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已亡人年轻人过生日怎么称呼写赙子称呼

生日写包给已故父亲_百度知道
生日写包给已故父亲
生日写包给已故父亲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你好,你想写一大包东西给已故的人,说明你对那个人还念念不忘。你的行为是值得赞扬的,说明你有孝心。同时,活着就要开心的活着,这样才不辜负已故的人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死人随礼信封怎么写
竖着写最右侧:公元-----年 月 日今逢______(什么日子,比如年祭,或者活祭 ,活祭就是死者生日,等等)谨记冥洋 谨封中间写死者称呼,是什么时间去世的,一年内的写新逝,过一年的写故逝,然后你怎么称呼他,写实际的称呼,后面紧跟逝者性别,难得写显考,女的写显妣,后面跟姓(逝者)最后面写之灵位 收用。例:故逝祖父显考刘氏之灵位 收用左侧:署名,加入是自己的曾祖父辈的,写曾孙XXX,假如兄弟众多,互在前面写上姓氏,后面一一署名,例:曾孙刘 一一二二三三玄孙:刘 小一小二叩送(就是磕头送上的意思)一定要竖着写,这是轩辕黄帝故里的习俗,适用于京城及全国大多数的地域。里面装的纸钱多少你就随意了,这个不讲究。
我这风俗,只写姓名其余不写,不用红包,用素信封,及素纸一包及可
奠仪。后边签名,要写阳上,加你的死者生前的关系。如阳上友李小明。
过去,亲友长辈都要写称呼并加敬称。现在什么都改革,可以简写。最简单的写法就是六个字:中间写大字——奠仪左下小字款——某某某具或者:(右上写称呼)某某
千古(左下送礼人名款)某某
敬挽不能用红包!!!只能用白纸做封,两头还不能封口。丧礼不论多少钱,一定要加一元零钱,以确保礼金不成双数。成双就犯大忌了!
给故去的人烧纸写邮包,男为- 考】女士为妣。如中间写故显考张府世民查收,右边写年,月,日。接下来再起一行,坟地的地址。左边写内装纸钱,金元宝。下面写谁烧的。封口处都要写【封】字。
如果我是雨露那么,我要滋润花园里的每一朵花。如果我是一支神笔那么我要把我自己献给山里的孩子。如鼎我是一朵花那么蜜蜂和蝴蝶就是我最好的朋友。
标题为“丧事礼单”下面一行写姓名,礼金再下面写“某某人” ,礼金多少最后写某家全体致谢,右下写日期。
只要不是红色的就行。用白纸粘一个白信封麻烦,并且很可能显得乍眼。牛皮纸信封就可以了。最好在背面写上“某某某哀悼”。
问储糢糊 凡办丧事送礼称赙仪 如果祭文用 猪曰豕 豕曰刚巤 羊曰柔毛 鸡曰德禽 鱼曰鲜尾
殊不知你是送礼写礼单还是收情写单
竖着写最右侧:公元-----年 月 日今逢______(什么日子,比如年祭,或者活祭 ,活祭就是死者生日,等等)谨记冥洋 谨封中间写死者称呼,是什么时间去世的,一年内的写新逝,过一年的写故逝,然后你怎么称呼他,写实际的称呼,后面紧跟逝者性别,难得写显考,女的写显妣,后面跟姓(逝者)最后面写之灵位 收用。例:故逝祖父显考刘氏之灵位 收用左侧:署名,加入是自己的曾祖父辈的,写曾孙XXX,假如兄弟众多,互在前面写上姓氏,后面一一署名,例:曾孙刘 一一二二三三玄孙:刘 小一小二叩送(就是磕头送上的意思)一定要竖着写,这是轩辕黄帝故里的习俗,适用于京城及全国大多数的地域。里面装的纸钱多少你就随意了,这个不讲究。
Copyright &
就爱阅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号-4
声明:文章《死人随礼信封怎么写》由就爱阅读网友共享发布,目的只是为了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
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与本站立场无关,如用户分享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我们将做删除处理!庆阳的丧葬习俗有哪些
庆阳的丧葬习俗有哪些
  庆阳人的丧礼还有一些独特的风俗。凡死于宅外者,灵柩一般不能抬入院内,须停置于大门外。如要入宅,需破墙而入等。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庆阳的丧葬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庆阳的丧葬习俗
  1. 初终
  但凡老人临终,需剃头、舆洗、穿衣。董志塬及周围缝制老衣讲单数,老人临咽气,儿女忌扶尸而哭,更不得将泪水浸滴于遗体。即时需有子女亲属在大门外烧&引路钱&。老人初终,即需从炕上或床上移至地上,通常用门板或棺盖头外脚内停尸,以公鸡缚之灵下守丧,两旁以麦草铺地,孝子开始守灵。
