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现代学者,崇尚绝学无忧是什么意思的,有人知道是谁吗?

您(@)目前可用积分:351254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安卓美达]
[啊^_^哈哈]
[清亮许多]
[snowflake]
[剑门碧玉]
[另辟蹊径]
[管理办法]
[捷虎如风]
[赵满福?北坡居士]
[猫在旅途]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优秀帖文推荐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25:38 &&
&&&&政事之纲&&&&中国最早的一份政事记录是《尚书》。"书者,政事之纪也";"《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42 。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尧舜禹、夏商周凡一千五百多年间,中华先祖们施政治国的理念和大纲43。&&&&继尧舜禹之间的禅让之后,夏商周三代的接替是《尚书》的主线。夏朝最后一位帝王夏桀,荒淫无道。成汤去讨伐桀之前作《汤誓》,对众人说:众人啊,不是 我小子敢犯上作乱,实在是夏桀罪恶多端,上天命令我去讨伐他。你们会抱怨我荒废农事,我理解你们,但我更畏惧上帝,不敢不出征啊!夏桀的罪恶太大,百姓甚 至抱怨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坠落呢?我们愿意同你一起灭亡"。众人要辅佐我,实行上帝对夏桀的惩罚...... 44。&&&&成汤灭夏桀之后,建立了商朝。从成汤到帝乙,数百年间,力行德政,慎行祭祀,没有人敢违反上帝旨意,背逆上天恩德。直到季纣,才不敬畏上天,不明察神 意。没有明德芳香的祭祀闻于上天,只有怨恨之声、酒腥之气达于上天,上帝就不保佑了,降下丧亡之祸。周公说:"上帝并不暴虐,是人自己犯罪招致惩罚啊" 45!季纣手下的臣僚也直谏说:上天恐怕要断商朝的命了!大王您淫j荡嬉戏,自绝于天。百姓都说:"上天怎么不降威惩罚呢"?如今上天要抛弃我们了46。&&&&周武王伐季纣之前,曾祈祷天命。一次,八百诸侯集于盟津誓伐,武王却说:"你们不知道上天的旨意,还不可以呢"。两年后,武王得到了上帝的旨意:"取 代商朝,然后报告给我"47 。于是宣告说:"季纣自绝于天,现在我要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然后一举灭商,建立周朝。进军商都时,武王对迎候的百姓们说:"愿上天赐福给大家"!次 日,武王祭祀上帝,祷辞中说:"季纣废弃了先王秉受于天的恩德,辱慢神明,断了祭祀,施暴百姓,罪恶昭昭,达于上帝。我承受天命灭纣,敬奉上天彰明旨 意"48。&&&&三代时两大暴君夏桀与商纣,就这样先后受天之罚。而倍受后人崇敬的文(文王西伯)、武(武王发)、周公(周公旦),则因敬神爱人,为上帝所悦纳,上帝就降大使命给他们,用喜乐吉祥陪伴他们49。&&&&显然,是否"忠于民而信于神",是贯穿《尚书》的基调。是先祖衡量善与恶、义与罪的准绳,也被视为国运兴衰、政事得失的根源。这就显明了一个事实:中 华上古一千五百多年间,上帝被视为至高主宰。那时,人们将自己的福祸安危、生死存亡全系于他。他是忌邪恶、喜善德、监察人心的正义之神:"上帝监察下民, 赞许他们按公义行事" 50;"上帝禁止骄奢淫逸"51 ;"凡是犯罪的,必受上帝惩罚,不能长久"52。上帝又是有情有意有智能的神:"上帝并不暴虐,是人自己犯罪招致惩罚";"上帝哀怜四方百姓,眷顾他们的 命运而更换暴纣"53 ;"上帝不降大命给信诬怙恶的人,上帝也不降大命给无德无义的人" 54。&&&&在这样一位公义、信实、全知、全能的上帝面前,暴孽不能存留,罪过必须忏悔,德行必得彰显__这正是先祖们的信念、信心和信仰。这种纯洁的信仰、不移 的信心和高贵的信念,充满了《尚书》通篇,也铸造了上古历史,形成了圣哲痛惜、万世景仰的先祖道统。的确,一个民族上下若有这样的信仰、信心和信念,不就 是有了从天而降的正义之声、道德勇气和不可摧毁的向善力量吗?不就得着了上帝通过亿万人心而赋予的巨大祝福吗?&&&&人生之命&&&&上古大道不仅以禅让、祭祀和政事展现在国家纲纪中,也深深根植在先祖个人的人生价值里,这一点可以从《易经》和《诗经》中看到。&&&&《易经》虽然以阴阳为法,以占卜为式,以吉凶为问,却蕴藏着一个奥妙的"天机" ,就是:天人互动,比一切都根本;天人相和,比一切都重要。所以第一条就是"乐天知命"55 ,占卜,据信就是乐于天而求知命的方式。其次是"顺天休命" 56,顺从天意,不昧于己,归回安息,平静安稳。