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评剧孙继皋卖水即墨柳腔赵美蓉观灯在花园把头抬唱词

见皇姑-评剧-评剧
评剧 - 评剧
见皇姑 在线播放
评剧排行榜
2-155-105-134-47-67-611-137-77-1412-2312-31-195-13
6-24-264-124-53-103-12-242-202-131-241-161-91-6淤白村嘣嘣戏已有75年历史 戏剧活化石后继乏人
来源:千龙网嘣嘣戏老艺人正在排练传统剧目《秦雪梅吊孝》&& 在门头沟雁翅镇淤白村村委会的院落里,10几位嘣嘣戏老艺人正在排练传统剧目《秦雪梅吊孝》,清脆的锣鼓点,色彩鲜艳的服装,诙谐的戏剧台词,时而高亢时而婉转的唱腔,吸引了不少村民来观看。村里的戏班正在为的演出精心准备着。  创建于民国初年的淤白嘣嘣戏被称为“活化石”   雁翅镇淤白村的嘣嘣戏班“义和班”从民国初年成立戏班至今已有75年的历史了,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传承至今,是门头沟区较有代表性的小戏种,现已被列入门头沟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向很多文化遗产一样,如今的淤白村嘣嘣戏也同样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嘣嘣戏这一古老戏种,将继续存在下去,还是像下苇甸村有着300年历史的皮影戏一样最后失传,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据记载,淤白村的嘣嘣戏戏班儿创建于1932年,教师有海淀的丁德禄、钮永福和一位山东的宫师傅。第一代演员17人都已故去。1943年招收了第二代演员11人,以后又陆续吸收了村里一些爱好者参加。该剧种很受乡亲们的喜爱,他的韵味优美,吐字清楚。举目多是民间广为流传的,爱憎分明、弘扬正义、鞭打邪恶的故事,如刘公案中的《铡黄爱玉》、《孙继皋卖水》、《刘云打母》等。过去每逢过节和求雨许愿,总要唱上几天,还曾到外地唱戏。  在於白村村委会,嘣嘣戏“义和班”的第二代传人,71岁的老班主白兆远向记者介绍说,嘣嘣戏是由河北唐山莲花落和东北二人转等民间曲艺戏种发展而来,是西路评剧的前身,属于北京评剧范畴的原生状态。  “嘣嘣戏原来叫“半班戏”演出时家当少,唱戏不用搭棚,大戏院不叫唱,都是走街串村演出。戏班成立后曾经到、怀来、、河北、内蒙等地演出。”白兆远介绍道。  白兆远打从10几岁起就跟着村里的第一代老艺人学戏,那时是1951年,他主要学习文武场和吹打拉唱,在《后娘打子》、《杀子报》中的青衣、小生都演过。  在白兆远印象中,学戏时戏班里所有的师傅都教过他,跟谁都学,有的戏则是自己慢慢听会的。“那时戏班里连师傅带徒弟加起来有30多人,都是淤白本村人,戏班能唱好几十出戏,上世纪50年代戏班还曾出村到斋堂、太子墓、泗家水等村演出。”  戏班10多人曾被日本兵抓入大狱   今年76岁的鼓师康宝如为记者讲述了一个他亲身经历过的事,那是日本侵华时戏班在怀来农村演出,自己和10几个人被日本人抓进大牢的经历,说明过去戏班的悲惨境遇。  那时康宝如才12岁,跟唱的白兆远的父亲等老前辈去河北怀来演出。那是个村请戏班唱戏给10多块大洋,戏班要连续唱上三天三夜,勉强糊口。  一天白天,戏班在怀来某村正在唱戏,突然戏台下面的人打起架来了,10多个人打一个人。后来戏班的人询问得知,被打的是一个日本特务,也就是汉奸,老百姓恨汉奸啊!到晚上演出结束,戏班的人正在吃晚饭时,大批的日本兵和伪军来到村里,见到戏班的人就搜身,14个人都被五花大绑连夜押到怀来县城,关进监狱。  