  2. 讣告
  遗体停放妥当,即由子女分别告知亲友乡邻,女请娘家,男请舅家。入殓:即将遗体安置于棺木中的仪式,又叫转板。入殓时,棺底除铺褥子外,通常均要铺以大红色棉布,然后将遗体移入,使遗体在安葬过程中保持稳定。入殓一般都在出殡前夜举行,此时忌吵闹、哭泣,讲究在夜深人静时完成。
  3. 成服
  家属去世,从报丧起,死者的儿子(俗称孝男)就必须服重孝而出。亲属的孝服则可稍迟。孝男(包括养子、继子、女儿、侄、侄女)需用粗麻布制成宽大的孝袍,不逢边,不订扣,用同质布条挽结。头戴背部直拖到地上的&搭头&,一并用麻线系腰。布鞋要用白布缦裹,一般是,第一个老人去世缦裹一半,到第二位老人去世时,整鞋全部缦裹。服孝期间,凡孝子均需鞋倒踏,直到遗体埋葬。孙子、孙女以下,只服&搭头&,缦鞋,不穿孝袍。其他五服内的亲属在服制上要求就更松一些。像外甥、外甥女、内侄等,仅戴孝帽即可。只有&请客&,服&双孝&(双层白布做成的孝帽)。
  4. 设祭
  设祭,就是陈设祭品、祭奠死者的种种仪式和活动,它贯穿于整个丧葬活动的始终。首先是悬挂&吊子&,摆放纸活,有五供样、七星件、十样锦、靠山、辅山、排楼、碑楼等种种形式。下葬前一天午后布置灵堂,并向死者供奉各种献饭、献果,称&陈设&。西峰人在丧事祭奠活动中注重隆重而简朴,最多于出殡前夜行家祭便礼。届时,请官、宾、经生(道士)、阴阳、唢呐(乐师),在孝子及亲戚中按亲属关系由远到近诵读祭文、念经超度亡灵。
  5. 打墓
  人死之后,在所有后事中除棺木寿衣多提前准备外,&打墓&就成为其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七八十年代以前,庆阳人多以土墓为主。通常挖一长、深各7尺、宽3尺左右,前大后小的长方形墓坑,坑下横挖深7.5尺、高2.4、宽3.33尺左右的墓洞。近十年来,随着人们水平的提高,逐步流行&砖箍墓&。&砖箍墓&与土墓在形式上一致,只是横穴用砖箍而成。横穴上方掏(留)一砖空,用于置放墓砖。墓砖用朱砂(或墨)书写死者姓名,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所生子女及配偶等内容。打墓一般必经在安葬的前一天完成。通常由孝子每顿亲自送饭。而且每餐必须有烟、酒。
  即出讣告、门告。就是以子孙名义将死者亡故日期、时辰等用白纸大字书写帖于门板上,置于大门外或路边,其目的在于告丧。出子时在已安放停当的门告前由全体孝子跪伏,阴阳先生诵读文告内容。
  6. 安葬
  即出殡。庆阳习俗,一般在第3日上午下葬,也有5天、7天出殡下葬的,具体出殡时间由阴阳先生算定。起灵时,由长子将灵前多日的纸灰瓦盒对准棺头摔碎,谓&摔纸盆&(现也有将纸盆随葬的)。随之孝子扯纤恸苦,长孙持&引魂杆&于柩前而引,吊唁亲友随赴坟地。七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墓地较远,人们始以车拉棺木出殡。下葬后,送葬者均须铲土堆冢,将丧棒按家中人口辈分插成数排,坟前用胡基(土坯,近些年一律用砖)垒成小屋状。烧纸连同祭奠纸活及守灵铺草一并烧化。送葬人等必须依原路返回,子女每晚需上坟挂灯,一连七七四十九天。
  本是安葬后第三天,所有孝子上坟为亡者修阴宅划院落,最终完成安葬仪式的一道程序。但近几十年来,多数在安葬的当天下午即行全山仪式,甚至有的在安葬完返回半路即折回坟地全山。全山时,孝子要用麻绳将坟冢拉刷整齐,并拉出坟院范围,四角以五谷杂粮纸包埋记,所有孝子左三圈、右三圈为亡者踏院。
  7. 待客
  庆阳人的丧事大多为三日,最后下葬日方为正事。其余时间的来客一般均以饸饹面待之,第三日下葬时,多为两餐,早上吃饸饹面,称&喝汤&,下葬后备酒席相待,称&坐席&。席间,孝子要向来宾叩头敬酒致谢,所有来宾不能猜拳行令,嬉笑斗趣。
  自亡日起,每七天孝子要烧纸送七。早先从家门口烧起,将至坟地的路程分为大约七段。一七一段,每七相接,至七七四十九天到坟上。现大多每期直到坟地。七如逢七(古历初七、十七、二十七)则提前一日。满七后请回灵牌,在家设灵牌香案,备灵亭,孝子、外甥、女婿同来叩祭,然后将灵牌纸活送至坟地烧化祭奠。
  亡后百日,亦需提前一日将灵牌请回家中设祭,次日烧送坟头。此外,凡大节令,如冬至、清明或亡者生日,孝子均需上坟烧纸化钱拜祭。唯春节时,多在大年三十将灵牌请回,设灵牌香案贡祭,直到正月初二下午或初三送回。春节请灵祭奠要持续至亡者三周年以后。
  周年即亡者去世的一周年、二周年和三周年。其中一周年称头周年,为中祭,多由孝子、女婿、外甥等祭奠;二周年又称望周年,为小祭,只由孝子、女婿等以简单礼仪上坟祭奠即可;三周年为大祭,最为隆重和讲究。一般与葬礼一样,要设祭棚、献纸活,请唢呐,安葬时没有家祭的,还要举行家祭、点朱。有时还要请官、宾、经生。
