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 国巧遇韩 国 可以用判若云泥的意思来形容吗?

&p&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先弄明白一个问题:&b&古人为什么要用活人来殉葬?&/b&&/p&&p&记得小时候,在历史课上听到:原始社会是一种近乎于人人平等的社会。。。。。。我当时就有一个疑问:人类进化到奴隶制社会,为什么还是一种进步呢?长大以后我才明白:所谓的“人人平等”只限于氏族内部,而对于其他部族的人基本上是“一个不留的屠杀”。道理很简单,在生产力水平极其落后的原始社会,人基本上不可能创造出剩余价值。所以最符合经济学原理的做法就是:抢夺其他氏族的土地,并杀光那里的所有人。顺便说一句,氏族内部的“人人平等”很可能也是一种幸存者偏向。在食物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应该会有部分人被无情的牺牲掉。&/p&&p&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开始变得存在价值,从而使得人类进化到奴隶制社会。不过讽刺的是,在商朝的年代,奴隶的价值(价格)仍旧要小于马匹的价值。在那个年代最奢侈的殉葬方式并非是更多的奴隶,而是更多的马匹(车)。如果你能够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就应该不难理解为什么商朝会存在大量活人殉葬的现象了。至少在我看来,&b&人类的尊严来自于人类的价值&/b&。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代社会中的人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更多的尊严、更多的人权,或许只是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使人类创造出更大的价值。&/p&&p&举一个现代的例子就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存在着大量的血泪工厂。工人在超长时间的劳动后,也只能得到极其微薄的报酬。你觉得改革开放是否也是一种进步呢?我觉得只需回答两个问题,就应该能够达成共识。第一,改革开放前这些血泪工厂的工人是如何生活的?第二,现在这些人是否还可能选择以前的生活方式?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农民被禁锢在土地上,而不被允许到城市中来打工;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现在农民照样可以继续种地。只不过他们认为即使在血泪工厂被“剥削”也要比禁锢在土地上好得多。同理,在奴隶制社会,被武力征服的人们可以不用(立刻)去死。甚至在极其罕见的情况下,他们还有出人头地的可能性(商纣王时期)。我之所以认为奴隶制社会是一种进步,恰恰是因为:&b&除了死亡之外,被征服氏族的人们还有成为奴隶的另一种选择。&/b&&/p&&p&请别误会,我并非是将人类所经历的苦难合理化,更没有为所有苦难进行开脱的意思。我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b&指出什么不好并不难,而真正困难的则是找到一种解决之道。&/b&事实上,如何解决人口近乎无限增长的潜力与自然资源有限的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是一条人类社会进步的主线。或许,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个终极的解决方式:城市是最好的避孕药。的确,当某个地区从农业社会进化到工商业社会以后。即使没有任何强迫性的政策约束,生育率也会出现明显的下降。这时生育后代除了本能的心里需求以外,已经几乎不再具有任何经济价值了(具体可以参见台湾地区生育率的变化)。如果我们继续往前追溯,那么就不难发现如下的几个阶段:计划生育----溺杀女婴,社会底层的次子及以下无法获得生育权。。。。。。这个问题不展开讨论,否则文章的长度将会扩大几倍。&/p&&p&以如今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来看:堕胎是能够被接受的,但溺杀女婴则是天理难容的罪恶。问题在于,这两者之间真的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区别吗?说不定未来的中国人,也会认为堕胎同样是天理难容的罪恶。同理,站在古代社会的角度来看,溺杀女婴或许也是一种较为(比奴役与杀戮)人性化的解决之道。&/p&&p&对于计划生育的问题,我觉得在技术层面或许存在某些争议(比如,是否不应该如此的严苛?是否应该更早的调整?),但对于计划生育的本身我是偏向于支持的。管理层一方面推行改革开放,从而使中国步入城镇化的浪潮,并且从农业经济模式转变为工商业经济模式。另一方面,通过计划生育的方式,在中国暂时难以立刻改变落后局面的情况下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说真的,我还真想不出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显而易见的是,过剩资源注定是会被“浪费”掉的,而根本不可能获得任何尊严。符合经济学原理的方式就是:尽量浪费过剩资源、节约稀缺资源。或许,没有计划生育,如今中国的人权水平应该不会比印度更好。请注意,&b&2000多年以后的人类,或许同样会认为我这种支持计划生育的言论是一种罪恶的道德沦丧&/b&。&/p&&p&这个开场白似乎有些过长了,下面该回到这个问题的本身了。关于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分界的问题,史学界比较倾向于在春秋与战国的分界(我比较倾向于认为是“奴隶封建制”到“郡县制”的分界)。我相信,这种社会制度的转变,应该对应着殉葬制度这种伦理问题的转变。请注意,孔子与孟子恰恰是生活在这个分界的两端。&/p&&p&先放下孔子是否支持活人殉葬的问题不表,难道大家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吗?在百家争鸣的年代,各家各派都会从无比刁钻的角度展开辩论。那么,&b&为什么居然没有人质问孔子是否支持活人殉葬的问题呢?&/b&孔子不是宣称要“克己复礼”吗?那么周礼中活人殉葬的部分是不是也应该被坚定的遵守呢?显而易见的是,无论孔子如何回答,都将陷入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之中:要么就必须放弃用“周礼”作为衡量是非对错的标准,要么就必须承担巨大的道德压力。我只能想到一种合理的解释:&b&在孔子的年代,各家各派或许都没有觉得活人殉葬是个事儿!&/b&就像我们现在,都没有觉得堕胎是个事儿的道理一样。请注意,对于这个问题来说,我既没有“黑”孔子,也没有“黑”我们的祖先。对于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我们或许可以看到具有民主氛围的城邦、以及仁慈的统治者。问题在于,无论是民主还是仁慈,奴隶都不会被包含在内的。所谓仁慈的统治者,用极其残忍的方式对待奴隶其实是很普遍的(屠杀、阉割)。不拿奴隶当人看,其实是人类祖先的通行标准。我并不赞同用现在的道德标准来批判春秋时代的活人殉葬。也就是说,&b&即使孔子支持活人殉葬,也不能说明孔子的道德水平存在问题。&/b&&/p&&p&我不否认西周活人殉葬的比例要比商朝少得多,但这种现象仍旧是普遍存在的。如果说孔子不骂“活人殉葬”,反而用最恶毒的语言咒骂“始作俑者”。是无论如何在逻辑上都说不过去的!毕竟,先有“活人殉葬”,后有“始作俑者”。至于陶俑更像人的说法就更加可笑了,难道草人与纸人不也是追求一种成本较低的“像人”方式吗?说真的,除了成本以外,我真看不出有什么区别。请注意,如果用现代的道德标准来看,孔子的年代存在着太多天理难容的罪责(比如,溺杀女婴)。问题是,我们看不到孔子对这些现象表现出愤慨,那又为什么会对“始作俑者”耿耿于怀呢?与孟子不同的是,我们看不到孔子有太多“向下”的关怀,而愤慨通常只会表现为不够“尊上”。&/p&&p&客观的说,我们从史料中找不到任何孔子支持或者反对活人殉葬的证据。唯一的佐证,只是孟子引用孔子的“言论”。如果我们不断章取义的话,则不难发现:&b&孟子的本意其实是想说明,孔子是反对活人殉葬的。&/b&我相信,孟子必定是反对活人殉葬的。如果说孔子的核心思想是“复礼(古)”,那么孟子的思想中则存在更多人本主义的思想。事实上,孟子的很多主张其实是很不受历代君王所“待见”的。当然,孟子的思想恐怕也与其生活在战国的年代有关。&/p&&p&很多人认为,没有人会比“亚圣”孟子更能了解孔子的本意了。我觉得吧,有这种想法的人,基本上对中国的文化倾向一无所知。同样是举一个现代的例子,作为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应该不会有人比他对“社会主义”理解的更深了吧?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他推行改革开放的理由:&b&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b&潜台词就是:社会主义既没有“过时”,更没有任何“错误”。只是大家都误解了社会主义的本意。如果这时还有那位不开眼的老同志希望讨论一下什么才是社会主义的问题,那么接下来邓公就抛出了极其经典的三论:猫论、摸论、不争论。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了一个问题:“猫论”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在本质上是矛盾的。事实上,用中国(传统)逻辑来看待这个问题,其实根本就不存在任何矛盾:&b&任何能够抓得住老鼠的猫,名字都叫社会主义。&/b&说真的呀,中国能够有邓小平真的是我们的幸运。请大家注意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使是(掌握最高权利的)邓小平的改革,也逃不出“&b&托古改制&/b&”(对古圣先贤本意的曲解)的历史惯例。有人说,邓小平是实用主义的大师。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确是具有实用主义传统的国家。&/p&&p&显而易见的是,人类不可能找到永恒的绝对真理。而应对这个问题,东西方文化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方式:对于西方文化而言,倾向于用新理论来取代旧理论;而东方文化,则倾向于扩充旧理论中定义的内涵。如果你能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定是“包罗万象”的吧。好的一面,是中国也能够与时俱进的动态调整,而不会永远陷入教条的原教旨主义(比如,伊斯兰文明);坏的一面则是,掌握最终解释权的人必须是圣明的,否则。。。。。。不把话题扯远,我想说明的是:事实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解释才能够产生更好的效用。对于这个问题来说,&b&孔子的本意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解释才能够更好的表达孟子的主张&/b&。事实上,上述现象在历史中的确非常普遍。对于孔子来说,不也坦然的宣扬“&b&为尊者讳&/b&”、“&b&子为父隐&/b&”吗?也就是说,真实的周公旦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宣传”才能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主张。呵呵,看来孟子的确是得到了孔子的真传。&/p&&p&不知道大家是否还发现了历史问题中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好人是很难找到缺点的,而坏人则是找不到优点的。如果是主流价值观认定的坏人,那么后人的任务就是不断添油加醋的为其增加罪状。我猜想,如果是主流价值观认定的好人,那么后人的责任则是“为尊者讳”的删除史料中对其不利的记载。