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智慧城市考察方案包括:识、谋、察、术、能、断……

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
阅读下一篇
自媒体运营攻略
行业经验交流
Hi,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永久免费的收藏任何您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
手机注册或邮箱注册
点击按钮进行验证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已有帐号请点击
帐号创建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
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点击按钮进行验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又想起来了?
你已成功重置密码,请妥善保管,以后使用新密码登录
邮件发送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邮件
请在5分钟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重置密码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对不起,你的帐号尚未验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意见与建议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留下您正确的联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员尽快与你取得联系
转藏至我的藏点点击查看更多关于的相关文档
? 落实要求 选准用好干部
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什么是纵横家,当今社会需要纵横家吗?有什么思想_百度知道
什么是纵横家,当今社会需要纵横家吗?有什么思想
我有更好的答案
《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最后苏秦失败了,张仪胜利了。
纵横家的产生
纵横家出现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多为策辩之士,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割据分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需要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危逼、利诱或辅之以兵之法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他们的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基本上是当时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历史阶段,其在历史条件下所创造的智慧是后世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超越的。纵横家人物多出身贫贱,在最艰苦的投机倒把下是一种人类智慧的超常解放、创造和发挥,他们以布衣之身庭说诸侯,可以以三寸之舌退百万雄师,也可以以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苏秦佩六国相印,连六国逼秦废弃帝位;张仪友才大略,以片言得楚六百里;唐雎机智勇敢,直斥秦王存孟尝封地;相如虽非武将,但浩然正气直逼秦王,不仅完璧归赵,而且未曾使赵受辱。纵横之士智能双全,有不乏仁义之辈,其人其事若鉴于当代,亦必可使受益者非唯浅耳。
纵横家代表人物
其祖乃鬼谷子,春秋时人,籍贯不详,以隐于鬼谷而得名。曾授苏、张、孙、庞四大弟子,皆战国时风云人物。其后习鬼谷纵横术者甚多,著名者十余人,如苏秦、张仪、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蔡泽、邹忌、毛遂、丽食其、蒯通等,事皆详于《战国策》。
纵横家主要著作
今仅存《鬼谷子》十三篇、《战国策》三十三篇(非其门徒著,主要是纵横谋士之言行,也可以为纵横家实战演习)、《苏子》三十一篇、《张子》十篇。鬼谷子后附《本经阴符》七篇乃修身养性之法,本经意为基本纲领,阴符为隐秘的符言,非常神秘。唯读者可有悟但不能道出精髓,所谓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是也。《鬼谷子》一书理论非常详细俱体,也非常微妙,不是轻易可以说出来的,更重要的是这本书重在用,若学而不用,长久必有害。必边学边用边体味方可。《战国策》一书是游说辞总集,几乎所有纵横家谋士的言行都在此书。有三大特点:一智谋细,二虚实间,三文辞妙。
纵横家理论主要为纵横,或合众弱以攻一强,此为纵;或事一强以攻诸弱,此为横。前者主要以连为主,故可知如何能用外交手段联合团结,是为阳谋多阴谋少;后者主要以破为主,故可知如何利用矛盾和利益制造裂痕,是为阴谋多而阳谋少。此为战略思想,是行辩术成大事的基础。若此不查则必游说而不成。对纵横谋士的要求: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
具体思想首先要对现实有最明确的认识,确定连横的对象,然后知其诸侯为人而定说辞,及游说之法,或抑或扬,或抑扬相合,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诸法只要对症必事事有其妙。其次在游说过程中,当先观其反应,见机行事,察其对己之关系,是同是非,若同则继续,若非则当补遗误,而后以飞箝之术或以利诱,或以害说,探其实情,此为游说最主要方法之一,而后再以揣摩之术深察其内心,看其同异,而后快速正确以权谋之术决断。
纵横家思想在世界上的影响
一战后,德国著名学者斯格宾格勒在《思想的没落》一书中高度赞扬中国的纵横家,认为具有实际的借鉴作用。七十年代,美国著名外交家就深受《西方的没落》一书的影响。甚至有人称基辛格是现代的苏秦、张仪。当今世界形势颇似春秋战国,虽不能出现以纵横术主宰世界历史发展,但也可为辅,影响世界格局。用之无害,不用可惜。日本学者、企业家大桥武夫把《鬼谷子》用到经营活动中,写出了一部鬼谷子应用实例,取名《&兵法&与&鬼谷子&》,可见《鬼谷子》不仅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而且已从单纯的外交领域走入更广泛的社会各领域。
采纳率:63%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纵横家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谋圣鬼谷子其才无所不窥,诸门无所不入,六道无所不破,众学无所不通!他的传奇经历可以用一首诗来概括:五行阴阳开天地,纵横捭阖定生息。宏图一展惊风云,霸业千秋震乾坤!鬼谷子不仅有经天纬地之才,还胸怀悲天悯人的救世之心,为了终结战国数百年乱局,不再战火连绵,拯救天下苍生,他让自己的四位高徒下山济世救民,传授给徒弟们的其中一项绝学就是识人三十六秘术。识人乃是纵横家的基本功,孙膑因为学艺不精,没有识破庞涓,而遭受断膝之害;韩非也曾因为错信李斯,最后惨死监牢。所以识人之术,我们不得不学。
1、穷之以辞,以观其变要给他提出问题,看他的言辞是不是有理有据;深究原由,追根穷底 地去提问,看看他是不是有应变的能力;2、明白显问,以观其德这件事你明明知道是怎么回事,来龙去脉你很浦楚,但你还要故意问 —问他,看看他对你是不是有隐瞒,他的德行操守如何。3、远使以财,以观其廉观察对方面对利益的态度,可以看出他的节操。操高洁之人,对不 义之财绝不享用。《孟子》有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不义之财,数额再大,终究逃不过清空的一天。相反,如果以自己清廉的节操辛苦获利,利虽小,也是可以久享的。4、试之以色,以观其贞用美色试探他,看他是否好色。一方面能看出这个人的品德,另一方 面也可以考验对方能否抗得住流年,耐得住寂寞,面对诱惑是否也有 足够的定力以应对。5、告之以难,以观其勇遇到困难的事,这正是考验对方的勇气的时候。没有勇气的人,在困 难面前怨天尤人,因循守旧不知道如何破解难关。而真正有勇的人, 遇事刚柔并济,曲折迂回,迎难而上,往往都可以解决掉难题。6、醉之以酒,以观其态请他喝酒,借此观察他的态度。平时守口如瓶的人,黄汤下肚就完全 变了样,不但满口牢骚,还会猛说别人的坏话,这样的人就可判定他 是一个经常怀有不满,甚至嫉妒心强烈,有害人之心的人。谨言慎行的人,一旦喝了酒,言谈举止就大异常时。"醉之以酒,以 观其态",是很管用的"人物鉴定法"。
7、远使之而观其诚远离一个人来观察他是否忠诚。忠诚,并不只是于家于国而言。在曰 常生活中,忠诚也意味着对他人能够做到坦诚相对,不坦诚的人不值 得深交,坦诚的人即使能力不强,但也能让我们感到放心安妥。8、近使之而观其敬去与对方进行近距离的接触,观察他是否还能保持应有的敬重。能在 密友面前适当保持形象之人,必是懂得尊重他人之人,这种人能够敏 感地觉察到他人的喜怒哀乐,因此不会轻易侵犯到别人的利益。9、烦使之而观其能将一定繁琐的事情交托于对方,看其是否能应对自如。尽管我们在生 活中结交朋友,并非都出于功利的目的,但对方如果不懂社会之规则 、不懂处事之方法,则往往会累及我们自身,弊大于利。10、卒然问焉而观其智突然就某个方面的问题对其发问,从而观察其思想智识。办事能力是 —回事,但思路想法又是另一回事。那种对任何事情都没有自己看法 的人,不值得深交,他们只会人云亦云,因此未免会将自己的精神层 次也一并拉低。11、急与之期而观其信与对方约定某事,看他是否能遵守承诺。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 首要原则,那种朝三暮四的人,只知满足自己的一己私利,而不知推 己及人。若我们与这种类型的人交往,并大意将重任交托于他,有可 能会满盘皆落索。12、纵之以视,观其无变看他在不同群体、不同场合中的待人接物态度。有些人往往人前一套 ,人后一套,不同场合可以说出大相径庭的话语,这种人尤其值得警 惕。去结交真诚之人,有助于我们自己也养成表里如一的优良品德。
13、富则观其所养一个人有钱了,要看他怎么花钱,给谁花,花在什么地方。人富了以 后还能保持节俭,才是品性的体现。14、听则观其所行听完一个人的话,要看他是不是那样去做的,不怕说不到,就怕他说 了做不到。15、近則观其所好故意接近他看他有什么爱好。16、习则观其所言观察一个人的爱好,判断他是什么样的人。17 、穷则观其所受人穷没关系,穷人不占小便宜,这样的人本质好。18 、残则观其所不为人地位低没关系,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尊严,这样的人本质特好。19、喜之以验其守让他欢喜,看他是否不变操守。20 、乐之以验其僻让他高兴,看他是否有不良僻好。21、怒之以验其节看他愤怒时候,是否能控制情绪.22、哀之以验其仁告诉他一些哀痛的事,或者让他处于哀痛的环境,看看他有没有同情心,有没有仁爱之心。23、苦之以验其志让他受苦,磨炼他,看看他有没有意志能够坚持。因此,修学提升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能够吃苦才行。如果吃不了苦,就不能真正提升自己。
24、任宠之人,观其不骄奢对受宠爱的人,要观察他是否骄奢。25、硫废之人,观其不背越。对被疏远和罢默的人,要观察他是否背叛。26、荣显之人,观其不矜夸对荣耀显赫的人,要观察他是否骄矜夸耀;27、隐约之人,观其不摄俱对默默无闻的人,要观察他是否能做到不惧权贵。28、少者,观其恭敬好学而能佛对年少的人,要观察他是否恭敬、好学,能否对兄弟爱护谦让。《人物志》称:从小立志的人,在孩童时期就会有一定的苗头。所以说文才本于辞藻丰富,辩才始于口齿伶俐,仁爱出于慈善怜悯,好施在于大方,谨慎在于有畏惧之心,廉洁表现为不取不该自己拥有的东西。2 9、壮者,观其廉洁务实而胜其私及至壮年,要观察他是否廉洁、务实、大公无私
30、老者,观其思慎.强其所不足而不通及至老年,要观察他是否思虑慎重,加强自己不足的方面,而且又能谨守道德规范。31、父子之间,观其慈孝父子,要观察他们是否父慈子孝32、兄弟之间,观其和友兄弟之间,要观察他们是否和睦友爱;33、乡党之间,观其信义邻里之间.要观察他们是否讲信义34、君臣之间,观其忠惠君臣之间,要观察臣子是否忠心,君主是否宽大恩惠。姜太公说:交给他权力还能不变的人,就是忠臣。
35、人言己默,欲高反下自己先沉默观察对方的言行,想要抬高,就先打压.36、连环察人,算无遗策有些人不能靠某一种方法做出判断,所以要将上述方法连环使用。人生路上,首须看远,人无远虑,近忧必扰。看远不是舍近,不是目空一切,而是紧盯远方,走好脚下,知道取舍,拒绝诱惑,笃意前行;次是看透,不被乱象迷惑,不为浮言困袭,修炼洞世之慧眼,识人之秀心,凡事由表及里,入木三分;然后看淡,花开自然落,云卷有时舒,郁郁寡欢使人累,耿耿于怀心易碎。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重大事件及时推送 阅读更流畅
http://dingyue.nosdn.127.net/uwDrRqfHH16mMi9J=JEZvHYf3=yRlnsSbVvxE0LVAsrMZ3.jpeg人生智谋串串烧: 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励志成功-屋檐下文学网
&&&&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这条船正好还宽大,为什么不可以让他上船呢?”
