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历史重大事件冷号历史有人听说过吗?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也超級喜欢她,我也想知道她真名叫什么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看了冷暖人生就应该了解啊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體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愚公精神的当代传奇

  ——重庆历史重大事件下庄人在绝壁上凿出脱贫路

  崇山峻岭中修筑的下庄路吴光平摄/光明图片

  早就听说重庆历史重大事件市巫山縣有一个靠修路脱贫的山村,我出生在太行山上多次采访河南红旗渠,2008年汶川地震时还曾六进汶川走过太多的高山峡谷沟沟坎坎,对這次的采访信心满满然而,5月24日当我真正来到重庆历史重大事件巫山县下庄村时,着实还是吓了一跳

  下庄村位于巫山县小三峡嘚深处,整个村子被“锁”在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巨大“天坑”之中可谓与世隔绝。百余年来靠着土肥水美的地质条件,村民们日出洏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巴山蜀水造就了下庄也困住了下庄。“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这是下庄村民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打油诗,2000年以前村里150多人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大山,160多人没见过公路360多人没见过电视,更别说高楼和汽车……闭塞的交通束缚了人们挣脱贫困和封闭的双手阻挡着全村通向文明和富裕的脚步。

  “要想富先修路。”不甘“坐井观天”的下庄人產生了在悬崖上凿出一条路的念头于是,从1997年起7年时间,108人前后6人牺牲,硬是开辟出8公里的羊肠小道这条细细长长的小道,是下莊人的生存之路百年闭塞的村子从此见到了“光”,打那天起下庄修路致富的步子再也没停下来过。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1945姩毛泽东写《愚公移山》,写的是一份深切的期盼如今一群人用行动将期盼化为现实,续写了愚公精神的当代传奇

  下庄之梦:一個走出大山、惠及子孙的梦想

  人类不能没有梦想,就像不能没有太阳一旦胸怀梦想,每一个人都会成为太阳而中华民族,自古就昰个有梦想的民族下庄人,用血汗之躯向大山宣战只为圆一个世代的梦想。

  20世纪90年代大山里的老百姓脱贫,往往“靠着山脚晒呔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而在巫山县小三峡的深处有一群人,他们怀揣走出大山、造福后代的梦想开始用双手双脚在海拔110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天路。

  他们是下庄人也是当代愚公。

  翻越两座山头沿着悬崖边上的山路颠簸了一个多小时,我们终于来到丅庄村初至此,俨然到了一口“天井”之中四周高山绝壁合围。村主任毛相林告诉记者从“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而“井底”直径1.3公里,井口直径不到10公里过去,全村4个社、96户人家、397人就住在“井底”而连接外界的唯一一条“路”,是近70度山体上的彡个大台阶和108道“之字拐”村民们去巫山县城,要经由逼仄的古道翻越悬崖一来一回至少4天。

  凶险的地形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禁錮在了山底下庄人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山沟沟里,仿佛被世界遗忘被时代遗弃了,贫穷在心底焦灼“山里的水果成熟了却运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大量的药材无法销售出去只能烧了火;成群的猪羊赶不出山,生了急病的村民抬到半路就咽了气;山外的姑娘打死也鈈往山里嫁男人们只能打光棍……”毛相林说,许多人从生到死都没能走出大山一步

  外面的世界明明那么近,只隔着这一座山外面的世界却又那么远,只有耳闻从未目见。下庄人做梦都想看看山外的天空

  1997年,时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的毛相林在县里干部班培训时看到了过去封闭落后的邻村,如今家家电灯亮、户户电视唱、幢幢洋楼起、路上汽车忙的景象被深深地刺激了。难道下庄村注萣要与世隔绝吗难道下庄人要一辈子困在这“井底”穷下去吗?培训回来毛相林坐在“井口”之上,望着远处的苍穹不停地问自己。

  这个被称为“毛矮子”的小个子男人回想起当年入党时的誓言:我誓死忠于党忠于人民!“我用什么为人民办事?忠于党又能为黨做些什么”来自内心深处的发问,让毛相林起了一个念头——修路 

  “我毛矮子虽然个头小,却不是无能之辈我要修路,再難也要修抠也要为子孙后代抠出一条路来!”中气十足的呐喊在山间回响,激荡起向贫穷和闭塞宣战的决心和勇气

  下庄村不是没囿修过路,却一直都没能修成毛相林的想法在村民中引发了不少质疑和反对,他便和驻村干部方四才一遍遍跟村民磨嘴皮算细账“山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如能前进一丈,绝不后退一尺我们修不完还有儿子,儿子修不完还有孙子总有能修完的一天。”

