰。但无论蛋鸡或肉鸡,需要测定的性状及其测定方法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在不同性状的重要性上有所不同
一、产蛋性能的测定
产蛋性能是蛋鸡的最主要的生产性能,但它同时也决定种鸡的繁殖性能,因而在肉鸡中也应受到重视。产蛋性能主要包括以下指标:
产蛋数是指个体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产蛋总数。记录这一性壮的方法最早是用自闭产蛋箱,现仍被广泛用于记录肉鸡的产蛋数。随着笼养工艺的普及,在蛋鸡和部分肉鸡育种中,已采用更方便、准确的单笼测定来记录个体产蛋数。常用的时间范围有40周龄、55周龄、72周龄等,分别表示从开产至该周龄的累积产蛋数。
在种鸡场及商品鸡生产中,只能得到群体平均产蛋数记录,通常用以下两个指标表示:
饲养日产蛋数反应了实际存栏鸡只的平均产蛋能力,而入舍鸡产蛋数则综合体现了鸡群的产蛋能力和生存能力。这两个指标也必须标明时间范围,如500日龄饲养产蛋数或72周龄入舍鸡产蛋数。
产蛋总重(或总蛋重)是指一只鸡或某群鸡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产蛋的总重量。我国的商品鸡蛋销售主要按重量单位计价,因而总蛋重具有最重要的经济价值,在其他国家中,商品蛋一般在分级的基础上按数量计价销售,但总蛋重仍然是计算饲料转换率的基础。计算总蛋重的标准方法是将所有蛋都称重后累计而得,但这样做过于繁琐,实际工作中只作抽样测定,如每周或每期测定一次,将所测蛋重乘上本周或本期的产蛋数,然后再累加即得总蛋重。对于群体而言,总蛋重也分为饲养日总蛋重和入舍鸡总蛋重,其含义与前述相同。
蛋重即单个蛋的重量,应取新鲜蛋(不超过24小时)称重。一只蛋鸡在其产蛋期中所产的蛋的蛋重并不是衡定的,一般规律是,刚开产时蛋重较小,而后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迅速增加,经过约60天后增加幅度下降,在约300日龄后蛋重几乎不再增加,逐渐接近蛋重极限。但各个阶段的蛋重有较强的正相关,所以在常规育种实践中一般只测定某一特定年龄(如36周龄)的蛋重,以期通过选择这一点的蛋重来间接提高产蛋期中其它各个时期的蛋重,从而达到提高总蛋重的目的。当然如果采用多点测定,选择的效果可能会更好。在欧美国家中,商品蛋是在分级的基础上计数销售,过大或过小的蛋都是不利的,因而对蛋重选择的目的不是要提高总蛋重,而是提高蛋鸡在产蛋期中产理想大小的蛋的比例,也就是要提高开产蛋重,使蛋重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水平,并使后期的蛋重不过大。这就要根据需要,适当测定多个点的蛋重。
对于种鸡而言,蛋重也影响种蛋的合格率和孵化率,也应尽量减少过大或过小的蛋所占的比例。
蛋品质主要指蛋壳强度、蛋白品质、蛋中血斑和肉斑的含量、蛋白形状、蛋壳颜色等,通常需要特定的仪器测定,且工作量较大,故一般只作抽样测定。
料蛋比即产蛋鸡在某一年龄阶段饲料消耗量与产蛋总量之比。一个与之相关的概念是剩余耗料量,它是指实际耗料量与理论耗料量之差,后者是根据鸡产蛋总重、体重和体重增量计算出的,根据NRC(1984)标准,对于11。7MJ ME/Kg的日粮来说,理论耗料量为
E(FC)=46.5BW3/4+ 0.74EM+ 1.97BWG(4.15)
其中BW为体重EM为产蛋总重,BWG为体重增量。剩余耗料量为
RFC=FC- E (FC)(4.16)
其中FC为实际耗料量。
由于测定个体耗料量难度较大,实际育种中可在32~56周龄期间测定1~3次,每次连续测定4周,即可获得较为准确的料蛋比或剩余耗料量的估计值。
二、产肉性能的测定
产肉性能主要包括生长发育和胴体品质两个方面。
1、生长发育测定
生长发育测定的主要指标有:
体重主要指不同周龄时鸡的体重,对于肉鸡来说,这是很重要的经济指标,但它对蛋鸡也很重要,因为它一方面与蛋重有关,更重要的是它与料蛋比密切相关,体重过大,维持用的饲料就多,导致料蛋比下降。
