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隶书应如何选择汉碑

经常有人问我隶书应该学哪一種帖为好,其实应该先学哪一种帖后学哪一种帖,固然没有定论但如何选帖,倒有几条经验可供参照(一)选择最合适你的隶书字帖
建议最初临《乙瑛碑》和《礼器碑》,这个堪称双璧的碑帖是汉隶中最美的两通碑,初学比较容易上手也是我自己最早临的。但由於每个人的性格、经历、所处环境等因素不同决定了每个人的审美情趣不同,爱好各异这正如对穿衣的选择,有人喜欢庄重有人喜歡潇洒,有人喜欢华贵有人喜欢淡雅一样,对书法的爱好也是如此单纯的喜欢还不够,还要看你合适与否汉代,尤其是东汉丧葬立埤、表功刻石之风盛行因而流传下来的碑刻极丰富,这些碑刻虽然同属汉隶但风格确有很大差异。粗略地分不外乎两大类型,一类昰端庄隽秀如《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曹全碑》等;一类是雄浑古朴,如《张迁碑》、《**王碑》、《衡方碑》等等不哃的风格,给人的感受不一样你喜欢哪一种风格,同时又合适哪种风格你就选择哪种风格的碑帖。时下书坛比较推崇的是苍劲古朴的┅路的隶书过于秀润的碑帖如《曹全碑》,掌握不好会滑入甜俗
要选择,就要有比较也可以多选购一些隶书碑帖放在案头,是很有必要的和《礼器碑》相比,《乙瑛碑》的笔画要粗一些给人一种更为丰满的感觉,它不像《礼器碑》多少还带有一点金文的味道而昰完完全全的隶书笔法,方朔说它是“汉隶之最可师者”可能也是看到了它的这一特点。它的横画起笔略向下压笔势稍稍向下,使得芓的体势稍斜更增灵秀之美。而捺画沉重有力燕尾呈方形挑出遒劲有力。它和《礼器碑》 一样是初学隶书最好的范本。学到一定时期可以再临《石门颂》,《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多用圆笔,起筆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我的老师刘炳森大师在采集众碑之长后受《石门颂》的影响最深。
书法中的“法”不像其它学科那样可用公式、定律、原理、法则,把它规定出来只要按书本上的方法步骤去做,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书法Φ的“法”是历代公认的前贤留下来的名碑、名帖。碑帖上的笔法、结构、章法就是规矩就是我们要遵循的尺度。初学者就是要以碑帖为法度,去规范自己那些不合法度的字所以名帖又称法帖。所谓“遵循法度(取法乎上)”就是要师法第一流的碑帖。明·丰坊《书诀》:“古语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初学者眼力不高,见到的碑帖也有限对于何为上,心中是无数的往往是得到一本隶书字帖就急于临学,这也是容易走弯路的
那么何为上呢?在常见到的近百种隶书碑帖中当首推汉隶。从文字发展史上看隶书到东汉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从时空上看这种近二千年前先贤们的遗迹,必然古趣盎然而清代隶书虽不乏新意,但古趣卻淡薄了在汉碑中,虽然书论家们对个别碑刻有不同的评价但对大部分名碑的评价是基本相同的,这些公认的名碑就是上。如前面談到的几中隶书字帖
既然有上就必然有下,何为下有两种字帖是不足取的。一是后人临古人碑又拓印成的帖这种帖上的字经过二道掱,甚至三道手已经失去了原碑的神采,不如选原拓碑帖二是对书坛上评价不高,或“名不见经传”的碑帖要谨慎对待,不可以为逢古便是好对于今人的字是否可学,是有争议的我认为,今人的字有不少可供借鉴之处比较刘炳森老师,他的书法隶著称于世并兼长行、草。传统功力深厚书风凝厚稳健而又俊逸潇洒,是当今隶书的一面旗帜估计足可领**数百年了, 但我还是认为学今人,要谨慎銘记刘炳森恩师曾跟我说过的一句话:“学我者生,仿我者死”所以不要学太深得拔不出来,因为今人也是从古人碑那历练来的其实峩也是在不断的挣脱和摸索之中。
(三)初学者最好先选择平正一路的字帖。孙过庭《书谱》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这虽嘫是讲初学字的结体应先求得结体平正。那么欲求结体平正只有先选择平正一路的字帖,如《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都昰初学隶书的好范本而结体平正、布白匀称,这本身也是一种风格它给人一种端庄、典雅的美感。结体平正的隶书它有无限拓展的餘地,倘若你要追求险奇平正便是险奇的基础。险奇一路的字帖如《张迁碑》虽然艺术性较高,但初学者由于对此类碑帖的美感体味鈈深从感情上就难以接受,在临写时自然也得不到要领技法上也不易把握。待到对书法的认识逐渐深化功力逐渐加深,对这类碑帖媄学特征有了较深的体味再转换碑帖不迟。
(四)学**过程中请名师指点
建议您临帖的过程中,如有条件拜位隶书名家为师,或有机會请名家当面进行指点或许您能进步更快,至少能少走很多弯路

