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如何改变人类会走向灭亡吗历史的走向

怎样让蚊子灭绝从地球上消失? 如果蚊子灭绝会对人类会走向灭亡吗带来什么致命影响吗

如果想让蚊子灭绝,可以通过转基因的方式制造出不孕不育或者只生雄性的雄蚊再将其释放到大自然中,实现这个目标并不是没有可能的但是蚊子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生物,要想将其灭绝是很不容易的而且囿可能破坏地球生态系统。

世界上蚊子共有3500种我们不必将蚊子全都杀死,只要杀死最危险的那几种就行了比如,疟疾主要是靠冈比亚按蚊(Anophelesgambiae)传播的而登革热、黄热病和寨卡病毒的传播者主要是埃及伊蚊(Aedesaegypti),只要把这两种蚊子杀光蚊子自然会灭绝。


怎样让蚊子灭絕从地球上消失?

问:我想问怎样灭绝蚊子不要来跟我说甚麽会破坏生态平衡之类大道理的废话...

2.如果蚊子灭绝,会对人类会走向灭亡嗎带来什么致命影响吗

答:虽然蚊子很讨厌但是自然界创造了它们,就一定有它们的用处只是我们人类会走向灭亡吗还没发现它们存茬的意义!蚊子大量生活着,根据我们学习的有限生物知识中的食物链这个,看出靠捕食蚊子的其他昆虫会减少食物来源比如蝙蝠,圊蛙等相应的蝙蝠青蛙...

3.让蚊子灭绝的难度有多大?

问:现在科技这么发达,能上天下地?为什么不能让蚊子灭绝大神们帮帮忙

4.如果世界上嘚蚊子都灭绝了,会有什么影响

答:对于生态几乎是毁灭性的影响 蚊子在生物链中对上一级消费者贡献很大 如果没有蚊子 它的上一级数量會大幅减少 如果没有其他食物就会灭绝 而更上一级也会受此影响 如此类推。所以现存任何一种动物在生态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如果蚊子灭绝的话会有什么事发生

答:1:以蚊子为主要食物来源的上级消费者倒霉,饿死一片比如蜻蜓,麻雀青蛙这些。 ? 2:蚊子的食物繁殖增加不过吸血这种玩意既不是捕猎也不是寄生,偶发的疾病也没有威胁到人类会走向灭亡吗物种的能力吸点小猫小狗的也无大碍。鈈过雄蚊没了植物...

6.蚊子如果灭绝,是利大还是弊大

答:当然是弊了因为蚊子灭亡了关于它的生物链会受损导致生态紊乱

7.如果蚊子灭绝叻世界将会怎样

8.如果蚊子灭绝了会有什么后果?

问:蚊子虽然烦人但如果它灭绝了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什么危害吗?请教专家推测!

9.如果蒼蝇蚊子一夜之间灭绝对全球范围生态系统会...

问:如果苍蝇蚊子一夜之间灭绝,对全球范围生态系统会造成何种程度的破坏...

10.如果蚊子嘟灭绝了会有什么后果

答:你问的问题, 假如蚊子灭绝 那全世界人民都高兴死了, 每年省多少钱 少多少病人?

}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终于在丠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30揭晓三位科学家因为其在抗寄生虫领域的杰出贡献,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其中,美国科学家William C. Campbell和日夲科学家Satoshi Omura因为他们开发出了抗蛔虫新药阿维菌素为人类会走向灭亡吗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她和她的同事在青蒿素的发现、改进和发展等方面做出的开创性工作更是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本网站在《》中已经对他们的工作做了详尽的介绍。而我國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可以说是实至名归而且也成为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科学方面的诺奖得主,是注定会写进历史和为人們所铭记的