增重指鸡在一定年龄段内体重的增量,它与体重高度相关,是肉鸡育种中最重要的选择指标,通常用在测定期中的平均日增重或达到一定体重的日龄来衡量增重速度。
料肉比指在一定年龄段内饲料消耗量与增重之比。由于测定个体的饲料消耗量费时费力,通常只能对有限数量的公鸡进行阶段耗料量的测定(单笼饲养),或以家系为单位集中饲养在小圈内,测定家系耗料量。
2、胴体品质测定
胴体品质测定的主要指标有:
屠宰率是全净膛重或半净膛重占宰前活重的比重。
腹脂率是腹脂重占宰前活重的比重。
胸肌、腿肌、翅膀等分割块重量占活体重的比率。
胴体缺陷主要指龙骨弯曲、胸部囔肿和绿肌病。
三、繁殖性能的测定
对繁殖性能主要测定以下性状:
受精率指入孵蛋中受精蛋所占比例,它受公鸡的精液品质、精液处置方法、授精方法、母鸡生殖道内环境等因素的的影响,是一个综合性状,但主要用于度量公鸡的繁殖性能。
孵化率指种蛋孵化后出壳的雏鸡所占的比例,又分为入孵蛋孵化率和受精蛋孵化率。它主要受种蛋质量的孵化条件的影响,主要用来反映母鸡的繁殖性能。
第六节羊的生产性能测定
羊的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是所有家畜中是最低的,因而在生产性能测定方面也相对地要粗放一些,但仍是一项不可缺少的育种工作。下面分别就绵羊和山羊的生产性能测定作简要介绍。
一、绵羊的生产性能测定
绵羊的生产性能测定主要是产毛性能测定,也有一些毛肉兼用或肉毛兼用的绵羊品种需要进行产肉性能测定,但产肉性能的测定应与猪的产肉性能测定基本相似,这里就不在赘述。
对绵羊产毛性能的测定主要在羊一周岁和成年时进行,要测定的项目主要有:
毛长在肩胛后缘一掌、体侧中线稍上处,打开毛丛量取从皮肤表面到毛的顶端的自然长度。
细度有两种测定方式,一种是用肉眼观察凭经验评定,用品质支数来表示其细度,所谓支数,是指1千克重的羊毛能够纺成的1000米长的毛纱的段数,可在测量毛长的相同部位观察评定。另一种是用仪器测定,用羊毛的直径(以微米为单位)来表示其细度,可在羊的肩部(肩胛骨中心点)、体侧(测量毛长的同一部位)和股部(腰角至飞节连线的中点)三个部位取毛样并充分混匀,而后或制成横切片用显微镜测微尺测量,或直接用专用的羊毛细度测定仪测量。
弯曲度、油汗含量、细度匀度、长度匀度在测量毛长的同一部位用肉眼观察凭经验评定,都可分为好、中和差三个等级。
密度以两手抓握羊体侧部被毛,根据手感饱满程度判断毛的密度,同时两手分开毛丛,如露出的皮肤为一条狭窄的直线,则表示毛较密,如露出的皮肤宽且不呈直线,毛丛中交叉毛多,羊毛弯曲度高,则表示毛较稀。也可分为好、中和差三个等级。
被毛手感用手感来判断羊毛的柔软、弹性和光滑程度,可分为好、中和差三个等级。
剪毛量一次剪毛所得的羊毛重量。
净毛率将剪下的羊毛通过洗毛除去杂质(油汗、尘土、粪渣、草料碎屑等)后所得净毛的重量(称为净毛量)与剪毛量(也称为污毛量)的比率。
剪毛后体重剪毛后羊的体重。
二、山羊的生产性能测定
山羊主要分为乳用山羊和毛用山羊。对乳用山羊的泌乳性能测定与奶牛相似,对毛用山羊的产毛性能的测定与绵羊相似。
第七节外貌评定
家畜育种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畜群在有经济意义的性状上的性能。一般来说,体型外貌本身并无直接的经济意义(除皮毛和观赏动物),但某些体型外貌性状与生产性能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只是人们对这种关系究竟有多强并无清楚的认识。一方面,很显然的是,不同用途或代谢类型的动物有不同的体型,如役用马和乘骑型马之间、乳用牛和肉用牛之间,蛋鸡和肉鸡之间、毛用羊和肉用羊之间,都有明显不同的体型外貌。另一方面,人们也认识到在同一品种内,不同体型外貌的个体都可能会有很高的生产性能,体型外貌与主要生产性能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明显,因而人们对体型外貌的重视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事实上,在家畜育种的历史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种畜的选择都只是基于体型和颜色。