&&&&后来敌兵越追越近,王郎慌了手脚,就想把那个人扔下船。
&&&&华歆止住他说:“当初我拿不定主意,就是为了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受了别人的请求,怎么可以在危急关头,把他抛弃呢?”于是仍然象起初一样将那人带在船上一同逃走。
&&&&旁边的人因此判断华歆的人品比王朗更高,追随他的人也就多起来。
&&&&所谓轻诺者必寡信,对于别人的请求和托付,不肯乱许诺,更不空许诺,因为一个讲信修义的人,为了保持自己的形象,是不会答应自己办不到事情的,答应别人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到。
&&&&这既是一种责任,又是一种负担,因此如果我们从来不知拒绝别人,总有一天会把自己陷入到骑虎难下的境地。
&&&&城下之盟不必守
&&&&人之所以要讲信用,乃是为了在交易中驱使对方按自己的意愿行动。所以,信用只能用来对待自己人及盟友。若对敌人也讲信用,那他就是个呆鸟。
&&&&孔子住在陈国,外出时路经蒲国,恰好碰到公叔氏在蒲起事,与卫国为敌。
&&&&他听说孔子准备经过蒲国到卫国去,于是派人中途拦住孔子,对他说:“你答应不去卫国,我们才能放你走。”
&&&&孔子想了想,与拦路的军队订下不去卫国的盟约,于是被放出城。孔子一出城门,马上下令马夫驱车往卫国的方向疾驰。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刚刚订立的盟约能违背吗?”
&&&&孔子答:“被迫订的盟约,是城下之盟,连神也不会信守的。”
&&&&最守信用的人,也是不受城下之盟的约束,这就是大信不信的道理。
&&&&战国时,楚襄王做太子时,在齐国当人质。楚怀王驾崩,太子向齐王告辞准备回楚国,齐王不答应,说:“给我楚国东边的土地五百里,你就可以回去;不给,你就别想走。”
&&&&太子说:“我有太傅,请让我去问问他。”太傅慎子说:“把东边的土地给齐,是为了你回国继位,如果为了爱地不送死去的父亲,不义,臣认为可以答应献地。”
&&&&太子去见齐王说:“按着您的要求,我敬献五百里地。”于是齐王同意楚太子归去。太子归楚后,即位为王。齐国派兵车五十辆来楚索取土地。
&&&&楚王问慎子说:“齐使者来取东地,怎么办呢?”慎子说:“君王您明日上朝时,让大家都献计。”
&&&&第二天,上柱国子良入见楚王,楚王说:“我能够返回故国,执掌国家大权,是因为许给了齐国五百里土地。如今齐来取土地,怎么办呢?”
&&&&子良说:“您不能不给呀,您是金口玉言,已经答应把边地献给万乘之强的齐国,如果不给就是不讲信用,以后也难以缔约结盟于诸侯。我看,先给他地而后再向他进攻,给地是信,进攻用武也有理由,所以,还是先把地给他。”
&&&&子良退出,昭常入见楚王,王问:“齐使来取东边的五百里地,怎么办呢?”
&&&&昭常答:“不能给!万乘之国是因为土地广大才能称为万乘,现在我国去掉东边疆土五百里,是等于割掉我国的一半了。这样就只不过有万乘的称号,而连千乘之用都没有了,不行,臣认为不能给地。我请求镇守东边的土地。”
&&&&昭常退出。景鲤入见齐王,王问:“齐使者来取东地五百里,你看怎么办呢?”
&&&&景鲤说:“不能给他们。不过,楚也难以独自守住它。大王身为至尊,金口玉言,答应将地给万乘之强齐,如果不给,天下人会说不义。可是楚又无力独守,臣请求西去求救于秦。”
&&&&景鲤出,慎子入。楚王把三位大夫的主张都讲给慎子,说:“子良对我说,不能不献东地,可以先献,后以武力夺回。昭说,不能献地于齐,他请求镇守东地。景鲤说,不能给齐地,但楚无力自守,应求救于秦。你看我用谁的办法呢?”
&&&&慎子答:“大王都可以采用。”
&&&&楚王不高兴地说:“你真是奇怪,都可以采用是什么意思?”
&&&&慎子说:“我并不开玩笑,而是从他们的说法受到启发。你等我说完,就会知道此三计并行是可以的。大王您可以让上柱国子良带车五十乘向齐献地五百里。第二天,派昭常去东地守,第三日,再派景鲤带五十乘战车去向秦求救。”
&&&&楚王按着他的三计并行之策,派子良到了齐国去献地,暗中吩咐昭常坚守东地。
&&&&齐王高高兴兴地派人去接受东地,昭常站在城墙上对来者说:“我奉命守东地,同东地共死生,我这五尺男儿,年龄六十,以及三十多万的楚国士卒,虽然武器装备不好,但愿为守东地而献身。”
&&&&使者回报齐王,齐王对子良说:“大夫您亲自来献地,可是昭常又镇守在那儿不走,这是怎么回事?”
&&&&子良按照楚王教给他的话回答说:“臣亲身受楚君的命令,昭常是假传王命的,请大王进攻东地讨伐昭常吧!”
&&&&于是齐王大举兴兵去讨伐昭常,可是还没有到楚国的疆界,秦国的五十万兵就到了齐的边界。秦帅右壤说:“齐阻止楚太子归国,这是不仁;又要攻夺楚国的土地五百里,这是不义。如果退兵那就罢了,不然,我们也就不客气了。”
&&&&齐王听了大为惊恐,就放子良归楚,又向秦派出使者求和,以解除齐的危难。
&&&&这件事情看上去好象是楚国言而无信,但是与其未动一兵一卒,东地仍归属楚国的战果相比,还是值得的。而且因为齐王无理贪求在先,强迫楚国立下城下之盟,因此楚国并没有背上“背信弃义”之名。
&&&&是信用也是道具
&&&&人以诚立,为人必须诚实守信,但这是指对信得过的朋友。但是在敌我对立的特殊情境中,对待信用却要灵活。在特定情况下,信用是做给人看的,是一件道具而已,用来显示自己的魅力,或者达到特定目的工具。如果在残酷的斗争中遵守不应遵守的诺言,就是因信而自缚。
&&&&东汉末年太史慈在郡里担任属官,正巧郡里和州里发生争执,是非难辨,于是分别上奏章分辨。谁的奏章先到达京城洛阳,谁就能占上风。
&&&&当时州里的奏章已派人送出,郡里的官员怕自己落在后头,选中太史慈去追赶州里送奏章的人了。他昼夜兼程赶到了洛阳,马上来到专门接待臣民上书的公车衙门,送了奏章。
&&&&这时州里派出的官员刚到,正在求守门的官吏为自己通报。太史慈问他:“你想通报上奏章吧?”州里来的官员说:“是的。”太史慈问他:“你的奏章在哪里?题头落款是不是写错了?”
&&&&州里的官员说:“你得答应不能弄坏了。”太史慈答应了,于是就把那官员拿的奏章拿过来看。奏章刚一到手,太史慈就把它撕了。
&&&&州里来的官员大叫起来,拉住太史慈不放。太史慈对他说,“你要不把奏章给我,我也没有机会把它撕了,是祸是福,咱俩都一样承受,反正也不能让我独自蒙受罪责,与其这样,不如咱俩都悄悄离开这儿。你回去就说奏章已经送到,反正也不会有人知道。”
&&&&于是太史慈与州里的官员一起悄悄地回来了。郡里送的奏章终于被批准,州里认为自己的奏章没有起到作用,也就没有追究。
&&&&信用和诺言最难经受考验的地方就是外交领域。白纸黑字的外交公文和友好邦交的外交辞令在这里用得最多最勤快,但是在背后往往都是外交时机和国家利益的表现。在外交中,谁能得出来英国外交家德斯累利的话:“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不必守信还有一种情况是情况紧急,必然要靠信义为引子达到目标,而信守承诺又难以达到的时候
&&&&宋朝陶鲁字自强,二十岁时,因为父亲陶成在战争中牺牲,被录用为广东新会县丞。有一次,都御史韩雍下令,要犒劳军队,需要一百头牛,限三天内备办出来。令出如山,众同僚都不敢应承,陶鲁越过同僚承担了这项任务。
&&&&三司和同僚们责备他胡来,陶鲁说:“我决不以这件事来连累你们。”
&&&&于是在城门上张贴布告说:“交一头牛酬谢五十两银子。”有一个人牵了一头牛来了,陶鲁马上给他五十两银子。
&&&&第二天,人们争先恐后地牵牛来,陶鲁选取其中一百头肥壮的,按平价给了主人钱,说:“收牛这是韩公的命令,我没有权利多给你们钱啊。”他接期向韩公进献了一百头牛,韩公十分赞赏他,让他随自己担任后勤官员。
&&&&古今中外,有很多人拿信用来说事。信用最普遍使用的是爱情领域。但是古今中外,多少悲剧就是由于诺言问题而产生的呀。
&&&&实际上,尾生抱柱并不是信用的例证,而是爱情的见证。要是换了别人,尾生肯定不会那么迂,他想做的不过是为爱情坚守一回而已,跟信用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所以信用是一件道具,是用来作事的。如果不懂得这一点,而把信用视为一种高贵品德,那就大错特错了。
&&&&先知三日,富贵十年。
&&&&借鉴历史 明镜止水
&&&&古人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正在流动的水,有时是无法照出任何相貌的;但是静止的水,却像是一面镜子,能够真实坦白地反映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而历史,就是这样一面所谓的“明镜止水”,能够以宁静坦诚的心态向我们提示过往和未来的一切事物的真相和境界。
&&&&因此,所谓的料事如神,并不是凭空“顿悟”出来的能力,而是首先通过对历史事物的深刻了解,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因此能正确预测所面对的事物背后的发展趋势和结局。
&&&&春秋时,齐国攻打宋国。宋派臧孙子到南方向荆(楚国古称)求援。荆王听后非常喜悦,答应前去营救。随臧孙去的人都很高兴,唯有他面有忧色。
&&&&他的车夫说:“求援已经得到了回答,你为什么面带忧郁呵!”臧孙子说:“宋国小,齐国大,因救小宋国而得罪了大齐国,这是一般人都有顾虑的。荆王面带喜悦,一定是做给我们看的,为的是让我们坚持住。我们坚持作战,齐国也将疲惫,荆国就可以坐收渔利了。”
&&&&后来,臧孙子回到宋国时,齐国已占据了宋的五座城市,而荆国的援宋之兵仍没有到。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观察别人不能仅靠对方说的话,更要观察对方言行是否一致。一般地说,心有忧患时神色一定疲乏而枯槁。荆王因小国得罪大国本应该忧心忡忡,但却面露喜色,就是言行不一,因此其许诺必须是假的。
&&&&曹操是一位雄韬武略过人的大英雄,更是一位善于审时度势,料事如神的智者。
&&&&何进与袁绍谋划诛杀太监,何太后不同意。何进于是想召董卓带兵进京,以兵力来胁迫太后。
&&&&曹操听说后,冷笑着对人说:“宦官古今各朝代都有,但当世之主不应该给他们权力和宠幸,使他们到这个地步。治他们罪时,应当诛杀元凶,这只需要一个武士就够了,何必纷纷召外将呢?想杀尽宦官是不可能的,事此一定会败露。”
&&&&果然,董卓还未到,何进已被宦官所杀。
&&&&我国清末思想家魏源认为,智慧的真正来源是自己和别人的实践,而不是死的书本。
&&&&他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披(即)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指海外贸易商人)之一瞥;疏(即注释)八珍之谱(名贵菜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品尝)。”
&&&&每个人经历的事情可以提供判断的依据,然而人的一生毕竟有限,要想能在遇到问题时举一反三,还必须学从历史的经验中学习。
&&&&南宋初年,金国太子兀术在朱仙镇战败后,想要放弃汴京撤军回国,有一个书生在金兀术的马前,拦住他说:“太子不要走,岳飞快要退兵了。”
&&&&金兀术不相信,说:“岳少保用五百兵力打败了我十万大军,汴京的百姓日夜盼望他的到来,我凭什么能守得住汴京呢?”
