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弄应村有哪些广西马山姓氏分布图

结婚生二胎,一家一个姓,为什么大家都接受不了?
引用181楼 @ 发表的:有什么问题呢?孩子是两个人的,难道爸爸的姓就更高贵吗?那你就让你孩子跟女方姓完事儿了,还在这BB什么?
引用10楼 @ 发表的:我们这里,只有男方入赘第一孩子不管男女随女方姓,二孩可以跟男方姓简而言之,你子女不同姓代表你是入赘的我们这里男人入赘是丢人的事!懂了吗“宁愿填粪坑,也不让儿子入赘”我们这里的一句俗语!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引用10楼 @ 发表的:我们这里,只有男方入赘第一孩子不管男女随女方姓,二孩可以跟男方姓简而言之,你子女不同姓代表你是入赘的我们这里男人入赘是丢人的事!懂了吗看了你3个亮帖,我完全认同你的观点
不懂楼主为什么自己地方觉得没问题就质疑别的地方为什么不跟他们一样
我一个朋友,独生子,不仅孩子跟女方姓,连自己也考虑改老婆姓。因为在美国一家人用一个姓方便。他父母也没有意见。在街上什么水平?
跟女方姓那是女方强势,比如经济条件好,否则男方怎么可能答应啊…
引用18楼 @ 发表的:都是亲孙子孙女,那难不成自己儿子女儿你因为姓就区别对待?我家亲戚还就是这样的,大的跟女方姓的,爷爷奶奶从小就不怎么管,都是外婆外公带大,小的跟男方姓,从小跟爷爷奶奶,两个还都是孙女,更别说时不时说话流露出的偏向性,大的幼儿园的时候就能说出以后外婆的都是我的
引用182楼 @ 发表的:不是,冒昧问一句哈,知道了祖宗(我是说三代以上的哈),有什么作用吗?是有buff加成还是?这番话把我看晕了,祖宗都没用了..?
话说街上支持的都是女JR吧,我问了身边来自五湖四海的男同学不说都不接受但至少都有些膈应的....
估计是个倒插门不好意思说
引用2楼 @ 发表的:俩孩子…亲哥俩…不一个姓…别人还以为这是个重组家庭呢…因为必然两边的资源都会倾斜到跟自己家姓的孩子身上,别说不会的,不会就不用改名字了。这对孩子之间以后的关系也有影响。
倒插门才跟女方姓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你们这边”。。。请问是中国吗?
引用18楼 @ 发表的:都是亲孙子孙女,那难不成自己儿子女儿你因为姓就区别对待?话是这么说,看看以前生的多的,难免会有偏爱。何况你已经人为两个姓了。我朋友同学,有几个当年他们父亲半入赘,一边一个姓,反正家庭都不和谐。所以10年前我结婚时就反对2个姓,小时候可能无所谓,长大以后矛盾就出来了
引用39楼 @ 发表的:苏州,洗漱洗漱别来败坏苏州名声,只能说这个现象比较多,还不能说主流
引用18楼 @ 发表的:都是亲孙子孙女,那难不成自己儿子女儿你因为姓就区别对待?你如果有兄弟姐妹,那你们小时候爸妈稍微偏爱一个另一个都会感觉非常敏感,现在tm连姓都不一样你当小孩子是傻子?当他们发现连姓都不一样你觉得他们不会有想法?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无形之中就会有一层隔膜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引用195楼 @ 发表的:哈哈哈哈如果现实里遇到您这样low到整天说闲话的当然是远离啦,谁还能管路边的狗啊猫啊怎么叫不是。没有不敬的意思,只是想说没有你想的那么美好,虽然不是什么大事,总之各地民情吧,有时候那是风言风语吹杀人,尤其是上一辈的人更在乎这个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引用114楼 @ 发表的:那是当然了,毕竟楼主家就是世界中心,宇宙原点你是说他象宇宙一样膨胀吗???
引用96楼 @ 发表的:据我所知苏州不少这样的,所谓的两家并一家,有点搞笑。。。。我外地的在苏州定居了,发现确实大部分是这样,这种情况在我们那叫入赘
引用52楼 @ 发表的:以片面推普遍玩的666啊楼主!您哪的呢,看看有老乡的jr没有?楼主其实心理也不爽,表面认同,然后说普遍,寻找认同感。说是普遍现象是瞎扯淡,普遍的是女方通常条件较好,男方迫于形势,女方给个台阶,然后说的好听,两家并一家。其实本质大家都懂
引用56楼 @ 发表的:至少我周围我是没怎么见过*河蟹*婿,有肯定有,哪个地方没有,我就不信你们那没有,而且我们这边都是并家,难道你认为并家就是上门?并个毛,你见过两家生活到一起去了吗?还不是各过各的。很多一边一个姓的,老的各带一个。我看一家分两家更确切一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或者
200人参加团购399.00元&749.00元
284人参加团购328.00元&699.00元
70人参加团购226.00元&369.00元
59人参加团购99.00元&299.00元
1161人参加团购189.00元&629.00元
345人参加团购579.00元&1099.00元
565人参加团购487.00元&769.00元
601人参加团购259.00元&569.00元
332人参加团购125.00元&299.00元
417人参加团购769.00元&1399.00元
181人参加团购129.00元&299.00元
407人参加团购309.00元&799.00元中国最稀有姓氏知识大全(完全版)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最稀有姓氏知识大全(完全版)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33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结婚生二胎,一家一个姓,为什么大家都接受不了?
引用2楼 @ 发表的:俩孩子…亲哥俩…不一个姓…别人还以为这是个重组家庭呢…这不是关键关键是双方肯定多少会对跟自己姓的孩子有偏向性,现在孩子的角度来说,这也不是什么好事!
凭什么说大家都接受不了,你说的大家是指什么范围?反正我是可以接受的,无所谓。
引用153楼 @ 发表的:其实都是经济实力决定的,娶个势均力敌的老婆强强联合,就是一边姓一个,娶个不如自己的,就是男方姓。随着现在阶级越来越固化,有些人宁愿找个家境不错的老婆给后代起点高一点。对!很多人都说并家是入赘,其实他们不知道是因为男方女方家条件势均力敌,并不是因为男方差,才会并家多,不了解的人,就凭印象说入赘也是服了
引用22楼 @ 发表的:我们这都挺好的,也没见什么矛盾,其他地区就不知道了一般也不会出现什么大的矛盾,但是偏向性肯定会有的不要小看这种看似很小的差别对待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小的时候有个姨娘,在所有人看来都对我好的不得了,但我到现在还记得她曾经当着我的面说我堂弟跟着我学了不好的东西,我就一直埋在心里至今,所以不要以外人的眼光看一个事情,有矛盾,有区别对待外人也是很难看到的!
这个不只能从思想开放这个角度来看,更多得考虑孩子的角度,万一生了两个还不同姓,大人可能不觉得有什么,可到孩子这可能就会受到很多压力,甚至被人鄙视,外国人也开放啊,但是不还是妻随夫姓,儿子女儿也跟老爸姓。姓氏在我看来就该按传统的过来,一个一个姓会给自己和孩子带来很多麻烦和困扰。
引用内容被灭过多已被折叠为啥要普及??
谁规定二胎要与时俱进要跟女方姓??胡扯!
引用内容被灭过多已被折叠我们揭阳这里不用聘礼的,你们怎么不学习学习啊。
引用18楼 @ 发表的:都是亲孙子孙女,那难不成自己儿子女儿你因为姓就区别对待?双方爷爷奶奶肯定区别对待,都会疼自己姓的孩子。
引用109楼 @ 发表的:楼主愿意接受就行了,要你在这废话啊请问你跟你母亲的姓吗?这是几胎的问题吗?
能同意的男的都是缩卵
楼主生二胎的时候上个户口本,我们众筹个万八千的鼓励鼓励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引用17楼 @ 发表的:可能这是计划生育时代的特殊产物,但我还是那个观点,要么都跟老爸一个姓,要么倒插门,都跟老妈一个姓,计划生育。。。这怕是三皇五帝时候的产物吧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这种东西商量着来,和彩礼房子一样,合就结婚,不合就分,明明你情我愿的事情搞得性别对立徒增矛盾,我只是觉得现在扯一些老祖宗的东西不合适,因为从辛亥革命到现在这一百年,我们中国人的心理观念,尤其是性观念改变太多了,什么女人裹脚,无名某氏,三妻四妾全都取消了,更何况还有计划生育,避孕绝育这样亘古未闻的东西出现,老祖宗的东西在性方面不好使了,不要再提了。
因为本来就应该生5个,儿子跟爷爷姓,女儿跟外婆姓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引用内容被灭过多已被折叠那楼住说哈你是哪儿的呗!我们以后也好避开你们哪儿的啊!免得麻烦的很!是不是啊,各位jrs!!