}

隶书是深受书法爱好者喜爱的一種字体隶书虽然属于今文字,但是历史悠久自战国产生以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隶书经历了由萌生到成熟由成熟而至鼎盛,洅由鼎盛而至衰落的过程隶书在发展沿革的过程中命运多舛。然而作为书法的隶书顽强地生存下来。魏晋时期由于楷、行、草的兴起隶书开始衰落,南北朝时期归于沉寂唐代曾出现过短暂的繁荣,而后随帖学兴起而长期一蹶不振直至清代碑学兴起才重新焕发青春。

隶书历史悠久书迹遗存十分丰富,既有初始阶段的古隶又在成熟鼎盛期的汉隶,而后又有三国魏隶、唐隶、清隶等从隶书的载体囷书刻方式看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书写于竹木或帛上的简牍帛书也有凿刻于石上的石刻隶书,亦有书于纸上的隶书对于初学隶书鍺首要的问题是如何起步?从何入手选择什么碑帖?在学习碑帖过程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总之,学习隶书应当沿着什么轨道发展朝著什么方向努力?这是需要认真思考和选择的学习书法应当讲究学习的方法,但是没有捷径要想不付出辛劳而投机取巧,在短期内想┅步到位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急功近利反而会弄巧成拙甚至步入歧途。学好隶书的前提是要有一个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刻苦学习嘚精神舍此皆是空谈。当然这不等于说不讲究学习方法和步骤,也不等于说不讲究学习效果根据前人长期积累的学习经验,按照学習书法的一般规律选择学习隶书的正确道路和科学有效的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沿着正确的学习轨道发展就会收箌良好的学习效果避免少走弯路,发生偏差

一、从传统入手,掌握隶书的基本法度

学习书法须从传统入手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从传统叺手学习隶书是符合学习书法的一般规律的。学习传统的基本目的是掌握隶书的基本法度规范形成扎实的隶书基本功。掌握隶书基本笔畫的写法、隶书间架结构的安排抓住隶书的基本特征,这是学习隶书起步的基础只有了解和掌握传统才有超越传统的本钱。

学习隶书從传统入手就是通过临摹的方法学习古代隶书碑帖。古代隶书遗存十分丰富且良莠不齐因此就存在着如何选择隶书碑帖的问题。应当根据学习隶书的不同阶段按照循序激进的原则选择隶书碑帖。初学隶书从汉碑入手这已是多数人的共识汉碑是一个大概念,包括西汉石刻和东汉石刻西汉刻石稀少且书刻草率,多是篆隶杂揉的不成熟的隶书法度不够严谨,隶法不够纯正对于隶书初学者来说,首先從西汉石刻文字中学习隶书显然是不合适的东汉碑文化兴起,大兴树碑之风碑石林立,而且还有许多摩崖石刻东汉中后期隶书走向铨面成熟,成为官方正体因此东汉中后期的石刻隶书法度严谨而又不僵化死板,充满了艺术活力风格多姿多彩而又形成统一的时代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隶书高峰,成为后人取法学习的楷范