&&&&书生说:“自古以来,没有专权的大臣在朝而大将军能够在疆场立功的。岳少保连自己的性命都难以保全,何况成功地收复汴京呢?”金兀术恍然大悟,于是没有撤军。
&&&&不久,岳飞果然被十二道金牌召回,被斩于风波亭。
&&&&上面必个例子都是从人生和历史的经验中推断出的正常结论,其前提是历史的相似性。但另一方面,要真正探知事情的真相,也必须发现其不同寻常之处。
&&&&晋国的智伯要攻打卫国,就先给卫国君王送野马四百匹,璧一块。卫王大喜,大臣们纷纷祝贺,只有南文子偏偏面露忧愁。卫王问:“大国向我们赠送礼品,大家都高兴,你为什么忧郁呢?”
&&&&南文子说:“无功而受赏,没有出力而得到礼遇,不能不弄清对方的用意。野马四百,玉璧一块,这是小国给大国送礼的规模,而今是大国送给小国,大王您要警惕呵!”卫王认为他的话有道理,于是转告给边境驻军。
&&&&以后,智伯果然起兵袭击卫国,到了卫国边境,见其已有准备,就返了回去,并说:“卫国一定有贤能的人,他能预先知道我的计谋。”
&&&&料事知人 防患未然
&&&&东海有个姓钱的老翁,从一个小户人家发财致富,想在城中买房子定居。
&&&&有人告诉他:“某处有一座房宅,众人已经出价到七百金,马上就要出售,你赶快去看看怎么样吧!”
&&&&钱翁看了房子,又向当地人了解当地市场的情况,竟然用千金买了下来。他的儿子说:“这座房屋的价钱本来已经有了定论,你现在骤然增加三百,岂不是太便宜那个房主了吗?”
&&&&钱翁笑着说:“这当中的道理不是你们所能明白的,我们是小老百姓,房主违拗众人而将房屋出售给我,不稍稍多出些钱,他拿什么话去堵住众人的嘴巴?而且那些想买又没有得到满足的人,一定会想办法来阻止我们得到这座扇子。我用千金买下他们出价七百金的房子,房主的愿望既得到充分满足,其它人对我这座房子也无利可图了。管他们笑也好,哭也好,反正从此后,这座房宅就是我钱氏的世代家业,再没有什么隐患了。”
&&&&后来,很多房产因为竞争激烈或转手赎回,引起很多纠纷,只有钱家的房产因为是吃亏买下来的,没有人眼红,因而也没有任何纠纷。
&&&&大凡发生变故,一般都是先具备某种趋势,然后慢慢发展而成。在不同的情境下的趋势不同,表现出来的特点也不同。只有对这种趋势的特点洞若观火,才能相应采取对策,防患于未然。
&&&&战国时,秦国王稽奉命出使魏国,回国时,偷偷带着范睢一同乘车到了湖关。这时远远看见一队车马从西边驰来。王稽说,“是秦丞相穰侯到东边各县城巡视。”
&&&&范睢说:“我听说穰侯这人在秦国很专制,厌恶诸侯国的来客。恐怕他要羞辱和难为我,我得藏进车里。”
&&&&一会儿,穰侯车赶了上来,慰问王稽后就便站在车旁问:“关东一带有什么情况吗?”王稽回话:“没有。”又问:“请问您这次是否同诸侯国的客人一起来的?带他们没有什么好处,只会扰乱别人的国家而已。”
&&&&王稽答:“我不敢这样做。”随后,穰侯离去。范睢从车中出来说:“穰侯是个有智谋的人,但他判断事物要慢一些。刚才他怀疑车中有人,却忘了寻找,过后一定会后悔。”
&&&&于是范睢下车跑掉了。他走了几里地后,穰侯果然派骑兵找王稽查人,听说骑兵没查到人才放心离去。以后范睢才得以和王稽一同潜到秦都咸阳。
&&&&穰侯的举止不出范睢的意料,所以穰侯的行动无法跳出范睢的预测,而范睢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使自己一直处于主动地位,就是因为有对穰侯行动的先见之明。
&&&&情势不同 表现必异
&&&&在不同的时间和地方,每个人的表现不同,
&&&&在不同的环境里,情势就会不同,人的表现是不同的,甚至迥然相反,万不可为一时一地的表现而迷惑,凭着特定环境里的表现,而断定一个人的品质。
&&&&以俭朴和谦恭的品质来说,贫穷的人无须学习俭朴,卑贱的人无须学习谦恭,这不是人性的不同,而是人的处境决定的。所以要知道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俭恭,必须在富贵人身上才能鉴别出来。
&&&&蔺相如曾经是宦官头领缪贤的门下食客,缪贤一次闯了祸,把相如找来商量。
&&&&事情起因是这样的。有一天,一位远方客人来到缪贤的府前,拿着一块玉璧叫卖。缪贤见此璧白润无瑕,宝光闪烁,就花了五百金买下。后来缪贤让玉匠前来相玉,玉匠大吃一惊,说这就是和氏璧。缪贤异常惊喜,连忙秘藏起来。但早已有人将此事报告了赵惠文王,赵王向缪贤索取,因为缪贤非常喜爱和氏璧,所以没有立即献璧。赵王大怒,趁出猎之机,突然来到缪贤家里,搜走了和氏璧。
&&&&缪贤十分害怕,准备要逃到燕国去。
&&&&相如问:“您怎么知道燕王可靠呢?”缪贤说:“我曾随赵王与燕王在边境上会见,燕王私下握我的手说:‘我愿与你结为朋友。’因此敢去他那里。”
&&&&相如劝说他道:“那时赵国强,燕国弱,而你受到赵王的重用,所以他为保持住宠幸想结识您,如今,你是从赵逃到燕,燕一向怕赵,一定不敢留您,而要把您押送回赵。您不如袒胸背斧到赵王那去请罪,才会幸免。”
&&&&缪贤采纳了相如的计策,终于得到了赵王的原谅。从这件事看,可以说蔺相如已洞彻到了人情的细微隐蔽处。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春秋末年晋国的中行文子身上。
&&&&当时,中行文子获罪于国君,被迫流亡在外。
&&&&有一次,经过一座小城时,他的随从提醒他道:“主公,这里的官吏是您的老友,为什么不在这里休息一下,等候着后面的车子呢?”
&&&&中行文子答道:“不错,从前此人待我很好,我有段时间喜欢音乐,他就送给我一把鸣琴;后来我又喜欢佩饰,他又送给我一些玉环。这是投我所好,以求我能够接纳他,而现在我担心他要出卖我去讨好敌人了,我们赶紧走。”
&&&&果然,不久,这个官吏就派人扣押了中行文子后面的两辆车子,献给了晋王。
&&&&另外一个故事则更发人深思。
&&&&东晋大将军王敦去世后,他的兄长王含一时感到没了依靠,危险一步步逼近,便想去投奔王舒。
&&&&王含的儿子王应在一分劝说他父亲去投奔王彬,王含训斥道:“大将军生前与王彬有什么交往?你小子以为到他那儿有什么好处?”
&&&&王应不服气地答道:“这正是孩儿劝父亲投奔他的原因,江川王彬是在强手如林时打出一块天地的,他能不趋炎附势,这就不是一般人的见识所能做到的。现在看到我们衰亡下去,一定会产生慈悲怜悯之心;而荆州的王舒一向明哲保身,他怎么会破格开恩收留我们呢?”
&&&&王含不听,径直去投靠王舒,王舒果然将王含父子装入麻袋,沉到江里。而王彬当初听说王应及其父要来,悄悄地准备好了船只在江边等候,但没有等到,后来听说王含父子投靠王舒后惨遭厄运,深深地感到遗憾。
&&&&反激试探 巧得真情
&&&&所谓反激,就是运用激将法使人感情心念有所动,而按刺激信号行事。它是一种驾驭人,调动人的计谋手段,所以又称为激将计。俗话说:“请将不如激将”,就是这个意思。
&&&&反激的手段可以是言语,也可以是行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挑起被激人有所动,这种动可以表现为好奇、生气,可以表现为怒,也可以表现为其它感情。无论好奇也好,怒也好,羞辱也好,只要他按照我的意愿去行事就成。所以,行反激之谋的人能享受一种暗中观察人隐秘思想的快乐。
&&&&五代时南唐的赵王李德诚镇守江西,有一位算卦先生自称对于世上众人的贵贱,能一眼就分辨出来。
&&&&赵王让几个歌女与他的夫人在一起,穿戴打扮都完全一样,站立在庭院中,让那位算卦先生来分辨这些妇女的贵贱。
&&&&那算卦人弯着身子进来说:“夫人头上有黄色的云。”那几个歌女都不自觉地仰头看夫人头上,而唯独夫人自己微微抬头向上看。
&&&&算卦先生马上就指出,那几个歌女所注视的那一位便是夫人。
&&&&这是以言语引导来探知真情。在这方面,也可以来一点逆向的考察手法,也可以探得一点虚实,比如对专爱说好听话的人,偏不听他的,偏不重用他,甚至让他吃点苦头,到时再看他的反应。恐怕多数人难过这一关,会说出实话或表现出真正的想法。
&&&&樊举人是寿宁侯的门客。寿宁侯以尊贵的地位和显赫的权势,名震天下。
&&&&樊举人倚仗权势,结交勋戚贵臣,府中一切给君主的奏章,都出自他笔下。然而因一些奏章没有事实根据,招致人们的怨恨,他被告发了,朝廷将事情交由刑部处理。
&&&&刑部郎中韩绍宗了解樊举人的全部情况,准备把他抓起来。当时樊正躲在寿宁侯府中,虽然藏得很隐秘,韩绍宗还是千方百计把他挖出来了。
&&&&樊举人下狱几天后,一天早上韩绍宗出门,见地上有卷纸,拾起一看,上面详细罗列了樊举人的条条罪状,而且说他罪大恶极,必须把他处死,不死不行。
&&&&韩绍宗看后,笑着说:“樊举人为人聪明机变,却有人把他隐秘的事情都写得如此清楚,一定是樊举人自己所写的。”经审问,他果然承认是自己写的。
&&&&樊举人的狱友听说此事,感到很纳闷,就问樊为什么要这样做,樊回答说:“韩公这个人,是不容易受到别人影响的,更不可能用权势使他改变主意的。向他祈求生路,则必定让你死;现在别人一味说该死,则有可能得到生路。这只是我的一种计策,想碰碰运气。”
&&&&韩绍宗则对他说:“不必这样做,你的罪行原来就不至于处死。”于是,把樊举人发配到辽地戍边去了。
&&&&樊举人和韩绍宗都是聪明人,所以能够由反激而演化出令人击节赞赏的智能棋局,其中所包含的智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学到的。
&&&&下面这两个故事也是反激智谋的应用。
&&&&楚成王已经立商臣为太子,随后又想改立小儿子公子职。商臣听说这件事后,一时分辨不出这件事是真是假,就告诉他的师傅潘崇说:“怎样才能把这件事情查清楚呢?”