很遗憾,后面的结论只能是猜测。毕竟,不断添油加醋是可被观察的,但删除的内容我们则永远不可能再有机会看到。举一个例子,在知乎上有一个如何评价诸葛亮的问题,其中一个答主的观点是:除了事必躬亲以外,其他的负面评价都是在“(抹)黑”诸葛亮。请大家注意,在历史上“事必躬亲“绝对不会被理解为缺点的,对吧?同理,&b&如果不是孟子的解释,那么我们很可能也不会有机会看到孔子对活人殉葬态度的记载。&/b&难道不是吗?孟子和孔子并非同时代的人,那么孟子又是如何知道孔子的言论呢?如果孟子是通过“文字”了解到这一点的话,那么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同样的文字呢?或许你会说在没有印刷术的年代,某些文字记载的失传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的确,我认同这种说法,但我却不相信褒贬不同的信息具有相同的失传概率。大家想想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孔子在编纂删定《春秋》是的原则和态度。这能够说明什么问题呢?孔子是否会删除原始资料中“不和谐”的部分呢?请大家再想想看,即使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比如就在知乎上)又会如何应对“敏感问题”呢?请注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字可以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流传。与此同时,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也开始不断的增加。&/p&&p&在知乎上我发现了一个最为讽刺的现象:几乎所有人对于历史问题的讨论,都是不断的引用史料,而根本就对“常识”和“逻辑推理”不屑一顾。最为极端的例子就是,大家对于木牛流马的评价:很多人宁愿相信它是永动机,也不愿意相信它只不过是独轮车而已;很多人宁愿相信它是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迹,也不愿意相信它只不过是诸葛亮在特殊时期不得已的选择。对于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看法:诸葛亮很可能是在多次北伐后,国力已经空虚到没有足够的牛马(车)作为运粮工具的情况下,才不得不靠人力来进行军粮的运输。请注意,我并非认为自己的观点就一定是对的。而只是以我的经验与常识,认为这是可能性最大的一种解释。当然,你完全可以与我有截然不同的经验与常识,所以不同的解释也是完全合理的。至少在我看来,历史的很多真相在本质上是不可能绝对了解的,所以我们可以采用相对主观的方式来看待历史。请注意,主观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意识到自己不够客观。或许,随着我经验与阅历的增长,我也很可能会推翻此前的见解。有意思的是,&b&我们的文化倾向于允许用主观(希望看到的)的方式去书写(篡改、修正)历史,但却必须用客观的心态来解读(写成文字的内容就不容置疑)。&/b&对于亲身经历过(甚至参与其中)“塑造典型”、“歌颂模范”年代的人,居然不能意识到我们所看到的史料很可能也是被塑造的。如果我们承认上述现象的存在,那么我们在理解历史时就必须进行某种程度的修正。&/p&&p&&br&&/p&&p&------------------------------分割线-----------------------------&/p&&p&有人回复,我就再多谈一谈。&/p&&p&
在上文中我提到了一个观点:社会最底层的次子及以下是没有生育权的。说真的呀,我能够找到有关溺杀女婴的记载,但还真的找不到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不过也不难想象,既然有“溺杀女婴”和“一夫多妾”的现象存在,那么注定社会最底层将会有大量的男性找不到老婆。诡异之处在于,对于大量人口无法获得生育权的现象,却没有得到从古至今人们的任何关注。要知道,这对于个人来说必定是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儿,对吧?请注意,皇家的次子及以下不与长子争夺皇位,要比生活最底层的次子及以下不与长子争夺生育权容易得多。我猜想,古代社会最底层弑父杀兄的比例,很可能会大大高于皇家。(我之所以认为这种猜测是合理的,是因为我有“类似”的亲身经历:由于我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所以如果不能赚到足够的钱来买房,那么就几乎不可能通过结婚获得生育权。我的工作是期货交易,记得那时我在交易时承受的风险水平绝对可以用“穷凶极恶”来形容(满仓)。对于现在来说,我当然向往更美好的生活,但我也本能的意识到自己也有很多不愿失去的东西。所以呢,我的风险水平降到非常低的水平。)&/p&&p&
其实,上述观点还真不是我自己想到的,而是来自于《中国化的日本》这本书对日本历史的描述。对于同样是农耕民族的日本,也面临土地资源有限与生育潜力无限之间的矛盾。当然,这也存在一个疑问:既然父母无法给予所有后代应有的(现在的价值观)人权,那么为什么不少生孩子呢?其实,少生孩子的策略也是行不通的。因为在夭折率非常高的古代,没有足够数量的“备胎”肯定是不行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曾经实行计划生育之所以可行的原因,离不开现代医学的发展能够将夭折率降到足够低的水平。顺便说一句,该书还提到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有关于次子及以下悲惨生活的描写。比如,这些无法获得生育权的人,内心中极度的压抑,最终“干”了一头母猪。。。。。。&/p&&p&
如果你能够想明白这些道理,那么就应该能够理解为什么佛教和儒家在古代会如此的有市场的原因。对于注定无法获得生育权的人们来说,如果再不给他们一种对“来世”的寄托,那么是不是将会更加残忍呢?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儒家推崇的伦理观,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解决这种现实的社会问题呢?儒家这种伦理观,至少能够给弱者一次“斯德哥尔蒙症候群”的机会:我之所以一辈子无妻,并不是因为我的懦弱无能,而是因为我的道德高尚。请注意,上述的所有悲剧,并不可能通过某位仁慈、英明神武的君主而有丝毫的改变。&/p&&p&
说真的,我并没有任何黑孔子的意思,因为我显然想不到在那个时代还有什么更好的解决之道。但另一方面,&b&我的确对那些“国学粉”希望复古的主张没有丝毫的好感!&/b&有位答主就指出:孔子学术中没有谬误,如果你觉得有谬误的话,那么只能说明这种谬误来自于你自己(无法理解圣人)。紧接着,就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说辞:你有什么资格评价圣人。。。。。。看了这种答案,我真的觉得很可能笑:难道我们中国人,就真的就差劲到几千年都没有任何长进吗??不把话题扯远,我想说明的问题是:&b&很多时候没有任何信息,其实反而就是最有价值的信息。&/b&就像福尔摩斯在发现“狗没有叫”的情况下,合理的猜测到凶手很可能就是狗的主人。同理,在中国进化了几千年以后,仍旧觉得古代更加美好的原因,只可能是古代有太多悲哀的现象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或者说,我们看到的史料,很可能是在被一次次“遮丑”后的结果。比如说,当我们找不到蜀国在诸葛亮连年北伐的情况下民间生活疾苦的记载时,我反而认为这其实透露出了更为有价值的信息。&/p&&p&
对于“始作俑者”这个问题本身,其实我们真的不难想到一个大家都经历过的类似案例。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一句爱迪生的名言:&b&天才就是1%的天赋+99%的汗水。&/b&很遗憾,直到有了网络以后,我才知道后半句话:&b&但没有这1%的灵感那99%的汗水也是徒劳。&/b&请注意,离开了后半句话,爱迪生的原意就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改变。呵呵,我不用解释小时候我们看不到后半句话的原因了吧?说真的,如果我们不能通过常识与逻辑推理的方式看待历史,那么结果将是:&b&谁控制了文字,就等于控制了真相。&/b&而我们则只能像郭德纲相声中描述的那样:出门就上当,当当都一样。对于历史上“文字狱”盛行的民族来说,我们的确有必要合理的怀疑“文字的信用”了。&/p&&p&
如果有人问我该如何评价孔子,那么我的答案将是:孔子在(中国)社会学中的位置,相当于牛顿在物理学界的位置。小的时候,我很喜欢看科普类读物,并且对爱因斯坦描述的世界感到新奇不已。至少那时我觉得:爱因斯坦是伟大的,而牛顿则是“愚昧”的(他的理论是错的)。长大以后当我理解了牛顿对物理学的推动,反而认为牛顿比爱因斯坦更加伟大。客观的说法应该是: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并非错误,而是存在局限性。我相信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早晚也会被发现局限性。我的意思是:&b&无论是把孔子视为我们永远无法超越的圣人,还是把孔子视为中华民族的罪人都是不可取的观点。而更为可取的态度是,考虑孔子所处时代的背景,并且分析儒家主张合理性的前提条件。当社会发展到使这种前提条件荡然无存时,我们就应该把儒家的这部分主张放进“思想的历史纪念馆”。&/b&&/p&&p&--------------------------分割线------------------&/p&&p&有位朋友在回复中质疑我的观点,并说道:“春秋把人殉不当回事?你的答案不用看了,浪费时间。”问题是,我的猜测到底有没有证据支持呢?很遗憾,直接的证据是不存在的,但或许还是能够找到一些间接证据的。&/p&&p&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来看,你会如何评价商朝的残暴呢?我去过一次“殷墟遗址”,殷商活人殉葬(的规模巨大)是有明确的考古证据的。更让我感到最震惊的是:杀婴镇宅。。。。。。&/p&&p&&br&&/p&&p&好,咱们再来看看周武王伐纣时,开列了纣王六条罪状:&/p&&p&一是酗酒;&/p&&p&二是不用贵戚旧臣;&/p&&p&三是登用小人;&/p&&p&四是听&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qulishi.com/mingxing/sujianxi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信&/a&妇言;&/p&&p&五是信有命在天;&/p&&p&六是不留心祭祀。&/p&&p&请注意,&b&没有一条是在批判商纣王的杀戮暴行,更没有丝毫的提到商朝“活人殉葬”的问题。大家在《封神榜》中看到纣王对平民的暴行,最早的出处也是在汉朝。&/b&&/p&&p&难道大家不觉得奇怪吗?为什么周武王对商纣王的“抹黑”时,认为酗酒很重要,而活人殉葬根本就不值得一提呢?更有意思的是,居然还提到“不留心祭祀”的问题。&/p&&p&显而易见的是,周武王时期的道德标准,与我们如今的道德标准很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不是周人觉得“活人殉葬”不是个事儿的话,那么为什么会遗漏了如此重要的罪状呢??&/p&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先弄明白一个问题:古人为什么要用活人来殉葬?记得小时候,在历史课上听到:原始社会是一种近乎于人人平等的社会。。。。。。我当时就有一个疑问:人类进化到奴隶制社会,为什么还是一种进步呢?长大以后我才明白:所谓的“人人平等…