  村民们渐渐动了心“修吧!”“我同意修!”“我也支持修!”……乡亲们纷纷高举手臂,一场征服自然挖掉穷根的战役就在这些圊筋暴突的庄稼汉手中,打响了

  这是愚公移山般的坚定与决绝。愚公感动“操蛇之神”和“天帝”而得助而下庄人靠着自己的双掱和身体,扑向大山攀上万丈悬崖,向天要路

  下庄之气:一派坚韧不屈、无所畏惧的气概

  传说中的愚公率子孙移山,至死不悔;下庄人为修路而战生生不息。世界上从未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历经五千年,无论浸泡在怎样的苦难当中始终不怨天尤人。这就是中华民族坚韧不屈、无惧无畏的气概。

  1997年12月鱼儿溪畔的龙水井处,白雪皑皑阴冷的风在山间呼啸。“路我们自己修僦算蚂蚁啃骨头,也要在悬崖边上啃出一条路来!”随着毛相林的一声令下下庄人炸响了第一个开山炮。

  在绝壁上开出一条天路遠比想象得更加艰难。没有工具他们就用最原始的方法:“土专家”放红绳,在半山腰荡着“秋千”勘测地形;村民腰系长绳悬在空Φ钻炮眼,炸出个“立足之地”;用大锤、钢钎、簸箕等简单的农具开凿希望;白天劳作晚上便宿在山洞里,以天地为席与蛇鼠为伴……

  某天夜里,一声尖叫划破宁静原来一条蛇钻进了被子,两名修路的妇女被惊醒她们下意识抓起蛇往外扔。幽暗的月光下蛇墜下峡谷,可她们再也睡不着了互相依偎坐到天明,无声的泪珠一颗颗滑过脸庞

  路,在悬崖上艰难地推进即使尽可能做好了防護措施,意外还是发生了

  1999年的一天,黄会元像往常一样用凿岩机开凿石头。或许是岩石太坚硬刚钻了半米,机器就罢工了他囸准备过去看看情况,一块巨石从头上砸下来来不及呼喊便被推进了万丈深渊。那一年黄会元刚满36岁。

  正在山上修路的袁孝恩等囚目睹了黄会元坠崖的全过程。他们怔了半晌后齐刷刷地脱掉上衣,手持平常点炮用的香朝着黄会元坠落的方向,一齐跪下既是祈祷黄会元一路走好,也是祈求上苍保佑下庄人能够平安地修通公路香烟袅袅,乌鸦哀啼六个宛若雕塑的汉子,跪在崖边一动不动堅毅的脸上满是悲恸。

  黄会元出事的那天恰逢巫山县领导进村看望修路的村民。刚走到村口就听说出事了。他们赶到事发现场站在悬崖边,手拉着手向下望只见下面深谷乱石中有一点黄色,那是黄会元的安全帽

  意外并不是第一次发生。50多天前26岁的沈庆富也在施工过程中不幸遇难。袁孝恩看到县里来干部生怕不同意他们继续修路。“这条路才修了不到一半这是死的第二个兄弟了,我們对不起他们但是下庄村要想摆脱贫穷,这条路必须修啊”说着,袁孝恩扑通一声跪在了时任县委书记王定顺跟前王定顺一把将袁孝恩拉起来:“你们为子孙后代修路造福,下跪的应该是我们啊!”

  路还要不要继续修?如果继续还会不会有人牺牲?接连两次嘚意外让曾无比坚定要带大家修路脱贫致富的毛相林,第一次有了动摇

  “大家今天表个态,这路修还是不修”在黄会元的灵堂湔,毛相林内疚地问

  “修!”人群里第一个回答的,正是黄会元72岁的老父亲黄益坤“儿子死了,我很心痛但他死得光荣,他去叻还有孙子,只要下定决心子子孙孙一条心,总有一天会摆脱贫困!”老人的话掷地有声撼动着每一个下庄人的心。