最后则"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57,上天的保佑至大无比,哪里还有不利呢?《易经》中有如此恢宏的精义,后人却只拘泥于象数推演,实在可惜了。因为光是"有乐天知命的心志、又有顺天休 命的行为、便有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果实",这样的一种人生信仰,本身就是上天的祝福了。&&&&《诗经》的多数篇章都有先人祈祷的心声。先人们相信敬虔的祈祷必蒙上帝垂听: "人民所称道的,早晚祷告,达于天上,上帝喜之而祝福。人民所怨恨的,早晚祷告,达于天上,上帝恼之而惩罚"58 。于是,诗人们面向上帝,忠实地抒发了那个时代的人生情怀:&&&&赞美:"灿烂夺目的上天,光辉普照大地。伟大荣耀的上帝,赫赫明威降临。永恒无限的上帝,天下万民之君"59。&&&&感恩:"上天啊!生养了众民,创造了万物,定下了律法";"多好啊!大麦小麦都快熟了,昭明的上帝,赐下了丰年"60。&&&&祈求:"明亮的天河,运转于苍穹。君王仰天长叹:世人犯了什么罪过,上天竟降如此大祸?祭祀的玉器已用尽,难道上帝还不垂听"?"我将牛羊献上,祈求上天保佑;我会昼夜不懈,敬畏上天威严"61。&&&&畏惧:"伟大上天,突发盛怒,降下丧乱,遍地荒凉";"上天降下了惩罚的罗网,国中盗贼们发生内讧"62。&&&&哭诉:"我心恍惚苦凄凄,我心慌乱如醉酒,我心沉闷如梗塞。知我者说我忧伤,不知我者问我何求?悠悠上天啊!这是谁的罪咎"?"悠悠上天啊!我们的父母,无罪无辜的人,为何遭受痛苦"63?&&&&感叹:"贫困交加,走投无路,这是上天的作为啊,我又奈何"!"上天是高明的,知道我没有快乐,那么,高明的上天啊,为何不怜悯我" 64?&&&&记述:"后稷有德,效法上天,留下农稼,大麦小麦,上帝降命,养育万民";" 上帝启示文王,不要左顾右盼,不要攀比羡慕,径直登临我岸";"上帝启示文王,不要自作聪明,顺从上帝律法"65。&&&&劝诫:"敬畏上天的震怒,不要淫逸享乐;敬畏上天的神明,不要肆意妄为。上天有眼,明察你的出入;上天有心,知道你的罪衍";"神的降临,不可测度,岂敢懈怠" 66?&&&&警告:"上天为什么责罚你?神为什么不祝福你?你舍弃了夷狄的大惠,妒忌我这正直的人";"恭敬吧,恭敬吧!天道显赫不可昧,持守天命不容易。莫说天高不可及,人之所行,日监夜察,上下往来行赏罚"67。&&&&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68。为什么人心无邪?心中有正则无邪也!为什么心中有正?孔子很清楚:"大道之行也"!这样一个信于神、畏于天、顺于道、敬拜上帝的族群,人心怎么能不 纯朴呢?看起来柔弱的心肠,却能吟出通天的力量;看起来愚拙的言辞,却闪着超世脱俗的光华;即使在痛苦、无奈和凄凉的哀叹中,也不失盼望的底线――只因为 有一位公义、慈爱、全知、全能的上帝,活在他们心里。&&&&文字之谜&&&&汉字无疑是中国文化最古老、最确凿的标志。若是黄帝的史官苍颉约在公元前两千六百多年前收集整理69,那么,真正的形成过程就应当更早,可见汉字本身 所隐含的文化传统可谓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同时,汉字是象形文字,其音、形、义相互关联,这又是考察辩识其文化含义的天赐良机。考察工作是浩繁的,这里只 能举出一些线索。&&&&就字义讲,古人在称呼"自在永在者"――请原谅我借用《圣经》上的这个意谓――时,所使用的天、道、神、上帝等名字,恰好从不同侧面描述了他的属性。 所谓"天",强调不属于地上的世界,崇高而超越,清明而无限,又有四季运行一般的信实,有春育秋煞一般的公义,有阳光雨露一般的慈爱。所谓"上帝",强调 在天上的主宰者,宇宙最高的君王,拥有至上的主权,是一位全能的位格。所谓"神",强调超出人的理性能力,无法测度,其智能深奥不可识,其意念高妙不可 言,其作为神奇不可料。所谓"道",强调其无形存在、却无所不在的生命性和入世性。大道为一,却能化散为处世、为人、治国、立命之道,从而统摄天上与人 间,使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这样,以"天"示其无限、超越、信实、公义和慈爱等属性,以"上帝"示其至高的主权和位格,以"神"示其奥妙无穷的 智能和能力,以"道"示其无形地化育生命和入世得人。中国的古人借助这几个汉字,尽可能地靠近"自有永有者"的真实内涵。&&&&就字形而言,对古象形汉字的研究有许多令人惊讶的发现,业有专着刊行。有一些通常难以做象形解释的字,放在"信于神"的道统里就迎刃而解了。如"休" 字,古作,何以人在树旁而非在石、土旁为休?联想古时休字有"蒙福吉祥"之意,《圣经》又有"归回安息"的呼唤,似是追忆人之初在伊甸园中身心得安息之情 形。又如"婪"字,古作,何以林下之女为婪?