  吊唁是到丧家祭奠死者慰问家属。吊,是对死者的祭奠,唁是对亡人家属的慰问。由于吊唁者与死者关系远近亲疏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出门在外的子女或其他至亲接到讣告后,要及时奔丧、吊丧。子女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要一路哭着而来。到家后,先到灵前跪叩、哭悼,有人劝慰时才可停止。一般亲友不一定在初终时吊丧,可在接三、发引时去吊唁。
  亲友到丧家吊唁,有回事人员通知本家,孝子要迎接、陪同。在灵前祭奠,要行跪礼,三奠三叩。如果是长辈奠晚辈,则站着行尊礼。来客有带礼物的,拜后呈上礼单。辛亥革命以后,北京出现了向来客散发白纸菊花的习俗。但菊花的用法不一,有的表示来客已交了份礼,有的表示来客已用过饭,有的在送三,送葬时发给来宾。
  亲友吊唁,大多携带礼品或礼金。礼金用黄纸封套好,中间贴有蓝签,写上折祭&元、奠敬&元。礼品有冥钱、香烛、祭幛、匾额、花圈、挽联等。花圈是辛亥革命以后兴起的,用料有纸的、绢的和鲜花的。一般都用纸花圈,纸花圈又分彩、素两种。彩色花圈应用最为普遍,老、幼、男、女丧都可以用。素花圈多用于青壮年人的丧礼上,或官宦世家的大丧礼上,以示庄严。纸花圈的形状初为圆形,30年代流行桃形。绢花圈外围也是纸花,只是中心多用绢花制花束代之。讲究的,外围每个人团花的花心均安一个小灯泡,通上电,夜晚可以发光。鲜花圈一般以松柏枝为底,根据季节插不同的鲜花,如春夏用白玫瑰花,秋天用素色菊花等。花篮吊唁时很少用,多用于葬后多年的纪念活动。花圈最初是挂在灵棚内壁,出殡时挂在棺罩上,以为点缀。后来,花圈添了两根立柱,后边再加一个戳棍,于是便可就地而立,比悬挂更方便。挽联、挽幛,是吊唁者赠送最多的。民间习俗,凡吊唁者赠送之挽幛,均需高悬厅堂,层层叠叠,以为壮观。光绪中叶,有所谓&舶来绒布&,价值1元左右,人们争相购之以为挽幛,渐成风气。到了近代,多以绸锦缎被面充当挽幛,但由于价格较贵,结吊唁增加了不少经济负担。内蒙地区,亲友吊唁,富有者送牛马羊及布匹,一般穷人则送哈达。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吊唁者送礼,用大馍镆,至亲带整份,12个,远亲带半份,6个。馍馍越大,表示心越诚,孝越甚。吊唁送礼分为赠与赙,赠是对死者的吊唁,如挽联、匾额;赙是对生者的抚慰、资助,如礼金等。
  祭席,是丰盛的奠礼。一般以冬瓜瓤子、萝卜做的&样菜&,有整鸡、整鸭、整鱼等十大碗,此类席只能看,不能吃。有的遵照佛、道两教戒杀生的条规,送全素席,以祝祷亡人早日超生。有的则送&满汉全席&,有的送全席烧烤,有的送鸭翅席、燕翅度。大飨亡者,以示隆重。送祭席,讲究绣花桌套,桌套外边还有白绸子或白缎子挽联一幅,上联书:&&&&老大人(老太夫人)尚飨&,下联写祭人的称谓名号。
  吊唁时送祭幛(也称挽幛、吊幛),通常以青、蓝、灰等素色布料为之。其尺码为8尺至1丈2尺不等。上面用针别人4个白纸蓝纹的&幛光&和上、下款。用毛笔写上挽词,挽词有固定的套语。如挽男人用:音容宛在、老成凋谢、神归太素、哲人其萎、古道犹存、典型尚在、英名千古、福寿全归、西方正路等。挽女人用:德从三四、孟母遗风、星沉露冷、瑶池添座、婺星殒坠等。如果死者是少女则用:珠沉玉碎、红尘一梦等。祭幛的上款是送挽幛人对亡人的称呼,如&&&大人千古&、&&&老太夫人灵古&等。下款是送幛人的自称&&&&敬挽&。
  匾额,是盛大丧礼上的特有奠礼,多出现在官宦仕绅之家的丧事上。多由伟人政客、社会名流、文人墨客受丧家之托纵笔定匾。挽词与祭幛相似,不过更加文雅、庄重。一般为四个字,题上下款,但不用印。匾额为一整幅宣纸,加上绫边约为五六尺长,两尺半宽。送匾人要先写好挽词,送至冥衣铺,请裱糊匠扎个秫秸架了,糊上底衬后,将挽词裱在上边,四周以豆青色绫子沿边。其样式与裱出来的字画相同。
  挽联是民国以后兴起的奠礼。一般用已裱好的宣纸或白布,每幅两条,分上下两联,写上对仗的挽词。如挽男:&大雅云亡,绿不青山谁作主;老成凋谢,落花啼鸟总伤神。&挽女:&青鸟传来,王母归时环佩冷;玉箫声断,秦娥去后凤楼空。&挽联有上下款,但不用印。其形式,有用两联的,写一首七言绝句,有用四联的,写一首七言律诗。女朋友是常德汉寿的今年刚订婚,春节她要和她家人来我家看看,请问有没有谁知道汉寿的风俗习惯的?-土地公问答
女朋友是常德汉寿的今年刚订婚,春节她要和她家人来我家看看,请问有没有谁知道汉寿的风俗习惯的?
女朋友是常德汉寿的今年刚订婚,春节她要和她家人来我家看看,请问有没有谁知道汉寿的风俗习惯的?
