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伞字画歌声飘过30年第三场场

日 邦伞第三场 我本汉家子_百度知道
日 邦伞第三场 我本汉家子
日邦伞第三场
我本汉家子
我有更好的答案
我本汉家子
为您推荐: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缅甸联邦共和国简称为缅甸,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之一。西南临安达曼海,西北与印度和孟加拉国为邻,东北靠中国,东南接泰国与老挝。首都为内比都。上缅甸以山地为主,下缅甸平原广阔,盛产大米。全国分七个省和七个邦。省是缅族主要聚居区,邦多为各少数民族聚居地。缅甸有约5141.9万(2014年人口普查)&,68%为缅族。主要的法定少数民族为掸族(9%)、克伦族(7%)、孟族(2%)、克钦族、克伦尼族(1%)、钦族(2%)、若开族以及华人(3%)、印度人、孟加拉人,但缅甸官方不承认华人、印度人、孟加拉人为法定少数民族。缅甸语为官方语言,各少数民族均有自已的语言,其中缅、克钦、克伦、掸和孟等族有文字。全国80%以上人口信奉佛教。约8%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缅甸是宗教意识很浓的国家。缅族的大民族主义方兴未艾。缅甸矿产资源丰富,却尚未完全开发。实为各大国角逐的场所。中国作为邻国,无论是从国家战略安全,还是经济发展需要。中国影响缅甸确为当务之急。&&英属印度吞并缅甸18世纪中叶,英国取得对印度的控制权后,即觊觎缅甸,多次派人前往缅甸谈判,企图迫使缅甸与其签订不平等条约,并以此为名进行侦察活动,积极为其对缅甸殖民扩张做准备。19世纪初,英国逐步在印度站稳脚跟,为了打通印度与马来半岛英属殖民地的联系,并打开从西南入侵中国的门户,进一步扩大其对亚洲国家的殖民侵略,便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缅甸。第一次英缅战争祸起阿洪王国阿洪王国(),也称“勐顿顺罕国”或“阿萨姆王国”,是傣族在布拉马普特拉河谷流域建立的封建王国,曾统治印度东北部长达六百多年。1817年1月,缅甸利用拿破仑战争的机遇,突然翻越英帕尔高原,出兵阿萨姆王国,在今科希马西北击败阿萨姆军队,迫使该国王向缅甸臣服,并勒索了10万卢比的赔款,外加一名公主。1819年,英国支持阿萨姆与曼尼普尔的亲英武装发动叛乱。1821年2月,缅甸出动6万大军,再次越过英帕尔高原,横扫了曼尼普尔和阿萨姆。1822年7月,缅军彻底征服阿洪,该国国王狼狈逃亡英国在孟加拉的殖民地。缅军距离恒河三角洲已不足200公里,他们还向英国东印度公司发出最后通牒,勒令英国人交出阿洪国王。英国印度殖民当局不但拒绝,而且利用阿拉干(1785年并入)、阿洪王国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孟加拉管区接壤的边境上时常发生冲突为借口,向缅甸宣战。英早觊觎缅甸19世纪最初20年,英国已接近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强国。1814年,拿破仑战争以法国的失败而告终,英国进一步巩固了作为世界强国的地位,并且得以腾出手来,加紧向东方进行殖民扩张。年,英国通过战争最后征服了印度马拉特诸首领,实际上已统治了印度的中部和南部。1819年,英国又占据新加坡.获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据点。此后,英国在马来半岛地区取得了槟榔屿和威斯利省。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进行侵略的时候,早已把缅甸作为扩张的目标。因为缅甸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它位于中国和印度两之间,并且横亘在英属印度与马来半岛地区的英属殖民地之间。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看来,如果控制了缅甸,不但有利于巩固英属印度,而且可以把英国在东方的殖民地连成一片,甚至可以进而打开中国的大门。缅甸雍籍牙王朝的统治者对英国殖民主义者虽然打了多年的交道,但并不了解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真实情况。缅甸军队在对暹罗、对阿拉干、对曼尼普尔等战争中的胜利,又滋长了封建统治者盲目自大的情绪。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英国殖民主义者是完全不同于他们过去的对手的新的强大的敌人,一开始并没有把英国人放在眼里。1817年,缅甸兰里岛总督致信英属孟加拉总督说,“我王神力无穷。吉大港、达卡等地属我王。英国东印度公司应交出统治权,向缅甸政府交纳赋税”。“如果拒绝,将派出大军水陆两路进发,直捣英国领地”。喋血刷浦黎岛在这种情况下,英缅关系在1820年前后已严重恶化。最后,刷浦黎岛事件终于成为第一次英缅战争的导火线。内夫河口的刷浦黎岛,位于阿拉干和吉大港之间。对于这个岛的归属,当时缅甸和英印当局有争议。1823年2月,一支英军占领刷浦黎岛,竖起英国国旗。缅甸阿拉干总督要求英军撤离,遭到拒绝。在这种情况下,1000多名缅甸士兵奉命于9月24日在该岛登陆,驱逐英军。不久,缅军撤走,英军重占该岛。阿拉干总督警告英军必须撤离,否则缅方将使用武力,夺回该岛。但是,英方置之不理,岛上英军也赖着不走。1824年1月,缅军名将班都拉出任阿拉干总督后,立即派出军队,再度占领刷浦黎岛,驱逐英军。蓄谋已久的英国殖民主义者以此为借口,发动了第一次英缅战争。英印当局声称,由于缅甸方面“进攻和杀害我们在刷浦黎岛的守军”,“实际上已使两国处于交战状态”。1824年3月5日,英印总督阿姆赫斯特宣称,“为了维护英国政府的权利和荣誉”,英国正式向缅甸宣战。第一次英缅战争开始了。这是一场打得十分艰苦的战争。双方都动用了庞大的军事力量。参战的英印军队前后有近40000人。缅军在数量上更大,仅在阿拉干一线就不下60000人。缅军已使用西式枪炮,水军约有500艘战船,大船长20-30米,可载士兵100人左右。有的战船配备了9-12门火炮。1824年3月到5月,英军分兵三路,大举入侵。第一路侵略军沿布拉马普得拉河入侵阿萨姆,第二路进攻阿拉干,第三路从海上逼近下缅甸。缅兵临孟加拉战争最早是在阿萨姆打响的。1824年3月13日,英军进犯阿萨姆,沿途散发了“致阿萨姆人宣言”,把入侵阿萨姆说成对阿萨姆人的“援助”,是为了“驱逐缅人”,建立一个“符合阿萨姆人需要的、促进各阶级幸福的政府”。1825年1月,缅军在阿萨姆首府朗普尔与英军展开激战,击毙了许多英军士兵,打伤侵略军头子理查兹。英军付出沉重的代价,才攻占朗普尔,在阿萨姆战场上取得胜利。5月15日,摩诃班都拉将军率领1万8千名缅甸士兵,在若开地区渡过班瓦河,攻占孟加拉吉大港地区的重镇拉特纳帕兰。由于摩诃班都拉指挥果断和缅军官兵英勇奋战,英军全线溃败,伤亡惨重。英军战地指挥官诺顿上尉和其他四名尉级军官被击毙,士兵死亡近300人。缅军缴获长枪500余支,炮2门,战马20匹,大象5只。缅军的巨大胜利,孟加拉英国殖民当局十分惊慌,加尔各答的一些商人甚至携带着财产逃离该城。为了阻止缅军向吉大港进攻,不得不向吉大港派出援军。英海上入侵仰光1824年5月9日,一支由66艘军舰组成的庞大的英国海军舰队,载着11000多名士兵,离开安达曼群岛,驶向缅甸南部沿海地区。当时缅甸沿海地区兵力空虚。5月11日,英军占领仰光。当地居民已带着粮食和牲畜撤离,留下一座空城。英军远道而来,“既无所掠,粮运又不继”,处境十分狼狈。此时雨季已经到来,只剩下4000人还能作战。英军占领仰光、土瓦、丹老、勃固等沿海城镇,从南面威胁缅甸首都,震动了缅甸朝廷。缅甸政府急忙从首都阿瓦调集士兵,同时决定召回在阿拉干的缅军主力。班都拉立即率领60000士兵,其中枪兵35000,步兵10000,骑兵700,携带着数百门火炮,冒着季风雨和酷热,翻越海拔2000多米的阿拉干山脉,于1824年11月回到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区。1824年12月1日,班都拉指挥缅军,向仰光英军发起进攻。此时,从印度开来的援军已到达仰光,英军实力大为增强,而缅军翻山越岭,远道而来,疲惫不堪,参战匆忙,加上武器又比英军落后,因此,几次进攻瑞大光宝塔附近地区,都被英军击退,造成军事上的失利。仰光之役缅军伤亡不下5000人。英军也损失了近400人。同年12月底,班都拉带着7000多名士兵,向北退到达柳漂。1825年3月,英军大举北侵,准备进攻达柳漂。在科顿诱降失败后,英军就进攻达柳漂,但被缅军击退。3月25日,英将坎贝尔率领增援部队赶到。4月1日,英军发起大规模进攻。班都拉临危不惧,从容指挥作战。不幸,一颗炮弹落在他身旁。这位杰出的爱国将领当即身亡。缅军失去总指挥,陷入混乱之中。英军攻占达柳漂后,继续北上,占领卑谬重镇。只是因为雨季来临了,英军才没有继续北进。班都拉之死和达柳漂、卑谬的相继失陷,在缅甸朝廷内部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一些官员主张同英军议和。1825年9月,缅王派出代表到卑谬以北30多公里的良彬集同英军谈判。英国侵略军提出了苛刻的条件,要缅甸割让阿拉干和丹那沙林,赔款200万英镑。这是缅甸政府闻所未闻的,缅王感到有损自己的尊严。缅方宣称割地赔款不符合缅甸的习惯,拒绝了英方提出的条件。由于仰光失守,阿拉干战场的军事形势就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英军开始转入攻势。1825年3月,英军攻占阿拉干首府末罗汉,随后占领阿拉干全境。由于遭到缅甸军民的顽强抵抗,又因水土不服传染上流行性疾病,英军损失极为惨重,伤亡200,病死1400,染疾病的不下4000。英军总指挥摩利逊将军也染疾,在送回英国的途中死去。谈判失败,战局重开。缅甸统治阶级想集中优势兵力,一战挽回败局。1825年10月,缅军60000多人,包括约8000名从掸邦征集来的掸族士兵,向集结在卑谬的约6000人的英军发起反攻,曾一度重创英军,击毙英军上校诺克道尔。但英军毕竟是用先进武器装备起来的近代军队,而缅军匆匆召集起来,仅在人数上占优势,反攻很快就遭到失败。卑谬之役,英军伤亡180多人,而缅军死伤2000多名。屈辱扬达波条约卑谬反击战失败后,缅军力量大受削弱。英军沿伊洛瓦底江而上,长驱直入,于1826年1月攻占敏巫和仁安羌.2月初攻占缅甸古都蒲甘,进抵距离缅甸首都阿瓦只有一日之程的扬达波。缅甸王朝在英国侵略军威胁到它的存亡的严重关头.完全丧失了继续抵抗的信心,派出代表到扬达波与英方进行谈判,无条件地接受了侵略者提出的各项要求。于1826年2月24日正式签定了丧权辱国的扬达波条约。扬达波条约共有11款并有一项附款。条约的主要内容是:1.缅甸放弃对阿萨姆及克车的领土要求,今后不得干预他们的事务;承认曼尼普尔原来统治者的地位。2.缅甸国王把阿拉干、兰里岛、曼翁岛和实兑割让给英国。