引用113楼 @ 发表的:长大了改了还行,小时候真不是低估小孩子的恶意,有不小的几率因为跟兄弟姐妹不同姓被排挤排挤?谁排挤?总共就俩孩子
引用75楼 @ 发表的:就是,这不就是女方纠结才提出来的么?女方要是不纠结不就没这事了么什么玩意儿,争取自己的权利还不行了?这嘴脸真丑陋。
引用25楼 @ 发表的:买房子一家出一半钱,男方给多少彩礼女方严格返还同等价格的嫁妆给男方家庭,结婚前结婚后所有各种开支女方承担一半。为什么女的接受不了?有很多是可以接受的老哥
别人怎么说我不知道,反正我是不介意的。至于别人会怎么想,我也是不会在意的。我的孩子,我也会教育他不要在意这方面的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或者
200人参加团购399.00元&749.00元
284人参加团购328.00元&699.00元
70人参加团购226.00元&369.00元
59人参加团购99.00元&299.00元
1161人参加团购189.00元&629.00元
345人参加团购579.00元&1099.00元
565人参加团购487.00元&769.00元
601人参加团购259.00元&569.00元
332人参加团购125.00元&299.00元
417人参加团购769.00元&1399.00元
181人参加团购129.00元&299.00元
407人参加团购309.00元&799.00元  庄姓,在《》中排名第323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38位。庄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君主戴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资治通鉴音注》等记载,两周之际的春秋初期,宋国君主名叫子撝,字武庄。   子撝在位期间,由贤臣正考父辅佐。子撝爱民如子,深受万民拥戴。   子撝在位三十四年(公元前799~前766年),是横跨西周、东周两个时代的少数几个诸侯君主之一。他于周平王姬宜臼五年(公元前766年)逝世,当时宋国举行国葬,四面八方的人都长途跋涉涌进都城,在其灵柩边长跪不起,周平王特赐其谥号为“戴”,即历史上著名的宋戴公。   在宋戴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谥号为姓氏者,称戴氏;有以其名字为姓氏者,称武庄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庄氏、武氏,世代相传至今。   庄氏族人中有一部分尊奉宋戴公为得姓始祖,且不与芈姓庄氏合谱。 &nbsp  第二个渊源:源于,出自春秋时期楚国王族之后,属于以谥号为氏。   据史籍《姓氏急就篇》、《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君王芈旅(熊侣,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即位后,申张王权,并采取果断措施,大力平定了权臣若敖氏家族的叛乱。之后重用贤臣孙叔敖改革内政,兴修水利,加强战备。由于楚王芈旅知人善任,终使楚国迅速强大起来。   周定王姬瑜元年(楚庄王八年,公元前606年),芈旅挥兵北伐陆浑之戎,仅吞其境,之后陈兵周郊,使人问九鼎轻重。周定王十年(楚庄王十八年,公元前597年),芈旅在邲地(今河南荥阳)大败称霸一时的强大晋军,迫使郑、宋等诸侯国归附,成为代晋而起的春秋五霸之一。   芈旅在周定王十六年(楚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91年)去世,继位的楚共王熊审给其上谥号为“庄”,即历史上著名的楚庄王。   在楚庄王的一支庶支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庄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庄氏正宗。庄氏族人大多尊奉楚庄王为得姓始祖。   战国末期,当秦昭襄王赢稷指挥强大的秦军横扫诸侯之时,有一位楚庄王的贵族后裔庄蹻(亦称庄峤),在楚顷襄王熊橫执政时期(公元前298~前263年)为大将军,受命经略巴、黔中以西诸地。庄蹻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将领,他在公元前299~前276年之间把楚国的势力一直扩展到云南滇池一带,以兵威震服滇地部族民,让楚国的势力范围抵达云贵高原。   之后,他力推“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即是将属下的军士悉数本土化,变易服饰,更改习俗,均在滇池定居下来,娶妻生子、繁衍后代。这样一来,由于庄蹻坚持了民族融合的先进政策,因而不仅给滇地带来了楚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加速了滇地的经济进步与社会发展;同时也加强了云南少数民族与中心地域经济与社会的联系,并且为此后中央政权进入西南边疆,置郡设官而解除了民族隔阂的繁篱。   在庄蹻把这块地方纳入楚国的版图,准备归报这番功绩时,正好楚国的巴郡和黔中郡都被秦昭襄王赢稷的十万大军所袭夺,完全阻断了他的归路。不得已,庄蹻只好率其众在周郝王三十九年(楚顷襄王二十三年,秦昭襄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76年)自称滇王,统治云南滇地。   一直到秦始皇嬴政灭诸侯,统一中原之时,楚国的这一支后裔仍然是西南夷的一方割据势力首领,逍遥于暴秦的淫威之外。后来,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庄蹻的世袭后人滇王在汉武帝刘彻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归顺于中央政府,汉武帝正式册封滇王,并给庄蹻的后人颁赐滇王印,以其地置益州郡(郡治在今云南昆明晋宁),从而奠定了今昆明市建城的历史。   自庄蹻称滇王起,两千零九十七年后的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迁徙至福建漳州的一名庄蹻后裔族人渡海至台湾岛,首次垦拓了基隆沙连堡的大水堀庄,大水堀庄时属台湾府台北厅,后人深切纪念这位开拓性的先人,立有开山庙于大水堀湖畔,志念其德泽。不过,大家却都不敢呼其名讳,仅称为庄开山公,一百八十余年来,反而非常遗憾地失去了他的真实姓名。至此,整个鹿谷乡(今台湾南投)几乎已完全垦拓。   这段历史,说明了在史籍中的“西南夷”之中,有一部份族人是楚国军队的后裔,而且是由庄蹻(庄峤)将军带过去的。   庄氏族人的一半大多尊奉楚庄王、庄蹻为得姓始祖,并不与子姓庄氏合谱。 &nbsp  第三个渊源:源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文献《中国回族大辞典》中的记载:庄氏,是回族的姓氏之一,现主要分布于海南省三亚市一带地区。   数十年前,马来西亚邦咯岛大丸小学附近的马来人都能讲海南话,他们到咖啡店喝茶聊天,除满口流利的海南话外,还阅读中文报纸。这些人平日身穿“沙龙”,头戴红色“宋谷”,自称海南人,来自“三亚”。他们是真正的海南岛人:海南回民。   海南回民早期从海南岛移居邦咯,整批二百多人,全是男性。因为是回教徒的关系,生活习俗与马来人大同小异,都娶马来女为妻,他们被称为“三亚番”或“海南番”,最终同化在马来社会中,第二代变成真正的土著。   三亚庄氏回族主要居住在羊栏镇的回辉村和回新村,他们多才多艺,尤其善经商。海南三亚羊栏镇的穆斯林,目前人口七千余人,自云祖先分别来自古波斯国(今伊朗)、阿拉伯半岛和越南占城。当年中东的商船来中国贸易,多途经海南岛,或遇海抢劫,或遭台风袭击,被迫登岸羁留落户。至于越南占城的回民,则因境内连年战乱,只好结伴驾船来海南避难。   三亚地区的回民是以波斯、阿拉伯人为主体,其先民一部分是唐、宋时期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入华经商的阿拉伯穆斯林蕃客,一部分是宋、元两朝从越南占城入居的穆斯林,还有少部分是来自大陆的回族后裔。大约在明末清初时期,他们陆续从岛内各处向今回辉村、回新村所在地区迁徙,逐渐形成今天的回族集聚社区。   有意思的是,三亚回民的语言不同于祖国大陆内的其他任何一种民族语言,其方言也不同于海南本岛各民族语言,而与沙特阿拉伯语音颇为相近,类似古大食语,今语言学家把它确定为“回辉话”。与大陆回族同胞完全相同的是,其“开斋节”与“古尔邦节”等节日,也同样是他们的主要民族节日。   三亚的回族人依从《古兰经》每日五次向真主祈祷,每周五集中在清真寺做“主麻日”,讲《古兰经》,传授圣训。三亚回族仍然保持着祖先诸多的传统,他们不仅是海南省伊斯兰文化的唯一代表,而且保留有重要的人文景观,其古迹有《正堂禁碑》、《梅山古墓群》、《海棠湾古墓群》和清真男寺与清真女寺都十分著名,平均不到一千人便拥有一座寺院,做礼拜十分方便。
  第四个渊源:源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乌扎喇氏,亦称兀札喇氏、吴扎拉氏,族系庞大,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锡伯族、卦尔察女真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jara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部)、瓦丹(今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庙噶山(今黑龙江汤原,一说在今黑龙江口俄罗斯庙街)、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吴氏、乌氏、武氏、庄氏等。该支庄氏鼻祖为萨哈尔察部的乌扎喇·庄机达,满洲镶黄旗人,承袭兄乌扎喇·高赫德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平叛有功,越级晋授二等男爵,累官至副都统,其后裔子孙中有以祖名字首字的谐音汉字为汉姓者,称庄氏。   ⑵.蒙古族阿鲁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rute Hala。明、清朝时期即冠汉姓为金氏、庄氏等。该支庄氏鼻祖为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皇帝)的妃子庄和皇贵妃,她是大学士阿鲁特·赛尚阿之女,也是后来清孝哲毅皇后的姑母。到了清光绪年间,庄妃晋封为皇贵妃,直到清宣统年间逝世,赐谥号为“庄和皇贵妃”,其后有族人在民国初年以先祖母谥号为汉姓者,称庄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乌雅氏,亦称吴雅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乌延部,在金国时期称女真兀颜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ya Hala,汉义“猪”,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乌喇(今吉林永吉)、德尔吉穆湖(今黑龙江虎林东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区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是满族、锡伯族众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多为吴氏、乌氏、穆氏、包氏、鲍氏、黄氏、邵氏、朱氏、牛氏、庄氏等。