女朋友是常德汉寿的今年刚订婚,春节后她要和她家人来我家看看,请问有没有谁知道汉寿的风俗习惯的?她家人来我家后要不要打发什么或是包红包之类的,有哪位前辈知道的指点一下吧。
你好!首先恭喜你!具我了解:如果女方家里人一起去男方家,少不了的礼节是你和你家人的热情态度,春节嘛,你家人要给女朋友包红包,她家也少不了会包给你,她家人在你家小住几天当中,你要带她们一起去你家附近游玩熟悉你们家乡在要准备走的时候,你们要送一些家里特产礼品要女方家人带回就行!不了解你是否送过礼金方面没有?是结婚准备的礼金,提前先给!她家人主要是看你对她的女儿是不是够体贴,你要加油哟!祝你好运!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当然,就习俗,春节 是要给红包的,但是多少就你跟你家人商量着办,要让他们感觉到你的热情,有要有度,多多把握,祝你好运了 21:56
我是汉寿的。现在没时间回答。不过前面那人的回答很多都是错的。你找个汉寿的再问问好些。热心网友 15:02
信仰习俗 一 祭 祀自然崇拜 春节开门出行,必拜五方。“五行”方位,中央为土,东方为木,西方为金,南方为火,北方为水,拜者具牲醴,烧香燃烛化纸钱,首拜中央,然后依次由东至北而祈,希望方方皆吉。风云雷雨山川城隍皆为神,旧时府县之郊外立坛设神位,每岁春秋之二八月致祭,地方长官穿朝服主祭。此俗民国时已废。崇敬土地,常德有多种名目的土地神。旧有“铁元帅土地”。该土地的原型为元朝一色目人士兵。相传当时为防止汉人反抗,每十五户才准许拥有一把菜刀,并且由元兵保管;元兵对新婚女子有初夜权。这位色目人兵士力破此弊,居民感激,奉为神。每岁农历八月十五日,常德城区居民备牲醴到上南门城门之外城壁前祭祀“铁元帅土地”,并挂红。石门县崇敬的土地菩萨有十种之多,有:专司传令的天门土地,专门传引亡灵的城隍土地,专司家宅安宁的当坊土地,专管五谷丰歉的青苗土地,管理山妖魔怪、狼虫虎豹的山神土地,专管炭窑、瓦窑、砖窑、煤窑的窑神土地,专管交通旅游的道路土地(俗名拖柴土地,路上经过其地,必拾柴一枝,掷于神座前,故名),管理桥梁渡口安全的桥梁土地,专司治病消灾、驱邪降魔的华山土地,负责祖坟祖灵安宁的坟山土地。农历二月初二为土地菩萨生日,民家隆重祭祀。水火无情,祭祀虔诚。春节期间,第一次到池塘挑水,必备香烛纸钱,对水而祀,然后取水回家。正月初一清晨,湖区有“喊水”习俗,祈求水神保护小孩免遭水祸。旧时,每岁春秋季节为祭火神之期。届时,张旗鼓,具牲醴,无论男女老幼,前往火神庙致祭。遭火灾之家祭祀更勤,造新屋或迁入新居之前,要唱戏酬愿。此俗已废。人物崇拜 已故先人,是为祖灵,常年受祭祀。旧时有祠祭,对象为家族中已故始祖及高曾祖考四代,另外还有忠臣、孝子、科甲仕官,得封受赠、捐产助族等人,也可以列入附祀。祭祀又分常祭、专祭、特祭、大祭。常祭每月两次,分别规定初一、十五;专祭又是对特定祖宗进行祭祀,如冬至始祖祭,高、曾、祖、考忌日祭;特祭是家有喜事,如婚娶、生子、人泮、中举、出任升任等;大祭一年数次,平时多节令之日,但以春秋两大祭最为隆重。祭祀土王是土家族的风俗。祭祀的土王有唐代的顾公,五代时的彭公,宋代向老官人、向王天子、田和汉,元末明初的覃后、覃天顺、向大坤、唐清、唐涌。另外,还有土司庙,如石门县二十八土司,各有其庙.祭祀仪式,平时在家烧香,望庙朝拜。大年、中秋节则人庙焚香;有的则在堂屋右上角设香案,立牌位,摆设三牲九醴,由妇女主祭;有的生病向土王许愿、还愿而往祭。今废。宗教神、保护神、真武祖师为道教全真派之神,相传慈利五雷山为其白天飞升之处,石门观国山为其夜宿之处,常德河袱山为其歇脚之处。周围10余县居民于每岁三月三、八月十五、九月九组织香会,上山朝拜。傩神,为驱疫逐鬼之神。据传此神不识字,不讲排场,没有架子,滑稽而诙谐,又保护人畜兴旺、五谷丰稔,因而为民间所信仰。傩神又被巫师举为巫教之神。常德凡巫教盛行的地方就有傩王庙,庙内供红脸傩王、白脸娘娘木偶像。信仰傩神的人要半月烧一次香,每烧香一次,就在纸牌上打一次圈圈,一年要打24个圈圈。但有人平时不来,一次就上24柱香,打24个圈。故民间有“傩王菩萨不识字,只求24个圈圈满”之说。石门县土家族信仰阿米婆婆。她是儿童的保护神(亦说火神)。此神以剪纸为像,贴于碗柜门中的横梁处。如遇小孩发生病痛,盛水饭半碗,置于碗柜中以祭。晚上人静后,将水饭泼到住宅10步外大路上,以此祈求保护。二 星相占卜星相 民间认为彗星是扫帚星,是姜子牙妻马氏之星,主妇女当权,对丈夫不利。认为月食是天狗吃月。每当月食发生时,家家户户敲锣打鼓,称为“赶天狗”,拯救月亮。