后来戏班的人才知道,日本汉奸挨了群众的打,跑到日本人那里给戏班告了黑状,说戏班是八路军的宣传队,戏班每个人身上都带着手枪呢!戏班的人在日本人的监狱里受尽折磨,挨打受气,最后也没问出个啥,也没搜出手枪,12天后只好放人,令人高兴的事,那个告密的汉奸因为谎报军情被日本人绑了起来。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我们唱戏的人生活悲惨呢,混口饭吃多不容易啊!活下来也算命大了”康宝如老人有些激动的手比划着说道。  上世纪50年代嘣嘣戏曾在当地很繁荣   据白兆远老人介绍,上世纪50年代是村里嘣嘣戏最“火”的时候,“年年唱大戏,春节时一唱就是3天、5天、7天甚至半个月,连着好几年都唱了半个月的戏,白天晚上唱,半个月唱好几十出戏都不重样!”老人说起当时情景依然很兴奋。“附近田庄、苇子水的村民也都来看嘣嘣戏,因为这个戏百姓都听得懂,内容都来自民间,号称民间的家庭戏,只有几出是“朝廷戏”所以都爱看很受欢迎。“  戏剧“古化石”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   “到现在过去的老戏,戏班能演唱的已经没几出了,能从头唱到尾的几乎就没有”谈到村里嘣嘣戏现状康宝如老人显得很无奈。他分析说“主要是经济原因,大家都要干活挣钱,年轻人更没时间,村里只有几位老人有时晚上凑在一起练练,平时也没精力,大家都有自己的是要做。”  村里年轻的小伙子没有学戏的,打一天工能挣几十块钱,唱戏不挣钱,年轻人谁干这个,要生活啊。目前戏班里只有几个姑娘跟着老人们学戏,可要想几天几晚学好戏是不可能的事情!  “现在村里各家各户有电视、音响、卡拉ok,年轻人就不爱听戏了,更不要说学唱戏了,现在戏班里最年轻的演员年龄都过了40岁,20多岁的年轻人没有,家里更不让小孩儿学唱戏,怕影响学习。”梆子伴奏乐师75岁的曹贵民插话说道。记者询问后得知,唱戏的老人们都不赞成自己的孙辈儿人再学戏了。  村里戏班能唱青衣、花旦的白凤琴、刘淑清都出嫁到了外村,不在本村住,赶上唱戏时回不了村,就只好找人临时代替,“凑合着唱”了。  “现在不比过去,过去我们学习那会儿都特别爱听戏、爱看戏、爱唱戏,自己掏腰包给师傅买烟、买酒、甚至给师傅准备冬天取暖的柴火。”打锣的白兆瑞老人说。  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道远   村里戏班现在还保留着的剧目有《小姑闲》《丁香割肉》、《后娘打子》、《花园记》、《傻柱怯媳妇》、《卖油》、《卖水》、《小王打鸟》、《锔大缸》、《花庭会》、《双吊孝》、《杀子报》、《借当》、《双怕妻》、刘公案之《老刘公铡阁老》、《少刘公铡黄爱玉》等。  戏班老班主白兆远对村里古老的嘣嘣戏的未来比较乐观,他认为嘣嘣戏不会失传,“现在有了乐谱、有唱词、许多老人们还都健在,只要大家经常在一起排练、演出,目前的现有的戏还是能够传下去的,但是演出水平肯定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如果政府、村里对“非遗”再多支持一些,再有好的“”说戏,这一传统戏剧很有可能发展壮大。“  事实上,民间文化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今年,村里的戏班新添置了服装、乐器,戏班演出也比以前频繁了,只上半年就在本村或外出演出了5场,受到当地群众特别是老年观众的欢迎。  中国评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戴月琴也曾前来观摩调研,他们对这一传统艺术遗产及其赞赏,并特别嘱咐说,这个剧种在全国也已少见,是戏剧中的活化石,一定要原汁原味的传承下去。