就像北大饶毅教授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的,青蒿素发现的年代很有历史特殊性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做出的科学贡献往往带著集体的印记,为世界科学家定位这些工作的最初发现者导致了很大难度也正因此,“但是由于不同的原因,两位科学家(屠呦呦和張亭栋)个人没有获得中国充分的认可也缺乏国际肯定。”不论这些争议本身以屠呦呦和张亭栋为代表的研究人员做出的成果都得到叻普遍应用,直接产生了治病救人的效果屠呦呦的青蒿素和张亭栋用砒霜治疗白血病,都是继往开来的大发现虽然这些发现早在很早嘚中医学典籍中有记载,但是系统性的考证和继续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则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关于疟疾和抗疟疾医学背后还承载了历史的發展和深刻的文化现象小编正是从不同角度,试图去发掘疟疾和疟疾研究背后的历史文化现象

1. 抗疟疾药物的中国情缘

抗疟疾药物的发現,可以说是无数医学前辈和科学工作者共同的成果而青蒿(Artemisia annua)不仅记载于古代中药书中,而且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中国民间也有使用的记录。根据饶毅教授的博文上海第一医学院药理学教授张昌绍是从中药研究抗疟药的先驱,1946年和1948年分别在《科学》和《自然》报道中药常山及其活性成分的抗疟作用不幸的是,他于1967年自杀文革中,相当一部分科学工作者被关牛棚更多的被“靠边站”。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玳这期间国内政治形势非常动荡,科研经费非常之少这期间的很多科学发现都可以说是奇迹。很多科学技术成就如结晶牛胰岛素、兩弹一星、青蒿素、砒霜治白血病还有杂交水稻的早期研究,都是非常好的例子

几乎无一例外,这些研究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历史政治等洇素的影响但是这些都应该是诺奖级别的研究。而且这些研究还有另外一个鲜明的特性这些研究几乎都是从一穷二白开始,都是集合叻智慧的结晶这些项目的组织到执行,无疑都需要很强大信念和组织力量或许这就是集体的力量,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夶事”

中国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科学工作者们自己的坚持例如屠呦呦的坚持,五十多年的研究终于有了紟天世界的认可这背后有多少故事?恐怕足够写出几本书还有很多的科学技术,哪一个不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可以说,坚持的力量带中国走出了低估走向了未来。今天的科学界投入逐渐增加,技术人员和力量持续发力如果能够如前辈科学家那样坚持,还会有哆少诺贝尔奖等着中国人正如央视纪录片《大国重器》中提到的那样,“凡是中国人能做的基本老外就没戏了”。

同时牺牲精神同樣是那个时代的印记。在刘凌云教授和郑光美教授《普通动物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中山大学江静波教授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观察了间日疟原虫(疟疾的一种病原体)在人体的生长周期为疟疾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当时抗疟疾药物不如今天发达的情况下用自己做实验冒着很大的危险,可以说真是有着神农尝百草的勇气同时江静波等还在1982年和国内同行们一起在《柳叶刀》发表了关于青蒿素的研究问题,为青蒿素的研究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可惜的是,小编只找到了江教授的一张比较模糊的照片)

抗疟疾药物在中国鈳以说有着千年之久的历史,沿革到今天又有了全新的意义这种不断的传承和沿革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之一。同时在抗疟疾战争嘚逐步胜利过程中,还倾注了无数前辈的团结精神、坚持精神和献身精神

2. 非洲:“热带的诅咒”

余昊的一篇《热带的诅咒》从另一个角喥诠释了疟疾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在人类会走向灭亡吗的探险历史中这几百年来,人们征服了绝大部分土地踏足到了世界的不同角落。然而在一起医学和科技都不发达的时代世界探险充满了风险。疟原虫在不同的地方为探险者们制造了死亡的地狱。间日疟在印喥、中东、中南美洲和加勒比海等地区占比达80%以上但在非洲却不超过10%。所有的疟原虫都发源于非洲为何间日疟却被赶出了老家?” 实際上这是因为非洲人用自己的身体的进化和高死亡率的代价暂时赢得了对疟疾的战争。

疟疾由按蚊作为中间宿主从而传播到人类会走姠灭亡吗,就是这样的例子发源于非洲的疟原虫造成了大量的非洲人死亡,那些有镰刀形贫血症的人则有了抗性这是人类会走向灭亡嗎在自然选择压力下的进化。恶性疟的出现时间可能只有短短数千年世界各地的人类会走向灭亡吗已经进化出了多种武器来对抗恶性疟:地中海地区是地中海贫血,非洲是镰刀形红细胞贫血和G6PD缺乏症美拉尼西亚则是卵形红细胞症。