3.缅甸向英国赔款1000万缅元,分4次还清;在付清赔款之前,割让德林达依及沿海岛屿。在缅甸支付250万缅元赔款后,英军撤出卑谬;缅甸再支付250万缅元后,英军将从仰光和下缅甸撤出。4.英国政府可以派出使臣驻缅甸首都阿瓦,使臣可以拥有一支50人的卫队,可参加缅王的早朝。5.英国船只可以自由出入缅甸港口,商船免税。扬波达条约的签订,标志着长达两年的第一次英缅战争的结束。英国殖民主义者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在缅甸军队的抵抗和人民的打击下,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参加侵缅战争的40000名官兵中,有15000多人葬身缅甸,全部军费开支高达1300万英镑。因此,第一次英缅战争被称为“英国军事史上打得最糟糕的一场战争”。缅甸人民的抗英斗争虽然由于武器的落后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妥协而遭到失败,但他们在这场战争中不畏强暴,英勇顽强地抵抗,表现了反抗外国侵略的英勇气概。在抗英战争中牺,牲的班都拉将军,被缅甸人民尊为民族英雄。&第二次英缅战争19世纪40年代,英印当局对入侵缅甸已有所考虑。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利益。英国越来越想通过缅甸,打开另一条进入中国的道路。英缅关系的断绝,也使英印政府深感不利于它对缅甸的渗透和扩张。而第一次阿富汗战争的结束和对印度锡克教徒战争的胜利,使英印政府足以抽调军事力量,发动对缅甸的战争。就在这种形势下,大贺胥于1848年出任英印总督。大贺胥是个疯狂露骨的殖民主义者,他主张实行扩张政策,巩固和发展英印殖民帝国。他对缅甸人持有特别的偏见。他说,“在东方所有的民族中,没有一个民族比缅甸人更为狂妄地表现他们的优越感和更为固执地自行其是了”。正当大贺胥等英国殖民主义者对缅甸虎视眈眈时,在仰光港口连续发生几起事件。英印政府以此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英缅战争。英国处心积虑挑衅由于英国商人肆无忌惮的活动,仰光港口混乱不堪。1851年仰光总督吴屋开始采取措施,制止蔑视港口规章制度、进行走私偷运及逃避交纳港口税和关税的行为。这一年6月,英国商船“君主号”船长谢泼德在仰光港把一名船员抛入海中淹死。两个月后,另一艘英国商船“挑战者号”船长,也在港口杀死一名船员。吴屋按照缅甸法律,传讯了这两名船长,并处他们以罚款。这两船长被监禁起来,在被迫交纳了一百英镑后,才被释放。两人回到加尔各答后,立即向当局控诉在缅甸受到无故的挑衅和罚款,提出要求缅甸政府向他们赔偿1920英镑。大贺胥正愁找不到入侵缅甸的借口。因此,他立即抓住这一事件大作文章,声称“英国臣民和商人无疑有正当的权利,期望得到自己的政府保护他们免受非正义、压迫和虐待”。1851年12月2Z日,大贺胥派遣海军准将兰伯特率领一支舰队开赴缅甸,要求缅甸政府撤销吴屋的职务,赔款1000英镑。缅甸政府为了避免同英国人发生武装冲突,只得屈从英方的要求。缅王蒲甘敏撤掉了吴屋的官职,任命吴蒙为仰光总督,并答应予英方赔款。但是,兰伯特有意扩大事态,他公然不顾外交礼仪和当时缅甸的制度,派牧师和军人闯入吴蒙的住宅,引起与总督的侍卫人员的争吵。吴蒙因此避而不见英方人员。于是,兰伯特就以缅甸方面侮辱英方谈判代表为借口,劫走缅甸国王的船只“耶南英达号”,并炮击仰光。1852年1月10日,兰伯特致信英印当局,说他不得不使用武力,并说他相信与缅甸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缅甸政府还是一让再让,由吴蒙出面建议兰伯特再次前来谈判,以免事态扩大。但是,英国殖民主义者已经决定发动一场新的侵缅战争。2月13日,英印政府通知兰伯特说,英印政府已决心诉诸武力,3月25日就可以从孟加拉和马德拉斯调来军队。2月18日,大贺胥正式向缅甸宫廷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缅王通过他的官员向英国方面道歉,赔款100万卢比,同意英国东印度公司派员驻仰光,并撤掉仰光总督吴蒙的职务。最后通牒限缅甸国王在4月1日前对这几点要求作出答复,威胁说如果缅甸国王不接受过去的教训,无视在印度的英国军队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拒绝英方提出的“公正和宽厚的”条件,英方就将开战。大贺胥提出的上述要求表明,英印当局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不是要解决什么船长罚款事件,而是趁机侵略缅甸。殖民主义者凶相毕露,杀气腾腾,但是,缅王反应却是消极无力的。他对大贺胥的要求置之不理,却没有作出积极的军事布置,来准备抗击英军入侵,从而使缅甸一开始就在军事上处于被动挨打的不利地位。英国侵略军吸取了第一次英缅战争的经验教训,在军事、后勤补给、医疗卫生等方面都作了更为充分的准备。英国不宣而战1852年4月1日,英印当局不宣而战,发动了第二次英缅战争。侵略军总人数10000多人,其中英印陆军8000多人,由总司令高德温率领;海军军舰19艘,兵员2500人,由兰伯特率领。4月12日,英军在仰光登陆,驻守九文台的缅甸官兵进行顽强的抵抗,打死英军20人,包括3名军官,打伤英军100多人。但是,缅军毕竟准备不足,装备太差,挡不住英军的进攻。4月13日,仰光总督吴蒙率军撤退,英军占领仰光。5月,英军又攻占马都八和勃固。大贺胥亲自跑到仰光指挥军事行动。英国吞并下缅甸到1852年10月底,英国侵略军已占领第悦茂以南的整个下缅甸。英国政府要求大贺胥同缅甸政府签订一项条约,以便象在第一次英缅战争之后那样,名正言顺地取得权益。但是,大贺胥这个赤裸裸的殖民主义者认为,“缔约是毫无价值的”。“要使缅甸人不采取敌对态度,就要使他们对我国的力量感到恐惧”。只是由于伦敦方面的坚持,大贺胥才在1852年11月16日给缅甸国王送去了一份和约草案。他在草案中居然还恬不知耻地要求双方建立“永久的和平友谊”。但是,接着就凶相毕露,要求缅王把勃固省割让给英印政府。缅甸政府置之不理。1852年底,英国殖民主义者单方面宣布吞并下缅甸,说“勃固省现在已成为、将来也永远是大英帝国在东方的领土的一部分”,并且恫吓缅甸政府说如果缅甸方面敢于反抗,就去“侵略”这一地区,那就“必然导致缅甸这个国家的灭亡,缅甸国王和他们的家属将丧失其地位,遭到流放”。缅甸宫廷政变缅甸在战争中的失败,引起了王室内部的分裂。蒲甘敏的弟弟敏同主张同英方谈判议和。这一主张遭到国王的拒绝,双方关系十分紧张。敏同就和他的弟弟加囊一起逃往瑞冒,在那里结集军队,准备用武力推翻蒲甘敏的统治。蒲甘敏由于治国无能,又战败失地,早已丧失了大臣们的拥戴。在这种情况下,缅甸封建王朝的最高行政和司法机构鲁道在1853年2月出面宣布,废黜蒲甘敏,拥立敏同为缅甸国王。敏同即位后,幻想通过谈判,说服英国殖民主义者把勃固省归还缅甸。1853年4月,他派出使团到卑谬同英国方面谈判。谈判进行了一个多月,最后由于英方不肯归还勃固省而不了了之。1854年,敏同又派出代表团前往加尔各答,再次要求英印政府归还勃固省。但是,大贺胥在接见缅甸使团时傲慢地宣称,“只要太阳还放光芒,勃固省就永远是英国的”。敏同的幻想破灭了。他虽然不承认英国对下缅甸的吞并,但不敢用武力反抗侵略者,甚至反对占领区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武装斗争,事实上认可了英国对下缅甸的统治。与第一次英缅战争时的情况不同,在第二次英缅战争中,缅甸在英国侵略面前表现得十分虚弱无力,它一开始就步步退让,后来又不能组织大规模的、较为有力的抵抗,在半年之内就丧失了大片国土。这说明缅甸政府已无力组织和领导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了。战后,缅甸半壁江山沦为英国殖民地,全部出海口丧失殆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了。第三英缅战争敏同王争取下缅甸归还缅甸努力的失败,对他在心理上不能不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此,整个50年代,缅英关系是比较冷漠的。敏同王在那种情况下,尝试同其他西方国家建立关系。1853年7月,法国人查理士·吉洛汀到上缅甸,敏同王曾雇佣他帮助缅甸制造炸弹。吉洛汀于1854年回法国,1855年又回到缅甸,他企图使法国与缅甸建立外交关系,但是没有成功。1856年,敏同允许法国传教士在曼德勒和八莫建立教堂。到19世纪50年代末.法国传教士已取代了意大利传教士在上缅甸的地位。但是,法国殖民主义者在60年代对越南,更感兴趣。敏同王也曾通过在上缅甸的美国传教士转交信件给美国国务卿,希望美国与缅甸建立关系,这在当时也没有得到响应。英国渗透上缅甸1862年,潘尔再次到上缅甸活动,敏同王同潘尔签订了一项贸易协定。该协定规定双方降低过境货物的关税,允许两国商人“不受任何限制地”在彼此的领土范围内活动,缅甸国王同意英印政府派使者驻缅甸首都曼德勒,并同意英印方面派出一个代表团,探测从缅甸八莫到中国云南边境的商路。这样,1862年英缅贸易协定,就为英国打开上缅甸铺平了道路。19世纪60年代,英国殖民主义势力进一步侵入上缅甸,获得了许多权益。1866年8月敏贡、敏孔登王子叛乱事件发生后,敏同王的统治力量大为削弱。下缅甸的英国殖民当局抓住这一机会,以同意缅甸国王可以在英国领地或通过英国领地取得武器为诱饵,诱使敏同王签订一项新的贸易协定。1867年英缅贸易协定的主要内容是再次降低了双方过境货物的关税,缅甸国王接受英国代表驻八莫,帮助英国打开通过缅甸边境同中国云南的贸易关系,废除了王室对柚木、石油和红宝石之外的一切输出品的垄断。英国拉拢少数民族1867年英缅贸易签订后,英国殖民势力进一步渗透到整个上缅甸包括上缅甸的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干涉缅甸的内部事务,挑起或利用缅甸各民族之间的矛盾,甚至直接与少数民族上层谈判,煽动他们闹独立。英缅当局甚至已把西克仑尼地区视为自己的统治地域。1874年,英缅首席专员费奇声称,“缅甸政府对与英国政府有直接关系的(西克仑尼)地区的任何侵犯,都将被认为是对我国政府的不友好行为”。1875年2月马嘉理事件发生后,英属缅甸政府的一些官员认为主要责任在缅甸政府一方。但是英印政府却不纠缠这个问题,而力图使西克仑尼地区置于它的控制之下。1875年费奇亲自跑到曼德勒,迫使敏同王承认西克仑尼的独立。英商人怂恿侵占上缅甸法国在19世纪60年代夺得越南南部地区后,企图向暹罗和上缅甸扩张,而英国早已把上缅甸视为它的势力范围,当然不容许法国染指。但是,缅甸上层统治集团在缅英关系恶化后,就谋求与别的西方大国特别是法国建立较为密切的关系,这就引起了英国殖民主义者的不安,使得他们努力抢在法国前面,吞并上缅甸。在下缅甸的英国商人和资本家急不可耐地催促英国政府赶快采取行动,独吞缅甸。英印总督莱顿在1876年10月25日写信给英国政府,提出要早日采取行动,吞并上缅甸。