称火星为“惑荧星”或“强盗星”,此星出现,会发生偷盗抢劫之事。民间认为流星是灾星,分为两种:一是“人阳(殃)”,其光色白,所落之处必死人;一是“火阳(殃)”,其光红色,或发生爆炸,所落之处必有火灾。据传旧时常德城市中落一火阳(陨石),人们大起恐慌,筑一水池将其围着,以示相克。其地称“火星池”,又修一火神庙,进行祭祀,祈求免灾。夏日多虹,俗称“蚂云”,人们认为霓虹所吐之气,可兆祸福。东方现虹,则云“蚂云朝东,有雨不凶”,无大水;西边现虹,则云“蚂云朝西,大水翻堤”;又以为主虫灾,故云“西蚂云收粮食”。占卜 卜卦,先确定所占之事,然后在神佛座前焚香、叩拜、祈祷、“打卦”。卦是用竹蔸一劈两开、削成两块竹片而成。占卜时,双手将卦捧在胸前,然后向上抛去,竹片落地,一反一正,便是“圣卦”,表示已得神佛许可;全是正面,即为“阳卦”,全是反面,即为“阴卦”,均表示神佛不同意。抽签也是向神佛求指示的一种形式。看相算命,或由江湖术士根据人的面貌及人的五官、三亭、气度神态、动静,窥知人的性格,判断人的禄命;或由算命先生根据人出生年、月、日、时的干支推算人一生的命运。此俗近年还添进了一些新招,有所谓“科学”看相、算命,操业者还佩戴“中国相师”一类标志骗人。扶乩是依托神灵解答疑难,以定吉凶的迷信活动。用一“乩盘”,盘内盛沙,又在丁字架上置锥形“乩笔”。占时,先举行请神仪式,设乩盘,请托“乩仙”,然后问卜。由一至两人“扶乩”用乩笔在沙盘中写字,表示神仙答疑,判断祸福。扶乩人多为年轻妇女,经过训练,由点传师暗中操纵。新中国成立前,“一贯道”之类道头往往设坛扶乩,诈骗财物,坑害和愚弄人民。三 巫医 巫术旧时,常德境内巫医、巫术比较盛行。喊魂收赫(吓)比较普遍。病人、尤其是小孩,精神不振,或者常做噩梦,认为病因起于凶神、恶煞、野鬼的惊吓,只有将其除掉,魂魄才可安然附体。其方法一是“喊魂”。此术一般在夜间进行,由家里有身份的人打开大门,站在门口喊“某某回来呀?”自答:“回来了!”连喊数遍。视其病情,连续喊三至七夜,也有一月者。另一种办法由女巫盛满一碗(筒)米,用青布巾包紧,将筒口拍平,对准病人敞开的胸部,不断晃动,口中念着咒语,然后小心打开布巾,察看碗(筒)口米粒。其突出部分即是作祟的鬼魅,并认定是什么鬼、什么神,将其掐出放在口中咀嚼。如此反复数次,直到容器中没有突出的米粒为止,说是邪魔已经收尽。再把米包好,放在病者枕头边,魂即可以回来。湖区为预防小孩溺水,多施“洒水浮(府)星”术。施术者先对小孩生庚八字进行推算,说患“水府忧”,有遭淹死的危险。然后应小孩父母请求,在一张黄纸上写上小孩生庚八字,然后画符,用青布包好缝成三角形,系上绳,套在小孩颈上。其他如犯“阳人煞”、“阴人煞”等,也采用此法。巫师,俗称“马脚”。巫师医病有多种办法,如请冥医、跳老司子等。请冥医,先是家人烧香祈祷,然后由马脚“过阴”,到阴间请冥医,冥医有各种名称,如毛八爷、郑先生、杠杠菩萨等。届时,马脚代替冥医传话,并对症医病,其术多用符咒、法水。事后,巫师恢复原状。跳老司子复杂些,病人家请老司子(巫师)作法事,降妖驱魔,消病清灾,一般要两至三天。第一天设法坛,在堂屋内悬挂傩公、傩娘像。当晚,开始作法事。第二天举行正坛大法事,掌坛人“捉鬼”、“斩鬼”。晚上,为了表现自己的法力,还表演“上刀山”、“拈滚油锅”、“踩炭火”等,宛如魔术、杂耍。第三天拆坛,收神像,主人设丰盛酒宴款待。澧水流域如安乡一带称之为下马脚,也叫“冲傩”。婚丧喜庆习俗 一 婚 礼汉族传统婚嫁有发八字、报日、过礼、迎亲、闹房等程序。发八字,即定亲。旧时联姻,由父母包办,男家看中某家之女,即备礼物请合适人选为媒,俗谓“请媒”。媒人受托之后,上女家说合,探视女家意向,俗谓“提亲”。女家表示联姻意愿后,男女双方即请算命先生合生辰八字。八字合,女家即选定日期,邀集至亲到男家去探视家境与婚姻当事人的相貌、人品,俗谓“看人家”。人家看成后,男家即选定黄道吉日与女家交换当事人的生辰八字,俗谓“发八字”,即算正式定亲。是日,一般男家邀请男女双方至亲参加,设宴招待。报日,即“请期”。先是男方备礼托媒人前往女家“求喜”,提出结婚日期,经女方家认可,便选定吉日,备办牲酒茶点,正式提出婚期,称为“报日”。报日一般在婚前半年进行,以便女家置办嫁妆。过礼,指迎接亲的前一天,男家送给女方礼服、首饰、化妆用品,以便新娘装新;又送牲酒糕点等,以便女家待客。同时,女方将床、柜等大型嫁妆交男方带回。是日,新娘开脸、梳头、戴花、着新衣,并宴请亲友。晚上举行一‘辞家礼”,专为女儿设筵席,并邀女之至亲至友相陪,称为“辞亲酒”。席间,亲友临别赠言,父母告以为人处世之道。席散,女方至房中“哭嫁”,实为哭唱,旧时有《哭嫁歌》。