&&&&潘崇说:“您可以用酒食招待楚成王的妹妹江芊,她与楚成王关系密切,一定知道一些什么。招待时你故意怠慢她,一定能试探出一些真情。”
&&&&商臣听从了他的意见,江芊果真发怒了,说:“喝,你这个下贱东西,难怪大王想废掉你!”
&&&&商臣对潘崇说:“改立这件事是确实的了。”
&&&&这是故意激怒对方探得真情的智谋。阳山君在卫国当相。他听说卫国国君怀疑自己,就装着批评卫国国君所宠爱的樛竖,从樛的反映中他摸到卫国国君对自己的态度。他用的方法与此事相同。
&&&&战国时,齐王的夫人死了。齐王有七个妾,都和齐很亲近。薛公想了解齐王打算让哪个妾做夫人,于是就献上七个耳环,请齐王分给七个妾,其中一个耳环最美。
&&&&第二天,薛公在拜见齐王时,就观察那个最美的耳环分给了哪一个妾,然后就劝齐王立得到最美耳环的那个妾为夫人。
&&&&这就是用礼物来试探的智谋了,虽然未发一言,却对齐王的心思洞若观火。
&&&&还有一个故事,读来也饶有趣味。
&&&&宣彦昭给元朝做事,当了平阳州的判官。一次天下大雨,有个商人和一个军人一起住店,早上起程的时候,因为一把伞争执起来,都说那伞是自己的。两人争来抢去,把伞都抢破了,最后告到了宣彦昭面前。
&&&&宣彦昭听明原由,立刻下令把伞没收充公,并把他俩赶出门去,随后又派了一个差役悄悄跟在他们后面。军人出去之后,非常气愤,不断骂商人是个王八蛋,害他丢了一把伞;商人则幸灾乐祸地说:“你自己丢了伞,跟我有什么关系?”
&&&&差役把听到的话报告了彦昭。彦昭就让人把商人叫回来,用棍子教训了他一通,并命令他买把新伞赔偿给军人。
&&&&《鬼谷子》一书中对这种反激试探的智谋有系统深入的描述,称之为“捭阖”,读者可拿来揣摩实习,必有所得。
&&&&心有所思 形有所动
&&&&如果一个人说得非常动听,而表情与言语却不协调,心中一定有不合情理的地方;如果一个人语无伦次,可是底气十足,神色又很诚恳,那是因为他不善言辞,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可疑的用心;没有说话就怒形于色的,是因为太愤怒了;言语和怒气同时喷发的,是这人急于要强迫别人改变他认为不对的事情。
&&&&凡此种种,虽然对方想竭力遮掩,但内心的真实活动与外在的对应表现却总难随意支配。即便是受到了威吓或惊恐,临时改变他的面孔,仍然骗不了人。”
&&&&公元前453年,掌握晋国国政的几个权臣发生争斗,智伯联合韩康子、魏桓子发起对赵襄子的战争。
&&&&在战争过程中,智伯曾决水淹晋阳。当时,智伯巡行看水势,魏桓子和韩康子与他同车前往。智伯说:“我今天才知道水也可以消灭一支大军啊!”
&&&&魏桓子以时触了触韩康子,韩康子用脚踩了踩魏桓子的脚背,两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汾水可以淹灌魏的都邑安邑,洚水可以淹灌韩的都邑平阳。
&&&&回来后,智伯的族人智过对智伯说:“韩、魏必定会反叛我们!”
&&&&智伯说:“您怎么知道呢?”
&&&&智过回答说:“我是从今天的事情上知道的:我们领导韩、魏一起攻赵,而赵亡,必祸及韩、魏。现在约定了胜赵后要三分其地,但在降赵已经指日可待的时候,他二人看着水流却忧虑重重,没有一点儿欢喜的表情,这不是反叛还是什么呢?”
&&&&第二天,智伯却把智过的这些话告诉了魏桓子、韩康子二人,他二人说:“这是有人进谗言,为赵氏游说,让您怀疑我们二家而松懈对赵的攻伐。不然的话,我们二家岂不是放弃朝夕间即可分赵氏之田的利益,而去做那些危难不可成的事情吗?”
&&&&魏桓子和韩康子二人出来后,智过进去见智伯说:“大王怎么把我说的话告诉他们二人呢?”
&&&&智伯说:“您怎么知道呢?”
&&&&智过回答说:“我见他们看到我时脸色严肃而急速离走,这是他们知道我已得知他们的实情的缘故。”
&&&&战争进行到最后关头的时候,赵襄子已经岌岌可危,于是派宰相张孟谈以朝见智伯为名而私会韩、魏二人,劝说二人联合攻智伯。
&&&&计谋既定,张孟谈又朝拜智伯出来,正被智过在辕门外遇见。智过就进去见智伯说:“魏、韩两家将有变化。”智伯问:“怎么呢?”智过说:“我刚才在辕门外遇到张孟谈,他显得很骛持并且显得很得意。”
&&&&智伯说:“不对吧?我已与魏桓子和韩康子约好了,打下赵后就三分其地,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你不要瞎说。”
&&&&智过出来后总是放心不下,就去拜见了魏、韩二人,回来对智伯说:“魏韩二人色动意变,一定将不利于大王。不如现在收拾他们!”
&&&&智伯说:“我们兵驻晋阳已三年了,早晚就要攻下赵而分享好处,怎么能有其它的心思呢?你不要再说了。”
&&&&智过说道:“如果不杀,就快去拉拢他们。”
&&&&智伯问:“怎么拉拢呢?”
&&&&智过说:“魏桓子的谋臣叫赵菱,韩康子的谋臣叫段规。这两个人是都能改变他们君主的意见的。大王应当与他们约定,破赵后就封二人一人一座万户的城池。这样,魏韩二人之心可以不变,而大王就得到了您所想要的了。”
&&&&智伯这个花岗岩脑袋仍然犹豫不决地说:“破赵后要三分其地,现在又要分给他们两人各万户之城池,那我得到的就更少了,不能这样!”
&&&&智过见自己的计谋不被采纳,说的话智伯又不听,就逃走了,并改姓辅氏。
&&&&张孟谈听说了,就去见赵襄子说:“我在智伯的辕门外遇见了智过,看来他对我有了怀疑。他进去见智伯,出来就改了姓,所以我有这样的怀疑。今天晚上如不攻智,必有后患。”
&&&&赵襄子点头,派张孟谈去见魏韩二人,晚上杀散守堤官兵,放水淹智伯的军队。智伯的军队被水一冲,都慌着去救水,一阵大乱。这时,魏韩两支军队从两侧围攻,赵襄子率军队正面迎击,大败智伯军队,活擒智伯。
&&&&手下有远见卓识的贤能之士,智伯这个浆糊脑袋却不知道善用只落得人头落地,土地被赵、魏、韩三分了。智氏满门尽灭,唯有智过一族得以保存了下来。
&&&&察颜观色 因人知事
&&&&人如果内心有所想法,就一定会在外表上有所表露,不过因为修养和个性而程度不同而已。因此,通过察颜观色能知道人的心思,是因为人的心气虽然隐藏在内心深处,但可以通过人的脸色去把握它。
&&&&齐桓公早朝时与管仲商量要攻打卫国。
&&&&退朝回宫后,一名从卫国献来的妃子看见了他,就走过来连拜了几拜,问齐桓公卫国有什么过失。
&&&&齐桓公很惊奇,问她为什么这样问。
&&&&那个妃子说:“我望见大王进来的时候,脚抬得高高的,步子迈得大大的,脸上有一种强横的神气,这都是要攻打某个国家的迹象。并且大王看到别人没有什么表示,看到我,脸色却突然变了,这明显是要攻打卫国。”
&&&&第二天早朝时,齐桓公冲着管仲一揖,召他进来。
&&&&管仲问:“大王不想攻打卫国了吗?”
&&&&齐桓公一想,这两天邪了门儿了,怎么每个人都知道我心里想什么?于是问管仲:“您怎么知道的?”
&&&&管仲回答:“大王上朝的时候,向我作了一揖,并且很谦恭,说话的声调也缓和,见到我而面有愧色,因此我知道大王一定是对昨天商议的事情改变主意了。”
&&&&又有一次,齐桓公与管仲商量伐莒,还没有商量出结果此事就被国人知道了,齐桓公对此事有些奇怪,便问管仲是不是喝醉了把消息泄露出去了。
&&&&管仲摇头说:“国内必有圣人!”
&&&&齐桓公叹了一口气,说:“我想起来了,今天我到城墙上巡视在下边干活的民工,有一个拿拓水杵的人一直向上注视我,估计就是他吧?”
&&&&齐桓公于是命令这些人重新来服役,并且不得由他人代替,同时下令卫士把负责拿拓水杵的人带来。没过多长时间,卫士们带上了一个叫东郭的人。
&&&&管仲命令迎宾官员恭恭敬敬把东郭迎接进来。
&&&&管仲客气地问:“是您说大王要伐莒的吗?”
&&&&他说:“是的。”
&&&&管仲又问:“我们没有说过要伐莒的话,您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东郭回答说:“大人物善于谋断,小人物善于揣测。这是我暗中推测出来的。”
&&&&管仲说:“您是怎么去推测呢?”
&&&&东郭回答道:“我听说君子有三种脸色:悠闲自得、宴享喜乐的时候,是钟鼓之色;愁闷悲伤、清静无为的时候,是丧服之色;勃然奋发、踌躇满志的时候,是兵革之色。那一天,我望见国君在城台之上,脸色踌躇满志,这是兵革之色。国君嘴动而不发声,所说的是‘莒’的口形;国君举手臂而指,指的方向与你所指的都同样是莒国。我私下猜测现在我们周围未臣服的小诸侯国只有莒国,所以这样说。”
&&&&管仲十分佩服,于是向齐桓公推荐,把东郭任命为情报部长。
&&&&古人的“察色”之法说:真正聪慧的人总是那样明朗、坦然;真正仁厚的人一定有让人敬重的神色;真正勇敢的人一定具有自负奋发的神色,透露出士可杀不可辱的信息;质朴的神色浩气凛然,坚强而稳重;伪饰的神色优移不定,让人烦燥不安。
&&&&因此,观察一个人,可以使一群人杂然而处,看某个人的神色变化,就能发现其人的种种隐情。或者让人自由行事,可以随便看随便动,可以观察出他对什么事情有特别兴趣。还可以用让他仓猝间作出决定的办法,来观察他是否紧张失措。
&&&&知人用人和买股票一样,都需要一种见人所不能见的智慧。
&&&&先见之明巧识人
&&&&所谓识人和知人,无非是能够根据一个人现在的状况,预测到他最可能采取的行动,以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古人潘孟阳的母亲很善于识人。潘刚刚当上户部侍郎时,他母亲很担心他不能胜任,经常对他说:“以你的才干,担任副部长这一级别的官职,我怕你会管不住下属而闯祸啊!”
