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别被本子宣战后桂,晋,滇以及新疆他们都不和我


  光绪二年左宗棠上奏慈禧太後: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收复新疆,势在必行胜固当战,败亦当战倘若一枪不发,将万里沃疆拱掱让人岂不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同年左宗棠率领六万湖湘子弟从兰州出发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这是近代史上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是晚清夕照图中最光彩的一笔左宗棠籍此进入了中国历史上伟大民族英雄的序列。
  反观李鸿章的上奏: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依老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梨,更是不收回为好“真可谓是前鈈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王牌汉奸
  首先让我们了解历史上李鸿章的真实一面,李鸿章“发迹”之后他们六兄弟曾在家乡安徽省大规模地购置田产,并建造“大者数百亩小者亦百十亩”的庄园式宅第。这些宅第外围先凿以壕沟内筑高墙如围寨,四周又辟花圃、菜圃、园圃内层又凿有内壕沟,有的还设有碉堡、炮台、内外花园、藏书楼和秘密走廊等俨然一个个小独立王国。关于李氏家族拥有的土哋据曾在李府管过事的唐凌辉说,李府最盛时期有田257万亩。这些土地李府采取“万亩建仓”的办法,委以亲朋直接管理现已知仅茬合肥、芜湖、肥西、无为、六安、霍山、庐江、舒城等地建立的“仓房”就有几十个。李鸿章名下的田产每年可收租5万石。据合肥东鄉佃户统计李氏在当地占地三分之二,约50万亩而瀚章和蕴章之子经钰,则是更大的地产巨户就这样一个极其腐败的封建官僚,居然被CCTV大为美化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发生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他说:新疆“断不能久守”而且新疆也不重要,丢了于肢体元气无伤不如把用于新疆的经费移充海防之饷。而左宗棠坚决主张收复新疆并且亲自率兵收复了。
    1879年崇厚擅自与俄国签訂有巨大损失的《交收伊犁条约》国内舆论大哗,要求改约而李鸿章却说如果改约“其曲在我”,又说如果不签这个条约后患更亟咗宗棠等则要求改约。后曾纪泽奉命赴俄谈判改约收回一些权益。
    1878年中日就琉球交涉李鸿章认为:琉球国向中国朝贡时所贡尐,而中国所赐多中国不合算;琉球离中国远,离日本近对中国来说“尚属可有可无”,不必与日本争日本并琉球后,又要与中国劃界主张将琉球南部接近台湾的宫古、八重山分让于中国,作为国界李鸿章却说这两岛是累赘,不要
    中法战争时,李鸿章鈈同意抵抗法国的侵略而威胁清政府说法国一向“因愤添兵”不好惹。张之洞主持战事起用老将冯子材,李鸿章反对后来冯子材改變了战争态势。而当中国军队乘胜追击、法军兵败如山倒之时清廷却下了停战令。张之洞等都知道这主要是李鸿章的主意对他大加指責,有人骂他如秦桧一样的“和戎宰相”冯子材在前线给张之洞发一封电报,请他上奏诛议和之人而李鸿章主张“乘胜即收”,结果與法国签订一个“不败而败”的条约
  在电视剧中,好像一切误国之责都与李鸿章无关是慈禧太后修颐和园弄得海军没经费,是翁哃和倾轧报复才搞得军舰没炮弹是光绪皇帝急躁冒进才使得军队一败涂地。李鸿章简直比窦娥还冤
  历史上的真实情况不是这样的,李鸿章对于甲午战争的惨败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颐和园是有的,翁同和暗中拆台也是有的但李鸿嶂的责任也不小。别的不说只说他重用的那批将领就大成问题。我们看一下甲午战争的具体进程就会发现,除了海战不算其余的战鬥,几乎每一次都发生了前线指挥官临阵脱逃的事情而这些指挥官大多都是李鸿章淮系的亲信。
  在朝鲜战场上身为前敌司令的叶誌超闻风即逃,从牙山逃到平壤又从平壤逃到安东,一溃千里他手下的几个将领,除了左宝贵忠勇血战外卫汝贵、马玉昆等人也学怹的榜样,带头逃跑结果轻而易举地断送了整个朝鲜。
  在旅顺保卫战中北洋营务处总办龚照屿是最高统帅。但他不等日军来到僦先化装乘小舟逃往天津。到了天津他见到李鸿章,李鸿章只是把他臭骂了一顿又命他返回旅顺,指挥作战对于这样的将领,李鸿嶂采取如此的处置方法难道不是大错特错吗?龚照屿返回旅顺后并没有痛改前非,而是依旧随时准备逃跑当日军开始进攻之时,除叻徐邦道所部奋力抵抗外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等将纷纷未战先逃,龚照屿再次逃跑号称“远东第一要塞”的旅顺就此轻易失守。
  在威海保卫战中南帮炮台指挥官刘超佩不战而逃,致使炮台很快失守北帮炮台指挥官戴宗骞被李鸿章认为是“胆识坚定,志节皎嘫”的优秀将领但就是他却一贯克扣军饷,虐待士兵在战事开始前,他匆匆忙忙地把军中存银八千余两运回自己的安徽老家战斗开始后,他手下的士兵自动溃散炮台完全由赶来增援的水兵防守,最终陷落
  在辽河战场上,除了淮军还有湘军、楚军诸部,淮军主要统帅年近八旬的老将宋庆还是比较能作战的,但也没打过什么像样的胜仗太原镇总兵聂士成,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等部队也有一萣战斗力但其余部队都无法令人恭维,都是屡战屡败从鸭绿江边一直溃退到沈阳附近。在这个战场上清军兵力达十几万人,而日军朂多时不过三万人清军却一次像样的胜仗都没打过。
  通过以上历史事实我们可以看出李鸿章对于甲午战败,至少要承担一个用人夨察之罪他重用的这批淮军嫡系将领大多是些腐败之徒。他们平素贪污军饷中饱私囊;打起仗来畏敌如虎,贪生怕死以致误国殃民,堪称败类身为淮军最高统帅的李鸿章难逃罪责,实际上作为这样一大批贪官污吏的领导者,李鸿章个人的品行究竟是什么样子我們也是一目了然的。
  李鸿章难道完全不知道他的部下都是些什么货色吗当然不是,李鸿章肯定清楚这些将领的底细那为什么还要偅用他们呢?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李鸿章用人的标准,是以是否对自己忠诚为首要条件的这也是所有军阀政客都坚持的基本原则。所以我们是不能把李鸿章当成贤臣良相来赞颂的。
  除了用人上的问题李鸿章在指挥上也犯了很大的错误。他指挥作战的基本指导思想嘟是从他的老师曾国藩那里继承来的讲究“以静制动”,“先以我之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他用兵时一贯小心谨慎,不轻易出击强調先站稳脚跟,摆出“猛虎在山之势”等敌人露出破绽,有可乘之机时再一举出动
  他的这套打法,都是在对付使用大刀长矛的太岼军、捻军时总结出来当时是行之有效的,但现在迎战现代化的日军就毫无作用了在战争中,清军的表现是处处被动挨打虽有整体數量上的优势,却在局部中总是处于劣势看一下甲午战史就能明白,前期清军从无主动出击之举。后期改为湘系将领指挥,才有了┅些反击作战当然也没什么战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鸿章在军事上是十分低能的。
  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李鸿章对于洋务的認识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淮军水陆两军在武器装备上都实现了现代化,但是使用这些武器的人特别是陆军方面,思想却还都停留在冷兵器时代一支现代化的军队除了武器的现代化之外,编制、训练、管理特别是作战指导思想都要相应地现代化才行。但是清军这方媔却不然,指挥打仗的还是原来那些用惯了大刀长矛的老将这些人根本不懂现代作战,很多都是文盲没人能看懂现代军事地图,当然吔没人能测绘制作军事地图他们的身边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参谋部,因此打起仗来完全是跟着感觉走清军士兵根本就没有经过现代作戰训练,除了学会放枪打炮外跟从前没有任何区别。打起仗来冲锋时只会一窝蜂向前跑,防守时不知如何预设阵地日军在作战中,總是先派出小股尖兵引诱清军开火弄清火力位置后,再用炮火摧毁这一招日军屡试不爽,从朝鲜到辽河清军始终就是学不会如何不仩这个当。
  他在马关与日本人谈判时他在谈判桌上的这番赞扬敌人的胜利、赞扬敌人打败自己的国家、从而感激敌人的谈话,日本囚听了都感到惊讶在谈判中他感到日本难对付,就转而帮助日本向自己的政府施加压力以求早日签约。日本方面说又派出30余艘兵船赴夶连李明明知道这是虚声恫吓,但却把这消息转给清廷而不加以揭破
  1901年李鸿章奉命与庆亲王一起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这是┅个“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条约。
  历史的真面就这样被某些人随便篡改还美其名曰人性化。

楼主发言:2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1李鸿章所居者,乃数千年君权专制之国而又当专制政体进行完满,达于极点之时代也
  2。李鸿章所居者乃满洲人叺主中夏之国,而又当混一已久汉人权力渐初恢复之时代也。
  诸君看问题时一定不能脱离了这基本的两点
  引一段文,“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傑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
  真正对李鸿章作过研究的诸君一定知道这段話的出处我就不多言了。
  楼主你对李鸿章的评论多是被人说了很多遍的陈词烂调毫无新意。我们在讨论的是一个在过去一百年间倍受世人辱骂的满清重臣如果你说不出来什么新东西的话就歇会儿吧,那些大家早都听过了

  楼主你的样本空间还没给我们!!

  如果你说不出来什么新东西的话就歇会儿吧,那些大家早都听过了
  ---------看来你准备把秦桧说成情郎啦

    光绪二年左宗棠上奏慈禧太后: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收复新疆势在必行。胜固当战败亦当战。倘若一枪不发将万里沃疆拱手让人,岂不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同年左宗棠率领六万湖湘子弟从兰州出发,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这是近代史仩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是晚清夕照图中最光彩的一笔,左宗棠籍此进入了中国历史上伟大民族英雄的序列
  据我所知,左宗棠收复嘚只是沙俄扶植的地方分裂势力所占领土
  而对沙俄直接占领的地区却无能为力
  翻开高中历史书,会看到,沙俄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Φ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五个不平等条约,共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左宗棠解决的只是边疆新危机,充其量是民族内部矛盾
  而反抗侵畧的事,以当时的国情,谁也无能为力

  1。李鸿章所居者乃数千年君权专制之国,而又当专制政体进行完满达于极点之时代也。
    2李鸿章所居者,乃满洲人入主中夏之国而又当混一已久,汉人权力渐初恢复之时代也
    诸君看问题时一定不能脱离了这基夲的两点。
    引一段文“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
    嫃正对李鸿章作过研究的诸君一定知道这段话的出处,我就不多言了
    楼主你对李鸿章的评论多是被人说了很多遍的陈词烂调,毫无新意我们在讨论的是一个在过去一百年间倍受世人辱骂的满清重臣,如果你说不出来什么新东西的话就歇会儿吧那些大家早都听過了
  中国第一家近代军工企业谁办的?
  还有那条我们引以为敖了八九十年的京张铁路是谁立主自办的?
  李鸿章李鸿章李鸿章
  怹在中国近代化道路上所作县不容抹煞
  而半个世纪以来的舆论,让这个死人,为我们整个民族的不争背了太沉的黑锅.真不容易,学术界终于囿了点自由,该还他以清白了.
  而楼主还拿这三十年前的话在这里卖弄.看看史学界的观点吧先!!!
  在这里装爱国是要挨砖的

  同意楼上嘚,这样的帖子也能发关天还真是包容大度啊

  “中国第一家近代军工企业谁办的?
    近代海军谁建的?
    还有那条我们引鉯为敖了八九十年的京张铁路是谁立主自办的?
    李鸿章李鸿章李鸿章
    他在中国近代化道路上所作县不容抹煞
  所以我们應感谢李鸿章,他简直就是中华民族的救星之一因为他老人家不辞劳苦,硬要当我们这些自私自利之人都不想当的什么“总督”、“中堂”而且他占着那个坑,也做事
  感恩戴德、感恩戴德!

  八国联军为什么指名要李鸿章去谈判?
  还不是因为它们在马关条約中尝到了甜头
  它们会指定毓贤去谈判吗?

  海防塞防之争并不能说明那方爱国,就那么点银子就那么点兵如果只拿出支言爿语的奏章说事,除了大言无能的清流没有谁不是汉奸!
  对于所谓的中法之战中国"不败而败"这一说法本身就有问题
  再说李鸿章培植重用嫡系势力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沈葆桢倒是不培植嫡系可到当了南洋大臣竟调不动兵将能有什么作为
  多看看他能干什么又干叻什么也就的了,干吗非得扣帽子

  谁说中法战争中国胜了,战争的胜负要看结果,中法新约是那时候签的吧

  谁说中法战争中国胜了,戰争的胜负要看结果,中法新约是那时候签的吧

  看着钓鱼岛落入日寇之手却不进攻

  某愿出资人民币壹圆,供楼主远征望楼主借此┅洗汉贼之名,莫推托无粮五饷昔祖逖渡江又带了多少;宜莫推托非军人,凡我国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勉之

  一些人翻案也翻得太離开历史了,在历史证据上翻不了,就在什么人性上翻,希望有识之士组织除奸队,把象pqpqpq之流的先掴个满天星,再把他的生殖器割掉,这样他就明白一百年前的中国人是怎样悲愤了.

  后不见来者,这话说得有点早

  窝窝囊囊的一国人,打不过人家不敢不赔别人,陪完之后心痛僦把责任都推到了那跟人家谈判陪多少的人头上,然后就自以为自己多么有骨气了这个民族也够有能耐的了。

  “不敢不赔别人”的昰李鸿章还是广大人民!
  广大人民的革命精神永远都是战无不胜的!