迎亲,指成婚之日,由媒人率领新郎及伴娘(一般由少女充任)等迎亲人员至女家迎接新娘。旧时男方用花轿迎亲,富者还带有乐队、仪仗。60至70年代,时兴自行车迎亲,80年代以后时兴小轿车迎亲。女家于迎亲人员来到之前紧闭大门,要“开门利市”,经讨价还价之后始开门“发亲”。陪送新娘出嫁曰“送亲”,陪送者称“上亲”。“上亲”为大,男方须请对等人员相陪。新娘到男家,由伴娘牵引与新郎在香案前拜堂。旧时,拜堂很讲究,有礼生司礼,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夫妻对拜。新中国成立后,改用行礼,或改在晚上举行结婚仪式。新婚之夜,有闹房习俗。婚礼次日早晨,新婚夫妇“筛茶”(蛋茶),以此拜见父母、尊长、亲友与百客,受拜者须偿钱,称为“拜茶钱”。早餐后,新郎偕新娘至岳父母家省亲,与女家亲友晤面,称为“回归”。岳家设盛宴款待新郎,但不留宿,习俗新婚一月不空房。夫妻当日回家,婚礼便告结束。二 丧 礼汉族丧礼 病人在弥留之际,其子女和至亲、至友,必须赶到床前守候,聆听遗言,临终分别,俗称“送终”。病人断气之际,迅速卸下纹帐,以免打人“网丝层”(谐枉死城),否则,要专做法事破解。同时,焚烧纸钱,称“落气钱”,给死者作“买路钱”之用。有的还焚烧纸扎轿马,给死者乘坐,以免徒步去阴曹地府。并趁亡人身体僵硬前穿好寿衣寿鞋,称为“装尸”。尸忌停于房中,须将尸从床上抬至厅堂,安放在铺好竹席或床单的地上。身盖寿被,头盖黑巾,俗称“遮脸布”,有招魂归来之意。如是男子手执桃树枝,女子则手执木梳;脚头点油灯,胸部放一面镜子。至此,收殓完毕。同时,差人遍告亲友,称为“报丧”。人殓,设灵堂,将寿棺置灵堂正中,装尸入棺。此时亲人环立致哀。棺内垫有石灰、雄黄、衾、枕、纸卷等。有的还在棺内放人死者生前喜爱之物,富有者还将金、玉之器置于死者口中,说是可以防腐。尸人棺后加盖,但不严封,以便后至亲友能见遗容。此时,便进入停丧阶段,孝子守灵,旧时不洁之人(妇女月经期内)不得接近棺材。常德民间殡仪有做道场者,有行家礼者,亦有道场、家礼同时进行者。做道场,僧、道皆可做。丧家雇请道士3—5人(贫者1—2人,富者8—9人),开锣起经,为亡人超度、礼忏。与此同时,合家举哀,按亲疏嫡庶着孝服,紧跟道士行礼。道土一般首做“开幽明路”,俾亡者平安赴阴曹地府。此后便举行“上朝”、“拜忏”,为亡人祈求玉皇大帝囿罪;做各种道场,给亡者解脱罪恶。道场多少,丧家根据财力而定。亲友备赙经奠;乡邻持香、烛、纸钱至堂吊唁,慰问家属,节刺顷变。丧家以酒肉相待,称为“吃奄尸肉”,可保清吉平安。雇请和尚诵经,俗称佛家道场,与道家道场大同小异,唯饮食供晶用素。家礼,俗称“文公家礼”,来源甚古,常德地区自明、清以来,道、僧诵经盛行,家礼稍衰,但至今民间仍有残留。丧家请出于书香门第的礼生10余人,内分主礼、陪礼、司礼等。主礼最重要,应先期请定。首先设灵堂,挂帷帐,悬灯彩,张燕乐,具讣文,贴对联。联为:“沉潜乎仁义之府,从容乎礼法之场。”堂前贴“当大事”3字。立孔子牌位,置诸仪节,为丧蓬、吹鼓亭、门鼓及东南西北各奠案;复设宰牲、嘹生、司食、司箸、羹、茗、樽、盥洗,歌诗、读文等各所,力求做到礼、洁、哀、静四者具备。然后行礼,包括成服礼、三献礼、宾祭礼、发引礼、点主礼等。灵柩出门,须“扎火罐”,以示驱煞。丧夫起肩,棺材的头部先被抬起,不然称为“坐丧”,视为不利。出门忌逢大雨,俗云:“大雨洗丧,家破人亡”。棺材上路,亲友邻居送葬,多者数百人。行间皆有次序,使一人在前面丢纸钱,称为“买路钱”。棺材上骑坐死者长孙,称为“压丧”。孝子手捧死者灵牌或遗像走在棺材前面。抬丧不绕道,逢庄稼可以任意践踏,称为“罡丧”,业主不索赔。行进途中,亲友在路旁设香案,备牲醴祭奠,称为“路祭”。一般人家在路旁烧草把,称为“驱邪火”。安葬前择坟地很讲究,旧时要请地舆先生精心选择,有的甚至在生前就已择好,预封假冢。新中国成立后,一般只请有经验的人确定墓穴方位。墓穴挖成后,在穴中用米和茶叶写上“万年富贵”或“兰桂腾芳”字样,并画“八卦”或“太极图”,称为“画井”。下棺时,孝子跪拜。棺材安就后,长户跪地先掀土三锹,接着丧夫垒土成坟,称为“起封土”。最后,孝子捧着亡人灵牌或遗像回家,供于灵桌。三日内,家人每夜送火把于坟,称为“送亮”。三天后,孝子再临视,以牲醴祭奠,称为“复山”(复三)。此外,还有“谢悼”、“应七”、“五七”、“百日”、“周年”、“除服”等礼仪。 土家族丧礼 古有悬棺而葬的习俗,后逐渐改为土葬。病人忌死于床,病危时病榻置于“火坑屋”中。重视送终,晚辈轮流守护,孝子还让病人头枕于胸前。