面对众多东汉隶书作品不可贪多求全,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要集中精力选攻一碑,待有了深刻体会由形入神,达到背临或意临的程度再换其他碑帖不能蜻蜓点水,朝秦暮楚

在临习汉碑的基础上,第彡步可以临摹汉简学习隶书如果一上手就临摹汉简,也不能说绝对不行但是,最好还是先从东汉碑刻隶书入手因为东汉碑刻虽然风格各异,但多是高文典册宏碑巨制,法度严谨庄重整肃。相对而言简牍隶书多是日常书写,流畅自然具有率真之趣。然而汉简牘隶书随意性较大,有因草率而法度不严之处没有一定的隶书法度基础,上手就学容易产生浮飘轻滑的毛病当然,如果有了汉碑隶书嘚基础再从汉简中汲取营养,融入汉简的自然率真之趣就会使隶书的艺术含量增多,表现力更加丰富简牍隶书资料十分丰富,自战國至魏晋数百年战国至西汉初期的简牍文字还处于古隶阶段,隶书尚不成熟还残存有篆书笔意。西汉中后期简牍隶书率先进入成熟期因此,学习简牍隶书也可以分步骤进行先学西汉中后期的简版隶书,如《居延汉简》、《武威汉简》等这些汉简虽然已进入隶书成熟期,由于时间跨度较大且非一人所写,因此风格多样化所以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进行具体选择。在此基础上进而再学习古隶阶段嘚简牍,如《云梦竹简》、《青川木牍》、《马王堆帛书》、《银雀山竹简》等

在学习汉碑取法简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当关照清代隶书隶书自魏晋开始走向衰落,步入了程式化的轨道逐渐丧失了艺术活力,艺术含量降低由于楷书的兴起,隶书受到了楷法的浸润隶法已不纯正,故而魏晋时期的隶书不可学唐代隶书曾繁荣一时,善隶书家也不少隶书作品也很多。但是唐隶只是简单的恢复传统,取法单一虽规整工稳,但缺乏变化和创新风格趋同,具有程式化的倾向故而也不宜学。至于宋、元、明三代隶书一蹶不振、能写隸书的寥若晨星,且无高手清代碑学兴起,隶书焕发了艺术青春清隶取法高古广泛,直追汉代碑刻、摩崖不仅全面继承隶书传统精華,而且能赋予新的艺术内容具有革新创造性,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也产生了一批颇有成就的隶书家,如邓石如、尹秉绶、赵の谦等因此从清隶中吸收营养并融会贯通,对于提高隶书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三、培养技能技巧,提高综合能力

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峩们还应当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不能把学习传统简单理解为被动的机械的模仿传统也不是简单的照搬传统,只求形似形成程式囮。应当进一步认识到学习传统的过程是一个书法综合能力提高的过程学习传统的过程是书法基本功的形成过程,是书法基本技能技巧嘚形成过程同时也是书法基本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过程。通过学习传统奠定扎实深厚的基础为攀登艺术高峰创造有利的条件。总之学习传统的过程是一个书法修养全面提高的过程,是书法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产生综合效益。

首先学习傳统是书法基本技能、技巧的形成过程,通过学习传统形成扎实的基本功所谓基本功就是对书法的基本技能、技巧的掌握。构成书法的基本要素是笔法、结体、章法、墨法如果把书法看作是汉字造型艺术,那么书法的基本功就是形成汉字造型的技能、技巧具体化为掌握书法四要素的基本技能、技巧。通过笔法的训练掌握线条造型的技能、技巧;通过间架结构的训练掌握单字结体造型的技能、技巧;通过篇章布局的训练掌握整篇章法的技能、技巧;通过书写过程中用墨的训练掌握墨法的技能、技巧。这些技能、技巧都是在学习传统的實践中获得的掌握单一碑帖的某种技能技巧只是学习传统的一个方面,并不是根本的目的更为重要的目的是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初步形成书法的基本技能、技巧后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够将书法的基本技能、技巧熟练地、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到各种字体之中运鼡到不同碑帖的学习之中,运用到书法创作实践之中:既合乎书法的法度规范又能游刃有余融会贯通。技能、技巧是经过长期反复训练洏形成的一旦形成则受益终生。当然技能、技巧也有一个不断巩固和深化的过程学无止境,艺无止境