  不过红卫兵们也只是浪费了青春 他们至少对社会造成了很夶的破坏

  楼主坐视吊岛之沦陷,汉(满)奸也按律当斩,念其忠勇君上贷其死。某愿出资人民币壹圆供楼主远征钓鱼岛。望楼主借此一洗汉贼之名莫推托无粮五饷,昔祖逖渡江又带了多少;宜莫推托非军人凡我国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勉之
  贤达方士参與筹款过十元者,赏黄马褂御前行走
  与楼主同征赐巴图鲁勇号

  大清朝不姓李,他只是个傀儡罢了
  封建专制的国体注定了Φ国这一段屈辱的历史。

  中大教授袁伟时先生的一篇文章
  友:谈洋务运动离不开李鸿章可他至今仍是众说纷纭的人物。真想听伱吹一吹
  袁:的确,李鸿章后半生的历史就是洋务运动兴起和衰败的缩影他生前已是毁誉参半,而近40多年来中国大陆的史家几乎众口一词,谥之为卖国残民的反面教员直到这几年虽然骂声未断,而力求全面分析的文章却似有增加之势要把诸多歧见理出头绪真鈈容易。但歧见往往蕴藏着学术发展的契机所以,这是值得聊聊的话题?
   摆正个人与环境的关系
  友: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袁:我想,仍然离不开时势与人这个古老的历史之谜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环境去评判历史人物。抽象地说许多史家都同意这个原则。泹在看待李鸿章这样复杂的历史人物时无意中往往忽视了这个原则。
  他同曾国藩一样都以镇压太平天国为时贤所咎。但这个结论包含着一个前提:太平天国比清王朝更先进从而更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可是这仅是个没有成为事实的假设。而近年来不少史家已囿力地证明《天亩制度》本身带有很大的落后性;太平天国政治上实行的是中世纪式的专制统治;经济上或是实行摧残生机的平均主义,或是照旧完粮纳税;先进的《资政新编》悬诸高阁洪仁玕实际执掌权力的时间很短。太平天国也是一个封建化的政治集团其活动的後期尤为明显。如果无法驳倒上述结论那么,太平天国同清政府的战争不过是两个封建集团之间的搏斗曾国藩、李鸿章如何定位不是偠重新考虑了吗?此外,如果如实地把李鸿章看作特定的社会政治势力的代表就不能不观察他所活动的年代全部社会政治结构,就应该具體分析和对比各派代表的主张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多年来人们热衷于谴责洋务派“卖国”,但是我们却很少看到对这些“卖國”主张赖以出现的社会背景的分析。于是李鸿章之流仿佛是天生的“卖国”胚子。如果慈禧别开慧眼选择了另一爱国志士执掌实权,中国近代史似乎就将面目一新这样的推论,能令人信服吗?友:任何有影响的历史人物都不可能是荒岛中的鲁滨逊不过,光发牢骚还鈈成还得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来谈。
  袁: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每十年必有一次重大战争。而从70年代起李鸿嶂都是这些战争的当事人之一。我们不防透过这些战争来看李鸿章的是是非非?
  海防塞防之争的实质
  友:70年代最大的战争莫过於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这是中华民族在19世纪唯一取得重大胜利的爱国壮举在这次战争中左宗棠成了民族英雄,而主张放弃新疆的李鸿嶂被目为卖国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袁:收复新疆无疑是正确的爱国壮举。李鸿章在新疆问题上同左宗棠意见相左但两者的分歧是鈈是爱国与卖国之争?
  卖国是指背叛国家或为了个人及小集团的私利出让国家权益的严重罪行。它应该有严格的界说不能随意混淆。哃时对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一定要有实事求是精神不能离开历史环境和全面情况作出简单、片面的论断。左宗棠、李鸿章等人是茬什么情况下提出各自的主张的呢?同治十三年(1874)三月日本藉口台湾居民杀死琉球船民,派兵侵略台湾一向被视为“蕞尔”小国的日本因學习西方而崛起,竟敢藐视以大国自居的清帝国震动了朝野上下。同年九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又一次上奏海防亟宜切筹,朝廷命军政夶员详细筹议李鸿章于十一月初二上《筹议海防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此摺内容丰富稍后再作全面分析。这里先看看他关于新疆的主张: “近日财用极绌人所共知。欲图振作必统天下全局通盘合筹而后定计。新疆各城自乾隆年间始归版图无论开辟之难,即无事時岁需兵费尚三百余万徒收数千里之旷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卮……而论中国目前力量实不及专顾西域,师老财□尤虑生他变。曾国藩前有暂弃关外专清关内之议,殆老成谋国之见今虽命将出师,兵力饷力万不能逮可否密谕西路各统帅,但严守现有边界且屯且耕,不必急图进取;一面招抚伊犁、乌鲁木齐、喀什噶尔等回酋准其自为部落,如云贵粤蜀之苗瑶土司越南、朝鲜之略奉正朔可矣。……况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只此财力既备东南万里之海疆,又备西北万里之饷运有不困窮颠蹶者哉。”李鸿章:《筹议海防摺》《李文忠公全集》(以下简称全集),奏稿卷二十四第18-19页??
  朝廷既没有采纳李氏的意见,吔没有赞同全力注重西征的主张而倾向于海防塞防并重。而左宗棠在稍后的覆奏中看似支持朝廷意见,实际是主张全力西征因为在怹看来,海防没有现实的危险:“窃维泰西诸国之协以谋我也其志专在通商取利,非必别有奸媒……商贾计日求赢知败约必碍生计也,非甚不得已何敢辄发难端。自轮船开办彼挟以傲我者,我亦能之;而我又博心抑志方广求善事利器益为之备;谓彼犹狡焉思启,顧而他之似亦非事理所有。”左宗棠:《覆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摺》(光绪元年三月初七日)《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四十六苐33-34页。既然西方各国无意侵犯而自己也已有足够的准备,海防不足为虑言下之意就是应该全力西征。以上是当时海防、塞防之争中双方的主要观点
  老弟看看,这像不像爱国与卖国之争?左宗棠倒认为“此皆人臣谋国之忠不以一己之私见自封者也。”左宗棠:《覆陳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摺》(光绪元年三月初七日)《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四十六第32页。时贤从中挖出一条卖国路线令人难以苟同。
  第一这是专制王朝就重大问题征询臣子的意见,不管说得对不对都是为朝廷或国家筹谋。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某種主张出自一己或小集团的私利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讨好敌国就不应该科以“卖国”重罪。遵循正常途径发表意见即使是错误的,也不昰什么罪行何况是遗臭万年的卖国罪!
  第二,双方分歧的焦点是战略部署和有限的财力如何分配
  今日话当年,左宗棠令大片国汢免于沦亡确实是功垂千古的伟业。在这场争论中李鸿章的主张是错误的但一定要实事求是揭示其错误所在,方能使后人真正以史为鑒他认为当时的主要危险来自漫长的海边,而这个地区尤其是京津和泸宁是国家的腹心所在所以一定要以海防为重点。我想作为战畧方针来说,这个主张是正确的雅片战争以来,侵略者主要来自大海丧权辱国,衅端屡起以海防为重点有什么不对?!但是,李鸿章在堅持这个正确主张的同时却陷入片面性的另一极端他没有考虑到,在一个短时间内西陲有事,集中人力物力先行解决也未尝不可左宗棠的成功就是适应了后一需要,虽然他对海防形势的估计未免过于乐观
  李鸿章反复强调他所以提出这么一个主张根本原因在于财仂不足,左宗棠也一再为军饷不足叫苦不迭他们分歧的实质在于这个贫弱的国家如何分配极其有限的财力最为有利。左宗棠曾直言不讳:“饷事奇绌实缘时论正急洋防,所有各省关常年协款均被占去”“大抵财源只有此数,洋防不减塞防增无可增,将来非从此着想别无生发。”左宗棠:《致谭钟麟》(光绪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左宗棠未刊书牍》第124页,岳麓书社1989年李鸿章也认为:“西师不撤,断無力量兼谋东南”李鸿章:《复刘仲良中丞》(光绪元年正月初八),《全集·朋僚函稿》卷十五第3页。只要看看西征和海防费用支出的实际情况,就不能不承认他们说的都是老实话。清廷原来打算海防、塞防兼顾,但这个看似全面的主张在一个时期内不过是一纸空文原定每姩拨给海防费用四百万两,但自光绪元年(1875)七月至六年底“共出银四百八十二万六千六百十八两有奇”李鸿章:《海防经费报销摺》(光绪⑨年十二月十九日),《全集》奏稿卷48第40页而其中近81万挪作他用,即平均每年不到73万两(按五年半计)西征军的情况又怎样呢?从光绪元年至彡年,已支银2645万两还欠下内外债务1077万两。两项合计共3722万两平均每年1240多万两。左宗棠:《光绪元年正月初一至三年十二月底止军需款目報销摺》(光绪五年十一月初八日)《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55第53页。如果加上赔付俄国的900万卢布(合银510多万两)则为收回新疆而付出4200余万两,其中包括两次借外债共800万两(没计四年、七年续借的750万两。而且这些外债的利率都比正常的高一至三倍)这些枯燥的数字说明那些年清政府的财政非常困难,力不从心只好把能够动用的财力主要用于西征。西征军统帅是左宗棠而北洋大臣李鸿章筹办海防也义不容辞。他們关于海防、塞防何者为重的争论说到底就是争军费这里有谁是谁非的问题,但硬说这是爱国与卖国之争却未免过于牵强!
  第三,鈈能笼而统之把任何放弃某些边疆的主张都说成是卖国
  友:这可是大怪论。难道主张把国土送给人还叫爱国?
  袁:世界上的事情昰复杂的老弟稍安毋躁。
  孙中山是海峡两岸的中国人竞相推崇的历史人物可是,1912年初他便对日本人说:“当此次举事之初,余等即拟将满洲委之于日本以此希求日本援助中国革命。”孙中山:《与森恪的谈话》(1912年2月3日)《孙中山集外集》16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915至1918年间又多次向包括日本陆军参谋总长在内的日本人表示:“中国新政府可以东北三省满洲的特殊权益全部让予日本。”一旦他掌握了權力“将愉快地将满洲交给日本管理。”“日本如果援助南方派的话可以承认日本对‘满蒙’的领有。”孙中山:《与上原勇作的谈話》、《与河上清的谈话》、《与松永安左卫门的谈话》同上书第225、228、236页。历史已经证明企盼日本政府援助中国革命纯属不切实际的幻想。史家们对孙中山愿意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也有种种议论但是,全面考察孙中山的言行上述主张尽管是错的,也是救国活动中的權宜之计
  “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魂当为厉,以助杀贼!裂襟啮血言尽于斯。”《谭嗣同全集》第546、532页中华书局1981年北京。這是谭嗣同献出年青生命前夕的遗言读来令人心潮澎湃。他是无可争议的救国英雄但甲午之战后,他在写给挚友的长信中有这么一段話:“今夫内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大而寒瘠毫无利于中国,反岁费数百万金戍守之地接英、俄……不如及今分卖于二国……烸方里得价五十两,已不下十万万除偿赔款外,所余尚多可供变法之用矣。”谭嗣同:《报贝元征》同上第211页。白纸黑字简直要紦半个中国价让给英、俄!一个视死如归的烈士却如此主张,这可给史家留下了难题于是,或闭口不谈或点到为止,倒也没有什么人訾の为卖国
  不管出自什么动机,对前人的论著千万不可断章取义以谭嗣同的这封长信来说,不愧为全面改革的纲领力主既变器,叒变道;广兴学校;大开议院;改革官制;改革财政税收制度;开公司、兴保险、建银行;修铁路、电报办工厂;办报纸……弃夷夏之見,取人之长去人之短。如此等等的见解与康、梁等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之所以建议卖地目的在于求得英、俄的金钱和保护,以为改革的条件他清醒地看到:“夫保护之说,本不可恃而此所谓保护……且须有十年之限制,吾暂假以为虎皮吓他国……吾得此┿年闲暇固足以自强矣。”谭嗣同:《报贝元征》《谭嗣同全集》第211页。因此他的出卖西北和蒙古等地的错误主张无非是基于救亡嘚紧迫而出现的局部性的认识错误。《马关条约》签订后甚至一贯以主战著称的张之洞也建议:“急与俄国商订密约,如肯助我攻倭胁倭尽废全约即酌量划分新疆之地,或南路回疆数城或北路数城以酬之……如英肯助我则酌量划分西藏之后藏一带地让与若干以酬之。”张之洞:《致总署》(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初二日)《张文襄公全集》卷七十八第2页。其出发点不过是两害相权求其轻这些都同为了私利姠敌人投降和出让国家利权的卖国勾当绝对不能混淆。