1879年3月,英印政府向英国政府提出,立即动手消灭上缅甸的政权。但是,英国政府有它的困难。它在1878年发动了第二次阿富汗战争.1879年又在非洲进行祖鲁战争,而且在这两场战争中都受列当地人民的顽强抵抗,陷入困境,很难再在此时抽调军事力量入侵上缅甸。因此,它没有接受英印政府的建议。缅王借力法国在上缅甸,敏同王在1878年病逝。王子锡袍继位后,为了巩固王位,大肆屠杀王室亲族,这就使得缅甸上层统治集团更加分裂,国内秩序也更为混乱。1879年1月,在曼德勒的英国驻扎使肖因病死去。英印政府在同年9月15日下令撤回驻扎使馆的全体人员。英缅关系更加紧张。锡袍王在10月间急忙派出使团,带着他的信和礼物去见英印总督,信中呼吁恢复英缅双方的“友好关系”。但是,英印当局为了使伦敦英国政府看到缅甸的局势正在恶化,拒绝锡袍王的使团前往印度。英缅关系的恶化,促使缅甸封建王朝寻求与法国建立关系。1883年5月,锡袍王派出一个由4名高级官员组成的使团赴法,与法国政府谈判签订有关协定。英国方面极为注意,立即进行干预。1883年8月,缅甸使团到达巴黎,英国驻法国大使对缅法会谈进行露骨的干涉,毫不掩饰地向法国政府施加压力,声称“由于缅甸邻近英属印度及其与(大英)帝国的关系,缅甸同女王陛下政府的关系,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有关缅甸的一切问题,女王陛下的政府都给予特殊的关注”。英国驻法大使要求法国政府保证缅法协定只具有商业性质。当时法国既想染指缅甸,又不敢冒同英国对抗的风险。法国外交部长费利只得表示,“不考虑与缅甸缔结特殊的政治联盟”。1885年1月,也就是在缅甸使团到达巴黎近一年半以后,缅法协定才在巴黎签字。这是个商业性的协定。尽管如此,英国还是怀疑缅法之间有秘密协议,并把缅法协定的签订看作缅甸企图摆脱英印控制的第一步,十分担心法国势力进入上缅甸。英借柚木案开战正当缅英关系日趋紧张,下缅甸英国商人吞并上缅甸的喧嚷甚嚣尘上时,发生了所谓“柚木案”。此案成为第三次英缅战争的导火线。原来,英国商人经营的孟买缅甸贸易公司当时经营缅甸的柚木出口,它不仅采伐英属缅甸的柚木,而且按照与缅甸国王签订的协定,采伐上缅甸的柚木。按照协定,该公司必须交纳税款。但是,孟买缅甸公司却偷漏大量税款。它在1882年到1884年从上缅甸运出8万根柚木,在交税时却只报了32128根。缅甸最高法院鲁道在作了调查后,于1885年8月20日作出判决,宣判孟买缅甸公司必须交出10.6万英镑的漏税款和7.3万英镑的罚款,共17.9万英镑,在4个月内分4次付清。否则,缅甸政府就将没收该公司在上缅甸宁阳林区的财产。唯利是图的孟买缅甸贸易公司当然不肯服从缅甸鲁道的这一判决。相反,他们把“柚木案”看成是鼓动英国政府把上缅甸变成为英国殖民地的极好机会。1885年9月,仰光英国商会敦促英缅专员采取有力措施,保护他们的贸易。同月,与缅甸的贸易有密切关系的英国格拉斯哥商会和企业主也向英国印度事务部请愿,要求兼并上缅甸。英国政府在1885年已经结束了第二次阿富汗战争,镇压了非洲祖鲁人的反抗,而法国正忙于对中国和越南的侵略战争。于是,英国殖民主义者抓住这一时机,借口缅甸政府对“柚木案”的判决是迫害英国商人,决心发动第三次英缅战争。1885年10月15日,英印总督杜弗林写信给英国印度事务部秘书说:“如果锡袍王给我们一个借口,它也许正合我们的胃口——吞并这个国家,或把它置于我们的保护下”。“柚木案”因此就成了第三次英缅战争的直接导火线。1885年10月22日,英属缅甸专员查理斯·伯纳特向缅甸政府提交了英印政府的最后通牒,限在11月10日前作出答复。最后通牒的主要内容是:一、缅甸国王接受英印总督派遣特使裁决柚木案。二、缅甸国王再次接受英印总督的一名代表驻曼德勒,并允许他有一支1000士兵的卫队和一条武装汽船。三、缅甸国王必须为英国通过缅甸领土打开同中国的贸易关系提供方便。四、缅甸的外交活动必须在英印总督的监督下进行。这个最后通牒,实际上是要把缅甸变成英国的殖民地,完全丧失一个主权国家的内政和外交权。英国印度事务部大臣在10月17日即最后通牒发出的前5天就电告英印政府说,“我强烈认为,在发出最后通牒的同时,应该派出军队和军舰前往仰光。如果最后通牒遭到拒绝,就直驱曼德勒”。英国殖民主义者调兵遣将,已经准备动手了。囚徒国王被动登基锡袍生于1859年,在他出生的年代,第二次英缅战争已经结束,英国人占领了整个下缅甸,王朝管辖的领土还不到他祖先强盛时期的三分之一。他的父亲敏东王刚刚迁都到曼德勒,而父王力主的改革刚刚拉开帷幕。在敏东王的几十名子女中,锡袍是十分不起眼的一个。他的母亲只是一位妃子,生下锡袍不久就失了宠,晚年被贬进寺院,在青灯古佛下度过余生。锡袍从小在英国人办的贵族学校里念书,为了赢得父王的青睐,他又进了佛学院苦读佛经,并通过佛学院的高级进阶考试,在不学无术的皇家子弟中不啻为一件壮举。敏东王晚年他不再相信任何人,不愿重新指定接班子嗣,眼见着帝国的基业江河日下,他干脆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不理朝政,一切听天由命了。朝廷的大臣们深知敏东不久于人世,便纷纷结党联营,推举各自认为适合克继大统的王子。锡袍从几十位兄弟中胜出,得益于敏东王那位野心勃勃的皇后馨部麻茵。她在某种程度上很像晚清的“老佛爷”慈禧,自己没有儿子,却希望在敏东死后,能够“垂帘听政”。于是,她选中了懦弱的锡袍,并以最快的速度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关于锡袍的婚姻,缅甸史书中记载了几件趣闻。一件是馨部麻茵原本想把长女嫁给锡袍,但是,在婚礼上,二女儿、强悍异常的素葩遥莱却当堂闹婚,硬是抢了姐姐的先机,主动投进锡袍的怀抱,当夜就生米煮成熟饭,造成了既成事实。另一件是馨部麻茵不大放心二女儿笼络住锡袍的能力,坚持把三女儿一起嫁给锡袍,煞费苦心搞“三保险”。谁知,素葩遥莱并不想与姐姐、妹妹分享老公,没人知道她用了何种伎俩,总之,素葩遥莱迫使锡袍终生不近其他女色,专事她一人,成为缅甸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从一而终”国王。1878年10月1日,敏东在一众妻妾儿女的眼皮底下撒手归西。他没有想到的是,还在他尸骨未寒之际,那些子女中的大部分就被残忍地杀掉了,追随他去了西天。10月8日,锡袍宣布登基。紧接着,皇宫里的斗争就开始了。锡袍对王位及弄权之事并不感兴趣,倒是馨部麻茵和素葩遥莱十分担心他的宝座是否能坐稳。两个女人联手几名大臣,将住在皇宫里的几十名王子、公主全都逮了起来,关进临时监狱。几个月后,敏东的这些子女被皇宫卫兵们押解到伊洛瓦底江边的一块空地上,悉数被勒死处决这些兄弟姐妹时,锡袍和素葩遥莱都在场,素葩遥莱甚至还看得兴高采烈、连连鼓掌。敏东王48个儿子中的31个在这场屠杀中丧命,另外几个在随后的日子里也被追杀,只有两三个侥幸脱险,逃进英国人的领地寻求庇护。红颜祸水国破家亡锡袍王在接到英印政府的最后通牒后,束手无策。曼德勒朝廷这时分成了两派。军方主战派建议,把在北部和东部与掸邦叛军作战的部队抽调回来,增强伊洛瓦底江沿线堡垒的军力,或可凭险与敌一战。这些堡垒是敏东王“国防现代化”的产物,由法国和意大利的工程师设计建造,配有德国人制造的当时最先进的火炮,可谓固若金汤。主和派一方大多是敏东王早年派出留学的“海归”。这些人见识过西方科技和军事的强大,自知以缅甸落后的经济实力,远远不是英国人的对手。他们建议锡袍妥协求和,接受英方的条件,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缅甸亡国的历史记录下了两个祸国红颜。一个是皇后内宫的女总管卡罗格雷迪,这位希腊、缅甸混血儿暗恋上了国王雇来的法国工程师,正在她希望法国人向她求婚之际,却被告知工程师已返回法国结婚去了。女人的嫉妒心引发了疯狂的报复行为,卡罗格雷迪将朝廷联法抗英的细节透露给了英国在曼德勒安插的间谍,从而彻底激怒了英国人,作出最后出兵的决策。另一个女人就是锡袍的皇后素葩遥莱。她和自己的母亲一样,是一位痴迷于占星术的卜卦高手。当锡袍国王辗转反侧、不知该争战抑或求和的紧要关头,素葩遥莱夜起一卦,但见漫天祥瑞,龙飞凤舞,真乃皇家吉兆,皇后于是檀口轻启:“此战必胜。打!”1885年11月7日,缅甸国王布告全国,宣布英国违犯缅甸的传统习惯,破坏缅甸的宗教,损害缅甸的民族尊严,提出了缅甸不可能接受的要求,露出了企图发动战争的凶恶嘴脸,号召缅甸人民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帮助国王保卫国家,保卫宗教,反抗英国侵略。11月9日,缅甸政府对英方的最后通牒作出答复,表示欢迎英印代表长期驻曼德勒,愿意帮助英国通过缅甸领土打开同中国云南的贸易关系,但反对由英印总督派遣特使来裁决柚木案,并且重申一个主权国家的内政外交事务只能由自己决定,拒绝了由英印总督控制缅甸外交的无理要求。缅甸政府的这个答复,维护了缅甸民族的尊严。但是,缅甸政府虽然拒绝了英印方面的最后通牒,号召人民起来抵抗英国的侵略,在军事上并没有作好反侵略的准备。当时缅甸上层统治集团内部陷于分裂,人民群众在不断加重的剥削下贫困不堪,锡袍王在国内不得人心。军队装备落后,缺乏训练,士气不高。因此,在第三次英缅战争前夕,缅甸的处境要比前两次英缅战争前,特别是第一次英缅战争前困难多了。一种极度不安的气氛笼罩着上缅甸。英印总督杜弗林并不指望缅甸政府接受英印方面的最后通牒,他已作好了进行侵略战争的部署。早在10月29日,侵缅英军两旅人已经集结在印度马德拉斯的圣乔治港,准备开赴缅甸,只是由于连日大雨,才推迟了出发的时间。11月3日夜,英军军舰驶离圣乔治港,于第二天晚上到达仰光,与已经到达那里的诺德曼将军率领的孟加拉旅会师。英国第三次入侵缅甸1885年11月13日,英国正式向缅甸宣战。英国侵略军总司令普伦德加斯特从伦敦英国外交部得到指示:必须占领曼德勒,废除锡袍王。这次侵缅英军总人数共1万多人,准备充分,装备精良,拥有的机枪“比历次在印度进行战争使用的机枪都要多”。由于英方早已绘制了伊洛瓦底江沿岸的要塞分布和地形图,英军对缅甸的布防情况已了解得一清二楚。英国侵略军在各个方面都拥有比第一、第二次英缅战争时更大的优势。11月14日,英军从上下缅甸交界处的第悦茂出发,入侵上缅甸,11月16日,在距离第悦茂90多公里处的敏拉要塞,英军遭到守军1700多人抵抗。次日,英军凭借优势的火力和兵力攻克敏拉要塞,仅付出轻微的代价,死3人,伤24人。这就是第三次英缅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即敏拉之战。英军在攻占敏拉要塞后,继续北侵,于11月24日又占敏养。正当英国侵略军大举北侵时,昏聩的缅甸最高统治者锡袍王如同往日一样与王后在宫中饮酒作乐,置军国大事不顾。两个掌实权的大臣金蕴敏纪和泰达敏纪,一个主和,一个主战,根本不能团结对敌。主和派金蕴敏纪还暗中下令不要抵抗。泰达敏纪虽然主战,却没有能够积极、有效地组织抗战。相反,他把希望寄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上。直到lI月14日,他还认为英印政府不过是在用武力恫吓而已,未必真能大动干戈。