人们主要地根据自己的想象(爱好)去选择体型外貌上最理想的个体。一直到本世纪的上半叶,种畜的选择都是以体型外貌为主,以生产性能为铺。但自5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对畜产品需求的急剧增加,对经济效益意识的增强,以及对生产性能遗传机制认识的加深,对种畜的选择就逐渐转向了以生产性能为主,以体型外貌为铺,只是为铺的程度在不同畜种和不同的地方有很大差异,尽管在生产实践中很少有完全不考虑体型外貌来进行选种的。总体来说,各国在各个畜种中都将体型外貌评定纳入性能测定体系中。
一、体型外貌评定方法的发展
早期的体型外貌评定仅仅是根据肉眼观察,主要从形态学上从主观愿望出发看一个个体是否理想,并无严格的定量性的标准。后来又出现了两种比较客观的评定方法,一是基于身体结构的协调性定出每一畜种身体结构的理想尺寸,再将各个个体与之相比较,这种协调性主要是从解剖学的角度而不是从生理学的角度去考虑。另一种方法是给身体的各个部位评分,对一个个体体型外貌的评定除了有总体评定外还有各个部位的评分,但这种评分是用肉眼观察给出的,这种方法在本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是家畜外貌评定的主导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各种方法都没有涉及孟德尔遗传学和数量遗传学的知识,而且也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在70年代后期,美国奶牛人工受精育种者联合会提出了一种用于奶牛的新的体型评定方法,即体型线性评定(linear evaluation),与对生产性状的测定一样,这种评定方法是完全客观性的,并且可用相同的统计学方法对评定结果进行分析。这个方法原则上也同样适用于其它畜种。
二、家畜体尺测量方法
家畜的体型外貌评定主要通过肉眼观察和体尺测量进行。肉眼观察是对那些不能用工具测量的部位,通过肉眼观察,参照一定的标准加以评判,这要求鉴定人员有一定的经验,但难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体尺测量是用测量工具对家畜的各部位体尺进行测量。常用的测量工具有测仗、圆形测定器、测角计和卷尺。这些工具在使用前要仔细检查,并调整到正确的度数。测量时要使被测个体站在平坦的地方,肢势保持端正。人一般站在被测个体的左侧。测具应紧贴所测部位表面,防止悬空测量。体型外貌评定中要测量的体尺指标主要有:
体高(耆甲高)耆甲顶点至地面的垂直高度。
背高背部最低处至地面的垂直高度。
荐高荐骨最高点至地面的垂直高度。
臀端高坐骨结节上缘至地面的垂直高度。
体长(体斜长)从肩端到臀端的距离。猪的体长是从两耳连线中点沿背线到尾根处的距离。
胸深由耆甲至胸骨下缘的直线距离(沿肩胛后角量取)。
胸宽肩胛后角左右两垂直切线间的最大距离。
腰角宽(髋宽)两侧腰角外缘间的距离。
臀端宽(坐骨结节宽)两侧坐骨结节外缘间的距离。
头长牛自额顶至鼻镜上缘的直线距离;马自额顶至鼻端的直线距离;猪自两耳连线中点至吻突上缘的直线距离。
最大额宽两侧眼眶外缘间的直线距离。
头深两眼内角连线中点至下颌骨下缘的切线距离。
胸围沿肩胛后角量取的胸部周径。
管围在左前肢管部上三分之一最细处量取的水平周径。
三、体型线性评定
1、线形评定的基本原则
-要评定的体型性状应有一定的生物学功能,且可通过育种手段加以改进。
-对各个性状要独立地分别进行评定,对每一性状都用数字化的线形尺度来表示其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不同状态,即所谓的线形评分。这种数字的大小只客观地反映性状的状态,而不反映性状的优劣。