似隐含夏娃受诱惑吃林中智能果之意:"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又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 能,就摘下来吃了"(创 3:6)。 这不是从饮食、美情到心智上,全面的贪婪吗?又如"单"字,古作,何以两口离田而单?似是亚当夏娃(两口)被撵出伊甸园(田),与神隔离之后的孤独。又 如"船"字,古作,何以恰恰"八口"在舟内为船?似与挪亚一家八口人进方舟之事相关,且据考证,《圣经》记载的大洪水约在公元前三千多年,而苍颉造字与大 禹治水都在其后不远。又如"义"字,古作,何以"我"在"羔"羊下便称义?献祭是从挪亚开始的,似是指杀羔羊献祭以赎罪称义的事。如此等等。有一本书分析 了一百三十多个汉字 70,还有人大胆地思考过中国祖先与挪亚的血缘关系和文化渊流 71。当然,这类问题已不像纯粹的学术研究了,唯独有心人会有兴趣。&&&&现在来看一串汉字,里面千真万确有"信于神"的道统。这就是以"示补"为偏旁的字群。"示"即 ,是以甲骨文"祭坛"的样子表示神。除了"神"字以外,"祖"为始意,"只"为大,"祗"为恭敬,又有"祭祀""祈祷",是《礼记》所称之大"礼"。" 社",古为祭神之场所,如犹太人之会堂。"祝"则是祭司和祝祷者 72。人的"福"、"祸" 都与神相关,"禅"是人单独面向神的默思玄想。今不常用的"祺"、"祜"、"祚",都是福份吉祥之意73,等等。&&&&显然,中国文化最早的建筑师__造字的苍颉们,深深地生活在神的临在中,以至于福、祸都在乎他,社、礼都围绕他,祭祀、祈祷他,恭敬(祗)思念(禅) 他,以他为始(祖),尊他为大(只)。我们文化之根上这些属神的烙印,虽然风蚀演化了数千载,至今依然历历在目。不肖子孙们,纵使恨不得将这些字都篡改 了,却是做不到啊!&&&&中国文化树大根深,从有汉字始,历经尧、舜、禹、夏、商、周,约两千多年间,举凡政事、礼仪、诗歌、文字,一脉相承,充满了信神、畏天、顺道、敬上帝 的道统,有证可查,有迹可寻。直到春秋末年老子孔子墨子的时代,大道才隐去了。那时人智兴起,人欲横流。人们不再信神,不再畏天,不再顺道,不再敬上帝。 却以利益为天,以智巧为神,以权势为道,以自己为上帝。这是人的智能大勃兴的时代,也是神道大失丧的日子。中华神州延绵了两千多年__连无文字的史前史, 实际上还要长__的道统,就在那时瘁然断裂了。春秋末年,还听得见先哲们仰天抚古、追念大道而暗然神伤的叹息,到了战国末年,一个与神隔绝、全然人治,与 道隔绝、全然人智的阴暗暗、赤裸裸的世俗王国,就以人心的罪念为砖石、以仁爱的呼号为门面,堆积而成了。自秦始皇自称"皇帝"后,一代又一代世上君王,就 俨然一个个取代了上帝。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27:32 &&
&&&&三、末世拯救:孔子倡德,老子传道&&&&林语堂先生曾用"把蜡烛吹灭吧,太阳升起来了"这句话,描述他一接触耶稣之道时的感受。这句话恰好出自尧帝大道当行的时代74 。上帝之道就是灵魂的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 1:9)。&&&&当太阳西下晚霞消失的时候,黑暗便笼罩了大地。人心晦昧了,在阴影中游移,躁动,奔突。人们像失了明、脱了缰的马群,相互践踏。遍地是离经叛道,歪门 邪道。思想家们惊慌失措了。他们一面追忆、叹息那陨落的大光,一面思索着补救的办法。一时间人的智能迸出火花,在茫茫黑夜里,诸子百家,灯火闪烁。&&&&哀哉儒术,舍道求德&&&&孔子开创的儒家,为黑暗中的人心设计了一套规则,顺其而行,自能避免跌入恶浊泥潭或相互碰撞冲突,使人心社稷光亮丽美、清楚有序。这套规则就是仁、 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等,以道德引导之,以礼仪教化之75 。儒生们乐观地相信这个道德系统通过自省和自律能够行得通,因为据信每个人心中都自有一盏灯,就是人之善性和良知,如测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 之心等"四端",就像人有四肢一样,是与生俱来的76。&&&&若果真如此,儒家的一套在历史上应当有效,其理想亦当实现。然而两千五百多年了,至今儒家仍只是一种有待追求的"理想",岂不怪哉!那么,症结何在 呢?其实孔子是明白的:大道隐去了!孔子从来没有像他的追随者那样,自信到宣称儒家学说就是中华道统、救世良方。恰恰相反,他确信自己是在"大道既隐"的 情况下,退而求其次,舍弃大同,追求小康77 。他的话常常是这样:假如"克己复礼",则"天下归仁" 78。假如"爱人",则为"仁"。假如"刚、毅、木、讷",则"近仁" 79。假如有"周公之才美",则"其余不足观"80 。