由于缅甸封建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缅甸军队组织涣散,士气不振,根本无力进行有效的抵抗。11月25日,英国舰队从容抵达古城因瓦,这里距离曼德勒王城只有十几公里。英军将领命令舰队停船待命,同时派遣使者进城劝降。这时,朝廷内的主和派占了上风,但是,事已至此,英军拒绝了签署停战协议等求和条件,而是要求锡袍皇帝无条件投降,并声明“如果英国士兵和公民的人身安全及财产在曼德勒不受到威胁,锡袍国王个人可以免于一死”。11月28日,锡袍在王宫里接待了英军方面的受降官员,正式宣布放弃皇位,举国投降。英国人拒绝了锡袍归隐老家的请求,责令其收拾细软,听候发落。当天夜里,王家卫兵逃走了大半,300多名内宫侍女只剩下17名,逃走的人偷偷卷走了王宫里能拿走的珠宝首饰,王城内一片狼藉。据缅甸史书记载,那一夜,天空中万千流星飞散,向四面八方胡乱坠落。笃信星宿术的缅甸学人预见到了国家大难将至,曼德勒的普通百姓则惊恐万分,不知道第二天将要发生怎样天翻地覆的大事。英国流放缅甸末代国王1885年11月29日下午,英国侵略军总司令普伦德加斯特亲自来到王宫,下令流放锡袍王和王后素葩遥莱。缅甸贡榜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锡袍,从广天门走出来的,他紧紧地握着王后素葩遥莱的手,故作镇定的表情难掩心中的忐忑。紧随其身后的是国王三个年幼的女儿、十几名亲属、几位仅剩的大臣、一队王家侍卫和一群内宫仆人。一行人在英国士兵的护卫下,跨过护城河,登上了停在路边的十几架牛车。一位大臣跑过来在锡袍的牛车上撑起一把白伞,多少显示些皇家的尊严。这时,道路两边已经挤满了围观的百姓,一路延伸到码头。他们有的摇头轻叹,发出唏嘘声,有的在低声抽泣,还有人偷偷地向英国士兵身上扔了几块石子。当国王的牛车经过他们身边时,大家习惯性地跪到地上,俯身叩拜。锡袍王一路上沉默不语,偶尔听到英国兵拉动枪栓的声音,他便把身子蜷进王后的怀抱里,嘴里不停地念叨着:“他们要杀了我。他们会杀了我。”素葩遥莱却表现得格外镇定,接近码头的时候,她甚至掏出一支皇家“夏露特”(一种缅甸土烟),招手让英国大兵过来,给她点上火。从王宫南门到伊洛瓦底江边的码头大约有五公里,缓慢的牛车行至江边时,天色已接近黄昏。锡袍在侍从撑起的白伞下,踩着岸边的简易木板,登上停靠在那里的一艘蒸汽船。汽船在几千名百姓的注视下,缓缓驶离码头,沿着伊洛瓦底江顺流而下。缅甸第三帝国——贡榜王朝——26岁的末代皇帝就此告别了曼德勒,告别了缅甸,至死也没能再踏上他曾经拥有的领土。英国吞并缅甸第三次英缅战争仅仅进行了半个多月,几乎没有经过什么军事交锋,就以缅甸的完全失败而告终,这说明腐朽的缅甸封建王朝已经走向没落,他们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完全脱离了人民群众,根本无法、无力承担起反抗外国帝国主义侵略、保卫国家独立的任务。1886年1月1日,英印政府根据伦敦英国政府的指示,公布了吞并缅甸的决定。通告说,“奉女王陛下的命令,过去由锡袍王统治的全部地区,现在已成为女王陛下领土的一部分,将按照女王陛下的意志,由英印总督委任官员进行统治”。这一通告在伦敦、加尔各答、仰光和曼德勒同时公布。这样,从1886年1月1日起,缅甸就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缅甸沦为英属印度一个省1897年4月4日,英印总督根据英属印度议会条例,宣布缅甸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设英印缅甸省督对缅甸进行统治。&&英国以印治缅英国在缅甸的殖民统治大体分为两个时期。1886—1937年是“以印治缅”时期,缅甸隶属英属印度,英国结合缅甸的情况,按照英印殖民地的统治模式建立了对缅甸的殖民统治体系。1937年到缅甸独立(除1942年2月至1945年5月日本占领时期外)为“印缅分治”时期,缅甸成为英国政府的直辖殖民地。英国政府管理缅甸的主要政策有:一、以印治缅“以印治缅”的利用亚洲人治理亚洲人的殖民主义手段。1886年1月1日英国驻印度总督达弗林发表通告宣布:“奉女王陛下命令,过去由锡袍王统治的全部地区现在已成为女王陛下领土的一部分,将按照女王陛下的意志,由英印总督委任官员进行统治。”英国吞并缅甸之初对缅甸统治的突出特征是以印治缅,把缅甸作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特殊省份进行统治,而非像马来半岛那样作为单独的殖民地,缅甸也由此得来英国“殖民地的殖民地”之名。这同样也显示出英国作为一个老牌的殖民大国在侵略缅甸过程中的独特之处。英国在缅甸的殖民统治延续了一个多世纪,其统治的一大特点,就是推行“以印治缅”的殖民政策。“以印治缅”给英国殖民者带来很大利益,却使缅甸人民的地位更加低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更为残酷。然而,缅甸人民也将很大的不满发泄在印度人的身上。英国人却以此实现分化印度和缅甸两个民族。防止两者联合。二、以少数民族控制缅族、操纵民族分离主义英国殖民者主要在缅甸山区少数民族中,特别是克伦、克钦、钦族中征兵,组成以少数民族士兵为主的军队,这固然是吸取了1858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中参加起义者大部分为印度士兵的教训,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便于镇压缅族人民反抗的缘故。在镇压萨耶山起义的过程中,山区少数民族尤其是克伦族士兵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也成为日后缅族与克伦族矛盾激化的一个潜在原因。在这种政策的指导下,缅甸本部的小乘佛教的地位大大衰落,但仍然是大部分缅族人信仰的宗教。在英国殖民者的鼓励和保护下,传教士深入到各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基督教,在克伦、钦族等山区少数民族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带来了宗教矛盾,使得缅族与一些山区少数民族的隔阂加深了,民族问题由于与宗教问题混合起来而更加复杂了。英国人以乱治之。二战末期,英国重新占领缅甸,颁布对缅白皮书,其中规定山区由英国总督直接管辖,企图以山区民族来对抗缅甸本部,以达到长期统治缅甸的目的。由于缅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采取积极的民族和解政策,并提出脱离英联邦而独立的主张,英国政府被迫调整对缅甸山区民族的政策,企图使缅甸留在英联邦内。与此同时,英国殖民政府暗中操纵民族分离主义,以制衡缅甸的民族独立运动,从而给独立后的缅甸留下诸多难以弥合的民族冲突和难以消除的民族分离主义祸根。&三、文化渗透自1885年英国占领全缅甸之后,随着西方文化的渗入,英国人在缅甸推行了英国式的教育体制,缅甸教育从此进入近代教育阶段。&英殖民当局教育体制的目标是把缅甸人作为永久奴化的对象,主要培养为殖民者服务的下级官吏、文书、统计人员,其特点有三个,即:近代教育的兴起与畸形发展;重管理、轻投入的政府管理模式;奴化教育与愚民教育并行。英国殖民时期的教育对缅甸产生了双重影响:奠定了现代教育基础与限制教育发展并存;培养殖民统治“工具”与造就近代知识分子、促成民族主义运动同行。&&&&四、维护缅甸上层利益,建立新的间接统治制度英国于1886年占领整个缅甸,并立即建立了殖民统治体制,为了把缅甸置于自己的严密控制之下,英国殖民者就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特区,建立单独的体制,人为地把它们和缅族居住地区分开。位于缅甸联邦东部的掸邦就是英国控制的特区之一。&掸邦是缅甸14个省、邦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掸邦对缅甸历届政府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其主要居民是掸族。英国殖民者在掸族地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掸邦统治制度,其主要宗旨为:保留掸族原有社会组织和经济体制、土司制度,维持掸族上层原有的特权和地位.通过他们对掸邦实行问接控制和统治。而掸邦的内乱又给英国提供了可趁之机,所以,英国很快就占领了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的掸邦。&英国同索巴们建立起附庸关系,将他们扶植成自身殖民统治的代理人。许多索巴接受了英国的生活方式,甚至送儿子到英国接受教育。而且,随着在快速发展的矿业中获得丰厚利润的英国人的财富的增加,大多数的索巴也在为英国殖民者征税的过程中变得富裕起来。他们也乐于为英国人卖命。五、重划政府管辖版图、推行山区行政制度缅甸是一个以缅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其它各少数民族则居住在边远的山区,与缅族中央政权保持着交纳赋税、提供兵员和上层通婚的松散关系。孟族、掸族和若开族也曾经建立过本民族的政权,掸族甚至一度统治过缅甸。因而这些少数民族长期实行封建割据,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位。山区相对较长的独立和割据历史,偏远、封闭的自然环境,交通不便、远离统治中心城市,以及封建土司势力的强大。&封建时期的缅甸国家可以依据统治的效力分为三个不同的区域:核心区域(以首都为中心的地带)、外围区域(以缅族为主体的周围地带)和边缘区域(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王权的效力在这三个区域内依次递减。核心区域以首都所在的干燥地区为主,有发达的农业经济,稠密的人口和较完善的行政系统,是封建王权控制的核心。外围区域由核心圈以南、锡唐河沿岸及三角洲的多个依附于中央的地区组成,主要由中央任命的“谬温”和世袭头人来管理。在外围区域之外是边缘区域,包括掸邦、克伦、克钦、钦等山区少数民族,他们通过传统的朝贡来维持与中央的关系,实际上是王权统治鞭长莫及的“化外之地”。&&&&早在英国建立殖民统治之前,缅甸与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之间并没有实质上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缅族与山区少数民族之间、各山区少数民族之间都保持了很大的独立性,其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已经存在很大的差异。英国殖民者对山区采取这样的制度是对各民族有较长时期割据历史的一种反映。&利用原来的土司进行统治,实行分而治之是一个适当的选择。