-评分的结果适合用BLUP育种值估计方法进行分析,为此应将评定的尺度分得细一些。
-被评定的个体应处于相同的年龄阶段。
2、评定方法
对要评定的体型性状用数字化的线性尺度,如用1~50或1~9,来衡量其从一个极端到一个极端的不同状态。例如对于奶牛的尻长性状,可用1~9的尺度来描述其从很短到很长的状态:
很短短中等长很长
对于一个群体来说,大多数性状的评分应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由于从育种的角度来看,有的性状在处于某一极端值时为佳,而有些性状在处于中间状态时为最好,也就是说评分的数字大小并不直接反映性状的优劣,所以还要将线性评分转换成直接反映性状优劣的等级分,通常以百分制表示,以100分为最好。在得到一个个体的各个单个性状的等级分后,还可将它们适当加权合并为该个体的整体体型得分。
3、各个畜种中的体型外貌评定
无论那一畜种,在选择种畜时对体型外貌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要求:
-符合或基本符合品种的体型外貌特征。每一家畜品种都有一个品种标准,其中对体型外貌有明确地规定,作为种畜应符合这些标准。当然品种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改变,品种标准也会发生改变。例如中国黑白花奶牛在本世纪80年代中期育成,经国家鉴定,正式确认为我国奶牛品种,并制定了相应的品种标准,在1993年,为适应现代育种的需要,又将其改名为中国荷斯坦牛,品种标准也作了修改,其中尤其对毛色的要求作了较大改动,老的标准要求要有一定分布的黑白花片,新的标准对毛色则基本不作要求,全黑、全白乃至红白花片都是认可的。这也是国际上对黑白花奶牛的毛色要求的发展趋势。
-发育正常,体格健壮。发育不良或体质虚弱通常会影响配种能力、妊娠能力或使用寿命等,从而降低种用价值。
-无遗传缺陷。
-生殖器官和泌乳器官(母畜)发育良好。
除此以外,在不同的畜种中在体型外貌的评定上还是有较大的差别。
体型外貌评定在奶牛中是最复杂也是做得最完善的。线性评定方法自80年代初起就在奶牛中开始应用,目前已在世界各国普遍使用,并基本形成了国际性的统一标准。但各国在测定性状的选择上以及对各个性状的重视程度上有所不同。例如在我国,将体型性状分为两级,一级性状共15个,归纳为5个部分:
①体形部分
体高由耆甲最高点(第四胸椎棘突处)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强壮度根据胸部宽度与深度、鼻镜宽度和前驱骨骼结构综合评判。
体深中躯的深度,主要看肋骨的长度和开张度。
棱角清秀度骨骼鲜明度和整体优美度。
尻角从腰角到臀角坐骨结构与水平线所夹的角度。
尻长从腰角到臀角之间的距离。
尻宽由腰角宽、髋宽和坐骨宽综合评定,比重分别为10%、80%和10%。
后肢侧望主要指飞节处的弯曲程度。
踢角度蹄前缘斜面与地平面所构成的角度,以后肢为主。
前房附着前房与体躯腹璧的附着紧凑程度,根据乳房前缘由韧带牵引与体躯腹璧附着的角度来判断。
后房高度后房附着点的高度,根据其在坐骨与飞节之间的相对位置来判断。
后房宽度后房左右两个附着点之间的宽度。
乳房悬垂形状(中央悬韧带强度)根据后视乳房悬韧带的表现清晰度判断。
乳房深度乳房底平面的高度,根据其与飞节的相对位置来判断。
⑤乳头部分
乳头配置后望从后面观看的乳头基底部在乳区内的分布(乳头间的距离)情况。
这些一级性状被认为具有较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是线形评定的重点。此外,在以上5个部分中还包含14个二级性状。
多数体型性状的表现与成年牛的年龄、泌乳阶段和饲养管理等无明显关系,但为提高评定的准确性,最理想的鉴定个体是分娩后90~120天的头胎初产牛。干奶期、产犊前后、疾病期间以及6岁以上的个体不宜进行评定。
在得到各一级性状的等级得分后,还要进一步将有关性状的得分加权合并成一般外貌、乳用特征、体躯容量和泌乳系统四个特征性状的得分,注意公牛本身没有泌乳系统得分,但可根据其女儿和其它雌性亲属的评分来对其进行间接评定。