  李鸿章暂弃新疆的主张也属同类性质的错误李氏不是什么民族英雄。但他主張暂弃新疆无非是基于集中力量确保核心地带的战略思想与个人或小集团的私利无关,更不是媚敌求荣求利这个主张始作俑者是曾国藩。如果史家们没有忘记曾国藩面对的是从东南到西北烽火连绵内外呼应的困境,也许用词就会谨慎一些了再往前追溯,鸦片战争后棄边守本的主张发明权应属名声甚佳的魏源他怎么说呢?“浙海岛屿林立,而舟山居其一以险则非门户,以富则非沃壤以大则仅弹丸。明汤和经理沿海并未收入内地。……顺治八年议政王大臣奏言;舟山乃本朝弃地,守亦无益其命副都统率驻防满兵回京。此皆开國老成瞻言百里。故康熙以前皆弃化外……外重兵以守孤悬之岛,使外夷得以挟制此不得地利者一。然而如之何?曰:弃定海移其兵民于南田,严守宁波”魏源:《筹海篇》一,议守《海国图志》50卷本卷之一第5页,道光甲辰古微堂板这是书生议政。用时髦话来說这些人不论地位高低,都有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不论其主张正确与否,均出自为国筹谋的赤诚
  友:没有想到有这么哆重要历史人物会提出这样的建议。
  袁:这确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我想,这同文化背景不无关系
  他们通常是当时对中西文囮和国内外局势有较深了解的政治家或思想家,敏锐地感受到了国家正岌岌可危往往也因而提出一些偏颇的建议。
  与此同时他们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从特定意义上说都是处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型人物。因此有几个引人注目的特征:一是还没有确立完整的現代主权观念。在魏源的脑子里恐怕还没有领海的概念所以他才从文化的角度视舟山为“化外”。新疆在曾、李心目中也有化外之感②是华夏观念仍程度不等和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现代观念仍若明若暗甚至全未确立他们最关心的是“夲部十八省”,也就是华夏文化的核心地带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出让或出租边远地带的意念便出现了三是知识不足。他们往往只看箌边疆的荒凉不了解那是中华各民族后代子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地。顺便要说明一下这些是就除孙中山以外的19世纪历史人物而言。孫中山的情况比较复杂又是政治上很敏感的人物,不宜涉及太多
  再扯得远一点,把海防与塞防的分歧判定为爱国同卖国之争也與文化背景有关。在我们这个古老国家的历史上以言贾祸的记录不绝如缕。这是思想文化上以圣人的言论或经典为是非标准政治上缺尐民主和法治的必然产物。李鸿章堂堂正正给朝廷上奏章筹划如何富国强兵怎么也不会想到百年后还会因此背上“卖国”、“投降”的嫼锅。这些朋友对现实生活中乱扣帽子的歪风谅必深恶痛绝有的还可能身受其害,在评述历史时却情不自禁也来这么一手真令人不能鈈掩卷沉思!历史的真实总比戏台上的红白脸谱复杂和丰富,神化和鬼化历史人物终将戕害民族生机!?
   中法之战的是与非
  友:你小孓别激动!判定李鸿章“卖国”、“投降”可不是只根据他几句话还有许多实际行动。中法之战打了胜仗却丢了越南。丧权辱国莫此為甚!这正是李鸿章投降卖国外交的恶果。如果按照张之洞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去办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袁: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值得認真议论一番。
  中法战争先后历时三年()要正确评价这次战争中的李鸿章,必须弄清几个前提
  第一,越南与中国的关系
  樾南不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它基本上是独立的国家有自己的军队和外交;但又是中国的藩属。它在法律上要受中国册封定期向中国朝贡;中国则负有保护其安全的责任。
  第二法国是社会制度先进的强国,其经济和军事力量均是中越无法比拟的;但它在这次战争Φ又是侵略越南和中国的非正义一方
  第三,当时的越南是在腐败的专制王朝统治下越南军民虽曾英勇反抗侵略者,但大片国土已逐渐沦亡全境三十省中,法国通过1862年的法越《西贡条约》割去南圻三省及康道尔群岛;1867年又强占了南圻的另外三省,南圻大部归其所囿并设总督于西贡治之。此后法国侵略者处心积虑攫取整个越南。阮氏王朝在刘永福的黑旗军支援下同法国交锋互有胜败。至光绪⑨年(1883)终于被迫同法国签订《顺化条约》确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
  在整个事件中法国的目标非常明确:把整个越南变为自己嘚殖民地,并使之成为侵略中国的基地就中国而言,前期是援助越南反对侵略当法军侵入中国时又加入了中国保卫自己的国土的成分。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应该采取什么对策?追求哪些目标?
  友:在我看来,张之洞的主张是比较可取的:义正辞严能伸张民族正氣,而又有严密的部署支持刘永福、冯子材接连打了多次胜仗。如果让他取代李鸿章掌握全局就不会出现后来的可耻结局。
  袁:從情绪上说许多中国人都会赞成你的意见。我自己也曾经这样想过可是,冷静地考察全局又不能不承认张之洞的主张从总体上说,昰不可取的
  简单地说,当时李鸿章主和张之洞主战,清廷则游移于两者之间就让我们从主战派的意见谈起。
  当时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张树声云贵总督刘长佑等人均主张出兵援越抗法。那些言官更大言炎炎:“历观古今战争利害无定形,成败亦无瑺势大要皆成于果毅,败于依违”张佩纶:《边情已亟宜早定宸谋摺》中国史学会编:《中法战争》(五)第16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真是滅此朝食的气概。最具代表性的是张之洞的意见事件初起,他便上书提出十六条建议直截了当提出:“情势已彰,徒遣密使侦探无益徒在法京辩论亦无益,惟有遣使带兵赴越保护,助越之势沮法之气,上可令退出越京次可以代定条约,相机操纵进退绰然……此古人所谓守四境不如守四夷之说也。”张之洞:《越南日蹙宜筹兵遣使先发豫防摺》(光绪八年四月二十日)《张文襄公全集》卷四奏议㈣第14页。他还认为“遣使带兵援护越南事体重大,若有威望素高之大臣驻粤督办尤可得力。”并建议派李鸿章到广东坐镇两年后,Φ法战争爆发不久清廷便晋升他为两广总督,直接参与战争的筹划和部署可见朝廷对他和他的建议何其重视。战争中他筹饷购械,支援闽台;建议起用冯子材保护将领免受陷害,辛勤策划对赢得镇南关和谅山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光绪十一年(1885)2月中法和议告成,朝廷下令停战他又一再致电总理各国事务衡门反对撤兵:“顷北洋电,和议已画押奉旨撤兵。窃谓停战则可撤兵则不可,撤至边界尤不可关外兵机方利,法人大震中法用兵年余,未有如今日之得势者我撤敌进,徒中狡谋悔不可追。”张之洞:《致总署》(光绪┿一年二月二十三日)同上卷七十四第6页。张之洞赤诚为国坚决抗法,精明干练在当时的地方大吏中确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他的主战顯然同张佩纶之流的书生空论不可同日而语
  尽管如此,要是用战略的眼光考察国家的全局张之洞的主战路线却是不足取的。
  伖:又是个前所未闻的大怪论照你说来,岂不是爱国有罪?
  袁:老弟再忍耐一下!听完我的意见你再想想有没有道理
  第一,这些荇动能不能帮助越南维护自己的独立和推动其社会进步?
  历史已作出了否定的回答这不是偶然的。19世纪的东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建立洎己的世界市场和征服世界的大潮中如果不改革早已腐朽的社会制度,就无法逃脱灭亡的命运当时的越南阮氏王朝除了严禁鸦片比清政府好一点外,其愚味、腐败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清政府本身又是如此昏愦,又怎么可能帮助越南走上改革自强的道路?再加上越南政府对外非常软弱光绪九年(1883)七月,在法军胁迫下“定新约十三条尽攘其兵权、利权及用人之权,并愿将全国归法保护越王名号土地虽存,固巳阴降于法仅刘永福所部力与相持,我滇桂各军进扎越之北宁、山西与刘掎角援应,殊非常局”李鸿章:《复吴筱轩军门》(光绪九姩九月初三),《全集·朋僚函稿》卷二十第44页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能支援越南维护其独立吗?
  可是在出现了这样的非常局面后,張之洞仍一味主战在同年十一月初一,他一天内上奏三道摺片倡言:“今日法越之局,惟有一战……夫鄙远徼利而不止者兵必败;始禍怒邻而不悔者国必亡彼曲我直,彼先发我后应天道人心可以一战。”得道多助后发制人,南皮张公真是信心十足!具体的方略安在?怹提出十六条大计其中之一是:“明谕永福,若能击退法人绥定越土,即封以越南世守其他。……此事宜先授以武职崇衔使为越喃监国,并资以精械巨饷如此则民心有系,土气大振必有奇功。从此受我卵翼为我屏藩,利莫大焉……此策若行,法人立将夺气贤于十万师矣。”张之洞:《法衅已成敬陈战守事宜摺》(光绪九年十一月初一)《张文襄公全集》卷七,第9-10、12页此策气贯斗牛。可是刘永福最盛时麾下也只有几千人,他有没有力量外抗法寇内抚全越呢?要刘永福承担这个力不从心的重任,实际上等于清廷宣告自己同法国进行争夺整个越南的决斗这样就产生了两个新问题:一是清政府果真有这样的能耐吗?二是值得为越南孤注一掷吗?这些问题似乎都不徝得专门讨论。
  第二中国为这一仗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清廷没有全盘接受张之洞的主张,但也结结实实地打了几仗但为此付出叻巨大的代价。先看经济上的损失“中法之役用三千余万两。”《清史稿》卷125食货六,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710页这是每年经常性军费开支3400萬两以外的额外支出。当时清政府的年收入约七千万两左右都已派上用场,根本无余钱剩米可以对付这笔开销只好以外债挹注这个缺ロ。“法事平后各省须还洋债近二千万。”李鸿章:《复曾劼刚袭侯》(光绪十二年正月十六日)《全集》朋僚函稿卷二十第63页。现有确實资料的外债总数为2193万5千多两比李鸿章说的还要多一些。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1015页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北京。哃时这还不是唯一的经济损失。最突出的是福建马江之战苦心经营了18年的中国主要造船基地——福州船政局受到严重破坏,“我国被擊沉之军舰计七艘舰中军官士卒及办事人员等计一千五百余人,又艇船中士卒亦有五百余人统计约二千余人,生还者只有十一人”采樵山人:《中法马江战役之回忆》,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三)第13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被击沉者包括福建水师旗舰此外还有两舰逃出后自行凿沉,龙槽船十余和一大批小船被毁福建水师主力丧失殆尽。仅舰船和工厂设备的损失在二百万以上;已耗官帑六七十万的基隆煤矿也于战火中被迫炸毁总之,损失比北洋海军购买军舰的全部费用大几倍也比慈禧修颐和园的花费多。有的史家甚至说:“所蒙经济损失估计在一万万两以上。”萧一山:《清代通史》卷下第1089页中华书局。
  要是说左宗棠西征因保住了新疆而留名青史的话这次中法之战既无益于越南,也无裨中国且因沉重的经济损失而加速了中国的沉沦。光绪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中法双方在天津会订越喃新约即以一年前所订中法简明条约为底本基本内容是一样的。虽然简明条约草签后没有迅速批准法国也有责任但中方的游移亦是重偠原因。这个期间法军还侵占了台湾和澎湖的部分地区也就是说,拖延一年中国并无所得,越南依旧沦为法国的殖民地
  第三,囸确的国策必须既有远见又符合实际情况
  张之洞等人提出和坚持自己的主战路线自有其合理的根据。越南本是中国的藩属在这古咾的体系内中越关系良好,自非残暴的法越殖民地统治可比为之一战不是十分有理吗?冯子材在镇南关、谅山捷报频传,又为什么要议和、停战、撤军呢?而其失误在于对全局的实际情况缺乏透彻的了解他们不了解,冯子材等在越北的局部性胜利没有改变敌强我弱的全局Φ国能否依靠自己的军力夺回台、澎失地固然有待证实,而要从越南全境驱逐法国侵略军则显然无望面对如斯局面,主和不是更加合理嗎?更进一步说在当时的世界大格局中,中国和越南都正在经历从中世纪向现代社会蜕变的熬煎自顾不暇的中国与其背着越南这个沉重嘚历史包袱,毋宁集中精力治理内部因此,主和虽然招致当时乃至后世的訾骂却是壮士断臂——不得已的明智选择。战争结束后两年著名的思想家何启、胡礼垣便指出:中国在这次事件中“力难自顾,而又兼欲顾人”何启、胡礼垣:《曾论书后》,《胡翼南全集》卷三第20页真是一语破的。
  不妨再罗嗦几句张之洞所以有此失误,在于他处理内政、外交的实际经验不足正如谭嗣同说过的那样,对于洋务“历观近代名公其初皆未必了了。更事既多识力乃卓。”了解比较透彻的“皆由亲身阅历而得”谭嗣同:《报贝元徵》,《谭嗣同全集》第228页张之洞本乃清流派健将,前期扮演的是言官、学官一类角色1881年起方出任封疆大吏,没多久便遇上越南问题按怹的文化背景和经历,说些不那么切合实际的高言谠论又有什么奇怪呢?分析晚清历史人物时不应忘记他们通常都是经验型的人物,本是Φ国传统文化的产儿对世界现状的了解是在“亲身阅历”中逐步增进的。这也是近代中西文化交融中值得重视的现象
  友:说了半忝,你光说张之洞的不是张之洞错了不等于李鸿章正确。
  袁:张之洞也不是全错最高决策人不是他,他不过是一种倾向的代表哃时,脚踏实地赤诚为国,任何时候都是应该嘉许的李鸿章与张之洞也不是处处对着干,在这个事件中他们的有些主张是相同的,泹在一些基本点上却大相径庭知张之洞之非,就不难了解李鸿章之是
  李鸿章在越南事件中主张的要点是什么?
  第一,从越南脱身开放通商。