因而在1886年,率领英军镇压山区少数民族反抗的达斐瑞爵士在给英国政府印度事务大臣的信中,提出倾向于在山区采取这样的政策:“掸族、克钦族和其他山区部落是在世袭头人的统治下生活,他们的权威足以能够维持他们的秩序。在那儿不需要对付分散的大众,而只需对付具有高度组织、以道德和行政管理的个人统治者。如果我们获得了这些统治者的忠诚,我们将会尽可能快地实现我们的目标,所有的征兆都表明这不是一个困难的任务。”历史事实证明山区少数民族的土司能够担当这种角色。据统计,在19世纪80年代,英国殖民政府开出的名单上,共有54位掸族土司得到正式承认。在各个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英国殖民者又注意保持具体措施的差异。由于掸邦矿产资源丰富,经济相对发达,与英国的一些矿业公司的利益密切相关,因而英国在掸邦保留封建制度、利用土司实施统治的同时,也对掸邦进行了一些渐进的政治改革,并试图让掸邦有限度地参与到缅甸本部的现代国家制度的改革进程中去。在克耶族地区,英国恪守了在贡榜王朝时期签订的有关克耶族地区中立化的条约,没有颁布专门针对克耶族实行统治的法律,而只是派遣了专员实行监督和管理,克耶族因而保持了其形式上的独立。克伦族的情况则比较特殊,由于大部分克伦族与缅族混合居住,所以英国注意给予其相应的照顾。克伦族积极参与了缅甸行政制度的改革,并成为缅甸本部政治舞台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印缅分治缅甸摆脱印度控制面临不断高涨的缅甸民族主义运动,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如何维护英国在缅甸的殖民统治,成为20年代到30年代英国对缅政策中的主要问题。而当时在缅甸的英国资产阶级集团,也已经成为一支很大的力量口他们越来越担心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对缅甸的影响,要求与英国统治集团进行直接的政治经济联系,而不再通过英属印度政府。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和条件下,英国政府提出了“印缅分治”的计划。1927年,英国统治集团任命约翰.西蒙为首的印度宪法委员会研究印缅分治问题,它的目的可以说是一箭三雕:一是满足在缅甸的英国资产阶级集团的利益;二是通过分治,继续对缅甸和印度进行有效的殖民统治;三是转移缅甸人民政治斗争的目标。1929年3月,西蒙委员会到达缅甸,在进行了一年多的研究之后,于1930年5月发表备忘录,主张印缅尽快实行分治,1930年8月11日,缅甸立法会议通过赞成分治的决议。同年12月爆发的萨耶山起义,促使英国殖民主义者考虑加快实行印缅分治,企图以给缅甸所谓的“分治”,进一步争取缅甸地主资产阶级上层的支持和合作,缓和缅甸人民的反英情绪,削弱反英斗争的力量。1931年11月到1932年1月,缅甸圆桌会议在英国首都伦敦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24名缅甸代表,全部是缅甸资产阶级、地主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大多数代表从民族主义而不是从反帝政治斗争的立场出发,同意按英国提出的方案,实行印缅分治。按这一方案,分治后缅甸的军事、国防、外交、财政等大权,仍掌握在英帝国主义手中,由伦敦任命的缅甸总督掌管。1931年4月,印度国大党卡拉奇代表大会作出决议,明确承认“缅甸有权”在任何时候同印度分离。萨耶山起义失败后,僧侣们的影响也一蹶不振。面临新的复杂的政治变化局面,僧侣们在纲领、策略和组织上,都提不出能够适应形势发展和群众要求的新东西。他们在缅甸民族解放运动中不可避免地丧失了领导作用。1935年后,一度有“缅甸的甘地”之称的吴欧德马,也携手与吴巴佩合作,加入了由右派拼凑成的亲英同盟“五花联盟’’。1935年8月,英国议会批准《1935年缅甸政府组织法》,规定从1937年4月1日起,缅甸与印度分治,成为英国直接的殖民地,由英王通过由他任命的总督,直接地进行统治并取消了二元制。在经济方面,英国在1935年作出特别决定,规定分治后的缅甸必须向英印当局偿还5.07亿卢比的“债款”,分45年还清,其中铁路债务就高3.35亿卢比。根据《1935年缅甸政府组织法》,1936年在缅甸进行了殖民地议会选举。各个地主资产阶级政党闹哄哄地争夺议席,竭尽了互相勾结、攻讦和背叛之能事。最后,“五花联盟’’获得最多的议席。但是,吴巴佩由于得不到其他政党的支持,无法组阁。巴莫乘机四出活动,许诺由他出面组阁,即给支持他的党派领袖以部长的职位。他得到了多数议员的支持,爬上了殖民地首任总理的座位。1937年4月1日,巴莫内阁正式就职,缅印正式分治。缅甸总督镇压独立1945年5月,盟军重新占领仰光,宣告日治期结束,缅甸又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二次大战的动荡,首先是缅甸主流投靠日本人向英国殖民当局开战,导致英国军队和中国远征军的大溃退;其后他们又反正起义,配合英、美、中军队向日军发动反击,到1945年8月英国殖民政府重新回到了缅甸。翻来覆去的变化,把缅甸人民搞得眼花缭乱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国家前途的思考,争取真正的独立就变成多数的缅人的渴望。同样,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英国人也意识到,缅甸的独立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必然。面对何时和如何实行独立的这个难题,多尔曼·史密斯总督代表的英国殖民政府及昂山代表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联盟”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多尔曼·史密斯发表了战后处理缅甸问题的白皮书表示:在边境前线的人民,与在缅甸本土的人民,他们的处境和地位,都在同等基础之上。他们有权选择继续留在英联邦之内或加入缅人联合体。英国同意让各少数民族独立建邦,但希望能继续留在英联邦内,而不是与缅族联合建立联邦国家;而“自由同盟”的缅族领袖们反对英国分而治之的政策,强调各民族团结共同争取独立,各少数民族建立民族邦后,都加入到“缅甸联邦”之中。1945年10月,缅甸军管基本结束,蒙巴顿将仰光政权交回给多尔曼-史密斯掌管。多尔曼-史密斯立刻打破蒙巴顿苦心经营的合作关系,将反法西斯同盟成员完全排除在缅甸行政会和立法会之外。同盟与英属缅甸政府形成对立,不断通过集会、罢工等形式发起抗议,要求实现缅甸的民族和民主权利,缅甸局势日趋紧张。为了应对同盟的挑战,多尔曼-史密斯决定利用一桩二战期间的陈案指控昂山犯有谋杀罪,借以打压同盟的力量。为此,从1946年3到5月,多尔曼-史密斯反复要求内阁批准逮捕昂山。蒙巴顿坚决不同意逮捕昂山。蒙巴顿接获消息后,立刻发给多尔曼-史密斯一封措辞强烈的电报,从英国长远利益和未来英缅关系着眼,警告多尔曼-史密斯不宜逮捕昂山,因为逮捕昂山将“极大地妨碍”将来缅甸留在英联邦内。对此,多尔曼-史密斯置若罔闻。英国工党政府也不赞同逮捕昂山。此时,邱吉尔领导的保守党政府早已下台,艾德礼率领工党上台执政。工党政府站稳脚跟后,开始寻求对保守党政策的突破,对内大力发展福利事业,对外策划实施战略收缩,为此亟需维持海外殖民地的稳定。多尔曼-史密斯提出逮捕昂山计划时,工党内阁使团正在与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领袖谈判。工党政府深恐逮捕昂山引发缅甸动乱,影响印度和谈,因此从一开始就采取谨慎态度,两次驳回逮捕请求,并试图节制多尔曼-史密斯。但是,多尔曼-史密斯一意孤行。1946年5月中旬,多尔曼-史密斯私自实施高压手段,逮捕昂山阵营的成员,并在坦德宾向抗议人群开火,造成人员伤亡。坦德宾事件发生后,缅甸局势一触即发,但多尔曼-史密斯居然没有及时向伦敦汇报,反而要英国内阁通过路透社新闻得知事件后催问。多尔曼-史密斯的施政措施,成为缅甸乃至东南亚、南亚地区的不安定因素。昂山经过充分的审时度势,算定了英国人不敢真的将自己置之死地。全国性的抗议游行风起云涌,缅共组织的武装反抗也箭在弦上,英国在缅甸的军队兵力有限,邻居的印度也在大闹独立,尼赫鲁早已发出声明,不会支持印度军队去缅甸帮助英国人镇压昂山的队伍。形势既然如此,不如主动出击,昂山径直来到总督的办公室自首,表示案件中所述的一切均属实,自己愿为过去的行为负全责。&&这样的问题实在棘手,缅甸总督不得不向伦敦请示应该如何处置。要么抓捕昂山从而引发缅甸全国性的武装暴动,要么就是与他合作,稳定缅甸的乱局。当时英国本土及欧洲的战后重建工作已经千头万绪,英国政府实在是无暇仔细考虑殖民地的问题了。伦敦传来的第一封电报示意缅甸总督按法律将昂山抓捕,还不到24个小时,第二封电报又传令,取消第一封的决定。缅甸总督被调离,末代总督蓝斯爵士上任,英国人正式开始考虑放弃缅甸了。兰斯虽然同意“自由同盟”的主张,但仍强调在少数民族自愿的情况下实现缅甸的统一。缅甸各族坚持独立为了解决缅甸独立的问题,12月20日,以昂山为首的缅甸代表团受英国首相艾德礼的邀请前往伦敦进行会谈,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后,签署了《昂山-艾德礼协定》。但是,这个协定立刻遭到了以掸族为首的非缅少数民族的反对,他们认为伦敦会谈只有缅人参加却没有少数民族代表,昂山代表的只是缅族的利益,而不能大包大揽其他民族的前途。1885年英国发动第三次英缅战争后,占领了贡榜王朝王都曼德勒。1886年11月又开始侵占这时属于中国云南的孟养、木邦、孟艮土司地区,把它们全部纳入英国总督的统治,但保留着土司制度,成立了掸邦土司会议来主管掸邦事务。缅甸的掸族与中国云南的傣族、泰国的傣族及印度阿萨姆邦的傣族都同属一个跨境居住的民族,在中国的汉朝时期曾建立过独立的“掸国”。十二世纪掸族甚至统一了缅甸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阿瓦王朝。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缅甸北部的掸族、印度阿沙姆邦的傣族与中国云南的傣族在思氏的领导下,建立了统一强大的、以白虎为图腾的孟仰王国——“果占壁王国”。鉴于历史上掸族曾经多次建国的原因,所以掸邦的土司们主张成立一个主权独立的掸族国家。克伦族是缅甸的第二个大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自称是来自中国长江流域、是四川地区汉族的后裔。在二战中组成强大的军队与盟军合作,积极抵抗日本侵略军和昂山领导的缅军。在英国殖民政府重返缅甸时,缅甸国防军的总参谋长和副总参谋长均由克伦族担任,地位远远高于缅族的军人。因此,在其民族意识空前的高涨情况下,提出了“泛克伦主义”——主张建立一个独立的克伦国家。这个区域包括德林达依、伊洛瓦底、东吁、永盛、罕达瓦底和寥礼彬等所有克伦族居住的地区。