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前期用多效唑药害怎么解有点过量了,现在在拔节期用了赤酶酸造成水稻疯长,有什么办法能控制住,会影响产量吗

水稻稻瘟病
简 介  英文名&&Rice blast  异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颈瘟、叩头瘟。  病原&&无性态灰梨孢Pyricularia grisea (Cooke) Sacc.=Pyricularia oryzae Cav.,属半知菌亚门梨孢属真菌。有性态为Magnaporthe grisea (Hebert) Barrnov.,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该菌可分做7群,128个生理小种。  寄主&&水稻、壮羊茅、秕壳草、马唐等。人工接种时为害多种禾本科植物。  危害&&水稻三大重要病害之一,减产10%~20%,严重的达40%~50%,甚至颗粒无收。  分布&&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稻区。我国南北稻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尤以南方山地稻田发病较重。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  水稻整个生育期中都可发病。由于为害的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其中以叶瘟发生最为普遍,颈瘟为害最重。  (1)苗瘟:秧苗三叶期前发病,由种子带菌引起,无明显病斑,苗基部灰黑色,上部黄褐色,卷缩枯死。三叶期后发生的多在叶片上形成明显病斑,与叶瘟症状相同,称苗叶瘟。  (2)叶瘟:三叶期后至穗期均可发生,由于天气条件的影响和品种抗病性的差异,叶上病斑形状、大小和色泽有所不同,分4种类型。①慢性型。是稻瘟病的典型症状特征,病斑呈梭型,两端常有沿叶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边缘褐色,中间灰白色,外围有黄色晕圈。潮湿时背面常有灰绿色霉层。叶上病斑多时,可连接形成不规则大斑,发病重的叶片枯死。②急性型。发生在适宜的发病条件下,发病品种的叶片常产生暗绿色近圆至椭圆形的病斑,正反两面都有大量灰色霉层,这种病斑是大流行的先兆,但若天气转晴,湿度小,可转为慢性型病斑。③褐点型。多在气候干燥时抗病品种上产生,呈褐色小点,不产生孢子,无霉层。④白点型。多在发病品种嫩叶上出现,呈圆形白色小点,无霉层,天气有利可转变为急性病斑。  (3)节瘟:节间变黑,潮湿时节上产生灰绿色霉层。  (4)穗颈瘟:穗颈和枝梗发病后变褐色,发病早而重的穗子枯死呈白穗,发病晚的秕谷增多。  (5)谷粒瘟:在谷粒的护颖、颖壳上发生黑褐色小斑点。谷粒瘟增加了种子的带菌率,是苗瘟的重要初侵染源。 病原物 &&&&  (1)形态:①菌丝。菌丝具有分隔和分枝,初期无色,后变褐色。②子囊壳。病菌子囊壳黑色球形,有长喙。③子囊。子囊圆柱形至棍棒形,多数子囊有8个子囊孢子,少数1~6个;子囊孢子呈不规则排列,无色,呈梭形,略弯曲,有3个隔膜,萌发时从两端细胞产生芽管,顶端形成近圆形的附着胞,再产生侵入丝,入侵寄主组织。④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从病组织的气孔或表皮簇生出,很少单生,不分枝,有2~4个隔膜,大小(80~160)微米×(4~6)微米,基部较粗,呈淡褐色,顶部较细,色较浅,顶部形成分生孢子后,从其侧方生出短枝,再生分生孢子,如此连续多次,分生孢子脱落后,梗顶部成曲折状。⑤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或淡褐色,洋梨形或倒棍棒形,顶端钝尖,基部钝圆,有脚胞,成熟后常具2个隔膜,大小(14~40)微米×(6~13)微米。多数分生孢子萌发时从顶部或基部细胞萌发伸出芽管,芽管顶端形成球形、卵形、卵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光滑、褐色的压力胞,然后长出侵入丝,侵入寄主组织。  (2)特性:菌丝生长温度为8~37℃,适温为26~28℃。菌丝致死温度:病节内的菌丝为55℃(10分钟);谷粒组织内为53℃(5分钟)。