还承诺,只要组织好,他们马上就可以来辅导。还答应先辅导武场和化装。  淤白村党支部书记彭宝杨表示,村里的嘣嘣戏申报“非遗”获批,大家都很高兴。村两委班子正在考虑为了不让这一戏中失传,培养更多的年轻人跟老人们学戏,村里将给与大力支持。另外,村里正在申请建一座400多平米,能容纳500名群众看戏的演出场所,方便村里戏班演出和群众看戏。村里已经认识到本村嘣嘣戏的发展,将对民间戏曲的保护工作,丰富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农村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相关推荐 &
从日起,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六项社保待遇将联动上调。其中,最低工资标准由目前的每月1260元调整为1400元,增加140元,增幅为11.1%。
2012北京什么时候供暖?2012北京供暖费怎么收取的?本地宝小编为你整理2012北京法定供暖时间。 除去新生儿,对普通老百姓比较实用的落户方法大概有:应届毕业生、人才引进、投靠、考取公务员等。然而这几种解决方式每年解决数量也相差很大,以2013年为例,其解决比例大致如下图所示:
可以在持有进京证使用5天后的3日内,到我市9个交通支队(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房山、通州、昌平)办证窗口办理一次为期5天的延期手续,办证时间为工作日每日8:30至18:00,周六日及法
2014年北京市最低工资为多少?市人力社保局表示,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是提高劳动者特别是低收入劳动者劳动报酬的重要手段。此次调整根据中央“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
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介绍,上调的社保待遇包含城乡居民低保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福利养老金、工伤保险定期待遇、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与失业保险金标准。7项待遇标
最近5年来,每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都会提及“人口调控”。落户北京的通道越来越窄。初步统计,现在落户北京约有9种渠道,但6种渠道针对特定人群。
截至2014年,本市常住人口达2151.6万人,机动车保有量达到559.1万辆,分别超过总规万人口和500万辆机动车的目标。但实际上,截至2014年底,全市的机动车停车位仅仅有290万个左右。
北京地铁什么时候涨价?具体时间暂未公布,四种调价方案正研究。 上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猜你喜欢
2018北京延庆区工会妇女节免费送丝巾活动
15:53 来源:北京延庆官微
门头沟109新线高速2018年开建!预计2022年完工!
16:54 来源:京西门头沟
北京丰台火车站改造预计今年第二季度正式开工 建成后规模将超西站
15:35 来源:门头沟京西杂谈
北京居家养老服务津贴今年起发放 困境家庭、失能、高龄三类老人
14:35 来源:人民网北京