克钦族主要生活在缅北靠近中国的山区,也与中国的景颇族同属一个跨境居住的民族,但长期处于在掸族土司的统治下,实行本民族山官直接管理的状态。在中国唐代,现在的缅甸克钦地区是南诏、大理国属地。英国用残酷的手段占领了克钦山区后,沿袭了山官统治制度。同时广泛传播基督教和天主教,而且让民族上层子女到英国留学,受西方文化教育。在第二次大战中盟国征召克钦族士兵入伍,成立了美国情报“101突击队”对日军作战,立下卓越战功,英国许诺战后提升克钦族的地位;他们经过西方宗教文化的熏陶,打开了眼界,民族自尊心被唤发起来,提出克钦独立、自已建国的主张。以沈瓦偌为代表的克钦们表示,英国给缅族本部独立的同时,也应该给克钦族独立。钦族主要居住在印缅边境地区,人数较少。年轻一代的钦族到仰光上学后,受到“德钦党”人的影响,参加了争取民族独立的学生运动。在二战期间,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参加了盟军支持下的抗日部队,使其民族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所以战后,参加了“自由同盟”的钦族精英们,完全赞同和极积支持与缅族联合独立,成立“联邦”的主张。&&&&&&&&自缅甸沦为殖民地开始,英国人的统治,最早是通过东印度省来执行的。在他们的统治下,缅甸传统的风俗习惯,被一系列的外族文化浸透。随着殖民经济的迅速扩展,缅甸民族原有的社会体制、传统的自给自足经济和民族工业消失了。大量外来资金的进入,高利贷的兴起,迫使那些拥有土地和企业的缅人,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优势,很快,英国官员和商人们占据了缅甸的上层社会,其次是印度人的有钱阶层。缅甸民族的精英们发现,在自己的国家里,除了少数人,他们社会地位逐渐被剥夺,都变成了三等国民。大量的不满,滋生了很多民族主义组织,最能够代表的是《我缅人协会》,他们提出:“缅甸是我们的国家,缅文化是我们的文化,缅语是我们的语言,我们是缅甸的主人。”他们都在自已的名字前面加称“德钦”(缅语:主人),所以被人们习惯称为“德钦党”。然而,这种民族主义情感的发展,矛头不但指向英国人、印度人,也变成对其他非缅人的排斥。由于不同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缅人和非缅族人的政治观点经常相逆,历来都是相互不信任的。特别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当多数非缅族人为抵抗日本的侵略而战,不惜流血牺牲的时候,缅人却是站在日本人一边,充当异族的走狗对非缅族人进行残酷的统治,这样在他们之间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严重的对立和深仇大恨。当反法西斯的战争取得胜利时,缅人却跳出来,宣称“缅甸是缅人的国家”,这让非缅族感到无比的愤慨。昂山从伦敦回来后,他与“自由联盟”领袖们,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进行了专门的讨论。人口多,面积大的掸族土司,以及在二次大战中建立过战功并有强大民族军队的克伦族、克钦族,都要求自已民族独立;而缅族的起义军队被英国人整编后,只有五千人,地位低,装备差,处于相对的弱势,根本无法主导缅甸的未来。因此他们一面宣布《昂山-艾德礼协定》不包括山地民族的问题。一面利用英国同意缅甸成立新的行政委员会(即临时政府)的有利条件,决定由昂山区别对待非缅主要民族,根据不同情况作其领导人的工作,劝说他们支持缅人一起向英国要求独立。1946年11月28日昂山到达缅北密支那,穿上克钦民族服装与克钦民族精英沈瓦偌和克钦军队领导人梅作零东等人见面。昂山首先利用沈瓦偌的父亲当年领导抗英斗争中被杀害的往事,唤起克钦们对英国人的民族仇恨;表示全力支持克钦建邦;希望克钦邦加入“缅甸联邦”;承诺克钦邦与缅族本部享有平等的地位;许诺由沈瓦偌担任未来联邦的国防部长。出于对英国人的仇恨和昂山提出的优惠条件,克钦民族上层和军队领导人,签字同意与缅族本部同时独立并加入“联邦政府”。由于掸邦土司们提出在英联邦内建立强大的、拥有自决权的掸邦之要求被英国总督拒绝,于是昂山抓紧做他们的工作,于1946年11月访问掸邦时表示:“支持掸邦与缅族本部一起独立;掸邦不要再由英国总督统治,而是加入缅甸联邦;联邦政府内将有一名掸族的部长,专门管理掸邦的事务,享有高度自治权;缅甸各民族平等、互不干涉内政,缅族本部绝不过问掸邦事务;联邦的第一届总统可以由掸族担任。”在昂山一再游说下,掸族土司们同意与缅族本部联合成立“联邦”,并在事先拟定的草案上签了字。在伦敦的缅族谈判代表德钦妙与英国艾德礼首相达成共识:在解决缅甸独立的问题时,避免英国与缅甸任何一个民族进行单独会谈,而导致其他民族提出疑义的情况再发生,所以同意由缅族代表与各非缅族的代表一起参与和英国当局的协商。1947年1月11日在英国殖民政府的主持下,缅族、掸族、克钦族和钦族的代表在掸邦北部的小镇彬龙召开会议,一起讨论缅甸的独立问题。这就是缅甸历史上著名的“彬龙会议”。昂山代表缅族提出了他们独立的主张:一、坚持缅族独立;二、坚持少数民族和缅族同时独立;三、坚持共同建立独立的缅甸联邦。各非缅族代表组成山区联合委员会与昂山代表的缅族进行谈判。由于昂山事先做了各非缅族领导人的工作,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了一些妥协、退让、承诺。他又通过其个人的魅力和不断地游说,各民族基本同意在5个条件前提与缅甸本土进行联合:1、各民族与缅族享有平等的权利,保护各民族土司的利益;2、掸族和克钦族按他们的愿望,成立自己的民族邦。3、各邦拥有高度自治权,除了行政权外还有防务、外交、铁路和税务权。掸族和克钦族在执行委员会中的成员,对他们本民族事务负责。4、缅族与英国政府之间达成的协议条款,掸族和克钦族不受其约束。5、各民族邦参加“缅甸联邦”后,保留可以选择退出联邦的权利。1947年2月12日,德钦昂山与掸(含果敢)、克钦、钦族及英国政府的代表,在彬龙签署了历史性的《彬龙协议》。协议的主要精神承认民族平等,强调了各非缅族的自决权,决定成立行政委员会——掸族苏山通为顾问,克钦族沈瓦诺、钦族吴温哥哈为副顾问。掸族土司苏瑞泰等6人,克钦族沈瓦诺等6人,钦族吴崩泽曼等6人组成山区少数民族联合最高委员会,苏瑞泰任主席。“彬弄会议”是缅甸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缅族和各非缅族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统一思想、统一立场的对话协商。克服了存在的分歧和困难,在民族独立和联合建立联邦的问题上达成了协议,表示掸族、克钦族等非缅族接受缅族对民族邦、联邦的构想,为缅甸的独立铺平了道路。&&&&&&《彬龙协议》一次会议已在彬龙举行,出席此次会议的有:缅甸总督执行委员会一些成员,以及掸邦地区、克钦山地地区和钦族山地地区所有的土司以及代表。与会成员认为,通过与缅甸过渡政府密切合作,掸族、克钦族以及钦族地区将会更快实现自由。因此,全体与会者一致达成如下协议:1.山地人民的一位代表,在联合山地人民最高委员会代表的推荐下,并经由总督挑选之后,将会被任命为负责处理边疆事务的总督顾问。2.上述受到任命的顾问还将被任命为总督执行委员会成员,但不担任部长职务。边疆地区的事务也将根据国防与对外事务方面的宪制惯例,而被纳入总督执行委员会的职权范围之内。处理边疆事务的顾问将以相同方式被授予行政职权。3.上述受到任命的顾问将获得2名副顾问的协助。这2名副顾问代表少数民族,但前提是他们并非所代表的少数民族的成员。2名副顾问应当在第一时间处理好所代表地区的各项事务,顾问应当在第一时间处理好其他边疆地区所有事务。按照宪制惯例,顾问及2名副顾问都应遵循共同承担责任的原则,并履行职务。4.作为执行委员会成员,顾问是委员会中边疆地区事务的唯一代表。当讨论边疆地区有关事务时,副顾问有权出席委员会召开的会议。5.虽然总督执行委员会的职权范围如上所述将会扩大,但在边疆地区事务方面,它不会以任何方式剥夺这些边疆地区目前在国家政治中享有的任何自治权。这些边疆地区在国家政治中享有充分自治是一条根本原则。6.虽然在一个统一的缅甸境内划界并单独建立一个克钦邦的问题必须移交给立宪会议做决定,但是与会者一致认为,单独建邦是人心所望。为了实现如此目标,边疆地区事务顾问和2名副顾问在对1935年缅甸政府法案第2部分所列出地区——比如密支那和八莫等地区——进行管理时应当进行协商。7.边疆地区公民将享有各项权利和特权。这些权利和特权被视为民主国家的根本。8.本协议中所认可的各项内容,不能损害目前已赋予掸联邦的财政自主权。9.本协议中所认可的各项内容,不能损害克钦山地以及钦族山地目前从缅甸财政收入中获得财政援助,执行委员会将偕同边疆地区顾问及副顾问一起,审查克钦山地及钦族山地是否能实行同缅甸本部及掸联邦地区相类似的财政举措。1947年4月,按《彬龙协议》的原则举行了议员选举,昂山领导的“自由同盟”获得了95%的选票,组成了由昂山为首的临时政府,与山区少数民族联合最高委员会协商后提出宪法制定的七项原则:1、联邦由缅甸本部与各民族邦联合组成;2、各民族邦享有自治权;3、各民族人民在社会、政治、司法方面平等;4、有思想、言论、信仰、宗教、迁徙、集会的自由;5、确实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6、维护缅甸联邦缅族本部与民族邦的团结;7、维护领土领海的主权。同时,昂山还一再强调,各少数民族虽然参加了制宪会议,但仍有权决定是否参加和退出联邦。(关于克伦邦的问题,克伦族内部意见无法统一:最后坚持“泛克伦主义”,主张独立建国的一派退出了制宪会议;同意在克伦族主要聚居地为主建立克伦邦的一派留了下来,成立克伦邦。)1947年7月19日上年10时,昂山及其他五名联邦和邦权力委员在仰光不幸被刺身亡,终年仅三十二岁。7月23日由吴努继续主持召开讨论联邦组建形式和分离权等问题的会议决定:1、缅甸联邦由缅族本部、三个民族邦即掸邦、克钦邦、克伦邦和一个钦族特区组成。2、民族邦和民族特区都是自愿加入联邦的;民族邦都有十年后脱离联邦的分离权(克钦邦在八莫和密支那地区划入后丧失分离权)。3、联邦国会分为人民院和民族院两院(克钦邦在民族院中占有12个议席,其中的6个议席由非克钦族担任)。4、&缅甸联邦在确定联邦政府的立法权后,决定邦政府的立法权。5、各民族邦有自已单独的邦议会和邦政府。6、各民族邦享有充分的内政自主权和立法权。并有选派代表到联邦政府任职参加联邦的管理工作。&缅甸正式独立&1947年4月,缅甸独立前的制宪议会选举中,昂山领导的反法西斯联盟大获全胜,克伦民族联盟与其他几个反对党抵制了这次会议。议会成立之后的第一个议案,就是通过了独立后不加入英联邦的决定。这个决定虽然让英国人感到面子上不大好看,却也无能为力。1947年7月19日上年10时,昂山将军与正在开会议的五名联邦和邦权力委员会成员一起遇刺身亡。而策划谋杀他们的竟然是他的亲密战友——爱国党主席、前英殖民政府总理吴素。随着昂山将军被刺,各民族良好的希望就彻底破灭了。