白酒文化。&br&中国有源远流长的酒文化,但是古时的酒,和今日的酒,完全是两回事,甚至古时候的白酒,和今天的白酒,有时说的也不是一回事。&br&魏晋时曹操有诗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里的杜康,和今日的河南杜康酒毫无关系。&br&唐代杜牧有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里的杏花村酒,和今日的山西汾酒也毫无关系。&br&“唐时宫廷酒,盛世剑南春”,这句广告语我们听得多了,然而这唐时的剑南春,和今日的剑南春,同样没有什么关系。&br&为什么这么说呢?&br&因为古时候的中国酒,主流是发酵酒,大多数指的都是黄酒,度数在20度以下,也就比啤酒的度数高一些,所以才会有李白斗酒诗百篇、武松三碗不过岗。&br&——如果真像他们那样喝白酒,早就酒精中毒死了。&br&&br&今日我们说的白酒,在古时叫烧酒,据说是元时蒙古军队征战阿拉伯带回来的技术,比传统发酵酒多了一道蒸馏工艺,可以将酒精度提升到50度以上。因此明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人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br&烧酒在中国的第一次出现,据考证是在四川泸州——&br&“公元1243年,蒙古军队和南宋沿重庆、泸州一线展开攻防战,这场本以为会很快的战争,形成了对峙状态,时间长达36年,直到1279年重庆陷落后才告结束。长期的军事对峙,对当地经济生产破坏巨大,但军事需要,也使某些种类的经济畸形发展,包括税率较高的酒类消费——而驻军本身就是酒类产品的巨大消费市场。蒙古军队带来的阿拉伯工匠与当地工匠开始了技术交流与融合。蒸馏工艺与中国传统的曲药酿酒技术在川南泸州发生碰撞并结合了起来——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宋蒙四川战事结束45年之后,泸州酿酒师郭怀玉酿造出了具有现代白酒特征的大曲酒,自此中国蒸馏酒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br&&br&虽然早在元代就已经出现,但其实烧酒这一事物,长久以来都只是西南地区的支流文化,未曾登上过大雅之堂。一直到清朝,中国酒文化的主体,仍然是黄酒,比如花雕酒、女儿红、状元红、竹叶青,都是当年享有盛名的黄酒。&br&明清时的酒文化竞争,主要发生在南酒和北酒之间。&br&所谓北酒,指的是北派黄酒的代表——沧酒,这种酒产于河北沧州,从宋代兴起,到清朝乾隆年间,风行了八百年。那时候,沧酒在整个中国的酒业中居于支配地位,上至宫廷贵族,下至贩夫走卒,燕赵豪侠,梁山英雄,喝的应该都是沧酒,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国酒”。&br&然而时至今日,已经没有几个人还记得河北“沧酒”的盛名了,甚至连酿造工艺都已经失传。&br&这真的是挺悲哀的一件事情。黄酒和白酒,就味道而言,前者温和醇厚,后者辛辣刺激,就现代人的饮食习惯来说,无疑前者更加健康,也更符合中华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但今天,作为传统国酒的代表,沧酒已经湮没无闻。&br&&br&当然,直到清朝,即使沧酒已经没落,白酒也还没有说话的份。&br&击败北酒的,只是另一种黄酒——兴起于绍兴的南酒。近代绍兴黄酒的历史并不长,进入清朝后才得以迅速扩张,并取代了北酒的地位。南酒得以繁荣,主要在于革新了酿造工艺,品质更加统一,没那么容易变质。说到底,发酵酒的酒精含量都不高,在南方酷暑天气下是容易变质的,在长途运输中也容易变味。于是在南方经得住品质考验的南酒,逐渐就流行起来,盖过了北酒的风头。&br&烧酒,也就是今天的白酒,直到清末年间才开始在下层民间流行开来。流行的原因,据考证,主要是清末民国期间,战争日渐频繁,人们喝不起黄酒了。黄酒需要用粮食酿造,战争期间,饭都吃不饱了,哪里还有余粮来酿酒,所以价格贵的一般老百姓只有咽口水的份。&br&白酒呢,原料用的是口感差,不宜食用的高粱,便宜的很,大众都喝得起。白酒的酒精度数也高,一来容易保存,二来喝几杯就醉了,消耗量比黄酒少得多,于是成了屌丝阶层的最爱。总之,这一切都是基于经济性的考虑,尤其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民生凋敝,太平天国叛乱,辛亥革命,军阀内战,抗日战争,上百年间打个没完没了,让黄酒彻底成了奢侈品,白酒在底层民间的影响力迅速扩张。&br&不过,对于白酒的这种性价比优势,一般喝得起黄酒的上流阶层是看不上的,《清诗铎》中有“黄酒价贵买论升,白酒价贱买论斗”的诗句,大概的意思就是有钱人喝黄酒,穷逼喝白酒,那是社会阶层的判定标志之一,这和今日“国酒”的地位真是判若云泥。&br&&br&白酒能够最终攻陷上流社会,得益于抗日战争。&br&本来,国民政府的高层,比如蒋介石等,大多是江浙人士,追捧的自然是绍兴的黄酒。然而江南的沦陷,使得黄酒主产地被毁,1937年迁都重庆之后,更加想喝也喝不到正宗的黄酒了。怎么办呢?这时候四川的白酒终于近水楼台,名正言顺的登上了国宴的餐桌上。&br&当然,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毕竟国民政府也没几天好日子了。&br&真正具有决定性影响力的,是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其中一大半的时间都耗在贵州、四川一带。遵义会议奠定了毛主席神一样的地位,而茅台镇就在遵义地区。红军长老们觥筹交错之间,喝的只能是白酒,这种革命情谊和鲜血铸就的珍贵回忆,自然少不了茅台的一份子。总之,无论多少年之后,即使战争已经结束,山珍野味可以尽享,毛和周对茅台的情结却一直浓的化不开。1949年之后,每逢国宴,茅台必定摆在最显眼的位置。&br&上行下效,自此白酒成了中华源远流长的国粹文化,而曾经的国粹,已经少有人问津。
白酒文化。 中国有源远流长的酒文化,但是古时的酒,和今日的酒,完全是两回事,甚至古时候的白酒,和今天的白酒,有时说的也不是一回事。 魏晋时曹操有诗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里的杜康,和今日的河南杜康酒毫无关系。 唐代杜牧有诗云:“清明时…
&p&在淮西之战结束后不久,赵构就把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帅召集到中央政府开庆功会。因为一切进行的毫无预兆,所以三大帅并没有想到这是削夺兵权的开始。[注1]&/p&&blockquote&[注1]:至是同献计于秦桧,请皆除枢府而罢其兵权,桧纳之乃密奏于上,以柘皋之捷召韩世忠张俊岳飞并赴行在论功行赏。&/blockquote&&p&等三大帅到了中央政府,赵构马上通知他们,庆功会之后,你们就不用回自己军区上班了。总而言之,我现在就提拔你们当枢密使,以后你们就在中央政府办公好了。[注2]&/p&&blockquote&[注2]:帝谓韩世忠、张俊、岳飞曰:“朕昔付卿等以一路宣抚之权尚小,今付卿等以枢府本兵之权甚大,卿等宜共为一心,勿分彼此,则兵力全而莫之能御,顾如宗弼,何足扫除乎!”&/blockquote&&p&到此为止,南宋削夺兵权的行动,就算基本结束了。&/p&&p&&br&&/p&&p&&b&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被削夺兵权的三个大帅,为什么只有岳飞不能善终呢?&/b&&/p&&p&最传统历史的解释,南宋一心想和金国和谈,而金国提出的一个条件,就是南宋必须得把岳飞杀掉才可以和谈,所以赵构、秦桧就把岳飞杀了。[注]&/p&&blockquote&[注]:兀术遗桧书曰:“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桧于是杀先臣以为信。&/blockquote&&p&这种观点,在网络时代,已经没有什么说服力了,因为这种观点不但荒诞,而且也没有什么过硬的史料支持。&/p&&p&也许有人会说,这些内容出自比较正规的史书,绝不是演义故事啊。问题是,在相关的史书中,许多关于岳飞的内容,其实都是可以当神剧看的。比如,完颜宗弼率领十万大军,就被岳飞率领五百人打得都有逃回黄龙府的念头;[注]再比如,金国让岳飞打得,都不敢直呼岳飞大名,一提起岳飞就称之为金爷爷[注]。当然了,金国让宗弼打得,也是不敢直呼宗泽大名,一提起宗泽就是称之为宗爷爷。[注]&/p&&blockquote&[注]:兀术曰:&岳少保以五百骑破吾十万,京城日夜望其来,何谓可守?&生曰:&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岳少保且不免,况欲成功乎?&兀术悟,遂留。&br&[注]:其后敌复分路渡淮,驻庐州界,上命王进援。乌珠闻之望风遽遁。既而,复窥濠州,王麾兵救之。敌方据濠自雄闻王至,又遁,夜逾淮不能军,敌大畏服,不敢以名呼号之,为岳爷爷。&br&[注]: 泽威声日著,北方闻其名,常尊惮之,对南人言,必曰宗爷爷 。&/blockquote&&p&许多人都说现在的抗日神剧非常神奇,问题是抗日神剧也没有这样神的内容啊。因为哪个抗日神剧敢说,某个抗日英雄率五百人,就打得十万日军抱头鼠窜呢?哪个抗日神剧又敢说,某个抗日英雄太神了,以至小鬼子都不敢直呼其大呼,只以X爷爷称之?&/p&&p&&br&&/p&&p&&b&在分析岳飞之死前,我们先把岳飞被拘捕前的历史事实,简单介绍一下。&/b&&/p&&p&张俊、韩世忠、岳飞被解除兵权后,张俊、韩世忠都呆在临安城内,而岳飞到庐山为母亲守孝去了。&/p&&blockquote&[注]:岳飞在辞掉了枢密副使之后,虽然南宋王朝还给予他一个万寿观使的空名义,实际上他却已经离开杭州,回到庐山去了。邓广铭《岳飞传》&/blockquote&&p&从某种意义上,这已拉开了岳飞之死的序幕。因为庐山离临安太远了,而离岳飞从前的军区太近了。&b&一个高级将领被皇帝解除兵权后,不在帝国都城呆着,却是跑到自己从前军区附近为母亲守孝。你是皇帝,你会怎么想呢?&/b&&/p&&p&&br&&/p&&p&岳飞到庐山为母亲守孝不久,岳家军的一个将领就出来揭发说,岳家军的张宪、岳云试图迫使中央政府让岳飞重新回到岳家军。[注]&/p&&blockquote&[注]:张宪以前军统制为提举一行事务,得岳飞之子云书,遂欲刦诸军为乱,且曰,率诸军径赴行在,乞岳少保复统军。......&/blockquote&&p&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岳家军的这个将领,为什么出来揭发这种事呢?&/p&&p&按当时官方的说法,自然是因为这个将领忠于皇帝,所以看到岳家军有人阴谋叛乱,所以毫不犹豫的站出来检举。按后世的说法,自然是这个将领被秦桧收买了。&/p&&p&&br&&/p&&p&这封检举信,很快放到岳家军二号人物王贵的案前时。&/p&&p&岳家军的二号人物王贵,得到这封揭发信,赶紧交给了枢密使张俊,并且把张宪抓了起来。[注]&/p&&blockquote&[注]:都统制王贵赴镇江府,诣枢密行府禀议,方回到鄂州,前军副统制王俊以其事告之,贵大惊。诸统制入谒贵,贵遂就执宪,送于枢密行府。&/blockquote&&p&王贵是岳家军中毫无争议的二号人物,他的排名一直在张宪的前面。只是王贵在关键时候出卖了岳飞,所以人们容易漠视王贵在岳家军中的地位。[注]&/p&&blockquote&[注]:“朕尝闻卿奏,称王贵、张宪、徐庆数立战效,深可倚办。方今正赖将佐竭力奋死,助卿报国,以济事功,理宜先有以旌赏之。”&br&“将本军人马,权暂令统制官王贵、张宪主管”&br&从这两条内容我们大约可看出来,在岳家军里,王贵一直排在张宪的前面。&br&更主要的是,在岳飞被拘捕前,王贵是都统制,张宪却是副都统制,更证明王贵在岳家军中的地位排在张宪前面。“鄂州前军副都统制王俊,诣都统制王贵,诬告副都统制张宪谋据襄阳为变。”&/blockquote&&p&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岳家军二号人物王贵,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按当时官方的说法,自然是王贵忠于皇帝,所以看到岳家军有人阴谋叛乱,自然是选择了大义灭亲。按后世的说法,却显然是王贵被秦桧胁迫了。&/p&&p&&b&相关内容中,岳飞、王俊、王贵、赵构、秦桧、张宪、岳云当时心里怎么想的?密室内怎么密谋的?其实都是一个个罗生门。因为这种内容,不同的当事人,自然会有不同的记述,而且不同的旁观者,自然会有不同的判断;而且不同的时代,也会有不同的定论。&/b&&/p&&p&从这层意义上,相关内容中,最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应该只有以下几点。