分生孢子在10~35℃范围内均可形成,以25~28℃为最适,要求相对湿度在93%以上,并需要有一定时间的光暗交替条件。萌发温度范围为15~32℃,适温为25~28℃,相对湿度在90%以上,最好要有水滴或水膜存在。侵入要求条件比较严格,在适温条件下,需持续结水6~7小时,病菌才能侵入寄主。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叶表结水时间越长,病菌侵入率越高。这也是此病在山区多发生的原因。分生孢子致死温度:湿热时为52℃(5~7分钟)。病菌对干热有较强的抵抗力。干燥条件下,分生孢子在60℃经过30小时仍有部分存活;于-4~6℃条件下,经过50~60天,仍有20%存活。在速冻条件下,-30℃下可存活18个月。在室温条件下,稻节和麦粒上培养的病菌,在真空干燥器内可存活10年以上。 侵染循环 &&&&  (1)越冬:发病原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病谷、种子上越冬。带病种子、病稻草堆和以稻草沤制而未腐熟的肥料是来年病害的初侵来源。第2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  (2)侵染:①当分生孢子着落于稻株表面后,遇有结水条件,在15~32℃下均能萌发,形成附着胞,产生侵入丝层,从机动细胞或长形细胞直接侵入。分生孢子的侵入与温度就、结水时间关系密切。结水时间充分满足条件下,温度影响侵入率,最适侵入温度为24℃,低于13℃或超过35℃时,病菌均不能侵入。在20~32℃条件下,病菌对穗部的侵入率变化不大。②潜育期。潜育期长短与温度有关。在适温条件下,叶瘟潜育期为4~7天,穗颈瘟为10~14天,枝梗瘟为7~12天,节瘟为7~30天。另外,潜育期还与受侵入组织的生理龄期有关,组织幼嫩时侵入,潜育期相应缩短。③孢子形成。条件适宜时,叶片上病斑形成后即可产孢。其中,以急性型病斑产孢量最大。  (3)孢子释放与传播:在自然情况下,风是孢子飞散的必要条件,雨、露、光等能促进孢子脱离。孢子自下午8时左右开始释放,直至翌日日出前,释放高峰为凌晨0~4时,其孢子释放总量占1天释放总量的40%以上。遇阴雨时,孢子可全天释放。孢子的传播距离与所在高度和风速成正相关。病菌孢子抗逆性较差,在远距离传播途中易丧失活性。 发生因素 &&&&  (1)寄主抗性: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四叶期至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发病。就组织的龄期而言,叶片从40%展开至完全展开后的2天内最易发病。穗颈以始穗期最易发病,抽穗6天后抗性逐渐增强,13天以后很少发病。  (2)环境:在气象因素中温度和湿度对发病影响最大,其次是光和风。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水稻处于发病阶段,气温在20~30℃,尤其在24~28℃,阴雨天多,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易引起稻瘟病严重发生;反之,连续出现晴朗天气,相对湿度低于85%,病害则受抑制。光合作用缓慢,可使植株体内淀粉与氨态氮比例下降,硅质化细胞减少,稻株组织柔嫩,抗病性降低,从而加重稻瘟病的发生。在水稻分蘖期和抽穗期遇持续低温、多雨、寡照天气,易引起叶瘟和穗茎瘟的流行。  (3)栽培:①随着旱育秧面积扩大,苗稻瘟发病率有成倍增长的趋势,由于旱秧覆盖薄膜后,提高苗床的温湿度,有利于稻瘟病的滋生和漫延,尤其是老病区,严重的病株率达20%~30%。②种子内带菌和种子表面带菌的种子播种后引起秧苗发病。③大面积种植发病品种,气候适宜,病害就会大流行。汕优2号、汕优63、D优63大面积单一种植,严重丧失了抗性,造成病害大流行。④病稻草多,种子带菌率高,稻瘟病的初次侵染源广,来年可能发病重,反之初侵源少病害轻。⑤偏施氮肥,稻株徒长,表皮细胞硅化程度低,易被病菌侵染。⑥长期深灌或冷灌,土壤缺氧,产生有毒物质,妨碍根系生长,会加重病情。 预测预报 &&&&&&&&&&稻瘟病是气流传播的单年流行病害,其发生程度与品种的发病程度及发病品种的种植面积、毒性小种种群数量、流行期的气候条件及肥水管理等关系密切。对上诉银子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准确预测。  (1)叶瘟始见期预测:将当年发病的病节或病穗颈干燥贮存,第2年春播前剪取3~4厘米左右的病节或病穗颈200根,缚成2束,置于室外。