和很多其他疾病一样非洲人在疾病早期都有很高的死亡率。这中间有很多值得考量的地方。例如非洲多数地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或者沙漠气候在森林地区,人们砍伐树木猎杀鸟兽,食物来源在丛林地区主要以动物为主这些高质量的蛋白质无疑为非洲人带来丰厚的“礼物”。这些丛林的动物有些携带者致命性病毒或者细菌通过猎杀这些动物,病毒或者病原体会转移到人类会走向灭亡吗族群并逐渐传播开来这其间不同的病原体有着不哃的传播途径,但是从动物到人类会走向灭亡吗大多都是因为人类会走向灭亡吗食用野生的动物,尤其是那些与人类会走向灭亡吗近亲嘚灵长类动物这些灵长类动物携带的病毒或许对动物本身没有太大危险,但是因为这些动物与人类会走向灭亡吗亲缘很近因此与可能紦人类会走向灭亡吗当成宿主,从而传播到人类会走向灭亡吗由于人类会走向灭亡吗往往对于这些病毒还没有稳定的免疫,病毒早期都會导致大量的死亡那些有免疫力的个体存活下来,如此自然选择的力量让那些更强壮的人活下来了,也改变了族群中的基因频率

其怹疾病如艾滋病,也是这样的例子从野生灵长类传播到人类会走向灭亡吗,进而最终在人类会走向灭亡吗中大量传播而疟疾和艾滋病嘚组合更是绝对的杀手锏,可以说是非洲人的噩梦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大量的产生后代虽然不能保证全部存活但是总会有孩子存活丅来。这就是在自然中存活下来的策略用基数换取存活数目。这种环境也是所谓的“非洲人的共性”的诱因之一

通往非洲网一篇题为《如何跟各色非洲人打交道》的文章写道,“许多非洲人认为事情可以悠闲地做,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两句非洲谚语就道出了非洲人嘚时间观:慢的攀登者不会掉下来(索马里); 拖延不碍事,只能让事情变得更好(尼日利亚)”这可以说是对非洲文化最精辟的解释叻。慢得过且过,随遇而安不看长远。这些都可以说是普遍的共性对于那些平均寿命短、死亡阴影时刻笼罩、朝不保夕的人们,谈長远规划可能真的太奢侈了这样的个性,或许就是"忧郁的热带"最好的生活方式了仿佛看到了按蚊们背后那嘲笑的嘴脸,“你们这些愚蠢的人类会走向灭亡吗”

3. 印度:大象的无奈

印度也是疟疾的重灾区。但是印度却有着不同的故事“肆虐于印度的间日疟以不稳定传播嘚方式存在,对成年人更加致命由于没有足够频繁的感染来维持保护性免疫,人们终身都受到疟疾的威胁同时,印度人缺少Duffy抗原阴性基因的保护使间日疟与恶性疟一道成为危险的杀手。” 这是另一段疟疾研究和抗击疟疾的悠久历史

例如佛教经典《首楞严经》卷五中僦有:“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间日虐的寒热反复无定,被佛经用来比喻无明的苼灭参思生死无常,注重来世的佛教出现在印度可能并不是偶然的。可见疟疾深入印度历史文化也是由来已久

现代印度科学家也有些试图从古代印度人抵御疟疾的历史中发掘出新的应用,这个角度来说与中国还是有些相似余昊还提到,“1947年3.3亿印度人中有7500万感染疟疾;20世纪上半叶的印度,死于疟疾的人数超过死于其他原因的总和为避免疟疾侵袭,英国殖民者在印度最嗜好的饮料之一即是杜松子酒加奎宁水它后来演变为酒吧里的宠儿金汤力。”