&/p&&p&第一、岳飞被削夺兵权后,没有在临安呆着,却是跑到了自己从前军区附近的庐山。&/p&&p&第二、岳家军有人揭发说,岳家军有人想胁迫中央政府让岳飞回到岳家军。&/p&&p&第三、岳家军的二号人物王贵,把相关揭发送到枢密使张俊那里,并且拘搏嫌疑人张宪、岳云。&/p&&p&第四、中央政府从庐山诱捕岳飞。&/p&&p&&br&&/p&&p&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检举信的内容,可信吗?&/p&&p&按当时官方的说法,自然是非常可信的,事实上岳飞就是因此被拘捕的,而张宪、岳云被处死,就是因为这个罪名。[注]&/p&&blockquote&[注]:阆州观察使、御前前军统制权副都统制张宪,坐收飞、云书,谋以襄阳叛,当绞;飞长子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提举醴泉观云,坐与宪书,称“可与得心腹兵官商议”,为传报朝廷机密事,当追一官,罚金。诏飞赐死,命领殿前都指挥使职事杨沂中莅其刑,诛宪、云于都市。&/blockquote&&p&按后世的说法,自然是秦桧无耻的栽赃。因为精忠报国的岳家军,怎么会干出这种事呢?&/p&&p&&br&&/p&&p&&b&抛开各种先入为主的内容,单从情理上分析,岳家军有人试图让岳飞重回岳家军,并没有什么奇怪的。恰恰相反,如果说岳家军从来没有人试图让岳飞重回岳家军,那才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b&&/p&&p&事实上,皇帝削夺兵权时,所有的军队都会有类似的反应。从某种意义上,这就是军队本能的反应。皇帝在削夺兵权时,面对类似的事情,通常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这种事就没有多大的追究价值,只要在最后关头,军队愿意接受被剥夺兵权的事实,一切就都好说。&/p&&p&对此,我们可以看近现代,满清削夺曾国藩兵权时,因为资料比较丰富,所以我们知道湘军内部那是做出了各种盘算,最后才接受了曾国藩被削夺兵权的事实。至于满清削夺袁世凯的兵权,北洋军更是一直团结在袁世凯周围做着不懈的努力。&/p&&p&&br&&/p&&p&&b&在南宋收归兵权前,南宋的军事统帅有嚣张?我们只要看张、岳、刘、韩、吴几支军队,曾如何与文官系统对抗,就可以知道了。&/b&&/p&&p&大宋中央政府想调动张俊的军队,张俊那是公然拒绝[注];大宋中央政府想绕过张俊调动张俊的属下,张俊更是大言不惭的进行恐吓[注]。&/p&&blockquote&[注]:浚以行府檄俊,俊拒之,谓世忠有见吞之意。.......鼎谓浚曰:“世忠所欲者赵密耳,今杨沂中武勇不减于密,而所统乃御前军,谁敢觊觎?当令沂中助世忠,却发密入卫,俊尚敢为辞耶?”&br&[注]:时朝廷以诸将权重,欲抚循偏裨以分其势,张俊觉之,谓行府钱粮官、右通直郎、新监行在榷货务刘时曰:“君为我言于子尚:易置偏裨,似未宜遽;先处己可也,不知身在朝廷之上能几日。”庶闻之曰:“为我言于张十:不论安与未安,但一日行一日事耳。”俊不悦。&/blockquote&&p&大宋中央政府想解除刘光世的兵权,赵鼎也好、岳飞也好,都说解除刘光世的兵权,刘家军必然出大乱。宰相张浚不服,于是派文职官员强行接管刘家军,结果在郦琼的率领下,刘家军多一半都投降了伪齐。史称淮西兵变。[注]&/p&&blockquote&[注]:鼎曰:“........光世将家子,士卒多出其门下,若无故罢之,恐人心不可。”浚不悦。&br&[注]:张浚尝与飞论淮西事,浚曰:“王德,淮西军所服,今欲以为都统制,而命吕祉为督府参议领之,何如?”飞曰;“德与琼素不相下,一旦揠之在上,势所必争。吕尚书虽通才,然书生不习军事,恐不足以服之。”&br&[注]:至州东楼下,祉谓琼曰:“若祉有过失,当任其咎,奈何如此负朝廷!”军士纵掠城中而去。时直徽猷阁、前知庐州赵康直,秘阁修撰、知庐州赵不群,皆为所执,既而释不群归,盖不群至官未旬日,无怨憾于军中故也。琼遂以所部四万人渡淮降刘豫。&/blockquote&&p&岳飞对赵构不满意,直接就撂挑子走人了;大宋中央政府派文职官员进入岳家军,岳家军当时就炸了锅,都是一副岳家军不能没有岳飞的样子。文职官员也只能表示,我只是暂时到这里管理,岳飞肯定还会回来的。[注1]&/p&&blockquote&[注]:飞请解官,未报,乃以本军事务官张宪摄军事。宪在告,而权宣抚判官张宗元命下,军中籍籍曰:“张侍郎来,我公不复还矣。”直宝文阁、新知襄阳府薛弼在武昌,未上,请宪强出临军,宪谕群校曰:“张侍郎来,由我公请也。公解军政未久,汝辈乃如此,公闻之且不乐。今朝廷已遣敕使起复我公矣,张非久留者。”众遂安。&/blockquote&&p&&b&要知道,当时岳飞就隐居在庐山,但是因为岳家军不愿意接受文官系统的领导,所以赵构只能派人请岳飞回到岳家军。在岳飞被拘捕前,你是皇帝,也会觉得,一切好像似曾相识。&/b&&/p&&p&&br&&/p&&p&韩家军驻扎在帝国都城时,韩世忠曾用力抢夺政府机构办公地点,并且受到言官的严厉批评。[注]&/p&&blockquote&[注]:时建康寓治保宁僧舍,而浙江制置使韩世忠屯蒋山,逐守臣显谟阁直学士连南夫而夺其治寺。殿中侍御史赵鼎言:“南夫缓不及事,固可罪;然世忠躬率使臣排闼而入,逐天子之京尹,此岂可训!&/blockquote&&p&吴家军公然不服文职系统领导,以至于赵构亲自下令告诉他,永远也是政府指挥枪,不能枪指挥政府。[注]&/p&&blockquote&[注]:自张浚召还,而川陕宣抚处置副使王似、卢法原,人望素轻,颇不为都统制吴玠所惮。帝闻之,己巳,赐三人玺书,略曰:“羊祜虽居大府,必任王濬以专征伐之图;李愬虽立殊勋,必礼裴度以正尊卑之分。传闻敌境尚列屯兵,宜益务于和衷,用力除于外患。”&/blockquote&&p&至于苗傅、刘正彦两个禁军将领,就更不用说了,一个不高兴,直接就敢把赵构当傀儡玩。史称苗刘兵变、明受之变。[注]&/p&&blockquote&[注]:建炎三年三月初五日,苗傅、刘正彦利用部队中全体官兵对赵构的愤慨,举行了武装暴动。他们捉杀了王渊,捉杀了康履和所有已经到达杭州的宦官,逼令赵构宣告退位,加以幽禁,把赵构的一个不满三岁的儿子立为皇帝,另请哲宗赵煦的废后孟氏垂帘听政。并且宣布,从三月十一日为始,把年号改为“明受”。 邓广铭《岳飞传》&/blockquote&&p&&b&我们前面说的这些军队,都是标准的中央军。至于各种杂牌军无法无天的行为,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各种杂牌军,通常都是今天高兴了就跟着赵构混,不高兴了就当流寇,再不高兴了,直接就当伪军了。&/b&&/p&&p&从这层意义上,如果岳家军当时的行为,发生在此前,应该什么事也没有。因为岳家军当时的行为,放到以前,那就不是多大个事。问题是,它发生在南宋改编军队结束后,这就比较危险了。&/p&&p&&br&&/p&&p&&b&如果只是岳家军内部有一些不稳定因素,也不是多大的事,类似的事情,其它军队肯定也有。最简单而言,张俊代表中央政府去进一步改编韩家军时,就有流言传出,韩家军要轻举妄动;以至韩家军全副武装见张俊时,把张俊也吓得够呛。[注]&/b&&/p&&blockquote&[注]:癸未,张俊、岳飞至楚州,俊居于城外,中军统制王胜引甲军而来。或告俊曰:“王胜有害枢使意。”俊亦惧,问之:“何故擐甲?”胜曰:“枢使来点军,不敢不贯甲耳。”俊乃命卸甲,然后见之。&/blockquote&&p&如果当时的韩世忠,也不好好在临安呆着,而在自己军区附近隐居,突然发生这种事,韩世忠估计也会吃不了兜着走。&/p&&p&&b&从这层意义上,岳飞的不幸,是因为岳家军出现这种事,发生在南宋军事改编尘埃落地之后。&/b&&/p&&p&&b&此时的中央政府,需要的是各级将领无条件的服从中央政府,在这种背景下,岳飞被削夺兵权后,居然敢回自己军区附近为母亲守孝,岳家军依然有人希望岳飞重回岳家军,问题显然就比较严重了。&/b&&/p&&p&&br&&/p&&p&从某种意义上,岳飞被杀,标志着南宋军事改编彻底结束了。&/p&&p&岳飞死后,军人敢不服文职系统的事,几乎变得无法想象了。&/p&&p&军人被文职系统这样控制了,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个比较难说。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皇帝想削夺将帅兵权,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哪个将领,也不会轻易放弃手中的这种权力。&/p&
在淮西之战结束后不久,赵构就把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帅召集到中央政府开庆功会。因为一切进行的毫无预兆,所以三大帅并没有想到这是削夺兵权的开始。[注1][注1]:至是同献计于秦桧,请皆除枢府而罢其兵权,桧纳之乃密奏于上,以柘皋之捷召韩世忠张俊岳飞…
&p&懒得跟徳棍吵,所以直接折叠评论外加拉黑一波流了&/p&&p&俄罗斯怎么样关我屁事,我又不是俄吹&/p&&p&都成德意志斯坦了还好意思笑话俄罗斯,你德士兵都胖的挤不进装甲车舱门了&/p&&p&有种德国警察学学俄罗斯军警直接引爆某某寺?&/p&&p&要是想比烂全世界在有能力干涉其他国家的大国里苏联反而是黑乌鸦中颜色最不那么黑的一个,就这样而已,我也没夸&/p&&p&&br&&/p&&p&&br&&/p&&p&然后英勇的德国人民军与苏联红军一起把红旗插在了国会大厦上&/p&&p&徳三有没有那么多油料来养那些精贵的油老虎你心里没有点B数吗&/p&&p&以徳三的实力,总动员只会死的更快,因为德国人民高质量的生活水平,是纳粹党执政的根基之一。学习苏联把资源全部投入战争机器里面?先不论徳三的资源够不够,就看一下,苏联最艰难的时候士兵每天只有几百克黑面包或土豆,你可以想象一下,重点保障的军队都是这样,苏联平民的生活水平是什么样子?&/p&&p&如果德国学习苏联那一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先让我笑一会。&/p&&p&让你从有车有房有酒有肉旁边还有娇滴滴的法国和苏联女仆,变成工作三班倒一日两餐连黄油面包都是奢侈,女仆什么的想都别想,你是什么心情呢?&/p&&p&&br&上一个如此做死的国家,叫做沙皇俄国&/p&&p&假如徳三真的全面开动战争机器,大概就可以遇见这么一幕:&/p&&p&一个德军军官拿着军刀,悲愤地盯着柏林的方向,然后转身面对士兵:“国民苦不堪言,你们的家人也一样吧?在乌克兰前线的士兵,他们的妹妹要卖身来换饭吃,老农种出来的麦子,自己也吃不到,百姓全天候工作,他们捱饥抵饿,疲惫不堪。”&/p&&p&(BGM维也纳工人歌响起)&/p&&p&随后军官把指挥刀狠狠一劈,士兵们跟着他冲进了关押着恩斯特·台尔曼同志的集中营……&/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e541ea4ecff17ceb5fdd4_b.jpg& data-rawwidth=&187& data-rawheight=&257& data-size=&normal&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87&&&/figure&
懒得跟徳棍吵,所以直接折叠评论外加拉黑一波流了俄罗斯怎么样关我屁事,我又不是俄吹都成德意志斯坦了还好意思笑话俄罗斯,你德士兵都胖的挤不进装甲车舱门了有种德国警察学学俄罗斯军警直接引爆某某寺?要是想比烂全世界在有能力干涉其他国家的大国里苏联…