&&&&潘孟阳不以为然,但仍然耐心地再三劝解。他母亲于是说:“明天你把你的同僚都请来,我为你看一看你在部里的发展会怎样。”
&&&&于是,潘孟阳就把部里的大小官员请到家里做客。客人到了以后,他母亲在帘子后面仔细地观察这些人。
&&&&酒宴结束后,他母亲高兴地对他说:“这些人才干与你不相上下,你不必过于担心他们。不过,坐在最外面的那个穿淡绿色衣服的少年是什么人?”
&&&&潘孟阳想了想,回答说:“是候补官员杜黄裳。”
&&&&他母亲说:“此人和其它人都不一样,将来必然位至三公,你一定要好好待他。”
&&&&这个故事中或许有后人演绎的成分,但是不容否认,生活中的确存在一些聪明人,能够以斑而窥全豹,通过细微的小事察觉到事物的发展方向。
&&&&邵康节是宋朝著名的易学家,他不仅以道德风范为世人敬重。而且为人处世方面同样充满人所不及的智慧。
&&&&宋朝时,王安石推行新法,深得朝廷重用,他弟弟王正甫也在朝中为官,与邵康节关系不错。
&&&&有一次,一位朋友邀请邵康节同吴处厚、王正甫一起吃饭。邵康节以有病为由没有去。
&&&&第二天,朋友来访,问邵康节为何没去。邵康节说:“处厚好议论,常常讥刺王安石的新法,正甫又是王安石的弟弟,虽然不完全护着他的哥哥,但是如果当面骂他的哥哥,那也会十分尴尬。我因此不去。”
&&&&朋友听后挑指赞叹:“先生真是料事如神!昨天吴处厚地席间放言批评王安石,正甫很有意见,想拉着我一起把此事报告王安石,我正为此事担忧。”
&&&&邵康节从一顿饭的参加者中预知可能存在的麻烦,可见觉察世事的修为之深。
&&&&知人用人和买股票一样,都需要一种见人所不能见的智慧。
&&&&宋哲宗绍圣年间,谏官陈瓘刚奉旨赶到了宫中,就听说有圣旨命令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把过去那些因为上疏而遭到降职或贬滴的臣僚们的奏章送缴上来。
&&&&陈瓘就对给事中谢圣藻说:“这必然是有奸党妄图掩盖自己的罪愆,而出了这个计策,如果将臣僚的奏章全部送进宫中,那么以后的是非变乱,三省的长官根据什么判断呢?”谢圣藻听后心惊胆战,立即报告宰相,将上疏都录下副本保存在三省中。
&&&&陈瓘此言并不是杞人无事忧天倾,这一点很快被证实了。
&&&&哲宗时,妃子昭怀刘氏生了一个儿子。哲宗皇帝没有儿子,当时孟后被废,中宫虚位以待,因有了这个儿子,刘氏就被立为皇后。然而,小孩才出生三个月就夭折了。邹浩共三次上书进谏,请求立刘氏为皇后。
&&&&后来,邹浩因揭露章惇被贬到新州。徽宗即位,重新起用他。他回到朝廷,宋徽宗首先提到的就是进谏拥立太后的事情,赞叹再三,又询问谏书在哪里?
&&&&邹浩回答:“已经烧了。”
&&&&退朝后,陈瓘说:“你今天恐怕已经埋下祸根了,以后如果有人胡乱假造一封你的奏疏,你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果然不出所料,蔡京执掌政事,让他的党羽假造了一封邹浩的奏疏,奏疏中说:“刘后杀了卓氏,夺走了她的儿子。这可以骗人,难道也可以欺天吗?”宋徽宗看后勃然大怒,立即下诏将邹浩贬谪到衡州。
&&&&阴阳神变皆可测
&&&&白居易曾经在一首诗中写道――
&&&&海底鱼兮天上鸟,
&&&&高可射兮深可钓。
&&&&唯有人心相对时,
&&&&咫尺之间不能料。
&&&&君不见李义府之辈笑欣欣,
&&&&笑中有刀潜杀人!
&&&&阴阳神变皆可测,
&&&&不测人间笑是嗔。
&&&&当今世上,势利奸巧之徒多如过江之鲫,他们脸上带着诚恳的笑容,热情得像一盆火,背后里却握着刀,脚下已经准备使绊子。这时如果没有一双慧眼,不仅很难有所成就,而且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
&&&&汉武帝死后,昭帝即位,燕王刘旦心中怀恨,企图谋反。
&&&&同时,霍光、金日单、上官桀三位大臣辅政。在三个辅政大臣当中,金日单死得最早。而霍光,上官桀两人矛盾很深。
&&&&有一次,霍光外出检阅御林军,而后又把一个校尉叫到大将军府。上官桀趁机让心腹模仿燕王的口气和笔迹,给皇帝写了一封信,派人乔装打扮送进宫里。
&&&&当时汉昭帝年仅14岁,他接到这封自称是燕王写来的信,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据闻大将军霞光外出检阅御林军,居然坐着和皇帝一样的车子,而后又自作主张,擅自调用校尉,可见他心有异志。我担心他会对皇上不利,燕王愿意亲自到京城来,保卫皇帝。
&&&&昭帝看罢,沉思良久,把信放在一边。
&&&&第二天早朝,霍光听说燕王上书告发他,心里很是害怕,于是躲在偏殿的画室里等待发落。昭帝临朝时,不见霍光,便问道:“大将军为何没来上朝?”
&&&&上官桀赶紧趋前一步回答:“启禀大王,我想霍将军不可能是因为被燕王告发,不敢入朝了吧?”
&&&&“哦,果真如此?去请霍将军上朝。”
&&&&“是”,一名小太监到偏殿去请霍光。
&&&&霍光走上大殿,赶紧摘下帽子,伏在地上向昭帝请罪,却听见昭帝和颜悦色地说:“大将军请起来戴上帽子,朕知道你没有罪,是有人故意要陷害于你。”
&&&&霍光问道:“陛下明查,可是您怎么知道的呢?”
&&&&昭帝说:“大将军检阅御林军的地点离京城不远,调用校尉也是最近的事,加起来不到十天的功夫,燕王远在千里之外,怎么可能这么快就得到消息?再说,即使燕王知道了,马上派人来上书,也来不及赶到这里。如果大将军真要谋反,也用不着调一个校尉。我看,写这封信的人才是别有用心。”
&&&&霍光和其余大臣听了,都很佩服这位少年皇帝的聪明伶俐。而上官桀则是不敢再乱发一言。
&&&&昭帝讲完这番话,下令严厉捉拿制造和进呈假信的人。上官桀虽然作了防范,但皇帝追问得很紧,他怕事情败露,多次出面阻挠,说:“区区小事,何须终日劳师动众。陛下还应在国家大事上多下功夫,这些小事就别再分神了。”
&&&&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昭帝终于发现了上官桀和燕王刘旦的政变阴谋,于是将他们一网打尽。上官桀父子及同谋大臣被杀,燕王刘旦等自裁。
&&&&当时昭帝年仅十四岁,尚书及左右大臣都对他这种洞察力很惊奇。汉昭帝以自己的智慧挫败了上官司桀浑水摸鱼的计谋,保全了忠诚的下属,也避免了一场内乱。
&&&&这就是因事知人的智谋,有很多情况下,办事失败并不全是因为人心险恶,缺乏识人的智谋也是个重要原因。
&&&&吉安州某人家娶媳妇,一盗贼乘人多潜入洞房伏于床下,准备伺机行窃。没想到连续三夜灯火通明,没法下手,贼人饥渴难耐,终于从床下跑出来,被逮住送官府问罪。
&&&&不料这个贼人自称:“我是医生,不是盗贼。因为新娘有病症,令我相随为她疗治病痛的。”并对妇人的家事隐私陈述得详详细细。其实,他的这些供状全是潜伏床下窃听所得。
&&&&县宰难以决断,要传讯妇人对质。可是,对于这些床上私语,新媳妇又羞于出口。
&&&&一位老吏便对县宰说:“妇人初嫁,如遭讯问,传出去有辱名声。假如是贼,必然不识新妇。如若我另找个女人出庭对质,贼人如认妇便是他随行治病的新娘,那就不打自招了。”
&&&&于是选一妓女,盛服浓抹,乘车而至。那
&&&&贼指妓大声说道:“你邀我为你治病,为何又抓我诬为贼?”公堂之上哄堂大笑,贼人只得认罪。
&&&&听其言和观其行
&&&&人的未来发展,在其性格特征和言谈举止上必然有所表现。所谓性格就是命运,指的就是这一规律。
&&&&汉高祖病危时,吕后问他身后谁当丞相合适,刘邦说:“曹参可以。”
&&&&又问他曹参以后,刘邦说:“王陵可以。但是王陵这人有些憨厚,陈平可以协助他。陈平这人智谋有余,但是难以独当大任。周勃宽厚稳重,但文化修养不足,然而能安定刘氏天下的,必然是周勃。可以让他当太尉,掌握兵权。”
&&&&后来,周勃果然一举剪灭当权的吕氏家族,挽救了汉室。由此可见,刘邦可谓有知人之明。
&&&&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言谈中会有所侧重。如果一个人喜欢谈论权力、机变等事情,那他一定喜欢说服别人,而如果言谈自然,崇尚虚静无为,那么他十之八九淡泊名利,如果一开口就是天下大势,追求公正,那么他一定期望建功立业等。这些大体方向,就是从现象看本质的基本要素。
&&&&然而在现实中,现象有时并不是真实的,还有很多人心口不一,喜欢制造假像迷惑别人。比如说,有人引经据典,看似头头是道,实际上是在为自己找根据;有人标榜自己如何如何正直,实际上却是看风使舵,八面玲珑;有人满口清正廉洁,实际上却贪得无厌;有人说自己多么仁慈,实际上却干着伤天害理的事,等等。凡此种种都足可以假乱真。
&&&&从这些外在的表现上,也能够判断出一个人本质,但必须要听其言观其行,就是用探测人的内心世界的办法来认识人,并预测其可能采取的行动。
&&&&相传诸葛亮着有《心书》一册,把了解僚属的方法概括为七大要点:
&&&&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春秋后期,鲁国大夫郈成子为和晋国通好而访问晋国。他路过卫国的时候,卫国大夫右宰谷臣把他挽留并设家宴招待,宴会上,虽然有家乐助兴,可右宰谷臣的脸上却没有一点儿喜色,喝到最后,右宰谷臣还送给郈成子一块壁玉。
&&&&等到郈成子从晋国回来,路过卫国时,却没有向右宰谷臣辞行,随从问他:“来的时候,右宰谷臣那样盛情地招待你,如今回来你为何不去向他辞行呢?”
&&&&郈成子说:“他设家宴招待我,是要我快乐;排出家乐而自己没有笑容,是告诉我他有忧愁;酒到浓时送给我壁玉,是对我有所寄托。这样看来,卫国难道不是要有变乱吗?”
&&&&等到他们离开卫国有三十里以后,听说卫国发生了“宁喜之难”,卫献公发动其它大夫,擒杀宁喜并陈尸于朝。右宰相谷臣也因受牵连而被杀。
&&&&听到这个消息后.郈成子立即调转车头,回到右宰谷臣的府上,在他灵前哭吊一回,然后才返回。
&&&&回到鲁国后,郈成子又让人把右宰谷臣妻子和孩子接来,把自己的宅院分出一部分让他们住,每月拿出一部分俸禄供养他们。等到右宰谷臣的儿子长大后,郈成子还把那块壁玉还给了他们。
&&&&后来,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概他说:“这件事情,从智慧方面可以看出右宰谷臣筹谋的细微,其仁能够对之托孤寄财的,只能是郈成子呀!”