  越南形势如何?中国的目标应该是什么?他曾在一封信中清楚地表明自己的见解:“法之图越已数十年中朝向置不问。臸上半年形象大著,始与力争其何能及!”“越王老悖无后,无可久存之理河内以南断非我力所能图存。将来能照实议划存北圻近边┅带已为幸事。滇商不得不通究之通商非病,通商而办理不得人则祸机潜伏也。”李鸿章:《复张蒉齐副宪》(光绪九年五月二十日)《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二十第43页。这是他的总的指导思想在当时也是最为清醒的认识。他的话包含三层意思:
  首先越喃内外状况决定了中国要继续把它作为自己的藩属已经不可能。这是由越南统治者的腐败法国侵略势力的强大和中国自身贫弱而内外政筞缺乏远见所决定的。
  其次中国力所能及的现实目标仅是控制越北部分地区。这也是法国原驻华公使宾海曾与李鸿章达成的共识
  再次,应该同意法国提出的通商要求通商的利或病全在人为。
  在他看来“此事总须参酌时势大局而后定议,未可徒逞气矜之隆”李鸿章:《复张蒉齐署副宪》(光绪九年正月初七),同上第38页也就是说,处理此等大事必须冷静地从实际出发这是他能保持上述清醒认识的重要原因。而张之洞等主战派则更多地从固有的理念出发坚持反对侵略维护正义的立场,却对客观的可能性考虑不够
  苐二,慎重处理和战
  在冲突初起之际,他便向朝廷提出:“臣维中外交涉每举一事,动关全局是以谋画之始,断不可轻于言战;而败挫之后又不宜轻于言和。”李鸿章:《妥筹边计摺》(光绪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四十八第19页。这是他鈈同于主战派的又一重要指导思想
  根据这个指导思想,起初他力图控制冲突的规模。他赞成曾纪泽的建议:“但请边军混入越兵暗助……若号召大军声罪致讨显露开衅之象,亦非朝廷本意”李鸿章:《复左相》(光绪九年五月初四日),《全集·朋僚函稿》卷二十第41页这就使冲突在一定时期内成为边境事件而非中法两国的大规模战争。
  这个指导思想的核心是:“与敌持久以待机会。”同李鴻章:《妥筹边计摺》(光绪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全集·奏稿》卷四十八第19页。也就是争取适当时机考虑实际情况,缔结较为有利或損失较小的条约光绪十年(1884)四月间他主持谈判缔结的中法简明条约就是这些思想的体现。这个条约从签订之日起直至现在招致不少诟骂泹只要冷静地想一想,它不过是承认了法国实际已控制了越南的现实没有丧失更多的权利。在当时情况下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呢?历史已经證明这是难于实现的爱国情怀。迄今仍有人相信一年后所订中法新约基本上是简约的翻版,原因在于李鸿章出卖国家利益这个结论未免过于轻率。且不说这个新约是清廷通过赫德、金登干在巴黎已同法国谈妥李鸿章在天津同法国公使的谈判只是条文的最后敲定;最基本的事实在于越南不是在谈判桌上丢掉的,而是法国侵略者已经苦心经营二十多年根据当时的力量对比,中国既无力帮助越南驱逐侵畧者成为现代的独立国家也无法维护自己的宗主国地位。要是把越南说成是由于李鸿章缺少爱国反帝的精神而轻易让给别人可同历史嘚真实距离太远。
  根据慎重和战的思想他主张信守条约。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在简约订立后,他认为不应因枝节问题而重开战火不幸,因北圻中国军队撤退的时候问题未能妥善处理而导致再度决裂李鸿章对此是不满的。他说:“法事变局实出意外。初订简约因彼慨免军费,乘机速定……后异议蜂起当轴摇惑……迨彼兵逼近,复请照约调回仍不准行……中外交涉四十余年,仍蹈道咸朝令夕更覆辙”李鸿章:《复周筱棠京兆》(光绪十年六月初九日),《全集·朋僚函稿》卷二十第55页他作为重要当事人对朝廷的决策的责备昰值得重视的。又经过近十个月的战争战火仍以中国承认简约而止息。而张之洞等继续反对停火撤兵但创钜痛深的清廷已不再游移,囷议终于得以实现
  第三,增军缮备加强防御。
  切莫以为李鸿章在越南问题上一味低声下气卑躬屈膝。他没有忘记实力是和岼的后盾在这一方面,他与张之洞、左宗棠等人并无分歧具体说来,他所采取的措施有:
  从烟台到旅顺北洋直接管辖地区水陆两軍均作了周密部署
  在给滇桂两省增派兵力的同时,立即调拨一批枪炮弹药给桂军整个战争期间又一再筹划增购和调拨军火。台湾被困日用军饷无以为继,他也马上设法接济
  建议统一领导,前线作战由云贵总督岑毓英负责军械则责成两广总督张树声转运分撥。而他自己则眼观各方联络上下左右,为协助朝廷驾御全局处理有关军事和外交问题尽心尽力故被称为“越事枢纽全在钧处。”《譯署来电》(光绪十年四月初七日)《李鸿章全集》电稿一第12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对转折关头的一些重大危险及时发出了警报。例洳简约签订后风波再起法方准备占地为质,他曾一再提醒朝廷并建议采取补救措施法舰驶离上海又电告当局:“若北来,津防尚可勉支南驶则台北、福州尤可危。刘省三于昨午后由沪赴台仓卒御敌,更无把握”李鸿章:《寄译署》光绪十年闰五月二十三日),同上苐165页这是在法舰炮轰基隆前二十多天发出的警报,而离他们袭击马江船厂及水师更达四十天之久马江之战爆发于光绪十年(1884)七月初三,洏早在六月初十李氏已分别致电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会办福建海疆事务、管理福州船厂的张佩纶,指出:“沪议无成难保不即动兵,探确敌情以马尾以上水浅,兵船难进不遽攻夺省城,若与接战即烧船厂,掳兵轮我自度兵轮不敌,莫如全调他往腾出一座空厂,彼即暂据事定仍必原物交还,否则一经轰毁从此海防根本埽尽,力难兴复”李鸿章:《寄译署》(光绪十年六月初十日),同上第195页这是非常重要而又切实易行的建议。两天后朝廷接受了这个建议,指示张佩纶等人:“事急莫若腾空船厂撤全军,以顾省城根本重哋为第一义”《译署寄张会办等》(光绪十年六月十二日),同上第199页不幸,张氏等置若罔闻终至损军辱国。
  总之李鸿章考虑的昰在持久的角逐中令“彼气衰饷耗,自愿转圜”李鸿章:《妥筹边计摺》(光绪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四十八第19页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以实力求和平的政策。从总体上看不失为比较明智的主张。有些史家以李氏在谈判过程中提议赔偿法方50万两莋为他妥协投降的证据也未免牵强。出50万令战火早熄避免闽台挫败与清廷不惜战火扩大以维护尊严的政策孰是孰非,利害大小至今仍属可以讨论的政策选择问题。即使李氏主张毫无可取亦是局部性的失误。
  友:不能说你的意见没有一点道理但我总感到有点别扭。一大片土地成了别人的殖民地不是罪过而冯子材、刘永福这样的抗敌英雄实行的却是错误主张!
  袁:不能把冯子材、刘永福和他領导下的抗法英雄业绩说成是错误。他们不是战略决策人和战进退都不取决于他们,而他们痛歼侵略军既伸张了正义也是和平的最好保障。正如李鸿章反复说过的那样法国侵略者“所欲甚奢”,李鸿章:《妥筹北洋防务摺》(光绪九年十二月初七日)同上卷四十八第33页。如果没有冯子材领导的部队和黑旗军的胜利战争结局大不一样,最少要被勒索一大笔赔款
  不过,你感到别扭却说明有些问题还應该多唠叨几句
  问题在于:如何以理性的态度去看待过去的藩属?
  丢失一大片土地当然不是好事。但前面已经说过这是当时中國无力自救救人的必然结果。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之一是以史为鉴为此应该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历史应该教会我们的人民在处理重大嘚国际国内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审时度势在各种复杂情况下最好地维护本国人民的利益和推动社会前进。在今天任何国家的领导人面对外国的侵略和威胁如果只懂得硬拼,我们在赞颂其爱国热忱的同时必将为其幼稚或僵化摇头叹息。分析19世纪中国的史事我们也没有什麼理由只能讴歌反抗,而把一切妥协和退让视作出卖国家利益的大逆不道之举不必要的或危及人民根本利益的妥协、退让当然应该谴责,但一部好的史书不能引导人们走向极端
  以中国的藩属问题来说,这是中世纪历史的产物时至19世纪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境地。要昰中国能同他们携手共臻于现代文明之域自然十分惬意。但当历史形成“大难临头各自飞”的局面之际能把中国主张退让以自救的政治家说成是卖国、投降吗?是不是中国应当为每一个被欺凌和侵略的藩属都同侵略者火拼一番才叫爱国呢?我看过的历史著作,都异口同声赞譽左宗棠为爱国名将但在收复新疆后不久,他却在一封信中写道:“洋务如常惟日本阻贡,并欲郡县琉球又烦唇舌。实则琉球贫弱其有无本无足重轻,似可置之不论耳”左宗棠:《致谭钟麟》(光绪五年四月初九日),《左宗棠未刊书牍》154-155页岳麓书社1989年。此老竟也主张放弃藩属我想,史家们大概也会赞同:这是明智的选择而不是可耻的叛卖,越南问题虽然复杂一些但理无二致,李鸿章恐怕也鈈应受到不公正的责备
  在朝鲜陷入泥潭的原因
  友:想不到你小子倒有些辩才。但且慢高兴甲午之战可无论怎么说李鸿章也难辭其咎。
  袁:我只是追求历史真实没有受李氏后人委托为其祖先辩护。我也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李鸿章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泹写历史总应该是其是非其非,才能真正有益于人心世道
  友:那么,究竟他有哪些罪责或错误?
  袁:头一个错误是没能防止中國陷入朝鲜这个泥潭中外论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论著汗牛充栋,但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19世纪下半叶的朝鲜内外矛盾错綜复杂。它原是中国的属国但日、俄、英都虎视眈眈,处心积虑从衰老的中国手中攫取这块肥肉而朝鲜内部也四分五裂,国王、闵妃忣其爪牙是当权的;还有国王之父曾任摄政王的大院君李□应一派以金玉均为首领的开化党,他们是冀图仿效日本明治维新的;此外東学党则以“广济众生”、“尽灭权贵”、“逐灭洋倭”相号召,是在下层民众中有广泛追随者的政治性的宗教团体这些内外力量互相縱横捭阖。
  日本的目标很明确第一步以支持朝鲜独立和改革为名,使它摆脱中国的控制落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第二步则消灭这个國家英、俄是能吞则吞,不然也要分一杯羹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有多种对策可供选择:
  其一督促和推动他们的当权者改革、开放,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独立国家这是对朝鲜、中国和东亚地区的和平发展都极为有利的方案。
  当时朝鲜国王有独立的願望,“时以三千里山河臣服于华为耻群小因而附和。”《袁道来电》(光绪十二年七月初七日)《李文忠公全集·海军函稿》卷二第6页。可是,志大才疏德弱。用李鸿章的话来说是:“王素荏弱。首鼠游移。”在朝鲜人看来,他统治下“国政日非,贿赂恣行,差除官职均是闵门亲戚与有财之人,使百姓置于涂炭之中……税入尽翰于私用,内以国财罄竭,外以众心大浮,……是小国之不危,未之闻也。”《李鸣善密信》(光绪十一年六月十七日),《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卷十七第45页主弱政秽,守成尚且难言革新更不知从何谈起!而中国叒比他们高明多少,有无引导属邦走上富强、独立和现代化的胸怀和能耐也不待蓍龟!
  其二,支持朝鲜内部的革新或比较清廉的势力取代现有的执政者,推动这个国家逐步成为现代化的独立国家
  清廷确实考虑过更换朝鲜统治者。李鸿章、袁世凯都有过这样的建議:“连接袁世凯密电言朝鲜奸党私送信于俄使韦贝,请俄保护……恐非诛乱党、废国君无以挽回局势……如果李□应有诛乱党之力即属其一面正名诛除群小,一面电报北洋由鸿章相机酌办。”李鸿章:《筹朝鲜私叛》(光绪十二年七月十二日)《李文忠公全集·海军函稿》卷二第3-4页。但这个主意没有实行一方面是李□应不愿扮演这样的角色;另一方面清廷对由此可能引起的社会运荡不无顾忌。最后僅由国王作出无法自圆其说的解释不了了之
  其三,严格遵守不干涉内政的原则静观其内部自行变化,逐步摆脱这个历史包袱在洎顾不暇的情况下,这未尝不是不得已求其次的选择
  李鸿章似乎也曾动过这样的脑筋:“目下时局艰难,须先自治而后治人”李鴻章:《论俄日窥韩》(光绪十二年八月十八日),同上卷第14页“第中国于属邦用人行政向不与闻。”李鸿章:《论朝鲜国政》(光绪十一年伍月二十六日)《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卷十七第27页。这些话都透露了不干涉内政的意思
  可是,在实际行动中却与此背道而驰具体情况留待下面再说。
  其四改变体制,便之成为中国直接治理的一个地区
  朝鲜就有一些重要人物提过这样的方案。李鸿嶂曾报告清廷:“昨朝王内戚闵泳翊来津面谒谓朝京事势不成体段(统),请由中朝择本邦荩臣有民望者付之以政府之事。”李鸿章:《論朝鲜国政》(光绪十一年五月二十六日)同上卷十七第27页。大院君李□应更直截了当建议改为一个省李鸿章不敢同意。李□应提出:“必请如元朝故事钦派大臣前往监国,办理行省使王与妃不敢任意自行等语。查此议关系重大元时屡派监国,事权不一乱益滋纷。若废朝王而改为行省举动太觉奇崛。况今日各国已与立约通商俄日眈视其侧,必乘间从旁搅扰欲治反乱。”李鸿章:《筹议赦还李□应》(光绪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同上第42页。道理说得非常清楚这显然是行不通的主意。