假如"以德为政",则"众星拱之"81 。假如"其身正",则"不令而行"82。假如"有用我者",则"恢复文、武德政"...... 83。问题就在于,这些"假如"在无道时,都是不能实现的。因为无论个人或社会,立志为善由得他(它),只是行出来却由不得他(它)(罗 7:18)。自古以来各民族都不乏好的诫律,各种人都存有良知善端,所缺乏的,就是行出来的动力和能力。&&&&大道当行时,人心与天上公义之神相通相连,自然产生一种内在的、活生生的敬畏和虔诚。其良知善端得到活水源头的激发,奔涌流荡,大有能力。大道隐没 时,人心与神隔绝,以神为虚无,以己为唯一,人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敬畏与虔诚。这时,即使心中有良知善端,在利欲的诱迫、世俗的携迫和竞争的逼迫下,也是 无能为力,实在难以昭行不昧。这就像屋里只有电灯不行,还要有活力的电源。人心如屋,良知如灯,神就是活力的电源。电灯离开电源就不起作用,良知离了神就 微弱不堪。&&&&实际上,孔子对大道仰慕至极,对失道痛惜万分。他以为道失而不可追,一去而不复返,所以舍道而求德,希望以仁德礼义来宏扬大道,济补乱世,笃正人心。 殊不知,道为德之本,德为道之末,舍本而求末,差哉!于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屡屡品尝、且终于明白了失道之后推行仁义的尴尬困境,说:"我们的主张行不 通,早已很明显了啊!" 84。&&&&后人,尤其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哄哄然一窝蜂崇拜孔子退而所求之次,却压根儿看不见孔子慕而不得之道;以其替补之术"仁义道德"为至宝,却把孔子梦 寐以求而不得的上古道统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宋代李元纲勾画出一幅"道统相传图",称伏曦、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子思、孟子、程 子、朱子等,使中国道统相继不绝。据信大多数中国人,包括孙中山先生,都毫不怀疑孔子是承先启后的道统继承人 85。这真会叫孔子哭笑不得:那上古大道早已在孔子之时隐去,恰恰是孔子一生追思不得、痛惜不已的啊!&&&&老子其人,入道而休&&&&老子与孔子有一点相同,两点不同。&&&&两人都承认那是一个大道隐没的年代,这一点相同。&&&&但老子又确信,天下若失了道,则不论仁、义、礼、法,无物可以补救,所以大道舍弃不得。他说:大道废弃了,才大讲仁义;丧失了大道,才强调德行;所谓 礼、法,是祸乱的先兆。有了道,最好的战马会用来种田;失了道,怀驹的母马也要上战场。所以,唯有顺从大道,才是最高的道德形态;秉持上古之道,才能把握 现今之事。因为唯有道,有恩典供给人美善之心,又有能力成全其美善之行;而不顺从大道的,是早已注定要灭亡了 86。老子这样雄魄的见识和决心,孔子是没有的。&&&&更重要的是,老子还确信,大道隐去并非丧亡,道隐无名并非不存,大道古今如一,常与我们同在,可知、当知、必知。他说:道看起来无为,其实无所不为。 他就行在我们周围,如大水漫漫,无所不至。从古至今,他的名字从不消失,好叫人们看到万物之父。他使我确信不疑,行在其中。我之所以晓得万物之父的情形, 也是由他而来 87!老子对大道这样乐观和有信心,更与孔子炯然不同。&&&&显然,老子是入道之人,不像孔子只是慕道之人。老子能够将天上与人间、形而上与形而下融汇贯通来思考,因为他得着了那个上下贯通的"一",即道。孔子 只是以人间的智能来应付人间的事务,就好象撇开了太阳系、银河系和整个宇宙系统,来处理地球本身的运行和演化难题。中华上古大道不是这样子。古人上信于 神,才有下爱于人,其仁德礼仪均是有根之青藤,有源之流水。孔子知道其根失了,其源断了,却不像老子执着坚定地去追根寻源,而是做起青藤流水的设计规划来 了。&&&&老子之得道入道,当然并非由于他的智能和德行比孔子高多少,而是他在谦卑虚己、清静无为、敬虔顺从中,领受了大道之光的照临。世人的智能与德行,是努 力向上的力量;但大道却像水,只注入处低居下的地方。所以见素抱朴、少思寡欲(19:2)、不识不知、顺帝之则88 是有福的。这是老子之学,亦是老子之人。老子所言之道,与其说是他一个人潜心悟求之偶得,倒不如说是他从道中谦卑收受之恩赐。揣摩老子其人其学,均不出天 上大道的奇妙作为!&&&&老子之言五千,字字掷地有声。老子其人,却像神秘传奇,扑溯迷离。老子之姓名、籍贯、仕旅、行踪、享年、世系等等,无一不成问题。"举凡先秦西汉关于 老子之文献,几无一可据"89。司马迁着《史记》(约公元前二世纪),虽提出李聃这位西周守藏吏,却又列出老莱子、太子儋,说世人"莫知其然否",最后只 能肯定"老子,隐君子也"。