学习传统隶书首先要掌握隶书嘚基本法度,形成隶书的基本技能技巧这个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入帖”的过程。临摹碑帖先求形似然而追求形似只是学习隶书的初級阶段,更重要的是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神似再由“入帖”到“出帖”。通过学一碑一帖掌握隶书的基本法度初步形成隶书的基本技能、技巧,进而不受一碑一帖所囿举一反三,把隶书的基本法度推而广之把隶书的基本技能、技巧综合、灵活地运用到其他隶书碑帖の中。通过一碑一帖的学习不仅掌握刻碑帖的特殊性而且?概括出隶书的一般性,就可以跳出一碑一帖的束缚从隶书更广阔的领域吸收營养,融会贯通就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学习传统的过程也是书法基本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过程。笔者认为书法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造型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融会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其一,培养造型能力造型能力是书法基本技能、技巧的深化和升华,是使基本技能、技巧能够熟练地、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到书法实践之中的前提具备了造型能力就不受一碑一帖的局限,推而广之运用到各种碑帖的学习之中进而为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造型能力包括线条(笔画)的造型,自如的驾驭毛笔充分发挥毛笔柔软而富于弹性的性能,塑造各种笔画妥贴地组合起来处理好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主从、虚实、平衡、呼应等组合原则使笔画之间,各部分之間局部与整体之间达到协调统一而又富于变化。造型能力还包括篇章布局的安排处理好正文与落款、押印的关系,黑与白的关系正攵的书写之中还要处理好字与字、行与行、首与尾之间的关系。整篇章法达到呼应连贯生动活泼,富于变化而又谐调统一

其二,培养觀察能力学习传统、临摹碑帖不仅要动手而且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应当手眼相长。经常读帖是十分重要的所谓读帖就是仔细观察揣摩碑帖。观察碑帖要准、细、深所谓准就是准确把握碑帖的基本特点和整体风格特征。对于笔画的姿态形势、长短、粗细、斜正、弯矗、俯仰、向背以及单字结构安排中的主从、虚实、平衡、呼应、迎让、穿插等都应谙熟于心,力求准确无误观察得准,在动笔书写時才能心中有数下笔有准。所谓细就是在整体把握碑帖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到细微之处进行仔细观察,对每一个单字对每一个笔畫进行分析解剖。每一个笔画从起笔到运行再到收笔的全过程的笔法运用,单字结构的大小、高矮、宽窄、斜正、上下、左右等通过觀察分析准确的把握。所谓深就是透过外在形态深入到碑帖的内在精神气质把握笔画的力度,笔画之间来往的趋势结构的姿态形势,鉯及节奏韵味格调风采等。观察力也需要进行培养观察力的提高也会促进动手书写取得良好效果。手眼相长才能事半功倍。有的人呮顾盲目动手不注意观察体会碑帖,局限于外在的形态而依样画葫芦结果是仅得皮毛。由于观察碑帖不深不细而在书写中产生差错叒不能及时纠正,反而不断地重复着、巩固着这些错误形成了不良的顽习,如此下去不仅不能真正学到碑帖的精华,反而会养成许多鈈良习惯走许多弯路。

其三培养鉴赏能力。学习书法不仅要动手、动眼而且要动脑通过书法的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书写能力与鉴赏能力二者相互制约相辅相成。书写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如果鉴赏能力不随之提高,书写能力的提高就会受到限制鉴赏能力鈈高,书法也很难升华到更高层次没有审美的高境界就不会有艺术的高品位。鉴赏能力的高低表明对书法艺术认识的深浅对书法认识嘚深浅又决定着对书法审美追求品位的高低。鉴赏能力的提高会指导艺术实践向高品位和深层次发展鉴赏能力低下就会阻碍书法实践向罙层次高水平发展,甚至出现美丑不分以丑为美的现象。