北京黄花城水长城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至60元/人
09:51 来源:水长城官微
京雄城际铁路最新消息:2月28日正式开工 开通后北京到雄安仅用30
09:11 来源:首都之窗
日未来三天全国天气预报:南方地区多阴雨天气 东北地区
08:54 来源:中国天气网
大雾黄色预警:福建广东湖南安徽等地部分地区有强浓雾
08:49 来源:中国天气网
日北京天气预报:空气质量转好 明后天回暖最高温升至1
08:46 来源:中国天气网
交管12123APP绑定非本人机动车流程曝光
22:03 来源:劳动午报微博
本地宝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地宝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地宝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网友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大家都爱看
BENDIBAO.COM 汇深网 版权所有拒绝访问 | www.yo81.cn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yo81.cn)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6c43d1-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童子命在线排盘速查
童子命在线排盘速查
(C)2017 列表网&琼ICP备号-1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评剧音乐史简述
仅搜索标题&&&&&&热门: &
评剧音乐史简述(一)陈钧
&&& 〔博主按〕前者在新浪微博里,一些年轻的评剧爱好者希望我把评剧的历史简单地介绍一下,这里我把我在《中国评剧发展史》中关于评剧声腔音乐部分的文字简单地梳理和删节(因为这里无法显示谱例)后发表在博客,希望能够满足大家的需要。
&&& 我以为说到戏曲剧种和剧种史,首先应当说明的是戏曲剧种除去评剧等极少数剧种外,大概基本上在1950年代以前均以声腔作为称谓。比如京剧称之为皮黄;河北梆子统称为秦腔或梆子腔;昆剧称为昆腔;弋阳腔在北京称为高腔等等。清代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说法,即指昆腔、弋阳腔、柳子腔、梆子腔。因此戏曲剧种的艺术史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它的声腔音乐史。
&&& 在以往的评剧史著述中,内容基本上包括艺人小传、班社史、和不太完整剧目史。我觉得对于戏曲艺术来说剧种史应当是艺术本体的发生、发展史,艺人、班社、剧目史的内容应当是对于艺术史的说明和补充。中国戏曲剧种艺术的形成一般来讲是基于声腔音乐的,应当说艺人小传、班社史、剧目史如果不能与声腔音乐史相联系,对于剧种史来说则失去了它们大部分的价值。
&&&& 我在下面的评剧音乐史简述中,前面关于莲花落的部分,大家可以看我博客前面《莲花落音乐研究》绪论中的内容。1950年代后部分,大家可以看前面博客《近50年评剧音乐发展概述》的内容。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评剧音乐史简述(一)&陈钧
第一部分、西路莲花落的发展
一、秧歌与卫梆子的盛行&&&& 1.清代秧歌的盛行