四个特征性状得分的计算公式分别是:
一般外貌= 0.2(体高+后肢侧望+蹄角度)+ 0.1(强壮度+体深+尻角度+尻宽)
乳用特征= 0.3棱角清秀度+ 0.2(尻长+尻宽)+ 0.1(后肢侧望+蹄角度+后房宽度)
体躯容量= 0.2(体高+强壮度+体深+尻角度)+ 0.1(尻长+尻宽)
泌乳系统= 0.2(前房附着+后房高度+后房宽度+乳房深度)+ 0.1(悬垂形状+乳头后望)
最后将各特征性状得分再加权合并为体型整体得分,各特征性状的加权值为:
各部位的等级分和整体等级分都可按其得分将其划分为等级:
E(优秀):90分以上
V(优良):85~89分
G+(较好):80~84分
G(好):75~79分
F(中):65~74分
P(差):64分以下
用等级分可计算各个性状、各特征性状和整体的育种值。对于公牛一般还要将这些育种值进行标准化,再绘制出横柱形图,如下图所示。注意公牛虽然其本身并无泌乳器官,但可通过其女儿和其它雌性亲属的信息获得其泌乳器官的育种值。
在猪的育种中,对体型外貌的评定不象牛那么复杂。过去人们常用肉眼来评判一头猪的肌肉生长情况,现在可借助仪器(如A型或B型超声波仪)来客观地测量背膘厚和眼肌厚(或面积),逐渐取代了外观的肌肉生长评分。但有些体型外貌性状如乳腺和肢蹄,在育种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乳腺应具有足够的发育良好的乳头。四肢应具有理想的关节角度和健壮的蹄子,以保证猪能以正确的姿势稳定地站立。
毛用绵羊除了对羊毛的密度、长度、弯曲度、细度、均匀度以及羊毛油汗的含量、分布和颜色等要进行严格的鉴定外(见4.6.1),还要对体格大小和身体的宽深丰满程度进行评定。
对肉用绵羊的体型要求与猪相似,但肉用绵羊的肌肉丰满程度目前主要还是用肉眼观察。同样,对肢蹄的结实程度也要做观察。
对乳用山羊的体型外貌的评定与奶牛相似,原则上用于奶牛的线性评定系统也可用于乳用山羊。
第七节记录系统
性能测定结果的记录是性能测定工作的最后环节,完整、统一和规范化的记录系统对于保证测定结果的有效利用是必不可少的。杂乱无章的记录仅仅是文字和数据的堆积,不仅不便于整理利用,而且也容易丢失。
性能测定的记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临时性记录,一类是永久性记录。前者是指在测定现场对测定结果所做的记录,后者是要长期保存的记录。临时性记录一般要在经过一定处理后转为永久性记录,供育种分析利用。
一、个体识别
准确迅速地识别动物个体对于畜群管理和育种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个体识别包括在现场对动物活体的识别和在性能测定记录中对每一记录所对应的个体的识别。识别个体的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对个体进行编号,一个统一规范的编号系统是准确迅速地识别动物个体的基本保证。个体的编号也有临时性编号和永久性编号两种,临时性编号是标记在动物个体身上的号码,也可写在临时性记录中,一般仅限于场内或场及年度内使用。永久性编号是写在永久性记录中的号码,它除了用于标识每一记录所对应的个体外,也用于品种登记,故也称为登记号,通常在某一公司、某一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使用。
1、个体编号的基本原则
(1)唯一性每一个号码对应一个个体,要保证在该号码所适用的范围内没有重号。
(2)有明确的含义为了管理的方便,每一个号码都应有明确的含义,例如对于第一种号码,通常可用畜群内某一年度出生的个体的顺序号,在猪也常用年度内的顺序窝号与窝内顺序个体号组合而成的号。对第二种号码,由于使用范围广,就更需要有统一的明确的规定,例如中国奶牛协会为我国荷斯坦牛设计的全国统计的登记号编号系统为:由10位阿拉伯数字组成,第1-2位是省(市)代号,第3-5位是省(市)内所辖牛场编号,第6-7位是年度号(取自然年度的后两位),第8-10位是牛场内某年度出生的个体的顺序号。这个编号系统可保证在全国范围内不会出现重号现象。