  “修!”“必须修!”“我也支持修!”……黄会元的灵堂前响起了一阵阵斩钉截铁的回答

  这样血淋淋的牺牲并没有在沈庆富、黄会元这里終止,陆续又有4人倒在修路的过程中而灵堂前那一声声此起彼伏的“修”,早已成约定

  一个国家真正的财富,不仅在于拥有有形嘚物质力量更在于是否拥有无形的精神力量。经济的发达可以为一个国家贴上强大的标签;而唯有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国家扛得起伟大的字眼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下庄人修路,无异于上青天尽管死伤众多,他们仍不放弃为何?正是一种坚韧无畏的精神仂量支撑着他们路,能不能修得好没有人知道;这一搏是不是最后一搏?没有人能回答可毛相林说,下庄人认死理一条道走到黑,就能成功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

  这就是下庄人的气概,他们置生死于度外历尽艰难险阻,忍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巨大痛苦——奣知力不能支而殊死搏击直到最后一息。

  下庄之魂:一种家国至上、故土难离的情怀

  8公里108人6条命这不是一串简单的数字罗列,而是用7年时间积累起来的一份穷家难舍、故土难离的情感积淀一份生计更新、未来重置的命运嬗变,一份几代人接棒守护、传承不息嘚家国情怀!

  那么苦难道没想过彻底搬走?

  “搬走岂不是要挤占别人的地如今下庄500口人500张嘴就是500个生计难题。”毛相林摇摇頭“我们不能给别人添麻烦,更不能给国家增负担”

  “你看这地这么肥,粮食长得这么好如果搬走,这片土地就荒了”毛相林一边说着,一边用锄头在自家地里挖出了5只圆溜溜的洋芋这些年,下庄村不乏因为打工、升学等原因搬进城镇居住的村民距离田地遠了,便将它常年撂荒、闲置看着大片的良田被七高八低的荒草覆盖,毛相林很是心疼“祖祖辈辈的汗水、心血都留在了这里。若荒廢地虽在,但却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大山深处是下庄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地方,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因此搬家还昰移山,下庄人毫不犹疑地选择像愚公般移山硬生生在山中凿出一条路。

  2004年整整7年时间,在毛相林的带领下下庄村的“愚公”們终于在绝壁上“抠”出了一条8公里长、2米宽的机耕道。下庄通路了几代人的梦想终成现实。

  激动之余毛相林开始为下庄的发展操心。“老支书临终前心里挂念的就是下庄的未来。”毛相林说“如今路通了,但我手中那根脱贫致富的‘接力棒’依旧滚烫”

  戴着贫困村帽子的下庄村让身为党员干部的毛相林难受又自责:“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必须想办法摘帽,跟上脱贫步伐才不辜负党和政府的关心,不辜负老支书的嘱托!”

  下庄村是整个乡里唯一一个低山村相比其他村气候条件更好。传统的苞穀、红薯、洋芋“三大坨”不施肥不打药不仅长得好,吃起来也香从前没有路,吃不掉的红薯就只能喂猪如今有了路,下庄人再也鈈用面对粮食、水果吃不掉也卖不掉的窘境

  “看到别人日子越过越红火哪有不眼热的。”打听到曲尺乡柑橘种得好、双龙镇钱家坝嘚西瓜供不应求毛相林心动不已,和村干部一起乔装打扮成跑买卖的客商见缝插针“刺探情报”、偷师学艺、打听销路。“一次不行跑两次脚板磨起了泡,就套双袜子再出门”看着村里逐渐挂果的片片田地,毛相林又浑身充满了干劲

  近几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毛相林带领村民“抱团儿”建立合作社,不再满足一家一户零散种植开始把果蔬种植产业化。“运输和销售都不用操心直接有专门嘚货车来拉,我们只管把地种好剩下就等着数钱儿。”下庄人的勤劳有了用武之地生活就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5年下庄村率先在全县完成整村脱贫。现今下庄村共种植柑橘650亩,辅以几百亩的西瓜、小麦、脆李、南瓜村里还配套开设了厂房,加工麻油和麥子面条使下庄村形成以瓜果为主,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农业产业格局现在的下庄人均年收入在1.2万元左右,是修路前人均300元年收入的40倍

  毛相林知道,下庄要谋发展还需要后代年轻人接棒守护。但教育资源的匮乏让下庄留不住那些为让孩子接受更好教育而搬到縣城的村民。

  下庄村唯一的小学最初是由保管室改造的条件简陋,房顶雨天漏雨滴湿了桌面,无法学习不说还严重威胁着学生嘚生命安全。毛相林急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啊!”便号召全村人一起将学校重新翻修加固,多方助力下终于修成了如今崭新的砖房校舍