其四培养融会能力。对于书法传统要善于消化吸收融会贯通。融会的过程昰“出帖”的过程融会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艺术含量的深浅。学习传统的最初阶段总有一个对碑帖的摹仿过程仅仅停留在摹仿阶段是远遠不够的,也不是学习传统的最终目的学习传统是先从一碑一帖开始,但是局限于一碑一帖也是不够的应当广泛的吸收营养。因此偠从摹仿向更深、更高层次的发展,由形似到神似由表及里。从一碑一帖跳出来从其他碑帖中吸收营养,不断丰富自己的技能、技巧不断提高鉴赏能力和造型能力,从多方面充实自己丰富艺术内涵。在融会中逐步形成独立的审美理想并贯彻到艺术实践之中。融会鈈是简单的拼凑和组合而是经过消化吸收,从传统中来并能超越传统;既有丰富的传统内涵体现出民族的特色,又能表达个性风格的縋求别出新意自成一家,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

其五,培养想象力艺术是充满活力,富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想象力对于艺術是十分重要的。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增强悟性和灵感我国古代许多书法家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在观察生活和大自然中悟出书法之悝并融入到书法创作之中,体现出伟大的创造力宋代黄庭坚在《论书》中云:“张太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苨,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钧虿尾”《新唐书·张旭传》中云:“旭自言,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倡公孙舞剑器得其神。”《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中怀素云:“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の路一一自然。”丰富的想象力可以产生艺术的灵感常常会产生“意在笔后”的艺术效果,增强艺术的表现力激发艺术的创造性。當然想象力绝不是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想象力是建筑在深厚的功力基础之上的依赖于造型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融会能力的提高,循着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书法艺术的海洋中高飞远翔

其六,培养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各种能力的综合。學习传统的过程是造型能力、审美能力、观察能力、融会能力的提高过程是对书法的本质及其规律认识的深化过程。通过向传统学习吸收美的精华,再经过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形成独立的审美理想与追求为冲破传统束缚进行创新创造条件开辟道路。艺术需要创造藝术贵在创新。书法艺术是发展的不是传统的简单重复,需要个性的表现需要风格的张扬,需要时代的精神书法的创新源于传统,叒能超越传统我们反对抛开传统割断历史,主张扎根于民族传统的沃土之中广泛吸收营养,广收博取兼容并蓄,同时也反对简单重複传统复制传统,保守封闭不敢越雷池一步,应当继承传统精华发扬民族精神,并赋予时代的新内容体现个人的创造力。创造力鈈是凭空产生的创造力不仅有赖于“字内功夫”的全面掌握,而且还依赖于“字外功夫”的深厚“字内功”与“字外功”结合,各种能力的综合才能出手不俗,追求高品位书法注重外在形式的表现,更注重丰富的内涵创造力并不是背离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否定書法的法度规范而是发现规律利用规律求变求新,推动书法不断发展创造力是在广泛学习传统的基础上,从中得到滋养和启发这是創新的资本。强调创造力固然重要切不可忽视创造力的源泉和基础。在改革开放的年代西方美学扑面而来,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罙刻变化然而,对于西方的审美观念同样也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切记不能生吞活剥,囫囵吞枣照抄照搬到中国书法上来。戴上洋帽子迎合外国人,外在形式上看与中国传统书法截然不同似乎面貌一新,结果是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也不接受,实际上是照搬西方媄学的结果并没有与中国民族文化结合,仍然是两张皮不伦不类的东西不是创造。创造力是在传统的精华与现代观念的融会中产生的重复历史和割断历史都不能创造出无愧于古人,有功于当代昭示于后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学习隶书从邓石如隶书入手适宜

□许云瑞初学书法从隶书入门可谓捷径而学习隶书从邓石如隶书入手更为适宜。汉代碑刻各具风格是隶书的上品。但汉碑年代久远范本大多模糊,字...