蓝斯爵士赶忙找来社会党的领导人吴努取代了昂山的位置,一切都在混乱和仓促中继续推进。缅甸人从占星大师那里择出了良辰吉日,将缅甸正式从英国人手中独立出来的时刻定在了1948年1月4日凌晨4点20分。&末代总督蓝斯爵士实在弄不懂缅甸人为什么会挑一个这么早的时间进行交接,但他又别无选择,只好穿上大衣、戴好礼帽,坐上自己的豪华劳斯莱斯,穿过在街头欢呼雀跃、一宿未眠的人群,穿过黎明前的黑暗,来到仰光苏雷宝塔旁的费迟公园。一众英国殖民政府的官员和缅甸新政府的成员们早已等候在此,蓝斯爵士挺直了身板,保持着自己一贯的绅士风度,与大家一一握手,然后,他发表了一通离职演说。紧接着,大英帝国的“联合杰克”旗被缓缓地降下,缅甸新联邦的国旗徐徐升起。对于缅甸人来说,这个日子意味着62年的外族统治终于结束了。人们在公园四周载歌载舞,燃放鞭炮,鸣响喇叭;缅甸年轻的政治家们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红光,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狂喜的心情。对于英国人来说,日不落帝国又失去了一块曾经属于自己的殖民地,一些官员的妻子忍不住暗自抽泣。几个月前,这样的剧情在印度也曾经上演过,50年后,类似的场景还将在香港再次重复。蓝斯爵士与缅甸新总统苏瑞泰和总理吴努握了握手,然后,坐上劳斯莱斯,驶向不远处的仰光港口。在那里,等待着他的最后一队英国士兵站在伯明翰号巡洋舰上,乐队奏起“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的苏格兰词原意应该是“一去不复返的日子”)。蓝斯爵士和妻子登上轮船的甲板,像62年前的末代国王锡袍和王后素葩遥莱一样,一去不复返地离开了缅甸。缅甸民族问题1947年2月,昂山等人与少数民族代表在掸邦的彬龙镇签署了《彬龙协议》,同意了少数民族就联合建国提出的条件。1947年9月24日,各族政治力量经过较量和利益均衡后,制定了缅甸联邦宪法。宪法给予各民族上层以很大的权利,包括保留了他们的世袭特权,还规定了掸邦和克耶邦可以在10年后投票决定是否留在联邦内。但1947年宪法未能最终解决克伦族问题。克伦族的领导人没有签署这项协议,他们只是受邀列席了会议。一直以来,克伦人一直希望英国政府允许他们建立独立的克伦民族国家,他们将自己看作缅甸的巴基斯坦人,愿意从独立后的缅甸联邦中分离出去。当他们的诉求没能得到英国政府的考虑之后,克伦人组建了“克伦民族联盟”,提出了设立一个面积远比现在的克伦邦大得多的自治邦地盘、保留独立的克伦军队、在联邦议会中占有25%的席位等要求,但这些都没有获得临时政府和独立后的缅甸联邦政府的同意。昂山也没能解决克伦人的问题,克伦民族武装也在缅甸独立后不久起义,曾一度兵临首都仰光。还是英国帮助缅甸联邦政府击退了克伦武装,同时也背叛了抗日战场上并肩战斗的“克伦兄弟”。克伦民族解放军与缅甸政府军之间的战斗一直持续到现在,他们一度是缅甸境内最大的反政府武装,全面停火协议至今仍未达成。&吴努时期:打开潘多拉盒子缅甸独立后,以吴努为首的自由同盟开始执政。中央政府试图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统一全国,对独立前许诺给予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的权利采取了限制、削弱和收回的方针。中央拒不兑现1947年宪法赋予掸邦和克耶邦可以通过公民自决选择是否脱离联邦的权力,同时委派忠于政府的民族人士担任地方官员,同时在边区人民中推广佛教、推行缅语、缅服与其他文化形态。尤其是1961年联邦议会通过宪法第三修正案,把佛教定为国教,这一措施激发了少数民族的民族主义情绪。1949年1月开始,克伦人公开打出分裂旗号,发动武装叛乱,寻求建立克伦人自己的国家。战火的迅速蔓延也点燃了其他少数民族独立或者谋求更大自治的热情。许多少数民族受到了极大鼓舞,纷纷揭竿而起,尽管他们的要求不尽相同,但都是以反对联邦政府为目的。有的是获得更大的自治权,有的是要求建立自己的民族邦,反对政府干预民族内部事务。这一时期缅甸民族矛盾已完全激化,武装对抗持续不断。缅甸独立后,吴努总理在民族问题上认为:民族邦只是一个联系的纽带,而不是瓦解联邦。对宪法中关于民族自治权利的规定,根本不予理会。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否定了昂山与各民族代表签订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自愿加入联邦、实现民族自治的《彬龙协议》精神,是大缅族主义者惟我独尊的表现。“联邦政府”在不断加强中央权利和地位的同时,削弱民族邦自治的权力,限制少数民族上层的利益。各族人民的权利,没有得到尊重,在各级行政过程中也没有付诸实现,自然就引起了加入联邦的少数民族的不满。&1948年3月,缅共发动的石油工人大罢工受到政府的镇压失败后,缅共转入地下开始武装对抗。8月,缅甸克伦民族武装组织率先宣布反叛,与缅甸共产党、人民同志党、孟族、克钦族、钦族等非缅民族原来的抗日武装达成协议,建立“人民统一阵线”,组成了拥兵数十万的“民主联军”,与“自由同盟”领导的联邦政府进行大规模权力之争。吴努政府宣布他们全部为“非法组织”、“乱党”、“叛军”而明令取缔,出动军队镇压,缅甸内战全面爆发。1948年开始缅甸实行多党议会制度。在共产党和克伦族军事斗争失败后,缅甸政府在相对平稳的情况下推行民主政治。1951年的大选中,AFPF赢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上、下议院都被其议员所控制,执政没有问题,于是吴努政府开始挑动掸族内部的矛盾,利用民众对土司特权的不满情绪,迫使掸族土司交出了行政权。1952年吴努政府又借口中国国民党残军进入掸邦(当时为中缅两国未定界),把联邦军队开进掸邦,在土司地区实行戒严。&&1958年3月吴努政府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民族院不再给掸邦土司保留席位。同年4月又规定把掸邦土司领地的政权全部交给邦议会(赎买)。吴努政府的这些违反《彬弄协议》和第一部联邦宪法保护掸族土司权利的做法,引起了掸邦土司强烈的不满,提出要退出联邦建立独立的掸邦共和国。&&此外,政府对建立克雅邦、若开邦、孟邦和钦邦的要求迟迟不予落实,也引起了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的不满。同时吴努的文官政府在发展经济,建设国家中表现出管理不善、效率差、贪污腐败等问题也引起了缅族本部的不满。导致“自由同盟”内部出现分裂——由吴觉迎和吴巴瑞领导的“巩固派”(瑞-迎派)和由吴努和德钦丁领导的“廉洁派”(努-丁派)两个部份。这个分裂,公开暴露了吴努等缅甸政客们,多年积淀的政治分歧和个人恩怨,导致他们之间的相互遣责,甚至在媒体上公开地攻击对方,让人民对他们逐渐失去信心,政府已经无法取信于民。“巩固派”乘机号召工人罢工,学生罢课,保卫民主,打倒吴努而导致社会动乱,出现执政危机。为了稳定形势,吴努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于1958年9月26日,辞去总理职位,将政权交由保持中立的军队,让奈温将军组成“看守政府”控制局势,宣布在6个月内举行大选。当政客们表现出软弱无能、摇摆不定和拖泥带水之时,军人的“看守政府”,却表现出一种坚强、果断和有效,给人民一种崭新的印像和希望。奈温时期:压制与反抗吴努为了争取各非缅民族的支持而赢得大选继续执政,向他们承诺只要大选获胜将彻底解决民族邦的问题,并将“自由同盟廉洁派””改名为“联邦党”。1960年举行新一轮大选,他领导的“联邦党”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吴努继续担任总理重新组阁执政。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争取议会代表的继续支持,吴努邀请掸邦土司和其他非缅族代表到仰光,就恢复民族邦自治权和分离权,实现真正联邦的问题进行协商。以奈温为首的缅族军人集团自独立以来,利用吴努内阁的大缅族主义倾向,排挤军队中少数民族将领、在镇压缅共及非缅民族武装反抗中、在对国民党残军清剿战斗中,积极扩充和发展纯缅族军队。几年时间,缅族军队就发展到近10万人,陆军有10多个旅,60多个营。在“看守政府”期间,奈温出任缅甸国防军的总参谋长兼任国防部长和内政部长,更在军队中确立了权威。通过“看守政府”时期涉及到政治,看到文官政府存在无能腐败等诸多缺陷,尝到执政甜头的他就萌发了用军队的力量来治理国家的念头。1962年3月2日奈温在吴努准备妥协恢复《彬弄协议》和第一部宪法民族自治和分离权时,宣称为避免国家分裂,维护国家统一,以强大的缅族军人力量为后盾,领导发动了军事政变。宣布用革命的手段摧毁旧制度,推翻吴努的文人政府,撤销了各邦的邦务委员会和首席部长,接管国家政权,成立了由军人组成的“革命委员会”(三军参谋长奈温将军出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国防部长),集大权于一身,派军人接掌各级政府部门,实行全面军事管制。除外交部长由一名非革委会成员的文人担任外,其他部长全系军人(外交部长以后亦换成军人)军人政府成立之初,就邀请缅共及掸、克钦、克伦、钦、孟等各民族反政府组织到仰光共商和平;同时也邀请“自由同盟”等党派商谈合作。但奈温只是打算把各组织、各党派置于其指挥之下,谈判自然无疾而终,一怒之下,他爽性宣布废止联邦宪法,解散所有政党,制定国家安全保护法,从此开始执行军人专政。奈温军人政权彻底破坏《彬龙协议》和废除第一部宪法的作为,进一步激化与各党各派、各民族组织的矛盾,致使全国各地对军政府的武装斗争不断加温,缅甸继续陷入长期的内战之中。奈温同时采取断然行动,中止了1947年宪法,解散了联邦和地方议会。在民族政策上,他监禁了多名掸邦和克耶邦的领袖以及其他民族上层首领,还加大对少数民族武装军事打击的力度,减少民族地区的自治权。奈温政府还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以允许贩卖毒品为条件,要求各地的自卫队效忠于政府、协助政府军攻打少数民族武装。奈温军人集团迷信武力征服,但就在政府军人数不断增多的同时,少数民族武装也像滚雪球一样日益壮大。据统计,到上世纪80年代末,缅甸共有29支少数民族反政府武装(包括缅共在内),总人数超过4万人。主要有克伦、掸、克钦、克耶、孟、若开、勃欧、崩龙、拉祜、佤等民族的反政府武装。当时缅甸实力最强大的反政府武装——缅共人民军的总兵力曾达1.5万人,其大部分士兵来自少数民族,主要是佤族。奈温政府越采取高压政策,中央政府与民族地方政府的矛盾就越尖锐。在奈温执政的20多年间,民族武装冲突一直是缅甸社会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使得缅甸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新军人政府时期:国中有国,一国多军在经历了长时期的经济凋敝后,国家的生活物资严重匮乏,社会矛盾激化。