&&& 明末清初,秧歌在民间成兴隆之势。多种民间舞蹈每逢民俗和宗教节日,或集中于广场、市集,或串街走巷各展风采。秧歌、花鼓等歌舞作为民间花会中的节目,深受百姓们欢迎。当时民间花会中有各种秧歌,如:地秧歌、高跷、龙灯、舞狮、旱船、霸王鞭、小车会、法鼓、竹马、中幡、碌碡会、跨鼓、采茶舞、莲花落、鹤龄会、凤秧歌等等,多至四五十种。这些秧歌风靡一时,吸引了社会各界百姓。清代北京有许多竹枝词描写了秧歌流行的盛况:&秧歌初试内家装,小鼓花腔唱凤阳。如蚁人群拦不住,纷纷挤过蹴球场。&(袁启旭)&秧歌忽被金吾革,袖手游春真可惜。留得凤阳旧乞婆,漫锣紧鼓拉游客。&(孔尚任)&花鼓秧歌不绝声,金钗撇下迷归路。&(曹源邺)&赛会时光趁踏青,记来妾住凤阳城。秧歌争道鲜花好,断肠冬冬打鼓声。&(李声振)天津也有描写秧歌的诗篇:&津门好,灯夕乐忘归。几队秧歌喧月上,满城花爆乱星飞,柳翠大头围。&(樊彬)京津一带秧歌之盛行,由此可见一斑。
&&& 秧歌&是一种复合体的艺术。秧歌很少单独存在,大都与小车、旱船、花灯、打连厢、打花棍、莲花落、霸王鞭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演出。&[1]秧歌也&是一种过渡性的艺术形式,不断地发展变化。从只有锣鼓伴奏的民间舞蹈,发展为歌舞表演的民间小唱;再进一步形成比较成熟的载歌载舞的形式;到分扮人物的小型戏曲,一直在不断变化,往往几种形式同时存在。&[2]民间流行的莲花落即是秧歌中的一种类型。艺人们一直以&九腔十八调&来标榜莲花落音乐的丰富多彩,即是说在莲花落表演中除去莲花落音乐系统的唱调外,还包含着多种民间小调。这些民间小调的存在正说明了莲花落与秧歌之间的种属关系。
&&& 清代中叶,莲花落在北方和其它秧歌一样已发展到对口、彩唱阶段,并开始出现了小型戏曲的形式,这即是作为秧歌属性的莲花落艺术在彩扮莲花落阶段所出现的拆出戏。这种拆出小戏在1890年以前,已经广泛流行于华北一带了。正如娱园老人在《释莲花落》中所说的,大约庚子(1900年)以前,在天津和唐山包头落子馆就已经十分活跃,且&颇夺坤书馆及戏园之生意&。从音乐上看,当时除去一般民间小调外,在对口、彩唱的莲花落表演中,就有了如宫、角两种调式的〔数唱莲花落调〕、〔喇叭牌子〕、〔梆子高腔〕、〔糊涂调〕、〔平腔〕等两种板式的六种唱调。这六种唱调为莲花落拆出戏的诞生提供了较为充分的、初具戏剧性的音乐。在莲花落拆出戏中,一旦一丑的装扮和表演,以及表演时所使用的扇子、手绢等道具,都与秧歌及其小戏相同。这些也显示出早期莲花落拆出戏本身的秧歌属性。西路莲花落艺人开始学唱莲花落时和西路莲花落班社组成初期,他们所演出的拆出戏即是这种莲花落拆出戏。
&&& 2.卫梆子的盛行
&&& 清光绪初期,流行于河北一带的梆子腔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据《天咫偶闻》载:&光绪初忽竞尚梆子腔,其声至急而繁,有如悲泣,令闻者生哀。余初自南方归,闻之大,然士大夫人人好之,竟难以口舌争。&此时梆子腔尚处于直隶老派、山陕派时期,统称为京梆子。其腔调对山陕梆子尚有较多地保留。此阶段梆子腔曾风靡一时,但后来由于山陕味道逐渐减少,演唱、表演中高亢、粗犷的风格渐不合文人士大夫以及在京山西籍人士的口味,至光绪末一度衰落萧条。如陈彦衡在《旧剧丛谈》中所说:&当时徽班之外有梆子班。清季北京银号皆山西帮,喜听秦腔,故梆子班亦极一时之盛,&&惟山西老角日见零落,渐以北直梆子掺杂其间,不免江河日下矣。大抵梆子戏剧多鄙俚嘈杂,少文静之趣,故为缙绅先生所不取,不能与二黄争衡,而终归于淘汰欤。&