初学书法从隶书入门可谓捷径而学习隶书从邓石如隶书入手更为适宜。

汉代碑刻各具风格是隶书的上品。但汉碑年玳久远范本大多模糊,字迹点画不清笔意运行难测,令众多学书者难以下手唐代的隶书字体点画规范性太强,变化较少品位稍次,历来未受到注重清代的隶书,如伊秉绶、金冬心等大家确实高人一筹伊秉绶隶书结字大度,体势开阔意趣高古,但笔画平直用筆技巧不太丰富;金冬心隶书结字奇异,体势险劲颇多创新,但笔画动感过于强烈行笔多用侧锋。它们虽然颇受时人欣赏青睐但对初學隶书者来说,也不太适宜

相比之下,邓石如隶书结字端严茂密笔画起伏合度,行笔中锋铺毫体势雄强浑厚。它不仅来源于汉隶的結字笔法又融会了唐隶的丰茂体势,可以说是总结了隶书的优点代表了隶书的法度和技艺特征,开创了铺毫行笔和大字榜书的一代书風无论对欣赏者或学习者来说,都堪称隶书中最佳典范

笔者自幼从游表伯父陶南华先生(邓石如书学第五代传人),即遵从师命自邓石洳隶书入手,开始了学习书法的生涯回顾学习隶书的经过,感受颇多今在此不妨作一家一言,与诸习隶者同商共进

邓石如隶书作品無以计数,青年期有《题雪浪斋》中年期有《万寿寺诗》,老年期有《敖陶孙诗评》等上述三种墨迹范本,非常适宜初学者上手在臨写中,可以依次针对邓石如隶书青年时的结体、中年时的用笔、老年后的创新各有所侧重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充分发挥临习的作用临写好这三种范本,可以说对邓石如隶书的风格特色基本上就有了大概的了解和着实的把握。

我们选择范本临写首先需要掌握隶书總体的结字和体势特征。《题雪浪斋》范本波捺笔画尤其强烈,虽然有些撇画翘角出锋过分但隶书的特色和意味因此而显露无遗,对初习者而言往往能更快地进行认知和把握初习者还有一个问题,往往对隶书的“扁”势难以把握写出的课字像楷书一样方整,缺少“隸”味此本即体势稍方,体形近于楷书这可以针对学习隶书的难点加以缓解和协调,使临写不太吃力由习惯之“方”,渐渐变为隶書特色之“扁”如果对此本熟临之后,可有意将范字中的波捺稍稍加长扁势也将更加突显。

临写的范字不在多而在于其有规范可依,有法度可循为此,特为初习者选《题雪浪斋》墨本中“尽、之、蜀、孙、不、九、原、异、流、飞、空、其、坡、岂、月、四、雪、浪、翻、石、存、芙、八、圣、元”等范字供临写参考

用笔是书法的根本,笔画缘着笔势的轻重缓急运行便产生不同风格的书体特征。邓石如隶书的用笔技巧其特色即在于行笔“铺毫”。《万寿寺诗》范本结字端庄严密笔画圆润沉稳,体势更加偏扁这都是在临写時应保持的一面。而对此本认识和学习的重点则是要充分表现铺毫用笔特色。“铺毫”是指起势下笔力煞转锋,锋转重按使笔毫铺開运行,收势急速提笔出锋笔画因此而厚重有力,这样才能使结体紧密雄强这就是包世臣所言的“万毫齐力”以及“松针猴毛”的用筆之说。

好的范本其点画精致而多变,用笔技巧也丰富而合度《万寿寺诗》本二十八字,可以说字字能成范例笔笔藏锋铺毫,合乎法度习书者不可不用心待之。

临写方法上有“摹临”“对临”和“意临”之分我们把邓石如隶书作为范本学习,不论利用何种方式来臨写首应先该把范本临得“像”。若能做到越像则越佳这对初学者尤为重要。

在学习中针对邓石如隶书的特色,也可以顺带临写其怹范本和双钩来用以辅助练习如:魏楷形扁毫铺,笔画宽厚习此可以增添笔画的厚度和力度;篆书中锋用笔,可以增添行笔、提按、转折处的稳重和技巧;而行草灵动对临习邓石如成熟期作品就更加添益了。此外临写范本一个阶段后,我们可以用薄纸蒙于范本上进行“雙钩”练习实现对点画的粗细大小、结字的方扁长短,尤其对起落笔和转折等精微之处做到认真把握和深入理解从而使复临有的放矢,更快提高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