&&&&听其言,观其行的其它方法还包括:
&&&&看一个人经常接近些什么东西,知道他的爱好;
&&&&观察一个人的住处摆设,就能大致估计出他的亲朋好友是些什么人,志向如何;
&&&&看一个人倒霉、穷困时不喜欢什么东西,或者不敢做的是什么,会不会做坏事,这样就能看出他有没有骨气;
&&&&看一个人高兴时是否有自制力或者是否轻佻,检验出他的嗜好是什么或是否俭朴;
&&&&看一个人发怒时,或者故意触怒他,考验他是不是个记仇的人;
&&&&看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悲伤,能知道一个人是否仁爱,因为宅心仁厚的人见别人悲哀也会与之同哀;
&&&&看一个人在艰难困苦中的表现,考验他的志气以及是否能够随遇而安。
&&&&总之,如果一个人说话时语气宽缓柔和,神色恭敬而不谄媚,先礼后言,常常自己主动表露自己的不足之处,神情轻松而不轻慢,言谈坦率而不偏私,不掩饰自己的美德,不隐藏自己的缺点,给他好处不因此而高兴,不给他好处也不因此而恼恨,沉静而寡言,多守信用但不在外表上炫耀,这种人是质朴的,能给别人带来教益。
&&&&反之,如果一个人夸夸其谈,炫耀自己的品德才能,高谈阔论,非议其它人,或者说话时盛气凌人,话语上总想占上风,想方设法掩盖自己的不足,故意掩饰他的无能,这种人只会损人利已。
&&&&各种伪装的背后
&&&&识别人可以用相马和鉴定宝剑来做比喻。
&&&&相马时,如果只看口齿,观毛色,即使伯乐也不一定能看出哪一匹是千里马,让马驾车奔驰,不善相马的人也能辨别好马和驽马。从一把宝剑表面的颜色和铸锻的纹理去鉴定,就是善观剑的欧冶子也未必知道好坏,只要在地上宰狗杀马,水里斩截蛟龙,即使是从来没见过好剑的人也能分辨剑的优劣。
&&&&人有各种伪装,古往今来,伪装的花样从来都是推陈出新。
&&&&据说北宋时王安石在神宗殿上启奏时,竟有一只虱子在他胡须上爬来爬去,引得神宗瞪大了眼看了好几次,左右文武大臣也都看见了,他竟然毫无知觉。
&&&&还有一次,神宗召集重臣到宫中钓鱼游玩,宦官用银盘给每个人拿来一盘鱼饵。当时王安石坐在那儿沉思,竟然把饵一粒粒都吃掉了。后来有人认为他这纯粹是装出来的,因为如果不小心吃一粒也就算了,全吃掉实在太不合情理了。
&&&&不同的人表面现象相似但实质不同,是很容易迷惑人的。
&&&&有的外貌温厚和善,行为却骄横傲慢,非利不行;有的貌似长者,其实是奸人;有的外貌圆滑而内心刚直;有的看似坚贞,实际上疲沓散漫;有的看上去泰然自若,迟迟慢慢,可他的内心却总是焦躁不安。目空一切的人看样子很聪明;愚蠢得可爱的人看上去像个正人君子;鲁莽的人看上去往往好像很勇敢。
&&&&随随便便许诺的人给人的印象为人爽快,实际上这种人却很少有什么信用;什么事都要插手的人好像多才多艺,一旦要他拿出真本事就会露馅;锐意进取的人似乎精诚专一,可是这种人的热情不会持久;吹毛求疵的人好像是很精明,实际上只能添麻烦;动不动答应给人这样那样的好处的人好像乐于施惠,但是这种人常常说了不算;当面百依百顺的人貌似忠诚,然而这种人大多是阳奉阴违之辈。这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典型现象。也有似非而是的情况。大政治家看似奸诈,却是能成就大事业的人;有大智慧的人看似痴愚,然而其内心却一片空明,聪明盖世;博爱的人看似虚幻,其心胸实际上非常宽厚充实;正直无私的忠言虽然听了让人不高兴,但其情感却是出自一片至诚。
&&&&如果一个人总是讨好别人,言谈之中竭尽阿谀奉承,好做表面文章,尽量表现他微不足道的善行,因此而自鸣得意,这种人本来就是虚伪的。
&&&&普通人不善于洞察其中的奥妙,往往会因为形象而做出最后判断,只看其仪表非凡就把对方当作伟大人物,或者把真情流露误以为华而不实,反而把巧妙的伪装当作真相。
&&&&西晋时的何晏、夏候玄和邓扬等希望与傅嘏交好,遭到了傅嘏的拒绝。有人感到奇怪,问傅嘏为什么。
&&&&傅嘏回答说:“夏候玄志大才疏,徒有其名而无真才实学;何晏说起话来玄虚邈远,其实内心急功近利,喜欢辩论但没有诚意,这种人是所谓利口亡国之人;邓扬貌似积极有为,实际上有始无终,既要贪求名利,内心又没有一个原则,只是一味抬高与他意见相同的人,排斥与他志趣不同的人。他们三个人整天滔滔不绝,但是言多伤人,必然会惹起争端。依我看,离他们远远的还怕招来大祸,便何况与之接近呢!”
&&&&后来这三个人的结局与傅嘏说的一模一样。
&&&&任何领导都希望下属对自己忠诚,但这种忠诚应该是一种真实的真诚,而不是一种虚伪的迎合。有些人在伪装自己的时候,不仅会装出一副忠诚正直的样子,还会通过种种手段拉拢别人,替自己擦脂抹粉。这种伪装就更加难以辨别,而需要缜密的观察与分析。
&&&&战国时,齐威王于公元前356年即位,以后的九年间,一切朝政都委托大臣管理,自已从不过问。周围各国知道了这种情况,便不断侵犯齐国的边境并占领领土,威王也不曾加以理会。
&&&&可是九年后,他却忽然召见即墨的大夫说:“自从你担任即墨的大夫以来,几乎每天都可以接到诽谤你的报告,可是经我派人调查即墨的情况,田野不断地开拓,人民的生活富足,衙门事务也处理得有条不紊,使我国的东方边境,没有任何危险的事情发生。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你尽心治理即墨,从未贿赂我身旁的大臣的原因。”
&&&&于是,威王赐给他一万户的封地作为奖励。接着,他又召见了东阿大夫:“自从你担任阿地的大夫以来,天天都有称赞你的话传入我耳朵中,可是当我派人去调查东阿地区的实际情况时发现,不但田园荒芜,人民也穷得没有立锥之地,而且鄄被赵国攻打时,你并未派兵去救援,就连卫攻占薛陵的时候,你也隐瞒不报。虽然我不断听到对你的赞扬,但这正表明了你在贿赂我身旁的亲信。”
&&&&威王骂完以后,将东阿大夫和身边接受贿赂的亲信一并斩首。
&&&&如此一来,齐国的众官员更加信服成王,个个尽忠职守,齐国因此逐渐地强盛起来。诸侯各国了解到这一情形之后,二十多年不敢侵犯齐国。
&&&&齐威王表面看来似乎不管什么,其实他却在下面作了很周密的调查,没有被表面的伪装所迷惑,终于赢得了人心,使部下人人尽责守职,齐国逐日强盛,可以说斩杀东阿大夫与赏赐即墨大夫所起到的示范作用是很大的。
&&&&一斑也能窥全豹
&&&&我们先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起。
&&&&有个捕快坐在茶馆里,卖茶人使用的茶具中,有两只银杯。这时,一个穿着考究的茶客进来喝茶,指定要用那银杯。
&&&&捕快远远看着,忽然大声向那人说:“本大爷在这儿坐着呢,你别想在这里耍手段,留神我抓了你!”
&&&&那茶客吓了一跳,又惭愧又害怕,灰溜溜地走了。
&&&&周围的人们觉得很是奇怪,问捕快是怎么回事。他回答说:“这个盗贼体格很魁伟,单手提着一个大包走进来,可是刚才喝茶时,却要用两只手捧着杯子,这一定是在偷偷地测量杯子的大小,准备回去做假杯子来换走这个银杯。”
&&&&有时候,识别坏人并不需要特别的智谋,只需要从生活常识来推断,就可略知一二:凡是违反常情,违反常理的事情背后,一定隐藏着不可告人的意图,我们只要抓住违反常情常理这一点就可以断定无疑。
&&&&宋代丁谓作了首诗,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天门九重开,终当掉臂入。”意思是说。皇宫中的九道门打开了,我最终会晃着双臂大摇大摆地进去。
&&&&诗人王禹偁读了后说:“进上级衙门尚且应该弯着腰恭恭敬敬的,进皇宫门时怎么能够挥着双臂大摇大摆呢?作这诗的人,虽然志不在小,但一定不是什么忠良之辈。”
&&&&后来果然如王所说的那样,丁谓成为一代权奸。以一句诗来判断一个人的忠奸,虽然有些牵强。但诗言志,由文及人,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再以以北宋陈瓘为例。陈瓘在朝会的时候,见蔡京注视太阳,能很长时间而不眨眼睛,他便时常向人说:“蔡京的精神能如此集中,他日必定富贵。但是他仗恃自己的禀赋,敢于抵视太阳,我恐怕此人以后得志,必会擅私逞欲,目无君王。”
&&&&徽宗初年,陈瓘多次进言攻击蔡京。当时蔡京只是一个翰林学士,主管起草朝廷的布告,并没有显山露水,并且到处向人解释,于是人们都认为陈瓘太过份了。
&&&&后来,到蔡京得志,独揽朝政时,人们才开始想起陈瓘。
&&&&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细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思索的人,才能练就这样一双如电的目光,发现不同寻常的事情,并从中得知真相。
&&&&明朝天顺年间,都指挥马良受到皇上的宠爱。马良的妻子死了,皇上准备去慰问他,正碰到他好几天没出家门了。
&&&&皇帝问其原因,左右的人说:“马良正在办喜事,新娶了妻子呢!”皇上不高兴地说:“这个家伙对妻子如此薄情,怎么会忠诚于我!”于是把马良叫来,棍棒交加打得他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明宣德年间,金吾卫指使傅广阉割自己,然后再请求到宫中当太监。
&&&&皇上听说后奇怪地问:“傅广已经是三品大官了,他还想做什么?残害自己的身体想再升官吗?”于是不仅没有任用他,反而命司法部门问他的罪。傅广又羞又恨,不久就死在狱中,一时传为笑柄。
&&&&辨人须待七年期
&&&&孔子说:“知人不易,人不易知。”
&&&&听其言观其行,虽不失为知人的一种好方法,但有时也会出现失误。
&&&&汗明游说春申君,说得春申君很高兴。汗明想谈自己的观点,春申君担心晚回家不好向老婆交待,就说:“我已经知道先生的意思了。”
&&&&汗明说:“不知道你和尧相比,谁更圣明?”
&&&&春申君说:“我怎么比得上尧?”
&&&&汗明说:“那么你看我和舜相比怎么样呢?”