&&& 正当京梆子日渐衰落之时,以女伶为代表兴起于天津的的卫梆子代之而起,使梆子腔再度兴旺起来,一发而不可收拾。罗瘿公在《菊部丛谈》中写道:&京师向禁女伶,女伶独盛于天津。庚子联军入京后,津伶乘间入都一演唱,回銮后,复力禁矣。&易顺鼎在《哭庵赏菊诗》中亦写道:&京师歌舞连津畿,女伶日盛男伶微。女伶歌台已六七,男伶歌台仅三四,其中似有天时人事相转移。&卫梆子兴起后,梆子腔红遍京、津、河北、东北各地,无论在戏剧形式、音乐、表演各方面均对莲花落拆出戏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另外,清末京津一带流行哈哈腔,有些哈哈腔艺人后来加入了莲花落班社,因此,哈哈腔的剧目、戏剧形式、和音乐也可能会对西路莲花落的产生具有某些影响。据说西路拆出戏中《孙继皋卖水》、《杨二舍化缘》、《孤存打鸟》、《夜宿花亭》、《单宝童投亲》、《窦娥冤》、《铁莲花》等戏就是吸收哈哈腔的剧目。&二、西路莲花落的形成和发展&&&& 大约在清同治、光绪之交,京、津周围宝坻、香河、三河、蓟县等地区秧歌小戏盛行,莲花落的对口、拆出小戏也遍布各地,如宝坻县的杨掌班、九合班在当时都是规模较大的莲花落班社。这些班社在多年的活动中,培养了如乐不够、金叶子、王仲元、韩九龄、王方、马喜顺、李方、张来、歪脖红、马三、马四、史春鲜、一朵花、王守成等大批艺人。大约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前后,这一带莲花落班社中的艺人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一方面对〔平腔二六板〕做了进一步完善,使之在结构上更适于拆出戏的演唱;另方面把地方语音融入演唱中,这样,莲花落拆出戏在这一带开始表现出某些与众不同的特色。
&&& 1893年,乐不够、金叶子、韩九龄、马三、马四、王方、李方、史春鲜、张来、王殿佐等人组成班社,进入北京东安市场演唱。当时他们演出的小戏有《小姑贤》、《借女吊孝》、《赵连璧借粮》、《安安送米》、《摔子劝夫》、《丁香割肉》、《冯奎卖妻》等。随之才开始编演《孙继皋卖水》、《小王打鸟》、《王二舍化缘》、《花亭会》、《单宝童投亲》、《铁莲花》、《老少刘公案》、《窦娥冤》等规模较大的戏。
&&& 后来,挑帘红、柳叶红、歪脖红、露水珠、小元宝、孙凤岗、四月鲜、小蜜蜂、张书堂等艺人也陆续来到北京。这一时期莲花落在北京非常受群众欢迎,常演出于天桥、什刹海、月坛等处。
&&& 1896年前后,以金叶子、乐不够、挑帘红为首组成莲花落班社进入天津,演出于侯家后、天后宫等处。此时期这些莲花落班社经常来往于京、津两地,冀东一带的莲花落艺人马虎庭、杨柳青、金银花、孙凤岗、张百龄、张百顺、朱景贤等人亦经常搭入上述班社参与演出。
&&& 清末以来卫梆子在河北一带盛行,据说著名梆子班社永胜合班就是在宝坻成立的,上述莲花落班社中的许多艺人如四月鲜、马喜顺、刘宝山、柳叶红、马学庸、马学礼、小蜜蜂等均学过梆子,由于这样的原因和艺术背景导致了这些莲花落班社中的艺人们不断把梆子腔运用于莲花落拆出戏演唱中,于是出现了一种以卫梆子〔二六板〕加以变化形成的唱腔&&〔西路二六板〕。久而久之,〔西路二六板〕唱腔逐渐成为了这些莲花落拆出戏中演唱的主要唱调。从此,这一带莲花落班社所演唱的拆出戏开始与其它莲花落班社演唱的拆出戏在音乐上有了明显的区别,这则意味着在彩扮莲花落中一个新的艺术品种&&西路莲花落诞生了。从时间上看,西路莲花落的形成当在二十世纪头五年间(年间),因为只有在这一时期当卫梆子音乐初步形成并且相对稳定后,西路莲花落艺人们才可能吸收卫梆子〔二六板〕的旋律和结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西路二六板〕唱腔,使上述莲花落班社的拆出戏产生了与众不同的个性,从而导致西路莲花落的诞生。虽然宝坻、香河、三河、蓟县等地区,以乐不够为首的艺人们组成的莲花落班社,后来创造了西路莲花落,但在〔西路二六板〕尚未出现的1900年以前,他们的班社和所演唱的莲花落拆出戏均不能视为西路莲花落。西路莲花落继承了彩扮莲花落末期的拆出戏形式,进而又发展了这种拆出戏形式,这种发展才是西路莲花落在艺术上能标新立异的本质之所在。