病人断气时要高呼其称谓,烧纸钱,脱旧衣,孝子立即穿上其旧衣,表示“接气”。继承人取井水一罐或一筒,烧热后给死者洗澡。洗涤用布必须焚化,通过看灰烬成何形状,预测死者在阴间祸福。穿寿衣寿鞋,按死者享年确定多少根白纱缠于腰际,然后下榻于堂中。死者面上盖白纸,胸口压一鼎罐盖,脚边点一盏油灯。左手握桃枝和打狗耙,右手边放一包死者断气时所烧纸钱的灰,盖上寿衾。然后鸣炮、报丧,商办丧事。取七至九户邻居火坑灰放人棺材内,其上用口盅按死者年龄印上圆圈,一年一个,再垫上纸钱或剪成人形之黄纸。然后由孝子等人将死者扶置棺材内,称为“人材”。夜晚,雇歌师击鼓唱丧歌。丧歌有歌头、开场、请神、扎寨、盘歌、交歌,有哀悼亡灵、历史故事、劝人节哀等。天亮前祭亡一场为其高潮。此时歌师唱腔高亢激越,中门大开,观者让开一条通向大门之道,大烧纸钱。往往一股冷风吹进,纸灰乱飞,丧师借此说神道鬼,预兆寨中祸福。又举行跳丧仪式,名曰“跳廪”。这是土家人古老祭祀仪式,有“一人身亡,都来跳丧”之说。回族丧礼 回族丧葬一律按伊斯兰教教规。一般头天死第二天葬,等候亲属也不超过三天。灵柩采用底板能够抽动的棺木,实行土葬。其葬礼有浴礼、备殓、站礼、出殡、安葬等仪式。浴礼:人死后,抬至清真寺由阿訇、寺师或师娘和直系亲属用温水淋浴,外人不得人内。备殓:将亡人用“克番”布裹身,然后洒上香水,装人“塔卜”(木匣)。站礼:亲属及同教生前友好沐浴净身后,戴上礼拜帽,每人各拿一支安息幡,面对亡人的“塔卜”围成圆圈,庄严肃立,由阿訇主持向亡人默哀,并念《古兰经》。站礼时,亲属不得啼哭。出殡不需择时辰,不打锣鼓,不放鞭炮,不啼哭。安葬前不看山向、风水,将坟坑挖成外大井,内小井,呈“回”字形,内井朝北,里边枕一土枕,让亡人枕头。井成,孝子先下小井,试看长短宽窄,再将死者用白布缠住头、腰、腿部,轻轻放人,头朝北,脚朝南,面朝西,并在小井四周撒放麝香、雄黄、石灰,再在大井上用几根木料拼合为盖,然后由亲属遮土,将坟墓堆成长形。人井和掩土时,友好站在坟前,晚辈则跪在坟前,由阿訇念经,为亡者祈祷。三 喜 庆贺生 妇女怀孕,称为“有喜”。小孩出生当天,婆家备鸡一只、米酒一缸,送至产妇娘家,称为“报喜”。外人第一个进入产妇家,称为“踩生”,便给来人筛鸡蛋茶,甚至请喝酒,以免婴儿长大口馋。民间以为女踩男生最好,有“女踩男生,财发万金”之说。婴儿诞生第三天,用艾叶水给婴儿洗澡,称为“洗三朝”,第十天,举行庆祝,俗称“十朝”。家长祭祀祖先、送子娘娘,祈求保佑婴儿易养成人。备办酒筵,大宴宾客。亲友送礼,俗称“送祝米”。产妇娘家馈赠最丰,有“上半月吃娘家,下半月吃婆家”之说。待客有“红蛋”,即用颜料染成红色的熟鸡蛋。“吃红蛋”成为生孩子的代词,民间有“今年吃喜酒,明年吃红蛋”的祝愿。此外,还有百日酒、满月酒。婴儿满一周岁,亲友来贺,外公家馈赠厚礼,俗称做周岁。贺寿 常德人依古例“六十曰寿”,未到此数之诞生日,只称“做生日”,且“男不做四(十岁),女不做三(十岁)。”如若提前做寿,也有讲究,即男子可做五十大寿,女子可做四十大寿。无论做生还是做寿,都有“男做进,女做出”的习俗,即虚岁或足岁。常德民间最忌三十六,认为是背时数。人到三十六,也将遇到灾殃,俗云:“人人有个三十六,喜的喜来忧的忧”。三十六岁做生的目的在于免祸消灾。节日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此日天未亮,家主设香烛茶酒祀天地、祖先。然后开门至户外,烧香焚纸钱,拜五方,谓之“出行”。媳妇筛蜜枣茶或蛋茶,先公婆,后长辈,后遍及家人。早餐后,往附近亲族邻友家拜年。此日家中不卖东西(不出财),不扫地,不泼水,不打骂孩子。初二为女婿向岳父家拜年特定日子,称为“初一子,初二郎”,否则便为不恭。从初五起,民间各种游艺出动,有龙舞、狮舞、采莲船、地花鼓、三棒鼓等。因新中国成立后,春节放假三天,游艺活动一般从大年三十就开始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常德有在此日张灯和吃“元宵”的习俗。“元宵”是用米作粉团,以糖、果仁为馅的食品。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常德也称“端阳节”。相传楚国大夫屈原于是日自沉汨罗江,楚人甚哀,以舟楫争先拯救,并以粽子系五色丝投江中祭祀,又造龙船竞渡,以纪念屈原。唐人刘禹锡说竞渡始于武陵。此日,家家采艾、菖蒲挂于门框上,称为“禳毒辟邪”。饮雄黄酒,或涂小儿两耳,称为“开聋”。取蟾蜍,塞香墨于口,倒挂阴干,磨末涂疮疖。