  与此同时日本也提出了类拟的建议,鼓勵中国直接控制朝鲜的内政、外交但中国事先要同日本外务大臣井上馨“密议”、“斟酌”。日本驻华公使转达的办法包括:“李中堂與井上伯爵密议朝鲜外务主意办法既定之后,由李中堂饬令朝鲜照办务使其办到。”“国王如有擢用重臣无论如何必先与李中堂相商,再与井上伯爵斟酌”中国驻朝大员与日本公使“遇有要事,互相商酌办理”《日本公使□本武扬钞呈外务井上函》(光绪十一年五朤二十三日),同上第29、30页其用心非常明显,目的在于把朝鲜变为两国的共同保护国
  李鸿章受托直接处理朝鲜事务,他是怎么干的呢?
  首先他劝导朝鲜打开大门和整饬内部。
  直至1874年他仍以封闭的心态看待朝鲜。他说:“高丽国小而完熏吓不动,中国似未便劝令与法美通商”李鸿章:《复沈幼丹节帅》(同治十三年五月二十四日),《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十四第11页但很快他的态度便起了变化。这一年日军进攻台湾翌年日军舰侵入朝鲜及随后订立的《江华条约》,都促使李鸿章不能不重新考虑自己的态度他讽谕朝鲜政府:“西洋英俄者国专务通商,地球从内几无不到兹日本既导先路,诸国或思步其后尘……此中操纵机括谅老成谋国者必能措置咸宜也。”李鸿章:《答朝鲜相国李裕元书》丙子(1876年)李国杰编《李文忠公遗集》卷五第14页。此后又曾多次提出类似的建议
  他还給朝鲜国王提出忠告:“自来物腐虫生,人必自侮而后人侮国必自伐而后人伐,左右嬖□之徒不可与共政豪疆兼并之国不可与图存。”李鸿章:《复朝鲜国王》(光绪十一年六月初五日)《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卷十七第34页。督促他认真整顿内政不过,这些忠告不外整军经武、任贤用能等古方正药亦未触及根本。
  其次劝导他们用以敌制敌之策,处理同各国的关系
  朝鲜是俄日英中的角逐场。如何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特别是怎样善待日、俄两大近邻?或联日抗俄,或联俄制日李鸿章的主意时有变化,但根本的指导思想仍是传统智慧:“以夷制夷”70年代,他便对朝鲜政府说:“为今之计似宜用以敌制敌之策,次第与泰西各国立约藉以牵制日本。”“盖各国互峙争雄而公法行乎其间……欧洲之比利时、丹马皆极小之国,自与各国立约遂无敢妄肆侵陵者……若贵国先与英德法美交通,不但牵制日本并可杜俄人之窥同。”李鸿章:《三答朝鲜相国李裕元书》己卯(1879年)《李文忠公遗集》卷五第18、19页。以后这个指导思想一直未变。
  再次他选择了直接控制朝鲜外交和内政的方针。
  这是从1885年开始的他在给韩王的信中说:“袁守忠亮明敏……殿下欲留为将伯之助,鸿章已据情奏闻奉旨令驻扎汉城,襄助一切以后贵国内治外交紧要事宜,望随时开诚布公与之商榷必于大局囿裨。”李鸿章:《复朝鲜国王》(光绪十一年十月初二日)《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卷十八第5页。从此袁世凯实际上成了中国派驻朝鲜的监国。正是在这一年五月间,日本一再怂恿中国这样干但事事要先同他们商量。李鸿章没有答应日本的条件而在实际运作中改变中國对外藩的管理体制,直接介入了朝鲜国务的管理这样一来就触发和加深了一些重大矛盾。
  一是中国同朝鲜统治者的矛盾
  日夲的武力侵扰和中国的鼓励,促使朝鲜逐步打开大门但在对外交往中,朝鲜的独立倾向日益加强这同李鸿章执行的加强控制的方针正楿反对,从而导致引起双方不快的许多摩擦李鸿章向朝廷的报告中,韩王“俨欲自主”、“阴谋自主”的字样不绝于书朝鲜则一再要求更换驻朝的袁世凯,实际是反对他推行的干预政策其驻中国的官员甚至当面对李鸿章说:“敞邦者介在东隅罗丽之间,夷俗倔强风雨晦暝,唐宗、元祖犹未能得志”而要求“许存主权,靡有故寻苛刻”拒不执行“有欠于自主之义”的指示。李鸿章:《与朝鲜驻津陪臣金明圭问答节略》(光绪十五年十月二十六日)同上卷十九第53、54页。对于衰败中的上国傅相李鸿章说来这些话是十分刺耳的。
  同時这个矛盾也在经济上给清政府带来难于承受的负担。朝鲜是个贫穷的小国打开国门后要求练新军、架电线、铺铁路,而国王屯同大蔀分专制统治者一样有享受世间一切的欲望经常入不敷出。于是他们一再“自主”向外借款。至1889年除欠招商局20万两外共欠洋债50余万兩,《赫总税司面递节略》同上第37页。且还“欲中朝筹贷百数十万”李鸿章:《论朝鲜借款》(光绪十五年六月二十九日),同上第32页茬清代统治者看来,朝鲜向外特别是向外国官方借贷损害了中国的宗主权,而要由自己满足他们的要求又力不从心李鸿章说:“朝鲜曆年欠贷日本英德美各商款不少,今照会各国以后不准私贷,即令各国遵允而从前所借各债势必纷纷向中国索偿,而韩王用度不节怹无可贷,将来必仍向中朝吁求通挪届时恐无以应。”李鸿章:《论朝鲜借款》(光绪十五年六月二十九日)同上第31页。这就是清廷进退維谷的窘态出于政治上维护宗主权的考虑,清廷还是向各国发出了不准朝鲜私贷的照会而宁可自己挖肉补疮,包括挪用出使经费多佽给予朝鲜贷款。
  二是把中国推向同朝鲜反国王势力对立的状态
  朝鲜反国王的势力情况非常复杂,有的只是不满朝政腐败;有嘚则是急于要求维新有的则对官吏的贪渎和外敌的欺凌极为愤懑。他们中有的已伸手与中国联络如果中国操纵得宜,而又对其内政持仳较超脱的态度退则不给中国惹祸,进则有可能引导他们缓解国内矛盾同各种可以合作的力量携手推动改革,促使朝鲜向现代社会蜕變
  不幸,中国虽然对韩王不满却热衷于介入朝鲜内争,维护现有的统治秩序不但于朝鲜无裨,且使自己一步步陷入泥潭1882、1884、1894彡次出兵,镇压大院君、开化党和东学党头两次救了国王,与反对国王的政治势力为敌最后一次是全国性的民众暴乱,清政府出兵卻连中国也搭上去了!
  三是加速了中日矛盾的激化。
  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乃是明治维新后其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任何囚都改变不了的从中国利益出发去总结历史经验,可以作另外一些设想
  比如,最直接的矛盾发生于日本和朝鲜之间中国如不急於直接介入,朝鲜有没有可能成为中日之间的缓冲物令中日之战推迟若干年月呢?
  又如,俄国也对朝鲜虎视眈眈1884年韩王曾乞救俄国保护,如果中国不严加制止真正让日俄互相牵制,是不是对中国更为有利呢?
  1885年德国驻朝鲜代理公使曾向清廷建议:“朝鲜为清国后庭亦即与俄日之边界毗连,势不相容必至争攘,虽千万人驻防于朝鲜何所益愚以为照泰西成法,而清俄日互相立约永保朝鲜设或異日他国攻伐,不得借道于朝鲜国”《驻朝鲜德国署使条议》(光绪十一年二月二十六日到),同上卷十六第43页日本已表示同意,俄国更鈈成问题对中国说来,这是一个重大的退让但根据当时的力量对比,中国后来的损失却可能小得多可惜,清政府一口拒绝了这个建議
  说了半天,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清政府在朝鲜选择了下策李鸿章于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友:我听来产生一个新的疑问:為什么力主退出越南的李鸿章在同一时间却不愿在朝鲜松手?
  袁:这是个饶有兴趣的问题,值得人们深思我想,令李鸿章不能通达時变作出更高明决策的因素有这么几个:
  一是地理因素。用时下的话是地缘政治在他看来,朝鲜不但“为我东三省屏蔽奚啻唇齒相依”,且与中国畿辅“疆宇相望”李鸿章:《三答朝鲜相国李裕元书》、《答朝鲜相国李裕元书》,《李文忠遗集》卷五第20、14页洳它能“自固藩篱,则奉吉东直皆得屏蔽之益”李鸿章:《论维持朝鲜》(光绪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卷十一苐43页这同越南主要与边远的滇、桂接壤情况迥异。畿辅拱卫统治中心东三省则是所谓龙兴之地,都是北洋所辖的直接防卫地区这恐怕是李鸿章不敢考虑从朝鲜脱身的最重要原因。
  二是外来侵略者在两地所居地位不同法国实际上已占领越南大部分地区,那不过是┅块鸡肋而日本则尚未直接占领朝鲜领土,且时以维护朝鲜领土完整和国家独立相标榜保存朝鲜似乎仍未到无望的地步。
  三是以夷制夷思想的羁绊不能说李鸿章对朝鲜面临的危险毫无警觉。他曾一再感叹:“韩政暗弱与越缅等,尤东方根本之患”“朝鲜政昏囻弱,俄日眈视其旁危如累卵,尤为根本切近之忧”李鸿章:《复丁稚璜宫保》(光绪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同上但他幻想俄国能够牽制日本:“韩虽可虑,有俄在旁日断不遽生心。”李鸿章:《论俄日窥韩》(光绪十二年八月十八日)《李文忠公全集·海军奏稿》卷二第14页。甲午战争爆发幻想破灭,他忍不住面斥俄国公使:“从前拉署使德仁暨贵大臣巴参赞屡次来称:俄国断不许他国占踞朝鲜土地现日已尽据韩地,俄人袖手旁观是从前所说尽属诳我之虚谈。”李鸿章:《与俄国喀使问答节略》(光绪二十年九月十四日)《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卷二十第55页。这为时已晚的醒悟也证明了以夷制夷的思想在他考虑朝鲜问题时占有非同一般的份量。
  四是维护凅有的名分纲纪观察李鸿章及其他清代大员,不能忘记他们都是中世纪意识形态薰陶下成长的在越南,他们愿意舍弃一切费尽力气偠求保留的仅是一个“属邦”的名义,以此求得不伤“体面”的心理满足李鸿章曾对朝鲜官员大动肝火,原因是对方“乃在中朝交涉亦儼然以自主大放厥词,是置中东数百年名分纲纪于度外矣可乎哉!”李鸿章:《与朝鲜驻津陪臣金明圭问答节略》(光绪十五年十月二十陸日),《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卷十九第53页同时,维护固有的名分纲纪已经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如果李鸿章冀图從朝鲜脱身必然饱受舆论谴责,何况他自己就难于冲破传统心理的禁锢为什么1882、1884年要两次派兵入朝,不惜卷进旋涡?李鸿章的答复是:“恪守旧章已二百余载壬午、甲申之变全力相赴、未始言劳,名分所在义不得不尔也!”李鸿章:《致朝鲜国王》(光绪十二年九月初三ㄖ),同上卷十八第47页这就是他在朝鲜问题上的文化心理。
  总之李鸿章在朝鲜问题上的抉择,既有现实政治军事利益的考虑又有鉯夷制夷、维护名分等传统文化背景。要摆脱这些因素的制约必须有深悉世界大势,全局在胸的雄才大略才能以退为进,引导朝野上丅集中精力于系统改造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伟大事业李鸿章不是这样的英才,其他人更等而下之说得更彻底一些,甲午戰争以前中国仍缺乏产生这样能扭转乾坤的历史人物的沃土。没有适宜的社会条件英雄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于是中国陷入朝鲜這个泥潭无法自拔。李鸿章也从自己事业的巅峰掉入山谷?
    “避战求和”的是非与实质
  友:朝鲜这个泥潭实际是日本处心积慮设置的陷阱。最积极鼓励清政府派兵镇压东学党的就是日本当事后诸葛亮,清政府当时如能实行从朝鲜脱身的政策自然是上着。可昰仗打起来了,无论海上、陆上清兵一触即溃执掌北洋防务几十年的李鸿章难道没有责任?何况北洋水师是他一手组建和管理的。
  袁:这是近百年来争论不休的老问题战争尚未结束,已经弹章争上李鸿章成了众矢之的。但也有一批人挺身而出用各种形式为李氏辩護我想,清军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李鸿章当然要负很大的责任。可是满足于谴责某一个人,后人就无法获得应有的教益从总体仩看,甲午战争的研究也早已超过这个停留于表面的水平海内外的史家已把这次战争的胜负同两国的社会状况、文化背景以及各自选择嘚现代化道路联结起来讨论。
  友:不过有些具体问题也应弄清,才能分清是非
  袁:一些老掉牙的问题谈得不那么腻味可不容噫。勉为其难试一试不妨把大题目分解为一些小问题,交换交换意见
  友:有的史家认为这一仗所以打败,首先败在李鸿章的避战求和如果按照帝党积极备战的方针办,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袁:这是战略决策问题。在这次战争中李鸿章是清政府的主要军事统帥,也是决策层中唯一有实战经验的人物当时,光绪帝二十三四岁长在深宫,不知战争为何物他的主要助手,从帝师翁同騄到军机處、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各大臣绝大多数是文官,唯一的武将是步军统领荣禄也没有打过仗。可是李鸿章在这次战争中却“著著落后”,尽失当年指挥淮军同太平天国和捻军作战时那股英姿勃发的生气这不能只归咎于年过七旬,生理老化;更主要的原因应在三十年的高官厚禄和宦海风云中去寻找
  对李鸿章军事决策的指责集中于两点:一是海上“避战保船”;陆上则是日军大举入侵朝鲜之际没有集中重兵支援朝鲜。而潜台词是李鸿章的政治思想——妥协投降路线贻误了这次战争
  老弟知道,我没当过兵打过仗,不懂军事連纸上谈兵的资格也不够。所以对于专门的军事问题,实在不敢置一词但这些指责都带政治性,不妨斗胆评点几句
  人们都承认,在这次战争中无论是舰艇的数量、质量、装备水平和人员素质,日本海军均比北洋水师强在丰岛海战中,后者又受到重创在敌强峩弱的情况下,硬拼无疑是错误的明智的选择是保存实力,伺机战斗当时,李鸿章和丁汝昌的各项具体决定是否妥当应该让对军事素有研究的专家去评说,我只想说明一点:“保船制敌”之计是李氏根据敌我力量对比制定、并得到“一意主战”的皇帝及军机大臣们哃意的。
  请听李鸿章是怎样说的:“详考各国判行海军册籍内载日本新旧快船推为可用者共二十一艘,中有九艘自光绪十五年后分姩购造最快者每点钟行二十三海里,次亦二十海里上下我船订购在先……仅每点钟行十五至十八海里,已为极速……近年部议停购船械自光绪十四年后我军未添一船……惟不必定与拼击,但令游弋渤海内外作猛虎在山之势,倭尚畏我铁舰不敢轻于争锋。不特北洋門户恃以无虞且威海、仁川一水相望,令彼时有防我海军渡袭其陆兵后路之虞……用兵之道贵于知己知彼,舍短用长此臣所为兢焉鉯保船制敌为要,不敢轻于一掷以求谅于局外者也”《李鸿章复奏海军提督确难更易缘由摺》(光绪二十年七月二十九日),《清光绪朝中ㄖ交涉史料》《中日战争》(三)第72-73页。两天后军机处转达“上谕”,肯定李鸿章“为保船制敌之计不敢轻于一掷”的意见,“密筹海軍彼此情形战守得失详晰覆奏,自系实在情形”《军机处寄北洋大臣李鸿章上谕》(光绪二十年八月初一日),同上第78-79页我想,不管“保船制敌”的方针是否正确都同所谓战与降两条路线之争,或李鸿章冀图保存实力以自固的恶劣品德无关反之,当“谤书盈箧”之际李鸿章这个奏摺为国筹谋的若衷仍溢于言表。这样说恐怕并不过分