该支庄氏鼻祖为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皇帝)的妃子,笔帖式乌雅·灵寿之女,初入宫为常在,累进至琳贵妃,所生之子即著名的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贝勒爱新觉罗·奕詥、贝勒爱新觉罗·奕譓。到了清咸丰年间,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皇帝)尊其为皇考琳贵太妃,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皇帝)尊其为皇祖琳皇贵太妃,在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逝世后,赐谥号为“庄顺皇贵妃”,其后有族人以先祖母谥号为汉姓者,称庄氏。庄顺皇贵妃的族人享恩三世,在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一朝(光绪年间)封三代,皆一品大员。   ⑵.满族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满语为Tatara Hala,汉义“众多”,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松花江上游二道江流域)、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部)、马察(今吉林浑江西南部)、占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以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东希占河畔希禅屯)、乌苏(今吉林伊通)、伊兰木(今兰州皋兰)、海州(今辽宁海城)、十方寺(今沈阳市西北石佛寺)、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区等地,所冠汉姓为唐氏、谭氏、舒氏、劳氏、庄氏等。该支庄氏鼻祖为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皇帝)的妃子庄静皇贵妃,主事他塔喇·庆海之女,清咸丰元年以秀女入宫,初为贵人,累进至丽妃。到了清同治年间,清穆宗尊封其为皇考丽皇贵太妃,逝世后赐谥号为“庄静皇贵妃”,其后有族人以先祖母谥号为汉姓者,称庄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壮族、彝族、苗族、裕固族、藏族、台湾高山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庄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  宋戴公、楚庄王(芈旅、熊侣)、庄蹻、乌扎喇·庄机达、庄和皇贵妃、庄顺皇贵妃、庄静皇贵妃。
迁徙分布历史分布  庄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约一百九十六万九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2%左右。   先秦时期,庄氏族人就已经向各地播迁。当时齐国有庄暴、庄贾,越国有庄舄,楚国有庄豹、庄足乔、庄辛、庄善,宋国有蒙人庄周。这些史实表明当时齐(今山东)、楚(今湖北)、越(今浙江)、宋国蒙(今河南与安徽之间)都有庄氏人物居家生活的踪迹。据《史记·西南夷传》记载,庄王苗裔庄足乔(一作庄豪)率军略巴蜀黔中以西,直至滇(今云南滇池),因黔中被秦军攻占,已无归路,庄足乔遂在滇称王,直到汉武帝执政时期始归顺汉朝,时任滇王者皆率其家族入益州(今四川成都)。这说明,庄氏族人在先秦时代已经传播到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秦、汉之际,庄氏族人依旧以湖北、河南为其繁衍中心,此际庄氏族人有庄青翟入朝为相,另有吴人(今江苏苏州)庄忌,为庄氏族人中的杰出代表。   东汉时期,曾因汉明帝名刘庄,庄氏族人避讳改庄为严氏,自庄光(后改严光)开始,庄氏族人长时间为严氏所掠美。 魏、晋以后,有严氏族人复本姓,从此庄、严二氏并行全国。   十六国时期,庄氏族人纷纷从今湖北、河南分散各地,先后迁居今甘肃的天水、浙江的绍兴、山东和江苏间地,后来发展成了庄氏天水郡望、会稽郡望和东海郡望。   唐朝末期,河南光州固始人庄森(王潮外甥)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落籍永春桃源里蓬莱山,是为庄氏族人入闽始祖。   宋末元初,庄森长子庄韦之后裔庄诏迁广东陆丰上沙乡开基;四子庄甲之后,入闽第八世庄元吉为桃源锦绣本派始祖。另有裔孙庄哲迁居同安,哲弟庄光徙潮阳。庄元吉长子名翼,其重孙庄?孙迁居青阳开基;三子名晦,其重孙庄同迁惠安云头乡开基;四子庄夏,其孙庄弥渊迁潮安开基;弥渊重孙庄才翁迁同安开基。   明朝初期,山西庄氏族人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甘肃、湖北、湖南、河南、北京等地。   明、清两朝,庄氏族人渡海到台湾者,以南靖庄三郎派下居多,其中农民起义军首领庄大田由福建漳州平和迁居台湾凤山(今高雄县治)竹仔港庄。亦有庄氏入迁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   庄氏宗亲在世界各地分布甚广。在古代思想家庄子故里陕西民权县,当地县志办公室专门成立了研究庄氏宗亲的组织,由杨惠民、杨子建、王春德三位老人组成,对庄氏的起源进行刨根问底。而目前在海内外有数十个庄氏宗亲研究会,其中以广州庄氏宗亲总会、泰国庄氏宗亲总会、香港庄氏宗亲会、澳门庄氏宗亲会、新加坡庄氏宗亲会、越南庄氏宗亲会、澳洲和法国庄氏宗亲会等较为著名。   作为庄氏族人的发源地之一,民权县曾多次举办百名庄氏寻根拜祖和庄子国际研讨会活动,邀请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庄子研究会和国内庄子研究会的专家学者,到庄子故里探寻庄子思想的秘密,领略庄子故里的风光。 如今,庄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东、江苏、浙江、台湾等省为多,上述四省之庄氏约占全国汉族庄氏人口的60%。 庄改严后的分布   关于庄氏改严氏后,一部分维系严氏的族人的分布状况,按学者严峻、严一刚的调查,对在支系居住附近的邻省(市)各县(市),他们俩采取上门走访的方式,其交通工具主要是两轮摩托车。   严峻、严一刚二人结伴出行对贵州省的印江、松涛、思南、德江、沿河,重庆市的黔江、秀山、酉阳、彭水、石柱、忠县、万州、湖北省的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宣恩、鹤丰、来凤、咸丰,湖南省的龙山、保靖、花垣等二十多县(市)有严氏居住的地方进行了走访,行程上万公里,各种道路,好的坏的,甚至是勉强可通行的路都走过,各种天气都遇到过,有时奔走一整天才能找到一二户族人,有些时侯也被误导,找到的不是他们俩这个“严”,而是“颜”或者是同音的“闫”、“连”、“年”等。   他们俩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向年长者查询,请族人回忆,搜寻文字资料。对有文字资料的(如墓碑、家谱、经单簿)进行复印或抄录,他们俩所接触的族人都给予他们俩热情的接待和支持。对其他较远的地方则利用各种通讯手段(书信、电话、互联网网络平台)进行联系和沟通,在各地族人的热心支持下,逐步搜集到一些资料,通过整理综合后编成《严氏居地简介》,供我族人参考。   他们俩走访的大多在西南地区山区县市,主要是两大支系,一是从浙江→江西→贵州再分迁各地的严陵支系。一是从浙江→江西→湖南→湖北荆州地区再分迁各地严武一支。其特点是分布地域较广,居住分散,每一居地人口相对较少,且多居高山地区。但沿海各省区的严氏居地就相对集中一些,一个村庄少则数百多则上千人。就他们俩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各地严氏的谱谍介绍和历代口传其远祖都上溯至汉时名士庄光(后改姓为严光、严子陵),大多数族人对严子陵的传说都知道一些故事,如“严子陵钓台”,“客星犯帝座”“富春钓渔”、严先生祠堂等,他们俩调查知道的姓严的都是严子陵后裔。对庄氏改严氏的历史许多支系都知道“庄严二姓是一家”的说法。   在搜集到的家(族)谱中,有的的支系对严氏得姓有较详尽的叙述,并把改姓严从严光起上溯姓庄的上五代,从庄助(严助)写起。但各支系族(家)谱重点在叙述本支系的历史,对旁支提及不多,比如湖北江陵、监利、等地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严奉权主持编纂的《客星堂严氏族谱》在严光二子严定、严实之后接下来就只记载与支系有关的严实之后,对严定一支就没有记述了,这样从一本族谱上就很难找到各支系的结合点。且多数支系前段族史已失传,几经迁徙后自成体系,各序班派。有记得原用字派的,也各自表述,音同字异。有的记得原派几字,后面自议增补接续班派。有少数族人因各种原因已经不知所出,本源皆失,家史已经无从可考。   从近几年他们俩在各地走访严氏居地的情况来看,各地宗族间缺少联系和沟通,比如他们俩咸丰县分散居住有几支从贵州印江县迁出的严氏族人,在他们俩编纂《富春堂严氏家谱》前,相互了解得并不多,也从未相互交往过,相见多不相识,对家族来源也是只凭一些零星的传说和记忆。通过编纂家谱,仔细清点家史,各自方知本是一个支系,分支并不太远,住地也并不是遥不可及,只是不知而已,通过编谱,大家都知道是一家人,本应和睦相处,相互帮扶,就有了来往,有了交流和沟通。   在没编家谱的地方,同在一个县内居住,本是同根却互不知晓,比如荆州地区严氏一支系进入恩施后散布在各个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荆州编谱联系了巴东、建始的族人,但住在恩施、利川、宣恩的族人就没联系上,有些想编个资料却无从下手,有些本是从荆州上来的却说不清道不明,他们俩走访到他们时,看了他们俩带去的资料,才有了一点明白。所以宗族间的交往和沟通是十分必要的,党和政府提倡创建和谐社会,宗族也算是社会的一个基础,宗族和,邻里亲,社会和谐。宗族在教育族人遵纪守法,培育家族美德也是一不可低估的。这就是他们俩编此《严氏居地简介》,加强宗亲交流沟通的初衷和目的。   贵州省印江县城峨岭镇是贵州严氏主要集居地,进入贵州始祖严 陵,明朝因避兵燹从江西省分宜迁入贵州省思南荆条林居住,至八、九世时九世严容于天顺初年(公元1457年)迁贵州省印江县峨岭寨(即今印江县城)定居,至今五百多年,世族繁衍已历二十三代,现有人口数千余,并先后有不少支系迁湘、鄂、川、邻近各省谋生定居,世系繁昌。印江严氏先后建有两处宗祠,现属贵州省文物保护并整修好的“严氏宗祠”是两祠中后修的一祠,该祠规模宏大壮观,占地两千余平方米。印江县境现仍有保存完好的祖墓数十座,保存有康熙版手写本《严氏族谱》,对贵州一段族史有较尽记述。   湖北省咸丰县尖山乡大水坪村和朝阳镇落马滩村一带住有从贵州印江县迁出的一支严氏,现有数百户,两千余人口。