&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7d70fda54ed38bdd2f637_b.jpg& data-rawwidth=&918& data-rawheight=&5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7d70fda54ed38bdd2f637_r.jpg&&&/figure&&p&作者彭刚(&i&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系教授&/i&) /节选自《精神、自由与历史》清华大学出版社 / 1999&/p&&p&约在1908年左右,克罗齐历史哲学的雏形已经形成。但是,历史与哲学的同一,全部实在之归结为历史等基本论点,并没有得到较为一贯的和清晰的阐明。1915年《历史学的理论与历史》德文版的出版,标志着他历史哲学的成熟,并与《美学》、《逻辑学》和《实践哲学》一道构成了他精神哲学体系的基本著作。“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克罗齐历史哲学中最为著名的命题,就是在本书中提出的。&/p&&p&克罗齐是由区别真历史与编年史(chronicle)入手来阐述他的论旨的。他开宗明义地指出,&b&编年史乃是没有生命力的死的材料的编排和堆集,而真历史则是活生生的历史&/b&。既然是活生生的历史,那么“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Contemporary history)”就是当然的结论了。因为只要我们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就会看出,一般我们认为并非当代而属于“过去”的历史,只要它对于我们还真具有某种意义,还是鲜活而非空洞的,那么这种所谓的过去史实际上也就是当代史,和一般所谓当代史并没有什么区别。克罗齐这样解说这其间的奥秘:&/p&&blockquote&如果说当代史是从生活本身直接跃出的,那么我们所称之为非当代史的,也是直接来源于生活的。因为最明显不过的就是,唯有当前活生生的兴趣才能推动我们寻求对于过去事实的知识;因为那种过去的事实,就其是被当前的兴趣所引发出来的而言,就是在呼应着一种对当前的兴趣,而非对过去的兴趣。&/blockquote&&p&这一论点实际上意味着,我们总是从现在的立场出发,以当前为参照来观察和认识历史的。过去的历史之所以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和关切,乃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如果与我们当前的生活无关,它就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只能是死的历史而不能尤其为活历史。确定和了解一切过去的历史事实并不是任何历史家的任务,例如(&i&用柯林武德的例子来说&/i&),并没有人试图去探究“公元元前第一个寿终正寝的罗马人是谁”这样的问题,因为这虽然也是历史事实,却与我们当前的生活无关。&/p&&p&历史学家和我们一般人一样,&b&关心的乃是与我们当前生活有关的历史事实&/b&。关系越大,我们对它的兴趣也就越大。历史的学者不厌其烦地考订着孔孟老庄的生卒年代和生平事迹,而并不萦心于随便哪位张三、李四的行迹年表,就是因为孔孟老庄实际地影响着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能切实地体会到他们的这种影响。对于某些看似冷僻的主题而言,引发人们的研究兴趣的也同样是当前活生生的精神需要。例如历史上的墨西哥艺术和阿拉伯哲学,&b&如果我们此刻对它不感兴趣,它就不成其为历史,至多不过是一些历史著作的名称而已&/b&。但是,对于思考过或者将要思考它的人而言,它就曾经是或者将要是历史。当现实生活所引发的关切和兴趣促使我们去思考和关注这些问题时,它们便进入了我们的实际生活,我们就要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同样的焦虑和热情来解决它。因此,“当代性不是某一类历史的特性,而是一切历史的内在特性”。&/p&&p&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也就意味着过去的历史并没有死去,如果它已经死去,就不可能尤其为当代史。过去就活在现在之中,所谓的过去实际上乃是活着的过去,这一科林伍德后来所大加阐发的论点,实际上也应该是克罗齐这一论指的题中应有之意,虽然他并没有明确地加以论说。现在之成其为现在,是由于过去种种事件而造成的,没有过去也就没有现在。但是从克罗齐的立场,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既然我们总是因为对当前生活的关切而去研究和认识历史的,总是从现在的立场来看待过去的,那么过去之成其为过去,乃是现在使它呈现为如此这般的过去的,没有现在也就没有过去可言。过去与现在在克罗齐就呈现为一种互相依存,互相关联的关系。&/p&&p&克罗齐在后来越来越强调真正的历史产生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实际生活所产生的问题,需要以行动来加以解决,但这就首先要明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的根源和性质,而这就端赖于我们对历史的了解了。赋予一切历史以当代性的,就正是潜存于每一历史判断中的实际需要。&b&当一个具有宗教情操的人面临着究竟是履行还是放弃一桩“赎罪”行动的选择时,他首先得在思想中理解“赎罪”的涵义&/b&,赎罪之作为一种情绪和一种宗教仪轨,经过了什么样的演变流传而获得了纯粹的道德意义。&/p&&p&这样甚至是希伯来人的方舟和原始部落的礼仪都会在他的心灵中重新回荡起来,他实际上就铸就了一部关于赎罪的历史。克罗齐断言,使得一本历史书成其为真历史的,就是由于现实生活的需要而激发的对于过去的理解和把握。任何理论都有一个合理的限度,逾出一这限度之外,原本合理的东西就会丧失它的合理性而沦为荒谬。就一切历史研究都起源于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兴趣和关切而言,我们可以认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说法。然而如果由此进一步断言,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要乃是使得历史尤其为历史的根本因素,克罗齐就实在难免要被人指责为阐发了一种实用主义的历史观了。&/p&&blockquote&爱德华o卡尔评价克罗齐的观点说:“如果一个历史学家必须以他自己的时代的眼光来看他所研究的历史时代,而且研究过去的问题作为解决当前问题的锁钥,那么,他难道不会落入用纯实用主义观点看待事实的窠臼,从而主张正确解释的准则就在于它是否符合当前的某种目的?”卡尔的这番诘难可以说是克罗齐难以为自己开脱的。&/blockquote&&p&历史学所要依赖的史料可分为两类:叙述(narrative)和证据(document)。前者指的是以前时代历史学家所记载和叙述的史实,后者指的是书信、档案、考古发掘等第一手材料。克罗齐认为一切历史叙述都只有通过历史学家的批判审查的工作而转化为证据之后,才能够进入历史学。没有证据,就无从构筑起真历史。单有不能转化为证据的叙述,只足以成其为丧失了生命的死的编年。即如古希腊的雕塑史,它不仅有历代史家的叙述,而且还有实物存在,使我们能够切身地体验到其中所蕴涵的艺术创造之美,我们可以对它形成活生生的真历史。至于古希腊的绘画史,我们虽然也有着历代史家关于某某人于某某年做了某题材的画一类的记录,但是由于古希腊画作至今已无处可觅,我们对古希腊绘画史的了解就只能是一堆死材料的堆积,而不能形成为活历史,它只属于过去而无法成为现在的一部分。&/p&&p&真历史之不同于编年史,不仅在于它要有证据作为凭藉,要以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兴趣为契机,还在于历史学家本人的精神世界要能够融入和体会他要去探究的历史世界之中。一个完全隔膜于哲学思维的人无法写出一部真正的哲学史,一个完全不解艺术之美为何物的人也无法写出一部真正的艺术史,即使写出来了,那也只不过是一堆死材料的堆积而完全没有活生生的生命跃动于其中,不能体会十字架上受难所展示的基督的爱,缺乏对于拯救的信仰,就不能体会到福音书中的真精神;对于雅各宾派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和博爱没有同情的了解,法国大革命时国民议会中慷慨激昂的演说就沦为了一堆死气沉沉的断烂朝报;对古代传统毫无珍惜爱抚之心,19世纪浪漫派对于中世纪所怀有的那种“乡愁”,就会显得无可理喻。&/p&&p&历史学家总是以自己的精神世界来拥有和融入历史世界的,历史研究之不同于自然科学,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前者中的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是同一个人类的精神,主客二者本非两橛而是同为一体。&b&历史与生活的统一,意味着历史就是现实的精神生活&/b&。不能把自己的精神融入到历史中,得到的就不可能是真历史而只能是编年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其中的一层涵义理所当然地就是,我们必须以自己的精神世界来融入和领会过去的历史。&/p&&p&领会了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之后,对于历史与编年史之间的区别就会更加清楚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它们出之于两种不同的精神态度,“历史是活的编年史,编年史是死的历史;历史主要地乃是一种思想活动,编年史则是一种意志活动,一切历史当其不再是思想,而仅仅是用抽象的字句(&i&它们一度是具体的和表现性的&/i&)记录下来时就成了编年史”。通常人们总认为,先有编年史,然后历史学家对它进行编排整理和解释,于是就有了历史。在克罗齐看来,实际情形倒是先有历史,尔后才有了编年史。&b&当历史失去了活的凭证,不再有活生生的精神活动贯注其中,它就成为了编年史&/b&,在克罗齐的精神哲学中,精神活动分为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两度,编年史既然不是思想,不提供真知识,就只可能被归于意志活动的范畴。正如在他的美学中,艺术作品一经在艺术家心目中构思完成即已得到表现,将艺术作品利用物质媒介传达出来的艺术传达只能是属于实践活动的范畴一样。这样的划分虽然往往令人觉得突兀和勉强,在克罗齐却是他哲学体系的必然推论。&/p&&p&意志活动之所以要搜集、保存和编排并非思想的编年史和空洞的叙述等原因,在于这样做是有用的。历史只能是关于生活的历史而不会是关于死亡的历史。死的编年史和叙述等,并非永远就都是死的,“因为当生活的发展需要它们时,死的历史就会复活,过去史就会变成为当代史”。例如在整个中世纪,希腊罗马的历史就都是毫无生机的死历史,但是一俟文艺复兴时欧洲人的精神有了新的成熟,那段死历史就被重新唤醒,鲜活的精神力量再次活跃于其中,对于现在的强烈兴趣给死的历史投射了生活的光辉,使得它重新成为了活的历史。&/p&&p&中世纪在启蒙时代看来,是一无可取的野蛮而黑暗的时代,直到被正确地誉为“历史世纪”的19世纪“同情”了它并以之作为自己当前的关切所在,中世纪的历史才又成为了活的历史。过去之呈现于我们面前的是活历史还是死的编年史,这取决于我们是否把自己的精神投入其中。克罗齐就此断言道:&/p&&blockquote&历史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它的源泉就在我们自己的胸中。因为只有在我们自己胸中才能找到那个熔炉,它把确凿的变为真实的,使语言学与哲学携手来产生历史。&/blockquote&&p&换言之,历史并非外在于我们,而是内在于我们自身的。理解这一论点的关键在于,克罗齐的精神一元论否认有任何外在的客观历史事实的存在。对于我们通常的见解来说,历史一般包涵了两层意思:&b&一层是指过去曾经发生过如此这般的事件,另一层是指我们对这一事件的了解和认识&/b&。“历史”一词在中西语言中就同时都兼有这两层含义。历史作为过去发生的事件,无论我们对它有无认识,它仍然有着客观的存在。例如即使我们不知道也无从通过任何渠道知道,古罗马有过布鲁塔斯和凯撒其人的存在,但“布鲁塔斯刺杀了凯撒”这一事实并不因此就不存在。历史事实是一回事,我们对它们的认识又是另一回事。但是从克罗齐的精神一元论立场来看,这样的看法乃是二元论自然主义的残余,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思想时才是历史的事实,……而一件非历史的事实则是一件没有被思想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这实际上是在说,&b&历史就是对于历史的认知&/b&。我们可以设想,假如某一事物或某一历史事实是游离于人类精神世界之外的,没有也无从为人类思想所感知,那么侈谈它所谓的存在就只不过是毫无意义的空话。由这样的思路出发,克罗齐的论点就并非不可理解的了。自然科学假定外在于研究者,存在着一个客观的自然界。