&&&&春申君说:“先生你就是舜。”
&&&&汗明说:“不是这样的。请让我为你细说。你的贤明不如尧,我的才能比不上舜。象舜这样贤能的人服事圣明的尧,三年以后才能了解舜。现在你顷刻之间就了解了我,这就等于你比尧圣明,而我比舜贤能。这可能吗?”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蓄。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白居易的这首有名的七律,说出了一个真理:只有经过时间的考验,才能给一个人盖棺论定,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作谦恭的正人君子了。
&&&&王莽是汉元帝时王皇后的侄子。他祖父、伯父、叔父八人都是列侯,唯独他父亲王曼早死,未能封候。因此,他的堂兄弟都依仗父辈的权势,过着奢靡的生活,争相以声色犬马夸宫斗胜,而他却孤苦伶仃,生活贫穷。
&&&&他的伯父、大将军王凤病重时,他主动悉心照料,亲自尝药,一连几个月蓬头垢面,衣不解带。王凤果然被他的孝心打动,临死时请太后和成帝关照他,使他当上了黄门郎、射声校尉。
&&&&他对其他叔父也很孝顺,同时百般殷勤地结交一些豪杰,这些人都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好话,他的官也越做越大,然而他官越大,地位越高,干事就越谨慎,待人也越谦虚。他还把皇帝赏赐的车马衣物都送给宾客,甚至卖掉自己的财产赈济穷人,家中一件多余的东西都不要,以至不少名士投奔他,朝中权臣都愿意和他交往。当权的人称赞他,说客游士到处宣扬他,他的威望超过了几个叔父。
&&&&公元前8年,大司马王根病重,推荐王莽代替自己。成帝接受了王根的意见,任命王莽为大司马。他更加克已奉公,以身作则,提倡俭朴,反对高官们骄奢淫仗的生活作风,常常把自己封邑里的租税收入全部分给下层官吏和穷苦的读书人。
&&&&有一次,他母亲患病,公卿列候的夫人前来探视,王莽的夫人到大门外迎接,客人们看她穿得那么寒酸,还以为是王莽家的粗使女仆,后来得知是王夫人时,一个个惊得发呆,钦佩王莽是个清正廉洁的人。
&&&&就在王莽为自己精心包装的时候,汉成帝却正在温柔乡中与飞燕姐姐和合德妹妹恣意纵欲,他说:“汉武帝好神仙求白云乡,我终老在这温柔乡足矣。”
&&&&成帝死后,哀帝即位,外戚丁、傅两家的势力潮水般的涌入朝廷,王莽采取韬晦之术,上书辞职,退居新野,闭门读书,俟机东山再起。
&&&&一次,他的儿子杀了一名家奴,王莽大发雷霆,要他儿子自杀偿命。人们对此深为感动,把王莽奉为楷模。王莽在野三年,上书为他鸣不平、要他回来执政的就有一百多人。
&&&&在舆论的压力下,皇帝又让他回到了京城。哀帝死后,王莽又成了国家最高权力的执掌人。就这样,王莽由黄门郎、射声校尉、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大司马、安汉公、宰衡摄皇帝,最后终于成功取代汉朝,建立新朝。
&&&&在王莽建立新朝以前,所有的儒生把他引为同道,而为他大力宣扬,却没有真正认识王莽。等到他当了皇帝,那些儒生深感上当,又把他描绘成千古罪人。我们撇开王莽的是非功过不谈,仅从儒生态度的一反一复中,却正好反映了他们缺乏辨别人的智慧。
&&&&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必须他在一段时间内的各种表现结合起来,综合地考察,才能深知其本质。比如说,通过他到远方办事,考察他是否忠心;通过在跟前办事,观察他是否尽职;一个劲让他从事繁杂的琐事,看他有没有调理烦杂事务的本事,等等。
&&&&战国的时候,杜赫曾经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识人用人的方法。他对东周君说:“您的国家很小,倾尽您的珍宝侍奉名人,来笼络人心法,并不太适用,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比如张开网来捕鸟,把网设在没有鸟的地方,永远也不会捕到鸟;把网设在鸟多的地方,容易使鸟惊觉,又会把使鸟惊飞。只有把网设在有鸟而鸟不多的地方,才会捕到很多鸟。
&&&&如今您把钱花在声名显赫的人身上,可这些人却瞧不起您;把钱花在普通人身上吧,您对这些人指望不了什么、无所企求,又浪费钱财。君王只有把钱花在暂时穷困潦倒,现在并不显赫,将来一定成大器的人身上,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说明,识人并不一定要死盯住大家都在关注的焦点,而应适当地关注那些虽然仍然默默无闻,但是很有潜力的人。
&&&&就象买股票一样,在市场上喧赫一时的大牛股确实很诱人,但是价格已经抬上来了,再买就未必赚钱。只有从那些尚未发动的股票群中,发现一两只潜力股,慢慢地培养和等待,才有机会跑赢大市。这时眼光就十分重要,如果不小心选了一只垃圾股,就要赔掉底了。
&&&&盼枭成凤终是空
&&&&战国时期,有著名的四公子以礼贤下士而著称,其中尤以齐国的孟尝君为最有名。他广泛招揽”宾客及亡人有罪者“并”舍业厚遇之“,得食客三千人。
&&&&秦昭襄王听到孟尝君的名气,就以泾阳君为人质,请求齐王派孟尝君到咸阳。齐王为了两国关系,送还泾阳君,并派孟尝君行聘于秦。
&&&&孟尝君同千余名宾客西入咸阳,谒见秦王。秦王降阶欢迎,吐诉相慕之意。孟尝君有件白狐裘,毛深二寸,色白如雪,价值千金,天下无双,作为礼物献给了秦王。秦王穿上这珍贵的裘衣让自己宠爱的燕姬看,并介绍说:狐长不到数千年毛色不会变白,这白裘,都是取狐腋下那一小片拼缀而成的,是无价之宝哩!齐国是山东大国,所以有这珍贵的服装!当时,天气尚暖,秦王就让主藏官员把裘衣好好收藏起来。
&&&&秦王准备立孟尝君为丞相,秦国原来的相国樗里疾坐不住了,害怕自己的位置从此不牢,就指使人进言,对秦王说让孟尝君为相于秦国不利,孟尝君只会偷偷帮齐国干事,最好把孟杀掉。秦王被迷惑住了,就把孟尝君幽禁到馆舍。
&&&&当初泾阳君在齐国当人质时,孟尝君待他很好。泾阳君不忍心看孟尝君受害,就把险情告诉孟,并去燕姬处活动,求燕姬帮着向秦王进言,放孟尝君回齐。这燕姬答应帮助,可提出要一件白狐裘为报。孟尝君来秦时只带了一件白狐裘,已献给秦王,这下急得束手无策。谁知,最下座的一位宾客说:”我能得到白狐裘。“
&&&&当晚,这个宾客装扮成狗的模样,从墙洞中潜入秦宫的仓库里,学着狗叫了几声。看仓库的人以为是守夜狗吠,也不怀疑。宾客便乘守库人熟睡时,去偷解下钥匙,打开藏柜,偷回了孟尝君送给秦王的那件白狐裘。
&&&&燕姬得到白狐裘,便趁秦王夜饮时,力劝秦王别担戮贤之名,放了孟尝君。秦王第二天果然放孟尝君归国。
&&&&孟尝君一行急忙连夜返回,走到函谷关,天还没亮城门紧闭,依照秦国关卡规定,鸡鸣才能开大门。孟尝君一行非常着急,慌作一团,又怕秦王反悔派兵追来。正在这万分焦急的时刻,一位善于学鸡叫的门客偷偷地学着公鸡啼鸣,他这一叫,附近人家的公鸡也跟着叫起来,守城门的士兵一听鸡叫,就打开城门,把孟尝君一行放了出去,孟尝君终于脱险。
&&&&樗里疾听说秦王放了孟尝君,赶忙进言,让秦王追回孟作为人质。秦王派人急追至函谷关,说了孟尝君一行的模样和车马数,才知孟已出关。秦王叹息说:”孟尝君有鬼神莫测的本领,果然是天下贤士呀!“
&&&&有人把这个故事当作是不拘一格选拔贤士的典型案例,认为如果像孟尝君那样,连会学鸡鸣狗叫的人都收留,这就象买来千里马才能召来千里驹一样。比如说后世的燕昭王收留了没有什么才能的郭隗,于是比郭隗更有才能的人才会的不远千里来投奔燕昭王。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下面这个故事的教训就说明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另一面。凑巧的是,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战国四公子中另一位――楚国的春申君。
&&&&楚国的太子用梧桐的果实饲养枭鸟,希望它能变成凤凰,发出凤凰的叫声。春申君听说以后,对朋友朱英说:”枭鸟就是枭鸟,它的本性是不可能改变的,与吃的东西有什么关系呢?“
&&&&朱英对春申君说:”你既然知道枭鸟不能用食物改变其本性而成为凤凰,可你的门下所收养的差不多都是些小偷无赖、地痞流氓之类的人,而你却十分宠爱、优待他们,把精美的食物送给他们吃,把华丽的衣服赠给他们穿,还希望他们日后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来报答你。依我看,这样做与用梧桐的果实喂养枭鸟,并希望它发出凤凰之声的做法又有什么区别呢?“
&&&&春申君始终未能醒悟。后来他被门客李园杀害了,而其他的门客虽然很多,却没有一个能保护他,也没有人能够为他报仇。
&&&&品质不好的人,本性很难改变。把希望寄托在这样的人身上,希望一定会落空。
&&&&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经过赵国,赵国平原君以贵宾相待。赵国人听说孟尝君贤能,都出来围观想一睹风采,见了后便都嘲笑说:”原来以为孟尝君是个魁梧的大丈夫,如今看到他,竟是个瘦小的男人罢了。“
&&&&孟尝君听了这些话,兽性大发,带领随行的鸡鸣狗盗之徒跳下车来,砍杀了几百人,毁了一个县才离去。
&&&&宋时王安石在《读〈孟尝君传〉》一文中说――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呜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的评价也有不公允之处,实际上孟尝君还是收罗了一些人才的,比如冯谖。但总的来说,孟尝君手下更多的是鸡鸣狗盗之徒居多,这些人最终也没有变成”凤凰“。
&&&&也正因如此,最后虽有冯谖为其营造狡兔三窟,却终于难免国破身亡的命运。如果管理者只看到孟尝君以鸡鸣狗盗脱身秦国,顿时引为用人之样板,而看不到其最后的悲剧,是全面也不明智的。
&&&&用人的诀窍在于用其所长而去其所短,导之以正而戒之以邪。
&&&&得人才者得天下
&&&&一个人纵有超凡脱俗的智慧,也不能掌握世上全部真理;纵有万夫不当之勇,也不能无敌于天下。仅凭自己有限的一生,任何人也无法打不破时空的局限。
&&&&因此,要想眼观四海,胸怀天下,对大势了如指掌,就必须能识人、用人,因此知彼,因人知人,把别人的优长变成自己的工具。这是一个领导人才干高低的衡量标准之一,而且是一项重要的标准。领导本领再高强,也不可能一个人包打天下。只有组织起一支强大的队伍才能战胜强敌。
&&&&三国时曹操、孙权、刘备在择用人才上各有千秋,而曹操在这方面尤为突出。他任人唯才,能贵其长而忘其短,能不记私人恩怨和赦人之过。
&&&&官渡之战,曹军以弱小胜强大的袁军。在打扫战场时,曹军缴获书信一束,里面全是曹营里人暗与袁绍相通的书信。曹操的左右建议,把这些有通敌行为的人通通除掉。但曹操却认为:“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他命令把这些书信统统付之一炬,不予追穷,此举使曹操大得人心,获得了爱才的美名。为此,那些原有过失的人对曹操感恩戴德,更加忠心地为他效力。一批贤才也慕名前来投奔曹操。
&&&&孙权也是一位善于选用人才的人,他提拔人,以优点为主,不挑剔缺点。
&&&&他先后破格提拔重用的年轻人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均非完人,但均具才气。由于孙权慧眼识才,使他们成了东吴的栋梁之才和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
&&&&诸葛亮和刘备都是英雄,但在使用人才上,刘备却远远高出诸葛亮。