1988年3月开始,缅甸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政府游行。迫于反政府运动的压力,奈温辞职,但随后上台的领导人仍然未能控制住国内局势。1988年9月18日,以国防军总参谋长兼国防部长苏貌上将为首的高级军官发动政变,接管政权,实行军事管制。新军人政府对民族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和改革,改变了过去主要依靠军事镇压和政治强权的做法,转而采取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软硬兼施的策略。从1989年以来,军政府先后与脱离缅共的4支民族武装进行和谈,并达成停火协议。到上世纪末,共有17支武装与军政府签订了和平协议,其控制区在形式上成为了“特别行政区”,缅甸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武装之间长达50多年的对抗关系开始有所缓和。停战协议和特区模式虽为缅甸换来了20年的相对和平,却形成了“国中有国”“一国多军”的割据局面,并未真正解决缅甸国内民族矛盾。对于仍然支持反政府武装的少数民族地区,军政府继承了奈温时期的坚壁清野政策,将少数民族群众强行驱逐到政府划定的居住地,以切断少数民族武装与当地群众的联系。军政府的民族政策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到上世纪末,共有17支武装与军政府签订了和平协议,其控制区在形式上成为了“特别行政区”,缅甸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武装之间长达50多年的对抗关系开始有所缓和。停战协议和特区模式虽为缅甸换来了20年的相对和平,却形成了“国中有国”“一国多军”的割据局面,并未真正解决缅甸国内民族矛盾。为了在2010年大选前彻底解决少数民族问题,为未来的民选政府执政铺平道路,2008年4月开始,军政府分别与克钦独立军、掸邦军和佤邦联合军等少数民族武装进行了谈判,要求将他们的军队改编为边防警卫部队,并安插政府军官实行双重领导。枪杆子是缅北“民地武”上层安身立命的基石,因此方案遭到少数民族武装的拒绝。2009年8月,军政府对果敢特区发动了军事攻势,驱逐了彭家声政权,扶植了听命于自己的白所成,并且持续向佤族特区和克钦特区增兵。在军政府的高压下,部分地方武装如克钦新民主军和克伦尼各民族人民解放阵线逐渐接受了政府的改编,但军政府与佤邦联合军、克钦独立军、掸东同盟军的谈判却陷入了僵局。吴登盛时期:推动和平进程,与克钦矛盾激化2010年11月7日,缅甸举行了20年来首次大选。但是,第二天在泰缅边境妙瓦底地区就爆发了民主克伦佛教徒军第5旅与政府军之间的交火。2011上半年,掸邦、若开邦、克伦邦、克耶邦、克钦邦等几个地方武装较多的邦基本处于战争状态。佤邦联合军和掸邦东部民主同盟军等武装则与政府军没有爆发大规模正面冲突,但双方也断绝了政治关系,形成了军事对峙局面。2011年2月,12个少数民族武装更是在泰国清迈成立了联合民族联邦委员会,开始共同对抗中央政府。进入2011年下半年,新政府释放出和解善意。吴登盛于2011年8月18日发表了与缅甸各少数民族建立和平的宣言,向各地方武装组织提出停战谈判的邀请。随后,佤联军和掸邦东部同盟军与政府在景栋进行了谈判,会后签署了初步和平协议。至2012年底,先后有钦民族阵线、南掸邦军、克伦民族联盟等10支少数民族武装与缅甸政府达成停火协议或和平协议。但吊诡的是,缅甸政府一方面与主要地方武装进行和谈或达成和平协议,另一方面却与克钦独立军矛盾激化,2011年6月9日以来,双方多次发生了大规模武装冲突,使得整个缅北局势严重动荡。从2012年底至今的这次冲突使双方都遭受了巨大伤亡,还殃及到了中国。民盟上台执政2016年,缅甸举行议会大选,民盟资深党员吴廷觉当选缅甸总统,日正式走马上任。昂上素季当选为国务资政兼外交部长、教育部长、电力和能源部长。新政府上台大力推动民族和解,推举少数民族代表担任副总统。同时争取落实彬龙会议精神,通过和平协商,推动民族大和解。少数民族武装克钦独立军缅甸克钦独立军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直至19世纪晚期,缅北克钦地区还没进入通常意义上的近代社会,仍由土司、山官和头人管理,政治上则多受中国的影响。英国殖民者以武力占领缅甸后,于1897年将该国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但到了1929年,才平定克钦民众的反抗,完全控制了这些地区。不过,英国人视克钦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行政区,保留了当地人一定的自治权。克钦族(景颇族)如今通用的拼音文字,由美国传教士奥拉·汉森帮助编制,他第一次将《圣经》译成克钦文,让基督教信仰传播到克钦大地。目前,克钦邦九成的克钦族人都信仰基督教,故有人认为美国的宗教和文化投资,改变了克钦族的心灵世界。二战爆发后,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起初在东南亚战场处于劣势的盟军,希望动员更多土著力量与日军作战,成立了擅长山区活动的“克钦(景颇)101突击队”(USAKachinRangers)。他们跟随美军参与了多次对日作战,深入敌后执行侦查、突袭、炸毁敌人弹药库等任务,给号称“丛林作战之王”的日军第十八师团造成了巨大损失。全美式装备的克钦101突击队得到美国总统和美国国防部的嘉奖。二战胜利后,美军撤离缅甸,但仍保留了101突击队的番号及101部队基金会。1948年1月,缅甸独立建国,拥有五个营兵力、军事实力最强的101克钦突击队,加入了新成立的联邦国防军,当时缅族军仅有三个营。1949年,应缅甸政府吴努总理要求,101克钦部队南下打败了围困首都仰光的克伦族军队,又在中南部勃固山区彻底打垮了缅共武装。随后,一位名叫罗相的克钦部队军官不愿意再打内战,带兵出走缅北,后进入中国境内。罗相数名手下不想到中国,遂分道扬镳,投奔克伦族军队,到泰国境内暂避。1961年2月,他们组建了以早丹、早相三兄弟为首的克钦独立军,次年回到克钦山区与缅甸政府军对抗,并相继成立“克钦独立政府组织”和“克钦政党”。数十年来,克钦军和政府军就这样打打停停,谁也无法取得压倒性优势。在1962年、1973年至1974年、1980年至1981年,以及最近一次的1994年,双方先后签订过数次停战、和平协议。但彼此日积月累的恩怨太深,死于战火的军人、平民也难以计数。1989年3月,缅甸国内最大的反政府武装“缅共人民军”瓦解,克钦独立军高层看到形势不利,同意与缅甸军政府进行停战谈判,双方于1994年2月最终签订了《停战协定》。在这份协定中,军政府承认“克钦邦第二特区”的合法存在,其辖区与中国云南省及印度东北部地区接壤。到了1999年,一部分不同意《停战协定》的克钦独立政府组织及独立军成员,与旅居美、泰等国的克钦族学者、富商和基督教人士,在泰国成立了拥有武装力量的“克钦民族组织”,他们的宗旨是“继续追求民族解放,争取民族平等权利”。2012年年初,即克钦战火重燃半年后,克钦民族组织的武装与克钦独立军合并,联合对政府军作战。而早在开战前夕的2011年5月初,克钦独立军得到美国和欧盟多个NGO(非政府组织)的资助,于泰国第二大城市清迈成立了“缅甸全国民族联合联邦委员会”,以统领缅甸全国6支少数民族武装力量(后来增至12支)。2013年10月30日,德昂族解放军、若开民族军和全缅甸学生民主阵线(学生军)等16支少数民族武装,又在克钦独立军首府拉扎成立了名为“全国民族革命武装联盟”的新组织,他们的奋斗目标是推动缅甸成立合众联邦政治体制。时至今日,克钦独立军仍然是缅甸境内影响力最大的民族武装组织。在整个克钦邦地区,包括密支那等缅甸联邦政府控制的城市,不少克钦族人依旧视其为“民族解放的人民武装”,缅甸政府军则处处遭到排斥。每当独立军的谈判代表出现在克钦邦首府密支那,都会受到当地克钦民众自发的盛大欢迎,可见其在本邦内拥有非同一般的坚实生存基础。而缅甸的近邻与传统友邦中国,除了前述几个坐落于克钦邦内的在建水电站外,还有大量投资项目或投资规划,包括已建成的中缅油气管道,计划建设的中缅铁路、中缅公路,都必须通过或临近克钦独立军控制的掸邦“克钦专区”。出于对自身国家利益和境外投资安全的考虑,中国对有关冲突必然也会高度关注。掸邦(缅甸辖境面积最大的邦)“克钦专区”,其形成比缅甸联邦国家独立的历史还要长。它源于历史上克钦族帮助掸族先后抗击英国殖民者和日本侵略军,由掸邦土司会议决定,永久让克钦人居住并享有司法独立权。该专区是1961年克钦独立军主要发源地,他们自然不可能放弃管辖权。佤邦联合军佤邦联合军正规部队总数约3万人左右,总部设在邦康,在南方的泰缅边境还设有一个军区叫做佤联军171军区;为缅甸最大的民族地方武装组织。佤邦(缅甸第二特区)位于缅甸联邦北部,名义上属掸邦管辖,在历史上为中国领土,唐代属于南诏国、宋代属于大理国。通用汉语与中文,它由南、北两块地区组成,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万。北面与中国云南省接壤,人口约36万,南面地区与泰国接壤,人口约10万,首府是邦康市。佤邦的领导人绝大多数是佤族。&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67年以前的几千年是佤邦漫长的历史阶段,这段历史是原始社会末期,封建社会初期的变革阶段。鬼神支配着人们的思想,世袭的山官、头人统治整个社会,其表现形式是部落制度。整个佤邦分为大大小小几十个部落(佤语叫“恩”)。佤邦在历史上为中国领土,唐代属于南诏国、宋代属于大理国。明代分属孟定府、孟琏司、孟根府土司疆域,清代部分地区脱离原土司控制,成为瓯脱地,较知名者有葫芦、莽冷。在英国统治缅甸时期,佤邦曾和英属缅甸分开,有过佤邦(WaState)这一名称。1948年开始,佤邦各族人民被中国国民党领导了20年。1966年在佤邦先后出现了四家游击队,开始削弱了国民党的势力。1969年,缅共利用佤邦地区是联邦政府管理的薄弱地区,又控制了佤邦20年。第二阶段1967—1989年在部落混战、各族群众处于暗无天日的危难时刻,佤邦许多有识志士勇敢地站出出来。他们认识到,要拯救处于水火之中的人民,必须推翻反动的部落制度,组织革命的武装力量,以实现佤邦的统一和和解。1966年6月,以鲍有祥、鲍三板为首的领导人组织了昆马游击队。1967年5月,岩肯、岩克龙为首的领导人,组织了岩城游击队。1968年,以鲁兴国为首的领导人,组织了户双游击队。1969年2月以赵尼来为首的领导人组织了绍帕游击队。这些游击队的出现,鼓舞了人民求解放的愿望,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传递情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生女生闯天涯第三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