(3)简洁易读在保证唯一性的前提下,个体编号应尽量简单明了,不要试图将个体的所有信息都包含在个体号中而将号码编得太长。同时要注意避免使用一些特殊符号,以便计算机录入和计算。
2、在动物身上标记编号的方法
在动物个体身上标记编号的常用方法有:
打耳缺常用在猪上。在仔猪初生时用耳号钳在猪耳朵的边缘打一些缺口,每一个缺口代表一定的数字,所有缺口所代表的数字加起来就是该个体的标号。这种标记方法的缺点是当耳朵受损伤(如在围栏上刮伤或互相打架被咬伤)时容易使耳缺残缺不全。有时如果耳缺打得过浅就容易愈合长满而难以辨认。
戴耳标可用除禽类外的各种家畜上。将写有个体标号的特制的金属或塑料标牌穿戴在动物的耳朵上。
刺耳标用刺标钳在耳朵上打针孔并将永久性墨水注入针孔,这些针孔组成了个体的编号。可用在耳朵颜色较浅的家畜品种中。
以上三种方法都是将个体编号标记在耳朵上,故又称为耳号。
戴颈链常用在牛上。在牛的颈脖上套一个皮制的或塑料制的项链,在该链上标有个体的编号。
电子标记是今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标记方法。它是将一种体积很小的携带有个体编号信息的电子装置,如电子脉冲转发器,固定在动物身上的某个特定部位,它所发出的信息可用特殊的仪器接收并读出。
二、临时性记录
临时性记录有两种记录方式:
1、手工记录
也就是将测定结果记录在纸上,但要根据育种方案事先设计好各种统一的规范化的记录表格,将测定结果直接填入表格中,这样一可提高工作效率,二可减小漏记、错记等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三是便于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这是一种传统的记录方式。
2、自动记录
这是一种随着计算机信息科学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记录方式,这种记录方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常见了,如图书馆中对图书的借还登记,超级市场中商品出售的登记和价格结算,等等。近年来,这种记录方式在家畜的生产管理和性能测定中也逐渐开始应用。自动记录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避免由于手工操作所容易出现的错误,而且可以直接传输到计算机中转为永久性记录。自动记录系统一般由计算机,佩带在动物个体身上或固定在个体笼位上的含有个体标号的电子标记(如磁卡、条形码、脉冲转发器等),该电子标记的阅读器和计算机软件组成。下面介绍几种目前已在使用的自动记录系统。
蛋鸡个体产蛋数无纸记录系统这种记录系统在70年代末就已出现,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家禽研究室于1991年也研制出了一种蛋鸡个体产蛋数无纸记录系统,该系统由一台便携式电脑(又称掌上型电脑),固定在鸡舍内个体笼位上的条型码,一个笔型光电扫描器(又称光笔)和相应的计算机软件组成。光笔与便携式电脑相连,用光笔扫描条型码将个体代码读入,再输入该鸡的当日产蛋情况(数量、正常或破软蛋),该便携式电脑可储存4800只鸡一周的产蛋数据,然后将便携式电脑与计算机相连,通过专门的软件,即可将便携式电脑中储存的数据转到计算机中,成为永久性记录。