&&&&刘备待人宽厚,思贤若渴并善于笼络人才,在世时蜀国人才阵容十分可观,其用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臣,关羽、张飞、赵云、马超为五虎大将,许靖、糜竺、简雍为宾友,其他人如李严、吴壹和魏延,也都可以独当一面,发挥自己的专长。
&&&&而刘备一旦死去,诸葛武侯治蜀,没多久就众星寥落、孤月独明,剩下诸葛亮自己苦苦支撑。归根结底,原因就在于诸葛亮择才时过分严格拘谨,察人密之又密,待人更是严之又加,近于苛求。具体分析,则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诸葛亮不善于选贤任能。
&&&&他偏爱谨小慎微之辈,而对一些特长很突出但缺点也比较明显的人才,往往因小而弃大,过分地求全责备,不能宽容。。如魏延虽有勇有谋,但诸葛亮抓住其“不肯下人”的缺点不放,并一直因魏延过去的经历而怀疑其易于背反,故而不被诸葛亮信任,其才干也不能充分施展。再如李严,与诸葛亮同受刘备托孤,同为两大辅政大臣,才能与资历可与诸葛亮相匹,相偶有过失,即贬为平民,流放终生;如廖光,自诩为诸葛亮第二,长沙一失,便置之“闲散”,最后放逐汶山:对刘封,说他“刚猛难制”,劝刘备借上庸之败而除之。事实上,这些人才,只要使用得当,都是可以建功于后世的。
&&&&第二,诸葛亮用人不善于扬长避短,发挥部下特长。如马谡,曾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著名策略,是一个谋略人才,不该用为战将;如魏延,为刘备亲拔,曾委以独当一面的重任,并累建战功,而诸葛亮却常排斥于门墙之外。
&&&&第三,诸葛亮不重视人才的培养。刘备在时,诸葛亮主要是坐阵成都。方法施废,整理戎旅,正是他的特长,刘备死后,诸葛亮事必躬亲,出将入相,独力支撑,辛辛苦苦,压抑了人才的成长。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都是用他们的长处来补救自己的短处,诸葛亮有萧何、管仲国之才,却没有萧何、管仲用人之智,终于劳碌奔波,未能成就大业。已至于他所培养的主要接班人,缺乏实际工作的全面培养和锻炼,所以他一旦撒手西归,就后继无人,蜀汉就从此一蹶不振了。
&&&&《吕氏春秋》说:“大没有固定的形状,然而有了它万物才能生成,大人物不是事必躬亲,而是使所有的人各尽其能,发挥作用。这就叫没有教导的教导,没有说出来的旨意。”
&&&&所以说,做部属的以自己能干为有才能,而做领导的,善于让别人尽可能地发挥出自己的才干,才算是有才能。
&&&&在尧的时代,舜作司徒,契作司马,禹作司空,后稷管农业,费管礼乐,垂管工匠,伯夷管祭祀,皋陶判案,益专门负责驯练用于作战的野兽。这些具体的事尧一件也不做,悠悠然地只做他的帝王,而这九个人怎么会心甘情愿做臣子呢?这是因为尧懂得这九个人都各自有什么才能,然后量才使用,而且让他们个个都成就了一番事业。尧凭借他们成就的功业而统治了天下。
&&&&得人才者得天下,翻开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这类例证不胜枚举。而要得到人才,知人善任是成事的关键。周武王得吕尚而称王,齐桓公得管仲而称霸,秦得人才而一统天下,汉得三杰而有中国,刘备得诸葛亮而三分天下。
&&&&西汉王朝赖三个杰出的人物而建立,即大将韩信、智囊张良、后勤总司令萧何。韩信是故楚王国的一个穷苦的流浪汉,张良是故韩王国贵族的后裔,萧何是故秦王朝县政府的低级官员。假如不是时代动乱,他们只有淹没在人海之中。韩信曾当过项羽禁卫军的低级军官,为项羽当过卫兵,屡次向项羽献计献策,项羽都不能采纳。
&&&&唯英雄才能识英雄,项羽只是一员勇敢的将领,不是政治家,所以他不能了解韩信,犹如小学生不能了解大学生的课程一样。项羽不但对韩信失之交臂,对他唯一的智囊,被尊称为“亚父”的范增,也不能容忍,终于把范增逐出政府。
&&&&只有刘邦具备当时所有领袖们都没有的才能,他在黑社会中培养出来的高度智慧和宽宏度量,使三个杰出的人物为他效力,使他自己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伟大君主。
&&&&他对自己的这种智慧颇为自负地总结说:“你们说得很不全面,我之所以能有今天,主要是用人上能够知人善用,任人唯贤。运筹帏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定国安邦、安抚百姓、供应军需、保证粮道畅通,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精英。但是我会使用他们,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资本。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却还不能重用。这就是他失败的根本哪!”
&&&&用人当相容并蓄
&&&&成就事业的资本,没有比辩别人才,量才使用更重大的了。如果能这样做,那就能显得既耳聪目明又安闲自在。
&&&&泰山之所以高大,江海之所以深广,都是由于不排外,不拒绝广采博纳。就用人而言,相容并包,博采众长而成事,不只是个胸襟和气度的问题,更是一种用人的大智慧。
&&&&无论是志士仁人,还是鸡鸣狗盗,都要接纳而用之,多多益善。因为如果下属全是雄才大略者,必然发生争斗,争功邀赏;而如果全是鸡鸣狗盗之徒,那就无人堪当重任,也不足以成大业。
&&&&因此兼容并蓄重在一个“杂”字。各个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各色人等,都得有。以一个公司来言,主管公关、财务、策划、后勤、人事的人,都应当兼而有之。
&&&&按照古人的分类法,品德行为高妙,进退举止皆可为人楷模,有这种品质的人叫做“清节”之士。延陵、晏婴就是这样的人。
&&&&能创建法规、制度,使国家强盛,使人民富足,能这样做的人叫做“法孚”之士。管仲、商鞅就是这样的人。
&&&&思想能与天道相通,计策谋略出神人化,奇妙无穷,有这种能力的就是“术家”。范蠡、张良就是这样的人。
&&&&其德行足以移风易俗,其智谋足以匡正邪恶,其权术足以移山倒海,改朝换代,这样的人叫做“国体”。伊尹。吕望就是这样的人。
&&&&其品德可为一国之表帅,其治国的方法能够改变穷乡僻壤的落后面貌,其谋略能够用来权衡时事的契机,这样的人叫做“器能”。子产、西门豹就是这一类人。
&&&&具有“清节”之风的人,不足之处是为人不够宽弘大量,喜欢推崇一些人,讥刺河责另一些人,凡事太认真,动不动分辨是非,这就叫做好品评人。有“清节”之风的,可以担任老师。子夏之流就是这样。
&&&&“法家”这类人,并不能做出具有开创性的计划,其思想缺乏长远性,但能承担独当一面的重任,创意新奇,策略巧妙,这可以称之为手段高超。,有“法家”之才的可以负责司法工作,汉宣帝时的名臣张敞和赵广汉就是这样。
&&&&“术家”这类人,不能独创新制,垂范后人,但能够在遇到变乱时运用谋略,拨乱反正。他们的特点是谋略和智慧有余,公正平允不足,这可以称之为智囊型的人。“术家”可以作为智囊团,陈平和汉武帝时的御史大夫韩安国就是这样的人。
&&&&能写传世奇文,著书立说,可以称之为做文章的大手笔。司马迁、班固就这样的人。能够传承圣人的学问,但不能从事实际的政治活动,做这种工作叫“儒学”。这两种人可以让他去研究历史沿革,从事文字工作。汉代儒生毛公和贯公之类的人一生所做的就是这些事情。
&&&&论辩起来不一定合于真理,但反应敏捷,对答如流,这只能叫做有口才。乐毅、曹丘生就这样的人。胆略、勇气过人,才能、谋略超众,这种人叫做“骁雄”。“骁雄”之才可以去让他带兵打仗。白起、韩信就是这样的人。
&&&&当然,能兼容并包,不一定能成就大事业。但是,真成大事业者,必然能兼容并包。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刚刚上台,准备消灭关东六国,一统天下。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到秦国去作客卿。
&&&&秦国有大臣们得知这些情况,劝秦始皇说:“各国来秦国的客人,多数是为了他们国家的利益来搞破坏的。请陛下发令,驱逐一切来客。”
&&&&于是,秦始皇下达了驱逐各国客人的命令,李斯等一大批客卿都被免除了职务。
&&&&就在各国客卿纷纷打行李卷准备回国之际,李斯向秦始皇上了一道著名的建议书《谏逐客书》。
&&&&他分析说:“从前,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人那里请来了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请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友。秦穆公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个国家,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使国家强盛,打败了楚国和魏国,扩地千里,秦国强大起来。秦惠王利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臣服于秦国。秦昭王得到范睢,削弱贵戚力量,加强王权,蚕食诸侯,确立了帝业。这四代先王都是任用客卿而对秦国作出了贡献。客卿有哪点对不起秦国呢?泰山不拒绝土壤,才能高大。河海不拒绝细小支流,才会深邃。虽不是秦国出产的物品,但有很多是宝贵的。有才能的人虽不是秦国人,但有很多愿忠于秦国。现在下逐客令,正是把武器借给敌人,把粮食送给大国。国内空虚,国外树怨,国家肯定危险。”
&&&&秦始皇听从了李斯的意见,马上废除逐客令,将李斯等人官复原职。后来,在为秦统一各国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中,尉缭是魏国人,李斯是楚国人,王翦、王贲、蒙武、蒙恬等能征善战的武将,以及顿弱、姚贾等外交人才,也都是外来人员。
&&&&身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身边应该有不同的人为自己效劳:有左右心腹可以商量事情,有耳目侦察消息通风报信,有爪牙坚决贯彻自己的命令。
&&&&没有心腹的人,就好比一个人在沙漠里里走路,没有人能指示方向;没有耳目的人,就好比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没有爪牙的人,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更不能为达到某种个人目的进行钻营活动;
&&&&明智的人一定要选用学识渊博、足智多谋,能提出奇妙的智谋,见闻广博,多才多艺的人做自己的心腹,要选用机智聪明、谨慎保密、有很强的判断力的人做自己的耳目,还要选择勇敢行动力强,象熊虎一样勇猛,象猿猴一样敏捷,性格则烈如铁石,作战如楚地龙泉般锐利无比的人做自己的爪牙。
&&&&但也有人只有一些小聪明而没有大学问,只有小能耐而不能办大事,只看重小利益而不知大道理,这种人不能担当大任。
&&&&用人当扬长避短
&&&&每个人所具的才能都是参差不齐的,有些人长于此而短于彼,有的人又短于此而长于彼,很难一个人样样皆精。所以,把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是用人的上策。
&&&&相传在很久以前,弥陀佛和韦陀分别负责一个庙。
&&&&弥乐佛热情快乐,笑脸迎客,香客非常多,但他管不好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智慧水务考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