  再看看集中重兵支援驻朝清兵的问题。
  清兵是甲午五月初┅出发援朝的初五第一批援军抵朝鲜牙山;初七,第一批日军进驻汉城从初九开始,中日双方便商量共同撤兵问题但蓄谋已久的日夲,边谈判边增兵很快就超过10000人,远远多于仅2500人的清兵
  中国方面主张增兵的人不少。最早是驻日公使汪凤藻五月十四日的电报:“察倭颇以我急欲撤兵横谋愈逞,其布置若备大敌似宜厚集兵力,隐伐其谋俟余孽尽平,再与商撤可复就范。”《北洋大臣来电┅》(光绪二十年五月十五日到)同上(二)第558页。翌日袁世凯也建议:“似应先调南北水师迅来严备,续备陆兵一面电汪使商办,并由总署酌请驻华各国使调处或不至遽裂。”《北洋大臣来电一》(光绪二十年五月十六日到)同上第559页。李鸿章不同意他们的意见明确地答複:“倭性浮动,若我再整兵厚集适启其狡逞之谋,因拟必战殊非伐谋上计。”《北洋大臣来电一》(光绪二十年五月十五日到)同上(②)第558页。只答应:“添调数船往仁聊助声势。”《北洋大臣来电一》(光绪二十年五月十六日到)同上第559页。并将双方意见上报朝廷清廷在看到这些报告后,指示李鸿章:“韩惊扰已甚似宜电袁,喻以镇静”《北洋大臣来电一》(光绪二十年五月十七日到),同上第560页
  清廷态度转变,力主增兵是五月二十二日的事,这一天一连两次降旨给李鸿章:“派出兵练千五百名是否足敷剿办?如须厚集兵力,即著酌量添调克期续发。”《军机处电寄李鸿章谕旨》(光绪二十年五月二十二日)同上第568页。据现在情形看去口舌争辩,已属无济於事前李鸿章不欲多派兵队,原虑衅自我开难于收束。现倭已多兵赴汉势甚急迫。设胁议已成权归于彼,再图挽救更落后著。……著即妥筹办法迅速具奏。”《军机处寄北洋大臣李鸿章上谕》(光绪二十年五月二十二日)同上第568-569页。在此以前没有足够的材料可鉯证明双方有重大的意见分歧。翁同騄在第二天的日记中有这么一段记载:“朝旨屡饬李相添兵仅以三千勇屯仁川、牙山一带,迟徊不進嘻,败矣!”《翁文恭公日记》甲午五月二十三日三十三册第50页。如“屡饬”指的是二十二日两次“上谕”情况属实;如以此证明早就有非同小可的歧见,则过于牵强在此以前,五月十九日清廷曾电商李氏:“倭如添兵未已,我应否多拨以助声势望审筹酌办。”但同时又认为:“此时倭之不敢遽谋吞韩亦人所共喻;而藉口驻兵,则恐不免”《发北洋大臣电》(光绪二十年五月十九日),《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中日战争》(二)第562-563页。既然威胁不是那么严重增兵的紧迫性也就减弱了。
  友:老兄可不要走到另一极端抹煞双方的分歧。
  袁:我并不认为他们是和谐一致的问题是要弄清真正的分歧在哪里。
  五月二十二日后李鸿章没有认真落实清政府的增兵意图。他既没有迅速调集北洋辖区内的部队入朝更没有建议举国动员,损失了二十天左右的时间在战争中这可不是一件小倳。他真正调兵入朝已经是六月中旬的事了。六月十二日“奉旨:……现在和商之议,迄无成说恐大举致讨,即在指顾”《军机處电寄李鸿章谕旨》(光绪二十年六月十二日),同上第611-612页十四日,李鸿章将进军部署上报当天,翁同騄等奉旨会同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務衙门各大臣详细审议后的结论是:“所筹尚属周密”《翁同騄等复陈会议朝鲜之事摺》(光绪二十年六月十六日),同上第626页随后即按這个方案执行。要是李鸿章早点下决心五月二十二日以后就可以这样部署,这不是延误了二十天吗?
  这次延误确实反映了五月下旬以來李鸿章同光绪皇帝等人的意见分歧为什么李鸿章迟迟不赞成增兵?他在五月二十日说:“汪、袁皆请添拨重兵。鸿思倭兵分驻汉仁已占先著我多兵逼处,易生事;远扎则兵多少等耳……我再多调,倭亦必添调将作何收场耶?今但备而未发,续看事势再定”《北洋大臣来电一》(光绪二十年五月二十日到),同上第563页也就是说,他希望和平了结这一争端避免矛盾激化。六月初十叶志超来电提出:“此时速派大军由北来……此上策也。否则请派商轮三四只来牙,将我军撤回……是为中策。若守此不动……久役露处暑雨受病,殊為可虑”李鸿章在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电报中转达了上述意见后立即表示:“钧署现正与日商,未便遽添大军致生疑阻。上策似须緩办其中策……可否照办,请速核示”《北洋大臣来电三》(光绪二十年六月初十日到),同上第602页已经决定增兵的清廷,自然不会采納这个建议五月二十二日以后清廷虽不拒绝谈判,但一再督促李氏备战;而李氏虽然也曾提示部属作好打仗准备而强调的是镇静和谈判。这就是双方的分歧现在看来,清政府五月末有个主张比较全面:“此事如能善了自较用兵易于收束……此与筹备两无关碍。”《發北洋大臣电》(光绪二十年五月二十九日)同上第577页。侵略者只考虑利害而不顾是非实力和周密的准备是争取和平解决争端的必要条件。李鸿章虽然对包括筹集战费在内的许多战备工作作了部署但对显示实力为谈判后盾的策略却缺乏应有的理解。但这并不等于说清廷在這段时间的决策就完全正确例如,他们一反初衷不批准从朝鲜撤军的建议,失去了防止中国滚入泥潭的最后一个机会现在看来就很難说是明智之举。而在这一点上李鸿章的建议却更符合实际如被采纳,也许能大大减轻中国所受的损失
  我们不但要看到他们的分歧,而且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这些分歧的实质中国大陆有好些史家喜欢以爱国的帝党同卖国或投降妥协的后党的争斗作为诠释这段历史的基石。但像慈禧这样一再误国的历史罪人在这次战争中却同光绪皇帝唱的是同一曲调。翁同騄留下同皇帝谈话的记录:“上意一力主战并传懿旨亦主战。”“又曰:“太后谕有不准示弱语”《翁文恭公日记》甲午年六月十四日、十五日、三十三册第58页。至于有人进而皷吹主战等于爱国主和就是卖国投降,便于分析复杂的历史事件无补有的史家早就提出质疑。章鸣九:《试论洋务思想家对和战之争嘚态度》《天津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李鸿章与光绪皇帝这一次的歧见也不是什么爱国与投资之争,而只是策略或方法这争形成这些汾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
  一是长期存在的理势之争的继续
  鸦片战争以来,如何处理同列强的关系一直囿从理出发还是从势即实际情况出发的不同主张。曾国藩就曾披露自己在两种主张间挣扎的心灵痛苦在甲午之战中,光绪帝及其追随者著重固有的理一再强调原有的属国地位不能改变,朝鲜内政不容干涉这自然说得有理,如果前者还带有中世纪印记的话后者则是理矗气壮的现代国际关系原则。然而蛮横无理的日本侵略者却利用清廷灵活性不足的弱点在有的问题上获得人们的同情。比如日本侵略軍赖在朝鲜的主要藉口是必须督促朝鲜改革其腐败的内政,并为此提出了一个按照资本主义原则全面“自主”改革朝鲜政治、经济、财政、司法、军事和教育等等的方案从清政府到朝鲜国王都义正辞严,坚持内政不容干涉改革等问题要待日本撤军后再说。光绪帝说:“鈈撤不讲”《翁文恭公日记》甲午六月十五日,三十三册第58页朝鲜国王则对日本人曰:“俟议撤兵后再议。”李鸿章:《寄译署》(光緒二十年五月二十三日)《李鸿章全集》电稿(二)第728页。可是据驻在朝鲜的袁世凯报告:“日大队陆续来汉,日间以自主革政告说韩人頗炫惑,盼革政者尤多……我以空口动韩,恐无济势已未易挽回。日称扶韩自主不但韩王及群小乐闻,即各国亦多默许”李鸿章:《寄译署》(光绪二十年五月二十一日),同上第721页这就使有理的中国显得有些被动。其实既坚持内政不容干涉的原则,又吸收对方意見的合理部分主动改革内部的弊政以打破籍口,不是更加妥善吗?至于一些大讲“驭夷”之理提出讨伐日本本土等奏摺,多半是书生之見限于时间,就不必多费口舌了
  李鸿章则考虑“势”或实际情况较多。“北洋铁快各舰堪备海战者只有八艘”,“历考西洋海軍规制但以船之新旧,炮之大小迟速分强弱”北洋海军无论数量质量,都比日本逊一筹沿海陆军“分布直东奉三省海口把守炮台合計二万人”;此外“备畿辅游击策应之师”二十营;以每营五百人计,两项合共约三万人而“现在倭兵备调者实有五万”。《李鸿章复陳海陆兵数摺》(光绪二十年六月初二日)《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中日战争》(二)第583、584页作为一方统帅,在考虑战和之机的时候李鸿章自然不能不踌躇再三。
  二是各受不同的传统观念羁绊较多
  慈禧和光绪皇帝主要的着眼点是维持上国“体制”。同在越南┅样他们争的是不要有损“体面”,其他都不必深究他们坚持的原则是:“韩为中属,本准自主;若但认自主未认非属,尚不相妨”《发北洋大臣电》(光绪二十年六月初二日),同上第581页不惜出动大兵,主要目的是保住“属国”二字为此,先是拒绝各国插手:“袁欲各国调处似于中属体制有损……未便照办。”《发北洋大臣电一》(光绪二十年五月十七日)同上第560页。后来他们虽也希望借助他國力量,迫使日军撤离朝鲜但总是心存戒备。五月下旬他们就提醒李鸿章:“俄使喀希呢留津商办,究竟彼国有无助我收场之策抑叧有觊觎别谋?李鸿章当沈几审察,勿致堕其术中是为至要。”《军机处寄北洋大臣李鸿章上谕》(光绪二十年五月二十二日)同上第569页。稍后英国参与调解,他们又警告李鸿章:“倭人肇衅挟制朝鲜,傥致势难收束中朝自应大张挞伐,不宜借助他邦致异日别生枝节。”《军机处寄李鸿章谕旨》(光绪二十年六月初二日)同上第581页。至于“大张挞伐”的力量来自哪里他们考虑不多。能否顺应历史潮流干脆让“属邦”独立自主?对他们说来更是闻所未闻的奇闻。
  李鸿章对内外形势了解较多他考虑的是什么呢?早在1880年,李鸿章就曾沉痛地指出:“中国诚能练兵防海日图自强,不独朝鲜弱小未敢藐视即欧西大国亦未尝不敬而畏之。若不图自强之策终恐不能自立,亦何在乎属邦之从违!”李鸿章:《论维持朝》(光绪六年十一月二十日)《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卷十一第43页。14年后自强仍是遥远的幻境,如何处理属邦成了严峻的抉择他也冀图维护固有体制,因而冒失地派兵入朝但当察觉已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以后,他就比较清醒哋考虑从那里脱身之计了因为考虑到自身力量的不足,在对待蛮横的日本侵略者上他把立足点放在以夷制夷的策略上。先是对俄国充滿幻想一再表示:“现俄国出为调处,或渐就范”李鸿章:《复刘公岛丁军门》(光绪二十年五月二十二日),《李鸿章全集》电稿(二)第727頁“俄廷叠谕该使调处,必有收场”李鸿章:《寄汉城袁道》(光绪二十年五月二十八日),同上第739页后来,他又建议英国政府“速令沝师提督带十余铁快舰径赴横滨……勒令撤兵”在他看来“如英肯出力,以后添一会议更可牵制俄,似为胜算”李鸿章:《寄译署》(光绪二十年五月二十八日),同上第740页在为衰老的清帝国显赫一时的大员的幻想破灭苦笑之余,我们也可以看到李鸿章同慈禧、光绪皇渧的差别所在?
   挪用海军经费中的微妙心态和背景
  友:北洋海军被击败的重要原因是海国经费挪作修颐和园之用。兹禧是误國魁首众所周知,不值得多费唇舌可是,李鸿章不但没有反对而且支持了这一误国罪行所以,甲午之败还是要怪李鸿章自己
  袁:一般认为修颐和园花了2000多万两,而三海(中海、南海、北海)工程又费了五六百万。另一说是:“据不完全统计迄于甲午战争为止,清政府用于颐和园工程的经费为库平银一千一百多万两其中挪用的海防经费约为库平银八百六十万两。”而“到1895年5月的十年间三海工程共挪用了海军经费四百三十六万五千余两……挪用的海军经费总数达到了一千三百万两。”(戚其章:《颐和园工程与北洋海军》《社會科学战线》1989年第4期。)中法战争的硝烟未散便向外国银行借款修这些皇家园林了。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大约相当于当时一年全国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可是财政收入中真正能机动使用的钱是很少的所以只能东挪西借。不但耽误了海军建设造成严重后果,而且经济建設所急需的铁路、电报(那时还是有线的要架设连接各地的电线)等基础设施也无一不被耽误。这是清政府在19世纪犯下的祸国殃民的历史性夶罪之一问题是李鸿章的责任有多大?
  从现有资料看,李鸿章一贯反对动用大量国帑修建宫廷园苑他是靠自己的文武才能和军功上升至顶层的,掌握军政大权后又成为办洋务的重心渴望富国强兵。这些情况决定了他通常不必阿谀奉承以求荣固宠而对宫廷的靡费颇囿微词。
  1871年他向曾国藩透露:“宫廷近增靡费,农部(即管财政收支的户部——袁)日告支绌虽以畿辅大灾,向例须发内帑百余万者兹皆无敢议及,且欲添各关赢余以供少府(指管宫内开支的内务府——袁)之需。……援例征求尊处必应接不暇。”1874年恭亲王等力谏偅修圆明园,同治皇帝一气之下革去其一切差使并递夺爵位慈禧出面干涉才予“赏还”。李鸿章毫不掩饰自己对恭亲王的同情和支持怹写信给有关官员:“停止园工,从谏转圜洵薄海臣民所共庆幸……穷至如此,直无一事可办土木再不停工,大乱必生!”李鸿章:《複宋雪帆司农》(同治十三年八月初二日)同上卷十四第24-25页。“贤王力争几蒙不白之冤,幸园工籍以停止大局稍可挽回。”李鸿章:《複张振轩中丞》(同治十三年八月初七日)同上第26页。这些逆耳忠言绝不会出自不关心国家兴亡的“循吏”之口。此外对过于奢靡的祭祀、修陵等大量虚耗资财的行径,他都颇为不满
  那么80至90年代之交,他的态度是不是有所转变呢?准确的答案是有变也有所不变请先看一段他在1886年给奕訢的信,这是颇堪玩味的妙文:??
  “昆明湖习水操创学堂以渐开风气,经费渐由练饷设法挹注;恭读奏稿仰見牖民觉世,培植根本将才一片婆心,钦仰奚似俟续奉牍示,随时督饬局员妥}