鸡个体耗料量自动测定系统个体耗料量是一项比较难测定的性能指标,手工测定费时费力,容易出现误差,尤其在一笼饲养数只鸡时,几乎不可能测定个体的耗料量。法国科学家M. Picard等研制出了一种个体耗料量自动测定装置,它可在完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测定出同一笼内各只鸡的实际耗料量。该装置是在笼外安装一个带有电子称的专用食槽,电子称通过多通道卡与计算机相连,由计算机以0.167秒的时间间隔连续测定每个食槽的重量变化,在每只鸡身上都固定有一个电子脉冲转发器(雏鸡固定在头前方,成年鸡埋在鸡冠内),在食槽上装有电子脉冲接收天线,当鸡将头伸出笼外到食槽中采食时,接收天线就可接收到由电子脉冲转发器发出的表明该鸡个体编号的的信号,这一信号由解码器处理后,通过多通道卡传输到计算机,在计算机内,通过专用软件对所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就可获得每只鸡的采食次数、时间、采食量等数据。
奶牛产奶量自动测定系统这一系统是在每头泌乳牛的脖子上套一个含有个体号码信息的磁卡,在挤奶器上装一个磁卡感应器和电子计量器,它们与计算机相连,当牛进入挤奶架开始挤奶后,磁卡感应器和电子计量器就会将从磁卡上读到的信息和泌乳量的信息传到计算机中,再经过特定软件的处理,就可得到奶牛产奶量的记录。
类似的自动测定系统还可用在个体体重的测定、猪和牛采食量的测定、蛋品质的测定、羊毛品质的测定等等。总体说来,这种自动测定系统由于成本相对较高,在家畜育种中尚未大规模使用。
三、永久性记录
无论是手工记录还是自动记录所得的临时性记录都要经过处理,将需要长期保存的信息转成永久性记录长期保存,供育种分析和经营管理利用。保存的期限在不同的畜种中有不同的要求,世代间隔长的畜种要求保存的期限就要长一些。对于遗传评定和遗传参数估计来说,一般要求至少保存上溯5个世代的记录,这就要求不仅要保存性能测定记录,还要保存系谱信息,也就是要尽量保存每个个体的完整的双亲信息。永久性记录一般都用某种数据库的形式在计算机的外部存储设备(硬盘、软盘、光盘等)中保存。为了便于这些记录的录入、管理、编辑、查询和有效的利用,还可使用一些专门设计的计算机记录管理和分析软件。目前国内外已有了很多这方面的软件,这里就不再一一介绍。
四、育种资料的传递-计算机网络系统
现代化家畜育种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育种规模越来越大,一个育种方案往往要覆盖多个种畜场、多个地区、乃至全国,例如美国的荷斯坦牛和加拿大的猪的育种就是全国性的育种方案,这就需要经常地进行育种资料的传递,例如要将数据资料集中起来统一地进行遗传评定,再将评定的结果发布到各育种单位。过去一般是将要传递的资料存在计算机用的磁盘或磁带上,通过专人(近距离)或邮递(长距离)进行传递,这不仅费时费事,还可能会出现磁盘损坏或在邮递过程中遗失等现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育种资料的传递提供了新的途径,即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递。
目前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传递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互连网(internet),以电子邮件、ftp或telnet等方式进行传递,这只要用户在互连网上有自己的帐号即可实现,另一种是通过局域网或广域网直接实现数据共享,也就是说从一个计算机上可以直接查询、获取或利用另一计算机上的信息,这要求在需要传递信息的这些计算机之间有专线连通。至于具体如何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传递,这要涉及计算机网络的专业知识,已超出了本书的范围,这里就不再详细介绍。
1、何谓性能测定?它在家畜育种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2、进行性能测定要掌握那些基本原则?
3、测定站测定和场内测定各有何优缺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肉鸡各日龄体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