&&& 当西路莲花落形成大约五六年后,在冀东一带又形成了一种东路莲花落,东路莲花落艺人任连会、成兆才等编写了许多新的拆出戏剧本,其中一些结合社会现实的剧目深受观众欢迎,因此,东路莲花落在剧目建设上是西路莲花落无法企及的。另外,女艺人的加入也使东路莲花落在艺术市场上占据了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西路莲花落拆出戏逐渐衰落了。后来,他们虽然在演唱中吸收东路莲花落拆出戏和评剧唱腔,但仍无法挽救西路莲花落衰败的命运。大约在二十世纪30年代,西路莲花落最终消亡了。
&&& 1958年,中国评剧院的艺术工作者们对以西路莲花落拆出戏为基础发展西路评剧,给予了极大的热情和努力。他们请来了小蜜蜂、四月鲜、郭启荣等三四位西路莲花落艺人,传授西路莲花落拆出戏音乐和剧目,并排演了《花亭会》、《杨二舍化缘》、《孙继皋卖水》、《顶锅》、《三女除霸》等戏。这些西路剧目的挖掘在当时虽然受到欢迎和肯定,但一方面由于老艺人所传授的西路拆出戏唱腔大多是二三十年代西路莲花落吸收东路莲花落音乐和评剧早期音乐所形成的唱腔,虽有特点,但终与评剧音乐在形式和风格上联系密切;另方面由于在评剧形成的过程中,西路莲花落的唱腔音乐已被东路莲花落和评剧所吸收利用,评剧声腔音乐中已经包含了西路莲花落音乐成分,因此,以这样的唱腔作为一个剧种的音乐,在戏剧表现力和艺术风格上显然是不够的。西路莲花落的挖掘和整理对于评剧艺术的发展来说是积极的,但西路评剧终不能以独立于评剧以外的一个剧种存在和发展下去。&三、西路莲花落艺人和剧目&&&& 1.西路莲花落主要艺人简介
&&& 乐不够& (约1870-卒年不详)本名刘存德,又称&人人乐&。天津市宝坻县人。工丑。幼时在本地杨掌班学唱莲花落,1890年前后弃农从艺,与金叶子、韩九龄等组成莲花落班社演唱拆出戏。1893年该班社进入北京,演出于东安市场。1896年带班进入天津,演出于侯家后、天后宫一带。乐不够嗓音洪亮,演唱泼辣火炽,表演生动活泼、诙谐风趣。代表剧目有《赵连璧借粮》、《顶锅》、《摔子劝夫》、《小姑贤》等。
&&& 金叶子(约)本名来凤仪,又称&西来顺&。天津市宝坻县人。工旦,后改小生。幼时入本地杨掌班学唱莲花落,1890年前后弃农从艺,搭班演唱莲花落拆出戏。此间曾向梆子艺人小茶壶学唱梆子。1893年以后在京津一带演唱拆出戏颇有名气。金叶子嗓音条件好,高音漂亮,人称&金嗓子&。他做戏认真,表演技巧较高,会戏很多。代表剧目有《夜宿花亭》、《蜜蜂记》、《铁莲花》、《刘公案》《孙继皋卖水》等。
&&& 小蜜蜂(生卒年不详)本名张秀峰。京北密云县人。工旦。12岁从梆子艺人黄作樵学唱梆子青衣,后从柳叶红学唱莲花落。16岁入京北尹春龙的梆子、蹦蹦两下锅的二合班。后搭莲花落班社演出。因唱《蜜蜂记》出名,遂称&小蜜蜂&。他22岁进北京在月坛、隆福寺、白塔寺、什刹海等处演出,三十一二岁随四月鲜赴石家庄、阳泉一带演出,后回北京,改行说书。
&&& 人人乐(生卒年不详)本名曹普。蓟县人。工彩旦。在西路艺人中年岁较大,据说西路拆出戏唱腔中&哎衣嗨呀&甩腔,就是人人乐创造的。