首迁祖是严琅,号子善和其子严启智等先在二仙岩居住过一段,因地势太高,冬天寒冷,后寻址于大水坪龙洞定居,世系繁衍甚众,在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族人集资筹备修建严氏宗祠,派人到印江祖籍考查,并依据印江“严氏宗祠”为蓝本,在龙洞选址按其实际地形改图成型,伐木兴工,于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基本建成,是当地现仍保存完好的集石木装饰工艺为一体的典型古建筑。以前这里是严氏族人春秋祭祖的聚会场所,届时严氏族人齐聚一堂,庄重严肃,亲情融融,祭祀祖先,商议族事。闲时兴学教育子弟。   改革开放后,“严家祠堂”成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族中原保存《贵州严氏族谱》在解放后杳无下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族中有心族人,寻得同宗族人所保存的贵州“严氏族谱”,整理复印保存,并组织续修了1993版的《严氏族谱》。2000年后,族中在严峻、严一刚等的主持下再次对族谱进行了一次较详尽的续修,加入了一些新的与严氏相关的内容,并命名为“天水郡富春堂严氏家谱——湖北咸丰、来凤,重庆黔江部分”,并首次发行了印刷本一百七十余册。按其谱序记载,这支严氏远祖追溯至东汉时改姓始祖严子陵,后由江西省分宜县因避兵荒严陵祖迁徙贵州思南定居,至第八世祖严容时再迁贵州省印江县峨岭寨定居,并先后有支系外迁邻近各省市谋生居住。该支系始迁祖以下四代现都有保存仍较完整的墓碑。   湖北省咸丰县清坪镇高峰村居住一支严氏,也是从贵州省印江县迁出的,始迁祖为严启远和其子严九仁、严九仕。此一支系和大水坪属贵州十一世严英俊后裔,现居地有几百人口,其严启远、严九仁墓保存完好。存有老谱,新修谱和龙洞同稿。沿用字派也相同。   湖北省咸丰县尖山乡卷洞门居住一支从贵州省印江迁出的严氏,和龙洞、清坪在贵州九世祖严容下分支,二十世严尔慈迁居现址,后分成忠塘严九顺一支,来风百福司严九荣一支。该支系保存有前代经单簿为历史依据,沿用字派同龙洞一支。 湖北省来凤县百福司镇、绿水乡五台等地居住从贵州省印江迁出的严氏,该支系和上述忠塘同支,曾在咸丰落脚后在九荣时迁居来凤,沿用字派同上,家谱同编。   湖北省咸丰县清坪镇碑垭口、老鸹坪、三角地一带居住从湖南省保靖县迁出的严氏一支,迁来咸丰清水塘定居,已历一十一代。该支系曾和本县龙洞严氏合族,2004年起修编了家谱。   湖北省建始县花果坪金盆村住有一支严氏,有几十户人家,一百多人口。支系支谱从严永春为始祖序代,其续谱又以严交谅为始祖起序。按其严平子所撰谱谱序,始祖从严(庄)助,字义兴公起,严(庄)光,字子陵公为第六代。上一迁徙地是从湖南华容至湖北省江陵一带。   湖北省建始县三里坝乡严家垭居住有一支严氏一百余户,二百来人口,从荆州江陵迁移进山始祖为严超、严一中,现可见老坟为严克美,有碑记,由曾任当地村支书十八年的严钦宗保存有“严氏族谱”,他们俩见到的是由其长子严奉伟(大丰村新华小学教师)手抄的附本,内容和江陵谱基本相同。   湖北省建始县长梁乡阳坡严氏进山始祖严守科,严守臣,清康熙年间从四川巫山碌水迁入建始,现居此地仍有数百人,二零零四年由严伯玉编纂有“客星堂建始阳坡严氏族谱”。   湖北省恩施市鲁竹坝严家槽住有五十余户,一百多人严氏后裔。进山始祖严克伦,曾先后移居恩施、利川等地,至严先畴时基本在恩施鲁竹坝定居。该支系由严奉堂保存有湖北江陵老谱手抄本,系由严奉堂的爷爷手抄,字体工整,保存完好。其谱序对严氏姓源和先祖严子陵有较详叙述,其世系从子陵公起上溯五代至始祖义兴公,均由庄氏改为严氏。   湖北省宣恩县沙道沟住有两支严氏,现约有五百余人。其中一支始迁祖为严金榜、严金铭两兄弟在清乾隆年间因受灾,由原籍湖南辰州北上到湖北施南投靠族人,行前居在辰溪河姑慈庙借得盘费北行,到达沙道沟两河口时因盘费用尽,寄身于桃子岔路旁一个名叫阳洞的山洞,以挑贩土陶度日。一日路遇一老妇啼诉儿被官府抓丁,孤身无靠,榜铭二公便拜老妇为义母,将其接至阳洞奉养,三人相依为命。后来在一沟旁偶然挖得金银各一镡,便以此资在沙道沟购置田产,创立家业,成现居此地约三百余人的严氏。另一支系始迁祖为严天佐、严天佑从原籍湖南省辰州来到沙道沟的金堂坪落户,现也有三十余户,一百多人口。这两支严氏现保存有家谱残本半册,其前列谱序,家族赞诗,排行字派等尚可辨认。   湖北省利川市汪营镇马鞍山村龙凤寺居住一支严氏,据八十多岁的严世国回忆,本支系来源于湖北荆州,是湖广填四川时迁入,中途在建始县落脚,在严开举、严开祥时才迁入利川,族谱已失。   湖北省利川市团堡镇官田坝村一组严家湾居住有一支湖北省监利迁入此地居住的严氏。所用字派和江陵等地同,按其最早的刘氏祖母碑记,在“一”字辈时祖孙三人迁入此地落脚,刘氏祖母湖北荆州府长阳县盐井张家埸人。其媳陈氏墓碑载,陈氏为湖北省荆州府监利县朱葛里唐谢四庄生人,先年隋其母刘老夫人迁居利川。   重庆市秀山县居住严氏一支原籍贵州省印江,其严松祖时于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迁秀山干川(属龙池镇)居住,现有数百人口,严易陶保存有严克明手抄《严氏族谱》”一册。该谱与《黔南严氏族谱》大体相同,因黔南谱始作于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严九让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续修,而秀山存谱是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重抄,其中增加了清朝著名书法家印江族人严寅亮题序,印江“严氏宗祠”示意图和祠堂部分诗联,对严氏来源也从楚庄王记起,比黔南谱多了一些内容。   重庆市酉阳县境内居住有几支严氏,主要分布在龙潭镇井岗园,麻旺和小坝界上一带,都是从贵州省印江迁出来的,在县城附近白鹿庄有老坟一座,存有老谱待查,所用字派同黔南谱。据严循德介绍,该支系族人中已经六十多岁的严循信,在常州驻军任过军长。   重庆市彭水县郁山镇现仍住有一支严氏,据街上(南京街63号)严明骏记载的资料,他父辈传说:本支是从浙江余姚姑苏来此地的,严宪章时在当时四川郁山当盐务使在此地落户,现已历一十三代。他们用的字派是在郁山和另一支从浙江余姚沙堰村迁来的严竹森支系合族时议确定的原来此地严氏较多,现已迁往别地居住,目前只有十余户,几十人口。   重庆市彭水县莲湖镇乐地村曹家沟居住有一支严氏,日严峻、严一刚俩人走访了严方书、严方海、严方文等人,据他们回忆,上辈传言此支系来源于江西,首迁彭水县郁山镇南京街落脚,曾住过普子镇的老厂坪,三义乡的木溪湾这些地方现仍有严氏居住,永字辈共八弟兄,分别名为:富、贵、发、达、福、禄、寿、喜,在严永禄时迁曹家沟定居已七十余年,其家谱失于火灾。 在江西南昌城东有一片美轮美奂的湖水,于是四百多年前,一群严氏村民几经周折,选择此地定居,在这里世代繁衍,于是形成了严家自然村。并与当地人溶为一体,同耕共织,过着和谐的生活。严家自然村,隶属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艾溪湖管理处艾湖村管辖。现有八十二户人家,村民二百五十余人。据艾溪严氏族谱记载,严氏受姓之主乃汉微士子陵公(严光),浙江桐庐为远祖。   严光以下六百余年间世系多不可考证,但从唐朝大理评事严正安以后,旧谱详明,系严氏第一世祖。六世严尧夫曾任黄梅县尉。十六世严汉兴在洪都(今南昌)任御使诵管。严汉兴之子严京扶柩,羡慕鄱阳湖矶山之胜景,仿佛先祖严光之富春,就此定居。矶山位于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南侧,现为南矶山候鸟自然保护区,那里距南昌城东七十公里,风景优美,二十四世严曰润、严曰战三兄弟或渔于艾溪,或耕于艾溪其实不得而之,相传,三兄弟爱其山清水秀,而渔耕可乐不减矶山,逐在此世代繁衍,此三公遂为艾溪严氏之始祖。 鲁南庄氏   学者杜树景也曾考察过山东莒邑望族大店庄氏,明洪武初年,庄氏徙自江南东海郡,已六百余年。其始祖为庄瑜,二世分五支,除世居大店外,长支海后,分住西北庄、河湾、林后、墩后、滩井子、老龙腰、西小庄、大官庄、薛家窖、孙家略庄、赵家楼、东莞、陈村、沂水清泉庄、城西乡波头汪、三山、马鬃窑文家山后、碥山、齐家庄子、马家庄、兰墩官庄、塔巷、刘家石沟、宣文岭、中泉庄、竹园、范家柳叶、南道口、寨里河、朱家庄子、王家垛庄、莒州城里、诸城贾窑街、盛京(沈阳)、盱眙县等。二支涟后,分住纸房,莒州南关、将军山前、朱家庄子、井子、仕沟、滩井子、夏家沟、塔巷、鸡山、毛家堰、南小官庄、西小官庄、巷庄、田家村、水沟坡、沂水鹤水庄、山西、南京三河南、河北金家屯等。三支浩,失考。四支秀后,分住莒州城、石城、宣文岭、沙埠子、庄家庄、庄家埠墩、陈家埠墩、史家坡子、街疃、薛家窑沟西、小公塾、解家庄、周家坡子、王家坡子、四角岭、十字路、相邸、坪上、何家店、将军山前、仕沟、莛宾集前、水磨、小官庄、兰墩官庄、砖疃、南道口、墩庄子、下河、营子官庄、时家庄、老龙腰、沙汪头、店头、略庄、庞家垛庄、田家村、吴家朱流、朱楼、孙由集、云里庄、红沟官庄、西安庄、青州府、前横山、河阳河东、黑涧庄、双石头庄、北大崮庄、前葛杭、后葛杭、七宝山、山头渊、河南庄、匣石头、寨西庄、招贤西北汶村、三十里铺、岳家沟、城北堆子河、沂水司马庄、坦埠、珠宝庄、刘家店子、薛家孟堰、赵家孟堰、日照邵家沟、关东老城桐家庄子、埠宁县二套孙家崖村等。五支伸后,住汲家庄子。   在明、清两朝,山东莒邑庄氏族人科甲连第,是四百余年的仕宦望族。族人中有进士七人(其中翰林一人)、举人二十八人、岁进士十人、拔贡十二人、岁贡十九人、副贡三人、恩贡与优贡各一人、庠生九十三人、国学生与太学生、监生等二百零四人,所授官职巡按一人、道台二人、知府八人、知州六人、知县十六人、翰林院编修一人、县教谕十六人、训导二十六人、守备二人、兵部主事一人、工部主事三人、兵马司副指挥三人、礼部主事四人、刑部主事一人、内阁中书六人,其他二十五人,受朝廷封典三十三人。   山东莒邑庄氏族人中为官者比较著名的的有十世庄咏,清乾隆戊申科进士,历任县知县、沧州知州、河间府知府等还著有《学庸固知录》、《杜津浅说》等,收入山东文献书目。十一世庄瑶,清嘉庆丁丑科联捷进士,任工部都水司主事等职、乡试童考官、河南河北道等。十四世庄陔兰,清光绪甲辰科进士,授翰林编修国史馆协修,晋侍读学士,后东渡留学日本,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山东省议会副议长、国会议员、省图书馆馆长、孔子第七十七代嫡裔孔德成的国学老师等职,书法善颜体,在整个鲁南地区有较大影响。   明朝至今,山东莒邑的庄氏谱牒保存状况良好,多次续修,连续性、延续姓皆较好。 闽浙地区庄氏   学者庄孝赵亦曾认真考察过闽浙边地区,即闽东和浙南部分县(市)庄氏渊源与近代迁衍之况。在闽浙边地区地处福建省东北部与浙江省之南部,分别隶属于宁德市和温州市管辖。闽浙边地区部分县(市)主要是指福建省福鼎市、霞浦县,以及与之毗连的浙江省平阳县、苍南县和泰顺县。庄氏散居于该五县(市)有四十余个乡镇,上百个村落,总人口近三万人。   福鼎市位于福建省东北边陲,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置县,1995年撤县设市,辖十二个镇两个乡。庄氏主要分布于该市的前岐镇熊岭、梨山、罗唇、彩岙、三坵田,沙埕镇的缅灶墩尾、黄岐,店下镇的彭坑、才堡、日岙、水井头、茶塘,硖门乡的斗门头,点头镇及其马冠、后坑、洋心、牛垟,管阳镇徐陈、后岭、乾头、西阳,桐城镇资国、后胆、山前、百胜、三门里,白琳镇坑门里,磻溪镇金谷,叠石乡登坪,嵛山岛东角,以及市区桐山镇等。全市庄姓人口约四千人,较为集中的有熊岭、彭坑、后坑、马冠、缅灶、罗唇、徐陈等。   霞浦县唐朝称长溪县,元升为福宁州,清为福宁府,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府留县,其建制至今未变;1990年辖十四个乡镇。