自然主义和二元论的历史观也认为外在于历史学家,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历史世界。但是在克罗齐而言,这些都是他的精神一元论所要驱逐出历史领域的谬见。&/p&&p&精神就是历史,它既是全部历史的结果,又每时每刻都在创造着历史。历史事实是精神活动的产物,而精神活动永远都是当前的,因此一切历史就永远都只能是当代史,这乃是克罗齐精神哲学的当然推论。国内研究克罗齐历史哲学的学者,对这一命题的理解大都是从其历史认识方面的涵义入手,而未能把握这一命题的本体论意义,根本原因在于脱离了他的精神哲学体系的基本前提而孤立地考察他的历史哲学。&/p&&p&在克罗齐看来,历史不外在于人类精神,而是内在于人的这一真理,浪漫时代的哲学家是多少有所领悟的。这使得费希特等人力图以一套纯粹而抽象的逻辑推导出一套先天的历史来,而完全不受任何文献证据的拘束。此后的黑格尔等人又试图在后天的历史(证据、文献)和先天的逻辑之间达成协调一致,但是他所能做到的只是一种表面上的综合。从克罗齐的立场来看,黑格尔固然是落入了二元论的窠臼,费希特也并没有真正了解历史的性质,他们的错误都在于把叙述和证据视为外在的东西。&/p&&p&实际上,精神之外无实在,叙述和证据也并没有思想之外的客观实在,正如无所谓外在于人的历史事实一样。“可以说,精神毋须那些被称为叙述和证据的外在事物来重新复活它自己的历史;但是那些外在事物是它为自己所造出的工具,是它为那内在的富于生命力的勃发而作的准备活动,在那勃发的过程中这些事物就都溶化了”。作为一个卓有成绩的历史学家,克罗齐的精神一元论并没有走到像金蒂利那样贬低史料的地步。但是在他看来,一方面,叙述和证据并不外在于精神,另一方面,使得历史之成其为历史的,关键在于历史学家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文献在这其中只扮演了一种辅助性的角色。&b&实证主义的信条是,史料本身会说话,客观如实乃是历史学的本份所在&/b&。对克罗齐来说则史料本身并不会说话,使得史料呈现出意义来的只能是历史学家的精神,他的精神世界越丰富和越具有创造性,他所揭示的历史的意义就越深刻。与实证主义之标榜客观针锋相对,克罗齐明确提出,历史应当永远力求主观。&/p&&p&这里的主观当然并不是说要依自己的主观爱好和情感来涂抹历史,那样的结果只能是导致他所大加挞伐的“诗意的历史”,而是指历史学家要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理解历史,并以此赋予历史以内在的生命力。这是克罗齐历史哲学中最有价值的论点之一。&/p&&p&未完待续……&/p&
作者彭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系教授) /节选自《精神、自由与历史》清华大学出版社 / 1999约在1908年左右,克罗齐历史哲学的雏形已经形成。但是,历史与哲学的同一,全部实在之归结为历史等基本论点,并没有得到较为一贯的和清晰的阐明。1915年…
&p&说到九一八事变,我们常常把张学良说得狗屁都不是。问题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依然以张学良马首是瞻!&/p&&p&&b&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为什么依然以张学良马首是瞻呢?&/b&&/p&&p&&b&难道是因为东北军将士都是傻子,或是东北军都吃了张家的三尸脑神丹,所以明知张学良是个国家的罪人,所以明知张学良就是一个扶起不的张阿斗,但是依然愿意忠于张学良?显然是不可能的。&/b&&/p&&p&&br&&/p&&p&&b&许多人总认为,张学良的地位来得非常容易。因为他爹是大帅,所以大家自然愿意以他马首是瞻。问题是,在那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时代,不要说少帅了,就是大帅,没有两把刷子,也没有人愿意听他的。&/b&&/p&&p&最经典的就是,袁大头如日中天之时,突然让小弟左右打脸,差点活活气死。&/p&&p&袁大头死后,冯老狗、段小虎之类的人,接过袁大头的大旗,旗下的兄弟,那是各念一本经,谁也不服谁。谁敢说自己一声令下,几十万北洋兄弟,都听从他呢?&/p&&p&至于袁大头的儿子,就更不用说了,北洋军认得他是谁呢?&/p&&p&&br&&/p&&p&冯玉祥如日中天之际,就因为小弟突然不听话了,当时就啥都不是了。&/p&&p&当然了,冯玉祥给别人当小弟时,也是动则把自己大哥玩得,那是跳河的心都有。以至后人一说冯玉祥,都有民国吕布之称;总而言之,大哥就是用来出卖的!&/p&&p&&br&&/p&&p&就是老蒋,动不动也因为小弟使绊子,所以下了一次野,又下了一次野。如果不是老蒋手腕够高,恐怕早就沦为打酱油的了。&/p&&p&&br&&/p&&p&至于其它大佬,就更不用说了。因为老蒋对付他们时,常常就是银弹开道、无所不利。&/p&&p&许多大哥,被老蒋打败后,都是一脸的不服气。因为老蒋这是在玩阴招。问题是,身为大哥,你不能阻止自己小弟被人收买,能怪谁呢?&/p&&p&&br&&/p&&p&&b&我们现在的问题依然是,为什么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始终还以张学良马首是瞻呢?&/b&&/p&&p&&b&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东北军从来不认为张学良是扶不起的刘阿斗,更不认为张学良是民族的罪人。否则,东北军也不是傻子,更没吃过张家的三尸脑神丹,怎么可能一直以张学良马首是瞻呢?&/b&&/p&&p&&br&&/p&&p&九一八事变时。中国不战丢失了东三省。&/p&&p&面对这种臭名昭著的大事,凡是有机会说话的人,永远都是一副,此事与我无关的架式。&/p&&p&所以张学良拥有话语权时。丢失东三省的责任,从来都是与张学良无关的。总而言之,蒋中正是民族的罪人,张少帅是民族英雄。&/p&&p&进入网络时代,这段历史又直接来了个大翻转;于是蒋中正成了民族英雄,张少帅成了民族罪人。&/p&&p&&br&&/p&&p&&b&其实呢,当时的东三省,对日本人的态度,大约分为左中右三派力量。&/b&&/p&&p&左派,自然是坚决抗日的力量。这种力量有多少人呢?从情感上说,自然占绝大多数。但实际上,这种力量是非常有限的。&/p&&p&如果这种力量非常大,张学良不愿意抵抗,自然有人愿意抵抗。就如在七七事变时,如果老蒋不愿意抵抗,自然有人会顶替他的。除非有人相信,当时老蒋一声高呼,我要大东亚共荣,小日本就可以不战而得全中国。&/p&&p&我这里所说的坚决抗日的人,是指当政府决定抗日时,他会报名上战场,她会让自己儿子、丈夫、父亲上战场。最不济,也会通过各种形式,为此出工、出力、出钱。否则,那就叫喷子罢了,喷子再多也没有用。&/p&&p&这股力量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自然是马占山。但是马占山树起抗战大旗,有多少人真正跟随他在身后呢?&/p&&p&也许有人说,马占山职务比较低,所以影响力比较小。问题是,大家都愿意反抗强秦,陈胜吴广振臂一呼,马上跟随他们身后的人那是漫山遍野,于是貌似不可征服的强秦帝国瞬间砖崩瓦解了。&/p&&p&如果大家真心抗日,真会因为马占山职务比较低,就拒绝站在马占山身后?这个理由比较不错,但实在有点牵强了。如果这也能成为理由,人们怎么不因为陈胜吴广地位比较低,就拒绝追随他们一块反抗强秦呢?&/p&&p&&br&&/p&&p&右派,自然就是对日本人统治,并不十分排斥的人。&/p&&p&右派温和一点的,就是顺民;总而言之,管他谁来统治,我也是照样吃粮当差,我也是照样交税纳粮。管他谁来了,也是照样有腐败、暴政。在他们眼中,谁来了,也是一丘之貉罢了。&/p&&p&右派激进一些,就是汉奸。总而言之,跟着皇军干好了,前途那是大大的好。&/p&&p&从情感上说,这种人自然很少,实际上,这种人多的去了。事实上,这才是日本人可以席卷东三省的主要背景。&/p&&p&这种力量的代表人物,自然就是那些当了汉奸的东北军高层官员、将领。张学良为代表的力量选择,自然不敢让人恭维,问题是,这些人的选择,就更不敢让人恭维了。&/p&&p&&br&&/p&&p&中间派呢?他们不甘心接受日本的统治,但是让他们独自抗日,他们也是不愿意的。&/p&&p&当时张学良为代表的东北军,就是这种力量。因为张学良代表的东北军是这种力量,所以在中央政府没有下令抗日的背景下,他们面对小日本的进攻,没有英勇的去抗日,但是也没有留在东北当伪军。&/p&&p&&br&&/p&&p&张学良为代表的东北军,意思很简单,那就是日本这是在侵略中国,如果要抗日,必须得中央政府下令!&/p&&p&他们的这种要求,看起来好像很无理。问题是,如果中央政府没有下令抗日,东北军就去抗日,谁敢保证后面没有人,趁机捡东北军的便宜?&/p&&p&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当时的中央政府,为什么不下这种命令呢?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当时想趁机发国难财的人多的去了。中央政府如果全力抗日,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呢?&/p&&p&&br&&/p&&p&&b&所以张学良不抵抗,张学良依然稳坐东北军头把交椅。&/b&&/p&&p&&b&当然了,蒋介石不抵抗,蒋介石依然稳坐民国政府的头把交椅。&/b&&/p&&p&&b&如果他们当时选择抵抗,还能稳坐头把交椅吗?估计是不可能的!&/b&&/p&&p&&br&&/p&&p&虽然他们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惹来骂声一片,但是更多的人,显然都是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他们的支持。&/p&&p&否则,东北军全是傻子?就普遍支持一个大草包张少帅稳坐头把交椅?&/p&&p&否则,中国人全是傻子,就普遍支持只顾打内战的老蒋坐头把交椅?&/p&&p&&br&&/p&&p&&b&其实呢,当我们骂张学良不抗日,或是骂老蒋不抗日时。应该更多的思考一下,为什么东北军,会让一个不抗日的张学良,始终坐在头把交椅上?为什么在七七事变前,中央政府会始终由一个不抗日的老蒋控制着?&/b&&/p&&p&如果我们看历史时,从来不愿意思考这种问题,就是没事骂骂历史当事人,嘲笑讥讽一下历史当事人,那我们看历史大约就是为了满足廉价的优越感罢了。&/p&&p&&br&&/p&&p&许多人总认为,如果张学良愿意抵抗,日本政府压制日本军人势力时就比较容易。&/p&&p&问题是,如果东北军愿意抵抗,造成大量日本军人死伤,日本政府肯定又会说了,这本身只是一些少壮军人的挑衅事件,但是因为中国政府一点也不懂得克制,造成冲突升级,于是日本军人情绪失控了。否则,日本怎么会真的侵略东三省呢?&/p&&p&张学良也好,老蒋也好,当时一再让东北军保持克制,主要就是怕给日本政府落下这种口实。当然了,狼要吃羊,理由总是可以找到的。&/p&&p&&br&&/p&&p&&b&中国当时最大的不幸,是它处于军阀林立的状态之中。&/b&&/p&&p&&b&九一八事变后,大家都骂张学良卖国。问题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每年用于内战的军队有多少呢?中国每年牺牲于内战的军队有多少呢?但是,真正和日本作战的军队,又有多少呢?虽然大家都高呼着,我们应该团结,我们应该一致对外。但是大家通常只是说一说罢了。&/b&&/p&&p&从这层意义上,乌鸦落在猪背上,谁也别笑谁黑。&/p&
说到九一八事变,我们常常把张学良说得狗屁都不是。问题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依然以张学良马首是瞻!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为什么依然以张学良马首是瞻呢?难道是因为东北军将士都是傻子,或是东北军都吃了张家的三尸脑神丹,所以明知…