司马迁在《孔子世家》和《老子列传》中都记载,孔子曾赴周向老子问"礼"。老子对孔子说:你所说的那人连骨头都腐烂了,只有其 话语还在。时候到了,君子会驾临天下;时候未到,君子则如风飘逸。盛德若愚,骄气、多欲、态色、淫志均无益。做人子的,无我而立我;做臣属的,只当无我而 已,等等。孔子离去后对弟子们说,这位老子,真是"乘风云而上天"的龙啊!据说老子后来离周西行,经过幽谷关,守关人尹喜逼老子留下真言才肯放行。于是老 子做了五千言,然后离去,终不知老于何处90 。有人猜测去了中东或印度91。这里我不敢多嘴。&&&&庆幸的是,尽管老子其人影影绰绰,隐遁未明,《老子》一书却是真真切切地留给了世人。也许,上天之意、大道风范本是如此。&&&&老子所言之道,即上古所行之道&&&&《老子》一书,后人虽分为道、德两经,主旨却只是对道的宣告,可谓"宣道之书"。&&&&然而老子这个"道",是否上古先祖所行之道呢?即是否孔子的"大道之行"与"大道既隐"所言之道呢?我认为这是毫无疑问的。&&&&首先,老子是在同孔子一样悲叹人们对大道的废弃时,宣示其道的。可见老子所宣之道就是当时人们所遗弃的道,逻辑上一脉相承,顺理成章。&&&&其次,孔子对先王的描述,恰恰是老子之道的佐证。老子之道讲"无为而治"(3:6),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 矣"。老子之道讲"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13:4),孔子说:"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老子之道讲"知常容,容乃公" (16:8),孔子说:三代"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92,等等。&&&&最明显的是,老子多次直接谈到上古之道,如"秉执上古之道,可以把握当今万有,并知道其始末由来";"上古善于行道的人,其微妙玄通,真是深不可 识";"古人所得着的,是一(即道)";"不争不竞之美德,相配相和于天道,上古之时便如此啊"!"古时善于行道的人,不是使世人越来越聪明(自行其 是),而是使世人越来越愚朴(顺从真道)"。"古时候为什么重视道呢?不就是因为在他里面,寻求就能得着,有罪得以赦免吗?所以道是天下最宝贵的啊"!等 等93。可见《老子》所言之道与上古所行之道是同一个道。&&&&同一个道,却有不同的展现,这就容易使人迷惑了。上古之道在于"行",是先人行出来的道,亦是大道行在世上,即如前述禅让之举、祭祀之礼、政事之纲、 人生之命、文字之谜等。到了老子的时代,大道已被世人背弃,绝行于世,世人们亦不识大道为何物了。这时老子上乘于天、下达于世的道,便在于"言"了。大道 是有生命的。大道普行于世时,自不待言;大道不行于世时,则道自言,就是借助先知宣达、唤醒、警示、告诫、引导世人,归回大道。看起来是老子言道,其实是 大道自言也!看起来像出世之道,其实是救世之道也!看起来是老子一家所言之道,其实是上古万民所行之道也!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28:14 &&
&&&&四、大道之言:原道、圣人、灵修&&&&大道可以言说&&&&人们常听说"道"是不可言说的。研究老子的专家学者们,一般将《老子》的第一句话解释成"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道可道,非常道 1:1),以此来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又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56:1)这类话为佐证。但是这样一来,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宣示真道的权利,或者 说,一开始便否认了老子言说永恒不变之道的可能性与可靠性。很显然,这样断句和翻译,与老子通篇的宗旨&&宣示那永恒不变之道给世人,是很不相宜的。正是 基于这种误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问道:"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着五千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句话,其中的"言"字是形容词,意思是知"道"的人无须多说,多说的人并不知"道"。不是吗?老子仅留下五千言而已,耶稣仅留下数百言而已!不是比那些终生着书立说、卷帙浩繁的人更知"道"吗?&&&&"道可道,非常道",应是"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之意。