该县庄姓主要分布于牙城镇的后山、过家洋、雉溪龟山、田头岩,沙江镇的南屏、涵江,长春镇洪江、渔洋、小京,下浒镇赤岐,三沙镇南靖,西洋镇西洋,盐田上坪园、洋子头,崇儒、左岭的梧桐洋、后山,以及县城松城镇等。1990年人口普查时,全县人口一千人以上五千人以下的姓氏五十二个,庄姓列于二十六位,估约三、四千人,较为集中的大体为牙城镇雉溪龟山、后山,沙江镇南屏、涵江,长春镇洪江、渔洋、小京等。   苍南县原属平阳县,1981年从平阳县划出设县。1990年有十个区、五个直属镇、七十六个乡(镇)。全县五千人以上不足一万人的姓氏十七个,庄姓列于十六位,约有六、七千人。主要分布于灵溪镇大观,藻溪镇家针坑、照岙山后、小洋新、九保、蔗岙,马站镇霞关、鼻头、渔寮、澄海岙内、南坪,桥墩大龙乡蔡坪山、过溪、凤村,沪山乡台下,凤池乡白水,钱库镇括山岩头,龙港镇前路,宜山镇江山都口、樟树脚,金乡镇石坪、梅岭脚,水头浦尾山、九保,蒲门乡龙眼、小渔,南麂岛,以及县城灵溪镇等,人口较集中的主要为大观、藻溪、岩头、台下、灵溪等。   平阳县于西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置县,现辖十六个镇,十八个乡。该县庄姓分布大体为:水头镇闹村、蒲山下,鳌江镇及其一沙、四沙、墨城、梅源水碧、珍珠岩,长山,肖江镇街后,鹤溪镇南岙,山门镇大坑内,南雁小施,树贤乡沿口,钱仓镇,以及县城昆阳镇等,其人口约五千人,水头、鳌江、昆阳等镇人口较为集中。   泰顺县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建县。1990年辖九个区,六个镇,五十四乡。庄姓主要分布柳峰乡新庄、垟溪乡富家洋、过路坪,洲岭乡洲边,东溪乡秀溪长垟,雅阳镇雅阳溪,泗溪镇,章成乡林垟、双神,以及县城罗阳镇等。全县庄姓人口三千余人,较为集中的有新庄、富家洋、洲边、林垟等。   闽浙边地区庄氏源出天水,来自闽泉,系庄森、庄锐之后裔,庄翼、庄夏之孙,同出一源。   当地《庄氏族谱》均载,庄氏源于芈氏,始于楚庄王,肇于桃源,并同奉楚庄王为太始祖,森公、锐公为入闽开基之始祖。其谱中皆列有上述之世系,并有《森公入闽》、《锦绣山之来历》和夏公或翼公、古山公传略之叙述。其郡望为天水(今甘肃省通谓县西地区)。   庄森,字文盛,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唐光啟二年(公元860年)入闽。其弟庄锐亦几乎同时入闽。庄锐定居于泉州永春桃源里,为闽泉州一带及移居海外庄氏开基之祖。庄森生四子,长庄韋、次庄章、三庄中、四庄申。庄申八代孙庄裳生四子,长庄翼、次庄果、三庄晦、四庄夏。庄翼裔孙为青阳庄氏始祖,庄夏为泉州始祖。闽浙边地区庄氏大都为庄翼、庄夏之派下分支徙入,并迁衍各地。 明朝年间,为避闽乱,庄翼、庄夏派下分别从闽泉迁徙于浙江省平阳县(今苍南县)之大观、藻溪等地,而后繁衍转徙于福鼎、泰顺、今平阳和霞浦部分地区。   ⑴.由庄森世祖长房庄翼曾孙青阳庄古山派下迁入:   ①苍南县大观庄氏:   明嘉靖乙丑年,青阳三房庄古山后裔,即庄森二十三世,庄古山十二世孙庄士显从晋江青阳迁徙于浙江苍南县大观南山脚白叶坑口,土名树脚,是为迁平(今苍南县)之始祖。其世系:庄森→庄申→庄述→庄轸→庄荪→庄珦→庄观→庄裳→庄翼→庄元郎→庄弥吉→庄祐孙(号古山)→庄公茂(庄古山三子)→庄復智→庄天禄→庄震颜→庄广祖→庄拱池→庄崇敬→庄春彩→庄奇齋→庄蘭池→庄士显。   明朝未年,青阳庄古山四房庄公望(庄古山四子)后裔,即庄森二十三世,庄古山十二世孙庄我池同两胞弟由漳州龙溪二十五都汰口迁入苍南大观岭脚,亦为迁平之始祖。清道光八年(1828年)修的当地《庄氏族谱》中“迁平宗谱序”云:“我池公胞弟曰瑶池、曰爱池、当明季之世,远抱亲骸携率幼孙,自漳同徙温昆阳二十九都大观岭脚居位。”其世系:庄祐孙—庄公望(庄古山四子)—庄守圻—庄得进—庄财第—庄均和—庄奇—庄周恩—庄遵义—庄拱亭—庄恂直—庄我池、庄瑶池、庄爱池。   ②福鼎后坑庄氏:   明洪武年间(公元年),庄森十九世,庄古山八世孙庄法琚从晋江青阳五店市,随父庄拱理迁居福鼎后崑(今后坑),为福鼎庄氏之始祖。其世系:庄森—庄申—庄述—庄轸—庄荪—庄珦—庄观—庄裳—庄翼—庄元郎—庄弥吉—庄祐孙—庄公茂—庄復智—庄天禄—庄震颜—庄广祖—庄拱理—庄法琚。   ⑵.由庄森九世祖四房庄夏派下迁入:   ①苍南县藻溪庄氏:   明万历年间(公元年),为避闽乱,庄森公十一世,庄夏派下长房十三世庄学絅率子庄赐敬、庄赐福、庄赐让、庄赐劝、庄赐可和孙庄仰渠,由闽安溪迁入浙江;庄赐敬及其子庄仰渠迁于苍南县藻溪燕坑,均为迁平之始祖。 庄学絅之胞弟庄学绶,先世居泉州晋江二十七都吴店市,曾大父庄拙庵迁居安溪,明季由安溪率弟侄来迁温州平阳二十七都藻溪内,亦为迁平之始祖。   庄学絅、庄学绶世系:庄森—庄申—庄述—庄轸—庄荪—庄珦—庄观—庄裳—庄夏—庄梦说(庄夏长子)—庄弥约(迁仙游霞霄庄垅)—庄承—庄世瑞—庄秉礼—庄文盛—庄福信—庄庆—庄璋(号拙庵,迁居安溪)—庄天明—庄大节—庄学絅、庄学绶、庄学绍。 庄夏派下长房十六世孙庄穆,于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携子庄圣经,由仙游霞霄徙居平阳(今苍南)藻溪山后。其世系:庄夏—庄梦说—庄弥约—庄承—庄世瑞—庄秉礼—庄闻盛—庄福信—庄庆—庄珍—庄天相—庄大俊—庄万钟—庄有国—庄胤弼—庄穆—庄圣经。   ②苍南县蒲门庄氏:   庄学絅四子庄赐劝,于明季由闽安溪,迁徙于温州平阳五十五都埕溪厦谱山(今苍南县蒲门)。   ③平阳县北港(今水头镇)庄氏:   庄学絅五子庄赐可,号玉泉,初居平阳大观,复徙北港蒲山下。   庄学绶之胞弟庄学绍之子庄赐程,由安溪迁徙平阳率北港(今水头镇)清街。其世系与庄学絅、庄学绶相同。   明万历年间,庄闻盛次子庄时重,号玉泉,由晋江县吴店市携家迁平邑北港四十四都(今水头镇)蒲山下。   庄闻盛四子庄时麟,由闽南迁温平邑四十九都(当时并属北港镇)铁店。   安溪双溪庄氏九世庄际乾,移居温州北港。   ④苍南县台下庄氏:   庄森二十一世,庄夏十三世庄乾允,于明嘉靖年间(公元年),由南安县二十六都黄甲园后徙平阳三十三都(今苍南县)台下。其世系:庄夏—庄梦说—庄弥明—庄友容—庄玄明—庄钦—庄恕—庄显良—庄佛养—庄潘—庄智元—庄继德—庄乾允。   ⑤苍南县大观庄氏:   庄夏后裔庄闻盛,世居漳州龙溪汰口,明季间携家航海而来,初居温州平邑金乡炎亭倒桥坑,继徙二十九都(今苍南)大观南山边石埕,亦为迁平之始祖。   ⑥南港庄氏:   庄夏后裔庄思宽,迁居温平邑南港灵峰。   霞浦县庄氏何时何地迁入未予记载。据苍南《庄氏宗谱》记载,庄明池五世孙庄某于明崇祯年间(公元年),由泉州五店市迁居霞浦南屏;又载“夏公五世孙英孙公,一作英祖迁霞浦。”而《福宁府志》载,霞浦南屏人庄行成于宋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已中进士,可见早在此之前便已迁入。该志又载,霞浦人庄元龙于宋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中进士,并记“居泉州”,可见实际上从泉州迁入。清初之后,苍南、福鼎庄氏亦相继迁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由泉州迁入闽浙边地区庄氏为谋生创业,又渐转徙各地。   ⑴.庄翼派下之迁衍:   ①苍南大观庄氏始祖庄士显,生子六,明未清初,其子孙迁衍如下: 长子庄以雄之子庄允承,徙于福鼎前岐镇彩岙。次子庄以硖之孙庄公,迁居于福鼎硖门,后移居霞浦半山;四子庄以福之长子庄允富,迁于福鼎管阳镇乾头、七蒲;三子庄允庆,徙居台州太平县古城;四子庄允鸿,移居江南象岗;五子庄允贵,迁居苍南蒲门龙眼。四子庄以福之长子庄允富,迁于福鼎管阳镇乾头、七蒲。五子庄以智,迁苍南蒲门车岭脚,至三代转迁城内;六子庄以公,徙迁平阳县北港四十七都(今水头镇)闹村西垟。   ②庄翼十五世孙庄士贤,由大观迁居福鼎十九都五斗岗,再移迁福鼎后胆。   ③庄翼十六世孙庄仲裕,携子庄淑财、庄淑涛与侄庄贵官,由闽而泰,庄清先至泰顺坑兜,而庄贵官仍居苏家山;庄淑财于清康熙年间由苏家山复迁泰邑洋边坳头仔。   ⑵.庄夏派下之迁徙:   ①庄大节三子长庄学絅、次庄学绶、三庄学绍,均迁于平阳(今苍南),三公子孙繁盛,陆续迁衍于泰顺、福鼎,以及“南北两港,岱山闹村、蒲门龙眼、乐清靖江”。   庄学絅之孙、庄赐敬之子庄仰渠,生子六,其三子庄望初徙北港南湖,后同族兄徙居苍南金乡;五子庄望(庄福祐)徙居平阳南港廖家岙;六子庄望庚由藻溪迁于福鼎二都梨美树(今前岐熊岭梨山),为熊岭梨山之始祖。   庄仰渠次子庄望慎之三世孙庄士贵,徙居平阳五十五都蒲门龙眼,士斌、士赋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4年)徙居处州,从藻溪迁居处州又转居士显蒲门下方,后居后嵯。   庄学絅之四子庄赐劝,生子六,其长子庄仰钦迁处州,其孙仍回蒲门;次子庄仰西之子庄望佛,迁居埕溪岙内,时际迁界徙入南港士升麻洋;三子庄仰耀往福鼎秦屿;六子庄仰曾之孙庄元補,住北港蒲山下。   庄学絅之孙庄仰曾之孙庄元補,住北港蒲山下。   庄学絅五子庄赐可五世孙庄士礼,由八港蒲山下移居乐清石鼓垱。   庄学绶之孙、庄赐位之子庄挺秀“见其地窄烟稠,遂兴迁徙,以拓其基”,于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奉母同弟庄拱秀由苍南藻溪迁于泰顺八都梧村(今柳峰乡)新庄,为新庄庄氏一世祖。   清乾隆年间(公元年),庄拱秀之孙庄珠官之三子庄公侨,率子徙居福鼎徐陈清水垅,为徐陈庄氏之一世祖。   民国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庄挺秀之部分后裔,因外出读书或经商、做工,先后迁于福鼎桐山、云南宣威、浙江云和、霞浦盐田,以及泰顺泗溪、罗阳、雅阳等地。   清康熙年间(年),庄学绍四世孙庄显彩同弟庄显玉,由北港清街移居平阳二十二都(今苍南)金乡岩头,为岩头庄氏一世祖。庄学绍四世孙庄显旺,迁于霞浦县小京。   ②时庄麟四世孙庄士博兄弟,由平阳县四十九都铁店徙居福鼎九都(今秦屿)彭坑,为彭坑庄氏一世祖。   ③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庄元補次子庄士瑞之子庄是发,由平阳北港蒲山下迁居泰顺县八都梧村(今柳峰乡新庄)下垟,为下垟庄氏一世祖。 台湾庄氏开基   南靖奎洋庄氏大宗:开基祖庄三郎及派下先祖。有祀宗诗:“山从锦绣,一开诗礼由来远;水接桃源,千载衣冠特远尊;开水衍汪洋,一派宗支流祖泽;桃源开龟岛,万家锦绣属孙林。”   开台漳籍宗亲,除返乡抄谱外,有的还踊跃参与祖地的修谱活动,两地共修族谱,使迁台宗亲也无一遗缺载入祖地族谱中。   南靖县龟洋(今奎洋)庄氏从开基祖庄三郎于元延祐七年(1320年)入籍开基,到明宣德年间五世宏茂始修族谱,明景德年间六世朝宾、明正德年间七世廷敏、明嘉靖年间八世伯勚伯义、明万历年间九世望南等续修,清康熙年间至民国十一年又有十三次增补。其中,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续谱是由十六世裔孙、庠生庄景温从台湾回乡主持的,庄景温于“嘉庆戊寅年往台”,在台湾生活几十年,致意于修谱有三年,对宗亲在台情况颇有了解,故《庄氏族谱》对族人涉渡台湾的记载较为详尽。有的记到街道、村庄,有的连从事的职业也予详录。   据其谱记载,庄氏在清朝外迁之族人,以迁台者居多,计近三百余人。其中,第十三世~第十七世最多,而这段时间,即清乾隆~道光年间,正是从大陆向台湾迁民之际。郡望堂号郡望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一是治所以郯(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二是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三是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会稽堂:以望立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   南华堂:战国庄周,著《南华经》。