&&& 刘宝山()天津市宝坻县人。工彩旦兼丑。16岁拜梆子老生金茶壶(张月庭)学唱梆子。19岁因嗓音闷哑,回家务农。后遇莲花落艺人金叶子,遂改唱莲花落,并随金入莲花落班社进入天津演出。1915年后东路平腔梆子戏在天津打响,西路莲花落日渐衰落,刘宝山加入了东路警世戏社头班改唱东路莲花落。后评剧女伶崛起,刘边演出边收授女徒,1925年前后则主要以授徒为业。1931年曾在北京与宋殿芳等人演出西路拆出戏。1937年后刘离津回家务农,此间自编反映抗战的剧目。1950年与其子刘小楼离津赴哈尔滨。
&&& 柳叶红()本名刘子琢,又名刘玉。天津市蓟县人。工旦。幼时曾学唱莲花落,8岁入本县六太和班学唱梆子,14岁出科,16岁赴大连演出。后改唱莲花落,1916年与刘宝山等在天津演出。1920年前后柳叶红曾赴张家口、北京演出近10年。1929年重返天津,改唱评剧。1935年赴南京组建凤山戏社,后又在郑州、西安、宝鸡组建评剧班社,亦参加京剧班演出。1949年在青海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1952年转业还乡,同年在蓟县组建新生剧社,该团1956年改为蓟县评剧团。
&&& 王殿佐(生卒年不详)香河县人。工青衣。因唱戏不惜力气,人称&拼命王&。他曾在香河县带出了一批莲花落艺人。
&&& 四月鲜(生卒年不详)本名格秀海。满族。工旦。早年学唱梆子,后改唱莲花落。
&&& 马虎庭()又名马奎,艺名月牙红。丰润县人。工旦。12岁入莲花落、梆子两下锅班社,从王存义(又名王存海)学唱莲花落。1901年随孟广武的&广盛合班&进入天津演出,后经常与在津的西路艺人合作,红极一时。1935年随评剧艺人钰灵芝赴上海等地演出。代表剧目《张彦赶船》、《吴家花园》、《二美夺夫》等。
&&& 挑帘红(生卒年不详)蓟县人。工花旦。与金叶子等合作多年演出于京津一带。代表剧目《高成借嫂》、《借女吊孝》等。
&&& 东来(生卒年不详)保定人。工旦。原为哈哈腔艺人,后改唱莲花落。曾收授不少徒弟。
&&& 滚地雷(生卒年不详)本名赵震海。蓟县人。曾在京津一带演出,收授不少徒弟学唱莲花落。
&&& 京津一带演唱西路莲花落的艺人还有张书堂、郭启荣、郭启富、红菊花、韩华庭、露水珠、莲花心、撒金红、金蝴蝶、马喜顺、王方、张来、胡椒面、王仲元、王守成、歪脖红、马学庸、刘相霖、刘祥瑞、马学礼、宋殿芳、李宝泉、寇文质、金蝈蝈、张金红、李忠、杜鸿宽、马云、杨柳青、白菜心、小元宝、一朵花、李相霖、张福堂、杠子红、苹果红等等。
&&& 2.西路莲花落主要剧目
&&& 西路莲花落拆出戏主要剧目如下:
&&& 《小姑贤》、《借女吊孝》、《安安送米》、《赵连璧借粮》、《摔子劝夫》、《孙继皋卖水》、《杨二舍化缘》、《孤存打鸟》、《夜宿花亭》、《单宝童投亲》、《窦娥冤》、《铁莲花》、《小姑不贤》、《丁香割肉》、《冯奎卖妻》、《老少刘公案》、《巧夺冤》、《郭巨埋儿》、《蜜蜂记》、《告金扇》、《杀子报》、《拾万金》、《何氏女卖身》、《继母打孩子》、《红凤传》、《三节烈》、《花魁从良》、《李香莲卖画》、《合凤裙》、《小过年》、《白玉楼画画》、《二度梅》、《高成借嫂》、《老妈开》、《刘云打母》、《九巧传》、《丁三扫雪》、《杀小白薯》、《王汉歧投亲》、《顶锅》、《余塘关》、《王小赶脚》、《蓝桥会》、《卖子孙贤》、《秦雪梅吊孝》、《美凤楼》、《刘翠屏哭井》、《李桂香打柴》、《十粒金丹》、《双婚配》、《莲花庵》等。
共2页: 上一页 1
加微信号:xijucn-com (或扫描二维码)为好友,好礼送不停!免费送戏票,纪念品,戏曲MP3播放器,戏曲动漫卡通玩偶,戏曲T恤,戏曲鼠标垫,手机壳等!准时为您推荐戏剧热点信息。
* 注册新用户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赵美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