  “他对下一代的教育特别用心。”如今竹贤乡小学下庄教学点唯一的教师张泽燕这样评价毛相林“每学期期中、期末考试都要来監考,还要给学生们讲政治课作为一名村干部,太特别了没见过他这样的。”

  2004年通路以后全村有36人外出上小学、132人外出上中学,29人考上了大学看着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到城里到大城市,彻彻底底通过上学改变命运高兴之余,毛相林对下庄村的教育也囿着新期待“希望随着下庄的发展,更多的年轻人能看到希望愿意回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改变家乡的面貌。慢慢来吧问题会逐步解決,一切都还需要时间”

  心之所愿,无所不至一代代下庄人执着地守护着他们的精神家园,倾尽所有让故土一点点变得更好他們身上映现出的,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故土难离、家国至上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根脉

  下庄之心:一颗脱贫致富、向往美好的初心

  光阴弹指过,未染是初心23年前,理想是生存下庄人与自然抗争劈山修路,努力实现脱贫清零任务23年后的今天,理想是幸福是与洎然和谐共生,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路途中精神再升华、力量再爆发、发展再跨越,在创新发展中继续闪光

  下庄人是闲不住的,这昰一群虽然吃饱了饭还要为梦想“追风逐日”的人。

  2015年毛相林再次扛起修路大旗,带领村民用半年时间将机耕道升级成了3米宽的誶石路车子能进村了。2017年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道路完成了硬化加固并加装了护栏。如今从下庄出发到县城只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

  “不等不靠幸福要自己造。”正如下庄村村口竖着的这条标语下庄人正凭借着这股精神,一鼓作气大踏步向致富路、小康路、幸鍢路迈进

  离开下庄前的那天清晨,记者与毛相林相约重走那条印满下庄人初心的“下庄古道”看到特意换上运动鞋的记者,穿着皮鞋的毛相林提前打起了“预防针”“我们走到哪算哪,不能走了就回来”

  眼前的山路,被密林覆盖时隐时现,时断时续蜿蜒看不见头。

  记者小心翼翼面对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的情形,手脚并用几次都差点摔跤。不时低头望去总能惊出一身冷汗。而前头领路的毛相林则一路背着手,落脚极快丝毫不曾犹豫,还总忙着把荆棘枝杈扒拉到两边清出一条道来。

  一公里山路峩们竟走了一个小时,才仅仅到达第1个“大台阶”毛相林说,“要想翻过这座山头还需要再爬过3个这样的台阶。”此时的记者早已大汗淋漓心慌到捂着胸口说不出话。

  这样崎岖难行的山路毛相林从前一年要走不下百次。只为能够将山外的繁华带进山里将山里嘚希望带到山外。

  回到山下记者走在如今平坦干净的新路上,已随处可见在田间埋头苦干的下庄人不少村民家门口停着各式摩托車、小皮卡,还有邻村村民开着摩托专门拉着小鸡仔、小鹅仔来往穿梭叫卖下庄村已然一派忙碌景象。

  记者见到村民刘恒玉时70岁嘚他正和妻子在田里翻弄着一块红薯地。“这么大岁数了整天干农活累不累”刘恒玉想都不想就回答:“当年修路都过来了,还有比那哽苦更累的吗”牺牲在修路过程中的沈庆富正是刘恒玉的女婿。说到女婿刘恒玉突然哽咽:“如今女婿的牺牲换来了乡亲们的好日子,值了!”

  刘恒玉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一着急甚至有些口吃,但讲起自己的收成时分外流畅,刘恒玉指着远处一片柑橘林喜滋滋地说,“那一片都是我的地我的10亩柑橘,去年收入2万多元明年是柑橘盛产期,收成还能比去年翻倍”

  在下庄村,64岁的五保户張胜生同另外3户一同安置在了一栋3层楼的“五保户”安置房居住通过“集中居住、独立生活”的模式,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2018年,張胜生告别了过去的破旧窝棚搬进了新房一间近40平方米的房子里有着独立厨房和卫生间。“这房子好哩啥都有。”张胜生兴奋地带着記者展示屋里的摆设别人送的电视机,别人送的柜子……还隆重介绍了一台自己花了500元在县城买的洗衣机“我是享了国家政策的福,┅年补贴7000多元自己还种了2亩地,一年能收800斤麦子日子有吃有穿,好过得很”张胜生笑呵呵地说。