与老子同为道家之祖,世称“老庄”。   武强堂:汉朝庄不识(《汉书》作庄不职,兹从《史记》),封武强侯。   锦绣堂: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庄森随王审知入闽,择居永春桃源裏蓬莱山。第九世庄夏,居官有德政,南宋甯宗皇帝赐其建第于泉州府城,将其故乡鬼笑山御笔赐名为“锦绣山”。这是庄氏堂号“锦绣”的由来。   锦湖堂:资料有待补充。   淋郁堂:资料有待补充。   深垵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篑堂:资料有待补充。   秋水堂:资料有待补充。   静观堂:资料有待补充。   宝绘堂:资料有待补充。   树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报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惟敬堂:资料有待补充。   天宠堂:资料有待补充。   德星堂:资料有待补充。   愿贤堂:资料有待补充。   富春堂:资料有待补充。庄姓家谱文献家谱  金沙带庄严氏宗谱十卷,(民国)严炳耀等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富春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镇江庄氏族谱,(清)庄昆兰、庄养亭、庄孚吉纂修,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江苏武进庄氏宗谱,(清)庄殖等续修,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愿贤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庄氏增修族谱三十卷,首一卷,(清)庄斯才纂修,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武进庄氏增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追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七~九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武进毘陵庄氏增修族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庄寿承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毘陵庄氏族谱二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庄清华续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铅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武进晉陵庄氏续修家谱,(民国)庄锺等纂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愿贤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   江苏金坛金沙庄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庄荣生等续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8年)德星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江苏宜兴荆南庄氏宗谱十卷,(清)庄林初主修,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天宠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常熟虞山庄氏续修世谱六卷,(民国)庄士祯等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惟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鄞县蛟西庄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庄继梁庄子愚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报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诸暨庄氏宗谱十一卷,著者待考,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稿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诸暨庄氏宗谱八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金华履湖庄氏宗谱二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卷、第八卷、第二十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衢州市文物管理所。   安徽徽州新安庄氏族谱六卷,(明)庄歙纂修,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福建闽侯侯官庄氏支谱,(民国)庄琳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共有四部。   福建沙县松洋庄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十一卷。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广东陆丰庄氏宗谱,(清)庄云壬纂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台湾省。   四川广汉庄氏族谱四卷,(清)庄氏崇雅祠后裔续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   新加坡庄氏公会金禧纪念特刊,著者待考,1989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晋江市档案馆。   浙江苍南庄严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复印件一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晋江市档案馆。   福建安溪双溪庄氏族谱,著者待考,1950年手写本复印件一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晋江市档案馆。   福建晋江锦绣庄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复印件一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晋江市档案馆。   福建晋江青阳庄氏古山公派家谱,著者待考,1993年计算机排印本复印件一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晋江市档案馆。   福建晋江青阳庄氏古山公派家谱,著者待考,1999年复印件一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晋江市档案馆。   福建晋邑青阳庄氏族谱序,著者待考,民国年间稿本复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晋江市档案馆。   福建晋江青阳庄氏轩内家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复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晋江市档案馆。   福建晋江晋邑庄氏族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复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晋江市档案馆。   福建晋江青阳庄氏族谱(青阳科田肇基庄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复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晋江市档案馆。   福建晋江松洋庄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复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晋江市档案馆。 族规  奉祖先、孝父母、亲兄弟、和姐妹、睦乡邻、教子孙、修德行、戒恶习、奖名节、讲勤俭。
庄姓字辈排行  印江庄氏字辈:“圣世英周汉国君士典良吾中思尚志道德尔而刚”。   贵州思南庄氏字辈:“茂首循天易克开应有章时维清风若子启久传昌”。注:该支字辈循环使用。   贵州江右庄氏字辈:“茂首循天一克开先有章时维清风若子启九传昌学纯裕长大积厚自流芳值之原诚正优超发文祥”。   咸丰庄氏字辈:“运吾师宗永祖太必兴隆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湖北江陵庄氏字辈:“梦首循天一克开先有章其文钦奉若定得久全昌绍宗敦孝敬振绪启贤良时远知传述立徵祖泽长”。   湖北恩施庄氏字辈:“茂首循天一克开先有章其文钦奉若定得久全昌绍宗崇孝义振绪启贤良示远能相守历徵德倍光任应为终书诗词运天长同享福寿喜润月时年光”。   湖北利川庄氏字辈:“一克开先有百世永远忠兴家治国保光华显荣东”。   湖北黄梅庄氏字辈:“元亨利贞登科绍启选扬先德光耀宗芝本从忠厚世代昌旗”。   湖北建始花果坪庄氏字辈:“汝国应交一克开先有章其文钦奉若定得久全昌传家敦孝友辅佐在贤良正大光明远荣华丕泽长”。   湖北建始长梁乡庄氏字辈:“志希国守重玉有远超章奇文钦奉若定得久全昌泮林辉主鉴藻树照圭铭汝极熙阶录泰来灿执钧”。 重庆秀山庄氏字辈:     原派:“国君思明圣因有应吾正佳士我元典子启九修顺”;     新派:“茂首循天一克开先有章时维清风若子启九传昌”;     转派:“学纯裕广大积厚自流光致知原诚正操守发祥长”。   重庆彭水庄氏字辈:“素极典常辉先少志清平承家明经济世忠诚修万代永绍方茂云光前登德学朝庭人文启大吉世泰普安宁进国天心顺福寿久康明”。   山东冠县庄氏字辈:“喜为大献春福禄增享寿清风云雨霞”。   山东临沂庄氏字辈:“子会乾绪新”。   山东威海庄氏字辈:“寿永世绍……”   广东陆丰庄氏字辈:“德才光三国”。   广东潮阳庄氏字辈:“敦厚盛名儒清勤启福基”。   江西南昌庄氏字辈:“曰廷抚昌运四海洽时雍闲永长江水湛然心迹同怀仁以辅义百世仰高风”。   福建晋江庄氏字辈:“祖武丕成诗书礼振宏进家声”。   四川成都庄氏字辈:“文迎红开成瑞景元良大振运时光云朝中正重家德青福将华永杰冒”。   浙江苍南庄氏字辈:“孔孟千载庆”。   辽宁大连庄氏字辈:“熙焕延殿廷春”。   江苏沛县庄氏字辈:“瑞祥永福寿”。   庄氏一支字辈:“守兴应德存”。   资料有待补充。庄姓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望出天水;源自春秋:全联典指庄氏源流和郡望。   滇池坐镇;定山隐居:上联典指战国时期的楚国将领庄蹻,顷襄王时率军通过黔中向西南进攻,越过且兰、夜郎,直到滇池附近。后因黔中被秦国攻占,与楚国断绝了交通,便在滇称王。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江浦人庄昶,字孔旸,成化年间进士,历官检讨、吏部郎中,因直谏被贬谪,后隐居定山,学者称为定山先生。   歌吟东越;经著南华:上联典指战国时期的庄舄,在楚国做官,不忘故乡,病中思念越而吟越地歌乐。下联典指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曾任漆园吏(管理漆园的小官)。生活贫困,却拒绝了楚威王的重金礼聘。其哲学思想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著作《庄子》又称《南华经》,为道教经典之一,文章汪洋恣肆,想像丰富,多用寓言故事形式,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的价值。