&p&我亲爱的题主你可能有些误解?&/p&&p&可能在你看来,白话文运动用白话文干掉了古文,所以咱们现在文言合一,写起东西来也更接近口语。如果没有这白话文运动,那么现在自然还是文言文大行其道,大家难免要说一套写一套?&/p&&p&其实不是这样的。&/p&&p&&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www.zhihu.com/people/51b341e826b48ae6879310dde823022b& data-hash=&51b341e826b48ae6879310dde823022b& data-hovercard=&p$b$51b341e826b48ae6879310dde823022b&&@豆子&/a& 大大已经科普了古人口语是怎么转换成书面语的,不过即使是书面语,大多数时候也是很口语化的。比如几乎快被大家讲烂了的康熙皇帝御批:&/p&&blockquote& 尔奏得好。今欲赐治疟疾的药,恐迟延,所以赐驿马星夜赶去。但疟疾若未转泄痢,还无妨。若转了病,此药用不得。南方庸医,每每用补济,而伤人者不计其数,须要小心。曹寅元肯吃人参,今得此病,亦是人参中来的。金鸡絮(按:原为满文)专治疟疾。用二钱末酒调服。若轻了些。再吃一服。必要住的。住后或一钱。或八分。连吃二服。可以出根。若不是疟疾,此药用不得,须要认真。万嘱,万嘱,万嘱,万 嘱, 万 嘱,万嘱。&/blockquote&&p&嗯,这个是康熙五十一年,苏州织造李煦奏曹寅病重,代请赐药,折后的朱批。&/p&&p&瞧瞧人家这关系……&/p&&p&还有一个经常被我拿出来做例子的典故:&/p&&p&大元灭了以后,朱元璋来了。 洪武元年,朱元璋说我想见见孔子后人衍圣公。当时的衍圣公孔克坚受过元仁宗大恩,决定保持气节,于是称病不去,朱元璋下了道旨意:“称疾则不可”。&/p&&p&没办法,最后还是去了,见到洪武大帝之后两个人发生了一段对话,后来还被刻成碑文。估计是孔克坚心里不是很舒坦的缘故,这段碑文可以说是原汁原味的记述了朱元璋当时的话语,朱元璋的口音简直都要从文字里蹦出来了……是一段极为难得的史料&/p&&blockquote&
洪武元年十一月十四日臣孔克坚&br&
谨身殿内对百官面奉圣旨。&br&
“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br&
对曰:“臣五十三岁也。”&br&
上曰:“我看你是有福快活的人,不委付你勾当。你常常写书与你的孩儿,我看资质也温厚,是成家的人。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如何中?你老也常写书教训者,休怠惰了。于我朝代里,你家里再出一个好人啊不好?”&br&
二十日于谨身殿西头廊房下奏上位:曲阜进表的,回去。臣将主上十四日戒谕的圣旨,备细写将去了。&br&
上喜曰:“道与他,少吃酒,多读书者。”&br&
前衍圣公国子祭酒克坚记。 &/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c1bbbf630abb7fb3dd863da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6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c1bbbf630abb7fb3dd863da_r.jpg&&&/figure&&p&&br&&/p&&p&用安徽话读有惊喜。&/p&&p&&br&&/p&&p&不过那为什么大家都更熟悉那种之乎者也的文言文呢?这个就得从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说起来了,这等白话文一般难以算得上文章,更算不上好文章,自然不能流芳百世。古人立功立德立言,文章千古事,自然不肯让这种大白话毁了名声,因此各家文集中难得一见。今天留下来的一些古代白话文文章,不是小说,就是剧本,正经文章自然还是以文言文为主。古代文字保存不易,没法收录到集子里,自然就消泯了。&/p&&p&然而大家的文集中不屑于收录这种白话文文章,不代表别人就不收录这种文章了。许多文章通过一种意想不到的形式还是保存了下来,这就是政府公告。&/p&&p&比如康熙写了个《圣谕十六条》——你可以理解为“康熙思想”——雍正为了宣传圣谕,又写了个《圣谕广训》——你可以理解为继承了康熙思想的雍正理论,虽然不太贴切——写的时候自然要用文言文写,可既然是要教化万民,那免不了就要有人专门解读,不然大老粗们读不懂圣祖训示,该多尴尬?于是雍正在《圣谕广训》里是这么说的:&/p&&blockquote&我圣祖仁皇帝临御六十一年,法祖尊
亲,孝思不匮,钦定《孝经衍义》一书,
衍释经文,义理详贯,无非孝治天下之意, 故圣谕十六条首以孝弟开其端。联丕承鸿 业,追维往训,推广立教之思,先申孝弟之义,用是与尔兵民人等宣示之。&/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786d4abd877cb0a45ff0b49aebf5cd40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786d4abd877cb0a45ff0b49aebf5cd40_r.jpg&&&/figure&&p&然而发下去的普及本里,是这么说的:
&/p&&blockquote& 万岁爷意思说:我圣祖仁皇帝坐了六十一年的天下,最敬重的是祖宗,亲自做成《孝经衍义》这一部书,无非是要普天下人
都尽孝道的意思,所以圣谕十六条,头一件就说个孝弟。如今万岁爷坐了位,想着圣祖 教人的意思,做出《廷谕广训》十六篇来,先把这孝弟的道理讲给你们众百姓听&/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437d66b3ed1d995f33ba7e_b.jpg& data-rawwidth=&490& data-rawheight=&3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437d66b3ed1d995f33ba7e_r.jpg&&&/figure&&p&&br&&/p&&p&所以假如推行白话文没有成功,现在知乎上大多数的回答应该也还是白话文。只不过部分答主为了凸显逼格,会自觉运用文言文答题,下面再来一波翻译罢了。&/p&&p&&br&&/p&&p&以上。&/p&
我亲爱的题主你可能有些误解?可能在你看来,白话文运动用白话文干掉了古文,所以咱们现在文言合一,写起东西来也更接近口语。如果没有这白话文运动,那么现在自然还是文言文大行其道,大家难免要说一套写一套?其实不是这样的。 大大已经科普了古人口…
&p&《阿甘正传》中的阿甘与珍妮,即美国的右派文化与左派文化,亦象征着导演眼中偏右派的美国,和左派崛起后带来的美国社会的大撕裂。&/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c8dcb7b64aced_b.jpg& data-rawwidth=&527& data-rawheight=&4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7&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c8dcb7b64aced_r.jpg&&&/figure&&p&先说说阿甘(汤姆·汉克斯在此剧中狂飙演技)。&/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f867ff803f5b82f_b.jpg& data-rawwidth=&1225& data-rawheight=&5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2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f867ff803f5b82f_r.jpg&&&/figure&&p&《阿甘正传》标题的翻译,其实丢掉了很多东西,标题英文为“Forrest Gump”。&/p&&p&这个标题所指的人是这位:&/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427dfcaafddec7052e36_b.jpg& data-rawwidth=&256& data-rawheight=&25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6&&&/figure&&p&电影中还有一句台词较为直白地把标题的意图给表达出来了:&/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ceae8c6cc08b444fbca549f_b.jpg& data-rawwidth=&1229& data-rawheight=&5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29&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ceae8c6cc08b444fbca549f_r.jpg&&&/figure&&p&后面一句台词则直接点出了“Nathan Bedford Forrest”的名字。嗯,他的妈妈称福瑞斯特为“内战英雄”。阿甘的口音也是典型的南方口音。&/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d8c22ebe1bfa_b.jpg& data-rawwidth=&1366&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d8c22ebe1bfa_r.jpg&&&/figure&&p&《钢铁侠1》里,托尼·斯达克也把一个木讷的士兵戏称为“阿甘”,而他说的英语分明是“Forrest”。&/p&&p&内森·贝福德·福瑞斯特 (Nathan Bedford Forrest),生于1821年,卒于1877年。是美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南北战争时期南方联盟著名将领,也是日后三K党的创始人。&/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2eb2a0e8e4b971ca3e0ac_b.jpg& data-rawwidth=&210& data-rawheight=&21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10&&&/figure&&p&早年福瑞斯特在密西西比州做生意,以为人凶悍著称。通过自己打拼成为庄园主,是南方首屈一指的富豪。&/p&&p&南北战争爆发后福瑞斯特加入南方联盟军队,世人对其军事才能评价甚高。但性格残暴也时常被人所诟病,多次公然屠杀黑人战俘。&/p&&p&在南北战争结束后,他成为三K党领袖。&/p&&p&然后电影里阿甘称三K党为“俱乐部”,电影也出现了福瑞斯特身穿白袍的打扮。&/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42fcb3bcfe5718dbb3bdb5_b.jpg& data-rawwidth=&1366&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42fcb3bcfe5718dbb3bdb5_r.jpg&&&/figure&&p&该组织后来在日本支部延伸出了一个新派系叫FFF团……&/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68ec6e190fdd_b.jpg& data-rawwidth=&469& data-rawheight=&2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9&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68ec6e190fdd_r.jpg&&&/figure&&p&现实当中三K党鬼魅一般的造型是如下的:&/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836a871baa3b55a6cf2de5b6cf6a8c31_b.jpg& data-rawwidth=&380& data-rawheight=&29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0&&&/figure&&p&所以单这里就给这部电影定调了,这是一部典型的右派电影。&/p&&p&不过政治正确还是有的,阿甘调侃三K党“像一群鬼”、“披着床单和白袍骑着马跑来跑去”,并说三K党和自己与母亲会做的一些“并没有意义的事”一样。&/p&&p&说到这里,不得不说阿甘的母亲是个非常伟大的女性形象。