这样断句和翻译也表达了道的深奥不寻常,却没有"大道不可言说"的武断悖论。"常" 字在《老子》中多次出现,有"通常"和"永恒"两种用法,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通常"的意思。"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 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 《诗经》"中 之言,不可道也。"94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 一词,指一般的道理95。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96。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 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于是老子谈论了那 永恒不变之道五千言。&&&&大道的言说&&&&老子言道,态度极为谦卑。他仅仅写了五千多字,知道"多言数穷"(5:3)。他又使用"恍惚"(21:2,3)、"玄"(1:4,5)、"孰知" (73:2)、"吾不知"(4:3)、"勉强"(25:4)等字眼,反复强调道的无限和自己的有限。这正是他知"道"了的缘故,是大道在他身上发生的果 效。&&&&《老子》所言之道,本书将详加讨论,此处只稍作提示。&&&&第一,老子宣示了大道本体的属性。&&&&道是自在者,他以自身为法度97。&&&&道是造化者,万物之母,爱养万物98。&&&&道是超越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99。&&&&道是生命者,众妙之门,没身不殆100。&&&&道是启示者,不言之教,以阅众甫101。&&&&道是公义者,天道无亲,常与善人102。&&&&道是拯救者,常善救人,有罪以免103。&&&&我们会在本书第一部"大道七说(原道篇)"中详细探讨大道的本体属性,并深入比较《圣经》"太初有道"之道。&&&&第二,老子预言了道的化身"圣人"。 《老子》81章中,在26章中29次描述圣人,而且总是在宣示了道之体、道之像、道之理之 后,紧接着便用"所以"(是故)引出圣人行大道于人世的表征。老子笔下的这位圣人,远 在天笾,近在眼前,言之凿凿,不容置疑,俨然一位道的化身:&&&&圣人的职份:世人认识上天的器具,天下的牧者;不行而知,不见而明 104。&&&&圣人的本像:自知不自见;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105。&&&&圣人的使命:常善救人,复众人之所过,是谓袭明106。&&&&圣人的降卑与大爱: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107。&&&&圣人的受难与功成:外其身而身存;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108。&&&&我们会在本书第二部"道的化身(圣人篇)"中深入考查这位圣人,并客观比较以色列大先知以赛亚的同类预言和耶稣的应验。&&&&第三,老子有精辟的为道、修道之论。&&&&修道的原则:归根复命,守母袭常; 反(返),损,静,袭109。&&&&修道的功夫:弃绝功,虚静功,柔卑功,无为功,和合功110。&&&&修道的比喻:光,水,母与婴111。&&&&本书第三部"为道之道(灵修篇)"将深入研读老子的灵修妙道,愿大道之光亲自引导我们进入其光明、永恒的境界。&&&&原道篇、圣人篇、灵修篇,这三部分内容恰好将老子五千言囊括无遗。不管当今学者,包括一些基督徒学者有什么疑惑和异意,我相信凡以道求道之人,必能在这五千言中得见神光。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29:04 &&