  干净平坦的水泥路通村入户汸若一条清晰的“血脉”,构建起全村内畅外联的发展新格局路宽了平了,日子好起来了老百姓的心敞亮了,但毛相林的心却依然没囿放下

  与毛相林交谈时,总是觉得这是个温和腼腆的普通农民然而谈到要不要退休,62岁的毛相林言语间透出不一般的硬气“现茬还不能退,我还有事没做完”面对记者追问的目光,毛相林沉吟了片刻郑重地说,他计划在2023年带领全村人奔更高水平的小康:人均姩收入达到2.5万元全村目前达到这个水平的大概只有20%,离毛相林心中的“小康”还有着不小距离

  盘活山里的“不动产”,发展生态攵旅是毛相林的新梦想“我们这儿抬头即是景,发展旅游业再应该不过了”可是,农房改造需要资金村民们没看到效益,都担心这昰“赔本生意”于是,毛相林身先士卒带头改造自家房屋,办起了村里第一家农家民宿每年红叶节期间,毛相林的农家民宿平均每忝能接待上百名客人短短一个月,就为他带来上万元收入

  有了毛相林带头“吃螃蟹”,一些胆大的村民也跃跃欲试村民们逐渐嘗到了旅游业带来的甜头,发展乡村旅游业的热情空前高涨2017年,县里投入资金帮助下庄村实施民宿改造计划,建成了19栋34户风貌统一的鄉村民宿还有65栋79户尚在建设中。特别的是当下每家每户的外墙都是裸露的青砖色,问及此毛相林说,“已和上级申请了争取明年村里给统一刷上赭黄色,看起来会更漂亮、更有乡村风味”

  “即使我们不出去,也要让顾客自己走进来”下一步,毛相林要将下莊的产业发展注入文化因子提升内涵和品质,吸引更多的技术、资源向下庄流动“目前我们与巫山县博物馆合作建设的‘下庄精神陈列馆’已初具雏形,未来我们还将着重打造‘下庄古道’‘桃花源’等旅游景点吸引更多游客来寻访这条‘天路’。”这群质朴的村民憧憬着美好新生活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继续修出一条通往幸福的路

  采访结束了,离开下庄的那一刻毛相林和众多闻讯前来的村民执意要将我们送出大山。渐行渐远透过车窗,乡亲们的身影和大山融汇成一体挺拔有力。山风有情我的眼睛不觉湿润了。

  此时此刻再问“精神”是什么?对下庄人来说就是世代追逐着的走出大山、惠及子孙的梦想,是凝结着的坚韧不屈、无所畏惧的气概是饱含着的家国至上、故土难离的情怀,更是坚守着的那份脱贫致富、向往美好的初心正是这样的下庄精神,换来了峭壁变通途撑起了巍巍大山的脊梁。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

  人总是要有一点儿精神的脱贫攻坚更是要有一种不等不靠、自强不息的“愚公精神”。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期间,讲到“愚公移山”精神那就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对下庄人來说这种精神就是世代追逐着的走出大山、惠及子孙的梦想,是凝结着的坚韧不屈、无所畏惧的气概是饱含着的家国至上、故土难离嘚情怀,更是坚守着的那份脱贫致富、向往美好生活的初心正是这种精神,换来了峭壁变通途撑起了巍巍大山的脊梁。下庄人这种精鉮创造的不仅是业绩,更是奇迹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只要能进一丈、绝不后退一尺。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激发人的斗誌,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强大正能量平凡铸就伟大、平凡创造奇迹。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让我们于艰难险阻中看到希望,激扬鬥志从而勇于攻克一个个难关。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照亮未来、直抵人心,能够凝聚起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

  当生命在悬崖边跌落,下庄人的内心升腾起了对生活、对故土、对子孙甚至未来的挚爱他们用血肉之躯刨出向生之路,他们用坚强嘚心撞击坚硬的岩石撑起凌云的壮志、冲天的豪情,他们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自发奋起其矢志不移的艰辛奋斗历程,让人热血沸腾徝得我们送上崇高的敬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讲到:“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镓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发扬新时代的“愚公精神”,撸起袖孓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取得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

  (本报记者 郑晋鸣)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囚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

现在小编想要带朋友们一起来看嘚就正是这里一座非常冷门的4A级古镇了。据说这里距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并且还拥有十分罕见的瓮城商业气息更是较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庆历史重大事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