当阿甘的脚撑器被铁箅子卡住,几个路人用戏谑的眼神看着他时,母亲高傲地斥责:“看什么看,没见过小孩子带脚撑器吗?”&/p&&p&&Don't ever let everybody tell you they're better than you,Forrest.&&/p&&p&如果上帝让每个人一样的话,他会给每个人一副脚撑器。&/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31a4746cff4f7db5a7e044c4cfdd6615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2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31a4746cff4f7db5a7e044c4cfdd6615_r.jpg&&&/figure&&p&这一段儿大家应该都看懂了。阿甘的母亲为了让阿甘和正常人一样上学,用校长的话说,“你妈妈很重视你的教育。”&/p&&p&这就和资本原始积累一样,并不令人愉快。&/p&&p&包括英国的圈地运动。&/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67f296a032a7afe46288e94ddb208070_b.jpg& data-rawwidth=&293& data-rawheight=&18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3&&&/figure&&p&邪恶的黑奴贸易。&/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ef3baf7b7bdb_b.jpg& data-rawwidth=&391& data-rawheight=&23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1&&&/figure&&p&帝国主义列强对殖民地的压榨。&/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f6b9fd0c4fc117d8e48d87caf15e7966_b.jpg& data-rawwidth=&526& data-rawheight=&2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f6b9fd0c4fc117d8e48d87caf15e7966_r.jpg&&&/figure&&p&在资本原始积累之后,就是更进一步的资本积累(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殖民扩张的掠夺后,就是对工人阶级的疯狂剥削。&/p&&p&于是乎……&/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730b654c8819cbf354700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4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p&好吧扯远了。&/p&&p&回到正题。&/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15ffea00e1207666beea6e_b.jpg& data-rawwidth=&603& data-rawheight=&3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3&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15ffea00e1207666beea6e_r.jpg&&&/figure&&p&阿甘家墙上的这面美国国旗,要么是阿甘画崩了,要么是专指美国刚刚独立时的国旗。&/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4ad6e100fd5_b.jpg& data-rawwidth=&493& data-rawheight=&3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4ad6e100fd5_r.jpg&&&/figure&&p&下面这个梗就非常明显了,那个弹着吉他的年轻人,跟阿甘学了一套神奇的舞蹈。&/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cb9c5adfa9f193beab6db2d289ce7b6e_b.jpg& data-rawwidth=&836& data-rawheight=&4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cb9c5adfa9f193beab6db2d289ce7b6e_r.jpg&&&/figure&&p&这个人是猫王。&/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15c0fbea4b13016cef79_b.jpg& data-rawwidth=&199& data-rawheight=&29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99&&&/figure&&p&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他的音乐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包括他独特的舞蹈。他将多种音乐融会贯通,让边缘化的摇滚乐走向了大众的目光中。&/p&&p&然后妈妈在电视上看到猫王在表演“阿甘式舞步”时惊愕的神情以及那句评价把基调拉回到右派的正轨:&/p&&p&“This is not for Children's eyes.”&/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9b863e7e3bc332f2e4aba60bcd159631_b.jpg& data-rawwidth=&906& data-rawheight=&4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9b863e7e3bc332f2e4aba60bcd159631_r.jpg&&&/figure&&p&在校车上,珍妮首次出现。阿甘称其为“最甜美的声音”。一如美国人对美国曾经的梦想。那时候的美国,是希望之地,是冒险家的乐园。让美国人骄傲至今的《五月花号公约》、印第安人与清教徒欢聚一堂的普利茅斯殖民地是美国历史上最明媚的色彩。&/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3f65f41d94dbb8e2e676_b.jpg& data-rawwidth=&623& data-rawheight=&2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3f65f41d94dbb8e2e676_r.jpg&&&/figure&&p&虽然后来是这样的:&/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dfbd9d3ed1acd8cce57a255cb2d130d6_b.jpg& data-rawwidth=&495& data-rawheight=&2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dfbd9d3ed1acd8cce57a255cb2d130d6_r.jpg&&&/figure&&p&但目前依然是美好的:&/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dbbaadcad5e8f20cc09aaad_b.jpg& data-rawwidth=&1208& data-rawheight=&5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dbbaadcad5e8f20cc09aaad_r.jpg&&&/figure&&p&接下来就是电影最经典的镜头之一了:阿甘的奔跑。&/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dc7ec4a5807aafe0ac31_b.jpg& data-rawwidth=&1217& data-rawheight=&5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17&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dc7ec4a5807aafe0ac31_r.jpg&&&/figure&&p&阿甘在被几个孩子追逐的过程当中,挣脱了脚撑器。那些散落的脚撑器,被自行车碾得粉碎!&/p&&p&嗯,这一段的隐喻就很明显了:美国独立战争。&/p&&p&美国独立战争是一系列战争的延续,1740年,围绕玛利亚·特蕾西亚打起来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爆发。&/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7d919a3d2d88383cf9cfa_b.jpg& data-rawwidth=&372& data-rawheight=&47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2&&&/figure&&p&之后是七年战争。战火燃烧到北美洲后即为“法国印第安人战争”。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就是在这场战争中崭露头角的。&/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2cd63d1cd46f47c3c64260ddf5287b29_b.jpg& data-rawwidth=&353& data-rawheight=&55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3&&&/figure&&p&1775年莱克星顿的一声枪响,美国独立战争爆发!&/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00cacb7511cad2f85ea8ad839fd0b14e_b.jpg& data-rawwidth=&732& data-rawheight=&4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00cacb7511cad2f85ea8ad839fd0b14e_r.jpg&&&/figure&&p&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十三个英属殖民地宣布独立。&/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89012c87ccd6272ace14b7f37ecec175_b.jpg& data-rawwidth=&870& data-rawheight=&5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7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89012c87ccd6272ace14b7f37ecec175_r.jpg&&&/figure&&p&乔治·华盛顿成为大陆部队统帅,并带领美国人民击败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英帝国。&/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dcba62c3d7_b.jpg& data-rawwidth=&831& data-rawheight=&5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