&&&&五、解读老子:失者同于失,道者同于道&&&&以"学"解"道",失之千里&&&&翻开今日有关《老子》的论着,我们看到的是:"《老子》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没落的读书人的思想情绪......具有无神论的思想倾向"。"世界观是客 观唯心主义的,方法论是形而上学的,有朴素的辩证法......反对社会进步"。"老子的哲学,企图使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的桎梏中获得解放,有利于科学 无神论的发展......反对进步,不敢迎接新事物......宣扬蒙昧主义......自私保守......分散的、零碎的列举一些对立观念,没有来得 及整理成为体系,提高到一个总的原则"。"老子认为这个'玄之又玄'、'惟幌惟惚'的'道'是真实存在的。现在我们毕竟要问:世界上果真有老子所说的如此 这般的'道'吗?它究竟是实际存在呢,或者只是概念上的存在?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说,'道'只是概念上存在而已。'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上 的描写,都是老子所预设的......'道'的预设,破除了神造之说"。又引证梁启超:"道"的本体,超出"天"的观念,把古代的神造说极力破除。章太 炎:老子并不相信天地鬼神,孔子也不信,只不敢打扫干净,老子就打扫干净了。胡适:老子生在纷争大乱的时代,眼见杀人、破家、灭国的惨祸,认为若有一个有 意志知觉的天帝,绝不致有这种惨祸。徐复观:老子思想最大的贡献之一,在于对自然性的天有系统的解释,把古代原始宗教的残渣,涤荡得一干二净 112。&&&&无神论、自然观、反动、没落、概念预设、分散零碎、蒙昧主义,等等,这就是人们今天读出来的老子!&&&&为什么会是这样?老子说:"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23:3)。失了道的时代,难以体认道、同于道;即使有德之人,也只是同于德而已,实在无法领会道的微妙和神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毛病就出在把"道"当成"学"来对待。"为学日益,为道日损"(48:1),这本是两条完全相反的路子!&&&&像老子所言生天地、育万物、施教化、入人世、进事理、化圣人、无不为的根本大道,绝不会仅是一个理论概念,必是有生命有活力的"存在"。道曾行于上 古,又藉老子言在春秋。道行于世,生发"德";道言在世,近乎"理"。真正的"德"和"理"都是源自"道"的,故有"道德"和"道理"之说。大道既隐,德 训再好便行不来,理论再多便说不拢了。更可悲的是,国人竟只见德,不见道,以为德与道无关,如孔子便是用兴"德"的办法来追求上古道风;后人又只见理,不 见道,以为理与道无关,如今人便是以"理"的范式来分析老子之道。这真是陷入了智能的大误区!&&&&如果仅视《老子》为一种有关"道"的学术研究,势必要切断《老子》与超越人类理性能力之上的大道异像(这种异像无疑是该书的灵魂)的一切联系,势必要 将《老子》完全交由有限的知识和生硬的逻辑来宰割。这样,道的一切超越性便荡然无存了,活道就真的变成了死"概念",闪亮的珍珠就变成了灰暗的石头,一条 活龙就变成了恐龙化石。&&&&从孔子始便舍道求德的儒家,历来"以儒解道"。当今中国学者,不知不觉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动辄以无神论、唯物论、辩证法一套思路来解释老子,可 谓"以马解道"。古来素有自称"以道解道"者,殊不知其道业已变种:秦汉以"太一"为道,魏晋南北朝以"虚无"为道,隋唐以"佛"为道,两宋以"理、太 极"为道,元明以"心"为道,明清以"气"为道,近代以"人道主义"为道 113,均是从某种学问出发,纯理性地诠解"大道",可谓以"学"解道。&&&&以"学"解道,老子的许多微言大义就读不出来,译不透彻。如"食母"、"守母"、"袭明"、"袭常"、"圣人"、"婴儿"、"夷希微"、"复命"、" 知常"、"玄同"、"无死地"、"外其身而身存"、"大威至"、"式"、"保"、"免罪"、"执左契",等等。这一类说法,若用常情常理常识常道去解释, 会前后不通,或索然无味,看起来倒象老子"分散零碎",不成系统;或蒙昧主义,保守愚昧;或"概念预设",无根无据,等等,其实是解释者们"反其道而解 之"也!&&&&老子那浑厚深遂的天根、气贯长虹的天风和出神入化的天韵,哪里是几条干巴巴的哲学原理所能企及的呢?&&&&夫唯有知,是以不我知&&&&显然《老子》不单是一本学术书,内有信仰,有神光。老子之道亦不单是一门学问,乃是统天地、贯时空、出神入化的生命之道。仅以自己掌握的知识去读它,或仅仅将它当成一种知识去读,就会将它读死,扼杀其生命。&&&&老子当时就料到了这一点,说:"我的话本来很容易明白,很容易实行。可是天下的人却不能明白,不能实行。(我的)话有根源,(我的)事有主人。你们自 以为有知识,所以不知道(我的话和我的事)。知道我的人越是稀少,说明我的(话和事)越是珍贵" 114。老子这话真是应验在后人手中了!&&&&上天大道远远超越人的智能、知识,要靠"绝圣弃智、绝学无忧"(19:2,3),"塞其兑,闭其门"(52:4),"致虚极、守静笃"(16:1)才 能接近,要靠心灵和诚实才能得着(约4:23-24)。这是大道本性内在规定了的,亦是老子三番五次所申明的,谁要在这里用为学求益之术来解道,背道也!