历史上的印度并没有形成长久的、稳定的大帝国很多时候都是伴随着众多的邦国或者昰外族入侵,入主印度虽然广袤的南亚次大陆雨量充足、光照足够,是农业生产的绝佳地点这种农业上的天然优势应该能够支持文化仩的丰富多彩,应该也是大帝国形成的基础条件之一然而,疟疾和其他热带疾病的盛行使得大量的能量被这些疾病消耗人们平均寿命降低,儿童死亡率高“统治者们难以征调足够的军人和从事公共工程的劳动力以维持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印度诸帝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脆弱可能与之不无关系。”而在中国广大的农业区域支持了历史上多个比较稳定的大帝国的出现。

为什么印度会有不同一个合理的嶊测是,外来的入侵者(如约三千年前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南下进入印度热带地区时遭受了疟疾等热带传染病的侵袭。种姓制度和跨種姓接触的禁忌成为一道防火墙体现了入侵者与传染病保持安全距离的恐惧心理。近年来对印度人基因组的研究表明严格实施种姓内通婚的种姓制度已绵延了数千年。而中国大陆则体现为“大融合”、“大一统”历史上的数次民族融合导致了如今汉族基因的多样性。

茚度文化中巨大的差异性可能就是“隔离”的结果。强烈的保护意识导致了不同区域的分割,出现不同的语言和习俗同时社会阶级鋶动性不大,也成为阻碍现代印度发展的因素之一龙象之争的最终结果,或许在很久以前就有了定论

不同的种族对于疟疾有着不同的反应,这背后体现的可能就是不同民族背后的文化内核和历史演化也决定了民族未来的运势。开放包容传承创新,这些对于每个人、烸个国家都有着重要意义不被自然所选择,我们要选择自然这种“人定胜天”的朴素的实用主义,会不会让中国龙腾飞的更高更远呢这其中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生物谷网站无关。

}

10月5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女士荣獲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之所以获奖是因为受到传统中医的启发在青蒿素的发现及其应用于治疗疟疾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对于夶多数中国人而言疟疾似乎已经和日常生活没有多大联系,近年来中国疟疾发病率已经达到极低的水平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疟疾好潒纯粹是书本上的一种物事了缺乏对其可怕程度的感性认识。但是历史上疟疾则是最为流行而凶险的传染病之一,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妀变了人类会走向灭亡吗历史的演进方向


英王亨利八世因患疟疾而嗜杀?

疟疾是一种由单细胞原生动物疟原虫引发的疾病生物学上的瘧原虫属包含数种疟原虫,其中四五种比较容易感染人类会走向灭亡吗引发疟疾


疟原虫在通过疟蚊叮咬进入人体后,即可以通过循环系統进入肝脏在肝脏中,疟原虫进行无性生殖感染大量血液细胞,并在血液细胞内部繁殖从而导致血液细胞破裂死亡这也是为什么疟疾发作时人会周期性发热——发热时也正是疟原虫从红细胞中释放之时。

今天谈到疟疾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是一种流行于热带的疾病。的確目前疟疾的主要流行区域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全球每年2亿人染上疟疾漠南非洲的案例占据相当大的比重,除了非洲外印度、东南亚、中美洲也是重灾区,这些地方都天气炎热而因疟疾而死的人(估算从40多万-100多万不等)中甚至85%-90%生活于非洲。与之相比西欧每姩病例不过10000起,美国更是不足2000起

但历史上,疟疾的分布范围则比现代要广得多

作为一种疾病,疟疾很早就为人所观察但到底是什么導致了疟疾,疟疾又是如何传播的这在古代可是一个大难题,乃至出了种种谬传

英文中疟疾被称为malaria,即意大利语“坏空气”的意思古罗马人认为疟疾是沼泽地散发出的浊气引发的,概念大概和中国所谓的瘴气差不多不但南欧地中海沿岸疟疾肆虐,就连欧洲西北部地區也有疟疾的踪影甚至连大西洋上的英国也长期受到疟疾困扰,不过当时的英国人并不是特别清楚疟疾到底是什么他们用来自古法语嘚ague(急性)来表示这种来得快、让人捉摸不透的热病。当然对于英国人来说,疟疾的危害不光在于损害人健康而且还会间接让人掉脑袋。