  五言通用联:   父子双进士;明清两状元: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万历进士庄起元,其子清朝乾隆进士培因,俱有文名。阳湖人。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万历状元庄际昌,字景说,永春人;清朝乾隆状元庄有恭,字容可,号滋圃,番禺人。   能除一切苦;照见五蕴空:此联为庄繁诗自题联。   祥和明广宇;露润毓英贤:此联为福建省厦门市海沧祥露庄氏宗祠题联。
  六言通用联:   献诗博词林誉;鼓盆留蒙吏歌: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庄有恭尝献诗文,数蒙奖励。下联典指战国时期的庄周,其妻死,周箕踞鼓盆而歌。   肇于闽源于粤;作于祖述于孙:此联为菲律宾岛马尼拉庄氏宗祠撰联。   南华秋水遗韵;锦绣桃源流风:此联为菲律宾岛马尼拉庄氏宗祠撰联。
  七言通用联:   有可读史二千遍;庄周著经十万言: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诸生庄有可,亦名献可,字大久,武进夫。博通经史,自言读至二千余遍。有《春秋注解》等。下联典指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庄周,宋国蒙人(今安徽蒙城,一说今河南商丘),做过漆园(今涡河北岸)吏。楚庄王闻其名,用厚币相聘,许以为相。他表示宁为“孤豚”,不作“牺牛”,甘愿逍遥物外。著书十万余言,号《庄子》。汉志列于道家,与老子并称为道家之祖。唐天宝初,诏号为《南华真经》。   献诗博词林之誉;筑陂利福清之民: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番禺人庄有恭,字容可,号滋圃,乾隆年间状元,历官修撰、侍讲学士、光禄寺卿、兵部右侍郎、江苏巡抚、江南河道总督、刑部尚书、福建巡抚。风度端庄,为官清勤。工书法,风格圆劲,片纸只字都为人重视,争相珍藏。曾在翰林院献诗文,数次获嘉奖。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莆田人庄柔正,元符年间任福清知县。曾改筑天宝陂,在陂帝大榕树下办案,凡投诉者都要背一块石头,理曲者则搬运石块赎罪。陂以石为基,又熔铁加固,数月完工,改名元符陂。可灌溉数万亩农田,百姓得其利。   福令溥百年之利;翰林标四直之名: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庄柔正事典。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庄昶事典。   源来锦绣无双本;派衍青阳第一枝:此联为福建省厦门市海沧镇祥露庄氏宗祠楹联。   天马回头穇上路;文山挺秀奠庄江:此联为福建省厦门市海沧镇祥露庄氏宗祠楹联。   菲岛思恩业耀祖;青阳怀祖名光宗:此联为福建省厦门市西溪乡祥露庄氏家廟楹联。   青阳衍派开祥露;锦绣光辉照西溪:此联为福建省厦门市西溪乡祥露庄氏家廟楹联。   青阳流派源流远;锦绣传芳世泽长:此联为台湾省台南市佳里镇营顶庄氏宗祠楹联。   华夏无山赐锦绣;五洲有土播芳馨:此联为福建省晋江市锦宅庄氏宗祠楹联。   青阳梅树根株老;菲岛椰林枝叶荣:此联为菲律宾岛马尼拉庄氏宗祠撰联。   天水源长承雨露;永春泽厚占晴晖:此联为菲律宾岛马尼拉庄氏宗祠撰联。
  八言以上通用联:   山岳钟灵腾蛟起凤;人文荟萃济世经邦:此联为福建省晋江市锦宅庄氏宗祠楹联。   永春桃源锦绣故里;南海椰岛珉城新风:此联为菲律宾岛马尼拉庄氏宗祠撰联。   经演南华,潦园迁吏;节高东淳,光武故人:此联为台湾省台南市佳里镇营顶庄氏宗祠楹联。   锦书南华,道谐春秋义:绣缀北斗,光照天地心:此联为台湾省台南市佳里镇营顶庄氏宗祠楹联。   天朗风和,人文长衍庆;水深流远,祖德永留芳:此联为台湾省台南市佳里镇营顶庄氏宗祠楹联。   家廟重辉,西溪添异彩;子孙发奋,祥露展宏图:此联为福建省厦门市西溪乡祥露庄氏家廟楹联。   清水朝堂,世代源流有意;阳光有彩,子孙发达可期:此联为台湾省台南市佳里镇营顶庄氏宗祠楹联。   桃源肇迹,开闽宗之丕基;锦绣流芳,传世祥之鼎荣:此联为菲律宾岛马尼拉庄氏宗祠撰联。   翰苑能臣,直谏内廷张火;漆园名吏,高隐南华著经: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名臣庆昶的事典。下联典指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庄周事典。   锦栋彫梁,宇壮堂华宗祖德;绣山绘水,地灵人杰振家声:此联为台湾省台南市佳里镇营顶庄氏宗祠楹联。   锦绣御墨,龙输殊恩光阙北;银城卜居,马蹄佳签应西溪:此联为福建省厦门市西溪乡祥露庄氏家廟楹联。   祥焕双村,海骄西溪开国族;露滋七朵,芝兰玉树茂庭阶:此联为福建省厦门市西溪乡祥露庄氏家廟楹联。   山从锦绣,一开诗礼由来远;水接桃源,千载衣冠特远尊:此联为福建省南靖县奎洋镇庄氏大宗祠联,祠祀开基祖庄三郎及派下先祖。   天水溯流风,派衍桃源归一本;青阳蕃奕叶,地钟祥露发千枝:此联为福建省厦门市海沧镇祥露庄氏宗祠楹联。   根扎桃源青阳,衍派五秀繁茂;支分银邑祥露,两梓七莲芬芳:此联为福建省厦门市西溪乡祥露庄氏家廟楹联。   开水衍汪洋,一派宗支流祖泽;桃源开龟岛,万家锦绣属孙林:此联为福建省南靖县奎洋镇庄氏大宗祠联。   同廷中植王晋,三槐奕叶重光七朵;古山下种窦燕,五桂并根先占一枝:此联为福建省晋江市锦宅庄氏宗祠楹联。   胜地占青阳,门对三台,台光永耀;本支分锦绣,源流百世,世泽长绵:此联为福建省晋江市青阳镇庄氏家庙楹联。   跡肇宋时启我后人,允见规模扩大;祠兴明朝绳其祖武,几经阀阅增高:此联为福建省晋江市青阳镇庄氏家庙楹联。   二千年箕裘传承,神州世系源流远;一万里海岛开拓,菲国光华事业兴:此联为菲律宾岛马尼拉庄氏宗祠撰联。   天水源,锦绣脉,俎豆千秋福柞久;南洋志,椰子情,馨香百代海天长:此联为菲律宾岛马尼拉庄氏宗祠撰联。   宗族菁衍,欣瓜瓞绵绵,枝叶蔚蔚;祠宇轩昂,望海波荡荡,白云悠悠:此联为菲律宾岛马尼拉庄氏宗祠撰联。   祥开百世,海峤溪西,各奠方隅聚国族;露濡七朵,兰芽桂萼,永蕃奕叶为馨香:此联为福建省厦门市海沧镇祥露庄氏宗祠楹联。   天水源头,锦绣峰阿,山高水源思先德;菲滨岛上,珉尼市间,叶茂枝繁祷后荫:此联为菲律宾岛马尼拉庄氏宗祠撰联。   天水流芳,青阳衍派,七系双村承玉露;古山祖德,勤励宗光,千支百世占祯祥:此联为福建省厦门市海沧祥露庄氏宗祠题联。   祥临文圃,福荫乡民,村增广宇人增寿;露润海沧,泽滋梓里,社涌英才地涌金:此联为福建省厦门市海沧祥露庄氏宗祠题联。   自唐发祥以来鼎甲簪缨,蝉联锦绣无双地;入闽著姓而后吴齐浙鄂,派系桃源总一家:此联为福建省永春县湖洋镇庄府始祖家庙楹联。   承祖德由永春跨海而来,披荆斩棘创基业;展宏图凭菲岛迎潮而上,破浪乘风向未来:此联为菲律宾岛马尼拉庄氏宗祠撰联。   承恩御墨亲颂,自宋至明,奕世簪缨夸锦绣;先祖宏图大典,由闽迁粤,本支派瓞溯桃源:此联为广东省潮阳市庵埔庄垄公祠堂楹联。   培百世忠厚之基,积德无穷,开于闽、衍于粵;冠一榜英豪之首,大魁有种,作以祖、述以孙:此联为福建省永春县湖洋镇庄府始祖家庙楹联。   赐第沐皇恩,前少师、后家宰,五邑衣冠推锦绣;入廟思先德,左三子、右九孙,一朝簪笏半云礽:此联为福建省永春县湖洋镇庄府始祖家庙楹联。   御墨香流,锦绣山灿,百代之文章,后见孙绳祖武;仙炉瑞压,明光殿焕,千秋之作述,还夸奥绍闽京:此联为福建省靖江市马洲庄氏大宗祠楹联。   锦绣恩浓御墨,自明溯宋,宠贲千秋,频惹御香依王阙;桃源瑞蔼春光,分晋入潮,本支百世,共道春色满青阳:此联为广东省潮阳市庵埔庄从公祠堂楹联。
  福建省永春县湖洋镇庄府始祖家庙:   永春县湖洋镇锦绣山南麓的“庄氏家庙”,又称“庄府”,原为闽南庄氏开基始祖庄森故居,曾为少师庄夏府第,迄今已有一千一百余年的历史。听说,湖洋庄府出了四位状元,两位榜眼,成就当地一段佳话,令人神往。阳春三月的清早,我随同该镇的宣委志军前往“锦绣山庄”,一睹先人俊杰的风采。热心的村民听说他们俩要来采访,自发在前面引路。车行数里,拐过村里的一个岔口,前面两棵数百年的老松树伸展腰枝,犹如村民般热情地迎接他们俩。再往前数百米,一座巍峨的闽南古大厝安然而立。   闽南庄氏开基始祖庄森,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唐末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卜居永春桃源里。九世孙庄夏,是南宋孝、光、宁宗的三朝元老,官至兵部侍郎,封永春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卒赠少师。其祖墓在湖洋鬼岫山,宁宗为之改名“锦绣山”,遂有桃源庄氏“御墨锦绣”、“锦绣传芳”之誉称。宁宗又赐庄夏建府第于泉州城,泉州庄府巷即因庄府而得名。千年来,庄森的后裔繁衍昌盛,播迁海内外,总数达百万之众。英俊辈出,自五代至清登进士第者就达九十六人,其中文武状元四人,榜眼两人,堪称盛族。   庄夏开府泉州后,子孙星移,经元至明,永春故宅荡弃殆尽。到明朝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吏部尚书庄钦粼等裔孙合资重修永春府第,称“蓬莱堂”。清朝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于旧址建祠,是为“庄氏家庙”。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重修,请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毁于火,同年复建。1948年重加修葺。1985年迁居晋江青阳、惠安山腰的庄氏裔孙集资再为翻建,家庙焕然一新。   庄氏家庙为五开间,二进深,单檐歇山顶砖石木结构,犹存宋明建筑和雕塑风格,颇具名祠风韵。祠门前左侧壁,竖嵌着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修祠时所立《示禁碑记》,由甘肃西宁道台庄俊元撰,当时永春州府出示,碑文细述桃源庄氏家庙及先祖墓葬变迁情况,告示周边居民保护文物之戒例。