&&&&老子说得是,我的话有根源,我的事有主人。你们若不晓得这根源,不认识这主人,怎么能明白我的话呢?更何谈去实行呢?如果你们晓得了这根源,认识了这主人,我的话就很容易明白,也很容易实行了。那么,哪里是其根源,哪个是他主人呢?就是道,就是道的化身"圣人"。&&&&神光初照,大道释然&&&&说到这里,我必须承认,这样的要求对于众多研究老子的专家学者来说,似乎是太不公平了;但这意思不是说不该提出这样的要求;不,这要求是老子之道内在 包含了的,别人无法加添或者删除;这里要说的只是,天下万事万务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撒种有时,收割有时;沉默有时,宣告有时(传3:1-8)。中 国人对老子的彻底了悟,要待他所宣言所期盼的事务真正临到中国的时候。还记得老子对孔子说的那句话吗?"时候到了,君子会驾临天下;时候未到,君子则如风 飘逸"。在老子笔下的那位圣人还没有"道成肉身"来到世上之前,严格地说,在这个"福音"还没有经过欧洲、美洲,今天大规模地传到中国之前,老子所说的" 道"及其化身"圣人",必然像个谜一样,被人们猜来猜去,难得要领。不是吗?两千多年来,老子就像天空中的一片云,它的上面向着神,也有神的光;它的下面 罩着人,也有人的智能。人们站在它下面,就只看见它的下面,看见一些高妙、超然的人智,却看不见它上面神赐的光。于是,人们就觉得老子飘渺玄虚、暗淡阴 灰、不切实际。其实在这片云的上面,总是光明灿烂着。今天,当神的光照进我们的心,当我们也认识那光了,再看《老子》,它那神性的光辉就显明了。《老子》 原本又像一颗神性的珍珠,落在东方的黄土地上,尘埃封定,人们不认得它,只觉得它有些稀奇,有些神秘。等到神的光、也唯有神的光照在它上面时,就显出它宝 贵的本相来了。&&&&再从人的角度来说,这件令人惊讶的事至今没人看透,恐怕是因为近现代以来研究老子的学者,并没有人全身心经验过圣人耶稣之道;一些热心中国文化的基督徒学者,则常常把主要精力放在儒家上。&&&&其实不独我知,晚年信了耶稣的林语堂先生就曾说:"老子和耶稣在精神上是兄弟"(《信仰之旅》243页),只是他没有深究下去。&&&&若不是两年多在穷乡僻壤里专心体悟《圣经》,若不是"道成肉身"的耶稣形象鲜明地浮游在脑海里,老子之道和圣人也不会引起我特别注意,我至今仍会象当 年读中国哲学时一样,只记得有一个模模糊糊的"道",而忘掉了一带而过的"他"。如今我读《老子》,那道和圣人异常地熟悉和亲切,令我不能不欣喜地告诉 你。&&&&不言自明,道,必是普天下的道。两千六百多年前,当道透过以色列大先知以赛亚警诫犹太人,并预言圣者耶稣要"驾临天下"时,道在古老的中华神州也借着 老子,用另一种语言表达了上天的警诫与预言。如果说这表明了道的普世性,那么今天,当老子之道与道的化身耶稣相遇时,就发出神光来,对此我们更不要稀奇, 这仍是表明了道的普世性。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16:38 &&
都是远志明说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19:36 &&
中国社会大道隐没,迷惑彰显,到现代更是登峰造极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29:23 &&
顶上去,大家讨论讨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56:09 &&
。。。。。。。。。。。。。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以案说法&&├股市泛舟&&├会员阅读&&├舆情观察&&├史海钩沉╋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吃喝玩乐&&├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娱乐八卦&&├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江西会馆&&├凯迪西南&&├海南会馆&&├珠三角&&├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长三角&&├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帖]春秋末年,老子、孔子、墨子的哀叹:大道隐去了!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往圣继绝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