旧俗家家贴红纸条,上写“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赤口上天堂,蚊虫归地府”,叫人念唱。农历/乙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把已嫁姑娘接回家过节,故又称“团圆节”。亲友互相馈赠,多以饼、茭、藕、糍粑、饴糖为礼物,其中以月饼为珍,象征团圆。此时桂花飘香,鸭子正肥,常德流行“吃桂花鸭子”的习惯。旧俗妇女求嗣,于夜间至田间摸瓜,得圆者为喜,称为“摸秋”。腊月二十四日,年节正式开始,合家小饮,谓之过小年。次日入夜,青年们把锣鼓搬出来敲打,哼歌唱调,有催年之意。有的操练家什(乐器),准备在春节时演出,故有“腊月二十五,家家打年鼓”之说。为了便于接女儿、女婿一同吃年饭,常德人吃年饭往往安排在除夕前一至二日,时间赶在天亮前,边吃边亮,有象征前途光明之意。腊月三十为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贴春联、门神,钉桃符,合家吃“团圆饭”,不杂亲友。是夜,炉火熊熊,全家围坐,是谓“守岁”。肋年代电视普及后,“守岁”一般全家围坐收看春节联欢晚会,午夜12点放鞭炮庆贺,90年代后城里不少人家相互打电话祝贺新春。旧俗清明、七月半和冬至为三大鬼节。清明,合族祭祖先于祠。此前三天与后四天,各家各户提竹篮,内盛酒肉、香烛至祖墓拜扫。用竹枝缀幡插于墓上,并在其周遍置纸钱,称为“挂山”。七月半即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是日晚,设酒宴祭历代祖先,备冥钱及金银锞、衣服、鞋屐、箱笼、屋宇等纸扎之物,其上皆列名单,子夜时焚烧,称为“烧包”,供亡人阴间享用。另外,烧一批冥钱,其上不写姓名,以打发“孤魂野鬼”,以免其“行劫”。冬至,各族至祠堂祭祖,大摆宴席,俗称“冬至会”;有的备酒请客,称“冬至酒”,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此俗今已废除。各家开始宰猪制薰烤,名曰“冬腊肉”,香醇味美。生活习俗 一 饮 食常德有谚云:“日图三餐,夜图一宿”,常德人一般实行一日三餐制。旧时城区只有早晚两餐正规吃饭,中午只吃点零食,称为“过中”。冬季昼短,农村吃早晚两餐,中午或饮茗粥(擂茶),或吃米泡、粑粑。新中国成立之后,工作时间制度化,城乡概实行三餐制。城镇居民早餐多吃稀粥、馒头、粉面或油条、豆浆之类;乡村则为三餐米饭。常德城乡概以大米饭为主食,为弥补大米不足,山区农户杂以玉米、红薯,湖区农户杂以蚕豆、豌豆。遇灾荒,吃稀粥或菜拌饭。无论老少,有嗜辣习惯,爱吃糌辣椒、油炸辣椒、辣子酱、白辣椒。有腌制坛子菜、腌腊鱼腊肉的习惯。时令饮食,正月十五元宵节吃糯米糖心汤圆,俗称“元宵”。三月三日吃地米菜煮鸡蛋,或者煎粑粑吃,称“塌蛇眼”,可预防毒蛇之害。五月端阳节吃粽子、盐蛋。六月六日吃羊肉。七月子鸡开始成熟,黄焖子鸡为时尚晶。八月,月饼、菱角、桐子叶粑粑为必食之物。九月吃重阳菌。十月湘莲为市上佳晶。腊月,腊八豆为桌上常菜。春节第二节 生活习俗前后,粑粑、米泡、米泡糖、饴糖为常食食物。对于食鱼,常德有“春鲢、夏鲤、秋鲫、冬鳊”的谚语,适时食用,味道更佳。旧俗乌龟、水鱼、黄鳝、狗肉之类不上筵席,20世纪70年代后已成席上珍肴。常德盛产稻米,久而久之,形成了以大米为主要原料的大众化小吃食品。有米粉、发糕、油粑粑、煎米茶、绿豆浆、麻元坨等。有专门米粉加工店,晚上加工,早晨出售。在80年代后,米粉逐渐成为常德城镇居民早餐的主食。发糕,即磨米成浆,经过发酵,然后将米浆倒木模内蒸熟即成,此食松软而香甜。也有将米浆浇入桐叶中,裹好蒸熟,俗称桐子叶粑粑,味更爽口。油粑粑,亦称穿眼粑粑。在米浆中加盐、葱,然后盛人铁勺在油锅中炸熟,中间薄而脆,四周厚而软。煎米茶,将焦黄米磨成粗粉,拌以食盐、生姜、茴香,加水煮成糊,香辣可口。作为早餐,一般是边吃油粑粑,边喝煎米茶。常德人喝茶很讲究,除一般泡茶外,还盛行擂茶待客。其制法是:先将生姜、盐、焦米、芝麻、生茶叶放人擂钵中,用木棒擂成糊浆,然后盛人碗中,冲上沸水而成。趁热喝,并佐以其他食物。相传喝擂茶起源于东汉初年。当时马援征“五溪蛮”,兵困壶头山,瘟疫流行。土人教以用生姜、盐、茶叶、煎米制作此茶,饮后瘟疫即除,遂沿袭至今。展开hmzgsl 12:57
其它类似问题
其它人正在问的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对死亡的称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