大门前石柱刻联曰:“自唐朝发祥以来,看鼎甲簪缨鹊起蝉联,灵钟锦绣无双地;由闽中著姓而后,任吴齐浙粤支分衍派,本溯桃源总一家。”正门两旁壁垛均用精雕岩石作花框型砌筑。墙中垛皆由细雕之白色花岗岩石板砌成,与辉绿岩之窗雕相映和谐。两旁下壁垛用整块白色花岗岩石板浮雕一对麒麟。右边门额匾题“御墨”,左边门额匾题“锦绣”。正中大厅两边壁书庄氏家训“忠孝”、“廉节”大字。厅中柱联曰:“赐第沐皇恩,前少师,后冢宰,五邑衣冠推锦绣;入庙思先德,左三子,右九孙,一朝簪笏半云仍。”夸耀桃源庄氏的显赫历史。厅上悬挂着庄安世、庄际昌、庄有恭、庄培因“状元”匾共四面,庄奇显、庄存与“榜眼”匾共二面。   遍观各地家庙,恐无如此荣耀也。清朝邑人邱人龙游庄氏家庙,赋诗《湖阳庄少师祠》:“三台翠堪?,松柏青绵绵。古庙半村路,荒桥群壑烟。斯人竟千古,风雅缅遗篇。落日空台望,春愁叫杜鹃。”庄氏家庙于2002年1月被列为永春县级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庄姓典故、趣事:   涸辙之鱼  源于《庄子·外物篇》,出自一个寓言故事。相传战国时期,著名学者庄周家庭生活非常拮据,经常向别人借粮。有一天他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是一个既吝啬又爱面子的人,他假惺惺地对庄周说,不用说借给你粮食,就是借给你三百金都可以,但是要等到秋后我收到租子后才能借给你。庄周听后非常生气,他讲下面这个故事。庄周说他在来监河侯处所的路上,听到呼喊声,回头一看,发现在地上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他好奇地问鲋鱼为何呼喊。鲋鱼说他是东海龙王的大臣,不幸落难于此,想让庄周给他一升半斗之水,这样就可以救他一条命。庄周听后说:“可以,我将要到南方游说吴、越国王,到那边后引来长江水救你,好吧?”鲋鱼听了以后生气地说:“我失去了水就无法自下而上,这是你所知道的。如今,我只求你一点点水,而你却许诺这样的大话,等你引来江水,我早都渴死了,你还不如把我送到干鱼店里让我等死吧!”监河侯听了非常尴尬。后来,人们就用“涸辙之鱼”来表示身陷困境,急待援救。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就运用了这个典故:“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nbsp  亡羊补牢  源于《战国策·楚策四》。战国时期,楚襄王整天淫逸享乐、不理朝政,奸臣州侯、夏侯等又不离其左右。当时有一个名叫庄辛的大臣劝谏楚襄王,如果再这样下去,楚国一定会灭亡的。可是楚襄王不但不听,反而把庄辛大骂一通。庄辛于是率领全家到赵国去了。果然没过多久,秦国就大举进攻楚国,楚国内部空虚,无力抵抗,最后楚襄王被迫逃到城阳。这时他才意识到庄辛的话不错,于是派人到赵国去请庄辛。庄辛回来后,楚庄王内疚地对庄辛承认了错误,问庄辛现在应该怎么办。庄辛诚恳地回答道:“我听见人们说,看见兔子而回头招呼猎犬,还不算太晚;羊跑了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迟。”楚襄王听从了庄辛的建议,果然收复了淮水以北的失地。后来,人们用“亡羊补牢”来比喻事情出了差错,如果及时补救还有希望。&nbsp庄姓名人庄姓历史名人  :(公元前369~前286年待考),尊称庄子;宋国蒙人(今安徽省蒙城,一说今河南商丘)。著名战国时期思想家。 &  :(生卒年待考),亦称;越国人。著名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臣。&  庄蹻:(生卒年待考),亦称庄峤;楚国人。著名战国时期的楚国将领,第一代滇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278~前?年待考,终年岁数待考。   楚顷襄王时率军通过黔中向西南进攻,越过且兰、夜郎,直到滇池附近。后因黔中被秦国攻占,与楚国断绝了交通,便在滇称王。   公元前三世纪初叶,楚顷襄王派庄蹻率兵通过黔中郡(今湖南常德)向西南进攻,溯沅水而上,攻占且兰(今贵州平越),征服夜郎国(今贵州西部地区),一直打到滇池地区。后因黔中郡被秦军占领,庄蹻归路断绝,便留居滇池地区为王,变服从俗,融合于滇人之中,建都于今云南省的晋宁县附近。   据典籍《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记载:楚将庄蹻于公元前276年入滇称王;至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滇王归顺于中央政府,汉武帝正式册封滇王,并给庄蹻的后人颁赐了“滇王印”,以其地置益州郡(郡治在今昆明市的晋宁县),从而奠定了昆明市建城的历史。   这里灵山秀水,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有烟波浩渺的五百里滇池,雄奇壮丽的山川湖泊,绚丽多姿的彩云流霞;水色山光、田园村舍,苍林翠树,怪石奇崖,以及宽阔的滇池和漫长的湖岸线,形成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和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   作为滇文化发样地,晋宁县石寨山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掘的西汉6号墓中,出土了金质“滇王之印”和一大批汉代文物。这枚金印的出土,曾被考古界誉为中国三大出土奇迹之一、是在滇文化探究中里程碑式的一个重发现。   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述:“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近年来,研究滇文化的优秀学者黄懿陆经仔细考证、研究,认为楚将庄蹻及其所率领的大军“至滇池”的时间,应在公元前299年“庄蹻暴郢(在郢都邀集部众、嚣聚鼓噪)”至公元前276年之间;其后,因归路被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所致,无法回归楚国,于是才居留于原地,以兵威建立了古滇王国。   在春秋战国时期,巴、蜀分别是地处今重庆市、四川省的两个诸侯国:巴与楚时有联合,而蜀与秦则联系紧密,它们各自虽然也会出现矛盾、发生战争,但依然还是分属两个利益集团。公元前316年,秦国伐蜀平巴,其后设置了归属自己的蜀郡,派张若为郡守。自此,秦在军事上领先于楚,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   公元前308年,秦将司马错带领十万大军从巴蜀乘船沿江而下,攻占了楚地黔中。随后,黔中虽被楚军夺回,但楚国之战略劣势已无法扳回。   公元前301年,齐、韩、魏三国因痛恨楚怀王反复无常、撕毁反秦盟约的背信弃义之举,合兵伐楚。垂沙(今河南唐河)一战,楚军在三过联军合攻之下败绩,楚军大将唐蔑战死。公元前299年,秦国诱骗楚怀王应约赴秦议事,楚怀王抵达武关,即遭软禁,由此而发现中了奸计。秦国要挟怀王,如果不答应割让楚巫、黔中郡于秦,就不得归楚。在战略地理上,黔中郡对楚国的安危十分重要,被秦拘留的楚怀王虽然昏庸,也懂得守土有责的道理,他宁死不屈,决不让地,于是再也没有返回楚国。   公元前280年,秦国再度发兵,一边派司马错从蜀郡率战船万艘、军兵十万,顺江而下,大举伐楚;一边派白起由山西挥师南下,攻打的西北边境……双方不依不舍,拼命争夺。在这场战争中,楚之巫郡、黔中郡被秦军所占。   为了巩固战略后方,楚国将军庄蹻于公元前279年主动请缨,向顷襄王提出,要反攻黔中,以保家卫国。《史记·楚世家》记载:“襄王乃收东地兵(庄蹻统率的军队),得十余万,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秦。”当楚顷襄王批准了这一方案后,庄蹻马上西征,一举收复“江旁十五邑”,战功赫赫。   次年,秦军大将白起攻陷楚国郢都(今湖北纪南城),楚国王室东迁;庄蹻因退路被秦军切断,就只好率军继续前行,来到蛮荒浑沌的云贵高原。向西进发的庄蹻征服了夜郎部落,到达滇池地区。当时,这一带分布着“劳浸”、“靡莫”等数十个部落,其中以“滇”部落最大。楚军抵达这里后,当地各部族纷纷归顺,庄蹻及其部下既然无法归返故国,于是只好留下来,与滇池地区的土著居民一道从事开发和生产,建立了远避中原帝王统治的自由的滇王国。   庄蹻在滇地最早建起来的城,叫“苴兰城”,这里地处滇东、滇西交通要道,又三面环山,南临滇池,地形险要,适于筑城固守,扼守滇国门户,更兼之土地肥沃,农业生产已达一定发展程度,从此,庄蹻就在这里当了滇人的王;苴兰城,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庄蹻故城”。   至于“苴兰”得名,应该是“且兰”的异写。据史籍《后汉书》的记载:“庄豪(蹻)从沅水伐夜郎,军至且兰,椓船于岸而歩战。”看来,正因为庄蹻非常看重这进入云贵高原的第一仗,所以后来将所筑的第一座城,也叫“苴兰”。   按照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的说法:“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据文献考证,他是楚莊王之後,故即以莊王之諡為姓。可为什么像这样一位王室子弟,还会发生前面所提及“庄蹻暴郢”的严重事件呢?这还要从楚威王时楚灭越之战说起: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利用齐、越矛盾,发兵讨伐占据着长江三角洲一带的越国。越王被杀,其宗室子弟互不统属,皆臣服于楚。此前吴灭于越,越又被灭于楚,故吴越之地均归属于楚之疆域。据长江大学魏昌在《楚国史》中考证,越人与楚人同源,芈姓,最早生活在古云梦泽的杨水流域,后来因战乱迁诸长江三角洲一带以及华南广阔区域内,被称之为“百越”;楚灭越之后,越人归降之兵因来自于楚国的“东地”或“东国”,因而被称之为“东地兵”。   东地兵即是由指百越民族归降于楚军队,骁勇善战,由于楚威王非常信任庄蹻,所以就派他统领这支部队“循江而上”,也就是让他们驻守于长江沿线。   公元前301年,齐、韩、魏三国伐楚,楚军大将唐蔑战死;次年,齐、秦联盟,准备再度进攻楚国,楚怀王大惊失色,派出太子熊横入齐作为人质,离间齐国退出齐、秦联盟。接下来,怀王被秦国所拘,太子又被作为人质扣留于齐,致使楚国的局势十分恶劣。 太子熊横之弟子兰亟欲想乘乱登基,但遭到昭睢、屈原等大批正直大臣的反对,众人呼吁赶快赴齐索回太子,归国理政;太子眼见王位难保,也急于回国,于是不惜与齐国草签协议,允诺割让楚国东地六城、合计五百里于齐,以求脱身。   公元前299年,太子熊横归国,就在其即将登基之前,齐国派出战车五十乘,陈兵于边境,威逼楚国兑现割让东地的诺言。鉴于楚国当权者所割让出的土地都是东地兵的世居家园,所以他们愤慨至极,纷纷反对。    不久,熊横登基,是为顷襄王。楚国将要割让给齐国的东地六城,几乎占去疆域的一半领土,于是在是否割让的问题上,为楚顷襄王建言献策的谋臣各执一说,同意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认为楚守不住东地,主张向秦求助者也有之……作为东地兵的统帅,庄蹻对于楚国当局这种举措失当,有辱祖先的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姓氏分布查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