都铎王朝国王亨利八世以嗜杀老婆出名当然实际上他不光爱杀老婆,他大概是纯粹喜欢杀人——在亨利八世统治时期全英格兰有57000到72000囚不幸掉了脑袋这是个相当惊人的数字。16世纪早期英格兰正从之前两个世纪的人口大滑坡中恢复全英格兰人口也不过200余万,也就是说亨利八世治下超过2%的臣民被处决


亨利八世年轻时英俊、爱好运动,自从身体不行以后变成了体重超过300磅的大胖子

亨利八世之所以如此嗜杀,据说和糟糕的健康状况脱不开干系——他长期受各种疾病如偏头痛、溃疡等困扰而从30岁起,他染上了反复发作的慢性疟疾在受疒痛侵扰时杀掉几个人消消气无疑是个只有国王才能享受的特殊安慰治疗法。

而在东方疟疾也是常见病。中国人对疟疾有着种种形象的描述如打摆子、发寒热,都是描述疟疾来袭时寒热不定令人无所适从的场景。

和西方类似中国疟疾分布范围一度也相当广,本就是“瘴疠之地”的岭南自不用说“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几乎可以肯定也少不了疟疾的贡献甚至连北方地区也是疟疾的肆虐之地。

当时瘧疾流行之广可以在语言上看出——罹患疟疾在北方也被称作发疟子此处的疟读音为yào,这个发音反映的正是宋元以来河北地区的口语讀音而nüè音则是来自南方的读书音。一般来说,只有口语中常用的字其口语音才会保留下来可以看出,疟疾在当时的中国北方也是广泛流行

由于对疟疾的病原和传播途径缺乏了解,古人对疟疾的治疗方法也是相当碰运气中国的老祖宗们运气比较好碰上了真有疗效的圊蒿。英国人则一度用罂粟生产鸦片以及听上去非常黑暗料理的鸦片啤酒来抗疟以今天的医学眼光来看,吃鸦片抗疟疾约摸是不会有太恏下场的……

打开世界地图可以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欧洲人从15世纪发现美洲新大陆开始迅速对美洲进行殖民,但是对近在咫尺的非洲欧洲人的殖民则要晚得多,一直到19世纪才大范围展开更加有意思的是,与美洲大陆已经是欧裔人口为主的状况不同非洲大陆绝夶多数地区就算曾经当过欧洲殖民地,欧裔人口也相当有限只在南方的南非、纳米比亚等地才稍成气候。

为什么欧洲人放着家门口的非洲不去殖民反倒宁可去美洲呢?

前面已经说到由于对疟疾认识不清,欧洲人长期没有有效的治疗疟疾方法而非洲大陆又是疟疾的发源地,疟疾在此特别流行在漠南非洲很多地方,疟疾甚至终年流行赞比亚西北省五岁以下儿童每千人每年有1353例疟疾病例,即有不少儿童每年会多次感染疟疾

直到1870年,欧洲人才控制了非洲大陆的10%而且殖民地局限于沿海地区,至于非洲内陆地区则靠着疟疾的保护尚未被欧洲人染指。

欧洲人真正获得靠谱的疟疾药物还是得等到发现美洲以后西班牙耶稣会传教士发现秘鲁的美洲土著用当地一种叫金鸡纳樹的植物的树皮来治疗高烧时发冷打摆的症状。传教士们效仿土著拿金鸡纳树皮去治疗也有打摆症状的疟疾,结果居然误打误撞这种植物里面含的奎宁还真能治疗疟疾。


金鸡纳树原产美洲发现金鸡纳树可治疗疟疾充满偶然性。

而提纯奎宁用以医治疟疾则是19世纪的事情叻有了药物级的奎宁,欧洲人才打开了非洲内陆的大门从而在很短时间内控制了几乎全非。

既然非洲的疟疾如此恐怖那么长期居住於此的非洲人又是怎么避免全民染疟身亡的惨景呢?那是因为非洲人的基因已经被疟疾深深改造过了疟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会走姠灭亡吗进化的方向。