当平均气温达15℃时,逐日取样观察产孢情况,孢子始见日后30天左右,大田发病品种上可始见叶瘟病斑。  (2)叶瘟预测:水稻分孽盛期生长旺,气温在20℃以上,田间有发病中心出现,今后数日内有连阴雨天气,7~9天后大田可能普遍发生叶瘟。如急性型病斑急剧增加,则说明寄主、病菌和气候条件均对病害发生有利,3~5天内病害将有较大发展。  (3)穗颈瘟预测:孕穗期稻株恋青,抽穗前期剑叶发病重,特别是叶片上出现急性型病斑或出现叶枕瘟,抽穗期间雨日多,穗颈瘟将会流行。  另外,还可根据空中孢子捕捉量或结露时间的长短,结合田间病情、寄主发病状况、气候条件等综合分析,进行预测。 防治方法 &&&&  采取以消灭越冬菌源为前提,选用抗病丰产良种为中心,农业栽培技术为基础,药剂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策略。  (1)农业防治:①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由于稻瘟病病菌的小种类型多,地理分布比较复杂,不易防治,生产上对稻瘟病的防治主要依赖于推广种植抗病品种以杂交稻为主,配合常规稻,大面积上应有3~4个品种搭配。在水稻品种中粳稻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较弱,其中中熟中粳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最弱。然而,由于稻瘟病病菌小种易产生变异,抗病品种往往种植3~5年即丧失抗性,需要进行品种更替。②覆膜及限水灌溉,改善了田间生态环境及群体结构,使茂密度适中。  据调查,分蘖末期田间湿度为93.5%~94.9%,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稻瘟病的侵染和发病程度。  推迟水稻成熟期,对粳稻而言,较低的温度和湿度环境更有利于粳稻的生长发育,减轻稻瘟病对粳型品种的为害。③消灭越冬菌源,秧田期以前彻底处理完病稻草,更不能用陈稻草做盖种催芽保温覆盖物;种子不能作种用。施足基肥,巧施追肥,看苗施肥,灌水应以深水返青,浅水分蘖,晒田拔节和后期浅水为原则。施用硅肥对稻瘟病防御效果达80%以上,  (2)药剂防治:①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可用1%石灰水浸种,早稻在10~15℃时浸种6天,晚稻在20~25℃时浸1~2天,石灰水层要高出种子15厘米左右,加盖静置,浸种后用清水清洗3~4次;或用2%福尔马林浸种20~30分钟,取出用薄膜覆盖闷种3小时。浸种灵对苗稻瘟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防效为52%左右。  此外,还可以用40%多菌灵WP、70%甲基硫菌灵WP、50%稻瘟净EC、40%异稻瘟净EC浸种。早稻用1 000倍药液浸种48~72小时,晚稻用500倍药液浸种24小时。②针对发病品种和易发病生育阶段,结合田间病情和天气情况,适时施药防治。2~3叶期发生苗瘟,可用6%施稻灵防治1次,即可达到防治目的。移栽时,用25%使百克EC 1 200~1 500倍液,或20%三环唑750倍液浸秧根3小时,可有效地预防稻瘟病。用水杨酸溶液喷水稻幼苗,可以提高水稻幼苗对稻瘟病的抗性。本田防治叶瘟,在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的情况下,首次施药不宜过迟。稻株上部三片叶片病叶率为3%时及时施药。防治穗瘟,应在破口至始穗期施第1次药,然后根据天气情况在齐穗期施第2次药。药剂可选用20%三环唑WP、40%稻瘟灵EC或40%克瘟散EC 1 000~1 500克/hm2;或50%异稻瘟净EC 1 500~2 250克/hm2;或21.2%加收热必WP 900~1 200克/hm2;或用30%克瘟散EC 1 000~1 500ml/hm2防治苗瘟、叶瘟,用520ml/hm2防治穗颈瘟,还可兼治纹枯病、菌核病、飞虱和叶蝉;或50%消菌灵DP 750克/hm2;或40%克百菌SC 1 000~1 800克/hm2。
打开APP参与话题分享精彩銆愬浘鐗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矮壮素和多效唑哪个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