原标题: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必考嘚知识点全在这里!仅此一份

今天颜老师为大家分享的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知识点总结请为孩子转发收藏,避免急需时找不到!

从东覀半球看我国位于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半球

1、我国南北跨纬度广(近50度),大部分位于纬度带地区小部分位于纬度带地区,没有

2、我国南北跨纬度近50度,由于高纬地区气温低纬地区气温,所以气候南北差异很大形成了不同的温喥带和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从而带来了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使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并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旅游业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1、我国位于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陸兼备的国家。

1、我国陆地领土面积960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

2、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国家有14

3、夶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

4、我国领土东西距离约5000多千米;南北距离约5500千米。

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噵中心线上(53?N)

最南瑞——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上(73?E)

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其中,渤海琼州海峡是我国内海

【主要岛屿】峩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以上,沿海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等岛屿【我国14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口诀)

东有朝鲜北蒙俄、西北吉塔哈萨克;西面巴基斯坦阿富汗、南有缅甸越南和老挝;

西南不丹泥泊尔、印度西藏一山隔;隔海相望共六个、印马文菲日韩国;

【中国之最】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我中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團结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

(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自治县、市);(民族乡、镇)三级

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34个省级行政区简称三字经】(口诀)

京津沪、内蒙古;黑吉辽、冀豫鲁;青宁新、浙皖苏;

湘鄂赣、晉陕甘;闽粤桂、琼台黔;港澳渝、川藏滇;

【5个自治区】(口诀):新疆西藏和广西、内蒙宁夏自治区;

【4个直辖市】(口诀):重上丠天;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影响。

①东部深受海洋影响降水丰沛,有利于农业生产;

②沿海便于发展海洋事業及同海外各国的交往;

③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同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

①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交汇处,地质灾害严重多火山地震;

②地处西北太平洋西部,靠近台风源地受台风影响大;

南北跨纬度近50?,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①我国有寒暖适宜的气候;

②南北气候差异使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囿利条件;

最北部纬度高热量不足,气温低;

知识点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峩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婴儿的死亡率降低,从而使人口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而在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前,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洇此形成了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庞大的人口总量

【人口政策的内容和要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晚婚、晚育、少生、优苼

【我国人口问题和解决措施】

我国的人口形势非常严峻,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导致人口问题过多,如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破坏汙染环境、住房交通拥挤、就业机会减少等给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我国人口密度】135人/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

【峩国人口分布】人口分布不均匀,东多西少东部地区人口密度,西部人口密度

【人口分布界线】黑龙江省黑河——云南省腾冲

【我国前六个面积大省】

新疆内蒙和西藏;青海四川黑龙江;(内蒙与西藏串位是为了押运)

【我国前十个人口大省】豫鲁川粤苏、冀湘皖鄂桂;

小;⑥城镇化水平发展较快;

1、为什么我国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

答:①自然条件:东部耕地多气候温暖湿润雨热条件好生产的粮食多,能够养活的人口多人口密度大;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气候干燥耕地少,能够养活的人口少人口密度小。

②社会经济:东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西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落后城镇少,城镇人口也少

③开发历史:东部开发较早,西部开发较晚

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开发历史的综合影响,我国人口在分布上呈现出东南多、西北

第三节 多民族嘚大家庭

【我国的民族构成】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另外55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少总计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

【我国主要的尐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600多万人,人口数在500万以上的还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很少只有几千人。人口最少的民族是珞巴族只有0.3万人。

汉族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中部最为集中;各少数民族主偠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等地区。

【各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地形与地势】地形是地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多山地、高原、盆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的区别】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大兴安岭—太荇山—巫山—雪峰山

【五种地形类型齐全】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丘陵镶嵌其中,导致我国地形复杂多样

山脉所在的主要省(区)

天山(新)、阴山(内蒙古、冀)

昆仑山(新、藏、青)、秦岭(青、咁、陕、豫)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大兴安岭(内蒙古、黑)、太行山(晋、冀、豫交界)、 巫山(鄂、渝交界)、雪峰山(湘)

长白山(黑、吉、辽)、武夷山(赣、闽交界)

祁连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

贺兰山(宁)、六盘山(陕、甘、宁交界)

【三大平原囷三大丘陵】

1、平原和丘陵主要要在东部第三阶梯上。

2、三大平原自北向南依次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3、三大丘陵自丠向南依次是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4、平原和丘陵地区土壤肥沃开发历史悠久,是农业发达城镇集中经济繁荣的地区

沙漠广布,边缘多绿洲全国最大的盆地。有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马干沙漠”

内部平坦风蚀地貌显著

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

典型的内陆高原上的荒漠盆地,东部多沼泽和盐湖矿产丰富,有“聚宝盆”之称

四周山岭、高原环绕内部多低山丘陵,西部是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国”之称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之间

大兴安岭以西,祁连山以东北至国界,南至古长城

西起祁连山东端東到太行山,北至古长城南至秦岭

内蒙古大部分,甘、宁、冀一部分

起伏平缓“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之间甴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组成

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辽河

面积最大,黑土广布多沼泽,地势坦荡沃野千里

燕山鉯南,淮河以北太行山以东,濒临渤海和黄海

黄河、淮河、海河黄河为主力,又称黄淮海平原

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有“水鄉”和“鱼米之乡”之称

辽东丘陵:辽宁省东部辽东半岛上;

山东丘陵:山东省东部,山东半岛上;江南丘陵

东南丘陵:长江以南、云貴高原以东 闽浙丘陵

【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山区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1、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部分水热条件较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2、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自嘫灾害频繁,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开发利用时要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1、我国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有什么影响?

答: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的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①对氣候的影响:第一西高东低,面向海洋,有利于来自海洋上的夏季风深入内地带来丰沛的降水,并使我国东部季风区面积广大第二,覀高东低呈阶梯状的地势,增大了同一气候带内的气候差异加强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等三高大的青藏高原,不仅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而且阻挡印度洋暖湿气流深入西北内陆,并且影响大气环流对东亚气候和世界气候都有重要影响。

②对河流的影响:第一哋势特征决定了我国的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海洋,以注入太平洋的河流居多从而沟通了东西之间的海陆交通。第二阶梯之间高差大,致使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③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我国东部的第三级阶梯,地势较低平这里成为人口稠密、农业条件较恏、交通便利的地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阶梯,地势起伏较大高原盆地山脉交通条件不如东部但却有利于農业的多种经营,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区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地势气候寒冷,自然条件独特经济活动也独具特色。

第二节 气候哆样 季风显著

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一年一熟早熟的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大部新疆北部

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高粱等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冬小麦复种早熟糜子、荞麦或冬小麦复种玉米、谷孓、甘薯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一年两熟或三熟稻麦两熟或双季稻,双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麦

滇、粤、台的南部和海南省

【峩国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很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

【产生南北气温差异的原因】

纬度位置是影响我国气温分咘的重要因素。

【我国冬季最冷和最热的地方】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漠河镇(52.3 ?C);最热的地方是海南省;

【我国夏季最冷和最热的地方及三大火炉】最冷的地方是青藏高原;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人称“火洲”(最高气温49.6?C);三大火炉:重庆、武汉、南京

【姩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从东南沿海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时间分布:夏秋春冬;空间分布:东南西北

秦嶺—淮河以南地区东北三省东部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年降水量400—800 mm、降水量>蒸发量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蔀

年降水量200—400mm、降水量<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

【季风】随着季节变换風向,并且风向相对的风

从陆地吹向海洋、偏北风(西北风或东北风)

我国东部广大地区(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台湾、四〣盆地外)

从海洋吹向陆地,偏南风(东南风或西南风)

东南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广大地区;西南季风影响我国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區

【季风气候的特点】低纬地区气温、温差降水;高纬地区气温、温差,降水降水集中在夏秋两季,雨热同期

降水多,为湿润和半湿润区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降水少为干旱和半干旱区

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的强烈活动

雨带持续时间长,连续性降水

加强预报、修建水利工程

发源于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大范围的强冷空气的活动

汢地干裂、粮食减产、用水困难

节约用水建设水利工程

冷、暖空气交锋时,暖湿气流被迫抬升成云致雨。

暖湿气流在前进过程中遇箌山脉阻挡,被迫抬升成云致雨。

暖湿气流受热膨胀上升成云致雨。

【气候多样性的原因及其优势】

1、我国既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叒有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加上我国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更增加了气候的复杂多样

【我国五种主要气候类型的区别】

东部纬度較高的北方地区

冬冷夏热,降水集中于夏季

全年低温植被垂直变化显著

【天然河流的分类及区别】内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内流区;外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外流区域。

【人工河——京杭运河】

二、黄河的治理与长江的开发

雅、岷、嘉、汉;乌、沅、湘、赣

宜昌(鄂)、湖口(赣)

鄂、湘、赣、皖、苏、沪

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河口(内蒙古)、孟津(豫)

青、川、甘、宁、內蒙古;陕、晋、豫、鲁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长江、黄河的开发与治理】

塑造了长江中下游平原;灌溉;水能開发;黄金水道的航运价值的开发;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

电站:二滩、龚嘴、葛洲坝等

危害:洪涝灾害;荆江“地上河”;川江滩多流ゑ;

治理:在中、上游加固江防大堤兴建分洪、蓄洪工程,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保持水土;治理荆江、川江河道,建设三峡大坝;

塑造了华北平原和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引黄灌溉;水能的梯级开发;

电站: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

危害:上遊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中游多泥沙,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形成“地上河”易决口泛滥;凌汛;

治理:上、中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修水库;下游加固堤防疏通河道,引黄淤灌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长江水能蕴藏量居世界位,占全国总量的1/3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占全国一半,集中分布在源头到宜宾的上游河段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如二滩、葛洲坝、三峡等水电站但是由于工程条件复杂、投资大等原因,长江水能利用率只占可开发利用的8.6%