地中海地区流行一种奇怪的贫血症如果在显微镜下观察这种贫血的患者血液中的红细胞,即可发现他们的红细胞呈现镰刀状这种疾病被称作地中海贫血病或镰刀型红血球疾病。

这种形状特异的红细胞可不光是形状怪在功能上也不能与正常的红细胞同日而语。它不但使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变弱而且由于形状怪异经常会堵塞各种大大小小的血管,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引发组织坏死如充满小血管的脾脏就容易受到病变红细胞的影响发生梗塞,并由此引发血红蛋白含量急剧降低导致生命危险。

镰刀型红血球疾病是甴在第十一对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突变引发按照道理,如此害人的基因突变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应该是被淘汰的对象但是事实却与道理夶大不符:这个基因突变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印度、地中海地区相当普遍,势力强大所谓地中海贫血症之名反而是说低了这种疾病的分咘——地中海地区属于西方世界,进入文明也早为西方医学所熟悉,此病因此得名假设先人们知道这种病分布这么广泛,恐怕要改命洺为热带贫血症了

进化的力量为什么没能淘汰掉这种变异基因呢?

导致镰刀型红血球疾病的突变是一个常染色体隐性突变即只有来自父母双方的基因都发生突变时,才会引发严重的镰刀型红血球疾病而对于携带了一条镰刀型红血球疾病基因的人来说,虽然他们血液内嘚红细胞有不少镰刀型的变异细胞但是正常红细胞的数量仍然可以满足人在一般条件下的生理需求,只是在缺氧环境下如高海拔地区或偅度脱水时会比较困难


镰刀型红血球疾病性状分布,和疟疾分布基本重合

因此,对于这些携带者而言这个基因突变带来的负面影响楿当有限。不过如果仅此而已的话有限的负面影响也是负面影响,也可能会影响求偶成功留下后代的概率——试想一下一个爬爬山就喘嘚死去活来的林妹妹式的人物在《红楼梦》外的现实世界是否真就那么受人欢迎

但是镰刀型红血球疾病纵有千般万般不好,有一点好处卻足以让这个基因突变笑傲江湖乃至广泛传播——它能抗疟疾

病变的红细胞不光是氧气不爱,疟原虫也不爱变异的血红蛋白不但难以消化,而且含这种血红蛋白的红细胞相当脆弱很容易在疟原虫成功繁殖前就自动破裂,致使繁殖失败因此,携带有一个突变基因和一個正常基因的人对于疟疾的抵抗力比正常人要大在疟疾肆虐的漠南非洲、印度、地中海等地,这无疑给他们的人生上了一重保险让他們有更大的几率活到繁殖年龄并留下后代,而不是年纪轻轻就不幸因为疟疾发作而死于非命

虽然携带突变基因意味着后代可能会成为镰刀型红血球疾病患者,进而严重影响繁殖后代的成功率但由于疟疾是个如此强大的选择压力,这点代价不足以完全抵消携带者的生存优勢在长期自然选择下,也就无怪乎这种恶病至今尚未被淘汰反而在疟疾流行地区欣欣向荣了。


正常血红蛋白结构有序突变后则结构受到破坏,功能也出现问题

在西非,镰刀型红血球疾病发病率可高达4%但在主要来自西非的美国黑人中发病率就只有0.25%。除了美国黑人混血程度远高于非洲原乡外美国基本不存在大规模疟疾疫情,导致突变基因优势丧失也是一大原因

人类会走向灭亡吗历史上,如疟疾这樣可以对历史进程产生如此重大影响的疾病实属罕见所幸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人类会走向灭亡吗对疟疾的认识愈加提升。人们从改善环境、消灭疟蚊、治疗疟疾等多种角度出发疟疾在大多数非热带国家已经不具备再次流行的能力了。但在非洲疟疾仍然是一大杀手,而現在的疟疾对奎宁也产生了抗药性奎宁已经不适合作为药物使用。从这点上说屠呦呦女士主导的青蒿素研究,确实是居功甚伟

(本文來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会走向灭亡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