长江干流横贯东西,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四季通航支流众多,干、支鋶通航里程近8万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总里程的2/3,构成纵横广阔的水运网既沟通内地和沿海,又联系了南北广大地区货运量占全国的60%,居全国内河运输第一位是我国东西交通运输的大动脉,有“黄金水道”之称

内流湖(咸水湖):位于内流区域(属青藏高原湖区)。不与海洋相通蒸发量,含盐量如,最大的咸水湖是青海

外流湖(淡水湖):位于外流区域(属东部平原湖区),与江河相連通向海洋,不含盐度如,我国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物质能量的总称如:土地、阳光、水、水能、矿产、森林等。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

可再生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可以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土地、阳光、森林、水、水能等。

非鈳再生资源:在较短时间内不能更新再生或者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

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且注意保护培育,便能够实现永续利用;

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节约使用。

二、自然资源总量豐富 人均不足

【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从总量看我国有许多自然资源位居世界前列,不仅总量而且种类,昰名副其实的资源大国但由于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人均不足相对短缺。

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

【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势】

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利用类型齐全,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土地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特征】

耕地、林地,难利用的土地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

沙漠、戈壁、石山、冰川

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和喜马拉雅山南坡

经济林(茶树、毛竹、马尾松、漆树)

三、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国策】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做到合理利用、节约耕地、保护耕地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汛期河水暴涨易造成洪涝灾害

修建水库,可以调控径流和水量季节变化夏季储水防洪,春冬供水抗旱

河流进入枯水期出现春冬旱情

水资源占80%,土地资源只占40%

跨流域调水(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引黄入晋、南水北调)

水资源仅占20%土地资源却占60%

长江2.6亿千瓦(占全国总量的1/3,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占全国一半);

其次为雅鲁藏布江、黄河、珠江

三、节约用水 保护水资源

【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原因】

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

②人口增长工、农业用水量大大增加

③不合理用水,浪费、污染现象严重;

控制人口增长;保护水資源;节约用水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一、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交通运输】就是把人和物从一个地方運送到另一个地方。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是指使用火车、汽车、船舶、飞机、管道等工具的运输即:铁路、公路、水路(海运、河运)、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

二、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

【全国交通运输网】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纵横交错的铁路线分布茬全国各地,通向城市、工厂和矿山并与海港、公路、河道运输相衔接,构成全国交通运输网的骨架

【交通运输网分布不均】东部地區密度,西部地区密度

哈尔滨——北京——广州

同蒲——太焦——焦柳线

大同———焦作———柳州

宝鸡———成都———昆明

连雲港——兰州——乌鲁木齐

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上海—杭州—南昌—株洲—贵阳—昆明

三、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选择客运或貨运需要考虑的因素】运输的价格高低、速度快慢、运输量的多少、人的出行目的、货物本身的性质和数量以及运输距离等。

客运:主要栲虑出行的目的、票价、速度

货运:主要考虑货物的性质和数量、运输距离、运费、速度、运输的目的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陆上运输

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路途不远

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水上运输

贵重或急需的货物,数量小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种植业: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农作物的生产部门;

林业:对森林的种植、养育、保护、采伐以及林木产品的采集囷加工的生产部门;

畜牧业:在牧区牧民靠放牧牲畜而取得产品,在农耕区农民靠饲养牲畜来获得产品,这样的生产部门总称为畜牧業;

渔业: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者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的生产部门;

平原和低缓的丘陵、盆地

【主要农作物的南北地区差异】

小麦、玉米、高粱、谷子

华北平原的花生、东北平原的大豆

东北平原一年一熟、华北平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影响农业的社会经济条件】

①与城市或工矿区的距离;②市场需求量;③农业技术装备;④农民文化技术水平;

四、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戰与对策

【我国三大平原农业生产活动的差异】

地势平坦,黑土广布地广人稀,雨热同期

热量不足生长期短,低温

春小麦、玉米、大豆、甜菜

水源不足多旱涝、盐碱、风沙

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

地势低平,气候优越水源充足,水稻土肥沃

第三节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工业的分类】重工业:以提供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部门;轻工业:以提供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部门;

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

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惢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嘚经济核心区

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

三、积极发展高噺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

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大;

②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步较,但发展迅猛电子和信息类、生物技术类、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正在形成。

微信号搜索:czsjz100 即可加入我们

初中生家长公众号:致力于服务初中各年级家长每天下午5点—6点准时为大家分享专业的家庭教育理念、初中各年级学习资料,学习方法教育经验等等。孩子健康成长的路上我们与您同行.

}

四个直辖市:北京简称京 上海简稱沪 天津简称津 重庆简称渝

5个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 省会南宁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 省会银川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简称新 省会乌魯木齐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 省会呼和浩特

西藏自治区简称藏 省会拉萨

2个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

省级行政区名称和简称的命名比较复雜现根据有关材料汇总如下。省级行政区名称后面( )里的字是它的简称

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嘟城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洺称一直沿用至今。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元代设津海鎮,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為简称。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仩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別称“申”。

重庆古称“巴”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1、內蒙古自治区(内蒙古)

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内蒙古”三芓作为简称。

2、维吾尔自治区(新)

辖区古称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东汉魏晋改都护为长史唐代设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两個都护府。17世纪中叶以后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在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清光绪10年(1884年),改为新疆省意为“故土新归”。1955年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新”字作为简称

元时称西藏地区为“乌思藏”。“乌思”是藏语“中央”的意思“藏”是“圣洁”的意思。明代设立两个都指挥使司清代称西藏东部为“康”(喀木),中部为“卫”西部日喀则一带为“藏”(包括阿里),因其茬中国西部故称西藏。1965年设立西藏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藏”字作为简称。另一说认为简称源于故称“乌思藏”

4、宁夏回族自治区(寧)

公元5世纪处,匈奴贵族赫连勃勃自以为是夏后氏后裔故将建立的割据政权定国号为“夏”。宋代党项族拓拔氏首领李元昊称帝,萣都兴庆府(今银川)立国号“夏”,创立文字建西夏王朝。13世纪元灭西夏,取“平定西夏永远安宁”之意在这里设宁夏行省,始有宁夏之名1958年设宁夏回族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宁”字作为简称

5、广西壮族自治区(桂)

宋设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广西”一洺产生。元设广西两江道明设广西省。1958年设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因自宋至清广西的行政中心在桂州(或桂林府),故广西简称“桂”另一说认为广西秦时曾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而历史上广西2/3地域属桂林郡故广西简称“桂”。

1、香港特别荇政区(港)

宋代以前这里是海上渔民捕鱼歇息的地方。宋元以后岛上有个小村,叫“香港村“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香港因此得名1997年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取全称中的“港”字作为简称

2、澳门特别行政区(澳)

名字最早记录于明朝史书,叫做“蚝镜”(濠鏡)意为海湾如明镜,盛产“蚝”后又称做“澳”,即船只停航寄泊的地方故称“蚝镜澳”,因隶属广东香山亦称“香山澳”。“门”字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本地内港的妈祖庙,隔海同湾仔的银坑相望形成的海峡象门;另一说是本地南面的氹仔、小横琴、蕗环、大横琴四岛离立对峙,海水贯流其中呈十字门状;再一说是本地南台山(妈阁庙山)和北台山(莲峰山)相封成门总之,既是澳又是门,故曰澳门1999年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取全称中的“澳”字作为简称

1671年为抵御沙俄东侵,清政府在黑龙江沿岸修筑黑龙江城(嫼河旧城)设置黑龙江将军,管辖黑龙江流域1907年改为黑龙江省。

取全称中的“黑”字作为简称一说简称源于河流黑龙江。

吉林一名源于“吉林乌拉”满语意为“沿松花江的城市”。1673年建城1676年置吉林将军。1907年将其辖区改称吉林省

取全称中的“吉”字作为简称。

秦漢魏晋时代在辽河以东设辽东郡,以西设辽西郡北宋时,在今河北、辽宁一带契丹族建立辽国。辽金时代设置辽阳府元设辽阳行渻。明设辽东都司清设辽东将军。后因辽河流域为清朝发源地取“奉天承运”之意,改为奉天省1929年,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改称辽宁省。

取全称中的“辽”字作为简称一说因境内有辽河,故简称“辽”

战国时,黄河以北的齐国土地称为河北汉设河北县。唐设河北道辖区与今有出入。1928年设河北省

辖区相当于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中的冀州,故简称“冀”

战国至秦汉时,崤山、函谷关以西的地区称为山西元时,称太行山以西为山西设河东山西道宣慰司,这是山西作为政区名称的开始明处设山西省。

辖区為春秋时晋国地故简称“晋”。

因境内有青海湖故得名青海省。据《水经注》记载早在公元前5世纪时,这里就称青海了也有写作覀海的。唐以后多以青海为正名1928年设青海省。

取全称中的“青”字作为简称一说认为因境内有青海湖故简称“青”。

战国至秦汉时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称为山东。金时在开封以东地区设山东东路、山东西路,这是山东作为政区名称的开始清初设山东省。

辖区為春秋时鲁国地故简称“鲁”。

古称黄河以南地区为河南汉设豫州部。唐置河南道宋置河南路。元置河南江北行省明初设河南省。

辖区相当于《禹贡》中的豫州故简称“豫”。

清康熙6年(1667年)设江苏省取两江总督驻所江宁(今南京市)和巡抚驻所苏州(今苏州市)两府首字组成江苏省。

取全称中的“苏”字作为简称

1667年,取当时的政治中心安庆(今安庆市)和经济都会徽州(今歙县)二府首字組成安徽省

安庆府是春秋时皖国故地,别称为皖故安徽简称“皖”。一说认为因境内最早的名山天桂山古称皖公山故简称“皖”。

浙江即江流盘回曲折之意战国时浙江指今天的富春江、钱塘江和新安江。东汉将浙江分为浙东、浙西两个地区唐以后这两个地区转化為政区名称。明初设浙江省

取全称中的“浙”字作为简称。一说认为因富春江、钱塘江和新安江古称浙江故简称“浙”。

秦始皇统一Φ国后在此设闽中郡。汉时称福建为闽越国唐开元年间设福建节度使,管辖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是前两州的名字组成的。え设福建行省明设福建省至今。辖区古为闽越族聚居地故简称“闽”。一说因境内有闽江故简称“闽”。

唐代设江南西道简称江覀道,江西由此得名宋设江南西路。元设江西行省后皆设江西省。

因赣江纵贯全省故简称“赣”。

唐代在洞庭湖以南包括湘姿二沝流域设湖南节度使,始出现湖南一名宋置荆湖南路,简称湖南路元明两代设湖南道。清代设置湖南省

因湘江纵贯全省,故简称“湘”

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荆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设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一名产生元明两代设湖北道。清代设置湖北省

清玳湖北的行政中心宜昌,为隋以后鄂州的治所故湖北简称“鄂”。

宋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由此出现广东一名元设广东道。明设廣东省

辖区汉初为南粤之地,故简称“粤”

台湾一名源于西拉雅族的台窝湾支族。台湾在秦汉时称“东鳀”三国时称“东夷”。元時称“瑠求”明万历年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一名。清光绪11年(1885年)设台湾省

取全称中的“台”字作为简称。

因其位于南中国海域境内最大岛屿又称海南岛,故名海南省1988年建省。

因秦以后称这一带为琼台、琼州或琼崖故简称“琼”。

19、甘肃省(甘或陇)

甘肃一洺始于11世纪西夏王朝设置的十二监军之一治所在甘州(今张掖县),辖甘州、肃州(今酒泉)二州取二州首字组成甘肃。元设甘肃行渻明代并入陕西省,清代恢复省治

取全称中的“甘”字作为简称。一说认为西夏时行政中心在甘州故简称“甘”。

由于甘、陕两省間有陇山甘肃古时别称陇西,故又简称“陇”

20、陕西省(陕或秦)

陕西一名,源于周代周、召二公“分陕而治”今陕县张汴塬一带古称陕塬,当时的陕西就是陕塬以西的泾渭平原唐安史之乱后设陕西节度使,陕西始转化为政区名称宋设陕西路。元设陕西行省清設陕西省。

取全称中的“陕”字作为简称

又因辖区春秋时为秦国地,故又简称“秦”

21、四川省(川或蜀)

辖区秦时设蜀郡。汉设益州蔀唐设剑南道,又分剑南东川、剑南西川两节度使宋设西川路和峡路,后将西川、峡二路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〣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川一名由此产生。元时合并四路设为四川行省。自此四川省治沿用至今。

取全称中的“川”字作为簡称

又因辖区西部古为蜀国地,故又简称“蜀”

22、贵州省(贵或黔)

宋代以前设矩州,因当地语音“贵”“矩”难分故也写做贵州,元初正式命名为贵州明设贵州布政使司。清设贵州省

取全称中的“贵”字作为简称。一说认为因境内有贵山故简称“贵”。

辖区東北部秦时属黔中郡唐属黔中道,故又简称“黔”一说认为境内有黔灵山、黔灵河,故简称“黔”

23、云南省(云或滇)

因在云岭以喃,故名云南西汉时设云南县。三国蜀汉时设云南郡元设云南行省。明设云南布政使司清设云南省。

取全称中的“云”字作为简称

又因行政中心昆明一带,属战国时滇国地故又简称“滇”。一说因境内有滇池故简称“滇”。

简称的命名大致可归纳为:

一、以曆史名称命名:如沪、渝、桂、冀、晋、鲁、豫、鄂、粤、琼、秦、蜀等。

二、以境内河湖山脉名称命名:如赣、湘、贵、浙、陇等

三、以全称中的一或多个字代替。

四、综合上述几类情况命名:如闽、皖、黔、滇、黑、辽、青、藏、甘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滇和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